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范文

时间:2023-03-21 10: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发展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发展理念

篇1

理念是思想的精华,理念进步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往往能够为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动力。“十三五”直接对接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连接着决定中国未来的重大发展转型要求,能不能跟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告别,能不能实现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克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能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能不能走向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全在于能不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时刻以新理念来应对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断用改革实践来丰富新理念。

有人认为,理念存乎于心,一夜就能改过来。现实中,并没有这么简单。当年辜鸿铭梳着辫子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哄笑说过,“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实际上,旧的理念在思路上、习惯上、行动上会留有深深的刻痕。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很多地方和领域都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发展理念,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领域,昨天还是“旧的”发展方式,一夜之间就断言已经懂了“新的”发展方式,这样的表态未免轻率。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如果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胆实践,那就真的只能“存乎于心”,从概念走向概念,以文件落实文件,失去了生命力。

翻开“十三五”规划纲要,每一个关于发展的篇章,也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篇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体制、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推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土地制度、城乡关系、现代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综合治理改革的推进、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的健全……只有将改革对准瓶颈和短板,新理念才能真正在发展中落地;也只有在与新发展理念的不断对表中,改革才能找准抓手、坚持正确的方向。

篇2

             ——使用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些思考

 

姓名    覃雪娥

地址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

                                          邮编    537100

电话    0775----4224377 

  

今秋,我校一年级开始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新的实验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摸索,有了一些感悟。现我把这些浅见写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共同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都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理解它,用好它。新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实验教材全书共分九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新知学习及综合练习题。九个单元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以及20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认识20以内的数是基础,2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重点、难点。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六单元《认识物体》。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让学生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印象。第三部分“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简单的分类和统计能力。第四部分“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单元的练习题、复习题。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的能力。它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注重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讨式的学习方法;3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4可操作性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增强教学新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新的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呈现形式丰富而开放,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我们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新课改的目标、任务以及自己的职责,切实改变那些旧思想、旧观念。具体做到:改变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的机械化教学方法为师生交流、相互探讨的教学方法等等。

二、转换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新的实验教材需要我们转换教学方法,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使用它。.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1、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新课程很多内容都是贴近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的。如第一单元第二课《快乐的家园》,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1”进一步了解:“1”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老师可以从现实中举例子:1个萝卜和1筐萝卜都可以用“1”表示。2、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让老师“住嘴”,多让学生发言、提问、质疑,还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列如第二单元第一课《动物乐园》中,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的学生运用“数数”,数得多的就是“多”,数得少的就是“少”;有的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动物的多少。对这两种方法,老师都应给予肯定。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贪玩,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列如:在比高矮的“找一找,说一说”练习中,让学生“找3个比我高的人”、“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找我最喜欢的5 个小朋友”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习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结起来。

三、学习课改新思想,改变评价的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根据《标准》提出的评价理念,力求做到:一是评价目标多元化。在评价中坚持通过教学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察,不仅看学生的表现,还寻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过去评价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的表现,忽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多维性。评价的内容包含: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数学思考的评价、解决问题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等。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考查。而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等方面地考查。这样评价打破过去单一的、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新的实验教材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养成做学习的自主,在课堂上爱学、好学、会学。

新课改是一项长期、艰难、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篇3

绿色生活规则存在的典型特性

当前,生活方式绿色化与生产方式绿色化相比,无论是公众意识还是社会行动,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关于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各种规则与要求,在社会与公众中推进缓慢,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逆向调节。比如绿色居住行动要求推行住房简约装修;绿色饮食行动要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用手帕替代餐巾纸;绿色衣着行动要求少买一些衣服并拒绝穿戴野生动物毛皮服饰;绿色购物行动要求不买家里不需要的奢侈品,不频繁更换手机、电脑、家电等。上述提法要求人们将住房、饮食、衣着等日常消费中已经形成的一些现代高级消费方式,回归到传统低级消费方式。试想,当人们身处日益提档升级的消费热潮中,有几人愿意坚守“简约”规则?

二是替代成本。绿色出行行动要求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长途旅行尽量坐火车而少乘飞机。当今中国人生活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节省时间成为多数人的首选。无论是本地出行还是外地出行,只有选择高速的交通工具,才能节省更多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绿色出行明显存在较高的替代成本,工作时间被交通时间所替代,甚至可能因此而失去商机。

三是习惯依赖。要想把国人习惯与流行的合餐制改为绿色饮食倡导的分餐制(在宾馆饭店),实有困难。中国菜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实行分餐制,即便保留了其中的色香味,但却失去了“精”“美”“情”,中餐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韵味将不复存在。总之,上千年形成的文化习俗已经成为一种依赖,想改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突出重点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离不开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绿色发展不能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单一路径,否则路会越走越窄,必须做到生产方式绿色化与生活方式绿色化双管齐下,协同提高国民经济绿色化程度。

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重在制度法规。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要以制度保障为指导、制度建设为抓手,破除当前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与思想习惯阻力。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制度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措施,依法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和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行为习惯。可以尝试对在餐馆酒楼浪费食物达到一定数量者进行严格处罚;对于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性消费,征收惩罚性的高额税赋。制度化《绿色生活方式指南》,帮助消费者获取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信息;法制化公布《绿色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简约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

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强在宣传示范。广泛开展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建立绿色生活宣传和展示平台,使城乡居民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城乡居民要掌握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知识,培育绿色消费观念,自觉抵制炫耀性消费与过度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宣传推广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树立并表彰节约消费的榜样,让公众有样板可学习、可模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新闻媒体,正面肯定理性消费的同时,反面曝光奢侈浪费现象,用正确的观念引导正确的行为。根据青少年行动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要特别引导青少年群体践行绿色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通过创建绿色小学、中学和大学典型,让中小学生、大学生在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中起到带动引领作用。

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成在行动计划。制定“绿色生活六大行动计划”,即绿色居住行动、绿色出行行动、绿色饮食行动、绿色衣着行动、绿色购物行动和绿色办公行动。在绿色居住行动方面,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广泛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完善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等产品的推广机制,鼓励公众购买绿色家具和环保建材产品;惜水节水,循环用水,坚持将垃圾分类与回收。在绿色出行行动方面,尽量采用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代替开车,需驾车时要文明礼让以保证交通顺畅,长途旅行尽量乘坐火车(高铁越来越发达)。在绿色饮食行动方面,首先在省市两级宾馆饭店实现分餐制;倡导“光盘行动”,家庭食物少买少储,选择有机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炸食品,并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绿色衣着行动要号召人们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拒绝穿戴珍稀野生动物毛皮服饰等。在绿色购物行动方面,按需购物,勤俭节约、拒绝奢侈,不买家里不需要的奢侈品,自带环保购物袋取代一次性塑料袋。绿色办公行动中要尽量采用无纸化办公,双面打印材料以及重复利用纸张等。为把六大行动变为每个城乡居民的自觉行动,可将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计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创建内容。

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贵在人人参与。只有每个人倡导并采用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建成。人人参与,让绿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每个人的力量叠加起来,就足以实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绿色愿景。个人自律是推行绿色生活的社会基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律,人人时刻秉持节约优先的习惯,自觉限制粗放、奢侈和不合理的需求,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费性的行为。失去自律会引起整体性浪费。有调查显示,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不仅与倡导社会文明的理念背道而驰,而且过度消耗当下的资源,必然会失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与依托。因此,人人要自觉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好习惯,人人自觉规范和自觉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自我做起,逐步培育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习惯,从而减少或杜绝资源严重浪费与过度消费等现象,奠定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社会基础。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兴趣 全体差异方法合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变学生的“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上,可以从抓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等手段,扩大了视野,拓深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创设了情境,激活了思维,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素质科学发展。

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科学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科学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科学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中我们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要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沟通,少一点隔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追求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思考,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朝思暮盼的于勒,这是为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有的说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有的说,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有的说,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还有的说,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是他们金钱至上的意识造成的;是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我适时总结,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呈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说:“由于竞争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因此,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探究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探究,最终,由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结果经过讨论,学生的见地很深,大部分认为,小说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少数同学认为,小说揭示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同时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佐证了他们的观点。最后我尝试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让学生对下联,来概括小说的主题。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合作,得出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素质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

篇5

关键词: 城建档案资源开发 ;档案编研 ;城市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Roll Compilation work practice, discussed how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Compilation innovation ideas from editing and studying the topic, editing and studying the form and mode, as well as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to create the memories of the city engineering services to the urban econom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trend towards conform to the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resources; Roll Compil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

在城市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城建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性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编研工作是城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提供城建档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开发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馆城建档案编研工作与时俱进,顺势而动,为本地区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服务,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打造城市记忆工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思路,编研选题多元化

我馆编研工作在选题上全方位多元开拓的新理念,是在近些年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并丰富起来的。主要体现在:

1、围绕城市建设中心工作,主动找好切入点。长期以来,档案编研工作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提供服务的手段,忽略了其信息的传播功能和积累,忽略了档案信息和本地区经济建设及各个时期主要工作的关系,所以编研工作不能紧扣主题,编研成果不能发挥作用。编研工作要想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有所作为,就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密切关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寻找和发现档案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切入点、着力点,把编研工作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近几年来,随着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展开,武汉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帷幕,投资之多,规模之大、任务之重、综合效益之高,是武汉城建史上前所未有的。2010年我馆紧紧围绕市城建委中心工作,将我市53个重点工程项目分别归纳为七大类,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武汉城建重点建设工程》。画册推出后得到市城建委的高度重视,在当年全市城建工作会议和建管工作会议上作为会议资料很好地宣传了武汉的城市建设,得到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2011年随着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逐步完成,我馆又将已建成的重点工程进行了补充完善,再次重印了《武汉城建重点建设工程》,该画册受到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此我馆将此项工作列入了每年编研工作计划,编研工作为现实服务的作用很快凸现出来,城建档案工作也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文化特点,立足编研的实用性。2009年,在“两型社会”大的背景下,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战略性规划,这不仅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彰显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底蕴,提升武汉市在国内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将会进一步强化。围绕武汉市城市建设这些大的战略目标,我馆立足行业文化特点和地方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城建档案和建设信息中反映城市文化历史个性和特色的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编研成专题,编辑出版了《武汉高层建筑集锦》、《武汉桥梁》、《武汉湖泊》、《武汉城市雕塑》、《武汉文化体育建筑》等作品。在2011年11月武汉美术院举办的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上,《武汉百年金融建筑》引起全国各地来汉的专业人士和学者的关注。该书依托了馆藏近60万卷原始真实的城建档案数据资源和建筑设计院多年的设计成果,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现代金融建筑与西洋金融建筑的风格,展示了武汉金融建筑的成果,也使尘封已久的金融档案“活”了起来,为武汉打造“工程设计之都”备下了详实的资料。这些编研成果也提前拉开了我们配合、呼应我市打造设计之都的序幕。为地方和行业的文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也是我馆档案编研工作搭乘地方文化建设的客车,朝着顺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发展的见证。

二、创新形式,编研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必须在对专题档案开展系统编纂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在编研形式上,采取图、文、声像等相结合的多形式、多载体的编研方法,才是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有效途径。

1、专题展览――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图文并茂的专题档案展览,是以对该专题档案的研究为前提的,就此而言,编研的过程便是一个展览筹备的过程。2010年,我馆在编辑完成《武汉城建重点工程》、《鹤舞汉源――武汉市支援四川汉源灾后重建纪实》画册后,又配合市城建委制作了《武汉城建重点工程》、《鹤舞汉源》图片展。采用不同形式宣传展示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在利用城建档案推进我市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声像制品――承载城市建设记忆。档案是电视文献纪录片的最好素材,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历史凭证。针对武汉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规模扩大的情况,我馆从1995年开始,对老城区的部分片区,如花楼街、江汉路、永清片等旧城改造前的原貌进行了拍摄,为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声像资料。今年由我馆投资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武汉百年建筑》于5月19日在馆庆30周年之际面世。这是武汉市首次为历史建筑拍摄的“集体影像”。在首发式上,武汉市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武汉百年建筑》,认为该片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是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城市记忆工程”。《武汉百年建筑》记录了武汉市的148处优秀历史建筑,以“一幢建筑、一个故事”形式,请历史学家、城市学家、建筑专家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触摸建筑、走近历史人物,是武汉市首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档案影像制作工程。全片共148集,每集5~8分钟,历时4年现已制作完成100集,该片是武汉市目前唯一全面、系统地诠释武汉老建筑的电视片。此外为配合我市纪念100周年,我馆将《辛亥民居》、《红色记忆》两部专题片单独制作,并与《武汉百年建筑》同时发行,受到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极大提升了城建档案馆的影响力。

3、系列研发――打造编研成果精品。对编研课题,有计划有分工地进行专题系列研究,并将学术研究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这样既可推动业务工作的开展,又可促进编研人员学识水平的提高。2003年编辑出版的《武汉湖泊》成为武汉市第一本可读性强,具有学术价值的武汉湖泊百科全书,弥补了武汉对湖泊研究的空白。2008年我馆再次把探究的目光投向比湖泊更广阔的领域,对武汉的水资源、水文化、水战略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编辑出版了《水都武汉》。该成果获得武汉地籍类图书特等奖。十多年来,我馆充分运用馆藏资源,编写了《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指南》、《武汉市城建办事指南》、《武汉市城建档案利用指南》、《城建档案管理》等一批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其中多部编研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并获奖。这些“适销对路”的编研成果真正体现了城建档案的价值,起到了为城市建设服务的作用。

三、创新方法,编研运作方式多元化

近几年来,我馆通过内外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各方社会资源编纂、出版了一些份量重、影响大、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编研精品。城建档案编研的运作方式由过去关门编研向开门合作方式转变。

1、借助外力,尽量出产上档次的编研精品。只有编出高质量和深层次的编研成果,才能在社会上产生应有的效益,编研工作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为提升编研工作档次,近几年我馆与市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开展联合编研,充分利用两家设计院设计成果丰富的优势与我馆馆藏档案相结合,相继编辑出版了《武汉高层建筑集锦》、《武汉文化体育建筑》、《武汉百年金融建筑》等编研精品。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武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和精华,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建筑艺术水平,在总结推广城市建筑技术成果、荟萃建筑精华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此外我馆还与高等院校及相关部门合作,联合编辑出版了《武汉湖泊》、《水都武汉》等反映我市城市个性和特点的水资源、水文化建设为主题编研作品,使我市中心城区的27个湖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武汉湖泊》获得了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创新奖,《水都武汉》获武汉地籍类图书特等奖。

篇6

一、要坚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了保证学习取得实效,必须确保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所谓“真学”,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勤奋好学作为毕生的追求;“真懂”,就是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懂弄通,明白其要义,抓住其核心,明确其要求,掌握其方法,领会其实质;“真信”,就是坚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真用”,就是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加强世界观改造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纪检工作开展的思想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政令畅通的高度,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科学发展观的权威,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权威,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就是要强化奋勇争先、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强化求真务实、创新实干的科学态度;强化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的理念。

二、要坚持牢固树立科学执纪的新理念

要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置于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发展,把发展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要牢固树立执纪为民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执纪为民,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应当成为纪检监察干部的不懈追求。要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深入体察民情,着力化解民忧,及时理顺民意;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得实惠的方面做起,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要牢固树立重在预防理念。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和构建惩防体系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紧贴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调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推陈出新,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加强监督检查,以规范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针对腐败多发易发的领域和部位、权力运行中的漏洞和缺陷,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要坚持在真抓实干上见成效

篇7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过去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牛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同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必南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白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人全面小康社会。

篇8

1、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需求。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的积极反思和批判扬弃,依据教育的本质及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超前因应性变革,以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作为寻求改变或变化的中小学教育变革与创新,必然要求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为其核心素质的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教育及其课程教学改革能否有效地推进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觉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承担教书育人重要职责的教育资源开发主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和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者和开发者,首先必须使教师自己成为自行设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生命主体,而要实现教师生命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制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整个专业发展的进程。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而且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不断推出,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2、职业专业性的要求。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如何不断提升其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这是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使中国教育及其对于教师需求的重点从量的扩展转向了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提高教育教学绩效的要求。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活动发生了大大的改变,教师由授课者转变为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须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课堂设计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当前,许多教师之所以存在教育教学低效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者、组织者、协调者、支持者的作用,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绩效的高低。 转贴于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结构化的概念来看,它是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的发展。具体说来,在知识的发展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般学科知识的发展,而且是包括一般学科知识在内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的综合协调发展,教师的这种新知识的发展,不只是指他人经验或认识的结果,还是教师主体积极进行新知识探索的过程,是文本性知识、理解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方法性知识的系统整合性的知识发展。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般学科教学技能的发展,还是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结构性研究能力的发展,教师的结构性研究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个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对已有的结论、已有的知识、以有的原理进行批判、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综合的能力等等。

篇9

一、新工业化内涵及目标

(一)国内外工业化阶段的不同划分法

以钱纳里为代表的国外经济学家,把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即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即发达经济初级、高级阶段。

国内经济学家把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分为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工业化阶段。

(二)新工业化内涵

新工业化实际上是为了应对传统工业的危机而出现的,突破了传统工业化的界限而进入了比传统工业社会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有完整的新科技体系作为科技支撑和完整的新产业体系作为生产方式。

新工业化作为一种比传统工业化更高级的物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并不仅仅是一两种高科技成果及产业化,而是通过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和太空科技等一系列新科技革命形成完整的新科技支撑体系,并通过产业化而形成了更深物资层次、更大活动时空的物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把人类从传统工业时代推进到新工业时代。新工业化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绝不能忽视新工业化这个根本方向。

(三)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工业化的区别

新型工业化中既包含高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工业化因素,同时也仍然包含传统工业化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新”在它不再是完全的传统工业化,“新”在它包含了新工业化的因素。因此,新型工业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新工业化。即从内容看,新型工业化具有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两重性,是从工业化向新工业化的过渡状态,它已明确指向了新工业化,它既是在中国未实现工业化之前所采取的工业化调整发展战略,又是一种包含了新工业化内核的新发展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历史线索看,工业文明之后走向新工业文明。因此,从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再到新工业化,是我国2l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新工业化的目标

新工业化的目标是: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为关键科技支撑体系,以深层次循环式人工化学生产为主导生产方式,以有限消耗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为根本经济体制,以崇尚创造、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新工业文明社会。

二、以新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是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范围看,由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导致的工业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由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所形成的新工业革命也正在全球兴起。世界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抉择。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物质投入的量和弹性系数趋于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率也明显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引起整个工业化发展本质及其特征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和发展,发达国家已基本迈进了信息化社会,产业结构比重向新型服务业转化,我国工业化发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由此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已迈入新工业化进程,它们并不是在工业化框架内寻求发展,而是突破了工业化进入了新工业化。我们的发展观也必须走出工业化的桎梏,建立和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工业化发展观。

新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给经济加速爬坡阶段的吉林省经济带来了历史发展机遇,使我们有了能发挥后发优势,跨越一些次要的或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环节,而尽快走向新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经济由追赶型向先导型转变,必须以新工业化理念超前谋划发展,这是实现吉林省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以新工业化理念促进吉林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树立新工业化和新工业产业发展理念

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迈入新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新一轮全球化的产业转移与分工。发达国家的很多传统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大力开拓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来充实国内的产业,以此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本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层次。事实表明,吉林省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不能完全依赖于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低层次化转移,应在新工业化发展观指导下,大力推进新产业革命,发展新工业产业。虽然我们还很难在短时期内摆脱工业结构落后的现状,但我们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充分认识到新工业产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必须以推进新工业产业为主导,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达到工业经济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战略

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是吉林省走新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1.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观念创新和意识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过去的注重人才使用转变到有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体制建设上来,依靠教育出人才、依靠体制出人才,依靠竞争出人才。

(2)加快推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明确企业参与培养教育的责任。并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规定。

(3)鼓励高素质留学人员来吉林工作。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在吉林省的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等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工业创新体系

(1)构建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优势技术、资金、信息、政策力量,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建设优秀的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促进创新活动。依据吉林省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应用基础研究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科技创新体系。

(2)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引进技术的整体性和消化吸收,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向科技产业转型。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创业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新产品开发活动,使中小企业进行联合行销、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实现资源共享。

(3)成立由产学研联合的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机构。通过这一管理机构,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总结交流运行经验,并对工程研究中心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监控。引入评估机制和淘汰机制,对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研究中心给予进一步的资助,对不能发挥作用的中心不再予以支持。

(三)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属于新工业化经济体系,它是比工业经济体系更完善更进步的经济体系,新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在克服工业危机的同时实现了真正的生态化。

1.分阶段逐步实施循环经济

实现新工业化,必须树立新工业化的循环经济观念,走重质量、重生态、重创造,深层化、效率化、循环化、减量化的经济发展之路。目前,吉林省仍处在工业化建设之中,不可能完全依靠循环生产来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应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实施循环经济:(1)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一些污染严重的领域加快建立循环生产体系,重点放在以循环利用来防治污染;(2)在一些自然资源紧缺而开发较大、社会资源总量较多、依靠循环利用可较好满足经济需要的领域,应坚决走循环生产的道路,重点放在以循环利用来满足经济需求;(3)随着新工业化科技与生产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基本实现,资源的社会总量已趋于稳定,应毫不动摇地全面建设新工业化的循环经济。

2.强化科技支撑和确立建设重点

建设新工业化循环经济,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撑。这主要包括深层微观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等。要抓住科技创新环节,以科技突破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

(四)实施政府推动战略

1.政府引导,积极推动新工业产业发展

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往往是一些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未来层面上,即关系地区的发展前途及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利益;而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一定的高新技术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各方面配合等,企业尚处在被动状态。因此,发展新工业产业,必须实施政府推动战略,要在地区未来发展层面上给予高度重视;要有全面的战略安排和运作框架;要有政府的持续支持和有效投入;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创新;要有积极的法规和政策引导与保障。只有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新工业产业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并逐渐得到社会尤其是企业界的认可,最终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

2.超前谋划,科学引导

以创新为动力,用新工业化眼光谋划发展。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组织社会资源,加强经济发展规律性研究和对产业发展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紧紧把握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变化,以创新思维,超前谋划项目。要突出项目谋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谋划平台产品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同时,也要注重产业间的关联和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立足比较优势,谋划一批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项目,适时提出指导意见,为企业提供信息和项目咨询,引导企业科学决策,以达到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大项目带动战略。必要时,对重点项目,政府可委托社会专业咨询机构,按照国际标准做好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引导省内外金融部门、企业集团和外商外资的投入。

3.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重点突破

篇10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引言:我国水资源的蕴藏总量比较丰富 (2.71万亿m3),占世界第五位。但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蕴藏量仅2700 m3/人,相当全世界人均数的1/4。故按人均而言,我国水资源储量是比较贫乏的。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总蕴藏量达6.76亿 kW,可开发容量为3.78亿 kW。当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带动各行各业正在以雷霆万钧、势如破竹之势走向现代化,已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急剧增长及工农业的发展,城乡用水及水电的供应时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近年来更趋严重。

一、 水利水电的发展

水利水电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电网,一般电网由水电和火电等组成,因水电具有较好的调峰性能,可改善电网输电质量,而当某些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殆尽,水电不能与火电同步增长,水电所占比重低下时(

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作为水电的补充,抽水蓄能电站的兴起,使水电重新步入了新的境界。虽然已无新的水能资源供开发,但可利用电力系统低谷电能,通过抽水蓄能储存转换在尖峰时发电,这样蓄能运行使水利水电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近十余年来我国已建和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容量约近2000万kW。

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1水利水电发展往往受限于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火电受限于矿石资源和有害气体的排放,核电无调峰能力,而可再生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既不稳定又有间歇性。电源发展受阻时,如考虑蓄能运行后,具有储存转换、更新利用、以丰补歉、循环再生的特殊功能。常用的有可逆式发电-抽水机组、抽水泵、压缩空气等蓄能设施,按我国目前发展情况以抽水蓄能为主。

2 可再生新能源和水电火电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资源和行业的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蓄能运行使电网中低谷时剩余电能转换成尖峰时的宝贵电能。实质上其作用相当于使电网中日益增长的、如不用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剩余电能转换成 为可再次利用的电能,和再生能源一样,再次使用。

3 水电因受水能资源的限制不能与火电等同步增长,制约了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虽不是一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已建的水利水电枢纽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运行下去,水利水电发展迅速,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已逾1亿k W,为 世界之冠。水电不足之处:

(1)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往往 (或有时)为了水资源紧张,只让在供水或灌溉时发电,其他时间不允许发电。这就是常说的 "以水定电 ",对电力系统极为不利。

(2)目前某些地区水电资源极其贫乏或已开发殆尽,再大量修建新的水电站受到限制。这形成水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个不足之处。

(3)一般认为水电还存在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水电有时免不了要修建水库,造成不小的淹没和移民,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总之水利水电的可持续性是肯定 的。

上述三项不足之处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应尽量设法解决或将影响减至最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在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还要谋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特点和前景

1 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青藏和云贵高原为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流域面积大(前三者为180万,75万,44万km2),源远流长、水系集中、集雨面积大、河床坡陡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是十分有利的。

2 淮河、海滦河。分别位于黄河南北,它们的流域面积均接近32万 km2,次于上述大江大河。人均年水量很小,分别为630m3和280m3,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是:水系分散,坝址以上源近流短、集雨面积小,河床坡缓,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极为贫乏(理论蕴藏量仅分别为144万kW和264万kW,实际可供开发容量更低,来水量丰枯悬殊,校核洪峰极高,导致工程泄洪规模增大,投资较高。

3 西北黄河支流和内陆河流域。前者地处北方,年降水464 mm, 因干旱等原因,径流深仅88mm,支流泾、洛、渭、大通河等源近流短,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较少。

4 其余东北、东南沿海、西南国际河流等。东北松花江、辽河等年水资源总量约1900亿m3。径流深约130mm,其水资源条件优于淮河、海河流域。

四、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应大力并优先修建开发条件和控制性能良好的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如继续完成在建或拟建的长江三峡、溪洛渡、向家坝、构皮滩、瀑布沟,黄河古贤、大柳树、珠江龙滩、澜沧江小湾、糯扎渡等。

2积极发展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这类工程的优点是工期短、见效快,易于发挥各方积极性,可由地方或各方集资兴建。

3跨流域引水,跨地区送电。有些地区水资源缺乏,而开发条件又差,如华北及沿海区域一些较好的点子大都已建成,对开展跨地区引水和跨地区送电应予以考虑。

4 江河入海口水域的开发利用。在积极进行江河上、中、下游开发的同时,还应对入海口包括附近滩涂、岛屿利用水下地形修建较长的挡潮闸坝以围海造地并拦蓄海水,对江河海口的开发利用,效益是很显著的。

5 江河上游河源段的开发利用是又一个新的开发空间。河源段集雨面积一般很小,只能修建小型或中型水利水电枢纽。

6 相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西部目前似尚不感迫切,但在目前规划设计时,亦应予以考虑。水利水电(指常规水电)可以进行调峰,但当水电调峰容量不能满足需要时,一般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系统低谷剩余电量抽水,峰荷时发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走向现代化大好形势下,水利水电进展迅速,再过一段时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似将濒临饱和,如果我们一直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水利水电和相关资源可相互转换循环再生并得到更全面的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家铮,和谐社会和抽水蓄能[C]//积极推进我国抽水蓄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6

[2] 杜祥豌,黄其励.我国再生能源战略研究[R].中国工程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