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17 19:2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培训实习 花了大三整个暑期培训,基本上是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学着学着发现,很多东西是靠自己的,不论是学校里老师讲的知识,还是培训老师讲的。都是只是他们的讲解,学生接收多少理解多少,应了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很多事情,冥冥中只有缘分。培训测试过程中,发现SQL相关很感兴趣,特别是PL/SQL相关。这也是引导我往数据库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学校里学的数据库,此时像是刚认识的新朋友,对此特别有兴趣。后面的测试相关知识培训,亦步亦趋的完成。顺利找到一家公司实习,主要做的是web功能测试,实习下来感觉测试做的很多细致活,功能一点点的验证通过。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往数据库方向发展。所以一毕业就里面实习辞职,找数据库相关工作。
工作经历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岗位招聘信息上注明要有工作经验,特别是数据库相关岗位。后来南京一家小的公司面试过了,不过要外派到上海驻场,技术支持。虽然没准备去上海,但有机会和数据库打交道我就去。第一份正式工作,虽然工资不高,还要跟工厂一样上三班倒制。但内心很开心,可以学习经验。在学校时经常听别人说,学校学的知识太书本化,实际运用又是一个样子。工作中才真正明白,实践出真理,实际使用的是最有效的知识,也是自己宝贵的经验。
这家公司没做很长时间,跳槽到一家上海本地大公司。虽然实习时没想来上海,但既来之则安之,好好闯荡一番。第二家公司岗位是系统运维,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数据库,如Db2,MySQL,Oracle等及操作系统等。大公司的福利待遇不错,待的时间比较长,快两年。后面告诉自己还没到养老的时候,现在不多学点,以后就只能依赖公司,没有自己的竞争力。果断离职,找了一家传统ERP软件公司,做全职数据库开发。公司规模不大,但可以完全接触和使用数据库,工作内容专注数据库开发。做了整整一年,感觉技术提升空间不多了,公司格局有限,果断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也是现在待的公司。
从最开始的数据库开发工程师到现在管理整个数据库部门,你的付出终会有相应的回报。后面自己也面试过一些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有工作很多年的人,但工作经验太杂乱,技术能力也没有专长,只是工作年龄长罢了。
篇2
该专业毕业生将获得以下知识能力:
1、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2、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技术与工具;
3、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
4、熟悉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的知识;
5、了解本专业的理论与应用前沿以及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篇3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方向;系统咨询;系统实施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起源及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产生于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第三次调整,将原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它所属的一级学科是“管理学”,二级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根据作者的理解,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利用信息系统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1)经管知识。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一项业务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学生应该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的产、供、销流程、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2)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应知道计算机和网络的工作原理、计算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3)信息系统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构建过程和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信息系统为企业日常运作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信管专业已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已经达到了489所。大部分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都借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1,2]。单看培养目标,甚至不能区分不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但由于专业的复合型特征,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三方面知识都给予同样程度的重视。由于学科基础不同、所归属的院系、师资结构不同,各高校信管专业培养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一般来说,人才培养和专业所在的院系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受院系整体学习氛围的影响。如果信管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下,则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如果开设在管理学院下,则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学生系统开发能力往往比较弱。
(二)课程体系松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很迷茫,因为他们学了很多课程,而每一门课程学的都不深。经管类课程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运筹学、生产运作管理等;信息技术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商务智能等。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将其他课程整合为一体,导致这些课程间缺乏衔接,学生自己也很难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经管类课程与信息系统的关联关系,学了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由于这些课程连续性非常强,前面的课程学不好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这些课程对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便开始放弃。作者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信心,能够确定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比较迷茫的,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分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应该作为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时的参考。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由于教师结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的信息系统规划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管理能力应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独立学院来说,教师职称偏低、流动性大,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与公办学校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围绕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作者认为信管专业的培养方向可以分为以下6类:
(一)信息系统咨询
信息系统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备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与其它设备可以批量生产、统一使用不同,信息系统具有独特性,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如何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这就要求信息系统规划人员精通信息技术、生产运作、财务、运筹学,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知道企业现有运作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哪些改进空间?信息系统如何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怎样设计?这些问题不是仅仅懂管理或者懂技术的人所能解决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具有以上领域的知识基础,相比其它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这一岗位的工作。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一直是信管专业培养的重点。信息系统服务于管理,由用户提出需求,技术人员实现。用户关注业务,技术人员关注系统实现。系统分析员在两者之间起到“桥梁”和“翻译”的作用。系统分析员通过充分与用户沟通,了解并记录用户需求,同时,还应该对用户需求进行优化:更正或去除错误需求,找出用户没有提出的合理需求,并与用户达成一致。系统分析员应掌握基本的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能熟练应用UML、数据流程图、E-R图等系统建模工具。在能力要求方面,系统分析员要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以便获取准确的需求。此外,系统分析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语言表达能力是系统分析员与客户及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顺利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工作的前提。书面表达能力是准确记录需求的关键,需求分析说明书对任何一项系统开发任务而言都是非常关键的文档,不仅影响后续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也是系统验收的依据,必须保证准确、全面、无歧义。设计人员的任务是根据系统需求说明书构建系统的物理结构,如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图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界面设计等。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可以由单独的分析团队和设计团队完成,也可以由同一团队完成。
(三)信息系统开发
信管专业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做程序员。软件开发的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系统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信管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多有涉及,学生具备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上学生接受过会计学、ERP原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课程,更容易理解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由于实操性强、学习效果容易检验,一部分动手能力强、对于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往往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一些开设在计算机学院下的信息管理专业也把系统开发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四)信息系统实施
信息系统研发有两种途径:开发和购买。开发是根据组织特点,量身定做适合组织需要的信息系统,但开发周期长,耗费的人力、物力大;购买是直接购买现成的ERP软件,可缩短开发时间,节省成本。若是采用开发方式,则由开发人员负责实施工作,实施工作相对较为容易。若是采用购买方式,则需要实施顾问的协助。由于大部分企业采用购买的方式来上信息系统,对实施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实施人员需要一方面精通ERP系统,另一方面精通企业业务和管理,对系统开发能力的要求较低。
(五)信息系统管理维护
信息系统在实施工作完成之后便进入运行维护阶段,对于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直接购买ERP软件的开发方式,系统维护工作相对简单,主要是硬件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以及用户的管理。维护人员只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了解ERP系统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即可胜任。系统功能的增加和修改则由ERP提供商负责,维护人员提供维护需求即可。这一方向对数据库操作、企业所选用的ERP操作熟练即可。相比较前四个方向,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最低的。
(六)数据分析与处理
企业存储、流动、转换、展示的内部数据以及与运作管理相关的外部数据构成了企业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取优势的必要途径[3]。以大规模数据为基础,通过聚类、关联规则分析、分类和预测、时序数据分析等深度数据分析技术获取知识以支持决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时的必然选择。这一方向对数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商务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操作要求较高。以上六个方向各有侧重,作者认为信息系统咨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对知识结构要求更为全面、创新能力要求更强,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重点;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系统管理维护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是应用型大学的培养重点。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对培养信息化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科本身的特征,不可能要求学生把经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系统知识全部牢固掌握,必须有所侧重。对独立学院来说,培养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目标,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根据自身的师资特点,考虑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三个方向中的一个或两个作为其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创建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2-323.
篇5
1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与维护能力,掌握医药、医院、公共卫生等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技术,能够对医疗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工作,没有工作背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另外,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较快,部分教师掌握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2.2课程设置滞后,实践学时不足
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生的就业。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需要开设院校针对社会的具体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相应的实践学时。
2.3缺少学生可自由使用的专业实验室
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及非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不是开放的,学生只能在实验课上使用实验室,一旦实验课上没有完成实验,课下可能由于缺少实验环境等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办法继续实验。
3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经验,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医院信息中心或者医疗信息化公司学习或者顶岗锻炼;引进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信管专业教师;外聘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为青年教师或者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
3.2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及时调整。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开设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设置合理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并且删除在当前及未来的工作中很少用到或几乎不用的一些课程,尽量做到“所学即所用”。
3.3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
通过调查发现,每次实验课上都有部分同学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为满足专业学生实验的需要,需要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对于缺少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的同学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期间,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实验。
3.4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充分的调研中医药院校以及非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并结合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与医院、医疗软件公司、医疗事业单位、软件公司等建立定点实习合作,将其设定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处于实习期的学生可以去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并通过此次实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5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成果。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阶段,需着重向学生强调一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前期对学生医疗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及维护等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的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4结束语
篇6
论文摘 要: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知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将呼唤大量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我国既缺乏从事信息采集、经济预测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硬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造就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管理这一要求,成为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字,即"管理信息系统"(mis)。现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有的成立了信息管理学院。在我国,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对应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差不多所有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陆续建立起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办起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所以上,且已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2.1.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知识工作、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群决策支持以及经理支持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针对组织中的某个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领域,以建立组织中应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逻辑。
2.2.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该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早期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造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或创造新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软件市场的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2.3.信息系统的管理。早期的信息系统基于大型计算机主机,因此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后,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普及,如何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起,信息系统"外包"成为新的热点,为本学科提出了诸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基于合同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研究问题。近年来,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课题反映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等。
2.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尽管如今信息系统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但从计算机被引入管理领域起,就一直有人怀疑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就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早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目标基本上是提高运作的效率而不引起组织的变迁,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评价信息系统价值的方法。然而,随着组织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信息系统的战略价值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非直接的经济价值必须加以考虑。同时,信息系统的组织价值还面临着如下的问题:谁获得益处?是否其中的一些人员会失去位置?是否一些人员的权力会被改变?是否组织会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变得脆弱(如由于系统的故障、专家乃至运作人员的流失)?
随着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传统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就显得更不适用了。人们必须从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寻求答案。
2.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从该学科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以至生活模式的影响。研究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以外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信息系统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
3.1.坚持宽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同时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应该是专才。
3.2.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这是日本人的观念。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然而在我国,这种信念、观念和意识仅为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少人还处在朦胧状态。因此,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互联网等一切传播媒介,大力普及信息意识,增强人们的信息智能,提高人们认识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3.3.加强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人们对信息利用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及原理方法的核心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会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体系会呈现一定的变动性。
对于专业课,目前有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是新开设的,要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由于本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要不断地将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关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题和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与新知识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此外,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如美国、英国近年来在信息管理教育方面增设了许多有关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人际交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有关现代化技术类课程,首先要让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化知识,其次在基础课中充实新技术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 选课,范围包括基础物理、基础生物、基础化学、实用写作、外语,汉语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信息学、企业管理、社会信息系统管理等课程。
3.4.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采用按专业教育内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实验室,一方面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一个缺乏优秀教师队伍的专业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7.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开拓人才
从当前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就业市场的拓宽看:未来21 世纪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强烈;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不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人员,而是既精通信息知识,又具有某些专门领域知识的"双料"专家,即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多面手,尤其是社会适应性强的开拓型信息管理人才。这一需求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机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3.8.注重与国际接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主要是指:专业口径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技术规范与体系方面的接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改革中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保持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的优势,确保有关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其优势,以求与国际上本专业的教育同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情况和教育面向21 世纪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优化我国信息专业结构中实现宽口径的国际接轨,着重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国际化,以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结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没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理论深度具有一定基础上,认识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02).
篇7
基本情况
姓
名:xx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87-06-13
民
族:汉族
户口所在:浙江/杭州
现居住地:浙江/杭州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78cm
学
历:本科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毕业学校: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自我评价
工作简历:
利用课外时间,去校外参加兼职:家教,让自己学会了耐心,学会了换位思考;苏宁电器促销,让自己懂得了一点销售窍门;校园移动厅场外业务办理,让自己明白了理论知识的重要。
学生简历:
两年班级生活委员和班长,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创立方言社,担任社长一职,负责社团的日常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城市大比拼,方言SHOW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于此同时自己是一个工作勤恳,善于学习,目标明确,良好的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人。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时间:2006.9 ~ 2010.6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历:本科
专业描述: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是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主要课程有信息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信息经济学、知识产权、企业情报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经济信息学、信息检索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筹学、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分析、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技能专长
计算机水平: 熟悉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及Internet应用,并通过浙江省计算机一,二,三级。
语言水平: 英语:良好 | CET四级
其他专长: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公共关系资格证书
工作经验
工作单位: 杭州市商洛丝绸有限公司丝厂 时间:2008.7 ~ 2008.8
担任职务: 网络维护部实践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企业
工作描述: 根据公司的产品,市场定位,财务预算,销售计划等来分析该公司的网站的优缺点,完善了公司网站的动态性,同时对网站进行简单的维护。
工作单位: 杭州市商洛丝绸有限公司丝厂 时间:2007.7 ~ 2007.8
担任职务: 管理基础部实践 公司性质:民营/私营企业
工作描述: 实践期间参加了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会议,同时也了解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为自己以后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帮助。
培 训
培训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时间:2006.10 ~ 2006.11
培训课程: 公共关系资格
培训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时间:2009.3 ~ 2009.5
培训课程: 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描述: 培训课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三级)培训描述:通过这个培训,我更好地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得到了多次实际操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了解企业的运作。
兴趣爱好
旅游,音乐,阅读,运动等
荣誉奖励
2007年9月:专业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暑期实践个人; 2008年9月:专业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社团干部,优秀暑期实践个人; 2009年9月:专业三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暑期实践个人; 2010年:院级优秀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生。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 全职, 实习
篇8
论文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1]。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理工科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清华大学;综合类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如北京大学;财经类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如东北财经大学。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认识的偏差。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信管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状。经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信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介于“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之间,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满意率不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高校课程体系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学生普遍觉得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为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3]
3.教师队伍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4]
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结果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四、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信管专业的学生,使之能学有所长,是学术界应该引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思考。
1.创建信管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5]
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管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拼凑,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6]。另外,各高校可以考虑把四年制的信管专业改为五年制,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全面,学生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多些,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建设优化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通过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各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应注意适当引进一些已经在社会上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要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5]
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并且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我国信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信管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各高校的信管专业都处于探索中。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董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6).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就业 对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专业,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约数万信管的毕业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部分的信管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对未来没有认知,这种迷茫可能会持续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毕业之后可以干什么”,“信管的计算机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管理好像也不精,经济学也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等。不仅是学生有这种问题,学校、社会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疑惑,有些学校将该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而有些学校却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说明该专业的定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社会对信管专业的认可度也需要提升。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加强专业教育
信管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信管的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在目前社会需求中,复合型人才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能够做到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经过一定的社会培育,这样的人才,潜力是很大的。同时,它的一些专业知识,又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比如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等。
信管专业也有它的劣势,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交叉型专业的各类知识普遍不是太精太专。这样的劣势对于一些同学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改变就业观念
社会的就业竞争在加剧,就业压力也逐渐变大,大学生也不是原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应该要转变观念,向一个就业人转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大学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地贪念高薪、名企、有派头的企业或职位,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学校提供大环境,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类资源,结合自身的兴趣及发展目标,自主的学习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一些信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通过信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引导,自主的学习,参加国家的软件与计算机行业的资格考试,通过获取软考的证书,增加自己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市场营销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在就业的时候竞争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学生竞争力都是信管专业的培养范畴,都是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的需要。信管专业应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实现零距离,免培训的就业。比如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某企业的ERP实施,通过这种合作,一些同学受到了项目训练,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这种做法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总的来说,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他们就业渠道多,择业范围广,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端正好就业心态,是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获取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人才能力需求
【论文摘 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着关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然后对专业发展展开了探索。
一、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转贴于
二、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小组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信息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J].2009(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