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范文

时间:2023-03-18 02: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风险

篇1

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离我们现实生活还非常遥远的话,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重复上演了多次的金融危机还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的话,如果说从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发生过的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还只是我们身边的事,但与己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在1997年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却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

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面前,国际社会感到严重不安。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界最大教训之一是:东南亚国家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因而人们对这一危机的爆发毫无准备,以致于在应付这场危机时措手不及。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那么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涉及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以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为先兆,因此,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根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那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

例如东盟各国外长于2001年10月举行会议,决定由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等重要的财经数据和资料,由金融专家对其进行分析,以预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2002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就建立一个国际“论坛”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议达成共识。

实际上,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例如,早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租金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来看,国家金融正处在大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约束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0,直接面临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并可能直接面对国外金融游资的攻击,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

1、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融风险的大小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来度量,为了能够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报警,需要建立一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

预警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因此,最后还需根据风险状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如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金融安全就是树“根”,各种数学处理方法、模型和基本经济、金融统计分析就是树“干”,而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就是树“叶”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健康发展,就必须观“叶”、抓“干”、保“根”,做好金融预警分析。

2、指标体系

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某几个经济、金融状态突出地先行失衡,进而引发其他金融指标失衡,从而导致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

不过,由于上述指标数量繁多,而且某些指标也难以定量分析,因此有必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该指标应该可用于估计金融危机发射功能的概率;其次,各指标在危机发声前的行为可比性;第三,该指标语境危机的能力可以定量分析,第四,该指标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预警表现良好。

3、预警界限

预警界限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一水平。从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成果看,有的金融指标在国际上已经有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定为8%;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最低标准是不大于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等。对于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指标,可以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测定。

4、灯号显示

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毒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中,蓝灯状态正常(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小,但相应地可能会丧失一些收益机会,绿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重警,即重度风险警戒,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可能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事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了。如果能够跟踪某个时期各项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并有有关的信号描述,并制作相应的预警指标信号图,这样就可观测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来源及其变化,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态,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金融预警应用实证

泰国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发地,这里尽管是事后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在1997年以前的金融、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仍可以看到预警指标分析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警示作用。

从90年代初期开始,泰国GDP增长率、经常项目差额/GDP、外债总额/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等一直在逐年恶化。其实际GDP从1988年的近14%下降到1996年的6.7%,这说明泰国经济越来越乏力;外债总额占GDP比例从1989年的37%左右上升到1996年的50%多,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从1987年不到15%,上升到1996年的40%多,1995年甚至接近50%了,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25%,这说明泰国的外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实际上,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其实际经济和金融运行指标,包括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股指变动等,如果用前面所述的灯号显示的话,几乎是全线飘“红”,这些指标不仅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就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最差的。因此,可以说1997年东南亚危机在泰国首先爆发并不是种偶然。

篇2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以及经营业务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等原因引起的金融企业出现损失,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导致一国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金融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和竞争有度的金融市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开始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力于我国经济的繁荣,但是应该看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都有可能转嫁到我国,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该对经济危机的危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升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1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导致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往往会造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甚至是倒退。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客观原因

(1)国家金融体制弊端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于经济往往直接进行行政干预,很多时候银行存款直接被政府当作财政资金来进行使用。而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还款,从而导致银行存折大量的不良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风险。

(2)企业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

银行贷款时企业经营资本的重要来源,很多企业从银行贷款之后没有进行科学的经营,从而使自身没有能力来归还贷款。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盲目的贷款扩大业务,一旦经营失败,势必无法还款。还有很多企业只是一味的进行贷款,将贷款资金中饱私囊,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坏账,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3)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获得收益。很多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复杂性,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回收,带来金融风险。

1.2主观原因

(1)内部控制薄弱,风险自控能力不强

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自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业经营对象具有特殊性,所以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者运转失灵,很容易产生巨大且不易挽回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于金融市场的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当中各种违规的现象比较猖獗。第二,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控制制度。

(2)管理不善,经营欠佳,加大了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现有的从业者素质不高。很多管理人员缺乏远见,在管理工作当中不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只是注重眼前利益,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第二,投资不合理。当前金融机构投资往往都针对国有企业,而对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投资往往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投资构成单一,增加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很多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佳,往往不能及时的归还贷款,而非公有制经济又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发展。这些最终都给金融机构增加了风险。第三,违法经营情况严重。有的金融企业设账外账,进行账外违法经营;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财务管理漏洞,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大肆侵吞金融企业资财等。这些情况的发生,掩盖了我国金融系统资产风险。

2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2.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约束力

首先,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非常重视,能认真研究和采用针对企业本身的严密完善的内部控制,并督促全体员工遵守,而且自己也能身体力行,起带头作用,控制环境就好,就可能少出问题和不出问题。为此,管理人员应自觉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国家及外部监管机构也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方面有严格要求并监督实施。其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在具备良好的控制环境基础上,企业应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方面完善制度,如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使信息的收集和提供能保证有关人员职责的履行,通过风险评估程序的建立,能使风险及时得到识别和化解,通过控制活动的建立和实施,使授权、信息处理、实物、职责分离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等。

2.2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增强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

一是全面提高经营者的专业素质,将那些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水平,具有远见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经营者进行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使金融企业经营者能适应经营企业的需要;二是科学合理的投放资金,优化金融资金投资结构。金融企业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能否实现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只要发展前景好,有实力归还贷款,就应从信贷方面加以支持。为此,国家在政策的导向以及各金融机构在年度计划的制定中应将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力、有能力归还贷款的企业列入支持的范围,而不论其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特别要注意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使非国有经济主体享受同国有经济主体一样的贷款待遇,在资金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补充和帮助;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在资金的投放、贷出方面,建立投放前的调查,对被投放单位信用、经营等情况作深入细致的了解,严把审批关,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投放,确保投放的效益和收回。

2.3减少政府干预,理顺银企关系

首先,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部分金融机构实行合并、改组、改制、增资等资产重组,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最终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其次,对由于政府原因导致的金融机构政策性坏账,由政府买单以化解和消除商业银行的隐患。第三,政府部门应放权,减少对金融企业的干预,使我国的金融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四,督促金融企业完善商业信用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制定信用政策,使企业严格按授信规定贷款,保证贷款的正常收回。建立风险决策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减少金融企业风险。#p#分页标题#e#

2.4强化金融监管

一是强化信用社市场准入管理;二是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非现场监管;三是建立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四是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篇3

一、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特征

1.农村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农村金融风险是农村金融活动的必然伴生因素,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其发生及发展服从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并非确定不移的因果律,是以一种或然规律进行存在和发生。农村金融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来进行的,正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农村金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才产生了农村金融风险。

2.农村金融风险具有扩散性。由于农村居民重视血缘、地域以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原因,更易受到其他居民行为的影响,而在金融行为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导致农村金融风险发生以后在农村地区扩散相对较快。农村金融机构一旦出现某笔或几笔存款不能兑付时,客户越是挤兑而导致存款减少,形成农村金融信用萎缩,造成恶性循环。

3.农村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信息的披露和支付危机是农村金融风险暴露的主要途径,中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使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较差,监管当局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真实的农村金融风险信息,社会公众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信息更难以获得;同时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中不良资产占比高导致流动性较差,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但中国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尚未引入破产机制,即使出现部分农村金融风险,在国家信用的支持下大多数也可以保证存款的支付,加上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带来的较大数额的储蓄增长,使中国的农村金融风险隐蔽性较强。

4.农村金融风险具有可控性。尽管农村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金融风险是可以通过衡量和预测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而被认知的,在认知基础上农村金融风险也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通过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农村金融活动实施有效监管,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农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从而将农村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

1.资本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资本风险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因资本金过少而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以及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终清偿能力,导致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安全受到威胁的金融风险。资本金对农村金融机构能否正常经营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具有承担经营风险的职能和不必偿还的特性,假如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全部是资本金则风险就全部由农村金融机构自己承担,如资金来源中资本金与负债各占 50%则金融风险由农村金融机构和存款人各承担一半。社会化大生产中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资金的信用中介,不可能不向社会公众负债来进行金融业务经营,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中资本金是否充足就显得非常重要。资本金越充足就越是可以用资本金补偿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损失,从而保护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人的利益。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中呆坏账较多,对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侵蚀较大,加上政策因素等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充足率过低,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经营风险。

2.信用风险。农村经济运行过程的周期性和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的特殊事件发生均可能产生农村金融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应付挤提从而对社会公众的信用风险以及农村金融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借款本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从农村经济的周期性上,处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处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造成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使农村金融机构也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3.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充足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能力受到影响,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包括负债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两个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对信用好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来保证盈利,又要保证资金充足来满足存款人提款要求,因存款额和贷款额不能准确预测,贷款规模超出存款规模时,银行就陷入了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高低取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结构、资产结构等。

4.其他风险。主要是指除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外的风险,包括因侵吞、挪用、内部盗用、外部抢劫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和财产造成损失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办理结算过程中工作失误、违反结算规定和纪律,造成损失的一种风险;农村信用社尚处于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化过程中,长期未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造成资产增值保值动力不足的风险;农村社会游资较多,因投机发生的农村民间借贷造成的风险等。以上情况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

三、维护农村金融安全的优化策略

1.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创建宽松的农村社会环境是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安全的根本条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宽松余地的前提,如果农村经济上不去,不能有效的增加农村消费、投资,农业和乡镇企业就无法走出恶性循环,不可能盘活农村金融不良资产,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就成了一句空话。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是健康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只能制造虚假农村经济繁荣和更加严重的农村金融风险隐患,而无助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化解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需要宽松的农村社会环境,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农村老幼留守问题,农民养老、失业、医疗方面的社会安全保障问题等均为各级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矛盾和任务,这些矛盾和任务的解决离不开一定的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在解决金融风险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即始终把农村社会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不能急于求成,保持有一个宽松的农村社会环境。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金融风险意识是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是产生农村金融风险的源头,这就需要加大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防止农村金融风险的发生。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农村金融合约的按期履行,加大农村金融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金融风险意识,唤醒农民的金融防范意识。同时农村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严格执行各项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减少农村金融风险发生。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为农村信用文化的建立提供支撑。在农村金融交易活动中,对于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信用优惠政策和相应物质激励,以加强他们讲信用的动机;对于那些不讲信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严厉的处罚,这些处罚应包括行政处罚、经济处罚、社会曝光等等,且处罚力度应超过其不讲信用所获取的收益,以提高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失信成本,从而降低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安全。

篇4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阳光信贷

全球化经济形式下,金融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激活整个市场经济,使各国的经济体系连成一体。同时能够为企业或者个人带来高额度的收益,然而金融本身也具有较高的风险。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般是对未来的预期,在这个预期内金融资产的未来收益可能潜藏着一定的危险,这些危险可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主要是市场、机构、制度等方面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在信贷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所以就导致中国信贷中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信贷领域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信贷机构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中国除了归属于银行体系的信贷机构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信贷机构的存在。它们主要分布在农村或者中小企业聚集的地方。这些企业通常不隶属于银行体系,他们在资金借贷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直接见面交谈的方式。借贷双方没有相关的担保措施,借贷的利息也比银行的利息高,本身规模小、操作极其不规范,有时会出现资金供求的不平衡,严重影响着银行信贷机构,给整个信贷市场带来金融风险。

(二)信贷制度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中国的信贷权限在改革中上,使得银行对于农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小额贷款重视不够,积极性也不高。与此同时,信贷行业还有一整套繁琐的程序,需要贷款的人一般要经过调查、担保和审查之后,银行才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些制度将一大部分企业或者个人推向了民间贷款的行列,直接导致了信贷领域的金融风险。

(三)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人们常说“股市有危险,投资须谨慎”,其实这句话同样适合信贷领域。中国自1998之后,国家对信贷领域的控制就逐渐减少。银行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状况来发展自己的信贷,然而由于部分商业银行急于求成,使得每一年都会出现拖欠贷款、不还贷款等现象。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为了逃避高额赋税,将资金投入民间机构,这些都减少了银行的资金存储量。造成了整个信贷领域的资金供求失衡。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风险远远不止这些,它们作为潜藏在金融市场的毒瘤,会渐渐扩大,最终限制经济的发展。故而解决好信贷领域的各种问题,减少金融风险是当务之急。

三、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减少信贷金融风险

为了降低信贷领域存在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金融界提出了建立阳光信贷工程的伟大规划,这是中国信贷事业发展中的进步。

(一)阳光信贷

“阳光”首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光明磊落、温暖、安全。“阳光信贷”在操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阳光”的品质。

阳光信贷是将银行的整个贷款程序公开给公众,在公众的监督下完成对客户贷款的调查、授信、定价、操作等等。

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客户清楚地看到贷款的每个环节,也帮助银行充分了解客户的每个经营阶段的状况,帮助双方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借贷平台。

(二)阳光信贷的具体做法

1.阳光调查、多方评议

阳光调查是指针对需要提出贷款申请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民等,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信贷机构能够对贷款人的经营状况、风险承担能力、担保状况以及道德品质状况有基本的了解之后,为他们设立专门的经济档案,以帮助银行更好地了解企业或者经营者在每个阶段的经营状况。

多方评议是指在调查和决定借贷对象时,打破由几个人“说了算”的传统,实行多方调查和多方评议决定的方式。

阳光调查和多方评议能够促进银行和贷款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确保贷款发放初期的安全,减少金融风险。

2.阳光定价,差别扶持

信贷机构的定价指的是贷款的利息。以往的信贷机构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即不论企业规模的大小、经营状况的好坏,统一采取固定浮动不比例利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中小型企业承担着巨额的利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阳光定价、差别扶持”是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实行的差别定价法。银行一般会运用固定的公式计算出不同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利率,这样公开的利率计算方式,能够打消贷款人的疑虑,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利息支出。

阳光定价、差别扶持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的利率结算,它能够保证企业的利息不超过其自身的能力,降低了企业没钱还款、拖欠贷款的可能,减少了金融风险。

3.阳光放款、限时结办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有“短、急、频、少”等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阳光贷款”工程一般都会为企业办理“易贷通”卡。这张卡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贷款、及时还款,方便企业资金的流转。同时“易贷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张信用卡,银行通过这张卡,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信誉状况,以此方便银行贷款的确定,降低信贷风险。

4.阳光监督、公开公示

这是“阳光贷款”的真正创新。它将银行整个贷款的操作流程向公众公开,对信贷中心的员工工号等工作信息进行公示,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面临紧急状况时,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部门或者负责人,节省时间。也能够规范信贷机构的行为,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

阳光信贷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联系信贷实际发展的一项创新性的工程,它有利于规范和控制信贷市场的正常进行,也能够降低金融风险,应该被推广和广泛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晨曦.阳光信贷,有效提升服务“三农”水平[N].新华日报,2012.10.25(A12).

[2] 张宏斌.推进“阳光信贷”“四化”建设破解农村金融“两难”问题——关于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系列问题的对话[N].金融时报(农金周刊·调研),2012 ,9,27(012).

篇5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90年代中期,全球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货币等,就已超过410万亿美元,其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400%;2000年,全球金融资产增加到近800万亿美元。只要世界大多数国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世界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积极推进金融体制的国际接轨,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

1.1宏观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

1.1.1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从长远角度来看,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自由化势在必行,这样金融风险也就必然存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货币国际化过程中货币币值波动,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另一金融风险。货币自由兑换分3个进程: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国内自由兑换。目前,我国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了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中国加入WTO组织在即。WTO成员国要遵循世贸组织通过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各成员国要逐步放开金融服务市场,可以说金融服务的全球竞争已经出现。我国面对世贸组织的要求,也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与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银行存在的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

1.1.2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入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一旦发生问题,其破坏性将大大超过银行信用风险。

1.1.3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造成居民储蓄存款被分流用来购买企业股票。这就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1.1.4信用体系的金融风险

我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以重点清理呆帐、坏帐的金融整肃为前提。目前呆、坏帐已经成为信用体系危机的主要表现。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企业、居民金融风险意识和信用观念淡漠等问题亟须调整和改变。

1.2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

1.2.1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帐情况比较严重。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达24.71%.

1.2.2利率风险这是一种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情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1.2.3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帐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过快增长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流动性方面的巨大隐患。从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看,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占80%,资金运用中有75%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贷款。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

1.2.4干预风险

这是指因政策性因素、政府行为、法律因素和司法行为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可能直接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如在企业破产工作中,地方司法部门往往偏袒地方企业,牺牲银行利益;或因国际业务中的司法干预使得银行国外分支机构承担信誉受损的风险。

1.2.5犯罪风险

这是指金融机构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针对其犯罪活动带来的风险,如诈骗银行资金,篡改、伪造、隐瞒交易记录,撰写虚假报告,通过电脑开立非法帐户,转移资金等。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意计算机犯罪,即通过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工作站在未被授权的前提下采取非法进入、修改和非法索取等一系列方式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1.2.6管理风险

这是指金融机构管理层在管理程序、管理机制或管理环节中出现纰漏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如内部稽核监管制度力度不到位或疏于执行,也包括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漠,不遵循谨慎经营原则而造成的风险损失。

2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2.1形成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原因

2.1.1政府经济政策和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一致

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目标在于短期内的高增长和低失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于相当长时间内的平稳增长和低通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在于利润的最大化。政策目标相互冲突不可避免。首先,政府对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施加压力,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服务于政府的经济目标;其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监控能力。在实际案例中,如过度的财政政策引起通胀时,或过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引起高失业时,中央银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信用行为目标。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监控手段,如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存贷利率及规模控制等,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相应偏离了预定的正常值。最后,不适宜的行政行为也会增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或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不情愿地违背市场规律去实现政府的经济职能。

2.1.2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央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置,不可避免地受当地政府干预;二是对金融机构监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不同标准的监管,形成了不合理的同业竞争,加剧了银行经营风险。

2.1.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控制较差、财务报表与实际不符、信誉下滑等问题,也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2.2源于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的原因

金融体制改革经过了十几年,但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没有多大改变。银行仍是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银行在发挥聚集、动员和分配资金的同时,也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风险向自己集中。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和坏帐问题、国有经济的亏损欠帐问题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后的问题都反映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尚未完全解决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银行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2.1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银行仍承担许多作为金融业不应该承接的职能,国有商业银行仍办理大量政策性业务。

2.2.2中央银行监管力度不够

这样造成银行无序竞争仍很突出,一方面会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金融秩序和金融环境,加大了金融风险。

2.2.3银行法规不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改造过程中急需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全,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因而自我约束力差。

3关于金融风险防范的理性思考

3.1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

3.1.1不宜过早把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推向商业化

银行商业化必定会带来金融市场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会使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当前把银行完全推入市场条件还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应配合体制改革,培育经济活力,加强市场行为规范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实现循序渐进,平稳过渡。过渡阶段,国家仍会加强对银行的调控作用,减少银行间竞争,促进几大银行的国家垄断发展。

3.1.2分流居民储蓄

分流居民储蓄将有利于加快建设完善的金融市场,减轻银行的信用压力。应该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形成直接间接融资相并举使二者均健全发展的格局。

3.1.3继续保持中央银行对贷款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目前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这对经济均衡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的“窗口指导”方法,使银行的贷款方向和性质都不断受到相应的中央银行部门的指导,使资金按经济和产业政策方向流入和流出特定的产业部门,鼓励新技术领域的贷款需求。

3.2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危机处理系统

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应当包括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和危机处理系统。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侧重于事前发现风险和日常控制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树立起有效的第一道“防火墙”是建立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的核心。金融风险危机处理系统着力处理已经出现的较大问题,需要采取特别紧急措施的危机事件,是一个事后处理系统。目前国有银行拟分别建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质上是银行内部危机处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也可以建立中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中央银行危机处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职负责接管关闭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以及通过讨价还价方式折价购买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最近,中央银行已强调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与金融监管责任制,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等相继改革了信贷管理体制。这些情况表明建立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已成为中央银行与各金融机构的共识。

3.3增强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过少,金融业透明度不高。这种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非常淡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障碍。因此,在未来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中,中央银行应当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适当增强金融业的透明度,如适度增加中央银行工作透明度,公开金融风险事件的处理程序;加快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真正发挥独立审计会计师的作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篇6

马克·赞迪回顾了经济危机5年来,发生在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事件,他撰写的《美国回来》一书,由表及里地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分析了美国回归的缘由。读来让人扼腕。不得不承认,美国金融体系依然是全球顶尖的—没有之一。因为他们擅长总是退出最好的金融产品。

从一开始的经济震荡演变成最后的金融恐慌,2008年9月7日星期天的那个下午,两房的收归国有让整个国家的一代人都对未来产生了怀疑。市场已经狂泻且交投清淡,保险和银行的倒闭,让人们几乎再无可信任的金融机构。尽管雷曼背靠美联储,且并不缺钱,但因其风险日涨,合作伙伴们渐渐远去,万恶的投机者推波助澜,导致其破产。

应该说这是严重的错误,迄今不少经济学家依然认为政府在处理雷曼破产事件上有过错。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在几周之内,美国政府从放弃雷曼到全力援助金融体系,来了个大转弯。为了美国的利益,万亿美元级别的刺激计划从银行、保险蔓延到了车市,这一无论从政治需求和社会稳定,还是从利害关系和行业立国方面来考虑,都是势在必行的。而汽车行业成了经济复苏的领头羊。虽说没有政府的帮助汽车行业也可能会柳暗花明,但是一定不会如此迅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致金融监管缺失的金融体系本身的整顿也必须要提上议事日程上来。人们发现该体系的最大风险源自于传统银行外部星罗棋布的机构,市场称之为“影子银行系统”。也就是对冲基金、私募公司以及其他一切发行、投资和交易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贷款、债权和衍生物的机构。

篇7

央行研究局原副局长、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景学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合理回归”意味着房价还会进一步调控,与老百姓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相当的房价才是“合理回归”。

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下滑;各类商品房销售出现连续五个月下滑;11月,全国100个城市中有57个城市房价环比呈下跌态势。

同时,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按揭贷款及土地抵押贷款等资金渠道持续被压缩,在融资环境和行业基本面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房地产商的破产风险急剧增加。

尽管此前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当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但有银监会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由于情景设计没有历史数据参照,与房地产关联行业有100多个,情景分析不全面。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尽管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倒闭现象还未出现,但如2012年房价波动过大,银行业仍将面临金融风险。

调控绷紧地产资金链

数据显示,11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9.87,比10 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出现的连续第6个月下滑,并自2009 年7 月以来再次跌破100 这一景气荣枯线。

同时,11 月单月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则分别同比下降1.7%和1.2%,年内继4 月后第三次出现负增长。70个大中城市10月份的住宅销售价格中,有34个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出现下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集体下跌。

伴随着房价下跌,2011年11月,全国130个主要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金较去年同期的1.7万亿元减少5200亿元,降幅达30%。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常修泽看来,“房价上涨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条出现紧绷。

据wind数据,截至2011年9月,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33887亿元,环比下降0.82%。主要金融机构新增房地产贷款9923亿元,同比增长14.6%,而2010年同期这一数据分别为17200亿元和32.9%。

至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国内贷款同比累计仅增长1.2%,而在2009年11月,这一数字高达40.2%。

资产负债率数据更能说明房地产企业的紧张程度。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71.28%。其中,总负债为1.24万亿元,总资产为1.73万亿元,总负债比去年底增加1514亿元。为10年来最高峰值。

到了第三季度,这一数据更加恶化。即使行业领导企业万科,其在9月底的资产负债率也高达78.9%。其他的保利地产为80.74%,格力地产为82.45%,另外的高新发展达95.27 %,ST园城(600766.SH)甚至达到109.95%,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而市场数次“被传闻”资金链断裂的绿城集团,其在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从去年底的132%飙升到了163.2%,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前两年扩张速度较快、高价拿地又缺少内部控制和管理的,以及所在区域项目“限售”等。

山西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化,经济对房地产过渡依赖的局面也将转变,从宏观环境看,2012年房地产行业政策放松的可能性极低。

随着2012年房地产定点调控政策的持续,地产企业破产的案例或将出现。而行业性危机将直接导致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的蔓延。

金融传导风险

据统计,我国39个大行业中,房地产业相关贷款占银行体系贷款的20%,是其他行业平均贷款额度的10倍。目前,整体银行业贷款50多万亿元,房地产业贷款就有10万亿元。

2011年前9个月,一二线城市部分土地价格已逼近底线。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在2009年6月后都是增长曲线。这意味着,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价值将出现不足值的风险。

而高达7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和销售均价的连续回落、银行贷款规模的紧缩,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问题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资金的第一还款来源。

银监会内部人士称,2011年以来,银监会已在多次监管会上指出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隐藏着比较大的风险。

从银行方面分析,近两年大量增加房地产贷款的银行将面临较大风险。这主要集中在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目前各大银行个人按揭贷款虽有所下降,但房地产对公贷款均是增加,且对公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风险较大。

数据显示,2010年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1.26%。

截至2011年9月底,多家商业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如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上升到1.87%,高于全行业对公不良贷款率1.11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称,房价若再下跌30%,可能导致现有银行的不良率明显上升3到4个点,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将达到4%至5%。

建设银行风险内控部的一位人士称,现在最核心是房价不要波动太大,下降幅度太大就难以控制,难以风险防范。下跌多少银行能够承受并不是价格问题,主要看银行选择的房地产企业是不是有现金流。

现在最大的压力还是体现在政府融资平台。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称,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这些靠卖土地为“生”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普遍受到质疑。

某股份制银行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因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增大,该行房地产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安全性开始面临考验。

有材料称,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随着限购、限贷及房产税等税收方面的政策调控影响逐步延伸,我国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个别贷款品种还存在具体的监管风险与操作风险。

在11月24日的“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座谈会上,来自10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代表指出,银行和企业更加关注房价下跌20%后会不会诱发恐慌性抛售现象,出现后有关方面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连锁反应。

事实上,在2011年4月,银监会为防止银行“不生大病”,开展了针对房价下跌40%、50%这种极端情况下银行是否能承受风险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抗跌40%?

11月11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称,当房价下跌40%时,银行的贷款覆盖率仍能达到110%;而最坏的情况发生,即当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率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回收,但本金没有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明康对压力测试结果的表述一时成为焦点。

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对本刊记者称,国内银行体系中的抵押物有70万亿〜80万亿都是土地或房产,压力测试并没有考虑土地销售下滑以及价格下滑对银行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如2010年地产商买的土地,价格平均虚高20%左右。

“原来以为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是不断往上涨的,现在打七折还卖不动。抵押物严重高估,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很弱,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个不良资产。”上述股份制银行高管说。

此外,2011年以来,全国商品住宅成交量、销售均价已连续八个月回落,库存周期普遍延长,按揭资金到账时间延迟,贷款规模明显紧缩。

银监会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称,2011年以来,银监会在多次监管会上指出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隐藏着比较大的风险。“4月开展的压力测试,要求银行面临一些极端情况时,时刻要警惕,不能生大病。”

压力测试是通过测算银行在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其中,压力情景的设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述银监会内部人士称,与房地产关联行业有100多个,我们做的压力测试最大的问题是比较简单、孤立,所需的宏观与行业数据不完善,房地产市场萧条情况下的历史数据无法得到,缺乏极端事件造成的银行损失的历史记录。

同时,资产价格在上行周期风险显示不出来,但下行周期,一些风险就会暴露。房价不断下跌,成交量下降,企业本身的流动性减少,偿付能力下降和弱化,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信贷风险。

另外,压力测试不是简单的价格变化测试,非常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有一个持续的时间考验。

常修泽称,中央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从原来偏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为中性的货币政策,按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微调和预调,这样就能克服实际工作中资金供给不够的问题,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合理回归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降得过快,这是和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结合起来的松紧。”景学成说。

篇8

一、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体现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等方面。与此同时,银行作为城市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了利润、规模的良好增长,并通过种种传导机制与宏观经济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在此背景下,进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银行业经营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对于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006年样本城市银行业发展指标

样本中涉及的六个城市均为当地的金融中心城市,银行业普遍较为发达。

3、经济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的发展与银行业经营情况呈现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那么二者通过各种因素进行相互作用、实现同步发展的进程如何呈现?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将经济发展指标与银行业经营指标互为因、变量的做法,在微观层面探讨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并通过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得出了因素权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此两者的相关关系。

银行的不同经营指标会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我们在此以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六城市各****银行的利润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网点数量总和等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1.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利润总额R的相关性分析

银行利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可用如下传导机制来解释:****银行的利润增加为本市税务系统带来更多的地税收入,并可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本系统员工的收入,这都构成了拉动GDP增长的因素;市内****银行利润的增加有助于其向总行争取到更为优惠的权限政策及信贷规模控制指标,进而可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而这些都将有利于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难看出,GDP与R呈现正相关关系。

2.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存款总额C的相关性分析

存款总量的增加可为****银行带来更多可以放贷的资源,即可以间接提高信用投放数量,可对GDP产生有力促进作用;同时一般性存款的增加可以增加银行的放贷收益和资金拆借收益,通过影响利润的方式影响GDP。从上述两个层面来看,GDP与C呈现正相关关系。

从另一方面说,存款总额作用于GDP时需要有存贷比指标作为传导媒介,存贷比的下降将会部分抵消存款增长对GDP的促进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GDP与C呈现不确定性。

3.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风险资产总额A的相关性分析

银行风险资产总额的增加将直接加大银行信用的投放力度,扩张对企业和个人的授信规模,将对整个地区经济环境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这里的风险资产包括贷款、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所有表内外具有风险敞口的银行产品总和,而这些银行释放的风险敞口通过各种资金形式加入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消费链条,扩张了生产、消费规模,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促进了GDP的增长,显然,GDP与A呈现正相关关系。

4.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不良资产数额S的相关性分析

从微观层面讲,银行不良资产数额的增加将核减其经营利润,影响银行纳税金额;同时不良的增加显示了该****银行控制风险能力不足,其总行必然采取相关措施削减其放款权限,严格其贷款审批力度,从这个层面讲,GDP与S呈现负相关关系。

从宏观层面讲,辖区内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增加显示该区域金融风险加大,必然会使****银行采取收缩规模、提高条件及价格等方法控制风险,而这显然将对GDP的增长带来不良影响,从这个层面讲,GDP与S也呈现负相关关系。

5.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网点数量总额W的相关性分析

在当前各家银行网点审批制度日益严格的情况下,网点数量的增加将加快当地金融体系资金流通速度,增大授信规模,促进GDP的增长,因此,GDP与W呈现正相关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选取样本城市银行的利润总额、存款总额、风险资产数额总额、不良贷款总量、网点数量总和等因子作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2002年9月-2007年9月各月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得出以下结论:

银行风险资产总额对GDP的影响非常明显,其相关系数达到0.45,控制银行投放授信对于调节地方经济具有明显作用;银行利润的增加对GDP也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不良资产数额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达到了-0.36,可见银行不良资产对经济体系具有较大的“杀伤力”,银行发展质量对于宏观经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银行都开始推行集约化经营思路,将注意力转移到利润指标上来,而非像先前一样只侧重规模的扩张。我们此时将样本城市银行利润总额R作为自变量,将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CPI指数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居民平均收入总和Y、财政支出总额F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6.银行利润总额R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关性分析

地区GDP的增加显示了其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地区内的企业、居民也将享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处,在规模、收入等方面出现较大良性改观。与此对应,作为资金运营中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必然也将得到此财富效应的好处,存、贷款数额以及结算中间收入将随着宏观经济指标的走高而增加,因此,R与GDP呈现正相关关系,即

7.银行利润总额R与CPI指数P的相关性分析

物价指数P对R的影响相对复杂。如果P持续走低、出现通货紧缩、消费意识不旺现象,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将受到影响,不利于银行授信的偿还和规模的增长,自然不利于利润的增长,此时二者呈现正比关系;若P持续走高、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短期内由于经济过热可带动银行扩大授信规模、提高收益,但在长期内则可能导致银行在过热后的调整期内出现不良资产,影响利润水平。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二者的关系难以确定。

8.银行利润总额R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六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主要由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企业项目投资两部分构成。目前国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多采取BOT和TOT等方式,银行资金成为重要的项目资金来源。而企业项目投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短贷常用的方式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将直接拉动****银行中、长期贷款及流动资金贷款的投放额度,促进了银行利润的增长,因此二者呈正比关系。

9.银行利润总额R与居民收入Y的相关性分析

居民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带动****银行储蓄存款数额的增长,为其开展资产业务提供更多资源;与此同时,收入的增加将刺激居民购买房产、汽车等消费品的欲望,扩大****银行发放此类消费贷款的规模。从这个层面讲,R与Y呈现正相关关系。

换二个角度,居民收入的增加将促进汽车、房地产、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本地企业的经营态势向良性发展,间接为****银行的经营提供更多市场赢利空间,使R与Y呈现正相关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选取样本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总和、CPI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总和、居民平均收入总和、财政支出额总和作为因变量,****银行利润总额R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2002年9月--2007年9月各月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得出以下结论:

GDP对****银行利润的相关性因子最大,可见银行经营对于周边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银行利润的相关性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由于“挤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支出对银行利润的相关性较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量化了我国经济发展与银行业经营情况的相关性,探索了一条实现宏观经济与微观银行经营协同发展的理论道路。若想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政府部门应着力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联系,运用金融杠杆促进GDP发展;若想提高银行经营水平,银行应进行较为深入的宏观经济研究,在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中间寻找机遇。只有实现了政府与银行的通力配合,地区经济方能在金融体系的推动下实现良性循环。

二、中国金融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应对之道

(一)消除准财政贷款是财政和货币控制。

利用银行系统来补贴实际部门活动的做法损害了信贷文化的形成,是导致银行不健全的一个关键原因。例如,土耳其向农业和俄国向大型国营企业提供的软性贷款是这两个国家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根源,导致了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此外,准财政贷款损害了公共资金流动和存量的健全性,因为来自金融系统的难以量化的或有负债可能都对这些流动和存量带来负担。同样,由于****贷款和软性贷款难以区分,银行指标的质量被减低,从而可能导致低估资产质量问题的深刻程度。因此,对亏损的企业或特别公共投资规划提供的资助即使无法避免,也应该直接通过预算拨款,以提高透明度和避免损害银行业的健全。

(二)清楚地确定国家在金融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国家通过遏制道德风险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遏制道德风险的办法是审慎管理和监督,以及利用包括存款保险和中央银行紧急贷款在内的安全网来保护存款人。然而,国家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划清界线,必须事先阐明国家所提供财务担保的规模、范围和期限,例如预先说明将要保护的金融机构的类型和负债的类别,说清楚国家对金融系统提供支持的范围,只要这种说明有信誉,便能够减少经济中的道德风险,而有无信誉最终是通过事实来证明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金融系统有了一个健全的基础,便应该用其他办法取代国家担保,例如代之以一项资金充足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计划。

(三)致力于改善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中央银行、监督机构和财政部门的决策人员需要适当的金融信息来监督和诊断金融业中的问题,并判断个别机构到底是流动性不足还是丧失了清偿能力。同样,银行的投资者也需要良好的金融信息来评估和监督借款人和股份发行人的信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掌握到最好的数据,在危机情况下,仍有可能无法区分流动性压力和清偿能力受到的压力。

为了提高信息质量,可以采取的步骤包括:(1)加强会计和披露标准;(2)利用信誉卓著的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外部审计;(3)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更为详细的信息,包括关于资产质量的信息。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就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可靠和透明的财务报表,就会导致重大的破产事件,所以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对信息的质量掉以轻心。鉴于建立可靠的金融信息基础结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因此这些改革应该及早开始。

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情况显示,如果没有关于金融业和公司部门的良好信息,财政和货币控制会更加难以实现。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大多数公司与这两个国家所在区域的大多数公司一样,没有遵守国际会计标准。在这两个国家内,由于缺乏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公司部门负债情况的可靠数据,致使人们没有及时发现各公司日益增加的大量负债和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因此,当投资者的信心于1997年发生动摇的时候,人们无法区分银行到底是丧失了清偿能力还是流动性不足,挤提存款的事件使这个问题更为恶化。

(四)利用中央银行信贷机制的具体规则。

这些规则应该制定周详、清晰明了和公开宣布,并应该得到一致的实行。所有类型的中央银行信贷,无论是在常规的货币业务中提供的信贷,还是向政府、政府主管部门或私营公司提供的信贷,无论是正常信贷,还是紧急信贷,都应适用这个原则。尽管各国中央银行在发放紧急贷款方面有秘密从事的传统,但人们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支持采取以规则为准的方式。根据这个方式,中央银行应具体说明提供资助的先决条件,但贷款决定仍然是以个案方式做出。这样,中央银行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建设性的含混。同样,需要为中央银行的放贷活动确定模式和问责范围。中央银行的放贷活动除非得到很好的管理,否则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风险。因此,需要事先阐明放贷的准确模式,包括说明贷款的规模、偿还期、目的以及有资格获得贷款的机构和需要提供的抵押物。在难以区分流动性压力和清偿能力压力的情况下,抵押物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可能丧失清偿能力或没有足够抵押的机构提供贷款的决定应该与财政主管部门联合做出。

(五)中央银行的自。

如果没有这样的自,就难以清楚地确定责任和问责范围。现在有很多证据显示,中央银行的业务自在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然,在确定中央银行自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问责制,以保证实现中央银行的目标。发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的工具和市场是对中央银行自和贷款业务的一项重要补充。例如,中央银行经常需要撤出通过最后放贷人机制注入经济的流动性,以便保证使货币供应的增长符合低通货膨胀的目标。而有效的干预和中和操作又取决于是否具备间接的货币工具以及深化的货币和证券市场。

印度尼西亚的经验突出表明,如果不具备货币控制的先决体制条件,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在该国金融业的问题发展成全面危机时,中央银行除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印度尼西亚并不是惟一向问题银行提供大量流动性支持的国家;但是,与韩国和泰国不同的是,该国缺乏必要的货币工具和深化的市场来中和中央银行注入的流动性。印度尼西亚由于丧失了货币控制,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卢比的急剧贬值。

(六)宏观经济和稳定还取决于政策的可信度。

这种可信度则是以可靠的司法制度、透明度和明确界定的机构责任为基础。可靠而强有力的法律和管理框架是政策可信度和金融稳定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框架,就无法执行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了保证对审慎义务和金融业务的违反者采取行动,法规的强制执行必不可少,法规执行还可以成为针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一个可信的威慑手段。

为了提高政策的可信度,还需要确定出机构责任,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这些责任。例如,中央银行应该拥有授权和业务上的自来把稳定物价作为其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央银行为其绩效负责。同样,监督部门需要有权通过审慎规定和对金融机构进行干预。否则,将无法使这些部门对金融业的健全负责。这些方面的政策经常导致利害冲突并有损于问责制。

参考文献:

1、赵玉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

2、陈艳红.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J].中国监察,2008

篇9

1.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所以,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

(1)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查、科目运用、帐户登录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2)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填写不清带来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4)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5)人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一方面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4)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3.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1)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它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化解风险。

(2)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3)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篇10

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动荡,昭示着金融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金融创新迫在眉睫,呈必然之势。但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创新既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形成了较大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从金融创新本身及金融的风险管理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究,并通过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寻找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内在关系;应对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也对金融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为了活跃市场,消除金融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金融创新已成必然之势。创新必然会催生新的事物,但伴随新事物而来的各种未知也是金融发展潜在的风险。如何在金融创新的前提下,降低金融风险管理,是促进金融繁荣的重要前提。

1 金融创新概述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或结合的一种改革,改革后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它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支付手段、新的融资方式、新的组织形式等,它是金融领域内的一次重大变革。而金融创新也有狭义和广义,广义上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等大方面的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却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这两者之间区别很大。

金融创新的主体也并不是仅局限于各金融机构,除了各大金融机构外,金融创新还在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领域内开展。金融创新能有效规避金融管制,满足金融业竞争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并且,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金融领域内电子化的普及应用,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2 金融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进驻我国金融市场,为我国金融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市场的不稳定及国内金融机构的弊端日益显现,都对我国金融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而不断开拓新的业务。由于新开拓的业务一般具有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对这些新的业务上不熟悉,难以很快上手,金融机构的信用下降,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3.1 金融创新带来了更大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是通过对金融各要素的重新结合来更好地规避风险,但是由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金融风险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消除。金融创新能做到的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分散或转移,但整体的金融风险却并未消除。而且,有着金融创新还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如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经过重新组合后的各金融要素,各组成机构间的交往更加紧密,并通过资金的联系建立了伙伴关系,各机构间相关性极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有金融风险发生,则会很快波及到其他部门,影响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3.2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进行更进一步的金融创新

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造成了金融领域内的波动,也在严重威胁着金融领域内的各经济主体,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为了维持金融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金融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业、规避风险,不得不对金融进行创新,企图通过创新改变金融领域内的一些要素,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4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促进金融创新的有效措施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能

面对金融市场的固有弊端,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首先,政府部门要把握好尺度,找准金融监管的切入点,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政府可适度放宽对金融创新的限制,使金融创新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其次,必须严格对违规金融行为的管理,用严厉的手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引导金融业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促进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

4.2 加强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中,使得国际金融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复杂的形式下,一国的金融业要想独善其身是极其艰难的。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新的金融业务的开拓和衍生,金融业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业联系更加紧密。

4.3 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要想真正促进金融创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风险管理,金融领域内部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在系统内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各机构间还必须能做的权责明确,能顺利地开展各种金融活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制度,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

5 结束语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来达成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重金融风险管理,在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推动金融创新。合理利用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互相促进的关系,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寻求更多的追求利润的机会,促进金融的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31-39.

[2]郑敏.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之我见[J].大众科技,2004,08:51-52.

[3]刘宁.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