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19 11: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指标体系

篇1

Probeinto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

CHENWan-jin,Prof.LIUSu-xia

(SchoolofBiological&Environment,JiangsuUniversity)

YANGTao

(Jiangsuprovincialadministrationofworksafety)

Abstract: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ductionsafety.Priortotheestablishmentofsystem,thesafetyinvestmentisre-definedfirst.Accordingtodifferentfunctionsofthesafetyinvestment,itisfurthercategorizedintosevencategories,i.e.safetyengineeringinvestment,laborprotectionandoccupationalhealthinvestment,emergencyrescueinvestment,safetyeducationandtraininginvestment,routinesafetymanagementinvestment,insuranceinvestmentandaccidentinvestment.Accordingtodifferentcategoriesofsafetyinvestment,thestructureofthe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isre-designed,andeachindexcorrespondstoitsowncontent.Thenewsystemiscomposedof7categoriesandalltogether34indexes.Eachindexiswelldefined,anditsmetrologicalunitandcalculationmethodarealsoprovided.

Keywords:SafetyProductionsafetySafetyinvestmentStatisticalindex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安全健康有保障、对生命价值、生命质量高度重视的“安全小康”的社会。

在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一条被称作是“事故法则”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任何的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的,做到先期的预防投入是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经济关系为5:1。所以,事前投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但是企业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投入,毕竟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用于消除和控制事故的资源更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安全投入方案的优化以及合理安全投入方向的确定等,就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搜集安全投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全面、系统、多方位地对安全投入的投向、投入力度、合理性等进行研究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安全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行安全投入。

2构建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是反映安全投入状况数量特征的概念,包括指标名称、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3个要素。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就是按照安全投入统计内在的客观联系,把从各方面反映安全投入的指标有机的组合起来,表现为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关系,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安全投入的现状及其规律。因此,在建立时,除了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目的性和可比性这些基本原则外,还应恪守安全生产管理决策、实用性、需要与可能性、各指标之间衔接与配套等几条原则。

2.1满足安全生产管理决策需要的原则

2.1.1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需要

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个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现有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并广泛应用起来的,只有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变化才能满足当前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需要。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及时准确地得到统计数据支持。而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统计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实用。

2.1.2满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安全管理的需要

在建立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时,必须方便主管部门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获取安全生产信息,满足其进行宏观决策的需要。

2.2实用性原则

新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要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用于指导安全生产。

2.3需要与可能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制定和监督规划、编制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但同时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来源和获取的难易程度,必须将对信息的需要和数据获取的可能性结合起来考虑。

2.4各指标之间衔接、配套,与其他指标相容的原则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全局考虑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各统计指标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说明总体,才能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和业务三者统一起来,要求三种核算指标的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等都尽可能统一起来。

3安全投入分析

考虑到现有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从安全投入功能分析的角度来建立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

3.1安全投入

安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效益活动”[1]。除如上所述要进行安全投入,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效益最大化原则之外,同时还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的原则,坚持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即在进行安全投入时注重进行预防性投入而不是事故发生后的事后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企业为达到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而将一定资源投放到安全领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总称。既指安全投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又可以是投入到安全活动中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2]。

3.2安全投入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安全投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投入功能对安全投入进行分类,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安全投入的产出,了解安全投入的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对安全投入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

按照投入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安全投入分为安全工程项目投入、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应急救援投入、安全宣传教育投入、日常安全管理投入、保险投入和事故投入七大部分。因为所投入的物力和财力均能够较方便地用金钱的方式表示出来,所以又可以将每一类投入划分为金钱投入、人员投入与时间投入。

有的金钱投入在投入后,其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周期,如安全工程项目的投入,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在其生命周期内不需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需很少的维护费用,称之为连续性金钱投入。

(1)安全工程项目投入。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和职工健康,针对特定危险以及职业危害而进行的工程项目的费用。如危险源整改资金、职业卫生工程资金、具有潜在危险的工艺、设施的改造资金。

(2)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指为了保障生产过程中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而投入的防护用品以及职工保健的费用。包括劳动防护用品(如劳动服装、安全帽、安全手套、防护眼罩等)费用、职工体检费用、职业病预防费用、消暑饮料费用。

(3)应急救援投入。指企业为了有效控制突发事故而预先计划的应急救援系统的费用。包括应急救援设施(如消防用具)费用,应急救援组织办公费用,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费用,参与应急救援及演练人数、时间长度。

(4)安全宣传教育投入。指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包括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上岗培训、安全知识讲座等)的费用(教材费、讲课费等)、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活动费用,参与安全会议以及安全活动的人数、时间长度。

(5)日常安全管理投入。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投入。包括安全员(兼职和专职)人数、安全员的工资、津贴和办公支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建立及运行维护费用。

(6)关于保险投入。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是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挂钩的,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来调整保险费率。而在国内,保险费的确定基本上与企业的危险等级和安全生产状况不发生联系,所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不到促进作用。但考虑到企业保险费率的调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将企业财产保险、车辆保险、工伤保险作为企业的安全投入。

(7)事故投入。是指在突发事故发生后,企业为了控制事故扩散、减少损失、处理事故而不得不进行的花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①事故处理活动费用;

②对伤亡职工的救治与赔偿费用;

③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用;

④事故发生导致企业停产的损失;

⑤企业价值损失和时间上的投入。

企业价值损失指企业信誉的降低、形象的破坏,是一种负投入,是对前期用于提高企业形象、信誉的投入的损失。时间上的投入包括处理事故花费的工时、员工转岗或培训新员工的工时损失。

4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应反映上述各项投入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

4.1反映安全工程项目投入的指标

(1)百万产值安全工程项目资金(万元/百万元),n为安全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

(2)安全工程项目保养维护费(元/年)。

4.2反映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的指标

(1)(元/人.年),n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年限;

(2)人均保健费=(元/人.年),其中,保健费=体检费+职业病预防费+消暑饮料费。

4.3反映应急救援投入的指标

(1)应急救援设施资产占固定资产比例=(%);

(2)应急救援办公费用比例=(%);

(3)应急救援受训人员比例=(%);

(4)人均应急救援受训时间=(小时/人.年)。

4.4反映安全宣传教育投入的指标

(1)安全教育设施费(元/年);

(2)人均安全教育活动费=(元/人.年);

(3)安全教育普及率=(%);

(4)安全教育包括三级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岗位培训等;

(5)安全活动普及率=(%);

(6)人均安全活动时间=(小时/人.年);

4.5反映日常安全管理投入的指标

(1)安全员配备率=(%);

(2)安全员办公费用比重=(%);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费(元);

(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费(元/年)。

4.6反映保险投入的指标

(1)人均工伤保险费=(元/人.年);

(2)百万产值财产保险费=(%);

(3)车均车辆保险费=(元/车.年)。

4.7反映事故投入的指标

(1)事故经济损失=事故处理费+伤亡职工救治与赔偿费+停产损失+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元/年);

(2)百万产值事故经济损失率=(元/百万元);

(3)事故受媒体的关注度:市内,省内,国内,国际;

(4)工时损失率=(%)。

4.8综合性安全生产投入指标

4.8.1宏观综合性指标

(1)安全资金投入合格率=(%),注:这里的安全资金指安全投入中除去事故投入,其他各项投入中的资金投入,下同;

(2)安全员配备合格率=(%);

(3)安全时间投入合格率=(%);

(4)国民产值安全资金指数=(%);

(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比例=(%);

(6)工时损失合格率=(%);

(7)事故经济损失合格率=(%)。

4.8.2微观综合性指标

(1)安全周期性资金投入强度=(元/百万元.人);

(2)安全连续性资金投入强度=(元/百万元.人);

(3)安全时间投入强度=(小时/人);

(4)安全总投入:分为两部分,事前投入指数和事后投入指数。两者的计算类似,可以归结为:

安全总投入=安全周期性资金投入×w周+安全连续性资金投入×w连+安全时间投入×J时间×w时间+人员投入×J人员×w人员。

式中,w周、w连、w时间、w人员——各部分投入的安全生产贡献因子;

J时间(元/小时),J人员(元/人)——将时间和人员投入用金钱来表示的转换系数。

5总结 安全投入与其他投入一样,也会产生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产生社会效益。尽管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条例等都提出了企业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投入来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职工的安全健康。但对应该投入多少,如何合理地进行投入使企业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管理者得不到任何答案,结果就助长了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认为投入与不投入、多投入与少投入一样,尤其是对于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投入不合理已成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3]。

笔者通过对安全投入的重新定义以及根据投入所发挥的功能对安全投入分类,能达到以下目的:

(1)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安全投入以及安全投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依据安全投入类别重新设计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既方便于统计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对安全投入的合理性、投入方向进行全面地科学分析,从而为指导企业优化安全投入提供科学依据。“”版权所有

(3)对于进行总体分析时,时间投入、人员投入与资金投入的统一转化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大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具体的比例因子。

参考文献

[1]武喜尊.论安全与经济效益[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77~78

篇2

关键词: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能实现经济高速运行的新的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因其低物质消耗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被广泛认可,现代物流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因此,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1 物流业的现状

物流业在20世纪初期被引入我国,即刻受到了我国各部门的关注,物流从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消费以及服务领域,尤其是近年来,物流作为我国十大产业之一,对第三产业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由于在定量研究中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以及资料,很难准确地分析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只能依据传统的指标进行估算和推论,缺乏有效的说服力,这些与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匹配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调查对象范围小,物流统计核算资料缺乏客观依据,统计调查方式少,这些都是我国目前物流业面对的严峻的问题,因而,构建完备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是我国物流产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物流业的特点

现代物流行业是在传统物流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运用系统的观念,以最经济的费用成本,将加工、包装、储存、运输、搬运、装卸、配送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物流业是服务于社会经济产业中关联度最大的行业,现代物流不仅服务于社会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的全过程,而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业,因此,加大物流业的参与度,走近客户,服务客户。

其次,物流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即将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它不仅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快捷方便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符合客户个性化的定制要求,成为引导消费的另外一种形式。

最后,物流业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产业,现代物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保障和企业运营的新的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管理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不断发展,向节约型社会转变,也是最具公共保障的信息服务产业。

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需求指标

物流需求规模指标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需求状况进行统计,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的指标,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物流从业总人数以及社会库存额、物流总成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物流总成本是指物流各环节的费用总和,是实现物流周转所需的全部开支,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物流产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间段内社会物流活动总成果的货币收入。物流产业总产值是衡量产业活动结果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3.2 效益指标

物流作为一个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组织,同其他产业一样都是要考虑效益问题的,主要指标包括物流费用率、固定资产产出率、资产周转速率、仓储承载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几个方面。根据物流业本身的性质,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涉及的指标也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额、资产产出效果等。同样,劳动生产率越高,效益越高,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定时期内,货物周转量越多,利用率也越高,效益相应也提高了。

3.3 基础设施指标

物流活动中的包装、运输、搬运、配送、仓储都是物流业的基础设施,这几个环节的基础设施指标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物流运输效率、服务质量等,当前我国物流设施资金投入还不到位,信息技术还有待完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系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运输模式;仓储统计指标包括占地面积、人员人数、接受发放能力等指标;配送环节的统计指标包括配送中心个数、配送范围、配送里程等指标。

3.4 服务质量指标

物流本质上是服务,能否实现高效、准确、安全的服务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服务质量指标包括服务水平指标、交货水平指标、满足程度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服务水平指标是指用户满足次数在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交货水平指标是指货物按要求、按期交货次数与总次数的比例,满足程度指标是指货物精准率、品类完成率。在这个客户至上的时代,顾客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3.5 物流信息化指标

物流活动是以信息为载体的进行物质实体的活动,信息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正常运行,信息建设不仅是物流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物流统计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公司运用现代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输、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对于现代中小企业中出现的管理混乱情况,物流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4 体系构建的意义

现代物流包含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效果,例如物流业与批发零售业的联动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等,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今物流已经由简单的原始运输式逐步发展成绿色物流、电子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但是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的物流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体制管理、体系构建方面更需要改善,因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为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此外,构建科学实用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物流业的发展以及变动情况,变化趋势和影响的因素等。对物流统计的分析不仅能改善物流行业的投资氛围,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更能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益处。

5 结束语

近年来物流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建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的物流指标体系不仅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物流产业的现状,影响物流供求规模的相关因素,物流产业的效益等诸多问题,还能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物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晓卓,苏德勤,韩增林,等.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商业研究,2006,(2):165-169.

篇3

[关键词] 医院;科研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5(b)-0157-02

科研统计是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环节[1]。医院科研活动范围广,内容多,主要包括各种提升医护人员科研水平,促进医院科研发展的科学研究活动。以各类科研项目为依托,涉及人员、经费、知识产权、成果等方方面面。在医院科研发展过程中,做好科研统计,构建一个相互独立,各部分又紧密相连的科研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及时总结科研发展现状,发现科研发展的优点和不足,查缺补漏,促进科研活动更加健康稳步地推进,从而促进医院科研水平提高。

在纷繁复杂的科研管理活动中,明确统计指标,将复杂的科研管理活动分门别类地给予统计,明确各个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否则,容易造成统计数据前后不一,统计花费时间长,浪费过多人力,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科研活动,自然也就起不到参考指导作用。因此,探讨医院科研统计指标的构建是科研统计管理的第一步。

1 目前医院科研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科研统计指标体系内容不完善

科研统计指标主要包含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研究进展、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成果。其中,每个部分信息又涵盖了很多方面的数据。如“项目基本信息”包括了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知识产权等几个方面。由于科研统计是建立在日常的信息收集工作之上的,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依赖于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因为缺少统一的指标体系,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决定了科研统计的内容及形式。目前,各个医院的科研统计工作不尽相同,统计内容也有较大差异,部分内容没有统计,例如,经费结余、专著、专利等。有的内容虽然统计在册,但是不够细化。例如,项目经费没有按资助、自筹、匹配来分别建账,导致每部分经费管理无法实现,不能准确地反映各部分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无法对之后的经费筹措提供指导。

1.2 医院科研统计指标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

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研究进展、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等科研统计包含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科研活动的全貌。如果没有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性,科研统计的作用就无法凸显。例如,在项目的研究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项目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如果将项目信息与论文信息割裂开来,就不能证实全面地了解该项目研究的实际情况。

2 构建医院科研统计指标体系探讨

2.1 科研项目基本信息

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很多科研活动都是围绕科研项目开展的。科研项目确定立项,信息的统计工作就开始了。从任务下达形式上来看,科研项目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从立项时间来看,每年度科研项目可以分开统计。需收集的项目信息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结题,成果评价、最终获奖等一系列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及编号、研究起止时间、经费、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结题时间、成果登记号、获奖名称及等级等。

2.2 科研项目扩展信息

2.2.1 人员信息

项目人员信息统计参加项目的研究人员信息,包括本单位人员、外单位合作人员、研究生。主要信息包括:姓名、单位、出生年月、最后学历、职称、职务、从事专业、项目分工、工作量。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项目成员可能出现变动,如退休、工作调动、毕业、出国进修等。在取得项目下达单位批准之后,项目人员信息要及时更新。

2.2.2 经费信息

2.2.2.1 经费建账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的基本途径包括:资助、自筹、匹配[2]。“资助”经费,是任务下达部门或合作单位拨入本单位的经费;“自筹”经费,是《任务书》中明确要求本单位为完成该项目必须拨付的经费;“匹配”经费指的是《任务书》中没有明确规定,本单位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或为奖励项目组成员所给予的经费。项目经费可能由以上三部分构成,也可能由其中一部分或两部分构成。

2.2.2.2 经费支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统计也要将项目经费分为资助、自筹、匹配三个部分。科研经费要按照立项时签订的《经费预算表》支出。不仅仅是项目总经费不能超支,项目经费预算中每个细项都不能超支。如果涉及实际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必须向项目下达单位提交申请,批准之后才能调整经费。

2.2.2.3 经费决算项目结题验收时,按照经费预算书,对照实际经费支出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是否超预算。此外,由于资助经费和自筹、匹配经费是分开建账的,使用时也遵循了分开列支的原则,因此每部分经费的使用都一目了然,根据每部分经费使用的充分程度,可以确定之后各类科研经费筹措力度。例如,自筹经费完全用完,说明该部分经费使用较充分,以后要加大自筹经费筹措力度;如果略有结余,说明自筹经费额度较合理;如果仍有大量结余,说明自筹经费没有充分使用,以后需压缩自筹经费的筹措力度。

2.2.3 知识产权情况

2.2.3.1 论文信息主要包含:文章题目、发表刊物、刊物卷期、所属项目编号。论文等级通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来区别于一般的正式期刊,统计论文的不同级别。通过“所属项目编号”将论文与其支持项目链接在一起,实时跟踪项目研究进展[3]。

2.2.3.2 著作著作是指以项目研究为基础出版的著作,分专著、编著、译著;著作主要包含下列信息:著作名称、作者、作者排序、著作类别、出版单位、出版地、书号、出版日期。

2.2.3.3 专利医疗领域多为发明专利。专利主要包含以下信息:发明名称、发明人、专利号、专利申请日、专利权人、授权公告日。

2.3 科研项目结题验收信息

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科研项目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申请结题验收。如果不能按期结题验收的,需要在规定的验收时间之前提出延期申请。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就宣告该项目已经完成,以《验收证书》上的项目验收时间为准。

2.4 科研项目成果信息

2.4.1 评价、成果登记

成果评价是项目申报各级各类成果奖励的第一步,评价根据项目性质不同分为鉴定、评定和评审3种形式。成果评价通过后进行成果登记,领取成果登记号,便可进行奖励申报。

2.4.2 获奖

成果奖励分为政府奖和行业奖。项目获奖后,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奖励主要包含以下信息:获奖年度、获奖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获奖类别及等级、获奖金额、获奖人员。

以上项目信息以项目研究时间为导向,包含了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终获得成果奖励之间的绝大部分重要信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医院科研统计指标体系,为科研项目管理理清了思路[4]。以这套指标体系为基础,无论是利用脑软件管理还是利用普通的word、Excel进行管理,都能实现科研信息科学、准确、及时、完整地收集与利用,为科技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打下基础[5],充分发挥科研统计在医院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桂周. 加强医院科研统计工作 努力提高科研管理质量[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9,22(5):292-293.

[2]李晓伟. 谈科研统计指标体系[J]. 辽宁经济统计,2002,7:17-18.

[3]肖曼群,林世铎. 高校附属医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与评述[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2):41-43,73.

[4]耿丹. 浅谈科研统计在科研规划中的作用[J]. 高教研究,2011,(5):222.

篇4

内容摘要:股市泡沫本身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股市泡沫的统计测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统计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对股市泡沫进行测度,并提出在因子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快速聚类方法对股市泡沫状况进行测度的建议。

关键词:股市泡沫 统计指标 统计测度

“股市泡沫”是指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其市场价格高于基础价值的经济现象,是金融泡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股票市场的虚拟性和不完全性。要准确科学地判断一个股市是否存在泡沫或泡沫达到多大程度,必须找到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标,并构建一套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这也是历年来市场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尽管当前有不少学者针对中国股市的泡沫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并未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对股市泡沫进行科学评价。基于此,本文尝试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对股市泡沫进行准确评价,以期在股市泡沫统计研究方面有所拓展。

股市泡沫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般来说,股市泡沫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原则。股市泡沫表象较为广泛。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能够从多个角度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科学性与可靠性原则。股市泡沫统计指标构建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度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因此,必须要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另外,选取的各个指标在理论上要有科学依据,能够较为科学地揭示和可靠把握股市泡沫的基本情况。

可操作性原则。股市泡沫指标体系应当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单实用。指标的测度必须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对股市是否存在泡沫进行测度。指标量化所需资料应当能够方便收集,并且能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股市泡沫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股市泡沫的成因,股市泡沫评价指标包括股市活跃程度、股票盈利能力、股市资金流动性指标、政府政策性指标、宏观经济指标等5方面11项指标(见表1)。

(一)股市活跃程度指标

股市活跃程度主要表现为股价在一定时间内的上下波动程度,一般可通过股价指数、换手率和成交金额来体现。股价指数涨跌幅能直观地反映短时期内股市泡沫程度。短时期内涨跌幅度越大,说明股市波动越大,股市越不稳定,存在投机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换手率=流通股成交量/流通总股本。换手率越大,说明股票市场越活跃,市场投机可能性大,产生非理性泡沫的可能性也大;反之,换手率越小,说明股票市场越不活跃,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产生非理性泡沫的可能性较小。成交金额增长率是反映股市参与度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某一时期内成交金额高说明市场参与度高,可能存在非理性的投机行为。而过低的成交金额说明市场人气不足;投资者增长率可以从侧面反映股市泡沫程度。股市过热时往往伴随着大量投资、投机者参与到股市当中。如果这一指标过大,说明股市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越大,且泡沫越严重;如果这一指标值较稳定,则说明股市也趋于稳定。因此,这里采用股价指数增长率、换手率、成交金额增长率、投资者增长率来衡量股市泡沫。

(二)股票盈利能力指标

股票的盈利能力主要反映股票的收益情况。这里主要采用市盈率指标来衡量。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或投资风险的最直观指标。市盈率越高,收回本金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泡沫越大;市盈率越高,投资者愿意为每股收益支付更高的价格,当每股收益近期无法补偿所支付的高价格时,股市泡沫随之产生。

(三)股市资金流动性指标

股市资金流动性指标采用M1增长率来衡量。M1表示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基础货币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其增长速度与股市是有关联的。M1增长率可以用来衡量市场资金流动性,M1增长率越大说明资金流动性越大,股市出现泡沫的可能性越大。

(四)政府政策性指标

政府政策干预一般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的。政府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均会影响到股市。我国政府在股市中一直扮演着股市监管者、最大股东和广大投资者保护神三重角色,这使得政府对股市干预过多、过频,造成股市随政策变动而波动频繁。政府干预特别是托市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与政府博弈,造成市场投机性泡沫无法破裂。这里选择政府财政赤字率升幅、存款准备金率降幅来衡量股市泡沫。

(五)宏观经济指标

股市与宏观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这里采用利率水平、CPI 增长率和汇率增长率来衡量股市泡沫。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反映了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因此证券市场对利率波动十分敏感。一般来说,利率与股价呈反比关系,利率升高,股价下跌;利率降低,股价上涨。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CPI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情况下,CPI 高则股指下跌,CPI 低则股指上扬。当本币大幅度升值时,包括国内外投资或投机资本在内的巨额资本将流入股市,不仅会推高本国股票价格,而且还会促使本币进一步升值。本币升值及本国资产价格上涨,提高了资本流入的获利程度,又促使资本加速流入,最后形成自我强化的反复循环,其结果是本币升值过程同时也将伴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

股市泡沫的统计测度方法

本文通过选取5个方面11项指标建立了股市泡沫统计指标体系,但是仅仅局限于建立指标体系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依赖统计指标体系对股市泡沫进行统计测度,才能判断股市是否存在泡沫。

目前国内对于股市泡沫的统计测度方法较多,归纳来看,主要有两种测度方法。其一是间接测度法,即通过股价指数、市盈率等与股市泡沫相关指标的计算或通过相关指标的数理统计特性,表征不同时点股市泡沫大小的比较关系;其二是直接测度法,即在计算股票市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计算股票价格中泡沫成分的大小。如袁云峰、范飞龙(2002)介绍了市盈率法、股市泡沫系数法和金融相关比率法来直接测度股市泡沫。

针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这里提出采取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来实现对股市泡沫的统计测度。因子分析就是通过降维的思想,通过坐标变换,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替代原来指标的大量信息。而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类的一种分析技术。股市泡沫的统计测度可以先计算出因子综合得分,然后以累计因子得分作为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标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并根据最终类别中心值将股市泡沫分成四大类(小、较小、较大、大),从而最终得出各个时期的股市泡沫状况。

参考文献:

1.袁云峰,范飞龙.试论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及其统计测度[J].山东经济,2002(5)

2.周国详,李时春.股市泡沫的生成机理和我国股市泡沫成因分析[J].时代经贸,2007(9)

3.曹红辉.股票市场泡沫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0)

4.徐爱农.中国股票市场泡沫测度及其合理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

篇5

【关键词】物流产业 统计指标体系 框架设计

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9年3月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加值为19965亿元,同比增长15.4%[1]。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增长是和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物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2][3],要想切实实现物流业的快速平稳快速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就必须对整个产业的本底资料进行科学、持续的统计与整理,对整个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状况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等有明确的了解。本研究旨在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为主线,结合绿色物流的理念,合理分类,构建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为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规范物流产业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物流产业统计指标现状

1.1 物流产业统计分类情况

当前,关于物流产业的分类主要体现在国家统计局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物流业属于生产业,其绝大部分统计数据都分散在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当中。关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与物流业有关的产业涉及到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连锁配送企业、商务服务业中的包装服务[5]、物流咨询服务和物流广告服务、制造业中的流通加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的物流信息业和物流电信服务、金融业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和物流保险服务。其中,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中只有连锁配送企业属于物流产业。流通加工业属于生产活动,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从制造业中细分出来,统计数据的取得具有相当难度。

1.2 物流产业统计指标情况

关于物流产业统计的指标,目前国内外专门对物流业发展情况作宏观研究的比较多,然而系统进行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少。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长期以来,物流业一直处于为各行业服务的地位,统计数据分散在各行业的统计中,加上统计操作中的实际困难,至今尚缺少全面系统地进行物流业的统计工作,现行的物流业的统计指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指在第三产业的各行业的统计指标中有所反映。包括九个大类指标[6]:一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具体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二是物流业增加值,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仓储业增加值、贸易业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装业增加值、邮政业增加值;三是社会物流总额,具体包括农产品物流总额、工业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四是货运总量,具体包括铁路货运总量、公路货运总量、水运货运总量、民航货运总量;五是货运周转量,具体包括铁路周转量、公路周转量、水运周转量、民航周转量;六是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七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八是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配送、加工、包装业固定资产投资、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九是企业物流的基本情况指标,具体包括物流费用率、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仓储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管理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利息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包装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

第二方面是指在物流业管理工作实际中反映。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物流业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中。在这其中设计的指标基本是为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的,大多都是反映基本情况的一些指标,主要有物流企业的数量、社会物流总额、各行业的增加值等。这些指标多是零散的,为每一次具体的管理工作需要而临时设置的,并未系统持续的统计运用。

2 框架设计的思路

在物流产业形态中,其核心和基础是物流业的服务功能。因此,在设计物流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中,以物流业的功能为基础,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为主线形成整个物流产业的指标体系框架。对物流产业而言,按照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类别和物流产业的特殊性,在每个功能的阶段设置实物量指标、价值量指标、经济指标、科技指标、社会指标和绿色指标等6个类别的指标,各部分关系见表1。

3 框架的具体构成

依据上述设计原则和思路,进行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的具体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产业分类是基础,指标体系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首先设计物流产业统计分类体系框架,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形成整个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3.1 物流产业统计分类框架

统计分类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整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物流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综合体。因此,为了系统、全面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整个产业进行分类是进行相关统计工作的基础。物流产业分类体系,是指遵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和特殊性,以物流产业活动为基础,以物流产业提供的功能为主线进行整个产业构成的行业分类。具体而言,物流产业可分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流通加工业、配送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等7个大类。

3.2 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物流业发展情况的指示器。通过一定的指标来描述和反映物流产业发展情况的数量特征。依照上述设计思路和产业分类的结果,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具体为一个由3个层次构成的指标体系群。

第一层次是物流具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依照物流产业分类的结果,在上述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物流产业活动为基础,以物流服务功能为主线,构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流通加工业、配送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等各具体产业的统计指标。这是一个全面、详细反映物流活动各具体行业的基本现状的统计指标体系,形成整个物流产业统计的基础指标。

第二个层次是归属于部门统计的简要指标体系。在第一个层次所设计的各具体产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出反映物流产业各活动过程的简要统计指标体系,纳入到相应的部门统计中进行统计。例如,归属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的物流活动统计纳入交通运输统计中;归属铁道部门的纳入铁道部门统计中等等,以部门统计的形式反映整个物流产业的基本概况。

第三个层次反映物流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在简要统计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计体系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提出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关键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是对整个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高度综合,通过关键的几个指标来反映物流产业活动的主要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总体情况。关键指标按照物流活动的阶段设计,每一个阶段具体包括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全产业的综合指标和支撑指标。

4 结论

目前关于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探讨了很久,但是将物流产业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产业进行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目前尚不多见。从物流产业管理的角度和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发展来看,进行物流产业的统计研究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本研究将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探讨了进行物流产业统计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当前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包括物流产业的具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物流产业的简要指标体系、物流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等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群的指标体系构成框架。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平台和基础,同时也为物流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J],chinawuliu.com.cn/cflp/newss/content1/200903/812_29163.html,2009年3月10日.

[2] 李卫东,刘延平.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6]:18-19.

[3] 刘延平,李卫东.物流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

[4] 孙敏炜,邵建利.建立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业流通,2007,20:17-19.

篇6

【摘 要】 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建立及规范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探讨了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内容,指出了统计工作规范化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实现业务工作计量化;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制度;加强统计人员的岗位素质培训等。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规范化

国际图联在2010年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图书馆统计宣言”,主要用于指导世界各国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宣言”内涵丰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确立一定时期内科学合理的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是做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因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连续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标准,导致统计数据在横向比较时缺乏可比性,还不足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应群策群力,探讨和研究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理论,建立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规范化设计,以了解图书馆工作的内在规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图书馆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建立及规范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是通过对各个岗位日常的零星数据进行记录、汇总,来实时反映图书馆工作情况,并通过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式来客观、真实地评价和分析图书馆的运行状况,从而促进图书馆科学健康地发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图书馆统计工作是要通过统计数据来揭示图书馆的投入与产出比例,这种揭示的结果既是图书馆工作效益的反映,也是主管部门对图书馆承诺的体现,从而真正引起决策者对图书馆的重视;图书馆也要据此更好地展示自己,争取更佳的发展机会,以促进图书馆的高效管理和运行。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是探寻图书馆工作规律的有力工具,也是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客观依据,它可以为图书馆及其上级部门制定长远战略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提供决策参考数据。例如,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2013年起至2015年,每年将对全市高校图书馆馆藏购置情况以及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将作为今后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数据和调整财政投入规模及结构的主要依据[2]。因此,做好统计工作,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3]。

现在高校的图书馆统计工作,期待确立一套规范性的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图书馆工作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

二、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

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遵重历史,又要反映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又要有前瞻性。所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关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的指标:

1、馆藏文献量指标

一个完善的馆藏文献统计必须反映出图书馆文献的入藏级别、数量和质量等。具体讲馆藏文献量包括纸质文献(含纸质图书、纸质连续出版物)、电子文献(含电子图书、数据库以及免费使用的网络资源)、音像视听资料、微缩资料的数量、种类、价格、质量、增量、剔旧量等指标。

2、借阅服务量指标

借阅服务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统计必须能够反映出文献在流通过程中借阅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具体来说包括师生借阅数量统计、馆内教学科研使用量统计、常规预约量统计、文献信息咨询量统计、文献传递量统计和馆际互借量统计,以及图书馆网页的访问量、电子参考咨询量、数据库查询浏览量、数据库文献下载量等的统计;还包括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文化讲座、培训、视听欣赏等的参与人数;文献借阅服务的分类数量及其各层次用户数量的比例关系等。

3、服务硬件统计指标

包括开放时数与日数、图书馆、各库室及休闲区等不同功能区的面积、桌椅座位量、电脑数、空调、饮水机、复印机数量和书架数量等。

4、人员统计指标

正式职工和临时人员的数量、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生志愿者、勤工俭学生人数等。

三、统计工作规范化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宏观上讲,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晴雨表, 从微观上说, 它是图书馆工作运行的调节器[4]。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也要随着图书馆业务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应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统计指标做出适时调整和增减,增加新指标,去掉不实用的旧指标,在设置指标时要突出核心指标。指标体系要能够从数量方面真实反映出图书馆工作运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反映出各部门的绩效。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统计报表,明确统计标准。

2、业务工作计量化,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图书馆的日常统计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上,缺乏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利用,只会使统计工作的成果大材小用。统计数据能够反映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是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对图书馆实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以起到“耳目”和“参谋”的作用。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发现不足,进行反思和修正,以用于指导当前工作及制定未来规划。例如,通过图书馆统计可以发现借阅率比较低的好书,加大这部分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既可以扩大读者的阅读范畴,也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根据对读者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适时调整上岗工作人员数量,确保借阅高峰时段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在岗;对购置的数据库浏览量和下载量的统计,可以分析出订购数据库是否合理,等等。加强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分析与研究、利用,无疑会大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更大程度上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实现科学化管理[5]。

3、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制度

制定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健全和完善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情报信息研究所,可以将图书馆的统计制度作为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探究。各项统计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馆里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统计,对于有价值的统计数据要分类、归档并妥善保存。此外,各个岗位应设专人负责管理原始记录,确保原始记录齐全,并建立必要的统计台账,做好日统计、周统计、月统计和年统计,定期做出统计分析,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汇报。

4、加强统计人员的岗位素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图书馆专门的信息人才不足总数的 3 %。这种信息人才的短缺不仅仅反映在数量上,同时还反映在他们驾驭信息的能力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筛选的初级阶段。统计人员应该是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精通图书馆的相关业务,还需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能够灵活分析统计数据。统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能够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图书馆要为统计人员提供各种相关培训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岗位素质和工作能力;各高校馆的统计工作人员可以互相走访,交流取经,共同提高,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各省的图工委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图书馆统计知识;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让统计人员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规范标准,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学者、馆员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期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图书馆统计工作日益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图书馆事业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霞.论“图书馆挽计宣言”对高校图书馆馆统计工作的指导[J].新世纪图书馆, 2012.2.83-85.

[2]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关于统计我市高校图书馆馆藏情况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网站,2013.03.05.

[3] 张玲.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5.537-539.

[4] 韦晓娅.浅析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29-31.

[5] 刘金朝.浅谈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及统计数据应用[J].图书与档案,2012.10(上)316.

篇7

关键词 病床有效利用准数 床位利用指数 质量控制图 医院工作效率

资料与来源

所有数据资料均来源于洮南市医院医务科。现根据洮南市医院1995~2005年这11年资料进行分析。

用床位利用指数分析医院工作效率

数据:洮南市医院1995~2005年病床周转次数依次19.60、20.30、24.00、19.10、18.00、16.40、15.20、16.30、18.00、17.00、15.00。病床使用率依次66.00、80.00、84.00、85.00、93.00、91.00、97.30、80.00、81.00、73.00、67.00。病床利用指数率依次1293.60、1624.00、2016.00、1623.50、1674.00、1492.40、1478.96、1304.00、1458.00、1241.00、1005.00。年份N11。病床利用指数∑X16210.46.

计算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以其上限作为床位利用指数的控制上限,以其下限作为床位利用指数的控制下限n11-110,查t值表t0.05(n)t0.05(10)2.228。控制上限:X+t0.05(10)SX1653.30;控制下限:X-t0.05(10)SX1294.06。床位利用指数质控,见图1。

讨论分析

从床位利用指数质控图可看出,洮南市医院从1995~997年效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而1997~2005年效率曲线是逐年递减趋势,说明洮南市医院床位利用指数在1995~1997年逐年增长和提高,1997~2005年逐年递减和降低。

从图形上可以看出:①1995~1997年床位利用指数是递增状态,1996年进入指数控制区,而且在中线以上,到1997年突破了控制上线,超过理想指标,说明这一时期的治愈好转率保持稳定水平没有大波动,表现了广大职工在院领导及各科主任带领下,超负荷工作,取得惊人成果。②1997~2005年床位利用指数是递减状态,从图上看,1998年又进入指数控制区,且在中线以上,经过全体医护人员努力,到1999年又突破控制上线,到1999~2001年,床位利用指数仍在中线以上,到2002年就下降至中线以下。以后,由于院里调整领导班子,聘任了新的院长和书记,在新的党委班子的领导下,经过全院努力合作,到2003年该院床位利用指数虽在控制区内,有起伏,但略低于平均水平。在2003~2005年又降低到控制下限以下,明显下降,原因是由于该院新建了住院楼,旧楼进行装修,而且还有少量的技术骨干外流现象,使医院床位利用指数严重下降如果该院不及时改变现状(如增加医护人员,改变服务态度等)寻找原因,势必会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

用病床有效利用准数分析医院工作效率

数据:洮南市医院1995~2005年病床平均开放床数依次是220、220、220、220、220、220、220、220、231、275、295。实际完成病床工作日(A)依次298.40、291.40、305.00、265、340、331、355、289、291、266、243。病床住院天数(B)依次10.5、11.7、10.8、13.2、14.8、15.0、14.8、14.8、12、15、15。病床有效利用准数(V)依次1.17、1.03、1.16、0.83、0.95、0.91、0.99、0.80、1.00、〗0.73、0.67年份n11,病床有效利用准数∑∨10.24。

计算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其上限作为病床有效利用准数的控制上限,下限作为病床有效利用准数的控制下限。n11-110查t值表:t0.05(10)2.228。控制上限:V+t0.05(10)SX1.039;控制下限:V-t0.05(10)SX0.82。病床有效利用准数质控,图略。

讨论分析

用病床有效利用准数和病床利用指数分析医院工作效率,所做的质控图的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差不大,说明虽然利用不同的医疗指标体系来分析医院工作效率,但影响因素相差不大,趋势没什么变化[1~3],根据V的上限1.2的要求,洮南市医院均未突破,总数未突破的原因在于平均住院天数基本上比标准住院天数高。

结 论

通过调查发现,床位使用率降低原因有多方面:①与周边医院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竞争,使部分病人外流。②医疗人才竞争,使医疗技术骨干外聘,使医疗技术水平下降。③基层医疗工作单位设备老化,造成医疗技术落后。④医院位于省边远地区,缺医少药,严重影响本地区医疗水平技术发展。同时减少医院收入和经济效益。

总之,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的更新,加强人才培养,有效应用国家和地方资源。改善医疗环境,推进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加快医疗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赵素萍.全国医院统计分析软件的设计及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9,4.

2 刘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卫生统计,1999,5.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统计指标 存在问题 实施建议

一、文化产业统计的重要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及时掌握和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速度等状况,是规划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需要,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各级党委宣传部、统计局、省直各有关部门、各文化产业集团要把抓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反映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文化产业和经营活动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1.文化产业分行业的核算指标

文化产业涉及诸多行业,为测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考核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必须建立以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的总量和构成为主的核算指标,目的是满足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汇总需要,分析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比较各行业的发展总体状况。

2.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分析指标

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分析指标的建立是为各产业单位提供一个分析比较的统计标准,力图从产业活动的生存、发展和赢利的角度去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单位的发展情形。设置时按经营条件、效益状况、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

3.文化产业单位的基础指标

文化产业单位的基础指标是为满足文化产业行业的核算和统计分析的需要而提供基础数据的指标。考虑现行各文化产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设置时分为三类指标:Ⅰ类(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Ⅱ类(执行商业企业会计制度)、Ⅲ类(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

4.文化产业的相关辅助指标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状况、便于分析对比、国际比较,为预测决策提供较为翔实的相关基础资料,我们尚需设置以下统计指标。

三、文化产业统计任务和力量矛盾突出

1.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地方统计局加大文化产业统计的组织和协调力度,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定期汇报和研究文化产业的统计工作,对文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安排和部署。各地方部门和统计局要加强组织协调,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促进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2.依法统计,确保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地方经济普查机构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文化产业统计“不出假数”,数据来源真实、可靠、过程科学、结果可信。要坚持依法普查,履行普查中知悉的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认真做好文化产业单位的排查摸底、等级审核和行业编码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附属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的登记、准确界定其行业类别,做到单位不重不漏,定性准确。

3.切实抓紧、抓好文化产业单位清查工作

(1)在经济普查单位清查阶段,县、乡普查办科技和文化产业调查组组织相应专业人员。

(2)通过培训后,相关人员直接参加有关文化产业的调查对象登记、编码、审核、确认等工作。

(3)在录入过程中,协助各专业调查人员做好文化产业单位的甄别,全面准确反映开封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相关策略分析

1.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工作重心

完善文化产业统计, 首先是国家统计系统要破除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流程的传统概念, 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统的总体规划。文化产业统计的主要内容应由国家统计系统完成, 而非主要依赖文化部门提供的信息, 这样, 才能保证文化产业数据资料的完整、及时, 保证统计范围涵盖于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和部门, 保证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貌。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统工作流程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2.强化价值指标意识

虽然我国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包括了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份额, 但是, “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标的知名度还很低, 在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时, 也很少有人使用该指标, 这与我国统计年鉴至今还没有公布单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商品增加值”、“文化服务增加值”不无关系。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核心指标,能够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但只靠这一个价值量指标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次来动态反映文化产业的变化趋势,不能够全面客观考核文化产业(单位)的运行业绩。为此, 应以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中心, 设立系列价值量指标。

3.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化、规范化

从长期来看, 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最好由统计部门直接收集, 而非间接使用文化部门提供的数据。原因在于, 由统计部门直接收集, 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文化商品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 如果仅依靠文化部门收集数据, 很可能更多地将文化产业统计落在“文化事业”统计的视角。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一步到位地做到这一点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弥补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不足, 可以由统计部门牵头开展文化产业统计专项调查, 以便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资料。

4.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依法统计,是确保文化产业统计“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重要保证,也是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各文化基层单位要建立、完善统计台帐、统计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使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5.切实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领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科学决策都需要质量更高、内容更全面的文化统计数据。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因此,各级统计部门、各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要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强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并确定具体经办人员,同时还要为文化产业统计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要把这次统计当做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克服一切困难,切实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杨绪忠, 张玉玲, 刘冶.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教育, 2005,(9)

篇9

关键词: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施工技术

引 言:公路标志标线是以图形、符号、文字、线段向驾驶人员及行人传递法定信息,用以管制、警告及引导交通的安全设施,它在现代道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对公路标志标线的设计制作等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对现代道路交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种类

1.1 道路交通标志的种类

对于道路交通标志来讲,其指的是通过文字、图形符号等进行特定信息的传递,以此来对形成方向、交通等进行管理,确保车辆行驶安全、路面通畅。一般来讲,道路标志适用于城市路面、公路等所有专用道路,具备法律效应,行人及车辆需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标志可以被划分成辅助标志及主要标志两类。其中,主要标志又可以被划分成禁令标志、指路标志、警告标志及指示标志四类。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道路交通标志施工期间,应保证其尺寸、形状、颜色、图案等同相关标准要求相吻合。

1.2 道路交通标线的种类

道路标线指的是标划在路面上的各类文字、箭头、线条、标记、轮廓等所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道路标线的形式可以被划分成:停止线、车辆分界线、人行横道线、中心线、减速让行线、停车线等。相关工作人员在设置道路标线时,应严格遵照相关法规要求实施。一般来讲,路标突起为固定在路面上的标记块,需要制作成反射形式。通常路段反光的玻璃珠选用的是白色,如果较危险的路段设置成黄色或者红色。突起路标的间距、高度、设置方法等需要同当前施行的标准相吻合。立面的标记可以设置在渡槽、跨线桥等壁面上。

2 道路交标志标线的设置原则

2.1 首先,进行有重点的设置。公路标志标线的设置要遵守保证通行者和公路安全的原则。例如在一些危险路线设置警告,比如三、四类桥、危桥、道路临时施工、陡坡、水毁路段、急弯等位置。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和避免毁路毁桥的事故的发生,一定要设置禁止超车的标志和禁令标志。

2.2 对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进行合理的设置,迸行设置的过程之中要严格遵守“国标”的要求,在考虑设置种类和设计标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判读距离、制约设计时速的因素、公路的设计宽度、村镇等因素。

2.3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改造和建设应该与公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时使用、同步完成。对于那些新改建工程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施工和设计应该与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积极沟通。使道路交通的标志标线的施工和设计与公路主体工程的建设可以同时安排、同步设计、同时完成,顺利的进行交接工作。养护管理部门及时对交通道路标志标线工程和资金进行验收。

2.4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在设计的时候应该与公路整体的通行环境相适应。当公路主体的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设置必要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其他的辅助设施,才能完善交通道路的使用条件。准确、生动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可以与公路两侧的景观交相呼应,使公路变成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状况可以折射道路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可以激励管理者努力运作,使公路的使用者自发的爱护公路,使公路交通的综合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5 要注意原有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改造。一些以往的设计只能满足一定的行车视距和行车速度。不再适合现有的使用要求和新的规范要求,所以对这部分标志标线的制作质量和设汁标准要及时更改。再保持原有标志的明显性、安全性和齐全性的基础上,逐渐加快改革的步伐,要善于抓住大中修工程和新改建工程的机遇。

3 当前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存在的问题

3.1 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存在的问题

现今,道路交通标志在设置期间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设置没有全面发挥疏导路网系统的功能。当前,指路标志的选择无法同网络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相吻合;(2) 没有全面利用交通理论处理标志设定的技术问题。缺少可以由交通角度考量的标志设定问题。设定标志时随意性较强,并且较为盲目,部分设定循规蹈矩,从而产生很多技术问题;(3) 一些现存的交通标志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改善。

3.2 道路交通标线设置存在的问题

现今,道路交通标线设置存在的问题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 标线规划缺少精确性,指示性较差;(2) 标线的设置没有经过精确规划,盲目性较低;(3) 设置的标线数量不能量化。

4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施工技术

4.1 合理解决标志被遮挡的情况

想要合理解决标志被遮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交通管理机构需要增进同城市绿化机构的交流,及时修剪路边的树木枝干;②交通管理机构需要增进同市容管理机构的交流,规范广告牌的设定,在标志的前后50 m尽可能防止其同标志颜色相近,尤其是绿色的广告牌;③交通管理机构需要增进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机构的交流,积极参与建设城市道路前期工作中,细致考量交通标志线的设定。

4.2 设置道路交通标志的施工方法

施工从业者在进行道路标志施工期间,依据道路全线的情况,进行整体布局。确保设置标志的统一性、合理性与连续性。从而为了解周边环境的外地司机提供精确、完善的道路信息,使其更快捷的到达指定位置。设置标志线应预防出现相同地点或者路段信息过多的情况。如果需要在某一地点设定两种以上的标志,则需要将其设置在同一根柱上,并且标志不可以超过四类。需要依据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由上至下设定,并且遵照先左再右的顺序。道路的标志需要设定在车辆行驶期间容易发现的位置,不可以被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遮挡,对标志的视觉性造成影响。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需要进行相应的重复。一般来讲,道路标志的支持形式有:门架形式、单柱形式、双柱形式、悬臂形式等。无论应用何种支持形式,都不可以占用建筑界限,并且确保路面的净高与余宽。

4.3 合理设置道路标线的方法

施工从业者在设置道路标线期间,需要依据道路的宽度、类型及管理需求进行设定,并且考虑到路面车辆磨损、雨淋风吹的作用,应选择相应的涂料标号。标线的涂料可以被区分成热熔型、加温型及常温型。每个类型又可以被划分成两种标号。例如:某高速公路就采用热熔型2号涂料进行施工。其具备耐磨性较强、施工速率较快、使用寿命较长等优点。在涂料中混合20%左右的玻璃珠,施工期间再在涂料上洒玻璃珠。因为玻璃珠在夜间具备良好的反光性,能够增强路面标线的视认性,同时具备相应的抗滑性能。在施工初期,涂料上洒的玻璃珠可以发挥良好效果,当涂料表面的玻璃珠受到磨损以后,涂料内含有的玻璃珠会发挥作用。一般来讲,热熔型的涂料在常温条件下为粉末状,需要经过180 ℃以上的高温进行加工后才可以施工。施工从业者需要严格依据操作标准进行施工,并且关注注意事项。施工期间,应严格对涂料的加工温度进行控制,预防涂料因为温度过高而变色。将路面彻底清理干净。如果路面有杂物,可能危害路面同涂料的粘接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率的逐步加快,人们对路面标志线的设计、施工要求相应提高。相关从业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细致研究标志线的设定原则,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施工,从而确保路面标志线施工合理、科学,从而为人们出行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毕树琦.交通标志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2).

篇10

关键词: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物流管理;第三利润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需要针对物流活动的执行情况,以及其完成的物流活动相关结果,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是经过了单一指标和多维指标的发展。

一、关于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等多个要素组成,所以评价指标是其评价内容客观存的载体,同时也是评价内容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在业绩评价系统运作当中处于相对基础的地位,业绩评价指标其实是评价方法的重要表达,它的评价思路主要是通过业绩评价设置而实施的,所以从系统论的观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实是绩效系统当中的子系统,所以在整个绩效评价系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指标系统的指标需要服从于企业物流系统的整体的目标,它在总指标的引领下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

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统的构建的原则

建立一整套企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判断,它可以为企业的改善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该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客观性,首先,设立指标体系应该最大程度可以减少在运用当中人为的主观因素,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做好做细;其次,其指标体系在建立过程中需要有整体观,不偏不倚,而且要求的指标体系需要参与方应具体公正的品质。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存在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数据方面的纵向可比性,同时还要把其他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兼容和横向进行比较,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国际化和国内同行业的物流管理标准。

三是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整个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各指标的设置需要考虑评价的各种资料,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其收集的难度。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现行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物流的推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企业物流的绩效评价体系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现行的评价指标设置有问题,才在企业物流财务的传统评价方法当中,其自身的成熟和完善是不能够解决其在方法上存在着缺陷,制定的绩效评价标准不一。基于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的编制,只能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但是对企业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却没有任何的影响。

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采用平衡记分制

我国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建立与企业制度相吻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所有者、经营者和顾客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系。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体系由财务、客户、学习和内部运作层面指标进行构成,所以该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问题很多,无法适应现行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标准,而平衡记分卡则可以实现多方面的平衡,保证外部衡量指标(主要是指股东和顾客)与内部衡量指标(员工与经营)之间的平衡,同时保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平衡;最后才是短期衡量指标与长期衡量指标的平衡关系。

(二)制定企业物流的评价标准

物流绩效评价的对象实际上是企业物流战略发展主要的执行对象,所以涉及的企业物流运作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输、包装、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各个环节,所以物流绩效需要按照物流的环节进行分析:运输绩效、采购绩效、配送绩效、仓储绩效等,其中物流绩效评价需要包括:评价物流技术方面的物流绩效,对于物流的运作进行评价。

对进行的绩效评价进行分析,运输活动评价标准的内容如下:①运输、取货和送货过程中质量怎么样,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可靠地完成任务;②能否及时实现门到门的服务,而且服务的费用是否合理;③货物丢失和损坏,能否真正及时地进行索赔;④能够及时提供运输的情况和运输的信息;⑤与客户能否长期保持真诚的合作。

(三)企业需要对每个部门进行绩效管理

组织绩效是整个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它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服务,企业在制订战略目标需要进行确定和修改。流程绩效就是指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步骤和活动,它的任务是考察流程过程出现的问题,保证企业的流程哪里有错并加以改进,满足组织的战略需求。员工的绩效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个人绩效需要员进行努力工作,并达到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绩效考评和员工报酬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奖励,需要通过物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的发展,不可以末末倒置,让考评工作影响到员工的士气,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企业要想员工得到激励和满足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奖励制度要明确,员工责任要分明,增加利润的奖励制度;2.奖励目标需要完全一致,不可前后矛盾。3.制度相关的奖励制度,酬金要经过员工的努力即可达到,不可高不可攀。

五、结论

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地提高,外资物流企业开始涌入我们的市场,它给我国带来了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也给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激烈的斗争,所以为了物流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物流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实行企业绩效管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物流评价系统的根基,可以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许仁妹.创新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J].上海企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