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2 12: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文化

篇1

如何打造?当然得依据自己的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鉴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多历史文化脉系,出现过好多历史名人、名著、艺术作品、城池及军事设施,发生过好多重大历史事件,利用历史文化来打造就成为必然选择。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可起到以文化提升品位、凸显特色、借名扬名的作用。我国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虽然原因很多,但与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文化品位低、特色不彰、无法借名扬名有密切关系。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要把握两个要点:

一、原则恰当,摆正战略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要把握以下四点原则来摆正战略方向,否则就会目标不清,愈行弥远。

1、合乎当前商业需要。如不合当前需要,再好的文化在也无利用价值。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的过程同时也是个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筛选的过程。要针对当前影响我国品牌打造的各种因素,利用历史文化补其偏,救其弊,构建我国商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我国之所以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原因主要有五:(1)许多习俗、制度引导人们从众从俗,因循守旧,抑制个性生成,扼杀求异型思维,不利于创新,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2)对人才重视不够,人才观念出现偏差,不把功绩、能力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学历、职称和资历,不仅不能使拔尖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反而存在逆向淘汰机制,庸劣者步步高升,卓异者屡遭厄运。(3)缺乏精准精神,粗浅浮躁,浅尝辄止,不能精益求精,将事业推行高峰,而是停在半山腰。(4)缺乏诚信,背约欺诈现象屡屡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泛滥。(5)智谋不足,决策屡生失误,常遭人暗算。可针对这些现象,补偏救弊,构建创新、重才、精准、诚信、机智的商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能够利用的文化,各地千差万别,对河北来说,不妨借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体现的改革创新精神,燕昭王“黄金台”的故事所体现的对人才的重视,祖冲之、郭守敬等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精准精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所体现的信然重诺、尽节守义的诚信精神,蔺相如、纪晓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高度智慧,构建河北创新、重才、精准、诚信、机智的商业文化,提升河北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河北企业进行良性竞争。

2、与当地紧密关联。所利用的文化要为当地所专有,使人能通过历史文化联想到本地。如人皆知邯郸是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相和”、“邯郸学步”、“黄粱梦”及“二度梅”故事的发生地,秦始皇及美女罗敷的出生地,赵王陵、赵王城及武灵丛台的所在地,一想到这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及历史遗迹,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邯郸。邯郸就可利用这些历史文化来打造邯郸商品品牌。

二、方法得宜,找到可行之策

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切实可行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借鉴法。借鉴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塑造我国企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2、名字蕴含法。以当地历史人物、事件、建筑、传说、著作及艺术作品为企业、产品或商标命名,将其蕴含入所起名字之中。

篇2

1.1村落格局

中国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大多受风水观念的影响,普遍遵循后有靠山,前带流水的相对封闭的空间模式[1],村落布局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蒋家村地势平坦,背靠亭山,面临大源溪,前有珠山,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巧妙自然,大量民居(当地人称为“台门”)布置期间,巷道纵横,错落有致(图1)。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蒋家村逐渐形成了以宗祠为核心的宗族聚居形式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村落格局与空间尺度。

1.2古建遗存

蒋家村作为历史悠久的氏族村落,古建筑遗存较为丰富,在规模、布局和建筑艺术上都体现了村庄的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村落的核心建筑蒋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祠堂建造考究,内部雕刻精美,经专家研究,认为是东阳木雕的经典作品。村内现存包括“锡纪”台门、“慎脩思永”台门等古民居共计18处,大多为清代建筑,部分建于民国时期。这些民居大多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格局、门窗等构件能够体现当时的特色,建筑的木雕、石雕精美。特别是一处建于民国年间的“笃庆锡光”台门的12扇开门中,有4扇绦环板上刻有火车、汽车、轮船、自行车、留声机等当时的西洋产物,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1.3民间文化

村民提倡孝道文化,重祭祀,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历代蒋氏宗谱中的《家箴十则》和《家训八则》亦是佐证,村中有清明节祭拜祖先的蒋氏祠堂和两处“香火堂”;蒋家村有两次村民共有的节庆日:即农历二月半(二天)和十月半(四天),期间有“社戏”,以鼓励农民生产及庆祝丰收;蒋家村一向重视教育,旧有私塾启蒙,一九一九年蒋氏族人创办鼎新小学并置校产,解放后称民乐完全小学,其间涌现大量文人、学者,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麦家,著名黄公望研究专家蒋金乐等。

2历史风貌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乏力

蒋家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急剧改变的社会背景下,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村民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再加上缺乏建筑、规划等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古村独有的历史文化无法受到科学、有效保护。2.2村庄布局、肌理面临挑战由于现代居住、出行等方式的改变,村落传统的建筑、道路布局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家族聚居的合院式传统民居逐渐被拆除或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独门独院的别墅式住房,而这些建筑在风格、色彩、高度上较为随意、多样,与现存历史建筑产生了较大反差,传统村落质朴淡雅的色彩、相对统一的格局逐渐弱化;出于方便车辆出行的考虑,村庄内的原卵石、石板路面多被水泥地面覆盖,仅部分偏僻的小巷内还有一些遗存。因此,村落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地方特色风貌也逐步丧失。2.3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村落内部道路未形成系统,人车混杂,缺乏合理的停车场地,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坑洼不平;村内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用户雨、污混合水直接通过沟渠排放到附近水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电力电信线路多架空铺设,甚至直接与古建筑木构件接触,不仅影响历史村落的景观,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村落内缺少村民集聚、交流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可供休憩的绿地。

3规划理念与思路

3.1留住历史文化的记忆

古村落历史遗存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令人缅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物质内容,更在于它承载着发人深省、蕴涵丰富意义的历史记忆等精神内涵[2]。规划注重村落传统的格局肌理、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全面保护,保持村落历史文化的原真性[3],让人们从文化遗存中探寻村落悠久的历史记忆。

3.2注入有机更新的活力

在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村落宜居性;将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与景观营造、产业培育相结合,提升村落的吸引力,激发村落发展的活力。3.3激发村民参与的动力村民是组成村落历史文化的主体,因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注重维护村民的利益,尊重他们的意愿,若具有重要价值且切实可行的项目不被广泛接受或认可,可先通过试点示范,让农民逐步理解并参与其中;注重激发当地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 信[4-5], 使其认识到村落文化遗存的价值,愿意留住在村里并主动加入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中来。旅游业等产业的顺利开展,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6],进而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使乡村的历史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4规划策略

4.1布局分区延续乡村肌理

规划通过对蒋家村的综合分析,充分尊重蒋家村传统的布局模式,从村庄特色、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入手,可将蒋家村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历史文化区,新农村建设区和田园风光区(图2)。历史文化区,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聚落区,以保护传统乡村肌理为主线。区域内现存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树等含有历史记忆的要素都要登记评估和保护,禁止破坏,现状基础上禁止再进行大拆大建,以保持历史村落布局的整体性。完善区域内的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区,是近几年来村落的新建部分,以疏散历史文化区域内的村民,避免历史文化区域的过度开发,同时还为历史文化区内腾出住房开设旅馆、茶室等服务场所的村民提供了住房。规划注重呼应历史文化区内的传统聚落布局及建筑风格,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实现村落的良性发展,同时该区域还可利用新村完善的现代化设施作为旅游服务区[7],为体验历史文化村落的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田园风光区,是村落现有的耕地以及部分经济林区,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农业为特色。保护现有村落耕地,可对作物种植种类进行规划,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田园景观,完善灌溉设施、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结合周边山体景观的修复,部分田地退耕还林,创造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另外还可借助村落旅游产业开展,大力发展以休闲采摘、菜园租种、农耕体验、观光农园等形式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

4.2街巷里弄串联古村景观

街巷空间是组成村落格局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村庄的整体脉络[8]。规划保留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保持原有的尺度、断面、铺装和步行方式,不轻易拓宽或占用。村落街巷的道路采用条石、石板、石块等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并注意区分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铺装形式的不同,增强村落街巷的可识别性。宗祠前的澳沟路是村落最具特色的路段之一,周边有宗祠以及数量较多的古建筑,开辟成为历史文化特色街,路边的澳沟进行疏浚,形成村庄内的水系,还原村庄传统的水系布局,集中展示村落独特的街巷结构(图3)。对以村庄原有“古道”为基础的后山游步道的铺装进行改造,打造俯瞰村落全景的最佳观赏线。最终以街巷空间为核心,结合大源溪滨河游步道、澳沟路、后山游步道等线性元素构成古村落观赏线,串联起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场所如蒋家祠堂、古建筑(台门)等。

4.3遗存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蒋家村的历史文化区内存有数量较多的古建遗存,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已成危房,若全部修缮,难度很大且成本很高,因此在规划中可视现状对历史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缮。对于现状质量较好,建筑类型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缺失构件修补、防腐等措施,恢复其原有风貌,而建筑内部进行改善,尤其是地面、墙面的防水防潮处理,以及安装室内卫生间等必要的生活设施,改善居住条件。部分历史建筑赋予其新的功能,可改造为民宿,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蒋家村的民居文化,也可开辟为展览馆,全面展示蒋家村村庄历史、农耕文化、著名人物成长史等。对于建筑损毁较为严重或已部分坍塌的、修缮成本很高的建筑可对遗留部分进行加固处理,以“露天废墟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消逝,配合建筑知识讲解牌等给人以教育的意义;村落内建筑木雕等工艺精湛,可以将古建筑区域设置为实习基地,供相关专业人员的实习,使村庄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的活力并延续下去。

4.4节点构建体现文化特色

规划利用村落主要出入口、中心建筑、古树名木等重要的空间节点,结合历史文化要素进行节点景观营造,展示村落历史文化,并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娱乐的场地。村落的主要出入口是人们对村落的第一印象,是展示村落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节点,规划选择村落的两个主要出入口进行景观营造,龙门湾入口节点以“台门迎客”为主题,选取蒋家村最具特色的台门、高墙、窗花、农具等为景观元素,组成一系列的动态景观序列,展示蒋家村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文化,同时也可成为游客的最佳驻留点(图4);老虎头入口节点以一株百年古树为景观核心,结合景石、传统石材铺装场地,展示蒋家村悠久的历史(图5)。蒋氏宗祠作为村落的精神核心,是村落历史文化的代表,规划在保护蒋氏祠堂建筑的基础上,利用祠堂周边广场设立碑记园,介绍蒋氏祠堂历史以及历代名家题词等,全方面展现蒋氏祠堂的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绿化营造,构成蒋家村标志性的景观节点。村落道路周边可利用水系、埠头、空地、古树名木等景观元素进行景观节点营造,以满足游客的驻留赏景及村民的集聚、休闲的需求。

4.5产业谋划激发乡村活力

蒋家村历史资源较为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可在村落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传统民居、孝道文化以及村落周边优美的田园风光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区内可发展以地方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古村落精品游,以村落传统的街巷布局为基础,合理规划参观线路,设置多样的参观、体验内容,如古民居、传统手工作坊、蒋家村历史文化展览馆、传统建筑科普馆等,使游客近距离感受村落古老的历史;新农村建设区集中设置游客服务区,集住宿、品尝农家饭、土特产品购物等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历史文化区的游客得以疏散,减轻游客人数过多对古建筑等的不利影响;田园风光区通过规模性、季节性的农作物种植,形成多个色块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田园景观,开发观光、摄影、采摘、花卉休闲、鲜花生产等多种旅游项目;设置家庭农场区,将农具开发成可供儿童游戏的道具、设施,并可适当布置露宿营地、自行车道及配套设施,提供乡村郊野可参与的农业生产绿色空间。蒋家村村民重视孝道,尊老敬老的传统深入人心,以此为特色,可发展乡村养老产业,利用村落内空置住房以及部分新建的住房开发养老地产,同时加强商业、医疗和老年文化活动等设施的建设,注重老年病相关医疗人才和护理服务团队的培养[9],将村落建设成适合老年人养老养生居住生活的乐土,同时也解决了村内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5小结

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1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定义及必要性

1.1 历史文化村落的定义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提出历史文化村落的概念。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在联合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时,将其完善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具体来讲,历史文化村落系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村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历史文化村落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是应该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同时它具有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诸多要素,同历史文化名城一样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过程。

1.2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定义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是以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

1.3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必要性

历史文化村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着现代化,和谐的环境遭到破坏:农民富裕之后,开始向往使用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想改造古村落的布局和民居内的陈设。村民纷纷将古建筑拆除,营造新房或旧房翻新;将原本弯曲的河流改为笔直的河道;将巷道改为柏油马路......历史文化村落的数量日渐减少。

但是历史文化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农耕文化的精粹,是一个群体或辉煌或寂寞的历史纪念碑。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它们有经济、历史、旅游和欣赏的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2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一样,以“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原则。其保护的主题是——历史文化村落代表性的建筑、街道、古迹、水系、民俗传统文化等等。保护的内容涉及整体、局部和个体,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村落整体空间环境

村落整体空间环境是历史文化村落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其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的整体面貌。村落的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的格局、肌理和风格,不仅体现规划布局的基本思想,记录和反映一个古村镇格局的历史变迁,更印刻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心理、行为与村落自然环境的互动、融合的痕迹,是保护规划最重要的内容。北京杨家峪历史文化村落,村落布局规整,巷道纵横贯通,集民居、碾房、水井、广场、溪流于一体。村落四面环山,与周边山景有机融合,整体呈“黾”字形格局,黾勉意识正符合中国农民“朴素勤勉”的道德规范和民风民情;建筑随地形西低东高,其风格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导,兼顾民国时期的近代建筑所形成的整体建筑风格与风貌,反映了所在地区的主流特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2 历史街巷

历史街巷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风格、景观的局部反映。是村落的主要公共空间,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系统,容纳了人们的居住生活、商业交往和游憩观赏等多种活动,是反映历史风貌的主要廊道。街巷空间应包括街、巷、弄、河,以及广场空间等。街巷空间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信息:空间尺度、立面、铺地、小桥、河埠等。以杨家峪历史文化村落为例,杨家峪整体上呈“井”字形街巷格局。其街巷空间层次变化丰富,街巷空间开合有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交替出现,街巷两侧明清建筑和围墙所形成的界面变化丰富。街巷两侧的建筑特点很明显的反映了过去村民生活、交往的场景。

2.3 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地址,可细分为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一般地说遗址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很高,如古代居址能够提供关于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资料,据此可以阐明这一遗址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内容,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2.4 村落历史演变、建制沿革以及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演变、建制沿革能够反映村落发展历程,能够反映村落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全过程,对于研究其历史文化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指历史文化村落丰富的乡村传统文化内容,如民风民俗、名人逸事、名人诗文、民间艺术等,它们和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相互依存衬托,构成村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它更能真是的反映人类历史活动和精神、行为的特点,是保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重点

3.1 传承文化的原真性

我们进行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同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样,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历史、继承文化,因此,“尊重村落生活中历史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是目前我们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和保护的最终目标。

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是历史文化村落价值特色的根本所在,在保护整治的过程中应很好的传承,应防止不合理使用及额外添加对建筑遗产造成的真实性损害,任何修复工作都应力争做到最低限度的干预、使用原材料,并采用可逆性技术。

但是,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从某种程度上只是强调了表象的、物质的一面,没有涉及到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总是提倡“整旧如旧”,但是如果不考虑与之相伴的生活群体,不考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把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部分去整体考虑,我们就无法继承历史文化的全部,因为人的活动包括了衣、食、住、行和娱乐,历史文化遗存很难全面的反应人类活动的全部行为。村落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其实就是保护一个地域的生活场景,是对历史文化遗存所反应的人类活动行为的补充。因此,历史文化原真性的传承因该从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着手。

3.2 保持村落景观历史演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历史文化村落的景观并非短期内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吸纳了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够反映不同阶段人类历史活动的规律和方式。村落文化景观包含其建筑形式、相关的民情风俗以及村民的行为生活方式等等,是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是其地域文化的再现。

村落景观构成的主体——古村落居民,是该村落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中,当地村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他们是村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文化景观保护才是有价值、可实施的。我们所强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既是指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要以综合协同的观点,以人为核心去探索村落景观历史演变的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建立有序的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3.3 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要与村庄建设即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村庄功能、危房改造和提高居住生活条件相结合。村落内的建(构)筑物的保护和整治,应根据其价值、现状、原使用功能与现区域规划功能的要求进行合理更新,实行分类保护和整治。村庄建设必须与历史文化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结合旅游对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开发和利用,避免在开发旅游时因为要修建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而破坏村落整体风貌,有效利用资源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林琳、吕斌、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村落存续现状的多维探析——以北京东郊为例,《规划师》,2010年第02期.

篇4

1、中国历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

3、在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顺应深度融合,巧借多种平台优势凸显名镇文化底蕴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启动之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挑战和变革是国内外传媒界所必须正视的问题。目前,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必须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去面对潜在客户。

黑龙江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横道河子镇和爱辉镇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相比融资能力与市场化程度都较弱,作为黑龙江省异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最为集中的两个乡镇,保护历史遗存,挖掘文化内涵的发展定位使其不能开展有可能破坏古镇风貌的产业项目建设,财源匮乏,难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抢占各级传统媒体的宣传空间。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级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的大潮中原有的垄断优势逐步缩小,降低广告资费、吸引潜在客户和搭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是其实现自身突破的必由之路。传统媒体寻求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历史文化名镇扩宽推广渠道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双赢格局,即传统媒体通过创新传播业态、流程和方式来满足历史文化名镇在传播终端丰富自己的形象展示与文化推广,传统媒体通过开通自己的新媒体能实现多种媒介平台的互相交融、渗透、交叉和融合,其总体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增强,历史文化名镇的形象推广通过这种多媒介平台开展能起到一次投放,多点推送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历史文化名镇承载的文化资源通过多媒体平台推介往往会培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如在横道河子镇举办的“中俄国际油画创作大赛暨第二届林海雪原旅游文化节”和在爱辉镇策划的“北疆古城、灵秀瑷珲”主题活动都通过借助新华网、人民网等传统媒体开通的新媒体平台得以迅速扩大影响,其中横道河子镇通过此次宣传推介汇聚了中东铁路文化研究专家、中俄油画家、美术学院学生代表;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媒体记者、重点旅行社负责人,共计五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爱辉镇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公布了“瑷珲”网络标识,还通过恢复举办具有三百年历史的瑷珲“上元节”在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平台上全方位展示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瑷珲古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特色旅游格局。因此,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古镇不仅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潮顺势而上,还要寻求在多媒介平台上创新推广模式,突出抢抓眼球的重点元素,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体验。

二、增强用户黏度,发挥微元素作用提升名镇文化辐射力

与各级传统媒体受众日渐流失的现实相对比,近几年来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了快速成长期,特别是微博、微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其与互联网用户较为接近。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随网走”的既有模式形成“网随人走”的新变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功能的不断深化,其呈现出的移动化、互动化和社交化的发展趋势让用户黏度成为衡量新媒体是否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同传统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加强依托主流媒体所开办的新媒体平台,根据其受众关注点而丰富推介内容,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还要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用网络丰富的微元素创新宣传推介模式。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3G或4G用户占了其中一半以上,用手机在线观看视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受众大部分都表示在有视频可看的情况下不会浏览相关内容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读字和读图开始陆续被观看视频所取代,在微博、微信衍生功能不断开发的趋势下,增强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黏度主要还是以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元素”为吸引点,让微元素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历史文化名镇的宣传推介具有更新的表现形式和展示空间,要着力打造一批反映其历史文化内涵、重大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的微电影、微视频并通过网络公开传播,将微传播的优势进行充分释放,进而获取积极的社会反响。基于此,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在增强新媒体平台用户黏度上一要围绕“微”字做精做透,做好前期策划,满足信息获取碎片化所带来的挑战,用精彩的内容设计去赢得受众的关注;二要突出“快”字抓点带面,做好内容选取,改变同质化内容过多的弊端,让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微元素成为自身显著的身份标识,让用户过目难忘,记忆深刻;三要突出“情”字入脑入心,将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传说、故事尽快打造成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微电影、微视频,把历史文化资源变成吸引用户关注的有利工具。

篇6

程家主人重视教育,汪山土库里的望庐楼、稻花香馆皆为私塾。程家子孙多为社会有用人才,在各行各业表现出色。汪山土库族人不仅重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培养,而且重视整体程氏族人的教育,家里的仆人都要识字,私塾的招生对象包括整个汪山村、大塘地区程姓子女。程家除程氏三兄弟外,一百年间出了进士四名,举人十一名,大小官员、名流一百余名,一代名门由此而生。汪山土库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院落,更是整个程家家族的发展历史。程家由最初程矞采三兄弟成就“一门三督抚”的辉煌,到后来进士四名、举人十一名,各种文彦俊士一百余名,成为了当地的豪门望族,从最初的“三个大红顶子”到后来的政界要员、历史学家、音乐家、教授、建筑工程师和革命干部等等风云人物,无不反映出程家家族的百年辉煌。究其根本,还是整个家族教育文化的传承。程家兄弟最初在修建汪山土库时,就将对后代的期盼要求融入建筑中。

程家还有义仓、义学的传统。族中规定:所有程氏后人都必须进私塾就读,并且可以一直读到考取功名为止。而外姓子女也可入义学就读,义务时间为四五年。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汪山土库中没有绣楼,程家的女孩不仅不做女红,并且还可以在私塾读书。因而程家女子的学问丝毫不逊于男子,程翠英、程琇便是女中豪杰中的代表。除此之外,汪山土库每间房的立柱上都有对联,且内容都不相同。如光裕堂的“静思明事理,诚朴贯人生”、保仁堂的“方正贤良顶天立地,谦诚恭肃履义怀仁”、退思堂的“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克己而出;当官务恃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等等对联,无不是在教导程家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导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使得程家的辉煌延续百年。当今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家庭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却逐渐不被人们重视,家规、家风等随着时间流逝被人们遗忘。长此以往,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家族文化如何传承。家若不兴,何以旺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教育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极为重要。

二、汪山土库历史文化的传承意义及其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汪山土库建筑群不仅作为建筑具有美学价值,更多的是反映传统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是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例如,建筑旗杆上的一对金鸡,意为“金鸡报晓”。建筑中的“三雕艺术”更是精美细致,小至一处门头,大至一面墙壁,所有的雕刻无不是匠心独具。整体的装饰艺术美观又使用,尤其是其精美的窗雕、门雕、石雕、砖雕,体现出主人的思想境界和品行修养。细看今日的装饰艺术,传统手工艺品大都被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所替代,装饰变得空有外表没有内涵,汪山土库这样的官家府邸能唤起现代人重新审视传统建筑文化符号的意识。传统建筑不仅提供美学鉴赏,更是对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和建筑文化发展趋势的思考。尤其在房地产日益发达的今天,房屋装修已不仅仅局限于固守陈规的现代都市民居,更是现代人追求个性和独特的一种体现。如何将独特新颖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所要深思的问题。当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传统艺术与现代化需求相结合,将传统艺术所体现的设计美感穿插于现代都市居所中,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和消费倾向,是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是建筑设计理念。汪山土库外观低调朴实,却将家族生活的宗旨理念融入建筑,时刻警醒族人要恪尽职守,为建筑整体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考价值。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都市楼房的便利实用价值逐渐取代建筑所需要的文化内涵,传统建筑文化美学逐渐被抛弃。而传统建筑美学既体现了古代独特的艺术形式,又包含了经典的思想,将内涵赋予形式,使建筑整体风格与居住者的价值理念相统一。因此,对于传统设计美学应该取其精华,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再次,是教育模式的尝试与创新。汪山土库程家大院的每一个人,上到家中主人,下到奴仆杂役,都能识文断字,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当然这与程家家族重视教育的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程家大院的稻花香馆、望庐楼、四十八间等处均是办学地点。而在办学模式上,程家大院与当时社会科举的大流形成巨大的反差。古时人们读书,目的是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科举作为终点束缚着读书人的前途。但是程家大院的人,读书不为仕途,识字不为功名,程家人在意的是整个大院的人的素质。读书使人明理,知识的能量是巨大的,作为社会底层的奴仆都要识文断字,可见程家大院并不将教育作为手段来谋利,而是倡导一种人人都能学习的理念,提升底层人民的觉悟。这种素质教育的模式在当时的程家大院就已盛行,因此现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并非空穴来风。古时的程家人推行的这种非目的性的教育模式,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模式和理念,是我们现如今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做的是摒弃应试教育的机械式方法,将素质教育的“软文化”植入生活的边角,教育,才会是民族的希望。

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 沈阳故宫 新闻发现

对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人们常用“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来表述,试图以此来定位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发展仅有数百年的现代新闻事业,实在是无法完全承接记录历史的重任,更何况因为新闻呈现目的和手段的局限,即使在文字和音像资料日益丰富的信息时代,也并不能完全将每时每刻发生的千差万别的事件一一记录在案。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许许多多历史上发生过的,当时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因为文字记录手段的有限,或者不为当时的记录者所重视,最终湮没于史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当中或是具有传奇色彩,或是后来者面对自己当下的问题,欲从古人那里寻求问题的解决经验,这些事件便又具有新时代的新闻价值。从历史长河中发现这些事件,呈现给现代的受众,便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本人开始关注沈阳故宫。那是去年,沈阳故宫放出消息,他们要开放一个尘封多年的楼阁――敬典阁,多数新闻媒体碍于情面,给出了百字左右的消息。

出于好奇,本人找到专家研究了一番,专家态度颇为含糊:这就是个过去存放皇家家谱的地方,不要说现在,过去几百年进去的人都有数。言外之意,没有什么好说的。

皇家的家谱有个官称,叫玉牒,能够亲眼见到的人少,意味着神秘。那么好吧,我就来为大家解解密吧。谁知道这么简单的开始,竟然在沈阳故宫采写了两年时间,完成通讯报道26篇,而且至今意犹未尽,报道被各大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纷纷转载。

之所以如此,当然首先归功于始自2015年初的《辽宁日报》改版。这次改版强调了文化报道的重要性,在顶层设计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专门开辟了版面,给足了人力和空间。其中的《发现》版立足现在,回眸历史,要求记者着意去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同时,沈阳故宫在四百多年前确是有鲜活的人在那里生活过,而且在几十年间创造了由偏僻弱小民族迅速一统中原的历史奇迹,其发展史有很多值得后世研究之处。

回过头看这组包括7篇头题、两块整版、近9万字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够这么一直连续不断地就一个建筑群写下去,并且全部被报社评为A稿,体现了辽宁日报编辑部给予的高度重视和鼓励,同时,其中的确脉动着一些新闻的内在规律。本人觉得这组系列报道从新闻研究角度观察,其可总结之处就在于,采写历史文化过程中,能够在现实当中确定报道坐标,从而在当代受众中引起共鸣。现从三个方面加以梳理。

一、追踪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沈阳故宫为人们所熟知,甚至在沈阳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沈阳故宫就是小故宫,去北京看过,这里就不用看了。

介入沈阳故宫报道之初,本人也有这样的担心,能采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吗?

当然与省内有关专家深入交流之后,这种顾虑被彻底打消,原因在于沈阳故宫所传承的文化与北京故宫完全不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另一支脉。人们对于沈阳故宫存在的种种误读,恰恰是在传统文化宣传方面的薄弱造成的。

本人经过调查发现,沈阳故宫博物院有相当强的科研力量,对于这里的文物研究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结合清王朝早期的历史,对这座古建筑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前沿性问题进行大胆探索,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本人报道沈阳故宫时,特别注意这一动向,比如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长期致力于皇太极时期的“飞龙阁”原址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本人采写了《古建筑专家确定沈阳故宫“龙楼”的位置》。

辽宁省档案馆精通满语的清朝档案研究专家张虹针对历史界中争议较大的“凤凰楼”和“翔凤楼”是一座建筑,还是另有其他楼阁的问题,结合满文档案研究,通过比对大量满、汉文献,得出权威结论。汉语记载上凤凰楼名字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当年满文翻译上的差别,据此采写了《凤凰楼就是翔凤楼》。

此外,沈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艳春从清王朝的史料中,敏锐地发现了女真祖先传说的文字记载史料。据此,我采写了《满族起源传说的母本找到了》等等。

这些发现类新闻还在编辑部制作阶段,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受到好评。

二、跳出历史研究的框架捕捉生动史实

当然沈阳故宫系列报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采写之初,清前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就提醒过:在我们这里,都是历史,没有新闻。

什么原因呢?除了少数科研成果,沈阳故宫发生过的往事在史家那里已经烂熟于胸。研究历史,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严谨和准确,来不得故事性的演绎。因此不少记者抱着听故事的想法采访时,经常会碰到一鼻子灰。

为了深入了解清前史,本人找来《清实录》等大量史籍,并将其中重要事件进行圈点,带着疑问去请教专家,这样一来,采访由专家讲历史课,变为重点答疑,效果很好。

篇8

关键词:武术;暗器;飞镖武术

暗器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篇章。在众多武侠小说与电影等各类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量特色鲜明的暗器。无论是李寻欢的小李飞刀,还是东方不败的绣花针,亦或是唐门暗器,这些神秘莫测的暗器都颇受人们的青睐。暗器无论对于中国的兵器发展史还是武侠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暗器的历史文化却在如今网络信息时代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在现实中与其重要意义不相称的是社会上与暗器文化相关的学术性研究文章以及书籍却乏善可陈。周遭的人们在生活中或许会谈及与武术相关的话题,但是涉及到暗器这一领域,也许我们只能在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中才能看见其鬼魅的身影。

一、武术暗器及其文化的起源

所谓的武术暗器,是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能够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古人将它称之为“护身符”。暗器及其文化的发展,要追溯它的根源,主要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捕猎活动。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制造了大量的武器用以猎杀动物、防身护卫、农业耕作。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发现的最早期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已经可以熟练地制造与使用石器,这也为以后的暗器“飞蝗石”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人们又在石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石头上加上绳索演化出“绊兽索”,这也是后来索击类暗器最早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又出现了弓箭等武器。弓箭类武器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与战斗力,这也对原始社会部落间的战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后世机射类暗器的出现也是由此而来。随着时代不断地变迁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升级发展,武器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武器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为了提升武器的杀伤力,人类在武器的制作用材、外形等方面更是费尽心思。暗器的出现,远在周代就已经初露锋芒,而它的广泛运用与发展则是在宋元之后。宋代,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女真族与契丹族经常与宋军发生战争。他们在战争中发现,由于在马背上作战,通常骑兵所使用的武器在战斗中无法离手,使得士兵处境十分不利,于是便发明了诸如流星锤、连弩、钩抓之类的暗器供士兵使用,便于在战斗中掌握战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士兵能够雄霸亚洲远征欧洲,其军队战斗力十分强大。当时蒙古族的士兵们都普遍装备了一种叫乾坤圈的暗器,又名“阴阳刺轮”,其圈一半手握另一半装有猪牙形的尖刺,刺尖弯转,投掷出去便可以在长矛利剑刺不到的地方重伤敌人。武侠作品的作者以及民间传说也将“阴阳刺轮”这种暗器加以丰富,例如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他便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其所使用的武器便是“阴阳刺轮”的衍生。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逐步走向成熟并且进入绚烂夺目的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文武状元之分。武状元不仅要精通十八般武艺,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这大大地推进了武术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也使得各种武术流派蓬勃发展。在清代暗器与弓弩、枪炮合称为三大射远器。这一时期暗器的使用效果更加注重打击,往往还带有许多残忍与血腥。例如让人闻风丧胆的“血滴子”,便是将暗器甩出,直接切割掉对手的头颅。清末时期,外国洋人的入侵让西洋火枪、大炮盛行,民国时期的各种战争也是枪炮的对决,这宣告了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开始终结,同时也加速了暗器的没落。现如今,人们更多地是选择习武来强身健体,武器已经失去了其搏斗杀戮的原始功能。而暗器更是早已失去了它当年的用武之地,纯属强健身心的器械,除在杂技表演中供人欣赏外,民众练习者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说,现在暗器在武术器械谱中的处境十分尴尬,其相关的文化也正面临濒危的绝境。

二、武术暗器的特点

无论是暗器制作材料、形状构造还是其使用方式,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甚至植物。形状构造可以是飞镖、飞刀、梅花针或者毒箭,造型有尖有刃,锋利无比。使用方式可通过手的投、甩、掷、按、弹,脚踏、踢甚至用嘴吹。可以说暗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由此也造就了暗器文化的发展。1.暗器制作使用材料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制作的材料便有所不同。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甚至植物。早期的暗器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都是一些唾手可得不需要精加工的物品,比如竹箭、木刃、飞蝗石,更有高手可以用树叶当做飞刀掷出。其后,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兵器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暗器选择了用金属来制作,比如飞刀、飞镖、流星锤、梅花针、手里剑等种类繁多的暗器,全部是选择用金属制作,这样更能提高战斗力增加杀伤力。选择金属制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暗器的重量,这为暗器的投掷与使用增加了难度与不便,于是便又出现了将金属与自然物品混合起来制作的暗器,比如将飞刀的手柄部位做成木制结构,或者将竹箭的箭头换成金属制作。暗器更多的是在常规战斗势均力敌拖延太久不能战胜对手,或者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为了打破僵局反败为胜所使出的出其不意的特殊攻击手段。其目的多是一击必杀,能够将对手置于死地,所以暗器的制作一般十分精良,能够符合暗器使用者的习惯与心理。2.暗器制作采用形状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制作的形状便有所不同。手掷类的暗器大多数都会有一个手把让投掷者握住,暗器刃部则是尖刃突出状或者呈锯齿状,这样容易给对手造成杀伤。索击类暗器则有尖有钝,这样设计不仅能给对手造成外伤,同时也能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内伤。机射类暗器一般都会有一个发射器装置,射出的暗器多呈尖刃状,发射器推送出强大的物理力量能给对手造成严重的杀伤。暗器的制作所采用的各种形状与形状之间的搭配十分考究,其制作的形状与结构之间的搭配通常便决定了该暗器的使用功效。不同形状不同搭配的暗器,它的使用效果是不尽相同的。除了这些外部形状的设计,绝大多数暗器的构造都具有体积较小重量轻的特点,所以也可以将暗器说成是袖珍型的武器。这样设计便于携带更多的数量,同时更加方便地投入实战中。3.暗器使用方式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使用的方式便有所不同。“出其不意,防不胜防”,通常是用来形容暗器的形容词。当然,暗器的使用方法也正如这些词的形容一样,当对手疏忽大意之时突然掷出暗器,往往当使用者投出暗器的时候都会使对手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在具体的使用方式中,操作方法虽然十分普通简单但是对技巧性的要求相当精湛。手掷类暗器与索击类暗器一般采用甩、投、掷等手法将暗器发出克敌。机射类暗器一般通过按、拉、弹、吹、抖等方式触发弹射机关,弹射机关通过物理力学等方式将暗器弹射出去。当然,各种类型中不同的暗器又有着自己特殊的使用方式,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技巧性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经过长时间刻苦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驾轻就熟地使用该暗器,熟练的掌握该种暗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等,以达到击杀对手的目的。同时,除了需要掌握使用的要领,还需要使用者有着极其深厚的武功基础作为保障,俗话说高手对决内力取胜,只有拥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将暗器发射得更加快速更加有力更加准确并且还能增加隐蔽性,在造成应有杀伤效果的同时还能恫吓对手,让其他敌人闻风丧胆,从而树立自己的威名。

三、武术暗器的功能

暗器的功能不胜枚举,从远古时期的狩猎耕作,到近代的战争防卫,再到现在的强身健体。暗器最常见的用处自不用说,当然还是其战斗、防身的用途。在战斗中,除了用最常规的武器搏杀外,又出现了暗器的使用,这当然与暗器所创造的特殊功能密不可分。一是隐蔽。最大特殊性,莫过于暗器的隐蔽。常规武器对决,双方厮杀的过程十分激烈,两方精神都高度紧张,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对手掷出一枚暗器,一定会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掷出暗器那电光石火的一瞬间,就有可能创造有利战机给对手致命一击,也有可能逆转当前不利的战局创造反败为胜的机会。二是灵活。暗器的灵活性也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暗器的使用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也不受使用方式的限制。第一,常规兵器的攻击范围都有一个限制,短刀短剑只能做到近身攻击,对稍远的敌人很难给予伤害,而长枪长矛攻击距离较大,但是容易折断且攻击近身敌人的时候又显得十分无力。暗器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缺陷,近战可将暗器握于手中同敌人搏斗,远战亦可将暗器甩掷出去击杀对手。第二,常规兵器的使用又无法离手,一旦兵器脱手之后便毫无攻击能力与防卫能力。暗器的出现,又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可以投射出去伤敌,携带数量多的情况下还可以多次使用,多次给予对手打击也可以同时打击多名敌人。三是攻击防御。另外,暗器除了在攻击性上给以强大的支持外,在防御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暗器不仅有在战斗中防守反击的功能,还有制作暗器机关来防御保护的功能。防御型的暗器机关,可以拖延对手保护己方,也能在对手触发机关后给予打击伤害。

四、武术暗器的分类

暗器飞镖的分类十分细致,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手掷类暗器、索击类暗器、机射类暗器以及药喷类暗器这四大类,四大类型中则罗列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暗器。另外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便将它归类为其他暗器。(1)手掷类暗器。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手握器,通过手、手腕、手臂的甩、投、掷等手法将暗器发射出去的暗器类型。人力有强有弱,暗器也有大有小,其射程的远近也不等。此类暗器使用简便且能大量携带,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其类型南北各地也不尽相同,主要类型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飞叉、飞铙、飞刺、飞刀、飞蝗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等。手掷类暗器最负盛名的代表就是飞镖与飞刀了。镖,主要靠掷射伤人,一般由金属材质做成长短轻重不一的镖形。适用于近距离使用,但是也有武功高强者能够接住对方射出的飞镖并还击对方,这就是有名“接镖还镖”。武林中属于暗器的镖主要有四种:带衣镖、袖镖、简镖和钱镖。飞刀,同样是靠掷射伤人,亦属镖中的一类。一般由金属材质做成刀刃,由木质材料做成刀柄。近战可防身,远战可掷射。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兵器排行榜中“小李飞刀”位列第二,可以看出飞刀的威力有多强大。飞刀有单刃、双刃之分,其中属柳叶飞刀最为常见。(2)索击类暗器。索击类暗器是指以绳索系住暗器的一段,手握住另一端,用力抛出伤人,同时攻击之后可以迅速回收暗器再次攻击,如此连续不断地使用。鞭法是以圆周运动为主,借助于手臂的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动,增加惯性动力而改变圆心及其方向。其优点是攻击之后可以再次收回然后再次发动攻击,但缺点是用法较单一且只能携带一个,速度较慢。主要类型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等。索击类暗器大家熟悉的有绳镖、流星锤、飞爪以及软鞭。(3)机射类暗器。机射类暗器是依靠弹力或机关来发射暗器,其射程是各暗器种类中中最远的一种,护身自卫的能力十分强大。著名的诸葛连弩就属于机射类的武器。机射类暗器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刻都准备好,可以掌握任何时机来发射,可以提前发射也可以视情况推迟发射亦可以用机关预测时机来发射。同时机射类暗器借助物理的力量,提高了暗器射出的速度、力量以及准确性,提高了杀伤力。主要类型有:袖箭、弩箭、弹弓、踏弩、背弩、雷公钻等等。(4)药喷类暗器。药喷类暗器即是在暗器中,装入各种剧毒以及可燃物,让人中毒、燃烧而死。主要类型有:喷筒、袖炮、迷迭香、鸟嘴铳等等。

五、武术暗器文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着暗器文化的发展,而暗器文化的发展又回过头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第一,由暗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暗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暗的字面意思是光线不足、黑暗的,其引申的含义则是隐藏不露的、秘密的、不明朗的。对于暗器的使用是在暗中进行的,是令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中招,不是光明正大的胜过对手,是一种暗地里使用的阴招。所以,由暗器所产生的这类文化现象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暗器的这些特点。最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暗箭难防,很显然字面上就能得知难以防范的暗箭是暗器中的一种。其次还有“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另外诸如“暗藏玄机”、“趁其不备”、“暗箭伤人”等各类的词语、成语、歇后语,都是由暗器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暗器在这时早已脱离了一种伤人武器的原始含义,形成了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第二,由暗器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在暗器里,范围类型最广、使用最多的当属镖。由镖又产生了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一种职业,那就是镖师。镖头成立镖局,聘请镖师,镖师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武艺与团队的配合,护送雇主投保的物品上路,直至目的地。与今日的快递行业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镖局之所以能够出现,除了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外,中华武术的存在也是其出现的重要物质条件。没有武功就不能成为镖师,而没有镖师则不能成立镖局。镖局出现在明末,兴盛于清朝。与暗器在明朝走向成熟,在清朝达到巅峰不谋而合。这也在某种程度说明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镖局、镖师的出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承,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的交流与创新,促进了武德的发扬光大。这也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之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并在这么多年后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当然一些镖局压镖的传奇故事,也在坊间传为佳话。第三,暗器飞镖对于主流武术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流传至今,已经产生了许多流派。但是,所有习武之人都有自己必须具备必须遵循必须信仰的东西,那就是武德。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是停止干戈;德是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言行举止。主流武术文化虽然在发展,但始终离不开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习武之人对练,讲究的是点到为止。而古时候的武林中人,决斗也讲究武德,讲究以一敌一、讲究正大光明的对决。暗器的出现却恰恰违反了这些观念,趁其不备趁人之危、暗中偷袭突施冷箭、下手狠毒致残致死。所以暗器会给主流武术文化施以一些黑暗的、不光彩的影响。但事实上,主流武术文化并不排斥暗器的出现,暗器其自身并无好坏是非。暗器的出现只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它只是一种使用的器具。重点在于制造使用这些暗器的人们怀着什么样的心理,有着什么样的道德修养。侠客们使用暗器防身救人、劫富济贫,而恶徒们则使用暗器杀人放火,谋财害命。第四,暗器飞镖与武侠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于刀光剑影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精神,这是武侠文化的特殊魅力所在。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暗器,武侠小说所演绎出的武侠文化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武侠小说之所以如此吸引读者,就是因为其中总会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打动人心的儿女情长,有义薄云天的侠义精神,有让人兴奋的神兵利器,当然也离不开暗器那神秘诡谲的魅影。小说创造的世界神奇、自由、神秘,玄幻而又不失真实。各类人物性格各有特色,各种绝世武功令人眼花缭乱、神兵利器也是五花八门。百余年来,武侠小说的故事思路与打斗场面基本相同,满是杀伐之声,而侠客总是拥有盖世武功绝学持有绝世神兵利器,纵横天下除暴安良赢得江山美人。侠客们打斗的能力则经历了“宝剑宝刀”到“宝剑宝刀加暗器”再到“宝剑宝刀加暗器加内力”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武侠作品创作也加入了新的东西。暗器在作品中的加入,以及暗器在作品中重要的地位,都有其充分的道理。所以回到本质的问题上来,不知道是暗器影响了武侠文化还是武侠文化影响了暗器。亦或者说暗器影响了武侠文化不断的发展,武侠文化也推动着暗器不断的进步。

六、武术暗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暗器及其文化,对于生产生活、文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出现短暂的鼎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走上了没落的道路。直到如今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暗器及其文化,属于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加以保护并传承下去,保留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完整性。第一,武术暗器文化保护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武术文化在21世纪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文化融合、全球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其作用显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暗器文化更是无人问津。现如今,见过真正暗器的人少之又少,真正在习练暗器之术的武林中人更是寥寥无几,而相关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更是乏善可陈。可以说,国粹正在逐渐地消失,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将面临消亡的危险,也许再过几代人,这些名词可能就出现字典里了。第二,武术暗器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要结合我国自身体育文化的特点,合理地制定武术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其中各个细节,重视边缘部位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修复、弥补、升级,保证其完整性不受缺失。其次要反思武术暗器文化失落的原因,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将丢失掉的东西及时找回。最后则是要重建武术暗器的文化体系,使其能够适应现今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节奏,构建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第三,武术暗器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内涵开始逐渐淡化,并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加速消亡,这对武术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虽然暗器已经被岁月淘洗出历史的舞台,但它所留下的文化底蕴却依然存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武术暗器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吴志勇 潘炎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庆杰.武术暗器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2]汪宝树.暗器琐谈[J].辽宁体育科技,1989(Z1).

[3]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林建华.论中国武术文化的保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李翰如.逝去的飞刀[J].读者,2005(3).

[6]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7]古龙.天涯明月刀[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8]古龙.飞刀,又见飞刀[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9]刘东波.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10]于志均.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11]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吴超.中国武侠电影冷兵器影像及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吴超.中国武侠电影中冷兵器影像的暴力美学[J].南方电视学刊,2011(4).

[14]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文化软实力;常熟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 1)04-0173-05 收稿日期:2010-11-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随着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许多城市都纷纷制定和提出自己的文化发展目标,力图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而只有根据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文化发展战略,才能使文化的战略地位在城市发展中得到科学定位和具体落实。承继和弘扬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确立文化发展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优先地位,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城市的转型升级,构建特色化、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文化。

一、历史文化遗产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由约瑟夫・奈最早于1990年提出,其原意主要是针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竞争力。此后,该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其子概念,“文化软实力”多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理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文化传统等所形成的引领力、凝聚力、同化力、传导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运用于现代城市的发展之中,则进一步产生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总体来说,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基本构成部分。硬实力主要指向基本资源、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支配性方面;软实力主要指向文化产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建设性方面。而“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自有的所有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创生力量,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感召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体现一个城市由内到外、由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的传承力和生命力,主要由包括城市景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等元素的物质文化,文化法规、机制体制、战略规划等元素的制度文化,以及市民素质、民风民俗、城市精神等元素的精神文化构成,其根本指向是支撑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性文化力量。有学者甚至把城市文化软实力看做城市经济实力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函数,具体表述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传承力+文化保障力)。其本质就是依靠特定的方式,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文化价值与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城市的个性与精神,凝炼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蕴含,促进人文城市的构建,进而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由此,应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纳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估体系。而文化资源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首先要使之牢牢根植于养育它的现实文化土壤。其中,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所具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见证和沉淀了城市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凝聚着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内涵,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还能够借助文化传播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参照。由此观之,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对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具体而言:

(1)历史文化遗产是“过往时空的提示物”,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足迹,是其文化底蕴的稀世物证和重要载体,并在不断的积累中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个性。它告诉人们只能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会中认识和把握自我,从而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真切的人文关怀。(2)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表意象征,在其精神内涵上,反映着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它作为连接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和精神纽带,是打开人类创造自身历史之门的文化密码,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价值。由此,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培育人们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之积极地关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3)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历史的依恋和移情也不断充实着现代人的精神空间。“人是悬挂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文化动物”,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让后人了解先民的生活习俗,也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市民的内聚力,积极培育现代城市精神。(4)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历史文化遗产在塑造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生产力还表现在文化产业在当代经济结构中对传统产业的重组和带动作用,成为反映城市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复生的文化资本、精神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一个城市共有的信仰和象征,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价值。积极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在于满足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更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延续城市文化甚至生活本身,使世代人们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不能消失的未来心跳”。

二、常熟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既是由该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也是该地区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先民就已经在这里聚居生息。悠久的历史铸就了常熟深厚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由此构成常熟这座文化名城在当展的重要背景和人文条件。常熟境内现有多处原始文化遗址,如距今约5500年的崧泽文化时期的钱底巷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罗墩遗址及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文化遗址吴王点将台等;常熟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文学、书画、音律、藏书、金石等方面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这里诞生了位列“孔门十哲”的南方夫子言偃、元四大家之首黄公望、

两朝帝师翁同稣与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严潋(号天池)所创虞山琴派、钱谦益所开虞山诗派、王晕(号石谷)所领虞山画派、林皋所扬虞山印派更是彰显了常熟历史文化的钟灵毓秀,博大精深;常熟人历来有藏书的传统,著名的藏书楼有脉望馆、绛云楼、汲古阁和铁琴铜剑楼等,浩浩历史之卷翻出的是常熟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儒雅情怀;此外,常熟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布局在全国也是独具特色,整个城市沿山筑城,而且城内水网纵横,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现在保存较好的历史城市风貌有西泾岸、南泾堂、琴川河与南门坛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古人的建筑风格和生活风貌依旧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现代人面前;除了人文景观外,这里山水相望、中贯七溪,整座城市与山水园林交相辉映、引人人胜。美丽富饶的常熟凭借悠久历史所赋予的深厚文化底蕴,薪火相承、辉映千秋,展示出吴中风情的独有意蕴。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常熟地方文化的个性特色和自成体系的文化架构。

基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借助明显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常熟积极跳出县级市文化发展的小格局、小圈子,致力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特色文化建设。(1)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常熟保留的文化遗迹在江苏省县级市中独占鳌头。目前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控制保护建筑66处。(2)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如翁同稣纪念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白茆山歌馆、常熟博物馆、美术馆、评弹艺术馆等反映地方文化特色,融古典与现代韵味为一体的文化场馆,既延续了常熟的千年文脉,也为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成为人们了解常熟文化的重要窗口。(3)立足地方特色,积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比如,“一镇一品”工程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培育出尚湖镇的“戏曲”、董浜镇的“灯谜”、古里镇的“白茆山歌”、虞山镇的“篆刻书画”等一批地方文化品牌。(4)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原则,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比如白茆山歌作为原生态吴歌代表,曾十进北京城;中国古琴艺术节的举办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节更是把常熟的民间艺术推向世界宽阔的舞台。(5)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为方针,制定出台了《常熟市2010至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常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常熟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就的获得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常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弘扬,显示出常熟较高的城市品位,焕发出江南水乡、吴地风情的特色文化气质。

但是面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求的提出,为了把常熟的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需要在对城市文化的认知、评价和建构过程中,积极培育常熟人的主体精神,理性认知与把握城市的文化命运和发展前途,从而实现常熟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从目前来看,常熟在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历史文化遗产时常成为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融合的试验田,如何解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常熟面临的核心问题;二是城市文化的内涵展现还不够充分,对自身城市精神的凝练也相对不足,乃至于市民对于维护和建设文化名城的社会参与度与自觉意识有待加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但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政府在政策法规上的刚性支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等环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构建起全面开发和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的保障体系;四是复合型的文化理论研究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等相对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常熟自身的文化产业优势也相对不明显,缺乏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匹配的创新型文化产业群,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营销战略,做大做强区域文化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三、依托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葛蓝・艾波林(Dr.Graeme Aplin)认为,遗产是一种“诠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诠释不同。就会使其体现出不同的意义。探讨常熟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考虑它客观性的本体价值,还要关照外部因素对其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作出包括历史、文化、精神、经济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考察。只有如此,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定位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孕育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地域风格和气派。

坚持思想先行,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塑造。文化观念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反映了最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基本价值取向。坚持思想先行,就是要坚持用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现实,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培育具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精神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灵魂,构建城乡社区群众的精神家园。常熟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常熟人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代表了常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应当承继、发扬其历史文化精髓,凝练和提升“开放、勤奋、精致、创新”的当代城市精神,使之成为支撑现代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标志,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精神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旦为他者所认同、接受和赞赏,乃至成为构成主流文化或价值观的重要部分,那么发源于这种文化的城市自然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举措,需要动员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并自觉践行。

加强遗产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是一个生态性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共生性,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等外在条件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在现实中的身份标志,不仅塑造城市自身的特色,还是加强不同地域文化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一个鲜明的时空坐标。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整体、活态和可持续性保护的新阶段,应尝试构建自己的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

立体式保护。即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科学保护,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同时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维持好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的特定自然和文化环境。为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标准,展开对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登记、分级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通过政府专项资金和民间融资等形式,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加强相应的立法,使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有法可依;并注重相关的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提高人们对文化保护区的认识及自觉。总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并通过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氛围。

搭建有效载体,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们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形式载体。载体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工作的重要主题。加强载体建设也是经济文化一体化条件下,体现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功能、创造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要改变把文化作为经济“婢女”的工具化思想和做法,确立文化的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要以城市精神统领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商贸发展以及教育、旅游等各个方面,在景观改造、商贸网点、社区建设中为文化发展预留相应空间,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常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需要以此为基础,继续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平衡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要努力探索文化设施良性运转的内在机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具有地方标志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容、形式、机制上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依托人才兴文,积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人才是文化传承和创新之本,得人才则文化兴,失人才则文化衰。建设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是促进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而品牌运作也是市场经济及大众传媒普及的情况下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关节,是提升城市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无形资产。改革开放以来,常熟在培养和使用本土文化人才,拓展人才柔性流动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今后要进一步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采用学历提升、委托培训、专题研讨、考察取经等方式,促进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并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同时,要在社会文化活动的举办、景观载体的建设、公用文化事业的运作、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全面导人品牌管理意识,继续推进民间文艺创新,不断开发新的地方品牌和精品力作,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创造和普遍享受的社会大事业,激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创生力量。

强化策划创新,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策划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提出思路对策、进而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的思维及创意实施活动。它以目标为起点,以信息为素材,以创意为核心,展开具体的思维实践活动,是思维与行动、主观与客观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善于跟踪和运用新的知识,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策划。策划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文化工作是十分依赖于创意的实践活动,文化产业是个性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要把高起点的策划作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文化活动创新的关键,在组织层面和组织之间大力倡导创新、激励创新,积极推动多学科的知识应用和头脑智慧风暴,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通过政策、资金的有力扶持,整合内外文化资源,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起带头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发挥数字网络技术、现代传媒的作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合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立足当代文化市场的主导需求和情感诉求,善于借助影视剧、舞台剧、艺术节、文学创作等形式,叙述社区故事,推广地方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文化辐射力。比如,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爱情故事、翁同稣的传奇人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等,都可以成为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题材。另外,还可以发挥人文历史地理优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领,在融会地方文化特色基础上推陈出新,大力发展参与型、开放式、多风格、精品型的文化生态旅游业、文化演艺业、娱乐休闲业以及文化工艺品产业等,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篇10

作者:毛德华 单位:浙江省淳安县左口乡综合文化站

据史书记载,左口文化的渊源,可追寻到2800年以前,在我县现有保存的家簿中,有很大一部分家簿里,在描述宗族发源地的章节里,都写到“蔗山”这个地方,据考证,史书中的“蔗山”就是我们现在左口的蔗山“,蔗山”就坐落在该乡桥西村丰坪自然村。这说明,左口是我县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左口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人文文化遗产,我们今天看到的凤翔村口的“巩安桥”,龙源庄村的“洪氏宗祠”,各村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古墓葬。芳桥的进士第、贡员扁额,显后、凤翔、九龙、塘边等村保存的旗杆石,以及六大庙会文化。这些足以证明左口祖辈的智慧和辉煌。是左口人现在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文化财富。可是现在的左口人,已经将古民居疯狂地拆除改建,那些雕梁画栋也被卖之一空,我曾经多次与古民居所有人讲述保护古民居的重要性,他们总因建房地基无处可选,政府规定一户一宅,拆建和另建审批面积不同等因素,以及收购古建材老板的金钱诱惑。把我们的劝阻都将付于东流。古桥上面堆猪粪,古墓面前挖茅坑。让人非解。虽然如此,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左口凤翔村口的“巩安桥”,龙源庄村“洪氏宗祠”,现以得到修缮保护。但是还有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馈宝有待我们去拯救,这是我们从事第一线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我们责无旁贷。但我们更要呼吁,各政府职能部门在规划、设计、拆建审批过程中,切实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批准拆他们是拆不掉的。同时,我将不舍一切努力,建议政府安排资金,建设左口古文化陈列馆,将芳桥的进士第、贡员扁额,显后、凤翔、九龙、塘边等村保存的旗杆石集中展示、保护。

弘扬历史文化,鼓舞后人奋进我是县民间艺术研究会理事,本人认为,在弘扬历史文化工作中,首先,要热心去了解历史文化,要以崇敬之心去敬仰历史文化。我县在宣传和弘扬历史文化的做法上还存在很大缺陷。“文献名邦”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由我们淳安人的祖先,在我国科举时代,得以皇帝赠予的。据我县县志记载,从公元707年至1895年的1189年间,我县考中进士308个,其中三个状元、二个榜眼、一个探花。他们中间有三朝宰相商辂,有太子先生方楘如等等。是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荣得了皇帝赠予“文献名邦”的巨荣。在今天繁华的淳安大地上却找不到一处能真正证明“文献名邦”的足迹和标志。在此,有人肯定会说,我的话说的不对,我们不是有宰相岛、有状元桥、旅游码头有商辂、贺齐等祖辈的塑像吗。是的,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丰碑,可以说这是现代淳安人的羞耻。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知,如果一个人家把祖宗的画像挂在过道边,能说这家人对祖宗很崇敬吗?如果一个宗族,把祖宗的塑像立在路旁,他还有脸面说对祖宗很敬仰吗?如果家里出了个宰相,即把宰相的塑像放到一个小岛上,能不感到羞耻吗?一个不懂得敬仰历史文化的人,去做创新文化产业,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生命力。我县为提升城市品位,建了千岛湖广场、秀水广场、滨湖景观带,可谓是让人耳目一新,但在这个华丽的工程里,即很难找到一点展示淳安文化的气息,仅有的一块新安江移民记事碑,又被几棵大树所拢罩。这样一座华而不实的城市,是一个花俏的摆设,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物体,毫无价值。我们要以祖先的辉煌而感到荣耀,我们应该把祖先的辉煌故事展示传承,我们应该建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城市,我们应该建宰相府、建进士大观园。以宰相来命名广场,以状元来命名公园。在城市最显要,最繁华,最广阔的位子,竖立宰相的塑像,立碑林、刻诗文,把赞美淳安的诗文展示出来,把赞美淳安的诗文流传于世。从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来展示“文献名邦”的魅力。

总之,农村文化发展中注重弘扬历史文化具有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保护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渊源,要了解历史,了解当地文化的渊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注重弘扬历史文化,才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