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3-03-21 21:0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影;发展;艺术
中图分类号:J9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1-01
一、电影的发明阶段
电影的发明,不得不提到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起先,他发明了电影留影机,随后又加以改进,有了电影视镜。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俩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和“活动照相”,公开放映《火车进站》,从此这天便作为电影诞生的纪念日。
二、电影的发展阶段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无声)(1908-1926)
1.影城好莱坞的建立。影城好莱坞的建立为世界各地的演员提供了舞台,好莱坞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诸多剧组纷纷前来的宝地,也得益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好莱坞不仅成为大牌明星的聚集地,而且持续走在时尚的前沿,成为世界电影的品牌标志。
2.代表人物。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作为经典好莱坞无声电影的里程碑人物,以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喜剧不仅仅是以逗乐观众为目的,通过电影,也能充分体会到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6)
表现主义电影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将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存在中,表现的是荒诞离奇,充分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惶恐。代表作是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影片人物举止神态与扮装追求怪异的风格,剧情离奇荒诞,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反差性。
三、电影的成熟阶段:经典好莱坞电影(有声)
《爵士歌王》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尽管其中对白非常少,但在当时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视听觉效果。《爵士歌王》讲述了一个犹太拉比的儿子梦想成为百老汇明星,但是家长极力反对,只想让他在犹太教仪式中领唱。最终他背井离乡,更名改姓,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四、电影的新发展期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批判现实,体现了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难。该类型影片充分进行实景拍摄,运用长短镜头切换等技术手段,内容通俗易懂。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有两个派别,一是“电影手册派”。《电影手册》杂志推动了新浪潮运动的开展,一大批青年人在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下,主张在电影创作中尽情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提倡个人自由化、情感化、人性化进行电影创作。二是“左岸派”。相比较而言,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更具现代主义倾向,通过极具现代感的画面,展现人的思想活动,创造了电影中时空交叉的意识流手法,完全打破并超越了以往电影的时空表现。
(三)从当代电影到现代电影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电影有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电影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从美国的越战片到英国家庭伦理影片,当代电影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社会性,充分挖掘人类的情感,阶级性、政治性在各类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直到90年代,好莱坞影片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学习美国电影高成本、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运作模式,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到了巅峰时期,现如今数字特效时代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短短百年时间,电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结语
纵观电影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电影的发明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每一个时代的电影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电影经过时代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影会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郑亚玲,胡宾.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5](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5-0213-02
1概述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计算机内存技术也飞速发展,并经历了几次变革。计算机技术对内存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内存向功率更低、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物理封装尺寸更小的方向发展。这些需求正推动着DRAM技术不断发展。由于INTEL的市场领导地位和因为Intel的芯片组对SDRAM的支持,使SDRAM成为市场的标准,本文主要介绍SDRAM内存。
RAM(Random Access Memory)是随机存储器。RAM有两种分类,即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和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M,SRAM)。计算机内存主要使用DRAM。
DRAM,即动态RAM。DRAM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功耗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DRAM可以有很高的密度,用于制造大容量存储器,DRAM应用于大多数内存中。DRAM可分为两种:同步内存和异步内存,同步和异步区分的标准在于是否和系统时钟同步。EDO内存为异步内存,随着处理器速度的不断增加,CPU的性能的发挥严重受制于EDO内存的速度,CPU总需要等待EDO内存的数据,EDO内存的速度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因此,能够与系统时钟同步的SDRAM出现了。
SDRAM是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u的缩写,意思为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同步于系统时钟频率。由于SDRAM内存访问机制采用突发(burst)模式,SDRAM能够为系统提供高速率的数据吞吐,在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还简化了系统的设计。与以往DRAM相似,SDRAM也才用电容存储数据,因此需要时钟对SDRAM存储的数据进行刷新操作。但是,与DRAM相比,SDRAM进行了结构上的改善,可以称为增强型DRAM,SDRAM的同步特性能够满足高速系统的对内存速度的要求。SDRAM结构的另一大特点,是其支持DRAM的两列地址同时打开,100MHz的无缝数据速率可在整个器件读或写中实现。SDRAM的这些特性使其迅速普及,并不断升级。
2SDRAM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SDRAM大体尽力了5个发展阶段,即SDRAM,DDR,DDR2,DDR3和DDR4。DDR4是市场的主流,DDR5标准还在制定中,预计2018年完成最终的标准制定。
2.1SDRAM
在Intel Celeron系列和AMD K6处理器以及相关的主板芯片组推出后,EDO DRAM内存性能再也无法满足需要了,内存技术必须彻底革新才能满足新一代CPU架构的需求,于是内存到了SDRAM时代。
由于Intel长期处于处理器市场的霸主地位,内存技术的发展也相匹配地与之融合。由于Intel对SDRAM的支持,使SDRAM内存处于内存产品的主流地位,第一代SDRAM内存规范为PC66,后来由于Intel公司和AMD公司的频率竞争,处理器的外部总线频速率迅速上升到100MHz,PCI00内存便很快取代PC66内存,后来出现了外频为133MHz的HII等,便出现了PCI33规范,PCI33规范对SDRAM的整体性能作了进一步提升,将SDRAM带宽提高到1GB/s以上。由于SDRAM内存64bit的总线宽度正好和处理器的数据总线宽度对应,所以一条内存便可支持处理器的工作,更加凸显了SDRAM内存的便捷性。并且,SDRAM内存的性能明显超越了EDO内存,这得益于SDRAM输入输出信号与系统外频同步的特性。
后来由于Intel启动了Pentium 4计划,内存带宽可达到1064MB/s的PCI33规范几经不能满足Pentium 4计划的发展需求,为了市场的占有份额,Intel公司与Rambus公司联合推广了Rambus DRAM内存,Rambus DRAM内存称为RDRAM内存。后来,因为RDRAM内存的PC600、PC700出现了“失误事件”、并且Pentium 4平台因为使用PC800 RDRAM内存,导致成本过高不利于普及,种种问题让RDRAM内存未能得到发展,RDRAM最终被DDR内存所取代。
2.2DDR SDRAM
DDRSDRAM是英文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缩写,简称为DDR,是指双倍速率的SDRAM。SDRAM是在时钟的上升沿传输数据,而DDR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够传输数据,使DDRSDRAM的速度是SDRAM的2倍,而且DDR SDRAM的生a成本并未大幅增加,只有SDRAM生产成本的1-3倍,使DDR SDRAM的优势更加凸显。第二代PC266 DDR SRAM是由PCI33所衍生出来的,其带宽达到了266MHz。
篇3
【关键词】 血压; 有创血压监测;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 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
中图分类号 R4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60-03
doi:10.14033/ki.cfmr.2016.19.089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它是重要的生理指标,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是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在疾病的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下面对血压监测方式的发展历程作一阐述,以助于监测者了解和选择适合的测压方式。
1 血压概念的提出
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解剖学家Galen就宣布动脉中运载的是血,而不是空气,但他认为肝脏是血液系统的中心。1628年William Harvey在论文《心脏的概念》中更正了Galen的错误,文中提到:“正像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一样,心脏控制着整个人体。”Harvey经过对血管的解剖,得出结论是:大量的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流向组织。这些血液不是由心脏产生并在组织中消失,而是从心脏流向组织后又从组织流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最早的血液循环的概念。
一个世纪后,英国生理学家斯蒂芬・海尔斯认为Harvey提出的稳定的血液循环实际上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1733年海尔斯对狗、羊、鹿、马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后,提出血压的概念。他在论文中描述了他的实验过程:将一个细小的铜管插入一匹马的动脉中,铜管上垂直安装一个9英尺长的玻璃管。血管中的压力在玻璃管中形成了一个高8英尺3英寸的血柱,马心脏的跳动使血柱上升和下降2~4英寸,最高处的压力反映了心脏的收缩,最低处的压力则反映了全身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2 血压监测的发展历史
海尔斯提出了血压的概念并进行了最早的直接动脉血压测量。1823年,法国生理学和物理学家J.-L.-M. 泊肃叶使用水银测压计接上充满抗凝血剂的动脉插管进行实验动物的动脉血压测定。1847年,德国生理学家C.F.W.路德维希使用U形管水银测压计,一端与实验动物的动脉相连,另一端水银柱上加以浮标,上有描记笔尖在转动的记纹鼓上持续记录动脉压的波动变化。这是血压监测记录的一大进展。现今在一般急性动物实验中仍广泛使用直接动脉血压测量法,但因对身体有严重伤害,故不能用于人的血压监测。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只有不破坏血管,在血管外部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成为现代血压测量的技术原形的是1876年Marey提出的恒定容积法[2]。1880年,捷克生理学家兼医生巴奇发明了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他的测量方法是:用充满水的橡皮球压迫手臂血管,同时用手指按摸被检者的脉搏来确定血压值。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对人体造成伤害,缺点是测得的桡动脉血压很不准确。1896年,意大利医生利瓦・罗西改进了巴奇的方法,他用橡皮压脉带绷扎上臂,橡皮压脉带连接橡皮球,充盈向血管施加压力、空虚橡皮解除压力,同时切诊受检者的桡动脉脉搏,以此确定动脉血压,这已经很接近现代水银血压计测量法了[3]。1905年,俄国医师柯罗特科夫发明了柯氏音听诊测定法,他使用测压计与能充气的袖袋相连,将袖袋绑在受试者的上臂,然后打气到阻断肱动脉血流为止,再缓缓放出袖袋内的空气,当袖袋压刚小于肱动脉血压时血流重新开放,冲过被压扁动脉时产生了湍流,引起振动声(柯罗特科夫氏音,简称柯氏音),利用放在肱动脉上的听诊器就能听到这个声音,这时测得的是心脏收缩期的最高压力,称为收缩压。继续放气,柯氏声加大,当声音变得低沉而长时,所测得的血压读数,相当于心脏舒张时的最低血压,称为舒张压。当放气到袖袋内压低于舒张压时,血流平稳无阻碍地流过血管,柯氏声就完全消失。此后,柯氏音听诊法与水银血压计、袖带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血压测量的金标准[4]。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AHA)再次确定水银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中间接血压测量方法的“金标准”[5]。1973年,第一台压力表手动电子血压计由欧姆龙公司发明,其原理是利用麦克风代替听诊器检测柯氏音[6]。1980年,通过臂带加压后,由传感器测出的与心搏同步的压力波动的示波法测量血压成为无创血压监测的新的里程碑,成为至今仍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3 现代血压监测的分类
现代血压监测根据对测量者是否造成损伤,分为有损监测和无损监测[7],又称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有损监测直接测量血管内压力;无损监测一般是通过对相关特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来获得血压值,间接通过血流来反映血压,它可进一步细分为间歇性测量和连续性测量。间歇性测量的两次血压值测量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性测量则可以实时跟踪血压的变化。
3.1 有创血压监测
虽然最早的血压测量是有创动脉血压测量,由于对身体有严重伤害,故未广泛用于人的血压监测。但是人类探索和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水银或动脉压力表(弹簧血压计)方式测压的阶段。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机械的发展,电子压力换能器的出现使有创血压监测技术得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电子压力换能器是一种可以对压力快速变化做出电阻反应的固态装置,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和惠斯通电桥是压力换能器的主要构成部件。将套管针置于动脉血管内,连接延长管,导管内液体将血压传导到压力传感器,弹性元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使粘贴在它表面的电阻应变片也产生跟随变形,其电阻值发生变化,再经惠斯通电桥把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8],最终将其转换成数字和波形,显示于监护仪屏幕上[9]。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需要进行动脉穿刺,建立与压力载体连通的通道,依赖于生理盐水将压力传递到外部的测量传感器上,进行压力数字信号的处理。因此,为了确保取值的准确性,监测标准要求保证动脉测压系统的灵敏性、稳定性、线形和适当的频率反应[10],在监测的过程中应有效的管理冲洗装置、传感器和连接管道,测压装置管道内充满抗凝液,各管道连接紧密,无漏气、漏液,防止空气进入管道系统和动脉[11]。
有创血压监测的优点是能迅速、直接敏感地反映瞬间的动脉血压变化,是持续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血管痉挛、休克、体外循环的患者,其测量结果更为可靠,患者的低血压状态可更准确地反映出来,而且准确、直观地显示为持续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趋势[12]。但它的局限在于对机体有一定的伤害性,为侵入性监测手段,操作不当会引起血栓形成、栓塞、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有创血压监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稍晚,该技术在麻醉手术中和ICU应用较早和较成熟,目前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在不断的应用开展,如新生儿监护和烧伤病房等过去较少应用的领域[13-14]。
3.2 无创血压监测
3.2.1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定原理方法有振荡法和柯氏音法。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多参数监护仪中采用的无创血压自动测量方法为振荡法,与柯氏音法相比,振荡法更具有优越性,其省去了一个脉搏拾音监测单元,避开了外界声音振动的干扰,重复性较好,测量误差可以减少到5~10 mm Hg以下。监护仪无创血压测量从结构上说一般由袖带、充放气控制、压力传感器、数据分析显示等几个部分组成,影响以上几部分都会造成测量值不准确,如严重的休克和心律失常、血压过高或过低、心率过快或过慢、患者运动等。此外,无创血压测量的精确度还受心输出量、血容量、动脉管壁弹性、血液黏稠度、外周阻力、监护仪的工作状态、袖带大小和松紧程度等因素的影响[7,15-16]。
与有创血压监测相比,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法的优点为:无创伤性,重复性好,省时省力,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因此使用安全方便。缺点在于不能反映瞬时和持续的血压变化,肢体活动或压迫袖带会影响血压的测量结果,在休克状态下可能会提供不可靠的较高的压力值。测量过于频繁、测压间隔太短、时间太久会引起肢体缺血、麻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皮肤紫癜等并发症[17-18]。
常用的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仪器有:多参数监护仪(血压计)、台式水银柱式血压计、袖带式电子血压计、腕带式电子血压计和指套式血压计[4,19]。目前,血压测量的标准位置仍是上臂,因为距离心脏越远,动脉的收缩压越高而舒张压则越低,因此腕部和手指测量血压的仪器检测虽然方便,但仍认为不够准确[20],所以比较适合作为家庭自测血压计使用[21-22]。而多参数监护仪(血压计)与台式水银柱式血压计、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互相替代,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血压测量。
3.2.2 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 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操作简便、无创伤性,可及时反映血压的变化,目前主要方法有:(1)恒定容积法:1973年Penaz首先报道采用伺服指脉测压仪进行连续血压监测,20世纪80年代初制成商品后应用于临床。该仪器于食指或拇指第二节置指套,发射透过手指的红外线,由光检出器接收,手指体积描记器则连续测量指动脉的直径大小,经过伺服控制系统的反馈环路和微机系统后于屏幕上显示脉搏波和血压的数值。该仪器主要缺点是当动脉收缩痉挛时,外周动脉血流受到影响导致测量失真。(2)动脉张力测量法(arterial tonometry):其原理是在桡动脉部位安装特制的压力传感器,其内部有31个独立监测性能的微型压力传感器,通过电子系统确定传感器在桡动脉上的最佳位置,取得动脉搏动的信号。缺点是测压的准确性在传感器受到碰压或位置移动时会受到影响。(3)动脉延迟检出法(pulse wave delay detection):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手指、前额)安置2个光度测量传感器,对动脉波延长的部分进行延迟检测。该方法与动脉张力测量法一样需用标准的NIBP法校对。(4)多普勒法(Doppler):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通过探头测出充气袖带远端动脉壁运动的声波频率,从而间接测量血压。其突出优点是在小儿和低血容量状态下测量血压较准确,缺点是不容易准确测定MAP和DBP,准确性还受多普勒探头的位置变化影响。(5)CNAP? Monitor500连续无创型血压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奥地利CnsystemsMedizintechnik公司研究开发。构成为CNAP双指套传感器、固定于上臂的CNAP控制器及用于定标的无创血压测量袖带。基本原理是袖带血压测定的金标准、指套传感器的血管卸载原理以及专利的VERIFI运算法则,可瞬时、准确、连续地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反映每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可通过压力波形估计心肌收缩力与心输出量以及血容量。并且通过间断测量无创肱动脉袖带血压(可调节间隔时间为5~60 min),对其连续性血压测量进行校准,从而使测量更准确。可弥补无创袖带和有创每搏连续血压监测两种方法的不足,又具备它们的优点。目前该系统获得了奥地利国家最高科学奖,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欧盟CE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是美国宇航局(NASA)指定使用产品,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及科研机构的广泛使用。另有学者认为该系统的精确性和人种人群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23-24]。国外文献报道该系统的临床应用适应证与有创每搏连续血压监测相同,以麻醉手术与重症监护病房(ICU)为主,也适合用于各种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和生命体征监测[25-28]。禁忌证包括:(1)手指残缺不全者不能正常测量;(2)严重末梢血液循环差的患者,无法通过设备系统自动的PI检测(手指动脉渗透信号质量参数);(3)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使用也发现不适合用于以下情况:严重低血压、休克、快速型心房颤动或其他明显的心律失常及不能控制肢体活动和躁动的患者[29]。
4 总结与展望
每种血压测量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目前尚未有涵盖各种条件下的完美的测压方式,监测者应根据使用条件和监测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科技的进步使血压监测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便捷和先进,如三星公司近期从俄罗斯开发者手中收购了三个有关“激光散斑干涉”技术的专利。以后手机、平板机、可穿戴设备等整合该技术后,直接对准用户手腕扫描一下,就可以获悉血压、心率、血流速度、脉搏等生命体征,甚至可以检查皮肤状况。当然普通用户可能不需要如此详尽的医学指标,但一方面可以在消费级产品上推出简化版,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些便携式的健康检测设备上加入完整版供医生和健康专家使用。此外,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在完善血压测量方法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果[30-31],希望不久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Cong Luo,Tingyu Li,Xiaoli Quan,et al.A new algorithm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based on oscillometric method[C]//Automation Congress,2008.WAC 2008.World.IEEE,2008:1-4.
[2]贾新泽.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J].山西电子技术,2006,5(2):75-77.
[3]孙玲,赵全国.间接测量血压法的发展[J].中华医学史杂志,2006,36(3):168.
[4]吕玲春,韦铁民.血压测量的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5):25-26.
[5]苏海.重视血压测量的规范操作[J].高血压杂志,2005,13(10):597-598.
[6]廖容,彭锐.无创血压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0,17(11A):20-22.
[7]龙烁,薛娟.监护仪无创血压监测与影响因素[J].医疗装备,2014,27(7):102-103.
[8]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现代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14.
[9]田宝钉,郭旋,陈丽哲,等.昏迷患者监测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1):31.
[10]余守章,岳云.临床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
[11]董云春,周翠萍,徐春华,等.重症患者有创血压专项操作护理及监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
[12]林小红.休克早期患者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65-266.
[13]方建中,柳国胜,吴立文,等.有创及无创血压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6(4):252-255.
[14]姚苗,王燕萍.有创血压检测在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10(12):120.
[15]李建林.多参数监护仪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J].医疗装备,2008,21(3):13-14.
[16]方河炎,刘曼芳,郑峰.监护仪无创血压质量检测的评估与推广[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3):18,71-72.
[17]陈斌,金桂华,乐明虎.无创血压监测致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320.
[18]田桂萍,蔡小林.持续无创血压监测致压力性紫癜的预防及护理[J].甘肃医药,2012,31(9):716-718.
[19]吕立珍,赖丽英,周翠先,等.四种常用血压计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0):83-84.
[20]包芙蓉.腕式电子血压计与上臂袖带式血压计测量结果的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2):271-272.
[21] Pickering T J,Hall J E,Appel L J,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Humans:An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Education Subcommittee[J].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05,7(2):102-109.
[22]田丽平,张鸿飞,徐世元,等.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5):801-803.
[23] Jagadeesh A M,Singh N G,Mahankali S.A 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CNAP?)monitor with an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onitor in the cardiac surgical ICU[J].Ann Card Anaesth,2012,15(3):180-184.
[24] Gayat E,Mongardon N,Tuil O,et AP? dose not reliably detect minimal or maximal arterial blood pressures during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and tracheal intubation[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3,57(4):468-473.
[25] Schmid M,Prettenthaler H,Weger C,et al.Evaluation of a novel automated non-invasive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algorithm[J].Comput Biol Med,2013,43(10):1583-1589.
[26] Biais M,Stecken L,Ottolenghi L,et al.The ability of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s obtained with CNAP? device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the operating room.[J].Anesthesia & Analgesia, 2011,113(3):523-528.
[27] Ilies C,Bauer M,Berg P,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agreement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device in comparison with invasive radial artery measurement.[J].Bj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2,108(2):202-210.
[28] Hahn R,Rin?sl H,Neuner M,et al.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J].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2,108(4):581-585.
[29]李康,霍勇.新型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21(6):396-398.
[30]白丽红,王成,文苗,等.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连续血压监测系统[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4,33(4):221-225.
篇4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三、秦汉时代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不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并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堪称稀世珍宝。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五、宋元时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六、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
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篇5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转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新晨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篇6
关键词:诉权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宪法诉权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ight of action theory
Li Yan1 Dong Jian 2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Law College Anhui Huaibei 235000)
Abstract:The theory of right of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of his theory development, will undergo a series of complex. Generally speaking, righ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the law to the national basic rights derived above right should have rights, domestic law to 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right of confirm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right start with the source, in view of jurisprudence,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ction, and then from two aspect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of litigious right right, constitu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right, the right theory development course, the action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right; civil law; common law;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 right
学术界普遍认为,诉权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法律体系中,继罗马之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两大法系的各自发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诉权理论和丰富实践。而到了上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两主要大法系国家的诉权理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一、诉权的来源
诉权一词最早提出在罗马法,古罗马法学家杰尔苏在其《学说汇纂》第3卷中给诉所下的定义为:诉讼只不过是通过审判要求获得自己应得之物的权利。[1]优士丁尼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入了他的《法学阶梯》之中:诉权不过是通过审判诉求某人应得之物之权。[2]由此可见,古罗马法学家将赋予了更多的关于权利的含义,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对诉更为准确的翻译应为“诉权”。事实上在当时的罗马法系中,诉权是与某种特定的权利或特定的法律体系对应的,法律规定了许多特定的诉权名称。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诉权的种类也是有限的,且每一项诉权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程序要求,如果法律没有规定的诉权,则受害人的权利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这种由诉权的存在来验证是否有相应的实体权利成为一种司法现象。由此可见,在古罗马法系中,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受保护,而对于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利,则不受法律保护,甚至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权利。可以说诉在罗马法中不是权利的结果,而是权利本身的反映,从客观上看是法,而从主观上看则为权利,两者合二为一,一致罗马人就用一个词来表达这两个概念。且审判被当做是获得应有之物的手段,而应得之物是更核心的目的。由此,罗马法中的诉权概念的本质,乃是一种实体意义的诉权,这就与现代法上的诉权概念有着很大差异。因为在现代法上,实体法与程序法严格区分,“应得之物”是由实体法来规定,而“审判”则由程序法规定,据此,所谓诉权仅指纯粹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另一方面,要求获得“应得之物”是罗马法中诉权的内容之一,成为一种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正是这种关系,使罗马法中的诉权与现代法上的诉权不可等量齐观。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代法上的诉权来理解罗马法中的诉,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不具有历史的联系,事实上,这些诉有的被作为实体法上的权利,融进了实体法体系,有的被作为程序规定组织到了诉讼法之中。
二、大陆法系中的诉权
如前所述,大陆法系中的诉权渊源于罗马法中的诉权,而且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诉权制度和诉权学说。本为主要以德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德国在13世纪宣布“继受”罗马法。“德意志的法律制度,是以德意志民族为古罗马人的当然延续者为理论基础。”[3]法国近代诉讼法的直接渊源是中世纪的教会诉讼法,而教会诉讼法却是对古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吸收和借鉴。因此,罗马法的诉权制度对法国诉权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篇7
[关键词]发展历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展望
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教育内容来看,相较于普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比较明确,职业教育更加侧重就业和技能提升,以此为目的,通过体系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和与工作内容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使受教育者获得就业的必备素质,从而满足就业和岗位需求,其就业主要面向各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岗位。依据结业时是否有学历证书,职业教育通常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其中,学历职业教育的运营主体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一、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各种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一路走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历几十年,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中职起步建设阶段(1978年—1995年)
1978年,提出要大力兴办中等职业院校,着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此期间,中等职业院校数量迅速增长,集结优秀教育资源,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提供了很大支持。当时中职院校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其实力大大增加,部分院校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现在的重点高校。这些学校在当时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年代,尽可能集结了各种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了从理论到技能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当时培养出来的中职生,其含金量是非常高的,这些学生如今也发展成了企业的中流砥柱。
(二)中高职体系化发展阶段(1996年—2009年)
1996年,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当时的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由此,开创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局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及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迅速发展起来,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来鼓励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渠道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工业化水平也明显提高,而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因教育质量的限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大中型企业对人才,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蓄势待发。
(三)中高职衔接探索阶段(2010年—2017年)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这对职业院校产生了很大冲击,从生源质量到社会地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高职教育在政府引导、市场冲击、自身探索的多重因素下,开始考虑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并在国家的鼓励下,开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终身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的尝试,虽收效较微,但通过多方尝试,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逐渐明确。
(四)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断加快,这就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社会地位及作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培养新型专业以及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使校企合作和特色化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起来[1]。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作了一定改变,使教育方向变得更加清晰。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渐变成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前景广阔[2]。职业教育虽然这些年表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也存在不足,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一)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随着科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高技术、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紧紧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3]。切勿故步自封,若一直沿用熟悉的、老一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只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技术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更要有“工匠精神”。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进一步推进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可以将理论教学、企业生产、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关注实操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企业可充分调动自己的岗位需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但目前一些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一纸空文,或是简单的顶岗实习,未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除了产教融合之外,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学校联合培养都需不断探索和发展。
(三)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职业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及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支撑,也就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4]。职业院校的教师需把握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个人技术技能过硬,这是确保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因职业院校社会地位及资金投入的原因,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此外,由于存在思想认识的误区,一些教师很难或不愿抽出业余时间去进行技术技能的学习,总是被动去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除了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办学条件的要求也较高。既然是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的教育尤为重要,但受资金限制及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原因,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实训环节薄弱,无法满足对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因此在这一方面急需加强。
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调整办学思路、改革教育模式开始,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牵头,在企业、政府等多方支持下,为旅游专业师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场所,并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操指导,使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和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服务企业等,形成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相互合作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使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二)紧跟市场需求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应该以满足人才需求为核心,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变化,加强高职特色教育,加大旅游行业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推行有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追踪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节旅游人才市场供求关系。旅游行业协会、企业等在发展旅游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国际社会实践验证的,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直坚持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参与的旅游职业教育模式,如瑞士旅游教育主要由饭店协会创立,由多家饭店培训机构组成,为瑞士旅游和饭店行业培养优秀人才。由此可见,行业协会、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更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其在发展旅游教育和培养旅游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三)与国际接轨
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虽然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旅游业人才,但我们所缺乏的是旅游业的国际性人才。与旅游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们所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和经验,缺乏的是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国内高等旅游职业院校要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输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习交流,到处于同行业发展前沿的国家取经,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理念,有条件的也可以尝试与国外优秀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互访学习,以加速旅游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在名牌旅游企业内引进优秀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将其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前提,多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旅游业标准的课程,尤其是关于国际旅游行业的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行业发展形势。
(四)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
一直以来,高职是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学生如果想继续提升学历,需进入普通教育,这与职业教育目的有所出入。为更好地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享受到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会,就需要打破这个“天花板”,让更多职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此外,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于公于私都是有利的。首先,在个人发展层面,打通学历渠道,可以满足学生个人所需,有利于技能的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在就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面,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在社会发展层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层出不穷,这就需要高技能的人才去操控,也就是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需要既有高端理论知识,又有过硬技术的人才,要满足这样的经济社会需求,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势在必行。综上,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高层次教育,这既满足了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形成的“普职双渠道提升”模式,有助于缓解社会、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缓解教育压力,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当然,此项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的配合和努力,群策群力,统筹部署,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四、职业教育发展展望
受人才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鼓励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国家也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在规模以及形式上也将会有新的发展。首先,在人才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同时对其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教育形态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职业教育。此外,据《领英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分析,中国职场人均在职时间已由2014年的34个月减少为2018年的22个月,人均跳槽周期缩短,同时具有明显的跨行业及地域流动趋势,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对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人对自身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将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其次,在产业发展方面。随着“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上日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这将使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也迫使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5]。此外,在国家政策方面。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培养目标、办学主体得到进一步明确。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一方面对“职教20条”所要求的改革任务进行了再分解和再落实,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的主线,明确了未来三年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作战图”。因此,各方政策的激励必将帮助我国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吴昌霞.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43.
[2]黄鹤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9-11.
[3]吴宏伟,刘蕾.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与学习,2020(2):12.
[4]沙新美.“双高计划”引领下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J].市场周刊,2020,33(12):171-173.
篇8
关键词:陶瓷刀具 发展
中图分类号:T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46-01
几十年来,虽然由于新型刀具材料的出现,使切削速度和切削加工生产率成倍增加,然而,随着航空航天工业、动力工业、超高温、超高压技术等的发展,黑色金属及难加工材料(包括铁基、镍基、钻基、钦基高温合金、高硬度钢、铸铁及其合金、模具钢、耐热合金、钦合金等)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和刀具材料研究越来越迫切,同时,制造技术向高精度、高柔性和强化环境意识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切削已成为切削加工的主流,一般高于常规切削速度5一10倍。而高速切削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高速切削刀具和高速切削机床的发展,其中,高速切削刀具材料起决定性作用[5]。
由于陶瓷刀具在1200一1450℃高温下尚能进行切削,并且可在切削速度500一1000m/min下进行工作,陶瓷刀具的研制成为刀具材料研究的热点。并且随着烧结理论的深入研究,各种氧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等粉末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多种陶瓷烧结及加工设备和工艺的不断开发研制,使得陶瓷材料成为高速切削、干切削刀具的理想材料,几乎可以加工包括多种难加工材料在内的所有黑色和有色金属[5]。
陶瓷材料作为三大材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分成了两大类: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普通陶瓷按其用途分为日用瓷、建筑瓷、电瓷和化工瓷;特种陶瓷又可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大类。结构陶瓷强调材料的力学性能或机械性能;而将具有电、磁、声、光、热、化学及生物体特性,且具有相互转化功能的陶瓷定义为功能陶瓷[2]。陶瓷刀具是现代结构陶瓷在加工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陶瓷刀具是含有金属氧化物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摩擦因数低、优异的耐热性、耐磨性(耐磨性为硬质合金的3~5倍)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能够在其他材料无法承受的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它已成为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首选[4]。
陶瓷刀具材料的出现也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从1913年陶瓷材料最早试作切削刀具开始,陶瓷刀具材料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后期以氧化铝陶瓷为主,现氧化铝系陶瓷刀具材料是目前所有陶瓷刀具中应用最广泛,年消耗量最大的陶瓷刀具材料[5]。由于Al2O3系陶瓷刀具化学稳定性好、耐热、耐磨性能优异且价格低廉,所以目前所占比例很大;60一70年代以Al2O3/TiC陶瓷为主,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发展了Si3N4系陶瓷刀具及相变增韧陶瓷刀具材料,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晶须增韧陶瓷刀具材料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复相陶瓷刀具材料的研究也倍受重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氧化铝系和氮化硅系陶瓷刀具材料。20世纪70年入使用的Al2O3/TiC热压陶瓷材料,强度、硬度和韧性均较高,仍是国内外使用最多的陶瓷刀具材料之一。此后在Al2O3中添加TiB2、Ti(C,N)、SiCW、ZrO2等陶瓷刀具也相继研制成功,其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广泛应用于碳钢、合金钢或铸铁的精加工或半精加工[6]。
目前陶瓷刀具的研制己建立起融合切削学和陶瓷学为一体的、基于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材料设计研究理论体系[5]。现代陶瓷刀具材料多为复相陶瓷,根据材料不同的使用环境,以一定的设计理论为基础,采用各种超细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等为基本组分,并依据不同的增韧补强机理进行微观结构设计,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复相陶瓷。
陶瓷材料本征脆性,大多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因此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是拓展其应用的关键。最近的研究表明,梯度功能材料(FunetionalGradientMaterial简称FGM)、表面改性陶瓷、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将在今后得到较大的发展[3]。
其中,纳米技术(Nano一ST)是于上世纪80年代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它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分子、原子)的内在相互作用和特性,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人类过去很少涉及的非宏观、非微观的中间领域,英国著名材料专家.RW.Cahn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5]。经过纳米改性的材料可提高强度、增加韧性、降低烧结温度。目前使用纳米技术制备的陶瓷刀具材料主要有两种: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和纳米涂层陶瓷刀具材料。
纳米复合结构陶瓷的概念是由K.Niliiara于1991年提出的,可看作是对复构陶瓷微观结构设计的应用。纳米复合材料是纳米材料的重要应用,它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其中至少有一相为纳米级尺寸。将纳米颗粒、晶须及纤维弥散到陶瓷基体中,制备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切削性能实验表明,纳米复合陶瓷刀具的耐磨性能远高于同组分的微米级的陶瓷刀具,且断续切削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2]。
纳米技术的出现为陶瓷材料的改性和增强提供了条件,纳米技术在现代陶瓷的应用方面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纳米颗粒增韧、纤维(纤维)增韧、相变增韧等手段相结合,在保持高硬度、高耐磨性和红硬性的基础上,研制出高强度、高韧性、智能化、经济环保、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崩刃性能,满足高速精密切削加工的要求的高性能复合陶瓷材料,将是廿一世纪陶瓷材料学的发展方向[1]。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关于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研究的文献,了解了刀具材料的发展历程、陶瓷刀具材料的主要种类和特点,笔者认为陶瓷刀具类型的开发必将是高精度、高柔性和强化环境意识的现代制造技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立强.新型Ti_C_N_基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研制及切削性能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丁代存.Si_3N_4_TiC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Krestic V D.Fracture of brittle solids in the presence of ther-moelastic stresses.J Am Ceram Soc.1984,67(9):589~593.
[4] 宋新玉,赵军,姜俊玲.加工Inconel718时陶瓷刀具的磨损机理.中国机械工程.2009,4:763-768.
篇9
关键词 电力系统;发展历程;自动化;发展趋势;配电网;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40-02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和组成
电力系统是变压器、分配、各种用电设备、生产、消费电能的发电机、输送和电力线路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经济,可靠和安全的运行,并且向电力用户提供合格的电源,从而使用各种具有控制功能,决策和自动检测装置的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信号系统就地或远方的控制、调节并自动监视电力系统的全系统,局部系统或各个元件。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和运行的可靠性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调度自动化与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和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电力系统自动化根据电能的分配与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和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效能与经济效益,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保证供电的电压和频率满足要求。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2.1自动调节的单项自动装置
20世纪上半期,单机容量不足10万kW,电力系统的容量在500万kW左右。那时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过程自动调节与安全保护的单项自动装置。当时以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电网调度自动调节,发电机电压的自动调节,发电机的各种继电保护,并网的自动同期装置,汽轮机转速和锅炉的安全阀等装置为主。
2.2运用远动通信技术的新型自动装置
50年代到60年代,电力系统的规模由几百万千瓦上升到上千万千瓦,单机容量由不足10万kW涨到了20多万kW,并且以区域联网的形式在经济调度,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稳定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厂内自动化方面开始采用炉,电和机单元式集中控制。以离线计算为基础的经济功率分配装置与模拟式调频装置开始在系统中装设,远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液压式调速器,可控硅励磁调节器和晶体管保护装置等各种新型自动装置得到广泛运用。
2.3电网实时监控系统
70年代到80年代,整套软硬件功能齐全的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出现。采用闭环自动起停全过程控制和实时安全监控的20万kW以上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开始出现。大坝监测、水力发电站的水库调度以及电厂综合自动化的计算机监控等监控系统开始应用。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与各种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调节装置当中。
2.4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全面化
随着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通信、电力电子、控制、电力装备和计算机的统一体(CCCP)。主要表现在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电网自动化3个方面。
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配电网自动化的进步,配电网的网格化程度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高。在我国,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得到共识,由馈线终端,子站和配电主站构成的三层结构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馈线自动化,标志着智能配电系统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多种先进的技术对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优化重组,它可以收集比较齐全的数据信息,并且做出相关的分析判断。
现代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首先,它可以在判断失误或是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进行自动检测和调度,有效的避免了国民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其次,通过调度自动化的手段实现电网的经济调度,具有发电多,节省能源,供电多和损耗少的优点。最后,可以实现监控电网的运行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从而满足用户计划用电要求,保证电能质量。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并用的SCADA
变电站自动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监控集成与保护系统的发展,实现数据共享。而实现数据共享的主要手段就是SCADA,它把监控与保护功能整合在同一个装置中,把分布式的变电站SCADA 集成到微机保护中,使继电保护所处理的数据与其它一些数据一样,使监控与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性。
3.2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各种类型的新型互感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欢迎。根据调查发现,这种受欢迎的新型互感器就是包括二次变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与基本的连接传输系统的电子式互感器。简称为EVT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简称为ECT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相互组合就构成了一个电子式互感器装置。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不断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和提高技术性能,从而全面促进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3.3 DMS-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
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不仅是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能够清楚的掌握电量,功率,电压和电流等不同的运行参数,随时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用电量,而且有利于电力平衡负荷监控的精确计量。
再者,DMS系统通过改变现行的变电值班和运行操作模式,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管理方式,从而大大的减少了人员的占用。大大优化了电气设备保护控制,大大减少了大面积停电故障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最后,通过DMS系统,可以建立快速电气事故处理机制,使故障停电的时间大大减小,从而减少了对生产装置的影响。
4结论
虽然人工智能,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新思想与新技术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优质,经济和可靠等多个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电力系统向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向高端和整体的方向发展。区域化、适应化、智能化、最优化和协调化是当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霄,李大伟.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职业技术,2008(7).
[2]侯晓音.地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3]张柏雄.浅谈电力自动化系统模式与智能保护测控设备功能分析[J].装备制造,2009(11).
[4]屈志鹏,李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理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5]郑晶晶,刘峻,杨勇,何世恩.甘肃电网无功优化的现状分析和治理意见[A].第八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篇10
发展历程: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古人的智慧创作的“梅花篆字”把梅花赞颂的更胜一筹。
元代以郑所南自宋亡后,矢不与北人交接。于友朋座间,见语音异者,辄引起。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寓意由来: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究其原因,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
在花鸟画这一门类里,国画梅花、国画兰花、国画竹子和国画是画家常常喜欢表现的对象。这正反映出中国画的象征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好比人中“君子”。“君子”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仅次于“圣人”。
在中国人看来,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探波傲雪,象征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兰花独处幽谷,喜居崖壁、深谷幽香,象征君子操守清雅,遗世独立;竹子虚怀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靓丽,象征君子谦逊虚中,高风亮节;在深秋绽放,顶风傲霜,潇洒飘逸,象征君子隐逸世外,不陷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