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范文

时间:2023-03-31 21:4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

篇1

(一)区域概况

地处三国交界地带,市位于省东南部的江下游地区。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辖有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21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城市人口18.6万人。

(二)医疗机构设置现状分析

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医院为龙头、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服务,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数213所。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厂矿部门所属医院1所、一级医疗机构10所(其中9所乡镇级卫生院1所待评)民营医院3所(待评一级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3所、专科医疗卫生机构2所(妇幼保健所、结核病防治所)民营医疗机构87所(西医56所、中医6所、口腔20所、医学美容5所)村卫生所(室)99所、厂矿部门所属企业卫生所1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为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遍及城乡各乡镇村屯、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网络,能够满足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的需求,但分布不均衡,结构层次不合理。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利用水平不同,未能开展有效分工合作,竞争秩序尚待规范。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不尽合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规范,功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开展。3卫生经费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医疗机构的发展。

二、规划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医疗资源整体效能,提高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和服务能力,保证全市人民能够得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规划目标:改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业务,形成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辐射的技术服务网络;全市所有的行政村设置符合要求的村卫生所或卫生室,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本着“减少机构重叠、加强薄弱专业、弥补遗漏学科”思路,适当放宽民营专科医院的设置,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准许其在市区内设置,并逐渐建立民营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形成按功能、分层次,方便就医,及时转诊、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三)规划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从我市医疗资源城乡分布现状和医疗服务供需出发。大力培养农村适宜的卫生技术人才,配置适用的医疗设备,提高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使全市农村居民也能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二是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我市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统筹兼顾,提高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整体效益,既能为全市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能比较有效的控制医疗成本。三是发展与调整并举的原则: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乡镇卫生院,使其发挥具有辐射周边各医疗机构的能力。一级医疗机构要按照其辖区内人口设置床位,控制其规模。四是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分级医疗原则: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确保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功能的发挥,按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分级医疗的要求,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的设置应层次清楚、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职能到位,并按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规模,将其分为城乡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划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

五是公有制主导的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坚持国家举办为主,个人和其它社会团体举办为补充的原则,要在坚持医疗机构设置准入的基础上,适度审批营利性民营专科医院的设置,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还要发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六是可及性原则:医疗机构的设置要考虑其可及性,便于城乡居民就诊、转诊、易于为群众服务。七是前瞻性原则: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制订对一些未来可能迅速发展供不应求的专业和中间性医疗服务专业,如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站、护理院、老年病、慢性病的医疗机构以及临终关怀等学科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八是中西医并重的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保证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心辐射功能。大力扶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推动中医事业健康发展。九是总量控制原则:规划周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原则上不得超出规划数量,医疗机构的设置按其自然减少的数目适当增设。

三、医疗机构具体设置规划

(一)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保持现有的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

(二)一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周期内不再审批增设中医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

(三)一级专科医疗机构设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广大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有条件的基础上可适当设置审批专科医疗机构。但不设置性病、皮肤病、外科等专科医疗机构。

(四)乡镇卫生院设置:各乡镇必保一所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卫生院。

(五)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划周期内不再审批增设市区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六)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总量控制的原则下。

(七)村卫生所(室)设置:每个行政村应设置1所非营利性卫生所(室)未设村所的行政村为便利农村居民就医。其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由卫生院直接承担。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不设村卫生所。

(八)远离市区及乡镇的企业单位以及其它人民团体组织举办的集体性质医疗机构的设置: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置。但特殊情况需要设置的要具备下列条件:12公里半径范围内无一级医疗机构;2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职工人数在2万人以上,职工工作生活区较为集中的可在工作区内审批设置一级综合医院,负责本企业职工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原则上不得对外开放。

(九)急救中心(站)设置:市急救中心挂靠在市医院。

四、实施措施

(一)依法行政。依法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使规划内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评审标准》

(三)理顺管理体制。并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和监督执法工作。严格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大型仪器设备准入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必须符合设置规划要求,对现有的不符合规划及“三项准入”要求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吊销、取缔,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佳效益。

篇2

调查表明,2003,年总体合格率为,24.,7%,2007,年合格率为,68.,7%,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的合格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调查表明,通过监督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均总合格率由,2003,年的,27.,8%,上升到,2007,年的,70.,4%合格率提供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公立医院合格率提高最为显著,从,2003,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84.,4%,。

结果显示,医疗机构消毒状况各项检查合格率,2007,年比,2003,年有了显著提高。公立、民营、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状况检查合格率均有大幅度上升。,2003,年,新疆医疗机构的上岗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消毒和医疗废弃物处置等各项工作的检查,合格率均低于,50%。至,2007,年除医院Ⅱ类环境空,气消毒配置的合格率仍低于,50%,外,其余各项工作,的检查合格率均超过,50%。抽查的医疗机构基本,能按要求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并对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对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及诊疗用品进行相应的消毒或灭菌处理,对,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也有明显的改善。

出现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有:①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国家出台,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卫生机构,消毒隔离、实验室生物安全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文件,对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法律法规做,了重要的修改及补充,完善了开展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工作所需的法律依据。②卫生监督执法进一步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进行行政处罚,并按要求,责令立即改正,同时提供相应服务,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消毒知识培训及,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③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规范,对各地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相关业务人员进行现场带教指导,同时,在当地组织对医务人员、卫生监督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供信息平台,增加相互工作经验的交流,积极,推动当地医疗机构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④促进,各医疗机构内部转变观念,加强自我管理,建立健全,了培训考核制度,设置专门组织、人员落实培训考核,制度的实施,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到医院重点工作的,内容,使其经常化、规范化。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中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检查的合格率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与公立医院合格率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民营医院及个体诊所医务人员流动性大,机构,内部变动频繁,对上岗医务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约束,管理效果相对较差。同时由于地域分布,的关系,新疆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难度较大,在民营,医院、个体诊所尤为突出。,因此,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法律法,规、消毒知识培训机制,通过不断的强化培训,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审批管理,把好,医疗机构基本设置、设备及人员的准入关,规范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行政管理的监督和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业务管理,促进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制度的规范化。,综上所述,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不断深入,服务指导的范围加大,使得,新疆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该项工作的发展,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本文作者:路翔魏明远匡谊吕媛阿依夏木·阿布都拉工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篇3

一、社会医疗机构存在的隐患

(一)、场地狭小简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社会医疗机构多开设在城乡结合部外来工集聚的工业区周围及较为偏僻的位置,场所简陋,且大部分没有通过消防及环保部门的验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卫生条件差,缺乏就医保障。部分社会医疗机构缺乏先进的医疗器械,消毒措施简单甚至仅以酒精浸泡,根本无法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病人间交互感染的几率极大,极易延误病人的病情,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医生诊疗水平低,“挂名”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社会医疗机构的医生诊疗水平低,缺乏责任心,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草率施医;个别医疗机构“挂名”现象严重,正常上班时根本就见不到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出诊,而由普通的医务人员代之行医,给医疗事故埋下巨大的隐患。

(四)、乱开处方、乱收费现象突出。被投诉的社会医疗机构多数存在乱开处方、乱收费、处方提成等现象,病人就医时,被要求检查的名目繁多,费用高昂。病人在接受检查后,部分医生仍不根据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而是多开利润颇高的昂贵药物,借此实现医院效益与个人收益“双提升”。

(五)、违规开设诊疗科目,超范围行医。社会医疗机构以专科门诊见多,但在经营过程中,部分社会医疗机构超范围开设诊疗科目,在不具备具体科目行医条件及取得卫生部门认可的前提下,超出卫生部门核准的范围行医(尤以违规进行人流手术见多),由此而引发诸多的医疗事故纠纷。

(六)、商业运作模式凸显,倒卖牌照现象严重。一个老板开设多家社会医疗机构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医疗机构开设之后,在短时间内就更换了股东,倒卖牌照现象严重。而这部分社会医疗机构受到医疗服务质量的质疑是最为严重的,因此被投诉的次数也最多。

二、消除社会医疗机构隐患的建议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医疗行业存在极高利润空间,运营管理不够规范,社会人员开办医疗机构目的不为治病救人,而是赚钱盈利;二是卫生监督部门尚未建立并执行严格规范的社会医疗机构准入机制,社会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标准缺乏规范性和明确性,人为操作空间大,后续监管成为薄弱环节;三是部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与法制观念淡薄,未严格履行审批职责,与部分社会医疗机构老板私交过密,甚至将手中权力当作生财工具;四是社会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有关社会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资料没有明确的归档管理制度,各类资料杂乱不堪,既给档案查阅带来不便,也给社会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埋下了隐患;五是在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年检校验时,部分检查人员存在走过场的情形,如对医疗机构消防、环保等硬件设施的明显缺失视而不见,对医务人员的合理配置、考核也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督职责,使得年检校验程序形同虚设。

对此,笔者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打卫生系统渎职犯罪案件。应加强卫生部门法制宣传和廉政教育,以案说法,结合近期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学法、守法的意识,增强反腐能力,保持清正廉洁;注意工作人员平时的思想动态,对部分人员出现苗头性、倾向性的不良现象要及时纠正,将职务犯罪防患于未然之中。

(二)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卫生部门在制定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过程中,要认真总结以往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加强医疗服务质量为生命线,不实施盲目覆盖的发展规划;要做好医疗服务机构的统筹规划,对医疗机构设点布局的科学性多做调研。

(三)落实规章制度,细化社会医疗机构申办实施细则。卫生部门应明确医疗机构的设置制度,结合具体的业务要求,补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减少人为操作空间。包括:1.对申办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要制定统一、严格的标准。在现有的申办材料清单上作进一步细化,使申办人明确出具具体材料的适格部门及格式要求,改变申办人提交材料参差不齐的现状;2.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要求经办人在审核申办材料时,要认真按照标准,既要审核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又要对材料的真实性作严格把关,并逐份核签接收证明。3.进一步完善年检校验实施方案,在现场检查时,可试行打分式的检查方式,如预先将社会医疗机构的各项检查标准制成表格,由检查人员及有关专家到现场逐一核查并进行打分。

篇4

观察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建立数据库,针对该研究中的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χ2=8.33、5.01、22.65、10.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医疗保险作为补偿疾病引起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形式,其在我国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参保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公务人员公费医疗制度、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主要是指在医疗保险活动的过程中承办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管理和支付的医疗保险业务机构和组织[3]。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医疗保险资金的控制者,同时也是医疗保险活动的监督管理者[4]。医疗保险经办结构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应用和收支平衡。该研究通过分析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用药不合理、不规范:主要是针对患者开大额处方,超过目录以外进行使用药物,选择没有必要的贵重药物,不能合理的配伍用药,抗生素和激素滥用,使用无明确疗效的药物。不合理化验与仪器检查:医务人员可能存在利用为患者检查病因的条件,过多的进行大型物理检查,造成患者检查费用昂贵。没有或不遵循操作规程:医务人员没有规范的诊疗程序或者是医务人员没有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发生了过多的患者未知的医疗费用[5-6]。不坚持出入院标准:一些违反入院标准的住院患者占用了过多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提高复诊率和重复住院率:有些定点医疗机构利用供需双方信息的不透明性,引起患者分诊率较差和重复住院率均高。推诿重危病人或人为分解住院:对于危重患者、费用较大的患者留在本院治疗,当危重患者的医疗费用达到定额标准之后就将患者劝离出院,不考虑患者的病情是否好转、药物是否合理,只是一味的参照定额标准对患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为依据,偏离了医务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或者是在患者没有离开医院的情况下,办理出院,然后再办住院的手续,进而过得下次住院的定额,进而弥补住院定额不足,通过差额获取合作医疗基金。医疗服务收费中的不规范行为:主要包括不能按照国家物价标准,重复收费或者违反规定自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有医嘱无服务、无医嘱计费、不按照医嘱提供的服务进行收费。不能按照规定的明码进行标价,不提供收费的公示清单,对国家的定价药品进行擅自抬高或者超过规定收取药费等。

篇5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3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34-01

如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日益增多,如何管理好这些设备使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总结管理心得如下。

1 大型设备的购置

有计划的购置反复论证,结合患者的需求和经济支付水平情况做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预测调研,得出正确结论,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首先使用科室写出书面申请报告,写明设备的功能,在拓展科室新业务方面的作用、设备的经济效益评价、在几年内能收回成本等内容。经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进行论证,根据医院的资金情况及医院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及讨论,确定设备的购置内容。

在资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自筹资金、信贷及融资方式,信贷和融资是医院设备新的投资形式,可解决医院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也要进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估。

在确定了设备购置内容和资金来源形式后进行招标采购。医院设备科准备招标文件。向设备销售公司发邀请函审核各投标公司资质文件。由医院招标委员会选定二、三家资金雄厚、销售业绩好的公司进行投标。医院招标委员会相关科室主任、专家组、纪检等参加招标。根据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标,选定中标公司中标设备,签订设备购置合同。

2 设备的安装验收

在厂家设备工程师及科室人员和设备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开箱验收,安装核对装箱单、维保单、出厂检验报告等随机资料,安装调试完成后对使用科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或者在定点机构培训,在确认培训完成设备正常运行后根据采购合同医院支付首笔设备款,预留5%~10%设备质量保证金,待质保期满后再支付设备尾款。设备科在设备安装验收完成后,应及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3 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建立好设备档案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开发新项目以及教学科研维修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收集档案资料

①申请购置设备的请示文件批复文件招投标材料、中标合同、协议等购置文件。

②开箱验收记录保修单、说明书等随机资料文件。

③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报告、运行记录、保养记录、报废鉴定材料等形成的文件材料。

3.2 分类管理

按照正确的分类管理方法根据《设备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收集到的材料收集整理编号编目确保设备档案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号正确保管期限划分准确。

4 专人专职负责制

大型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影响着使用科室的经济效益,大型贵重设备操作实行专人专职负责。新购置的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后操作使用,制定操作规程制度上墙,做好《设备运行登记表》包括开机关机时间,运行情况,操作人签名、诊疗人次、收费情况。每月定期检查,按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考核,制订设备损坏赔偿制度。

5 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保持设备运行良好

定期做好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采用四级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部门共同参与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中来。

5.1 四级负责的管理制度

一级负责制:由科室操作人员负责。以设备外部为主,负责仪器设备表面清洁、零部件是否完整等日常保养工作。

二级负责制:由仪器设备指定保养人员按计划进行保养。主要是内部清洁、等,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声音、指示灯、插件等)进行局部检查测试和调整。

三级负责制: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保养人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体部分主要组件、调整精度。必要时更换易损件。

四级负责制:由院领导和科室主任负责。主要负责监督科室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各项涉及设备保养、维修维护制度情况。

5.2 分工负责制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设备类型进行分工负责。作为该类型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掌握此类型医疗设备的应用、操作、结构及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判断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也应同厂家工程人员做好沟通得到技术支持,更迅速的排出故障。实行分工负责制,使大家目标明确,提高了维保制度的执行力,减少了医疗设备的故障率。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科学管理,能够促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大型设备进行单机核算,用物流管理系统,对科室大型设备耗材的用量进行统计,核算出费用,通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确定购置年限、原值、维修费用、折旧使用年限等,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扣除人工、水电等费用后进行核算,确定设备的收回成本年限,以此考核使用科室在设备购置申请报告中所承诺的成本回收年限,相应的给予奖惩。

7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心,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了盲目购置设备现象的发生。回收折旧基金又为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的配件的购置及维修奠定了良好资金基础。

大型医疗设备折旧期一般为5~6年,在使用初期(保修期内)尽量使用,以便发现潜在故障。正常使用期(5~6年内)是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最佳期,6年后为淘汰期(更新换代期)加强维修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不再折旧。

设备月折旧金=(设备原值-设备残值)/6×12;

设备残值=设备原值×5%;

设备残值为此设备报废后的废品金额。

每月由院财务科从使用科室纯利润中扣除,同时计入“设备折旧基金”中作为更新、维修设备专项资金,如当月纯利润不够扣除,下月继续扣除直到扣清为止,以保证折旧费的落实。

利用折旧基金购置大型设备弥补了医疗经费的不足,为医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好报废设备设备,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益。大型医疗设备的报废应谨慎,需使用科室填写报废申请单,经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评估签字确认,再通过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或院上级主管审批后,统一进行设备的废品处理。废品处理的资金应及时上交财务部门入此“设备折旧基金”账中,以利于设备折旧资金(设备折旧残值资金)的回收。

参考文献:

篇6

(一)乡镇卫生院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第一年,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大幅减少,随着调研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内补充药品的增加,药品收入有所回升。财政补助逐渐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补偿渠道。乡镇卫生院总收入逐年增加,但安徽X县增幅较小,且2010年有所下降(见表1)。从收入结构来看,药品收入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事实上“,净收入”更能反映实际补偿状况。本研究中的“净收入”是指医疗服务业务收入减去除劳动力相关成本支出以外的支出后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医疗净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过渡时期药品加成收入明显减少;到2011年三个调研地区药品加成收入全部取消,但由于财政补助收入的大幅增加,总的净收入并没有减少。在财政补助收入方面,以重庆Y区为例(见表2),2007-2011年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收入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支出,这与其他地区情况基本一致。政府通过“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方式来购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弥补因取消药品加成造成的资金缺口。(二)县级医院调研地区县级医院收入持续增长,新医改后药品收入仍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医疗收入增速快于药品收入,总量和比重都超过了药品收入;财政补助收入明显增加,比重增大(见表3)。从调研地区县级医院净收入来看,新医改后县级医院净收入增长明显。在目前财政补助政策、医疗服务收费政策、药品价格政策的综合因素影响下,县级医院主要的补偿渠道依然是医疗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

二、服务量的变化

(一)村卫生室从村卫生室的门诊人次来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除安徽X县变化不大外,其余两地村卫生室的门诊人次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见表4)。(二)乡镇卫生院新医改后,调研地区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下降或增幅下降;出院人次数下降或增幅下降,安徽X县的变化最为显著,2010年出院人次减少了近一半(见表5)。(三)县级医院新医改后,调研地区县级医院门急诊人次数变化不大;出院人次数增幅十分明显(见表6)。

三、药品使用情况

由表7和表8可以看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药品配备种类减少,销售金额也相应减少。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不断推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目录增补等,销售总额又开始回升。与前文医疗机构收入情况对应,县级医疗机构药品销售总额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快速增长,原因可能是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病人大量流向县级医疗机构。

四、医务人员收入情况

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除重庆Y区外,其余两地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下降(见表9)。

五、讨论与思考

(一)调研地区农村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变化

基层医改最主要的举措是取消“以药补医”,补偿机制改变在调研地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财政补助成为乡镇卫生院最主要的补偿渠道与2009年相比,调研的三个地区2011年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收入平均增加6168.3万元,占总收入的31.7%;药品收入下降246.2万元,占总收入的37.2%;医疗收入增加2404.2万元,占总收入的28.9%。如前所述,乡镇卫生院“净收入”在新医改后为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净收入之和,2011年调研的三个地区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占净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7%、69.1%和76.8%,财政补助收入成为乡镇卫生院最主要的补偿渠道。财政补助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医疗保障的角度看,新农合补偿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新农合筹资中各级财政投入占80%以上,因此财政补助的比例实际上比报表上显示的还要更高。2.医疗收入和药品加成仍是县级医院的主要补偿来源调研地区县级医院的财政补助大幅增加,但2011年医疗净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之和占总的净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2%、51.9%和89.1%,医疗和药品收入仍是县级医院的主要补偿来源。从医疗保障的角度看,医疗保险补偿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调研地区农村医疗机构行为变化

补偿机制的转变必然带来医疗机构的行为变化,这些行为变化体现在服务量、药物使用等方面。1.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药物使用有所改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抗菌类药物使用总额及所占比例减少,中成药等内科用药使用总额和所占比例增加。2011年,调研地区(处方抽查,样本量有限)乡镇卫生院抗生素使用率为58.5%,比2010年下降6.7个百分点;村卫生室抗生素使用率为52.4%,比2010年下降8.4个百分点。2.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有所减少,县级医院药品收入持续增加;县域内药品销售总额仍在增加从药品收入来看,乡镇卫生院有所减少,与药品零差率后药价下降和服务量下降有关。县级医院药品收入持续增加,增加的量超过乡镇卫生院减少的量。也就是说,县域内药品销售总额仍在增加。调查还发现,零售药店药品销售总量仍然逐年增加,江苏C市销售额前十位的药品零售企业总销售额由2010年的5192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863万元,增加了13%。在药价下降的情况下药品销售总额继续增长,提示全社会过度用药的情况没有好转。3.乡镇卫生院服务量下降,县级医院服务量增幅明显调研地区乡镇卫生院服务量下降,或增幅下降;县级医院门诊与住院服务量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新医改前。全国的情况相同,乡镇卫生院2011年门急诊人次下降了3.5%,县级医院门急诊人次则大幅增长(27.1%)。2009年以后,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大幅下降,而县级医院住院人次持续上升,2011年增长幅度为15.3%,并首次超过了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

(三)医疗机构行为变化的原因分析

篇7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62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政办发[2012]37号)精神,决定调整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将全省已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并已实施基本医保门诊统筹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

纳入一般诊疗费的挂号费包括病历档案袋、诊断书费用,诊查费包括普通门诊诊查费、急诊诊查费、门急诊留观诊查费;注射费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心内注射、动脉加压注射、皮下输液、静脉输液、留置静脉针、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小儿留置静脉针等费用。一般诊疗费不包括药品费和原注射费规定以外国家规定允许收取费用的医用耗材。

一般诊疗费标准为每人次(含一个疗程)10元。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基层医疗机构原收费项目(包括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不得再另外收费或变相收费。

实施一般诊疗费收费后,不增加个人负担,调增部分由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支付。

二、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医保支付政策。

一般诊疗费由门诊就诊新农合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和新农合基金或城镇医保基金共同负担。其中,门诊患者就医时个人支付3元,新农合基金或城镇医保基金统一支付7元。未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门诊患者一般诊疗费由个人自付。

各地原已出台的挂号费、诊查费和注射费等减免规定继续执行,直接冲抵参保患者个人付费部分。

三、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一般诊疗费政策规定。

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有收费项目,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只能按门诊就诊人次(含一个疗程)收取一般诊疗费,不允许重复或变相收费。

四、各地要严格按本通知精神和国家、省有关新农合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规定做好一般诊疗费的审核支付工作。

积极推行付费方式改革。各地根据历年门诊情况和基金支撑能力,合理确定门诊率和一般诊疗费补偿总额。一般诊疗费纳入当地门诊统筹统一管理。采取按人头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依法保护医、患、保三方利益。

各市(州)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要制定监管措施,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防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收费、分解处方多收费。对违反规定重复、变相收费,虚报数据,骗取新农合和医保基金,严重影响参保、参合群众利益的,依照相关规定严肃查处。

篇8

为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杭州市余杭区在实行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的基础上,采取“评管结合”的办法,对持证一年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后续监管,将有限的卫生监督力量集中在监管最薄弱环节,使监督工作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关键词:

卫生监督;医疗机构;诊疗行为;量化分级管理

为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杭州市余杭区在实行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的基础上,借鉴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量化分级监管的成功经验[1-2],采取评定等级、动态监管“评管结合”的办法,2014年10月全面实现对持证一年以上的284家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将有限的卫生监督管理力量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

1量化分级管理的实施

1.1充分论证,合理制定评查标准

2014年初,制定《余杭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在浙江省范围率先开展全行业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工作。该实施方案将持证一年以上的全区各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列为分级对象,并分别制定四类《医疗机构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同时,根据评分标准将医疗机构的信誉度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代表信誉度良好,卫生管理水平较高,综合性监督频次为每年一次;B级代表信誉度一般,卫生管理水平一般,综合性监督频次为每半年一次;C级代表信誉度较差,卫生管理水平较差,综合性监督频次为每季度一次;被评定为D级且经限期整改后仍不能达C级标准的,将在全区进行通报。公立医疗机构与年终综合目标考核挂钩,民营医疗机构则暂缓校验[3],并将进行调查取证,依照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1.2科学评定,推行分级动态管理

明确由区卫生监督所负责开展医疗机构量化分级评定工作,采取机构自评与卫生监督员现场监督检查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评定医疗机构年度等级。凡机构资质、消毒管理和污水处理等关键项目全部达标,且标化分在<60分、60分~、75分~和≥90分的医疗机构,分别评定等级为D、C、B和A。医疗机构量化分级实施动态化管理,每两年评定一次,凡发现医疗机构年内有一次违法行为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必须降低一个等级,且取消年度A级评定资格。

1.3强化监督,实现量化分级全覆盖

自2014年6月起,余杭区全面启动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工作,区卫生监督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按照医疗机构量化分级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截止10月底,实现对持证一年以上284家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其中A级49家,B级152家,C级80家,D级2家,1家民营门诊部被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4注重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针对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协管员,全区各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分管负责人及重点科室负责人,多次召开专题培训会议,详细解读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执行标准,使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全面学习了有关的医疗法律法规,依法执业观念增强。结果评定以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发文公布量化分级结果,并统一制作量化分级公示牌,在各医疗机构门诊大厅等明显位置悬挂,方便市民和患者监督。

2量化分级管理的成效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监督管理模式和路径选择[4]。通过开展全行业的医疗机构量化分级工作,有效加强了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后续监管,是对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的有益探索。

2.1实现了监管的标准化

《余杭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在之前浙江省实施的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的基础上,突出了3点变化:一是将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纳入量化分级范围;二是针对区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各自特点,分别制定四类评分表;三是取消了如“医疗质量”“日常管理”等以等级医院创建为主的内容,从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实际出发,以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为依据,填补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放射管理和控烟等空白项目,使63条评查标准均有法可依,评查标准更细化,模块比重更合理,执法要求更全面。

2.2探索了监管的常态化

以往的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检查,多是根据上级的专项方案实施,布置一个专项则检查一次相关医疗机构。通过量化分级管理的信誉度来确定监督的频次,从而避免了“拉网式”的卫生监督模式,对风险级别低信誉度高的单位减少监督频次,而把监督重点放在那些高风险低信誉的单位上,让有限的卫生监督力量重点查处安全隐患大的医疗机构[5],不仅实现了监管的常态化,又提高了医疗市场监管效率,缓解目前医疗市场监管任务重、监督力量不足的局面。

2.3明确了监管的重点

通过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可以区分各类医疗机构需要重点监管的项目和存在的薄弱环节[6]。2014年余杭区量化分级结果显示,辖区内284家医疗机构中,A、B级单位占到总数的70.77%(201/284),其中门诊部中A、B级单位比例最低,仅为41.86%(18/43)。根据这一结果,2014年余杭区将门诊部的监管确定为重点项目,通过整治,43家门诊部被立案处罚9起,没收违法所得13.73万元,罚款29.73万元,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家,门诊部执业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7],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规避风险的能力[8]。

3讨论

经过一年的试点,余杭区卫生监督所积极探索了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的新模式,但也存在着审批与日常监督、监督管理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医疗机构监管中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与事前审批对接。通过日常监督和事前审批的有效对接,在实施医疗机构许可审批时,依据量化分级标准进行分类指导,提前纳入许可要求,从源头上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准入,避免行政相对人因不懂规范要求盲目施工,降低了服务相对人重复整改的几率[9]。使许可和监督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医疗执业行为逐步规范。行业管理与监督管理衔接。将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的“管理模式”和量化分级“监督模式”融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纳入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系统并作为区卫生局年底校验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尝试建立A级单位校验现场免检制度,使医疗机构行业管理与卫生监督有机结合,提升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监督执法与信息公开链接。将量化分级结果评定与信息公开链接,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网站和微信等渠道,及时向公众和社会公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等级及其内涵,发挥等级评定在患者就医选择中的导向作用,为医疗机构沿着正常轨道运行提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督促医疗机构自觉、守法经营,取信社会,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作者:吴惠芬 周新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刘沐恒.萝北县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资料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2012,19(3):282-284.

[2]沈怀东,.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研究[J].当代医学,2011,263(36):162-163.

[3]朱强,俞幼达.医疗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作用与不足[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20-21.

[4]黄楚标.东莞市住宿业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2012,19(6):542-545.

[5]陈德坤,薛芳,曹月娣,等.惠山区医疗机构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4):520-521.

[6]龚超,王慧苹.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2014,21(6):529-533

[7]李琳,吴烨青,夏敏,等.民营医疗机构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4):6-8.

篇9

第二条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制剂配制条件和配制全过程进行检查的监督管理活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为医疗机构制剂室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实施《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管理规范》情况;以及医疗机构制剂室是否符合许可事项规定的条件和要求等。

第三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市局”)负责全市医疗机构制剂室制剂配制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等级评定;负责制订监督检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对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局)(下称“县局”)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县局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的日常检查和有因检查;负责市局组织的监督检查中发现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存在缺陷项目和质量监督抽验不合格产品的督促整改工作;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督等级的初评;负责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督抽验工作。

县局应于每年3月底前制定检查计划,并上报市局备案。

第四条市局、县局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权限内,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管档案。

监管档案内容包括制剂配制许可证明、每次日常监督检查情况、产品质量监督抽验情况、不良行为记录、监督等级评定相关资料等。

第五条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等级分为AA、A、B、C四个等级,

AA表示优质级(诚信),A表示稳定级(守信),B表示波动级(基本守信),C表示不良级(失信)。

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者,被确定为AA级:

(一)三年内未发生违法违规制剂配制使用行为被处罚的;

(二)三年内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剂质量抽验合格率为100%;

(三)三年内无重大制剂质量事故;

(四)三年内每次监督检查无否决条款缺陷,系统检查评分条款总得分率超过70%,经整改符合要求的;

(五)三年内按规定要求及时办理备案、登记事项变更;

(六)三年内没有发生拒绝、阻挠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抽验和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没有提供虚假资料;

(七)三年内没有市场销售或变相销售制剂、没有制剂广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调剂。

第七条符合下列条件者,被确定为A级:

(一)一年内未发生违法违规制剂配制使用行为被处罚的;

(二)一年内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剂质量抽验合格率为100%;

(三)一年内无重大制剂质量事故;

(四)一年内每次监督检查无否决条款缺陷,系统检查评分条款总得分率超过70%,经整改符合要求的;

(五)一年内按规定要求及时办理备案、登记事项变更;

(六)一年内没有发生拒绝、阻挠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抽验和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没有提供虚假资料;

(七)一年内没有市场销售或变相销售制剂、没有制剂广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调剂。

第八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被确定为B级:

(一)一年内存在违法违规制剂配制使用行为被处罚1次的,但无主观故意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在规定期限内经整改符合要求的;

(二)一年内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抽验不合格制剂不超过1批次的;

(三)一年内发生一次重大制剂质量事故,及时采取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一年内每次监督检查无否决条款缺陷,系统检查评分条款总得分率超过60%,经整改符合要求的;

(五)一年内按规定要求未及时办理备案、登记事项变更,在规定期限内经整改后符合规定要求的;

(六)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调剂,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在规定期限内整改符合要求的;

(七)未发生上述行为,但不符合监督等级A级的。

第九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被确定为C级:

(一)一年内存在违法违规制剂配制使用行为被处罚1次的,并具有主观故意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或一年内存在违法违规制剂配制使用行为被处超过1次的;

(二)一年内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抽验不合格制剂超过1批次的;

(三)一年内发生两次(含)以上重大制剂质量事故的;

(四)一年内监督检查存在一项否决条款缺陷的,或系统检查评分条款总得分率低于60%的;

(五)一年内发生拒绝、阻挠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抽验,或拒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或提供虚假资料的;

(六)一年内存在市场销售或变相销售制剂、制剂广告或未按照规定进行调剂的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未发生上述行为,但不符合监督等级B级的。

第十条市局按照监督等级评定标准,对全市医疗机构制剂室开展监督等级的评定。评定程序为:

(1)初评:

县局根据日常监管情况、监管档案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等级评定标准,于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进行初评,填写评定表,12月20日前上报市局。

(2)市局复评:

市局根据监管档案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评定标准对全部评定情况进行核实,初步确定监督等级。

(3)征求意见:

市局将监督等级的评定意见征求相关县局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的意见,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

(4)确定监督等级:

市局综合相关县局、医疗机构制剂室的意见和必要的调查核实,确定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督等级。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等级评定主要按年度进行,并在年内实行动态管理。

经监督检查发现并经核实医疗机构制剂室按照监督等级评定要求符合监督等级变动条件的,在年内按照新的监督等级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

第十二条监督检查分为日常检查、有因检查。

日常检查是指有计划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是否按要求组织配制的持续监督和检查。检查方法可具体分为系统检查和简化检查。检查类别可分为跟踪检查、专项检查、书面调查。

系统检查是指按照《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国药管安〔*0〕275号)对医疗机构制剂室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简化检查是指根据日常监管档案和监管情况开展对医疗机构制剂室的部分配制质量管理环节的监督检查,主要针对合法性项目和易出现质量问题产品或环节的监督检查。

有因检查仅限于医疗机构涉嫌违法、违规被举报、投诉或出现制剂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重大质量事故及重大不良反应情况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第十三条日常检查的频率及检查类别由上年度的日常检查次数、监督等级、产品风险大小等情况决定。

日常检查根据检查计划,应尽可能与其他检查结合进行。日常检查每年一次,可视具体情况及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督等级增加或减少检查频率。一般情况下三年内应有一次系统检查。

申请改(扩)建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可免当年验收剂型的日常检查。

监督等级为AA级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可减少检查频率;连续两年监督等级为AA级的制剂室,三年内可免系统检查,实施简化检查。

监督等级A的医疗机构制剂室,每年实施一次系统检查,如实施简化检查,必须在年初计划中说明原因。

监督等级B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必须实施系统检查,必要时半年检查一次;

监督等级C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应半年实施一次系统检查;

监督等级下降,次年实施系统检查;

新开办医疗机构制剂室,次年实施系统检查。

第十四条市、县局组织日常检查时,应先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对象、检查范围、检查方法、检查类别、检查标准、时间安排等,实施现场检查指派两名以上检查人员。

第十五条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应当向被检查单位出示执法证明文件。检查人员对知悉的医疗机构制剂技术秘密应当保密。

现场检查,一般进行动态检查。检查员应如实、全面记录现场检查实际情况,以便审核部门进行正确判断。确因具体原因,无法在现场检查报告中明确的有关情况,可以用检查员现场检查记录表的形式反映。

第十六条现场检查的检查情况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检查单位,同时向组织监督检查部门提交检查报告。现场检查不宜当场宣布检查是否符合要求等结论。

现场检查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被检查单位名称;检查方法;检查类别;检查范围和内容;检查时间;被检查单位基本情况(包括配制地址、车间面积,配制线数量,配制设施或人员变动情况等);缺陷项目;检查员及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

第十七条对有证据证明危害人体健康的制剂及其有关证据材料,检查人员应按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并及时移交稽查部门依法处理。

对医疗机构制剂室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降低配制条件或认为配制的制剂存在质量可疑,应进行监督抽验。

对需要抽样检测的制剂一般应抽取全检三倍量,分三份封存,其中两份送药品检验所检验,一份留存抽样现场,注明该样品为“复验样品”,由相对人按照制剂储存要求进行保管。

对国家、省、市局抽检存在不合格制剂的,在医疗机构整改完成后市局组织跟踪监督抽验。

第十八条组织监督检查部门根据现场检查报告,提出检查结论及整改意见。对不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给予警告及限期整改的通知。对严重违法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被检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要求后,将整改报告上报市、县局,县局应适时实施跟踪检查。

第十九条县局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检查总结以及检查报告上报市局;市局每年12月底前将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检查总结、制剂室监督等级上报省局。

第二十条市局每年12月底前,将日常检查结果在《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副本上载明。主要记载以下内容:

(一)检查次数、检查类别及结论;

(二)配制的制剂是否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是否有不合格制剂受到药品质量公报通告;

(三)医疗机构制剂室是否有违法配制行为及被查处情况。

(四)制剂室当年是否无配制制剂行为。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制剂室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自觉组织配制,并建立自查、自律制度。根据自查结果,每年对实施《医疗机构制剂质量配制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总结,对产品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制剂配制质量年度报告”。

“制剂配制质量年度报告”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制剂室组织机构、配制和质量主要管理人员以及配制、检验条件的变动及审批情况;当年实施《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接受监督检查报告及整改落实情况;全年配制品种、批号、数量;全年配制偏差调查及结果;全年退货情况及处理情况;全年不合格制剂情况及处理情况,特别是不合格制剂被质量公报通告后的整改情况;全年制剂调剂情况;年度评价及建议。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时,医疗机构应当向检查员提供“制剂配制质量年度报告”及检查员要求审查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制剂室药检室负责人及质量管理组织负责人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30日内将变更人员简历及学历证明等有关情况报省局备案,同时抄告市、县局各一份。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制剂室的关键配制设施等条件与现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报省局备案,同时抄告市、县局各一份。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制剂室部分制剂的个别特殊检验项目委托检验,应向省备案,同时抄告市、县局各一份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制剂室发生重大制剂质量事故的,必须立即报告所在地县局、市局、省局和有关部门。

重大制剂质量事故包括因制剂质量原因已经造成医疗事故的;在制剂有效期内,因制剂质量问题而造成整批报废的;制剂中发生混药、混批或严重的异物混入等。

第二十七条监督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制剂室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市局、县局可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家局《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条款处理。

第二十八条市局可将监督等级为B、C级医疗机构制剂室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内部政务网站或工作简报中公示。县局对医疗机构制剂室进行通报或公示的,应书面报市局批准。

第二十九条监管人员对企业应检查而不检查,对不良行为应记录而不记录、应立案而不立案或不按规定执行的,给予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条本办法中的否决条款缺陷项目是指《〈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国药管安〔*0〕275号)中规定的否决条款;系统检查评分条款总得分率是指按照《〈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国药管安〔*0〕275号)中规定的总得分率;监督抽验是指根据市局“台州市年度药械抽验工作方案”进行的监督抽验。

篇10

一、 住院单据申述要求

(一)住院单据申述时必须上传出院证。

(二)如出院证明书不能充分支持申诉理由时,应根据可疑费用的具体情况上传相应的其他病历资料。下面就常见的几个情况举例说明:1、重复收费规则的扣款,需上传医嘱、重复和被重复相关病例资料,如快速石蜡切片检查与诊断与手术标本检查与诊断重复,需提供两个检查的医嘱及两个检查的报告;2、限定适应症条件用药规则的扣款,需上传符合适应规定的相关证据,如复合磷酸氢钾限有禁食5天以上医嘱且有需要补磷的检验证据的患者,被提示后需上传医嘱及磷的检验报告;如前列地尔限有四肢溃疡体征或静息性疼痛症状的慢性动脉闭塞症,被提示后还需上传体格检查、相关病程记录。3、手术超高频次规则的扣款,需上传手术记录。4、涉及麻醉项目的扣款,需上传麻醉记录。

二、门特单据申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