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8 13:1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面发展

篇1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习评价;小学数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就小学数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关注,从小学生在学业本身掌握的技能、学习过程、对数学知识的发展应用能力以及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这四个方向出发,结合评价体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小学生学习技能的评价

对小学生学习技能的评价,即结合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其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这一评价方向来看,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人情况,预测其学习效果,并通过小型的讨论课,与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行为,明确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还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与老师讨论关于老师给出的评价中学生的疑问,通过交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小学生对个人学习技能的反思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就具体的学习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业与教学效果的双向提高。

二、对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是指抛开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关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要讲究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数学学习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还包括对其他数学元素,如,数学文化、未知数学规律的猜测、数学性的表达、数学逻辑思维、数学符号等元素的多元化学习,因此,评价也需要多元化;其次,在学习评价中要讲究即时性评价策略,即在学习的当下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促进数学问题的及时交流与解决;最后,还要注意评价体系的灵活性,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等,设置针对这一节课的评价体系,比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设置新的评价标准,活化课堂气氛,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评价,在灵活评价中完善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对小学生学习的发展性评价策略

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即能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以往的成绩和学习表现,对学生的上一个学习阶段进行总结,并联合学生一起制订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和目标,从而激励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攀登另一个高峰。这样的发展性评价,会对小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小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不强,往往是老师说了要做什么他们才会去做,很少会思考自己以后的学习规划,因而小学生更需要老师做好“引导人”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而是邀请学生进行谈话,共同制订一份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学习规划,并顾及全班学生的发展,促进全班学生个体的共同进步。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发展性评价,会将学生的关注力从对简单知识的重复学习转移到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上,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做到真正的“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对小学生学业的表现性评价策略

在发展性评价中,小学生事先知道自己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就会有前进的动力,这时,教师还需要对小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从而让他们在知道要做什么的基础上,学会怎么做。因此,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策略,是指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教师借此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学生面对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如何思考、交流、解决,这一系列的表现都会折射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及其逻辑的严谨性等。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并挖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从而塑造更好的自己。经常举办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能提升数学学习气氛,还能让小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完善自己,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教学变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关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指导方向,教师只有全面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不仅仅是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了学业生活的其他方面,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优化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红娣.让“评价”激活孩子的心灵: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9).

篇2

以身作则,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完成实施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打造德育人才队伍。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应着眼于专业化发展,引导教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与操守,加强能力锻炼和岗位培养,增进交流学习,造就讲团结、有水平、能战斗的德育骨干队伍。在学科德育的引领和要求下,进一步增强育德意识,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使更多学科教师学会并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在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应势利导地开展德育教学,从而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接受教育引领,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创新方式,拓宽德育教育新领域。“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共同进步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深入创新课堂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工作。“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培养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行学科教育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要重视“学科德育”能力,需各学科教师以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提高“学科德育”创新能力,实现“育德”与“增智”互相促进。

紧盯导向,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起强大的理念和道德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外,又努力抓住主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力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以国家理念、国情意识、国家自强、民族复兴为重点内容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实现“中国梦”;以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内容为重点,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帮助学生传承“民族魂”;以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内容为重点,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做好“现代人”,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健全人格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教育全面发展。

篇3

用思想引领成长

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高考升学率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如果一年考不上几个重点大学,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怎么向家长交待?又怎么维持自己的生源?即使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少学校仍在“避轻就重”,考查科目只是一个幌子,敷衍一下就可以了,老师、学生、课堂紧盯的仍然是高考科目。

所以,当隆回一中校长陈惟凡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不能死盯着高考科目,就要把考查科目开好时,一些老师们很是不解。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的区别,根据高考的要求,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共九科,另外还有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十一个科目是不参加高考的考查科目(音乐、美术、体育是艺体生的高考考试科目)。考查科目由于不能为高考加分,在很多学校被边缘化了,少开甚至不开是常有的事。

开好考查科目,首先要过的就是教师关,老师们如果不理解,不支持,这项工作是推不动的。陈惟凡心里很明白。他的工作做得细致、扎实,也做得很艰难。他没有过多地讲空洞的大道理,他知道,大道理老师们都懂。他有自己的说法:“只是一味地抓高考科目,就一定会有好的高考成绩吗?不一定吧。成天把高考压在学生头上,学生的学习生活压抑、沉闷,他们不一定学得好。相反,如果我们给他们愉快、充实的校园生活,让他们身心放松,学习效果可能更好。”

在隆回一中校园里,有一块非常醒目的石碑,碑上刻着“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十个大字。这是隆回一中坚持了多年的办学思想。在教师会上,陈惟凡说:“‘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我们不能只挂在嘴上,要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给学生有生命力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他们的活力,展示他们的思想,我们的课堂就是失败的,我们的理念也就是一个口号而已。要知道,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转折点,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更有鲜明的个性,我们要让他们的中学生活在他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变得青翠欲滴,变得生动鲜活,而不能是一潭激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

陈惟凡2007年担任隆回一中校长,也正是这一年,我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了课程改革阶段。面对新的课程方案,陈惟凡感受到了课程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他也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次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在来一中前,陈惟凡曾在隆回八中、隆回二中工作多年,当过教师,担任过校长。他一直认为,普通高中不能仅仅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好基。对待课程科目,他的观点是,学校要重视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要看到每一门课程的价值,不要以为只有高考科目才有用,非高考科目、考查科目同样重要,同样要创造条件开足、开好,要从课程层面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动发展、主动发展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思想的引领在师生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全校上下从领导班子到全体师生,对课程有了统一认识,首先是制度保障,学校对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没有厚此薄彼,教师工作绩效评定、评优评先与职称评聘,同等对待;其次是在工作中有意突出考查科目的地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考查科目的重要意义,尽可能地为考查科目课程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让考查科目的任课教师同样感受到学校的重视,并由此产生对课程的自信。

有人担心家长不支持,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反对学校的做法。陈惟凡说,开始我也有点不放心,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家长们并没有激烈的反对意见。现在我们的学风好,教风好,校风好,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一年比一年好,赢得了社会上一片叫好声。其实,家长的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有家长就这么对我说过,并不是说孩子一定要考个名牌大学,现在高考压力太大了,再说考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就一定能过好日子吗,不见得。孩子只要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最重要的。在学校里,能锻炼他的综合能力,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真本事。你看,我们的家长多好,多开明。也正是因为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才更加坚定信念。

用理念指导教学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多年的实践中,隆回一中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突出特长”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在这一办学理念体系的指导下,学校为考查科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考查科目的实施有条不紊,不做表面文章,扎实开展,追求实效。

首先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考查科目教师队伍。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素质高低有着紧密联系,隆回一中按要求配置考查科目教师,目前学校有音乐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体育教师12人,信息技术教师8人,通用技术教师3人,物、化、生实验教师9人,研究性学习课程专职教师3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2人,确保了各门考查课程均由专职教师执教。学校建立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教研组(备课组),坚持每周定期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通过务实的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作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分期、分批组织行政人员、教研(备课)组长和科任教师赴课改先进学校参观学习,开展集体备课,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反思,为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分享经验搭建了有效平台。学校各项常规工作从严要求,定期对考查科目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比,积极开展教学竞赛,引导每位教师负责任地工作。

其次是确保考查科目教学课时。学校注重理化生实验教学,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始终坚持在理化生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好实验环节;各年级每周2课时的体育与健康课毫不动摇,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在高一、高二年级按要求开出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同时,高一、高二期间,充分利用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

再次是完善考查科目教学设施设备。近年来,隆回一中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多功能体艺馆和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艺馆内有篮球馆、乒乓球室、健身房、跳高训练室,并设音乐室4间、美术室2间、舞蹈排练厅2个。音体美学科教学器材设备配备均达到I类标准,能很好地满足音乐、体育、美术教学的需要。装备了2间通用技术教室和6间电脑教室,拥有学生用电脑350台,可满足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有理化生实验室8间,仪器设备配备达到I类标准,能够开出全部实验,可满足理化生实验教学的需要。2011年又投资70余万元将实验楼增加一层,用于新装配实验室,以更好地满足理化生实验教学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学校严格抓好考查科目的教学管理。学校有四条管理的硬措施。一是严格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计划制定、备课、上课、辅导、考试和教学总结等常规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满意度测评。二是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委员会依据《新课程学分评定方案》,积极发挥监督和指导学分认定的职能作用,学分认定程序规范,考查科目的学分由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平台集中管理,学分结果纳入毕业评价,作为学生评优推荐的依据。三是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期末都组织考查科目的考查,并将学期末考查成绩、模块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内容。四是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工作,确保考查科目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既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一个难点。隆回一中为开好这门课程,将学校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与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培计划培训,参加国家、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赛,培养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骨干;精心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学期初,各班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学校每期组织学生分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次召开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现场会和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为出多少成果,而是通过这些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全校40%以上的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工作,共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1106个,100%的学生参加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教研组被评为邵阳市优秀教研组。

用文化经营校园

校园文化也是一门课程,陈惟凡一直这么认为。他说,文化是有形的课程,也是无形的课程,它像一条血脉贯穿于学校的办学历史中,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好中学的标志,不仅是学生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东西,所以好中学都有自己生动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学校师生都是文化人,文化人讲究有‘文化’的生活,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凭着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经营校园要特别重视文化手段。我们强调校园文化,就因为那是学校的精神所在,是能够养成学生气质的东西。现在人们都喜欢谈解放前的几所著名中学,如南开中学、白马湖春晖中学。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南开朴实沉毅的校风,春晖中学师生平等、学生自治、教学自主的开放式教学。学校的个性和风格对于中学生趣味、精神、气质的形成,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说起校园文化,陈惟凡滔滔不绝。

是的,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觉醒、叛逆、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旺盛,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出问题,因而也就最需要指引与关爱。可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真是有点“惨不忍睹”——校园生活太单调了。

在隆回一中,陈惟凡对学生提出了“四立”的目标——立志、立德、立言、立行。他说,这是我对全体学生的期望,也许我们离南开中学、春晖中学有不小的距离,但他们的做法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多年来,隆回一中致力于创造“有道德的教育生活”。“要做好一件事,先做好一个人”,这是隆回一中师生的共识。正如陈惟凡所说,教育不仅仅是一张张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只是升学率,还是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只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还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幸福。

近年来,隆回一中着力于创建“书香校园”,开展全校性主题阅读活动,每年围绕读书活动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获得最有价值的营养。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的情感;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美术教育空前重视,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那么,美术教育又该如何是适应时代要求,如何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便成为新时代美术教师面临的严肃课题。那么对于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又该如何承载新的使命,成为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须正视并深入研究的实践活动。

一、培养儿童学习兴趣,激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由盲目的冲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需要考虑从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

二、灵活应用教材,学的更加轻松

在实际美术教学中由于惯性延续作用,以及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大都将重点放在技能技巧,忽视了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来打动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感官。

“感性的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首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优秀感知材料,让他们向大师,向民间艺术家、向大自然学习,通过这种欣赏教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了解美术文化发展,美的形式、法则,掌握美术表现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情感性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关注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前提,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美术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情意性、充分调动视觉、味觉、触觉,让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丰富多彩的表现活动为他们开辟一方自由创作的天空。例如:我在上《瓜果飘香》一课,开课时我把各种水果放近布袋,让学生蒙上眼睛,用手摸一摸、闻一闻、再猜一猜,当猜对时,同学们都鼓掌,猜错了,大家都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顿就来了。上课过程中,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各种水果的外型特征、营养成分,他们都很有兴趣。引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从写生入手发展造型表现能力,这会使具备初步写实能力的儿童知觉能力的得到超前发展。同时,儿童在对物象进行精细描画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实能力,而且也锻炼了耐心和毅力,培养起忠实认真的品格。

四、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改进

如果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吸引学生关注美术的前提,那么感性材料的呈现方式就是知觉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范围,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观察赏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好接受美术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开放的 有情趣的教学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并发展不同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这种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写生人物课设问:这个人的形象有哪些特征?有针对性的回答形象特征,如脸部特征、头发、性格,职业生活习惯、爱好等。

篇5

1. 挖掘学科资源,在课堂学习中体现规范。课堂教学是学生基础文明养成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积极参与,善于质疑,勇于表现自己,真诚的欣赏别人,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生物学科在《种子萌芽》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生豆芽,通过豆芽的萌芽、生长、茁壮的过程,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学会了珍惜和热爱生命。又如,数学学科,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外出采访,调查燃气使用情况,调查垃圾塑料袋使用情况,并且通过观察生活,自己学会编数学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学生们养成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2.挖掘学生潜能,在管理活动中强化规范。本着“抓日常,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自育能力。

班级工作,学生是主人。班、团队干部实行民主选举,班长实行轮流制,班级事务统一征求全体学生意见,建立班务民主会议制度等等,让学生参与日常管理,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逐步实现由被管理向自觉管理转变,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

管理工作,学生是主力。学校成立了学生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日常管理实现班级轮岗制,学生的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由学生自己检查督促。这不仅使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自主能力得到锤炼和提高,德育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

学校活动,学生是主角。学校艺术节、运动会、科技手工制作等活动的组织、评比、总结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电视台的小记者和主持人学会了使用数码相机、能自己制作片头、录制节目。同学们积极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 挖掘学校文化,在主题活动中践行规范。校园内的每一面墙、每一寸土都发挥育人功能。我们开展以“传播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学校”为主题的保护环境活动;以“共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子”为主题的诚信教育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法律在我身边”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活动;以“社区是我家,爱护环境靠大家”为主题的荣辱观教育活动,效果显著。尤其是我校的大型团体操――功夫扇,学生全员参与,多次在长春市大型活动中亮相,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都说:“功夫扇让我们懂得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学会了坚强,锻炼了意志,增强了体质,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利用家庭德育资源,家校沟通、提升行为规范家教水平

家长素养、教育方法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为此,我校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1. 创建班级专题博客网站。博客网站包括“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班主任留言簿”等多项栏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改革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家长、教师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外博客网站让更多孩子不再迷恋网络游戏,更注重与班主任、家长和同学在思想和学习上的沟通与交流。

2. 改革家长会模式。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校互动会议,采取专家讲座、典型引路、咨询辅导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

召开“亲子家长会”,变“告状式”的家长会为“亲情互动式”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角由教师换成学生,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这样的家长会,在密切家长与孩子关系基础上也拉进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使家长更愿意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3. 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创建“五典型”学习型家庭:即争创“尊老爱幼型”家庭、“教子成才型”家庭、“道德法制型”家庭、“文化艺术型”家庭、“绿色环保型”家庭。我们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家校共建和谐为特色,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比如,学校艺术节,家长们积极踊跃参加,利用班后时间来学校和师生一起排练节目。在活动过程中,增进了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一次汇报演出中,有一个才艺展示节目,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和家长共同惟妙惟肖地演绎了郭东临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获得满堂喝彩,拉近了父子间的距离。让台下来观看的领导、家长、记者们感动了,掌声经久不息。家长和老师的一举一动感染着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

三、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依托基地,促进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途径,我校积极开发社会资源,使学生接触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我校与区兴业街道办事处、站前街道办事处和吉林省少年管教所等二十一家单位携手创立了“七十二中学教育协作委员会”,建立了九个教育基地,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搭建健康成长的自育平台。

1. 创建法制教育基地。我们和吉林省少管所共同举行了《同在蓝天下》捐赠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受到震撼,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另外,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在我们开展的模拟小法庭活动时,大家查阅一个又一个案例,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了解法律并自觉自愿按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开辟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在敬老院里学生们经常为老人们演出自编的文艺节目,给老人们送水果,帮助他们整理院内卫生。当老人们开怀大笑时,当离别时潸然泪下时,学生们体会到了爱心的力量,家长表示孩子比过去懂事了,休息时能帮家长作一些简单的家务,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3. 建设社区教育基地。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通过清理白色垃圾和顽固的野广告,同学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班班都搞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学生自制的垃圾箱成为时刻提醒大家爱护环境的标志。

篇6

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德育、教育、体育、美育缺一不可,都要抓紧不可耽误。各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只要教师发挥得好就能充分的推动个体人和整个社会的重大发展。

关键词:

全面发展片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古今中外,只要是真正的和正常的教育,无一不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片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和对立,而“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人们随意设计、随意规定的,而是由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其中主要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个人只能在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个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消灭归根到底取决于旧的社会分工的消灭。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首先是德育。我国的德育教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深化德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高丽金老师认为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加强史论结合,突出爱国主义主线;发掘教材中两类德育因素,加强德育渗透;运用教材的彩图、插图、警世名言、练习题,深化德育教育;使用乡土历史教材,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校外德育资源,搞活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以举一反三,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各科都发挥自己的特色,进行德育工作,“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相信定能把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抓好。

其次是智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育的意义在于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智育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一味的填鸭式的教育,到头来学生只是学会了死记硬背真正的本事一点也不会。

再者是体育。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学校体育区别于一般的活动,比如劳动和娱乐活动,也区别于竞技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在于其教育性。学校体育所学校体育所学校体育所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 学校的体育主要要求做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最后是美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途径,培养受教育者崇高美好的心灵和健康高尚的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还要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和一定美学知识的学习,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和美化自身的目的。要达此目的,中小学美育应该在艺术课和基础课中进行美育教学,贯穿始终。中小学音、体、美课时不少,且时间持久。在体育课中讲:为国争光、奥运夺金、升旗之崇高美;人体比例美,讲体育锻炼使人健康有力、修长美丽。讲持之以恒出早操,刻苦锻炼塑造人体美而非“东亚病夫”;队伍整齐划一、队列雄壮行进场面美;讲公正无私、正大光明的竞赛美;讲将帅风度、临阵不乱、“胜不骄、败不馁”刻苦训练的意志美等。在音乐课中,结合扣人心弦、悦耳动听的音乐,讲创作美、听觉美;通过舞蹈戏曲讲形体美、艺术美;通过五颜六色的服装讲色彩美、和谐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多讲高雅,也知市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参考文献:

篇7

(一)审美能力界定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对于缺乏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就是说,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美的创造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因为审美理想在创造美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它支配着美的创造目标,并激发创造动力;二是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美的创造需要感知、理性,更需要情感和想象;三是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人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自由地追求美,那么创造出的世界才是全面的、和谐的。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奋斗,在创造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的美和完善。

(三)审美能力与专业技能

1.强化审美能力培养,提升个人竞争实力。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先生曾说:“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2]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情商的培养,一个拥有很强审美能力的人同时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仅仅会充实和完善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会成为和他人有效沟通的桥梁,在当今社会,高情商比高智商更重要,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仅仅因为高智商取得成功的人微乎其微,而高情商则可以为一个人搭建起很好的平台,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当中,高情商的重要性是早已经被证明了的。高智商主要是个人的,而高情商的影响则是群体的。所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实质上就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所有竞争者都拥有同样的专业技能时,情商的重要性就会突显出来。

2.培养丰富审美情感,塑造立体丰满人格。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它主要是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的创造力,形成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有美学课程,这是一个优势,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大学生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都得到发挥,逻辑思维能力、道德意志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培养出心理结构完美、个性和谐、情操高尚、多才多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塑造丰满立体人格的关键所在。

二、审美心态与职业期待

1.调整审美心态,摒除功利之心。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认为,美在形式。也就是说,美是和功利严格对立的。如果涉及到内容和功利,那么美就变得不纯粹了。作为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依附美虽然可能和功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只有在超越物质功利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实现对美的欣赏。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就是要求和功利拉开距离,追求在生存的压力下容易丧失的愉悦心态。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的交汇地带,很快就要面对一个无情甚至残酷的生存境况。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追求有利于将来就业的名誉、财富等等。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功利意识,使他们不会安心于对知识乐趣的求索,这种心态如果持续下去,从大学带进工作,必然由于强烈的功利之心和他人关系疏远,情商缺失,建立起仅仅以利益为链条的关系网,这样不仅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容易为他人所排斥,一个人成为一个孤岛。

2.积极心理建构,坦然面对窘境。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教育就是建构人的审美结构,以美的感受为最终目的,美则是融合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释放的性质”[3]。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这是“以美启真”;审美又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因而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以美储善”。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有助认知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伦理的人、理智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而对于一个人格完善、心理结构健康的人来说,生活中的困境并不会那么令人望而生怖,崇高的对象带给人的那种升华力量会激励他勇对困难,开阔的心胸真正能让其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审美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篇8

幼儿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它的评价内容更广泛,角度更全面,对于幼儿、教师、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幼儿的意义。

发展性评价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一名幼儿的个性特征,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评价方式多样化,更关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促进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2.对教师的意义。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反思教学过程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帮助教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育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3.对家长的意义。

家长是幼儿最亲密的人,在家庭中,幼儿的表现更自然、真实,家长对幼儿的理解更深入、全面,因此家长对幼儿的评价更具有话语权。发展性评价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发展,加强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家长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性。

二、幼儿评价现状

当前幼儿评价方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及定量的评价方式,通常情况下,教师将幼儿放置在一个预先创设好的情境下,然后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幼儿粗略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有失公正,而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评价主体单一,存在主观偏见。

由于教师是按照社会需要,根据教育目标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教师在家长及幼儿心中占据特殊的地位,教师的评价影响家长对幼儿、幼儿与幼儿及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况且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受到个人主观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的影响,还受到“光环效应”、“恶魔效应”及刻板印象的制约。当教师在一段时间持续发现幼儿存在某种缺点或者优点的时候,这种固定的印象就会不断地扩散弥漫,逐渐掩盖幼儿身上其他的品质特征。

2.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幼儿定性定量。

现阶段,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主要从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忽略幼儿在情感、态度、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通常教师将幼儿置身于预先设置好的标准或者常规的模式下,以简单的优、良、中、差几个等级对幼儿进行定量的划分,忽略其学习兴趣、求知欲、责任心等在活动中过程中展现的品质。

3.评价结果存在形式主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割裂。

有些幼儿园将幼儿的发展评价与教师的工作效率挂钩,在测评时注重结果的呈现,这种与教师利益挂钩的评价方式很难客观公正。很多教师为了凸显教育效果的显著,对幼儿的评价结果弄虚作假,同幼儿真实的学习生活相割裂,掩盖幼儿真实的发展情况。

三、发展性评价实施途径

1.以《指南》为依托。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指南》,它是我国最新出台的关于幼儿教育的指导政策,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合理科学地评价幼儿身心发展的健康水平提供了依据。幼儿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发展的进程中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在评价的时候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指南》为成人提供了一个关于幼儿发展的框架,让人们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避免评价的盲目性;此外,幼儿在相似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分别受到幼儿家庭背景、身心状况等影响,最终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指南》按照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分别对三四岁、四五岁、五六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合理的期望,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年龄班而引起的评价片面性或者主观偏见等问题。

2.教师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不仅要注重定量评价,更要注重定性评价。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观察法是一种很好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按照时空、角度的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集体观察法、抽样观察法等。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利用摄像机、录音笔、照相机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还原幼儿活动的本真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看到幼儿对于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可以观察到幼儿在完成任务时展现的责任心、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对于幼儿进行更全面、真实的评价。

作品分析法则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式,教师收集幼儿不同阶段关于科学、社会、健康、美术等方面的作品,通过一学期或者整个幼儿园三年作品的分析,直观地看出幼儿在各个领域的进步情况。

谈话法是另一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问答的谈话、选择答案的谈话、自由回答的谈话、自然谈话。教师在谈话过程中可以用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在与幼儿交谈的过程中一边观察幼儿的状态,一边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比较真实全面的评价方式。

当然,还有问卷调查法、档案评估法等评价方式,对幼儿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3.评价主体多样化。

家长是幼儿出生之后接触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长面前,幼儿的表现更真实、自然,而且由于距离的优势,家长可以观察到大量真实的情况,对于幼儿的客观评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而教师则是按照社会需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专门从事教育幼儿、将其培养成为社会化人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幼儿评价的过程中,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依据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

篇9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事物,经过复杂的比较,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有序排列的一种活动。排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由于排序活动的难易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幼儿对排序形式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够得到积极的训练。例如:有一组长短完全不同的小木棒,如果指令幼儿从中选取最长的或最短的,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这种训练比较直观。而如果指令幼儿按教师已排列好的三根木棒所构成的序列继续接下去排列的话,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可能会奇异地发现,他每次选取的最短的这根,排进序列中,却是序列中最长的一根,即它比已经摆出来的小棒都长,又比没有摆进序列中的剩余小棒都短。更本质一点说,这根小棒相对已摆进序列中的来说它是最长的一根,相对于没有摆进序列中的木棒来说是最短的一根。幼儿对小木棒的这种既长又短的双重性和能协调系列前后关系的传递性的逐步理解和认识,说明幼儿系列化的逻辑观念的初步形成,这是幼儿思维的一个飞跃。

2.数学是一门关系学科,排序作为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所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系列结构的各种关系。

幼儿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深化的过程,这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深化的过程主要是指幼儿认识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逻辑观念。以两个以上十以内大小完全不同的物体排序为例,幼儿最初能理解和判断的是哪个大(或最大),哪个小(或最小),然后逐步理解和判断是哪个比哪个大或哪个比哪个小;是一个比一个大(愈来愈大),还是一个比一个小(愈来愈小);等等。在活动中,幼儿对一组物体序列结构的多层次逐步理解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及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标志着幼儿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逐步发展,即逻辑思维的发展。

3.如果提供的排序材料自由度大一些,物体的序列结构又具有多维性,将使幼儿的思考更富有创造性。

例如:对于一组数量适当、大小、颜色、形状都有不同的物体,幼儿面对的问题有:(1)都可以怎样排列呢?(2)如何在排列的同一个系列中反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序列关系呢?如,不仅物体的形状呈规律排列,而且颜色又以红、黄、兰、绿为重复周期再现。在这样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比较,更严密地思考和探索,更丰富地联想和创造。

二、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排序活动中,幼儿依次列举实物的动作行为构成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动作序列;而将实物按其某一方面特征或几个方面的特征上的差异性进行差量排序或规律排序又构成了空间上的各种特定的序列结构关系;等等。可见,排序的变式是灵活多样的,所揭示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及时间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不仅能极大地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幼儿在排序活动中逐渐地理解和认识诸多系列关系,并形成可进行操作和创造的技能,对于幼儿理解自己的世界,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世界,逐渐形成对待客观事物的正确态度,增长应变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及对各种特点序列结构的理解和认识过程,还能增强幼儿的主观意识、规则意识,提供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个体经验,对于幼儿生活的常规化,做事的程序化,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从排序活动的组织来看,小到一个人的活动,大到小组活动及全班集体活动,带来的效果也是积极的,尤其是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创造了幼儿互相模仿、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经验。同时,促进幼儿协助、合作等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增强与同伴共同承担责任、共谋一事、共同体验成功快乐的群体意识。这些都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心理因索。

三、对促进幼儿体、美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排序教育必须在幼儿的操作中、活动中进行。

当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排序活动中,按所设计的特定规律的序列进行户外活动或进行各种游戏时,又带给幼儿身心的和谐。这些不仅能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而且又能活动幼儿手的小肌肉群和整个个体,达到寓体育于排序活动中。

2.排序教育中,呈现在幼儿视听之内的事物序列结构,有的是一幅画的几方连续;有的是一首曲的规律节奏;有的是一个过程的周期重复再现;有的是一个整体的连续分解……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21-04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离不开美,社会需要美,而这一切都来自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行为、心灵,提高人们道德情操的目的。审美教育最终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前提下,审美教育面临两个任务:一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重建人们的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人们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的时代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主导地位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人类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就是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根本上使人获得解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这里所说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是指人的行为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人看做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价值的多维性,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全面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联结和补充的,统一的基础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

(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应该具有的本能和基本特征,它会促使人的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和动机产生。比如母亲保护她的孩子,这是一种天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的社会属性更为重要。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点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实践,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可见, 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个人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全面协调地发展社会关系,人才会有社会归属感。

(二)人的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是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个性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原则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但最终他的行为还是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从德、智、体、劳等方面进行,还要强调审美教育,要将人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全面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操的道德人,那是德、智、体所不能代替与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出现的,其核心是“我们人类受到既要将自己的内在必然性带给现实,又要使自己的外在现实服从必然性法则这种两重对立的冲动的驱使。”前者强调的是人的感性认识,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理性认识,针对感觉确保人格性。席勒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调和,提出“美的灵魂”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审美教育论。到16至17世纪,在夏夫兹柏利、卢梭、歌德的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谐的人格理想,他们意图通过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来实现“美的灵魂”的理想境界,至此,审美教育有了真正的理论规定,并与美学和教育建立了内向联系。“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2]审美教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人个体的和谐发展,首先是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使人在情感、道德、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审美心理结构“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3]。因此,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揭示美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心理,让人理性的判断、感受、创造美,最终塑造人的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