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1 09: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弘扬传统文化

篇1

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认同传统文化,其实只要从身边做起,比如我们现在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过去60年的总和。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得到了社会性的认同。

2、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历史中会被洇灭。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色是一项传统文化,那么我们通过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的塑造可以让文化产业化。

3、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我们通过观看韩其实就看到了一种传播文化的形式。韩剧中的古代文化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人通过韩剧把这部分文化伪装成了自己的文化,我们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发扬,让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4、传统文化的机制。

政府的文化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还可以利用一些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5、民间组织对传统文化也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我们知道很多民间组织自发的继承和发扬了很多传统文化他们有的是文化的传承者,有的是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者。这样的传承应该予以重视和资金支持。

6、深入到教育中去。

篇2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文明正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机。

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源远流长篇:

从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本文由收集整理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

长久以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像四道江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在中国大地。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起初,《诗经》《楚辞》并称,一富写实精神,一带浪漫气息,构成了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历经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超迈前贤,成诗歌之盛世,蔚为壮观;其后的宋诗,虽不似唐诗的典雅丰腴、意气浩然,然亦瘦劲冷峭、精细澄澈;与此同时,唐宋词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宋诗争奇斗妍;元明清三代,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诗词成就虽不及唐宋,但就具体诗人而言,也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可供后人欣赏。两千多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魅力无穷篇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诗歌,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进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诗歌生长的土壤。这样看来我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此后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体系,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艺术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毋庸争议的。

另外,诗歌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小说散文写得再好,毕竟不利于传诵,因为它们的篇幅相对较长。而诗词却不同。它的短小精悍,它的朗朗上口,它的雅俗共赏,都可以使它轻捷地活跃在文化传播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艺术,它在促使文化繁荣和提升民族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文化的历史使命来看,诗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无一不是战斗的鼓点,冲锋的号角。我们能否认它的价值吗?而且,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它仍然可以不分场合地游走于我们的唇齿之间,增添交流的情趣

转贴于

和品位。它长时间的存在已经昭示了它作为精神产物的特殊魅力。

发扬光大篇

古典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应试大旗的指挥下,只重试题不重人的教学,使原本情韵飞扬的诗歌也变得干枯无味。这决非简单的教学技巧技法的问题,也决非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人格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关注人本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树立起人格教育的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古典诗歌,在人格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是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离开了人的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单纯追求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导致古诗教学的干瘪无趣。

篇3

一、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注重文本所蕴涵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现有的道德认识水平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并内化为行动。教师要挖掘学科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人才、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求索创新的品质,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渗透美德内容,开展美德教育。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体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不断积聚求真向善的内心力量,坚持自我完善。

二、运用传统诗词,营造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氛围

古往今来,我们的前人为我们积聚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美文的宝库,我们为什么不用呢?每当翻阅这些情真意切的美文,笔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当笔者把它们带到课堂深情地朗诵,开始新课或最后点题时,可以唤起学生深深的共鸣;当学生随机阅读时,更是倾情投入,整个课堂进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甚至犹如身心接受一次洗礼。故孔子说“兴于诗”。给人的是体会,而非告知,更不是说教,是学生内心的体验和重建。这点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遵循教育引导、社会引导和主体建构相结合的德育途径。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朗朗上口,富于美感的古代诗词,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使教育主题更为鲜明,学生易于接受,并受到感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渗透传统思想,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情感升华

孔子提出:“立于礼,感于情。”情感因素在传统哲学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被称为情感型哲学。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体验、体会、体味都是情感的投入、性情的陶冶,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一致的。

孔子把真实情感看得比抽象的伦理规则还要重要,希望把所有的道德原则都还原到真实情感的基础上,这一点与西方伦理思想相比,有极大的差异。由情来讲道德,而不是以道德来克制压抑情感,所以“立于礼”,礼本身就是本乎人情,也用以表达人情。

礼不是理,而是情的适当化。思想政治新课程中关于如何融入新集体、如何认识自我等话题,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但从实质上,整个课程无不渗透着一个情字。教师如不能牵住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能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教会学生真诚地面对自己、同学、师长,不能深切体会到人伦的美,只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空洞的条条框框,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精心选择课程的素材,课堂始终洋溢亲切友好的氛围,洋溢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因此,“立于礼”是由“兴于诗”始,更重要的是“感于情”。

四、弘扬传统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教育强调回归生活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他们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所以,教育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教育所论述的不是日常的平凡琐事,而是永恒的、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和人类存在的“价值”。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事物实际的状态,而是事物可能的或者应该具有的状态,也就是理想中的生活,即重新建构的生活。这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引导我们的教育对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

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样才能保有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能使校园成为中学生向往的精神殿堂。我们必须始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克服因种种局限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心灵的枯竭。

篇4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篇5

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各地市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各活动中心培训一批围棋项目教育方面的师资,从而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优势,力求青少年更进一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9月22日至24日,由河北省青少年校外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师大科技开发总公司培训部联合举办的河北省校外活动中心围棋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在河北师范大学国培大厦举行。主讲教师有河北师范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培训部主任许银高、石家庄围棋协会马媛媛。来自全省各地市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近50名教师接受了培训。

许银高老师是河北师范大学教师、石家庄围棋协会理事,精通琴、棋、书、画,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三十余年。多年来,许老师与马老师大力推广围棋活动,在各类青少年活动中心广泛传播传统文化,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

“围棋是一项充满志趣而又高雅的益智游戏。自古以来它和琴、书、画并称为我国四大艺术。围棋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以它的神奇、美丽、朴素和博大精深吸引了众多的棋迷和教育工作者。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围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素质教育载体,更是一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益智游戏。”

培训期间,许老师和马老师结合河北校棋兴趣课辅导专用教材,深入浅出地围绕围棋的文化及围棋发展、围棋教法、围棋竞技技法等为来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授课,将棋子的打吃、提子、打劫和禁入点、棋子连接、棋子的分断、逃子、征子等围棋知识与技法进行讲解,现场使用专用棋盘棋子,演示围棋的礼仪规范,并与参加培训的老师互动,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大家对围棋礼仪与文化的印象。培训中,老师们时而安静地用心聆听,时而为老师幽默的讲解开怀大笑。培训课程在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进行。

篇6

关键词: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改革创新

1引言

二十世纪初期,“国学文化”以及“国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都相继创办了国学院,并开展系统化的国学教育。当时就有梁启超、吴宓、梁漱溟、王国维等著名的国学大师。改革开放以后,国学传统文化又被重新发现,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被重新评估。在教育领域,国学文化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教育改革越来约深入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国学教育新模式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2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

一种文化要想能够长久发展,就必须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文化没有根基,那么就如同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则必成枯木,水之无源,则必成死水。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回到古代的生活,而是为了在新的时代里创造更好的生活,创造更高的文明。中华文明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明的根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国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国学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国学教育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国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学教育的感染力。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依托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学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体系的土壤为依托,以中国历代文明体系为基础的优秀文化资源。国学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们正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遥相呼应的。例如,“爱国、民主、文明、和谐”其实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

4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完美人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塑造一方人的品格。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品格。在进行国学传统教育时,我们要鉴别传统文化的优劣。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的观念,这些糟粕都要被阻绝在国学教育内。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则要大力弘扬,积极探索其文化价值。例如,“仁义礼智信”“爱国精神”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则要结合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学教育的体系中,增强国学教育的引导性,塑造人们的优良品格。此外,我们也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形式,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优秀的国学经典读本纳入到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优秀的国学文化,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优良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还可以挖掘国学文化的广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故事会等。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要重视国学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具有现实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有机融合,改革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弘扬国学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国学教育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运用多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培养文化涵养,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维杰,李昳华.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普洱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8):117-118.

[2]袁建琼.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篇7

摘 要 我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学校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尤为重要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 太极拳 传统文化

一、实施背景

深入挖掘太极拳文化,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太极拳道德观念的当代价值,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十三中学德育工作特色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内容

学校确定以太极拳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太极育德、太极启智、太极健体、太极尚美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一)太极育德

1.静心,心无杂念,消除压力。太极以“松静为本”,“松”,指减少身心不必要的紧张;“静”指排除外界干扰,体现出沉着、冷静、专注、清醒、稳重。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

2.和谐发展“太极和谐原理”的内涵,即:利人皆得以自利,损人终不免损己;助人方能够自助,弃人无异于自弃。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3.舍己从人,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

4.修身处世,“中正安舒,心静体松”,通过练太极拳,体会立身不正之弊:不走歪路,不偏不倚。

5.充满爱国、正义、平和思想的武德。

(二)太极启智

1.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富有哲理性,启迪人的智慧。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太极阴阳辩证法为指导。其核心的要求,是通过协调调整,达到和谐、平衡、稳态发展。

2.太极拳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特征在军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军事思想与其极其吻合,成功的实施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孟良崮战役等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太极拳理在军事中的实用价值不言而喻。

3.太极智慧蕴涵于建筑、娱乐、竞技、认识自然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建筑方面:我国7000年前的榫卯结构的木塔,其抗震级别均达到8级以上,我国多座木质结构的建筑经多次地震而依旧坚固,就是以柔克刚的典范。

(三)太极健体

1.太极拳讲究思想入静,以意导体,有助于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恢复与改善大脑功能,增强人体的内脏功能和免疫能力。

2.太极拳运动虚胸突腹,气宜鼓荡,能按摩肠胃,促使消化液分泌,使腹腔血液循环畅通,供应充足,改善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能很好的预防胃肠道疾病,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3.太极拳运动中屈膝半蹲、连贯圆活、上下相通、含胸、松腰、拔背等动作要领有助于改善骨骼细胞的营养,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使静脉血液回流通畅,防止下肢静脉曲张;锻炼全身各部位肌肉、骨骼关节,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增强腰部活动,按摩肾脏,改善肾功能;气血旺盛,促进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并且改善红骨髓的造血功能。

4.太极拳运动是意气运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加强了膈肌的运动,加大了呼吸深度,肺通气量增大,进入体内的氧相应增加,利于全身的新陈代谢,血液中的含氧量增高,可增强各脏器的功能。

5.太极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老少皆宜。

(四)太极尚美

1.太极拳是一种合乎人的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运动。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体会它的自然和谐之美,圆润之美。起落圆滑,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前先后,韵味无穷。

2.太极符号内涵深刻,造型优美,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三、实施过程

(一)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明确思路,挖掘内涵

2010年9月,学校班子成员多次与教师、学生、家长座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明确了以弘扬二十四式太极拳文化为主体,以“太极育德、太极启智、太极健体、太极尚美”为主线,以通过弘扬太极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色办学思路。

(二)学习太极拳套路与学习太极文化并重

2010年10月,全校学生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十四式太极拳套路。师生在学习太极拳拳法、套路时,注重拳理的学习,训练沉着、专注、中正的品质,克服浮躁心理;注重武德修养的训练,将太极文化内涵灌输到一招一式中。

与此同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发小组抓紧工作,逐步实施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课题的校本课程,通过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及太极拳在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青少年学太极拳的益处及历代太极与名人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太极拳拳法、套路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将太极拳文化的内涵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逐步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准绳,为践行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保障。

(三)创设校园物质文化特色

自2011年10月起,学校将投入资金改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其与太极拳文化相呼应。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分为太极育德、太极启智、太极健体、太极尚美、太极与名人五大区域,使特色文化氛围浓厚。

(四)组织多彩的太极拳文化活动

学校拟举办各种活动来丰富校园太极文化。一是体育活动:学校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打太极拳;二是竞技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太极拳表演赛、评选最佳小拳手等活动;三是征文、演讲活动;四是组织太极社团师生与部队开展联欢活动等;五是宣传阵地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主题班会等宣传太极拳文化,表扬在践行太极拳文化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等。

利用多种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凸显太极拳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太极拳文化育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松静为本,远离浮躁

太极拳“松静为本”的理念,使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得以增强,浮躁心理逐步得以克制。学生心无杂念的投入到学习中,课堂走神、搞小动作的现象越来越少,自习课上听到的多是翻书本的声音,正因为精神放松,心无杂念,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学习质量稳步提高。在2010年度的督导视察中,我校取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中正和谐,弘扬正气

学生通过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学习,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调皮”、“捣乱”的学生变化最大。欺负同学的现象消失了,互相帮助的现象增多了;乱扔废纸的现象没有了,校园卫生保持得更好了;利人利己的好事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做……逐步做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正气得以弘扬。

(三)强身健体,全面发展

学校组织多彩的太极拳文化活动,学生对太极拳由陌生到熟悉,又由熟悉到喜爱,经常和老师一起探讨动作要领,有的学生对太极剑、太极扇、太极舞等运动形式很感兴趣,急着让老师教。太极运动蔚然成风,不但增强了学生体质健康,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及道德修养理解的更深刻了,校园处处呈现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诚信谦让、中正和谐的好风气。

五、一点思考

篇8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 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篇9

【关键字】翰墨 学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5-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如果抛弃民族文化,就会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把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我校是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是重庆市的书法示范学校。学校怎样找到一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我校首选了书法艺术教育。我们认为:一、书法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容;二、书法饱含品德情操的精华;三、书法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四、我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我校一直以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深化学校书法教育工作,凸显学校翰墨育人的特色,谱写着德育管理的新篇。

一、提高师生认同度,保证活动生命力的延续。

学校特色,没有师生广泛的认同度,它的生命是短暂的。学校通过讲座和学习让全体教师达成了共识:书法教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教育门类,作为书法教育的示范校,必须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加强书法教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书法教育的实践已使我们感知,在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根基里,蕴藏着神圣的民族尊严和坚强不屈的人格精神,书法教育正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素材。全体教师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有机地渗透祖国优秀文化的学习,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

二、加强科学艺术的管理,规范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学加艺术的管理,使活动既注重了人文性,也增强了规范性,显示了教育的系统性。学校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四全”: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实施;过程管理做到“四重”:目标定位与领导管理并重、技能训练与习惯培养并重、全体普及与部分提高并重、学生提升与师资打造并重;措施做到“五落实”: 计划制度落实、设备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评估落实。从校长到全校的每个老师,大家都积极参加到书法教育中来,形成全校师生都练书法的局面。教师“每周”有练习数量,每月一展评、每学期一检测、每学年一验收、每学年一总结,师生的书写质量不断提高。

三、打造书法师资队伍,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

教师能走多远,决定学生能走多远。学校特色文化也只有通过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群体特长的形成和发挥、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充分利用书法专职教师,在每周进行校本培训,让每位教师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有计划的选派专长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班学习,邀请书法行家来校讲课指导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书法水平。通过各类的培训活动使老师们书法味足了,同时也产生了要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强烈愿望。学校工会创建“书画苑”,定期开展活动,定期进行展览,定期开展教职工书法大赛。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考级活动,学校教师的参与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书法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加书法教育以及书法艺术的成分,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王羲之的雕像矗立在君子园,威严敬重,激励学子缅怀先辈,弘扬书法艺术;颜真卿、赵孟頫、米芾、欧阳询、张旭、坡等书法名家的画像、简介及代表作,悬挂在翰墨大厅,让师生们闲暇课余之时了解历代书法名家;翰墨大厅中央,摆放着古木镶嵌的学校赋和兰亭序,勉励我校大胆开展书法教育,传承文化,造福后代;翰墨大厅的窗户全部是实木雕刻历代名家书法碑帖,包括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使得翰墨大厅的文化窗别致古典;教学楼每个楼层悬挂着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每班建设书法园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成长的舞台;运动场的一角,修建了墨池、笔塚。学校这些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学校精神,彰显着办学思想,体现了人文内涵,发挥着隐性教育作用。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保证师生兴趣的延续。

1.以订阅书法报、外出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领略传统书写方法。

2.定期举办展览、艺术节、街头宣传活动、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开拓眼界、获益不少。

3.组织向有关的报刊杂志投稿,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书法的乐趣,信心倍增。

4.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书法活动。如:写春联、参加假日雏鹰活动、宣传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兴趣,提高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2010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街书写春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六、利用课题引领,积淀办学特色。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所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当今,我们不难发现,生长在长江和黄河岸边的孩子们似乎对西方的文化更感兴趣,很多孩子喜欢过的节日是圣诞节、万圣节,喜欢穿的品牌是“阿迪达斯”、“耐克”,爱吃的食品是肯德基、麦当劳,着迷的动漫来自日韩......现在的孩子们似乎不像是炎黄子孙了,我们的年轻一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是不认同。 面临这种现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之产生认同感,形成全面、健康的审美素养,从而建立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一)分析教材、调整课时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是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塑造的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积极和重要的。纵观《公共艺术美术篇》教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已在其中有突出体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要想把这瑰宝一代代传下去,教师必须够准确把握教材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精神,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让课堂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公共艺术美术篇》教材以美术的基本门类划分为八个单元,其中有些单元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通过美术作品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要有所侧重。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美术教学以鉴赏为主,结合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我在中国绘画、书法、篆刻、民间美术等学习内容中适当增加了实践练习,学生通过实践与体验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激发兴趣,策略得当

中职学生对新生事物、时尚元素非常感兴趣,在欣赏距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的古代书画、建筑、雕塑等作品时常提不起精神,兴致不高。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以各地的传统美食、名小吃为切入点;以现代服饰流行元素刺绣为切入点、以轶事趣闻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通过音乐渲染、角色扮演、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引导学生对作品从感性认识逐步提升至理性认识,发现和感受艺术作品中表达的传统美学思想和内涵也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运用丰富的教W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长期坚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不断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实践、参观访问、展示展览等活动。通过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保持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

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美术篇》拓展模块中有中国民间美术的学习内容,但在这个单元中学习仅涉及剪纸、泥塑、刺绣、木板年画等少量展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本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就黑龙江而言,在美术教学中可供学生学习和体验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桦树皮工艺、赫哲族人用大马哈鱼皮制成的鱼皮工艺、女真族火绘葫芦……这些充满浓郁民俗性和地域性、经过历史沉淀的即将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

四、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