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7 16: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3、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饮食文化;饮食习惯;餐桌礼仪
【中图分类号】 T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9-2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灿烂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烹饪王国”之称,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有学着说,中国饮食是一种艺术,烹饪的菜肴不仅仅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荤素科学合理搭配更加注重营养。俄罗斯也向世人展示着其独具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虽然在食物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但是讲求实惠,尤其是冷菜居多。俄罗斯饮食文化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后,也成为了世界美食园中的一朵奇葩。中俄两国饮食文化各有千秋,本文将对中俄的饮食文化的异同给予简单分析。
一、饮食习惯
随着中俄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使得中俄两国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彼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化―不仅有历史文化、科学文化、还有饮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取决于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下面我们将对中俄两国在菜肴、饮品等方面来进行对比。
对于菜肴,主要影响其味道和美观的因素是烹调技巧。不同于中国的煎炸烹炒,俄罗斯人通常喜欢使用炖的方式来做菜。与中国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菜系的繁华相比较,俄罗斯的菜肴就略显单调,但俄罗斯的饮食更注重对于食材原汁原味的保护,和营养的最大化。这也反映出俄罗斯人纯真的性格,不追求复杂,简单而风趣。
俄罗斯最出名的两大饮品就是伏特加和格瓦斯,一个是烈酒,一个是饮料。中国享誉国内外的饮品是茶。伏特加在俄罗斯的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更是其地域环境所趋,俄罗斯常年温度偏低,伏特加这种烈性酒有助于人体血液循环,会促进产热,又是纯粮食酿造,云集多种优势于一身,伏特加不得不成为俄罗斯人餐桌乃至街头巷尾的最爱。格瓦斯也是俄罗斯的独特代表,是一种由小麦等粮食发酵酿造的带气饮品,性质温和,是小朋友的最爱。在中国的哈尔滨更是随处可见这个代表着俄罗斯的饮料。中国的茶分为很多中,就其颜色看,可分为绿茶和红茶两种。当今,喝茶早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专利,由于茶马古道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已经走向了世界。俄罗斯人在吃甜点的时候特别喜欢喝加糖的红茶。
中俄在饮食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更是两国搭建和谐桥梁的美好见证。
二、民族传统
地域性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民族,代代相传更衍生了各自的传统。地理面积横跨亚欧两个大陆的俄罗斯,多半属温带与寒温带气候。而中国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相比之下,我国的气温就不像俄罗斯一样的寒风凛冽。这种天然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中俄饮食文化的差异。天寒地冻要求俄罗斯人要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身体所需。所以,在俄罗斯,你更容易见到的都是高热量的食品。在俄罗斯有世界著名的黑巧克力;还有日不离手的加糖咖啡;餐桌中更有不可或缺的第三道菜:甜点(冰淇淋、巧克力、奶茶蛋糕等)。这种对糖类的依赖不只是他们的喜好,更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日常饮食传统。在中国,因为地域不同,饮食倾向也有着差异,民间有着这样一句妇孺皆知的颇具代表性的俗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主食的选择中,南方人更多的吃米饭,北方人更多的喜欢吃面食。
饮食方式上,中俄两国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对于每次用餐的讲究则大不相同。中国人对于食谱没有明确的要求或规矩。俄罗斯人在饮食中,却是十分讲究上菜的先后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一种民族传统,不能颠倒。他们通常一餐要分为三道菜。第一道菜:汤。在喝汤之前他们还会先上些冷盘(通常为沙拉)。汤的种类有很多,通常都是以蔬菜为主料的汤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汤当属红菜汤又被称作罗宋汤,可以堪称为俄罗斯美食中的一大标志。其整体呈现桔红色粘稠状或汤状,所用材料以牛肉块、胡萝卜块、洋葱、红菜为主。第二道菜:肉类,通常以肉类、鱼类为主。其中制作方式主要是熏制、腌制。第三道菜:甜品。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菜肴中,会经常有奶酪、黄油的作陪。对于乳制品的偏爱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人喜欢先吃了主食,快要吃饱的时候来点汤。这是传统的饮食习惯,但从营养均衡、膳食保健的角度讲,饭前喝汤具有润肠的作用,而且俄罗斯的三道菜就丰富了食材的多样性,这样营养的摄取就更全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所见到的俄罗斯人都是身强体壮,男人剽悍魁梧,女人丰满肉感了。
(二)待客饮食传统。礼尚往来,宴请宾朋一直都是生活社交中的一部分。在宴请的方式上,中俄略有不同。中国人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中国人在接待客人是除了满桌子的各路美食以外,通常都有饺子作陪。“饺子”这一中国原创的美食现如今已经流传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其味美、方便也被广泛接受。在爷爷奶奶那辈人眼中,饺子就是最好的接待客人的食品。再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Без соли хлеб не еда.” 没有盐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无面包。可见,俄罗斯人在款待贵宾的时候都不能落下了面包这一主食,俄语写法“хлеб”,在中国,有著名的俄罗斯“大列巴”,特别是在黑龙江省会堪称“哈尔滨一绝”,“大列巴”这个称呼就是从俄语音译来的,体型巨大,从大列巴在中国的影响力就可以看出这种以面粉和麦粉为主要原料的主食也成为了俄罗斯饮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
三、餐桌礼仪的异同:
中国乃礼仪之邦,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到处都充满着礼仪。有谈话礼仪,行为礼仪,还有餐桌礼仪。纵观历史,中俄两国在餐桌上的礼仪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餐具使用的礼仪。中式餐具和俄式餐具有着明显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发明的筷子闻名于世,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专家称,筷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力,经常使用可以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中国人在喝汤的时候用勺子,在吃米饭的时候用碗盛。在喝饮品的时候用杯子,其中,玻璃杯子是用来喝酒的,陶瓷杯子是用来喝水的。筷子用完后要放在筷托上,并且筷子要放在右手边,杯子都要放在左手边。在餐具的使用方面有以下注意事项,在使用筷子时,要两支筷子同时使用,不能单一使用。也不能用舌头去舔筷子。在用餐时切忌挥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不能用筷子插取食物或将筷子插在饭菜中。不能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也不能把筷子放在杯子里。在使用汤匙时,不能用汤匙取菜,不能将汤匙全部含入口中吸吮;不能将汤匙中剩余汤汁再放回汤碗中,当汤较热时,不能用汤匙搅拌。在使用食盘时,里面盛放的菜数不宜过多,品种以一种为宜。在使用饭碗时,除食用主食外,切忌端起饭碗,饭碗内只可盛放少量菜,不能盛放汤或其他食品残渣。在使用牙签时,只宜使用一次;不能用牙签扎取食物;不宜将牙签叨在口中。
俄式餐具种类较中式餐具简单些,俄罗斯人最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在用餐时正确的拜访位置是,叉子放在盘碟的左边,刀和汤匙放在右边,酒杯要放在盘碟的前面,在进餐过程中要左手拿着叉子,右手拿着刀,并且要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切食物的时候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佳。只有在不用刀切割食物时,即刀叉不同时使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子。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把米饭等食物拨到叉子上,但切忌用刀将食物送进口中。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都要换一副刀叉,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侍者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撤盘。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时,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这表示用餐尚未结束。
(二)主客位置及食物位置的礼仪。在中国的饭桌上很重视主人、客人座位的位置,食物或茶壶的摆放也颇有讲究。中国人讲究“尚左尊东”,对着门的是最尊贵的位置。因此在会客或者宴请时,对着门做的一定是东家。客人当中距离主人位置越近的就越尊贵,左手边的比右手边的地位更高。中国民间有个迷信的说法:茶壶嘴对着人,可能将人的魂魄吸走。所以要注意茶壶嘴的摆放位置。
在俄罗斯,餐桌的位置礼仪同中国正好相反。他们是以右为尊,左为次。男士跟女士要交叉着就座,通常男士会为女士推开椅子,请其入座。
(三)食物的剩余量所蕴含的礼仪。到好友家里做客,主人忙碌半天准备了丰盛的大餐。去别人家做客,除了记得带礼物,还有一个很细微却不得不注意的礼仪。
作为客人,对于食物的使用量也要掌握个度。在中国,主人请客,害怕食物不够而宾朋没有吃饱,所以准备的食材都是能有剩余的,餐毕,要多少有些剩饭残羹在,主人才会觉得有面子,心里才会舒服,觉得自己这次宴请准备的还不错。而在俄罗斯人家中,他们以主人的身份邀请你做客,同样会热情款待,只是文化差异,他们的礼仪是必须将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全部消灭掉,这样会让主人认为自己做的菜很受欢迎,客人在自己家就餐很愉快。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国际化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不少传入了
俄罗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影响着中国,全世界饮食文化将继续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2]褚敏.俄罗斯的饮茶文化[J].俄罗斯文艺,2001,(01).
[3]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篇3
婺源的饮食文化主要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影响。在婺源民俗活动、商业发展的促进下,婺源饮食从材料的选用、烹饪的技艺、形式的表达、意向的呈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俗话说:“无荤不可蒸,无素不可糊。”婺源人极爱吃“蒸菜”“糊菜”,烹饪方式以“蒸”和“糊”为鲜明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食材的原汁原味。在菜肴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十分关注“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中医养生原理,将日常饮食习惯与中医养生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了婺源美食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婺源;饮食文化;饮食理念
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人文历史、信仰、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变更性的特点。婺源的饮食文化也是如此。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影响,在婺源民俗活动、商业发展的促进下,婺源饮食从材料的选用、烹饪的技艺、形式的表达、意向的呈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婺源饮食文化的成因
(一)客观因素
1.婺源处黄山余脉的环抱之中,群峰耸立。
这一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历来以农林为主的生产劳作。田间劳动、上山砍伐、狩猎都要耗费很多体力和汗水,这就导致了婺源人重盐、口味重的饮食习惯,具体体现在家家户户都会在蔬菜繁多的夏季大量地制酱、腌菜的习俗上,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不会缺腌制食品。婺源的冬天,每家都有烤火取暖的习惯,这一习惯又形成了婺源文火煨炖的饮食特色。
2.婺源地处崇山峻岭
各类植物有200余科3000多种,其中可食用的蔬菜、果品、真菌、竹笋、野菜、鲜花、药材等七大类占800多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人们经常采集野菜佐餐。可见,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婺源饮食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人文因素
1.民俗活动
婺源宗族制度严密,崇尚神灵,形成了时节多、神会多、礼仪多的风俗。饮食是祭祀的必需品,为了使贡品菜肴显得鲜亮美观,人们会利用豆腐的白玉、辣椒的鲜红、冬笋的嫩黄等烹制出色彩丰富的菜肴,来提高供品的观赏性,形成了婺源饮食习惯上“重色”的特点。繁多的民俗活动和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烹饪技艺,也促进了婺源饮食文化的发展。
2.市场推动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在外从商的婺源人习惯了家乡的饮食生活,为了能使自己或更多的婺源人能吃到家乡的饭菜,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筹资开婺源菜馆;跟随丈夫一起外出谋求生计的女人,也开始经营一些婺源特色餐饮小吃。走向市场的婺源饮食为了迎合新市场的需求,在吸收当地饮食习惯的基础上,还研制出了既保持婺源传统餐饮特色,又适应当地人口味的饭菜,使婺源饮食文化不断丰富、完善。
二、婺源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食材特点
1.天然野生
婺源四季分明,山高林茂,溪流纵横,孕育了名目繁多的动植物。这些大自然恩赐给婺源人们能果腹解饥的绿色食物,成了婺源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采集野味是婺源孩子最喜欢最常干的事情,女孩子挎着竹篮去田间挖野菜,男孩子提着水桶下河去溪边网鱼、捉虾、翻螃蟹,既打发了“无聊的”童年,又为家里饭桌上增添了几分美味。
2.田园耕种
“红苋调灰种磅田,落苏扁荚竹篱边。枯松高架南瓜络,羊角牵排豆蔓连。”婺源有句老话叫“瓜果半年粮”,婺源人在粮食作物不足的情况下,养成了用瓜果蔬菜来取代粮食填饱肚子的习惯。
3.加工储藏
在那个没有现代保鲜、储藏技术的年代,吃不了的食物、蔬菜瓜果对婺源人的智慧发起了挑战。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婺源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式——晒干、腌制、制酱,用来缓解饭菜不足的状况。蔬菜瓜果除了晒干、腌制,还可以做成干,下饭喝粥,作零食。鸡鸭鱼肉类一般都风干、烟熏、火烘。还有其它的一些方式:晒干磨成粉如米粉、糯米粉、红薯粉;泡酒如杨梅酒;油煎如油豆腐、米脆(米粉油煎而成的一种美食,类似薯片),等等,都展现了婺源人充分利用物质的智慧和勤劳、纯朴的民风习俗。
(二)烹饪特点
1.蒸为了节约粮食,婺源人经过了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发现米粉和果蔬的搭配,可以增强蔬菜瓜果的抗饿能力,达到节约粮食、填饱肚子的功效。无论荤素,婺源人都可以变着法子蒸着吃,既保持了菜的原味又不会破坏菜的营养,鲜美的味道还可勾起人们的食欲。婺源粉蒸肉,是婺源蒸菜系中最有名、最经典的一道菜。将肉蘸上米粉或均匀与米粉搅拌,一块块均匀排列在盘子里,块与块之间要留有空隙,不能太紧密,放入锅内蒸,这样蒸出来的肉,肥而不腻、满嘴生香、有滋有味,并且肉和米粉都是自家生产,食材很正宗。除了粉蒸肉还有粉蒸鱼、粉蒸鸡鸭、粉蒸大肠等,正应了那句“无荤不可蒸”的俗语。在古徽州的一些古医书著作中即有“婺源蒸菜具有很好的保健养生的效果”的文字记载。
2.糊
糊(h),动词,指做糊菜的行为方式,类似搅的动作,因菜色成黏糊状,故取名为“糊菜”。“无蔬不可糊”,糊以素菜为主。在婺源乡俗里,无论举办红白喜事,宴席的第一道美味是糊豆腐,这也使得糊豆腐这道菜在婺源饮食中具有神秘色彩和崇高的饮食地位。糊豆腐的制作步骤:准备材料,如豆腐、油渣、虾皮、豆豉、笋干、香菇,米粉、味精、食盐、香油、酱油、姜蒜葱末等,将豆腐、油渣、笋干、香菇等切碎切末,备用;热锅先将豆腐煮烂、放盐,然后边撒米粉边搅拌成糊状,然后放切好的油渣、虾皮、豆豉、笋干、香菇等继续搅拌五六分钟,放入食盐、酱油、姜蒜末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出锅,撒上麻油和葱花就可以上桌食用了。婺源糊菜做法大同小异,但注重“色、香、味、形”,还注重“(口)感、(滋)养、(招)牌、(烹)器”的精烹细选,一盘好的糊豆腐就要呈现出“珍珠翡翠”般精致漂亮。
3.(zhung)古同“”
是装米入甑、熏蒸的意思,就是将食物装入器皿,放入锅中用隔水蒸汽蒸熟的一种烹饪方式,和蒸菜有点相似。菜分为“白水清”和“米粉混”:白水清就是不用米粉,蔬菜和佐料直接放入锅内“清汤寡水”地熟,其代表菜品是“白水辣椒”和“辣椒水豆腐”。用白水清的菜肴营养丰富、味道独特、香鲜汤浓,非常适合下饭,这对于粮食匮乏的婺源人来说就是一副灵丹妙药,解决了菜的不足问题。而米粉混就需要米粉辅助,调匀加入佐料一起熟。米粉类的菜形式多样、品种众多、口味独特,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除了以上介绍的三大主要的极具特色的烹饪方式外,还有炖、煎、炒等其他的烹饪方式。这些都是偶尔作为改善伙食、家里来客、逢年过节等特殊时期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这也把婺源人质朴、善良、好客的民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婺源饮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
(一)医食养生
在婺源人眼里,完整无缺、原汁原味的食物是滋补养生的重要途径。人们不知道哪个部位最有营养,整个放进锅里慢慢炖烂,只给一个人吃,来确保一个人能获得营养滋补。但从来不在菜肴中辅以药材烹调药膳,而是充分利用遍布山野的野生植物资源。采集野生食物,既可以补充瓜果蔬菜的不足,又可以和熏肉、猪蹄、排骨等原料一起,细火慢炖,微火就熬,不仅可以炖出味道鲜美的菜品,还可以熬出滋补养生的“药膳”。
(二)勤俭节约
由于婺源处在一种相对贫瘠的自然环境中,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的客观现实,使得食物资源较为匮乏。所以,自古婺源人们就非常珍惜粮食,认为浪费粮食是要“遭天谴、雷公劈”的。糊菜,就是婺源人勤俭节约的代表作,或者说对吃不完的菜的如此珍视,才有了今天婺源特色菜系的糊菜。无论是糊菜、菜、干菜都是婺源人对粮食爱惜的创造性举措。这些方式不仅让我们学会了不忘过去、节约资源,还让后人品尝到了地方特色美食。
(三)寓意象征
婺源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美好的寓意象征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多菜因为寓意吉祥而备受青睐,也有一些事物因为寓意不吉而上不得桌。一般在婚庆喜筵和逢年过节时会特别注意带有美好寓意的食物或者菜品,掌厨的人也需要挑选,要请那些家庭美满、儿女双全、健康、孝顺的人,希望能沾沾掌厨人的好福气。婚宴酒席上,第一道菜一定是“糊豆腐”,代表着“不能忘本”之意;“炒年糕”代表着“年年步步高升”之意;“炒粽子”——粽子四个角张开,“四角开”象征着四面八方的事物都是和睦友好的;一般最后一道菜不会少了“豆芽菜”,因为它是儿女婚后家庭稳定的“生根菜”。这些象征美好寓意的吉祥之“物”,会让人直接产生联想,具有通俗易懂的人文地域特征。
(四)祭祖供神
婺源人笃信自己的祖先和庇佑自己的神灵,人们用丰厚的食物祭拜他们,希望祖先能赐福于家族或者免祸上身。蒸菜自古就是各种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祭品。在祭祀时,蒸好的蒸菜不能先装盘,要等到一家之主连菜带饭甑(婺源人蒸菜是把菜铺在米饭上一起蒸的)一起端到堂前献(祭拜,婺源人称“献”有点贡献、供品的意思)完祖宗后,才可以装盘食用。祭祖供神,除了蒸菜还有碎肉、粽子、豆腐、水果等食物,没有鸡、鸭、鱼、米饭的供品,至于原因也无从考证了。
四、结语
篇4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100多件珍贵文物,该馆展览部副研究员胡晓建介绍说,该馆专门为这个专题展览而筹备、组织,展品大都是首次来港展出,其中10多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灰陶釜、灶》、隋《金足金杯》、北魏《青瓷莲花尊》及汉代《铺首衔环铜》等。
现场展出的《灰陶釜、灶》,是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胡晓建说,新石器时代的《附加堆纹灰陶鼎》是三足锅,《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屉,下半部盛水,称鬲,中间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烧烤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开始用水煮、气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现场一件新石器时代《双耳小口尖底瓶》,两边的耳孔吊着绳子,放进河里入了水,陶瓶便会立起来,可见当时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已发展至青铜器制。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现场展出的《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F用以盛酒,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B》是当时的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冰酒器具,内置方形罐,用以盛酒。现场也展出了同时期常用的漆器餐具仿制品。
汉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单的长方型炉灶。
篇5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餐饮文化旅游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1、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
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2、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一)、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
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二)、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三)、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三、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四、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中国目前饮食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饮食文化对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来说显得过于单薄,很少有人专门为某一种饮食而不远千里地花上大把的钞票。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饮食的功能是饱肚之用,要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开发,只能是对一些专门的人开放。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旅游本身便带有一定的贵族性质,是人的高层次需求,所以说这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目前,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各地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饮业随经济飞跃而蓬勃发展,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同时,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中国各地的传统风味菜肴纷纷上市,除北京的仿膳菜外,西安、杭州、开封、济南、扬州等地还挖掘研制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红楼菜等。这些特色菜肴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纷纷前来品尝和旅游。
2、以养生、医疗、保健为吸引物的药膳保健游
中国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向来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合一”,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汉族的天麻炖子鸡、当归药膳鸡,壮族的三七炖鸡,纳西族的虫草鸭、贝母鸡等都是“药膳合一”的代表,利于强身健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曾几何时,人们为“吃不上”、“吃不饱”而发愁,今日却为营养过剩,不能吃而担忧。如今的食客注重的是“三养哲学”――营养、保养、修养,尤其是老年旅游者更注重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他们已不再把追求食品的美味放在第一位,而是希望通过旅游强身健体,希望品尝具有医疗保健功效的药膳食品。因此,老年人是开发药膳保健游这类旅游产品的最具潜力的市场。目前已开发出一些较浅层次的药膳保健旅游产品,如南京双宝楼宾馆推出的“时珍苑”药膳品尝游,药膳种类多达300多种,菜、粥、点、饮无一不由南京中医学院养生康复系的专家学者精心搭配,再通过名厨的精心烹调,形成了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药膳系列,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广泛欢迎[1]。
3、以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弘扬饮食文化为吸引物的饮食文化旅游
近年来,西式快餐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中餐企业发展更加举步维艰。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大众化成为目前中国旅游餐饮市场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的故事传说,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民族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弘扬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各民族的物产、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水平等状况。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五、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1、注重产品文化内涵
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2、突出当地特色
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3、注重产品的创新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项旅游产品从其开发,投入生产,进入市场,直至完全退出竞争市场都要经过一个生命周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避免不了这一原则性问题,为了使某一黄金旅游产品长期存在,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改革,使产品不断适应时常激烈的竞争需要,在消费者心目中保持常新的理念。
4、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生产。
六、结束语
饮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促进了旅游,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传扬。两者的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独特的饮食特色,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族群、群体独特的精神状态与民俗特性。喀什维吾尔族在日常饮食中也处处表达了他们在精神上的寄托。典型的便是馕文化———维吾尔饮食中最具象征性的文化。馕不但在喀什维吾尔民族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伴随着这个民族的成长,已深深地渗透到其意识形态之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展示了喀什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及精神面貌,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喀什维吾尔族的日常礼仪习俗中,馕是一种礼仪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婴儿出生满四十天,家人便要举行摇床礼,以期为婴儿祈福。仪式中,主人必须准备四十个抹了果酱,或者甜面糊的大馕,在仪式结束后,发给前来参加仪式的小朋友。再比如,在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婚礼中,馕也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正式婚礼之前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结婚仪式中,新郎和新娘必须要吃沾过盐水的馕,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此外,在饮茶、就餐中喀什维吾尔族的一举一动都浸透着由饮食礼仪、饮食禁忌等组成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的表现都体现出喀什维吾尔族在精神上的诉求。
二、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成因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并且世代传承,成为该民族文化中能够彰显该民族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与这个民族的历史、特定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喀什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新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同样与上述几个因素密不可分。
第一:喀什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喀什是新疆南部、帕米尔山脚下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的交汇处。喀什的居民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维吾尔族主要族源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汉文史籍记载的回鹘,一个是回鹘西迁之前居住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土著居民。今天喀什的维吾尔民族是以上述两个主要的族源为中心而形成的。时代变迁,万物流转,到目前,在喀什这块祖国的边疆温土之上,仍然生活着占全疆百分之三十多的的维吾尔族人。据自治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全新疆的维吾尔族有965.06万,而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到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的36.8%。[3]喀什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处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从气候上看,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地区范围内全年的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内地平原耕作区相比略显偏少,因此,喀什农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灌溉。灌溉农作物的水源则多利用来自昆仑山、天山、冰川积雪融水及积雪融水汇集而成的大小河流。此外,喀什绿洲农耕生活中还普遍杂有浓厚的畜牧因素,肉、奶、皮革、毛等畜产品在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喀什居民生活中畜产品以羊肉、羊奶居多,并由此发展出维吾尔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造成喀什维吾尔族居民可选的农作物种类极为有限,一些抗旱性强的作物被大量种植,在这些作物中,小麦、玉米等为主体。因此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可以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面食,馕、拉面、饺子、馄饨等都是日常主食。除了面食外,喀什维吾尔族饮食中,蔬菜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日常所食用的蔬菜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白菜、土豆、胡萝卜等蔬菜,这也与喀什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在过去,喀什能够种植的蔬菜种类受环境气候制约非常严重,这就造成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单个炒菜,拉面中的臊子也仅限于上述几种蔬菜。与蔬菜品种及食用量相对而言,喀什维吾尔族对畜产品的依赖非常大。日常生活中对羊肉、牛肉、羊奶、牛奶的食用量相对较多,羊肉的做法也是花样繁多,以烤羊肉、抓饭、烤包子等以羊肉为主要食材的食物倍受外来游客的亲睐和好评。而饮品也受喀什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独具风格。喀什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居民日常饮水较多,为此,茶、酸奶等成为居民所喜爱的主要饮品,适合各种季节饮用的各种茶极具特色,以羊奶、牛奶为主料的奶制品也非常出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的上述饮食中也处处透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在喀什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维吾尔族世代繁衍生息,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传承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饮食文化也无处不体现出来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烙印。
第二,喀什的维吾尔饮食文化具有维吾尔民族特有的文化与宗教烙印。从饮食文化理论上看,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一定与它的生产类型和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喀什维吾尔民族从古代以来,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在不断争取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创造了维吾尔民族历史上灿烂不朽的文化。例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喀什本土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的两部重要的文化成果:《福乐智慧》和《突厥语词典》。除此之外,还有享誉海内外的麦西来甫和刀郎文化,这些都是喀什维吾尔族所创造的文化结晶。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喀什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主体民族,在饮食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饮食的理论和相关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的形成都与维吾尔人自身的文化和有较大联系。如《福乐智慧》中记载:病从口入,饮食要适当,抑制你的胃口,少吃少喝。你要节制食欲,以免染病,须知疾病会使你红颜凋朽。[4]《突厥语词典》中论述到:“yung:粘于肺脏的肉,它专供女子食用,男子忌食。”[5]这种饮食上的禁忌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除此之外,喀什维吾尔的饮食文化与维吾尔民族的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喀什地区流行的较多,从最早的拜火教、摩尼教到喀什先后成为佛教、伊斯兰教中心。喀什维吾尔人一直都在选择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到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人最终选择伊斯兰教作为其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条教义也逐渐深入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去,自然,也影响到喀什维吾尔人的传统饮食。如,在维吾尔族饮食中的禁忌内容中,有很多均源自于对伊斯兰教信仰禁忌的遵守,如禁食猪、狗、驴、骡等,禁饮血液、其肉不可食动物的奶,禁吸、水烟等。在《古兰经》中仅谈到猪肉和酒为不可饮食的污秽之物,但在《圣训》中则扩大了禁忌食物的范围。[6]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直接影响到曾经一度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最终使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刻印上了深深的宗教印痕。
第三,喀什地区封闭的地理地貌特征,使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形态按照内部循环相互融合的机制缓慢地发酵,它使喀什的维吾尔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和传承了该民族文化的淳朴本色和原生态特质。喀什地处新疆西北边陲,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南、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部的绿洲地带。北有天山将新疆分成南北两处,南有昆仑山和天山相对而立。在地理形势上,喀什从古至今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异质文化不易传入,也不易传出,而一旦传入该地,则极易被当地民族文化所吸纳,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方式艰难地传入喀什维吾尔文化中的异质文化,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逐渐内化为当地民族文化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其独有的民族文化本色却能以一体多元的结构形式而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
三、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喀什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独特的内涵源于其产生的独特的地理地缘环境,源于维吾尔人独特生活哲学和信仰,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喀什维吾尔饮食文化,具体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广泛性和大众化。在喀什,无论城市大小,只要是有维吾尔族生活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和品尝到美味的维吾尔传统美食。同时,在维吾尔族家庭的日常饮食中,几乎天天都能吃到拉面、抓饭等。这些饭菜成本较低,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所以为当地各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所倾倒。
第二,涵摄性。纵观整个喀什维吾尔族的历史,其饮食文化几乎都在不断吸收和影响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地域的限制,使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交融。同时,喀什维吾尔族借助自身所处的中亚和中亚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自己的文化,在饮食文化上的反映就是有些食物是中西合璧,含有多种文化因素。同时,历史上,维吾尔民族经过了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等的变迁,到近代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影响不断地渗透进来,形成了一种杂糅的文化,体现其多元性的多层次的文化特点,这些都体现了维吾尔饮食文化的涵摄性。
篇7
关键词:中俄两国;饮食种类;成因分析
1 中国饮品的种类
酒:我国酒的分类,一般以商业习惯,按酒的风味特点分类。白酒是世界上六大著名蒸馏酒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香型驰名于世,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在世界酿酒业中独树一帜。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特产,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饮料酒。果酒尤以葡萄酒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独特。啤酒是以发芽的大麦为主要原料酿制的低度饮料酒,又称“麦酒”。
茶:由于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自然条件各异,茶树品种繁多,更因采制加工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此外,花茶和砖茶也是有名的茶品。
2 中国食品的种类
主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誉,12000年前米饭就成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以小麦和稻米为主,另外也有玉米、小米、麦荞、红薯等。面食、粥类、饼类和各种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起来。
副食:国人的膳食结构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中国人的传统辅食是蔬菜,外加肉和水果等。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饪方法极为讲究,主要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系,也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3 俄罗斯饮品的种类
酒: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国酒,它是极寒之地的产物。伏特加大体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白酒,它并不是特指一个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类酒。伏特加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酒质晶莹澄澈,无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俄罗斯啤酒的地位在酒精类饮品中仅次于伏特加。俄罗斯啤酒主要以颜色区分为浅色啤酒、红啤、黑啤等。一些酒精度很高的(6%~8%)烈性啤酒也颇受欢迎。
茶:俄罗斯人还有一大爱好就是饭后喝茶。俄罗斯人饮茶的习惯可以追溯到16世纪俄罗斯上层贵族,之后这一习俗很快在俄罗斯普通人中流传开来,俄罗斯漫长的冬天和寒冷的气候也是人们爱喝茶的原因之一。俄罗斯人喝茶通常以红茶为主,也有不少人喜欢花茶。随着减肥风和保健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尝试绿茶。
4 俄罗斯食品的种类
主食: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面包种类很多,主要以白面包和黑面包为主。土豆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据统计,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土豆100多公斤,与粮食的消费量差不多。土豆的吃法多样: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制饼、用作配菜等。俄罗斯菜汤也颇为有名,最传统最受欢迎的要数红菜汤。
副食:俄罗斯人饮食的特点是肉多,奶量多,蔬菜少。俄罗斯人喜欢吃肉和鱼。早餐以奶制品为主。蔬菜种类不多,主要是圆白菜、胡萝卜、黄瓜、西红柿和洋葱。汤是俄罗斯正餐中不可缺少的菜肴,沙拉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特色凉菜。俄罗斯菜肴的加工并不复杂,主要有煮、炸、烤等方式,味道也主要以强调原料的本身味道为主。牛奶、奶酪、奶渣、酸奶、酸奶油、黄油都是俄罗斯人非常喜欢的食品。
5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食海”,就地取材。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
政治经济因素。政治经济因素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远古时代,由于经济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匮乏,人们的生产活动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地区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了生活习惯的承袭性,久而久之成为习俗。例如,饮酒,长期以来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再如,饮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民族信仰因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因而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和鬼神主宰着自然和人类,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加之,我国民族众多,不尽相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素。形成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对异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在外出或饮食其他风格的食品时不自觉地加以抵制。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了中国人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的习惯,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世代传承,久之形成了一个地区的风俗。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区的饮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
6 俄罗斯饮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环境因素。地处严寒地带,冬季漫长,是俄罗斯人食用高热量食品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俄罗斯濒海,渔业发达,鱼类很自然地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俄罗斯草原面积广大,牛、羊是主要畜产品。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冬季,俄罗斯人以食用自制的罐头菜为主。
政治经济因素。俄罗斯属于重工业大国,在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同时造成轻工业的落后。在俄罗斯人眼中农民是个底层职业,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所以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种植。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从邻国进口。因此,俄罗斯的蔬菜水果价格相对昂贵。反而俄罗斯人爱吃的土豆、圆白菜、红菜、胡萝卜相对便宜。而牛肉、猪肉、鱼肉也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加上便宜的价格更加受青睐。
民族、宗教因素。俄罗斯最早以多神教为主。在多神教时代,俄罗斯人的饮食荤素没有明确界线,使荤素搭配成混乱的局面。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将混乱的俄罗斯饮食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条。基督教的斋戒日期间人们禁止食肉。因而,诞生了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面食。至此,俄罗斯饮食荤素泾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点宗教气息。
心理因素。俄罗斯有句谚语:“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给敌人。”如此的饮食习惯现在也正在被一些年轻人和老年人所接受。饮酒方面,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伏特加酒不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它生动的反映并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磊,杨慧.中俄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13(97).
[3] 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
篇8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篇9
人类生活在化学物质的海洋中,在丧失天然食品属性的“洋快餐”中,重要的维生素、抗氧化物质都损失殆尽,取代它们的是形形的化学添加剂。食品中的添加剂与环境和消费品中的化学物质协同,削弱免疫系统,导致疾病发生,然后医生再用副作用很强的化学合成药物进行治疗。在崇尚“药片文化”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断地重复着。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科学,现代医学由于过分依赖化学合成药物而深陷困境。35年来,美国政府与癌症斗争的历史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纳税人的数千亿美元用于癌症化疗药物的研发,但结果却是在黑暗中瞎碰乱撞。2005年12月《纽约时报》曾刊登文章报道了就“癌症研究的危机”这一命题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学专家指出:“在希望和现实之间,癌症是所有的疾病中落差最大的。过去2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抗癌药中只有不到1/5能够延长生命,但时间并非以‘年’――而是‘月’或‘星期’――为单位。尽管如此,服用任何一种抗癌药的患者,平均还要支付25万美元的费用。”所以,摆在人类面前的冷酷现实是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了医药公司和医疗仪器公司的控制。
据美国《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杂志刊登的研究报告:从1974年到1997年间,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九个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大脑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运动神经元紊乱等)的死亡率增长了两倍。研究人员认为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食物的农药污染和丧失天然属性的各种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后者似乎是毒性的元凶。因为在被调查的十个国家中,只有日本的大脑疾病死亡率没有增加,原因是日本人大量食用天然食物,他们的饮食结构比西方人健康合理。而当日本公民移居到西方国家,大量食用丧失天然属性的加工食品(如美式快餐)后,发病率就会超过日本国内的整体发病率。
二战后,在崇尚速度和效率的美国,快餐业迅速崛起,20世纪末美国的快餐厅有12.8万家,占全美餐饮业的42.6%。1970年美国快餐业销售额约60亿美元;2005年已飙升至1340亿美元。《快餐国家》(Fast Food Nation)一书的作者施洛瑟指出,美国人在快餐上的花费已经超过在教育、电脑或购买新车方面的支出。2000年美国因饮食不当死于肥胖的人数是死于传染病的5倍。美国的律师、营养学家、医学专家和公众一致认为,快餐业应该对美国公众的健康状况承担重要责任!在一则西方媒体的漫画中,汉堡包、热狗、炸薯条、冰淇淋等“洋快餐”旁边赫然写着:“我们杀死的美国人和香烟杀死的一样多!”
2005年1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彼得・古德曼的文章《快餐咬了中国文化一口》,文章指出:在对28个国家的1.44万名成年人的调查中,中国4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要吃一次“洋快餐”,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仅为35%。文章说“中国目前约有两亿人体重超重,6000万人肥胖。公共医疗专家认为:‘洋快餐’消费日益增多是造成中国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越来越多的首要原因。”
篇10
六一ABC套餐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是属于他们的狂欢。于是我们利用开展六一儿童节的契机,着手编制食谱,最后定位在了“套餐”上,所谓套餐,就是一套一套事先分好再进行派发。这是一个打破常规思维的用餐形式,但为了激发孩子的食欲,我们敢于探索,勇于尝试。
首先,考虑到套餐既要满足幼儿营养的需求,也要激发孩子的兴趣,特别是要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意识,于是我们经过商讨,决定为孩子准备ABC三种套餐,每个套餐内共包括9个品种的菜肴,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为了能让孩子对每个套餐中的食物有直观了解,我们还特地制作了每个套餐的展示版面,通过图片直观呈现,先让孩子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认知,知道每个套餐中的菜肴,再根据个人不同的品味喜好进行选择。
为了能让孩子玩得愉快,吃得开心,全园教职工人人参与,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成功为孩子奉献了一次别样风味的“六一套餐”。
六一快餐
有了“六一套餐”的成功经验,我们开始着力于改变分发的形式,将“套餐”改为“快餐”。我们借鉴大学食堂的操作方法,让孩子根据菜肴自主选择,为了不造成浪费,我们经过探讨,既要发挥孩子的自主选择,也要保证孩子摄入的膳食平衡,大家出谋划策,最后决定采用11选7的方法:共为孩子准备11种菜肴,每人选择7种(荤菜3选2、蔬菜3选2、主食2选1、水果2选1、汤1个不作选择)。
事先我们与保教主任协商,再由每个班级老师对孩子进行餐前教育,把11种菜肴都复制到纸上,每个孩子人手一张,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菜,并在这些菜名旁边做好记号,以便在分发时能一目了然。保健老师再根据孩子的记号进行统计,做好每种食物的订量工作,保证不造成不浪费。我们发现孩子对食物的兴致提高了,大家也都不用拘泥于一组一组的吃饭,孩子们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菜肴,又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大家其乐融融,享受这属于他们的午餐时光。
六一小餐馆
除了“ABC套餐”和“六一快餐”,我们还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结合“迎世博、学礼仪、讲文明”的理念,推出“六一小餐馆”。我们将自助餐内容设定为三个馆——面馆、饭馆、西餐馆,寓意着北方、南方和国外不同的饮食习惯。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各类饭和小菜为主,国外以西餐为主,各有不同的菜肴可供选择,让孩子自己选择去那个小餐馆吃。在环境的创设中、餐具的选择中我们也要能充分体现三个餐馆的不同特色。
通过别开生面的开放活动,孩子们都开心极了,他们拿着自己餐馆的餐券,到所选择的餐馆用餐,和喜爱的同伴们交流着感想,享受着这别致的午餐给他们带来的新鲜感。也正是因为我们在事先做足了准备工作,一切都是那么地井然有序,做到忙而不乱。
中外美食节
我们在六一儿童节的食谱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作为一所涉外幼儿园,中外文化融合是我园的办园思想,于是我们开始着眼于开展“中外美食节”的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幼儿园家委会的成员共同参与,在活动初期,各班发放了家长调查表收集家长们对设计哪些中外特色的美食,然后由教师和家委会成员一起开会讨论研究最后设计了十几道具有各地特色的美食。在设计出了美食的种类后,又结合平时各班的主题活动来让幼儿对于各国美食有所了解。为了让家长共同参与本次乌南中外美食节的活动,特邀部分家长来参与中国美食的制作,孩子们不仅了解各国饮食文化,还看到这些美食的制作流程,从而对这些美食有直观的感知。
经过教师对环境的精心布置,乌南全园上下成为中外美食的天地。教室里布置成中外餐厅,孩子们则担任各个美食屋的食品讲解员。活动还邀请了专职人员为幼儿进行实地现场表演,有兰州拉面、意大利匹萨、日本寿司、南方粽子、东北水饺等。
中秋节月饼文化
品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传统保留节目。当然在幼儿园品尝月饼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年年吃月饼,怎样“吃出文化,吃出价值,吃出内涵”?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
现在的月饼不断的发展,从外观上看不再局限于“圆形”这一种形状上,各种各样的月饼呈现在大家眼前。月饼的内馅也丰富了不少,口味不断推陈出新。再加之加工方法的不同,就让现在的月饼更丰富多彩。想一想,就月饼本身而言就有许多可挖掘的价值点。因此,我们为每个班级都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月饼,供幼儿选择。
1.大小不一样——有大有小;2.形状不一样——有圆、有方、有叶子形……;3.口味不一样——有蛋黄、有豆沙、有椰蓉……;4.花纹不一样——有文字,没文字、有圆有条纹……;5.颜色不一样——有白、有咖啡色;6.包装不一样——有纸包的,有塑料袋的……;7.生产厂家不一样——有新亚的,有杏花搂……;8.制作工艺不一样——有广式,有苏式的。
大大小小、形形的月饼,既丰富了幼儿的认知又引发了幼儿的兴趣。看完月饼,吃月饼便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餐具的提供也是一个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契机。刀,勺子,叉子,牙签,这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食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着使用,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看着他们高高兴兴的说月饼,认认真真的分月饼,津津有味的吃月饼。我感受到:保教结合,我们后勤也要来挖掘教育内涵,在传承中国文化之时,将生活与学习有机的整合,我想说:其实小月饼也有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