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范文

时间:2023-03-19 06:0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院

篇1

英文名称: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5742

国内刊号:44-162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金融类专业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刊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月更名为《华南金融研究》 (副刊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8年10月获得正式刊号CN44-1449/F,2004年7月由于升本更名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出版至今.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注重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金融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包含

篇2

刘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当阳市人,宜昌市夷陵中学毕业。1981年高考数学满分、宜昌地市理科第一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1986年),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物理化学硕士(1993年)、量子化学博士(1995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Roald Hoffmann教授)。1995年至1997年在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1999年,任国际顶尖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纽约总部全球货币市场交易部分析员。1999年至2004年,任国际著名对冲基金高桥基金管理公司(Highbridge Capital Management,纽约)可转换债券套利交易部资深分析员。2004年至2008年,任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主持并以优异成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可转换债券定价之若干问题研究》。2008年5月至今,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兼任华西期货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学术顾问。

二、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于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定价及软件化,量化交易策略及高效金融数值算法研究。任中国期货业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高校金融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命题及组卷专家。“人大经济论坛学者访谈”嘉宾。上海期货与衍生品研究院专家库成员。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及《管理科学学报》审稿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衍生产品的蒙特卡洛定价方法研究》。

三、研究成果

刘强教授在国际上提出美式期权正则最小二乘蒙特卡洛定价法(canonical least-squares Monte Carlo method)、美式期权正则隐含二叉树定价法、已知红利股票期权节点重合二叉树定价法(对Hull经典教材《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内容的一个修正)、非线性损益静态复制的三种最优近似方法及可转换债券或有赎回权的条件概率近似定价法等。

在国际顶级金融衍生产品学术期刊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上独立三篇,其国际金融论文已经被引用30次(谷歌学者)。社会科学研究网络(SSRN)上存放其13篇工作论文,其中多篇论文曾名列“下载前十”目录。在二十七万多SSRN作者中其当前总下载排名为7287位。攻读博士及博士后研究期间,发表七篇化学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已经被引用619次(谷歌学者)。

四、主要论著

[1] Pricing American options by canonical least-

squares Monte Carlo[M].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2010.

[2] Optimal approximations of nonlinear payoffs in static replication[J].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2010(30).

[3] Liu Qiang and Shuxin Guo:Canonical distribution, implied binomial tree,and the pricing of American options[J].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2013(33).

[4] Liu Qiang and Shuxin Guo:Variance-constrained canonical least-squares Monte Carlo:An accurate method for pricing American options[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28).

[5] Yuan,Xinyi,Wei Fan and Qiang Liu:China’s securities markets:Challenges,innovations,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in Asia-Pacific Financial Markets:Integra-

tion,Innovation and Challenges(Kim,S.-J. and M. McKenzie eds)[M].International Finance Review (Elsevier book series),2008.

[6]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衍生金融工具》(王晋忠主编)第十二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4年。

篇3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考生可登录研招网官网登录入口2020成绩查询系统(yz.chsi.com.cn/apply/cjcxa/),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询考研成绩信息。

为保证考生隐私,此招生单位已设置登录后才可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20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以下专题:

篇4

摘 要 本文首先从体育教学资源界定、体育教学资源开发意义与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内容等方面对体育教学资源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其次从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资源、体育经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对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剖析,认为广东金融学院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提高、课程资源和场地设施缺乏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最后对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扩招 体育教学资源 开发 利用

高校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体育教学场地紧缺问题、体育教学器材问题、体育师资问题、课外群体活动问题、体育教学经费不足问题、体育专项开设问题以及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问题等等。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剧增所引发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整个高等教育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自组织过程的体现之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就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旨在为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基本理论

(一)体育教学资源界定

体育教学资源是指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它的实施包括了有形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如体育馆、运动场及各种器材、体育工作者和学校体育人口数量等,也包括了某些无形的非物质资源,如学校发展水平,对体育投入的力度,体育课的质量、体育教学和科技水平,师资力量、学生体质、体育传统和习惯等等。

(二)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

扩招后体育教学资源的不平衡状态对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引发一场新的体育教学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扩招后体育教学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改善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而研究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体育教学的高效运转、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这个大层面出发,运用教育生态学及平衡原理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师资力量;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资源;财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经费;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二、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现状

1.师资力量

体育教学部承担着全院体育课教学、课外群众体育指导和训练竞赛等工作任务。目前,体育教师的师资情况为:现有教师32名,教辅人员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16名,助教5名,见习助教3名。其中具有硕士学历17名(含在读),获国家级裁判员资格3人。从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统计得知,硕士占总人数的53%,学士10人,占总人数的31.2%。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也逐步提高,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已经占了一半以上,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职称调查情况来看,教授占总人数的6.3%,副教授占总人数的 18.8% ,讲师占总人数的50%,助教占总人数的15.6%。 反映了学院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只是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具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还需要大量培养。

2.场地设施资源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必备物资资源,其配备情况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对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进行了调查(如表1):

从以上调查数据看出,目前学院体育资源配置以传统的篮、排、足、乒乓、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要资源,基本能满足学生专项课的体育学习需求。但社会上一些时尚的体育项目也是学生较喜爱的体育项目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缺乏,比如网球、棒垒球、轮滑、跆拳道、瑜伽等。

3.体育经费

体育经费是体育教学资源的财力基础和前提条件。数据资料反映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来源依次为学校拨款、体育场馆经营和商家赞助、政府资助等,学校拨款所占比例为70.9%,而其它投资形式占的比例很小。从广东金融学院调查情况来看,学院体育教学经费绝大部分靠学校拨款,体育场馆自身经营和商家赞助几乎没有。学院体育经费主要用途是购买器材、维护以及各类校外体育竞赛和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学院高校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于大量增加的学生而言,也往往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经费短缺成为限制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子。

4.课程资源

(1)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学院体育部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自2004年学院升本以来,实行体育教学改革,从原来的体育普修课,改为体育选项课。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体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学院体育选项课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部分体育选修课程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发展目标,每一学年自由选择一个运动专项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专项班的形式上课,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建制,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2)开设的运动项目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开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体育保健课9大专项。这些运动项目的开设与本校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息息相关,因而也限制了一些社会上时尚运动项目在我院的发展,比如轮滑、跆拳道、网球等。

(二)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1.师资力量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体育教育学生态系统需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在合理配置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对体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要求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掌握更多的体育教学技巧技能。由于众多原因,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师的培训再提高机会比较少,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培训和学习相对欠缺。

2.场地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导致课程资源不充足,新兴体育项目开设较少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相对缺乏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几经努力,也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还是无法满足学校现有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目前,学校足球场和田径场合二为一,没有一个综合型的体育馆,游泳池虽是比赛型标准泳池,但只有一个,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开设游泳课学习的需要,羽毛球馆也还是近年来利用闲置的学生饭堂改建的,运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状况,也限制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课程资源关系到学生、教师和社会对课程的需要以及能反映目前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具体实施。学校的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是决定课程资源的最主要方面。目前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羽毛、健美操、武术等传统项目为主,而像现在比较时尚受到年轻人喜欢的项目如网球、街舞、攀岩、轮滑、瑜伽等项目根本没办法引入课堂。

3.体育经费不足

高校体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校拨款、体育场馆经营、商家赞助和政府资助等形式。而广东金融学院在学生宿舍建设、校园规划、教学楼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学校体育经费所占比重很小。而少量的体育经费投入主要体现在购买体育设施器材和校外各类体育竞赛方面。即使体育经费有适当增加,但是跟学校扩招的步伐相比,也还是杯水车薪,不能真正解决学校体育所需要的经费问题。体育经费不足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各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师资资源的开发对策

虽然广东金融学院体育师资力量比较充足,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体育师资力量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不断拓宽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一专多能,而且要不断开拓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拓展自己的知识素质,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培训。通过不断自我更新、学习,来适应扩招背景下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形势。

此外,可以通过引进、返聘、外聘、邀请其他高校或者是社会体育师资,对一些既时尚又符合现代学生口味的,但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如国标、街舞、跆拳道、轮滑、攀岩等进行教学或者经常性的指导,从而进一步强化体育师资力量。

(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引进与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增加生活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内容,加强运动项目的改造,拓宽现有运动专项的宽度和深度,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传统项目的改良与融合,民族传统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安排和配置现有项目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可以增加各种项目的电子信息化传播途径,在学校网站对各种运动项目进行介绍,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图书馆也可以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图书资料。

(三)增加体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途径

为解决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除了申请学校加大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体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途径。通过积极的开发与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出租、经营各种体育场馆设施;通过承办一些校外的体育赛事,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公司赞助学校体育经费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企业或公司的捐助;另外通过与社区合作,形成学校社区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途径,争取获得政府或社区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支持。

(四)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利用

拓宽体育教学环境,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一方面通过向学校申请加大体育设施场地的投资力度,争取获得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关注,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闲置场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间,把体育课程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规划。比如目前学院早上第1、2节不安排体育课,导致其他时间段体育课程安排比较紧密。如果把体育课程安排设置时间更加机动灵活一点,上午、下午和课外活动时间都进行合理利用,对缓解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具有一定帮助。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东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2010B29)。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ESP 金融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专门用途英语(ESP)在不同领域内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着力探索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ESP理论概述

ESP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son and Waters,1987,转自蔡基刚,2004),如商务英语、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

Strevens (1988)提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特征:

1.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2.内容上与特殊学科,职业与活动相关;

3.强调适合于句法、词汇、语篇、语义等活动的语言和语篇分析;

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ESP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篇章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巧和策略分析、以学习为中心这五个阶段。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分析是ESP理论的重点。

二、哈尔滨金融学院的ESP教学

笔者所在的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会计学为主,经、管、文、法协调发展,金融特色突出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以本科生为主,兼培养专科生,为区域现代化的金融、管理一线提供服务。因此,必须以应用为指导,构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学院在金融系、商务英语系开设金融英语课程;为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英语,单证英语,金融英语,英语函电与结算课程;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同时为全校学生开设金融英语、旅游英语公选课,并相应地组织金融英语、商务英语、单证员证书考试。ESP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金融英语是金融工作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金融相关的领域(银行业、保险、证券、国际结算、会计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当前在各大金融院校实际开展的金融英语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语言与专业结合不充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教学手段方法僵化落后等问题,降低了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ESP指导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计

ESP教学的关键是明确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与目的,依据学习者的需求来设计课程。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银行,会计,证券,保险等相关行业,对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如在哈尔滨金融学院的ESP教学中不仅开设金融英语理论课程,而且在金融系中也开设金融英语口语课程,学习银行从业人员用语,包括存取款业务,开户,外币兑换,国际结算等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模拟演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由过去注重语言知识、语法结构转变为重视学生语言运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中通过预习、分析重点词汇句型和长难句等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输入和语篇分析的能力。在专业提高阶段,教师通过双语授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外文报刊,如The New York Times, Time, Business Week, China Daily,也可以收听外文广播,如VOA,BBC,以此巩固并扩展专业词汇。学校也应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哈尔滨金融学院每年都举行金融英语竞赛,鼓励学生参加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同时提供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ESP学习氛围。

(三)教学方法

根据ESP课程的特点,要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交互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辩论会等,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强化与提高。

(四)教材建设

ESP教材编写首先应在ESP理论指导下,着重考虑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商务英语系具有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教师编写了《金融英语》、《金融英语教程》,既基于正确的教学目标,又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的需求,针对国际金融,金融管理与实务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以通俗易懂的专业语言阐述经济原理。

此外,ESP教材的编写也需要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共享教材资源,教材的编写既注重英语语言信息又注重金融理论知识;既能体现基础知识又不乏学科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同时也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五)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ESP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在思想和心理上让外语教师作好准备,一部分教师转向经济类专业英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其次,确保外语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举办专业英语师资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培训;再次,增进与同类院校、行业专家、地方企业的学习和合作,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外语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以老带新,进行师资培训,在青年英语教师中逐步培养经济与英语复合型的“双师”,鼓励青年教师考取金融英语证书,BEC证书,单证员和经济师证书,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四、结语

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英语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作为ESP外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大ESP理论领域的研究,积极探讨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2]陈葵阳.ESP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4-85.

[3]付大安.用ESP理论指导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86-187.

篇6

关键词: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再分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77

金融数学专业是结合金融和数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备受青睐。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金融方面若干问题的实用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有着为地方发展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本身起点低、底子薄的特性,在办学经验、实验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较重点院校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具有强针对性的再分流培养对其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本文主要探究再分流之后,不同方向学生的培养方式。所谓再分流,是指在按照大类数学招生和师范、统计、计算、金融专业分流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行的更加精准的定位分析。再分流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加显著。

1 再分流培养之重点方向――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因为既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技术解决有关金融、投资等实际问题问题的能力,受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培养方式也因学校性质和学生主体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本人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发现以下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未来就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数学建模和数学据分析软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MATLAB和SPSS软件的应用练习,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量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金融相关实操的演练。主要包括银行基本业务实训,证券投资和经济问题的分析等方面,实操环节既需要校内的课堂练习,更需要校企合作交流,充分调动校外资源,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

(3)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训。金融相关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规划、人际沟通和外语能力等,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培训。

(4)导师负责制的落实。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每位导师具体负责相应数量的学生辅导,导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责,更要从生活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给予帮助。

2 再分流培养之广度方向――其它就业

除了专业金融机构之外,一部分学生期望在毕业后进入行政事业机关,这类机构既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又要求较高的行政能力。就目前国家行政事业机关现有的招聘考试而言,对行政能力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行测》、《申论》和《公共基础》三门科目中,因此,对这类学生有必要加强这三门考试的指导工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时事政治,多参加校园活动,从而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老师、学院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分析、市场分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同时鼓励学生向先进成功企业取经,推动学生创业走向成功。

3 再分流培养之深度方向――考研教育

除了就业的同学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之后,仍希望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这类学生的培养应加强考研指导,主要方式是导师负责制和小组合作制。所谓导师制,即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每位导师具体负责辅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复习,导师应该对学生考研学习方法、考研院校及专业选择、专业前沿理论和科研基本能力等多方面给予的帮助。所谓小组合作制,即让报考院校层次相近的不同学生组合成小组,相互鼓励,共同探讨,这种方法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效果显著。

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联动:

(1)再分流教师梯队的建设。

根据再分流培养的重点、广度和深度三个方向以及教师自身学科优势,分设三个不同梯队,梯队内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梯队的建设,是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实现的重要前提,甚至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拥乃平,因此,教师团队的合理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中去锻炼、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三是聘请金融企业一线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四是积极拓展应用性强的课题开发,通过与企业联合完成课题来促进教师对课程和专业的行业背景的理解。

(2)再分流教学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验并重”、“数学与金融并重”两大原则。除了开设必需的数学和金融相关基础理论课程,还要增设建模实验以及统计软件实验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和建立金融数学模型,此外,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也不容忽视。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即时了解企业需求,人情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的差距,鞭策学生努力学习,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3)再分流教学方法的改革。

再分流培养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互动性更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在课堂中积极引入微课、MOOC等新型授课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总之,再分流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形式更加新颖,效果更加显著,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辉等.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5):114-120.

[2]黎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3):166-169.

篇7

1.学生对开展金融实践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

83.21%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只有2.19%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同时,有55.47%的同学“愿意或比较愿意”尝试试点试验性实践教学课程。

2.学生并不了解实践教学,更多是出于未来就业而主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67.15%的学生认为金融实践课程的内容“一般、不丰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写论文的形式并不属实践教学范畴,这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了解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学生明确表示就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而“关注和了解金融专业从事的工作内容”、“建立社会人脉关系网”、“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为完成学分”的比例分别是6.57%、16.06%、13.87%和2.92%。

3.学生不满现有的实践课时设置。

40.14%的学生每学期接受过5-10次的实践教学经历,31.39%的学生接受过2-5次的实践教学经历,其中大三的实践机会较少,几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从学生的内心意愿上看,57%的学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实践机会,经调查某些同学甚至大胆建议,“实践教学能像国外的实习工作一样,实践与理论的学时安排各50%”。同时71.53%的学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实用性实践课程。

87.9%的学生认为已开设的实训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是证券实训,该课程的讲授教师经验丰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实盘过程,并且利用教师自身资源让学生实盘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学生的心中,理想的实践教学是能够到金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或者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等操盘培训,45%的学生希望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模拟操作训练,35%的学生希望能提供一些专业的项目分析与报告,或者采取模拟金融企业招聘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仅有18%的学生认为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培训金融计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较合适的。

5.学院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较差。

83.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42.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教师能力“较强或一般”,而且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没有。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以西财行知学院为例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显示,学院金融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的同时,建议学院采用“试点试验”的办法,即从大学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中,择优编制一个班,将其命名为“金融创新实验班”实施这套方案。

1.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经系部选拔的“金融创新实验班”,其理论教学内容和本专业的培养大纲保持一致,仅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试验。方案将设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大模块。将明确设计各学年培养目标和具体环节目标。把四年最终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又由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基础训练阶段(大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的案例式教学和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计算机、英语相关培训,经济学和经济法热点话题讨论,金融业界专家讲座等;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参观金融企业的认知性生产实习。通过感性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培养初步调查能力。能力提升阶段(大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英语口语能力、计量统计软件培训,金融、会计等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对银行、保险课程的实训教学,管理沟通能力模拟、战略模拟大赛等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银行业务操作竞赛、学生模拟家庭理财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银行、证券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自办金融学术报;校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到证券公司大厅观看考察、到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参观,并提交观感总结。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阶段(大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股票外汇投资操作、银行信用管理、保险精算等实验训练,双导师指导的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模拟竞赛,学生模拟企业投资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会计、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发表学术文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采用针对金融热点进行社会调查,暑假期间进行到实习基地或金融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习。通过实验操作、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综合创新阶段(大四):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经典案例式教学,期货交易、银行风险管理训练,金融营销训练,创新实训教学等方式;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热点辩论,各类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发表金融学术论文;校外实践教学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社会调查,做出实结;毕业论文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谋篇布局、撰写论文、修改润饰,参加答辩等过程。通过完成各项综合性实验、实训、实习、论文,希望学生能对行业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设计。

2.1采用“择优录取、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学报到时,自愿申请进入实验班。系部需结合自荐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择优录取,并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已实现方案期待的结果。进入实验班后,在培养过程中实行滚动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式管理是指不断优胜劣汰,补充新鲜血液,让已获得优质资源的实验生也存在危机感,更加珍惜这些优质资源和机会。班内学生如果表现不佳,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淘汰,转入本专业其他班级继续学习。同时,其他班级若有表现优秀者,自荐并结合2位教师的推荐,经考核通过后可进入该实验班。

2.2实行双导师制,专业班主任跟踪管理。

班级特别为每位学生配2名导师,其中1名导师负责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另1名行业导师负责专业的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行业导师的校外活动与事务。并且实验班会配备1名具有金融专业素养的教师作为班主任,跟班听课、听讲座、会议研讨,并负责与该实验班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可以优先考虑金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其给予提薪等激励手段。

2.3提供“毕业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的结业模式。

学生修完实验班的全部项目,成绩良好以上,学院除了颁发金融学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还将给学生颁发“金融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合格证”。结合学生在四年终将职业资格培训所获得相关“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在手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金融行业各领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工作。

2.4360教学质量监督。

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质量监督,对实验班将采取学生评教、跟班班主任评教、主任评教等360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对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控制,随时反馈,随时改善。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篇8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正当性;远近圆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31-02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张悦群先生组织的“教学目标设置”系列研讨文章,笔者不禁想起前些年一些期刊上很热过一阵子,可惜徒劳无功的“有效教学”问题探讨。客观地说,“无效教学”并不存在。当年“有效教学”问题探讨之所以没沉淀下真知灼见,原因之一就是研讨者可能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显现方式与方向没足够重视,或没谨慎辩证。须知,教学效益有正效、负效之分,还有优质高效、高耗低效之别。语文教学讲求效益,理所应当。语文教学的效益追求之落实,要求教师科学地设定并科学地表述教学目标。关于科学地表述教学目标,于德龙老师在《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5年第5期)一文中做了精彩而实用的论述。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呢?本文且叙述笔者关于教学行为效益追求之正当性考量的浅见,供大家参考、批评。

一、教学行为的效益追求要正当

探讨语文教学行为之效益,不可回避效益追求的正当性问题。“正当”一词,至少存在着科学与伦理两个意义域的词义。科学意义域的正当,指人的行为正确而恰当,即行为既符合社会政策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伦理学意义域的正当,是衡量行为道德与否的底线,常用于衡量道德行为之价值的大小和道德行为实施者之道德境界的高低。换言之,非道德行为,无正当性可言。

例如,甲老师因乙同学没及时完成必要的技能熟练化练习而训斥乙同学,丙老师因丁同学没完成难度超大的练习而训斥丁同学,甲、丙两位老师同样的“训斥学生”的行为,就有正当与失当之别。学生没完成难度超大的练习,不应被训斥,所以丙老师训斥丁同学,其师德修养受到怀疑与损害,其训斥行为基本属于非道德行为。相比之下,及时完成必要的技能熟练化练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甲老师对乙同学的训斥,是正当的,是道德行为。伦理学意义上教学行为的正当,是底线要求。伦理学意义上正当与不当的教学行为在科学意义上都有效果。只不过,伦理学意义上的不当的教学行为在科学意义上的效益是负的,伦理学意义上正当的教学行为在科学意义上的效益都是正的。前例中丙老师之于丁同学的训斥,因不正当,会引起丁同学对丙老师乃至丙老师所执教课程的反感,会带来一连串的负效果。可见,讨论教学行为之效益,不宜作有无之论,须先对教学意图的正当性作出衡量。

二、既立竿见影,又大道无痕

语文教学的效益追求,要在科学与伦理两个向度确保正当性。其具体要求是:既要立竿见影,又要大道无痕。所谓立竿见影,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设立并达成可感可测的即时目标。不能“随船划”,不能等“船到桥头自然直”,更不能以“语文课的效率是长期的不是短时的”等是而非的套话来排拒课堂教学的科技性。所谓大道无痕,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行为具有润物无声而无法阻挡的同化力,时过境迁之后还能显现出持久的正向效益来。

长期以来,立竿见影之于语文教育是令部分语文教师望而却步的念想。因为言语文化本身并没有显性的逻辑线索,所以语文教育界流行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多不是语文教师教出来的”所谓“共识”。公允地说,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教师的教导、自主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学习和以学校为主的社会文化的浸润共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把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语文教师并不合理。语文教师之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有“教成”之功,又有“养成”之效。如果说立竿见影是“教成”,那么大道无痕相当于“养成”。语文教学的效益追求,当既教又养,两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学要立竿见影,要大张旗鼓地追求实时可见的效益。学校语文教学是科技性活动,必然有效益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每一堂课都有教学意义,从而凸显出教与不教不一样、学与不学不一样来。篇目、单元、学期、学年、学段,都应设定可感可测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篇目与单元的教学中,选定教学内容与表述教学目标时,要讲科学,要惜时、惜力、惜材,要努力让所教授的语文知识具有线性或层级性线索。学生能自学的,不要浪费时间去教;学生自学不了但不属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范围的知识技能,可以不教;某些知识与技能学生暂时自学不了,又不属于语文课程范围,但教了能打通若干语文学习的关节,就不妨适时而教。

例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背诵课文”就要设定为教学目标,而“理解、认同、欣赏中华先哲的大同社会理想”就不必设定为及时见效的教学目标,因那是远景性――也就是所谓隐性的教学目标。隐性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课文等学习材料的遴选与组织来实现。同样是《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大道、天下为公、贤、能、信、睦、鳏、寡、孤、独、盗、窃、乱、贼”等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说出或写出”,就必须设为教学目标。而“辨别‘亲其亲’、‘子其子’中的‘亲、子’两词在文中各自不相同的词性”,就不一定确定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效益追求问题,是与语文课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与学”等课程教学论要点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量教学效益,需要对语文课程有正确的把握。没从内容与要求两方面把握住语文课程,而去讨论教学的效益,去品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恐怕“讲到黄河都是水”。

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通过初读与研读,以及教师的引导、帮助,认知、积累“立春(以及由此辐射24节气名)、次第、翩然、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物候、物候学、连翘、榆叶梅、农谚、生态学”等词语,“筛选、提取”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列举”出“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概括”出“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等,就都是这一课本色当行的教学目标。然而,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是不是只需设定并实现上述目标?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阅读与阅读教学不是一回事。社会大众的阅读以及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一般也都止于读物内容的把握,而语文课堂上学生之于课文的阅读,还得在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之后,深入到文本之言语表达与表现技艺的理解与模仿之层次!不递进到言表技艺之理解与模仿这一层级的课堂活动,是不是语文课,到底是“阅读”还是“学阅读”,都还很难说。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首段对物候的描述,其描述本身有何特色?对全文解说物候学有何作用?课文第6-10自然段条理化地介绍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对于本文介绍物候学这一文旨的实现,有无必要性?文中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之排列顺序及解说方式有没有技术与艺术的讲究?等等言语技艺问题,语文教师就还得结合学情,并根据对语文课程的把握、对教科书上单元与篇目的教材功能的总体把握与处理来作出取舍。要不要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将“丰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设立、开列为教学目标呢?不必!所谓“科学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师有责,但不担当主责。阅读科学知识性文本都有涵养科学精神的益处。而从语文课程之传承言语文化这一本体论立场看,语文教师教学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只是一个“必经的驿站”,并非“目的地”。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认知、理解进而仿用课文的言语技艺,促使学生在言语思维与言语交际中逐步提高言语的准确、严谨、生动、形象水平,算“守土有责”。鉴于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本身就客观具有并相对显著的科学精神涵养功能,教学科普文或所谓说明文,不必将科学精神的丰富与发展设列为教学目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通过本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条教学建议,属于外行性建议。一则无必要,二则无从测评。课堂教学活动的活动目标一旦被虚化,教师之教学行为的正确与恰当性都将大打折扣。教师教得虚,学生自然学得不实,长此以往,只能“少、慢、差、费”了。

三、追求远近圆融的正效益

语文教师要大道无痕地引导、促使学生发展成为言语文化素养优雅而敏锐的人。追求这样的效益,一要有意,二要沉着,三要有规划。

所谓有意,是指语文教师心目中要有长期效益的蓝图,有长期效益的追求意识。远景蓝图及其追求意识,二者缺一不可。现时代的中学,由于单元、学期的质量测评试卷已几乎被中、高考试卷样式所绑架,所以语文教师恐怕不能把一次次阶段性测试的优良成绩当作语文教学高质量的权威证明。试题恰巧测到了本阶段所设定要立竿见影的点,学生的考试成绩反馈着教学效果。试题如果没有辐射本阶段课堂活动所设定的立竿见影的知识点、技能点,学生的考试成绩则难以反映教学效益。许许多多的语言文字知识、言语行为方式方法,都不容易一蹴而就,需要重复,需要熏陶加训练。因此,也就不能因为某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乱了方寸,而放弃了长期效益的追求。新课改以来,语文试卷上的试题不时兴“依标据本”了,这使得立竿见影的教学可能不受待见。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言语文化素养的优雅与敏锐,一靠阶段性教学的稳扎稳打,二靠语文教师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更靠一以贯之的浸润、涵养、历练、影响。

在追求语文教学的长效时的所谓沉着,要旨是站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立场,防止浮躁。从教育科学角度看,语文是一门旨在形成并发展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素养的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之认知的逻辑底线。语文课程职责内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冷静沉着地教与练。除非为调节语文课堂的情味,语文课程职分之外的花拳绣腿尽量不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各科课程有共同的目的,但更有本体本位的职分。荒芜自家责任田、丰收在异乡旷野,不是正当的庄稼汉。古代仁人志士为人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文教师在当地教学语文课程可能也要“不汲汲于考分高,不戚戚于排名后”,要沉得住气,咬定言语文化素养养成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