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7 05: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河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黄河文化月活动从2021年4月13日持续到5月8日,共25天。
2、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有九大系列活动,包括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沿黄九省“黄河珍宝——大河流域文物精品展”、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黄河流域舞台艺术精品演出季、黄河文化主题艺术沙龙、2021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理论;措施
一、注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黄委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是这样,它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否则企业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生命力。增值开发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黄河精神追求的“务实”二字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努力使之发扬光大,最终形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黄河企业精神。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强调人的基础能动性,坚持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这一理念。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黄委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关心职工、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和信任职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团队意识的形成。而它的形成,首先是企业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只有有了一个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企业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很强战斗力的整体。克服形式主义,保证言行一致。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二、黄河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好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要想切实建立企业价值观体系,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我们治黄事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企业自身所处的地位,环境,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其经营状况着手。通过大量的实际调研、分析,结合企业管理层本身对企业发展的考量,从企业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确认企业的愿景。依据企业发展必须遵循的价值观,确立企业普遍认同、同时又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并可以促进和保持企业正常运做以及长足发展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必须是无论社会环境和时间怎么样变化,都应该不会进行大的调整或改变。
(二)制定好企业的行为准则。制定了新的企业理念,并不是把它形式化,停留在口号、标语层次。作为企业家,需要贯彻它,需要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怎么样引导,规范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就需要着力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模范、榜样、传播途径、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落实。
(三)设计好企业的形象符号。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和吉祥物。只要确定了这四种元素,其他的应用设计就会水到渠成。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水利行业的特殊属性,融入黄河企业经营的特性和目标,体现黄河企业的精神内涵。其次要参考大量国内外设计行业的流行趋势,作为设计参考。综合考虑和评估后,最后确定具有艺术美感的黄委企业形象基本元素。
三、注重发挥好黄河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黄河文化,是建设企业文化的精神源泉。团队文化是构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基石。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凝聚和缔造和谐团队文化的灵魂。黄河文化不但为黄委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础,还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优化路径与方法。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载体,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黄委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牢牢把握黄河精神的内在本质,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立足黄河、面向市场、经营全国的目标。在发展经济、开展经营的过程中,黄委的一些优秀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三流的企业做品牌,四流的企业做服务,末流的企业做制造。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变革,更不能脱离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大背景。只有积极从黄河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建设起全新的、和谐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才有可能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篇3
关键词:黄河文化;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57-03
兰州市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具有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好省会兰州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积极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不论是对于转变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带动丝绸之路文化带与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区及陇东南文化产业区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研究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黄河文化是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资源条件
黄河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黄河文化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正因为这一文化的核心性,黄河文化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兰州市黄河文化是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明显的黄河兰州市地段特征,这就是山水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为了一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黄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兰州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兰州市黄河文化资源也成为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展示兰州市黄河文化符号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和潜力所在。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市文化产业,提供黄河文化服务,丰富兰州市黄河文化发展的内容,应成为今后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0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84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5.23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99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2.21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1.91%;2013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8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06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动态来看虽然占比在下降,但总量在大幅增加。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兰州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随着兰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都市圈文化产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三)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面临良好机遇
当今全球性文化产业制造中心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出现了战略性“拐点”的机遇。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向西开放的机遇,以及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的建设,使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兰州市应利用在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自身优势,带动和盘活融山水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黄河文化资源,把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包括: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黄河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打造更多兰州市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
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兰州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形成了兰州市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就是要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塑造兰州市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发掘黄河文化资源,发展反映黄河文化内涵和渗透了黄河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将兰州黄河文化价值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价值,提升兰州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辐射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让兰州黄河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播,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发展力。为此,要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设计好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架。
(一)空间布局――打造“一带三基地”文化产业区域架构
根据《兰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划,未来兰州市将根据本市资源优势、城市特色、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以“一带三基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布局。
“一带”即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应把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建设成为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产业带,集文化推广、风情旅游、特色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使之成为兰州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长廊和水上乐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的建设,应以以黄河文化体验为主线,加快推进位于黄河沿线的青城古镇、什川古梨园、黄河楼、兰州老街等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生态产业、休闲餐饮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各有特色的的产业结构。
“三基地”由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构成。
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建设,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如秦腔艺术、庙会、葫芦雕刻、太平鼓表演以及兰州市的饮食文化等。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兰州市已建成了秦腔博物馆等,通过展馆和演播大厅可以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兰州传统娱乐业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的厚重感,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休闲娱乐项目,今后应该继续挖掘,发展更多体验型休闲娱乐活动。此外,还应加快发展兰州市有比较优势的休闲娱乐项目,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娱乐企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建设,要依托兰州市新区的政策资源优势、兰州市高新区的先发优势和兰州市经济区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广纳贤才,聚集创意、设计、策划、绘画、影视、动漫等行业的精英,努力将文化创意研发基地打造成专业化的文化创作中心。同时,要通过政策鼓励和资源注入,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促进文化创意孵化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助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此外,还应通过建立产品展览馆,加强与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示以兰州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中心,开展文化创意沙龙,促进文化交流、创意融合,推广文化创意产品,推进“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健康发展。
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建设,应依托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构建和谐、绿色、生态新家园为理念,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态两大特色为龙头,将其建设成为融生态观赏、民俗游览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主题生态产业基地。在项目选择方面,应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民俗特色工艺品研制生产和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生态农业等,在空间拓展方面,要积极向城市渗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饮、文化娱乐、文化生态区域景观等,增强在可游性和可赏性方面的吸引力。
(二)产业重点――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
从产业层面看,兰州市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应该是一个主体、两大羽翼。一个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两大羽翼是文化旅游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民俗文化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以兰州市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创意设计、广告展示、文化信息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包括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工艺品创作、建筑装潢等创意活动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等新的文化产业增长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其次,兰州市各创意文化产业园要加强与“北上广深”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区域的交流合作,让兰州市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对接这些地方的文化产业优势,对兰州市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深化和提升,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努力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各种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要在已经形成的黄河风情线基础上,围绕“母亲河”主题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同时,要打造集产业发展、文化博览、会务会展演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精品黄河文化活动,做好黄河文化展示、黄河休闲体验方面的文章,提升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还应打造更多兰州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让游客能够更多体验兰州黄河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第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首先,积极培育与创新新闻出版印刷产业。依托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以主业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中的传统制造向数字创新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采用网络出版、网络传播等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出版的时效性,不仅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且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绿色服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愉悦的文化消费,以此扩大兰州市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促进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极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演出受到全球观众的瞩目,利用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大力挖掘演艺文化资源的潜力,应成为成为甘肃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而兰州市作为甘肃省文化娱乐消费相对比较成熟和活跃的主要市场,应在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特色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方面不断创新,构建娱乐、休闲、餐饮、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业态组合,以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激发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四,重视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兰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民间艺术技艺优良,社火表演、太平鼓表演、木刻版画、沙雕艺术、葫芦雕刻,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兰州牛肉拉面更是将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餐饮展示在世人面前。重视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和宣传,打造自己的品牌,并进行产业创新,将民俗文化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民俗文化扩大推广。
三、促进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开发和打造具有兰州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展示兰州市独特的文化,就必须将兰州市特色文化符号凸显出来,并挖掘其潜力,展示其独特魅力。对兰州市来说,黄河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都市文化产业,应围绕黄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注重品牌培育中的文化植入。黄河文化蕴涵着厚重包容、坚忍不拔、朝气蓬勃的人文意蕴。要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就应该把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品牌建设中,使品牌文化与黄河文化相契合,凸显出其特色和精神;也可以通过品牌文化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使黄河文化的理念和主题深入人心,使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次,要努力将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影响力的的品牌文化。兰州黄河文化的开发已经打造出了一些品牌,如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品牌等,但要使兰州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度更高,精神价值的影响力更大,文化品牌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就要力争把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含金量的品牌文化,依靠品牌文化的传播、引导、提升,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和与之关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力度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社会价值,为此,兰州市应当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加大创意型文化产业开发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作用,政府要为加强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激励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降低产业融合壁垒等,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意转向,增加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提供保障条件等薄弱环节的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引导生产企业与原创企业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版权转让等,把创意产业价值延伸到生产企业,使创意产业产品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在推进兰州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兰州新区建设中,更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塑造兰州市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凸显出兰州市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兰州市应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条件和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围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主题,把文化因素植入产业发展中。一方面,积极发展兰州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业,以文化产品制造拓宽加工制造的范围领域,充分挖掘区域典型文化物品的内容,如黄河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其知名度,努力以产品质量和品牌内容增加收益,拓展市场,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导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推进已有的文化品牌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开发项目,纵深开发文化品牌的潜力,为其他产业带来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努力延伸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关联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主导文化产业过程中,利用主导产业本身的高度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转变。
(四)利用“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促使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作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地带的重要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方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黄河文化是兰州文化的标志和魅力所在,兰州市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对兰州市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平台和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大力弘扬兰州黄河文化,扩大兰州黄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有识之士关注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投资于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步伐,通过产业引导、政策倾斜、项目扶持,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贸易等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培育出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助推这些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兰州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挖掘兰州文化产品的国内国际价值。
(五)构建社会各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较大的投入,兰州市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完善。首先,要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为民间资本平等、公正地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提供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公平合理持续的的融资平台。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开发适合于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多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再次,政府应设立创投基金,对于处在起步阶段但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性、示范性投资,更多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和国外投资的进入,形成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逐步优化兰州市的文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4).
篇4
一、引言
“河湟”最早是指流经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后来就将由黄河和湟水冲积而成的大片谷地称作“河湟地区”或“河湟谷地”。早在《后汉书•西羌传》中就有“乃渡河湟、筑令居塞”的记载。河湟地区所指的范围有小河湟和大河湟之说。小河湟指的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包括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大河湟则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了甘肃的其他一些地区。河湟的中心是河州和西宁。
从自然地理位置看,河湟地区西倚青藏高原,并与之连为一体,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且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处于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与甘肃定西、甘南,青海海南、海北等地区相接。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不仅宜于农业生产,也适宜于牧业生产。
从人文环境看,河湟地区是儒家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处。宋元时期是河湟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一些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者以及中原内地的商贾不断来到河湟,并有部分人定居于此。随之,他们也将各自的民族文化带到了河湟。久而久之,在河湟地区便形成了藏文化、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格局。
二、河湟地区的文化交融
河湟地区的文明包括儒家、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三种文明。三者在河湟地区交往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三方相互尊重,相安无事;所谓“不同”就是说存在差异,不强求一致。儒家的仁礼和合;佛教的慈悲情怀;伊斯兰的清洁精神,从理论上看,三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利害冲突,可以互相补充,彼此欣赏(美人之美),加上三者共处一片蓝天之下(河湟),这是三者“和”的现实基础。但是“语言和宗教是文明的两大关键课程”,也就是说从文明的载体看,三者的差异悬殊还是很大的。
儒家的载体是汉语和汉族,其“仁礼和合”思想附着在宗法(血缘)社稷(地缘)基础上的等级社会结构之中,有着严格的尊卑、亲疏的等级秩序,显然,其中并没有佛教慈悲情怀及伊斯兰清洁精神的位置,儒家讲究夷夏之辨,认为夷狄遵从了儒家礼仪,夷狄就成了中国人,夷狄如果不认同儒家礼仪,即便生活在中国,也不以中国人视之。由于伊斯兰洁身自好,不参与中国主流社会的思想交锋,因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到了清代,官员、士大夫中歧视伊斯兰教的言论比比皆是,这说明儒家对佛教与伊斯兰教划了一条无形的界限。而佛教对儒家也有批评,认为“那南赡部洲(中国)者,贪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具体到藏传佛教,它的载体是藏语、藏族、佛寺。它不同于汉地佛教之处就在于它有严格的活佛转世制度和经院教育制度。它是以出世为特征的,它的藏语表述,寺院传承、教义的思辩性,人生态度的出世性,使佛教慈悲情怀同样具有一定的界限。而伊斯兰教也严格地和儒佛保持距离,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伊斯兰教讲究“真主独一”,用哲学的语言讲,就是一神论,而佛教,有人说是多神论,有人说是无神论。儒家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祖宗崇拜、皇权崇拜,民间的泛神杂信倾向明显。伊斯兰学者赞同儒家的入世精神,认为儒家的“修齐治平”是人生大道,但批评儒家不明“原始要终”之至理。
三、多民族文化互动中的变异与同化
文化的变异往往是导致文化整体性变异的基础,整体性变异是历史过程中部分变异逐步积累的结果。十三世纪后在河湟地区孕育产生的土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新的民族共同体,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过程中,以各自先民的文化为基础,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无疑是各民族先民文化由部分到整体逐渐变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系统的过程。因此,尽管各民族文化与其先民文化之间有渊源关系,但已经是不同于其先民文化的、经过了重构的新的文化。而这个过程的完成,与族际间互动关系密不可分。高丙中曾就土族文化的重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土族先民文化是以萨满教和蒙古语为基本特征的牧业文化,而现当代土族文化是在其先民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汉两族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后建构的一种农业文化,是一代一代土族先民对原有的牧业文化重构的产物。很显然,土族文化的这个“重构”是由与周邻民族即主要是与汉藏两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所促成的,是土族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族际间文化互动的结果。土族的文化是如此,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的文化大致上也都是如此。和土族一样,东乡族和撒拉族这些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多种民族也即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文化互动在各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汉、藏、蒙、回这些大民族的文化是上述各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重要资源所在。
文化同化或文化转化的现象主要反映着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转向另一种文化,也即被另一种文化所同化。在河湟这个民族的地区,我们既到看得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化现象,也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化现象。
篇5
伤,现在好想为你摘小黄花,可是却再也没有机会,无法和你一起过生日,无法看你现实的笑,无法紧紧的抱着你。
清,那夜梦见你,却只是爬在你的腿上哭泣,因为无法挽回的爱。还没能抱住你,敲击的声音将我带出有你的空间。
醒,真的好想你,真的好想抱抱你,真的好想再为你摘小黄花,真的好想再看看你笑的样子。
很久没有叫你,这个称乎却没有僵硬。很久没有叫你,这个称乎却仅属于你。
虽然没能像大家能够叫得出口,虽然没能像大家能够久久依赖这称乎。可是我不哭,因为我很坚强。
我很爱你,即使你不在我的身边。我很爱你,即使你早早的离开。我很爱你,即使你无奈的将我遗忘。
没有记忆的你也许是幸福的,因为你不会再因为我的调皮而感伤。没有记忆的你也许是悲伤的,因为你无法想起我给过你的美好。
记忆里,每当安慰哭泣的你,我也会难过的掉下泪水。记忆里,每当照顾生病的你,我总会疲倦的睡在你的床边。
拉着你的手,那样欣慰。亲着你的脸,那样温暖。看着你的笑,那样幸福。看着你的泪,那样疼痛。
让我抱抱你好吗?即使在现实的生活已经无法与你相拥。让我看看你的笑好吗?即使在现实的生活已经无法与你嬉戏。
让我亲亲你的脸好吗?即使在现实的生活已经无法得到这样的温暖。
有你的时候,我是坚强的。有你的时候,我是快乐的。有你的时候,我有真实的——笑容。
春已到,河边上的小黄花又开好了,还是那样美,像你的笑容。还是那样诱人,像你迷人的面孔。看似有点忧郁,像你因为担心而不安的心情。
妈妈,如果可以,让我再为你摘些小黄花,给你一个花瓣也好。妈妈,如果可以,让我再抱抱你,给你传达我的思念,一下也足。即使今生的缘分已尽。
篇6
炎热的夏天到了,花园里凤凰花开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火似的。近旁的腊梅花还没有开放,凤凰花看见了,就奚落它。
“小腊梅啊,你敢跟我比美吗?”凤凰花高傲地问道。“凤凰花姐姐,你很美,我比不上你。”腊梅谦虚而有礼貌地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丑陋的东西!”凤凰花摆出了一副鄙视的神气。腊梅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任务不是比美,而是美化环境。再说……”“你胡扯些什么!”没等腊梅花说完,凤凰花就怒气冲冲地打断了对方的话,她火冒三丈地说,“你怎么敢跟我这个大名鼎鼎的凤凰花顶嘴!”“何必这样呢,我们还是和平相处的好,吵什么呢!”“和你这个下贱的东西在一起使我感到羞耻,你算老几?走着瞧吧,你总有一天会被园丁撕成碎片的,我却永远在这里享受着人们的赞赏!”腊梅花听了,就再也不理会骄傲的凤凰花了。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也不知过了多少天,寒风把寒冷的冬天送来了。这时,谦虚的腊梅花迎着风雪开放,黄得像蜡一样。凡是路过这里的人都赞叹起腊梅花来。有的说:“腊梅花长得真漂亮啊!”有的说:“腊梅花真是风雪中的小勇士啊!”腊梅花听了人们对它的赞美,羞答答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可是在这个寒冷的时候,腊梅花旁边的凤凰树上的凤凰花却早已凋谢光了,树干上只剩下了一些干枯的树枝,看上去好像快要死了一样。
篇7
荷花在唐长安城的种植范围极为广泛,其因素之一是唐代长安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越性。唐时关中地理条件优越,有、椤泾、渭、灞、骸沣、涝八水绕长安之说。而在长安城内,经修葺供生活和娱乐所修建的池、渠更是数不胜数,唐诗中对其描写更是屡见不鲜,著名的池、渠有: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兴庆池等等。荷花作为最重要、最具有观赏性的水性植物之一,自然在“多水”的长安城内,成为天性热爱生活的唐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文人墨客所欣赏赞美的对象。于是,在唐诗里皇家园林的描写中,自然少不了荷花的篇章。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涉及曲江的诗歌达到四百篇左右,是现存吟咏唐代长安城地标的诗歌中,所占数量最多的重要地标之一。曲江位于长安城东南部的贵族游赏享乐之地,这一称呼出现自秦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武帝)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辞曰:‘登陂e之长坂兮,坌入曾(一作层)宫之嵯峨。临曲江之B州,望南山之参差。’”此处的宜春宫,又名宜春苑,建于秦代,在汉宣帝时,更名为乐游苑,据《类编长安志》记载:“乐游苑。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长安东南杜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乐游庙,因为名,在唐京城内高处。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赏祓禊。”隋时,乐游苑更名为芙蓉苑,唐代沿用隋时这一称呼,依旧使用“芙蓉苑”或“芙蓉园”的称呼,同时,通过唐代的各类文献记载可以看到,在唐代,“苑”、“园”二词已经基本通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唐代,修建园林的目的已经由秦汉时期的豢养禽兽改为供帝王贵族游赏玩乐。
历代的各类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曲江这一地理概念有着差异较大的记载,造成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曲江和曲江池的地理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变迁。这一名词的演变线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清人徐松所撰的《唐两京城坊考》中,对“次南曲江”的记载是:“《长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考《太平寰宇记》,曲江与芙蓉园相连,则其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
对曲江的记载是:“龙华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剧谈录》曰:曲江池,本秦时陪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障。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周环,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即锡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唐代皇室对于曲江和周边景观的开发已然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每逢重要节日,泛舟曲江、曲水流觞显然成为贵族游乐的重要内容。
芙蓉苑位于曲江南,《通鉴》:“贞观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图。”胡三省注引《景龙文馆记》:“芙蓉园在京师罗城东南隅,本隋世之离宫也。青林重复,绿水弥漫,帝城胜景也。”在《增订两京城坊考》中记载,经过一系列探测,得出结论,曲江池在芙蓉苑内。曲江作为一条水道,是秦汉时期曲江的主体,而后世以曲江一称来替代原本的曲江池,唐代贵族的游玩圣地即以曲江池为主体的芙蓉苑。
唐诗中,含有曲江荷花意象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侍宴应制诗、文人游冶活动诗和咏物感怀诗。下面,依据类别对这三类荷诗逐一进行分析。
一、 侍宴诗歌中的荷花书写与政治思维
费正清在其著作《东亚文明: 传统与变革》中写到:“7世纪的中国巍峨雄踞在当时世界其他一切政体的顶峰!”而纵观中国历史,很难找到另一个时期能够与唐代的辉煌相提并论,作为这一发达帝国的都城,长安城无疑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形态的多重核心。廖道南的《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写道:“凡被命所有所述作则谓之应制”。唐代长安的应制诗是皇权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为我们探析唐代长安城皇帝与贵族的活动和文人侍宴心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阎朝隐的《三日曲水侍宴应制》写于上巳节,“三月重三日,千春续万春。圣泽如东海,天文似北辰。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这首诗记载了在唐代重要节日上巳节那天,帝王群臣共游曲江盛景。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创作要求下, 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长安之春,曲江池畔生机盎然的景象,“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和初绽的莲花,是气象万新的体现,在作品中作为重要的意象给皇帝的出游增加了天人合一的效果,最后一句“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画龙点睛,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本人对于圣上的英明统治的由衷赞叹和作为臣子的一片赤诚之心。《新唐书》本传记载:“(朝隐)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所赏”,《旧唐书》本传:“朝隐文章虽无《风》、《雅》之体,善构奇,甚为时人所赏。”这些对阎朝隐本人的记载加上诗人的创作风格,便不难看出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反之,对其应制诗的解读也有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是命题应制诗,宋之问和苏F的同名作品,同样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主题下,二位诗人对应制附和的政治需求与文学创作的大胆创新之间平衡点的探索。宋之问诗作如下:“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本诗中,作者并无像上文阎朝隐诗歌中对天子和皇权直抒胸臆的歌颂,但在主旨上仍然符合侍宴应制诗歌的要求。“芙蓉”出现在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地,暗指如今的大唐盛世完全可与昔日的大秦帝国所媲美。在宋之问笔下的应制诗与前人的相比,除了主旨与创作意图相同之外,宋之问更加注重诗歌的文学技巧,偏重于突出作品的文学色彩。这首诗内容丰富,有多处自然景色描写,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自然美来烘托出和乐盛世的平定与安宁,诗歌末尾以“瑶池”来比喻曲江池,用传说中的美好的意象和情景来暗暗比喻此时此刻的景象,更易赢得圣上欢心。
苏F的同名诗云:“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宁知穆天子,空赋白云秋”。苏F的应制诗大多创作于初盛唐过渡时期,苏F少年得志,深得中宗等皇帝的喜爱,其人本身经历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更易于在应制诗歌的创作中注入自己对这个时自内心的歌颂。而在后世的诗文评论里,苏F的应制诗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明人杨慎的《升庵诗话》卷八云:“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命题既同,体制复一......独苏F…… 迥出群英矣。”其中荷花意象出现在颈联,“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 作为应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它的作用是为主体服务,写作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诗语言简约婉丽,前三联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和乐美丽的芙蓉园景色图,“御道红旗出”暗指了皇帝出游活动,最后一联与前文宋之问的同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传说中的人物来暗指当今盛世。
对比阎朝隐、宋之问和苏F的这三首曲江侍宴应制诗,我们不难发现,三人的诗歌创作目的相同,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纵观作品本身,从立意、内容以及辞藻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荷花这一意象在诗歌中除了为作品的景物描写作为点缀以外,还作为芙蓉园的招牌式景物回应主体的地点,在诗歌中,透过诗人的创作内容与创作笔法,透露的是唐人贵族的积极心态和高雅情怀,有唐一代,并非完全是物质和军事实力的雄厚,王室贵族以文为乐亦是一种文化风尚,与后世一些歌功颂德的创作相比,唐人的侍宴应制诗对文学本身的重视程度也是文学史上仅有的,而在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到的是诗人们不仅对圣上和皇权有着一颗敬畏之心,同时也有一份有幸遇明君、逢盛世的纯粹情怀。
二、 文人游冶活动与赏荷深层心理
在曲江荷诗中另一类是文人群体在游吟活动中创作的,这类诗歌多为酬唱诗歌,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答元八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姚合《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
在众多唱和诗人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唱和诗歌数量极为庞大,亦是我国唱和中绕不开的重要研究对象。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写道:“白居易一生写得最动情的诗,除《长恨歌》和《琵琶行》之外,恐怕就要数他那些和元稹唱和的诗了。”元白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哀叹:“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还说:“死生挈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白诗全文如下:“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诗歌在最开始用世人的忙碌和自己与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交代了创作背景,出现荷花意象的一句是“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使用对偶的手法将曲江美景娓娓道来,不仅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同样动静结合使得诗歌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诗云:“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爱寥落境,相将偏此时。绵绵红蓼水,rr白鹭鹚。诗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诗歌同样表现了对二人友谊的珍惜和感概,荷花作为本诗出现的与白诗中相同的意象,在此处仍然起到了烘托和加强情感的作用,在诗歌的首尾处都表现了诗人的创作目的并且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韩愈的《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和《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都提到了朋友卢汀,这两首诗均篇幅较长,在前一首作品中提到荷花的一句是:“曲江荷花盖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缄。”与元白的唱和诗歌不同的是,韩愈更侧重在诗歌中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歌中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诗人以十里荷花的壮观之景反衬出自我内心的落寞。第二首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到是诗人收到卢汀的《曲江荷花行》一诗后的回赠,同时也寄给钱徽、张籍二人。但卢汀的《曲江荷花行》现已佚。韩愈的这首诗全文如下:“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大明宫中给事归,走马来看立不正。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我今官闲得婆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脚敲两舷叫吴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却不复来,曲江汀滢水平杯。我时相思不觉一回首,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这首诗提到的“昆明”是指唐长安城的昆明池,在本诗中的荷花含有诗人的牢骚之感,诗人说卢汀所描写的曲江荷花之景虽美,但不及昆明池,曲江这个重要地标的含义在上文已做说明,它已经不仅是贵族游乐之地,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王公贵族这个群体独立而排他的游乐场所,时逢韩愈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在诗中“官闲得婆娑”就是对此的说明和感慨。
姚合的《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相比以上的应和酬唱诗歌则增加了对荷花的叙述,诗歌的前几句都是作者对荷花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湛的描写:“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乍见神应骇,频来眼尚颠。光凝珠有蒂,焰起火无烟。粉腻黄丝蕊,心重碧玉钱。日浮秋转丽,雨洒晚弥鲜。醉艳酣千朵,愁红思一川。绿茎扶萼正,翠满房圆。淡晕还殊众,繁英得自然。”在这几句诗歌中,不难看出诗人对荷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不仅是作者在观赏时极其用心的体现,同时这些华美的辞藻也透露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这样的喜爱之情同样延续到诗歌的后半部分,在前半部分用多笔描写荷花之后,诗歌的后文沿用这样轻快的笔法展开,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文人情怀。
三、 咏物书写和文人心性展示传统
除了应制诗和唱和诗之外,文人独游曲江的荷诗亦占有一定的数量。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写道:“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本诗以荷叶来代表整个荷花意象,这里的荷叶除了作者本身苦闷悲伤的情感之外,还被深深打上了时空的烙印,从春时荷叶出生到暮秋荷叶枯萎,在荷叶一季的生长也伴随着诗人内心的悲苦,这样的情感伴随着从春到秋未曾停歇。最后一句“身在情长在”暗指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同样有三首秋游曲江荷诗:“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怀》),“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曲江感秋二首》),“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曲江感秋》)。这几首诗均属于诗人创作生涯的中后期作品,秋天是季节上的暗示,荷花已然不再春夏时的亭亭玉立,荷花已经是“半成子”、“莲落”、“晚荷复离披”人到暮年,又逢萧瑟寂寥的光景,看到这样的荷花,很难不与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进行类比,为之动容。
韩 “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曲江夜思》),“斜烟缕缕鹭鸶栖,藕叶枯香折野泥。有个高僧入图画,把经吟立水塘西。”(《曲江秋日》)这两首诗歌中荷花的意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第一首诗中出现的形态是“红莲”,第二首诗出现的是“藕叶枯香”,但两者虽然形态不同,却能够以各自的形态为全诗服务。
杜甫有《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作者再访曲江,经历那场浩劫之后曲江昔日辉煌不再,首联和颈联写景,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在第三联中表达当年玄宗皇帝游芙蓉苑的盛景已不复存在,尾脸使用想象的手法,诗人幻想出君臣同乐、歌舞升平的美好画面实则更加体现出现实的悲凉寂寥,同时,也隐含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也创作于这一时期,“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同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就显得更加悲切,枯败的“菱荷”只能随着波涛江水远去,“哀鸿”寻不到自己的同类只能悲伤地鸣叫,无论是菱荷还是哀鸿在此处都暗指作者对个人坎坷的感慨,对于国家遭受重创的扼腕叹息。
四、结语:荷花书写中的文化内涵
荷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故而在我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较为典型的荷花题材。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唐诗宋词以及后代诸多文学作品,荷花相比较其他植物在诗歌中占据了比重相当大的题材分量。在荷花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多重思想共同影响的作家赋予荷花多重内涵,比如以亭亭玉立的荷花比喻美丽多姿的少女,同时,常常将荷花与采莲女两种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充满民间趣味的图画;再如荷花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特点,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之态,符合我国传统文人对于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内心纯净这一理想的追求,从而赢得了各代文人的青睐。
除了传统思想中荷花这一符号背后具有多重含义之外,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文化也与荷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禅宗有佛祖“拈花示众”一说,佛教将对智慧的获得途径置于对自然的体会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王维《荐福寺光师房华药诗序》中就提出类似观点,从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出发,山水花鸟即是空虚,但其作为一种幻想则与人的密不可分,而佛家所阐释的真理则就蕴含在这所谓的自然形态中。在佛教的典籍中,荷花占有重要地位。《释迦如来成道记》中记载,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头白象嘴里衔着一朵莲花在她的身边转圈,后钻进她的肚子。悉达多太子一出生,百花盛开,他步步生莲。莲花在佛教中常常以其清净美好的内外在特征代表着佛的精神品格。《华严经》:“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在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诞生于我国本土的道教,其文化思想中也带有浓重的荷花印记。由于道教最初的主题构架在民间诞生,所以它的基本内涵与民间文化、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荷花在我国的民间民俗中拥有着多重美好的含义,荷花绽放在水中姿态亭亭玉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荷花的根部,藕和荷花的果实,莲子,自古就具有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与此同时,莲子在我国的民俗中象征着生殖崇拜,有着绵延子嗣,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道教特有的生态观和我国古代民俗的双重作用下,荷花在道教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教徒认为荷花以其独特的姿态和其他特征,成了众多花卉植物最具有仙风道骨的花,故而推崇荷花为道教的仙花。在道教中,也有着很多关于荷花的故事传说,如全真七子的传说,还有“八仙”中的何仙姑的化身也是荷花,在道教的理念中,荷花具有赋予人死后获得新生的巨大神奇力量,是脱离肉体的凡胎,得道成仙的体现。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之物与本心结合,借自然界中的花木鸟兽中的某些特征来抒发自我内心诸多情怀,而这些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的审美特征,为我国古人的性格塑造和文学素材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焦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动植物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人而服务的,从情感抒发到主题表达都能够起到加强和升华的作用。作者常常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植物的某种特征,从而进行联想或拟人化增加文学作品表达效果。
在《全唐诗》中的荷诗数量可观,种类齐全。和其他地方的荷花相比,由于它所在地理地标的特殊性,使得这里的荷花被赋予了更多层的含义,在初盛唐时期,皇帝出游的应制诗中,荷花的出现,是诗人们向皇权表示忠诚的催化剂,此时的文学作品与应制诗歌相结合后沾染着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诗人们结伴游乐至此,唱和创作时,荷花又在诗人之间的倾诉中起到了升华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辉煌繁盛开始走下坡路时,皇帝群臣享乐之景不再,唯有忧国忧民的诗人再来这曲江池畔感受到的才是那今非昔比的苍凉,此时的荷花亦不再娇艳,风姿绰约之感殆尽只剩凋谢的花和枯败的叶。在以曲江芙蓉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里,荷花超越了传统咏物诗歌中的托物言志,它盛开衰败的样态早已在文学中与一个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为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论文,项目编号:201310697048。)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李浩, 王书艳. 被遮蔽的幽境: 唐代园林诗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6-100.
5. 李浩. 微型自然, 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J]. 文学评论, 2008 (6): 118-122.
篇8
关键词:绘画语言;文化传递;承前启后;现代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81-01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成就虽大,但他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不论在艾克斯或巴黎,孤独的他在父亲的供养下,不屈不挠地为遵从色彩逻辑、征服新空间和“实现他的感受”而努力。1858年到巴黎学画,并与文学家左拉、诗人波特莽尔等人结识,60年代初,支持过库尔贝反对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斗争,从而与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相结合,1872年,在毕沙罗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印象主义运动。他终生奋斗不息,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塞尚的作品,曾遭人轻贬,无法受人赏识,然而他却在画中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哺育了20世纪的艺术。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在黄宾虹50岁以后,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他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两人都是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的画家,并且都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他们俩人的研究已经是不单纯的局限于传统或是现代,他们处在传统和现代的漩涡之中,精神的传递和改变是最为重要的,创造出伟大杰作的古代画家们所感受的绘画精神和后来的杰出的画家所感受到得绘画精神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不同,每个人将自己所领悟的精神表达出来时所用的外在形式必定会与前人有所不同。伟大的继承者往往是通过前人留下的作品来了解绘画,并借助于前人的感悟来理解绘画精神,并在充分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真实的进行自我表达,所以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对绘画精神的理解,并在前人遗产的继承和自我表达的实现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并且能维持它们之间微妙的平衡。
塞尚的贡献远远不止是对现代绘画的开创作用,甚至在开创方面,现在又很多的学者认为塞尚的那句有名的“用立方体来塑造自然”,所以他故意用“博学者”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意思。就绘画形式上,在塞尚和毕加索、马蒂斯甚至大多数的现代主义画家身上,都难以找出后继者和前行者之间的直接的形式上的继承。但是我说这一点却并不是在为了质疑塞尚在现代绘画开创方面的功绩,因为他的贡献有目共睹,毕加索说“塞尚是我们大家的父亲”。
塞尚的研究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不但值得学习,这在黄宾虹的研究上也有很大的启发、借鉴意义,如果说黄宾虹的绘画形式没有直接的继承人,那么以塞尚为证,这是不足以构成质疑他的开创性地位的因由的。在画家们中间,理论家对黄宾虹的推崇很多时候也并没有给画家的艺术实践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以塞尚和他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推动为借鉴,现在的国画家们仍旧要心向传统,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理解黄宾虹,充分的理解他所作的革新。
我们可以看出,塞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不但是因为西方学人对他有足够的重视和相当深入的研究,关键之处仍旧在于他的绘画实践得到了年轻画家的认同,并指引了他们绘画创作的道路。在这一塞尚和黄宾虹点上,黄宾虹的后继者们由于社会、时代等原因没有能够很好的从老一辈画家手中承继到优良的遗产,以至于现在看来黄宾虹更像是一个传统的集大成者,而不是现代的开创者。
塞尚与黄宾虹本是两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开拓性画家,相互比较研究难度很大。从跨文化的艺术无国界的视野,以及艺术和生命的关系把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各自的生平、性格、生活状况、创作思想诸方面探索了艺术大师生成的原因以及艺术生命内外的互动,诸如心和物的关系、艺术和生命的关系、永恒和流变的关系、传统和当代的关系,让我们对这两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产生了共鸣。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外籍教师 跨文化沟通 管理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提倡和重视国际化。随着外籍教师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管理外籍教师成为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工作。
2研究意义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差异,在外籍管理的背后,潜藏着跨文化交际的因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市高校外籍教师的基本情况,深入外籍教师跨文化沟通的现状,探究管理方式,从而了解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诸多文化冲突与矛盾。
3研究方法
笔者对秦皇岛部分高校的外籍教师、高校管理者以及在读学生,采用抽样调查,通过口头询问、和问卷调查,对秦皇岛外籍教师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其中,问卷调查中问卷所得全部数据通过输入网络在线平台统计处理。跨文化能力调查问卷涉及四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相关背景;教学情况;个人生活;日常交际行为。共获得有效答卷30余份,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4外籍教师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调查结果及分析
4.1调查结果
4.1.1个人背景
在所有的样本对象中,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各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来自不同的国家。其中大部分的外籍教师来自美国,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印度等。年龄不同,年龄多分布在20-35岁之间,既有20岁左右,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有实践经验丰富,兢兢业业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五六十岁,身体力行的老年人。学历不同,有少部分理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 of Science),多数为文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 of Art)。专业不同,有教育学、哲学、汉语等。工作经验不同,有的在本国从事过教学工作;有的从未教过书,但是实践经验丰富。家庭情况不同,有的是单身,有的配偶在国外,还有夫妻一道在中国工作。种族不同,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还有混血儿。不同,有的信奉基督教,有的信奉印度教,还有的信奉伊斯兰教。外籍教师来自不同国家,来自美国、英语、印度等英语国家,其中以美国居多。关于教学资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国际TESOL协会认证的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大部分人在来中国担任教师前均未接受过教师资格相关的培训。多数人在来中国之前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会。
4.1.2居住环境
所有外籍教师在学校均被分配到一套公寓。关于房间的装修和家具的新旧程度各不相同。有外籍教师表示,条件简陋的居住环境在初到学校时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也可以适应这里的居住条件。
4.1.3薪金水平
外籍教师的薪金标准通常与中国教师中级职称水平近似。不同学校外籍教师的薪金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从4000元/月到10000元/月不等。多数外籍教师表示中国校方提供的薪金水平未能达到期望值。此外,有外籍教师表示,薪金的水平不会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太大影响;也有外籍教师反映,多数外籍教师工作不够努力。
4.1.4人际交往
由于外籍教师都是远离家乡,来到一个文化环境迥异的新环境,因此在初期处于迷茫期和适应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但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后期正常生活交际没有太大的不便,不过由于语言的限制导致交际圈大部分时间还是停留在小范围,仅限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和热心肠的中国学生和教师。
4.1.5教学状况
多数外籍教师在口语课堂上没有固定教材,也没有课程大纲。在职外籍专家在教学前基本都没有接受系统的教学培训,大部分都以一个模糊的教学方向,按照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自行进行教学。所以外籍教师课堂上的内容一般比较自主,具体形式也留给外籍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外籍教师的备课过程也就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
4.2现状分析
综上所述,在国籍各异、年龄各异、专业各异、学历资质各异、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个人背景的外籍教师这个团体决定了外籍教师和中国人在思维,言行举止方面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加上我们对这些差异缺乏关注和认知,就会造成相互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5结论
外籍教师来华从教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然而高校与外籍教师间双向的跨文化沟通中暴露出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与外籍教师沟通不善则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如何改善和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魏京京.高校外教管理问题、原因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02-203.
[2] 殷永建,GERTRUD Goudswaard,刘丽.跨文化交际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5):726-730.
篇10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秦皇岛实践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是未来一段时间河北省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将旅游业作为立市产业发展的秦皇岛,近年来在通过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表现突出。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进一步拓展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渠道成为摆在秦皇岛面前的新课题。
一、旅游与文化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这不仅来自于它自20世纪90年代就超越钢铁、石油等行业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还在来自于它对餐饮、零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但是经济属性并不是旅游业的全部。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初级阶段看山水、中级阶段看文物,高级阶段看文化”。从山水到文物再到文化的阶梯式递进体现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心理变化,从物质的、表层的到精神的、深层。所以,旅游从形式上是感官的满足和体力的消耗,从深层看是文化的体验,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活动。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年接待游客人数在280万人次以上的景点都是文化类的旅游景点,尤其是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故宫、兵马俑就不言而喻了,近年来兴起的比如丽江古城、山西晋商大院等也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文化需求还是文化资源的角度看,文化都是旅游的灵魂,是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连接文化的纽带”是201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2011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760万人次,继续排名世界第三;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可见,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口的跨境流动带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文明的对话。不仅如此,旅游业还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推波助澜。旅游业几十年的发展使我国数以千计的古城、古镇、古村焕发新的生命力。许多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旅游得到积极挖掘和展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
人类自从有了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正因为两者之间这种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才奠定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的基础。
二、秦皇岛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
自21世纪以来,旅游业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位于“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三大政策的叠加区域的秦皇岛无疑面临着绝佳的发展机遇。秦皇岛市近年来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四方面的尝试。
首先,地域特色节庆活动异彩纷呈,逐渐形成品牌。鉴于旅游节庆活动在扩大旅游城市影响力、拉动相关产业收入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秦皇岛近年来组织节庆的力度逐渐加大,每年都定期举办山海关长城文化节、望海祈福文化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不仅如此,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形成地方品牌。我们的节日・七夕――中华爱情节荣获2011年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和2011年优秀民族节庆称号,北戴河轮滑节获得2010年首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中国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获得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望海祈福文化节获得第三届节庆中华创意奖,秦皇岛市也获得中国节庆杰出典范城市的称号。
其次,传承百年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成气候。文化旅游是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最直观、最直接的体现。目前,秦皇岛市共有8所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鸟类博物馆、中国航标展馆、轮滑博物馆、山海关王家大院、青龙民族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前7所博物馆年均接待中外游客35万人次,已经成为展示我市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2012年开馆的玻璃博物馆,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国有玻璃专题博物馆,也是我省第一家依托工业遗存建设的博物馆。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砝码,也成为我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城市魅力的文化动力。
最后,文化产业园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初现端倪。按照《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秦皇岛发展定位除了“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还有“文化创意之城”、“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秦皇岛市逐步规划、培育和确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探索旅游与文化融合新路径
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地方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虽然秦皇岛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是依然存在诸如融合层次有限、探索比较初步等问题。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寻找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首先,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齐头并进。按照世界各种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出现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特别是秦皇岛所处的环京津区域,人均GDP远远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增长。所以,面对如此旺盛的文化需求,秦皇岛必须依托原有观光旅游发达的优势,更多的开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其次,以特色文化为依托,持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为是一种差异化的文化体验,所以地域文化能够作为异质体验的突破口。悠久的历史给秦皇岛留下了诸多地域文化,滨海文化、长城文化、孤竹文化、港口文化、玻璃文化、桥梁文化等在全国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充分挖掘这些地域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整合、包装文化资源,打造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是秦皇岛从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的增长点。
最后,以新兴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强化地域文化外化和对外推介宣传力度。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远近闻名和常兴不衰,固然有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宣传和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近年来以新兴视觉媒介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形式易于人们接受,无论是大型旅游文艺演出还是旅游微电影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重点考虑借鉴和使用这些新兴文化载体,同时积极通过传统方式增加秦皇岛曝光度。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刘云山,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3]《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