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范文
时间:2023-04-05 08: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金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5月15日,微众银行低调推出了一款纯网络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这是一款通过手机QQ提供贷款的小额信贷产品,贷款授予额度最高为20万元,具有“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特点。
目前,微粒贷还只在QQ白名单客户和内部员工中进行测试,尚未对其他用户大规模放开。
刘宏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打开手机QQ钱包入口的“金融理财”,即可看到微粒贷的消费入口,输入支付密码后可以查看个人借款额度。他透露,贷1万元钱,日息5元。换句话说,如果按30天计算,1万元钱一个月约有150元的利息。“年化利率算起来高达18.25%,未免给人有点高冷的感觉。”刘宏说。
公开信息显示,微粒贷的贷款日息在万分之二点五,将来一般用户的贷款日息或许为万分之三左右,低于一般信用卡万分之五的利率。从运营模式看,微粒贷通过已经绑定银行卡的QQ钱包,让QQ钱包能够对客户间接实现身份认证,借助QQ钱包对客户授信。
“微众”的角色
作为首家纯互联网模式经营的民营银行,微粒贷是微众银行的第一款产品。事实上这款产品已经难产了四个多月。微众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自己原本的要求打了折扣。
2014年12月底获批开业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是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中第一个获准开业的。而从1月18日试运营以来,至今只上线一款产品,也就是微粒贷。
微众银行这只“领头羊”原本为自己设定的理想是:“刷脸开户”。据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透露,微粒贷推出前,微众银行已经砍掉了两款信用产品,主要原因均是“无法绕开远程刷脸面签”。
今年1月4日,微众银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远程发放给卡车司机徐军3.5万元贷款,这种迹象似乎表明,微众银行将以此为开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启“靠脸借钱”的新纪元。可惜此后便无下文。公安部门和央行也曾对此进行技术调查,并对基于人脸识别的远程开户表示很担忧。
以往,在公共场所摄像头抓取的人脸识别或视频仅仅是公安部门破案的线索,用于锁定作案者范围。如果用于银行一对一的开户识别,目前在技术上的实现尚有难度。
相关专家也存在疑问,认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尚且无法达到唯一性,一张照片或一段人像视频也许能搜索到好几张相对应的相似的人脸。而用于开户识别的金融业务,这无疑得承担高风险。人脸识别不能唯一对应,实际操作就很困难。
近日,央行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的消息备受关注,甚至有传闻称这有望打破困扰银行通过互联网展业的面签问题,央行正在谋划允许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
但央行支付结算司相关人士不久就出面澄清,称近日并未下发关于远程开户的任何文件,网传的征求意见稿只是去年底的内部文件,下一步将会召集个别银行就远程开户进行初步探讨。
截止目前,央行尚未下发正式试点远程开户的通知。对此,5月23日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微众银行董事长、CEO顾敏也证实,目前远程开户尚未被允许突破。
在顾敏看来,微众银行做的是连接平台,作为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应该尝试连接服务的个人和微型企业用户,以及合作的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帮助他们用自身的数据、跟客户接触的场景、客户自身的基础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的最终模式,也许没有物理网点、很少发卡、甚至没有太多存款和贷款”。顾敏甚至称:“不要把我们看成是一家银行,看成一家中介就好。”
抢食银行的蛋糕?
就在5月27日,另一家纯网络银行阿里系浙江网商银行获批开业。和微众银行排队等着分食互联网金融这块蛋糕。浙江网商银行的部分业务,可能先在支付宝体系内孵化,成熟后再通过浙江网商银行开展。今年4月支付宝已经开通了一款消费借贷产品“借呗”。
业内人士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贷款的发展,必将抢食银行的蛋糕:“这已经不是一种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事。”
微粒贷主要针对消费,它所服务的消费贷款还是狭义上的,资金不能用于炒股和买房,仅限耐用品消费。
瞄准消费贷款这块蛋糕的,其实最初是银行。早在2010年,国内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
但发展过程却不温不火,不尽如人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隽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将其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利率较高普通老百姓难以承担,二是传统消费观念的局限。
至少10%以上的高利率是高成本造成的。由于小额信贷所花费的征信流程并未改变,线下工作反而更为庞杂,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面临更高的风险。
与美国相比,中国银行机构在消费贷款领域总是难以施展手脚。根本原因在于,与美国的超前消费观念不同,中国人更强调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传统的消费观念导致消费贷款的拓展受到无形阻碍。
尽管看上去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最大的优势是便利快捷,但在现代银行技术同步发展的今天,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以微粒贷为例,至少从贷款模式与产品设计上,与传统银行开展的小额贷款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传统银行也能提供相似的金融产品,例如招行的“闪电贷”、工行的“逸贷”。甚至同样具有授信操作时间短这一大特性。用户通过在线申请后,十多分钟到半小时内可以完成贷款流程,相应的资金则会划拨到绑定的银行卡中。
相反,传统银行的贷款利率甚至比微粒贷更低。招行的闪电贷,也是随借随还,按天计息,其年化利率为12%至18%,而微粒贷的年化利率却高达18.25%。
再看中信银行的信用卡借款,一个月还清,借款利息与微粒贷相同,为150元。如果3个月还清,每月的借款利息则降到82元,依此类推,期限越长,单月的利息就越低。
微粒贷显然不是最让贷款人感到“实惠”的,但可能能笼络到最大范围内的贷款人。
首先从贷款门槛上看,传统银行的门槛明显较高。招行的闪电贷,需要更多零售业务记录,例如,借款人的收入、流水、资产证明等反映综合信用状况的信息,或者至少是存款与理财业务等记录,如果缺乏相应数据,则可能无法获得申请资格。这一点上,微粒贷的亲民性就突显了出来。
其次,从覆盖受众而言,微粒贷、趣分期、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更有针对性。
李想是趣分期的5位天使投资人之一。趣分期的CEO罗敏在好乐买工作时,就与好乐买创始人李想熟识。2013年底,当罗敏找到李想聊关于大学生分期贷款购物平台的创业想法时,李想说自己“眼前一亮”。
“一个宿舍里有一个人用了趣分期,觉得非常好用,很快一个宿舍的8个人,一个班级几十个人就会传开。”李想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记者的采访时分析:目前在中国没有任何金融工具提供给大学生。这个市场不仅前景广阔,而且大学生是一个凝聚力强的团体,目标用户群的集中,更利于推广。
微粒贷则参考用户在消费、社交、支付、理财与游戏方面的记录。换句话说,微粒贷可能会覆盖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一些人群。
加之这款产品没有抵押,没有担保,随借随还,省去了线下对接认证这些繁复的工作。内部人士预计,随着白名单的推行及逐步推广,微粒贷的应用场景将不限于手机QQ,还可能扩展至腾讯已有的较大产品平台上,比如微信、电商等。
征信需先行
“你在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预定饭馆却‘放鸽子’、乘坐公交车的逃票行为……”黄隽列举的这些网络行为轨迹,可能都会包括进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征信体系。
今年1月5日,央行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属阿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这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以六个月为准备时间来看,这八家公司在近期内就会在个人征信体系方面有更为严格的规范。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各类征信机构、评级机构150多家,年收入20多亿元。总体来看,中国征信机构规模小,服务与产品种类少,信息获取难度大,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据券商机构测算,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将超过1000亿元,但中国目前的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总规模仅为20亿元,其中个人征信更是仅为2亿元左右,一旦市场放开,未来中国个人征信的增长空间巨大。
个人征信业务的重要应用场景,就是利用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微众银行给徐军的第一笔贷款业务,利用的就是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
微粒贷的授信原理在于腾讯的社交大数据与平台资源。为了保证借款账户的真实有效,手机QQ需要与银行卡绑定。获得授信额度后,输入身份证号码进行验证,随后资金将划拨到用户绑定的银行卡中。
腾讯研究院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透露,腾讯的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主要运用社交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如在线、财产、消费、支付、社交、游戏等情况,为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征信报告。
腾讯征信公测后,用户可以查询到自己的信用评分。未来,腾讯征信将为微众银行提供服务,用户的征信信用评分,将直接转化为一定的贷款授信额度。
一位多年从事风控分析的银行人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记者,大数据应用在个人征信的基本逻辑在于,账户的可靠性,是依靠已有银行账户进行的。被授信人的可贷款额度,才能依靠腾讯的社交数据与平台资源进行甄别,或者加以相应经济能力分析模型提供支撑。
就目前银行采用的风控模型来看,微众的风控模型可能是在银行已有的模型中引入新的变量,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创新,还要看这些变量的可靠性是否经得起考验。
“央行的征信记录还有未能覆盖的群体,比如没有过借贷行为、没申请过信用卡的人,学生群体、蓝领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这些常常被官方报告忽略的人群,可能恰恰是活跃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其信用等级。” 作为首批个人征信机构的负责人之一,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在年初曾如此表示。
篇2
从2009年最早率先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到2015年11月试点的全面放开,国内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已增至15家,包括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及盛银消费金融。
从拿到牌照至今,这15家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又有哪家发展得最好?根据公开资料,《投资者报》记者对于这些公司进行了分析。
首批4家公司利润丰厚
其实,消费金融公司的背后是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在消费场景上的博弈和比拼。
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是国内最早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成立于2010年。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显示,这4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总资产为224亿元,全年累计放贷197亿元,贷款余额209亿元,累计客户135万。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之初是北京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后来进行股权结构更改引入新的投资人,更改后北京银行占35.29%的股份。
根据北京银行对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持股比例,以及披露的应享利润;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就达到2.8亿元,高速增长得益于银监会从2013年开放消费金融公司经营范围。记者注意到,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范围从2014年开始扩展到全国。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起人是中国银行,持股51%,另外两个股东分别是白联集团(持股30%),以及陆家嘴金融公司(持股19%)。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渠道主要是依靠中国银行的网点,主攻一二线城市客户。由于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有限,记者无法找到公司经营状况的资料。
锦城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发起人是成都银行,持股比例51%。锦城的一个特色是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提供贷款,贷款门槛较低,如果月收入1500元,就可以最高贷款10万元。锦城公司从2012年就开始盈利,当年盈利920万元,2013年~2015年的净利润呈现翻倍增长,分别为2370万、4900万以及5070万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锦城公司没有选择向全国扩张,继续以成都为中心深耕西南地区。
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天津,主要出资人是捷克一家投资公司PPF的子公司捷信集团,因此,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捷信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很广,超过260个城市,主攻二三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耐用品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首创“15天犹豫期”,可以在贷款后15天之内提前还清借款,而且不收取任何利息和费用。
捷信公司也是在2012年就开始盈利,此后的盈利也是大幅度飙升。2013年~2015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9亿欧元、4.55亿欧元以及7.74亿欧元,净利润也分别为7300万欧元、6400万欧元以及1.28亿欧元(折合9亿元人民币),是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一家。记者了解到,该公司2014年盈利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是当年铺设了很多的服务网点和招聘了大量员工。
背后模式的比拼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由于行业政策的限制等原因,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中有高达八成的股东为银行,表面上看,都是消费金融公司,但实际上,他们的背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他们当中,一类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锦程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另一类是主打O2O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还有一类是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
另外,从消费场景来看,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与商户合作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场景,但由于场景拓展取决于合作商户的开发,因此,各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也各有侧重。
对此,方正证券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市场渗透率较低时,与零售商合作,驻店经营是消费金融公司获取客户最有效的方式。目前国内驻店经营规模最大的、也正是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捷信公司。
对于那些类似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类似的产业系公司,实际上,他们的心思并不全是放在金融外延的利润上,更多的是希望金融带动主营业务发展。目前市场虽然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提供分期付款的业务,但是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利率显然更优惠,甚至还有零利率产品,比如一款曾叫“0元购”的产品,就是在大力推广海尔的智能家电。
具有电子商务、互联网基因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其主要发起人是重庆百货,其他股东包括重庆银行、物美控股、浙江小商品城等。
因自身特点,该公司采取的方式是积极寻找线上线下过渡的模式。公司集合了三大零售巨头,合计有超过1600万会员,若会员转化率为10%,每个会员贷款额度2万,贷款余额将达到320亿元。
面临电商平台的冲击
目前来看,这些持有牌照公司的短期优势还在,包括品牌声誉、资金成本及风控能力等,这些一直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不过,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涌现,特别是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巨头进入,其优势正在消失。
消费金融公司具备的可以向股东吸储等方式筹集低成本资金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去中心化的运作下也不占优势,因为他们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取的资金成本也并不高。
篇3
一、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的显著增加,信用卡等新型信贷方式逐渐普遍,各种理财产品日渐丰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且不断复杂化,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金融消费视野,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间的争议和纠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一些典型案例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关系问题的广泛关注。金融消费领域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伤害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三方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也不利于民生金融的推进。
银行领域存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主要有: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片面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信用卡合同(章程)条款显失公平、捆绑销售(搭售)、贷款催收行为失当、产品安全性欠缺、诱使消费者不理智消费、单方面更改合同、“霸王式”的声明“最终解释权归本行所有”、以格式条款免除自身义务和责任等。典型事件如2006年发生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同时宣布ATM 跨行查询收费事件;2007年跨行通存通兑收费事件以及银行网点排队现象;2008年银行QDII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众多银行理财产品爆出的“零收益”或大面积浮亏现象也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保险领域存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主要有:保险理赔程序烦琐;销售人员有意将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概念相混淆,甚至有的储户已经明确表示要储蓄,保险公司业务员还竭力向其推销保险;业务员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理赔标准不明确、不公开,隐瞒或刻意回避免责条款,夸大保单利益,拖赔、惜赔、不合理拒赔、承诺与服务不符等。
证券领域消费者保护存在的证券公司限制投资者正常的转户、销户申请,泄露客户个人资料,违规收费等问题也引起了多方关注。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我国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有关部门工作也在不断深入推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该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重金(金融机构)轻民(消费者)的传统立法思想影响下,我国金融法律制度长期忽视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在立法指导思想上,金融立法往往侧重于金融机构安全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权益,还没有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联系起来。
在机构设立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除外)。
在具体制度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概念还没有进入相关金融法律制度,无论是信息披露要求还是实质监管都比较匮乏。
在组织架构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分行结构使得消费者貌似有很多的交易对象可以选择,而实质上就是那么强大的几家,缺乏竞争、容易形成垄断同盟,损害消费者利益。
在自律管理上,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的投诉渠道作用有限,相关协会的消费者保护功能也尚待改进。
三、改进和加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对策建议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基础,也是确保金融机构安全和稳健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整合现有的行政、立法、司法和监管资源,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更新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明确金融机构的义务与责任,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化、人性化,不断改善金融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信心,维护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促进金融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在新出台金融法律或者修订有关法律时,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范围
金融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当前,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消费的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融资、理财、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法律中应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概念及金融消费者的范围。目前,法律中使用的是窄口径的“存款人保护”、“被保险人保护”、“投保人保护”、“受益人保护”等概念,这样规定导致部分金融领域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二)确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指导思想,贯彻适度倾斜保护原则
不可仅仅依赖合同法进行平等保护,这样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不平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核心理念不局限于对存款人、被保险人、投资人等的一般保护(即合同保护),而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贯彻适度倾斜保护原则。如通过对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消费者的区别对待、加强金融机构法定义务、完善金融机构民事责任规则,设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等手段以提高消费者获得权利救济的机会。
(三)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金融消费者基本法定权利及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
首先,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法定权利。必须明确将金融消费者应当享有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公平待遇权、安全保障权、金融隐私权、人格尊严权、自由选择权、免受欺诈权、金融教育权、损害赔偿权等作为法定权利予以规定。其次,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建立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与程序。
(四)完善目前“一行三会”金融消费者保护分工合作的格局
可研究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或者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通金融消费者保护投诉热线。
(五)建立我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库并定期检测分析,为日常监管、政策制订等提供依据
(六)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从长远看应将其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
(七)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自律机制
篇4
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调整的时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职工收入下降,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国家机关人员分流,造成这些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之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低谷,农民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增长已从1993年的9.5%下降为1997年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997年仅为4.6%,而1996年则为9%。伴随着收入水平下降的是收入级差的扩大。公款消费、公款私存、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的不完善造成了城镇居民名义和实际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中明显出现了收入阶层,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农民近几年收入增幅明显放慢,而这种情况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利益,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投入大量财力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出现的。
在城乡居民即期收入下降的同时,人们的收入预期也呈下降态势,由于预期未来的收入下降,人们通常采取预防性措施。首先是紧缩预算,减少即期消费,减少奢侈性消费,只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需消费;其次是减少或推迟非必要的消费支出,具体表现为居民储蓄倾向持续居高不下,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且难以改变。
近年来,我国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较多,如就业制度、退休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确定性、依赖性心理演变为不确定性心理,居民为了防范未来的支付风险也减少了即期的消费。
2、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
短缺经济条件下粗放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导致不少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不符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之供给与需求结构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结构层次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总供给水平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粗放经营,低水平竞争,只求规模不计成本,政府和企业投资缺乏远见,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造成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据统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品都处于过剩状态。在社会商品供给总量过剩的同时,一些高技术含量、适销对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又供不应求,供给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在社会产品供给总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应该集中的行业集中程度不高,可以分散经营、适合竞争的行业又由国家垄断,造成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低,不足以补偿其生产成本,而另一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高,消费者负担能力不足。
3、目前市场上无消费热点,居民多有持币待购心理。
一年多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居民普遍认为物价有可能进一步回落,因此目前居民的消费预期心理表现为持币待购心理。居民的消费预期心理是指消费主体在对市场和经济状况作出判断下的消费倾向的变化。其主要动向是:在即期市场活跃、收入变动不大或下降、价格下滑的情况下,消费就倾向于等待和观望。并且,消费心理具有强烈的从众倾向,当社会上一部分消费表现出某种消费行为时,就会强烈地带动其他消费者的模仿行为。
通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部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需求由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由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方面转变。而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差距,居民希望购买的消费品要么供给不足,难以买到,要么价格过高,难以承受。城镇居民对生活基本品的需求趋于饱和,下一步的消费目标是住房和汽车,但由于收入水平及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居民的购买力还难以满足其需要。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普遍偏低,支付能力明显不足。
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扩大国内需求,理论上讲可以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入手。然而去年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有效的扩张投资需求,但是并没有引起消费需求的扩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受到阻碍。笔者认为消费需求能否随投资需求的扩张而相应扩张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消费需求来实现,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去年一些改革措施出台,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消费倾向明显减弱,使政府扩大投资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目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状况,我认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支持需求扩张的有效手段。
从现实状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和近10年积累准备,我国居民的消费已经开始进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但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已严重落后于生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几乎是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居民在实现购买前的积蓄时间太长,就会出现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据统计,仅1992年各家银行发放房地产生产贷款达8000亿元,至1998年加上利息,各家银行未收回的贷款本息共达1万亿元之多。因此,只有加速发展消费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我国居民收入层次的判别,不同地区及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市场潜力及市场容量的特点来看,应通过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子女教育、个人职业终身教育)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城镇居民开始具有消费信用基础。到1998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储蓄达到5万亿元,手持现金6000亿元,外币存款300亿美元,居民共有金融资产达到6万亿之多。1997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已达4377元,人均储蓄8581元,户均金融资产在4万元左右,不少城镇居民已经存在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子女教育、个人职业终身教育)千元、万元、十万元级潜在消费结构。
其次,从住宅、汽车业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不仅其自身的产业关联度较大,而且两者从生产到消费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住宅产业的发展将使城区扩大并向郊区扩展,而住宅与工作地点的远离又会使居民对汽车的需求的增加。同样,居民拥有汽车之后,对远离城区住宅的需求将大量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郊住宅业的发展。另外,去年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计划达1800亿元,而公路建设的回报靠的是汽车量的增加,因此,公路建设与汽车的应是同步的。显然,我们把住宅和汽车作为消费信贷的重点,既是保证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协调的需要,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需要。
再次,把教育作为消费信贷的重点是因为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经费不足是主要问题。我国民间具有不惜财力办教育的传统,发展民间投资用于教育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吸引民间投资的主要途径,政府应提供便于民间投资教育的政策环境,总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讲话为启动民间投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十万元级的投资项目对于国内居民来说通过储蓄来支付是困难的,需要消费信贷予以必要的支撑,从而为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三、发展消费信贷的具体途径由于体制和认识等原因,我国消费信贷长期严重滞后于生产信贷,消费信贷基本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笔者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由居民的即期收入水平决定的,即期收入水平有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未来两年内,实际消费可能继续受居民收入增势减缓和职工下岗待业的影响持续走低。因此,国家在收入政策上要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公务员工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金,同时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差距,加快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有钱敢花,从而改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
2、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降低贴现率,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居民的消费信贷受利率水平的直接影响,消费信贷必须是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形成,目前经过七次降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10.98%降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2.06%降为5.85%.为了刺激消费和消费信贷应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从而支持居民适度超前消费;降低贴现率便于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的信贷结构。
3、形成居民信用评估体系。
目前,居民信用评估体系尤其是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而居民信用评估体系是消费信贷的基础,因此建立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认为消费信用评估体系的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国家信用的转移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信用产生。建议具体由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利用个人档案和组织考察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提供相应信用担保;同时银行部门提供手续费给提供担保的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信用担保损失准备,所属单位也要负信用担保损失责任,从义务和利益的关系上建立银行、财政、单位、个人之间的信用框架,由此作为居民信用评估体系的突破点。
2)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体系。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进行政策指导。
3)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居民在使用个人信用时,应由实物保障升华为法律法规保障、个人信誉保障和国家信誉保障。由国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处罚和偿还程序4)简化居民使用个人信用进行消费信贷时的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手续有利于居民经常使用消费信贷。目前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推出的住房和汽车信贷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并且要提供本银行大额定期存单或抵押品,即使条件符合,也要多次往返办理,尤其大件耐用消费品信贷为甚。
篇5
面对竞争扬长避短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内部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问题。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范围中可以看出,它的成立意在扶持车市、楼市之外的消费领域,消费金融如能达到房贷的10%,就可以形成3000亿元~4000亿元的消费总量,对扩大内需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启动可谓意义重大。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拥有诸多优点,但考虑其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许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拥有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等用途,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难免与信用卡市场争夺空间,而且受到贷款用途、贷款余额等种种限制。所以,消费金融公司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易处于弱势地位,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消费金融公司还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首先,在目标客户定位上要与商业银行有所区别。尤其要抓住收入稳定并且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客户群体,这些人群通常被商业银行所忽视,通过目标客户的差异性,进行错位竞争。
其次,发挥其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等独特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对小额贷款兴趣不大,而客户也对其烦琐的审批程序望而却步。消费金融公司要探索出一条高效率、标准化、批量性的信贷分析和处理系统,形成有效的业务流程,这―点不仅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非常重要,还会对风险防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次,要以灵活的服务方式争取客户。在分销网络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在商业银行的非营业时间继续营业,方便消费者业务办理。营业网点也可以更为灵活,满足消费者地域性的便利,拓展更为直接的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拓宽发起机构类型
从国际经验来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体和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机构,往往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美国,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用合作机构、储蓄和贷款协会,甚至一些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加油站)等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机构不仅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也使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更适应消费金融多样化、短期化、小额化等特点。
依托大型零售商和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有其突出的优势:其―,依托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体,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终端消费者,对市场需求准确把握,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更加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其二,由于商家对市场动向感应灵敏,因此可以积极地采取相应的优惠、促销活动,从而引导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其三,大型零售商和相关生产企业能够通过消费信贷,快速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摸索中前行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已将主要发起人的门槛由总资产800亿元降低至600亿元,但是从批复的情况来看,此次获得批准的均为商业银行,而且《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要求,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主体必须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国有资本,虽然这是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但从长远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要从试点走向成功,仍需本着降低门槛、引入民间资本的思路进行。
首先,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经过改革开放30年,民间资本已经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聚集了大量民间资本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却受到了严重冲击,目前的经济刺激方案仍主要偏向国有企业或由政府牵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间资本受益有限。当前市场选择以消费金融公司为突破口,可以帮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从而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促进民间资本发展壮大,以及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可以促进金融业竞争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我国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模式相对单一,同质化程度偏高,特别是近年来银行在客户的定位上也有进一步向大客户转移的迹象,且现有金融机构受体制约束,在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缺乏有效手段,正规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覆盖不足,导致小额信贷市场供给出现真空,这也是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游离于监管之外但同样重要的民间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发放小额贷款业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探索出了―套适应市场的风险管理手段。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不仅可以满足小额、分散的消费信贷需求,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民间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体系,防范不透明、不规范所引发的金融风险。(摘自2010年第3期《现代商业银行》)
相关链接
国外消费金融发展情况
美国
美国的消费金融服务已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消费金融市场。2004~2008年,美国消费信贷平均余额约为2.3万亿美元,其中商业银行约占32%的份额,而消费金融公司约占23%的市场份额,当年居民消费信贷平均余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1%。
日本
日本是亚洲地区消费金融起步较早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日本信贩、三洋商事等对工薪阶层小额贷款的非银行融资公司。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民间金融公司开始向一般消费者发行信用卡。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等外国消费金融公司涌入日本,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信贷业市场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末,日本消费金融公司模式的贷款余额约为7000亿元人民币,与信用卡基本持平。
欧洲
消费金融在欧洲的金融行业是个富有吸引力的领域,作为消费金融全球第二大市场(排在美国之后),欧洲市场份额接近全球总额的25%,与美国一起占近80%的全球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消费金融收入在欧洲市场上,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达10%以上。
目前,欧洲消费金融市场已达到成熟阶段,同时也期待更进一步的增长,创新主要集中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产品创新、分销渠道和目标客户上。
篇6
口碑指数中的30个品牌,覆盖了90%的消费者,共分为四类:第一大类是银行系,主要是银行和银行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大类是产业系,资方是一些产业公司,比如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第三大类是电商系,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市场份额可观;第四大类是P2P系,主要资金来源是以P2P融资为主的平台。
面对万亿级市场的大蛋糕,四大派系各自争抢不同部位,最终表现各具特色:30个品牌中,占据半数席位的P2P公司在综合指数排名榜上并不抢眼,绝大多数在榜单的后半段;电商系仅有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两家,均名列前茅;以苏宁消费金融为代表的7家产业系品牌,基本位于综合排名的前半段;6家传统银行的表现差异明显,兴业和中行综合排名靠前,另4家表现则居中或中下。
三大问题也随之产生。首先,风控能力不一。年轻群体已经非常适应先消费后支付,与此同时,20%的90后完全不知道所选消费金融平台的利率,容易成为真人版“杨白劳”。校园贷的恼寺示痈卟幌拢个别的超过100%。
其次,网上层出不穷的提现攻略,正利用各方漏洞来给平台方造成损失。
再次,平台安全问题频现。超过两成消费者在使用时曾被泄露信息,同时也有近两成消费者遭遇账号被盗、密码篡改、信息被修改等。在各系平台中,消费者对P2P系消费金融的安全指标满意度相对较低,银行系认证的安全性则高于其他三系。
与电商行业一样,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好评”关乎生死。口碑指数表明:消费者的评价直接影响忠诚度,指数中的公司获得正向的言论较多,市场表现不佳的往往也有更多的负面舆情。知名品牌诸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拥有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有些P2P公司广告足,用户数流量大,但留存率很低,在缺乏好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消费者没有忠诚度可言。
篇7
近年来,消费金融风起云涌,有溃退,有进击,有竞争,但从未有人真正怀疑过它的前景。如今,消费金融迎来了新的风口,市场的火爆让ABS业务也燃起来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这万亿级的蛋糕意味着更加强劲的竞争,资金端不出意外地成了核心竞争点。
由于不能向公众吸收存款,所有涉及消费金融的公司都在努力寻找低成本资金来源,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资金成本,故而ABS成为最佳途径之一。
这个ABS,既不是汽车上的防抱死系统,也不是健身圈里abdominal muscle的缩写,而是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它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打包收集起来,建立资产池,并通过结构性重组方式,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消费金融 ABS 是指以消费金融为偿付支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在刚过去的2016年,ABS绝对是中国金融行业的一大热词,这个热度在2017年一季度丝毫没有下降。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和交易所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920.17亿元。得益于市场对消费金融ABS的青睐,以小额贷款、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项目受市场追捧,发行总额约占一季度企业ABS规模的50%。
业内的普遍共识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从2005年发展至今仍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征信体系还不完善,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精细化风险管理;资产评估非标准化,没有完善的定价机制,ABS市场缺乏流动性、不能反映真实的资产状况,不良资产催收体系不完善等等。其中,由于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尚处于初始阶段,交易所证券化目前还不能进入标准库进行质押回购,因此整体市场规模偏小,缺乏流动性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拦路虎”,要做到让金融资产高效安全地流动,就需要发挥科技的力量。
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业务越来越体现了线上化、移动化、数据化以及智能化。因此,技术方得以登上主场,开始撬动消费金融万亿级市场。
低调的技术商
在火爆的市场上,一家to B的技术公司在资金端能抢到ABS的能力,当上了消费金融ABS的主咖。这家名为读秒的公司作为ABS发行主体,近期发行了规模为2.45亿元的“读秒-去哪儿网‘拿去花’第一期消费分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实际上,早在2015年,去哪儿网就给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想要开发一款“先消费、后付款”的预授信消费金融产品,给平台注册用户一张“旅行消费的信用卡”,让他们能够凭借以往的良好信用行为,享受提前消费、分期付款的权益。这款产品被称作“拿去花”。
在技术合作方的选择上,去哪儿也一直想对接到更多更好的信贷技术提供商。因为2015年还是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喧嚣的时刻,人的目光并未放在Fintech领域。彼时,PINTEC集团孵化读秒半年多,已经上线了读秒to C个人信贷产品。双方经过沟通后,都看到了Fintech作为技术方用武之处,并认为读秒有能力作为技术风控合作方,为去哪儿打造金融产品。
技术与商务团队的对接过程是迅速的,一个月的时间“拿去花”已经基本成型。PINTEC集团资产证券化负责人刘耀兴介绍了此次ABS的形成过程:用户在使用“拿去花”额度结算,享受分期服务。由此,通过赊销模式形成应收账款,再由保理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将资产进行证券化,形成了此次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
他表示,旅游资产具有欺诈难、套现难、小额分散等众多优点,该项目也受到了市场的看好。的确,“拿去花” 上线8个月就完成数十亿元额度评估,与此同时,同程、途牛等其他OTA平台也相继推出旅游分期付款业务。
继“拿去花”之后,去哪儿网金融又升级了新业务“拿去花+”,为部分用户在特定产品的消费中提供长达60天的超长免息期……此外,去哪儿网还推出个人小贷产品“借去花”。为拓展更多旅行周边场景,去哪儿网还为优质的“拿去花”客人开通了闪付卡功能。众多产品的背后都有读秒的技术支持。
读秒CEO周静表示,与去哪儿的合作,让自己更加明确了读秒“智能信贷技术公司”的定位。2015年6月,读秒的POWERED BY DUMIAO模式上线,开始将“智能信贷决策引擎”输出给更多平台。“在此次合作中,读秒完成基础资产的筛选、大数据风控等环节,从而成功突破消费场景和用户流量的限制。这样的模式也可以复制在其他场景中。”
此前加入消费金融场内ABS战团的,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北银、中银等15家)、电商背景的巨头(阿里、京东)等。据《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数据显示,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ABS规模分别为917.8亿元与14257亿元,单数为42单与11单。而商业银行中最大规模的交通银行ABS数量仅为两单,规模130.22亿元。
与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相比,读秒缺乏电商背景,自身不拥有场景和流量,虽然旅游资产具有小额、分散、风险小等众多优点,但如果只依靠OTA的优势,技术方的ABS之路似乎还是存在缺陷。读秒在自身无消费场景的情况下,选择转向了开放市场,并在今年发行消费金融ABS,完成了技术逆袭。
“读秒没有消费场景,让读秒能够作为独立技术提供方与各平台合作,合作方不用担心未来的潜在竞争。”周静说。据介绍,目前读秒凭借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等技术能力,线上已经连接了旅游、生活、小微平台等,线下也连接了电信、医疗、金融等数十个场景。至于另一要素“流量”,目前读秒钱包(读秒的自营业务)月申请量为5万单,总申请笔数超过1000万,授信人数超过650万,这相比于京东、蚂蚁并不是大数目,但已经有了一定量的自有流量。“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周静说。
消费金融 Fintech
“目前的消费金融业务越来越体现了线上化、移动化、数据化,以及智能化的特征,这更加突显Fintech的用武之地。”众安保险机构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王鹰说。
消费金融市场上大多数的参与方体量较小,他们往往从一个垂直的细分市场切入,并通过几年时间积累和沉淀了不错的资产服务和资产管理能力。目前消费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会看重资产服务商主体的信用背书,因此,这些机构在消费金融市场上路途坎坷。创新资产和金融机构的有效连接是整个消费金融市场中最为核心的需求。
王鹰认为,来自消费金融资产端企业面临两大核心痛点:第一,缺乏稳定的低成本便捷资金,支持这些企业的业务快速成长。第二,这些新兴机构的创始团队,或者核心成员很多来自于以银行为主的传统大型金融机构,而银行的这套风控体系放在现在的新金融市场上,面对新的场景、新的客群、新的产品设计,是没办法复用的,需要重新搭建一套风险管理系统,这在缺乏数据沉淀和模型验证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挑战。
“这两大痛点是高度关联的,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当你的资产质量过关,才能得到机构的认可。另一方面,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资金端也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王鹰说,在资产荒依旧的大背景下,资金端对优质资产的需求非常强烈;但大部分券商、信托以及中小银行并不具备对接消费金融业务的系统开发能力。
对不少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消费金融资产属于新型资产,“看不懂风险”使得不少机构望而却步。在众安保险CMO吴逖看来,消费资产中比较常见的两大风险点来自两方面,一是资产逾期率不真实导致风控条件设定偏弱,击穿了安全垫;二是存量资产风险被引爆,新增资产也会被连累。
5月17日,众安保险正式推出“保贝计划”,这是众安保险用保险增信和Fintech连接消费金融资产端与资金端,解决两端痛点,满足啥瞬煌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在“保贝计划”中,众安保险会对消费金融资产端的每一单用户进行风控排查,对合规合格用户的借款出具信用保证保险,进行“穿透到资产底层”的增信。
佰仟金融基于在消费金融领域经营多年的线下业务团队、获客能力和风控模型,输出在消费金融资产端的获客及风控服务,为客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3C分期等消费金融服务。佰仟金融与众安保险将基于个人消费金融信用数据及征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合作,建立用户信用数据的互通机制,并探讨在客户行为数据、客户画像等大数据领域的合作。而合作也按照众安“保贝计划”中的“三大闭环”标准执行。
在资金流闭环方面,由众安认可的主体委托信托直接放款到借款人账户,回款路径是由信托发起代扣指令,从借款人账户扣回到信托在银行开立的共管户。而针对线下主动还款部分,也专门开立了共管账户,实现线下资金归集闭环控制。
在信息流闭环方面,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传输不高效的痛点,众安与佰仟通过整合双方的科技开发能力,从数据真实性、账务精确性等方面,实现强有力的主动管理,进而解决信息流闭环的痛点。
篇8
(一)消费金融的概念。消费金融,指向各个阶层的消费者为实现自己消费而提供贷款的一种金融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消费方式,即消费取决于自身的财富积累和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理性的消费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安排整个人生的消费和储蓄,把当期借贷支付未来储蓄。为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消费金融应运而生。
(二)我国开展情况。从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地开展消费金融试点,到2013年扩大到16个城市,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2015年6月决定推广到全国。从2010年银监会发放首个消费金融牌照,到2016年2月,全国共有1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牌照。主要特点:1、商业银行是主要参与者,如中银、北银、锦程、招联、兴业、中邮、湖北等消费金融公司都是银行作为出资大股东。2、海尔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则是利用自身的消费场景优势,开展贷款产品。3、还有部分具有地域特征的公司,如湖北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和杭银消费金融等,产品定位于当地市场。
二、保险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动因
(一)保险业迎来发展时代。“新国十条”的颁布,再加上2015年保险业的飞速发展,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多次在公开发言中指出,未来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可以预见,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监管部门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鼓励创新,保险业的稳健发展态势或将持续,保险业开辟消费金融也是自然而然。
(二)互联网推动消费金融兴起。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下,消费者体会到的便利与高效,使得消费金融加入进来,利用互联网消费,消费金融能够更加快速的提供服务。因此中国金融行业开始向零售小微倾斜,比重不断加大,成为一种不可扭转趋势。
(三)内需拉动经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已相对疲软,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中,服务业达50.5%,比第二产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预计2016年及以后,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逐步提高到70%左右。
三、保险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合作模式
随着消费金融的兴起,各保险公司开始用各自优势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以下举例说明几个主要保险公司的开展模式。
(一)众安“买呗”。众安保险通过与蘑菇街合作推出的个人消费信用保险产品,“买呗”的运行模式:在免息期内,消费者直接向商家付款,如果买家逾期不付,众安保险向商家进行赔付。这种做法通过保险的方式,规避了电商平台垫资的环节,而且可复制性很强,只要场景里存在应收账款,就可以嵌入类似的保险服务。这种模式使保险公司不直接参与贷款发放,只是以为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的方式,保障出资人的资金安全,因此成为互联网电商平台下的主要模式。
(二)泰康在线的“征信+保险+资金”的一体化服务。2016年3月22日,泰康在线联合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小信用个人信用聚合管理平合推出互联网消费信用保险。在小信用平台的场景下,用户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信用分、管理自身信用水平,并获得旅游场景下的授信额度,购买相应价格范围内的旅游产品,享受旅游分期服务,并且是免息、免服务费的。选择进入旅游领域,是因为这个领域,需求量已经有一定规模,并且对应的消费场景的风险较低。
(三)首家信用保证保险公司。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阳光信保”)是国内首家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由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两江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和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和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业务。不同于前两种保险公司进入场景开展产品的模式,阳光信保是通过大数据来给消费者提供信用风险管理服务。
四、合作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所收集的信贷交易数据信息当中,仅有八分之一是十分完整的,这也说明了我国个人信贷交易的普及性还不够高。在上述保险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模式中,保险公司针对群体大部分是在商业银行是申请不到信用卡的年轻人群体,这类群体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更加困难。所以保险公司再进行承保时,出险率要比一般险种高。
(二)消费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针对消费金融市场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综合法律,与消费金融相关的法律主要分散在两方面,一是金融领域的《银行法》、《保险法》等法律中涉及消费金融的部分,二是在较低立法层次上制定的行业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为了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布局,国家应尽早完善消费金融市场法律体系。
五、未来合作提供建议
(一)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一方面,要确立监管主体。目前银监会、金融办、工商局都监管一部分消费金融企业,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监管部门之间有可能存在互相推诿的情况。国家应确立集中监管部门来进行统一监管,防止出现不同监管部门标准不一,另外把发放牌照作为经营准入条件,持证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建立自律性组织。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的增多,需要建立一个行业内相关信息的共享平台,即成立消费金融自律组织。这样可以促进行业内准则的统一制定,还能降低整个行业的风险,保证行业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保险与消费金融合作的难点在于征信数据库的引入,所以必须完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两者的合作。一方面,完善我国征信立法体系。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互联网金融开展征信的必要基础,征信的有法可依才能保证数据的收集与使用有法可循。我国首部征信业法规《征信管理条例》的实施,使得我国征信行业有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是缺少一个较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该法规还缺少配套的规章细则,同时该条例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比如明确征信机构在征信体系中的具体任务与职责。另一方面,加强征信数据库的建设。要完善征信市场的管控工作,提高征信机构与信息使用者的保密意识,避免信用数据信息的滥用。最后各个区域要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给互联网金融征信设定统一口径,完善征信数据的规范性。
篇9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金融消费者保护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漠视。2010年7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法》),其中所构建的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成为了该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大亮点。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根据《多得法》,在美联储的体系内设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A)。作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独立的为消费者的存款、借款以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保护的的行政机构,其目的就在于保证金融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公平、透明和竞争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该机构的独立性。根据《多得法》的规定,CFPA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独立的领导和决策权。二是独立的财务体系。三是独立的法律制定权。
此次的改革法案,立法者期望通过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终结多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金融监管重视、保护效率低下、保护机构缺乏保护动力的局面,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到与金融风险监管同样重要的地位。
此次美国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美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和扩张情形之下对金融监管方式的反思和修正。金融危机后美国试图寻找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多得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正是基于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进行的。当局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统一了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主体,不仅解决了传统分权监管体制下监管目标冲突、监管权责不清、保护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还对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纠纷解决制度等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设立,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了和金融监管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保护消费者自身权益,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机构形象,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正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中,关于国家干预原则在金融领域的有力实践。
二、我国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集中表现在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的侵害。同时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由于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自主选择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多方面权益均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侵害,这些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自身和合法权益,也给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目前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上缺乏专门的规制。
我国目前在立法上没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目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一方面依据的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另一方面依据的是相关领域的金融法律,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及各金融监管部门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
金融商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的特殊性,适用《消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各监管机构依照各自的规章制度解决问题,无法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不仅不能解决相关纠纷,反而容易导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矛盾的激化。
2、监管机构的组成上,没有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
多年来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上,处在消协、工商、质检等部门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重监管之下,全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机制和解决纠纷。
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虚拟性和服务专业性强和特点,消协实际上无法对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地帮助和预警作用,消协自身职责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也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无法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风险、金融行业稳定的统一。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伴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在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其权益的侵犯往往是多重的、复杂的,使得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各监管机构相互之间反映迟缓,容易产生监管漏洞。
3、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消费者自身素质不足
在金融消费领域,导致消费者权益被肆意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信息知悉的不足。我国当前金融领域没有有效、公开的信息披露平台,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因此不论是构建监管机制还是相关的立法,都应当充分激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同时,如果消费者自身无法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相关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就会造成对产品和服务在方式方法、预期收益等方面理解的错误。目前绝大多数的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加上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导致消费者在信息和专业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其消费往往带有盲目性和侥幸心理,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容易受到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侵害。
三、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我国当前存在法律空白的问题,应当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的制度。从法律层面规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其权益范围”,明确监管机构的职权范围,规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相关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问题。
2、仿照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构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模式,针对我国金融领域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结构,设计由国务院牵头,在国务院内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央行内部成立类似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授予其独立的监管权,依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监管;同时在各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监督各自行业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接受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再监督。在各行业协会内部设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消费者保护工作的联络和纠纷的调解。
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部门,及时披露有关市场分析、纠纷解决的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受侵犯。并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办公室,开展对消费者金融知识及自我保护的教育和对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要性的教育。
一个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是金融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对于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优秀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尽快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banking.senate.gov/public/_files/070110_Dodd_Frank_Wall_Street_Reform_comprehensive_summary_Final.pdf
[2]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律机制的介绍与启示[J].金融发展,2011年6期
篇10
一、文献综述
消费金融有狭义和广义的范畴,狭义的是与消费尤其是短期的简单消费直接相关的融资活动,广义的是不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消费,还包含了对所有资源的非生产目的的使用和消费。消费金融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研究消费金融问题,主要是关心消费者的金融选择。生命周期理论对消费者的行为目标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描述,即基于一生的考虑来做出消费安排以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1980)提出,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财富和收入情况,再加上对未来的预期,最佳地安排其生命周期中的消费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允许储蓄投资到无风险资产之外的资产,如股票在内的投资组合,这是Samuelson(1969)和Merton(1969,1971)投资组合的选择问题。从理论方面来看,近期的行为金融学发展对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如理性选择理论和理性预期假设都提出了异议。从家庭视角来研究消费金融问题,主要是从家庭的总体资产和负债情况、家庭的资产配置和家庭的住房资产与消费方面着手。家庭可以通过金融的角度在时间和风险两个方面进行配置,从而做出最佳的安排。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研究消费金融,主要是考虑消费者的金融行为受制于他所处的金融环境,尤其是相关的金融市场的影响。从消费金融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谈对消费金融的影响。Merton&Bodie(1995)提出的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市场的结构、变迁以及监管理论,它的出发点是界定金融市场的终端使用者所需要的各种基本金融功能,如支付、投资和风险分散等,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如何形成各种市场和机构来有效地实现各种金融功能。消费金融公司是金融市场上的主体之一,本文主要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来研究消费金融。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为国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小额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主要有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国外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发展已相当成熟,对消费金融公司已经集中到了微观层面进行研究。SidneyCoftle(1960)论述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性问题,指出消费金融公司在回报率的大小、回报率的稳定性、回报率的增速等方面都超过其他产业。George?J?Benston(1977)在其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了利率上限对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成本的影响,认为贷款成本同利率有关系。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刚刚开始,研究内容也主要侧重于理论方面,林跃均(2002)探讨了消费者信用调查、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还提出了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议。王杰峰(2005)分析了我国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因素,提出了银行如何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问题。张奎(2009)对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和信用卡产品进行了对比。张满、许黎莉(2009)分析了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给出了对策。
二、消费金融的理论分析
(一)消费金融的内涵所谓消费金融,是指为满足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居民的消费需求不仅取决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同时也和未来的预期收入有关,而持久收入是消费金融的主要前提,只要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便可增加现期消费,当消费者的现期收入不能满足当期需求时,消费者就可能通过借贷预支未来收入来满足当期需求,消费金融也由此产生。
(二)消费金融的理论基础1.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总需求不足导致商品滞销,存货充实,生产缩减,解雇工人,总失业增加,造成经济衰退。为解决经济衰退的问题,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整个社会要更加重视消费的作用,提高消费需求,这一理论也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出现了所谓“繁荣”的景象,但好景不长,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不能解释的经济停滞现象———失业增加,通胀加剧。2.持久收入假定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论认为,决定消费者消费支出的主要不是现期收入,而是持久收入。消费者的收入分为一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把消费者的消费分为一时消费与持久消费。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一时收入加上持久收入,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一时消费加上持久消费。弗里德曼认为四个关系量之间,只有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率。以Cp表示持久消费,以Yp表示持久收入,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Cp=KYp。K依赖利息率、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总物质财产等因素而变动。持久收入假定强调了消费者未来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只要消费者未来预期收入向好,便可增加现期消费,若现期收入不能满足现期消费支出时,可以根据持久收入的未来预期结果,暂时向消费金融机构借款,将持久收入转化为现实收入,进行提前消费,此假定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消费金融的产生背景1.2007年8月,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的金融危机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次贷危机影响下,受到了强烈的撞击。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急需刺激内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8月,我国出台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这一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个时期的发展需求。在短期看来,建立消费金融公司能通过促进扩大内需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从长远看来,建立消费金融公司能够解决中国经济过渡依赖投资和出口的问题,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我国的消费金融业务的95%是由商业银行提供,其他机构提供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较低。由于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能够提供的消费信贷产品仅有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等有限的几种,造成我国消费金融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产生巨大的耐用品消费需求和发展型消费,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所提供的信贷品种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居民旅游、教育、购买耐用商品等一般用途的个人消费等方面的信贷金融服务仍然较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提供消费金融融资服务方面定位更加明确,服务方式趋于专业和灵活,使消费者在融资时更加方便和灵活。
(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较晚,从2009年才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进行试点。作为国家首批试点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有以下几家:
1.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3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由北京银行独资控股。在秉承《试点管理办法》的精神下,经过一年发展,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发放贷款已从开业之初的几万元,到目前已经成功突破6000万元,平均每月放款规模超过500万元。一年来,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倡导合规经营,狠抓风险管理,确保了公司的稳健发展。
2.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3月1日在成都成立,该公司由成都银行与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组成战略合作者,共同出资组建,是我国首家中外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2亿元人民币,其中成都银行出资占比51%,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出资占比49%。
3.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6月1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该公司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及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由中国银行控股,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依次为51%、30%、19%,是目前试点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4.捷信消费金融公司。2010年2月,银监会批准在天津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经过8个月的筹备,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开业。公司由中东欧大型私有投资集团PPF全资建立,是国内首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PPF集团于2004年8月登陆中国从事消费信贷业务,这为天津捷信创造了良好的起步基础,同时PPF在欧洲还拥有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这种独特的优势也有利于帮助天津捷信快速转入消费金融公司的轨道。综合以上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投资机构可以看出,这些投资机构都有经营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三家消费金融公司都由商业银行控股,这就让人担心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是否会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新载体,从而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独立发展。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正处于试点阶段,《试点办法》对其经营的地域范围有明确的限制:在未经银监会批准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在其所在地之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总体来说,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其存在的家数和公司的规模还有待提高,其发展的道路还有待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