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时间:2023-04-06 19:2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衍生工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革新,其中金融创新是亮点,且不断产生突破。从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形成的脉络透析,其形成首先在于各国政府对市场利率的管制政策的放松,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成为市场主流,给国际间信贷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成为金融风险的避风港。同时,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积极推动,客观上“催生”了金融衍生工具。其中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方向转移。同时金融理论的不断创新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73年发表的《货币需要期货》一文为货币期货奠定了理论基础;布莱克和斯克尔斯(BlackScholes)同年发表的《关于股票欧式看涨期权定价》一文为期权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模型被后人不断发展并延伸,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断得以推广。1?1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特点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国际金融界所发生的“巴林事件”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保证金带来数以倍计的巨额收益;对于资本需求者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存在与创新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成为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利器,倍受瞩目。
1?2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形式西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通过技术革新和结构革新逐渐完成的。一般来说,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会计业务、表外业务等诸多层面均有突破。一般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创新工具和表外创新工具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四种:①技术进步引发的创新工具,如票据清算所自动服务系统(ACHS)、售买点系统(POS)等,主要是伴随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所形成的数据处理、信息传递和资金转账等衍生产品。②规避金融法规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可转让提款单账户(NowAccount)、自动转账户(ATS)等。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常常对金融范围和金融业务进行明确规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和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为此而设计推出了以规避金融监管的创新工具。③为开拓资金来源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货币市场存单(MMC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等。④规避风险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浮动利率债券、双重货币债券、可调整利率优先股、货币互换、利率互换、金融期权、货币期权、利率期权、浮动利率票据等。表外创新工具也有四类,一种是银行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业务工具,如担保、有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备用信用证、回购协议等;一种是银行事后要承担风险的业务工具,如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一种属于外汇业务工具,如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利率与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等;还有一种是为客户的资产管理提供中介作用和服务的工具,如信托、、承购证券等。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工具起步较晚,社会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的逐步拓展和跨国经营以及对外商开放准入的实施,金融衍生产品会逐渐增多。目前涉及的主要金融衍生产品多数与利率或汇率有关,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
2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冲击
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许多现行会计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衍生工具交易具有表外反映性、杠杆性、风险与收益的潜在性及其虚拟性等都对会计提出了挑战。表现在若干方面:
2?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在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中,资产和负债是两个基本会计要素,它们是遵循“已实现的原则”,强调的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其实质是必然伴随企业的资金运动。而金融衍生工具共同的特点是以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但交易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与之相应的财务报表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必将改变。
2?2关于会计确认标准问题现行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按照这种原则,要以权益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而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按此就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这样许多重要交易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致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虚假性,风险无法预知、监管无法下手,不能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实践中,金融衍生工具“风波”不断,不能说与之不无关联。
2?3关于会计计量问题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要求,会计计量要重点解决会计计量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一项业务被确认为“会计事项”时必须具备符合定义、能够引起某些会计要素变动、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并能够计量的条件。因此,一直以来,财务会计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一切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都以交易价格(历史成本)为其计量的基础。这些数据虽然来源实际、准确可靠、可验证,但也常常为人所垢病,如物价变动被严格限定,自创商誉被排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之外。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更加剧了人们对历史成本属性地位的质疑,特别是随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企业资产和负债总额中比重的提高,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惟一的计量属性。而且体现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会计主体也有足够的理由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因此会计引入“公允价值”,使其与历史成本并存成为会计计量属性,将会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4关于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现行会计报表纳入的会计信息只能是数量化的,报表的格式与列报内容也是被严格界定的。对金融衍生工具多采用表外注释的做法,致使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空心化”。在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缺乏约束性,不能做到充分反映,无法在衍生风险管理方面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3会计改革对策
有鉴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无法准确规范金融衍生工具所引发的一系列会计问题,国际会计界近年来
一直在谋求会计改革对策。会计改革的范围至少涉及重新定义会计要素、修正会计确认标准、扩大会计计量基础、改革会计报表结构体系和强化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与列报等诸多方面。事实上,从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在研究如何对其加以监管了,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因为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出现的种类还很有限,但是面临的会计反映和监督问题逐渐显现。及早研究会计的对策,未雨绸缪,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可以采纳的对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具体实践,重视研究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产品的会计理论问题我国早在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曾推出深圳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标的物6个(交割时间3个*股票指数2个),并依国际惯例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一个点位的盈亏额500元。开市后,成交清淡,日成交量最高仅百余手。1993年9月份,深圳平安保险公司福田证券部在开通了两天海南深股指数期货后,出现大户联手交易、打压股价指数的行为。当时有关部门以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会加大市场投机性、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和培养股民意识为由,决定全部平仓停止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中我国暂时黯然消失。国债期货在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产品中曾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说是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一次全面实践,收获颇丰。1992年12月至1993年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北京商品交易所率先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到1995年下半年全国共形成期货交易所14家。但是在1994年9月上交所出现“314合约交割违规风波”,1995年2月再爆“327违规风波”,被外电称为“中国的巴林事件”。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认为:“从目前看,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为维护改革开放的形象,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期货交易试点”。国内经济界人士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独特的避险功能,可以有效地将市场风险加以分割和重新分配,并且通过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逐步解决中国债市、股市流动性较差和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需要在金融理论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强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与之相对应也应加大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与总结,形成具有特色的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目前国内出版的会计理论著作对金融衍生工具已有相当研究,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支持力度不够,客观上影响了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整体而言,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此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实践问题,中国会计学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成立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组,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介绍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动态,并进行前瞻性探研。新晨
篇2
关键字: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核算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与实体完全解体,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变动无常;60年代,西方货币学派兴起,西方国家大多以货币供应量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变动频繁。汇率、利率以及相关股市价格的频繁变动,使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时时刻刻生活在金融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之中,迫切需要规避市场风险。
因此,以期货、期权和互换为主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新兴风险管理手段应运而生。然而金融衍生工具在帮助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也是是一种高风险、投机性较强的金融工具,近年来发生的许多对经济发展有警示作用的危机和事件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息息相关。所以,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未来的发展和应用,传统财务报表的披露局限性的问题会更加明显。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完善传统财务报表的披露有重要的意义。
1.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核算的冲击
1.1对会计要素的冲击
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是根据基础金融工具衍生而来,因此根据传统会计模式的确认标准难以将其计量核算,应根据双方签订的合约加以判断。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具有衍生性的特定,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种类不断变化,种类持续增多。因此,如果仍然将金融衍生工具相关业务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反应,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真会计信息的披露。
1.2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合约性质的实质,按照传统权责发生制应在合约签订时确认,然而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签订时基本不需要初始投资,基于金融衍生工具这一特点,故不能客观准确的揭示这一业务事项所产生的财务影响。
1.3对会计计量的冲击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点发生交易,因此合约标的在交易发生前的价格变化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巨大影响。然而,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这对其后续计量造成很大困难。
1.4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传统会计报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描述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但是也存在无法准确揭示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局限性。目前,大部分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都在财务报表外披露,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2.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传统会计目标是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完成;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受托方呈现扩大化,分散化。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资源配置属性,“所有者”逐渐转变为“投资者”,因此,对于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更加关系,这也就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具备可靠性,更需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相关性,即会计信息披露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约性,传统收益观认为其无法满足传统收益的确认,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收益观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1980年,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观的概念,并将此定义为:在报告期内,企业除去投资者投资和分给投资者款项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所产生的一切权益的变动。
全面收益观突破了利润表的局限,将已实现的损益和未实现的损益均纳入利润表中,使得当期收益可以全面、深入、及时的披露和报告。不仅如此,全面收益观将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逐渐替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成为未来计量的必然趋势。
3.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建议
3.1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金融衍生工具在美国和国际较早建立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借鉴FASB金融衍生工具披露制度和IASC金融衍生工具披露制度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加快以公允价值将金融资产纳入表内资产和负责核算的进程;另一方面,逐渐完善我国财务报表的列报模式,借鉴财务管理学中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和管理用利润表将资产和负债按照经营性资产(负债)和金融性资产(负债)分别列示,完善我国报表披露和列报模式。
3.2增强金融衍生工具人才培养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金融工具,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制度,这样不仅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会导致过多的依赖国外经验方法,无法根据外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因此,培养我国高素质专业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人才十分重要和迫切,建立阶梯性,有层次的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人才,一方面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建立健全我国经济制度和规范培养后备力量。
篇3
进入90年代后,衍生产品的交易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急速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给市场带来了负面,如机构的投机、亏损、破产、倒闭。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事件和住友商社的巨额亏损,不仅令国际金融界震惊,更引起了衍生工具交易商、管理层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讨论。上海证交所国债期货交易“3.27”事件的发生,也给我国刚刚起步的衍生工具交易罩上一层阴影。应当承认,金融衍生工具与其他工具一样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因此,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与监督,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的。本文旨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入手,从内部控制稽核与外部审计两方面探讨如何对其进行审计。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最早产生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70年代,是金融机构为满足特定客户避免风险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投资工具,是在汇率、利率、股票、债券和商品等交易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金融交易合约,这种合约赋予一方在将来某一时刻对某一既定资产(或其现金价值)的债权,同时,对另一方的相应债务作出明确的约束,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基础资产(如货币、股票、债券和商品等)或指数的价值。据统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已达1200余种,诸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以及这些交易的混合交易都在衍生工具的范围之内。
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具有表外项目性质,价格波动性、风险性、高杠杆作用(投资者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就可从事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金额的交易)等特点。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都以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因此,从合约签订之时至履行之前有一段时间差,期间存在着很多风险。1994年7月,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IOSCO)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为下列几种:
1.信用风险。即衍生工具合约的对手违约或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指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波动剧烈所带来的损失风险。
3.流动性风险。一是市场深度不够,以致当事人无法平仓的风险;二是当事人流动资金不足,以致合约到期时无法支付,或在市价剧烈波动时无法应付加缴保金要求的风险。
4.经营风险。指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缺陷引起损失的风险。
5.风险。指合约在法律上无法履行,或文件中有法律漏洞所引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交易工具国际惯例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目前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使用,一些权威的会计机构对此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并陆续颁布了一些规定和有关文告,其中较为成熟的有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有关准则和国际准则委员会(IASC)的有关公告。FASB和IASC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已逐渐成为公认的国际惯例。
1.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FASB在1997年3月的一份讨论文件中,提出了对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标准,规定如下:(1)当一个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2)当一个企业实现了合约中载明的各种收益的权力,权力已经过期或者企业放弃或丢掉了构成金融资产的合约的控制权,或者与这项金融负债有关的主要责任已转移给另一方时,就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取消这项负债。
2.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美国FASB在1997年12月的《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规定了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原则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工具应以公允价值加以计量,对被保值项目帐面金额所作的调查,应反映被保值风险所导致的、在有效保值期内这些项目上形成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即盈利或损失)。
3.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根据IASC在其ED48(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每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无论是否确认,企业都必须揭示以下四类信息:(1)关于每一类金融工具的范围及性质。包括揭示: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可能产生影响的重大条件和情况的信息。具体指:金融衍生工具的面值、设定价值、名义本金或其他类似的金额等等。②企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确认、计量及表述的会计准则。(2)关于利率风险的信息。包括揭示以下两方面的:①对每一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帐面金额,都要依据一定的期限予以划分。②市场利率或加权平均利率和实际利率。(3)关于信用风险。具体包括:①当合同的另一方无法履行义务时,在不考虑任何抵押品公允价值的情形下,企业可能蒙受的最大损失额。②企业对收回抵押品所采用的会计政策。③因为只有一个债务人或者只有一组相同特征的债务人而引起的信用风险集中度的披露。(4)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包括:①报告日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②取得公允价值的。③取得公允价值过程中所运用的会计假设。
我国国内还没有较完整的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1998年6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仅对商品期货的会计科目、帐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方面作出了一些规定。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风险控制
近年来,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都与内控机制上的缺陷有直接关系,因此,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受到许多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关注,都把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1994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联合公布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指导方针》,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和操作的各种风险。强调金融机构不论是作为衍生工具的自营商还是经纪人,均应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风险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安排能胜任的人员专门对衍生工具交易业务进行定期稽核。德国银行管理局、日本大藏省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与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措施,结合我国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和《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本人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内部稽核,主要应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包括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控制原则,高级管理层保证上述政策有效履行的措施,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内部控制核查制度等。
2.经营政策及规章制度的检查。主要检查开展的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是否经过上级核准,是否有明确的经营策略和作业细则;检查对自营业务、代客业务、对冲业务的控制措施;检查有否订立交易对手名单、交易经纪人名单及交易最大控制额度;还包括交易部门与结算部门的职责分工。
3.交易的内部控制。主要应包括对交易记录、交易控制和交易价格的确定准则等方面的审查。
4.对自营交易、代客交易和对冲交易的交易额度和止蚀的内部控制。
5.交易后及后台监督的内部控制。
6.对交易的确认及交收或结算的内部稽核。
7.有关帐务处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有关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并符合有关要求;记帐是否及时和准确;有关衍生工具交易的表外会计科目是否已在会计报表上作适当的反映。
8.领导层是否对损益报告进行动态管理。主要包括有否定期的损益报告制度和对损益报告真实性的核实等方面。
9.对作弊的控制。检查是否有有效的制度来控制作弊行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主要的作弊行为是用远期或期货交易及期权交易来掩盖即期或现货交易的损失。
四、从风险管理着手的外部审计思路
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加剧了审计难度。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应对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充分评价金融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健全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然后依据有关规定,再进行其他具体的审计测试,得出审计结论。其具体步骤探讨如下:
(一)审查机构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
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是被肯定的,关键在于风险的防范。因此,对其审计只有以机构内部衍生业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为立足点,才有可能抓住审计重点,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根据国际惯例与我国的有关规定,从下列几方面来审查与评价机构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管理状况:
1.审查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审查是否建立了包括风险管理部、交易部、结算部、财务部、法律部以及电脑部在内的管理机构。审查部门之间权限规定,分工是否明确,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否既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
2.检查高层领导的风险责任。主要审查下列几方面:(1)审查高层管理人员是否对衍生工具的运作有必要的知识,所有与整个机构风险管理有关的重要政策是否由高层批准认可。(2)审查高层管理人员对各项金融衍生业务的操作程序的安排及其管理是否合理,机构的经营战略、资金实力与风险承受程度是否相符。(3)审查各笔金融衍生业务是否都经过高层审批,各项业务的任何重大改变或新的业务创新是否由高级管理层作出决定。
3.评价风险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审计人员应主要审查下列:(1)审查机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审查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控制过程中是否能不受干扰地开展审计工作;机构风险控制人员的正确建议是否受到重视、接受和执行。(2)审查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能否胜任其工作,是否能履行其职责,部门的负责人是否定期测量、报告和监督机构的风险状况。(3)审查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情况,是否能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具体。
4.审查机构内部各项制度。在风险管理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制定一些相应的制度明确各环节的具体和要求,如风险的度量、风险限额、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外部审计人员可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重点对下列几方面进行测试:风险度量的方法是否详尽而准确;风险的限额是否与机构总体风险管理相一致;超额风险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机构内部是否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信息管理系统;机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健全。同时,还要检查以下几方面:首先,审查内部分工是否明确,在衍生业务中对各部门从业人员是否建立了严格的限额及个人工作责权分工制度。这一点尤其重要,在巴林银行事件中,正是由于内部缺乏严格控制机制,交易员里森身兼数职,使得这家有200多年的大银行毁于一旦。第二,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对各种措施形成详尽的工作手册。第三,要审查机构衍生工具交易的内部控制情况。第四,审查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对机构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总体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是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审计。
(二)审查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情况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处理在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审计,应根据有关国际惯例和我国的有关规定,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审计测试。
1.审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确认是否符合FASB初始标准和终止标准的有关规定。
2.审查衍生工具交易的计价基础是否符合FASB与IASC所规定的计量原则,是否以公允价值加以计量,对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应通过与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的交谈、询问和查阅有关交易记录,确认该衍生工具交易的计价基础是否与其性质相符。
3.审查衍生工具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审计人员可以根据ED48中规定的机构应揭示的事项为标准进行审查,特别注重对披露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审查,从而审计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可靠与完整。
(三)注重金融衍生工具的合规、合法性审计
针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一些国家在有关的财务、会计、审计与金融证券法规中都有一些规定。由于衍生工具的风险性特点,任何违规违法操作,往往是各种金融事件的直接诱因。审计人员在进行衍生工具审计时,应根据我国的有关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审计。审计人员主要审查机构是否有进行衍生工具交易的资格,其业务交易范围是否超越了中央银行所批准的界限,是否存在超规模经营的情况,机构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否符合国家的行业、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与有关财政金融法规。
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正处于萌芽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加入WTO,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规范、管理与审计势在必行。作为对国民正常运行负有重要责任的审计部门,必须早日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相关的审计法规。
[]
[1]赵炬辉,房梁。国际金融衍生工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张汉桥,王晓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M]。北京:红旗出版社。
[3]王立军。银行操作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规范[J]。投资经济,1996,(4)。
[4]刘希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监管[J]。国际金融导刊,1996,(1)。
[5]高燕声。美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1997,(5)。
[6]刘丽。论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J]。财贸研究,1998,(4)。
[7]蒋黎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J]。财会月刊,1999,(1)。
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 监管
金融衍生工具是相对于基础金融产品出现的,建立在股票、债券、基金等的基础上,价格随其变动而变动的一种为了实现套期保值或规避风险而出现的派生性金融产品。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一)跨期性
金融衍生产品多为期权期货等现期签订和约,约定在未来的某一交易日进行交易的一类产品,因此具有交易上的跨期性。
(二)杠杆性
以小博大是金融衍生产品备受欢迎的一大特点,几倍甚至几十倍数量庞大的资金的交易只需要交易者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或期权费就可以完成。
(三)联动性
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随着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影响衍生品价格的因素有利率、汇率、债券和股票价格等,因此我们说金融衍生产品和基础金融产品相联动性。
(四)高风险性
由于跨期交易本身所具有的汇率、利率等变量的不确定性变化以及衍生产品本身具有的以小博大的特点,导致金融衍生产品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我们可以根据衍生品的以上四个特点看出,金融衍生产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比原来更大的风险,甚至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本文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分为五类:
1.市场风险。基础金融变量会影响衍生产品的价格。投资者不论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规避风险的目的购买金融衍生产品,都是建立在对市场价格变动(利率、汇率、股票或债券价格)的分析预测基础上所做的决定。但这种分析和预测往往是不稳定却能反之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化。一旦投资者判断失误,市场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就会带来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我们也把信用风险称作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受到损失是由另一方没有按约定履行合约造成的。场内交易由于在事先交纳过保证金,即使一方违约亦可由交易所替代违约方继续履行合约弥补另一方损失,因此信用风险多发生在场外交易过程中。风险的大小和交易方的信用等级以及双方信息对称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3.流动性风险。市场和资金是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两大因素。比如在市场上找不到交易对手,无法完成交易或找到的交易对手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支付被迫进行平仓造成损失。随着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发达和合约的标准化程度提高,流动性风险正在逐渐降低。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多发生在场外交易,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导致很多交易处于法律空白的位置,无法可依。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交易双方利益受损在现有法律中却找不到维权方式,平白带来损失。法律风险与一国法律的完善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5.操作风险。衍生品交易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或者交易所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行为都可能产生操作风险。
(二)风险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现存的衍生交易所带来的风险都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1.投资机构与职业经理人的信息不对称。排除职业经理人个人能力的影响,投资机构与职业经理人的投资目标很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冲突的。职业经理人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企业的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风险小的金融产品收益率低,收益率高的金融产品风险大。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应该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的企业本应去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但经理人却更容易受到高收益的诱惑而忽略高风险会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交易一方不具备在金融市场进行衍生品交易的资格却隐瞒交易另一方与其进行交易;另一方面,交易一方具有交易资格但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而隐瞒做为风险厌恶者的另一方,给其带来损失。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场外。
3.交易者与经纪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交易者大多不具备金融投资方面的专业技能,亦无法判断经纪机构中人的能力、素|、专业程度和经纪机构专业设备的质量,即无法辨别经纪机构的好坏。因此投资者们只能根据市场上的平均水平进行选择,按平均价格支付费用。致使低水平的经纪机构获利、高质量的经济机构成本高于收益造成亏损进而挤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进而衍生品市场的整体水平被拉低,增加了衍生品交易市场的风险。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现存的问题
1.配套法律不完善。法律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不精准不具针对性,二是法律的滞后性。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的法律包括《证券法》、《公司法》等一系列基础的法律在内都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及惩罚手段都没有提及,给衍生品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灵活性不断增强。本应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衍生品市场在我国的体现却是2004年初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基本无修订或新法律出台,这部法律本身的覆盖面就不够全面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又无新法律的出台来弥补,法律的滞后跟不上衍生品一再创新的力度。造成监管上无法可依的局面。
2.监管主体多,责任分配不明确。随着我国衍生品交易的迅速发展但我国却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部门。政府、自律组织、市场各个监管部门都对其进行监管。看似毫无死角,实则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使得监管责任划分的十分不明确,各部门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同一类交易多部门交叉监管,但其他交易却无人问津,导致很多监管盲区的出现,亦做不到事前预防,只能事后弥补。对衍生品市场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隐患。
3.自律组织权力受限,监管力度小。我国的监管原则是政府监管为主,自律组织为辅。然而政府对于市场的了解程度以及反应的敏感度远不及处于市场之中的自律组织,行政人员的专业程度也无法和自律组织中的专业人才相比,自然无法把握衍生品市场的内在规律。但政府权力不下放,自律组织权力有限能力不足震慑力小,根本无法做到监管到位。要么权力下放增强自律组织的监管权力,要么增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否则衍生工具的监管无法到位。
4.市场监管滞后。处在市场最前线的证券交易所本应最能适应衍生品的创新速度,做到有效监管。然而在我国,市场监管仍然实行的是重审批、轻管理的市场准入及交易进行时的监管,而风险监管和非交易时的监管仍十分不到位,无法满足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于监管的要求。
(二)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改进建议
1.健全相关法律,力求精准到位。将依赖仅有的一些基础性法律转变为健全专门的衍生品交易管理法律。要对我国目前衍生品交易进行一定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来制定精准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使得衍生品交易有法可依。同时,金融衍生工具不同于其他,它本身的创新速度非常快,所以相关的监管法律要做到跟得上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力求做到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良性互动,最好能做到不仅事后打击更能事前预防。
2.建立专门的精准到位进行监管的衍生工具监管部门。由于现有的衍生品监管的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困难,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独立于现有监管机构的的第三方衍生品交易监管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协调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力逐渐过渡到该部门专门对衍生品的交易进行精准到位的管理,既能循序渐进融入市场不引起市场混乱又能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3.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协调监管主体的关系。明确政府、自律组织、市场三者的监管责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对于政府监管而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制定完善的衍生品法律法规,权力下放给自律组织、市场,自身做好统筹监管工作;对于行业内自律组织而言,加强组织内部的纪律管理,加强交易所各会员的道德教育及素|培训;对于交易所而言,应加强内部会员的能力训练,对交易所内部成员的专业能力要定期检查,能做到灵活的应对各种新型衍生产品的交易,同时注重风险管理及非交易时的衍生品管理。
4.加强国际沟通。我国的衍生品交易70年代刚刚兴起,中间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经历了一系列的中断,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国际上衍生品交易已经非常成熟,同时汇率、利率等重要的影响衍生品交易的经济变量与国内外经济关系的变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加强与他国的国际交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借鉴国外的衍生品监管经验同时及时把握世界经济动态,应对衍生交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颜成东.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x):36-37.
[2]贺杰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s):52-53.
[3]毕文晓.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D]山东大学(威海),2013.
[4]吴健鹏.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及风险分析[J].《商业经济》,2016,(7):131-132.
[5]李佳.美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运作及监管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12(7):89-95.
[6]张佳宁.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概述[J].《商》,2016,(34):191.
篇5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1 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期货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的结合,即有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商业票据期货、定期存单期货等形形的品种。2 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期货期权”、“互换期权”一类新的衍生工具。3 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标准期权”之外,通过一些附加条件,可以构造出所谓“特种衍生工具”,例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doublebarrierknockoutop 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中具有无数种创造派生产品的技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衍生工具的价值受制于基础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或者衍生产品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由于它是衍生物,不能独立存在,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传统金融工具。这类能够产生衍生物的传统产品又称为基础工具。根据目前的发展,金融基础工具主要有三大类:1 外汇汇率;2 债务或利率工具;3 股票和股票指数等。虽然基础工具种类不多,但是借助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都可以设计出品种繁多、特性不一的创新工具来。
由于是在基础工具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主要受基础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股票指数的变动影响股票指数期货的价格,认股证跟随股价波动,这是衍生工具最为独到之处,也是其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
(二)衍生工具具有规避风险的职能
金融创新能够衍生出大量新型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在金融市场上,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金融工具滞后于现代金融工具,表现在其都带有原始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在这些传统的金融工具中,所有的财务风险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处理分解难度相当大。随着把这些财务风险松绑分解,进而再通过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使风险分散化并能科学地重新组合,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
(三)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相对于基础工具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特性显得较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已经不易;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多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所以说,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这种情况导致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求高深的数学方法,大量采用现代决策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它能够仿真模拟金融市场运作,在开发、设计金融衍生工具时,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同时也导致大量金融衍生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完全正确地运用。
(四)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机构与个人参与衍生工具的目的,有三类:一是买卖衍生工具为了保值;二是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投机牟以暴利;三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不平衡套取无风险的额外利润。出于各种复杂的经营目的,就要有各种复杂的经营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所以,衍生工具的设计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因此相对其他金融工具而言,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五)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这样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财务杠杆作用无疑可显著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国际大机构在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失利,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杠杆“放大”作用有关。
(六)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特殊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性,从交易中介机构看,主要集中在大型投资银行等机构进行。美国目前占了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相当比重,但是在美国3000多个金融机构中,只有300多个从事此类交易,而且其中10家大型机构即占了交易量的90%,可见交易的集中性。二是灵活性,从市场分布看,部分交易活动是通过场外交易方式进行的,即用户主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方参与衍生工具交易,投资银行代为寻找对家或直接作为交易对手个别进行,这些交易是非标准化的,这说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政府由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造成20多亿美元巨额亏损,不得不宣布破产;美国大卫阿斯金投资银行,由于预测利率走势失误,损失了6亿美元;因衍生工具交易,日本东京证券公司损失了3 2亿美元,德国冶金公司损失18亿美元,中国万国证券公司损失了1 5亿美元。据统计,1987—1995年7月,见诸报端的这类重大损失多达113则,总计亏损162亿美元,其中80%的事件是1994年以来发生的。虽然,近年来衍生工具市场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亏损事件,但衍生工具仍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某金融研究机构最近向数百名最终用户调查他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看法,8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为他们提供了套期保值,60%的投资是有盈利的,只有11%的人说赔了钱,约5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健全有关法规已迫在眉睫。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程序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以达到最优目标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分为三个程序,它包括风险的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
1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可能损失的程度,它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损失大等特点,故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十分重要。(1)分析各种裸露因素。①分析哪些项目存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受何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②分析各种资产或负债受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影响的程度。通过对裸露因素的分析,管理者就能够决定哪些项目需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并根据不同的风险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取得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果。(2)分析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通过对风险成因的诊断,就可以分清哪些风险可以回避,哪些风险可以分散,哪些风险可以减轻。例如,贷款对象引起的信用风险可以回避,企业业绩引起的证券市场风险可以分散等,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3)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衡量风险的大小,确定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相对损失及紧迫程度,并对未来可能发生及其变化的趋势作出分析和推断,为决策提供根据。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可以通过制定模型等进行。
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确定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之后,就必须考虑风险管理的对策,拟定防范方案。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对策,基本上可划分为控制对策和财务对策。所谓风险控制对策,是指管理者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所谓财务对策,是指管理者使用某些财务措施来处理可能发生的损失,包括风险的财务转移(如保险)和风险自留等,对不同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选择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对策时,必须确定每一种对策或组合对策的成本和其他后果,探索和拟订各种可能的方案,为了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取得最好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根据各种风险和裸露因素的特征、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技术手段等特点,对拟订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再综合比较和分析,从中选取最理想的方案。
3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效果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过程中内在风险的大小,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对决策的评估也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估,可以检测一定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可根据需要随时调险管理对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达到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其中既含有沉痛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
1 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市场制度的稳定性。市场制度稳定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2)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不应受操纵,也不允许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3)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是有效率的、流通顺畅的,又是在统一规则下有序进行的。(4)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达到上述基本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市场才能发展。但是,上述四项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都是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制度,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地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 对会员实行严格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对会员实行严格的管理。国外对会员实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产控制。期货交易所对会员进行资产控制,并不是看会员注册资本多少,而是看其是否拥有与其交易部位相适应的流动资金数额。所以世界各国普遍根据会员的类别,如本户会员(自营)、经纪会员、非结算会员、结算会员(各国会员结构不同类别、名称各异)及其在交易中带来的风险程度,规定出会员必须维持的资本净值。会员用于期货的净资本过多,意味着其持有的仓位过大,风险过于集中。对此,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明确规定:结算会员的调整净资本达到分隔客户资金的6%时为预警水平。当结算会员净资本逼近预警水平时,每月必须受到主管单位的监督,甚至个别情况实行每日监督。实行上述规定后,许多国家的期货交易所和结算公司还按照会员的净资本,规定出会员每次为客户或公司进行交易的合约数量,称作持仓限额,依此作为监督会员的依据。(2)保证金管理。保证金一般是根据一定时间的价格波动幅度和会员的借贷信用状况,同时考虑结算方法和时限后确定的。但是,各国的实践表示,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保证金水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许多国家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根据市场的实际价格波动情况而出必要的调整。例如,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期货价格波动600点为参数的,1987年崩市事件期间价格大幅度滑落,保证金水平却未作及时地调整,结果吃了大亏,事后汲取了教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便及时调整保证金水平。各国在具体做法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净额保证金办法(买入同卖出17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合约轧差后的仓位净额),采用这种办法的期货市场较为普遍。另一种是总额保证金办法(买入与卖出合约相加后的仓位总额),目前实行这种办法的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3)实行结算会员基金。实行结算会员基金,是近20年来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的背景下,对会员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让制造风险者集体承担市场风险。美国在开始推行时,称为结算会员信用担保金,之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实行这种管理方法。例如,新加坡实行了结算会员共同契约制度;香港是在汲取股市教训之后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而实行会员基金制度的。在如何确定提取比例方面,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但实践证明,推行结算会员基金对于增加结算保证能力、严格会员管理是很必要的。
3 完善结算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完善的结算制度,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以少量保证金为保证的信用交易,其本身潜藏着高倍数风险。金融衍工具交易开始,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首先是通过结算反映出来的,而且规避风险也是通过结算进行的。因此,实行风险管理应主要依靠结算运作系统进行。但欲要结算系统有效地运作,就必须从制度上做出周密的安排。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周密的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涉及内容既包括保证金、每日结算,又包括会员监督和财务保证,设计时既考虑各项内容构成的要素条件,又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在结算运作方式上,既要适应已经上市合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的延伸;同时还应注意市场内外相关条件,尤应注意国际间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方式的衔接。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表明,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结算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第一,设计结算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从有利于对风险的防范、规避和控制出发;第二,维护保证金、每日结算、财务稽核和财务保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许多国家都是按照上述原则和市场细分的特点,普遍形成了一套保证金与每日结算紧密联系的双向运作系统,其运作程序大体是:客户保证金交与经纪人,然后由会员经纪人或非结算会员以及本户会员交与结算会员,最后由结算会员交与结算公司(所)构成担保或附属担保,每日结算会员在结算公司的合约,根据当日进仓及平仓的相对数结出合计,并计算出会员翌日开市前应向结算公司(所)交付或收取的结算额。实践证明,这样一套结算运作系统不仅有利于分层控制,减缓风险积累程度,对于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
4 建立合理的结算机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关键在于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结算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结算机构不应是一般的财务会计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集中,每天成交数在万计的合约,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瞬息万变,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者、经纪商、会员、结算会员以及结算机构之间频繁流动,如果仅依赖交易双方或者一般财务结算部门办理结算,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才终于找到了既适合结算运作,又能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机构模式。这种结算机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直接介入交易,充当买卖双方结算的对手,并承担结算风险和财务保证。各国实践证明,只有以这样的结算机构为核心,才能构成上述的结算制度有效地运作,防止亏损的累积,又可通过财务稽核及时察觉运营和财务上的漏洞,从而为财务安全提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对市场风险实行水平控制。所以,世界各国都将以这种结算机构模式为核心的结算制度,视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基石,并以此作为评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5 实行法制化管理
篇6
[关键词] 利率互换 金融衍生工具 违约风险
一、利率互换的理论背景
利率互换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常用衍生工具之一,跟其他衍生证券一样,它可以通过利息支付影响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在早期的利率互换模型中,Wall认为短期债券可以降低成本,Titman认为短期债券使得企业可利用其信用状况等内部信息,但短期债务的缺点是暴露了企业的利率风险。通过利率互换,企业可以使用短期债券,同时又可以规避相关的利率风险。虽然这些早期理论提供了短期贷款和利率互换的关系的一种经济解释,但它不能解释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和利率互换的经济关系。最早被广泛接受的利率互换的解释是Bicksler和Chen提出的比较优势论点,他们认为利率互换的真正好处在于比较优势原理,Marshal和Bansal也支持比较优势理论。比如若有甲乙两企业。甲企业的信用级别较高,而乙企业的信用级别较低,那么甲企业无论是在固定利率市场,还是浮动利率市场,其借款成本都较低,而乙企业较高。但甲乙企业在浮动利率市场上的利率差比在固定利率市场上的利率差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乙在浮动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甲在固定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于是甲企业可以借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乙企业可以借短期浮动利率贷款,然后双方进行利率互换,这样双方的借款成本都会有所降低。这种解释受到Smith和Arak等的批评。他们指出,即使有可能进行套利,利率互换的数量也应随套利变得越来越有效而减少。
二、人民币利率互换合约估价模型的提出背景
1.我国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的可行性
利率互换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1)互换中的一方,如固定利率提供者,有能力比另一方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取得某种利率,如固定利率,而这种优惠是另一方从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2)互换双方对未来利率的走势持相反的态度;(3)互换双方的债务期限或期权期限正好吻合。从上述三个条件看,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利率互换的条件。
2.中国市场存在的特殊问题
(1)市场状况。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银行间市场的品种比较丰富,但报价的连续性不足,连续报价的品种主要集中在5年以下的债券品种,长期品种的报价比较稀疏,经常几个月没有一笔成交。其次,剩余期限在1O年以上的品种较少,尤其是长期的浮息债券更少,在几个关键时间点上很难找对应的债券。
(2)收益率曲线的问题。由于国内债券市场不发达,尤其是没有丰富的零息债券类,大部分债券是附息的,再加上剩余期限点子分布不够均匀,长期的走势实际上反映了“曲线制作者”本人对长期利率的看法,还没有“公认”的收益率曲线。在样本券种选择、分段拟合、现金流折算等方面存在许多处理上的差异,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收益率曲线。通过比较“北方之星”、“中国债券网”、“中国货币网” 这三个相对有影响力的收益率曲线,差异较大。因为收益率曲线不尽准确,所以,使用经典意义上的“收益率曲线定价法”对SWAP这种长期产品进行估值和定价不太现实。
三、人民币利率互换合约拓展的探讨
1.利率互换的双向违约风险模型思路分析
在任何给定的时间t,假设当时还没有发生违约,互换的市场价值为Vt。假设Vt是互换交易者A的价值因而-Vt是交易方B的价值。如果Vt>0,则交易者A在t至t+1时间段就存在来自交易者B的违约风险。因此,在风险中性概率下,Vt等于B在t至t+1时间段违约的概率与交易者B违约情况下互换的价值之积,再加上B在t至t+1时间段没有违约的概率与交易者B不违约情况下互换的价值之积。在不发生违约情况下,互换的市场价值等于Vt+1的风险中性期望现值,加上在t至t+1时间B向A支付的红利。违约情况下的市场价格只是无违约风险情况下互换价值的一部分,而且是与交易者B的信用质量相关。另一方面如果Vt
2.实证分析
对利率互换进行模拟分析,假设有两家公司,A公司和B公司在1987年1月至2003年3月每个月初进行一笔利率互换交易。案例说明:假设公司A(其信用级别为AAA)与公司B(其信用级别为BBB)进行互换交易,A公司为互换的卖方(约定支付浮动利率,而收取固定利率),B方为利率互换的买方(约定支付固定利率,而收取浮动利率),资料如下:利率互换期限:三年;生效日:1997年月1月1日;本金:10,000,000美元;固定利率:未知(待定价);浮动利率:6月期Libor;付息频率:半年一次(每年7月1日和1月1日);计息天数计算惯例:实际天数/实际天数。如上所述,要给利率互换定价,必须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循环试算,找出使零时刻利率互换合约价值为零的固定利率大小。故定价的步骤是先对固定利率循环取值,然后计算零时刻(生效日)互换价值,由计算机程序搜索固定利率取值中使互换价值在零时刻最接近于0的固定利率即是所求的互换利率。(a)估值;在此,先分析给定固定利率时,利率互换价值的估计。互换价值是从合约买方的角度看,即对B公司来讲,互换合约的价值。假设利率互换合约约定的固定利率为6%,以下对这样一笔利率互换合约进行估值,现金流分析如表1,固定利率为6%的利率互换的现金流。
在上表中,浮动利率第一期为即期利率,其他时点的浮动利率则等于上面所求的远期利率。要估计信用风险条件下互换的价值,须从倒数第一期开始,递推到第零期,计算步骤见表2。
表2中的贴现因子都为单期贴现因子,即由第N期贴现到第N-1期的贴现因子。如2000年1月1日的单期贴现因子为2000年1月1日贴现到1999年7月1日的折现率,它的计算等于2000年1月1日至零时刻(1997年1月1日)的贴现因子除以1999年7月1日至零时刻的贴现因子。信用调整后互换价值为本期的远期价值乘以(1-Pa)或(1-Pb),本例中,互换价值大于零时互换买方有来自A公司违约的风险暴露,应乘以(1-Pa),否则乘以(1-Pb)由表2可得,给定固定利率6%,利率互换合约的价值为109528.1美元。对于A公司来讲,来自B公司的6%的固定利率支付定价低了,如果用现金流折算,B公司应该对这样一笔利率互换支付A公司109528.1美元。如果不进行现金支付,那么应该提高合约约定的固定利率。(b)定价;为了给信用风险条件下利率互换定价,必须借助计算机程序,运用循环把上述过程重复,求出使第零期信用调整后互换价值最接近零的固定利率,即是所求的互换的定价。
篇7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高度杠杆效应,它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交易的风险性。国外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对国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金融衍生产品是一项刚开拓的新业务,我国金融衍生业务如何健康发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探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体制 金融创新 金融工具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定义、特征及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顾名思义,它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具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等;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两面取消期权”“、走廊式期权”等。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
一是衍生性。金融衍生工具是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派生而来,它的价值随着标的物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是所谓的衍生性;第二是杠杆性。杠杆性是指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从而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第三是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就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资产或权益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交易复杂程度较高,但交易方式单一目前。
我国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还较单一,这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不足引起的。 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主要的交易方式是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进行交易, 然后再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盘,或者是先由国内企业与外资银行谈妥交易的具体细节,然后进行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的交易,最终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具体进行整个交易。 这种交易方式显然过于单一,既限制了交易对象的范围, 过程繁琐、复杂,使一部分投资主体对投资失去信心,又对我国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发展的主动性丧失,限制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基础性金融衍生品生产价格密切相关,比如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 那么,在对金融产品的管制方面,我国的管制偏紧,所以,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且,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及一些重大信息的披露对金融产品价格波动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我国对信息披露的频率也过低,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地获得相关的信息。 这样,一方面使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失去兴趣与信心,一方面导致投资者在无法及时获得信息的情况下蒙受损失。
(三)监管力度不到位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涉及的范围广,运用的通讯电子技术先进,因此衍生工具影响快、波及面大,对其监管应该加大力度。但由于部分衍生工具种类,如远期交易属于场外交易,难于监督和管理;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一直作为表外业务进行核算,更加大了政府和自律组织的难度。频频发生的金融衍生工具违规案件大多由于监管松懈导致的,如 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诈骗案。
三、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规范发展的建议(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除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外,其余的已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我们应通过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样才可能产生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金融衍生工具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规律。
(二)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主体不够成熟,是金融衍生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决定了投资必须要慎重,否则一旦损失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必须规范投资主体,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避免投资行为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资信评级制度,以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约束力度。
(三)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降低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而且衍生交易涉及面广并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些提高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必要性,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通过外部力量进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不仅需要在金融企业内进行风险控制,而且还需要管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以防风险扩大,酿成金融风波。使金融衍生工具得到有效监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外部监管体系。
篇8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会计计量
一、传统会计体系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体系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一)会计要素内涵排斥金融衍生工具的资产、负债的确认
在传统会计体系下资产、负债只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进行确认,不对未来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反映。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签订与交易发生之间是跨期进行的,即在合约签订后的未来期间才发生交易。这与传统会计体系中“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因而其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确认为传统定义的资产或负债。
(二)会计计量基础不能满足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需要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历史成本是计量基础,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价值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而金融衍生工具在确认时只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交易尚未发生,也就无从得到历史成本。另一方面,衍生交易从合约签订到对冲或交割,体现的是一个过程,该过程不再像传统交易那样一次历经一个时点就可以完成。任何一项金融衍生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都要经历一段时期,而且其交易市价随时都在变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既无历史成本又无稳定价值,无法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
(三)会计报告体系不能在报表中反映金融衍生工具情况
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为主体,而财务报表又以反映过去的、确定的交易事项为主要内容,这是由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特征所决定的。金融衍生工具因在会计要素定义、计量确认等方面与之相悖,必然阻碍了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充分披露,只能以附注的形式反映。这将涉及对传统会计理论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基础以及会计充分揭示原则、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提供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决策的有用信息,才能将金融衍生工具按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反映其风险的大小。
二、新准则体系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
鉴于上述情况,2006年到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框架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形成和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新体系具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解决了旧会计体系中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对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资产减值等不一致、相互抵触等矛盾,类同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此统一了会计体系。为具体会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的金融衍生会计准则制定找到了依据,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揭示具有自身的定位。
(二)新体系修订后的会计目标为金融衍生会计准则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评价标准
会计目标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会计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它过于笼统,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新准则规定,“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反映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之间的权衡与兼顾,为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引导作用,虽然金融资产、负债和权益要素不完全符合基本准则资产、负债和权益认定的条件,但是从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角度出发,具有未来性质金融资产、负债和权益要素必须确认,提供确认基础,使得金融工具会计要素才能够在会计报表中反映。
(三)新体系修订后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金融衍生工具计量起到支撑作用
新基本准则的会计目标与国际财务会计目标趋同,形成“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导向目标,与之相协调将原来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内容的完整性原则,保留了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新基本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趋同。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基础假设体现在总则中,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取消了原基本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这种质量体系为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起到支撑作用。
(四)会计计量属性空间扩展给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解决了关键性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按照历史成本属性无法计量,导致金融衍生工具曾经游离于财务报表体系之外,金融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过一系列风波,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住友商社以及我国上交所的“3・27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都是因操作衍生工具不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为了解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问题,FASB从1990年开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与此同时,IASC和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研究制定这方面的准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准则包括FA SB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133,1998)以及I-ASC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1995和IAS39,1998)。这些准则提出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负债初始计量及损益计量上突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大多数的金融资产来说,公允价值是最适合的计量属性。
但是,有下列两个例外的情况:
1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2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对金融负债也有下列几种例外情况: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结清金融负债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2 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3 不属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担保合同,或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将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应当在初始确认后按照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和收人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的余额的两项金额中的较高者进行后续计量。
篇9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财务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虽然金融界对其的作用质疑不断,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金融衍生工具还是得到了巨大发展。目前,全世界共有50多个交易所可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以金融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工具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亿美元以上的交易规模。本文将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在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调控,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积极作用。
一、金融衍生工具涵义及功能
金融衍生工具也称金融衍生产品,是指根据货币利率、债务工具价格、外汇汇率、股价股票
指数或商品期货价格等金融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而定值,并从这些金融产品的价值中派生出自身价值的金融工具。它是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约或互换不同金融产品的交易合约,是从传统金融工具如证券、利率、汇率、指数等演变而来的金融产品。当传统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人们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满足投机赚取差价或资产保值等需求。
金融衍生工具有如下特征:
(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外汇利率价格、汇率指数信用等级和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2)相对于市场条件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的合约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日期结算。
按照自身交易方法及特点,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四类: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它们都能够满足这样一种重要的商业需求:为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金融风险的有效工具,在资本市场中形成一个具有风险转移、价格发现独特功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
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影响
汇率风险是由于外汇汇率变动对企业外汇资产或负债发生不利影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持有的外汇头寸净差额进行的风险规避行为。由于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形成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就是外汇头寸净差额。汇率的不利变动将对有外汇头寸净差额的企业造成损失。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企业可以将未来的汇率进行锁定,从而规避汇率变动所可能造成的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利用汇率的远期协定、货币期货、货币期权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交易工具实现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以货币期权交易为例。期权实质上就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这种权利。所谓货币期权(外汇期权),是指期权合约的购买方在向出售者支付一定期权费后,可以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协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其优点在于可以提前锁定未来汇率,提供外汇保值,在汇率变动向有利方向发展时,还可以从中盈利。对于那些合同货款支付时间尚未最后确定的进出口业务具有很好的保值作用。另外,期权的买方风险有限,亏损仅限于期权费,而收益可能无限大;卖方则利润有限,也仅限于期权费,但风险却可能无限大。 从操作上来看,企业可以选择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进行相应的操作。
例如,甲企业买入看跌期权。甲企业在1个月之后有1万美元的货款收回,由于担心美元/日元汇率下跌,以125.00日元的协定汇率买入1万美元的看跌期权,期权费为1%。那么,甲企业最大的风险12500日元,但是如果汇率走向和甲企业的预期一致,1个月后甲执行期权,其收益就是无限的。
(二)对企业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
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率管理手段,企业可以在不改变原账面资产负债的前提下,不用进行实际的资产或负债的调整行为,而达到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目的。
以掉期交易为例。所谓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更为准确他说,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利率掉期交易是同种货币资金的不同种类利率之间的交换交易,一般不伴随本金的交换。例如,企业判断利率将有上升趋势时,
可以很简单的进行一笔以支付浮动利率交换支付固定利率的掉期,就可以达到增加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目的。
(三)对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将基础金融工具原有要素重新组合的特性,可以产生与有基础金融工具外在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特征,对我国的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很大挑战。例如,对征税时间的认定,不同衍生工具交易发生时点差异甚大,同一衍生工具交易发生的时点也是可选择的。金融期货既可以对冲平仓,也可以到期交割:金融期权合约到期时可以选择执行或不执行,因此交易环节的征税时点难以统一。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相关交易操作规避现有税务规定的限制,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四)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往往出于保值和投机两大目的。因此,企业除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得投机获益之外,还可以利用其某些特殊的地位(Position)或特点进行套期保值,通过对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正确运用,在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提高企业的效益水平。相反,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判断背离市场方向的现象或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超出自身所能承受风险的范围,则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甚或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直至破产的厄运。
三、建立金融衍生工具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随着当前投机机构衍生业务量的增多和风险性质的复杂化、严重化,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显得日益紧迫。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并为风险战略的有效实施建立高效、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二是确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
(一)建立有助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的企业文化
交易主体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指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制度和指导原则,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文化应该被灌输到企业组织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员工身上,形成一种持久的经营作风。这些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主要促成因素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树立“风险管理是本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概念;确定适合企业和资本成本核对的收益和资本调整策略;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包括适当地任命风险管理的各层操作人员;设立一套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计划,并建立起与企业股东及外部债权人进行沟通、联系的制度。
(二)完善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审批手续
按照各自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建立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要定期检查,确保授权、授信范围适当,所授权限和信用额不得超越和突破。针对部门的工作性质、人员的岗位职责,赋予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各职能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要在各自岗位上按所授予的权限开展工作,并对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实现风险管理的层层责任制,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防止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或极度投机行为。
(三)利用现代化工具及方法监测、评估和控制风险
对金融衍生工具影响最大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针对市场风险,我们要利用计算机手段和比较先进的数理模型,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进行监督、监测、分析和测量。根据不同种类的风险和不同的投资目的,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报系统。也可以通过会计报告揭示风险,对于超过风险限制的品种应立即平仓了结,优化组合,分散风险,建立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内部稽核部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配备与自身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内部稽核人员。内部稽核部门是综合管理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部门,行使综合性的内部监督职责,对各业务部门和人员执行金融政策、法律、法规、本单位管理制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稽核或专项稽核。为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可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另一方面,要建立稽核处罚制度和稽核检查制度,督促内部各项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并定期检查,以防范风险的产生。
在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该市场的复杂状况。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虽然具有改善市场效率、使用者收益的特征,但也不能因此忽略实际运用的复杂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风险。当金融衍生工具成为单纯的投机工具时,投资者往往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市场风险也就随之提高。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显现,到2008这场危机已演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时,必须充分认识其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加强对企业内部金融衍生工具财务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道远. 刍议金融衍生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 财政监督.2006第06期.
[2] 刘丹华. 金融衍生工具利弊简析[J]. 现代商业. 2008年第04期.
[3] 王铁山.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规避与监管[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8年第04期.
篇10
摘 要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但不少企业却用来投机获利,增加了公司的风险,甚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工具与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收益风险性 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工具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导致中航油最终被迫重组。2008年10月包括国航在内的5家在A股上市的航空公司三季度全部亏损,共亏损近60亿元,导致这5家航空公司的股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由于油价暴跌造成所购买金融衍生工具亏损。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但是有的企业却用来投机获利,增加公司的风险,甚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本文将通过2007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来研究金融衍生工具与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关系,从而为上市公司预防和控制上市公司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由于国内很难找到金融衍生工具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实证研究,所以本文借鉴了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从而构建实证模型。
陈炜、王(2006)以2004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有色金属加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并没有提升公司价值和业绩,国内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其应发挥的正面作用。沈群(2007)以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有色金属加工或生产企业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阶段中国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够提升公司业绩,反而对公司的ROE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确实可以提高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刘宇、叶德磊(2008)以美国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对于保险公司业绩存在明显的正面效应,这个研究结果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推出之后放开对保险机构投资的准入提供了正面的实证依据。贾炜莹、陈宝峰(2009)以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效应。李梅芳、廖波、时海霞(2009)针对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最多的银行类上市公司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构成情况,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衍生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负债三年来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说明这些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上相对稳定,但是不同银行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差异在逐年扩大。通过以上文献设计了本文实证研究中回归模型的相关变量。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07年至2009年三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选择样本时进行了如下的剔除:剔除刚上市的公司;剔除没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经过上述剔除得到最后的有效样本共127个。所用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RESSET数据库和东方财富网,研究的样本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处理和分析。被解释变量是收益的风险性,用风险因子_流通市值加权_Beta来衡量,衡量按流通市值加权计算的市场收益的风险性,数值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大。解释变量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人数和二职兼任情况。二职兼任情况表示董事长与总经理是二职分离取还是二职兼任。控制变量是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性质、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公司规模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大股东性质按照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分为国家股(中央或者地方国资部门持股)、国有法人股(国有机构持股)、其他,行业变量按照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类别确定哑变量个数,年度变量按2007年至2009年三年进行考察。
(二)回归分析
表1是回归分析的结果,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系数为负,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为正,说明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有负向作用,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有正向作用,即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表1中还显示了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为负,监事人数的系数为正,表明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监事人数越少,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二职兼任情况的系数为负,二职分离时该变量取值为0,二职兼任该变量取值为1,所以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兼任时收益的风险性比二职分离时小,但是二职兼任情况的显著性水平为0.405,是几个变量中最大的,说明二职兼任情况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非常微弱。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95、0.065,说明这两个变量对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调整的R²、F值和P值都表明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较好,说明模型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与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第二,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与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此外,研究还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监事人数越少,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二职兼任情况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非常微弱。
实证研究证实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受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较大,我们应该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发挥企业自身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积极作用。
第一,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并合理授权。金融衍生工具亏损往往由于交易员违规越权交易,企业应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赋予职员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防止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或极度投机行为;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等因素决定交易的风险限额,确保超出预定水平的头寸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对于超过风险限额的交易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配备了解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督促与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相关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够贯彻实施,防范风险的产生。
第二,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对于拥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控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提出、实施和评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解决方案。金融衍生工具技术含量高并且结构复杂,风险管理部门应挑选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和风险进行管理;对即将进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比较,写出较为合理的评估报告作为交易操作部门的操作依据;敦促交易操作部门以风险管理部门所设定的交易规模、头寸大小和止损点来进行交易;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成果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构作出专业评价,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风险管理部门应建议董事会直接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决策,避免交易操作部门不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议,使企业未能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到来前及时调整策略。
第三,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应该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制衡和协调,股东大会应保障各方股东的意志均得到体现,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选举董事长及董事,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如果发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度超过风险限额到某个程度,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监事会作为一个独立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监管部门,需要确保违反了风险控制机制的交易操作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发挥其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方面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炜,王.衍生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导报.2006(3).
[2]沈群.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厦门大学.2007.
[3]刘宇,叶德磊.美国财险公司衍生工具应用的价值和业绩效应.证券市场导报.2008(3).
[4]贾炜莹,陈宝峰.风险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财会通讯.2009(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