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范文

时间:2023-03-29 21:1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衍生金融工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衍生金融工具

篇1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报告披露 完善与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37号具体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的披露,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造成的影响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对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交易事项做出恰当的判断。

1.衍生金融工具概述。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在原生金融工具诸如即期交易的商品合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上派生而来的。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IAS32中的定义,即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属于衍生金融工具:①其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②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净投资;③在未来日期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灵活性、杠杆性、规避风险性和未来性或契约性等特点。

2.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内容。国际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主要是对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相关会计政策及风险进行防范,要求企业在反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时,可以全部在收益中确认;或者一部分在收益中确认,另一部分先在权益变动表中列报,直到相关资产出售或相关负债清偿为止。

2.1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原则。全面详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并不意味着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极尽繁琐。合理进行信息披露,掌握基本披露原则,是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的前提。

2.1.1 重要性原则。由于金融机构或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而存在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且由于激烈的同业竞争,也不能对风险信息披露过多,所以应本着重要性原则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加以披露。

2.1.2 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相关性是确定无疑的,但如果缺乏可靠性做支撑,则相关性也可能难以保证。因此,所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2.1.3 可理解性原则。衍生金融工具通常具有灵活多变而繁琐复杂的结构,为此,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时,应注意考虑信息的使用范围,提高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可理解性。

2.1.4 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定性披露与定量(采用表格等方式)披露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全面而完整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情况,从而评估企业的整体风险。

2.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要求。我国财政部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明确规定了金融工具列报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披露。具体要求如下:

2.2.1 列报。

①准则明确规定主体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的实质和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分类列报,并规定了确认条件和分类条件。

②对于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权益和负债成分时,应将负债和权益进行分拆,分拆的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基本一致。

③对于权益工具和负债工具有关利息、利得或损失的规定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基本一致,权益类的计入所有者权益,负债类的计入当期损益。

④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2.2.2 披露。我国准则对企业应当披露的金融工具信息规定如下:

①重要会计政策,例如分类方法、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条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采用的计量基础、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基础等等。

②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

③衍生金融工具区分为交易类和套期工具类后,披露的相关内容包括衍生工具的性质、合同金额或名义金额;衍生工具的到期日、失效日或合同执行日;衍生工具的期末公允价值。

④各类套期内容,包括套期关系、公允价值、被套期风险的性质。

⑤企业应披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的相关信息。

⑥企业应当披露与确定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有关的信息。包括公允价值采用的方法,涉及估值技术的还要披露估计假设等等。

⑦其他披露的事项,包括担保、减值、重分类的金额和原因等等。

总之,企业所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无论是已经确认的还是尚未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总的原则就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就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做出合理评价。

3.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难点。

3.1 对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冲击。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衍生金融工具报告中,必须及时披露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信息。

3.2 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频繁,价格波动剧烈,及时、充分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重要的风险信息非常困难,传统的财务报告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这一需要。

3.3 传统损益表的局限性。传统损益表中的利润不包括既定期间内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减。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性大,会存在因市价变化而产生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传统损益表无法列报在既定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增减,不能真实反映核算期间的实际收益。这不利于报表使用者运用会计报表进行预测、决策。

3.4 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谨慎性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未来交易,预示着未来的财务变化,这些未来的财务信息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上进行反映,因而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误导性,以致于不能及时和充分的预测风险,不能满足信息决策者的需求进行恰当的风险管理。

4.关于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路与对策。

4.1 加快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建设。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涉及三大类问题:一是模型的选用、参数的设定、模型的修订及模型风险的克服问题;二是公允价值数据传输应用系统的开发、数据库的建立、系统的安全维护问题;三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补充和内控制度等类此案实施监控系统的建立。加快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建设才能增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4.2 构建并规范新的会计报告体系。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可对会计报告体系进行改造并规范。如对资产负债表,可以增加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名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情况,包括其类别、账面价值、现行公允价值等内容,并根据是否确认来分别列示;对利润表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增加一张第二利润表。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可考虑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根据重要性原则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风险系数、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4.3 构建完善的风险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新巴塞尔协议为基础的金融风险评价机制中,对风险和资本之间建立全面的对应关系,实现银行监管的风险管理方法、合理披露风险和资本信息作出了明确规定。风险型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健全,对重大风险环节的节点进行预警,整合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应建立自我约束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风险,而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促使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永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8.12

2 王冬昀.衍生金融会计披露方式的创新途径[J].财会研究. 2007.9

3 魏静霞、于少明.风险导向视角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J].现代企业.2009.7

4 余芳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5

篇2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价值,它的价格随着基础工具的变化而变化。衍生金融工具产品的设计形式灵活多样,不同企业可以根据其所持的衍生金融工具构造出种类繁多的品种。传统的金融交易在交易结束后即可计算盈亏,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建立在未来某一时点来完成,很多情况下交易双方并不能完全洞察到市场发生变化的因素。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业务,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性,需要操作者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很多风险被隐藏起来。另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集中在那些规模比较庞大的金融机构,从而能是风险出现集中,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衍生金融工具要求投资者只缴纳了很少的初试投资后即可签订远期的大额合约,可见,交易在成交时将产生大量的收益。收益大风险也被成倍扩大,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杠杆特性也就显现出来。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将经济体系在运行中的风险集中到远期、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其次,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为投资人盈利。衍生金融工具的发明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但也为投资人提供了一个套利的条件。第三,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风险性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者并不是一般的投资者,他们追求的是衍生金融工具为他们带来的巨额利益。投资获利越大,所具有的风险就越大。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中金融市场中的新生事物,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金融机构一般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告来对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监管的,而目前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告中是混合于其他会计项目中的,这在无形中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管难度。同时,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结构复杂、自由灵活、缺乏透明度的特点,给金融机构正确把握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全部风险带来了困难。

衍生金融工具在带动会计发展的同时也给会计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产生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传统的会计核算并未对此进行恰当的处理。这必将导致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响,致使企业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时出现困扰,从而影响企业的决策。(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在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中,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是一般原则。它们分别反映会计要素的入账价值和入账期间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对这两个原则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会计原理中对会计的计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来进行计量,要以实际发生的金额登记入账,一旦入账不允许做任何改动,当发生物价的波动时必须以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对账务进行调整。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合同,并没有实际发生交易,也就没有成本,只反映的是一种权利和义务。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不同于基础金融工具的交易,并不是在某一时点上来完成的,而是经过了合同的签署、对冲、交割、换回投资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因交易的不同类型而无法确定其时间的长短。而衍生金融工具在交易期间市场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按照传统的计量方式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这对企业的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将带来影响,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而产生漏洞最好的弥补方式是采取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2)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会计原理中认为会计的确认标准必须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要求会计核算中必须确认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并不能反映未来的交易事项或业务。可见,无论企业采取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的,对于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予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正是反映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未来的现金流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可能是丰厚的报酬,更有可能是巨额的损失。这就需要企业通过递延收益或递延损失来确认。(3)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现代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做出了明确规定,资产和负债这两个要素主要是反应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衍生金融工具所涉及的是未来的交易,即使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也在交易的时间和金额上存在不确定性。(4)对会计报告的影响。企业的财务会计在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后的最终目标是向会计资料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合理的财务报告。当企业向外界公布自己的财务报告时,财务报告的内容必须能够全部揭示出对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经济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在其产生的第一天就决定了它的自身特性,交易的频繁性、交易金额的庞大、交易的不定期等都预示着其蕴含着强大的财务风险。而这些风险并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这是严重违背财务报告的披露原则的。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并没有包含衍生金融工具这一交易事项,并不符合传统会计中对会计要素的规定很多企业将其视为“表外项目”。另外,目前我国通用的财务报告对于信息的揭示还存在着局限性,财务报告反映的只是货币化的信息,非货币化的信息无法得到真实的反应。针对这些问题,应对财务报告体系做一些调整,以此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在报表数量上增加并编制适应衍生金融工具需要的报表,增加“第二资产负债表”,反应金融性经济业务,详尽的反应金融资产和负债。再例如: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记录、反应企业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状况。另一方面,对会计报表的附注内容进行补充。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说明。例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政策等。(5)对谨慎性原则的影响。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损益时必须认真考虑到谨慎性原则。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将累计风险进行分散,加强对风险的监控,并及时对衍生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披露。但是,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目前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处理方法并不能正确、及时的披露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存在的风险,这不利于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在利用谨慎性原则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时,如果产生了收益可以在特定的时间里来确认,如果是损失则可以充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程度的高低、风险系数、并结合交易保证金的数量来提取风险准备金。但是,在提取时,必须要考虑其他因素,尽量真实地反映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投资风险及相应的损益情况。

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影响应采取的会计对策。(1)对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重新定义。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会计造成了影响,所以必须做出一些会计改革。首先,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重新定义。可以将限定于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扩展到那些正在发生的、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这样就能够避免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影响而为企业带来的损失。(2)对会计确认标准进行重新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上采取的是“风险报酬分析法”,这种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确定交易双方在未来路某个时间对金融产品所拥有的权力或承担的义务而签订的合约,如果以权利和义务的控制权作为标准那么采用控制法就更为合理,更能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更为简便,同时还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操作中出现的主观性。(3)增设以净额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专门会计科目。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越来越繁杂,如果只是单设一个“衍生工具”科目来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并不全面。为了全面的反应衍生金融工具的状况,可以将原有的“衍生工具”科目去掉,增设“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负债”这两个科目。这两个科目分别属于资产类和负债类。主要用来反映处于特定时点衍生金融工具的资产、负债情况。而且还可以在“衍生金融工具资产”科目下设立二级科目,分别用来反映期权、期货、远期、互换等。企业签署一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并确认为资产时就将其反映在借方。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在“衍生金融工具负债”科目中使用。另外,可以设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科目用以抵减金融衍生工具项目。还可以在“投资收益”科目下分设“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科目,体现企业使用金融工具是带来的损益。(4)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通常只是单一的文字信息描述,并未做出其他披露。财务报告的改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保证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财务报告进行细化是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按照企业所持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类别分别用来记录衍生金融工具的期初公允价值、名义公允价值、期末公允价值等的变动损益。另外,为了能够充分的显示出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风险,可以再财务报表附注中单设“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来专门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风险信息。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危机后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如雷贯耳、呼风唤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损失惨重,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1)波动性,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2)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高风险的,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杠杆性,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松懈,导致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化,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终于瘫痪,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1)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2)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3)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2)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成本计量。在后续计量中,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所有者权益,其中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形成的,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再次,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确认时点的选择。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分别计量。即对具有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不具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计量,并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复核其账面价值。这样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特点,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操纵利益,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间的可比性。

2、明确标注。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核算时应将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分别统计,清楚标注出来,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对报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尽量缩短再确认的时间间隔,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可适当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点的价值,这样就能动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4、完善制度。从长远看来,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知识。只有将我国的市场机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与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篇4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公允价值;现值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37-02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这主要是与原生金融工具相对应的。原生金融工具是指即期交易的债券、股票、外汇等,而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主要有期货、期权、远期、互换合约四种衍生工具以及由此变化、组合、合成再衍生出来的一些变形体。会计计量是“会计基本程序中的核心,该核心主要解决计量尺度及计量属性两方面的问题”, 会计计量主要解决的是某一交易事项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把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设置一个会计准则,来进行会计计量,使得其会计计量缺乏针对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

一、衍生金融工具及会计计量的含义

1.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演绎和派生出来的合同。我国会计准则CAS22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或价格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为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二是为了投机获取风险收益。

2.会计计量

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的描述是: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二、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现行规定

1.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金额相同。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按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2.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企业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可按照成本计量。企业在期末或者至少在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若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且该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三、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存在的问题

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定义及分析可知,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一直在传统财务会计计量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他几种计量属性一般在历史成本无法获得或不能运用的情况下运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点不同,使得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公允价值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但是,现有准则对风险性差异较大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一起来统一确定其计量标准,还存在许多缺点:

1.衍生金融工具与原生金融工具性质不同但会计计量标准相同

原生金融工具主要是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是可以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合约,是在未来某一时点执行的,在合约到期之前只表明了履行合约的一种意向,只产生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经济业务尚未发生或完成,没有业务实际历史成本,即使在签订合约时支付了少量款项,如保证金、期权费、手续费等,也只是进入合约的初始成本,并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本身的价值。

2.衍生金融工具比原生金融工具多一种杠杆作用

即允许投资者以相对较少的成本完成大于成本数倍的交易额,在它给投资者带来丰厚报酬的同时,风险也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上是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实际承担的风险的。

3.原生金融工具与衍生交易合同成本费用配比不同

原生金融工具成本费用配比较为合理,而衍生交易合同成本费用从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体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像一般工商交易活动那样购入货物计入成本、销售获得收益一样清晰明了。在这一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一般会追随合约标的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交易双方来说,对今后交易所造成的损益波动往往是巨大的。

4.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内容不同

衍生金融工具的标的是由汇率、利率、股指等构成的,因此,对计量单位的货币计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存在单一货币的计量和对币值稳定的假设,在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5.衍生金融工具不同其会计计量方法不同

存在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不存在公开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而采用估值技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上市公司涉及的衍生品大多是与境外投行私下签订的非标准化合约的OTC产品,这些衍生品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完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建议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由于与原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克服其缺点,完善对其计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如下:

1.进一步完善金融与资本市场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个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公允价值才能为市场上大多数交易者所接受,将其运用于会计核算中,才能具有相关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为了解决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应当努力规范金融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其公允价值更加容易取得。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并在实践中保证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2.对不同企业采用的估价模型要进行统一规定,以减少主观操作的可能

对传统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公开市价甚至不在公开市场交易时,现金流量折现法就可能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与其他的估价方法相比,它具有一些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值是对资产价值最恰当的计量。因为资产的本质特征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资产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有产生未来现金净流入的能力,而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量。(2)现值法使用的估价技术较为简单,容易为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其适用性很强。(3)现值法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4)现值法的计算结果中包含了被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的信息,披露的内容较为全面。然而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形式上的客观并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以及职业判断所带来的主观性。对现值法计量所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的质疑是现值法发展的一大瓶颈,克服这一瓶颈有赖于现值计量的进一步研究,例如,可以通过统一估价模型,统一参数等方面来解决。

3.建立新的会计准则,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就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而言,应该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存在原特殊计量问题进行规范。同时,随着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可以对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实行特殊的计量方法,如资产证券化等问题的计量等。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宋晋芳.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D] .天津: 天津财经大学,2007.

[2] 王川.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3] 夏睿.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金融创新浪潮,时至今日,它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以货币和资本为经营客体的金融业和证券业,而是日益成为一般工业和商业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或是规避结算风险的手段。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如何计量,不单是会计主体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迫切关心的问题。

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为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颁布了四项具体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这对于我国会计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拟对新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作些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又称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在基本金融工具(如现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作出了明确界定:“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衍生性

衍生性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特征。衍生金融工具从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衍生而来,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作为标的,其价值随着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2.契约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代表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具有明显的契约性质。这一特性表明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合约买卖后的未来某一时点或时期进行交易,而并非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契约性的存在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或者只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仅凭信用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往往能够取得以小博大的效果。但从负面效果来说,初始净投资即保证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也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了,加上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结算,注定了它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交易。

4.风险性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损失有时是没有界限的,参与者面临着极高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运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它们往往会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能够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衍生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企业要求“规避风险“,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是不可分割的。市场的变幻莫测和交易者的过度投机,使得许多人获得了巨额利润,也使许多参与者遭受损失甚至破产。

二、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必要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即以交易发生日取得的成本或承诺支付的金额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具有其特殊性,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话,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将成为表外事项,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价值及其风险信息将无法得到充分披露。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

(一)从会计目标角度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具有预测性,更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公允价值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所达成的共识,它考虑了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一个更真实的了解,更有利于企业当局作出决策。人们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时,由于其自身衍生性、契约性、杠杆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则更加注重信息质量,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判断收益的不确定程度。

(二)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角度分析

1.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性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大大提高了相关性。历史成本计量仅能提供过去的信息,难以追踪其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没有历史成本可循的衍生金融工具进入财务报表,避免过多的表外科目;另一方面可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项目与即时的价值一致,为用户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企业经营者的投融资决策的风险度。

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决定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使得不同时点发生的或不同企业所掌握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致的公允价值,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企业的会计处理。

3.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及时性

虽然信息仅仅具有及时性并不一定能成为相关的信息,但不及时的信息是难以保证相关性的。在可供选择的信息中,公允价值无疑是最能确保衍生工具会计信息及时性的计量属性。

(三)从金融风险管理角度分析

公允价值能及时地反馈市场信息,动态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这可以使信息使用者更有效率地评价企业的投资、筹资决策的效果,满足了积极性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当局因而能有效地对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及时调整或平衡风险。

(四)从资本保全概念角度分析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做出的认定,它与市场有着高度的联动性。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变动信息能有效揭示企业管理当局的现有经济资源保值增值的情况。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能更好满足资本保全概念的要求。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建议

公允价值是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最理想选择,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尚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在新准则提供的良好环境下得以长久健康有序地发展。

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

鉴于我国相对落后的市场条件,公允价值难以保证其公允性,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有必要完善资本和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各种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才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使我国经济趋于良性循环,逐渐实现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并在实践中保证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2.提高会计及金融从业人员执业能力

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因此,企业应当多培养或引进一些了解国际金融业务,熟悉多种金融衍生品的专业会计和金融人才,并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在实践中丰富操作经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效实施。提高会计和金融人员的执业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二是加强业务培训。

3.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独立于财务和业务部门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部门,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内部审计和控制执行情况,培养具有相关金融知识的专门内部审计人员,以此来确保和监督财务部门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4.提高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时间短,性质复杂,涉及到金融、法律、会计等诸多领域。我国虽逐渐重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但有些规定尚不完善,可操作性还较差。只有熟谙衍生金融工具,了解市场法规,更好地应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才是提高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的合理途径。

5.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制定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保证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时,能够实现与其风险管理框架以及董事会批准的整体风险承受力相一致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规定在整个企业中的一致性。

6.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

这既包括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也包括加强对相关金融理论及法律规定的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创新速度很快,所以要紧跟其创新的步伐,以尽快的速度对其进行监管。所以,会计实务与金融理论及相关法律应该齐头并进,互相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温章林.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兼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定.财会探析.2007(1)

[5]张金松,赵飞.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财经界.2007(4)

篇6

(一)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模式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衍生金融工具因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在财务报表内不予确认,只能把它作为一种表外事项,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这些表外项目将会给报告使用者造成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影响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损害其经济利益。从表(3)统计情况来看,2007年、2008年有87.5%的上市公司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表内项目在财务报表内进行列示说明,而12.5%的上市公司(爱建股份、安信信托、中信证券、中国中期、山西证券)选择表外披露的的披露模式。2009年、2010年中信证券转变披露模式,将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表内项目。2011年安信信托也在资产负债表增设衍生金融工具科目,有92.5%的上市公司选择表内披露模式。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披露据统计有47.5%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中有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单独披露说明。衍生金融工具初始以衍生交易合同签订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以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为正数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一项资产,公允价值为负数的确认为一项负债。而其他52.5%的上市公司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金融工具进行统一说明。在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根据交易的目的、特点、基础金融产品的不同,其分类也各不相同。根据其自身交易的方法与特点,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根据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不同,可以划分为股权类衍生金融工具、货币类衍生金融工具和利率类衍生金融工具三种;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从表(4)可见,2007年、2008年有45%的上市公司有对其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种类的分类说明。2010年、2011年比例维持在50%,增长幅度较小。而在进行分类说明的保险金融业中83.3%的公司是上市银行。相对而言,证券类、保险类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说明披露较少。

(四)衍生金融工具持有及发行目的披露我国上市银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是投机避险和套期保值。从表(5)可见,2007年至2011年仅27.5%的上市公司对其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说明,披露的比例较低。而进行说明的上市公司全部都是上市银行。证券类、保险类等对持有发行的目的未进行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或发行目的的说明,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清晰地知晓公司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意图,从而帮助其找到关注的重要部分,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五)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形式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形式可分为货币性与非货币性。货币性是指以准确的数据表现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名义金额、公允价值及其变动情况,主要披露在“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而非货币性是指以文字的形式来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公允价值及其变动等情况,主要披露在“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本文剔除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不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企业进行统计说明。从表(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还是比较充分的,注重的披露形式是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结合披露的方式。2007年、2008年有70%的上市公司有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信息披露。2009年增长至72.5%,而2010年、2011年上升至77.5%,只有9家上市公司未对衍生金融工具采取任何形式的信息披露。

(六)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格式由于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尚不完善,还没有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格式要求,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比较零散,形式多样,格式不一等现象。从表(7)可见,超过57.5%的上市公司会选择在“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信息披露“。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披露的重点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与计量、损益变动、终止确认等情况的说明。而“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附注)”披露的重点是通过列示“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公允价值,与上期的变动等情况进行解释说明。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更全面的剖析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情况,使信息使用者更全面的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会选择列示衍生品投资情况表,变动超过30%以上项目及原因分析表。

(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公允价值作为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指标,风险管理活动作为管理和监控企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其计量的准确度和披露的完整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1)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公允价值作为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指标,公允价值能够充分反映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当计量属性由历史成本过渡到公允价值时,对会计信息质量本身有正面的效应。但是在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并不一致。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公允价值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计量。第二层次使用估值技术计量,直接或间接的全部使用除第一层级中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外的其他可观察参数。第三层次使用任何非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参数。从表(8)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说明,确定方法集中表现为第二种类型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2007年至2011年有55%以上的上市公司选择该种确定方法。而第三种确定方法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情况好转,所占比例增长至20%。公允价值的披露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层级披露,但是本文通过统计2007年至2011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层级披露情况不容乐观,仅有11家上市银行根据金融工具的类别披露公允价值的层级信息。(2)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披露本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管理和监控,特别是在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上市公司风险因素披露存在“避重就轻”的倾向问题,再加之风险监测的技术和方法的局限性,使得信息使用者有理由质疑其披露的质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风险管理政策的制订,能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辨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从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这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即可观察到的市场经济参数影响的敞口,如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流动性风险,即在负债到期时没有足够资金支付,或者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无法从市场上以可接受的合理价格借入无需担保或甚至有担保的资金以满足现有和预期的付款承诺;操作风险,即因未遵循系统及程序或因欺诈而产生之经济或名誉损失。从表(9)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对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总体还是乐观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分别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资本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性、定量的披露。但以文字的描述性披露为主,对具体的数据分析稍有欠缺。2007年至2011年以来,对风险管理政策方面的内容披露情况有所好转,披露的程度也在逐渐加强。

(八)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及时性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否将直接影响报表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而证券市场是一个动态运作的过程,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特殊的交易产品,其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及时披露信息非常重要。从表(10)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布时间比较晚,比较集中在每年的3、4月份公布,而从2007年至2011年年报的公布时间来看,时间的跨度并不稳定,也没有明显缩短的痕迹,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所需信息,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

二、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对策

(一)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根据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制订一套完整、全面、可操作性强的规范体系,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并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丰富修改现行的会计准则,从而规范会计核算,降低会计处理的风险,增强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对于现有准则下的财务报表进行改进,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出发,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1)资产负债表的改进。在现有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可以单独列示“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科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另外,按照会计谨慎性的原则,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按一定的风险系数可以适当的提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科目,作为衍生金融资产的抵减项目来列示。(2)利润表的改进。为了直观说明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可以在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下设置“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科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情况。(3)现金流量表的改进。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现金流量情况归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在现金流入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现金流量”,用来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相抵带来的净流量。

(二)统一信息披露模式基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上市公司要采用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披露模式。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除了在表内进行强制披露外,在财务报表附注表外披露中还要加以补充,自愿进行披露,在“会计数据和业务摘要”中披露报告期末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情况,同时在“财务报表重要项目注释”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通过列示“衍生金融工具损益明细表”直观地反映其本年增减变动和损益情况“。衍生金融工具损益明细表”需要详细说明上市公司所在市场的每类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情况,可以按其种类、发行或持有目的,发生日期、到期日期、名义金额、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等情况进行分类说明,必要时可以通过文字说明。在“其他重要事项”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所反映的异常波动情况,提醒信息使用者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使其对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三)确立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标准公允价值作为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指标,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制订详细、规范的计量体系和披露政策至关重要。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估值技术是关键因素。在运用估值技术时,常规的复核和审批程序对估值技术所采用的假设和市场预期进行评估,包括检查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定价因素,以及各期间运用估值技术的一致性。尽管目前我国的相关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非常多,在解决估计技术上尝试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由于我国本身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完全照搬国际和美国的标准很难行之有效,这就需要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目前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结合考虑制定明确的标准,进一步规范实务操作,降低会计人员的主观性。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企业投机和避险的工具,能否有效的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详细披露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采取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加以防范。企业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在进行市场风险披露时,利用敏感性分析、利率重定价敞口分析及外汇风险集中度分析作为监控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在进行信用风险披露时,上市公司应该利用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选择收取保证金等方式来缓释;而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时,公司应该采用以净额交割、以全额交割等形式来诠释。另外,除了定性的解释外,上市公司应该利用数据说明各种风险下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以及风险状况。最后,上市公司还应该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以辨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设定适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来监控风险水平。

篇7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信息披露

[作者简介]杨国胜,黎明职业大学讲师,高级经济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s)06―0031―05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传统金融工具,是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和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其具有契约性和未来性、杠杆性、高风险性和价值变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会计理论无法对其作合理科学的解释并对其准确计量和充分披露。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改变衍生金融工具现有的披露模式,以达到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的目的。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实现原则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表内货币性指标为主要信息的报告模式。这样,以合同或契约形式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标准,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形态,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加重视。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时期,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大为扩大,对会计信息质量(比如相关性和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等)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财务报告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亟待改革

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说明为报告主体,主要提供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很高的风险性和运用的复杂性,因此,及时准确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要。但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由于会计确认原则及会计计量原则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为正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资产负债关系的影响,不符合充分揭示原则的要求,使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由于投资公司拥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这实际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重要信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将会隐藏巨大的风险,从而误导投资者,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鉴于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探析

(一)财务报告模式目前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来源

目前,财务报告仍是人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詹金斯委员会报告”中所指的,“没有证据表明由于用户认为信息不相关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财务报表的分析”,“没有用户建议财务报表应当予以淘汰并由组织财务信息的基本不同的手段来取代”…。但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充分揭示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怀疑。因此,必须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进。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它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现行传统的会计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际会计界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首先是争取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范畴纳入到表内予以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表述财务报告的概念结构》中,对可列为财务报表要素的项目的确认标准作过如下表述:(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2)拟被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这个确认标准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标准的约束,放弃了以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而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这一修订使衍生金融工具成为报表要素,在表内进行反映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且仍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会计确认原则的修订仅能使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纳入表内,而不能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都能在表内列示。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ASll9和IAS32的颁布,基本上使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财务报表内披露得以实现。FASB也不再局限于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1998年6月,FASB和IASC先后发表了第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而被会计界誉为是对金融工具会计甚至可以说是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大突破。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权利(rights)或义务(obli-gations),因而应当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2)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3)只有这样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报告。(4)计划列为避险项目所应提供的专门会计处理仅限于合格的项目。

按照FASB的观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6号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基本特征证明,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资产或负债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无非是处于有利或不利两种情况下。在有利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能导致收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这是可能的经济利益,FASB认为这“令人信服地说明此种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资产”。同样,在不利条件下结算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支付现金、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即承担未来牺牲资产的责任,这又足以说

明此项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负债。FASB认为,确认此种资产或负债能使财务报表更为完善,并包括更多的信息。不过,这些衍生金融商品不像股票、债券、借款等传统的金融商品,它们开始发生时常常只反映一种相互承诺的交换,而很少甚至没有转移有形的补偿物。

由此可见,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取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偿付未来经济损失的义务,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若用公允价值原则又能顺利地解决它们的计量问题。因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鉴于当前诸多条件尚不具备,采用混合属性模式,即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大多数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这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原则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不仅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而且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中单一计量原则的缺陷。应该说,这种计量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是恰当的,它使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可靠的计量和真实的反映。但是,它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会计界正寻求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法,以反映更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

(四)有待寻求一种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良策

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必须满足充分揭示的原则,这是提高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条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认为,企业会计报表的充分揭示原则应包括三项揭示标准:(1)揭示的适当性,指会计报表至少要揭示不致令决策者产生误解的信息;(2)揭示的公正性,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报表阅读者和使用者;(3)揭示的充分性,指在报表中要尽量包括所有与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充分揭示原则应把上面的三项标准结合起来考虑,恰当运用。也就是说,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该项信息应予以揭示。例如,根据IASC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第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论其是否确认,企业都必须披露关于每一类金融工具的范围及性质的信息、利息风险的信息、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是比较充分的,必然会促进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有价值并满足相关性的要求。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体系影响的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极其活跃的新的金融形式,必然会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发生巨大的变革。

(一)对财务报表要素构成的影响

修订后的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放弃了以“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有可能成为财务报表要素的成员之一。IASC第32号准则中已经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必然会使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发生变革。因此,对传统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将产生一定影响,应做如下改进:

1 完善现有会计报表格式。为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利报表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求,在传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设计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以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关于金融性的如下信息:(1)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合约期限结构;(2)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市场波动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能变化等。

2 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已在企业运作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较为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现行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损益金额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等内容。

3 报表附注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有:(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形成原因;(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3)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信息:(4)市场风险信息等。

(二)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影响

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融入财务报表体系,应在修改、补充表内项目,对其进行表内揭示的同时,还应对企业编报的报表种类加以补充,增加专门披露有关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情况的辅助报表,应对已经纳入表内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五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主报、财务报表注释、辅助信息报表、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等四个组成部分。

1 财务报表主表。这是报表的核心组成部分。表内披露内容应包括:(1)符合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合同或名义上的金额,在合约买卖双方分别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缴纳保证金的金额和支付的期权费的金额,确认为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3)上述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

2 财务报表注释。进一步披露每一份合约的金额。表外揭示的合约金额是对表内列报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应说明表内确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3 辅助信息。应披露以下内容:

(1)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及性质。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并进一步披露其所属的小类,如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

(2)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对在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应详细说明持有目的,分别揭示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出于投机目的。

(3)相关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伴随着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予以披露。并对避险的净投资项目的性质及用于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等风险管理政策以予说明。

(4)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相关信息。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

(5)市场价格预测信息。对于企业在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市场价格在未来的可能变化。

(6)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对于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在未来可能引起现金流量波动的风险。

4 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及其说明。如反映不符合当前会计政策要求的重要信息、附加说明等。

(三)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信息的影响

评价网络财务报告的信息作用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会计报告的时间因素,即会计期间结束后多长时间内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传递给使用者;二是会计报告的电子形式因素,即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以何种形式展现在使用者面前。实施衍生金融工具网络财务报告最先考虑的是时间因素,而不是会计报告形式因素,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幅度相当大,因而如何在第一时间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信息就更显重要。

在我国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试点时,要求将会计报告放置于公司指定地点,并告知相关股东可以前去查询和阅读。从1993年6月份起,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指定报刊上公布会计报告。实地查询和报纸公开会计报告的方式都需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一段很长时间内才能将会计信息传达至使用者,所以无法满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时效性的极高要求。因此,借助网络技术,采取网络财务报告才能彻底解决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时效性要求的问题。

为能及时向使用者传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整体定期财务报告的披露时效性。当企业整体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缩短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提高了。这种方法无需考虑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的独有特性,从而不单独采取提高衍生工具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措施。本世纪以来,各大会计监管机构陆续采取了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缩短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美国证监会SEC在2002年9月了“缩短定期报告编报日期和通过互联网报告”的规则,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将年度报告的披露期限缩短至60天,季度报告披露期限缩短至35天。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公布上年度会计报表,必须在季度结束后2个月内公布上季度会计报表。

二是推行业绩快报制度。业绩快报制度是指会计期间结束后,在正式的定期报告披露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披露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会计数据和经营指标的一种制度。日本不缩短定期报告披露期限,而是采用业绩快报形式。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中小企业板块推行业绩快报制度,并逐渐推广到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

通过网络报告会计信息,将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同时有助会计信息的整体时效性和相关性的提高。但受现阶段会计技术条件的限制,企业仍然无法缩短披露会计报告的日期,随着会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定期报告的披露期限将可以进一步缩短。

篇8

 

现今社会,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和广泛使用,可以预见,现行的会计模式的许多方面必将受到挑战,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必将带来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本文就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带来的会计问题作一些浅显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在原有的现金、银行票据、商业票据、 债券、 股票等基本的金融工具基础上新出现的第二代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权、期货、互换、远期合约、票据发行便利及利率上限和利率下限等等。衍生金融工具给会计核算上带来的难点有:高风险和高报酬的潜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多且难以量化。衍生交易过程价格的变动性。衍生交易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多,且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和交易策略,交易策略又极为复杂,仅只期权就有几百种交易策略,这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行会计模式的特点

 

现行会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与工业时代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其会计核算程序一般都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部分组成,其核算的对象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论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哪一方面都是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并且严格遵守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制度。概括起来,其基本特点为:以复式记账方法为核心,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标准,以交易价格和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原则,以对外财务报告为目标。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模式的影响及其会计处理思考

 

(一)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

 

企业买卖或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第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否以及何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认。现行会计模式的确认标准主要有两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这两种会计基础都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则不予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过程中的合约,合约本身只是对企业将来的权利和义务所作的约定和承诺,其经济业务的发生都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而现行会计的确认标准不管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都要求企业在赚取收人的过程已经完成,同时收到款项或已拥有收取款项的权利时才能确认收入的实现,所以按现行会计模式的确认标准,衍生金融工具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为了有利于确认,首先必须对金融工具下个定义。尽管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彼此的性质很不相同,但是它们仍有某些基本的共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是根据这些共性,分别给出了金融工具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一项金融工具可定义为现金、一个主体权益的证据或者是一项合约,其双方:A. 要求一个主体承担下列约定的义务:(1)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给另一个主体; 或(2)在潜在不利的情况下与另一个主体交换金融工具; B. 给予另一个主体的约定权利:(1) 从一个主体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或 (2) 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一个主体交换金融工具(SFAS#105,PAR.6,SFAS#107,PAR.3)。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19号准则公告中,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下限和固定利率借款义务(承诺)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一项金融工具是使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资产 (确认或未确认) ,同时使另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确认或未确认)的任何合约(IASCED48,PAR.5)。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48号草案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对会计确认原则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不再强调传统会计模式的确认标准:关于初始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与该资产或负债相联系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转移给企业; (2) 该资产或负债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关于中止确认,已经确认的资产或负债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就应该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①与该资产或负债相联系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转移出企业,且任何风险和保留报酬的公允价值都能可靠地计量。②基本的权利或义务已经履行、消除、取消或终止。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所构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还没有作出规定,虽然对基本金融工具所构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如应收款项、应付款项、 短期投资和有价证券等) 的确认标准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这些确认标准是建立在现行会计的确认标准的基础上的,对衍生金融工具所构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并不适用。可以预见,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我国会计界今后也将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对现行的会计确认标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中对计量是这样描述的:“计量是在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中决定已确认报表项目的货市金额的过程”。 现行财务会计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而衍生交易从合约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或换回原有资产,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工具的价值在不断地变化。 今天可能很有价值,但明天可能就一文不值,甚至是负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的变动具有相当的客观性,但这种变动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财务会计报表中却根本无法反映出来。

 

为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应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呢? 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计量,确认的金额为合约订立时的交易价格。 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由于汇率和利率是频繁变动的,其价格就开始频繁变动。 如果要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这种真实的价格变动,就应该改用金融工具的现行市价 (即公允价值) 来加以计量,分阶段、及时地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持有的衍生工具的真实价值,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列报。这样一来,历史成本将不再是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长期并存”。

 

(三)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

 

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已确认的或尚未确认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的信息,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合理地估计有关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

 

迄今为止,基本金融工具已在报表中得到确认,而新金融工具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中绝大多数未在报表中揭示,仍被认为是“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信息的需求将越来越追切,包括:对不确定性信息的需求、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对已经确认的或尚未确认的金融工具相联系的各种风险的破露的需求等,而这些信息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都没有得到披露,因此现行会计报表必须予以改进。改进的方法可能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表外揭示,提高表外揭示的质量,改变现行的会计报表的结构,可以增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等项目或改变资产、负债的分类标准等; 增加一些适应金融改革特殊需要的报表,如“金融头寸表”等。

篇9

自1972年美国推出首张外汇期货合约以来,衍生金融工具迅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日益重大的,也对传统会计体系提出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据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定义,是一种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其价值是从基本的资产或某种基础性的利率或指数衍生而来。最基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均由这四种基本工具组合而成。衍生金融工具通常采用以小博大的保证金交易,由于具有杠杆性,其价格波动可达标的物价格波动的数十倍。

由于标的金额较大,衍生交易的实际损益一般相当巨大,易对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冲击。衍生交易也大多集中在大型金融机构间进行,信用集中风险较高。而衍生交易的国际化趋势更增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衍生交易对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度风险性,对其作恰当的会计披露就变得极其重要。但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体系的冲击

衍生金融工具很难纳入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待执行合约,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的定义,无法确认计入财务报表。此外,传统会计在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终止确认均以经济事项实际发生为标志。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时,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立生效,但相应的资金收付等行为还未发生,因此不能在报表上确认。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能够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放大标的波动,如果不予及时确认,又会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衍生金融工具对计量传统造成的冲击更是致命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的基本会计假设之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报表要素以初始发生成本计量入账,在后续持有期间不再根据市价变动作任何调整。而不少衍牛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者极小,通常不予表内确认。此外,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不得对账面价值作任何调整,也会导致一个远远高于入账价值的变动额不能及时披露,这必将严重误导报表使用者。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的表外披露惯例也造成很大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较大,即使披露了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信息,等到报表获得通过并最后公布出来时,这个市价信息早已过时。因此除市价信息外,财务报告还需要额外披露更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价格波动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自行估计报表披露日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价值。而传统的历史成本报表附注并不涵盖这方面的。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为从事金融工具交易(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都是根据历史成本模式编制的,不对未结算的衍生交易作任何披露。财务报告显示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良好,不存在金融风险过高的迹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金融机构倒闭风潮,促使人们意识到历史成本用于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存在致命的缺陷。

1990年9月,美国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济于事,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金融监管机构的强烈要求,从1990年开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财务会计准则,至今共计将近十则。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和英、加、日、澳等国也开始制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准则包括FASB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l33,1998),以及IASC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1995,和IAS39,1998)。这些准则提出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公允价值会计。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是活跃市场上的公开市价,如无法获得市价,也可采用合理的估计价值。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所有衍生金融工具均在表内确认,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的浮动盈亏需确认并计入当期的会计盈余,不能递延处理。且在报表附注中额外披露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内容、损益变化、风险等信息。

从上看来,公允价值会计确实能够解决历史成本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的弊端,更能符合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要求,也代表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而且公允价值的确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报表编制者的职业判断,要受人为估计的影响。通常,能否保证可靠性,是决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判断标准。

三、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1984年,银行率先开始从事境外外汇衍生交易的业务。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监管等配套机制,国内一度曾出现地下衍生交易猖撅、投机盛行等现象。当时国家对投机性的衍生交易也不加限制。1995年,发生了上海中信、中石化联合公司参加境外外汇期货交易损失惨重的事件。为此,199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明令禁止国内金融机构随意开展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

国内的衍生金融工具产生时间稍晚,于1991年才正式推出。迄今为止,我国公开交易的境内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主要有可转换债券、外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认股权证、国债期货等。外币远期和外币互换也在小规模范围内存在。除了国债期货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均未形成较大规模。

从1991年始,我国部分上市开始发行可转换债券,先后发行的有琼能源、成都工益、深宝安、深南玻等。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均仍在交易。

继而在1992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我国首家外汇期货市场,并推出外币期货产品。1994年深圳也开展外币期货业务。由于外币对外币的衍生交易风险较低,因此国家限制较少。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考虑,人民币对外币的衍生交易一向管制较严。1997年4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行开始试办人民币的远期结售汇。

股票指数期货,自1993年3月首先在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但交易清淡。同年9月,由于出现大户联手交易,打压股指的事件,有关方面宣布9月底所有股指期货全部平仓停止交易。

国债期货是我国衍生工具中曾经达到较大交易规模的品种。国债期货萌芽于90年代初。从1992年2月开始,上海证交所开始允许券商自营国债期货交易,并从1993年10月起,向公众开放。由于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较小,再加上利率非市场化、投机过盛、监管不严等原因,1995年上半年,国债期货交易市场相继出现了由严重违规交易引起的“314合约交割违规风波”、“327合约违规风波”和“319违规风波”,在国内外造成很坏。1995年5月,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简言之,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仍属起步阶段,基本上不存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据笔者调查,国内的金融机构,除中国银行进行六月期远期结售汇的交易外,基本不从事本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金融机构从事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则较为普遍。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目的,通常需要在国际市场上从事一些相关的衍生金融交易,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等。国内的大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套期性的衍生交易。国内的金融机构在从事自营或代客衍生交易的过程中,一般都已建立内部的交易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并采用常规的金融交易报价信息系统和估价模型,基本上可以获得标准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实时公开市价。

四、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

至今我国仍未颁布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准则。

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在未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前,衍生金融工具按照投资准则核算。如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债务性投资,通常按投资处理。但绝大多数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仍不符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核算披露要求。据《投资》定义,投资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而不少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投资很小,甚至为零,很难满足上述定义。例如场外交易的外币互换和利率互换,通常由交易双方自行签订协议,不需要任何保证金,并无资产让渡,因此不能作为表内的投资项目核算,表外也无法予以披露。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务方面,据笔者调查,由于目前尚不存在可以遵照的会计准则或其他规范文件,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和方式,随意性较大。较常用的是成本会计。已实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损益才予以确认,未实现损益一般不作表内确认。风险信息的披露也严重不足,未交割的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不作表外披露。此外,不同金融机构的会计处理也并不统一。四大国有银行各有一套报表体系,报表科目、格式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我国在衍生交易的问题上,也面临历史成本会计披露不足、信息滞后的问题。对我国的衍生交易进行会计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五、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建议

如上所述,是否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甚至对其作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取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因此要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特殊的考虑,而不能照搬国际上的做法。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实行表内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尚未成熟。

首先,可靠件并无足够保障。我国目前从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基本上是国际市场提供的标准合约,一般的会计人员不仅缺乏建模估价的技术,而且运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经验也较少。我国的货币和利率市场均未完全放开,企业也很难获得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汇率、利率、风险溢价等模型参数。鉴于当前会计业的专业水平和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会计及控制系统,其可靠性仍然令人存疑。

其次,公允价值概念的接受程度仍较差。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计划体制下的传统会计模式并不重视公允价值概念。自80年代会计模式改革以来,对国际会计逐渐深入,公允价值概念也见诸各种研究。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概念的运用并不广泛。

再次,在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上仍不够规范。例如,《投资》在公允价值确定的上,为与其他法规,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相一致,仍沿用原有法规的做法。其方法不尽合理,且与国际惯例不符。

篇10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注重实现原则,面向已经发生、完成的经营活动,会计计量也以历史成本为主;而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他们都是一些面向未来的合同或承诺,并非由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导致的,而且他们往往不需要现金流出,或者只需要很少的现金流出,因而历史成本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上也是不适用的。可见,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体系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基础和财务报告均产生了冲击。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

会计要素包括存量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增量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传统上按确认标准,资产被定义为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被定义为由于过去达到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都是着眼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而衍生工具是面向未来的合同,不是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而且具有杠杆性,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不完全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要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会计理论体系中来,势必要改革会计要素的定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会计要素应由六要素扩展为八要素,增加利得和损失,主要用于核算已确认而未实现的盈利或亏损。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冲击

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但是不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他们都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风险转移协议,是以将来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为基础的。如签订远期合同后,预示着将来某一时日必须履行交割,按事先约定的条件以某种金融资产交换另一种特定的金融资产;参与期货与期权交易后,不仅预示着保证金户头上账户资金随着市价波动而波动,还预示着将来会发生对冲、履约、交割或放弃履约等行为。同样,互换合同也预示着一定量货币利息在互换期间的一系列收付变动。所以,衍生金融工具虽然和基础金融工具密切相关却具有不同特点,也不能用确认基础金融工具的标准去确认它。在目前没有制定出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许多衍生交易的会计处理便只能依据已有的一些会计原则进行类推。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冲击

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具有可核性和真实可靠的特点,但现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会计计量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同,它只产生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衍生交易合同从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体现的是一个过程,是连续的,而不像一般工商交易活动那样购入货物计入成本,销售获得收益一样清晰明了。而且衍生工具交易的标的物基础市价随时随地都在变动,此时在衍生工具上是盈利,彼时可能就是亏损。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对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计价便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采用衍生工具赖以存在的基础标的物的计量基础,还是另外采用一种独立的定价方式。如果是后者的话,必须在历史成本、市场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可变现净值及未来价格折现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定价模型。在这套独立的定价模型中,历史成本显然是不适用的,因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应排除在外。如果没有人为投机因素的作用,市价法和变现净值也许是适用的,但是我们知道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性,“以小搏大”,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因而只有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模型才是合理的。所以,采用未来价值的折现法,运用各种衍生工具的定价模型才能客观地揭示衍生工具的价值。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因而在信息披露中应予以全部列示。同时,相关的风险是否确认要看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如果是为了避险,企业必须测量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规避的有效性,而该衍生金融工具上的风险则可以不予确认;如果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投机,则企业必须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上的风险。精确衡量市场风险需依赖高层次的数学、统计技术及资料库与电脑程式。

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必将导致现代会计逐渐打破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熟悉现代财务会计的人都知道,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从来没有那样纯粹过,例如,存货的成本市价孰低法,还有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其说是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还不如说是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计量的过渡。通过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似乎公允价值更应是相关的计量属性。企业拥有并控制资产,是因为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以未来经济利益的贴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才能符合资产的定义。

四、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冲击

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目标就是向外界企业利害关系人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巨大,交易频繁,却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得到披露,这有违披露的原则。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无法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是由于以下原因产生的:一是衍生金融工具无法满足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要素,一直被认为是“表外项目”;二是目前的通用财务报表在揭示信息方面确实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只纳入货币信息等。由于当前缺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统一指导,在表中或表外揭示多少相关合同信息才能达到充分披露,这是需要统一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至少需要披露的是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的负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然而,衍生工具合同标的物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产生的收益,不能按照传统的收益确认标准予以确认,因为这种收益是未实现的。这样,一方面要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又不能将实现原则彻底否决,权宜之计,人们增加了“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张报表,用来披露那些已确认未来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问题,金融资产和负债直接放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衍生金融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报告在“全面收益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