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4-06 02:2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速录 发展前景 分析

一、速录的发展史

传统的中文手写速录其缺点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翻译整理,手写中文速录1小时的记录需要10小时才能整理完毕。而电脑速录能够同步记录动态的语言并马上转化为文字材料。手抄速录由于费时费力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电脑的速录方式,名称也由原来的“速记”变成了“速录”。从第一代亚伟速录机的诞生到第二代用计算机标准键盘实现双手并击,从而取代了速录机的飞耀速录问世。速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尽管直至今天,速录还不是很普及,但是速录人员所做的工作却就在老百姓的身旁。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访谈节目的字幕就是速录师录入的。速录已经被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场合,会议、谈判、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直播现场等都有了速录师的身影,一个新的行业日渐形成。

音像记录,手写速录曾是保留语音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电子速录则是手写速录在电子化、机械化方面的延伸,其录入速度和准确率远远优于手写速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速录师被称作“金手指”。2003年8月18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相应的职业标准、培训、考核要求。至此,速录(员)师正式被纳入国家职业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承认。

二、速录特点及相关要求

1.速录特点

速录的特点就是快,快是速录的灵魂。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时常埋怨自己写得太慢,没有办法把听到的东西立即完整的记录下来。一般来讲呢,写和说是不同步的,正常的说话速度和正常的书写速度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据统计测试表明,平时人们讲话的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钟100个字左右,广播、电视的播音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80~200个字,快速宣读报纸、文章,激烈辩论场合的语音速度更快,有时高达250个字以上。但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书写汉字,每分钟只能写30~40个,最快也超出不了六七十个字。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法是使用速录。速录可以一字不漏地记录讲话、报告乃至电台电视台播音内容,使语言的发音速度与人们的书写速度实现同步。

速录分三个等级,对语音信息的采集速率,速录员每分钟不低于140字,速录师每分钟不低于180字,高级速录师则要求每分钟不低于220字,三个等级的准确率都必须到达95%。

任何一门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速录是一种以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过程是艰辛的,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由于需要长时间坐下来练习打字技巧,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枯燥的。

2.专业要求

速录市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职业发展机会。但速录毕竟是一种高级技能,对速录员的速录技巧和语言文字的分析整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个工作。尽管学习速录的门槛并不高,一般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就能满足实际需要,但要成为一个好的速录员,不仅仅要有熟练的录入技术,还必须具备各种基本的专业知识。根据目前试运行的速录师职业标准,一名合格的速录师需要具备以下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高的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以文字方式进行有效表述的能力;具备迅速、准确、灵活地运用手指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具有根据听觉与视觉信息协调耳、眼、脑、手及身体其他部位,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反应,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

除了业务素养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则是速录员的专业操守。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庭审和商务会谈,往往都会涉及一些机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速录公司和速录员必须为客户保密。

3.存在问题

当前,真正可以达到会议记录水平的专业速录员其实并不多,熟练的速录员成了各公司争抢的目标。要成为专业的速录人员,除了学习速录的指法、操作等知识外,还要学习声音识别的基础理论以及记录上的技巧,此外,还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习――量的积累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电脑速录的劳动强度并不低。一般会议场合,每场速录下来大约都在两个小时,速录员的神经在此期间高度紧绷,因为与会者的话只说一遍,不会重复,这就决定了速录员不能有片刻松懈,尤其是遇到一些演讲者夹杂方言和英语时,他们就更要聚精会神,仔细辨别。

学速录是有几个很难过的“门槛”。当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150字左右的时,就会遇到“瓶颈”,很难突破,而且突破以后这种"瓶颈"还会出现多次,直到速度达到240字,准确率达95%以上才会消失,所以需要不懈的动力和持久的意志力。听打技巧每个人接受的水平程度也有不同,这就需要掌握窍门。由于学习单调,一些人没法坚持上去,这也是速录人才为何缺乏的缘由之一。

虽然速录师的就业门槛很低,但这个行业还是呼吁能有更多的高程度人才参加。据了解,在学习速录人员中,中专、高中学历最多,大学本科学历百里挑一,事实上,许多大学毕业生彷徨在就业人才市场门前,却不肯随意降低身价,从事这个被以为是“打字员”的行业。

三、速录发展的当前形势

1.国际发展形势

速录作为一种提高书写工作效率的实用技术,在世界各先进国家十分盛行。据统计,美国2亿多人口中,大约有500万人会速录,约占总人口的四十分之一,专业速录工作者近120万人。美国设有速录协会,经常组织和举办速录比赛,几乎100%的法庭使用速录人员进行现场记录。速录稿在美国司法机关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存入档案,它和文字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速录的普及与推广是每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科学的进步程度和人民工作的效率。在美国有4600多个城镇的公立学校开设速录,速录在美国可谓已经是“全民教育”了。

2.国内发展形势

(1)人才缺口

在我国,速录行业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速录师资源极缺。据统计全国的计算机速录员只有1万多人,达到高级速录师水平的仅有150人左右,且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据了解,某家电脑速录公司开出月薪4000元的价码,仍难招到足够的电脑速录员。而深圳一家速录服务公司的网站上,打出了年薪12万元招聘特级速录师的广告。诱人的薪水自然吸引了许多求职者,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每分钟打240字以上的条件,很多求职者只能望而叹息,最终这家用人单位也是无功而返。

另外,现有的速录员多数集中在法院等国家机关,社会上从事商业服务的速录人员数量更为稀缺,所以速录员在未来十年里需求量更会大大增加。我国还应该需求50万名速录员,人才缺口非常巨大。目前有的省市政府规定,会议不能只是会议简要,要有详细记录,以免传达失误。仅会议背后所孕育的商机就不言而喻。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行业现状是“有市无行”,以北京市场为例,北京每天平均有200场会议,真正用速录的不足1/10。而业内的人才就连这1/10都满足不了,人才已成为制约其形成规模经营的瓶颈。

(2)速录应用领域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大量的文字信息需要处理,有文字的地方就有速录的用武之地。目前速录师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发挥其特殊的记录本领:司法系统的庭审记录、询问记录;社会各界讨论会、研讨会的现场记录;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办公会议的现场记录;新闻会的网络直播;网站嘉宾访谈、网上的文字直播;外交、公务、商务谈判的全程记录;讲座、演讲、串讲的内容记录等。另外,就是到各大高校做速录讲师,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速录课程,需要大量的速录讲师,速录师培训机构也需要速录讲师。

电脑速录公司的客户主要有公关公司、媒体、机关、网络公司,尤其是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每月用在速录上的费用不菲,嘉宾做客聊天室,都会请专业速录,忙的时候,一天有七场。此外,电脑速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行业或企业举行的重要会议、谈判、律师取证、法庭审讯、记者采访等领域,尤其是在一些不适宜录音的重要场合,电脑速录已成为快速、有效的文献和信息保存的主要方式。

经调查,速录师的收费标准一般是1200元/天(7个小时以内),如果按小时结算的话,每小时的收费不会低于200元。而在刚起步的上海和深圳,收费则更高些,分别在1500元/天(7小时以内)和3000元/天左右。一个高级速录师每月可以赚到近万元,把它称为“金领职业”一点都不过分。速录师已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速录行业也被公认为目前十大高薪行业之一。

四、速录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级速录师不仅要有录入的绝快指法,还要求手脑的反映速率、丰厚的文字功底和各类专业知识的积聚。高级速录师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比如有外籍或海归人士参与的会议,他们发言时会用一般英语单词来达意,具有一定英语程度的速录人员,记载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假如英文程度不好,就很难照实记载。但是目前这样的高级人才太少,特别是外语速录人才是最为紧缺。随着经济和文明对内政流的增多,外语加同声速录是将来最奇缺的人才,而这类人才的薪酬一定会更高。速录行业的发展趋向,需要更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人士参与进来。

“12世纪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做速度,一个叫做行动。这个时代是越来越快的时代,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时间的价值从没有现在这样昂贵。

左右中国速录发展趋势的是社会需求。计算机的空前普及,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群体、各个文化层次,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都离不开电脑;社会已经进入高效率、高节奏时代,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中国已经向世界强国迈进,未来五年中国的战略目标是由“世界工厂”过渡到“世界办公室”,而“世界办公室”的核心竞争力是“办公效率”。

中国速录今后发展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速录系统必须采用世界通用的计算机键盘。

采用通用的计算机键盘――经济、方便、高雅,这也是世界速录的大趋势。而采用计算机键盘做速录的关键是要解决计算机键盘的双手并击问题,智能双打速录已经率先成功地解决了。

趋势二:中外文同时实现提速。要与世界交流,要能满足“世界办公室”的需求,仅仅中文速录是远远不够的,要中英文同时大幅度提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全世界的计算机程序语言都使用英文。

篇2

[关键词] 草产业 发展前景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67-01

我国把草作为产业来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其在考察过程中提出了“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的理念并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这个概念的重要依托是我国拥有着超过六十亿亩的草原、滩地,同时还包括了十亿亩的沙地,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形成技术含量多样化的产业资源,为我国的解决人口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副产品。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仅证明了草产业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建立草产业是十分紧迫的事情。随着我国退耕还林的速度不断加快,一些地区和省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的探索草资源开发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商机,使得草产业的理念不断的被认识,目前我国西部很多地区都已经将草产业作为本地区开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一、草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1.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地区的农业机构主要以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为主,农田在耕种过程中,长期受到化肥的影响,导致了土壤结构硬化,很多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未来的产量。因此,为了改善农业用地的土壤结构,在种植过程中大力发展以苜蓿草为主的草产业,可以加快农业结构的转变,同时还能够改善地区种植模式,逐渐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多元结构的重视方向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营养程度,从而实现丰产的目的。从草产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提供适宜的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同时兼顾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产量和积累情况,不断调节当前的结构。

2.生产专业化的需求

随着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优良的饲料需要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吸引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进行生产,可以获取较高的生产效益。同时,在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生物技术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饲料工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大力发展草产业,不仅可以增加饲料的数量,提高饲料的品质,而且还可以提高草产品市场的需求,推动地区畜牧产业的发展。

二、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草产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十分惊人,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从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草产业管理和开发体制的现状与我国的草地面积不相符。很多农业专家都预测我国的草产业的潜力至少可以达千亿元,而且每年会因为草产业的带动给国家创造五十亿元的产值。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国内市场草产品的供应问题十分严重,我们仅以快速高温烘干加工的优质苜蓿草粉为例,我国国内市场需求量在300万吨左右,而未来有可能会突破6000万吨,但是国内能够生产这种优质饲料的产量尽在20万吨左右。由于国内市场这种饲料紧缺,不得不高额进口国外饲料。最近几年,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多数与地区的环境恶化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家说,我国的草产业十分薄弱,绝大多数的草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实力较差,对市场的供需情况的分析能力较差,只能做简单的贸易,开发新品种的能力较差。同时,自从国家成功入市之后,我国的草产业参与到国际间的竞争中,但是由于自身的竞争实力低下,经常导致出现很多恶性竞争的现象,最终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对策

1.增强创新意识

在发展草产业过程中,应该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胆采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发展成为有自身特色的草产业发展模式。

2.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不能直视泛泛空谈,只是从宏观层面对草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论述,提出的任何建议和意见都应该满足当地额实际需求,都应该具有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详细的操作流程。

3.发展草产业需要进行机制创新

大力发展草产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农民已经使用的各种大面积的草地要求落实好承包制度,使农民把养殖和草场保护密切的联系起来我,农民在经营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就需要投入一定的力度把自己的农牧场建立好;其次,对于草场已经存在严重恶化的现象,已经不具备生产草地或者国家需要拿出专项资金治理的荒漠和隔壁,除了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承包的经营治理以外,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由国家设置专项资金,投标给草业科技开发企业进行承包和建设,并对对草场的恢复时间、恢复的标准和恢复的期限,等到验收合格之后,再将这部分的草场承包给农牧民使用。通过这样改造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承包一片的做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够及时的收回投资,见效快,能够保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昌.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对玉门市发展草产业和牛羊产业的思考[J]. 甘肃农业. 2010(03)

[2]张波,俞兴红. 围绕西部开发大办朝阳产业――酒泉地区草业开况介绍[J]. 甘肃农业. 2001(10)

[3]当前草产业形势及应抓住的两个关键问题[J]. 甘肃农业.2010(12)

[4]盛国成. 加快牧草机械化 推动我省草产业发展[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05)

篇3

关键词:WTO,入世,农业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

我国加入WTO已经历时5年,迄今已经全面完成了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各项义务,进入了所谓的“后过渡期”。在这5年中,我国的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比1991-2001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0.04和0.08个百分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以WTO农业协议定义的农产品加上水产品作为统计口径,据商务部统计,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06年后,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月累计出口额达到21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可以说,我国农业基本上平稳地完成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

上述情况与入世前人们的普遍预期显然有相当大的反差。加入WTO时,我国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做出广泛的承诺,包括大幅度削减关税、对部分重要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立即停止使用出口补贴、限制农业国内支持支出、规范动植物检疫措施和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等。履行这些承诺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入世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做出判断,我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但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而入世后会出现在增加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同时扩大畜产品、园艺产品和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的局面。鉴于当时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而人们预期入世会导致这些产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对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从各方面情况看,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要比预想好得多,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从外部看,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在200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减轻了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从内部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粮食品种实施保护价收购、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等,而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信号变化和激励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实现优化调整,更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然而,虽然入世后的实际情况与入世前有关研究做出的判断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研究所强调的一些长期趋势性因素仍然是有效的,并且将决定我国今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演变前景。

首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农业资源外流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土地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借助于行政力量从农民那里廉价征用耕地后将其转用于各种非农业开发项目,从中获取各种形式的收益。这导致大量耕地被合法甚至非法占用,直到近年中央采取严厉控制措施后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这一情况与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计划和农民在市场机制驱动下扩大蔬菜等园艺作物种植结合在一起,导致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到总产量的增长。

第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导致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需求总量的增加则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提供的工业原料上。受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的影响,尽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低于1996年创造的414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国内市场上并没有显现出粮食短缺的明显迹象。实际上除了2004年外,我国在谷物贸易上一直保持净出口地位。与此成对照的是大豆、植物油和棉花进口规模急剧增加,成为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赤字的主导因素。然而,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是由于国内榨油能力急剧扩容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而榨油业扩大加工能力则是由于国内外企业预见到国内市场对植物油和饼粕的需求增加而大量投资所致,这一过程在入世前已经启动,入世后放宽对大豆进口的限制只不过是为这一发展增添了额外的活力而已。统计数据表明,入世后我国的大豆生产并没有下跌,而是维持增长,即进口增加只影响到大豆生产的增长幅度。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棉花上。我国棉花进口急剧增加发生在2003年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纺织业界面临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进入所谓的“无配额”时代而产生乐观预期,进而扩大纺织品加工能力所致。虽然2002和2003年我国的棉花产量低于入世前2001年的水平,但随后两年产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更创造出新的历史纪录。

第三,非价格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农产品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更为关注食品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标准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点,发达国家实施的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越来越严格,日本和欧盟于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就反映出这一趋势。恰恰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例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公害频繁发生,面临这一形势,政府监管机构表现出严重的能力缺失或不作为。由于这种情况,我国具有很强价格竞争力的畜禽肉类产品并没有能够如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大量出口海外,进口产品却显著增加,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也成为净进口方。虽然我国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势头,但也多次受到进口方限制措施的打击。然而,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成功地突破了进口国设置的“绿色壁垒”,例如山东省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日本加强食品安全管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主动改善产品质量和调整生产结构,把别人失去的市场转变为自己扩大出口的新机会。第四,只有不断扩大农民在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持续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2001-2005年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了30%,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提高了约20%,消除价格因素后,农民农业经营纯收入年均仅增长2%左右。鉴于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升,即使政府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单纯靠发展农业显然不足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更不要谈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了。另一方面,入世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农业经营活动得到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考虑到第一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2.6%,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实施支农政策的空间构成严格限制。入世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选择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入世承诺的约束。这种情况在大豆产业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加入WTO时,我国完全开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场,大豆进口关税率为3%,豆粕为5%,进口数量不受任何限制;对豆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配额内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调到9%,配额外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调,到2006年过渡期结束时改为9%的单一关税。入世之初,我国利用制定转基因产品管制办法的机会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进口,但2003年后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2006年上升2658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将近2倍;豆油进口量更由2001年的7万吨上升到2004年最高时的252万吨。面临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只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等间接措施支持大豆生产,对进口数量却无法有效实施调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绿箱标准的政策在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模式下面临操作成本过高的限制而难以实施,而价格补贴和口岸保护等操作成本较低的政策则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这使得政府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上面临困难的选择。

总结我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实践,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我国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变化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条件下,农户和企业也会理性地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为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例如,我国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

第三,我国尚未形成适合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产业链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一方面,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赢机制,在缺乏社会征信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常常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出现“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当作为常常不仅未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造成“政府失灵”。这种情况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

第四,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尽管我国顺利地实现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但今后的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决定了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最近商务部了关于农产品出口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加强质量效益、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针。根据规划,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规划体现了将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篇4

中国比较文学是在20世纪初发轫,20年代后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孕育。80年代后,作为最具开放性、先锋性的学科之一,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前后,世界更深入地进入全球化,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1初兴阶段

20世纪初,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唤起民众,在引进外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同时,也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使发轫于欧洲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始被引入了中国,这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2发展与滞缓阶段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及40年代初,比较文学出现了一个小,先后问世了一批比较文学著作和很有影响的论文。1949年以后的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1949~1965年,主要受前苏联“一些思潮”的影响,致使比较文学发展处于阻滞状态;1966~1976年,“”时期,整个文坛处于荒芜状况,根本谈不上比较文学研究。

1.3复兴阶段

1978年,中国大地万象复苏,这为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创造了极好的时代条件。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1979年的出版为标志的,从此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揭开了比较文学复兴的序幕。中国的比较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发展蔓延,其队伍的人数与素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观局面。

1.4蓬勃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理论探讨和研究。我国著名比较文学家曹顺庆等专家积极呼吁建立“中国学派”,并且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和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阶段。第二,我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争得了一席之地。同时,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完全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扩大了与国际的交流。

2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除了对学科的常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外,特别在以下几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1文学人类学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与国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来发展最充分、成果最显著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学者在治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先后写出不少中外文学关系史、交流史的系列丛书、专著和文章,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坐标中的位置、价值、发展进程都有了更为准确的评价。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更加重视活态文学,多元族群互动文学和口传文学,充分发挥其融合故事、讲唱、表演、信仰、仪式、礼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从仅仅局限于文学性和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式,走向对文学的文化语境还原性研究范式的演化。

2.2比较诗学的新进展

世界进入后现代时期,比较诗学有了根本的改变,新的比较诗学力求突显原创。诗学、国别诗学、民族诗学在理论及美学价值上呈现出来的共通性、普遍性与世界性的同时也要追寻不同诗学的差异性、特殊性与民族性,进行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最终汇入到多元化的流动性的世界诗学的潮流之中,形成以本土特色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新诗学。

2.3海外华人文学与流散文学研究

海外华人文学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和侨民文学创作群体。“流散”一词原意最初是指犹太人被动流散世界的现象,中国学者将“流散文学”纳入比较文学范畴,并将其视为比较文学研究之新领域。中国比较文学界聚焦诸如华人流散文学的文化身份追寻、中华文化意识及其与当地本土文化意识的碰撞与交融、华人流散文学的边缘性与世界性等的研究,数以百计的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提出了有关华人流散文学深化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话题。

2.4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观念的更新

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中国学者在翻译文学史和翻译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翻译文学研究由于有了译介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才使人觉得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象、目的、方法等方面有不同,从而可以纳入比较文学范畴,并规范了从文学、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的途径。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而且是文化观念的传递与重塑,是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发展本土的语言。

2.5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西方学者借用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乃至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剖析阐发作家、作品、情节与人物形象,从中得到颇多启发。多卷学术辑刊已陆续出版,其作者队伍扩展到宗教学、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业绩显著。

3发展中问题的解决

在全球文明冲突时代,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面临着一些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指导比较文学研究。虽然我国的比较文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当年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分别以“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著称于世,而当代的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却没有自己的体系。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才能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其次,除进一步深化对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诗学研究外,还应进一步拓展比较故事学、东方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文化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加快出版介绍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的论著及其学术观点。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已有一些具有独创的成果,但杰作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杰作更少。再次,加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十几个省份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但还没有普及。全国只有少部分大专院校开设有比较文学课,与西方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师生对比较文学还很陌生。只有加强在高校内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普及比较文学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篇5

近年来,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装机容量不断突破,预计到2015年可达到500万kW,到2020年可达到2 000万kW。但光伏发电同时也存在着用地面积大、单位土地效益低和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现代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的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总量早已达到了世界第一。这类设施基本上建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且顶上无遮挡,如果在温室顶上安装光伏板,将其改造成光伏温室,将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还可以实现多重收益。

1 光伏温室的概念

光伏温室是一种将光伏板安装在温室屋顶,可同时进行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新型温室。按照光伏板的铺设方式可以分为全铺式光伏温室、半铺式光伏温室和间铺式光伏温室。

全铺式光伏温室将温室屋顶两面全铺上光伏板,使发电用光达到最大。温室内靠电照明,温室内可种植厌光性植物或者食用菌等。

半铺式光伏温室将光伏板铺在温室南面,留北面为温室内作物提供光照。这样的温室有日光照射,但大部分强光用于发电,温室内的光照不强,因此可以种植对光照需求不高的植物。

间铺式光伏温室是将光伏板的间距拉大,或间隔排列铺设的温室。温室内的光照只较全光照弱一些,可以种植大部分的园艺作物,但发电量较少。

2 光伏温室的设计建造

光伏温室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温室的主要功能是光伏发电还是农业种植,然后根据温室功能定位进行类型的选择和设计,在设计中应遵循发电效益和农业收入最大化原则。本文所论述的光伏温室主要是适用于江、浙、沪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半铺式连栋光伏温室。

温室的走向与常规温室相同,都是东西延长,坐北朝南,根据保温通风的需要,可以适当偏西或偏东。温室的长度一般设计为40 m,脊高为5 m,肩高为2.5~3.0 m,单栋跨度为7~8 m,光伏板的安装倾角为30°左右。两个温室之间的前后距离为10 m,左右距离4 m。若要增加采光 ,可以适当增加温室的高度、增大温室间的距离。

由于光伏板比一般的覆盖材料重,还要考虑到雪载、风压等因素,所以在温室建造材料上应选用较粗的钢材,以提高温室的荷载能力。可以选用H型钢为主的钢架,沿屋面方向每3~4 m布置一椽。

温室的覆盖材料可以根据投入成本多少来选择。一般可以选择薄膜作为覆盖材料,其成本低、透光率好,很适合大面积使用。如果成本预算充足,可以选择玻璃、玻璃钢、阳光板等作为覆盖材料。

3 光伏温室的优势

3.1 节约温室建造成本

成本是制约温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大面积使用温室进行农业生产的都是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中、大型企业,小企业和个人只能使用建造成本相对低廉的农用大棚。相对于温室,大棚存在使用寿命短、棚内操作较困难且棚内温湿度难以控制等缺点。那么如何降低温室的建造成本,让更多的农民和企业能够使用温室呢?将光伏发电与温室相结合而建造光伏温室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建造光伏温室可以与电力公司合作,由电力公司提供光伏板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光伏板的支架和基础费用,土地使用费由双方共同承担,生产出的电属于电力公司。这样可使常规温室造价(100元/m2左右)减少40%~50%,大大减少温室建造者的投入,同时电力公司也减少了安装光伏板的人工费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基础建设费用。同时,农业温室每年还可以向光伏电厂收取一定的棚顶租赁费,增加农业收入,二者达到双赢。

3.2 缓解温室内的温度剧烈变化

控制温度是建造温室的最大目的,然而目前的温室如果不使用加温、降温设备,依然不能解决夏热冬冷、昼热夜冷的局面,而光伏温室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夏季阳光强烈的时候,安置在温室屋顶的光伏板能起到遮荫的作用,功能相当于遮阳网,可以有效减少温室阳光的射入量,防止温室内温度过度升高。在冬季和黑夜里,光伏板又能起到阻挡温室内红外线波段辐射的作用,从而保持温室内的温度。

3.3 生产清洁能源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燃煤发电不仅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还会伴随着微颗粒物的排放,严重污染大气。在污染日益严重,世人渴望开发新的无污染能源时,日光、水力、风力、潮汐等发电形式就成了首选。而相对于其他方式,日光更加普遍,利用也更加方便,光伏发电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同时,光伏产生的电可直接用于温室的日常管理,如喷灌设施用电、照明用电、补光用电等,这样还可减少温室运行成本。

3.4 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国的土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面积极少。如果单纯为了光伏发电而占用耕地,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选择荒漠、滩涂地和山区,而这些偏远地区又会增加供电成本,且达不到充分利用日光的目的。光伏温室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将光伏板安装在温室屋顶进行发电有4个好处:一是不占用耕地却能在耕地范围内发电;二是温室可以继续进行农业生产,能充分利用阳光;三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发电,解决区域电力紧张的问题;四是有改造土地的功能,比如在滩涂地上建造光伏温室,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或进行渔业养殖,就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滩涂地。因此光伏温室在土地利用率上的贡献非常大。

4 光伏温室的不足

①在温室屋顶安装的光伏板不能移动,温室内的光照不能调节,而且温室内光照减少是必然的事实,所以温室内能种植的作物就受到了限制,品种选择余地较小。

②光伏板与温室的使用年限有所不同,这样必然会造成其中一种的使用年限缩短,导致二次建造的日期提前。

③由于是两个公司进行合作管理,在平时的运营管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合作就可能终止,引发后期的其他矛盾。

5 小结

光伏温室在我国刚刚起步,就目前的政策和社会需求来看,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仅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今后还需根据实际发电情况和温室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研究,使其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汪树升.宁夏地区光伏发电温室的设计与建造[J].太阳能,2013(1):56-59.

[2] 陈润超,徐贵阳,何建玲.一种智能型光伏温室大棚[J].硅谷,2013(2):257-258.

篇6

关键词微型汽车市场特征发展前景

微型汽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不超过1.1L,车身长度、宽度、高度不超过3.8m、1.6m和2m,最大载货量不超过600kg的汽车。微型汽车产品具有燃料消耗少、使用费用低、占地面积小、用途多、适应性广等特点,包括微型轿车、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微型汽车业快速增长,成为汽车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车种之一,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重要拉动力量和生力军。我国的微型汽车在国际上也有着一定的竞争能力,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实力。目前,微型车在汽车行业的比重已增加到31.65%,并已初步形成了长安、天津汽车、昌河、柳州五菱和哈飞五大微型汽车企业,这五家汽车的生产集中度超过了90%。

最近几年以来,微型汽车行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潜在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行业整体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微型汽车行业出现了新的市场特征:

1产品呈现高档化、环保安全化

国内微型轿车新产品动力配置集中在1.1L黄金排量,成为最近两年以来国内微型轿车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它是微型汽车厂家针对市场变化需求及大中城市对1L排量微型轿车限行政策,为获得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做出的选择。各大厂家的最新一代微型车排放完全达到欧II标准,基本配置档次明显提高,用户根据需要还可选装助力转向、自动档、ABS、安全气囊和中控门锁等,甚至包括高级音响和DVD、电子导航选装件。而且随着购买能力提高,消费者已经逐渐脱离了以前一味对车辆经济性的要求,现在对舒适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的要求也已经大大提高。产品发展趋势上,化油器车型已退出微车市场,微型汽车实现了全部电喷化的换代。今后的微型轿车将告别低档、简陋,迈向高档化、个性化、安全环保之路。

2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线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为适应新形势和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推出的微型车新品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产品档次之高、市场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微型汽车新产品的内涵正在扩大,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几大微型汽车厂家已制定了推出新产品的计划,不是一年推出一个新产品,而是几个新产品。长安、五菱等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新车型新品种,形成了从微货、微客到微轿的多系列产品梯度格局,产品价格为2~8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产品突出品牌价值特征,市场竞争延伸到多方位

目前,全球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丰田通过控股和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国内微型车行业,国内微型汽车市场将成为世界汽车公司激烈角逐的新场所。在竞争激烈的微车领域,汽车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和形象展示。新产品开发方面,微型汽车企业已开始打破单纯从国外引进的途径,多采取合作方式,强调理念性和时效性,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国内推出的第一款微车雪佛兰SPARK正是倚靠通用汽车雄厚的全球研发实力和品牌优势,成为全球畅销的品牌之一,其全球销量在通用汽车公司所有品牌中占首位。

服务方面,微型车行业与普通消费者联系密切,其服务特点是亲切、快速、有效、合理。各厂家也纷纷展开了系列竞争,长安的“长安亲情,春季关怀”服务活动,哈飞的“哈飞关怀星月服务”活动,上汽通用五菱的“专业服务,真情回访”的全国集团用户回访活动等,微车市场竞争延伸到售后服务领域。

价格方面,中国国内微型车的价格比较低廉,微型货车一般为2~4万元,微型客车一般为3~5万元,微型轿车一般为4~7万元。在现有价位上,各厂家在增加功能、增强载货能力、提高性价比上狠下功夫。在保持现有成本的前提下,使微型货车具备载货拉人的功能,形成与微型客车一样的特点;同时,选择扩大货箱和载货能力进入轻型货车领域,争夺轻型货车低端市场。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汽车政策和油价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列入其中,微型汽车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受到市场各方的格外关注。

3.1油价上涨使微型汽车优势得天独厚

在市场强劲需求拉动和国际游资的推波助澜下,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在国内,国家发改委几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如今随着油价的持续高涨,绝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年初至今,汽油价格已经上调过多次,93号汽油上涨过5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不是个可以忽略的数目。节能实用、品质优异的小排量微型汽车无可厚非地成了他们的明智选择。

3.2国家政策鼓励微型汽车发展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十二章消费政策第一条明确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10月28日,中国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并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标准。尽管有业内专家对标准制定的依据有不同看法,但标准对降低油耗及小排量车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肯定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25日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为强化节能,国家将研究鼓励发展节能车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在国家发改委专门举行的新闻会上,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

3.3国际流行深入国内人心

能源的紧缺使经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和推崇小排量汽车。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经济型车占轿车总销量的60%左右;欧洲排量在1.0L以下的小型车年销量达到450万辆;法国、韩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对购买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给予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支持。

不利因素包括:地方限制微型汽车政策依然存在;国家主管部门也有所考虑,但取消不合理的地方法规尚需时日;国家相继停止个人购车贷款和经销商销车贷款,使个人和企业货币支付能力减弱;降价对微型汽车形成打压;近年来,各汽车厂商相继宣布大幅度降价,拉低了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几万的轿车越来越多,消费者根据价格和配置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轿车降价必然波及微型车的市场;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微型车在价格不能提升的情况下成本上升,影响其企业利润。

未来数年,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成熟,根据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微型车市场可能发生较大改变以适应市场。

3.4微型轿车所占份额将逐渐加大

随着国家法规对汽车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另外,包括民营企业(如力帆)和外资企业的所有微车企业都已大举进入微型轿车行业所引起的价格大战,使得微型轿车价格继续下降,开始贴近普通百姓。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微型货车基本呈现负增长,微型客车的增长速度也逐年弱化,只有微型轿车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高于微客,若以现在的增长速度发展,微型轿车成为微车市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3.5微车企业进军大排量中高级轿车市场步伐加快

微型汽车行业虽有规模产品,但经济效益却总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现有的局面,民营以及外资等微型汽车企业纷纷将上马大排量中高级轿车。哈飞、江南汽车等推出的中级轿车都已经投放市场,长安也将加入到国内中级轿车市场的竞争,其他微型汽车企业也看好了国内大排量轿车市场,都准备进入市场。

3.6微型汽车将替代农用车进一步扩展城郊及农村市场

农村、中小城镇及城郊将对微型车产生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国家对达不到欧Ⅰ排放标准的农用车实行淘汰,因此,农用车正面临升级,车主需要既安全又能遮风避雨、能装载200~400kg的货物、售价在1.8~3万元的廉价四轮车,微型车正好可以满足这类需求。另外,燃油价格上涨导致农用车营运成本增加,在运输少量货物时,使用微型载货汽车更为合算。而且相对于摩托车,微型汽车在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等方面更胜一筹。上海通用五菱的五菱之光正是切合了这个市场,使其超越长安占据龙头地位。

3.7微型汽车行业联合重组将继续上演

2003年3月,长安重组南京金蛙,建立溧水基地,巩固了南京在长安集团的地位。一汽重组天汽后,吉林以微型客车为主,天津以经济型轿车为主,把幸福使者放到了云南生产,微车布局日益清晰。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着力打造微型汽车“航母”,该公司拥有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和东安动力的控股权。另外,外资、中国汽车巨头、民营资本的纷纷涌入会促使微型车行业的自我整合及不断扩大规模。这样,在国际跨国汽车巨头鏖战中国的背景下,微车行业联合重组形成微车五霸或进入三大集团之一,或自我组合、布局的发展趋势仍将延续。

3.8微型汽车企业将加快国际化进程

微型车行业进军国际市场。据报道,2004年,长安微型车实现整车出口4000辆,吉利微型轿车也有1000多辆出口海外市场,而且微型轿车技术首次实现出口。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切实推进上海纺织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应邀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主会场作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纺织发展之现状与展望》专题报告。王天凯会长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纺织行业的形势,并且从巨大的内需、完整的产业链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纺织业的优势,提出在行业发展中要有足够的自信。他在分析纺织行业面临的消费结构变化、综合成本持续上涨、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等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纺织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外部环境,因而要主动把握市场,注重提升管理,节能减排,在自主创新中抓好科技、品牌、人才等三大环节。他称赞上海纺织集团率先创新转型,并概括为:合理定位,措施得力,机制灵活,步子稳健。

这次专题报告会由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

极致愉悦 即刻尊享

由全球著名高端冰淇淋品牌梦龙倾情打造,风靡巴黎、伦敦、悉尼、汉堡等国际时尚之都的Magnum Pleasure Store终于在今年春天登陆中国。选择上海作为第一站并将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无锡、苏州7大城市掀起愉悦热潮,同时Pleasure store拥有了一个全新的中文名称——“悦享殿”,旨在让每一位访客都尽情享受巧克力和冰激凌所带来的极致愉悦体验。日前,素有“完美女神”称号的林志玲小姐有幸受邀成为了悦享殿的首位访客,并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梦龙冰激凌。

在以愉悦人生观作为不断追求的梦龙品牌看来,悦享殿不仅仅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更在于强调其倡导“愉悦人生”的生活态度与品牌主张。梦龙主张消费者抛开烦恼,暂时忘记忙碌的都市生活,让丝滑浓郁的巧克力融化你的味蕾,触动你所有的愉悦器官,享受专属于你的愉悦时光!这正是梦龙品牌的价值核心。梦龙坚信,真正的愉悦不止是脸上洋溢的笑容,更是让身体的每个细胞全方位沉浸在美轮美奂的愉悦氛围中,吸收愉悦的氧气,重新定义自己的愉悦观,活出愉悦的生活态度。

篇8

关键词:抵押债务债券;资产证券化;结构;风险—收益

抵押债务债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简称CDO)是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简称ABS)中异军突起的一种产品。过去几年中,全球CDO的年度发行量平均为1370亿美元。在美国,CDO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市场比重已由1995年的1%以下,提升至2005年的近15%左右,成长速度十分惊人。

由于CDO的利率通常高于定期存款或是一般国债,因此在当今微利时代,CDO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逐渐上升,成为近年来证券化产品中的新主流。

一、CDO及其类型

(一)CDO的起源

CDO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组合,它以一个或多个类别且分散化的抵押债务信用为基础,重新分割投资回报和风险,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

CDO源于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1980年以来为满足战后婴儿潮引发的大量的购房资金需求,将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发行包含多个不同投资期限的有担保的房贷债务凭证(MBS)。此后构造资产池的基础资产的范围逐渐扩大,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企业应收账款、不动产都可用来充当质押资产,发行不同优先顺序的债务凭证。由于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债务工具与不同期限的资产债权一样,具有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同样可以用来构造资产池,发行不同次序的债务凭证。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质押资产发行的债务凭证称为CLO,以公司或政府债券为质押资产发行的债务凭证称为CBO,由于银行贷款、债券、ABS、MBS等质押资产都是债务(DEBT),因此可统称为CDO。从CDO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CDO把证券化技术延伸至范围更广的资产债权类型,是在证券化基础上的再证券化,是广义的ABS。

(二)CDO与ABS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标的资产不同。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是不能在资本市场交易的现金资产,而CDO的标的资产是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现金或合成资产。因为CDO是把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等的风险重新包装后,发行不同优先次序的债务凭证,因此CDO并非是一个单独的资产类别,其风险也取决于构造CDO的标的资产的风险状况。其次,资产池的特点不同。CDO的资产池构成中,资产的相关性越低越好,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而ABS的资产池中的资产来源比较一致,分散性差,风险相关度高。再次,发行的目的不同。CDO的发行更多是为了套利,而ABS多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转移风险等。

(三)CDO的主要类型

1.CBO和CLO。按照资产池内不同类型资产所占的比重不同,CDO可分为抵押债务凭证(CBO)和担保贷款凭证(CLO),前者的资产池债券占有较高比例,后者背后支撑的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债券。CBO或CLO投资者的收入均来自资产池的现金流量和为弥补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而进行的信用增级。信用增级经常采取超额担保的形式,通过将CBO或CLO细分为有限系列证券和次级证券来实现,每一种证券均有不同的信用等级、损失状况和超额担保。

2.资产负债表型CDO和套利型CDO。根据发行动机及资产池的来源不同,CDO可区分为资产负债表型CDO和套利型CDO。资产负债表型CDO多来自于本身具有可证券化的资产持有者(如商业银行),是为了将债权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借以转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资产管理的功能。套利型CDO则是由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发行,由其向市场购买高收益的债券或债务工具,将其重新组合包装,在市场发行平均收益较低的证券,以获取利差。在此过程中,发行人的目的不在于资产转移,而在于重新包装,因此,大型银行也有可能向小银行买下贷款债权,包装出售,获取套利所得。

3.现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不论是资产负债型CDO还是套利型CDO,均可分为现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而套利型CDO则还存在一种合成式CDO。所谓现金流型CDO,大多是由银行贷款债权包装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再由SPV发行不同信用品质的债券,其债权价值与贷款债权的现金流量连接在一起,其风险取决于流通在外的本金总额、债权资产池的票面价格以及实际所收到的利息收入。市值型CDO的价值相当程度取决于债权资产池中市值情况,其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超额担保比率,债权资产池的每日市场价值是否足以支付本金与利息等,故其风险较现金流量型CDO大,价格波动性及敏感度较高。

4.传统式CDO与合成式CDO。合成式CDO是传统CDO的衍生性产品,在传统CDO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传统CDO将支撑的债务工具,如银行贷款债权,实际转移出售给担任风险隔离的第三者,即SPV,整个架构为真实出售,SPV在此基础上发行不同信用品质的债券,故传统CDO在风险转移之外,还可获得筹资的利益。合成式CDO并不拥有一个承担经济风险的资产池,合成式CDO承担的仅仅是相应标的信用暴露所面临的经济风险,而不是因法定所有权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合成式CDO的最初发行人是美国和欧洲的银行,通过发行合成式CDO,使标的资产的所有权和相应的经济风险脱钩,使得银行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在保留相关资产所有权的同时,降低法定资本金要求和经济风险,这种融资结构的CDO称为合成化资产负债表CDO。合成式CDO的具体构造过程是(如图1所示):由发起人将一组贷款债权汇总包装,并与SPV订立信用违约交换合约(creditdefaultswap,CDS),发起人则定期支付权利金。CDS类似于为贷款债权买保险,当发生违约事件时,可按照契约获得全额或一部分的赔偿。与传统CDO的SPV一样,合成式CDO的SPV将发行不同系列的债券。但不同的是,此时SPV将发行债券的现金另外购买一组高信用品质的债券,以确保未来还本的安全性。合成式CDO不属于真实出售,贷款债券资产并未出售给投资人,通过一个类似债券保险的机制,创始机构可将其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投资人。上述权利金与投资获得的利息收益,作为支付SPV所发行的各系列债券的利息,若资产池中的贷款债权发生违约,则SPV需要卖掉高信用品质的债券作为支付给发起人的金额,而这部分的损失则由CDO的投资者承担。

二、CDO的基本结构及风险—收益特征分析

(一)CDO的结构

在CDO的构造过程中,将抵押资产组合中不同的债务品种的利息和本金产生的现金流归入不同优先级别的CDO的债务系列中,一般分为优先系列、中间系列、权益系列。除权益系列外,其他债务系列都需要评级,一般优先级债务的信用级别至少为A级,中间级债务为BBB级,权益系列获得的是现金流的剩余部分,所以该部分不需要评级。当有损失发生时,由股本系列首先吸收,然后依次由权益系列、中级系列到高级系列承担。换言之,CDO的信用增级是借助证券结构的设计达成的,不像一般ABS是利用外部信用加强机制增加证券的安全性。次级系列、中级及高级系列可依利率分割为小系列,例如固定与浮动利率之别、零息与附息之分等等,以适合不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

(二)CDO的风险—收益特征

CDO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债券基金不同,债券基金的投资标的虽然也是各种债券,但债券基金的风险及回报由所有投资人平均分摊,而CDO交易是由不同级别的债券组成,每组债券的风险及报酬状况各不相同。若标的资产池中有任何资产发生违约,则级别最低的权益系列将首先承受损失。随着资产池中损失的增加,其他等价的债券也可能受到影响。所有投资于同一级别CDO债券的投资人,平均分摊该级别债券的损失。

假定某CDO的标的资产池与某债券基金(图2中的线1)相同,其基本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假定各系列的初始收益率相同。

?70%的AAA级浮动利率的优先债券(图2中的线3);

?20%的BBB级浮动利率的中间系列债券(图2中的线2);

?10%的未评级的权益系列(图中没有标出)。

风险/回报特征分析:首先看中间系列,在违约损失率达到10%之前,CDO中间系列(图中线2)的收益率一直高于债券基金,即在相同的违约损失情况下,中间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变,且高于债券基金。之所以能保持不变,是因为违约造成的损失首先被10%的权益系列全部吸收了。当违约损失大于10%时,CDO中间系列的收益率开始下降,下降的速度既可慢于也可能快于债券基金,取决于构成中间系列的资产回收率和厚度(注:图中只标出了慢速下降的情况)。当违约损失率在10%和20%之间时,优先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变,当损失率超过20%时,优先系列的收益率开始下降,而且在损失率达到100%以前,其收益率总是大于债券基金的收益率。

上述分析表明,CDO的股权投资者与债券基金投资者相比,其损失的严重性要高,表明股权投资者的风险要高于债券基金。优先系列比债券基金遭受损失的机会小,即使有损失,损失程度也比债券基金低,因此优先系列比债券基金更安全。中间系列处于两者之间,比债券基金受损失的概率小,可能风险较高,也可能更安全,取决于中间系列构成资产的回收率高低及厚度。

因此CDO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对标的资产的重新处理和组合的过程或技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通过处理,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投资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随着标的资产多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CDO的结构和特征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复杂性。

三、CDO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CDO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并于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来不断增加,在ABS市场中所占比例也从原来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见表2),在整体的ABS市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显示出CDO在美国蓬勃发展的趋势。

CDO的质押资产范围不断扩大。CDO资产池可以拥有各类的债权与贷款。根据MorganStanley的统计,2003年所发行的CDO中,构成CDO的各类债权以及债券的比例,以结构金融最高,占32.07%,杠杆贷款次之,占22.36%,其中甚至包括避险基金等商品,虽然比例较低,但亦可看出CDO逐渐走向复杂化的趋势(见表3)。

CDO在欧洲证券市场也有较快的发展。根据ESF的最新统计,2006年欧洲证券发行有望上升15.0%,增长大多来自于住房按揭抵押证券(C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债券发行得益于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高收益债券有强劲的需求。根据美林公司的统计,欧元计价的资产支持证券回报达到3.8%,而一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只有3.6%。欧洲CDO的发行增长迅速,是所有证券品种中除RMBS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证券,2005年占所有证券化产品的14.7%,发行量为468亿欧元,比2004年的253亿欧元上升85.6%。

在亚洲地区,随着人们对CDO产品认识的逐渐加深和投资者的强劲投资需求,韩国和台湾的CDO市场逐渐发展壮大。2005年韩国的抵押债务债券发行已经达到30亿美元。台湾的抵押债务债券发行量增速是亚洲地区最高的,2006年有望增长50%,达到15亿美元。日本CDO市场发展较快,从2000年几乎为零的发行量,成长为2004年的3兆余日元。

四、CDO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CDO市场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目前国内只有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发行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设银

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和住房按揭的比重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通过证券化的手段优化资产结构更符合建行的现实需求。而国家开发银行则占据了大量重点项目及基础建设投资贷款的市场份额,长期贷款的比重较高,同时从国开行的负债结构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债券融资,证券化工具的使用并未改变其融资结构。由于这两家银行资产情况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很大,对国内其他银行不具有普遍性。CDO的未来发展中,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证券市场广度和深度、监管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将影响和制约CDO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动力不足,限制了CDO的发展。美国CDO发展的最初原因,在于储蓄率比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各种债权资产的证券化,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住房贷款需求。由于我国储蓄率比较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资金供应相对过剩条件下,如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问题。如果银行大规模进行资产证券化,将进一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加资金运用的压力。另外,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比如一些银行的贴息负债的平均成本为1.56%,而同期建行和国开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利率均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因此在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进行证券化不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通过证券化得到增强的流动性,无法继续投入盈利能力较强的贷款类资产。因此进行大规模证券化的直接结果将是以优质的高盈利资产换取低盈利资产,从而降低整体盈利能力,进而影响银行ROE和ROA等重要财务指标。

2.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债券品种缺乏使CDO标的资产池构成比较单一,限制了CDO的发展。CDO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证券化产品市场规模和品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发达国家CDO越来越多元化的资产池构成中,除了信用卡、应收账款、租赁租金、汽车贷款债权等贷款债权外,债券是CDO资产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高收益债券、新兴市场公司债或国家债券、其他次级证券、传统的ABS、RMBS等。2005年美国债券市场结构为:市政债券8.79%,国债16.45%,抵押支持债券23.36%,公司债券19.70%,联邦机构债券10.28%,资产支持债券7.72%,货币市场工具13.70%。①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品种少,且以央行票据和国债为主。2005年底,国债和央行票据占了债券市场的67.48%,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25.15%,商业银行债、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企业类债券只占到7%左右。而美国债券市场中,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余额共78708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31.08%;公司债券余额49899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19.70%;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039亿美元,占比10.28%。总之,种类丰富的债券品种为构造CDO资产池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CDO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3.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法规。CDO的参与者中,除了发起人、特殊目的载体(SPV)、信用增强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与ABS相同的参与者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参与者,包括资产管理者、避险交易对手和托管监察人等。这些参与主体的资格需要监管部门予以明确,避免可能的风险。而且由于基金、券商、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需要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之间进行协调,对各机构在参与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仍然是个案审批制度,统一标准的规章出台尚需时日。

4.市场方面,CDO的发行、销售、交易和定价需要一个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来支撑。而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仍然比较小,债券市场占GDP的30%左右,其中企业债券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而美国企业债券融资占GDP的比重超过120%。2005年以来监管部门的制度创新加速,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已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拥有资金实力的银行成为企业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将有利于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总之,CDO既是国际市场上兴起的一个新的债券品种,同时又是一种新的证券化技术,它的出现丰富了国际证券化市场,使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使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使商业银行等机构进一步提高资产流动性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金融制度创新的加强,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大和逐渐成熟,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法规的完善,CDO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J.PaulForrester(2002),“CDOsAsProcessNotProduct:TheBeatGoesOn”;Mayer,Brown,Rowe&/cdo.

[2]J.PaulForrester(2001),“ProjectFinanceCDOs:What?Why?Now?”;Mayer,Brown,Rowe&Maw./knowledge/articles.

[3],

[4]LocalCDOsaleswillboostAsianmarket,,

[5]罗山.债权资产证券化:金子还是废铁[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篇9

目前,为了降低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项目。不仅在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还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大额补贴。但是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定有着不同的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有不同见解。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定有三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按标准也可以划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下面就是我对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些见解。

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动力模式的汽车,一般采用油电混合方式,即采用电力驱动和内燃机驱动,内燃机驱动可以采用汽油、柴油、天然气、氢气或液化石油气等能源。根据电力驱动占总驱动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微混、轻混、中混和重混四种。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以凯越混合动力版为代表的微混和以思域为代表的轻混只是对排放性和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应该是两种驱动方式既可以单独驱动车辆,也可以共同驱动。就此而言,以丰田为代表的重度混合动力才是以后的发展潮流。就重混来说,也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普通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现在中国和美国的补贴政策都将普通混合动力排除在新能源汽车补贴之外,大力扶持插电式混合动力。

我心目中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可以采用普通220V家庭用电进行充电,即插电式;第二,纯电力驱动至少能够行使100公里以上。这样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车主不会因为长途驾驶而心生惧意,不愿购买。其次,一般车主每天行驶距离不会超过100公里,这样可以采用纯电力驱动,实现零排放。最后,车主每天回家后,可以在车库或车位很方便的使用家庭电源充电,只要设计合理安全,每天晚上只要有六个小时就可以使电池充满。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汽车价格较高,补贴完也不会低于15万,而丰田在中国只有普通混合动力,基本没有补贴,价格在20万元以上。其次,电池维修价格昂贵,且修理有一定危险性。

2.电动汽车

如今,特斯拉火得一塌糊涂,同时带火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电动汽车技术并不复杂,基本原理谁都懂,和家庭用的电动自行车没什么两样。现在山东很多县城都在制造铅酸电动汽车。这里面三大核心技术:动力电池、大功率动力电池和控制系统,唯一难以解决就是电池技术。一是充电慢(这是致命因素),二是价格。现在丰田使用镍氢电池,特斯拉使用普通锂电池,比亚迪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价格都很昂贵,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接受的。而普通电动代步汽车采用的铅酸电池,一是污染严重,二是寿命短。

这里面呢涉及一个理念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动汽车?国家层面上采用双120标准,即最高时速不低于120km/h,充满电行驶里程不低于120km.;在山东则推崇双80标准,即即最高时速不低80km/h,充满电行驶里程不低于80km.。其实我认为电动汽车应该是家庭的日常代步车或第二辆车,如果长途行驶或业务需要,还需要一辆内燃机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如果只是平时开开,那么双80标准就够用。我不是要挑战国家政策,只是国家法规所起的应是强制作用,即车辆的安全性、环保性。没有必要对行驶里程和时速做太多要求,毕竟城市道路一般限速60km/h,最高80km/h,每天行驶里程一般50km足以。对于低速电动汽车,我们只是限制他们不要上高速就行。

在电动汽车方面,我的观点是高端电动汽车和低端都应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毕竟低端电动汽车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污染,价格我们也能接受,可以通过补贴方式发展锂电,使其价格和铅酸电池差距缩小,来赢得市场。在电池充电时间和容量两个问题解决之前,电动汽车不会成为主流。

3.增程式电动汽车

增程式电动汽车既可以归类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可以算是电动汽车。在这里我把它单独列出。增程式电动汽车主要行驶模式是电动模式,当电量下降到一定时,车辆上搭载的内燃机启动发电,补充电量。根据延长里程不同,也可以分为轻度增程、中度增程和重度增程。如果电动汽车在现有条件下想要站稳脚跟,占领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是唯一希望。由于内燃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是带动发电机发电,可以始终在既环保又经济的工况下工作,使油耗和排放都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4.燃料电池汽车

篇10

1.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1)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2)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3)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1.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1.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1.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1)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2)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3)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4)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1.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1.6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1.7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8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2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由传统的种植业2元结构机制转向3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3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3.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3.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1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2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3.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4战略思路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