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范文
时间:2023-03-29 09: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救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后,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各地初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救治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担当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一线任务。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根据工作在医疗救治一线人员对于其所在医疗救治机构各部分的评价以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分析SARS以后,黑龙江省医疗救治能力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期探讨建设与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系统能力的途径〔1,2〕。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黑龙江省19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选择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相关的科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主要负责人和地市的卫生局领导进行深入访谈,获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政策信息。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EPIdata302、SPSS12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299名工作人员中,男性95名,占32%;女性204名,占68%。292份有效问卷人员中,平均年龄3781岁,年龄最多集中于34岁,占753%。本次调查所涉及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人员3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年龄分布较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和大学为主,2者占整体人员的697%,超过2/3;培训接受率:近3年来接受过1次培训的人数为241人,占总人数的823%,而其余的51人近3年从来没有接受培训,占总人数的177%。
22 医疗救治机构的基本情况 (1)医疗机构的人员职称主要集中于中级,占4772%,高级职称人员只占31%。对3类医院的工作人员职称构成结构进行R*C χ2检验。结果,χ2=7535,P=0000(双侧)。结果表明,三类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上有明显差别,其中市级综合医院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最多占356%,县级所占比例最小为078%,副高级职称人数综合医院也最高,占2006%,而县级医院和传染病院分别为504%和1448%(表1)。(2)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机构主要由3个部门构成,分别为检验科、急诊科、感染或传染科。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检验科医护人员均数为28人,急诊医护人员均数为18人,感染科/传染科医护人员均数为9人;传染病院检验科医护人员数19人,急诊科12人,感染科41人;县级医院三类人员均数分别为14,11和7人。对3类医院医疗救治部门人员构成进行χ2检验,得χ2=2596,P=0000,3类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所调查综合医院均没有配备负压空气室,传染病院和县级医院平均配备数分别为805和171间;重症监护室病床平均配备数量综合医院为1188张,传染病院为917张,县级医院为086张,数量明显偏低。医院上一年病床利用率,综合医院为7740%,县级医院为5600%,而传染病院为4982%,与前2者相比,后者明显偏低。
表1 3类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构成(略)
注:医师包括医师,医技和护理人员3类
23 医疗救治能力
231 预案 调查结果显示,预案知晓率为912%。影响预案质量的各个因素评价中,工作人员普遍认为:(1)预案制定中本单位人员参与最重要。(2)预案职责制定翔实明确,具有可操作性;(3)对预案内容的培训和演练;(4)预案符合实际需要。多数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有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参与预案的制定,预案才有可操作性。
232 信息监测与险情通报 (1)医务人员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及报告时限的了解情况:医务人员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全部知道占520%,大部分知道占317%,知道常见的一小部分占143%,不知道占20%。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617%,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280%,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113%。(2)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表2)除法定传染病外,当出现以下种类患者数量突然增加时,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意识并不高,对法定传染病病种大部分知道的占837%,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了解情况较差;医疗机构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端口,是信息收集与传递的重要环节,以上情况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1〕。
表2 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略)
233 医疗救治能力的现状(表3) 表3表明,对急救设备和个人防护设施的使用能力方面,医务人员选择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占很大的比重,二者之和达到70%以上,只有一少部分人尚不了解,比例在10%以下。可见“非典”过后政府在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上给予很大的投入,医院的急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约有10%的人员需要继续培训。
表3 医护人员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熟悉状况(略)
24 软硬件建设 (1)近几年,特别是SARS以后,我国政府对医疗救治机构加大了投入力度。(2)长期以来对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近几年的投入主要补给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仍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未来建设的重点。(3)基层医院设备仍然简陋,大部分机构房屋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设备设施建设仍较落后。
3 讨论
31 平战结合开展中出现矛盾,需要政策支持 应急条例指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以预防为主,专家指出要平战结合。但是我们调查中发现,SARS暴发时所应用的救助设备设施,在SARS后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3〕。原因有:(1)医疗救治机构不愿意花费资金用于购买这些平时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设备设施;(2)这些设备设施维护还需要一大笔的经费。医疗机构的大部分人员仍然把着眼点置于能创收、经济效益好的科室上;对具有良好的外部效益,公共性较强的服务,由于其不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被忽视。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状况仍需改善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救治医务工作者,仍然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应急预案,不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内容;医疗救治知识掌握不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不够。因此,加强人员培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仍是必须的。
33 软硬件建设不够均衡,投资比例失调 近几年对于医疗救治机构的硬件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调查显示改善很明显。但是人才培养,人们意识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资金及政府支持。统计结果显示,基层医院人才队伍与综合医院相比差异明显,而基层医院往往是突发事件和医院救治任务的前沿阵地,所以基层医院医疗救治建设更需要进一步加强〔4〕。
【参考文献】
〔1〕 张艳春,吴群红,郝艳华,等.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3):42-45.
〔2〕 吴群红.SARS危机的启示—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势在必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8):6-7.
篇2
其一,发生地震伤病员医疗救治费用、伤病员及陪伴生活补助等支出。对在院地震伤病员发生的医疗救治费用,进入“应收在院伤病员医疗费”科目,同时记作医院“医疗收入”,借记“应收在院伤病员医药费――应收地震伤病员医药费”,贷记“医疗收入”;部分地震伤病员伤愈出院,将住院期间发生的医药费转入出院伤病员欠费,借记“应收医疗款――应收住院伤病员医疗欠费――直收地震伤病员医疗欠费”,贷记“应收在院伤病员医药费――应收地震伤伤病员医药费”;地震伤病员住院期间发生的生活费用及陪伴生活补贴,由救治医院先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发放后由医院与政府进行结算,借记“其他应收款――地震伤病员及陪伴生活补助,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
其二,医院接收政府部门拨付的地震伤病员医疗救治资金及接收红十会等部门分配的捐赠物资。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医疗救治款和伤病员陪伴生活费用的依据是,收治地震伤员医院每日报送的“医疗单位收治地震受灾伤员救治费用统计表”数据按一定比例拨付,待整个地震伤病员治疗工作全部完结后再进行结算,因此挂入往来账户中,相关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医疗救治费――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生活补助费”;政府分配和社会捐赠的药品等救灾物资只能用于地震伤病员的救治,任何人不得挪用或用于其他用途,不能计入医院收入,待地震伤病员出院时冲减医疗救治费用。接收政府部门分配或社会捐赠的药品等救灾物资入账价格按医院同类物资价格入账,药品按零售价计价,不产生进销差价,全部计人暂收账户,借记“药品(或材料),贷记“其他应付款――接收地震捐赠药品(或材料)”。
其三,地震伤病员出院后对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救治费用和陪伴实际发生的生活费用进行结算后的会计处理。将接受政府部门分配或社会企业捐赠的药品等救灾物资冲减地震伤病员发生医疗救治费用,借记“其他应付款――接收地震捐赠药品(材料)”,贷记“应收医疗款――应收住院病人医疗欠费――应收地震伤病员医疗欠费”;结算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医疗及生活费用,借记“其他应付款――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医疗救治费”,贷记“应收医疗款――应收住院伤病员医疗费――应收地震伤病员医疗费”,借记“其他应付款――上级拨人地震伤病员及陪伴生活补助”,贷记“应收医疗款一一其他应收款――地震伤病员及陪伴生活补助”;若上级拨入医疗及生活补助超过实际发生的费用,则应将多余的款项上交,借记“其他应付款――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医疗救治费――上级拨入地震伤病员及陪伴生活补助”,贷记“银行存款”;若上级拨入医疗及生活补助不足以支付已发生的医疗及生活费用,要求医院承担超支部分费用,医院不得不应将该笔费用作为长期欠费挂在会计账上,应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借记“其他支出――地震伤病员医疗及生活费”,贷记“应收医疗款一应收住院伤病员医疗费――应收地震伤病员医疗费”,“其他应收款――地震伤病员及陪伴生活补助”。
篇3
一、制定目的
为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我县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本预案。
二、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等的应急准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实行分级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三)依法规范、反应及时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对突发事件应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缩小社会影响。
三、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突然发生3人(含)以上重伤的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突发事件包括:
(一)暴力或恐怖事件;
(二)火灾、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三)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厂房、矿山、压力容器)事件;
(四)各种建筑物倒塌和各类滑坡事件;
(五)各种重大交通事故;
(六)食物和化学物品等原因引起群体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
(七)生物制品或化学物品或物理辐射物质泄漏,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身伤害、饮用水污染或持久性污染的事件;
(八)甲类传染病的发生或各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九)其他对公众生命或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种突发事件。
五、分级预警救治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伤害程度,将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警分为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一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3-9人受重伤。
(二)二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10-19人受重伤。
(三)三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20人以上受重伤。
第二部分医疗救治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医疗救治指挥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任副组长,人秘股、医政股、防保股、计财股负责人为成员。
主要职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县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应急救治指令,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应急救治行动,调用救治物品、设备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县政府报告紧急救治工作情况和提出相应的紧急管理办法或特别需要管制的措施及公告。
(二)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工作的需要,局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可决定成立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负责突发事件的现场医疗救治工作。现场指挥部由卫生局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卫生局分管领导和事件处理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现场副总指挥,县级医疗机构领导为现场指挥部成员。
(三)*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各工作小组。
1、办公室:设在医政股,医政股股长任主任,防保股股长为副主任。
主要职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执行领导小组指令,组织协调各小组的应急救治工作,传达上级精神,有关信息。
2、院前急救组:设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科主任任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协调、安排各类急救车辆和随车急救医务人员,确保迅速、有效。
3、医疗救治组:设在医政股,医政股股长任组长,防保股股长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组织安排医疗救治工作,协调有关专家会诊,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4、疾病控制组:设在防保股,防保股股长任组长,疾控中心副主任、卫生监督所副所长为副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对突发传染病,生物、化学物品,饮用水、食品等事件的疾病控制、监测工作,及时提出保护公众的对策和建议。
5、后勤保障组:设在计财股,计财股股长任组长,人秘股股长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协调、保证救治物品和器材的供应。
二、医疗救治组织
(一)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曾华元任组长,成员由陈倩、肖冬泉、李晓玲、侯煜林、邹金华、赖申昌、黎功胜等人员组成。负责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对疑难病、危重病的抢救、治疗提供技术指导。
(二)成立应急医疗救治小分队,曾洪运任队长,由李忠东、郭德明、朱艳萍、杨家惠、王华琴、赖晓蓉、林玉冬、张甜等方面的中青年医务人员组成。负责应急现场救治工作。
(三)医疗救治网络组织
医疗救治网络组织由院前急救科、县级医疗机构急诊科组成,形成一个紧密、强大的医疗救治网络。负责病人转运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医疗机构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小组和小分队,作好应急救治的准备,随时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四)医疗救治基地
设立2个医疗救治基地,设在县级医疗机构内。分别是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治基地、县中医院医疗救治基地、医疗救治以县人民医院救治基地为主,不能满足救治时启动县中医院救治基地。
第三部分应急准备
一、完善应急预案
县卫生局、县级医疗机构要按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
二、医疗救治体系准备
由院前急救科、县级医疗机构急诊科组成医疗救治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科、县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建设,保证应急救治设施装备、医药器械机动性能完好,提高各类应急事件的综合抢救能力。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模拟实战演习,保持应急救治网络通畅,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有效救治伤病员。
三、人员培训
要加强应急救治人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全县医务人员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处理能力,重点要提高ICU医护人员的数量和业务水平。要建立适应应急事件处理需要的医疗救护队伍,建立随时待命的机动队。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预警
一、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
(一)突发事件的报告。院前急救科和医疗机构急诊科接到医疗救治信息后要及时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都应及时报告,不得隐瞒、缓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
(二)报告内容: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情况,初步处理情况等。
(三)报告时限和程序:发现突发事件时必须按照以下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1、院前急救科、急诊科接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信息和任务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接到报告的县卫生局对报告事件初步核实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二、医疗救治情况通报
县卫生局要及时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在医疗机构救治人员的病情和救治情况。
第五部分应急响应
一、报告和启动预案
县卫生局按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后,由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向局领导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等级及时机,县卫生局或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迅速做出决定,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或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
一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医政股)组织或协调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可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分管局长指挥救治工作。
二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或协调、督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可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医疗救治工作或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领导救治工作。
三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织或协调、督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或省级专家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一)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判明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治措施。
(二)调配应急人员和物资
根据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性质,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或办公室,先行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和救援行动,同时迅速协调、调动全县相关医务人员、物资、车辆等相关设施、设备力量,全面开展医疗救治或现场救治等应急处理工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等物资。
(三)开展医疗救治
按照医疗救治预案启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及时确诊。对突发事件需医疗救治的病人,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四)信息与通报
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县卫生局必要时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透明地向社会本县有关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信息。
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由县卫生局及时向市卫生局通报。
三、应急响应终止和善后工作
应急响应终止由原决定启动的机关决定。终止的条件为无新病人、医疗救治病人病情稳定。
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参加医疗救治工作的相关单位对医疗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总结,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预案。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一、通讯保障
县院前急救科要配备无线电话,尽快完成县直医疗机构急救车辆的车载电话安装,设置与院前急救科和医疗机构急诊科的专线电话,确保本预案启动后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单位、个人、医疗救治网络组织的联络通畅。
二、队伍保障
要大力加强医疗救治人才资源储备,积极培养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德才兼备的各类医疗救治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医疗救治人才,县级医疗机构特别需要加强复合型高素质现场应急医疗救治人才的培养。各救治基地要确保救治相关疾病的人员配备、专业培训、病种管理及设备到位。还要培养擅长应对危机管理和心理干预专门人才。人才的选拔、培训要程序化、制度化。要创新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并切实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稳定专业队伍。
三、药械保障
要建立健全本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器械等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要建立健全药品、救护设备、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和应急设施等应急物质的储备制度,平战结合,确保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医药器械等物资的应急供应。
四、经费保障
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经费,原则上由突发事件相关部门或单位或个人负责,当不能提供经费时可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紧急情况下,县政府是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好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各项经费。
五、救治演练
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每年要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模拟演练,确保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医疗救治、个人防护等,以不断提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总体应急能力和水平。县级医疗机构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医疗救治演练。演练原则上不惊动社会公众。
篇4
【关键词】 医患交流 医疗纠纷 有益治疗
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闹”事件频频而出,医务人员被攻击殴打。高付出、高风险、高压力、低收入,得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应该同心协力面对疾病,两者之间不应该是敌我关系。” 可见会长对时下的医患紧张关系表示担忧,并呼吁社会要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医生群体和整个医疗行业。
1 医患交流的技巧
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虽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下,要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主要的还是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医患交流技巧,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这就如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一样,是新时期新的医学模式—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要真正能顺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医患交流技巧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学科之一。
医患交流应当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饱受各种病痛折磨的患者,往往会担心医生没有专心听他们诉说,尤其是疑虑、抱怨多、对医疗的顺从性差、说话倾向于重复的患者,更需要医生的耐心。因此,从了解病史开始,医生就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并要有所反应,比如变换表情或点头,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清楚了”等。有时患者离题太远,医生要巧妙地引导患者回答问题,描述症状,同时用恰到好处的言语温暖他(她),使他(她)感觉你亲切、可信,而不能干扰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更不能唐突地打断患者的谈话。有些患者急躁和情绪较差,医生要努力营造一种让患者感到自在、安全和信任的气氛,使患者能够平静的诉说。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以及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使用也有很大差异,加之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很容易发生交流障碍。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次、反复、充分地交流。医生在反复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向患者介绍医疗检查的意义、对身体是否有危害以及患者需要承担的费用;阐明治疗的手段和治疗的目的,同时应尽力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体验。这一个交流过程,增进了医患双方的感情,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是医疗措施获得最大成功的基础。部分医务人员对医患交流过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视这一过程为可有可无,这无疑不利于治疗,也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克服多种因素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通过提高交流技巧来取得患者的配合,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项对大医院医患纠纷的调查发现,在不断增多的医患纠纷中,真正因为医疗事故而导致的不到5%,7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和医患互不信任等问题导致的。由于医患交流障碍,有些医务人员往往抱怨好心不得好报,甚至说医患之间是农夫和蛇的关系,患者则抱怨医生冷酷无情,处理不好还可能导致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医疗行为是高风险行为,有些行为是现代医学所无法预见和无法控制的,所以在交流时,医务人员应该了解患者就医时有心理的和生理的需求,让患者畅所欲言,变交流为交心,使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期望值十分接近,如患者期望过高,也要使患者的期望值逐渐下降,以达到现实的程度,并让患者或家属了解现代医学水平的局限性和特殊性。这可以清除治疗本身之外的障碍和非技术因素的负面影响,如疗效好,患者和家属满意而归。万一疗效不理想,也容易取得患者和家属的谅解。否则,即使病治好了,患者及家属心里也是不高兴的。例如,笔者接诊住院的一位59岁的女患者,诊断“急性胃肠炎”,经全面客观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且疗效不满意,在了解病史和观察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而家属又非常紧张,于是笔者就试探性地询问:“大妈,我感觉您心情不好,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开始她怀疑地看着笔者,笔者关切地注视着她,慢慢的她开始对笔者说:“我女儿在某医院输液过敏死了,现在我病了没有女儿陪,我女儿对我最好了。”说着就不停地哭,接着就开始恶心,并大声地干呕和打嗝。通过这一交流,笔者知道该患者精神因素是主要的病因,于是笔者就和她及她的家人谈心,进行情感交流,经常关心和体贴地问候她,开导她,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心灵的抚慰,这样一来患者病情很快好转,出院时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并表示感谢。
2 医患交流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
自从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之后,在国内医疗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举证责任倒置”使比较紧张的医患矛盾更为激烈,国内的医患关系跌到了国外罕见、国内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低谷。一方面,医生看病时迫于“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压力,自然就有了“防御性医疗”行为,因为不防不行,首先要自保,才可能去治病救人。所以医生不得不为自己的医疗行为寻找相应的依据,由此在诊疗过程中重视高、精、尖仪器的检查,治疗的客观操作等,以便随时准备向法院“举证”,忽视了或者很少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增加了患方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不切实际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片面追求患方的自主权、选择权,导致患方对医方不满意和不信任。再者,“患者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从根本上就没有摆在平等的位置上,让患者和家属认为我就是上帝,只要进了医院,既然花了钱,付出后就要获得等值的回报和达到期望的目的。还有少部分患者及家属就医的目的不明确,他们不是来就医治病,而是来和医方打官司。我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例:患儿,女,2岁,因“咳嗽、喘息4天,加重伴面色、口唇发绀1天”入院,诊断“重症肺炎并心衰”,在抢救的同时,向患儿的父母交代病情,告知病重,请他们签字时,无论怎么解释,都不签,问他们原因,患儿父母说:“医生,我们不能签这个字,如果我们签了就不能和你打官司了。”医生专心想着救治他们的女儿,可他们却是来和医生打官司,令人心痛!签病重通知和签其他的商业合同不一样啊,其他的商业合同各有其目的,都有各自的利益可图,而笔者和他们签这个病重通知,目的和家属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救治他们的女儿。笔者耐心的与之交流和沟通,让他们明白签病重通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救治他们的女儿。以最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反复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最终签了字,并配合救治,出院时一家人高高兴兴,并表示感谢和道歉。可见医患交流有多么重要,良好的医患交流,造就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医疗顺从性,医疗顺从性好了,治疗效果自然就满意了。也就是说疾病治疗和心理呵护同时进行,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和患方满意的目的。常住本科的一位离休干部赠给我们的一首诗:“新陈代谢是客观,华佗在世也无法;日落西山天将晓,只见夕阳照晚霞;久住医院我的家,感谢医师关心咱;护士同志多辛苦,打针服药不离她。”这首诗表达了患者对我们的诊治和护理的心理感受,也是良好医患交流的最佳结果。
篇5
第二条医疗救助的原则
(一)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分层分类救助;
(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原则;
(四)坚持医疗救助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三条医疗救助的对象
(一)户籍在*市的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
(二)户籍在*市的低保户、特困职工、“三老”人员(建国前老党员、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
(三)户籍在*市的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
(四)户籍在*市的,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因患各种重大疾病或灾害性事故造成重大伤害,经各类医疗保险报销后医疗费负担仍有困难,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其他困难群众。
第四条医疗救助的标准
(一)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在医保机构认定的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自负费用的90%予以救助。
(二)低保户、特困职工、“三老”人员,在医保机构认定的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类补助、报销和经济赔偿之后,在一个医疗年度(上年度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内按以下标准分段救助:
1、20000元(含)以下按50%比例救助;
2、20001元至50000元(含)之间部分按55%比例救助;
3、50000元以上按60%比例救助。
(三)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类补助、报销和经济赔偿之后,在一个医疗年度内累计医疗费用自负金额超过1000元的,按以下标准分段救助:
1、20000元(含)以下按40%比例救助;
2、20001元至50000元(含)之间部分按45%比例救助;
3、50000元以上按50%比例救助。
(四)对其他已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仍因自负医疗费用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困难群众,其医疗费用在扣除各类补助、报销和经济赔偿部分之后,在一个医疗年度内累计医疗费用自负金额超过2万元的,按以下标准分段救助:
1、20001元至100000元(含)之间部分按35%比例救助;
2、100000元以上部分按40%比例救助。
(五)救助对象的个人年度医疗救助额最高为5万元。医疗救助金以百元为单位,实行余额进位。
(六)在一个医疗年度内累计发生医疗救助超过最高救助限额后,仍因自负医疗费用导致生活困难的,按以下标准给予二次医疗救助:
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低保户、特困职工、“三老”人员,超过年度内医疗救助最高额度部分按40%救助,最高不超过4万元;
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超过年度内医疗救助最高额度部分按30%救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对其他已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仍因自负医疗费用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困难群众,超过年度内医疗救助最高额度部分按20%救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
第五条医疗救助的范围
(一)救助对象申报的医疗费用必须是在医保机构认定的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
(二)低保户、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享受优惠的医疗服务,具体优惠项目、优惠标准按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惠民医疗服务实施方案(试行)》(义卫发〔20*〕47号)规定执行。
(三)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和支付渠道给予补助。
(四)救助对象因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1、不按规定在非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医的医疗费用;
2、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以及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3、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职业病及其他赔付责任支付的医疗费用;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和管理
(一)救助资金的来源实行政府和社会筹集相结合。市财政按人均不低于10元筹资标准列入年度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时提高医疗救助人均筹资标准。
(二)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结算,严禁挪用和虚报,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三)低保户、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和“三老”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市财政按小额医疗保险的标准实行专项补助。
第七条医疗救助的工作职责和分工
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是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领导机构。
市民政局具体负责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承担办理、对象审查、医疗救助资金审批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医疗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管理和拨付。
市人劳社保局负责做好已参保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配合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
市卫生局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督促医疗单位落实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
市审计局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合理使用。
总工会、残联等单位密切配合,协助做好救助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调查、初审和申报等工作,并负责做好资金的发放。
第八条医疗救助的申请和审批
(一)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低保户、“三老”人员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低保证或五保集中供养证在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诊,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如果转外就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均在医保处办事大厅“一站式”办理。
(二)符合救助条件的以下人员:特困职工;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其他已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仍因自负医疗费用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困难群众;申请“二次救助”对象;应向户籍所在地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和《*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公示表》,并如实提供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病史材料和医疗诊断书原件及复印件,*市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就医结算表、商业保险机构报销清单等,以及其他所需提供的材料。村(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是否具备救助帮扶资格签署意见,并对申请人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公示无异议者,报镇(街道)审核,镇(街道)核查无误后上报市民政局审批,市民政局终审后由镇(街道)委托村(居)民委员会对审批情况进行再公示(公示时间3天)。公示无异议者,市民政局以镇(街)为单位拨付医疗救助金,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或电话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相关责任
(一)采取各种手段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依法追回经济损失,取消其三个医疗年度的救助资格;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工作人员审核医疗救助费用时,,,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损失的,除追回经济损失外,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
【中图分类号】r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58-04
中毒性案件是法医学鉴定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
中毒法医学鉴定的任务主要是解决是否中毒、中毒时
间、毒物种类及毒物量、案件性质等。然而随着人们的
医疗意识的增强.近年来由中毒后产生的医疗纠纷案
件时有报道.尤其集中在患者的死亡是由中毒直接导
致.还是由医疗行为的不当引起。这为中毒的法医学
鉴定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中毒性案件的鉴定有时本
身就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病史采集的不确定性及中毒
者不配合治疗又可使这类案件更加复杂,因此,中毒
引起的医疗过失的判断主要还是遵循中毒性疾病的
诊治原则。笔者就我院发生的中毒救治医疗纠纷案
件.结合文献分析,对目前由中毒所致的医疗纠纷的
原因及中毒救治的医疗过失的判断原则概述如下,以
期与法医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
、中毒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
和其他医疗纠纷一样,中毒救治引起的医疗纠纷
在诊疗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如:诊断过程、治疗过
程、护理过程等。各种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的原因在
中毒性案件中也可能会出现,如:药物过敏、输液过快
等,用药不当、治疗性的操作不当等。但相对而言,由
中毒救治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原因还是具有其独特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毒物诊断不清
中毒者被急送至医院后.常常要求医务工作者尽
快判断中毒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因此毒物不明或误
诊误治是中毒性案件中容易发生的环节。在临床实践
中可能会有一些客观的原因.如病情严重不能获得准
确病史,或病人不配合治疗故意隐瞒病史或歪曲病
史,导致诊断困难或误导医务工作者做出错误诊断。
但在实际发生的中毒性医疗纠纷案件中,往往由于医
务工作者采集病史不详细、查体或观察病情变化不够
仔细等原因引起。由于诊断不明,导致延误治疗或者
治疗不当.促进或导致中毒患者死亡的发生。例如葛
焕琦等曾报道一例由于室外煤气管泄露导致一氧化
碳中毒者.临床上有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但由于经治
医师没有详细询问病史而误诊为安眠药中毒,导致延
误治疗而死亡『例1]。⋯ 黄天德等曾报道2例他人投
毒致毒鼠强中毒的患者,临床上有频繁抽搐等中毒表
现,且缺乏有机磷中毒症状和体征.在已有医生对诊
断提出疑问的情况下,仍一味按照有机磷中毒治疗,
最后又导致阿托品中毒而相继死亡『例2]。_2]
(二)毒物清除不力或未进行清除毒物治疗
清除毒物常是中毒治疗的关键步骤。部分中毒患
者,虽然中毒物不明,但若能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将
中毒降到最小程度.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积
极救治得到有效的救治。但有时临床医师没有采取相
应措施.或违反了治疗原则.对中毒物清除不力甚至
未进行清除毒物的治疗,促进了死亡的发生。如我院
曾解剖一例.家属向医院提供病史患者可能是药物中
毒(药物不明),并提出洗胃治疗,但经治医师武断地
凭临床经念,未对患者实施洗胃.后经尸检及胃内容
物毒理检测证实为眩晕停中毒死亡『例3]。另一集体
毒鼠强中毒案例中.一人因病情较重转至上级医院,
后下级医院电话通知该患者可能是毒鼠强中毒,但上
级医院却仍按照神经系统疾病处理,未对患者实施洗
胃.延误了洗胃时机,患者于17小时后死亡,而下级
医院陆续收治的中毒者均及时洗胃,全部救治成功
[例4]。某职工医院曾发生一例有机磷中毒者,虽进行
洗胃治疗.但忽略了对污染了毒物的皮肤、毛发等进
行彻底清洗,最终出现再次中毒,导致病情反跳而死
亡[例5]。
(三)洗胃操作不当
对口服毒物中毒而言,洗胃是有效且重要的清除
毒物的手段之一。但如有操作不当,可引起致命性的
并发症,成为中毒性案件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
[作者简介]谢英(1971一),女,[]jii省内江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rrel:+86-028-85446597;e-mail:xieyi“g1o24@126.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一
。这些并发症包括胃破裂或穿孔、水中毒、上消化道
大出血、窒息等。如雷后康曾报道一例酒精中毒的患
者,在洗胃过程中由于注入过多气体导致极度胃扩张
和上消化道出血死亡[例6]。[3]于爱萍曾报道酒后服
乐果中毒者.在洗胃中发生肠穿孑l.后经救治无效死
亡[例7]。[4]某乡镇医院对一例服用农药中毒昏迷者
进行洗胃时.误将导管插入气管中导致肺水肿死亡
[例8]。洗胃液选择不当,也常引发一些医疗纠纷发
生。
二、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鉴定
对中毒引起的医疗纠纷进行鉴定时,医方的医疗
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主要还是遵循中毒的诊治原则。
凡违反了基本诊治原则或常规操作规程.引起或促进
了患者的死亡,均可认为医疗行为存在过错。笔者就
中毒一般急救原则叙述如下。
中毒患者一经发现,一般被送往医院急诊救治.
因此该类医疗纠纷主要发生在医院急诊室及重症监
护室。因此,急诊室医师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技能培训.
而icu的医生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技能,以防一些病
人未经适当的治疗就转入icu而被遗漏救治。同时,
及时请专家会诊有助于确诊并保证病人接受有效的
救治。对不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应该及时转至上级医
院以免延误治疗。
(一)基本的生命支持
中毒病人的急救应首先按照abc原则,在基本的
生命支持基础上,同时进行清除毒物治疗。尽管不同
的中毒或药物过量引起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主
要的具有生命威胁的毒性反应包括呼吸抑制、心率失
常、高血压、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昏迷、癫痫发作、
低氧血症等。及时识别这些临床表现对进一步的急救
极为重要。通过询问病史、监测生命体征、彻底的临床
查体和动脉血气分析等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并发症。
首先进行快速的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评
估并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包括建立呼吸通道、循环
通道、辅助通气、吸氧、给予血管加压药及补液,纠正
电解质紊乱等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有条件的医院
应尽量作动脉血气分析,因其和持续的支持治疗在中
毒的急救中极为重要。尽快评估呼吸和呕吐反射情
况.必要时尽早气管插管.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并需
要洗胃的患者,进行持续呼吸状态监测,同时尽早建
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以保证进一步的治疗。 基本的
生命支持是后续治疗的前提。
(二-)进行毒物检测
在以上基本生命支持的同时.应该努力识别中毒
物,估计毒物吸收量以及吸收时间。仔细询问病史,包
· 259 ·
括对病人家属、目击者、初诊医师、病人所处环境中的
具体细节(如药瓶、遗书)等的询问,以及详尽的临床
检查等可以为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当有用的线
索,对中毒时间、类型、剂量、途径均有重要价值.也是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如上述案例1和案例
2中,如医方能做到仔细询问病史、详尽的临床检查及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纠纷应该可以避免。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综合性药物监测。毒物的
识别对后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那些具有
特异性治疗或特效解毒药的毒物的识别。一般而言,
检测出某种毒物对中毒类别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如:从胃内容物中检测出毒鼠强、血液中检测出可卡
因等均有助于案件的定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药物
中毒而言.不宜盲目对检测出的药物种类做出药物中
毒的判断.法医工作者在鉴定中毒引起的医疗纠纷案
件时更应对药物检测的临床价值有清楚的认识:(1)
药物类别的检测对急性中毒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帮助
可能不大,有时甚至不及病史和查体有用。虽然病史
提供的药物未必可靠.但完全依靠单独的药物监测也
有一定的缺陷。【5,6]检测出某种药物.并不能绝对说明
该患者就是该药物中毒.尚需结合患者发病快慢、是
否长期服用该药物、药物的血浓度是否达到中毒量综
合判断。如:尿液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最好监测标
本.但是尿液中发现药物不能断定与中毒物一定有
关。kulig曾统计在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中,准确的识
别毒物率低于5o%。[, (2)相反,药物量的检测对指导
进一步的治疗相当有用.尤其是以下药物中毒:扑热
息痛、阿司匹林、茶碱类药、铁、锂、酒精、异丙醇、乙烯
乙二醇、甲醇、地高辛以及抗惊厥药。
然而.有时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病史采集的混乱和
体征不典型.患者有无中毒难以确定。这可能诱发一
些潜在的医疗纠纷.如案例3就是在没有确定中毒前
提下发生。因此一个无毒物摄人的标准对指导临床医
师的治疗和法医工作者的鉴定有重要意义。以下各条
提供了一个无毒物摄入的标准:l8 (1)接触物中只有
一种物质:(2)能明确鉴定该物质;(3)产品标签中无
任何提示中毒危险的文字;(4)病人不是故意接触毒
物;(5)必须明确接触该物质的途径;(6)必须知道病
人摄入该物质的大概剂量;(7)未观察到接触者有症
状:(8)病人应方便随诊或有负责的家长在场。该标准
要求只有全部满足上述各条标准才可考虑无毒物摄
入.否则均应按照可疑中毒处理。只要临床症状和体
征高度怀疑中毒,即使病史不清或无毒物鉴定手段,
也不能草率否定中毒可能。
(三)清除毒性污染物
· 260 ·
清除毒物常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进行生命支持
的基础上.无论是可疑中毒或确认中毒者均应考虑并
尽快进行清除毒物的治疗。清除肉眼可见的表面毒物
方法如脱离中毒环境、清洗皮肤、冲洗眼袋内毒物等。
清除消化道摄入的毒物方法包括催吐、洗胃、导泻和
灌肠。选择清除毒物方法应考虑毒物种类,中毒时间,
中毒途径.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医院技术水平等。严
格掌握各种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清除
毒物方法也是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关键。
催吐适于神志清楚且配合治疗者,但洗胃是清除
el服毒物的首选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均应尽早进行。
主要适于:(1)摄人毒物时间短而催吐尚不适宜时;
(2)摄人致命性毒物或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对摄人毒
物不到1小时的中毒尤其适用,对超过4小时者效果
下降.但对可能存在胃肠动力下降的患者仍可使用,
一般认为在服毒后6小时内进行洗胃有效。洗胃方法
的选择据中毒者病况及医院条件而定。对昏迷或缺乏
咽喉反射的病人应在洗胃前,予气管内插管防止吸人。
对于重度中毒患者甚至昏迷的患者.有条件者可采用
咽喉镜直视下插管洗胃。[91对服药量大,经内科洗胃
失败者.可考虑剖腹洗胃。特别适用于无特殊解毒药
者。[1o1洗胃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忌粗暴操作,洗胃
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
终止。病人采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脚高姿势。一般使用
大el径胃管(36f一40f)插入,吸出胃液后,每次注入
200~300 ml洗胃液直至洗胃液澄清为止.总量至少达
2升。洗胃液的选择应据中毒物而定。使用温水洗胃有
利于延缓胃内容物的排空。洗胃不宜用于强酸或强碱
中毒.以防引起食道穿孔:也不宜用于合并严重出血
体质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催吐和洗胃都只能清除不到50%
的上消化道毒物.[111并且对中毒时间较长者.还应考
虑对已经进入肠道的毒物进行清除治疗。可使用活性
炭、导泻、灌肠等方法。活性炭是一种强吸附剂。可以
防止摄人物在整个消化道的进一步吸收。在国外.给
予活性炭作为单独的初步治疗以阻止摄人物的吸收
已逐渐比洗胃和催吐更为普及。[121在拔除胃管前.可
给予活性炭以吸附胃内残留毒物,提高清除率。对不
宜洗胃者,也可用鼻饲管插入后给予活性炭.或将活
性炭与饮料(如果汁等)混合后饮人。首剂量活性炭治
疗时可同时给予导泻药如山梨糖醇等以促进进入肠
道的毒物的排泄。除以下情况外,活性炭(1 g厂i(g)一般
应该使用于所有中毒患者,如:硼酸、无机酸、强碱、硫
酸亚铁、异丙醇、乙醇、甲醇、锂、氯磺丙脲、氰化物、氨
基甲酸甲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硅酸钠、ddt等。[121
对具有胃肠循环、肝肠循环或肠循环的毒性物.如苯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4期)
巴比妥、苯妥因、卡马西平、茶碱类、地高辛以及抗抑
郁药等,重复使用活性炭(20—40g)有一定疗效。如有
必要.可以每2~6小时重复给予活性炭治疗(不必同
时给予泻药),直到毒力下降或血药物浓度下降至非
毒性水平。活性炭的重复使用尚未用于大部分急性药
物中毒。故对那些中毒时间短暂、尚未有吸收的患者,
洗胃仍应是清除胃肠毒素的主要手段。
灌肠适用于清除缓释毒物、有包装的毒物或不能
被活性炭吸附的毒物以及抑制肠蠕动的毒物。一般使
用聚乙二醇进行全肠灌肠或1%温肥皂水高位灌肠。
(四)进一步毒物的清除
强迫利尿有利于促进肾排泄.但对大多数毒物而
言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在利尿前一般要求进行扩容治
疗。碱化尿液对促进巴比妥酸盐和水杨酸盐的进一步
排泄有明显效果。虽然安非它明、苯丙乙哌啶、可卡因
等在酸化尿液后可以提高肾清除率.但由于常伴有血
液的酸化.一般不主张酸化尿液。
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透析治疗.透析指征包括:
(1)已知或可疑致命性可透析药物中毒;(2)多种药物
中毒;(3)伴有深昏迷、窒息、严重低血压、酸代谢紊乱
的患者:(4)伴有严重肾、心、肺及肝病等基础疾病不
能够采用常规方法清除毒物的患者。血液透析一般用
于水溶性低分子毒性物质,如乙烯乙二醇、甲醇、锂、
水杨酸盐、2一丙基戊酸等。血液灌流则主要用于脂溶
性或可与蛋白结合的物质。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地
高辛和茶碱类药。这些治疗一般限制在较大型的综合
医院.对确有使用指征者.医院不应以任何借el放弃
这些治疗。
(五)特效解毒药
有些毒物有某些特异性治疗方法或特效解毒药.
这要求明确中毒物质以获得使用这些治疗手段的指
征。例如:纳洛酮用于麻醉剂中毒;氟马西尼用于苯二
氮卓类药物中毒:n一乙烯半胱氨酸用于扑热息痛中
毒:二硫基丙醇用于砷或汞或黄金中毒;胰高血糖素
用于b一阻滞剂;乙醇可用于乙烯乙二醇及甲醇中毒;
地高辛中毒可用特异性地高辛抗体碎片;亚美蓝用于
亚硝酸盐中毒:去铁胺用于铁中毒:氰化物中毒可用
硝酸盐、硫代硫酸盐、羟钴胺素治疗;维生素b 用于肼
类中毒;有机磷中毒可用阿托品及解磷定治疗。还可
有一些中毒有重要的辅助支持治疗,如一氧化碳可用
高压氧舱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时.碳酸氢盐是
重要的支持治疗。对可疑中毒患者.在病情许可下,也
可采用相应特效解毒药进行诊断性治疗。
三、中毒、医疗差错和死亡的关系
中毒性医疗纠纷具有先有中毒发生、后又介入了
医源性损害的特点。患者的死亡究竟由中毒引起还是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4期)
医疗差错所致常常是医患双方争论的焦点。由于中毒
者的死亡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在认定医疗行
为确有过错后,应判断该过错行为对患者的死亡有多
大的因果关系,即死亡参与度的大小。
虽然医源性因素在中毒后介入,但不能简单地认
为其仅是发生死亡的次要因素。应结合中毒者的中毒
程度、是否已丧失救治时机、错误的医疗行为产生的
后果严重性来综合判断。中毒性医疗纠纷的死亡的参
与度可参照外伤与疾病的情况而定 is 即:
1.死亡系由中毒及其并发症引起。医疗差错行为
产生的后果与死亡无关。医疗行为的参与度为0%:
2.中毒程度尚不致死,死亡完全由医疗差错行为
引起,参与度为100%:
3.中毒与医疗差错行为共同造成死亡,此种类型
又可见于两种情况:(1)中毒与医疗差错行为均可作
为独立致死因素存在。参与度为50%~60%。(2)医疗
差错行为的后果促进死亡的发生。参与度为30%~
40% 。
4.中毒程度较重。但尚未完全丧失救治机会.如
得到积极治疗仍有逆转的可能。但医疗差错行为加速
了死亡的发生,其参与度为60%~80%。
笔者认为,患者的中毒程度和预后是判断医疗差
错行为参与度的基础。例如。一个小剂量安定中毒神
志清醒者和一个大剂量安定中毒重度昏迷者.如果发
生违章洗胃导致胃破裂而救治无效死亡时,洗胃不当
的死亡参与度应该不同:前者死亡主要由医疗行为引
起,参与度应为100%:后者则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致死
因素共同作用致死。参与度各为50%。
由此可见。中毒程度的判断对鉴定结果起重要作
用。对中毒程度的判断要结合毒物种类、中毒量、毒物
吸收情况、中毒时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毒物量的检测是确定中毒程
度的重要指标.如体内血药浓度远超过致死浓度者,
其中毒严重毫无争议。应该注意的是,不宜单独根据
监测的毒物量对中毒程度做出判断。必须结合临床症
状和体征才能做出可靠结论,尤其是检测得出的毒物
量较小时.更不能据此得出中毒程度不重的结论。还
应该考虑到个体敏感性、是否为混合性中毒、是急性
还是慢性中毒等因素。例如一个对某种毒物特别敏感
者.其致死量相对低;混合性中毒时。单独某种血药物
检测量达不到致死程度。但多种药物共同作用仍可致
死。尤其是其他毒物尚不能通过常规检测手段测得
时。更不能仅凭一种药物的检测得出结论;慢性服用
· 261 ·
某种药物者。由于可能存在体内药物积聚,同一血药
浓度水平时。慢性服药者比一次性大量服用更易发生
中毒。如长期服用氨茶碱者血药浓度超过30 mg/l时。
就应予以高度重视。而通常情况下致命浓度不超过
50—60 mgcl。此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能比中毒量更具
鉴定价值。
中毒程度的鉴定还应考虑到中毒时问对预后的
影响,中毒量不大,但若中毒时间太长,导致失去救治
时机。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医疗过错行为与积极救治就
可获得生存机会时相比。其死亡参与度不同。而若由
于医方的失误引起的时间延误。其死亡参与度更高。
总之。中毒性医疗纠纷案件发生相对少。案情通常都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鉴定尚不成
熟。有待广大法医工作者共同探讨。在实际鉴定中。应
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到致死的各个因素,
才能得出正确、公正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葛焕琦,任连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误诊一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
科大学学报,1994,20(1):88
[2】黄天德,王利娜.毒鼠强中毒误诊误治的法医学分析[j].法律与医学
杂志,20__,10(4):206-207
[3】雷后康.胃肠注入气体死亡1例[j].刑事技术,1997,5:l1
[4】于爱萍.洗胃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7,8:379-380
[55 】brett as.implications of discordance between clinical impression and
toxicology analysis in drug overdose[j]. arch intern med,1988,
148:437
[6】perrone j,deroos f,jayaraman s,et a1.drug screening versus histo—
iy in detection of substance rise in ed psychiatric patients[j].am j
emerg med ,20__,19:94~51
[7】kulig k.initial management of ingestions of toxic substances[j].curr
concepts,1992,326:1677-1681
[8】克来恩,约翰著.急诊医学综合学习指南[m].崔书章,柴艳芬,寿松涛
主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508
[9】李秀云,黄素芳,徐敏.咽喉镜直视下插管洗胃的应用[j].中华护理
杂志,20__,36(8):639
[10】杜云华,张亚伟.急诊剖腹洗胃治疗口服药物中毒34例[j].河南职
工医学院报,20__,15(2):72-73
[1 1】harries cr,kingtone r.gastrointestinal decontamination⋯ .
postgrad med,1992,92:1 16-125
[12】spinello im,dellinger rp.management of poisoning and overdos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lin pulmonary m ed,20__,9(4):213-
220
篇7
王笑蕾 曹枫林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20-0017-04
急性心肌梗死f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发病24 h内如不能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有1/3患者会死亡,即使存活,患者的致残率也非常高。快速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溶栓或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发病距再灌注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降低死亡率的效果越明显。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能快速转运患者,早期诊断率和治疗AMI,并能及时处理转运过程中的恶性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应用EMS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最佳选择。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建议AMI患者呼叫EMS。但遗憾的是,EMS对于AMI的益处并没有被广泛认识,仅有约17%~70.3%AMI患者发病后使用EMS。现就应用急救医疗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综述如下。
1 急救医疗服务的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cncy Medical Ser―vice,EMS)是指紧急情况下在合适的地域内提供人员、器械、设备,以保证协同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对创伤病人和急症病人的院前救治,以及将对病人的现场处理和转运途中治疗情况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现状
由于世界各地急救医疗体系发展的不平衡,及各国医疗保险、文化等情形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AMI患者EMS使用率存在很大差异。但EMS使用率总体较低,徘徊在17%~70.3%之间。CantoJG对美国1994年到1998年间住院的772586A-MI患者进行的大样本研究发现EMS使用率约为53.4%。Goldberg RJ对美国大伍斯特地区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四年的3805名AMI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EMS使用率约为70.3%。So等发现加拿大59.9%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EMS入院。KerrD对105名澳大利亚AMI患者访谈发现EMS的使用率为46%。在亚洲,McKinley S发现韩国的EMS使用率为56%,日本为68%。Tan LL发现新加坡仅有35.3%STEMI患者通过EMS入院。Fares S对6个阿拉伯海湾国家7859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EMS的使用率仅为17%。总体来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高些,发展中国家相对低些。
目前,国内尚无AMI患者EMS使用情况的全国性调查,由于国内EMS系统的完善且普及程度不及发达国家,EMS使用率总体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张守彦(Zhang Shouyan)等对北京地区AMI患者调查发现267%-45.3%的患者通过EMS入院。王雪玲等发现上海市AMI患者EMS使用率为29.3%。
3 EMS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影响
3.1 EMS对早期再灌注治疗就诊延迟的影响
3.1.1 就诊延迟的相关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完成治疗全部过程可分为两部分时间段:院前时间和院内时间。院前时间即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到达医院就诊的时间。院内时间是患者到达医院至完成治疗的时间。这两部分时间的延迟称为就诊延迟。就诊延迟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时间段来反映。(1)发病一决定就医(symptom onset-to-decision to seek cate):发病至患者决定自行就医或呼叫救护车的时间间隔,即患者延迟。(2)发病一进门(symptom onset-to-door):发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间隔,即院前延迟。(3)进门一溶栓进针(door toneedle time):到达医院至溶栓进针。(4)进门一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到达医院至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间隔。(5)发病一溶栓进针(symptom onset-to-needle):从症状出现到溶栓的时间间隔。(6)发病一球囊扩张(symptom onset-to-balloon):从症状出现到初次球囊扩张的时间间隔。
3.1.2 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就诊延迟 大量研究显示AMI患者使用急救医疗服务可以减少院前延迟,更快的获得再灌注治疗。Canto JG对1994年到1998年期间772 586例发病6 h内人院的AMI患者的大样本研究发现,应用E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进门时间比非EMS组快12min(P
此外,也有少数研究未发现EMS组和非EMS组在转运时间上有显著差别。而美国Hutchings 和国内宋莉的研究甚至支持非EMS组比EMS组转运速度更快,但作者均指出若将救护车人员到达发病现场视为治疗的开始,那么从患者做出就医决定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大大缩短。且研究愠示EMS组的进门一溶栓时间、决定就医一溶栓时间或进门一球囊扩张、发病一球囊扩张时间均显著短于非EMS组,即总的来说EMS组院前延迟时间更短,可以更快获得再灌注治疗。
3.2 EMS对AMI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机会的影响溶栓及直接PCI均为时间依赖性治疗措施,其疗效与就诊时间明确相关。由于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许多研究显示EMS组的早期再灌注率明显高于非EMS组。Canto JG发现在修正其他因素后,EMS组在入院后30min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是非EMS组的1.59倍(95%CI 1.55-1.64.P
4 EMS对AMI患者入院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影响(预后)
SO DY等一系列研究发现,虽然EMS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缩短,但与非EMS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EMS组心血管事件如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等1的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EMS组患者年龄更大,病情更重有关。因为在上述研究中,作者们发现EMS组比非EMS组的Killip’s分级更高,收缩压更低,这些都提示心功能更差病情更重。
虽然大量研究显示使用EMS的AMI患者比非EMS组有更多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机会,并且可以更快的获得再灌注治疗,但是Canto JG等川发现EMS组比非EMS组相比具有更高的住院死亡率。Herlitz等甚至发现EMS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死亡率几乎是非EMS组的3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EMS组患者较非EMS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更大,病情更严重及研究中没有统计那部分没有呼叫EMS且在入院前就死亡的AMI患者等。Picken HA在ACI-TIPI试验中对6604名美国胸痛患者的研究发现,EMS的使用率随AMI的严重程度而增加,也进一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由于病情更严重而呼叫EMS,从而导致EMS组入院死亡率更高。此外,SO DY等还发现死亡率更高的EMS组将近33%的死亡是发生在入院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入院一小时内,认为这种早期死亡与EMS组患者年龄大,病情更严重有关,提示应更早的进行再灌注治疗。
此外,宋莉等的研究显示虽然使用E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非EMS组相比更多的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症状。但是这些高危因素并没有导致EMS组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的升高。Cabrita B等将之归因于院前延误时间的缩短、更高的再灌注机会和入院一球囊扩张时间的缩短,因此,没有证据显示EMS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但作者们都坚信EMS对于AMI患者是有益的。
篇8
第二条实施城市特困居民基本医疗救助制度,要坚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政府救助和自我救治、社会互助相结合;公正、公平、公开等基本原则。
第三条本办法中所称城市特困居民,是指我市城区(含高新技术开发区、千山风景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居民,均属于基本医疗救助对象。
第四条市社会保障领导小组设立基本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协调城市特困居民基本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市卫生、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审计、监察等部门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和医疗专家组成。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卫生局承担。
第五条市卫生部门负责基本医疗救助的具体组织实施及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医疗救助资金的审核结算工作;民政部门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和政策宣传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核发支付工作。
第六条城市特困居民基本医疗救助实行门诊和住院两种形式的医疗救助办法。
门诊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对需要门诊治疗的救助对象,实行规定限额的门诊医疗救助;
住院医疗救助:经定点医院确认,对有必要住院治疗的救助对象,实行规定限额的住院医疗救助。急诊住院的患者,在非定点医院住院期间的费用,先由救助对象全额垫付,在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可以享受规定限额的住院医疗救助。
第七条救助对象在门诊和住院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救助最高限额内,只交个人应承担部分,其余部分由定点医院先期垫付,然后定期由市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与定点医院结算。医疗费用超过最高救助限额时,超出部分由救助对象自理。经批准转到非定点医院就诊的,医疗费用由救助对象先行垫付,出院后再由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按规定予以救助。
第八条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由政府、定点医院和救助对象共同承担。
门诊医疗救助标准:政府承担门诊医疗费用的60%,个人承担40%,每年每人享受门诊救助的最高金额为100元,家庭成员可以共享;
住院医疗救助标准:政府承担住院医疗费用的60%,定点医院减免10%,个人承担30%,每年每人享受住院救助的最高金额为2000元,仅限本人住院享受。
第九条救助对象需要就诊时,需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身份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定点医院在其《*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上填写医疗救助情况,年累计达到门诊或住院最高救助金额时应停止救助。未经市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同意到非定点医院诊治的,不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第十条医疗救助所需资金,政府出资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按7:3比例共同承担。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和实际救助需要及时核拨资金。
第十一条市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每年应编制下一年度医疗救助资金需求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要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账、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市卫生部门选择不同类型的医院作为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并签订服务协议。选择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要本着就地就近、布局合理、方便患者就诊、用药、就医的原则。
第十三条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要按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和医疗服务规程等为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确定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设施服务。要为服务对象建立医疗救助档案,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措施,努力降低服务成本,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四条定点医院每月要将医疗救助的人数和承担医疗费用情况,报告市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
第十五条市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城市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篇9
第一条为了缓解城乡贫困群众就医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以下简称医疗救助)试行办法。
第二条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包括以下四类对象: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经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并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包括在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
(三)经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确认并发给《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农村特困户;
(四)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需要特殊救助的对象。
第三条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坚持国家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医疗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原则。
第二章救助办法
第四条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重大疾病包括:(1)急性脑中风;(2)慢性肾衰竭(尿毒症);(3)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4)重度精神分裂症;(5)严重烧伤;(6)经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它重大疾病。
第五条资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对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农村五保户(包括在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中列支;农村特困户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
第六条定点医疗救助单位降低医疗收费。县(市、区)确定1-2所医院为医疗救助定点单位。医疗救助对象持相关证件(低保证、五保供养证、特困救助证等),到定点医疗救助单位就诊时,定点医疗救助单位免收挂号费,大型检查费、普通住院床位费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予以减免,规定范围内药品费用按正常销售价一定比例优惠后收取。定点医院由民政、卫生部门授牌,并向患者和社会公开。
第七条疑难重症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救助标准
第八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患上述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扣除各种报销及补助部分,下同)超过2000元时,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30%-40%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资金不超过3000元。
第九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和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特殊困难对象,患上述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超过500元时,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40%-60%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资金不超过3000元。
第十条对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给予定量救助。凡在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在享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同时,可按每人每年不超过5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到供养机构。
第十一条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审核确定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一)医疗单位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二)患者本人或家属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
(三)职工单位或相关部门补助的费用;
(四)参加各种商业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五)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
(六)社会各界互助帮扶给予救济的资金;
(七)不在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规定的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三个目录”范围之内发生的费用。
第四章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不需本人申请,直接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名单,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办理。
第十四条大病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医疗救助对象患上述重大疾病而自身无力负担医疗费用时,一般由家庭户主向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提出大病医疗救助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医院诊断病历、正式医疗收费收据、处方、必要的病史材料以及第十一条所列各项费用的证明材料,由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评审小组评议、公示,定点医院审查,经街道(乡、镇)办事处复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后,按规定发放医疗救助金;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说明理由,通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对象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一般应在治疗期间或医疗终结后3个月内提出救助申请,医疗终结(或出院后)3个月后未提出救助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受理。
第五章救助基金筹措和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救助基金筹措:
(一)本级财政安排。包括按照上年度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5%列入本级预算的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和财政专项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上级补助资金;
(三)社会捐赠款;
(四)其他资金。
第十七条医疗救助基金由财政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医疗救助对象重大疾病救助资金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于次月10日前将救助对象名单和救助数额报送到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在5日内审核后,通过银行或邮局直接发放到个人存折,或由被救助对象直接到结算中心领取。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个人应当缴纳的合作医疗经费,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花名册和用款指标,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分别从五保转移支付经费、医疗救助基金直接划转到合作医疗机构。
第十九条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医疗补助经费,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福利机构供养人数和供养人员名单,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直接划拨到供养机构。
第二十条县(市、区)民政部门可按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总额的3%提取工作经费,用于医疗救助对象调查、建档等相关工作支出。
第六章其他
第二十一条民政部门是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财政部门研究制定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具体办法,负责制定医疗救助工作计划,提出医疗救助资金计划并受理分配医疗救助资金。建立救助对象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次一案,有据可查。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安排医疗救助资金,专户管理,专帐核算,按规定拨付。
第二十三条卫生部门指导并督促定点医疗救助单位设立医疗救助窗口,公开减免项目、标准,兑现减免承诺,热忱为救助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四条定点医疗救助单位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或本地合作医疗所规定的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医疗救助相关规定,遵守医规医德,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得在诊断、治疗、处方等医疗环节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违者应予严肃处理,违法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救助对象应如实提供相关证明和材料,对骗取医疗救助金的,民政部门要如数追回,并取消其医疗救助待遇,情节严重的,按法律程序予以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各社会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
第七章附则
篇10
关于李白之死,向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死于“胁症”,一说他喝醉了酒,月夜泛舟江上,看到皎洁的月亮的倒影在水中荡漾,就纵身扑入江中捞月而溺亡。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李白真正的死因是死于酒精中毒,但也不能排除铅中毒是其致命的原因。
李白嗜酒是很有名的,他不仅是“诗仙”,而且也是“酒仙”。与之同代的大诗人杜甫,有《酒中八仙歌》云: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亦自云:
钟楼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据考证,李白起码有35年的酒龄,长期大量饮酒,不但伤气耗血,损肝之精,而且生疾动火,损害了健康。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长期酗酒,不但能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而且还能引起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长期刺激口腔、咽部、食管、胃及胰腺等消化器官,不仅会诱发炎症和溃疡,还使这些部位癌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酒精长期刺激肾上腺皮质,使其功能逐渐减退,出现早衰。据统计,酒徒的平均寿命比不喝酒的人少15年左右。由此可见,酒精中毒是李白早死的原因之一,但还不是主因。
在李白的诗中,提到唐代的酒器有17种。从出土的实物看,唐代酒器多为青铜质和输石(即黄铜)铸成。
1969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曾对30件中国古容器进行检测,报告说铅含量占7.2%。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对出土铜器的检测结果,在91件器具中,有15件酒器含铅,其中含量最多的为7.8%,最少的也有2.09%。
李白常年使用这些含铅量高的酒器贮酒、温酒、饮酒,引起慢性铅中毒是完全可能的。
当酒中的醋酸与这种含铅的酒器接触后,便会形成一种可溶性化合物醋酸铅,这是一种五色晶体,有毒,有甜味,故亦称“醋糖”。酒在含铅的酒器里贮存的时间越长,形成的醋酸铅就越多。同时,李白还有喝温酒的习惯,随着温度的升高,酒器中铅溶化于酒就更多。长期饮用这样的酒,导致铅中毒,则是很自然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