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1 09:4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主要航天国家继续推进一次性重型运载火箭研发,同时通过改进发动机设计、研制新燃料等技术革新降低发射成本。此外,新型运载技术、先进空间推进技术也是运载领域发展的重点。2012年,美国新型重型运载火箭研发继续稳步推进,J-2X上面级发动机、五段式固体火箭助推器按计划进行地面测试。7月,航天发射系统(SLS)先后完成了系统需求、系统定义和初步设计评审,NASA将着手开始火箭芯级初步的制造加工,为2014年的关键设计评审做准备。俄罗斯积极推进安加拉火箭的研发,目前该火箭已运抵发射场,等待2013年的首飞。此外,俄罗斯还计划发展具备探月能力的新型运载火箭,能源公司提交了与乌、哈两国联合建造超重型运载火箭计划。火箭将使用“能源-暴风雪”项目中的技术,运载能力最高达70吨。11月,欧洲航天局部长级会议决定,未来两年将继续推进“阿里安”-5ME和“阿里安”-6小型火箭的研制计划,以及两种运载火箭的通用技术。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JAXA)则在2月宣布将改进H-2A火箭,使其运载能力提高一倍以上,从而提高在商业领域的竞争力。针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各国在研制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可重复使用、亚轨道飞行、低成本快速发射等新型运载火箭技术。美国SpaceX公司于9月、11月和12月三次进行“蚱蜢”可重复使用火箭原型机的验证飞行,目标是研制两级可重复使用的“猎鹰”运载火箭,火箭能够用自身引擎实现基于起落架的着陆。“猎鹰”9火箭燃料成本只占发射成本的二百五十分之一,如果该计划成功,将极大降低“猎鹰”火箭的发射费用。欧洲航天局(ESA)正在准备“过渡性试验飞行器”(IXV)的首次下降着陆试验,为研制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提供技术支撑。此外,NASA正在与美国军方联合研制用于发射纳卫星的低成本运载火箭,该火箭能够以100万美元的成本实现24h内的快速发射。日本也计划在2013年进行“艾普西隆”(Epsilon)新型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该火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实现低成本和快速航天发射,目标是2017年将火箭的发射成本降低到3900万美元,并争取实现每月发射。在加强深空探索的大背景下,先进空间推进技术成为2012年发展的一个热点。1月,NASA授予诺•格公司合同,目标是研制一种用于“太空拖船”的高功率太阳能电推进系统,这种系统能够从低地球轨道(LEO)向地球同步轨道(GEO)运送卫星,以节省燃料成本和二级推进器的成本。由于太阳能在远离地球轨道的地方作为能源存在劣势,因此,核动力推进技术用于未来深空探索前景广阔。3月,斯科尔科沃基金会核分部负责人称,俄罗斯将在2017年前制造出适用于长距离载人飞行航天器的兆瓦级核推进系统,预计耗资超过2.47亿美元。NASA也正在研制“高级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ASRGs),与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相比,每台ASRG只用1kg钚-238就能产生130W~140W的电力,而现有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需要4倍以上的钚才能产生同样电力。
国际空间站应用价值凸显,新型航天器发展稳步推进
2012年,国际空间站进入全面运营。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完成了4次载人运输服务,“进步”号货运飞船进行了4次货运补给,日本HTV和欧洲ATV货运飞船各进行一次补给任务。航天员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有效保障了国际空间站的常态运营。欧洲和美国分别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如何将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技术试验平台为未来空间探索技术发展提供支持。2012年,国际空间站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科学成果倍出。技术试验包括:俄罗斯首次利用激光通信手段将电子数据传送到地面;ESA和NASA测试了星际通信协议,实现对地面机器人的远程操控;JAXA和NASA首次使用机械臂释放5颗立方体卫星,用于科学探测、教育及科技研发;NASA利用“进步”号货运飞船验证“零推进机动”(ZPM)试验;NASA使用加拿大机械臂在国际空间站上成功进行6次在轨燃料加注演示验证(RRM)试验。另外,还开展了几项维持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的技术试验,如新型交会对接系统试验、新型前定空间碎片规避机动(PDAM)系统等。这些技术试验的开展,不仅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为支持小行星、火星探索活动以及月球居住等未来深空探索技术的开发提供支持。2012年,在NASA及私营公司的联合推动下,美国商业航天器研制进展顺利。“龙”飞船完成首次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负责载人商业航天器研制的波音公司、内华达山脉公司及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公司均已进入商业乘员开发计划的第三阶段,制定了满足NASA安全和性能要求的商业乘员运输认证计划。NASA“猎户座”飞船进行了系列降落伞试验及水上溅落试验,完成了包括对接窗在内的硬件组装,进行了压力检验测试,在进行热防护装置安装的同时,正在进行与“德尔它”4运载火箭连接适配器的制造,地面发射与运行系统也转入初步设计阶段,为“猎户座”飞船2014年首次验证飞行奠定了基础。2012年12月,俄罗斯宣布已完成其新型载人飞船的设计工作,相比现有的“联盟”飞船,新型飞船具有能发射至国际空间站以远和登月飞行等多重优势,计划于2017年试验飞行。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还正在开发创新的发射中止系统,其设计理念是将发射中止系统集成到载人飞船上,在不需要提供逃逸救生功能时,可将燃料转移给飞船的动力系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从而在为航天员提供可靠逃逸救生支持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近地轨道载人航天运输成本。
航天员系统研究成果显著,载人飞行逐步向深空探索迈进
2012年,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员选拔工作进展顺利,各项航天医学实验全面展开,获得大量珍贵科学数据,NASA新一代航天服Z1通过初步测试。国际空间站航天员驻站时间计划延至一年,标志着未来载人航天飞行正逐步向长期飞行阶段过渡。2012年1月,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中心从304位报名者中筛选出8位获选航天员候选人,这是俄罗斯首次公开选拔航天员,也是航天员选拔改革的第一步。未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还将逐步淡化军事色彩,航天员大队的17名军人航天员退出现役,航天员训练中心余留军人也都转为预备役。2012年,多项医学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航天飞行引发的骨质疏松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NASA研究发现快速诊断骨丢失方法,ESA研究人员发现航天员减少盐摄入量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二是长期飞行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成为研究重点,NASA科学家发现,微重力环境下,视力变化与身体上下肢体液的变化造成颅内压增高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视力变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叶酸依赖型单碳代谢途径”发生变化,此项研究结果对NASA和未来航天员有着重要影响;三是航天员免疫系统变化影响实验广泛开展,NASA成功运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针对困扰航天员的皮肤疾病带状疱疹,在早期病变开始前即可检测出免疫系统的变化,使得航天员在病痛出现之前即可接受治疗。11月,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和NASA各选定1名航天员,计划进行为期一年驻站考察活动,将于2015年3月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启程。目前航天员及专家已经开始飞行前的准备工作,并确定以下七个重点研究领域:微重力环境下飞行如何影响航天员的视力问题;评估防治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的锻炼和营养学方法;长时间生活在微重力环境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评估可以影响平衡和感知的神经前庭系统变化;乘员的行为、表现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辐射暴露的影响;评估乘员培训程序和可能发生的变化。NASA为航天员设计X1骨骼服与传统的骨骼服相比,X1可增大航天员的活动幅度,令其在空间行走也能感受如地球上一样的重力,这一功能可帮助航天员有效避免肌肉损耗。NASA研制新型舱外航天服Z1这套历时20年研制的新型舱外服拥有更有效的冷却设备以及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目前该型航天服已通过初步测试,预计2015年将用于实际的飞行任务。研究人员还将根据Z1的设计继续研发其升级版Z2和Z3,如果试验进展顺利,Z3可能在2017年投入使用。
空间科学研究酝酿新发现,深空探索技术取得突破
2012年,以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为代表的深空探索计划取得成功,标志着人类深空探索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推动了太阳系空间科学研究的发展。5月,NASA的月球探测器“圣杯”(GRAIL)完成其主要研究任务并于12月成功撞月。根据GRAIL传回的数据,NASA绘制了首个高分辨率月球重力场图。9月,美国的“黎明”号探测器完成了对灶神星的考察,随后飞往谷神星,成为第一个环绕两颗不同天体运行的无人探测器;“信使”号探测器发现水星上大量冰水物质;“旅行者”1号探测器接近太阳系边缘,即将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探测器;“哈勃”望远镜发现迄今最古老螺旋星系。这些空间科学研究使得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入。8月,迄今为止质量最大、性能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好奇”号成功着陆火星。“好奇”号首次采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量和传输速度的最大化;利用导航计算机、反冲推进火箭和“天空起重机”技术,实现了安全准确着陆火星;以“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为核心的能源系统,具有连续供电能力强,供电量大,供电能力不受着陆位置的影响等特点;采用酚醛树脂浸渍碳烧蚀体”(PICA)为材料的“好奇”号隔热罩具有可拼接扩展性和苛刻环境承受性;此外,“好奇”号搭载了10种科学研究仪器,不仅能对目标进行拍照和取样,还可用于火星岩石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对火星大气及环境进行评估等。“好奇”号的成功,是人类深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深空探索领域取得显著技术突破,将对美国乃至世界载人航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2年,各航天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和航天发展战略,相继确立了自己的深空探索计划。俄罗斯在4月公布的“2030年前空间探索战略”中明确提出,2020年前俄罗斯将利用一系列登陆探测器,深入开展月球研究,并采集、带回月球土壤样本。2030年前进行月球载人试验飞行,实现航天员在月球表面着陆并返回地球,2030年后则进一步落实月球开发的大型项目,实现定期月球载人飞行,在月球部署空间站科学实验室,开发探索月球所需的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此外,俄罗斯还准备在2020至2025年间,实施若干个探索太阳系重要行星的项目,向金星、火星和木星等地球周边的行星发射探测器。5月,ESA通过了木星冰月探测计划,该计划耗资10亿欧元,预计2022年完成。ESA还与俄罗斯正式签署协议,将于2016年和2018年合作进行“地外火星”任务。2012年底,NASA公布其未来数年的火星计划,其中包括2020年发射可能携带样本返回的火星漫游车。此外,印度的火星轨道器最早将于2013年11月升空,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大气。为此,印度政府2012财年已经向ISRO拨款2500万美元。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日趋紧密,各方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实现
篇2
【关键词】 商业航天 火工品
1 商业航天产业简介
何为商业航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在论坛上抛出了自己对商业航天的看法:“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从事投融资、收购、合并、议价、赔偿、研发等航天活动,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既服务于政府需求,更服务于市场需求”。
2 商业航天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2007年开始,在奥巴马政府的大量倡导下,NASA开始自我革命,逐步退出具有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的航天领域,积极培育和扶持有实力的民营航天企业。未来,NASA将逐步退出低轨道商业航天发射和运营市场,专注于引领月球和火星等太空探索前沿领域。以此为契机,世界商业航天开始蓬勃发展,全球太空产业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从2010年的2616亿美元已经发展到2014年的超过3300亿美元。据2016年6月美国航天基金会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到了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活动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6%,总计2460亿美元,商业航天已进入成熟期。一批创新性强的商业航天公司脱颖而出,一系列技术领先、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项目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持有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经开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物运输服务,今年,其研制的“猎鹰-9”火箭完成世界首次海上回收;布兰登拥有的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正在努力为普通人提供太空旅游服务,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成立的蓝源公司(Blue Origin)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低轨道飞船,以降低载入航天的成本;轨道ATK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将首台商用3D打印机送往国际空间站等。更多私人企业已经成功进入这一市场,占据了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
除了运载发射业务,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卫星研制预应用,而在该领域,以微小型卫星的发展最为迅速。国外小卫星公司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短短三年发射了70颗卫星,如果按照传统的航天测控和图像生产的工作流程,需要长期而庞大的地面支持和后续数据处理工作量。为此,Planet labs、Skybox等小卫星公司开发了高效运控网络和自动化数据生产流程。在市场推广方面,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适合普通大众参与的遥感数据开发平台。
在国内,商业航天也成为了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2015年9月,经财政部批准,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了四维商遥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以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之前,我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1颗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和1颗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在技术上,吉林一号贯彻了“星即是载,载即是星”的理念,突破了每颗卫星必须依托一个平台的传统思路。
2016年在第二谩爸泄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就《关于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的专项合作协议》举行签约仪式。该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武汉航天基地的建立也可以说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未来将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综上所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3 对火工品的主要需求领域
商业航天当前的主要发展领域包括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空间信息产业应用,商业航天的市场化运营,商业航天的政策机制几个重要方面,其中与火工品相关的发展领域有两个,分别是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以及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
(1)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领域主要是以运载火箭发射为主要产品,而相对于当前我国国家组织的航天工程,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和以低廉的价格赢得商业航天发射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应用在商业航天的运载火箭及其配套产品(包括火工品)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成熟可靠,另外一个就是低成本。未来这一领域还将出现往返式可重复使用的空天运载飞行器,届时将成为另一个发展热点。
(2)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领域主要以微小型卫星的研发为主要发展方向,微小型卫星由于重量轻,研发成本低,易于发射等特点,将成为未来商业卫星的主力军。2015年,全球有超过200颗50kg以下的微小型卫星发射,未来这一数量将会成倍增加,该种配套的产品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火工品作为实现卫星多项功能的必备产品,未来必将大有作为。同时在这一领域临近空间浮空器及长航时无人机也是微小型卫星的一个重要补充,由于其重复使用特性,届时将在一些特殊的商业航天应用中伴有重要作用,而这两类产品中都有火工品的应用。
4 小结
通过最近几年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已经体现了我国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巨大决心,其规模将是千亿级别,无论是在运载火箭还是在卫星应用中,目前看来,都不能离开火工品。未来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合理制定营销推广方案,深入拓展市场领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差异化竞争方式,逐步适应商业航天发展的要求。借助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大势,逐步提升我所的市场地位。
篇3
一、江苏拥有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较好基础
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紧邻“大飞机”落户地上海。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大飞机落户上海”所带来的要素集聚效应,将对包括江苏在内的诸多省域航空制造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估算,国家对整个大飞机的预期研发投入在3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整个研制过程能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价值传导和经济增长效应。在制造过程中,一架大飞机需要由数千家配套厂商生产并提供共计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由此,拉动配套产业,使其得到不断升级的机会,并最终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江苏与上海的关系愈加密切,时空距离在不断缩短,这有利于江苏抓住“大飞机落户上海”的发展契机,“抢先”对接,并依托由此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航空工业的产业链。
雄厚的经济基础。江苏的强大经济实力为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同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4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完成出货值1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3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0.48%,该行业已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可见,在经济强有力的支撑下,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科技强省,江苏研发投入资金雄厚,境内的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具有较大的人才技术优势。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2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已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科技服务平台29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6个。在航空航天器制造领域,江苏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机构数自2000年起开始稳步上升,2011年分别达到839人年、1.45亿元、20个,其中,内部支出达到历史最高值。尤其在南京地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航空航天相关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量众多,拥有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国家重点学科群,每年培养输送1000多名航空专业研究生,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可观的研发人才。
江苏在航空航天领域所投入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607所、614所、716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14所、28所、55所、58所,以及南航大无人机研究院都是国内专门从事关键技术研究的单位,研发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见,以经济繁荣为后盾,江苏强大的科技实力正逐步转化为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江苏省内各市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及产业优势,已经打造出一批航空产业园或航空产业集群,成为行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先后成立了南京江宁的空港产业园、江苏省航空动力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昆山航空产业园、镇江新区的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滨海新区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等,成为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
近些年,南京地区依托于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江宁空港产业园和溧水开发区为载体,将轻型航空动力、机载机电和航空电子系统设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航空产业集聚链,并初步构建整机制造、动力系统制造、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地面设施制造等比较完备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
二、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
航空航天企业规模偏小。江苏省的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数列于全国第三,但仍存在“多、散、小”的局面。以2011年为例,江苏省有29个航空航天企业,总量位居华东第一,但就业人数、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的企业平均值分别是607人、6.52亿元和6.98亿元;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562人、8.54亿元和8.64亿元,华东的平均值为839人、6.66亿元和6.64亿元,安徽省的企业平均值为2322人、16.30亿元和16.75亿元,江西的企业平均值为2869人、20.70亿元和18.30亿元。显然,江苏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远不及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水平,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都居于后列。不可否认,多数航空制造企业的规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很少具备整机生产能力,大多属于机载系统企业,在技术、实力上难以与大型主机企业相抗衡,当与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较难拥有主动权,容易受制于人。
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品结构偏低。江苏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仍局限机制造所需全部零部件,缺乏综合制造能力,难以把众多的产品链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系统,航空制造业整体上还处在航空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处于劣势地位。例如,航空电子设备要占飞机总价的30%以上,但国产航空电子系统多限于军用,民用航空电子设备的进口量偏大;国产仪器仪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可靠性较差,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比国外低1~2个数量级,性能、功能较为落后,测量精度比国外差1个数量级。
航空航天企业“软实力”不足。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有待于更大幅度的提高。省内的很多厂家将目光过多停留在国内配套产品上,制约了自身发展。如今,民用航空装备的飞机几乎都是进口,民机市场基本被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国外航空业巨头所占据,仅仅是大量参与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国外大飞机制造商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转包。由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技术和整机制造技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多年的零部件转包没能学习到制造大型客机和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这导致了航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滞后,真正参与航空主体制造的航空企业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行业先进水平的独立技术和独立品牌。
三、加快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牢牢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江苏省与上海市在产业方面有互补优势,且历来联系较为紧密。目前江苏完全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到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发生产。实际上,昆山航空产业园已形成了飞机维修改装、航材保税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和航空工业旅游等产业,而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也抢先与大飞机项目对接,但不可否认,继续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该项目,仍将是江苏航空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型民航飞机的研制,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密集、高度集成、协调复杂、风险性高的高新技术系统工程。因此,江苏要对大型民航飞机研制项目的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科学的评价、合理规划,积极借助上海打造航空产业的集群效应,成立航空航天研究机构与大规模的并行工程团队,并在已有产业园区基础上,完善政策及技术服务,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协作配套,全力打造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按照国家航空工业的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围绕江苏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在适当的前提条件下,制定优惠政策,努力打造中外航空航天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行业发展环境,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例如,对研发投入以及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和鼓励;制订吸引国内外航空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航空领域高新技术开发和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进航空科技研发及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航空技术和一批国外航空制造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落户江苏,承接航空企业的跨国转移,与世界接轨,为企业提供良性的竞争环境,鼓励其间的公平竞争,互相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整体提高省内现有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实力。
积极搭建航空产业平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制定相关发展规划,确定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区域作为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政策倾斜、依托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有效提高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区域化集聚水平。在园区建设时,要避免过去不相关企业简单堆积现象,根据地区比较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引导航空工业相关企业进入园区,建立产业分工体系,设立相应的研发机构、人才服务机构、融资平台等,实现航空工业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有效发挥区域化经济优势。总之,面临来自周边省份的有力竞争,江苏必须抢先一步,通过建立航空产业园等方式搭建平台,积极投入,力争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大力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民。目前,江苏拥有不少具有军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如凯联航空发动机(苏州)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兰翔机械有限公司、常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为了大力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民过程,江苏应在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军民统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联合思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继续进行区域化集团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实施技术资源和生产能力的优化配置,把军民产业在航空工业体系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全系统的共同发展,共同托起航空工业的未来。
篇4
空间站的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分别调用手持摄像机和空间站外置摄像头来获取更清晰的画面。10日,地面控制中心调用了空间站机械臂,试图对泄漏点进行定位,但未能成功。当日晚,美航宇局作出决定,于11日派两名空间站航天员进行舱外行走,以确定泄漏点的位置并试图维修。
“突然忙碌起来了!”航天员汤姆·马什本在他的推特上写道。他和另一名航天员克里斯’卡西迪一起被安排进行这次紧急舱外行走。“空间站外的液氨泄漏迫使我和卡西迪在明天进行舱外行走,我们将试图修复它。”
任务控制小组忙活了一整晚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针对电力系统目前状况的应急措施。任务管理小组在次日早晨开会,明确本次太空行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并向国际合作者们征求建议。
“整个空间站乘组都在为出舱做准备,大伙像是运行在钟点上。我为自己能成为组长而感到骄傲。一群多么杰出能干又好玩的人啊。”本次空间站指令长,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推特上说。
美航宇局宣称,虽然冷却剂泄漏对空间站电力系统影响严重,但对航天员并无任何危险。空间站的每片大型太阳翼都有独立的冷却回路,经确认,受到影响的是编号为2B的太阳翼。为确保空间站的正常运转,所有依靠2B线路供电的仪器设备都已切换至其他供电线路,同时其它线路进行分流以保证所有设备和系统能继续全功率运行。
执行本次太空行走任务的两位航天员克里斯·卡西迪和汤姆·马什本部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都进行过三次太空行走,其中一次是在2009年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并在如今发生泄漏的同一位置——P6桁架上更换即将老化的蓄电池。他们也进行过针对“12种重大情况”的舱外行走训练,这是每个航天员都必须经历的训练。
与此同时,美航宇局约翰逊航天中心使用名为“中性浮力实验室”——一个12米深,内部装有空间站模型的巨大训练水池来模拟卡西迪和马什本将要在太空进行的任务。欧空局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法瑞迪和美航宇局航天员特里·维蒂在水池中演练了本次任务,为的是确保太空人能在适当时间内完成任务,并预先找出潜藏的危险,随后把取得的经验分享给太空中的同事们。
美航宇局并不明确泄漏发生的确切位置。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冷却泵和流量计上。这个位置在2007年就发生过液氨泄漏,可能是微陨石撞击造成的。2012年,两名航天员出舱重新布设了冷却管线并安装了一个额外的散热片,这一问题似乎得到解决。那次发生的泄漏在舱外维修时都几乎看不出来,但此次的泄漏从舱内就可以轻易看到。
促使这次太空行走尽快进行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尚不确定泄漏点的具置。如果舱外活动时泄漏仍在发生,航天员用目视就可以轻易确定泄漏位置,但如果液氨已经漏光,定位就变得困难许多。出舱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锁定泄漏点,随后更换备用的冷却泵和流量计,看看问题是否解决。如果无效,他们将搜索整个区域来寻找泄漏点。美航宇局认为泄漏还可能发生在系统内部的冷却泵上。果真这样,那就不可能快速找到泄漏点了,幸好情况并非如此。
篇5
一、建立职业发展通道的意义
以组织战略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多元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职工按照组织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研究所在建立职业发展通道时,始终围绕以下2个原则展开。一是满足研究所任务与发展的需要。研究所作为科研事业单位,“零缺陷”“保成功”完成国家任务是研究所发展的前提条件;扎实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夯实世界一流宇航企业发展基础目标,实现“三高”发展更是对研究所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所在建设职业发展通道时,不仅要考虑对职工资历与能力的认可,也要兼顾对其职责、贡献及成就的认可。二是满足职工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为各岗位、各层次职工搭建多元化的通道,一方面有利于职工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研究所的成长导向。职工通过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完善个人能力,及时做好发展规划,并且可以随着个人的发展随时调整成长路线。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1.行政职务晋升通道
行政管理职务是国家在事业单位设立的传统发展通道。对研究所下设的研究室而言,主任肩负着本部门行政和技术双线的责任,在行政和技术领域都要承担起“责、权、利”统一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承担的任务量不断增加,任务领域不断开拓,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能够承担起辅佐部门正职的职责。但是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金字塔架构,向上的发展通道越来越窄,对于更多的职工而言,意味着看不到晋升的可能,职业前景渺茫会对职工造成负激励,不利于个人和单位的发展。
2.职称职级晋升通道
研究所是事业单位性质,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每年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职称和技能等级是对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或技能操作水平的认可,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取得一定的业绩,经过评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等级认可,这类传统的职业等级资格对职工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与薪酬有直接的关系。职称和技能等级中的高级别晋级比例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般情况下评上就不会发生解聘,有可能出现该层次职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业绩贡献不突出,工资却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使单位缺失了引导职工成长、发挥职工潜力、提升组织整体能力的机会,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职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激发职工发挥更大效应的本意。
3.型号干部晋升通道
为了落实研究所“技术立所、人才强所”的战略发展方针,适应研究所科研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要求,满足型号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畅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研究所参照型号项目的技术成熟度概念,为其匹配主任设计师(副)、计划经理、产保经理,作为型号的核心人员,强调他们的定位和职责,与传统的行政领导明确分开,强化技术统领和把关,使得权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与此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基层技术人员,加强了其主动承担型号研制的积极性,营造了技术人员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但是型号“两师”的人员配置是有着严格标准的,面对一边是有多年型号工作经验的老职工,一边是引进的高精尖新人,名额显得不够用,如果不能合理配置,很容易引起职工的不满,不利于研究所的发展。
三、职业发展通道的改进设计
1.搭建岗位任职资格体系
2017年,研究所通过参考华为公司等系统外企业的职工发展通道以及与航天系统内单位交流访谈,从研究所战略出发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主要步骤如下:(1)成立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组长由主管人力资源的所领导担任,研究所各专业领域专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2)按照各专业领域的人员特点、岗位特征,结合职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初步讨论形成研究所研发技术、管理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操作四大类岗位,33个具体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1~19职级不等;(3)编制各具体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内容;(4)组织各岗位通道的专家讨论、梳理各职级知识能力储备及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岗位晋级条件及考核要求;(5)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讨论并制定岗位评聘、晋级的流程;(6)对各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不同岗位、职级对应的薪酬标准,建立所内薪酬管理制度;(7)研究所内推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全员进行岗位聘任上岗。通过岗位体系的搭建,职工层级划分已经由粗放式转向细分式,避免上下2个层级之间由于跨度过大,使职工在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积极性降低。经过近2年的使用和修订,该体系已经成为研究所职工晋升发展、体现薪酬待遇的重要支撑依据。
2.畅通专家申报渠道
为了对已经取得优秀成绩的职工予以奖励,也为了激发各层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研究所梳理了各级人才工程的申报以及专家奖项政策,对外与国家、北京市、各部委、集团公司等高层次专家奖励对接;对内与所内各职称等级的职工相呼应,对职工做出的贡献与成就予以认可,是职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精神追求。
四、职业发展通道的保障措施
1.建立培训体系
岗位不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要牢牢把握分层培训的原则,使培训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对职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了解职工在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在业务知识水平或管理能力等方面希望得到的培训类型、内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种类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对职工的理论知识、学习心得等进行考核,以此加强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质量的高效性。
2.完善考核体系
职工的职业通道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就要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职工的工作成果、专业技能、创新开发以及对部门建设作出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不同的层级和考核标准。同时,考评时要根据考评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如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或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为岗位的轮换和晋升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可以发现职工工作表现与岗位不适应的地方,查找原因后及时调整岗位;或者年度工作表现出现下滑,如果连续2年出现达不到考核标准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职级。
五、经验与启示
1.职业通道的设计必须符合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需求
研究所的发展战略是职业通道设计最本源的动力。研究所十二五、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收官,十四五发展战略的谋划,都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人力资源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来评价实施效果,以便及时完善改进,使整个职业通道始终保持有效性及前瞻性。
2.职业通道的设计核心是公开、透明
任何一条职业通道的晋升一般都分为“客观分”和“主观分”。“主观分”部分主要是评价职工在某一阶段的工作业绩和成就,综合考虑参评人参与的项目重要性、难度以及参评人在项目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而“客观分”指标已经明确到如“参加XX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交流报告”“作为培训教师进行XX课时的专业技术培训”等评价得分具体量化的标准,使得职工可以自行估算客观分,大大提升了晋级或评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职业通道的设计要尊重事业单位的传统积极因素
篇6
人们对中美俄三国航天状况有较多了解,相比之下,欧洲航天事业发展情况较易被人忽略。
欧洲航天:多元而一体
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各国之间关系的主旋律可以用团结协作来形容,在这一协作之上甚至发展出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事业。在航天这一高科技的尖端领域也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火箭发射技术的进步,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变得更加宽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掀起了竞相探索外层空间的热潮,欧洲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62年6月14日,数个欧洲国家签署了一项旨在合作进行空间探测和开发的政府间协议,以后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航天研究组织(ESRO),该组织就是后来的欧洲空间局(ESA)的前身。由于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尖端科技实力方面都难以与美苏相抗衡,欧洲国家从航天事业发展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合作发展的道路。这是条多元而一体的道路,展现了欧洲国家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合力。
欧洲航天事业总体是个多元结构:航天科技和工业实力均衡地分布在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与欧盟三个层面上。其中,法国的航天综合实力处于领先位置,代表了欧洲国家航天技术的前沿水平;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欧洲空间局,拥有19个欧洲国家贡献出的庞大技术实力,俨然是欧洲航天队伍这一豪华阵容的“中场核心”;而欧盟也非局外人,随着原属西欧防务联盟的卫星中心转隶于欧盟旗下,这个代表着欧洲一体化潮流的超国家组织正在把其合法性延展到太空。然而欧洲航天又是一体的:欧洲空间局正像其中的领唱,把不同的旋律组织成了和谐的乐章。
再拿欧洲空间局自身来看,多元也是其明显特征:为了体现不同欧洲国家的优势并兼顾大家的利益,空间局的主要机构均衡地分布在数个欧洲国家。其中,设在法国巴黎的总部负责作出重大政治决定;设在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航天研究与技术中心承担了主要技术研发任务;设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空间操作中心负责所有卫星操作及相应的地面设施;设在意大利弗拉斯卡蒂的欧洲航天研究所的任务是利用来自空间的地球观测数据;设在德国科隆的欧洲航天员中心负责培训“太空人”;最后还有设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欧洲空间天文中心,等等。
“阿丽亚娜”:宇航奇葩
阿丽亚娜是位传奇的神话人物:她出身名门,帮助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了父王豢养的怪兽弥诺陶洛斯,为人间除害。她的事迹因此被多位古希腊大诗人久久传颂。今天,欧洲人用她的名字为自己的运载火箭,给它染上了几分传奇色彩。
“阿丽亚娜”运载火箭是欧洲空间局最主要的发射装置,其发射场地是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境内的圭亚那航天中心。1973年,法国在与西德、英国协商后提出了发展“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的计划,以取代先前失败的“欧罗巴”火箭,从而为欧洲人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天弓”。“阿丽亚娜”为第三代运载火箭,其代号为L3S。在欧洲空间局的授权下,著名的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属下的“阿斯特里姆”公司负责“阿丽亚娜”火箭的开发工作,而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的商业子公司“阿丽亚娜空间”公司则负责火箭的制造与运营。
从1979到1997年,经过近20年的努力,“阿丽亚娜”运载火箭已经研制并发射成功了五个型号。其中,“阿丽亚娜”4号火箭共完成了116次发射,成功率达97%。“阿丽亚娜”5号加强型火箭是两级火箭,第一级装有固体燃料发动机,第二级装有高冷冻液体燃料发动机,推力大约为18万马力。在2007年的一次发射中,“阿丽亚娜”5号火箭将合计9.4吨的两颗卫星送入轨道,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载荷记录。
“伽利略”:欧洲人的北极星
从某种意义上说,“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是压力下的产物。到21世纪初,人类航天事业的进步已经使得通过外层空间对地球表面进行精确定位成了一项关键性的战略尖端技术,其军事及民事价值难以低估。世界航天大国诸如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中国(“北斗”)等纷纷拥有了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这使欧洲航天倍感压力。2003年5月,欧盟以及欧洲空间局通过了“伽利略”计划的第一部分,包括在1999年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四国各自提出的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四国科学家整合而成的共同概念设计。然而在2001年9.11事件后,尤其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的国际氛围中,来自美国的压力一度严重影响到了“伽利略”计划的实施。因为恰恰是由于欧美之间密切的盟友关系,使得美国对欧洲发展自己能够用于军事目的的卫星定位系统充满戒心。不过,美国后来对“伽利略”的敌视态度有所软化,在相当程度上使该计划出现了转机。
按照欧洲空间局的说法,“伽利略”卫星系统主要有三大任务: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加强对包括北欧国家在内的高纬度地区的覆盖;降低在战时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欧洲空间局耗资高达30亿欧元,在2006年后的数年间将30颗人造卫星送入三条轨道,并于2010年开放系统供民间使用。“伽利略”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四种导航服务:开放服务、商业服务、公共规范服务以及生命安全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系统还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印度、以色列、乌克兰等国纷纷以不同形式加入了欧洲空间局的卫星定位合作工程。
“火星快车”:星际探索
“火星快车”号是欧洲空间局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卫星,也是欧洲航天首次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头号功臣。由欧洲空间局耗资3.5亿美元研制的“火星快车”号无人探测器集中了全欧洲的智慧,其搭载的尖端探测仪器包括:由法国负责研制的光学与红外矿物光谱仪、紫外与红外大气光谱仪;由意大利负责研制的地表下探测雷达高度仪、行星傅立叶光谱仪;由瑞典负责研制的太空等离子与高能原子分析仪;由德国负责研制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以及由英国负责研制的“火星快车”登陆器通信系统,等等。
2003年6月,“火星快车”号由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其后便以1万英里的时速开始了星际旅行。迄今,“火星快车”号已环绕火星超过了5000次,传回了大量资料与地表影像。在探索过程中,“火星快车”号已经检测出了火星中的甲烷含量以及这颗红色行星上有水的重要证据,并成功地测量了“火卫一”的重力,为人类探索外星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欧洲空间局:伟大的合力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欧洲空间局已经在欧洲航天事业格局中牢固地确立了核心领导地位,许多重大项目或工程都是在欧洲空间局的安排组织下实施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伽利略”定位系统、“火星快车”号探测器、“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哥伦布”实验舱、“织女星”运载火箭,以及“金星快车”号探测器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因为欧洲空间局象征着一种伟大的合力:2011年时,欧洲空间局共有19个成员国,此外还有加拿大作为准成员国。其当年度预算达到了39.9亿欧元。
篇7
关键词:余杭区;城镇初中;田径教学;现状与对策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田径教学(学习)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有利于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促进各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及成功的运用、减少运动损伤等重要作用。可是,在我们的实际体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重视它。相关学者、教师也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多数研究成果认为是由于田径教学过于竞技化、标准化、田径项目本身的单调和枯燥、田径课的过于狭隘等原因造成的。余杭区是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地区之一,近年来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为了能对我区城镇初中体育田径项目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或者建议,旨在使我区的田径项目教学能更上一层楼,使田径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更好,在初中教学上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也为其他地区的同行们提供研究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抽取杭州市余杭区18所城镇初中学校的1084名学生,9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分别是学生来自各学校初一20名、初二20名和初三20名且男女各10名;教师是每所学校5名,其中要求3男2女,教龄均5年以上。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余杭区教育局提供的免费中国知网账号检索与下载了2001-2011年间24篇关于初中田径教学研究的文章并进行了重点阅读。其中研究初中田径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有5篇,主要是以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和对策的提出,其他均是对田径教学某一内容进行了研究,如田径项目的教学法、教学内容的选择等。这些研究文献为笔者开展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结果的提炼与分析等宝贵的借鉴作用。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余杭区中学教师QQ群,向18所学校的教师发放了电子调查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其中女36份,男54份;发放学生问卷1080份,回1080份,有效问卷1080份,为了便于统计,在每个学校的样本总量上减半,最终18所学校共选取540份作为研究统计样本。
1.2.3数据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通过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余杭区初中田径教学现状
2.1.1师生对田径教学的认识情况
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90名教师中对田径教学设计认为非常重要的只有43.3%,这一结果令人难以心安。而对学生进行的“你对田径项目兴趣程度是什么”项目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感兴趣学生有24人,所占比例为4.4%;感兴趣的学生有117人,所占比例为21.7%;不感兴趣的学生有391人,所占比例为72.4;选择无所谓的有8人,所占比例为1.5%。在对非常感兴趣的24名学生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其中有18人是校田径队队员,而在117感兴趣的学生中初三学生占了97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余杭区城镇初中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很低,与其他区市学生具有共同的特点。
2.1.2余杭区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开设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余杭区初中开设的田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成跑类(快速跑、耐久跑、弯道跑、接力跑)、跳类(跨越式跳高、三级蛙跳、挺身式跳远、 蹲距式跳远)、投掷类(铅球、实心球)。调查发现,速度耐力项目在初中田径教学中开展比较普遍,而障碍跑、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铅球等技术性较强的田径项目开展的相对较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倾向开展的教学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快速跑,占60.9%,原因是易于开展,且锻炼效果理想;选择较少的教学项目为铅球、挺身式跳远等,原因是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而在学生喜欢的田径教学项目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接力跑、快速跑、跨越式跳高,而耐久跑和铅球排在最后两位。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择田径项目时表现出了项目的选择要满足趣味性、身体的承受力、项目的难易程度三个方面要求。
2.1.3田径教学的课时安排情况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前初中田径教学的课时比重为17%~25%,而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各个部分教材的学时也没有具体规定,只是对要完成的目标划定了范围。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 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8所学校在田径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上都超过了10%,超过20%的只有5所学校。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田径教学课时安排上余杭区初中学校处于偏低水平。
2.1.4田径教学方法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中显示讲解示范法排在第一位,教学手段上选择重复训练的有75人,所占比例为83.3%。同时在391名不感兴趣学生的深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教法和教学手段”因素排在了第二位。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初中体育教师整体上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其有效性不高,也说明了其教法的单一性。
2.1.5体育理论课授课情况
笔者认为体育理论课是实践教学的必要辅助手段,因为通过理论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田径教学内容价值和功能的充分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积极主动性。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8所学校还没有充分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开设,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开展体育理论课。即使开设的学校,从内容上看也多是裁判知识、技术分析的较多,而涉及健身方法与比赛欣赏的相对较少。
2.1.6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所调查的18所学校中都有塑胶田径场,标准的400m操场共有16所,另外2所在改建中,并且也按照装国家标准配置了相应的器材,如标准的铁饼场地、全套的跳高设备等。但在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开设铁饼课的学生为0,还有标枪、铅球等项目的开设也是寥寥无几,有些学校从购买来器材后,就没有打开过,这些都说明其学校场地器材利用率很低。
2.2影响余杭区初中田径教学开展的因素分析
2.2.1教师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我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在田径课的组织教法方面仍然沿用较传统的组织教法,导致田径课的组织教法缺少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在讲授内容和方法上的竞技训练式教学观念比较严重。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个人魅力等是影响田径教学教师因素中重要的几个方向。
2.2.2学生因素
对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余杭区城镇初中的学生对体育课价田径项目学习的价值的认识程度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自觉参与健身锻炼的意识仍然很淡薄。同时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田径课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但在中考体育加试的背景下被迫参与锻炼的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体育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内心是拒绝田径项目学习的。由此可以得出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是影响田径教学因素的几个重要因子。
2.2.3教学环境因素
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和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氛围营造的所需条件。目前,中学的田径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如恶劣的天气情况下田径课会被阻断,使田径课教学的连续性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田径场地、设备比较简陋。
3.转变田径教学现状的几个策略
3.1转变师生对田径教学认识
笔者认为要想转变师生对田径教学的认识必须先使其正确地认识田径是什么,田径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田径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具体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自我端正对田径教学的认识,建立合理、科学的田径健身教学体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田径项目学习的健身效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其次,为学生提供实践与验证的机会与平台,从行动上加以体验。如参与竞赛、探究学习等。最后,通过对比提升对田径教学认识,方法与途径主要还是通过比赛或者综合素质测试(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把握。
实践证明,兴趣是转变认识的关键因素,而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恰恰是培养与激发学生教学参与兴趣的前提条件。因为,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先从师生关系紧张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先做好这个重要的基础,以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有效激发。笔者认为教师参与学生的练习过程之中的做法效果非常明显,对于提高师生间的和谐非常有帮助。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和老师有着近距离的接触,有语言上的交流,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平易近人、容易沟通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间发展的差异性,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课间聊天、练习中的指导与帮助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学会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2丰富内容,提高选择与课时搭配技巧
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依据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是否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坚持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人类优秀的运动文明传承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工作生活;有利于田径类教学内容的健身性体现;有利于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而在田径类教学内容搭配上,应突破传统教学内容过于细化技术、竞技味过浓等堡垒,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可拓展性和可迁移性。笔者整理后认为渗透式、一主多选式、主辅交换式等效果非常好。这里以渗透式选择与搭配法为例。具体方法是将田径的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块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掌握与学习。如篮球教学中的折返跑练习、足球教学中的腿部力量练习。
3.3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
有学者指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从这段话可以得知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保证教学任务得以有效完成的基础保障,对其研究是意义重大的。我们都知道田径内容相对于其他项目要枯燥些,那么如何加以解决呢?笔者认为只有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前研究田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教师非常多,也出了很多的成果,如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们也越来越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增加向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加深学生对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目前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是扭转田径教学现状的重要突破口。实践中笔者发现“捆绑式”教法比较有效。所谓“捆绑式”教学方法是在田径教学中捆绑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作为刺激源,从而提高田径学习的有效性的一种设置方法。例如,短跑项目中的起跑技术。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技术,重复练习,会使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吸收效果不佳。此时可以用篮球、足球两个项目作为刺激源,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采用“捆绑式”教法教学时要考虑到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二到三个教学内容做刺激源,并保证在教师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练习,必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田径主教材较好的完成情况下,才能转入捆绑的项目练习。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其实还有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如每节课还是田径场跑圈,那么学生练习几次后就会变得乏味,教师如果采用追逐跑、接力跑、越野跑等练习手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如,利用“异性效应”原理进行异性同组练习、异性比赛练习、异性监督练习等,以提供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利用背景音乐提高学生耐久跑练习的效果也非常好。笔者常用的音乐有“怒放的生命”“你们是第一”,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3.4丰富教育手段,提高理论课的有效性
理论课之所以不能有效地开展,主要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尤其是教学手段的问题。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丰富给我们田径教学带来了春天,以往不能实现的愿望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实现,这些都取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运用。如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将历届奥运会田径比赛时的运动员动作镜头做成视频专题片,将优秀运动员的动作示范通过大屏幕展示等,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提高理论课教学有效的策略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教学技巧的合理利用以及教育契机的把握等加以实现。例如提问的技巧,我们知道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频繁出现的一种教学互动形式,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或者学生的问与教师的答。那么如何巧妙地提问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小方法可以参考,即在学生状态正佳时提问、在学生窃窃私语时提问、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提问。
3.5合理利用与开发场地、器材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教学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的实施必然以实践课为主,而实践课必须有一定的场地器材作为物质保障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实施。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实践中,场地(器材)是教师顺利组织体育教学,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针对一些学校场地、器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笔者认为关键问题还是在教师身上。我们体育教师要对其进行优化整合,从而烘托我们的课堂教学,以保障自己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篮球场的开发与利用。我们知道篮球场地上的图形有梯形(三秒区)、圆形(中圈等)、半圆形(三分线和底线组成)和矩形等。教师可以根据练习需要选择和设计,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练习的参与积极性。
开发案例:游戏(捕鱼)
[利用部分]:三个圆圈和四边组成的矩形。
[利用原理]:视觉限制效应,提高练习兴趣。
[游戏规则]:1.圆圈是安全地带、矩形是大海。2.首先通过正反口令小游戏找到渔夫(或者毛遂自荐)。3.游戏开始后,渔夫可以随意捕鱼,鱼儿遇到危险可以到安全地带躲避,但有时间限制(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情况自定)。
4、结论与建议
4.1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田径教学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研究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校田径教学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初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使一线体育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不断的创新意识。同时,笔者也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不是几次短期培训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和主管部门双方的积极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实现。
4.2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田径教学取得有效性的前提保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非常赞成这句话。在田径教学中,教学的成与败往往取决于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有句话讲“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因此,笔者认为田径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着田径类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为此,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在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
4.3 推进田径教学改革需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
在完成对余杭区城镇初中田径教学的调查与研究后,笔者认为在推进田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这一重要原则。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将当地的乡土体育引入到田径教学中来,收到了较好效果,也有些学校将飞盘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各校在推进田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积红.谈田径教学中的信息反馈[J].体育科研.2000,3.
2.刘锐.对田径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苏家福.改革开放以来找国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2000,3.
4.王公平.关于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创新与开发的基本思路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
篇8
关键词:强夯 强夯系数 施工方法 地基处理检测
1、强夯及其机理
强夯法,即“强力夯实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用起重机械反复将大吨位夯锤(质量一般为10~40t)起吊到10~40m高度后使其自由下落,给地基以强大的冲击和振动能量,使土中出现很大的冲击应力,土体产生瞬间变形,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痕,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合气体逸出,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是1968年由法国的L.Menard技术公司首先提出并创造使用的.我国自1978年引进这一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该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经济易行、效果明显、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工程技术界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广泛应用强夯法来加固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各类地基.
本文结合某铁路专用线站场路基地基处理工程,就强夯法的设计及施工作以简要说明.
2、工程地址概述
该铁路专用线位于广西钦州港开发区,站场地基的原始地貌为海岸丘陵,场地中不远为一条北东走向,宽约60~110m,深8~9m的天然沟,是沟通南北水流的唯一通道,现已人工挖山、填方回填整平,并经初步夯实,地势平坦.地面标高9.25~7.19m,相对高差2.06m,整个厂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的素填土、海陆相沉积层和泥岩、砂岩、泥质砂岩组成,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由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的砂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部覆盖粉土,厚度0.5m~15.1m,综合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fak=140kPa,呈稍密~密实,稍湿~饱和状态,随上部荷载的增加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应进行加固处理.
②海陆相沉积层:该层在场地原始冲沟低洼处均有分布,包括以下亚层:
②-1层淤泥质粘性土:黑色、灰黑色,有腥臭味,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呈软塑状态.分布较广泛,厚度0.2~12.5m,fak=60kPa.
②-5砂:黑色、灰黑色,有腥臭味,岩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层,呈松散~稍密、很湿~饱和状态.局部分布,厚度0.5m~2.2m,呈透镜体状,fak=100kPa.
以下为泥岩、砂岩、泥质砂岩,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填土层中的上层潜水与赋存于基岩节理、层理、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水量不大.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60~2、92m,受季节性江水影响.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站场地基总面积为137497m2,为防止工后沉降,需进行地基处理,处理深度应至基岩强风化带顶面.
3、设计技术标准
3.1 地基处理要求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地基土压缩模量Es≥10MPa.
设计方案的确定
处理深度应至基岩强风化带顶面,深度2.10~17.2m.由于素填土和海陆沉积层全场分布,场地地址条件复杂,要提高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增加场地均匀性,经综合考虑,采用强夯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经济易行、效果明显等特点,且铁路站场路基厂区与广西石油公司的其他厂区相邻,其它厂区采用此法成功的处理好地基,故采用强夯处理.
4、强夯参数
4.1 单击夯击能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表和Menard修正公式(H=а×,H:加固深度,W:锤重,h:落距а:修正系数,取0.5),根据要求的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结合相邻厂区的经验,确定单击夯击能.
夯击次数
夯点的夯击次数,常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最小为确定原则.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4.3 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根据地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少,反之要多.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土,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对于加固深度较深的地基,强夯时先高能级点夯处理深层,再降低能级点夯处理中层,最后低能级满夯处理表面土层,尤其是夯坑之间的空隙.
4.4 夯点布置及夯距
本工程宜采用正方形布置夯点.夯点间距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而定,渗透性差,为了便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夯点间距应大点.要求处理深度较深,点夯采用较大的夯点间距,一面夯击时在浅层形成密实层而影响夯击能往深层传递.第一遍夯击点位置确定后,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
4.5 间隔时间
相临两遍夯击的间歇时间应根据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而定.因本工程素填土属弱性透水性地层,故可在前一遍夯完后,将土推平,间歇时间为3~4d.
4.6 本工程的设计参数
本工程要求的地基有效加固深度2.10~17.2m,变化幅度大,面积广,依据强风化层顶高程等高线图,结合相邻厂区的施工经验,分区域进行设计,不同的加固深度选择相应的夯击能,夯击能分为2000KN・m,3000KN・m,6000KN・m,10000KN・m,12000KN・m五个能级,分述如下:
2000KN・m能级强夯,主夯点间距4m,第一、二遍强夯能级2000KN・m,点夯完成后采用1500KN・m能级满夯一遍,夯印1/3搭接;前两遍间隔时间不少于3d,之后可连续施工.
3000KN・m能级强夯,主夯点间距5m,第一、二遍强夯能级3000KN・m,点夯完成后采用1000KN・m能级满夯一遍,每点两击,夯印1/3搭接.
6000 KN・m能级强夯,主夯点间距6m,第一、二遍强夯能级6000KN・m,点夯完成后满夯两遍,第一遍能级2000KN・m,每点两击,第二遍能级1000KN・m,每点两击,夯印1/4搭接;前两遍间隔时间不少于3d,之后可连续施工.
10000 KN・m能级强夯,主夯点间距10m,第一、二遍强夯能级10000KN・m,第三遍能级4500KN・m.点夯完成后满夯两遍,第一遍能级2000KN・m,每点两击,第二遍能级1000KN・m,每点两击,夯印1/4搭接;前三遍间隔时间不少于4d,之后可连续施工.
12000 KN・m能级强夯,主夯点间距12m,第一、二遍强夯能级12000KN・m,第三遍能级6000KN・m,第四遍能级3000KN・m.点夯完成后满夯两遍,第一遍能级2000KN・m,每点两击,第二遍能级1000KN・m,每点两击,夯印1/4搭接;前四遍间隔时间不少于4d,之后可连续施工.
以12000 KN・m能级强夯为例,给出夯点布置图,见图1.
4.7 试夯检验强夯系数
影响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夯击能量外,还同土的阻尼性质、夯锤的形状、锤底的单位压力、土层孔隙中存在的气体和空气,不同土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位状况、夯击次数等不同有关,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计算方法可精确地计算出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强夯影响深度.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各种能级的试验区,进行试夯,夯后28d后进行检测,验证以上确定各种能级的强夯参数是否合理.若地基处理后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应改变设计参数.
5、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在施工前排除地表积水,场地平整度和表面硬度应满足施工设备安全行走要求.
(2)复测场地标高,按施工图布置夯点,并白灰标出夯印.
(3)强夯主机和夯锤就位后,要对夯锤的落距进行测量,并采取措施,使其在夯击过程中落距始终保持不变,确保每击均能达到设计单击夯击能.
(4)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后自动脱钩,夯锤夯击地面,测量夯锤顶面标高,减去夯锤就位时的顶面标高就是第一击的夯沉量,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满足控制要求,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第一遍夯点全部完成.
(5)第二遍夯点施工时应先将第一遍夯坑回填,平整场地,进行第二遍夯点施工,按第一遍强夯方法进行施工.
(6)满夯施工时,控制夯击数、夯锤落距和夯印搭接情况.
(7)本工程强夯工艺流程如下:
场地平整测量放线第一遍夯点场地平整测量放线第二遍夯点场地平整测量放线满夯场地平整测量放线单体验收.
(8)强夯锤应为圆柱型钢锤或铸铁锤,直径应为2.2~2.6m,强夯锤应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250~300mm,施工过程中须保证畅通.磨损严重、锤底为锅底型,锤身为梨形的锤在本工程中不得使用.本工程采用的最大强夯锤重61.38t.
(9)监理及施工技术人员应随时掌握填土成分,块石粒径的大小.夯后夯坑宜立即回填,防止下雨夯坑积水.
(10)强夯施工时,不得在夯坑底有水或淤泥的情况下施工,若出现大量淤泥,应挖出淤泥并回填碎石后,再进行施工.
(11)强夯施工过程中,如遇地面隆起,影响施工,则应适当考虑消散期,并分次施工.适时挖除隆起量,保持起夯面标高不变.如隆起土方为淤泥,应适当超挖一定深度后,回填中风化的含土量较少的山皮石至起夯标高,继续强夯施工,保证强夯施工设备能够正常作业.
(12)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做详细记录,包括每击夯沉量,填料量等,完整填写强夯施工记录表.
(13)强夯振动问题:场地内若有构筑物在强夯边界15m范围内,应引起注意,施工时应注意保护并加强施工监测,必要时应设置减震沟并进行振动监测.
6、填料控制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塌孔保证有效加固深度.对孔深超过2.5m的夯坑,施工中应坚持“少喂料,喂小料,喂好料”的原则.强夯置换夯坑填料尽量选用材质较好的填料,填料中等风化块石成分不宜少于70%,粒径不宜大于30cm,含泥量不得大于5%,填料中不得含有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
7、地基处理检测
(1)鉴于本场地地层条件复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夯沉量与隆起量等变形监测.若在施工中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监理方、建设方和设计方.
(2)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加强自检工作,及时对夯点布置、夯锤落距、夯击次数、夯沉量等进行检测.
8、地基处理检测
地基处理工程于2007年10月17日开始施工,2007年12月20日全部完成.地基强夯完成后,在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消散期后,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检测:
(1)鉴于场地的及其不均匀性,本场地地基检测采用平板静力载荷试验、瑞利面波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进行综合检测,检测点布置原则:随机、均匀并有足够代表性.判断地基加固效果,包括承载力、压缩模量、有效加固深度等.
(2)施工完成后到检测之间的间歇时间为28天.
(3)检测数量执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相关规定.共布平板静力载荷试验点62个;瑞利面波试验点夯前64个、夯后248个,夯前夯后完全重合;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点夯前32个、夯后77个,夯前夯后基本重合.检测时间:夯前2007年10月16日-10月19日,夯后2007年11月30日-12月31日.
(4)夯后检测结果及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以12000 KN・m能级强夯检测结果为例说明,对夯前、夯后的动探和瑞利波检测结果进行分层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该强夯加固区9~12m以下分层剪切波速较高,逐渐进入基岩;整体上强夯加固效果较好,其中1.0~10.0m加固效果显著(土层动探击数提高率为103~208%,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提高率为21~30%)),10.0~13.0动探击数提高率逐渐降低(为61%~47%)和波速提高率逐渐降低(为15%~12%).强夯有效加固深度10~12m,局部达风化岩面.
全场检测结果表明,场地强夯加固处理后,地基强度有明显提高,整体加固效果较好.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承载力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压缩模量ES≥10Mpa).
结语
大面积的施工经验证明,本区域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承载力指标满足并达到了设计要求.充分证明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经济易行、效果明显、节省时间等特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航运保险;政策分析;航运中心;天津港。
国际航运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批准天津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各项配套措施,为天津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航运业风险高、风险损失大,各种要素的安全流转需要保险业,特别是航运保险的大力支持。
为此我局对保险公司、船东方和中船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进行调研,了解航运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提高航运保险发展质量,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天津发展航运保险的优势条件。
航运保险,又称“海上保险”(Maine Insurance),主要包括货运保险、船舶保险、海事责任保险等险种,通过为海上运输提供风险转移和损失均摊以及补偿,转移和分散航运业务风险,保障国际航运业稳健运行。航运保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险种,在我国乃至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具备继承和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天津地缘优势为航运保险提供丰富的潜在保险需求。
天津港不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也是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和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天津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95个,2010年货物吞吐量41325万吨,在全国沿海港口中排名第三,2009年集装箱吞吐量列全球十一位。
天津港海向和陆向腹地辐射面较大。海向腹地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向直接腹地有天津、北京、河北、山西,2010年GDP合计52333.16亿元,占全国的13%,外贸进出口额合计4385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5%。
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发展,天津航运业务还将继续快速壮大。大量的航运业务,为天津航运保险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天津航运保险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能够承载航运中心的发展要求。
天津作为港口城市,航运保险历史悠久。第二次后,伴随英国商人在天津开展贸易,以航运保险为主的现代保险业已开始在天津萌生。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复业以来,天津航运保险逐步恢复发展。截止2011年11月,天津共有财产保险总公司2家,分公司21家,保险经纪总、分公司25家。目前航运保险险种主要包括船舶险和货运险,其中包括远洋船舶保险和进出口货运险在内的国际航运保险是天津航运险的主体。 2010年天津船舶保险保费收入2.18亿元,在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八位,占全国船舶险比重4.30%;货运险保费收入1.97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占全国比重2.50%;航运保险累计为船舶货物提供风险保障4096.81亿元。天津航运保险具备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潜力。
(三)政策支持为航运保险创新发展提供便利。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同意以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四个方面的政策创新试点,这是我国目前在支持国际航运业发展中,力度最大、政策覆盖面最广、系统性最强的方案。 2011年8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营业税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11年8月1日起,注册在天津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二是天津市政府和中国保监会给予政策优惠。 《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于天津市新设保险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并对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给予一定期限内的税收减免优惠。《关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意见》给予保险业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天津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天津航运保险受到多项政策有力支持,业务创新及发展更加便利。
二、天津航运保险发展问题。
我国船舶保险规模不足全球市场的5%,与国际海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天津航运保险保费只占全国的比重3.2%,也反映发展不足的问题。调研了解到,中远天津分公司70%的船舶财产保险由国内保险公司承保;而责任保险和另外30%船舶财产险基本上都投保至国内外保赔协会。此外,大部分货运险由国外公司承保,都反映出航运保险不能适应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探究天津航运保险发展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主体缺乏。
一方面,保险公司数量不足。目前总部在天津的中资财产保险总公司只有二家,还未成立保险总公司的航运事业部。航运保险保额高、风险大,特别需要再保险的支持,而再保险机构还是空白。另一方面,保险经纪不发达。在国外成熟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大部分航运保险业务都经由保险经纪居中承保。而目前天津保险经纪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源匮乏,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且专门从事航运险业务的保险经纪机构还是空白,无法满足航运保险对经纪业务的需要,制约了天津航运保险发展。
(二)专业人才不足。
航运保险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从业人员提出很高要求,而天津从事航运保险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一方面,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航运保险人才总量不足。以人保股份津分为例,目前专门从事的船舶险的工作人员不足20人,既懂保险,又懂外语、航运、海商海事以及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成为航运保险业务开展的掣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于航运保险从业人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地位。航运保险承保前期投入大,人力成本高,见效慢。在现行考核机制中,大部分费用和收入直接与保费和利润挂钩,一定程度挫伤了开展航运保险的积极性,公司内部难以能形成专业人才不断实践、不断成熟的人才成长和积累机制。
(三)保险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航运保险产品有限,各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航运保险产品体系不够完善,各保险公司提供的险种雷同,物流责任险、码头操作责任险等险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船舶险的绝大部分条款都是沿用人保财险1986年的条款,距今已二十余年,保险条款早已不能适应航运业务的发展变化。
(四)服务能力薄弱。
一是目前投保人急需的风险防控还基本是空白。保险公司缺乏对船舶、货物等的装卸、运输及中转环节的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尚不能提供减灾防损方面的专业建议和损失控制方案;二是缺乏国际服务网络。航运保险的标的是全球范围移动的巨额财产,需要全球范围的及时服务、救援和理赔勘查。天津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网络,限制了保险服务水平;三是保险公司通常是挑新船和好船来承保,使得中小船东的船舶不得不到国外保险公司投保。
(五)经营风险高。
在国际市场上,船舶险一直是亏损经营。一方面是赔付率高。相关机构数据显示,1999至2003年国际市场船舶险的赔付率在75%以上,承保风险大。2008至2010年,天津船舶险的综合赔付率最高达到98.38%,高企的赔付率水平导致高额的承保亏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是费率不断下降。由于近年来天津各保险公司竞相降价,货运险费率持续降低。 2010年,天津货运险费率已由2006年的0.11%下降至0.06%,远低于国际保险市场水平,货运险的经营风险逐步提高。
(六)信息交流闭塞。
航运保险是高风险业务,而保险公司特别需要多方面获取信息以支持保险精算。但目前获取数据信息的渠道还非常有限。一方面未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交流活动。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和相关行业之间无法共享保险、航运、贸易、海事海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我国在船舶信息共享方面缺乏相关的信息平台,导致保险公司不能及时准确了解投保船舶的风险状况,削弱了承保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
三、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的经验。
借鉴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帮助天津保险业提高自身实力,更好的支持和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前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主要有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其航运保险发展具有如下经验:
(一)根植于航运业务发达地区。
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大都是由航运业务发达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而来,如伦敦就曾经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为航运保险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伦敦航运保险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的20%以上。纽约、新加坡、东京和香港等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也都是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二)各类机构丰富。
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不仅是各类国际航运组织集中的区域,还拥有大量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为航运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供给和需求。以伦敦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和主要的再保险中心,伦敦拥有超过800家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3200家,保险经纪人8万余名。除保险机构外,伦敦还是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运协会等十余家国际航运组织总部所在地,此外多个国际航运组织在伦敦设立了区域办事处。
(三)注重人才培育。
政府支持下系统的培训,为航运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香港政府对航运业的培训给予补贴和资助,并提供相关的奖励计划;新加坡政府每年为海事基金会出资,帮助学生完成航海相关学业;伦敦的大学、商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提供航运业职前教育,专业机构提供职业认证,交易所、培训公司和行业协会等部门提供专门培训,共同构建了世界领先和系统专业的航运服务教育和认证培训体系。
(四)积极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船东和货主可以方便得到所需各类保险产品。除了船壳险、货运险等传统产品外,还能方便的买到承运人责任险、码头责任险、海盗保险、战争保险等险种,甚至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订购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投保人可以享受系统、全面、周到的各项保险服务和风险管控。投保人还可以得到保险机构针对被保船舶和货物如何少出险、出险后怎样减少损失等风险管控方案,并获取对相关人员的各项培训。而一旦出险,保险机构利用其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点,帮助被保险人及时得到勘察、理赔,以及救援服务。
(五)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鉴于航运保险对于航运中心的重要作用以及航运保险盈利困难的特性,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对航运保险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扶持航运保险发展。例如,新加坡对船舶险和相关责任险收入免征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实行2%~28%的较低的累进税率。美国各州对航运保险征收营业税率均较低,部分州还给予免征营业税优惠,而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抵扣项目和免征项目较多。
详见下表1。
四、天津发展航运保险的对策建议。
天津航运保险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国际航运保险迅速发展的可能。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航运保险发展,为推进航运中心建设服务:
(一)聚集航运保险主体。
一方面,吸引聚集国内航运保险市场主体。争取设立航运保险专业性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鼓励支持保险总公司在天津设立航运险营运中心以及保险公司已有航运中心的分中心,发挥专业机构总部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开展航运保险业务,带动天津航运保险发展。另一方面争取境外机构落户天津。争取境外保险公司、保险经纪等机构,特别是航运保险专业公司在津设立机构,聚集、带动天津航运保险业务,繁荣天津航运保险市场。同时,吸引国际再保险机构在津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天津保险公司参与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分保,带动国内航运险业务发展。
(二)加强航运保险人才的培养。
航运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航运保险人才需要具备航运、法律、保险知识和业务经验,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建议一方面建立航运保险人才专门培训机构、扩大航运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范围、与高校合作对现有航运保险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壮大航运保险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主动形成人才培养积累与业务开展良性循环机制。
(三)鼓励航运保险产品创新。
一是大力推进险种创新,发展港口责任险、从业人员意外险、海上责任险等险种,满足投保人需求;二是鼓励保险公司更新船舶保险条款,完善船舶保险责任范围,与国际市场接轨;三是建设各保险公司之间数据共享的航运保险信息平台,也可与保赔协会等机构协商,共同利用数据,以便为航运保险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等提供数据支持。
(四)鼓励保险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航运保险风险管控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航运保险业务风险管控服务,为投标船只货物减灾防损提供方案、建议以及相关培训;二是协助保险公司建立全球服务网络,与保赔协会、国际航运协会等组织协调,利用其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出险船只提供紧急救援和及时勘察理赔服务;三是创新承保服务形式,通过对物流货运环节整体承保或共保,简化程序,提高承保效率。
篇10
《2030年前及远期俄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以下简称“新航天战略”)明确了俄航天活动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基本原则、发展阶段,为制定后续发展计划、保持航天发展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希望通过大力发展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提振民众对航天事业的信心,进而带动大国地位的提升。
新航天战略的主要内容
新航天战略是指导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凸显了俄对航天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前瞻谋划,反映了俄航天领域发展的整体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在月球研究及行星学、天体物理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②参与包括太阳系行星研究在内的国际空间研究项目;③保持国产航天设备及操控技术等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④拥有可确保从本土独立进入太空能力的尖端航天工业;⑤在世界航天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航天战略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空间开发的载人、运输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的轨道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此外,该战略还阐明了俄罗斯未来航天活动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①航天活动要与国家经济、科技潜力相适应,确保有利于新技术研发;②确保俄罗斯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以实现航天领域的战略利益;③鼓励俄国内机构与外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互利合作原则参与国际合作;④保持国家控制和主导核心科研生产实体、关键航天技术及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商业机构利用航天活动成果提供社会服务;⑤坚持国际太空权高于国家太空权,不承认一国对空问及任何天体的要求,坚决行使自卫权并在必要时利用各种手段保持本国航天设备免受干扰和侵犯;⑥发展初期,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尽快使俄无线电子和特种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恢复尖端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的航天战略中,俄罗斯将未来的航天能力发展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
能力恢复阶段(2015年前) 部署必要数量的在轨航天器;保持运载工具和载人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借助国外先进电子元器件升级国产航天器;完成东方航天发射场一期工程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
能力巩固阶段 (2016~2020年)部署可全面保障社会经济、科学、国防和国家安全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在轨航天器;为生产尖端国产电子元器件创造条件;做好国际空间站离轨坠落的准备工作;建造新一代重型载人飞船;完成月球车发射和土壤取样等探月任务;参与在火星表面部署研究站等国际合作项目;在航天领域新兴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突破阶段(2021~2030年) 部署和维护在轨航天器群,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开发先进的近地空间航天器维护、校正和维修技术;在近空、深空、行星等天体表面建设航天设施;建造地球信息模型;拓展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启用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超重型运载火箭系统;开展载人登月的演示验证飞行;在国际航天技术和服务市场占据有竞争力的地位;
突破性发展阶段(2030年后) 探索全新的、目前尚未预知或出于概念阶段的航天活动;落实开发近地空间和月球的大型项目。为全面参与准备和实施载人探测火星计划的国际协作建立科学技术和工艺基础;实现定期载人登月飞行,在月球部署永久性的工作站和科学实验室;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登月系统。
新航天战略制定的背景和意图
近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恢复航天强国地位,并认为发展航天有利于带动大国地位的提升。然而近期一连串的航天事故不仅暴露了俄罗斯航天工业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对俄罗斯的航天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新航天战略提出了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目标,明确了俄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整体思想,并且把拥有安全稳定、高水平的航天工业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谋求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
随着苏联解体,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俄罗斯航天工业由于资金问题被不断削弱,俄罗斯的世界航天地位也受到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开始致力于恢复其航天强国地位,并希望以此促进大国地位的提升。俄罗斯为航天活动提供包括财政在内的全方位的国家支持,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以满足国家安全和I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航天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俄罗斯航天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活动领域的领先地位。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航天是一个国家的威望,航天技术是国家经济竞争和安全保障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航天是世界稳定的基础。政府要把支持国有航天企业作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把恢复俄罗斯世界航天大国和军事强国的地位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首要任务,要让航天工业更多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要创造和应用具有军民双重目的的航天系统。”
明确俄罗斯航天的未来目标
航天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协渊和发展其航天能力的顶层指南,对航天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航天战略的制定,不仅明确了未来航天发展的方向,也为制定阶段性的航天规划提供了依据。俄罗斯政府于2005年批准的《2006~201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发展规划》已接近尾声,在下一发展阶段中制定什么样的航天规划,如何开展航天活动等问题,迫切需要~个总体上的战略文件作指导。新航天战略明确了2030年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的目标、预期成果等,以促进航天应用满足社会需求、开发包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内的新型航天器、积极探索太阳系行星为优先发展事项。新航天战略不仅凸显了俄对航天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前瞻谋划,反映了俄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整体思想,也是保障俄罗斯航天发展连续性的纲领性文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航天技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