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21:4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用统计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用统计学

篇1

关键词:经济统计;应用

一、统计经济学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就是社会调查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数量信息、数字表现的问题都是统计学要探索的内容。经济统计学的探索最早发现在1665年,经济统计学主要利用于统计国民收入,如:英国利用收入、支出的复式核算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统计、预测。但在该利用形式上,核算内容以及外在的平衡缺乏成熟度。虽然经济统计在很长时间实践后,还建立了国民账户体系。而且,受相关因素的影响,还为经济统计学建立了一定结构。我国经济统计根据历史的演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实施后,传统的系统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相关的研究和存在的实践经验,我国在1992年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并在期间进行了施行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实践过程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学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完善与发展[1]。因此,经济统计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主要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对数据进行采集、生成以及传输,还要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产生的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系统存在的复杂规律,并使之能够为经济建设与管理建设作出有利决策。

二、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下的应用状况

经济统计学在现代的经济建设中可以看到,经济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还缺少一定的深度,只是将其停留在表面。要使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性及合理性,相关工作者及研究者就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要促进经济统计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就要根据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解决。而且,要保证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促进各个领域在实践中的完善,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学分析现实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将其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较高要求,而且,经济统计学在实践应用中也还不够深入,经济统计要促进有利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也没有形成牢固的基础条件。但近几年,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努力,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研究者利用数学手段对其发展的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在实践发展中可以看出,经济统计是实践发展问题与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工具,不仅能对经济问题进行判断,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决策。

三、统计学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经济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发展的状态形式已经爆满,这种发展形式使经济研究过程面对较大困难[3]。因为数据是信息发展核心因素,主管医院中的工资统计也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因此,经济的建设问题就是对数据问题进行分析。在信息研究领域下,都是利用经济统计学来进行分析、处理的,并能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和实践工作提供服务。经济统计学不仅仅能应用在工资的数据统计领域,在其他发展领域同样适用,但并没有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各个环节都是利用数据作为基本的分析条件,所以,利用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一定的实践意义,也能够不断对经济发展进行有利探索。

四、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

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工资统计方面[4]。主要表现为几点内容。其一,经济统计是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能不断对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特别是利用定性分析对经济进行研究期间,数据成为有利的支撑条件。其二,经济统计能够对数据进行总结、归纳,能够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变化形式以及体现的多样化结果,所以,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能够将一些偶然现象变为必然发展形势。其三,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能够促进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以及完善性,由于每个原理条件都具有相对的真理价值,只有利用一些验证条件才能促进真理条件的形成。所以,根据数据对经济进行验证,并促进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因此,促进经济建设,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经济发展进行统计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基础,而统计学就是促进数据获取途径的核心,因此,在经济建设条件下,利用经济统计在工作中加以研究,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性发展,还能分析出精确的数据。

作者:许欢 单位:唐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2]洪钦佩.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6).

篇2

 

一、国内外统计学科分类的现状

 

一些作者认为,统计学在学科分类中将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①我国存在着两门统计学,国际上存在着一门统计学。②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确切,对学科分类的理解也不够全面。

 

所谓学科分类,指在一定条件下运用某些原则划分各门学科的对象和领域,确定各门学:科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阐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③国内外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何题研究,结合各国情况提出适合需要的分类模式,制定各种分类表。从各国情况看,有以下四种不同用途的学科分类。一是以科研统计和科研管理为目的的学科分类。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与档案分类》等。二是以教育管理学科和专业划分为目的的分类。例如:《日本大学学科分类目录》,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等。三是以文献图书分类为目的分类。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四是以各种百科全书辞目分类所反映的学科分类情况。④如:《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分类目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辞目等。

 

很显然,根据现在科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进展,根据不同的目的,学科分类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来看国内外把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分类情况。

 

国内外统计学分类的门类属于社会科学。国内反映学科分类的文献较多,其中参考价值较大的有以下8种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学学科分类与代码》(I989年)、《中国科学院封算机管理用代码手册》(1985年)、国务院学泣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司《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88年)、国家教委高教一司《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司《国家教委学科分类目录代码〉》〇987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1"0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五版)》(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套)》〇982—1991年)。据对这8种文献中社会科学一级学科频率的统计,可以发现:(1)国内8种学科分类文献列出的45门一级学科,其中频率4次以上的有经济学等9门;出现次数多说明公认程度和成熟度较高。(2)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出现的频率为2次,说明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早在1992年以前就已存在,只是公认程度还不算很高。

 

对国内这8种学科分类文献进一步研究还可以看出,所谓“两门统计学”之一的数理统计学,从来没有作为一级学科存在过,它只是一级学科数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因此,应该澄清统计学科体系研究中的一些含混说法。第一,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的提法不准确,只是说应该在更多学科分类中争取它的一级学科地位,特别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官方文献中。第二,两门统计学的提法很不确切。如果两门指的是二级学科(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那一级学科应该就是统计学。如果一门指的是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或一级学科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一门指的是一级学科数理统计学或一级学科数学下的二级学科,前者显然不仅不符合学科分类原则,也违背逻辑,不可能数学同时存在两个一级学科。后者也违背提出两门统计学的初衷,既然是二级学科,就独立不起来。

 

国外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存在,在门类(大类)里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数理统计学无论在那种分类文献中都不是一级学科。据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70年代初期出版的3卷本专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要趋势》、《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大学学科分类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15种参考价值较大的学科分类文献统计,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出现的频率为6次,说明国外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存在,已经是比较成熟和公认的了。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统计学学科体系

 

统计学在形成和发展中,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对统计学的地位、对象争议还比较多的话(这种争论自然还会持续下去),随着国家标准关于统计学学科分类与代码在我国的与实施,统计学科分类应用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继续加强统计学学科体系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统计学学科分类及其应用研究十分沉闷,思维狭窄,阻碍了统计学的发展。(I)1979年以前,把统计学学科体系研究同政治形势挂钩,忽视了统计自身发展的规律。(2)强调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是两门统计学,两门之间相互隔绝、相互排斥。(3)将数理统计归属于自然科学的数学,经济统计归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认为二者之间鸿沟不可逾越,看不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渗透、交叉。统计学学科体系研究,首先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特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现代科学同时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获得重大威果,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卓越进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_合相互统一协调,由单线联系走向多维的联系。现代科学结构是一个全新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庞大网络体系,我们要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这些特点,构筑统计学的新体系。

 

1.统计学一级学科的设置。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统计推断和预测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方法论研究,包括调查方法、整理方'法、分析方法、推断方法和预测方法。其二是运用统计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解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以及医学、工程、环境等领域的具体实际问题。从统计方法的应用说,统计是人们认识世M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指导人们认识、探索、分析事物的规律,所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它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无所不包,包括人们科学实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认识的领域或待开发的领域,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统计方法的应用。

 

一门科学是一个历史的私动的[本系。统计学的理论体系,除继续巩固、发展比较成熟时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外,还应该广为吸收、融合现代其他科学营养,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比如,吸收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哲学、法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和方法,_进行移植、综合、交叉,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加深统计学理论基础,扩大统计认识范围。统计学传统理论中,数据搜集、推断方法比较完善和精涞(可以归结为提供统计数据功能),统计学在发展中,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向统计规律、统计控制,统计信息技术方面发展;这些领域将会涉及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将更有利于统计理论的深化和应用的发展,促进统计学的成熟程度。

 

2.统计学二级学学科设置。二级学科的设置应考虑:(1)划分标志选择统计一般方法和研究领域两个标志。(2)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在有限的三级学科分类体系中能反映该学科的全貌。(3)留有余地,以便扩延。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得到必要的补充和延续。二级学科设置10个:①理论统计学,②数理统计学,③经济统计学,④社会统计学,⑤自然科技术统计学,⑥环境生态统计学,⑦统计法学,⑧国际统计学,⑨统计学史,⑩统计学其他学科。

 

一部分统计二级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双重属性(例如经济统计,是统计与经济交叉的突出例子之一。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对经济统计颇有微词,认为它不是科学,这是不公正的。有人认为经济统计能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才是统计学成熟的标志。恰恰相反,从科学发展趋势看,二者的交叉,结合,既是经济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建议在两处列类,两处编码。例如数理统计,既作为统计学的二级学科,又作为数学的二级学科;经济统计,既作为统计学的二级学科,又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3.统计学三级学科的设置。统计学三级学科的设置以研究内容和应用为主要划分标志。考虑到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分类习惯,有的二级学科下可暂不列出三级学科。本文提出部分统计学二级学科的三级学科如下:(1)理论统计学,包括:统计调查理论,统计分组理论,统计分析理论,统计指标理论,统计指数理论,统计信息理论,统计控制理论,统计预测理论,计算统计学,统计逻辑学,统计系统与管理等。(2)数理统计学,包括:抽样方法,假设检验,非参数统计,相关回归分析,统计推断,贝叶斯统计,多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U)经济统计学,包括:国民经济统计,企业统计,运输统计,流通统计,财政统计,金融统计,价格统计等。(4)社会统计学,包括.人口统计,教育统计,卫生统计,生活统计等。(5)自然科技统计学,包括:科技管理统计,生物统计,遗传统计,心理统计,气象统计,农业统计等。

 

(二)强化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

 

如前所述,我国现有学科分类文献中把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的还不多。尽管国家了学科分类标准,我们仍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科分类文献贯彻体现国家分类标准,反映统计学成熟程度,体现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

 

当前要做的,一是要面向社会大力宣传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统计学科建设,不仅仅是统计理论工作者的事,它关系到统计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二是继续加深对按一级学科建设统计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是统计学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是统计学研究对象共同特征和研究方法的通用性所决定的,完全具有必要和可能。不存在硬争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问题。三是经济统计、应用统计、理论统计工作者加强联系,携手共进,研究统计学的发展特点,内在规律,建立大统计,大统计学科。四是有步骤地向有关部门、权威机构宣传、反映、介绍统计学的发展和现状,以便将来修改、制订学科分类表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五是国家统计局要广泛调查研究,制定贯彻实施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的具体措施,使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真正确立起来。

 

(三)在高等学校系科专业设置中体现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

 

国内目前学科分类文献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技卞傅工、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两个很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分类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专业设置一般以学科为主。按照这种划分就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结果:统计学一方面是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一方面又是数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于是在大学里就出现了一个在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一个在数学下的统计学。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还有卫生统计、生物统计、农业统计、工程统计等专业。这种状况,很不利于统计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统计学的国际交流和比较。

 

鉴于高校系科专业设置影响十分巨大,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尽快对这两个文献加以修订,将统计学列为与哲学、经济学、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

 

高等学校系科专业目录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后,二级学科如何设置?一是沿用现在做法将原经济学下的统计学称为经济统计学(专业),将原数学下的统计学称为数理统计学(专业),再设置社会统计学(专业)、人口统计学(专业)两个二级学科,卫生统计学(专业)等可采用双重属性原则列入相关的一级学科。专业目录里统计学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四个,可以和国家分类标准不完全保持一致。二是从长远看,我国现行专业设置划分太窄太细。大学应该按大学科组织教学,不设专业,只设系科。这样,就只有一个统计系,各院校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结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各有侧重。

篇3

医学统计学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 结合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 研究实验设计和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科学, 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代科技工作者做科学研究或撰写论文, 很少看到不用统计学。

与此同时,如果统计学方法应用不当,不仅不能准确地反映科研结果,而且还可能带来错误的结沦。Rosenfeld 等比较了不同年表的文章,在20 世纪90年代以后有更多的文章使用了统计推断,而且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多因素分析等也更多的应用于临床研究中,但同时也存在使用统计方法欠妥或叙述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文将对医学科技论文常见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进行讨论,希望加强作者的统计思维,进而提高期刊论文的统计质量及学术水平。

2、统计学方法的内容

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及检验水准是统计学方法必须描述的3 方面内容。SPSS (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和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 是全世界学术界公认且最常用的两大统计软件包[6]。检验水准即A,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为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1]。实际工作中常取 A=0.05,表示本次研究计算所得P 值必须小于0.05,才能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方法的准确描述是科技论文科学性的关键所在。统计学方法一般包括统计描述和组间差异性检验(即:假设检验) 两部分内容。

3、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用

统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设计、数据资料类型和变量值的分布。计量资料常用u检验、t检验(.配对t检验)、 F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等级资料、偏态资料或不明分布的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每种显著性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 如方差分析(F检验).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且各总体方差齐, 否则不宜作方差分析, 若改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则会降低统计效率, 故常在可能情况下, 通过变量变换(如对数变换、平方根变换、反正弦函数变换、例数变换等)使资料转换为正态分布, 以满足方差分析或t检验的应用条件。医学期刊中最常见的是t检验和 检验, 这两种方法误用也较为多见。

3.1重复t检验

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又称多重比较)不宜用t检验, 因为重复数次,t检验将增加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使检验效率降低。此时宜用方差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用两两比较方法..(如.SNK、LSD、Duncan法等)。对于同一对均数间的差异, 用t检验无显著性, 而两两比较可能有显著性, 可见错误选用统计方法将推出错误结论。

3.2行列标 检验误用

行列表 检验用于2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 它要求行列表中不宜有1/5以上格子的理论频数T

3.3需要注意的统计学问题

3.3.1无足够的统计学信息

论文中未说明统计方法和 取值, 无均数、标准差或率及t值、 值等统计量, 甚至未作假设检验直接下结论。不少临床医学论文作者只在文中提及P值大小并据此推断结果的显著性。实际上, 临床医学研究关心的是各组之间结局(如疗效)的差别大小, 而不单纯是统计学显著性, 因此应同时说明检验方法、 水平、统计量值、P值和可信区间, 以便让读者了解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是否适当及其临床的实际意义。

3.3.2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统计图宜少而精, 应按资料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适合的统计图形, 统计图虽直观但不能代替精确的数据或统计量同。统计表宜简单明了, 层次清楚, 一般采用三线表。常见的统计表运用不当有.. 标题复杂或过于简略甚至无标题, 辅助线过多, 标目繁杂, 层次不清。另外, 表内不宜留空格, 暂缺或未记录可用“…” 表示, 无数字用“一”表示, 数字若是“0”则填明“0”。

3.3.3统计软件使用的误区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十分普及, 统计软件的使用也非常方便, 但软件只能解决计算问题, 并不能替代人脑的统计思维。根据资料的分布特征和数据特点选择统计方法, 正确地解释分析结果并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科研工作者在做统计分析时必须首先掌握的, 计算只是一种工具。有了诸如SASA、SPSS等高级统计软件包, 复杂了多元分析如多重回归、多因素方差分析等已变得十分容易, 于是一些作者片面追求使用高深的多元统计方法且多种方法一起用, 误以为统计方法用得越高级, 文章水平越高。实际上如果使用不当, 多元统计方法使用得越多, 错误可能也越多。一个精心设计的临床研究, 资料可能用简单的t检验或 检验就足以说明问题, 若滥用多元分析、结果会适得其反。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医学研究中必须正确运用统计学,这是科研工作的科学性所决定的。搞科研,首先必须尊重科学。借助统计学这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去探索未知事物,揭示和阐明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于国艺, 周晓彬, 王俊.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方法误用分析.编辑学报, 1998;10(3):132.

[2]杨树勤, 主编.卫生统计学.第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5-147.

篇4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1.调查对象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目前已经学习过统计学课程的在校生是2013级和2014级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包括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商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财富管理学院。共收集到68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60份,有效回收率96.6%。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价值评价、运用能力进行調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困难等方面对统计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兴趣

从学习兴趣来看,16.7%的学生对统计学很感兴趣,34.8%的学生比较感兴趣,39.4%兴趣一般,7.6%不太感兴趣,1.5%完全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统计学在实际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对统计学课程比较感兴趣。只有9.1%的学生对统计学不太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学习。

2.学习价值

从学习价值来看,大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的学习价值较大,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帮助。21.2%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很有帮助,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33.3%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比较有帮助,统计学知识用得比较多。34.8%的学生认为一般。9.1%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没有太大帮助,没怎么用得上。1.5%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完全没有帮助,无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3.运用能力

学习完统计学之后,同学们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偏低,运用能力不足。6.1%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7.9%的学生基本能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3.3%的学生能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22.7%的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运用比较生疏。

4.教学内容

大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涉及比较合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较好。12.1%学生认为统计学教学内容很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40.9%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31.8%学生认为一般。13.6%学生认为比较单调,除了理论讲授,就是计算练习。1.5%学生认为完全不合理,非常理论。

5.教学方式

问到“给你上课的统计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包括哪些”,86.4%的学生选择了理论授课,47%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调查实践,47%的学生选择了上机实验,66.7%的学生选择了习题练习。1.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以反映出目前统计学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理论授课。大部分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仅有不足一半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社会调查实践和上机实验的方式。

6.学习困难

在学习统计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40.9%的学生是由于数学基础不好。24.2%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就不愿意学了。37.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25.8%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时就犯困。16.7%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老师,上课提不起兴趣。16.7%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当学习遇到困难时,37.9%的学生会主动问老师答疑解惑,与老师的沟通比较少。53%的学生问同学。80.3%的学生自己看教材或参考书。51.5%的学生通过上网求助。9.1%的学生谁都不问,也不看书,不懂就不懂。3%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困难。

7.教学手段

关于统计学在授课中的教学手段,92.4%的学生觉得应该包括多媒体PPT授课,这种方式生动形象,可以较好地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68.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黑板板书,这主要是便于同学们对计算公式能够加深理解。78.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上机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统计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8.实训(实验)课程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很有必要开设实训(实验)课程。45.5%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实训课程非常有必要,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47%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比较重要,可以巩固课程基本知识。6.1%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不太重要。1.5%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关于“统计学有待加强的实践环节”,77.3%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统计学软件的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熟练性。72.7%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统计学案例的教学,这可以增强学习兴趣。66.7%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训练对二手数据的搜集。66.7%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社会调查,收集—手数据。39.4%学生认为应该加强习题练习。

三、加强统计学实践教学的建议

2014年教育部开始启动高校转型改革,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整体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技能型人才,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培养面向生产或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导向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提升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加强统计学实践教学的建议。

1.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意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背景,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相对指标时,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男女生人数,给他们讲解结构相对指标(男生占比、女生占比)、比例相对指标(男女性别比)。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主题。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主题是“XX产品的市场满意度”,金融学专业的主题是“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题是“XX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

2.教学方法多样化

统计学传统的讲课模式,是老师负责“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负责理解记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结合课程实训,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抛锚式教学、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既要包括传统的黑板板书,也要加强多媒体PPT授课、社会调查实践、上机实验等,综合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还要加强校企联系,邀请实习基地(如重庆市统计局、江津区统计调查队、重庆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等)负责人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的工作流程;假期到实习基地参与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统计分析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强化课内外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课内实践教学方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应充分发挥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和社会调查分析(CATI)实验室的作用。如果学生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是比较微观的,应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确定样本范围。然后在实验室将设计好的问卷导入系统。如果采用网络调查,要复制调查链接广泛传播,获取大样本数据。如果采用电话调查,要做好样本库、导入样本、匹配访问员,在电访通系统中拨打电话收集一手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导出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指标分析、交叉表分析,熟悉数据透视表的使用功能。如果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是宏观方面的,可以在实验室查询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海关、中经网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OECD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等,获取二手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分析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如综合指标、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相关和回归分析。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外和假期时间参与政府或机构的调研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可以使其接触到社会最新的信息和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该每年组织“统计调查分析大赛”,范围扩大至全校。再推荐优胜者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创新和实践,提高學生的组织、策划、调查实施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实战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市场敏锐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篇5

【关键词】统计学;物资管理;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重视统计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物资管理中,将统计学应用在物资的采购、仓储、验收、结算等环节中,能有效的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降低库存占用量,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统计学对物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统计学在物资管理中的意义

将统计学应用在物资管理中,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完善的信息,能优化企业生产、发展方案,物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统计学的应用,能对生产过程中物资的消耗状况进行全程监督,同时还能通过调查、报表等方式对物资的状况进行评价,这样能快速的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统计学的应用确保了物资管理的最佳运行状态。将统计学应用在企业物资管理中,能有效的节省物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 统计学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2.1 统计学在物资采购中的应用

物资采购是物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生产的需求,企业需要采购各种生产物资,因此,择优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涌现出各种生产物资,这些物资的质量参数、材质量值等信息比较散乱、庞杂,为保证物资的采购质量,必须采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核算、对比,从而选择出质量优越、价格便宜的物资。

物资的采购量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有很大的影响,而物资的采购量是否合理,也需要通过统计学进行分析。物资的采购量是根据库存状况、本期计划需求量等组成,为确保最佳物资采购量,就要保证计划需求量和实际需求量相同,因此,在确定物资采购量时,要准确的预算计划需求量,这就需要进行变量分析。利用统计学可以将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进行统计,核算出总数量,并和往年的同期需求量进行对比,如果本期计划量偏高或偏低,及时的调整本期的计划需求量,从而满足企业生产的物资需求。

2.2 统计学在物资成本控制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物资品种比较多、数量比较大,因此,在进行物资管理时,需要根据物资的性质,将所有物资分为主材料、辅助材料等两大类,然后在根据材料的自然性质、材料的规格、型号等细分为多种,从而便于物资的管理。在进行物资成本控制时,需要落实到物资的具体品种中,这就需要应用排列组合的原理,对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进行控制。物资成本是由各种物资的类别成本组成,而物资的类别成本是由物资的品种成本构成,在进行物资成本控制时,不能单看物资的单价,还要根据物资的质量、物资运输时间等因素确定物资采购的总成本,只有合理的运用排列组合知识,才能全面的分析物资成本,才能真正的对物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在采购物资时,物资的供应渠道、单价、品种等各不相同,利用排列组合知识,进行物资统计,能快速的选出物资的最低成本,能快速掌握各种物资的实际情况,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物资采购的总成本。

2.3 统计学在物资验收中的应用

物资验收是确保物资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资验收中,统计学的随机原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物资验收中,采用定位定点、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验收,通过精确的检验,将检验数据和物资的品种统计在物资统计表中,这样能快速、清晰的看出各种物资的质量状况,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物资验收,能客观公正的对物资进行评价,从而保证物资验收的准确性。在物资验收中应用统计学,能极大的加快物资验收的速度,提供验收人员的工作效率。

2.4 统计学在资金周转中的应用

物资库存资金的确定是物资管理的重要内容,物资库存资金的科学性能有效的加快企业资金流动速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在物资储备资金核定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物资储备资金是由物资日消耗量乘以物资单价再乘以物资周转天数得到的,这里的物质日消耗量不是每天实际消耗的物资量,而是利用统计学计算推测出来的理论消耗量,在推算物资理论日消耗量时,就需要用到大数定律。推算出来的平均日消耗量,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出物资消耗规律,从而更加明确物资的周转天数。采用大数定律进行物资储备资金核算,能有效的优化物资配置,增加物资的周转次数,从而最优化物资的价值。

3 提高统计学在物资管理应用的措施

3.1 优化统计信息

只有保证统计信息的全面,才能将统计学有效的应用在物资管理中,因此,企业要不断优化统计信息。企业要在生产车间形成车间统计、班组统计、岗位统计三级统计网,构建物资信息网,并将物资信息网和其他部门的信息网连接起来,利用计算机对物资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同时仓库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将物资的库存状况录入信息网中,确保物资信息的准确性。

3.2 强化统计监督工作

企业要加强统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统计工作人员可能不会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这很容易影响统计的准确性,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统计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物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物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物资管理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企业要注重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统计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4 总结

将统计学应用在物资管理中,能有效的提高物资管理水平,降低物资消耗,减少物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充分发挥统计学的重要性,使得物资管理更加合理、科学,为企业生产提供物资保障,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兰.经济统计学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视野,2012(04).

[2]于敏.统计学在企业物资供应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07).

篇6

主题词: 克里金方法 随机建模 变差函数

【分类号】:P624.7

引言

地质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普查、油藏模拟、储量计算等方面。目前使用的油藏建模软件大部分是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以变差函数理论为核心,表征区域化变量的结构性和随机性,同时通过其结构性来预测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分布,其随机性来研究区域化变量的不确定性,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地质统计学在随机模拟中的应用

模拟分为确定性模拟和随机模拟,随机模拟是一个抽样过程,该过程抽取各种可能的、等概率的来自于随机变量模型的各个部分的联合实现。随机模拟最初是为了修正克里金的光滑效应。传统的统计模拟要求随机数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具有给定的数学期望和方差;而地质统计学的模拟还要求保持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也就是要求模拟结果与原数据的协方差函数或变差函数一致,这种模拟称为非条件模拟。如再增加一个条件,若用观测点的数据对模拟过程进行条件限制,使得观测点的模拟值忠实于实测值(井数据、地震数据、试井数据等),则称为条件模拟。

1.1克里金方法在模拟中的应用

克里金插值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油藏属性建模中,但其只强调局部最佳,对远点数据的考虑不足,所以单纯采用克里金进行插值建模精度不够,而采用序贯模拟方法能有效的消除这种影响。序贯模拟的基本思想是某一位置邻域内的所有已知数据(原始数据和先前已模拟的数据)都可作为条件数据,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模拟。其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将原始数据赋在网格中间,这样能将原始数据显示在最终的模型当中,同时使对前面已经模拟的数据的搜索和对原始数据的搜索一步完成。接着随机产生一个网格的访问次序,在该随机访问次序中必须访问每个单元网格一次,且只有一次。然后要赋值的网格通过搜索半径寻找最近的有值的网格,这些网格包括含油原始数据的网格和前面随机访问中求得值的网格,用克里金法构建局部条件概率分布,做成累积条件概率分布函数,然后随机从中提取一个分位数作为该网格的模拟值。最后将该新模拟值加到条件数据组中,重复上诉步骤直到所有网格赋值完毕。

序贯模拟插值并不能完全解决插值的点受近井点影响,而忽略远井点影响的问题,可综合使用多网格技术,先在粗网格上进行插值,反映远井影响,然后在插完值的粗网格之上再次插值,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插值结果。

1.2变差函数设置

储层参数的分布同时具有结构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局部变异性)。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空间范围是彼此相关的,存在一定的特征和规律性,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设置变差函数就是要反映储层的这种特征和规律性。对于每一个建模工区在进行储层参数预测前,研究参数性质及其变差函数特征是保证模型精度的前提,建模过程中变差函数的分析与设置是影响模拟结果的关键步骤。

在Petrel建模软件中变差函数分析通过主次及垂向上主方向、带宽、搜索半径、步长、容忍度等参数的设置,进行变差函数分析。最终的分析结果主要是基台值、块金值和变程。变程描述数据在空间的相关性,在变程范围内样品数据是相关的,而在变程外样品数据则不具有相关性。由于数据的正态转换是变差函数的前提,因此变差函数的分析结果中,块金值和变程对模拟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北二西区块模型,该模型在对渗透率数据进行正态转换的基础上,采用球状模型,按照砂体发育的规模和主砂体的延伸方向进行了变差函数设置分析。变程和块金常数是该区块三维地质建模中变差函数分析的两个最重要参数,为了了解它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对目标层位SII7+8b沉积单元在不同变程和块金常数下进行渗透率建模。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主方向块金常数、变程与性质系数都有随搜索范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模拟结果却不是随变程增大或随机性增强而越来越好。模拟效果最好的变差函数特征是变程为233m搜索半径为750m储层性质系数为0.69。在这样的参数设置下,参数分布以随机性为主,搜索半径与参数分布的主体条带规模相一致。由此可见,依据参数分布规模合理进行变差函数设置是获得较好模拟效果的前提。

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砂体参数的变差函数特征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一定的搜索范围内参数的分布具有较强规律性,即参数的分布受砂体发育规模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在进行参数变差函数分析时,依据砂体类型和规模,通过合理的主方向、带宽、搜索半径、步长、容忍度等参数的设置,获得与储层参数分布特征一致的变差函数特征参数变程和块金常数是提高模型精度的关键。

2、结论

1)克里金方法考虑了样本点的形状、大小和空间方位,与未知样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变差函数提供的结构信息之后,对未知样点进行的一种线性无偏最优估计。同时克里金方法插值只是局部最优,并不是整体最优;

2)序贯模拟具有插值随机路径、新插值生成点数据都作为已知点数据参与插值的特点,使得序贯模拟和多网格技术能有效地解决克里金插值远井点数据考虑不足的缺点;

3)在Petrel建模软件中变差函数分析通过主次及垂向上主方向、带宽、搜索半径、步长、容忍度等参数的设置,进行变差函数分析,依据参数分布规模合理进行变差函数设置是获得较好模拟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统计学;人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统计信息的特点

为了能够使统计工作在人事管理领域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首先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统计信息的特点包括间接性、数值性和背景性。一般社会人事信息是就近发生的事实直接、客观的叙述式描写,在表现上要求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统计信息主要是运用统计数字来反映事实。用事实说话是一般社会人事信息的主要特征,用统计数字说话是统计信息的显著特点。统计数字构成统计信息的基本内容,分组比较等统计分析方法构成统计信息叙事说理的基本表现手段。社会人事信息是反映“现在事实”的,背景材料在整个信息材料中处于次要地位,对现在实事起补充、注释和说明作用。

二、统计信息的功能

(1)存贮功能:统计信息首先就是将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之后这些整理后的信息为备不时之需对其进行存储。人们把已经发生的人事社会活动和这些活动的规律趋势用统计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才算是保存了下来。

(2)创造的功能: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必然就会产生一定的信息这些都是统计工作的范围,不存在的也就没有信息。但是它不是被动的反映,也不是机械刻板式的存贮记录,它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活动。

(3)交流与沟通功能:统计信息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以最原始的信息为支撑,从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有利的信息系统。统计信息是人事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统计信息就具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功能。这一功能呈现为一方面垂直双方运行,运行的两端是上下两级。

三、统计信息在单位人事管理中应用

通过有效的统计手段能够帮助单位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同时政府也能够有效地了解单位的相关活动。统计工作的过程也是检验和监督单位是否全面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过程,可以增强单位遵纪守法的观念,促进单位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统计工作是单位加强人事核算,提高人事效益的重要途径。如在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材料成本统计资料总结分析,加强人事核算,努力增产节约,讲求人事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单位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由此有效的统计工作能够帮助单位充分找到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得到改善,进而能够使得单位的经营活动有利于自身人事利益的提升。

另外统计工作所统计的相关信息能够给单位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活动奠定有利的信息基础。市场人事条件下的单位统计,必须以单位为主体,为单位的微观人事管理服务,并作为单位微观人事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真正发挥出统计的强大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如在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品合格率统计,质量管理环节指标统计。统计工作都能够将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为单位的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分析,进而采取对单位最有利的决策。

四、统计在人事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统计能够将人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单位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将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人事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人事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人事成果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人事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通过充分的运用统计信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更全面的分析事物,同时还能够分析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单位统计发展的方向分析

(1)牢固树立为单位服务的思想

单位的统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而推动单位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积极引导单位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其次是建立全县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让单位享受到提供统计信息后的社会服务,增强单位做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为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正确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从而使得单位和政府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

(2)科学整合单位内部资源

单位应当合理的调整自身的核算工作,保证自身的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这要求单位有关人员之间要相互联系,加强协调与沟通,不能相互脱节各搞一套。单位需要加强自身内部相关制定的建立健全,尤其是财务核算方面,通过有效地制度才能够保证单位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政府与单位之间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需要充分改善自身的统计工作,重点建设其统计基础,和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从而逐渐完善单位的统计工作。并且政府还需要对自身的人员行为进行管制,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陈崇娟.论信息技术在学术交流中的应用[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黄修立.信息技术在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学术.会会刊[C].2009.

篇8

 

世界各处无不体现统计之广,一点一滴中展示着统计的魅力。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崛起,经济与金融正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大潮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主动发展需要与被动改革的推动下,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一、商业银行金融统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地位弱化。目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不高,虽然因为上市后的信息披露需要,较以往有所提升,但统计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体现,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其次是商业银行基础数据质量不高。这一方面是数据使用者与源数据生成者目的不同,导致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由于各业务系统立项设计之初,无法预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从而导致最终的统计数据质量下降。最后是商业银行之间部分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其中会计与统计管理差异导致统计数据差异。在同一个科目下,各家商业银行在子科目的设置、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统计口径归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信息系统建设差异也会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差异。

 

二、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统计指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业务统计指标、负债业务统计指标、银行经营风险统计指标等。

 

1、资产业务统计指标

 

(1)资产业务统计指对银行所拥有的各种实物资产和债权的统计,主要指标应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可直接取自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相对指标包括贷款回收率、信贷资金运用率、贷款周转率、贷款利息实收率等。

 

(2)资产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可根据以下内容来构建,①一定时期的各种贷款发放、回收及余额统计分析。②资产质量分析,分析报告期内各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成因。③各类资产的结构分析,如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等。④贷款市场占比分析,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⑤资产流动性分析,主要指标有速动资产/总资产,(速动资产―法定准备金)/总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等。

 

2、负债业务统计指标

 

负债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可根据以下主要内容来构建。①各项负债余额统计分析。②负债结构统计分析。③负债变化及对负债变化的预测。④负债成本分析,负债成本分析的两个主要分析工具是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⑤负债的稳定性分析,用于反映资金来源的稳定情况。

 

3、银行经营风险统计指标

 

银行主要面临三大类型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

 

(1)信贷风险统计指标。信贷风险统计体系主要有:①信贷风险检测报表体系;②信贷业务风险分析报告;③贷款行业风险分析。银行的贷款分类是五级分类法,分别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

 

(2)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性缺口,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等。

 

(3)资本风险指标。衡量资本风险的方法是:计算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与人行监管局规定的最低比例比较,分析风险的大小。

 

统计指标体系目前还存在这一些缺点:首先是指标的设立缺乏统一性。其次只侧重于基础数据的搜集,缺乏分析性指标。最后它侧重于内部信息的统计,忽略了外部资源的整理。

 

三、商业银行中统计模型的应用

 

由于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作用是对银行是否为高风险银行进行预测,因此通常选取的分析方法有:判别分析、线性概率、logit分析模型等等。

 

1、判别分析。使用多重判别分析方法研究银行风险预警,该研究将1972年和1973年初被美国监管部门断定为有问题的110家银行作为分析对象,所使用的数据是根据这两类银行1969――1972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计算出来的10个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贷款、资产和存款构成、效率、盈利性、资本充足率以及收入来源和用途等方面状况的财务比率。采用二次式判别分析的结果是:贷款收入/总收入、其它费用/总收入以及营业支出/营业收入这三个财务比率的判别能力最强,

 

2、线性概率模型。这种方法用Prob(y=l)=α+βX表示银行破产的概率,用Prob(y=0)=l―(α+βX)表示银行正常经营的概率。其中向量X是表示银行财务特征的变量,β是反映X的变化对概率的影响的参数,α是常数项。α和β是模型y=α+βX +ε(y的值为0或1,0表示正常经营银行,1表示破产银行)的最小二乘估计。线性概率模型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缺点:一是误差项异方差;二是概率的预测值可能在区间(0,1)之外。因此这种方法较少被采用。

 

3、logit分析

 

该方法是较常被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假定银行发生破产的概率服从Logistic分布。用P表示银行破产的概率,则P=;其中向量X是表示银行财务特征的变量,β是反映X的变化对概率的影响的参数,α是常数项。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参数β和α的估计值后就可以计算某一银行破产的概率P,然后对照设定的临界概率可以判断该银行属于破产类还是属于正常经营类。logit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不像判别分析那么高,判别的准确率比较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较多使用这种方法。

篇9

关键词:统计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直接面向社会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统计学教学要突出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一、在统计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不是复制性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细节的知识和技巧,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只起着一个启发者的作用,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认识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这门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高度实践性,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社会实践服务。而教学的对象都基本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与积累,在接受统计学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时,由于没有感性认识而一头雾水,无从理解。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教学案例。案例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基础,在统计学案例教学中,最费时又倍感艰辛的是找到适用的案例。目前教辅材料中大部分案例都注重理论分析,部分学校也开始一些自编案例辅导教材,但这些案例的背景资料或数据材料介绍不足,影响学生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理解、分析与判断;有些只是纯粹事实的描述和罗列,让学生无法应用自身的知识基础进行思考与解决。

选择有价值的适用案例不容易,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整理案例资料,例如,充分利用案例教材、参考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还可以向其它职业院校学习取经。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现有的案例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第三是开展实际调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

2.开展案例讨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必须有组织地开展案例讨论。例如,在介绍“算术平均数”这一内容时,采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平均分数”、“平均身高”、“职工平均工资”为实例,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用个人发言、集体辩论或是班级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小组指定一名组长,一名秘书负责记录工作。讨论时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论依据供组内讨论和补充,最后各小组要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阐述本组就案例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存在的争议。教师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抽象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的公式,认识算术平均数的普遍特征,让学生能从具体中归纳出一般。

3.适时点评与总结。在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交流案例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几次阶段性点评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在讨论中不够深入的问题或关键遗漏点指出来,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积极表现,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评可以采取教师点评或小组交流时的交叉点评,小组交叉点评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激情。每次案例讨论结束,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首先分析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讨论气氛是否热烈,考虑问题是否深入透彻,分析问题的时候是否是利用了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对案例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升华,从而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完整性、条理性、系统化。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淆。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居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要地位。

篇10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03-02

随着新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笔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还是国家宏观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多,信息处理技术更加复杂,作为信息技术支柱的统计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1] [2]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基础课,其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于在校大学生,无论其学习什么专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组织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以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积极探索应用统计学课堂教学组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

一、基本要求

要强调课程的重要性。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有关如何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多重回归、过程控制等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统计计算的问题,对工程技术人员等实际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明白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也就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自然就会认真对待这门课。

要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辅导员课外开展学生工作、教师课上严格课堂纪律来规范群体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开机、不耳语、不走动、不堂食”,通过课程开始的提醒、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逐步形成“课上主动积极求学,课下活泼互助互动”的良好班级学习文化。

要建立规范的教学流程。为了使每次课堂教学活动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应对每一次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一定的规范,使每次课堂教学都包括前讲回顾、本讲教学、本课总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要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除了规范的教学流程之外,还应采取教师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学生主导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快乐地学习。

要把控好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教案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突出教学重点,把握好教学节奏,严谨、圆满完成课堂教学。

要强调与计算机的结合。为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所涉及的统计计算,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目前已有的软件,如Excel、MINITAB等。尤其是MINITAB软件,它是专门的质量统计软件,一方面这一软件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统计方法和功能,另一方面掌握好这一软件对于后续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也非常有帮助。[3] [4]

二、前讲回顾

安排前讲回顾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承上启下,在回顾前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使各次教学内容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为有效达到前讲回顾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如可以事先出好每一章的测试题,包含填空和选择题;也可以采用课堂上随机抽取同学回答教师的提问方式;还可以采用课堂随机提问与不定期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前讲回顾,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检查一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测试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三、本期内容教学

本期内容教学环节是每次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每次上课教学内容必然有所不同,但教学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下面以应用统计学中“方差分析”一章为例说明课堂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笔者所在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本届有四个班,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视,辅导员和教师都想了解不同班级之间有无差异,希望判断不同班级对课程的平均成绩是否有显著影响。这就是多总体的均值比较问题,对这类多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是否可以采用先前学过的逐一两两检验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比较过程将更加复杂,同时还会导致判定结果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大大增加。而这正是“方差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四个班级成绩差异进行比较,激发了年轻的大学生们的竞争欲望和兴趣。

(二)讲授理论分析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为理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反感学理论,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理论来自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或不知道其适用的情景,从而导致在实践中不会用或用错。因此,教师要讲清方差分析的理论观点、假设前提、运用方法。

(三)实践应用掌握知识。在讲授了方差分析所要掌握的理论及前提后,教师这时就要进一步结合第一阶段所提出的班级对成绩影响问题,运用第二阶段所讲授的方差分析理论与方法,进行相应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这里一定要结合质量统计软件MINITAB[5],一方面提高运算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掌握MINITAB软件的功能。笔者在课堂上以第一阶段提出的四个班上学期八门课的平均成绩为例在课堂上做了运算,平均成绩数据如表1。把以上数据输入MINITAB统计软件,得出运算结果如表2

从输出结果来看,由于值=0.933>0.05,因此无法拒绝原假设。结论:四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各水平间即四个班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如果值

在课堂上并不需要细致讲解MINITAB软件的每一步骤,因为此时重点在于学生对方差分析理论的掌握以及引起学生对自身的思考,至于具体的操作步骤需要学生在统计学实验课上上机动手实践。通过这个例子让大家明白,对上学期八门课程平均成绩而言,班级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差异。

实践证明,用这个例子学生能较容易掌握方差分析的理论方法,同时也有效调动了大家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注意事项

在主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除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外,为保证教学效果,还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要突出教学重点。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课程内容都纳入课堂教学中,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系统展现该章知识体系的同时,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第二要进行本讲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取决教师讲了多少,而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课程内容宁少不要多,要讲透学透。因此,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时,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以感知每次的进步,反思依然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可加强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为课下继续钻研和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注 释 ]

[1] 贾俊平编著.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王庚,管于华,孙瑞博,陶用之编著.现代工业统计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Douglas C. Montgomery, George C.Runger, Norma Faris Hubele著,代金,魏科萍译,张波校译.工程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