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30 06: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齐鲁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齐文化作为山东齐鲁文化的重要一翼,内容丰富至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营邱(今临淄),就开创了“泱泱大风”的齐文化。到了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又改营邱为临淄。从此,临淄便以地名而出现。此后齐国一直建都于临淄,历时600多年。临淄成为“海内名都”,为中国通衢之一。经济的繁荣同时造就了独具风采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临淄一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四周快速辐射,特别是向着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延伸。
在广漠的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齐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先是公元前535年左右诞生了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孙子兵法》成于公元前515至512年,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兵圣”的孙武与鲁国的孔子“文圣”遥相辉映。数千年后,“孙子兵法”在被世人广泛用于军事的同时,还被用于商业等诸多领域。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应该说,孙武是黄河三角洲文化领域的最亮之星。
其实,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多样性的。在位于广饶县城的东营博物馆里,人们还惊讶地发现中国最早的医学开颅手术阐述与展示。这对今人依然是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震惊。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人们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而作为最具代表山东剧种的吕剧,其发源地也位于神奇的黄河三角洲,且至今在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在三角洲领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不断地普及与传承不息。
当然,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还诞生并漫延着河口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也正是这样丰厚的文化,向世人诉说着黄河三角洲的辉煌往昔,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今日的秀姿。
Along the Long River of Qilu Culture
Despite being the youngest land in China,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lso has a time-honored Qilu Culture, which is still being spread and developed nowadays.
Economic prosperity has produced a Qi cultur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le being rapidly developed in Linzi, the Qi culture also spread to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especially to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o the north.
篇2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齐鲁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源于齐国和鲁国两个分封国家,两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内在张力的文化体系不断的融合借鉴,形成了齐鲁文化的基本框架。齐鲁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与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指导着人类的活动。经过数千年的积淀,齐鲁文化影响着山东人的各项活动,是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沃土,成为山东文化旅游事业的动力,形成了山东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齐鲁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一)齐鲁文化的形成
据考古研究发现,最早的齐鲁人大约出现在四五十万年前,齐鲁文化的前期主要是东夷文明,东夷文化是较早的古文化之一,经历完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东夷族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通过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的骨器、石器、陶器、纺织工具等,使我们依稀看到当时文化的发达。而且东夷人最早使用龟甲占卜,开创了甲骨文化的先河。通过各种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东夷族是中华文明较早的渊源之一,东夷族与其他族共同开拓了华夏文明的雏形,为齐鲁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平息“武庚之乱”后,通过“迁徙殷族遗民”和“同姓同宗分封”政策维护周朝的统一。周公旦和姜尚被分封到山东地区,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成为了著名的诸侯国。周公旦封于鲁后,改造了当地的夷人风俗,实行周朝的礼制制度,鲁人被周人同化,中原文化成为鲁国的典型文化。齐国在姜尚的领导下,结合本土的东夷文化,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优秀的文明成果。经过近八百年的时间,随着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不断融合,东夷文化逐渐向周文化转化,使齐鲁文化的繁荣成为可能。齐鲁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在文士们不断的学术交流和积极传播中得以丰富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
(1)齐文化的特点
姜尚受封到齐国后,齐国的居民还在发展畜牧业和渔猎业,他采用开放、务实的经济发展方针,结合当地的习俗,简化礼仪形式,发展商业,使齐国逐渐走上了民富国强的道路。由于齐国处于海滨的独特地理环境,注重对外交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齐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随着对外思想文化的交流,齐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齐文化的思想基础是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开放的经济和自由的思想,造就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统治者,给齐人自由自在的发展空间。务实和功利性是齐文化的又一大特点,在明确物质利益决定作用的同时,加强伦理道德的培养。文化上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各种理论学说在这种宽松的文化、社会环境中并存,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2)鲁国文化的特点
鲁文化是在东周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发展起来的文化形式,经过了前鲁文化、先秦时期的鲁国文化和孔子文化三个阶段的历程而得到不断完善。鲁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鲁国是一个内陆型文化系统,它不具备独立形成文化类型的条件。鲁文化源于周公被分封到鲁国,由于周公在周国长大,从小接受了传统的宗法和礼乐制度的培养。到了鲁国后,周公将周的礼仪、典章、制度完整的搬到了鲁国,并以此作为鲁国的行为准则。此外,除了西周的文化典籍被带到了鲁国,而且掌握历史文化的史官也到达了分封地区,为鲁国带去了丰富的学术文化资源,促进了西周文化在鲁国的传播。封国后的鲁国文化继承了周礼的传统,是一种尚礼重义的鲁国文化,具有崇德重礼、讲究秩序和重文崇文的特点。此外,鲁国的农业经济基础决定了它文化上的守常性,表现为仁者型的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影响
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学术风气浓厚,逐渐向周围传播,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在这里,士人的文化成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和认可,深刻影响着其它的地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由原生地逐渐向周边扩展,并成为历代官方的政治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独树一帜。
(1)齐鲁文化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和民主性
同是分封国的齐国和鲁国,在政治制度上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齐国文化强调实用性,主张用人唯贤,不过分考虑血缘关系,通过对国民的教化,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齐桓公重用管仲就是不仅看中他的丰富经验和追求利益时的才智,更钦佩他为追求功名而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是齐文化功利性的体现。鲁文化作为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包容性较强的政治理念。此外,鲁国“尊尊尚恩”的方针,虽然在早期能维持政权的稳定,但又成了国力日削的根源。相比之下,鲁国极力推行和维护周族姬姓一家一族的“尊尊而亲亲”的任人唯亲的国策,形成了军臣上下,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在“仁”和“礼”的控制之下,限制了人的奋斗向上,改革创新精神,无疑是一种“精神枷锁”,而力行霸业,一统天下,是齐文化的核心所在。
(2)齐鲁文化形成当今文化的开放性
齐鲁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和精神理想主义的集中体现。管子作为齐文化的代表,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的实用主义观点。同时,齐国重视经济发展,尤其是重手工业和商业,从而使齐文化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沿海地区思想较为开放,工商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形式比较灵活。而鲁国实行单一的农业经济,因其地处内陆,有大量肥沃的良田,易于农业发展,故其商品经济不发达。对比来看,像内陆地区的泰安、聊城、菏泽、济宁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思路略微平稳内敛,经济形式没有那么灵活。再如同为山东省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每年9月份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活动和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展现,泰山国际登山节以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为基础,而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以啤酒为媒介,以商贸洽谈为主的,重在经济目的。此外,在齐文化中充满了功利和进取,是不断的兼容并包,不断奋斗向上的一种文化。但这只是从两国的社会角度来看,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来看却是儒学为主体,确切的说是以鲁文化为主体,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齐文化为沿海文化,属于开放性文化,不适合当时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鲁国文化作为能最终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文化,正是符合了当时国情的结果。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的作用
从商代一直到先秦时期,齐鲁地区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和自然遗产极为丰富。山东省也是我国人文遗产大省,泰山和“三孔”都是较早的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和人文遗产的景区。齐鲁文化促进了丰富多彩的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齐鲁地区文化形态的特征是文化旅游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山东文化旅游资源是齐鲁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地域民俗等方面。
(一)形成了魅力独特的古建筑艺术风格
山东的人文遗产相当丰富,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古建筑被称为凝固了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考察建筑结构布局,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建筑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产物,是一种通过综合性展现的艺术形式,人们学会了建筑,建筑又塑造了人类,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风格,能够感染人们的情感,使人类社会环境更加美好和丰富。建筑具有两大作用:实用和美观。建筑艺术不仅代表了历史时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也是当时人们精神面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
东夷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史前文化,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发展。这时的建筑布局结构合理,空间面积增大,类型多样。建筑的代表城堡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如齐长城的修建,它绵延500米,直达黄海之滨。不仅是齐鲁文化深厚底蕴和齐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展现,更具有保护齐国不断发展的有利屏障。随着齐鲁文化的不断融合,齐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齐鲁地区建筑的特色,齐国文化的创造性和鲁国文化的保守性在建筑文化上表现出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特点。另外,齐鲁建筑文化重视技术的提高和建筑的实用性,在建筑中采用结合地形和利用当地材料的方式,争取达到最好的光照和保温效果,建筑赋有厚重而又创新的特点。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建筑文化又富有想象力,提倡突出个性。齐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在建筑文化中具有吸纳百家所长的开放性,建筑多元复合化,同时又保持了地方特色。如济南长清灵岩寺的辟支塔更是建筑史上艺术成就的体现,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气息,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齐鲁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在建筑中体现为注重伦理法则,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反映等级制度。独特的古建筑艺术是齐鲁两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两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丰富了我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二)宗教文化交汇融合、异彩纷呈。
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齐鲁宗教文化的形成,齐鲁宗教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由于对原有文化吸收的不同,齐国宗教文化与鲁国宗教文化经历了融合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鲁国宗教文化注重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重视情感体验,具有内向性。而齐国宗教文化与之相反,齐国宗教文化更加强调外在事物的敬畏性,讲究自然崇拜,是外向性的文化类型,齐国海滨经济特点决定了齐文化对海仙的崇拜。随着齐鲁宗教文化的融合,自然崇拜和神格道德化的宗教文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也为原始道教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道教产生的渊源很多,主要归纳为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和黄老思想,而这些思想在齐鲁宗教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都曾有体现。在齐鲁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族宗教形式――道教。山东地区道家名山众多,有五岳之首的泰山,青岛海滨的崂山和沂山等,在这些著名的道家名山上保存有大量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如泰山上的碧霞祠。这些道家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大约于公元一世纪开始在山东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隋唐达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富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塔林、摩崖石刻等开始在各地出现。如济南长清被称为“海内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是宗教的胜地、文物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作为高品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当今旅游者争相拜访的名胜,促进了山东旅游业的发展。称为“大字鼻祖”的泰山经石峪石刻,山顶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也是价值较高的佛教文化遗址。旅游者们通过欣赏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来领略佛教文化的真谛。济南历城区的四门塔以单层型石塔而闻名,它是富有齐鲁地方特色的佛塔建筑之一,是旅游者了解佛塔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大窗口。
伊斯兰教于公元1265年传入山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穆斯林的不断迁徙,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齐鲁大地上生根繁衍。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和穆斯林的风俗习惯逐渐被山东人民所欣赏和接受,成为齐鲁文化的丰富内容。清真寺的建筑独特,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技术,风格独特。在山东地区较著名的清真寺有济南清真南大寺、北大寺、德州苏禄国王墓傍的北营清真寺等,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为研究穆斯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山东省保留了珍贵的建筑遗产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是在19世纪30年代传入山东的宗教形式,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基督教堂作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播的场所被完整的保存下来,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建筑历史,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三)齐鲁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这种独特性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在继承原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又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创新、不断筛选和补充。
齐鲁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兼蓄并收、博众家之长,在民俗文化的形成方面更是体现了这一点。随着对外商业来往的密切,各种外来文化随之而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些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形成齐鲁文化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又不断滋养着地域文化,保持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泰山为首的山岳文化、以母亲河黄河为代表的泉水文化和以孔子为先驱的儒家文化共同孕育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了各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地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
齐鲁文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响。齐鲁民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丰富性的特点。作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内陆地区,突出代表了高水平的山东民俗。东部沿海地区日照、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由来已久,与齐国文化传统相一致,外出经商的习俗一直影响至今。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受古代黄河文化的影响,民间艺术曲艺、剪纸等民俗体现出历史沉淀和连续性的地方特色。
山东的民俗旅游主要有民俗博物馆、民俗节庆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美食游、民间艺术游等形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旅游者多样性的需求。针对旅游者体验性旅游需求的提高,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推出古典婚俗旅游方式,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农家乐文化旅游是另一种民俗旅游方式,在这里旅游者与农家居民一块做农家活,品尝农家饭,了解农家人的生活习俗,在欣赏陶渊明式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真正体验齐鲁民俗风情。品尝特色美食是旅游的功能之一,山东以鲁菜而闻名,各地风味小吃更是独具特色、举不胜举,如泰山三美、曲阜孔府的满汉全席更是饮食文化中的珍品。
篇3
一、引言
从商周到先秦,齐鲁地区历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已经文化枢纽,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和自然遗产。作为人文遗产重点省份,山东的三孔和泰山较早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大自然造化与人文遗产的相互作用,使齐鲁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发展特色,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整体而言,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的形成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地域民俗这三个方面。
二、齐鲁宗教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齐鲁区域宗教文化的形成,受到了殷商文化、东夷文化以及周文化的共同影响,进而形成了兼收并蓄、底蕴深厚的文化特色。不同文化类型长期融合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道家文化,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齐鲁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山东道教名山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尊享五岳第一的泰山还是道文化悠久的崂山,这些宗教文化以不同形式表现,形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具有道家风格的特色建筑,如泰山的碧霞祠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道教文化名胜,是山东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同时,山东还有着深厚的佛教基础,从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到唐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随着佛教在山东的传播,一些佛教建筑相继建成,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尤其是依托山东的自然条件,除庙宇建筑外,形成了独特的摩崖石刻以及塔林等佛教建筑,而济南长清则建有灵岩寺,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之一。灵岩寺现已成为旅游者膜拜祈福的重要名胜,对齐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有“大字鼻祖”之称的石峪石刻“泰山经”,以及摩崖石刻《纪泰山铭》,更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观摩的重要旅游资源。济南历城区石塔以单层建筑结构闻名,是齐鲁佛教文化的又一特色建筑,深受旅游者喜爱。
同时,齐鲁地区还有着悠久的伊斯兰教文化,1265年伊斯兰教传入山东,并在齐鲁大地得以发展繁衍,并融入当地文化之中。齐鲁区域有著名的济南南大寺、北大寺,德州有北营清真寺,与传统民俗风格迥异的伊斯兰文化同样吸引了旅游者的目光,宗教文化和伊斯兰风格的宗教建筑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三、齐鲁民俗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一特性正是文化旅游进行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形成有着历史的积淀和淘洗,是一个不断丰富、淘汰、精炼、完善的过程。齐鲁文化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加之齐鲁商业历来发达,在商业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齐鲁文化的交流和传统,同时也为外来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起到了有效的推助作用。齐鲁文化以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儒家文化为代表,这些深厚的文化历史形成了齐鲁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由于受到不同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齐鲁各地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在东部沿海区域,日照、长岛一线以渔业为主,为典型的外出经商特色;而山东东南部的沂蒙区域,则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在民间剪纸艺术、曲艺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成就。
这些民俗文化为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基础,在当前开发的旅游项目中,主要有民俗节庆旅游、农家原生态旅游、渔家风情游、民俗博物馆、齐鲁美食文化游、齐鲁民俗艺术游等多种类型,这些旅游类型极大丰富的旅游者的出游体验。以齐鲁美食文化游为例,这是典型的民俗旅游项目之一,游客可以在农家品尝地道的山东农家饭,享受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在享受美食美景的同时体会当地的民俗风情,放松身心压力。而曲阜孔府的满汉全席更是世界级的美食奇珍,源源不断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味。齐鲁民俗旅游为山东旅游资源的的发掘注入了新活力。
四、齐鲁古建筑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山东有着丰富的人文遗产,尤其是在古建筑方面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这些古建筑凝聚了齐鲁文化的智慧,是了解齐鲁历史、民俗文化、地方风情的一扇窗口。在东夷文化的影响下,建筑文化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古建筑不但结构合理、造型独特,而且类型丰富,能够反映出当时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多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现代齐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
譬如著名的齐长城修建于春秋时期,规模宏大气势可观,体现出二千五百年前齐鲁人民的建筑智慧,同时也彰显春秋首霸以及战国七雄的历史雄风,更成为当今旅游者追寻历史足迹、揽胜探幽的好去处。济南长清灵岩寺特色建筑辟支塔,体现出了杰出的建筑艺术,同时又富有深厚的民俗底蕴,辟支塔以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号召力,成为国内外游客赴齐鲁旅游的目的地。同时,齐鲁古建筑还融合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特点,反映出建筑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色,不但是中国古建筑领域的一支奇葩,更是开发齐鲁旅游资源、发展山东文化旅游的新途径。
五、结语
篇4
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民间体育游戏也逐步由发展步入发达。民间体育游戏是一种专门的科学领域,它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得到衍生。这种游戏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可以使人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使人精神焕发,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并且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增强体质、快活心智,同时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关键词 齐鲁 民间体育游戏 文化
一、以德为美的谦让精神
受齐鲁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齐鲁民间体育游戏中非常讲究“尚武崇德”,“德”为第一位,武在德之后。尤其是在比赛中,“以德服人”,“谦谦君子之风”的行为被崇尚。
齐鲁民间体育游戏在游戏理论上对道德的要求也很苛刻,这也是围棋一直颇有争议的原因。在先秦时期,齐鲁就对围棋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一方面,人们在下围棋时的耗时影响了其它生产生活活动,更甚至有人对其爱不释手,终日沉迷,因此人们便对它进行了尖锐的贬斥。正如孟子在“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中将围棋列为五不孝的行为之一,可谓是对围棋之痛恶之极。这样看来,在游戏问题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上,也颇有孟子儒家的味道。而另一方面,围棋帮助人们开拓思维,并带来无尽的快乐。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围棋等游戏活动在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打发时间是再好不过的。
齐鲁民间体育游戏在形式上对道德的要求也很重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在现今时候人摒弃和批判的。但是在古代,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齐鲁民间体育游戏中性别的歧视的现象也尤为突出。受传统的社会政治道德的观念的深度影响,齐鲁民间体育游戏中没有女子的地位,女子可以玩的游戏可谓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只针对女子开设的游戏也屈指可数,只有荡秋千、踢毽子、抓子儿、斗花草等等。同时,即使是在女子们玩这些游戏时,也肩负着道德的使命,缺乏男子游戏的娱乐性质。总之,齐鲁民间体育游戏被古人赋予强烈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标准也是选择游戏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仁义至上的民族精神
“仁”是儒学精神层面上的重要内容,儒学重要著作《论语》,就有一百多个地方提到“仁”。单纯的竞技游戏,或许给人感觉只是一种活动,但是随着儒学思想的融入,这种游戏就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也就成就了竞技活动的对德的要求,并将这种单纯的竞技游戏活动融入了“仁”、“义”,也使其成为了最高标准的强身健体活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大学》),这两句名句充分的突显着德的重要性,并且以德为先是练功习武、养生健体这样的民间游戏的首要准则。曹冬先生曾说过,“孔子的游戏思想可称为‘仁’学思想、儒学的‘仁’、‘义’思想,强化了竞技游戏中的‘泛道德’环境,对后来由‘天人合一’的思想所派生的中国古代民间游戏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思想对中国竞技游戏形成协同合作、友谊第一的以群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积极影响。”在“蹴鞠”活动中,“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艺文类聚·刑法部·鞠城铭》),也充分的体现着德在古代体育活动的显要地位。上面这些例子,都把体育游戏的道德涵养摆在首位,而防御低人和增强体质则位居第二。在传统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极具名族特色的体育观念,是从道德至上的伦理思想演化而来的。
三、顺应自然
在汉代以后,道家的原始养生理论继承了道家的自然原则,崇尚“五禽戏”、“太极拳”等以自然为基的活动也逐渐盛行起来,完善了增强体质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的养生思想来源广泛、历史悠久,就如现存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预防疾病、条理生活的阐述,《尚书·洪范》中“五行”理论在《易传》中就被用于养生理论,建议人们要从精、气、神、意四个方面来进行养生。包含广泛养生思想的古代书籍还有《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这两本书也继续发展了“五行”的思想。这个“五行”理论因为齐国的邹衍的推广,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评价,又随着战国时期稷下黄老之学的发展而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齐鲁民间体育游戏取材于生活中的日常劳动的场景、人与人相处的情节,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融入了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这样的游戏才真正的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不仅可以让玩者在闲暇至于感觉轻松有趣,更可以拓展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强身健体。如民间的“抓迷藏”等都有很好的体现。
总之,在中国古代东夷文明是二大文明区域当中的比较发达的,到周代建立,东夷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当属齐国。齐国秉承东夷人的喜战、好斗、尚功利的生活习惯,当然这种“尚功利”也促使着东夷文明的飞速发展。这些喜战、好斗、尚功利的行为支撑着齐鲁民间游戏,也为儒学的形成以及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后续封邦建国采用周礼的“革其礼”,儒学中的“仁”、“义”为齐鲁的民间游戏的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民杰.齐鲁文化史中的体育游戏[J].科技信息.2011(27):604.
篇5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际列车、快速列车、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铁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方向的作用。由于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新线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在物资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车皮管理、运输领域等环节存在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的风险。铁路企业要和谐快速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行风、路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铁路企业作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代表着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客货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对铁路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企业一定要加强铁路职工的廉政文化教育,杜绝“以票谋私、以车谋私、”现象的发生,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主的监督,把旅客货主的意见看做铁路服务质量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牢固树立“路风就是形象,路风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铁路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行风路风,迫切需要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当前,铁路企业对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廉政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无权无位,不会产生腐败,廉政文化教育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有的职工对廉政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认识模糊,认为那是机关部门的事情,与基层一线不沾边,与职工没有多大关系。由于认识上的理解偏差,铁路企业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不全面、不普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不活泼、不新颖,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热烈,以至于铁路企业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铁路企业廉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要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庞大的众多的铁路车站、列车、高铁、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微信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一切有效载体,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得到启迪。要积极拓展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市场,延伸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整合各种有利有用的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格局,营造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要求,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铁路企业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铁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不抓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严重失职、抓不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2)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监督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基层单位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铁路总公司纪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向党委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反腐败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协助党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党委要支持纪委深入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集中精力严党纪、抓监督、反腐败。
3)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责任考核制度
对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履行责任、完不成任务的或因疏于教育而导致单位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按照廉政文化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领导不负责、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考核,追究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效破解“抓长效”的问题。通过廉政文化奖惩激励制度,激发铁路企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持续、长久、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总结
篇6
陈规陋习是一层厚茧
企业文化难以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观念和习惯的东西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或改变,企业的陈规与员工习惯很难短时间内被打破,调整原有的规则和改变已有的习惯将使得一部分人员感觉不适应,也有可能触及一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还有可能使得整个企业在短时间内支付一定的成本。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陈规陋习是一层厚厚的茧,将企业和员工束缚在原有的空间,停留在过去的历史;对于一些员工而言,安于现状,享受已有次序所带来的即得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一直是他们所习惯的工作方式。因此,新的企业文化内容一旦出来就受到了一些员工的怀疑和抵触,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也是导致企业文化难于“软着陆”的主要原因。
企业文化难以与企业管理工作实践有机的契合。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应当通过工作实践来落实,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企业文化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有机契合,说一套,做一套。由于没有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企业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始终处于“两张皮”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关于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容,还是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嘴上,实践在会上。
企业文化建设难以维系长久。尽管大家都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企业仍然过于追求落实企业文化内容的短期效果,轰轰烈烈,大搞投入,制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持续补给,后续工作跟不上,之前取得的一些效果也逐渐淡去,时间久了,企业也失去了文化“软着陆”的信心和动力,文化建设难以持续。
难以“着陆”的文化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出现偏差。将文化“着陆”简单等同于文化宣传,将文化“着陆”的方式简单等同于文化活动,认为通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统一职工着装,对内对外进行一些企业文化宣传就可以使企业文化“着陆”。这样做的结果是表面企业形象也很美,但是员工对文化理念内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并不高,最终导致文化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文字,并未真正内化于心,即员工也并未从内心深处认同它,导致企业文化难以“软着陆”。
企业文化内容的设计不切合实际。企业文化内容的设计本身就不符合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诉求,很多企业在做文化建设时,抄袭同类企业或盲目照搬国外的文化内容体系,或只做稍微改动,然后将不切实的文化内容进行“着陆”,根本不去了解和分析这种正在实施的企业文化已经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违背。结果是推广、实施工作做得越扎实,企业文化背离企业战略就越远,企业文化成功“软着陆”的可能性就越小。
企业文化的导入工作不扎实。企业文化“软着陆”需要“硬着陆”来支撑。“硬着陆”的工作是将企业文化的内容变为各项管理制度、员工规范和企业外显形象建设等内容,这些都是文化建设的导入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没有这些基础工作,难以实现企业文化的“软着陆”。但是在一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还没完成,文化推广的前期导入还没打好基础,就在残缺的文化体系中推广价值理念,不仅难以使员工认同,还有可能使员工产生反感。
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员工需求不一致。在一些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没有过多地考虑员工拆求,没有将员工需求方向与企业文化方向形成协同,企业文化传播的对象是员工,产生的影响也是员工,如果脱离员工的诉求来构建企业文化,文化推广将寸步难行,事实上,一些企业在设计文化内容时,一些文化因素被过分夸大,例如企业需要员工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并无私奉献,但现实说明,没有报酬,难产生激励;一些重要的文化因素被忽略,例如企业文化与地区文化的融合问题,多数员工认为应融入本地文化环境之中,但有些企业在文化建设时根本没有考虑,导致企业文化与地区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成功“接地气”
要想成功实现企业文化的“软着陆”,首先得重新评价设计好的企业文化与现有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相匹配,寻找出与企业战略不相匹配的文化要素进行改良和优化,寻找那些有利于战略发展但被上轮文化建设所丢失的文化要素,来完善现有的企业文化体系,然后重新审视完善后的企业文化体系中有哪些是有利于战略实施,但不被员工所认同的文化要素,并力求通过企业价值观的传递与内化,达到这些文化要素的“软着陆”。
评价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程度。战略决定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目的是帮助战略更好地执行。战略是目标,文化是手段,二者不能替代,目标决定手段,不同性质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宗旨使命,企业发展阶段不同,战略也不同,同样需要不同氛围的企业文化与之相匹配。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梳理企业的宗旨使命和发展战略,进而通过明确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来适度调整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理念,以使文化不与战略相冲突,并支撑企业战略的落实,而战略制定中的文化影响,如决策的领导风格、员工的形为习惯等会影响战略制定的方式、过程和结果。
篇7
张露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曾就职于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后留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与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的硕士学位。后到新加坡,受聘于新加坡飞利浦电子集团,曾被评为“新加坡百位杰出新移民”。1993年起回国创业至今。先后创建了新加坡宝路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徐州新世纪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路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宝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
今年的9月间在新加坡举行的全球惟一夜间第一方程式赛车大奖赛,吸引观众目光的不仅是极速的跑车,还有精彩缤纷的“亚洲巅峰论坛”节。“亚洲巅峰论坛”是个多元节日,它的目的是,在和平与平衡的世界里,分享亚洲的文化、思维表达、憧憬和远见。每年在新加坡举行一次,其使命是作为创新者和艺术家的展示平台:加深亚洲区内和全球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联系:促进国际对亚洲身份的认知和了解。
此次“亚洲巅峰论坛”的重点项目是做世界首演的《静》,这是专为节日呈献的服装戏剧秀,由新加坡和中国泛亚协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模特儿新秀,展示做中国的著名内衣品牌爱慕(AIMER)成品,新加坡知名的资深戏剧工作者蔡光明担任艺术指导,音乐人玖健担任音乐制作。此外,观众在享受视觉听觉之美的艺术盛宴的同时,还可享用由来自中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国际名厨精心烹调的美味佳肴。
《静》的合作伙伴就是上海宝路集团,它的董事长就是在工程、文化、传媒、贸易等很多领域纵横捭阖的女企业家――张露。对这样一个活动,张露说:“新加坡和上海的这项合作,意义远大。这是新沪双城创意行业的一项尝试,创造出新体裁,并造就了解我们所熟悉的时装、舞台剧、音乐和哲理的新意义。我们期盼这次的合作只是个开始,这样的合作可促进两个城市各方面更高的成长。”
就在“亚洲巅峰论坛”举行期间,张露女士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虽然只是一次平面媒体的采访,但张露还是作了精心的打扮,高贵优雅的气质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商界中的女强人
张露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90年代初,她放弃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厅的金饭碗,到澳大利亚攻读工商管理。学业结束后,她来到了新加坡,遇到当地最大的外资企业飞利浦集团招聘质量管理工程师。张露最终在13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之后,张露在4年里连升三级,成为高级经理。可面对成功,她还是毅然辞去了这份“可以预见10年后状态”的工作,创立了新加坡宝路集团。“我觉得我的能力不仅仅限于此。我需要一个自己的碗,能把各种机会、各种理念盛进去,这个碗就是自己的公司。借来的碗再大也有不保的时候。”
创业之初难免有所困境,有一次,因为周转资金不足,宝路集团几乎停滞。所幸的是,张露向一位朋友借到23万,仅一个月就顺利地度过了困境。“虽然现在看起来,那笔钱不是大数目,但是当年如果没有朋友的信任和慷概相助,也许宝路就不会有今天。”经历了这场成长之痛后,宝路集团渐渐走上轨道,与此同时,她也被评为“新加坡十大杰出新移民”,加人新加坡国籍,而对于那个肯倾囊相助的人,张露时时也不忘感激之情。
就当新加坡事业好评如潮、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又毅然回到国内继续开拓自己的事业。先后在国内创建了徐州新世纪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路机电有限公司、上海华榈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路捷霖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宝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宝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宝路集团,主营业务为建筑智能化。“当时国内的建筑智能化水平比国外落后了10年,我要开启这个市场,告诉大家建筑智能化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张露说。由她带领的新加坡宝路集团在这个领域内完成了许多著名的工程项目,诸如南京西路最高楼东海广场、美国特灵空调亚太总部、上海世贸余山庄园、北京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开元地中海广场、铁岭数字化新城区等,这些以精湛技术和优质服务所完成的项目,使公司在工程设计领域获得建设部最高资质以及安防领域的一级资质。短短几年,宝路已成为国内智能电子科技界举足轻重的知名品牌。
2002年,因为“综合评分高”,张露获得第一批上海市外国人永久居住证。当时共有10个外国人获得此项荣誉,而张露是唯一一个祖籍为中国的外籍人。从中国姑娘到新加坡杰出移民,从新加坡籍华人到获得上海市外国人永久居住证,张露转了一圈,看似回到原点杀个回马枪,却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热衷文化常年笔耕
张露曾在游历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的二十年中,熟谙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文化,这些跨文化、跨地域的积淀为她的笔耕不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文化已成为近年宝路集团涉足的一个重要产业领域。
前不久,张露的新书《心宇无痕》在济南全国书博会和上海书城签售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心宇无痕》一书旨在使人们直面沟通问题,为读者解读当下沟通困境,并与其分享独特的沟通技巧。全书共辟六章,从不同角度讲述沟通的重要与奇妙。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业人士,张露传递给人们的是职场上的沟通之道、必胜之法:作为一位聪慧的女性,张露向人们细细讲述了生活中的沟通巧思:作为一名文化人、教育者,张露向人们呈现的是历史、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沟通智慧。“沟通”作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课题,却似乎越来越成为人们备受困扰的问题。浏览本书之后,读者或可从中感受到沟通的新能量,感受到沟通之后“心宇之间最短的距离”。
《心宇无痕》全书洋溢着引领春风般的热情,凸现作者无往不利、光明快乐的沟通信念与人生理念,让读者可以在无限的沟通中体味到一种天地境界的大美与大爱。此书在2009年全国图书博览会获得了空前好评,与全国著名的作家王蒙、阮次山、陆天明等同台签售,在签售数量及后期销售排行榜上均位居前三甲。
《心宇无痕》这已是张露出版的第三本书了,之前已出版了《雅梦时分》、《钻石人生》两本散文集,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诠释了高雅、幸福、快乐,引领读者去体味和缔造属于女性自己的“钻石人生”。这两本书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第一版两万册已经销售一空,第二版的销售也几近售罄,这在申城文化界都引起了极大震动并获得了空前好评,其中由余秋雨作序的《雅梦时分》,在上海书城排行榜文艺类书籍里获得了第二名的排位。
走进传媒送文化下乡
今年2月,一部由赵本山担任艺术总监、余秋雨担任艺术顾问的农村喜剧片《喜临门》,在中国首届农民电影节上获得最受农民喜爱电影第一名。 跟这两位大腕搭档的幕后制作班底中有一位女企业家――担任电影出品投资人、总制片人、第一编剧,她就是张露。
作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之一,《喜临门》有一重“身份”是反映农村循环经济。这也是电影界首次出现一部以环保为主旨的电影。在3月份的首映仪式上,新加坡首使及广电部长、环保部长都列位出席,国家电影局长主持,CCTV隆重介绍。这部电影被选为中国首届农民数字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获得最受农民欢迎的十部影片第一名。此部影片成为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重点推荐影片。同时入选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她也成为此次电影节红地毯仪式的特邀嘉宾。
《喜临门》的故事发生在在辽北铁岭的当铺屯,张露曾多次到辽北地区考察,那里广衰农村的特有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调研期间,我充分感受到了现代农村的巨变,那就是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的兴起。”张露说,这让她找到了剧本的切入点,她想用电影艺术贴切感和直观性来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新农村的变化,在艺术镜头的渲染下展示农村的新景象、新趋势。
《喜临门》采取了两种发行渠道:一种是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举行首映式,这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用大篷车送电影下乡的公益形式,与广大农民见面,在田间地头进行露天放映。安徽凤阳小岗村、江苏江阴华西村、绍兴红江村和四川都江堰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
“影片内容也很贴合当前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现实。”张露说,《喜临门》语言幽默、内容积极向上,“下乡”后也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篇8
关键词:生物质;下吸式气化炉;风速;反应温度;搭桥
中图分类号:TK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生物质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它的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所以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它是唯一的碳基可再生能源,在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内,CO2排放为零,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且生物质中的N、S 和灰分的含量较低,可以减少NOX、SOX及颗粒物排放。因此,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降低环境污染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本文主要研究下吸式气化炉燃烧运行参数变化,着重研究了不同风速对气化炉气化温度、气化效果及运行工况的影响。为下吸式气化炉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实验装置及方法
1.1 实验原料
本实验采用松木颗粒作为试验原料。采用常州产ALT-1200 型马费炉参照国家标准GB 212―1991 对原料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数据采用德国产Vario EL II 元素分析仪。
1.2实验台结构
(1)送风系统
由风机,阀门,风速测定仪等组成。空气经风机通过管道进入气化室,为氧化层提供氧气,使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为各个反应层提供应有的温度。另外也作为还原层的气化介质。
(2)蒸汽发生系统
水蒸气对生物质热解气化具有活化作用。含有一定温度的水通过蒸汽发生器变成蒸汽。产生的蒸汽送入气化室,作为还原反应的气化介质。
(3)气化燃烧系统
生物质燃料的气化燃烧系统由3部分组成:
①燃气导出室:气化产生的燃气在此区域导出,气化合成气成分用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GASBOARD-3100P红外煤气分析仪测量;
②燃烧室:燃烧室为水套结构,外径为543mm,内径为403mm,总高为1740mm,在燃烧室高度1260mm,则该气化炉径高比为0.32;在燃烧室炉身1115mm,850mm,485mm,330mm,225mm,120mm处,设置六个温度测量点,测量气化炉各区域温度;
③烟囱:燃烧室后部布置烟囱,用于燃气燃烧后排烟。
1.3 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径高比为0.32的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为定时填料,在实验前将松木原料加入炉内。实验采取人工点火方式,在气化燃烧稳定后,进行实验。实验中改变通入气化炉内空气的风速,气化稳定后,每间隔5分钟,红外煤气分析仪自动检测记录燃气组分和热值,并手动记录各温度测点温度。
2 实验结果分析
随着ER的增加,CO2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H4和H2先减少后逐渐增加再减小,而CnHm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CO基本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当ER=0.27时,CO,CH4,H2含量达到较为理想水平,其热值为1569kcal/m3,约合6561.56KJ/m3的热量,并且热值达到最大数值。此时,由于ER的增加,温度增加,导致氧化反应的加剧,不完全燃烧程度也加深,产生CO气体增多,还原区温度升高,致使各个还原反应也加剧,化学反应方程朝着可燃气体产出的方向进行,因此,此时气体组分较好,拥有最大热值。随着ER继续增大,CO含量增加,然而CH4,H2含量减少,由于CO低位发热量低于CH4,H2,使热值减少。因此,针对本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ER=0.27,可燃气体有最佳热值,可将此参数作为最佳运行工况参数。
径高比为0.32的下吸式气化炉在工况变化时,气化燃烧需要40分钟,系统燃烧稳定。由此,可以得出该气化炉在点火后运行的40分钟内为不稳定工况,而在40分钟之后基本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在反应初期反应温度为859,而在运行25分钟后,反应温度突然降低到761,并随着反应进行基本维持在741,这种温度变化情况反映了下吸式气化炉燃烧异常,即出现“搭桥”及“搭桥”突然断裂。这种异常工况的出现主要由于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焦油将燃料颗粒粘接在一起,形成一层坚硬的燃料层,导致生物质颗粒不能正常燃烧。“搭桥”这种异常工况的出现直接导致气化效果下降,燃气热值降低,因此,下吸式气化炉运行时要避免此工况的出现。
3 结论
反应温度对气化炉气化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而反应温度的变化与风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进行四组实验,绘制了风速分别为5.1m/s,6.3m/s,7.4m/s,8.3m/s条件下反应温度与时间变化曲线,对曲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径高比为0.32的下吸式气化炉风速小于7.4m/s时,气化反应温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风速大于7.4m/s时,气化反应温度随着风速增加而降低。最佳风速为7.4m/s,对应的反应温度为910。
2)径高比为0.32的下吸式气化
炉工况变化时,进入稳定燃烧的时间为40分钟。
3)气化炉出现“搭桥”现象时气化温度会升高,而随着反应进行,“搭桥”突然断裂,反应温度会迅速下降,最终维持在一定温度范围。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徐有宁.生物质空气/水蒸汽气化的综合计算法模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9(1):70-75.
[2]吴创之,马隆龙.生物质能现代化利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10.
[3]吕鹏梅,常杰,吴创之.生物质快速催化裂解的反应动力学[J].太阳能学报,2005,26(5):647-653.
[4]林伟刚,宋文立.丹麦生物质发电的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J].燃料化学学报,2005,33(6):650-655.
[5]刘明.生物质气化及其燃气燃烧试验研究与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8.
[6]陈汉平,李斌.生物质燃烧技术现状与展望[J].工业锅炉,2009(5):1-6.
篇9
【摘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一种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新机制,这就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出路。
【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文化建设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2006年9月29日,省委书记白克明亲自致信11个设区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要求深入开展“法人代表安全生产双百日承诺”活动,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工作。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永恒的主题,道路运输安全事关社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危,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它是保障社会安定,保证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安全文化是道路运输业安全管理的创新方向
道路运输业点多、面广,是一个关联着千家万户的行业,如果不能做到生产安全,旅客的生命、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社会的安宁都将受到威胁和损害。道路运输业的生产安全,主要是行车安全,它既受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也受道路、桥梁、气候和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长期困扰企业管理的大难题。多年来,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道路运输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治理,然而,安全状况仍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近几年,道路行车事故次数、伤亡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恶性道路行车事故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一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二是运输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道路行车安全管理严重滞后,沿用了几十年的安全管理措施,适用不了车辆更新、人员更新、企业管理机制更新,运输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更新的时代,因此,安全管理亟需创新。
旧的安全管理机制下,不管是交通主管部门、交警部门还是企业领导,对行车安全,一贯采取“管”、“卡”、“压”的管理办法。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对待驾驶员,特别是肇事的驾驶员,从来是讲话口气硬,处罚措施严。驾驶员一旦出了事故,领导批评,同事讥讽,亲人埋怨。在这重压之下,驾驶员是慎之又慎,然而,还是事故不断。“硬压”的效果不好,可又有什么好办法呢?借助文化的力量,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一种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新机制,这就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出路。
二、安全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安全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的对象、领域、范围是广泛的。也就是说,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全社会的,具有“大安全”的意思,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的公共安全文化既有相互联系,更有相互作用。
在我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的安全条件,生产设施、设备和机械等生产工具的安全可靠性,安全管理的制度等,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素质,人的安全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安全文化的建设对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际上和我国安全生产方面搞得好的企业来看,文化力,首先是影响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这四种力,也可以叫四种功能。通过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对安全的正确态度和意识,强化社会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文化是当代世界企业管理的新热潮。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8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扎根我国很多企业。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借助企业文化的成果,充分运用文化的导向功能,把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安全管理经验,提升到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境界,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精神动力。“安全支出不是费用,而是投资”、“为安全投资是对员工最大的幸福”等体现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文化性。安全文化包括企业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生产责任感,安全道德观念,安全目标和安全行为准则等,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理论。
在安全生产实践中,道路运输企业首先要根据本企业安全管理特点,提炼培育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理念,用简练的语言给予表述,用以激发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热情,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提倡用安全哲学辩证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理念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的位置;用正确安全价值观对事故突发瞬间自己行为进行调整和约束,做出保护生命财产,减少损失的选择。通过创建企业安全文化达到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促进实现安全行车的目标。
三、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现代道路运输,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运输设备的技术性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公路快速运输系统的初步建成,现代通讯、各种监控手段日趋先进,这些对搞好行车安全,固然十分重要,但掌握、使用、处置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对安全生产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人。生产技术程度越高,人的管理地位越显重要。这就需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职工,加强职工的安全文化修养,培育职工安全自律与他律的意识。
要重视企业职工安全素质的养成教育。各道路运输企业要把全员安全培训放在首位。教育培训分系统教育和自我教育两方面。系统教育方式有:培训、轮训、复训、安全报告会等。自我教育方式有:安全例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谈心、安全帮教等。安全培训的目的一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变安全生产“要”为“我要干”,变“要我管”为“我要管”,变少数人管理为全员管理。二是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使管理者和操作者都能了解事故发生规律,掌握先进的安全管理设备,具备妥善处置突发事故的本领。
要重视凝聚各方面力量。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各方面都要根据职工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心理特点,从各自工作角度,设计好活动载体,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创一流,开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活动。比如,各个时期的安全竞赛,安全月、安全周的竞赛,党政领导安全嘱咐,家属安全劝导,共青团安全监督等活动。
要重视安全管理队伍的网络化建设。要建立一个以行政领导为中心,向基层运营片区、运营单车幅射的安全管理网络。每一个层面都要有人负责,每一个层面都要做到人员、制度、措施“四落实”,每一个层面都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每一个层面都能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方法,分析、评价系统中的安全状态,及时发现、通报系统中的危险性,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系统内发生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使安全达到最佳状态。
要重视持之以恒做好安全文化建设。文化的熏陶功能是不能一竿见影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做到月有安排,季有打算,年有筹划,每年都有所提高。日积月累,企业安全文化才会显示其独特的功能。
四、安全文建设的目标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是为行车安全营造一个亲和力很强的氛围。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要素是人、车和环境,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人是企业之根本,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能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企业安全管理成败的标志。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当前要创新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故的发生,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是行动的向导,对事故的正确态度应是从血淋淋的事实中,找出管理者和操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掌握防止事故发生的本领。同时,将经验教训在企业干部职工的头脑中逐步消化、吸收、积累,成为指导安全实践的意识,达到多数人安全生产的目的。这也就是道路运输企业长期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论升华。人性化的管理强调,人是事故的肇事者,更是事故的受害者。有些人就是在肇事中受伤以至丧生,既使没有受伤,精神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对事故的发生,多数肇事者是会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自责的。关心事故责任者,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籍,生活上的关怀,化解驾驶员肇事后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从事故的阴影中走出来,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吸取应有的教训,这样的教育作用将更有效,教育效果也会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多给人与关怀,使肇事者从事故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其他职工从中受到启示,为行车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对待制度的认识上,无规矩不成方圆,要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但对待制度人性化的管理采取的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多数道路运输企业在安全管理上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对这些规章要进行很好的梳理,沿用对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摒弃那些多余无用的,建立适应新的营运环境的新规章制度。使制度真正起约束人,管理人,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
篇10
一、内涵与关系辨析
(一)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彰显个性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是全体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全体师生自觉践行的最高目标、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突出“职业性”,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关联性。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服务学生、服务行业企业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同时,高职校园文化还是大学文化,具有“高教性”。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营理念、价值追求、企业精神、团队意识、制度纪律、企业使命等。
(三)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者类型相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概念,都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两者功能相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导向、规范和协调作用,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两者特点相似。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学校都有校园文化,企业都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又存在显著差异,各具特色;同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要吸纳社会文化中的有用因素,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主体不同。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二是建设目标不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高职院校最大的追求目标是社会效益。高职院校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龙头,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之所以要建设企业文化是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三是本质特征不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往往表现为更多的“书斋化”;企业文化更讲究“实用”,因此,企业文化表现为更多的“市场化”。在校园里面,相互关系比较单纯,校园文化总是含蓄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和竞争,因而比较显性和外向。
二、融合的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符合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成才
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精神,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清醒地认识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对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内生动力。
(二)可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有利于学生成人
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质量至上、信誉第一”,要求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
高职学生大多来自高中或中职,缺乏社会阅历,心理上不成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多数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不能准确自我定位。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的严格管理和纪律要求,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提高适应能力。
(四)提高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随着生源的逐年下降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院校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推动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标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足以表明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提升企业文化层次,有利于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融合,既包括企业文化融入学校,也包括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校园文化融入企业的主要方式有:为企业员工开展在职培训,与企业人员互相兼职互相聘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选送优秀毕业生等。校园文化通过这些途径深刻影响企业文化的构建,提升企业文化品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地位,必须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指向,在发展观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是以物为本的发展;二是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在历史观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主体地位;二是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更要坚持人的尺度。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有利于企业文化中人本精神的生成,减少物本思想的烙印。
三、融合的路径
高职院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要与区域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必然具有职业性、区域性等文化特征。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须构建有效的融合路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为依据,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院依托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江苏食品职教集团,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方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各专业普遍将食品文化、酒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等作为专业或素质拓展课程;在学生工作中,引入企业团队管理理念,强化班级管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文化精神融合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高职院校应以校企文化精神的融合为核心,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打造特色文化,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综合实力,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内涵。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良心工业,学院积极推进食品产业文化进职教、食品企业文化进校园、食品职业文化进课堂;先后建成校史馆、食品科技馆、食材药材园、食品文化主题广场,成立企业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企业文化”专栏,设立优秀食品企业LOGO区,在校内实训基地有机融入“生产道德、销售人品”、“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等优秀食品企业文化,既提高了广大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又弘扬了中国优秀食品文化。在今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高职院校要积极倡导“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时代精神,借助广播电视、宣传橱窗、板报灯箱、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大力进行宣传,把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渗透到校风建设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学院先后建成优秀“校友林”和“校友墙”,开展“万名校友访谈录”、“千名校友话成长”、“百名校友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勤勉尽责、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塑造学生职业理想,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增强学生就业创业信心。
(三)建设机制融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已成为校企双方的共识。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的管理思想引入课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近年来,学院先后与行业企业联合创办二级学院2个、共建“校中厂”3个、“厂中校”7个,专家(教授、大师、博士)工作室(坊、站)5个,教师工作站6个,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和“一课双师”制,这些校企合作平台不仅有效地发挥实践育人作用,而且在促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活动融合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对接。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一院系一品牌”活动,开展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职业性、竞技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社团活动,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酒文化艺术节”、医药与健康管理学院的“健康文化节”等,已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先后举办一系列食品安全教育图片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培养学生是非之心,增强学生良心诚信意识;开展食品安全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与淮安电视合拍摄4集食品安全系列讲座,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食品质量识别能力,营造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区域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