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范文
时间:2023-03-15 12: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6中级统计师述职报告
1、单位从业人员包括:
(1)在岗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民办教师 (4)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 (5)兼职人员 (6)借用的外单位人员 (7)第二职业者
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办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在岗职工统计中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如内部退养职工, 以及从本单位离休、退休、退职的人员。
为避免从业人员统计的重复和遗漏,各单位在计算其从业人员时,应按谁支 付劳动报酬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
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其报道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或劳动 报酬,即应统计为本单位人员。
2、在岗职工根据使用期限分为:(1)长期职工 (2)临时职工
3、工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按工作岗位分为: (1)工人 (2)学徒 (3)工程技术人员 (4)管理人员(5)服务人员 (6)其他人员
4、从业人员增减变动与期末人数的关系: 上期末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本期末人数
5、城镇16 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列为就业人员:
(1)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调查周内从事了1 小时以上(含1 小时)的劳动;
(2)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 场所。
6、城镇16 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
(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也没用处于就业定义中 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2)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7、城镇失业率的计算公式: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100%
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 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各单位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根据有关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 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计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9、工资总额构成包括的内容: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 (6)其他工资
计时工资包括见习工资、职务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等。
10、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11、奖金包括: (1)生产(业务)奖 (2)节约奖(3)劳动竞赛奖 (4)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终奖 (5)机关工人的奖金 (6)专业技术人员的一次性重奖 (7)体育运动员的奖金 (8)其他奖金
12、平均实际工资:是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13、平均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4、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指数
平均实际工资指数表明了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
劳动统计报表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劳动力统计调查制度》是以居民户为统计调查单位的抽样调查制度,其统计对象是被抽中调查小区内的全部 16 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抽样调查方法是以全 国为总体,省级单位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入户进行访问调查。
篇2
文章摘要: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统计专业人员培训、产学研项目申报建设等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陈灿表示,安庆市统计局对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和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将给予大力支持,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对统计学专业实践基地寄予厚望,并希……
尚七网讯 据校园记者报道 8月7日上午,安庆师范学院与安庆市统计局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在安庆市统计局举行.副校长张群出席仪式,安庆市统计局局长魏清娥、副局长陈灿、总统计师程多见,以及安庆师范学院教务处主要负责同志、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党政领导参加了仪式.
张群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安庆市统计局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特别是安庆师范学院统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学校发展离不开地方的土壤,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希望双方能够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统计专业人员培训、产学研项目申报建设等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陈灿表示,安庆市统计局对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和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将给予大力支持,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对统计学专业实践基地寄予厚望,并希望今后能够全面合作,实现双赢.仪式上,双方就实习相关事宜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张群与陈灿共同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篇3
关键词:高职;统计教师;素质
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教育,而传统的统计教育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高职统计教师又是由传统的统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数理统计、经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欠缺,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计划指标的统计数据的规范,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理论、重公式推导而轻应用的授课方式,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成为“填报表式”的“单一型”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的统计人才,但所需要的绝不是“填报表型”的,而是既懂统计学,又懂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能力“复合型”统计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首先要是“复合型”的教师,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目前高职统计教师素质欠佳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
虽然从1993年开始统计学被正式晋升为一级学科,而且宏观统计依然为国家所重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就是填报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同时《统计法》的约束制约力不够,以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反而被许多人忽视、不了解。有些企业甚至撤掉了统计机构,国民的统计意识淡薄,统计的地位未见实质性的提高,使人耳闻目睹的是“会计热”、“审计热”。这些都无疑给统计教师无形中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一部分人动摇了统计专业教学的信心,对统计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感到迷茫、忧虑。
2.学校小环境
受大环境影响,统计专业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造成了统计专业由开始的“遍地开花”(开设统计专业的学校多且专业方向细),经过中间的“几朵芬芳”(开设的学校减少,专业方向粗),到最后的“几近凋零”(开设的学校少之甚少,而且专业方向走向“混合型”,如会统等混合专业)。由于统计专业减设或停设,统计课也只成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使原有的统计专业教师成为“过剩劳动力”,而在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下,这些“过剩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去“移情”改行搞其他专业。尽管这样可使统计专业教师扩大一点统计以外的知识面,但长此以往,“久违”于统计专业教学,又何尝能保证统计教师的专业素质稳中有升呢?
3.教师自身因素
在高职统计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分配而来的,他们的统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机知识丰富,但很少有机会到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还有少数统计教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光短浅,对统计教育失去了信心,不热爱统计专业。所有这些业务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原因,都在客观上阻碍了统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统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个性品质
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统计人才,要求统计教师的个性品质必须具有现代化。现代化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时间和效率意识等。在当前中等统计教育步入低谷时期,统计教师的这些现代化个性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微观管理越是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否则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统计人才,作为统计教师,应该明确市场经济给统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积极参与统计教育改革,坚持统计学方向,抓紧时机以奋发进取的事业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增强统计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
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生产”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更应是高质量的“复合型”教师。这里的“高质量、复合型”,不仅仅指教师的统计专业教学水平高,而且还包括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教师质量的竞争。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统计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参与管理、决策,那么,“生产者”(统计教师)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熟练地掌握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并应用自如,成为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有了宽厚广博的知识,就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令人难堪的局面,才可能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既广又精,既博又专,真正使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按照“面向世界”的要求,知识结构逐渐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应用科学,所以统计教师除了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统计教师要有善于运用“复合”知识处理统计信息、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可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有用的统计人才。
3.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统计教育也概莫能外。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对于“吃开口饭”的教师来说,仅仅满腹经纶、知识渊博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把统计学等知识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的积极性,达到统计教育预期的目标。
针对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的现象,统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实用易操作为主,摒弃大量的公式推导,重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与《统计上岗证》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达到学生就业导向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模块教学法,补充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分析。
三、怎样提高高职统计教师的素质
1.加强统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校和统计教育部门可通过开办学习班、讲座、实地参观、奖励先进等形式,让统计教师真正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忠诚于统计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搞好统计教学、教研和科研,为培养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甘愿作“人梯”。
2.对在职统计教师实行终身教育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在知识爆炸、日异更新的年代,随着统计的创新和改革,统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达到社会前沿水平,并拥有“复合”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统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统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如教师自学、学校自培、教材教法短训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班、函授教育、讨论或报告会等。更新教师知识,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请专家、教授“传经送宝”,让统计教师及时吸收新思想、新知识;送教师到大学深造,并用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如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脱产参加进修半年等,这样把长远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进修,促进教学。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报考统计专业研究生,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统计教师经常接受一些有关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知识,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联系实际,成为真正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师
现代统计教师不仅要有“复合型”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如帮助企业开展调查、分析、预测、决策活动,就能“活学活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统计咨询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应用型”的教师才能教出“应用型”的统计人才。统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统计教师积极参加统计学术、教研、科研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报考统计师,并规定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要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支持他们与部门、企业“挂钩”,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以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使统计教师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4.提高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问题不是哪一个学校的事,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与当前我国国民统计意识淡薄、统计教育未被人们真正认识等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应在社会公众中普及统计知识,强化公民统计意识,提高统计教育地位;另一方面,统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环境,着力统计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大批真正有用的统计人才,这样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地位和待遇的提高,为统计教师提供了精神的和物质的双重动力,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地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的和思想的等多方面的素质。
篇4
摘要:要进一步抓好水利统计调查工作,不断创新完善水利统计工作,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完成好各项水利统计任务。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统计、汇总和等工作,更新完善各类水利统计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通报机制,更好的提升水利统计服务水平。
我国的国有水利工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但近年来,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水利工程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水利工程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水利工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水利工程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水利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水利工程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水利工程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水利工程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水利工程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水利工程企业来说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水利工程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水利工程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做好统计可以反映水利工程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水利工程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水利工程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水利工程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甚至某些水利工程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水利工程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水利工程企业并不是很多。
水利工程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水利工程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水利工程企业,可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在现代水利工程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水利工程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水利工程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篇5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的通知》和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2009年度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现就我省2009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条件、办法和时间
(一)报考条件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执行。
(二)考试报名按属地原则进行。先由本人提出申请,按规定填写报名表,并交本人近期免冠正面照片一寸2张。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由主管部门汇总后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报名。
(三)报名时间全省统一定为5月11日至19日(双休日除外)。省直单位和驻杭中央部属单位、部队的统计人员由所在单位统一到杭州市统计局办理报考手续。各市、县(市、区)报名地点由各级考办确定并公布。
(四)各级人事、统计部门对报考人员的资格要进行认真审查,并在报名表有关栏目内签署意见、加盖印章。
二、报考人员专业工作年限的计算
(一)专业工作年限是指取得相关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时间为2009年12月底。
(二)原从事与统计工作相近的其他经济工作的专业工作年限,可连续计(换)算成统计专业工作年限。
三、考试时间及考点设置
(一)考试日期定为2009年10月25日。
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及科目为:
上午9:00—11:30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
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及科目为:
上午9:00—11:30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下午2:00—4:30统计工作实务
(二)考点设置。全省中初级资格考试考点一律设在各设区的市政府所在地条件较好的中学或其他专业学校。考场人数一般按30人或25人设置(5人以下不单独设置考场),特殊设置需要说明情况。
四、其他
(一)各地务请在5月底前将中初级考试报名资料通过《人事教育在线处理系统》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功能模块分别录入或导入数据库,7月底前编排好考场设置,9月底前做好准考证的核发工作,10月20日左右做好试卷接卷工作,10月21日之前上报值班人员姓名、职务和值班电话等工作。
(二)考务费收取标准仍按浙统考办〔2000〕1号文件规定执行。各市考办在报名结束后一个月内,统一上交省考办。汇款地址及账号如下:
单位:浙江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
账号:33001619880056618170
开户行:建设银行体育场路支行
篇6
一、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和谐力
文化是队伍建设之魂。围绕打造和谐统计局,加强统计文化建设,开展了六项主题活动:一是开展统计知识竞赛。平时要求每个职工要熟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要数据要做到烂熟于胸。以科室为单位,全员参与,以应知应会的统计知识和相关数据为内容,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并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在全局掀起了强记统计数据、学习统计知识的热潮。二是聘请专家讲座。从大庆石油学院请来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局职工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专题报告,使大家从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学习力,实现领导的转轨——提升领导力,实现员工素养的提升——提升沟通力,感受和创造幸福——提升幸福力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统计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创建和谐统计局的自觉性。三是开展主题演讲。为了把统计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开展了“打造和谐统计局大家谈”主题演讲活动。大家围绕“什么是和谐、如何创和谐、自己怎么办”,谈观点、提建议、讲对策、明志向、表态度,畅所欲言,把演讲会开成了打造和谐统计局的动员会、誓师会、推进会,进一步增添了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动力,增添了在轻松愉悦中相处共事的亲和力,增添了以诚相待共荣共进的向心力。演讲活动结束后,我们专门编印了一本《打造和谐统计局大家谈获奖作品》,在市直机关引起了较大反响。四是弘扬统计职业道德荣辱观。结合学习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局职工中宣传树立了“以忠诚统计为荣,以背叛统计为耻;以实事求是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以踏实工作为荣,以哗众取宠为耻;以依法统计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服务发展为荣,以损害发展为耻;以公开公正为荣,以暗箱操作为耻;以严守秘密为荣,以泄漏秘密为耻;以乐于奉献为荣,以追名求利为耻”的统计职业道德荣辱观,为打造诚信统计、服务统计、和谐统计奠定了思想基础。五是重温“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接受再教育。*年10月组织全体职工参观了新落成的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和铁人纪念馆,集中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再教育。职工们被“铁人”事迹和大庆精神所感染,纷纷撰写参观心得体会,抒怀,以文言志,在全局掀起了学“铁人”、讲奉献、讲实干的热潮。全局共撰写心得体会33篇,我们把这些文章编辑成册,作为统计文化建设的成果和职工思想教育的教材,并对优秀的文章进行了表彰奖励。六是开展“书香统计”丰富文化内涵。号召全体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净化心灵,培养健康的情趣。并集体选购了《细节决定成败》、《于丹<论语>心得》、《统计调研世界》、《中国统计》、《经济研究参考》、《中国信息报》等一批重点书刊推荐给职工,让职工在读书中享受快乐,得到提高。目前,已自发撰写读书心得体会22篇,在统计信息网上进行交流,书香统计氛围日渐浓厚。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文化之果、文明之果,大庆市统计局先后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全员受到了增发一个月工资的奖励。最近,又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验收,将在*年正式授牌。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战斗力
制度是增强队伍战斗力的保障。我们以全员目标责任制为统领,靠目标激励斗志,靠制度管人管事。一是定岗定责,目标化管理。我们把局、队18个科室工作逐一定性定量,围绕全局年度目标分解到科室、到岗位、到人,形成大庆市统计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方案,按日常业务、重点工作、创新项目三大类细化为9个中项30个小项,每一项都制定出无可争议的考核标准和兑现办法。使人人有压力、有动力,靠个体的创造力增强集体的战斗力。二是健全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数据质量监控评估、统计信息、基础规范化建设、后勤保障、统计分析审批、经费支出、请示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在统计数据管理方面,实行内部严格审核,一个窗口对外。科室召开专业会议、对上对外提供相关资料、接发公文和会议通知、经费车辆管理等等都有一整套的规范管理办法,做到了管严管细,不留死角。三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多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单位把职工放在心上,职工就会把事业装在心里。从关心职工的健康出发,每年组织一次全员体检,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先后有8名职工通过体检发现了重大疾病或隐患,都得到及时治疗。从关心职工的生活考虑,每逢重要节日,力所能及地为大家谋取福利,改善生活;对离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进行走访,送去温暖。从改善办公条件考虑,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更新办公桌椅123套,添置微机50台,并为每名职工购买了简易颈椎牵引器,用来缓解办公疲劳。从关心职工思想出发,发动大家积累统计工作中的“感动瞬间”,抓住统计人的一幕幕感人情景,在统计信息网上进行交流,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管理,使职工时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关怀、大家庭的温暖,更加热爱这个集体、热爱统计工作,为统计事业增光添彩。
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凝聚力
作风是队伍内聚力的外化表现。我们在实践中,一是靠弘扬正气取信。领导班子带头,坚持一视同仁,不搞亲亲疏疏;坚持团结协作,不搞分工分心;坚持公开公正,不搞小恩小惠;坚持民主决策,不搞独断专行;坚持任人唯能,不搞平衡照顾;坚持和睦相处,不搞勾心斗角;坚持清正廉洁,不搞假公济私,在全局上下形成了有话讲在当面、坦诚相见、和谐共处、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二是靠求真务实树威。全局上下倡导“不看平时说什么,关键看做了什么”的风气,以一种踏实的干劲、平常的心态、进取的精神对待工作、对待同志、对待名利,从而树立了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数据敢于较真、对违法现象敢于处理、对上敢于说真话、对统计信誉敢于负责的队伍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三是靠榜样力量励志。我们注重从内部挖掘潜力,发现亮点,树立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家,并且与推荐提拔干部、启用优秀人才紧密挂钩。仅*年,经积极向上推荐,有3名同志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经过公平竞争上岗,有11名同志走上了科级工作岗位。同时,对15名干部进行了岗位轮换。这样,使大家都受到了激励,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动力,整体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
篇7
骧言始今夕。
已对浊尊酒。
复歧故乡客。
霜月始流砌。
寒蛸早吟隙。
幸藉京华游。
边城燕良席。
樵采咸共同。
荆莎聊可藉。
篇8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表1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对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者历史时期下,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即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作为这项调查的单位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曾用这一方法测算出1994年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为1.1亿,隐性失业率为25%。三是各种模型推算法。笔者倾向于使用抽样调查估算法,因为这可以作为以后农村失业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失业统计改革打好基础。
第四,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统计应该有所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善发达地区的失业统计系统,譬如在调查频率、调查范围上首先与国际接轨;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规定不同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而且在对失业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指标,从而对该行业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
第五,加大调查频率。我国对外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以年计的,这对现实的就业情况没有很大的实际用途。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失业情况调查的对象是在调查区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更是要求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我国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实现一个月对外报告一次的频率。因此建议每季度报告一次,这样能对现实的就业进行比较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杨缅昆,章飚.失业统计:一个尚待开发的核算领域[J].统计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国失业统计的国际比较与改进[J].中国统计,2001,(2).
篇9
【摘要】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关键词】统计工作问题意义与作用思考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如射洪县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更谈不上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即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政府统计网站为宏观决策考虑的多,为企业服务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统计网站为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网络,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又难以适应。
篇10
关键词:工程统计;工程管理;问题分析;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工程建设经常是正常的支付时间在建筑工程实际完成之后,造成统计报表数据报送时间与实现情况不一致的局面,统计后得出的工程实际的完成量与支付金额存在很大差距,给工程管理中的资金控制带来很大压力。另外,统计指标体系还不科学不完善,统计口径不一致从而导致工程统计问题的产生。
(2)工程统计通过月报、季报以及年报等报表类型,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统计调查,而在这些报表中往往出现项目名称与项目内容前后期不一致,统计数据不够详细、完整、准确,有的报表甚至出现指标内容前后矛盾、项目形象进度与投资完成进度不相符、报送时间不及时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对日常的报表台账建立及报表分析,不能及时反映出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项目经济效益受损。
(3)不能及时统计变更工程量及其发生的费用情况,有的只掌握工程价款的情况,不掌握相对应的形象进度情况,使工程投资量与形象进度脱节,造成管理决策者不能准确掌握合同总价款、变更发生的总费用与开工量、工程完成量以及调整后进度计划等情况,很难保证工程进度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工程合同管理的质量。
(4)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所参与的工程施工项目过多,摊子铺得过大,但工程统计工作却做得太少,导致工程项目统计资料匮乏,不能提供有效分析作为管理层的决策依据,从而造成企业动态管理失衡。
(5)工程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理解指标设计意义与指标计算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加上工程统计工作繁复而又枯燥,部分工程统计人员并没有认真客观的从事统计工作,有的甚至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及时通过统计数据反映当时工程情况,甚至造成工程统计失误。
(6)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够,不能发挥统计信息的咨询及监督职能与作用。目前,许多建筑企业,统计工作没有独立组织保障,企业管理层没有赋予统计工作的否决权、报告权及处理权,对于一些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者,没有坚决抵制。
2 加强建筑业施工企业工程统计工作的对策
(1)领导重视是作好工程统计工作的保证。要提高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统计工作情况应作为对企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统计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统计法》和统计知识的宣传力度, 要使企业领导改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使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企业统计信息是一种财富, 是社会经济信息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社会经济成果科学的反映, 也是一种生产力。企业统计不仅仅是为政府服务, 也是为本企业服务的。施工企业一方面由于是国民经济的发源地, 具有向上级政府统计主管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另一方面企业统计工作搞得好, 就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 避免企业因为决策失误造成损失。其次, 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要转变统计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 当好信息参谋, 及时为企业领导决策和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要使企业领导者认识到统计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专业学科,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等多项职能和作用, 而且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针对工程建设的费用支付一般是按工程进度或建筑工程实际完成之后发生,为了实现报表数据与实现发生的工程量及费用一致,作为统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多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工程项目形象进度,做好分类及整理工作,使统计后得出的工程实际完成量与支付金额尽可能一致,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可用的数据;其次,在统计口径方面,要与预算及财务相关指标相协调,制作统一的调整要求,从而为工程项目管理与资金运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3)针对工程统计报表存在的问题,首先应依据《统计法》和地方的相关统计法规, 制订本企业的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制度, 规范本单位的统计工作, 明确本单位统计工作的定位、统计机构和人员设置、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统计工作职责和基本要求。要结合本企业和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上级统计主管部门的报表要求, 制订本单位的报表制度, 设置本单位的月报、季报、年报等统计指标体系。要严格上报时间,不可随意更改报表中内容及项目,统计数据要按要求尽量详细、完整与准确,更不可出现报表内容及相关指标前后矛盾的现象, 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4)对于工程变更及费用统计,由于前期地质勘查、工程设计等主客观原因,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及费用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工程统计人员,一定要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发生工程变更的具体情况,要明确变更费用与合同总价款、变更工程量与原工程量、工程完成量与进度计划有哪些变化,同时要与工程预算、材料供应及财务部门相协调,提出在人、材、物及资金安排方面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工程合同的顺利完成。
(5)针对建筑企业所参与的施工项目越来越多,工程分布区域越来越广,工程统计工作量加大,为了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及网络技术是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建筑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实现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自动化, 将统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统计数据准确、可靠的要求;二是实现统计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达到快捷、迅速的要求;三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这三点在施工项目点多面广的建筑业企业统计工作中尤为重要。首先采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其次大型施工企业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将工程统计信息收集嵌入平台中,中小型企业应选择统计人员比较熟悉、开发成本少、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开发和应用工具,开发相应的统计软件, 以实现统计资料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自动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传递、处理、反馈、查询、使用的网络实时工作体系,使所有工程项目都纳入统计信息化建设范围,实行统一的统计资料报送范围和时间,及时掌握所有工程项目的统计资料信息,及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6)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而统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是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工程统计队伍,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统计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预算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施工风险管控等施工管理知识,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及时通过统计数据反映当时工程情况,强化施工企业统计职能有着深远意义。
(7)在统计工作中,只有提高统计的独立组织保障,才能更好地履行统计职能,更大的发挥统计作用。企业应赋予统计否决权、报告权及处理权,凡有弄虚作假者,统计部门应有权否决。可将整个企业的各个环节的经济指标进行综合核算,并将统计数据逐层上报,为领导做出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字依据,为统计监管提供可靠信息。应根据《统计法》,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遵纪守法、实事求是的进行奖励与鼓励以及针对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采取严惩的处理方法。 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只有在完成上级统计报表任务的同时, 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服务, 为企业领导决策服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3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