原生态旅游范文
时间:2023-03-15 19: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原生态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白音锡勒草原生态旅游区位于锡林浩特市郊东南52公里处,属典型草原,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区内水草丰美、植被繁茂,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植被类型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国科学院在此设有“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定点进行科研工作。本区域被国际上确认为欧亚大陆典型草地样板,每年都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从事科研。以白音锡勒草原为核心区的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199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该保护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列入“五大王牌旅游精品”之一。 白音锡勒草原之所以如此美丽,与它的形成、区域地质基础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该地区的草原类型多样、结构典型。主要的自然景观有扎格斯台淖尔、杨桦林区、沙地云杉林区、哈布其拉峡谷、熔岩台地。人文景观有英纯血马场、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定位研究站、草原赛马场等。独具特色的系列景观和广袤无垠的草原,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草原绿色王国。 扎格斯台淖尔碧波荡漾,湖水一尘不染,就像仙境中的瑶池一般。透过清澈的湖水,甚至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有鲫鱼、草鱼、鲢鱼,还有河蟹、高白龟等。这里最有名气的还属“三道鳞”鱼,它不仅个儿大体肥,而且肉质鲜美。生活在这草原“明珠”里的鱼,营养丰富自不必说,其未曾污染更受人们的青睐。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每年还有大量的海鸥、天鹅来此栖息、哺育后代呢!天然杨桦林距离扎格斯台淖尔约4公里,林地面积60余平方公里,属天然次生林。阴坡以山杨、白桦、杏树等混交乔木为主,草高树密,林涛阵阵;阳坡则以野山楂居多,每到秋季,黄红相间,争奇斗艳。据考证,这一带在遥远的古代曾与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相连接,后因森林大火、气候变迁等原因,现仅存其残生林,而这一区域也因此具有了较高的保护、科研及观赏价值。 距湖东岸不远处,生长有一片神秘的原始林,那就是著名的沙地云杉林。这片沙地云杉林面积6万平方米,生长着约1000余株沙地云杉。云杉是珍稀树种,在北方地区天然成林极为罕见,而沙地云杉属世界珍奇树种,被科学家称为“生物基因库”、“生物活化石”。沙地云杉其高可达28米,树龄一般在百年以上。树型似塔,杆红叶绿,四季常青,气势挺拔。现在保护区内的这片云杉林,最高的即达20米,是锡林郭勒草原上惟一残存的常绿针叶林,有植物学家称其为新树种——蒙古云杉。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研究定位站创建于1979年,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进行草原学科方面的科学研究。草原生态定位站拥有土壤、植物、昆虫等多种实验室和野外生态实施样地。这里专门设立了动植物标本展览馆和陈列室。来此游玩,不仅可以欣赏到草原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通过科研人员的介绍,学到很多植物学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草原。 白音锡勒草原生态旅游区内还有大量的名胜古迹。这里有“草原长城”成吉思汗边墙(即金界壕),有“辽代边堡”四方城,还有浩勒图音苏莫(苏莫,蒙古语意为寺庙)和布里亚特苏莫两座神圣的喇嘛庙。 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还有着数不清的敖包——白音锡勒草原就有一座著名的楚古兰敖包:“楚古兰敖包”系蒙古语,意为“会盟之祭奠岗”。据资料记载,清崇德六年(1641)至康熙六年(1667),锡林郭勒五部十旗会盟于此,举行盛大的敖包祭奠仪式和“那达慕”。它位于今锡林浩特市南25公里外。现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的祭奠日,这里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届时,草原牧人用色彩缤纷的毛绳将13座敖包连结起来,然后供奉奶酪、奶酒或羊头等祭品,祈福禳灾,寄托情怀……
·德王府导游词 ·锡林郭勒导游词 ·通辽市导游词·阴山岩画导游词 ·麻池古城导游词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清真大寺导游词 ·内蒙古之旅导游欢送词 ·柴河旅游区导游词
篇2
一、乌拉特草原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环境的脆弱性。近年来,乌拉特草原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十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乌拉特草原由于草原旅游功能区划分不清,经常将生活区和游览区合为一体,所以很容易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草原上的鼠害、虫害也会造成草原环境退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草原工作站提供的数据显示,乌拉特草原已经有804万亩发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415万亩。老鼠在草场上盗洞,挖掘隧道、啃食牧草根茎、堆土掩盖植被,给生态脆弱的草原带来更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更大,一些人们就直接占用草场开垦种植粮食,直接导致草原沙漠化;过度放牧也会造成草原退化,畜群的数量巨增,给草原带来了巨大压力,它的增长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承载力;牧民们频繁割草,过度割草对草地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2.草原旅游景区管理混乱。乌拉特草原是位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偏远山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草原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涌入草原,由于环保意识淡薄,所以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又因为相关管理者责任不明确,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导致草原旅游景区管理混乱。
对于草原景区景点,管理部门众,多分权不清,管理部门职能分散,管理混乱。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而言,对乌拉特草原缺乏系统的管理办法,彼此之间有缺少沟通和协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乌拉特草原已经遭到破坏的草场的恢复和重建的费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所以资金投入不足。乌拉特草原保护管理工作还不能日常化和规范化,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以很难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3.草原旅游内容缺乏旅游吸引力。目前,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是以观光、骑马为主。所以草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雷通性较高,使得草原吸引力下降,据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在游之前游客最想看到草原风光,但是游客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有些游客表示草原文化表现不足。那些单一的草原观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在草原观光的同时通过参与能更深的体会感受草原文化。当大量的游客涌入原生态草原时就已经侵扰了当地的动植物,极易超越草原本身适当的承载量,同时当人们涌入当地传统的牧民居住区时,带来的金钱文化容易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商品化,传统文化就变成了游客消费的商品,这样时间久了,这些珍贵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庸俗化,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二、解决乌拉特草原现存问题的建议
1.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严格控制容量,能够让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控制在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以免破坏旅游生态。要通过对开发生态旅游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和承载能力的评估,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针对由于草原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在草原旅游旺季时可能出现的超载现象,相关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合理分流,分散疏导客流,控制旅游流量。例如旅游区内的管理人员通过现场指挥进行分流疏导;也可以限量发售景点门票进行游客人数的控制;景区内设立不同的信息咨询服务处,景区的旅游冷热点信息随时,可以减少游客盲目行为。
2.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调控系统。乌拉特草原发展生态旅游,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调控系统,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可以注重建立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实施共同协助建设和管理,彼此要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保证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例如可以聘请环保专家对乌拉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详细普查,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污染治理进行科学研究。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持,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基础。即使自然保护区、风员名胜区这类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闭或封闭区域,生态旅游也不应是象牙宝塔,否则也很难持续发展。只有当地居民理解、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并从中受益,才能使区域生态旅游业和自然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让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进程,从社区的初步评价,到规划过程与实施,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区设想”,从而得到当地的支持。
所谓“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区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该项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保留在受影响社区内。这也是维持当地计区和群众对生态旅游开发信心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和扶助,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更多地参省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从事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从而使新的商业机会能在地方层次上解决,使生态旅游的效益用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大多是单个的项目,不仅规模不大,同时一些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星和破碎,导致了一般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生误解,认为生态旅游项目比较牵强附会。确实、任何单一的生态旅游项目都难以有足够的吸引力,更不要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有区域思路,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要将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项目放在区域的背景中来认识,否则即使有较大的投资,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益。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基本单位应为一个县,这样便于在政策和管理上获得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项目的连接。特别要注意不同地点之间的项目联系以及对已有景点做新的开发。
生态旅游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不足,以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经营管理上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杨耀华.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
[2]罗永常.浅谈原生态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5).
[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J].思想战线,2007(03).
[4]蒋伟,杨莎莎.广西民俗旅游经营开发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篇4
生态旅游是以高质量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依托的,同时强调对自然的保护和旅游地附近居民的参与,因此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发的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和支持,开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1 骆马湖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
骆马湖水面开阔,烟波浩渺,水草丰润,古朴自然,游人荡舟水面,波光鳞鳞,霞光掩映,游鱼穿梭。生态旅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尽现于此。
1.1 骆马湖景区历史悠久
在明代以前,骆马湖由四个互不相连的小湖构成,位居中间的叫大江湖,西北部的叫禺头湖,东北部的叫埝头湖,南部的叫骆马湖,入湖的河流主要集中在西北侧,属典型的地壳运动构造湖。至明代后期,原入泗水的沂水严重受阻,使4个小湖连成一片,统称骆马湖。1958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并报国家水利部批准,将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库,汛后蓄水兴利。
1.2 骆马湖景区交通便捷
骆马湖区北起新沂堰头村圩堤,南至宿迁扬河滩闸口,上接山东南四湖,下接江苏洪泽湖,全长27公里,平均宽13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
1.3 骆马湖景区水产丰富
湖中鱼类多达56种,尤以银鱼、青虾、螃蟹最佳。骆马湖银鱼,全身洁白透明如美玉,形状犹如根根银条,肉质细嫩鲜美,有“水中白银”、“水中人参”的美誉。骆马湖生产的大青虾,色青、个大、皮薄、肉饱,闻名遐迩。骆马湖的螃蟹,个体硕大,雄者脂白如玉,雌者脂黄似金,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1.4 骆马湖景区鸟类资源繁多
骆马湖湿地现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东方白鹳、黑鹳、白鹤、丹顶鹤及大鸨),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4种(白琵鹭、黄嘴白鹭、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灰鹤、隼形目14种及形目4种),另外还有一些较为珍稀的种类(如震旦鸦雀)。
2 骆马湖景区开发设想
骆马湖经过专家多次的观摩,确定了以突出生态田园为主旨的旅游开发定位。湖区以森林、湿地、湖泊和珍稀鸟类以及宁静的乡村环境作为吸引城市居民的资源,以骆马湖的银鱼和螃蟹等乡村美食作为吸引手段,来开发生态旅游。综合以上因素,可开发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观光旅游
观光旅游主要是满足游客视觉感官愉悦或好奇心等,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古村古镇、名胜古迹等的旅游活动为主。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林间休闲,生态乐园”为主题特色。现已引进高档花卉组培中心、高级智能温室等高效农业项目。随着骆马湖示范区对外影响的日益扩大,骆马湖已成为宿迁城市的“后花园”、休闲娱乐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到骆马湖参观。
2.2 休闲度假旅游
在骆马湖景区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游客不仅可以采摘、体验劳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景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有乡间劳作、池塘垂钓、野味品尝、疗养健身等项目,使旅游者消除疲劳、调节身心、恢复体力。骆马湖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景色秀美,正是都市人短时脱离城市,放松心情、避暑、度假和疗养的理想场所。
2.3 参与体验旅游
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乡村的有关农事活动,如参与农事耕作、特色养殖、水果采摘、花卉栽种与观赏、湖边垂钓、郊外野炊,以及民风民俗体验等。参与农家的传统劳作,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等。还有传统的耕作方式(譬如,水车灌溉、老牛碾谷、老牛耕田等)均可让游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还可通过幻灯、录像、文字等介绍这些土特产或农事活动的特点、加工制作的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传说、典故等。
2.4 科普旅游
运用多种造景手法,以表现自然之水(如流泉、飞瀑、波浪、冰雪等)、生命之水(水与生物)、文化(艺术)之水(水与名人、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影视、园林景观等)、科技之水(用科技手段营造奇妙水景)等为主要内容,建设景观优美,具有震撼力的梦幻式水景园。同时利用现代情景化设计,将水作为一个生态教育的原点,演示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揭示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生态教育重在体验,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个人自我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2.5 美食旅游
在骆马湖岸边建一条独具“楚风”特色的水上建筑,主要配置水上主题餐厅、雾雨茶楼、特色酒吧等设施,利用湖鲜水产和乡土菜肴,开发美食产品,如“楚国湖光宴”等特色水上筵席,体现“渔舟唱晚、渔火湖湾”的意境。在开发美食旅游的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意挖掘当地的特色饮食如小鱼锅贴等,着力打造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
2.6 夏令营旅游
通过在骆马湖景区开展夏令营,提高学生们的探索发现能力,了解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生态规律,增强他们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提高他们动手的能力。可举办“徒步骆马湖、楚文化青少年夏令营和动植物标本的采集”等活动。
2.7 湖滨浴场游
骆马湖的水域广阔,水岸浅缓,水质清新,可以将骆马湖湖面规划为水上游览区(包括湖心各岛屿),建湖滨观光道和游船码头,增设游艇俱乐部、观光游船、皮划艇、水上快艇、画舫等,开展水上游览活动;利用骆马湖湖面举办滑水表演、龙舟赛、水上降落伞等旅游活动。以游客参与式的亲水活动为主,包括人造沙滩、沙滩排球、湖滨游泳、垂钓等,可以设置的项目有激流勇进、高空管道滑水、水上擂台等有趣的项目。
2.8 摄影写生游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兴旅游方式,同时也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黔、湘、渝交界处,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生态资源。近年来,铜仁市以构建政治生态好、经济生态活、社会生态优、自然生态美“四位一体”大生态格局为统领,加快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积极推动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知名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可以说,铜仁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得生态旅游成为铜仁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铜仁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
铜仁坐拥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奇特多样的自然地貌,宜人宜居的气候环境,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山奇水秀是其主要特点,森林覆盖率高达44.47%,集雄伟、险峻、神奇于一身。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的梵净山生长繁衍着5000多种动植物,有全球濒危的“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长胡子的青蛙”角怪、娃娃鱼、千年紫薇、珙桐等,出产名贵中药材天麻、黄莲、杜仲、银杏、当归等。梵净山红云金顶、万米睡佛,十里锦江、乌江喀斯特地貌等等,各种巧夺天工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层出不穷,交相辉映,。目前境内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66.81万亩;15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2个;全市已建森林公园11个,其中省级3个,湿地公园5个,国家级1个。在自然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铜仁的山岳风光、水域风光、天象景观构成了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独特自然风光,成为一片令人神往的绿洲。
(二)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
铜仁居住着汉、土家、苗、侗、仡佬、羌、回等29个民族,共同开辟耕耘了铜仁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黔东文化,形成了融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多彩文化格局。苗族的古歌、情歌、山歌、巫词等;土家族的哭嫁歌、打闹歌、丧堂歌、摆手舞、花灯戏等;侗族的酒歌、孝歌、采茶歌、伴嫁歌等,各种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民族艺术以古老质朴的特点享誉四方。侗族的赶坳节、苗族的四月八、仡佬族的敬雀节、土家族的赶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在现代社会依然活态存在。佛教文化的历史久远,梵净山佛家道场闻名遐迩。可以说,铜仁天然具有多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铜仁龙舟艺术之乡、思南花灯艺术之乡、德江傩戏艺术之乡、玉屏萧笛之乡、松桃滚龙之乡,各种美誉为铜仁增添神秘色彩,异彩纷呈的民族民俗风情,使得铜仁在拥有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铜仁拥有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尽管如此,由于基础设施、形象包装、配套服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滞后,铜仁的生态旅游发展与周边相邻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 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又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铜仁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 1994 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关系着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做到有序开发。
做好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首先必须严格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各级相关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的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各类环境资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认真全面的调研,确保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
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开发的规模及速度,不能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在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理论指导下,对于那些在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下还无法做到开发与保护达到平衡的领域,必须先以保护生态为重。尤其是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铜仁,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让所有人都在生态旅游的建设中受益。尤其是对于铜仁这样属于老少边穷之地,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等重大关系。要关注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就是造福于一方百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智慧和经验,共享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加强合作,形成生态产业链
近年来,铜仁市将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与之相联系的生态文化产业,大力推进实施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明确“医药养生、旅游养心、运动康体”三个重点发展方向,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平台、避暑度假养生平台、休闲观光度假平台、温泉水疗养生平台、医药流通平台、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区平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铜仁的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生态旅游产业链并没有形成,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分散且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等问题,致使铜仁市旅游只集中在少档募父雎糜尉暗闵希没有与周边城市形成群体效益。
铜仁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要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链,就必须加强旅游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商务、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业态丰富的生态旅游多元化产品体系,推进生态旅游与村寨、城镇、企业、园区等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的群体效益,做到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三)创新模式,生态人文相结合
生态旅游是增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高品质旅游,它往往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基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尤其对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说,生态与文化密不可分,生态旅游中含有文化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反映着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辨证结合。如今,一些自然环境保护得相对好的地方都在以“生态”为卖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但发展态势却不尽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将传统的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结合的紧密程度还较低。仅仅依靠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只有将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生态旅游的品质,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篇6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大力度推行和实施的政策。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升级为绿色发展观。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国家公园。始终坚持把国家公园的发展落实到惠民利民上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工具,切实调整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区域联动和协调合作,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最终将国家公园建设成为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促成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一、神农架实施旅游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生B补偿实施的基础条件较好。湖北省委省政府已于2009年已经开始在神农架林区启动生态补偿试点,并将不断加大退耕还林的补偿力度,神农架生态补偿的基本意识和职能系统已经形成。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神农架林区旅游开发的力度,神农顶旅游区、香溪源旅游区、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玉泉河旅游区四大旅游区,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是神农架林区寻求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神农架承受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和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重压,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困境只能靠旅游业巨大的乘数效应来打破。2015年,神农架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3元,同比增长8.97%。旅游业方面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78.3万人次,同比增长25.2%。其中:海外游客4.12万人次,同比增长55.6%。实现区内旅游经济收入313821万元,同比增长25.1%。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正以蓬勃上升的势头促进神农架林区经济发展。
神农架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神农架林区头衔众多,资源极其丰富,但至始至终没能摆脱“富饶的贫穷”这一境地。尽管神农架在2000年3月份以后正式告别了“木头经济”时代,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未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得神农架林区居民脱贫致富。神农架林区在进入21世纪后就开始经济转型,使其原先的经济模式开始向生态旅游经济过渡和转变。但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使得神农架林区的生态保护步履维艰,保护资金的缺乏、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落后都使得神农架生态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确保神农架生态价值综合提升,确保神农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从旅游发展的视角创新生态补偿模式,利用旅游业巨大的乘数效应,全面推进神农架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的综合提升。
二、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纵观国内外有关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以及拿位于鄂西北生态旅游圈的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进行研究,笔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需构建在“三大层面下的四大体系”的协调运作之下。
三大层面,四大系统,即包含宏观层面的保障体系,中观层面的定位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微观层面的运作体系。
1.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从各个权责角度入手,施行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从短期效益考量,应构建生态补偿协调监督机制。在国家发改委下设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委员会,再在各地区设立区域生态补偿办公室,细化到各个国家公园再成立生态补偿实践专项小组。这个由上至下的管理链条能让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在短期得到保障。从长期效益考量,在权责利对等原则基础上,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包括建立生态补偿的行政激励机制,积极启动绿色GDP国名经济核算等,将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如万元GDP能耗等)在行政考核中的比重,从而确保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主动参与生态补偿的机制和环境;生态补偿立法也是长期保障的根本,健全的法律法规除了能量化补偿标准,更能够严格划分主体权责,使得补偿主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受偿对象也有可靠可信赖的法律保障。
2.生态补偿机制定位体系囊括生态补偿的大环境和施行原则,以及生态补偿类型细分。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下,把握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机遇,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部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合理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体系完善制度规范的原则,按照生态补偿类型细分科学准确划分生态补偿类型,准确给出生态补偿实施范畴,合理分析相应的补偿手段,为人们提供游憩机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区域、流域、各行业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3.生态补偿机制反馈体系是建立在给定的评价指标基础之上的。终极指标、母指标、子指标,三个指标类型共同构成三元指标评估体系。三个指标再具体可细分为自然资源保护指标、珍稀物种保护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区域生态安全维护指标、生态景观效果评估指标、生态社会指标和生态经济指标。生态补偿实施的不同阶段都能对应着指标找问题的所在,有利于进一步决策的制定。同时,反馈的过程是双向的,反馈体系会将良性建议反馈给运行体系,使生态补偿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运行系统也会将消极效果呈递给反馈体系,经过分析改良后有利于进一步制定下一步补偿方案。反馈体系内还含有反馈意见集中平台。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借助“互联网+”的平台筹反馈,能保障反馈成果的多元性、及时性。
4.生态补偿的运行体系是整个生态补偿机制的枢纽部分,其中涉及到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界定、补偿标准核算、补偿资金分配等诸多问题。神农架的旅游业一直以来都为当地的GDP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一方面神农架旅游产业占用了当地的生态资源,需给当地因发展旅游业而受损失的居民、政府部门以补偿;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原生态环境的损害也要列入补偿项目中;这样一来旅游业就成为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加入使得神农架摒弃了原有的森林工业,在某种意义上对环境的开采和破环程度有所减轻;同时旅游业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旅游经济市场,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的经济蓬勃发展;这样来看旅游业也是生态补偿的客体,应当得到相应的补偿,以激励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稳定快速的发展。旅游业提供自由竞争的市场,这里面包括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相关项目、旅游政府部门。他们共同连接其他补偿主体和客体,扮演了一个中介者的角色。
神农架开展旅游生态补偿应遵循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双面”管理,“多边”合作的市场运营原则。政府部门开展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的主体;同时根据公共物品属性原则,政府也是生态补偿的客体。根据“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其他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也得到相应的划分。国家公园景区管理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双面管理”,宏观调控;旅游业、受益的诸多产业“多边”合作,利用旅游市场的中间媒介,分别直接或间接地对生态保护者、生态维护过程中的受损者、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生态环境等客体进行补偿。
结合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的理论成果,并结合神农架当地的实际情况,神农架生态补偿标准应包含对神农架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生态项目建设中的维护费用的补偿、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补偿、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机会成本的补偿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神农架生态补偿的效果,以上四类补偿资金不能完全直接发到当地居民的手中,而是应该将部分补偿资金用于发展旅游,通过旅游巨大的乘数效应更快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神农架地区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解决好当地居民的再就业以及生活水平提升等问题,并且在旅游发展取得收益后根据一定的比例直接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以此形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三、结语
虽然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初步实行,相关政策法规相比国外而言不大完善,管理层面也缺乏经验。但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家公园将会是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的重点实施单位。上述关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基于目前国内的大环境而构建的结果。从三大层面、四大体系出发,宏观层面对应着生态补偿的保障体系,中观层面对应着生态补偿的定位体系和反馈体系,微观层面对应着生态补偿的运行体系。宏观层面总揽全局,辐射至生态补偿的各部门,各环节;中观层面对应生态补偿的事前和事后,权宜生态补偿的“前因”与“后果”;微观层面具体细化到整个机制的实施手段与方法上,将生态补偿落实到具体步骤与环节上去。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从各个权责角度入手,施行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生态补偿机制定位体系囊括生态补偿的大环境和施行原则,以及生态补偿类型细分;生态a偿机制反馈体系是建立在既定的评价指标基础之上的,涉及到双向反馈的过程;生态补偿的运行体系是整个生态补偿机制的枢纽部分,其中涉及到旅游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界定、补偿标准核算、补偿资金分配等诸多问题。
篇7
凯里市地处黔东南州州府所在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凯里市在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凯里市工业、农业、旅游业和城镇化实现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黔东南州副州长、凯里市市长洪金洲如是说。
洪市长认为,十胜利召开为凯里市奋力前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历史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和国发2号文件的深入实施,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采访中,洪市长特别谈到,凯里市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洪市长表示,凯里市作为州府所在地,作为贵州的东大门,交通便利,且是原生态旅游闻名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进产业项目,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他说:“以前我们什么都怕,结果什么都搞不成,以前不敢搞工业,现在我们敢了,而且做了,并开始形成规模了”;以前我们看到山就畏惧,现在我们天天挖山,实施了大量的削峰填谷向山要地工程,你比如说,我们凯里市实施的西出口千万立方米等一批削峰填谷向山要地工程,可造地1.2万亩以上,城市扩容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前些天,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视察我们凯里的削峰填谷向山要地工程及凯里市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后,感慨万千,高度评价为:“挖山典范,令人震憾;干部有劲头,群众有盼头,企业有赚头,发展有势头”。这就是对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苦干实干取得成果的最中肯的评价。说到具体的动作,洪市长介绍,要抢抓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创新中转变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加速发展,实现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大突破、县城经济实力有大提升的目标。在项目投资上,做到“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开工一批、实施一批”,并坚持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资金、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做到科学决策,不折腾,不搞形象工程。洪市长说,凯里市作为黔东南州的首府,担负着在全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任,要求市政府系统的领导干部作风要实、风气要正、干部要干,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全市形成良好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洪市长他率先垂范,白天深入一线召开现场会解决实际问题,晚上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题会、项目督查会,资金调度会,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步伐。
面对凯里未来的发展,洪市长眉宇间透着自信、坚毅,他掷地有声地强调,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州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美丽”凯里的目标,狠抓工业经济,进一步完善炉山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炉碧经济开发区煤电铝一体化二期、全世通精密机械加工与制造等一批大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清江火电厂工程,确保炉山工业园区在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提速发展上有新突破;狠抓城市扩容,加快滨江道路系统、二龙至台盘市政干道等一批事关凯麻同城化、凯台一体化全局的城市路网建设,全面启动开怀片区路网建设工程,加速城市扩容步伐;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精品农业,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狠抓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完善设施,打造精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高标准打造以巴拉河沿线民族旅游村寨、香炉山、甘囊香芦笙塘等一批高端旅游精品景点,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篇8
关键词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2-02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Grass Skyline Eco-tourism Based on AHP-FCE
LIU Li-bo WANG Chun-yan LIU Y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Eco-tourism is a tourism pattern of the mos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current society,but also the trend of modern tourism.Grass skyline in Zhangjiakou region is a well-known attraction,eco-tourism resources in its surrounding are very rich,the problem of how to plan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use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solved.Grass Skyline ecological resources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Grass Skyline eco-tourism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ourist travel enthusiasm,and focused on its own resources condition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and to maintain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rass Skyline,adequate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its ecological eco-tourism leisure.
Key words Grass Skyline;eco-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AHP
生B旅游是利用当地自身的生态资源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一种旅游活动,也是当前世界中发展最火热的旅游形式,其正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然而张家口是河北省冀西北地区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资源保护完整以及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草原天路作为张家口地区的一个较为知名的景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合理开发和发展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能较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和充分挖掘其自身存在的潜力,以不断适应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相应需求,并加快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 草原天路旅游资源概述
张家口草原天路是一条位于群山峻岭之间,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绵延百余公里的公路,在其上面行走时就如同漫步在蓝天和白云之间,故而名为“天路”。草原天路沿线分布着古长城遗址、苏蒙联军烈士陵园、桦皮岭、岩片山、大圪石柱群等大量人文、生态和地质旅游资源[1-2]。虽然草原天路只是张北坝上的一条柏油公路,但海拔也有1 000 m左右,深色柏油路与黄实线本身就是一条美丽的风景。同时在百里之间,呈现出左右徘徊曲折的道路,上坡和下坡多,给人一种跌宕起伏、静谧深远的感觉。
2 层次分析法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教授萨蒂(T.L.Saaty)首次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主要通过将要进行研究的问题看成是一个系统,经过分析总结出若干个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成几个层次,之后再由专家对这些因素进行客观比较和判断,最后对各个因素所代表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量化[3-4]。然后构建数学模型,对矩阵中每一个层次上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权重计算和排序,最后按照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旅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依据以上原则,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所设立的相关评价指标,在反复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5]。
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由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问卷法对指标进行评判,采用模糊评分法按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打分,打分标准依据判断集:V={“很重要”“较重要”“重要”“较不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9、7、5、3、1。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整理、综合、计算和检验,得到旅游资源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的排序权重及位次。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条件与发展潜力3个方面(图1)。
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
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张家口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16个要素进行打分。同时为了确保各个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对张家口高校涉及旅游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达到了85%。
针对张家口草原天路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并根据模型中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草原天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和位次,同时对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评价因素的权重结果(表1)。
2.3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2.3.1 生态环境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评价的权重最大,为0.397;其次是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权重,为0.318;而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权重仅为0.285,表明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这与传统的旅游是截然不同的,更加突出了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让游客能在视觉、文化、自然风光和精神层面方面得以享受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由于草原天路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周边生态保持完整,植被茂密、植物品种繁多以及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特点,是其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主要因素,但是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的这种原生性、稀缺性、脆弱性和多样性是容易遭受到破坏的。因此,生态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便能更好地吸引游客,从而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3.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权重为0.285,可见产品开发潜力和交通便利性对游客的影响是较大的,表明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发展,并针对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新产品新项目以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欲望,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开发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发展生态旅游[6-9]。
2.3.3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在对草原天路因子评价层3层的16个因子进行权重排序的结果中看,资源的独特性的权重最大,表明张家口草原天路的生态旅游资源的这种资源独特性给予游客的印象是最深的,它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绿化覆盖率和大气质量,这说明游客在选择游玩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10-12];而生态工程建设、交通便利性、旅游产业政策、市场潜力、产品开发潜力等支持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的外部条件的权重排在之后,是其发展生态旅游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表明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不仅仅需要考虑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基础,还要充分地挖掘这些外部条件,只有各个方面都统筹兼顾才能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13-14]。
3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袁林旺,黄燕玲.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海滨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4):1656-1661.
[2] 李秀娟,赵键,仇硕.开展大桂林生态旅游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34-8236.
[3] 李海防.桂林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J].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3):87-90.
[4] 陈实,任姝慧,李树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景区管理水平测度:以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2):40-44.
[5] 戚晓芳.闽台两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差异比较[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16-25.
[6] 原清兰.基于AHP的桂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83-88.
[7] 方法林,尹立杰,张郴.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92.
[8] 王煜琴,王霖琳,李晓静,等.废弃矿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空间重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7):811-817.
[9] 廉同辉,王金叶,程道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613-1619.
[10] 马有明,马雁,陈娟.国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研究:美国黄石、新西兰峡湾及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8(2):46-49.
[11] 于立新,孙根年.宁夏六盘山森林公园的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经济,2007(3):125-128.
[12] 李万莲.安徽省五河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特区经济,2007(4):186-188.
篇9
1.1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篇10
旅游景点的造景应多注重园林景观艺术的表现与提升,园林艺术作为造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旅游景点造景中更应广泛地应用。从中国造园艺术原理中的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比拟与联想、造景与借景等艺术角度出发,结合郑州市绿博园所有展园景观工程设计建设实际情况,针对旅游景点造景中常运用的园林艺术原理进行实地分析,并探讨园林艺术手法在旅游景点中的应用。
关键词:旅游景点造景;园林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景点的景观欣赏与园林艺术需求也日益增加。优美而又休闲的旅游景观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精神文化与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依据。旅游景点的景观效果不仅仅要兼备都市与乡村、古代与现代文明的特色园林艺术景观,而且还传达着游客对休闲娱乐的追求。旅游景点景观造景在地方的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景区整体形象,还能蕴含景区特色文化气息,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二、郑州绿博园旅游景观工程概括
郑州绿博园是中国第二届绿化博览会展览地,该展园占地总面积2939亩地,园内具有国内各省、市及相关行业的86个和8个国际友好城市修建的永久性展园。全园绿化景观结构分为“一湖、二轴、三环、八区、十六景”。全园景色特异,荟萃了近百个以植物景观为主,点缀特色小品,风格迥异园林景观的精品展园。因此,在各个展园造景中充分利用个地方园林特色,展示世界各地风情风貌。
三、郑州绿博园生态旅游景观工程遵循的园林艺术原则
1、均衡与稳定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均衡与稳定是园林植物配景时一种常用的布局方法。园林景观是由植物、山水、建筑等组成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则为稳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园林景观就表现得稳定与均衡。(1)在绿博园北大门广场内等距离种植大规格桂花、银杏以及对节白蜡造型古桩树等植物来追求对称式均衡感;(2)在江苏省展园中依据高低起伏地形地貌,自然栽植乔木银杏小叶女贞球以及木芙蓉等灌木类植物,以追求自然式均衡感;(3)在杭州市展园中,园内道路一侧近距离栽植大规格朴树而另一侧远距离栽植形体较小的同种树,从而构筑稳定感;(4)在展园内小湖边、景观石旁或山坡处等地方,有意识摆放树桩造型或栽植斜伸的黑松、山桃、柳树等植物,在保持整体景观稳定感的同时,又展示给游客独特的意境;(5)园区内所有展园依据设计方案,在植物配景时除了讲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和谐协调外,还充分考虑到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使植物四季景观与周边环境搭配等均产生均衡与稳定的美感。
2、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原则,它是运用布局中的一种因素(如体量、色彩、质感等)程度不同的差异所取得不同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1)在园区整体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体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设计理念,围墙周围各绿化标段以选用常绿树种(如雪松、桂花、大叶女贞、石楠)等为主,选择以绿色为基调做背景林,以浓绿、暗绿、淡绿色的叶色来近似变化,总体展示给游客协调而又舒服的感觉。所栽植的植物花和果都彼此之间存在着近似的色调,几种不同品种的植物相搭配,也要充分考虑相似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在各展园规划设计中,即注重所栽植园林植物本身的色调、色度,还综合考虑了展园中的建筑小品、雕塑、景观石、景观灯等园林小品在尺度、比例、形状、色彩等方面达到完美结合,充分展示给游客园林艺术之美感;(2)在植物配景时,考虑植物一年四季中颜色的变化,按照叶色、花色等进行归类,运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植物本身的艺术美,渲染出植物不同的四季景观变化,展示出世界各地不同的园林景观新成就。
3、统一与变化
园林艺术在统一与变化的应用方面是将园林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相似或一致的统一感。比如在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高低及比例等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但又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才能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在绿博园绿化景观布局设计中,(1)针对各地不同的风情风貌,在各个展园主入口处布置了不同风格的园区设计简介牌、仿石式音响等,并在部分展园中配置形态不一的景观石等,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旅游景观,在展园中不但起到了点景的作用,又起到了渲染旅游景区园林景观艺术之美;(2)在展园种植设计中,为了克服旅游景观上的单调,栽植了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进行复层空间的配置,用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进行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达到良好的效果;(3)在整个园区内环道路两侧,栽植大规格的朴树、榔榆、椤木石楠、女贞树等,在园区整体景观效果上达到了体量上的统一同时,在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上又起到了变化;(4)在顺应地势,分割空间方面,利用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水面的曲直变化以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5)在原有地形地理上,尊重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改造尽可能与周围地形地貌相融合,形成不同地方园林之特色,做到处处彰显园林艺术之精华。
4、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指艺术表现中对某一要素做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1)在绿博园管理中心入口处等距离栽植对节白蜡造型树,从而表现出简单的韵律;(2)在枫湖下沉式广场树池中交替栽植构骨球和石楠球,形成不同质感的韵律感;(3)在南宁市展园中片植黄金间碧玉、碧玉间黄金竹林,栽植密度有稀到密,再有密渐稀表现出交替中的韵律;
5、造景与借景
园林艺术中造景就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绿博园绿化工程造景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1)尽量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挖湖塑造周边地形地貌,布置江河湖沼和生态湿地区,造山理水,形成全国各地山水园林发展特色之缩影;(2)构筑楼、台、亭、阁、轩、榭、廊、桥、照壁、墙垣、景门、石雕等园林建筑设施,造山筑景。绿博园中山西诗礼园“福字照壁”;(3)运用不同材质的景石(太湖石、红锈石)堆叠假山、洞壑,造假山景;(4)布置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 ;(5)堆砌巨石洞穴,饮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依照园区枫湖湖边地形地貌,栽植荷莲、芦苇、再力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营造枫湖周边的湿地景观。(7)用不同植物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或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整形树木,使之具有各种不同形态,造花木景。(8)在河南园中运用“焦裕禄”雕塑、好想你枣园中运用“打枣”的雕塑等为主体,来塑造展园主体景观。
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绿博园的借景:(1)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等手法。各展园之间借邻园山水树木来丰富展园内景观,起到了组织各展园整体布局又分隔了展园之间的空间,做到了绿博园全园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展园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在内环展园中远借湖中音乐喷泉之美景同时,又起到了应时借之效果。在河南展园望塔上尽享全园之胜景,在起到俯借赏景之同时又互借观光塔之美景,使游客赏心悦目丰富了旅游景区之景观;(2)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和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堆山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赏全园之美景。(3)提升视景点的高度,在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在园中堆山,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里,一穷千里目。(4)借虚景,如山西诗礼园中的庭院墙上的漏窗,透漏出枫湖浩荡之水景。
6、比拟与联想
园林艺术在旅游景观中运用不仅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也是有生命的艺术。因此在简单塑造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做到独特的意境设计。通过园林艺术中的比拟与联想原则,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此原则中常运用的手法有:(1)摹拟手法的运用,绿博园部分展园本身就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缩影,创造出以小见大,身在地方文化气韵之中,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但这种摹拟不简单是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运用;(2)对植物的拟人化,即运用植物的拟人化特性美、姿态美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产生比拟的联想。在中国人民展园中栽植的“八一香樟树”,展现出中国人民英勇善战、精诚团结 、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3)运用景墙等园林建筑、浮雕等形式,如在河南省安阳市展园利用“岳母刺字”、“乐不思蜀”、“寻根问祖”等园林景点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使游客产生联想;(4)利用题名题咏手法,如杭州市展园中布置园林景石并雕刻“缘”字来题名,演绎出白蛇传的传奇故事,使游客追忆过去、穿越历史时空感杭州市地方历史文化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