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范文

时间:2023-03-29 09: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

篇1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张文.旅游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湖北省旅游局.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

篇2

我到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参观著名的泰坦尼克博物馆,这里正是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邮轮的船台,那条超级豪华邮轮就是从这里下水,4天后撞上冰山沉没海底。

可是,馆内冷冷清清,没有人读一读泰坦尼克号1517名遇难者的名单,没有人辨别一下这一千多人中哪两个是中国水手,没有人细细观看泰坦尼克号上的餐具、菜单和信件,没有人听一听遇难幸存者的讲话录音……我明明看见一车一车的旅游者涌进馆来,都躲到哪里去了?

当我来到纪念品商店,才发现那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挑选着印有泰坦尼克号标记的纪念品:橡皮、铅笔、T恤、帽子、钥匙圈、长毛绒玩具、挂钟……一旦选定,就到收银台排长队,等着付款,很是耐心,不急不躁。

当我来到博物馆的广场上,看见许多对年轻的情侣和老年的爷叔阿姨,男的从后面搂住女的腰,女的笑呵呵地展开双臂,典型的Rose和Jack站在泰坦尼克号船头的招牌电影造型。

我想我的认知肯定有偏差了,我问自己:这个博物馆应该象征着一尊纪念碑吧?好像有一种惨痛的教训在里头吧?好像还书写着一段耻辱吧?哪能一记头变成欢乐谷了呢?

旅游不可怕,怕的是旅游有文化。驴友不可怕,怕的是驴友装文化。我觉得这些参观者蛮爽快,不想看就不看,不想看就去购物。文化有多远,他们就可能走多远吗?不是的,他们实实在在地表示不想跟着文化走那么远。

我到意大利的第一天就参观米兰大教堂,正在广场上拍照,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个壮实的黑人和我的同行者秦记者有了争执。我是跟某报二十多个记者一起来旅游的,我们马上把秦记者围拢起来,唯恐黑人欺负她。

立刻,两个模子壮实的女警察走过来,腰里别着枪。黑人向警察表示,秦记者用照相机拍了他,那是要没收照相机的,至少是要付钞票的。

秦记者摇摇头,不知道是表示她没有拍过,还是表示听不懂黑人说的意大利话。

最后,或许是我们人多势众,或许是警察对黑人那套花头经司空见惯,她挥挥手,叫那个黑人走得远点。事后我问小秦,她说她确实拍过那个黑人:啊呀抱歉,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黑的黑人,除了眼白是白的,简直是漆黑一团!原来是生物和文化的差异让她大胆得忘乎所以。

有位叫古德曼的人说过:文化大致是人类可为而猴子不可为的任何事情。

到国外旅行,光认识几个英文单词是要吃苦头的。可是到了伊朗我竟然变得目不识丁,因为他们连数字都是波斯文的,不是阿拉伯数字。我站在马路边读不出任何一辆轿车的车牌号,瞎子一样。

伊朗是有着6000年文明的古国,他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热爱,中国人哪能和人家比?十四世纪伊朗出了一位伟大诗人叫哈菲兹,他博采众长,写了许多优雅的经典的诗,受到贵族和平民的一致拥戴。他的诗歌的影响仅次于《古兰经》,人们随身携带他的诗集,据说只要随手翻一页,就可以对现在的读诗人有启迪和指点。对此,我充满好奇,那是“启迪”,不是算命;那是诗歌,不是八卦。

来到哈菲兹的陵墓旁,我看见一位披着黑纱的女士正翻开哈菲兹的诗集给儿子讲解着什么。我对导游说:能不能请那位女士让我随意翻一页她的哈菲兹诗集并且为我解读一下?那位年轻的妈妈竟然同意了,微笑着递来诗集。我随手一翻,是第367页。她解释说:这一页说,你现在心里想的将来会得到,你会看到现在的世界将来会变得更好,但是你对现在的处境要有耐心要能够忍受……

我默默聆听哈菲兹前辈对我的教诲,可是凭良心说拎大不清,我在中国难道还不算一个“能够忍受”的?爱默生说,能够克服民族性就是文化的胜利。我克服了吗?她克服了吗?我胜利了吗……后来我把我随身戴着的一只贝雕解下来送给她的儿子作为一种谢意。

我到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面参观,旅游者可以随意拍照,但是马路对面不能过去,不能越过马路中间的那道红线。导游说:梅德韦杰夫总统(彼时普京是总理)的办公室就在马路对面那幢楼的二楼,那扇窗门就是他的窗门,看到了吧?

我想如果总统现在正好开窗或者要关一扇窗,就可以看见他了。我身后那个手臂膀极粗的游客突然说:力气大一点的人,可以把手榴弹扔进他的办公室!

哦,这个旅游者告诉他妈妈了吗?要是他在飞机上说:我可以把手榴弹扔进驾驶室的,飞机大概就要紧急迫降了。

有位哲人认定“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那么给身体以力量的东西是不是文化呢?

在斯里兰卡参观多个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导游叫我们接下来参观乡村文化,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叫迪里瓦多恩的地方,多辆牛车正等候着我们。两头牛拉一辆牛车,一辆牛车坐4个人,我们被赶上从来没有坐过的交通工具。

虽然只有一公里都不到的路程,“乡村文化”开始给我们颜色看:首先是36度的高温,太阳直逼逼,头上像浇了一桶辣火酱,灌木丛中一点风都没有,我们个个大汗淋漓;其次是尘土,牛车在乡间的土路上行进,扬起黄黄的灰尘,灰尘粘到汗液上,我们一个个像刚出土的兵马俑;再次是臭,牛一路走一路放屁,一路排泄,我们就坐在牛屁股的后面,捂着鼻子,还是被熏得头昏脑胀;最后是颠簸,牛车上没有凳子,没有垫子,我们直接坐在木条子上。牛车的轮子是木头做的,外面不包橡胶之类的软物,它七颠八倒地把所有坎坷真实地反馈给我们。屁股非常痛,双手非常酸,因为只有紧紧拉住栏杆才不会甩出去,

牛车总算停了,我们的骨头都要断掉了、肉都要化掉了。导游问:体会到我们斯里兰卡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了吧?

文化文化,把文绉绉的东西化开了,大概就是文――化。

有些人到外国旅游是去探寻异国文化,我自己晓得我到世界各国去走走肯定不是“文化之旅”,我也不晓得算什么旅?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化属性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今天,我们花一天时间对全市文化旅游经济进行专题调研,上午我们踏看了书圣故里旅游开发区、*和*、*古街,察看了独秀山风景开发区地形和选址;下午我们又实地踏看了城隍庙、越剧艺术中心等景点建设现场,参观考察了泥塑、根雕、戏具等我市传统工艺制作现场。一天下来,总的感觉是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令人惊喜;我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大有文章可做,令人振奋。一是题材丰富。既有一系列景色独佳、韵味十足的山水风光类景点,又有许多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类景观,可挖掘的亮点比较多。二是主题非常突出。我市众多的景点、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越剧。可以说,越剧是*最具特色、影响最为广泛的人文旅游资源。我们*文化旅游最能打响中国品牌的就是越剧。三是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因为文化旅游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它对我市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将越来越明显。

当然,目前我市文化旅游发展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一是需要提炼。虽然我市众多的景观、景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层次低、管理差、开发慢,需要好好加以保护、提炼、策划和包装,尤其要注意的是,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需要串连。我市不乏文化瑰宝和山水美景,但现状是“满盘珍珠、独缺银线”,众多的珍珠没有一根银线来串连,就难成大气候,难有大发展。三是思路欠开阔。我市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长远发展思路,并且发展的理念比较落后,思路不够开阔,尤其是在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结合上显得尤为欠缺,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结合度很低。

针对上述现状,根据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下一步,必须加强对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并紧密结合经济,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特色经济强市、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和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来抓。

一、提升认识,创新理念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几何级的、多功能性的,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鲜明而长远的,它对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拉动作用。说到底,经济的竞争就是文化力的竞争。但从现在看,我们对文化经济的认识还相当不足,还没有真正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文化旅游经济的研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并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推进城市化的又一“发动机”,争创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同时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定位*的文化旅游,突破单纯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和框架,确立起全新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调研中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有许多文化旅游资源,亮点很多,潜力很大,这些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真正成为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拉动力量,关键是要形成共识,创新理念,把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确立“像抓工业那样来抓文化旅游、像抓工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的理念,运用经济学尤其是人文经济学来指导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文化旅游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二、统盘考虑,系统规划

这么多的资源,要一下子开发是不现实的,没有计划地开发是行不通的。为此,要根据我市山山水水的自然风光和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的各自特点,加以统盘考虑,并注重挖掘,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推出了一些项目,但是还有很多重大的题材我们还无暇顾及,如浙东唐诗之路、、越剧等题材,至少我们还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依托现有的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无中生有”和“借题发挥”的办法,开发出一些相当有吸引力的项目。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次普查,抓紧搞好全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二是确定几个待开发区,在待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块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控制建房和其他零时性开发;三是继续确定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历史文物、名人故居、民间传统建筑等资源的保护;四是要组织人员专门调查和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创建工作。

三、整合资源,做大产业

最近,省党代会和绍兴市全委会都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经济结合。应该说,*发展和做大文化产业有条件、有基础,特别是我市的传统工艺比较多,历史上*的“五匠”巧夺天工,曾创造了无数辉煌的艺术品。就当前而言,*的竹编名扬海内外,*的根雕省内闻名,*的泥塑走俏国内外市场,*的戏具服装特色和优势鲜明,并且这些文化产业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同时,近年来我市的文化旅游商品发展加快,其中重点推出的有竹编、泥塑、根雕、茶叶、榨面、崇仁炖鸭等10大商品,据初步统计,这10大商品的总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但是要真正把我市的文化产业做大,还要下一番苦功夫,关键是要结合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划,整合资源,集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要整合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统一筹划,集聚一点,拟创建集旅游、越剧、传统工艺以及其他文化产业和产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像抓经济开发区的思路和方法来抓文化产业开发区建设,并在规划、专业班子、政策上加以保证;要以开放的思想,形成新的文化经济板块,开展文化旅游招商,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文化旅游业,从而使文化产业园区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推进城市化的又一“发动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重要抓手。总之,我们的思路是,在城东经济开发区,以工业经济来拉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启动城西文化产业开发区,以文化经济来拉动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更上一个档次,并通过这个文化产业开发区的拉动,使文化经济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又一“发动机”。

篇5

[关键词]文化;人化;旅游;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一、引言

旅游既是一个效益不菲的产业,又是现代生活一个重要内容,发展旅游业对于振兴经济,实现我国经济转型,丰富人们生活内容,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人们幸福指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从文化学理论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明旅游的文化属性,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指出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差别,提出从优化旅游文化入手,提升旅游品位的途径,对于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旅游精品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旅游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标志。通常所说的“人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有文化,其它任何生物(包括灵长类高等动物)都没有文化。

因此,在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中,有一种最易于被人接受的说法便是,所谓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就是按着人的意志,认识和改造外在和内在世界的行为和结果。

人化外在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和人化社会界。人化自然界的结果,产生了城市、乡村、工厂、矿山和旅游区以及种类繁多的人工造物等,产生了物质文化、创造了物质文明;人化社会界,产生了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以及法律、法规、道德等,产生了制度文化、创造了制度文明;而人化内在主观世界,改变了人的自然属性、知识素养和道德观念等,则产生了精神文化、创造了精神文明。

由此可见,文化之于人类,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凡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不仅工作和学习涉及到文化,而且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也都是文化范畴,集吃喝玩乐学于一体的旅游,自然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说到旅游,从景区开发层面来讲,是人化自然山水,在原生态自然界,注入人文因素,将其改造成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区,这是一种物质文化;从游人观景层面来说,游山玩水、访古问幽、体察民风、陶冶性情等活动,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可见,发展旅游业既包括景区开发的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寓教于乐的非物质文化建设。

如果把旅游看成为一种消费品,那么,其品位与一般消费品并无二致。一般说来,消费品的品位取决于两种价值,即物质性的使用价值和精神性的审美价值,通俗地说,既耐用又美观,既好用又好看。比如,人们买一件棉衣,既要求防寒耐穿(这是物质性的使用价值),又要求新颖美观(这是精神性的审美价值);然而,两种价值并非是等量齐观,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越来越追求审美价值。

作为消费品的旅游自然也是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中精神需求的满足,越来越追求旅游中审美价值的提升,或者说,只有充分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的旅游,才是高品位的旅游。

那么,什么样的旅游才能达到这样的品位呢?回答是:充分“人化”的旅游,或者说,具有文化元素的旅游。

从旅游场所来讲,原生态自然区没有经过人为的改造,没有“人化”的痕迹,因此,没有文化可言;而已开发的旅游区,经过人工改造,留下了“人化”的成果――旅游区人工建筑、道路、设施等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人文、神话传说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旅游效果来讲,旅游与野外考察是不同的,比如,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巫峡的神女峰,只是一块人形的石头;而以旅游家的眼光看神女峰,却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神话故事。这就是科学考察与人文旅游的差别,这种差别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别。

原生态自然区的探险,只是对天然地形地貌的踏查,没有历史人文的介入,所获得的教益是极为有限的;而旅游景区之游,不仅优美的自然景观使游人赏心悦目,而且也使游人经受历史人文的洗礼,开阔知识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三、旅游文化的优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文化密切相关,或者说,旅游产品的品味取决于,文化的含量和文化品质。

文化的含量是指人化程度的大小,而文化质量则是指人化效果的好坏。文化含量与文化质量,有时是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二律背反的。

在原始洪荒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微乎其微,大自然依然保持着原生状态,因而物质文明极其低下;到了现代,工业生产高度发达,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劣化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这说明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发展文化过程中,存在着正确地处理“人化”行为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即改造自然的深度与适度的问题:改造的不够,文明不发达;改造的过分,自然被劣化。

所以,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既要增加“人化”的深度,增大文化的含量,又要调和“人自”关系,确保“人化”的适度。这个过程便是文化的优化。

以此类推,旅游文化的优化就是,既要在旅游产品中增加文化的含量,凸显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又要处理好旅游产品中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如果从文化的量与质两个方面,来对我国旅游现状进行文化考察的话,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存在着文化含量不高的弱点,又存在着文化品质不良的瑕疵。

首先,用文化含量的标准,来为我国一些旅游景区打分。那么,不客气地说,我国许多开放的旅游景区,文化考试成绩是不及格的,甚至还存在着“文盲”旅游区。人们风尘仆仆花钱旅游,却在旅游区内嗅不到人间气息,那里几乎没有“人化”的痕迹,游客看到的只是草莽的原生态环境,体验不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意蕴。如果说南北极没有“文化”,似乎还说得过去,因为那里不是收费的旅游区;但是,旅游不是极地探险,凡是挂牌的旅游区,就不能没有文化意识和文化成果;然而,一“文”不鸣徒具虚名的旅游区确实存在。

与此相反的例子是,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大有人文景观颠覆自然风景的趋势,破坏了真山真水的旖旎景色,把旅游区变成了人如潮涌、喧声鼎沸、叫卖声不绝的闹市。过去曾有过“北京看城头,南京看石头,杭州看丫头”的俏皮嗑,如今应改成“入园不观景,头脑要清醒,留心防小偷,买卖皆陷阱”的警示语。游人以如此心态进景区,怎能收到应有的旅游效益?旅游区过度商业化的歪风当止!

其次,用文化品质的标准,来为我国一些旅游景区打分。那么,不无遗憾地说,我国个别的旅游景区,文化品位之低下是令人瞠目的。

目前,国内各地为发展旅游业,都千方百计地增加旅游项目中的文化含量,同时也积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除了有意识地营造品质高雅的主题文化公园外,还发挥文化产业的创意功能,在一般天然景物中注入人文元素:一段古迹、一个民俗,都能成诗入画;花 草树木、奇峰异石,皆可融入神话传说,使自然景观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个天人合一、格调高雅的旅游产品……

神州大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优化旅游文化提供不竭的创作素材和源泉,太平盛世是我国产出传世旅游精品的时代。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一批新时代的“神女峰”、“望儿山”、“鸡冠洞”和“蝴蝶泉”……

后代子孙也一定会像我们赞赏先祖遗留的旅游景区那样,欣赏我们这些“先人”为他们开发的景点……

四、关于文化旅游

以上说的是旅游文化,至于说到文化旅游,那完全是另一个概念。

关于文化旅游,目前还处于炒作概念阶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有两个含义:从经营者立场来说,它是一种以旅游为招牌的文化展销,即以文化内容打造旅游品牌、招徕游客,目的在于强化旅游的商业性;游客立场来说,它是以旅游为契机的,一种文化寻根性的劳务消费,在旅游过程中,认识异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通过绘画、音乐、文学、工艺品等文化载体,接受历史人文和民风民俗的教育,开阔知识视野、拓展人生经历。

如果从游客的角度来界定旅游文化的概念的话,它就是通过旅游体察和感知人类文化内容的行为总称,它泛指以鉴赏异域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文化旅游大致包括生态文化游、历史文化游、艺术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等四个方面。

生态文化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群的理性认识和人文关怀的总称,因此,生态文化游既包括从科学理性出发认识自然,又包括从人文情感出发亲近自然。比如,千岛湖畔有座奇美的石林,从科学角度考察,它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即钟乳石(碳酸盐)的溶洞;从人文视野欣赏,千岛湖石林景区,最具魅力的景点是张良洞,洞内有一石桌,名棋盘石,据说当年张良隐居此时,与其师黄石公下棋的地方。

历史文化游是以观赏先民遗留在旅游景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古代建筑和金石书画,非物质文化是指古代典籍、历史故事等,如南京的明孝陵和中山陵,北京的颐和园的建筑群和画廊等。

艺术文化游是人们以观赏文化主题的景区和景点的旅游,比如,参观长春的石雕公园、哈尔滨的冰灯公园、上海和济南等地的大观园、以及大型古装影视拍摄场地等。

民俗文化游是人们以观赏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目的的旅游,比如,观赏内蒙那达慕运动会、傣族的泼水节、遍布各地的龙舟赛,壮族的“三月三”和白族的“三月街”等。

目前,热衷于文化旅游、潜心于文化寻根、追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新风尚,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

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弘扬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五、结语

篇6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1.文化差异性。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巨大,旅游翻译人员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不会犯文化差异方面的错误。如我们说: 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这一路辛苦了(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这好像是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伤害,因为他(她)觉得在你眼里他(她)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根据西方文化应该说: How was the trip? 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I hope that we will have a pleasant trip together (希望一路愉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心态、习惯等的不同,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讹缪、误解,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旅游的过程是中西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有位外国留学生曾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关心”感到生气。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听了大多会不高兴,他们的文化背景促使他们做出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事!)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化差异性的事例,旅游翻译人员应避免此类错误。

2. 唯美性。旅游文化中的汉语对外介绍是经过润色的优美语言,或者历代的优美诗句,“美的旅游文化内容需要用美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美的语言形式往往能使人们对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产生良好反应与记忆,语言愈生动、愈形象、愈能上口,人们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如:我们用Kunming is charming place where spring hovers all year a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r.(昆明是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万花争艳)来描述昆明的美好景致,句中用hover(翱翔、盘旋),用riot(放纵、喧闹)十分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们丰富多感的审美情。其次,旅游英语追求的语言美不仅仅是良好的英语语音素质,还要求人们注意宣传文化所必需的语言风格美。掌握优雅的语言风格是对礼貌语言、文学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深刻理解,不但要求人们语言的文雅、谦逊、和蔼可亲,而且要求语言符合美学上的法则,如对称、和谐、整齐多样等。例如一则深圳“锦绣中华”的旅游广告中写道:Splendid China is,so to speak,a world of flowers and greenery and a window for a glimpse of China’s history and her tourist resources. Welcome to Splendid China.(锦绣中华,堪称是花的世界、绿的世界;更是览中国的历史之窗、旅游之窗,欢迎您来锦绣中华)。广告中的英文语言流畅,有说服力,也有亲和感,它的措辞简洁却能达到意味隽永的目的。

3. 可接受性。中西方历史典故、传闻轶事大相径庭,作为旅游翻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众所周知:coca-cola在英语中只是一个商标名,而译成中文后“可口可乐”代表的则不只是一种饮料,而且还有饮料品质和功能,其蕴藏的含义远远超出了音译的效果。数年来,这一商标名为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同样,旅游文化中在介绍岳飞的“莫须有”之冤假罪名时,我们可用(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这句话不照字面解释,应解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英语谚语,“dog”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忠诚、可信”的象征,结合岳飞精忠报国之忠臣形象,这一罪名的意义就很自然地被西方人所理解了。

4. 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的文化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这很可能会影响、促使发展较慢的东道国的文化发生变化。例如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时装和消费行为上就逐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游客到中国参观访问,并随之带来了像蓝色的牛仔裤、短裤、裙子、化妆品等时新货,在当地人与这些游客接触时,自然就学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样,西方旅游者在购买物美价廉、新奇的旅游物品的同时,也从中国了解到了古老文化与文明,这就是旅游带来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1. 增减法。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较大,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不一,外国游客往往对中国人人皆知的情况不一定很了解,旅游翻译材料有必要提供一些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背景知识,一是帮助他们理解,二是以唤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介绍桂林风土人情的文章中,把“三月三节”翻译成SanYueSan Festival 是不够的,因为外国游客对此一无所知,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所以应该加上适当的解释,比如译成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s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有时外国游客对景点名称不一定感兴趣,但想了解取名的来由,这时有些译名适当加上一些解释,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兴趣。如,骆驼山LuoTuo Hill,可作些解释:It shapes like a camel,hence the Camel Hill,象鼻山Xiangbi Hill or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he hill bears resemblance to an elephant dipping its trunk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增减法就是在旅游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口味,中文景点介绍往往在介绍景点之后会有感而发地引用古诗词,使文章富于文采和历史感,能引起中国人的游兴,但是对于缺乏中国传统知识的外国人而言,这种引用并不能唤起共鸣,所以有时候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之删去不翻译。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平”这段描写漓江的文字,先是写景,最后引用古诗感叹,算是一种总结,但译者并没有讲它译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 world.对于景物的描写自然能传达一种美感,勾起游客游兴,如果将“果然佳胜在兴平”直译成Really Xingping has sceneries.可能读者的反应不大,不如不译。

2.释义法:释义是对原文字面意义的解释,以使旅游者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如“西安古称长安”,可译成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 “everlasting peace” in ancient times。“天安门”可译为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这样的译法将名称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便于英语读者记忆,加深他们的印象,增加他们的游兴。又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文为: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外国游客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他们常常选择节日期间来华旅游,但对我们的民间节日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适当解释。例如“春节”,如果解释性地译为: Spring Festival(a seven-day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which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according to cycles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从旅游角度来看,较适合于外国人的习惯。

3.类比法: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常常采用类比的技巧,这种技巧拉近了读者(听众)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例如: 济公劫富济贫。译文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译文将济公比做西方人喜爱并熟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顿时增添了外国游客对济公的爱戴。

4.变通法: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变通译法。如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反而伤害原意。如,曲径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琳琅满目”译为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就比较容易理解。总之,要依据情况进行变通意译,尽可能让外国人理解。有些汉语文字十分华丽,但可能文字重复、辞藻堆砌,我们不能字字照翻,应变通处理。如,上海桂花节的介绍有这一段文字:“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沙桂;花色似银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艳比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译者把该段译成如下,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译者没有采用华丽的中文修饰,而是用变通的译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篇7

根据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以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归纳法,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将影响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纳,确定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9]。如表1所示,本文构建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体系包含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层次,13个评价项目指标,共包含36个评价因子指标。文化载体作为体现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物质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将其分解为新颖性、观赏性和体验性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新颖性包括地方性、民族性、稀缺程度和可替代性4个评价因子;观赏性包括优美度、新奇度和和谐度3个评价因子;体验性包括趣味性、参与度和多样性3个评价因子。文化内容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主题,可以分解为真实性、积极性和广泛性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真实性包括历史记载、文化渊源和广为人知3个评价因子;积极性包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和净化心灵3个评价因子;广泛性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3个评价因子。文化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文化载体对文化内容的演绎所期望体现的精神境界或价值观念,可以分解为道德性、激励性、先进性和融合性4个评价项目层。其中,道德性包括言行习惯、公德意识和法规意识3个评价因子;激励性包括振奋人心和陶冶情操2个评价因子;先进性包括与时俱进和符合心理需求程度2个评价因子;融合性包括地方融合性和中外融合性2个评价因子。文化价值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传承作用和市场价值,可以分解为传承性、教化性和资源价值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传承性包括文化传承、可持续性和文化创新3个评价因子;教化性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2个评价因子;资源价值包括文化保护、文化积累和市场前景3个评价因子。

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为确定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各层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首先,请文化资本与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游客,采用1~9标度法,对位于同一层次的各因子间相对于其上一层次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问卷评分,并构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判断矩阵;然后,用数学方法得出每个层次判断矩阵中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各层次权重的组合,得到全部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问卷调查期间从2012年4月到9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收回调查问卷226份(回收率77.93%),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79.20%)。具体的评价因子权重如表1所示:在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中,文化载体的权重为0.0318,文化内容的权重为0.1230,文化精神的权重为0.3689,文化价值的权重为0.4763。这说明在文化资本的四层次模型中,由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之间的由表及里关系,使得其重要性也依次递增。因此,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本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载体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载体的权重层中,新颖性和观赏性的权重都是0.1390,而体验性的权重是0.7221。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体验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一定要强化体验性,这是使得文化能够真正成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之灵魂的关键。具体的,在新颖性的权重层中,地方性的权重是0.0521,民族性的权重是0.1563,稀缺程度的权重是0.7812,地方性的权重是0.0104。数据表明在新颖性的构成因素中,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稀缺程度、民族性、地方性和可替代性。在观赏性的权重层中,优美度的权重是0.6923,新奇度的权重是0.0769,和谐度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观赏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优美度。在体验性的权重层中,体验性的权重是0.0759,参与度的权重是0.8483,多样性的权重是0.0759。数据表明在体验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度。

(二)文化内容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内容的权重层中,真实性的权重是0.2308,积极性的权重是0.6923,广泛性的权重是0.0769。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的文化主题的定位上要强化积极性。具体的,在真实性的权重层中,历史记载的权重是0.0428,文化渊源的权重是0.1284,广为人知的权重是0.8288。数据表明在真实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广为人知。在积极性的权重层中,增长见识的权重是0.2561,开拓视野的权重是0.2878,净化心灵的权重是0.4561。数据表明在积极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在广泛性的权重层中,知名度的权重是0.4561,美誉度的权重是0.4561,市场占有率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广泛性的构成因素中,知名度和美誉度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精神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精神的权重层中,道德性的权重是0.2768,激励性的权重是0.302,先进性的权重是0.2653,融合性的权重是0.1559。数据表明在文化精神的构成因素中,激励性是最重要的、之后依次是道德性、先进性和融合性。具体的,在道德性的权重层中,言行习惯的权重是0.0769,公德意识的权重是0.6923,法规意识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道德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公德意识。在激励性的权重层中,振奋人心的权重是0.2500,陶冶情操的权重是0.7500。数据表明在激励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在先进性的权重层中,与时俱进的权重是0.2052,符合心理需求程度的权重是0.7948。数据表明在先进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符合心理需求程度。在融合性的权重层中,地区融合性(国内)的权重是0.7500,中外融合性的权重是0.2500。数据表明在融合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地区融合性。

(四)文化价值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价值的权重层中,传承性和教化性的权重是0.4561,而资源价值的权重是0.0878。这说明在基于文化资本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是根本。具体的,在传承性的权重层中,文化传承的权重是0.4561,可持续性的权重是0.4561,文化创新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传承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性。在教化性的权重层中,人生观的权重是0.5000,价值观的权重是0.5000。数据表明在教化性的构成因素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重要。在资源价值的权重层中,文化保护的权重是0.7548,文化积累的权重是0.1949,市场前景的权重是0.0503。数据表明在资源价值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保护。

三、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不同方面或侧面的反映,为了对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下面以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为基础,结合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状况,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具体的函数表达式为:E=∑n1k=1Bk·∑n2j=1Ckj·∑n3i=1(Dji·Pi{[]})×10.其中,E代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的综合得分值;Bk表示评价综合层k的权重;Ckj表示评价综合层k中评价项目j的权重;Dji表示评价项目j中评价因子i的权重;Pi表示评价因子i的评分;n1表示评价综合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n2表示评价项目层评价指标的数目;n3表示评价因子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由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满分是50分,所以,可据具体得分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划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得分如果高于40,为I级;得分如果在30到40之间,为Ⅱ级;得分如果在20到30之间,属Ⅲ级;得分如果在10到20之间,属Ⅳ级;得分如果低于10份,属Ⅴ级。

四、对蓬莱市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定量评价

篇8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篇9

霸王河亲水度假区 景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地处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100408.0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334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20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鹿出没温泉酒店、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木三角家庭度假区。

鹿出没温泉酒店占地面积约 20 亩,建筑面积 2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池、餐厅、宴会厅、客房、室外花园。酒店建筑为木质结构,具有安全环保、美观衬景、耐腐防寒等诸多好处,是集建筑优势、自然优势、健康优势于一体的温泉酒店。

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地面积约 20亩,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蒙古包群。特设蒙古民族风情的骑马等娱乐项目,备有蒙古族风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种炒菜等菜肴,到了晚上点上篝火,游客们可以亲身体会蒙古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境。

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拟建占地面积约 100 亩,建筑面积 110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活动中心、启蒙教育和老年大学。

木三角家庭度假区占地面积约 60 亩,建筑面积 60000 平方米。度假区旨在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多样风格特色的住房选择,感受安全、舒适、和谐、神秘的氛围。度假区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宛如居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流连忘返。

茶驼古街商业区项目 项目区位于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67072.7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591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05400 平方米。主要包括“蒙古塞外文化区”“中亚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东西欧特色酒店群”及“集宁要塞”五部分。

茶驼古街商业区将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各景点设置、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都尽量突出建筑区域主题特色,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区域将以各地区典型的建筑为标志,经营各地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上演各地的音乐、歌舞。每个区域将有流水环绕,小桥相连。入夜这里将是集宁最时尚迷人的地方。世界各国的音乐美味飘荡在夜空,曼妙的舞姿灯影倒映在水中。茶驼古街将与北京后海、威尼斯水城一样,让美食音乐舞蹈织出如梦如幻的集宁之夜,让游客流连忘返。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选址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美丽的霸王河 畔。总占地面积 466 亩,总建筑面积为 395700平方米,建设投资为 150000 万元。主要内容为:草原乌兰察布之轴(历史文化展示区)、远古乌兰察布(娱乐区)、英雄乌兰察布(军事体验区)三部分。项目园区植根于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草原风光,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娱乐场所。

草原乌兰察布之轴。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示乌兰察布的蒙元文化和鲜卑文化。街区内设六旗部落景观、成吉思汗行宫、鲜卑豺山宫等建筑及察哈尔火山喷发等景观。在重大节庆时可承办大型祭祀活动,平常各建筑内将有六旗部落风俗展示、北元乐舞及舞台剧《拓跋传奇》

远古乌兰察布,为园区娱乐区,以乌兰察布远古风貌为主题内含活化巨兽园、室内远古植物园、萨满天祭等,还将设有儿童游艺集群、转杯、双层旋转木马、飞椅等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儿童游艺设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游玩需求。

英勇乌兰察布 ,为军事体验区,取材于 70 年前的集宁战役,建设有真人 CS 军事拓展营、儿童军事体验区等,还将有英雄谷、金盆老金矿区等游乐设施。让游客充分体验乌兰察布的铁血军事文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篇10

文化旅游的主题定位主要取决于资源的文化性和游客的体验性,需要从众多的文化因子当中筛选提炼出最能代表和最具价值的部分,以此来主导未来东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主题的营造。从以上两个方面,笔者对武汉东湖的文化旅游主题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通过调查发现:70%的人认为武汉东湖的历史文化不够深厚,文化知名度不够高而且大部分内容不是很熟悉,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相比,东湖文化旅游目前还不被市场认同,但游客对东湖休闲文化的体验感知正在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固然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并一定非要将历史文化作为主导文化。因此,可以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作为东湖文化旅游的“历史本源”进行挖掘,将休闲文化作为东湖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

2武汉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东湖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关键是找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价值满足和产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一定的旅游产品和形象设计展示出来。一个完整的旅游品牌应包含6层含义,即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顾客。

2.1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的演进过程分析

文化旅游产品化是以其产品为载体的品牌培育过程,其成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及其品牌培育来实现,能否实现品牌化取决于文化旅游产品的主题感染力和市场认同感,尤其是文化旅游产品对游客产生的情感价值,如图1所示。因此,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的演进路径表现为资源-产品-市场的递进,其成长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文化资源有形化、旅游产品市场化和核心产品品牌化,通过文化资源挖掘将其转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通过产品市场推广将其培育为市场认同的品牌。2003年经过市民投票、专家精心评选产生了“东湖十景”:曲堤凌波、荆楚古宝、极目楚天、泽畔行吟、踏雪寻梅、惟楚有材、梅岭竹风、朱碑耸翠、雁落芦洲、天坛晨曦,它们可谓是武汉东湖景点的杰出代表。此次评选对这批资源和景点的包装和宣传,可谓是东湖旅游产品品牌化的初始阶段。

2.2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文化旅游品牌化属于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当前区域旅游品牌化主要受三大驱动因素的作用,即旅游市场结构:从感性消费到品牌选择,区域发展机制:从资源开发到品牌塑造,产业组织模式:从政府主导到企业主体。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品牌化演进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发展机制、产业组织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2.2.1核心产品奠定品牌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到底从何而来?品牌核心价值绝非也一个绝妙的概念或者一句经典的口号,需要得到内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真正地体现落实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每个环节。对于东湖文化旅游产品而言,具有差异性、竞争力的内在旅游文化是其品牌价值的基石。这应该是一种休闲文化,是武汉大都市的休闲游憩文化,应积极围绕这类文化进行产品开发,并使之成为东湖文化旅游的核心产品。2.2.2区域发展整合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对所有资源整合的集中体现,品牌贯穿在文化旅游的各个角落中,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而并不是说其它不具备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就没有价值,它们恰恰是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东湖文化旅游应该是多元化的,而塑造一些知名的品牌将会带动整个东湖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在这些众多文化旅游产品的支撑下,文化旅游品牌才会更显得光芒四射。因此,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需要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空间分布和产品功能上进行合理规划。2.2.3市场主体创造品牌价值品牌的塑造与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品牌的价值不在于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而在于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一种认同,愿意购买并接受与其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品牌宣传和传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东湖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还不是很高,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其市场运作主体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投入太少,应特别设立东湖文化旅游品牌管理机构,并进行市场化运作。2.2.4社会认同判定品牌价值能否成为正真的文化旅游品牌,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公众和旅游者的认同感。这就要求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旅游经历和体验,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产品表面的开发与宣传中。东湖文化旅游产品现在还比较零散,大多武汉市民在东湖游览的过程中都还不能感受到来自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因此,首先是让武汉人能够了解东湖、热爱东湖,对东湖的文化旅游产生一定的认同,并积极容身到这种文化塑造与传播中;然后让更多的外地游客产生情感依托和消费认同。

3武汉东湖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构建设想

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区域整合文化内涵的开发和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将屈原文化、楚地风情、山水游览、都市休闲融为一体,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文化娱乐休闲胜地。武汉东湖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的构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形象品牌和产品品牌。形象品牌是东湖文化旅游在整个市场中的总体形象定位,产品品牌是针对不同的资源特征和游客需求推出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从武汉东湖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现状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重点打造以下品牌:

3.1武汉东湖文化旅游形象品牌

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融合形成了东湖风景区独有的魅力。在文化旅游方面,可以建设“文化东湖”、“休闲东湖”、“和谐东湖”为目标,设计出既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体现出现代元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价值的旅游产品,凸显以水乡风情和楚文化为主导的东湖市场形象“楚地风韵,江城明珠”。

3.2武汉东湖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3.2.1东湖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品牌“东湖国魂”———以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行吟阁、桔颂亭、沧浪亭、荷风桥、听涛轩、水云乡、离骚碑等与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相关的纪念性景观为载体,借助一年一度的东湖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弘扬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死而后已”的精神。“楚地风韵”———以磨山景区的楚城、楚市、楚天台、楚才园、哲人园等一批极具楚文化特色的仿古标志性建筑景观为载体,充分挖掘并借鉴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楚国文化精髓,营造出浓郁的楚风楚韵景观,使之逐渐成为全国楚文化游览的中心。“休闲东湖”———围绕山水揽胜、湖泊休闲、水上娱乐、民俗体验、疗养健身等多功能性主题,开展登山、踏青、赏花、品茶、画展、垂钓、观鸟、游泳、文艺等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开展武汉东湖荷花节、东湖水上游乐纳凉休闲、“爱我东湖”网络有奖评选活动、东湖龙舟赛等节庆,启动大型水上娱乐活动中心项目的建设,增加东湖观赏与体验的产品,提高休闲文化产品的参与性,扩大东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国内外商务游客和城市居民的首先休闲度假胜地。3.2.2东湖文化旅游三大辅助品牌“三国寻踪”———以刘备郊天台、关公卓刀泉、鲁肃马冢等景点为线索,探寻倾听广为流传的三国经典故事,实地感受三国故事的发生地,并将这些景点与湖北境内的其它三国历史文化景点衔接起来,使之成为三国精华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环。“珞珈书香”———以老武汉大学为中心的科教文化旅游景点,将会令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之兴奋不已。武汉大学不仅培养了众多的知名人士,而且在国际上具有强高的知名度,可以武汉大学的历史文化景点为龙头,串联东湖沿岸的科教文化产品。“古刹塔影”———将洪山宝塔作为东湖文化旅游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游客在东湖游览中可以领略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及其在东湖这边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增添东湖文化的神秘色彩,将宝通禅寺、长春观等宣扬的宗教文化纳入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当中。

4武汉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的建议

4.1通过整合资源运作品牌

品牌的塑造与形成都需要大量的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也是如此。一方面,它需要得到地方政府、景区管委会、旅游科研院校、专业品牌推广公司、新闻媒体等诸多部门的配合,整合社会各方的资源;另一方面,则是整合东湖文化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资源,将条件好、影响大的文化旅游品牌作为优先考虑对象,集中力量进行培育和维护,短期之内还不适合全面培育。

4.2加快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东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文化旅游产品却相对匮乏、单一,数量和规模都太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专家的挖掘、旅游规划机构的策划与设计,对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产品升级,推出新颖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并依托强势品牌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4.3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品牌内涵的外在表现,它具有一套完整的构成元素和塑造方法,如标识、口号、商标等。原来由于管理权的分散,东湖六大景区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对外宣传标识,从而导致了武汉东湖本身旅游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缺乏整体上的概念。东湖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设计需要重新开始,聘请专业的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单位为其量身定做一套方案,使之成为东湖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加强文化旅游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