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概论范文
时间:2023-04-05 02: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库系统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本科;考试方式;改革;数据库
课程考试是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而考试方式又是考试技术环节中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本科生的学习状态、考场上的纪律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及工作状况,作为本科教师不得不深思:我们的考试方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促进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考试方式不当,一方面会助长高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现行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本科大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采取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闭卷形式。尽管各种开卷、论文、实际操作、大型作业等考试方式越来越多,但所占比例仍不够大,且多限于选修性质的课程。闭卷考试考题比较单一,客观题较多,而论述、分析等主观题较少,理论性知识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行培养和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考试是高校检查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生成绩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完了自己所教的课程,应该给个结论,因而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取得学分,获得奖、助学金、优先入党、谋取文凭与学位。因此没能对课程进行全面分析,尤其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的了解。教师则是在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有人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做出评鉴,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每天“读死书”。这种墨守成规、不善思考、满足书本、不敢质疑的学习态度与方式,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是相背离的。
(二)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都存在着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现行考试习惯于一次性闭卷考试,很少能充分利用多种考试手段。严重存在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此考试的弊端在于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会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然而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实践性的高级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更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在很多课程的试题中,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科书上有的、教师讲过的,且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做题,很少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考试前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划考试范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试卷上很少有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记忆轻创新,也就是说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了“接受-复制性思维”,遏制了“创造-发散性思维”。
(四)重考试结果
现在的考试在很多时候都是“一锤定音”,只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便对其进行评价。这是极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和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五)考试分析反馈不够
期末考试面临寒暑假,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出来登录了成绩就算了事,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按规定统计及格率,排分数段等肤浅应付。真正使教研组的老师能认真坐下来,组织分析研究试卷,确定考试的难易度、灵活度、开放度、学生的掌握度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度等很少。这样,考试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就发挥不出来。
二、其他先进国家大学考试方式的借鉴
在国外,大学考试的形式至少在二十多种以上,如无人监考考试、论文、开卷考试、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评价、资料分析、书评、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课堂表现、作文、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口试等。
美国大学的课程很少统考,多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自行组织考核。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澳洲大学的学生考核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平时成绩为主,考试成绩为辅”。这样的考评模式既鼓励学生平时努力,撰写文章,互相交流,积极参与课上讨论等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又避免了抱佛脚、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值得借鉴。
数据库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课程,它作为IT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发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教授该门课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能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能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才能。我们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在对该课程考试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
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目的的需求。要想通过考试达到测量、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单一的考试方式肯定是欠科学的。
在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所授“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相对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首先把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理论教学中的采用笔试考试和课外读书报告方式(通过数据库专题网站进行数据库新技术学习笔记);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演示(含口试)及实验报告考试方式;课程设计中的论文和答辩考试方式等。
相应的评价方法分为五个部分,即作业(含读书笔记)、出勤(含课堂问答)、实验成绩、课程设计答辩、期末笔试成绩。
考试方式的选择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区别,根据具体考试内容的性质特点和目的要求,选择考试方式,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测查,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有关学生素质水平的信息。
(二)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中的基本技能的考核通过实验环节采用多次过程化考试方式。该门课程的实验环境采用是:Access+SQL Server,编程语言不限(VB、JAVA、.NET等)。每次实验进行单元能力测试,包括基础模块测试和应用模块的测试。基础模块测试主要考核工具的使用,进行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应用等,如Access的使用;应用模块测试主要考核使用SQL命令进行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应用(SQL Server)。每次考核若干个技能点,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速度。最后是期末的集中考试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过程化考核成绩累加起来,算作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读书笔记、出勤、每次实验成绩),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计算。随着考试条件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这种考试方式强调考试过程化,它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像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一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平时下功夫,把精力用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有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本技能考试和综合技能的考试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同时要注重实践。
前面提到基本技能的考试是通过课程实验进行的,而数据库系统的综合技能的训练是通过课程设计进行。在开课时就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设计题目,要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应用系统。最后采用答辩和论文报告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需要经过认真的选题,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一番精心设计,在调查、设计、编写程序、测试等基础上才能完成。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这种综合训练和考核既包括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也包括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还包括一些和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实践证明课程设计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就业非常有利。
(四)个体考试与小组考试相结合
数据库基本技能考试与期末集中考试采用的是个体考试方式,而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考试则采用小组考试方式。教师只对小组评分,小组长将教师的评分进行分配。
由于课程设计采取分组方式,每个小组同一个题目,不同小组的题目不同。因此考试方式是分组答辩方式,每个学生既是答辩人,又是评委。答辩人一边在计算机上演示,一边讲解自己设计的软件的功能,还要讲解增加在软件设计中的“得意之作”以及今后有待改进之处。其他同学再帮他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对于答辩人在软件设计中的闪光点,同学们纷纷取经。每组答辩完毕,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选出优秀软件。通过答辩,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互动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通过对数据库课程的考试改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而且在没有降低考试要求的情况下全部通过了考试,并且优良的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
积极改革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探索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相互及自我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考”以致“思”,“考”以“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考试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张运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点思考[J].河套大学学报,2006(1).
2、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S1).
3、胡继民.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
4、李妍.澳洲的大学生活和教育体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6(4).
篇2
关键词:SQL;数据库;SQL语句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01-02
Abstract:SQL is the abbreviation of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its main role is to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ion to the database. Through the SQL statement to complete various operations to the databa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ree kinds of functions data definition, data query and data operation of the SQL.
Key words: SQL; database; SQL statement
1 引言
SQL是关系数据库的国际标准语言,也是当前和将来DBMS发展的基础。通过SQL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ANSI)将SQL定义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准语言,具有重大意义。
SQL语言具有以下特点:词汇量少、查询功能强大和非过程性三大特点。本文通过SQL常用语句的用法,对SQL的应用进行进一步解析。
2 SQL概述
SQL语句用来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如查询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等,大多数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Access,Oracle, SQL Server等)都支持SQL标准。
但由于SQL存在着许多版本,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为了与 ANSI 标准兼容,这些SQL就必须支持大部分共同或相似的SQL语句,如SELECT、DELETE、UPDATE等。
3 SQL操作语句
SQL包含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数据查询语言(DQL)、数据控制语言(DCL)、指针控制语言(CCL)、事务处理语言(TPL)6个部分。本文着重对其中三种常用语言进行介绍,即数据定义、查询、操作3种语言:
3.1数据定义语言
数据定义语言语句有CREATE、DROP两种,具体来说就是创建表、删除表、创建索引、删除索引4种,详见下表。
3.2数据查询语言
查询语言只包含SELECT语句,主要功能就是从数据表中查询数据,该语句应用最为广泛,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与其他保留字配合使用(如ORDER BY,WHERE等),对数据加以限定,以便提高查询效率。
数据查询是关系运算理论在SQL语言中的主要体现。数据查询只有一个语句:SELECT语句。需要从其基本句法、完整句法和各种限定三个方面着手,才能完整掌握这个语句。
3.3 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操作语言语句包括更新(UPDATE)、插入(INSERT)、删除(DELETE)三种语句,用于更新、添加和删除表中数据。
数据插入有下列三种句法:
3.3.1单元组的插入句法
3.3.3查询结果的插入句法
4 结束语
现在大部分数据库都可以通过SQL语句进行相应操作,因此,SQL语句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SQL定义、查询、操作语句进行了简要介绍。看起来操作很方便,但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需求的不同,可能要复杂的多。要掌握好SQL语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徐悦竹,张泽宝.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Access数据库 漏洞 防范
0 引言
Access数据库是一个桌面关系型数据库,对于一些信息量较少的系统,选用Access数据库,使得编程、使用、二嵌开发都比较容易。对于桌面型的数据库应用来说,Access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但从根本上来说,Access数据库的安全性设计是不完善的,我们需要详细分析数据库的安全漏洞,提出防范对策。
1 Access数据库系统存在的漏洞
1.1 Access数据库的解密隐患 由于Access数据库的加密机制非常简单,所以即使数据库设置了密码,解密也很容易。该数据库系统通过将用户输入的密码与某一固定密钥进行异或来形成一个加密串,并将其存储在*.mdb文件中从地址“&H42”开始的区域内。由于异或操作的特点是经过两次异或就恢复原值,因此,用这一密钥与*.mdb文件中的加密串进行第二次异或操作,便可轻松得到Access数据库的密码。基于这种原理,可以很容易地编制出解密程序。
1.2 由Admin用户引发的安全漏洞 Admin用户是Access系统的缺省用户,除非系统在安装后已经重新链接到了某个新的工作组安全系统上,否则将以默认的Admin用户登录Access。而微软将标记Admin帐户的用户ID号设成了一个固定值,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Access系统的Admin用户在Access中都是同一个用户。如果一个未联入你的工作组安全系统的用户在网络文件系统级别上获得了你的数据库系统文件的Admin权限,他将以Admin用户的身份拥有对该数据库系统的所有权限,而Access本身建立起来的第二级安全机制将不起任何作用,这种情况极易发生。工作组用户只要在他的计算机上重新安装一次Access软件,他将会轻而易举地避开你设置的安全防护,做为默认的Admin用户登陆并操作工作组中任何数据库系统。
1.3 工作组信息文件带来的安全隐患 Access有一个默认名为system.mdw的工作组信息文件,该文件存放了Access数据库的全部安全信息,包括用户账号和组账号。需注意的是,该System.mdw工作组信息文件是不安全的。因为在安装Access的同时,安装程序自动将默认的工作组定义在其创建的工作组信息文件中。在用户还没有使用“工具组管理器”指定其他的工作组信息文件之前,再次启动Access时,都使用默认的工作组信息文件。默认状态下原System.mdw工作组信息文件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它的工作组ID是空白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得该工作组信息文件定义的管理员账号,具有访问数据库的各种权限,安全隐患极大。
2 Access数据库系统安全漏洞的防范
2.1 通过编程改进Access数据库的加密算法 这里介绍一种在VB中设置Access密码的解决方案,用关键字ALTER DATABASE设置、修改数据库密码。使用该方法前,先设置对Microsoft ADO Ext 2.5 for DDL and Security库的引用,具体语法是:ALTER DATABASE PASSW0RD NewPassword OldPassword
第一次设置数据库密码时,使用NULL关键字作为AL-TER DATABASE语句中的OldPassword参数,其代码如下:
Dim ObjConn As ADODB.Connection
Dim strSetPassword As String′创建SQL串以初始化一个数据库密码
StrSetPassword =″ALTER DATABASE PASSWORD NewPassword NULL;″
Set objConn=New ADODB.Connection′设置数据库的打开方式为独占
ObjConn.Mode=adModeShareExclusive′打开数据库,path为数据库的路径
ObjConn.Open="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Source=Path;″′执行SQL语句设置数据库密码
ObjConn.Execute(strSetPassword)
修改数据库密码时,首先要用旧密码登录数据库,然后再更改密码。其代码如下:
ObjConn.Mode=adModeShareExclusive
ObjConn.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
ObjConn.Properties(″Jet OLEDB:Database Password″)=″OldPassword″
ObjConn.Open″DalaSource=Path″′修改密码
strAltertPasswod =″ALTER DATABASE PASSW0RD NewPassword OldPassword;″
objConn.Execute(strAlterPassword)
删除数据库密码操作类似于修改密码过程,只需使用NULL关键字作为ALTER DATABASE语句的NewPassword参数即可。
2.2 消除由Admin用户引发的漏洞 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屏蔽Admin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权限。首先,在Admin用户组中增加一个新的与Admin用户等同的新用户(如www),然后以新用户登录Access,从Admin用户组将Admin用户撤出,并屏蔽掉Admin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权限,这样,Admin用户就成为了一个普通用户,实际的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则变为新用户www,而你的数据库安全系统就对所有的用户起到了防护作用。
2.3 消除由System.mdw文件带来的隐患 可使用工作组管理员程序对工作组信息文件进行管理。数据库管理员有权增加、删除组和用户,最好把开发同一项目的成员设在一个组。Access将用户归类到各种组中,所以数据库安全管理可极大简化,也就是为组而不是为单个用户指定权限,然后通过将用户添加到组中或从组中删除的方式来更改单个用户的权限。对于处于同组的用户授予新权限,只要执行一个操作,即可对该组账号授予新的权限。为了数据库的安全,要及时删除不再使用数据库的用户和组。
3 结束语
Access数据库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而且复杂和庞大的工程,数据库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对于数据库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也将永无止境。本文总结分析了与实际使用密切相关的Access数据库系统安全漏洞,并提出了一定的防范对策,对于实践使用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环境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保护数据库系统乃至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丽琳.浅析Access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6-8.
篇4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教学;案例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001-02
Optimal Design of Case Database in Database Course Teaching
HUANG Xin
(Jiaxing Technician Colleg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Tourism,Jiaxing 314036,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electing the teaching cases in, w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case database designed int the domestic and mainstream textbook of database course. We propose a forum database named “simpleforumdb” as teaching and laboratorial case, and the detailed design of this database is given at the mean time.
Key words:database;course teaching;case database design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IT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是构建各类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1]。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处理的意识与能力,用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2]。
国内主流数据库课程教材在组织内容时,虽然有的侧重数据库实现原理的介绍,有的以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MySQL等)为平台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有的兼顾理论和技术,但无一例外都引入了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教学项目作为贯穿全书各章节、演示数据库关键概念和技术的案例。许多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案例数据库较为简单,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差较大,不能很好地覆盖数据库课程所有知识点,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实际项目时无法快速上手。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数据库已成为数据库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主流数据库课程教材使用的案例数据库分析
下面从本专科两个教学层次,选取两本主流数据库课程教材中引入的案例数据库加以分析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1.1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
由南京师范大学郑阿奇教授主编的数据库课程系列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该教材以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作为教学案例[3]。
1.1.1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逻辑结构[3]如下:
1)管理员表:Administrator(角色名,密码,备注)
2)读者表:TReader(借书证号,密码,姓名,性别,出生时间,专业,借书量,照片,备注,联系方式)
3)图书表:TBook(ISBN,书名,作译者,出版社,出版年月,价格,复本量,库存量,分类号,内容提要,封面照片)
4)借阅表:TLend(借书证号,ISBN,图书ID,借书时间,应还时间)
5)还书表:HLend(编号,借书证号,ISBN,图书ID,借书时间,还书时间)
6)借出表:TBLend(图书ID,ISBN,是否借出)
1.1.2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分析
优点: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较为完整,学习者不难结合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如C#、JSP、等)构造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作为课程设计。另外,该案例数据库的属性较为丰富,可涵盖SQL语言的主要数据类型。
不足:第一,可能是为了方便数据查询,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上存在不规范问题:部分表没有达到3NF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在借阅表TLend中,存在非主属性ISBN对码(借书证号, 图书ID , 借书时间)的部分函数依赖[4]。还书表HLend也存在类似问题。改进的方法是从借阅表TLend和还书表HLend中去除属性ISBN,同时在TLend中加入“编号”属性作为该表的主码。第二,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存在冗余问题,部分属性属于冗余属性,可以从相关表中去除[4]。例如图书表TBook中每本书的“复本量”和“库存量”可通过对借出表TBLend中相关记录进行聚集函数查询(使用函数count)得到,所以这两个属性应该从图书表Tbook中去除(如果存在,为了维护数据完整性系统将付出很大的性能代价)。第三,和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相比,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略显简单。
1.2 学生选课数据库
由中国人民大学王珊和萨师煊两位教授编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一书引入的案例数据库――学生选课数据库在国内多数本科院校授课时广泛采用[5]。《数据库系统概论》也是国内第一部介绍数据库的教材,一直被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作为课程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1.2.1 学生选课数据库逻辑结构
篇5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引导创新
作者简介:张敬伟(1977-),男,山东烟台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赵岭忠(1977-),男,河南南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探究式方法的软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1-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末期的初创阶段,70年代末期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中期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学校设置专业点数在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一直维持较大规模,到2003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数目就已达到505所。[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虽然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但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前10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和薪资较低。[2]这是继2009年该机构发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3次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但另一方面,国内计算机相关人才仍处于紧缺阶段,例如软件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在“十五”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已经是“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3]
上述状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市场环境,例如从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从学校角度考虑,主要因素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数目多,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大众化,从而导致了学生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产生脱节。本文主要从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认知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当前现状与主要问题
鉴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和网络提供的信息便捷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但这种可实践性极大地掩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计算机技巧,但毕业后却长期局限在软件开发和代码编写上,职业规划上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学校里过于倾向于“键盘练习”,没有注重理论基础和创新驱动力,从而造成了毕业后更上一层楼的困难。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基础、进行有效实践、引导学生创新,为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提供指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可谓众多,但并不十分符合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长期聚集在软件开发领域,尤其是与相近专业比较,例如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等没有特征优势。总结起来,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矛盾在于以下三方面:可实践性强,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般;培养人数众多,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可区别性特征不明显。
二、解决方案与建议
鉴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以及该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从数据库系统课程角度,结合基础知识的夯实、实践环节的巧妙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引导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并结合经验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1.夯实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是相对丰富的,课程体系也是很完整的,但关键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学习将它们有效串联起来,从而导致课程之间不太能够相互辅助。另外课程安排上的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重复,例如安排一门理论课程后,又跟随一门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理论课程更抽象,但实践课程比较具体,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倾向于实践课程,忽略了理论基础。上述问题需要处于上层的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担任知识整合和系统化的责任,同时必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实践性课程喧宾夺主。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角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改进:
(1)专业核心课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验证基础,启发思维的作用。所谓承上指其内容承载了以前基础课程的内容,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的关系代数和关系规范化理论是需要具有离散数学基础的,索引和文件组织需要具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与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例如是否存在差异?是否跟自己所理解的是一致的?所谓启下指一个学生在接收和理解了这门课程的相关领域知识后,能够进行拓展,产生新的思路和问题,例如关系模型数据库是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他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不能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数据,如果存在,应该怎样?
(2)注重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避免内容的重叠性。我国的基础教学缺少系统性,过于强调点的传授,而不是系统知识框架的建立。例如对科学型本科教育,数据库系统课程往往以数据库系统概论为必修课程,加以XML数据库等选修课程,对应用型本科甚至还会开一门Oracle、DB2相关的课程。但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一门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就足够了,更多的事情需要抛给学生去思考。而且XML数据库课程往往偏重于讲解语法结构,没有与关系模型关联和对比,实际上知识传授在这个地方就产生断节了。至于Oracle、DB2的相关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摸索和扩展,必须让学习内容层次化,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的,哪些是需要进行引导的,哪些需要他们自己实践和摸索的,这些内容需要分清楚。
(3)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辅助进行理论内容的理解。学生很容易被误导,他们更倾向于可实践证明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不是教学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SQL语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止步于使用SQL来查询数据,但很少有学生会问SQL与C、Java语言的区别在什么地方,SQL后面的执行原理是什么,SQL语句执行的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理论环节,这样才能和以前的知识前后呼应,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教师要注重授课内容由浅入深。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对知识的理解很深,对知识的抽象度也很高,但往往忽视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每年都是同样的基础。尽管现在网络很普及,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但到了专业核心课程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还是一个初始入门阶段,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期,需要老师细致地指导,而后期则需要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去思考,老师起一些指导性的作用。
2.设计新意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方面取决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容易获取。但实践往往太过于刻板,缺少吸引力,设计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按部就班的来进行,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做出新颖的东西来。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存在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教师总使用一个常规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作为题目来让学生完成,需要经历需求描述、ER图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固定的模式和环节,当然这个过程能部分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但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刻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容易将学生固化在一个框架下。今天互联网应用的不断衍生和普及,实际上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实践环节需要进行详细地设计,即使是同样的信息系统开发类型,也刻意在其中植入若干小问题,看看哪些组和学生能更细心,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要设计一张二维表,如果这个二维表存储的记录数是1亿条,应该怎么处理这张表才能保证查询速度?很多学生在这个地方给出的答案是索引,但即使建了索引,对某些查询仍然很慢,几乎没有学生会给出记录合并和散列分表存储的方法。常规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基本上就得到一个结果,大家做的东西都差不多。老师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打破他们已经养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而激发他们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实践不一定需要最后一个完整可行的软件或者系统,如果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研究和文献查阅,并通过实验过程,验证出某些内容和性能是不可达到的,也应该视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过程。
3.引导创新
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前进目标,但这个目标仅仅通过授课很难完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多给学生启发。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在创新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触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学科基础,能够做一些尝试性地有价值的工作。但长期在课程的熏陶下,可能没有主动创新思维的习惯,因此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它的一个主讲内容是使用索引提升查询效率。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粗略地接收了这一结论,但对索引的副作用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建什么类型的索引?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评价索引的优势和弊端?这一类的问题需要经常抛给学生,引导其进行思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部分解,这样就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核心课程在授课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需要始终引导他们思考有什么问题是课程内容不能够解决的;要经常性地给学生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让他们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
实际上,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时候,更多时候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收课程的内容,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找出课本上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同时老师必须保持视野的开阔性,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充分的引导。
三、结论
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和功能认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基础知识来让知识体系系统化、如何设计实践环节来加深课程理解和兴趣、如何引入问题来引导学生创新等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方法。笔者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属性;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45-01
1 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等核心内容。其中还包括分布式数据库、物理数据库设计、数据挖掘、信息存储与信息检查、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信息与多媒体系统、数字图书馆等选修内容。关系数据库理论与设计是整个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中核心中的核心内容。根据笔者近二十年对数据库课程的讲授经验,从关系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研究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
2 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注重学科联系
数据库是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原理及其它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的学科。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中,用到离散数学的理论;在研究数据的物理组织时,用到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在研究事务的并发时,用到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用到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讲授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时,用到计算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科的交叉性,突出了数据库课程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大部分学校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前开设了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课程,它属于原理的应用部分,是关系数据库的产品之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要结合理论讲清Visual Foxpro6.0应用了数据库的哪些原理。如数据表来源于规范化理论或者模式分解理论,Visual Foxpro6.0讲的数据表、记录、字段(数据项)和原理中讲的关系、元组、属性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名称等。
3 注重基本概念教学,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
3.1 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掌握好基本概念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数据库中的有些概念贯穿在课程的始终,这些概念的掌握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关系、元组、实体、属性、事务、完整性约束等。有的概念联系比较紧密,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概念的掌握有较大帮助。如实体和属性的概念,实体是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是对实体特征的描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实体和属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属性需要进一步描述,则属性就作为实体,反之如果实体不需要再进一步描述,则实体也可以作为另一实体的属性。如在考虑学生管理数据库时,政治面貌如果只考虑现在的情况(党员、团员等),则政治面貌就是学生实体的属性,但是如果考虑学生何时入团、何时入党,则政治面貌就是一个实体。再如事务和程序的概念等都有较强的联系。
3.2 掌握概念定义的前提和层次性
数据库中的概念由渐入深,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一些基本概念也更加具体和完善。例如在课程中,有四个地方都定义了码,在介绍概念模型时,码定义为: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在研究关系模型时,码定义为: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给出了码的粗略描述,没有实质性的量化定义。而在关系数据库中,讲授关系的形式化定义时,码定义为:若关系中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中一个为主码。在讲授规范化理论时,学习了函数依赖后,利用函数依赖的概念定义码为:设K为R中的属性或者属性组合,若KU则K为R的候选码。若候选码多于一个,则选定其中的一个为主码。从理论上来说,这四个概念都是正确的,但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更严密、更准确。
同样在对函数依赖讲授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在关系数据理论中函数依赖定义为: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为了便于Armstrong公理的证明,对函数依赖又给出了定量的描述。定义为: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t和s是r的任意两个元组,X、Y是U的子集,若对于任意一个t[X]=s[X],必然有t[Y]=s[Y],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教师要讲清楚对同一概念为什么这样处理,这些概念层层的描述有什么好处。掌握了同一概念的不同定义,便于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1 注重动手能力,搞好课程实验
学习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结合所学的数据库语言搞好每一章的课程实验,以便验证所学理论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授SQL语言时,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并结合所学内容做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实际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SQL语言的应用环境。在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时,利用实际系统让学生对系统做数据控制。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2 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数据库实践,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部分单元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掌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是数据库中必不可少的,我采取将学生分组的方式每5-6名同学一组,为每组同学拟定一个题目,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深入图书馆、学生管理部门或者企业进行系统调查,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出数据流图,编写数据字典,然后进行概念结构设计,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中提炼出E-R图,再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维护的设计。让每一位同学明确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使每一组同学进行上机调试,使所有功能进行程序实现,最后让同学们进行设计答辩。
通过课程设计和设计答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课程实践,掌握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也对今后其它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了基础,收到较好的效果。
4.3 扩展学生思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由于课本的出版周期长,更新也较慢,也由于课本编写的一些要求,所以课本上有些内容是陈旧的,对有些问题也不可能全面的介绍,有些新知识也很难溶入到教材中。我在讲授课程时,除了给学生有意补充新知识外,又给学生开设了“数据库中的空值问题”、“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目前数据库的研究方向”、“数据库的查询优化问题”等专题讲座。扩充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5 结语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所以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 关键词 】 PKI;PMI;数据库;安全
1 引言
数据库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成员,在某种程度上,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要凌驾与操作系统之上。针对数据库系统所进行的任何篡改、破坏等一切破坏数据库运行服务的行为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数据库系统安全性能的保证就变得异常重要。
2 PKI概论
2.1 PKI简介
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安全基础设施,PKI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非对称加密算法的技术以及实现原理,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保障服务,是安全设施的重要成员之一,所谓的安全设施具体指的就是一些安全规则和准则,但是这些准则被限定在特定的区域之内,比如道路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对于道路基础设施而言,通常情况提供的是交通服务,在交通服务里面则涉及到货车、自行车、大汽车、轿车以及摩托车等一系列具体的应用;对于网络基础设施而言,虽然网络节点不同其服务的目的也不同,但是都需要进行数据之间的相互交换,网络上的部分资源是需要进行共享的。
PKI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公共密钥基础设施的最终目标是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措施解决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电子商务之间的身份证明、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不可不负责任性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PKI技术中所明确的准则以及标准,最主要的工作目标便是通过公钥加密技术为所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完善的、标准的、稳定的、高效的安全服务解决方案。进而帮助企事业单位可以在基于PKI技术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安全的信息通信。
2.2 PKI体系架构
PKI体系架构的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由多种认证机构构成的认证联合体以及各种设备终端。现阶段,基于PKI体系架构所搭建起来的安全认证模型得到了商家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绝对认同。在一个完整的PKI体系架构中,每个用户必须确保赋予其个人独自的使用证书,并且尽可能确保该用户能够拥有证书中所授权的各项功能。
典型的PKI体系架构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PAA(政策批准机构)、PCA(政策制定机构)、CA(认证机构)以及ORA(组织注册机构)。其中PKI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是CA,CA系统具体划分为两大类:PKI non-SET CA系统以及PKI SET CA 系统。PKI体系架构的搭建则完全依赖于CA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PKI体系架构包括树型架构、单体CA架构以及网状架构。除此之外,PKI体系架构成员之间具备互通性,这是因为体系架构中的每个CA都具备可信任性,CA与CA之间互相发放授权证书,证书中明确规定了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3 PMI概论
3.1 PMI简介
PMI(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具体指的是授权管理基础设施,通常被行内人员称之为属性特权机构,在IETE PKIX、ITUX.509以及ANSI标准中都对PMI进行了明确的定义。PMI对PKI有较强的依赖性,PMI最具特色功能点便是为认证系统提供特权管理相关策略、方法以及访问控制等,进而为使用者提供非常安全的授权服务,使得使用者在现实中获得非常安全的授权应用,PMI技术的最终目标便是为安全认证系统架构提供安全的访问控制策略,某种程度上还能够降低功能模块的开发难度。到目前为止,PMI相关证书已经实现了完全标准化。
PMI授权技术是现阶段应用非常广泛的授权认证技术,资源管理便是PMI的核心思想,在PMI体系架构中,资源的拥有者具备完全管理资源访问控制的权利。PMI与PKI授权技术最为突出的差别是PKI授权技术是对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通过PKI确定申请资源访问的用户具体是谁,并将通过确认授权的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存储到用户子集的公钥证书中,而PMI授权认证技术认证内容可以归纳为“WWH”,用户想干嘛,访问用户具备什么属性,具备那些权限等,PMI将认证的用户的属性信息存储到对应的访问用户的属性证书中,管理起来较为方便。
3.2 PMI的体系架构
PMI 授权服务体系架构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授权管理体系架构,通过各种各样的认证技术对访问系统的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以及授权。PMI授权服务体系架构采用高度集中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不同的用户身份信息的验证需要选择对应的身份信息。PMI具备非常全面的、完善的认证技术,指纹认证、动态口令都是具备代表性的PMI认证技术。除此之外,PMI授权认证技术融合了PKI授权认证技术的精髓,比如PMI技术吸收了PKI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数字证书技术,通过数字证书技术实现对用户身份信息的认证。
PMI授权认证体系架构提供的属性授权管理服务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具备完全信任关系的源SOA、AA属性特权管理机构以及对应的属性特权管理机构点。PMI的组成部分并不固定,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使用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需求非常灵活的搭建PMI体系架构。
4 PKI/PMI系统总体设计
PKI/PMI系统在数据库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PKI/PMI系统完全兼容了PKI系统以及PMI系统双方的优点,并将这些优点充分的利用起来,PKI/PMI系统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高效的、完善的安全认证系统。PKI/PMI系统在数据库中的应用充分的将PKI与PMI系统利用起来,并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过程中PMI体系具体负责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块各个功能,而PKI授权认证具体实现的是用户的数字签名、身份加密、身份认证等功能模块。
基于PKI/PMI系统结合的数据库系统通常具备几种功能。
(1)对管理员的访问资格进行审查,并按照协商的规约以及授权的功能模块决定是否对用户请求发放CA证书。
(2)实现生成以及撤销CA证书的操作,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蜜月管理功能。
(3)属性证书生成,并根据生成的属性证书以及CA证书定制比较全面的、高效的安全访问授权策略。
(4)证书与证书撤消列表(CRL),以方便管理工作人员下载或者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
(5)系统首先要建设属于自身系统的安全机制,PKI/PMI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此外,系统还必须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稳定的、完善的、高效的系统管理模块。
为了实现上面介绍的五个功能模块,本文设计了四个子系统。
(1)认证中心CA:该系统主要功能是CA证书的颁发,CA证书的顺利颁发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首要前提。
(2)授权中心AA:授权中心AA的工作内容是属性证书的颁发,并且能够根据证书提供对应的授权服务内容。
(3)注册中心RA:注册中心RA的服务对象是CA和RA,其主要功能是注册申请证书。
(4)LDAP服务器:用于存储和证书以及CRL。
本文研究的数据库的PKI/PMI 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资源均设置了访问权限,如果系统管理员需要对资源进行访问的时候,管理员必须申请证书,即与RA注册中心服务器进行通信,提交身份证书以及属性证书的申请需求。RA注册中心接收到证书申请需求后便会对该管理员信息进行层层审核,并根据具体的请求决定该管理员是否能够得到对应的证书,与此同时,RA注册中心服务器在整个功能模块中还起到中间件的作用,将管理员用户提交的请求信息间接的转发给授权中心AA或者认证中心CA。
授权中心AA与认证中心CA经过多次的审批之后,便可以签发完证书,证书则会被无限期的存储到系统的LDAP服务器上,并采取有效的途径通知申请用户证书的URL。接下来也是最后一步,即系统管理员接收到通知之后便可以到消息中的URL地址去获取用户申请的证书,并将证书保存到专用的计算机数据库中。
5 结束语
PKI公钥和PMI授权管理是目前数据库安全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的根本工作便是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独立性、可用性、保密性、稳定性等,尽一切技术手段避免数据库系统遭受到非法访问,甚至被故意破坏或者篡改等危害数据库系统安全的隐患。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就变得异常重要。本文实现了基于PKI/PMI认证方式以及基于角色访问的控制策略,并最终设计出了数据库安全系统设计逻辑架构。
参考文献
[1] 黄旭波.一种PKI/PMI系统的实现模型[D] .成都.四川大学,2005:11-15.
[2] 廖玉,周宗和,张森.基于PKI/PMI的电子政务体系安全模型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60-61.
[3] 强韶华,印庆华,吴鹏.基于PKI/PMI的安全Web数据交换[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3):237-239.
[4] 王希忠,曲家兴,黄俊强等,网络数据库安全检测与管理程序设计实现.信息网络安全,2012(2)14-18.
[5] 马存庆,林锵,查达仁.一种改进的基于PKI的RFID应用中读卡器证书验证方法.信息网络安全,2012(8),195-198.
篇8
(一)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教学的回顾:dBase-FoxBASE-VisualFoxPro
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Ⅲ曾是数据库技术中的杰出代表。dBaseⅢ具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程序结构精巧,处理信息能力较强,运行效率较高;它的全屏幕编辑功能,操作简便;它的人机会话方式,易学易懂;它提供运行的辅助手段,方便用户,还有它的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应用极其广泛,因此它获得了“大众数据库”的美称。自从dBaseⅢ引进我国并成功汉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汉字dBaseⅢ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物资、图书资料、科研项目、学生成绩、人事档案、生产调度、经营计划、财政税收、银行帐目等各个管理部门,建立了无数的小型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使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数据库,也因此随着IBM-PC淘汰AppleII,dBaseⅢ取代了dBaseII,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大专院校的课堂。
和dBaseⅢ相比,FoxBASE+更胜一筹:可在UNIX、XENIX等多用户操作系统下运行;完全兼容dBaseⅢ;运行速度更快;可以使用数组来实现数组和数据库文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方便对数据库文件中记录的操作;可以自定义函数,简化程序设计;可以保存和恢复屏幕图像;可以将多个命令文件合并成一个过程文件,减少读盘次数,提高运行速度;能自动调整内存分配,以便充分利用有效内存,提高速度;扩充了部分命令的功能,新增了若干命令;扩充了一些技术参数的范围,方便了程序设计。于是伴随着CPU的换代和DOS的升级,FoxBASE+理所当然地替代了dBaseⅢ。
FoxPro除了兼容性和扩大已有的命令、增加新的命令和函数、减少对用户的限制外,采用90年代的先进技术,支持鼠标器,使整个系统更易使用和操作。尤其是可将程序伪编译为非常接近机器语言的中间代码程序,增快其执行的速度。如果程序经FoxDistributionKit编译,生成exe文件,就可脱离FoxPro而直接执行。2.0以后的版本加入Rushmore优化技术,使速度显著提高;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库的设计效果结构清晰、简单,便于实现OOP;数据库对象的独立性、自治性使其便于维护,从而需求变更时程序与数据库重用率高,修改少等等,也就高于同时期的其它产品。尤其是VisualFoxPro3.0作为第一个正式具有Windows95兼容标志的应用软件,一个32位的数据库开发系统,引进了可视编程和面向对象的概念,使用了真正的数据库概念和多媒体数据,具有更快速开发应用程序、面向对象和客户机/服务器的强大功能,曾被认为是多年来出现在关系数据库方面最重要的产品,甚至是一个革命性的软件产品。既具有Visual系列的功能强大、直观易用、面向对象等优点又兼具Windows和FoxPro的长处;提供的向导、设计器、生成器等工具,加之从界面到内核的完全汉化,使数据库的管理变得轻而易举,跟着Windows淘汰DOS,VisualFoxProForWindows换代FoxBASE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对于“摩尔规律”作用下的IT世界,发展尤其是永恒的。随着微机的CPU从8086/8088到PentiumⅢ/Pentium4以及K7/K8……的发展,操作系统由Dos到Windows又到Windows95/98/2000/XP/2003……的升级,程序设计由面向问题到结构化又到面向对象再到可视化,内容由文字到图文并貌又到多媒体,应用由单机到网络又到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桌面数据库的情形自然该有本质性的飞跃,尤其是这样的数据库技术已不只是被数据库专家所拥有了。
(二)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背景:概念、市场及其发展
数据库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多个企业组织中,为多个用户服务的、在计算机上可运行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与文件相比,文件是面向单个程序的,而数据库则是面向整个需求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有结构的,而文件中各记录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传统意义上,数据库系统是把有关的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数据表示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层次。在数据库结构的描述中至少需要有三级抽象层:概念观点、逻辑观点和物理观点。数据模型(DataModel)是数据及其相互关系的代表,而数据及其关系又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抽象。数据模型既代表了数据的逻辑观点,同时也代表了数据的概念观点。三种最流行的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在最常用的关系模型中,包含有关系(Relation)、元组(Tuple)、属性(Attribute)等成分,其中,关系与逻辑记录值的集合相对应,元组与逻辑记录值相对应,属性与数据项、记录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模式?起码它不该有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这取决于数据依赖的概念,但在许多数据依赖的类型中,最重要的是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曾使其产品分为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以及关系-对象数据库等四大类,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系统软件市场依然是关系数据库,虽然它能解决的问题与对象数据库并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大有兼容、融合之势。未来最大的数据库市场是支持通用的应用(UniversalApplications),并支持简单和复杂的数据;同时,一些新的应用将驱动市场,如Web、DigitalFilm、DigitalKiosks和GPS等等。
(三)桌面数据库系统应用的新概念:Access和Office97/2000/XP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数据库的技术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获取信息。所以,编程简化把数据库的用户从传统的专业编程人员扩大到了所有的计算机用户。Access的问世和推广,使它在短短几年之间即取代了FoxPro在桌面数据库市场上的统治地位。Access在国际桌面软件中早已占有了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
Access在1993年问世,是一个完全基于Windows环境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它是与Windows同步成长起来的。在Access中,微软加入了一种先进的数据库机制,即JetEngine。这种机制取代了以前的文件格式的数据库引擎,为数据库的技术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用户可以在VB、VC以及新版的FoxPro中发现这种数据库机制。
在编程方面,Access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简化的编程环境和复杂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巧妙结合;在市场销售方面,把Access和Office这样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易用工具打包一同销售。
在Access中,智能化的编程环境和高效率的工具实现了有机结合。比如Access97采用了VB5.0的智能编程环境,所以编程风格与VB完全一致。同时与最先进、“全面”的Office集成,使得Access可以直接操作Office中的上千个对象,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和提高了代码重用率。Access97同时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把一个Access97的应用程序用简单的操作提升到MicrosoftSQLServer等大型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而且Access采用与MicrosoftSQLServer相同的数据库引擎,使这种提升变得更为简单和直接。Access与Office一致的包含Internet/Intranet功能和标准,使用户数据库与网络的结合简单易行。
早先版本的Access并未能够完全汉化,所以在用户编程实践中,对汉字的操作始终是一个困难。从Access97开始进行了全面中文化,包括内核,所有界面,帮助体系(即Office助手),应用向导,甚至示例应用程序。所以,用户的使用就更加得心应手。全面中文化的Access包含在Office97/2000/XP……中文专业版中。
一般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从95年开始已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数据库的教学也从FoxBASE换成了FoxProforWindows。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加上学生已强烈要求学习多媒体制作和Internet技术,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开成Windows+Office(2000/XP)则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尝试
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是发展极快、应用更广。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就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从原来的BASIC语言、五笔字型、DOS、WordStar、WPS、Lotus1-2-3以及dBaseⅡ/Ⅲ到早期的Windows3.1/3.2、Word6.0、Excel5.0、FoxBASE/FoxPro又到Windows95/98/2000、Office97/2000……等等。时至今日,WindowsXP和OfficeXP已经风行全球并深入人心,WindowsServer2003……也似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由此看来这门课的具体内容还要“进化”,而且似乎还要永无休止地“进化”下去。
(一)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Windows+Office
通常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始,总要谈论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和Office;上机。接着是尽可能多地电脑演示,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兴趣。
因为Windows时代,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早已不是那么困难,再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个手指点击鼠标,利用菜单就可以打开一个又一个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是,这个过程却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用粉笔在黑板上来讲明白。
单就操作系统来说,从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飞跃,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的进化,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换代,以及从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体验”,都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陷于绝境。但总有必要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学了Windows95,还要讲讲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学了Office97还要谈谈FrontPage和Office2000,学了Word,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软件WPS,学了Windows98,还要欣赏一下已成为PC操作系统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还要把各种最新的流行软件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如此这般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乐趣,教给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不至于那么快地“过时”和“淘汰”。
另一方面,过去曾经有不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学了WPS并考试得了高分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当毕业找工作打印简历时竟因电脑中装的是Word而一筹莫展,类似的事情似乎比比皆是、无休无止,这说明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桎梏和盲点:计算机文化素质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才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实践证明,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Windows和Office,尤其是今天的Windows95/98+Office97、或者Windows2000+Office2000或者WindowsXP+OfficeXP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软件(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等)甚至通过教学网络更甚至Internet来自学掌握,而且这也是华山一条路了。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紧要课题:从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鉴于计算机科技遵循“每18个月更换一代”飞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全球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的进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力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伦理精神以及信仰,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必要尽可能及时地、全方位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解答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甚至校园内。比如通过电子邮件,通过OICQ、QQ、MSN,通过多媒体网络,甚至通过网站,本着实事求是,实学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反映学科的前沿内容,将思想方法和操作技巧传给学生。另外还需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装电脑、买电脑、租电脑甚至修电脑,营造电脑学习的环境。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行为准则在这个时候才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真正地潜移默化进日常的计算机教学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了教师自己的“数字化生活”。此外,教师还需把诸如远程教育、语音识别等尖端科技的知识和应用普及给学生,带领学生,走向时代的前列。
可是,不得不提的是,用电脑来上电脑课,或者用“电脑+投影仪”,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当然最好是在机房里上这些计算机课程。尽管如此,真正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还是要回旋到传统的模式上。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尝试:计算机文化概论
篇9
关键词:查询优化;代数优化;查询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008-02
1 引言
关系数据库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支持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结构非常单一,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及实体之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在用户看来,关系数据结构就是二维表。常用的关系操作包括查询操作和插入、删除、修改操作两大部分,其中查询操作的表达能力最重要。数据查询是数据库应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查询是否具备较高的执行效率和反应速度受到数据库设计者和用户的极大关注。
2 不同查询方案代价对比
关系模型中的查询语言早期通常是用代数方法或逻辑方法来表示,分别称为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随后出现一种介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语言称为结构化查询语言,简称SQL。SQL语言作为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向用户提供了易于掌握、高度非过程化得查询语言。大多数商用数据库都支持SQL语言,用户只需指明“干什么?”不需指出“怎么干。”对同一个查询要求有不同的查询解决方案,查询优化就是尽量在不同的解决方案中找到效率高、代价小的方案。
为了提升数据库系统性能对数据查询进行优化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查询优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助推了数据库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对比不同查询方案所花费的代价。
商品销售管理数据库
销售点信息表(销售点编号,城市、地址,联系电话,开设时间)
产品信息表(产品编号,产品名,类型,规格,生产厂家,进货价格)
销售情况表(销售点编号,产品编号,销售量,销售单价)
求销售产品编号为’JD051’这种产品的销售点信息?
用SQL语言表达该查询:
Select 销售点信息表.*
From 销售点信息表 , 销售情况表
Where 销售点信息表.销售点编号=销售情况表.销售点编号 and 产品编号=’JD051’
SQL语言是高度的非过程化语言,同一个查询要求可以有不同的执行方式。下面针对上述查询要求运用关系代数表达式来表示不同的执行方式。
方案1
Π销售点信息表.*(σ销售点信息表.销售点编号=销售情况表.销售点编号∧销售情况表.产品编号=’JD051’(销售点信息表×销售情况表))
第一种方式需要占用内存空间保留广义笛卡尔积的中间结果,读取数据量过多及耗时较长;
方案2
Π销售点信息表.*(σ产品编号=’JD051’(销售点信息表∞销售情况表))
第二种方案相比第一种方式减少了中间结果,使用自然连接相比笛卡尔积大大减少了中间结果;
方案3
Π销售点编号(σ产品编号=’JD051’ (销售情况表))∞销售点信息表
第三种方式减少了数据读取量,中间结果相比第二种情况更少。总的查询时间最短、查询代价最少。
以上三种表达式虽然等价,但其执行的查询策略不同,数据规模越大,查询所花费的代价差别就越大。通过三种不同查询方式的对比,说明查询优化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查询策略将大大减少查询时间、降低查询代价,因此查询优化问题一直是数据库研究的重点。
3 关系数据库查询处理过程
当用户发出查询请求,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步骤对原始查询进行转换,这些转换工作必须在系统处理查询请求和返回查询结果前完成。关系数据库查询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主要步骤:语法分析与翻译处理,查询优化处理,执行。
4 查询优化技术分类
查询优化技术一般分为代数优化和非代数优化(物理结构优化)。
1)代数优化,通过对查询语句进行变换,改变基本操作的次序,使查询语句执行起来更有效,这种查询优化仅涉及查询语句本身,而不涉及实际存取路径,称为独立于存取路径的优化,或代数优化。
查询是由高级查询语言表示的对数据库的一个或一组操作的集合,通常由投影、选择、连接、笛卡尔积等操作符组成。通过语法分析功能分析查询语句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并将其转换为等价关系代数查询树,如图2。
根据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则,查询树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变换:
方法1:下移选择和投影运算,以减少中间结果的元组数和参与运算的关系的规模;
方法2:将某些选择运算与笛卡尔积运算相结合;
方法3:同时执行同一个关系上的选择、投影运算,减少对关系的扫描次数;
方法4:将连接运算与投影运算结合起来执行。
图2可变换为图3。
对比图2和图3选择运算和投影运算优先执行,减少了查询中间结果的元组数,大大降低了参与连接运算的关系规模。
在制定具体的查询策略时应尽量减少对数据表的访问,减少对磁盘的访问次数,访问磁盘所需的时间大大长于对内存的访问时间,减少对磁盘的访问次数将大大降低系统的响应时间。选择运算尽可能提前做,往往可以使执行时间降低几个数量级,通过选择运算减少中间结果。在执行连接操作前,对关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在连接的字段上建立索引以及对关系进行排序,加快查询速度。
关系代数优化的一般步骤:[3]
(a)把查询转换成语法树;(b)优化语法树;(c)选择低层次的存取路径;(d)选择代价较小的查询方案。
2)非代数优化,也称物理结构优化。数据库物理结构是整个数据库存储的基础,物理结构设计是在逻辑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应确保数据库存储和访问或操作数据表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物理结构优化是指为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推荐合适的物理存储位置或存储结构,以及为查询推荐合适的存取路径,进而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5 小结
查询优化技术是数据库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对于的查询要求,我们应该根据数据规模大小,具体的物理存储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查询策略。具体的SQL查询语句应根据代数优化的相关原则进行变换,提高查询效率。查询优化目的是为了提升系统的性能,如果进行优化本身需要花费的代价过大,反而会降低系统的性能。所以只有兼顾了查询效率、控制系统开销、保障数据库安全等诸多方面才能真正地优化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冯卫兵.关系数据库的查询优化[J].现代计算机,2010(1).
[2] 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 萨师煊,王珊. 数据库系统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谷震离.关系数据库查询方法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
[5] 崔跃生,张勇,曾春,等.数据库物理结构优化技术[J].软件学报,2013,24(4).
篇10
关键词:题库管理系统 C/S架构 Access java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221-01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本设计的背景、意义
在当今社会,建设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新模式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业的发展新方向。题库管理系统正是为教师方便、快速、高效的出版试卷而开发的。计算机生成试卷的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资源及时间;其次使用科学的衡量、评价及统一试卷难易程度的有效手段;第三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以让繁琐的工作由计算机处理,使之达到考试规范化,科学化,消除命题者主观意愿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因而实现自动化的题库管理系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现状及设计目标
本研究课题是为了更加客观、准确、高效地去评估、检测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题库管理系统其中主要包括:通过计算机管理题库信息;查询和检索出所需数据;有选择性的录入试题,并按一定的规律原则组织起来,将题库建设为优良试题的储存库,其知识覆盖面广、质量高、试卷可以快速的自动生成,并且能够灵活的进行组卷的功能。这是网上固定试题考试所不具有的。
1.3 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方法
通过对本设计的深入研究,抽取试题的功能复杂。需按照给定的要求,随机并且无重复的抽取出相应的试题。设计中需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1)随机抽取试题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数字;(2)在题库中符合要求的试题数量少于要求中要抽取出的试题数量。
对于问题一,为了避免试题的重复,需要过滤掉重复出现的随机数字,去掉重复出现的随机数在程序中很难实现,所以采用了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先将所有满足条件的试题取出,放入到一个容器A中,在该容器中进行随机抽取,在抽取出一道试题后,将该试题放入到另一容器B中,并且将容器A中的被抽取出的试题移除,来避免出现重复试题。最终在容器B中的所有试题就是要得到的最终试卷。对于问题二,要抽取的试题数量大于题库中符合要求的试题数量时,系统提示抽取失败,试题不足。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模块
系统分成四个功能模块:用户管理、试题管理、组卷和试卷管理模块;最后用户根据需要生成试卷并可抽取该试卷进行查看。
2.1.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信息:主要包括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添加、删除用户等,在检查过用户数据的合法性后将用户信息写入数据库。
2.1.2 试题管理模块
试题难度: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对试题的难度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同时给出多种难度级别的类型和添加备注。点击保存可进行更新。
可以增加新试题,对其进行编号、选择类型、难度、修改备注等,然后点击保存进行更新,如果想删除试题,可选中要删除的试题,点击删除即可。
2.1.3 组卷管理模块
组卷要求:主要功能是用户可以新增组卷要求,对生成试卷的要求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规定生成改试卷的题型、难度、数量以及章、节、目等。
2.1.4 抽取试题模块
这是本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最难实现的部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首先由用户选择抽取试题的要求(组卷要求),得到组卷要求的编号,根据所给定的组卷要求采取随机抽取试题并且一张试卷中无重复性的原则。在抽取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如果符合要求的试题数量少于组卷要求要抽取的数量时,系统提示抽取失败,试题不足,反之则在符合的试题中随机抽取出当前要求的抽取数量,并且保证抽取出的试题不能重复。根据已列出的试卷进行删除和打印,点击删除即可删除生成的试卷,重新抽取。对已满足要求的试卷可进行打印。
2.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以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性。基于Access的题库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运用JDBC-ODBC(桥连方式)技术访问Access数据库,实现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数据库系统和使用过程是将现实世界的数据经过人工和计算机处理之后变为数据,后又转化为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由于题库系统大部分是动态的,所有内容都保存在数据库里,每次只要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系统的内容就会自动的更新,所以成功的建立数据库、访问数据库是本系统得以实现的关键。
2.3 概念模型设计
得知数据项和数据结构之后,就可以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这些实体包含各种具体信息,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数据的流动。
3 测试方法及总结
本程序采用了两种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法和白盒测试法。
3.1 黑盒法
黑盒法又称功能测试,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的功能说明来设计的。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因而测试是在程序进行的。黑盒法是最基本的测试法,主要测试软件能否满足功能要求。看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且能否正确地输出结果。
3.2 白盒法
白盒法又称结构测试法,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来设计的。用白盒法测试时,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
本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在为教学单位和人员提供方便和帮助。基于本系统首先是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然后是总体、详细设计等,并对软件进行了测试。
参考文献
[1] 王万学,马洪文.通用题库设计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17(3).
[2] 李运兰.基于Web的考试题库设计与实现[J].湖南文理学院院报,2004(16).
[3]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黄红丹.考试系统的题库设计方案[J].信息科学.
[5] 刘琪.基于Web的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