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范文

时间:2023-03-22 07: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意产业

篇1

理解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第一件事,相信就是要厘清对该产业的称谓。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在称谓和范围的界定以及产值衡量标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欧洲除英国之外的大多数同家称之为文化产业,美国称之为版权产业,澳洲、加拿大也多以版权为产业范围,日本的计划蓝图名为“The Statu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Japa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Their Promotion”,以创意产业为其发展主旋律,北京、广州、台北、韩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香港、纽西兰则称为创意产业,而在狮城新加坡,它被官方定义为创意产业。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包括创意产业或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对这两个称谓不甚明了。到底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有何不同呢?

何谓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源自1947年。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提“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澳洲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则提出了著名的__要素――创意(creativity)、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以及知识财产(intellectualpropory)。在他的理解里,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就是文化。譬如音乐、文学、诗词、舞蹈戏剧等等。

然而。技术创新算不算是文化呢?索罗斯比的定义中没有科技也没有制度,因而,他所言之文化产业也就和创意产业内涵不同。

何谓创意产业

最早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一词的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这个小组在2001年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根据这份报告,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在“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上,选定了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13项产业。

“创意产业”一词被加拿大、南非和部分亚洲国家所接受,但在欧洲国家及美国却没有立刻被采用,究其因在于美国早已以版权产业代表实质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在文化意义上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创意。

基于使用新科技与系统,创意产业超脱了传统文化产业,其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复杂。澳洲学者斯图亚特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涵盖了大量新的经济商业活动,这是媒体、艺术或文化所无法精确描述的。

“The ability to create meaningful newforms”,这是新加坡对创意的定义。而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则是“行业中的群体或个人的创造力和技术,通过知识产权的保障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因此,依新加坡的理解,如果一个创意无法通过企业行为在市场上出现或者通过企业行为创造就业机会,就称不上是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关系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到底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是很多人都想明白的问题。事实上,在世界范同内众多的就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作出的诠释与界定中,以新加坡所提出的最为明确。

新加坡政府认为,文化是创意的基础与平台,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文化提供创意所需素材(the raw material),而创意是激发想像创造的能力或力量(The power of thinking and ideas)。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创意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

尽管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有许多相似甚至交集重叠之处,但从理论的来源、时间的顺序及使用的专有名词上皆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将文化变成商品,而创意产业不仅将创意变成商品,还通过逆向发展将创意融入产品之中,形成品牌经济与体验经济,进而产生高附加价值。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所垄断,任何人包括科学家、商人甚至是经济学家,都可以有创意,文化底蕴对创意的产生有加分的作用,但并不是必然条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意产业衍生于文化产业,它在传统产业上增加文化创意的附加价值,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为服务需求导向。在更广的角度上,创意产业涵盖了文化产业、内容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大多数行业。

创意新加坡

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价值发展的创意产业在狮城得以落地开花。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依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投资经济战略为主导的新加坡,正在加速发展以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将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之一,以立于可持续发展的不败之地。

创意产业与企业商界的关系可以从“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所提的“创意经济就是好点子变成好生意”(创意经济=创意产品×贸易)概念中简单理解。新加坡政府将企业、人才与技术并列为组合新加坡创意产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篇2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立法;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23-03

(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高知识性。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二是具有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具有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文化的外在显现,融合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文化性、科技性和产业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已经有10余个省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更是先行一步,已经成功主办了两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取得了巨大成功。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0.3%,总资产达6161亿元,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有89.5万人,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支柱产业。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均有成功案例。比如“大连服装节”、“沈阳世博园”、“刘老根大舞台”等,都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国家投资30亿元建造的沈阳动漫城已经启动,辽宁正在努力把沈阳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动漫生产基地。除此之外,辽沈地区还有更大的文化产业潜质等待我们去开发和探索。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可以发展影视音像、演出娱乐、软件游戏、文博展创等产业;可以发挥民族民俗资源丰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小品、二人转、喜剧等特色文化产业。辽西地区可以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做好红山文化、三燕故都、九门口长城、热河生物群古生物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打造辽西“历史文化走廊”。辽东半岛地区可以大连为龙头,发挥沿海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等等。2008年4月,“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落户沈阳师范大学,这对于推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立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法律上有效地保护这一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

虽然中国的创意产业蒸蒸日上,且发展已粗具规模,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港、台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尚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出台了《教育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广告法》、《行政许可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娱乐场所保护条例》等一些与创意产业或者与文化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基本上涵盖了现行的文化产业领域,但它们基本上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的,与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很不相称。如,《著作权法》的修订,虽然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则对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的根本问题,例如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行政垄断等问题。创意的概念和范畴如何界定、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健全、如何保护创意产业等等方方面面的新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亟须法律上的指导和维权上的服务。许多企业在遇到创意需要保护时,却往往得不到保护。譬如“孟母学堂”教学模式,它在基础学习阶段完全不开设数、理、化等学科,只是单纯背诵古文,靠背《三字经》、《古文观止》等古籍。对于此类改变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意,如何进行保护?一般而言,专家给出的建议通常是通过结合硬件进行专利申请。但这样也会出现新问题,因为按照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此类专利更多的是对硬件层面予以保护,而模式本身的创意反倒是申请中需要加以回避的内容。即使获得了专利,一旦硬件稍加改变或者被替代,其模式的创意本身也就无法受到保护了。这就对专利法的相关修订,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适用问题。由于对传统的知识产权而言,创意一直处于其立法之外。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纯商业方法是不能申请专利的,而美国《专利法》则规定,商业方法专利可以通过申请计算机软件々利,这一放宽条件使那些同时具备商业方法专利和计算机软件发明专利申请的案子,得以通过司法审判的方式确定其专利权。比如栏目的制作模式,虽然不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可适用其他法律的保护。如果栏目的制作模式被侵

权,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相比较之下,在日本也是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解决的。但因为其判定所依据的基准很难确定,并且法律上的条文瓦有交错,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案例的不同考虑使用最合适的法律条文,并且至今这也是一个处于探讨中的问题。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在我国,文化创意版权所有者们面临的是一种“无法可依”的法律真空状态,创意及创意产业呼唤立法的保护。譬如电视剧《乔家大院》、综艺节目短信竞猜、“超女”海选等,其带来的相关创意涉及建筑、影视、音乐、表演等等各个门类,艺术上交叉关联,可以带动旅游业、交通业、通信业、影视业、演艺业、出版业甚至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只是电视节目的图案能够得到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只保护创意的表达而不能保护创意本身,譬如网站的源代码所支持的网站内容的创意、美工的动画创意,就没有很直接的法律条文加以保护。

从全国来看,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缺少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产业模式不完善,虽然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但创意产业整体观念缺乏,有较成功的创意产业成功个案,但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缺少法律上的保障。

(三)

通过产业立法来规范产业活动,引导产业发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从有关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上看,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立法和市场的双重力量驱动下发展起来的。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更多地来自于立法的强制性。

日本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在文化创意产业立法方面有《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文化产业振兴法》、《创造新产业战略》、《IT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著作权中介业务法》等。

韩国继日本之后在1998年也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先后颁布了《创新企业培养特别法》、《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出版与印刷基本法》等法律保障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韩国近两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作了部分或全面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的内容达70%左右。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实施效果显著,2002年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57亿美元,海外出口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并计划2007年实现海外出口100亿美元,达到世界市场份额的5%,跻身于世界文化产业五强。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同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立法也有了初步的发展。香港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与有效的经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法律法规方面,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多方面的知识产权,范围包括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版权、集成电脑的布图设计(拓扑图)及植物品种保护。另外,香港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如2002年,香港贸发局专门的《香港的创意产业》的报告、200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生效等,对香港文化创意产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台湾在2003年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这一草案的提出,使创意产业的相关问题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促进的作用。另外,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规定为特别法,因此能跳脱一般法令的层级,直接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快政府配套扶持政策的实施,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

在全国性统一的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未出台之前,辽宁在地方立法上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应该依据现有的相关上位法,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立法经验,根据辽宁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出台一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明确相关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从法律上有效保障这一产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其框架设计和主要内容,大体上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源头与原动力、基础与主干。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包含文化底蕴的新创意对一个产业的带动,对各个部门和行业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渗透性,是一个可以融合很多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产业,而不仅限于文化产业领域。明确内涵的目的是在地方立法中确认发展扶持的对象,保证政府投入获得切实回报。不加区分地提供优惠政策,就会违背决策机构原有的立法目的。

――政府的义务和责任确立。以立法形式确认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位,在保护知识产权、激励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明确政府有关工作的原则、职责范围和法律责任。确保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制定并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可控性。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统计系统。在确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同时,应明确并留有适当的弹性调整空间,建立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统计评估体系,及时准确地分析研究和跟踪监测产业发展情况,制定产业发展重点和目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给决策者以量化的科学依据。

――及时清理、修订现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改革,注重人才培养,指导促进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等。

――制定文化创意企业的准人和退出标准。降低准入门槛,允许社会资本直接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形成活跃的市场氛围。税收优惠的制度安排要合理可行,在税收优惠方面要以不违反上位法为原则,充分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用基金。明确基金使用的原则,着力于文化创意的基础教育和氛围熏陶,保证人才不断层,提升辽宁的国际形象,扩大辽宁的影响。在此原则下,规范基金的使用方式和程序,政府每年应递增专项资金额度,并尽可能扩大资金来源,使其与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改善文化创意企业与政府信息交流不畅的现象,支持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指导行业统计工作,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和人才流动,促进行业自律。

――重视以著作权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薄弱、保护意识淡薄、权利人自我保护能力弱、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水平偏低、政府市场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于以著作权为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专项保护办法。同时在制定相关保护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时还要强调对于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融合 人才培养 风险投资

近年来,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借势京津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倾力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并逐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始走上从旅游名区到创意名区的发展之路。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更突出的是体现在对于传统产业的融合、升级和带动上,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特性及发展背景不甚了解,就会在认识和实践上陷入一定的误区。因此,对于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而正确的认识与合理的引导是关键。

北戴河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2006年起,总部经济暨文化创意产业是被作为北戴河“四大经济增长点”之一来培育。首先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讲座,使北戴河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区科级干部及相关部门人员对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特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链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其次,聘请专业机构规划北戴河,明确产业选择及发展方向,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借鉴与指导;第三,北戴河基于优良的自然生态优势,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戴河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内容创意与交易传播这两个经济附加值最大的环节。同时,利用特色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坚持将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相结合;利用夏季广大的客流量,不断更新旅游观念,重点发展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利用北戴河独有的区位优势,把北戴河作为一个整体大园区搭建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发展高端文化产业。

在政府推进下,北戴河挖掘和展示“夏都”的文化底蕴,打造“博物馆之城”和“文化创意基地”两个品牌,实施了“七馆”、“五基地”建设。打造出“运动之春、浪漫之夏、时尚之秋、休闲之冬”四季品牌。同时,教育培训、软件研发(动漫)、网络媒体、广告公关策划、会展经济等七类行业也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自然资源正在形成一种产业动力,推动北戴河创意名区的快速发展。

北戴河现存老别墅130余栋,是中国四大别墅区之一,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对老别墅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成“五凤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雍剑秋别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凤楼艺术家工作室和汉衢艺术馆,为知名文化企业、著作人、文化人提供幽静、富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创作和居住空间。

以老别墅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对钟情于文化创意的企业家、学者、文化创意企业等,特别是产业的高级形态――总部经济暨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已经入驻的部分知名文化企业总部,聚集在老别墅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上,不仅创造了北戴河信息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条件,也赋予了北戴河资源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机遇。

北戴河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但正面临着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型期,也面临着同类海滨旅游区的竞争。面对目前旅游业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北戴河正在积极转变开发思路,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景观设计大师对部分建筑、街道、花园进行艺术化设计,提升城市的艺术品味;引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创意旅游、文化休闲、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将北戴河作为一个整体性文化创意产业大园区进行包装,逐步达到文化创意与旅游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机制创新不足。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雏形,但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化的产物,从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各方面明显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殊组织形式认识不够,忽视了对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完整思考;二是对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创意重视不够,结合本土文化的内容原创不足;三是政府推力强大,而本土企业动力不足,行业聚集带动作用小;四是尚未形成适于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的政策导向作用不足。

创意人才缺乏。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但行业领军、内容创意、技术、营销、管理等相关人才奇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创意人才缺乏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创造性的个体创意精神,创意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二是对本土创意人才重视不够。北戴河的创意人才大多属于“候鸟型”人才,春夏姗姗来迟,秋冬又匆匆飞去。尽管北戴河对创意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候鸟型”一流人才,也需要长期根植于本土的创意人才。

融合深度不够。创意产业的天然属性和产业依托决定了它与旅游产业的紧密联系和互动机制,这方面北戴河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跨部门联动协调制度有待建立;二是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发展,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中充分利用创意产业手段显然不足;三是促进创意产业向旅游业延伸,提升旅游项目中的创意含量,创新商业模式,最终促进产业融合的意识不强。

未来发展对策

全方位打造创意名区。继续发挥政府作用,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价值凸显出来。对北戴河而言,创意精神的引领和渗透是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致力于树立“创意名区”的声誉,进一步扩大“老别墅文化创意中心”的影响力,将焦点集中在北戴河资源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创意设计、建筑、媒体等领域,扎实开展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意旅游名区工程,促进创意产业向旅游业延伸,拉伸产业链,增加产业价值。

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突出人的创造力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主体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从资源到资本再到市场的多重转化。通过创意将北戴河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突破北戴河有限的资源约束,促进各类资本(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施“创意名区”计划,通过将创意、艺术、文化、商业等整合为名区发展计划,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激情。应努力探索把北戴河建设成为有利于社会整体福祉与创意人才培养的宜居城市与宜居社区,构建发展创意经济的条件,着力培育居民的创意能力,将设计、媒体、艺术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以实现从旅游名区向创意名区转变。

建立创意学院,培育创意人才。创意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名区资源优势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北戴河创意学院,实现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建设实行董事会制度,园区内组建创意学院,由创意学院牵头实施联合协作,将创意、设计、制作和生产整体推进,逐步形成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生产实践一体、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同时,利用名区优势与京津著名大学的艺术和传媒学院建立良好的关系,长期保持与一流创意人才的紧密联系。

着力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一是明确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具有原创意识和创意精品意识内容、创意人才以及欣赏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制定出台有关评判标准,评选创意产业集聚区领军人物,使其产生更大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三是合力培养高端营销人才。打通学科壁垒,培养创意产业营销复合型“通才”;四是开设创意人才培训和服务平台,举办创意产业活动周、国际创意产业展览会等大型综合性的活动交流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意人才成长和工作的包容环境。

走出创意资本之路。创造条件,积极引导金融资本与文化创意企业对接,形成多种资本形式共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资机制。引导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文化创意企业担保机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开办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自身特点,实现设计创意、收益权、作品与个性化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

篇4

关键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管理;方式;自由;约束;团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59-01

一、水晶石公司对创意及创意人才的管理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数字内容总承包,水晶石先后有800多名员工,参与135个奥运相关项目,为北京奥组委的27个不同部门提供专业、高质的数字图像服务。2008年8月8日晚上,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当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卷轴慢慢展开时,水晶石也终于等到了自己化茧成蝶的一天。自此以后,水晶石一鸣惊人,相继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多媒体服务商和伦敦奥运会的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水晶石的营业额,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万元,到后来的数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40%。

如此的规模和快速的业务拓展,水晶石如何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创业团队呢?在公司领导看来,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强调技术和创意,员工应该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而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愉悦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因此,水晶石没有传统企业诸多的条条框框,有的是创意和效率。“这是我们公司独特的地方。大多数人认为,做技术、创意、艺术这三种员工最难管理,在我们公司恰恰都齐全了,而且还是公司的核心人才。但我不觉得管理有多难,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向他们证明,留在一个团队里,比自己单独做更能体现价值。”领导称“我不是最好的创意者,不是最好的管理者,也不是最好的商人,但我是了解全局的人,而且能与大家沟通。”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和高度的价值认同,使水晶石的年轻创意人才每天都在为梦想而拼搏,他们主动加班,争取更多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公司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也隐含着一种更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在水晶石,完成任务的品质和数量,受到严格的管理,末位淘汰制建立了设计师之间的竞争关系。这样也保证公司的经营项目,能快速而有效地完成。作为一个服务型的公司,未来水晶石的长处依然是“对创意及创意人才的管理”。

二、音乐创作的边界——约束也是创意管理的一部分

罗杰博尔顿是一个影视配乐作曲家。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按照制片人和导演的要求创作的。当时间和金钱方面有困难时,音乐通常是最后被加入作品的元素。要想进入到后期制作过程,作曲人的作品必须跟随导演和编辑的节奏和时间指令,因而能掌控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博尔顿的第一项任务是梳理出客户任务大纲的次级内容。他尝试用一种带有感情化的言辞构筑一个可视化的场景,唤醒人们的联想和认同,而不是生硬的跟客户大谈特谈音乐的主题和结构。

创意是一个多功能的过程。为了提供一些既是创新又有价值的东西,创意者不得不去挑战,同时还得迎合预期。制作人和导演对博尔顿服务的需求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他的工作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放任,而是与他的客户一同拨动琴弦。矛盾的是在寻求自我满足和超越用户明确的指令后,他以客户满足结束工作。

博尔顿的两难困境在创意产业中很常见。设计者,建筑师和广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弄明白客户要求的哪部分是可以商榷的,哪些部分是不可动摇的。成功的作曲家,设计者和建筑师并不是具备最好的业务素质的一群,而是那些能成功在边界游刃有余的人。

“为临时受雇而工作”描述了创意产业中,客户与艺术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里客户设定创意工作的边界,对工作成果享有知识产权。作曲家或艺术家的创意,在这种背景下仿佛被紧紧约束着。然而,博尔顿的经验和他从客户那里得到的反映,说明约束对创意过程来说不一定是一种限制。通过延伸他被要求做的事情的界限,他的工作成果不仅迎合了最低需求,而且还超出了客户的预期。创意专业人士在识别机会和问题的同时,也在解决问题。边界和约束不仅仅是一种挑战和刺激,而是创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团队合作的创意管理

网络办公室得以兴盛,取决于“领导艺术”和“团队精神”。斯德哥尔摩的符号媒体实验室创始人约翰霍尔斯坦将自己旗下某项目小组的四位成员分别描述成电脑黑客、艺术家、智者和激进分子。他说:“我们在创意的冲突中茁壮成长。”这似乎十分有效。

高约翰是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也是位爵士钢琴演奏者,在其著作《即兴演奏:艺术与商务创意原理》中讲管理和爵士乐相结合,用爵士乐和即兴演奏来隐喻创意过程。

本杰明赞德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兼导演,也是位能激发灵感的好老师。他说,“指挥是乐团中唯一不发出声音的人,他的魅力在于他能使其他成员富有感染力,也就是说,他是演奏家能量的无声释放者”。

篇6

1.缺乏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营销的本质和关键,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创新性不足,许多创意产品的文化塑造并未真正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只是企业的一种主观臆造。

2.营销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文化创意产品集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是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较低,未能将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营销之中。

二、文化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1.文化营销有利于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文化通过变通企业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或对企业原有的价值链进行拓展与再造,并整合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将文化因素融合渗透到企业中,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2.文化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

文化营销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员意愿和外部消费者意愿的了解,发挥了导向和沟通作用,实现了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文化营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强调通过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群的塑造来促进企业的营销,而文化营销中所建设的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4.文化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会面临其发展的“临界点”,文化营销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专长,为企业突破“临界点”提供动力支持,文化成分与产品的不断融合,营销手段的不断改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的构建

1.文化营销模式。

1.1产品文化营销。

产品文化营销主要由形式产品、核心产品以及延伸产品三个基本层次组成,是企业文化营销的的基础,是创意文化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一层次。在当前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包装、广告、仓储以及送货安排等因素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品文化营销通过分析文化环境或文化资源的特点,对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差异化设计,赋予产品以情感氛围,使得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个性和消费心理需求,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

1.2品牌文化营销。

品牌文化营销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二层次,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品牌是比企业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等更为持久的一种资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品牌文化营销通过对品牌名称、品牌的情感属性、品牌标志以及品牌的利益认知等的呈现,使得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能够感知到品牌所具有的经营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使得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转化和延伸。

1.3企业文化营销。

企业文化营销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最高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文化创意企业的精神状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对员工的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所在,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文化营销策略。

2.1产品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应当注意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服务等方面突出和强调产品的文化因素,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精神消费为依据,创造具有企业文化个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提高。

2.2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应当注意综合考虑文化创意产品自身的创意性、可复制性以及衍生性等特点,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弹性为依据,分别对其进行差别定价、高端定价和促销定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营销。

2.3渠道策略。

独特的营销渠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营销渠道的反应能力高,对市场的感知能力较高,能够促使产品增值。我们可以拓宽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渠道,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以及车载媒体等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大众知晓度,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成本,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效率。

3.文化营销策划。

3.1主题营销。

主题营销主要是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主题,促进消费者进一步购买,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就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激活”产品的文化理念,如以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等为主题,并不断变更文化创意产品,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2教育营销。

教育营销主要是指通过向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理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等方法,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接受新的消费理念,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开设培训班等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感受,促进营销。

3.3国际化营销。

国际化营销是指通过扩展国际化营销渠道,走国际道路,以促进企业营销范围最大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掘我国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建设

一、 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分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政府的重视下,文化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创意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些地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正在迅速形成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创意产业基地。以北京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淀区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雍和文化园、电子城798文化基地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文化产业标准反映的主要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则进一步关注科技发展对文化、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更加强调文化、技术和经济三者的深度融合,其范围既包括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包括文化产业以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9个大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

二、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在全球经济低迷、增长乏力的形势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逆势而上,保持着量、质俱佳的高位运行状态,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9000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2.2%,实现增加值1989.9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收入呈现向上增长的趋势。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收入占北京市GDP的1/4,在产业收入中,文化艺术部门收入最低,而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部门的收入仍旧占据产业GDP的1/3以上。其中,除其他辅助服务部门外,其他部门在近四年内收入均显著增加;艺术品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从表中可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部门,其他部门还在初步发展阶段,但是潜力很大。

目前,北京市共有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个,已覆盖全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8个,海淀区3个,东城区2个,西城区2个,丰台区2个,石景山区2个,通州区2个,其余区县均1个。北京市以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集聚区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以雍和园、宋庄为例

1.东城文创园区(雍和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2006年9月正式开园,规划面积约603公顷,是中关村16个分园区之一。

雍和园是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科技“融洽、和睦”相处的地方。园区内汇集了皇城文化、儒家文化、国学文化、佛教密宗文化和老北京民俗文化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共有全国和市级文物单位13处,除了雍和宫,还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子监、孔庙、钟鼓楼等,各类文物文化遗存20余处。另外,该园区通过落实北京市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北京市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已经成为创新创意企业的创业、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孵化家园。光线传媒、当当网、中文在线、天脉聚源、大麦网等企业在雍和园的孵化和培育下,逐渐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星企业。

正因如此,北京市旅游业与该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天然的契合点。2013年8月,第四届“创意点亮北京”科普体验活动在北京地坛公园举行。两天的活动里,地坛公园主会场吸引了超过3万人次的观众,充分体现文化和科技融合特点的国际灯光艺术展、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展、雍和放映等板块为首都市民、游客提供了走近创意、体验创意的良好平台。

2.通州文创园区(宋庄)

宋庄位于北京通州区北部。从1993年开始,逐渐有艺术家到宋庄镇小堡村租房。1995年10月起,艺术家迁入宋庄的速度呈上升趋势。宋庄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原创艺术家的居住性聚集群落,目前已发展为原创艺术家、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多元成份组成的艺术集聚区。

每年,宋庄都会定期举行艺术节。 艺术节在保持宋庄当代、原创、前沿、生态艺术的文化品牌形象基础上,通过各种公众活动,提高中外访客,特别是北京市民参与原创艺术的文化兴趣,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庄当代原创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为宋庄文化创意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人气和影响力,也带来更多国内外交流机会及宋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商机,并且带动了该区相关产业――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宋庄已成为了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形象窗口。宋庄文化园区满足了现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现代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而宋庄文化园区正是符合了他们的品味追求,正是旅游需求的存在才能拉动产业融合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洁.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01).

[2]伍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2012,(01).

篇8

依托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一般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所建立的,它很好地发挥了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过程中所扮演的管理者和监控者的角色,从宏观政策、法律环境到下设机构,政府都做出了各种安排。政府的带动和牵头功能,使得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了非常良好的外在环境,这些因素促成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良好开端。依靠高校和研究单位等机构建造起来的集聚区常常是产学研的结合体,它具备了一般集聚区所无法具备的人才优势,各个集聚区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及时反馈,使高校和产业真正结合起来。其主要不足是政府扮演的角色过多。利用原来的产业基础进行扩建利用原来的产业基础进行扩建的集聚区,一般或多或少有产业基础,比如上海的城隍庙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是在原来小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的,打造成以艺术设计、工艺品制作、旅游纪念品等为基本经营特色的上海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了原来的天时地利人和,将本土化产品和最新的创意需求结合起来,比较容易形成区位特色。不过,其弱点是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分类与分析

(一)集聚区基本功能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集聚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要求在结合集聚区特色的基础上,链接生产具有创意价值的文化产品,形成一条具有延伸功能的产业链,使创意产品呈现出多种风格、多种品牌、多种价值取向、多种层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生产厂家在生产上相互依存。创意产业集聚区所有入住其中的企业,形成一个网状生产链,网上的每个节点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相互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的关系。这种功能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集聚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稳定集聚区内的企业关系,使入住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产依存关系。此外,集聚区管理部门在接收入住企业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限制和规范,明确入住企业的类型,既可以避免恶性竞争,保证集聚区能够具有长期的生存价值和生命力,又可以培育具有真正市场竞争能力的生产企业,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和品牌特色,提高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2.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在于为集聚区的实体企业搭建一个产业氛围和产业环境,包含中介组织以及相关的行业协会。这些中介组织以及相关的行业协会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在文化产品生产中起到了监督和提供建议的作用,避免了竞争和生产的无序化,另一方面又与政府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文化创意企业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3.培训教育功能。具有人才的培训和开发能力的集聚区,才算得上能“输血”,又能“造血”,即能引进人才又能自己培育人才。一个集聚区要充满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必须是具有独立的人才培育能力的集聚区。集聚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适时地培训所需要的人才,包括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为集聚区内的企业人才不断地丰富知识储备,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同步前进。4.信息功能。只有在集聚区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使集聚区在利用信息方面发挥最大功效,将信息也转化为生产力。集聚区可以通过共享客户需求信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供求状况、政府最新出台的产业相关政策等,为集聚区企业服务。5.会展交易功能。创意产业集聚区应是当然的交易场所,提供会展和交易为创意产品转化成利润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产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后期制作都在集聚区内实现,这样才有利于集聚区竞争力品牌的打造。同时,会展还肩负着宣传和推广文化创业企业的任务,逐渐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中心,整个城市网状发散的结构,促进整个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6.文化休闲功能。集聚区本身就是一个时尚和创意的集散地,集聚区内休闲场所往往是同业人员交流、交际的场所,是大脑和眼睛休养生息之地,集聚区里面的艺术家和其他所有从业人员,除了需要一个舒适、无压力的工作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氛围。休闲娱乐功能是服务功能的延伸,如何把休闲娱乐提高到产业的水平和高度,也是创意产业集聚区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创意产业集聚区休闲娱乐功能分析

不是每个集聚区都有以上这六种功能,不同的集聚区可能有不同的功能侧重,但重要的是集聚区的建设应该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打造不同于其他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同时集聚区之间应该建立联系,优势互补。当前,创意产业集聚区普遍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房地产的炒作问题。一些投资企业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创意产业的旗号当作炒作的筹码,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房产进行炒作,这就脱离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真正意义。二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问题。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基本上是把各行各业和艺术家的空间聚集当作是集聚区的根本标志,而对入住集聚区的企业行业性质方面则较为忽视,这样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上并非彼此不可或缺,就会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当然,最为突出的是,国内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文化休闲功能大多被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于融入了文化理念,有其特定的定位、品位、价值和竞争力,是理想的高端文化休闲区域。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休闲功能拓展的路径

(一)逐步实现集聚化经营模式,逐级提升产能规模

文化创意产业流畅而完整的产业链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重要问题,也是其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关注,把原创、创意与终端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创意者通过更多的对消费喜好、时代风貌的捕捉,推进发展终端消费。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技术的凝结与积淀,主要以人的智力因素为创造源泉,较少依赖厂房、机器等传统设备的投入,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时代的产物,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无限的创意,以低投入获得数倍的产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地理区位上的相对集中,使若干企业或机构集合到一起,这种新颖的产业空间组合体现了最大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这种集聚倾向使得产业间相互关联,形成强大的辐射力量。以上海泰康路为例,从早年的艺术街已经成功转变为闻名的特色文化交流区、展示区、旅游区和时尚休闲区,融合古今、中西文化,不仅有大量的画廊和文化机构入驻,也带动了餐饮、娱乐和房地产的发展,成为带动行业联动规模的重要区域。从国外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造就集聚化,规模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美国的主要传媒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50家大公司控制,形成了产业集团。现在,美国创意产业集团已经形成完善的独资体制,并与金融集团互相渗透,建立起稳定的伙伴关系,大大提升了美国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顺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文化消费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到特定阶段,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直接导致了文化商品消费的增长,消费层次开始提升,开始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物质消费提升到带有更多文化特质的模式。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从大众消费走向了精品消费,中国被称为“中产阶层”的消费新团体,也在用新的方式将精品文化与流行的大众文化逐渐混合出一个崭新的市场。物质形式仅仅作为产品的一个有形载体,真正在产品推广中担任重要角色的,依然是产品所要传达给消费者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内涵与生活方式依赖产品本身的“文化”、“创意”与“内容”所构造起来的特质,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就迎合了消费者这种高级需求,追求自我肯定、社会展示、娱乐、装饰,追求产品的“象征价值”大大高于产品“实用功能”,并进一步引导高端服务的生成。因此,文化休闲消费应该从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增强艺术产品的市场容量入手,帮助选择性消费进入到市场,探寻艺术类行业与大众生活的交叉点,营造拉动艺术产品消费的环境,培养消费者的美学经验与文化价值,在精神层面影响与号召文化消费,同时也完善和推进高端集聚区的功能。

(三)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艺术品质

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是反映时尚潮流、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品,带有强烈的审美导向与文化符号特征,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新旧的交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创意”在新老观念与文化现象的碰撞中寻找重生,这就意味着以文化的发展来改变原有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而“内容”则是新时代创新的产物和时代特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充分寻找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的闪光点,再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通过保留那些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内容和文化遗产,更深地融入到现代精神文化之中,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充分结合、联动发展,突破原有产业边界的限制,增加文化附加值,并对品牌推广发挥积极功能。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带有极强的渗透性,这些具有符号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凭借商品经济的活力,连接了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促进产业间联系,服务于传统行业,可以有效增强产业关联,从而带动文化休闲相关产业发展。

(四)搞好集聚区的基础性建设,完善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

文化消费的增长不仅仅是商品购买力的增强,作为价值链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强的渗透性、辐射能力与产业关联能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科技、技术、知识、文化与智慧因素,恰恰可以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弥补和再生的功能,这也意味着文化性的消费新形式更注重对服务方式的需求。在服务体系的规划中,公共信息平台的完善有利于提供完整的信息与系统的配套服务,使得创意者与消费者获得最完美的连结。这其中包括,规范市场依法管理、建立保护竞争、实行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的违法行为等。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硬件设施、软件配套上的相对完善,可以为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互相学习的机会、资源共享的空间。

(五)培养复合性人才,提高人才占有率

篇9

厉无畏

中国的创意产业之父

中国的创意产业绝不能忘记厉无畏。自1982年获经济学硕士以来,厉无畏先后发表近300篇论文,9项学术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作为国内外知名的经济理论权威,厉无畏长期从事产业经济、数量经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创意产业理论研究领域,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曾获“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成为理论界获此殊荣第一人。

产业推动指数:

马云

创业教父重塑电子商务

在马云的掌舵下,今日的阿里巴巴正在从一家电子商务网站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庞大的商业帝国。马云被称作“狂人”,那一场场充满激情的演说,使他被冠上了“创业教父”的名头,这源于淘宝已帮助超过250万人实现直接就业的数字。2012年,马云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13年的“双十一”,淘宝网实现了350亿的销售额,马云也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产业推动指数:

陈冬亮

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1995年,陈冬亮参与创建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这是中国大陆唯一政府设计推广单位。2005年陈冬亮参与创立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2006年参与创办中国设计红星奖,并担任执行主席。2012年协助北京市政府成功申办“设计之都”。2013年协助北京市政府成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作为中国设计产业的推动者,陈冬亮的作用不言而喻。

产业推动指数:

陈立恒

陶瓷艺术美学推动两岸文创交流

陈立恒是法蓝瓷(FRANZ)的创始人和总裁,海畅集团的发起人之一,投身于国际精致礼品业近30年。陈立恒期许法蓝瓷成为大自然魅力的传达者及东方美学与哲思的传承者。此外,陈立恒还是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始人兼理事长,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管理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和发展。

产业推动指数:

薛运达

旧厂房里“淘”出文化

尚8是薛运达的爆发之点。2007年一经推出,尚8就成为北京CBD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聚地,成为一家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集策划、改造、运营及孵化为一体的企业。2010年,尚8在京连锁运营产业园区,现有9个子项目,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品牌式、连锁化运营的大型综合性园区。在多元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征途上,薛运达一直在默默耕耘。

产业推动指数:

梅帅元

开创实景山水新天地

2002年起,梅帅元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一起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旅游文化演出形式。2007年之后,梅帅元先后创作了中国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红色圣地实景演出《井冈山》以及以及在承德公演的《康熙大典》,为中国山水赋予了新的价值。

产业推动指数:

卢永强

“喜羊羊模式”振奋国产动漫

自创立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起,卢永强开始了原创动画探索之路。《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5年8月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之后强势推出相关电影、音乐剧,还上演了“玩偶救活玩具厂”的故事。很多人认为喜羊羊动画是中国国产原创动画成功的个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中国一片颓势的动漫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产业推动指数:

马化腾

微信之后会是什么?

无论业界怎样不喜欢腾讯,腾讯这只企鹅总是能在业界产生无可匹敌的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推出了微信,又领一时之。很多人认为腾讯利用自己的强势压制了小企业的创新,可事实上马化腾这个性格温和的人所带领的腾讯只不过利用了既有的用户优势在资源整合上做得更好而已。如果说QQ和微信代表互联网的两个阶段,那么,微信之后会是什么?

产业推动指数:

尤伦斯夫妇

当代艺术贵起来,贱下去

这对来自比利时的艺术品收藏家,以其独特的眼光发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后来,他们直接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在了中国当代艺术最集中、最耀眼的地方——798艺术区。尤伦斯夫妇在中国艺术史上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积极的市场化,更把艺术品以一种复制的形式售卖,让艺术爱好者甚至那些需要装点门面的人可以用极低廉的价格买到复制品。

产业推动指数:

刘熙晨

让“模式”价值最大化

最近两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将目光聚焦在海外模式节目的版权模式引进。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电视模式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刘熙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行节目模式版权观念,推动节目模式在中国实现价值最大化。刘晨曦所创办的北京世熙创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个引进、制播国际节目模式的民营传媒企业。刘晨曦说“尊重模式,就是尊重创意”。

产业推动指数:

王长田

娱乐为王,把娱乐做成生意

王长田被视为中国传媒娱乐业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光线传媒先后创办了《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等品牌电视节目。旗下光线影业近年出品了《泰》《中国合伙人》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成为国内排名前三的民营电影公司。作为国内创业板第一家上市的传媒公司,王长田选择用传统的方法融资,利用制播分离的机会大胆进行资源整合,真正把娱乐做成了生意。

产业推动指数:

郝亚宁

“武林外传”品牌操盘手

篇10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蒙古

上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在中国开始兴起并逐步形成规模,随着新世纪现代传媒技术的兴盛,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新一轮的经济热潮。从产业形态上说,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扩充和发展。毫无疑问,创意产业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纷纷利用当地民族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不仅是为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同样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尽管创意活动自古有之,但创意的规模化、产业化还是一个新兴课题,因为创意活动必须连接生产流程以及产业链的作用,方能形成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创意产业。

一、内蒙古发展创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民族的动力。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的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群,用适合这群人士生存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吸引汇聚不同文化门类、文化行业的杰出之士已成为能否出现先进文化创意的前提。为开发悠久的历史文化所需要的核心创意生产力配备良田沃土加之风调雨顺的环境才能生产出强势创意产品。否则文化创意队伍的低素质、低环境必然导致低产能,使创意产业成为无源之水。

内蒙古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蒙古文明不仅集北方民族文明之大成,而且把游牧文化、马背文化推向鼎盛,建立元代帝国,开辟欧亚通道,促进了东西文明的大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构筑了多民族共创的多元化、多色彩的人文文化奇观。然而,草原文化的传播观念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缺少对自身文化元素的梳理,对自身的文化优势把握不好,对国内外文化受众的分析欠缺,对于新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意识不强、认识模糊、缺乏长远规划,有利于文化创意聚集、迸发、可持续增长的环境条件、氛围尚存很大问题。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只有深刻地体验它在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能够正确的认识把握自身,并且外延其特有的景观、气质、特色,才能够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专业人才缺乏,尤缺领军人物。目前从呼和浩特市范围来看,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能力水平、创新意识较低。此外,已有创意产业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激励和引进机制,缺乏激励创意生成和转化的社会氛围和机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相关的投融资方式、产业链衔接、营销网络运作等也不完善。缺乏专业性组织和专业队伍,创意组织和创意阶层尚未形成。

缺乏政策支持体系,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行政垄断性或政府依附性的经营方式盛行。政策科学性和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政府职能转化和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较慢,体制性束缚和障碍仍然突出。缺乏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事实上,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就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经济发展。

缺乏国内国际竞争力。在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尚有很大空白。创意产业的生命在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开发而批量化、规模化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与服务,但目前这方面的运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文化艺术类的高等院校数量少,办学规模小,使很多有志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青年人,难以获得良好深造的机会。从长远看,这非常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内蒙古发展创意产业对策

创意产业的核心与源头是文化,文化与技术、资本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紧密结合,支撑起创意产业这个具有全新内涵的新兴产业。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选择发展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为民族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更新固有观念,合理规划,将创意产业培育成新时期支柱产业

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创意人群价值,提升对文化原创高端的认识,加强对自主文化知识产权的鼓励和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意不是政府打造出来的,因此从创意产业发展原则出发,来定位政府所应发挥的职能,即制定战略规划、加强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氛围、提供服务保障,为创意产业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合理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不平衡性,既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展现和集成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选准突破口,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创意产业项目,自觉吸收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思想观念、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创新。

(二)培养本土人士吸收引进外来专业人才

人是文化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创造、创新和创意都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创意产业更是如此。逐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有创意的产业人才队伍。尊重创意人才的价值,鼓励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创意产业的人才特性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因而要求有很多大的自和灵活性。

首先,培养本土人士,激活现有人才。建立与其成长、工作规律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使用、激励机制。改变创意人才队伍分散局面,使之走上规模聚集、素质提升、集中创意之路。其次,引进优秀创意人才。应不断增强自身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同时,通过跨地区机构联合、项目协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途径,借助发达地区创意人才,提高本地区创意产业运作水平。再次,培养未来人才。将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意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优化学生能力结构的重点,以具备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中心,将创意人才培养纳入到职业教育范畴,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深刻领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了解和把握国际文化的发展趋势,敏锐洞察国内外文化市场需求.

(三)构建发展创意产业的保障体系

创意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起一系列服务中介组织,以保证双向增值的实现。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增加相当一部分新的企业组织,包括投融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市场营销及拍卖机构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目前,从内蒙地区政府职能来看,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从法律保障上看针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还未建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方法和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开拓跨越式发展的新思想,建立由文化、经济、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创意产业研发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和统一指导。

(四)规划和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特色创意产品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充分考虑自然、人文、服务、资本、技术、智力等各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内蒙古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种类浩繁多样、遗存瑰宝纷呈、风采日益彰显,是发展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富矿”和差异性优势。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第一要义是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开采、利用、再生”能力。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突出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引擎和基石,是与世界创意产业接轨的首要“游戏规则”。因此,建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相结合、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提高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规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和旧的社会习俗的阻滞,这就需要营造和提倡一种宽容的舆论环境,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创意和创新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盗版行为,保障创意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