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程度范文

时间:2023-04-03 05: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程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程度

篇1

1、大专是大学专科文化程度

2、大专一般指专科,专科是指高职高专教育,是大学学历层次之一。在中国,专科教育由高职和高专承担,专科学历层次不颁发学位证书而颁发普通高校毕业证书。

3、专科学历主要分为全日制专科和非全日制专科两种。全日制专科通常是由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行招生的学生在校学习。非全日制专科主要分为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类型,没有固定修业年限,学生既可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也可以自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53-03

现代糖尿病综合治疗包括: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五项内容,通过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掌握必要的糖尿病知识已成为糖尿病护理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加强整体护理内涵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科自从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以来,一直把它作为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贯穿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患者保持平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但糖尿病患者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糖尿病的危害性的认识深浅不一,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执行程度也各有不同。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出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电话问卷随访,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糖尿病住院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40~70岁,其中小学、初中文凭65例,大专本科文凭35例,1型糖尿病13例,2型糖尿病87例,其中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糖尿病足1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3例。患者均血糖控制后出院,住院8~15d,平均10.7d。

1.2 方法患者出院1年后,不定期随访出院患者,调查表具体内容见表1,调查方式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由调查者向患者讲明调查目的,由患者填写后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小学、初中文凭的患者与大专、本科文凭的患者相比,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出院后表现出不同的依从性,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依从性明显比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要低,血糖控制不平稳,并有较高的再入院率(P

3 讨论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制度化潜能制度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事业为共同追求,以职业道德、相关法令、制度和政策为导向的全体职工和企业领导的长期共识。一个企业的文化变革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企业的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其次,取决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包括价值观能否得到员工的认同和严格遵循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后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那么,如何将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理念和企业宗旨等文化因素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呢?答案是制度化。所谓制度化,就是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以不断创新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文化的践行。

1企业文化制度化的意义

1.1文化制度化是践行企业文化的关键

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归结为企业文化与制度脱节而造成的。首先,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员工对企业文化本身不够敏感,对本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理念、企业宗旨等文化元素一知半解,不能够深切体验到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情况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没有用制度来彰现、推行一种主流文化,也就不可能用缺乏文化底蕴的制度来团结、凝聚和激励员工。文化在制度上的模糊性使文化和制度都流于形式,文化得不到执行,制度得不到认可。

其次,有些企业缺乏对文化管理方式方法及工具的了解与掌握,造成制度创新滞后于文化创新,以至于企业文化无法进行到底。如果不及时进行企业文化制度化建设,企业是不可能保持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的。这正如拉里·博西迪与拉姆·查兰所指出的:“执行应当是一个组织文化中的核心要素,集中于执行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当是确保建立有意义的文化变革的一种方式。”而依笔者之见,执行企业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文化制度化。

2文化制度化是形成企业文化力的关键

企业文化具有人性化的成分,它将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为管理的着眼点,追求物质管理与精神管理的有机融合,注重引导培育企业职工在价值取向上与企业达成共识,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企业文化的这种追求实质上是培育企业的文化竞争力。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凸现为文化之间的竞争,文化力也日益成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界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青岛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企业文化力是价值观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的内在统一。价值观制度化也即文化制度化,是将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的过程,制度文化化是将制度内化为员工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地调整。企业家首先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或企业治理理念并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然后通过员工的认同继而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最后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形成企业的“集体性格”,也即企业文化。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实现企业价值观制度化。价值观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管理制度的变化,二者只有同步协调、互相融合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的文化力。如果价值观不是用来指导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如果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不能体现出价值观的创新,那么,新的价值观很可能是一种摆设。不仅管理者无法通过制度来检验价值观的落实情况,而且员工也不可能清晰地领悟企业文化战略和发展战略,当然也就不可能认同价值观。所以说,只有实现价值观与管理制度的双向调整变革,实现价值观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的互动结合才能真正打造企业的文化力。

3潜能制度——企业文化制度化的手段

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价值观为指导,各个企业所追求的不同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因而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的设计针对性很强,各具特色。但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追求文化制度化也好、制度文化化也好,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通过设计一种“潜能制度”来宣扬、践行企业价值观,使员工认同遵循制度,并自发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最终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突破各种极限,在成就员工人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文化制度化的目的,而“潜能制度”既是文化制度化的结果也是文化制度化的手段,它应该蕴涵以下五个方面的激励因素:(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的作用来自于员工对生存的基本需要,企业必须保证员工得到与其生产效率一致的报酬的机会。在医疗、保险等制度设计中,要体现对员工身体、生命的关爱与尊重,坚决禁止随意开除解雇员工、克扣工资等现象的出现。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作用来自于员工对生存发展的较高级需要。要想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就要不断让员工体会到精神上的“归属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企业在指定管理制度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设计考核指标、工作定额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自信心、自爱心;在设计精神鼓励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值、荣誉感等。首先,平等待人,力求在制度目前人人平等。其次,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关怀员工的内心需求。如果员工作为个体受到了应有的尊重,精神需求等到重视和满足,员工反过来也会尊重企业目标,实现自我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再者,注重交流。良好的沟通就是让所有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一切信息,每个人都能就此发表意见,通过交流、自省进而能一起面对组织制定的计划。(3)公平激励。公平激励来自员工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与认同。企业中的公平问题主要有三种: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在制度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员工在机会的选择上是公平;过程公平是指员工的竞争过程是公平的,这个过程公平要受到岗位设置和岗位性质的影响;结果公平是指无论员工的贡献大小,在收入分配中都要坚持收入均等。后二者实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企业只有实现了机会公平才有可能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笔者认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应该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讲究效率优先。首先,企业首先应该实现合理的岗位流动,给员工一段自由的时间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岗位,然后竞争上岗。其次,由于受到大锅饭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结果公平。除了一般的岗位考核和定量考核外,在设计奖惩、激励制度时,要以机会公平为前提,以效率为核心。效率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界定企业结果公平与否的唯一准则。因此,制定倾斜的激励政策,确保“能人”得到比较高的回报并用制度加以贯彻保障。同时,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员工转变观念,认同机会公平的前提下效率优先结果。

(4)竞争激励。企业不仅要在员工之间开展横向的竞争,用合理的制度来引导这种竞争向有利于员工和企业双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用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来鼓励这种竞争的持续开展,更重要的是要为员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创造条件。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学习和培训,在企业内,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可能的贡献要决定于员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否与其所在岗位的要求相一致。所以企业的培训要具有针对性,覆盖面广而且合理。企业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机制,将成员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企业要利用竞争来带动创新,当然企业要主动承担创新风险。因为企业内的许多创新性工作风险很大,如果对失败惩罚过重,人们就不敢去创新。所以企业要从机制上解决员工不敢创新的问题,在企业内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

(5)发展激励。发展激励来自于员工实现自身“增值”的需要,企业的学习与培训是为了提升员工的竞争力,为员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这仅仅是基础。要真正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同,自己的人生前景是与企业的发展同步的,企业必须实现价值分流。价值分流也就是价值多元化,指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建立多种评价体系。也就是要使每个人都乐意去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真正作到人尽其才。在很多国有企业,官本位思想依然十分严重,许多优秀的人才为了获得较高的地位和收入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专业工作,从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科学地岗位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实行学历津贴、评定技术专家、技能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和学者工程师等等,使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前途,都有一个奋斗目标并将企业作为实现人生目标、价值实现的舞台。

潜能制度并不是文化制度化的目的,它是将文化与制度结合践行、企业价值观保障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最终的目的也是文化制度化的目的,是开发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够在以上五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就标志着它的制度体系已近于“潜能制度”,企业文化制度化的调整与变革已日趋成熟,文化与制度的紧密结合必定使双方都得到员工的认可,从而挖掘出员工的最大潜能,不断创新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4结束语

企业文化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些其他的因素如企业家、强有力的执行型管理人员、执行的力度、员工制度意识的培养等都会影响制度化的进程。要实现文化与制度的双赢,必须循序渐进。当企业倡导的价值观或理念经由制度化过程已经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当遵守制度已经变成员工的“习惯”和企业的“文化”时,企业的员工必定会带着无限的精力、积极的心态、强烈的发展意识投入到不断的创新中去,为企业通过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篇4

传承端午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楠楠编著的《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各种知识。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它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这体现了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一说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有那么一些难忘的记忆。冯骥才主编的《我们的节日:端午》,是一本以端午节为话题的散文书。该书从趣味的角度入手,其中有史,有情,也有见解的分歧。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收集了大量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供读者们欣赏,并从中能找到一些儿时的回忆。

感知端午的人文精神

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端午故事,能让我们回到自然,回到本真。韩贵新的《端午旧事》,是一本讲历史说古今传承民族文化的书。书中,穿越历史风云,历经激流险滩,能拜见割股奉君的介子推,壮怀激烈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那位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这一切彰显特色的人文风情,在作者细腻的笔下,描绘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每到端午时节,我们必谈屈原。杨雨的《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详细讲述了作为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正道直行精神代表的屈原的一生。对于人们全面了解作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的屈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端午属于夏季的节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端午诗词》,遴选了历代吟咏端午风俗的优秀诗词80多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端午时节的节令风貌。其中还收入了大量相关精美珍贵的图片,附上了通俗优美的评析,提供了较多有关端午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读端午那些古老的风俗,便会清楚地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这是其他节日所无法相比的。

欣赏龙舟的端午魅力

提到端午节,我们眼前一般都会出现众人赛龙舟的场面,耳边传来“嘿呵”的划桨之声,清新的粽子叶的味道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垂涎三尺。谢冰编著的《端午节与赛龙舟》介绍了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江河众多,一直保存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并且长盛不衰,源远流长。曾应枫编著的《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介绍了南方赛龙舟的习俗,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端午赛龙舟形态,包括其历史起源、制作技艺、文化底蕴及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领略名人的特色端午

在《缘缘堂随笔》中,丰子恺回忆了他幼时过端午的情景。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寄托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难得的点缀。

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去看端午赛龙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篇5

一、工作内容

(一)“干干净净”

1、净地面。完善清扫保洁制度,消除垃圾死角,清除各类杂物,主干道和主要路面实行全天候保洁,其它地段做到定时清扫;拆除建筑物外擅自安装的自来水龙头和水池等违章设置的构筑物,禁止生产、经营、生活污水向路面随意排放;搞好道路维护和公共绿化管理,及时修复破损路面和清除树池花坛内的垃圾、余土和杂草;加强居民区市容管理,及时疏通淤塞的化粪池和排污管道,搞好居民区的保洁工作。

2、净墙体。清洁临路(前进东路、十里大道延伸线、105国道)建筑外立面;清除商业门面和建筑墙体、工地围墙、花坛以及电线杆、电话亭、报刊亭、变压器、电缆分接线等专用设施上非法张贴、涂写、刻画的“垃圾广告”。

3、净空间。清理空中零乱管线和吊挂;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建筑物阳台外晾晒衣被和食品等;整治生产、经营、施工等超标噪声。

(二)“漂漂亮亮”

前进东路、十里大道延伸线及105国道两侧是我镇对外展示城区风貌的重点区域,要着力做好美化、亮化工作,其它主要道路两侧高大建筑、重要建筑也要因地制宜做好美化亮化工作,各单位在工作中要讲究方法,可采取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顺序逐步推进。

1、改屋顶。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及分布状况,选择若干点集中实施“平改坡”和屋顶美化、亮化工程,屋顶造型(坡顶)和色彩基本一致。

2、统色调。在清洗建筑物外面(含围墙)的污垢和垃圾广告的基础上,对建筑物外装立面及门楼店招装饰出新、美化亮化。原则上每条道路建筑外面颜色一致,以泛光灯装饰为主,灯饰色彩协调;店招规格、底色基本一致,以内透光装饰为主。江氧厂门口至武警教导队沿路安装路灯,集镇社区办公楼及镇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要安装新型照明灯饰,提高城区亮化水平。

3、拆违章。集中拆除一批违法建筑物和影响城区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围墙、围档。

4、修沟渠。将妙智集镇105国道两侧的水沟重新进行清理和改建,并计划在彭家河路口新开一条河流,以改变集镇以往水满为患的现状,切实造福于民。

(三)“彬彬有礼”

继续开展以“彬彬有礼”过马路为主要内容的道路交通整治活动,做到机构不撤、人员不减、干劲不松,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二、工作机制

(一)坚持“三前三包”

实现干干净净的目标,关键是要坚持“门前三包”,各村(居)委会要认真组织,督促责任单位切实履行“三前三包”义务,并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门前三包”奖惩机制,加大对“门前三包”不到位行为的处罚力度,督促临街单位清洁建筑立面,拆除建筑外擅自安装的水龙头和水池,所有驻村单位要服从村委会的管理和监督,并落实好村委会布置的任务。

(二)实行“属地管理”。

做好“漂漂亮亮”工作,必须实行“属地管理”,各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精神,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要对辖区范围内需要美化、亮化的建筑进行详细摸底调查。要按改屋顶、统色调、拆违章的要求,把美化、亮化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落实到具体路段、具体建筑、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陈励招,副组长:汪传鸿、程世纪、陈国钧、江婷、何剑豪,成员:周理松,桂家仁,彭欣铭,万华山,区执法二大队中队长,东城、新桥、妙智、、太平、集镇社区支部书记、主任。

(二)根据区委、区政府文件要求,我镇已对辖区范围内需要美化、亮化的建筑进行了详细摸底调查,把美化、亮化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落实到具体路段、具体建筑、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经党政班子会研究,综合整治共分为三个小组:

1、从二厂立交桥—冯家村路口。具体负责人:陈国钧、江婷,成员:桂家仁、彭兰泰、刘镭、东城村全体干部。

2、从供水设备厂—江氧厂大门(含十里大道延伸线和105国道两条路)。具体负责人:程世纪、蔡诚,成员:钟珑、周旋、张国英、新桥村全体干部。

3、江氧厂大门—太平村。具体负责人:何剑豪、戴勇,成员:涂祈友、周国云、罗秋英,妙智、、太平三村全体村干部及集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

(三)具体工作要求

1、重新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大“三包”内容宣传力度。

2、发放整改通知单,督促有关单位、业主及住家户按通知要求于8月20日前完成美化、净化任务。

3、大力宣传镇政府即将启动的市容管理收费机制。

(四)“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工作是建设美丽新九江的一项长期工作。各单位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对待,常抓不懈。对整治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完成任务较差的单位,第一次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第二次电视台公开曝光,同时责成单位主要领导在电视上表态;连续三次不达标的单位,责成其主要领导引咎辞职。对连续三次不达标的条管单位实行公开曝光,并及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反馈,授予“不受欢迎单位”黄牌。对“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任务完成不好的生产经营单位,镇政府将情况及时通报给工商部门。

(五)各村(居)委会,各单位要加大对“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工作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激发人民群众崇尚文明、热爱城市的自觉性,把他们的热情引导到支持、参与、监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工作中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四、步骤安排

年“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8月9日

1、8月4日—7日,召开全镇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完成美化、亮化摸底工作并制订工作方案,报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2、8月5日—8月20日

(1)全面开展“干干净净”活动,净化地面、净化墙体、净化空间。

(2)各单位完成美化、亮化设计。

3、8月21日—9月15日

(1)巩固“干干净净”成果。

(2)全面实施“美化、亮化”工程。

4、9月28日前,组织镇党政班子领导、各单位负责人、村(居)居民代表对“干干净净、漂亮漂亮、彬彬有礼”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评比情况予以通报。

篇6

与传统媒体语境①下的流行歌曲相比,网络歌曲其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在崇尚互动精神的赛博空间里,来自草根阶层的赛博歌者们通过在线DIY的歌曲制作方式得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并与受众通过BBS等方式进行即时互动。这种从制作到传播都实现全程在线DIY的方式使得网络歌曲在话语呈现上表现出迥异于传统流行歌曲的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歌唱的方式上呈现出“波普艺术”的某些特点;(2)在文本话语符号上凸显了赛博歌者复杂的身份意识,表现出“草根”修辞的独特性;(3)在歌曲的视觉呈现上,以flash替代了传统歌曲所使用的MTV,画面主角被置换为虚拟个体“秀”。

一、歌唱之姿:赛博舞台上的波普行为话语

“波普”(Pop)是单词“Popular”的缩写,含有“通俗的、流行的”之意。在西方,“波普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波普艺术之父”――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1957年的一封信中写道:“波普艺术是:普遍的(为广大观众而设计)、短暂的(短期内消解掉)、可放弃的(容易被忘掉)、低成本、批量生产、年轻的(针对青年人)、诙谐的、性感的、噱头的、刺激的和大企业的。”②“波普艺术”试图抽象艺术并转向大众传媒的图像符号(如影星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瓶子、坎贝尔的肥皂容器等)、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其中最为有名的代表作品是由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在1967年所创作的《玛丽莲・梦露》。画家以这位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构成元素,一排排作影像式的重复排列。那一个个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梦露头像,给人一种空虚、浅显的感觉。而“波普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正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评论沃霍尔的另一幅作品《钻石粉末鞋》与梵高的《一双农民鞋》的区别时所言:“最重要的和最明显的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直接性或浅显性,一种在最刻板意义上的新的表面性,这或许是一切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形式特征。”③

这种“波普式”的表演姿态在极具后现代文化精神的赛博空间里,经由网络草根歌者们的演绎,为网络歌曲的话语呈现烙上了鲜明的“波普”印记。

(一)波普印记之一:翻唱与歪唱

这一“波普”印记首先就表现在网络歌曲区别于传统流行歌曲的两种新的表演方式上,即翻唱和歪唱。

“翻唱”这种歌曲表演方式在传统流行歌曲中亦不罕见。如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就有许多被当今的流行歌手们翻唱,但是这种翻唱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一种全新的演绎,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和情感元素。例如邓丽君的一首《甜蜜蜜》就曾经被大陆摇滚歌手郑钧翻唱,将邓丽君原歌中细腻曼妙的曲风置换为粗犷有力的摇滚风格,传达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情感氛围。虽是翻唱,但郑钧本人的个性在重新演绎的《甜蜜蜜》中是非常鲜明的。而网络歌曲的翻唱却与此不同。号称全球最大的网友翻唱网“音乐翻唱”(http://www.yyfc.com),有专门为网友翻唱提供的伴奏音乐,网友只需模仿流行歌手的演唱方式,在原曲的伴奏下就可以翻唱了。而翻唱的好坏则是以与原唱的演唱相似度来加以衡量的。这种“波普”式的演唱,其折射出的网络歌者的文化心理与波德里亚(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中所提到的“模拟美学”较相近。波德里亚在谈及商品的“媚俗”功能时讲:“媚俗提出了其模拟美学……这种模拟美学是与社会赋予媚俗的功能深刻相关的;这一功能便是,表达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这是一种导致了物品亚文化的文化适应美学。”④借用波德里亚在这里讲的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物品亚文化适应美学”,网络歌者“波普”式的演唱方式――翻唱,则体现了一种网络草根亚文化的适应美学,它表达了草根阶层希望通过“波普式”的演唱来达到对主流流行音乐文化的虚幻参与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属于一个个无名草根们对那些得到流行音乐界认可的明星的自我想象性满足。

“歪唱”是网络歌曲区别于传统流行歌曲的又一鲜明的演唱方式。“歪唱”之“歪”是针对传统流行歌曲的“正”而言的,“正”主要指传统流行歌曲在曲调上的有章可循,歌词要承载一定的价值意义,且这种价值旨意的传达多是与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相吻合的。那么,网络歌曲之“歪”则显然就是从歌曲的曲调到歌词的旨意都偏离传统流行歌曲之“正”,刻意制造调不成调、意无所指的歪唱歌曲。如一首在网络上流行的歪唱歌曲《刺激2005》就极具代表性:

还记得吗(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机场的车站(你的背包),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爱不爱我)。直到视线变得模糊(至少还有你),整夜都闭不了眼睛(听海),你与我之间有谁(情人)。一九九五年(你的背包),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2002年的第一场)),静静看你走一点都不像我(开始懂了)。盼不到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风再大又怎样(流星雨),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小薇)。

这首歌的曲和词是通过截取22首流行歌曲中的片断拼贴而成。歌曲的曲调并无一以贯之的章法可循,完全是这22首流行歌曲中传唱最多的片段的曲调合成;而歌词更是无一句自创,全都来自这22首歌曲。而且,整首歌曲前后意思并不连贯,没有一个整体明确的意义所指,只是被翻唱歌曲破碎的情感碎片的交杂映射,歌者感兴趣的也仅仅只是这种打碎和拼贴传统流行歌曲的方式本身所引起的歪唱。而这种也正反映了草根们规避主流话语权力,“代表了大众渴望一种自娱自乐、尽情张扬的心理体验”⑤。

“歪唱”的另一突出的表演形式就是恶搞。恶搞是网络歌者们惯用的手法,通过恶搞在社会上已经成名的歌曲,从而制造出一种幽默娱乐的颠覆。如通过春晚而一曲走红的《吉祥三宝》就遭遇恶搞的命运,其恶搞版《吉祥三宝》(小偷版)就套用歌曲曲调,换上搞笑的歌词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

爸爸,哎!为什么你跟别人回家?没钱拉!那你手里拿着钳子干吗?在上班!在别人家就能找到钱啦?你说对了!别人的家就是我们吉祥的一家!妈妈,哎!你把手伸到别人口袋干嘛?找钞票去了!别人的钱我们能去拿吗?有点风险啦!警察叔叔不会抓到我吗?你烦不烦呢。最终还是会让我们回吉祥的一家!

原本是以歌唱草原幸福家庭为主题的《吉祥三宝》在此被网络歌者恶搞为小偷之家的对话,并且在歌词里还不忘对电影《无极》、《天下无贼》恶搞一把,造成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此类“恶搞”在网络歌曲中随处可见,并且大受欢迎,它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构建了一个如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一样的“颠倒的世界”,通过对表达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名歌曲的恶搞,将其中所蕴含的严肃的价值导向消解为幽默搞笑的民间生活“噱头”,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暂时的游戏状态中,在游戏、解构的诙谐笑声中获得表现自我的,体现出一种“对于话语等级与话语秩序的颠覆和消解”⑥的山寨精神。

(二)波普印记之二:方言版Rap

其次,网络歌曲的“波普”印记还表现在方言版Rap在网络歌曲中的普遍运用。“Rap”一词原是黑人俚语,相当于说话或交谈的意思。作为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它起源于70年代末纽约黑人贫民窟,是由Hip-Hop音乐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音乐模式。黑人说唱音乐是美国流行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音乐样式,表达了美国非裔族亚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之外寻求自我表达的愿望。在网络歌曲中这种舶来的Rap曲风,配上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的表演方式得到草根歌者们的青睐。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以东北方言Rap演唱的一系列极具东北地方特色的网络歌曲。如被称为“网络音乐鼻祖”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初具东北民间小调的韵味了,其中“俺们那旮”、“翠花,上酸菜”等方言谐语成为歌词文本最鲜明的特色。发展至后来的《大学生自习室》、《留学垃圾》、《娱乐圈》等东北方言版Rap已演绎得炉火纯青。这种方言版Rap的演唱方式,以接近日常言语的饶舌突破了传统流行歌曲对歌词的精炼含蓄的要求,特别适合歌者对某种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加上各地方言的使用,则不仅使歌曲充满插科打诨式的民间幽默,具有浓厚的市井大众的生活气息,而且这种大众化的“波普”演唱方式也在以普通话为主要演唱语言的主流流行歌曲之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

(三)波普印记之三:娱乐至死

最后,网络歌曲“波普式”的表演姿态还表现在歌曲的价值认同模式由彰显深度意义的社会性尺度转向青年人玩世不恭的自娱而娱人。正如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将“普遍的(为广大观众而设计)”、“短暂的(短期内消解掉)”、“可放弃的(容易被忘掉)”、“年轻的(针对青年人)”、“噱头的”等词语作为“波普艺术”的特点,网络歌曲在其价值认同模式上也凸显出这些鲜明的“波普”特点。如前所言,网络歌曲歌者个体主要是那些游荡于都市中,既非“成功者”,亦非纯粹的“底层”,渴望表达自己不被重视的情绪的年轻人。歌者个体的这种复杂身份,经由歌曲从制作到传播的全程DIY方式得以原生态地表现在网络歌曲上,从而使得歌曲的价值认同模式由主张承担精神的社会性尺度转向了青年人玩世不恭的自娱而娱人。这与传统流行歌曲一般要承载一定的社会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网络歌曲中这种以纯粹娱乐搞笑为能事的歌曲比比皆是。如在网上一度流行的串烧歌曲《猪都笑了》,便是利用网上流行的搞笑文字,以顶真的手法连缀起来,配以摇滚曲风,极尽娱乐搞笑之能事。现摘录部分歌词如下:

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人就笑了)!!(北京!没去过诶,俺去过最大的城市铁岭诶!!我说北京人就是厉害啊,奥运会都办成了,改明儿俺铁岭也申办世界杯啥的!俺是球迷诶!!)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

由上述歌词可以看到,其中充斥着玩世不恭的嬉笑怒骂,成为一己情绪发泄的载体。

赛博舞台上赛博歌者们“波普式”的表演姿态演绎了网络歌曲独特的行为话语。他们以浅显表面的翻唱方式、自娱娱人的认同姿态彰显出草根阶层在极具后现代文化精神特质的赛博空间里,对主流话语权力模式的规避和消解,转而代之以一套以自娱娱人的游戏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属于自己的行为话语。

二、“草根”修辞:网络歌曲的符号话语

赛博舞台上歌者们“波普式”的表演姿态构建了网络歌曲以游戏为精神指归的行为话语,而在网络歌曲的文本话语上,一系列折射了草根阶层原生态欲望的话语符号则体现出鲜明的“草根”修辞特色。

(一)“动物”符号系列

“动物”符号可谓是网络歌曲文本话语呈现上的一大特点。检视时下网络歌曲文本,可以发现,以“动物”作为歌曲主人公的网络歌曲实为不少。综合来看,此类歌曲中较流行的“动物”叙事类型大致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以动物的口吻来吟诵爱情,虚构动物世界里的爱情故事。如时下流行的网络热歌《老鼠爱大米》,以老鼠的口吻表达对大米温情脉脉、坚贞不渝的爱情:“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我想你想着你,不管有多么的苦,只要能让你开心我什么都愿意,这样爱你。”而另一首也是以“动物”为主题的网络热歌――庞龙的《两只蝴蝶》则以弥漫着深情的浅吟低唱,许下“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等到秋风起秋夜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爱的誓言。以“爱情”作为歌曲主题在传统流行歌曲中并不罕见,反而是极为常见,但是将爱情的主角转换为卑微的动物,并且歌颂其爱情的坚贞不渝在传统流行歌曲中却并不常见。网络歌曲中这种“动物爱情”主题的普遍化反而是无名草根们自身爱情渴望的朴素表达,动物虽然卑微,但反而比自命为高贵的人类涕泪涟涟的爱情来的更为长久。

第二类是以动物的口吻来反抗世俗对它们的偏见。在网络上点击率曾一度超过600万次的网络热歌《特务小强》,竟然让人见人愤的蟑螂“小强”当起了主角。歌中的蟑螂“小强”不再是害虫,反而摇身一变成为“敢在景阳岗上穿虎皮装,在高粱地里套母狼,左手拿刀右手拿枪”的无敌勇士,以威武阳刚的形象一反世俗眼中蟑螂可恶的外形,为蟑螂正名。这种表现方式在《老鼠爱大米》、《猪之歌》等网络歌曲中也有运用。朱大可在《城市草根的“老鼠宣言”》中就讲:“‘老鼠’和‘猪’却是低贱、卑微、饱受歧视的草根意象,他们从互联网中洪水般涌现出来,透过简陋的吉他和电声配器,以低廉乃至零成本的方式迅速传播。”⑦无论是歌颂动物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还是为卑微的动物们正名,诸如老鼠、蟑螂、猪等低贱的动物符号在网络歌曲中被置于主角之位可见,这一饱受歧视的草根意象――“动物”符号正“言词闪烁地唱出了底层民众的意识形态纲领”。

(二)“身体”符号系列

网络歌曲文本话语呈现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身体”符号的书写。在把关人被砸烂的网络世界里,草根歌者们以属于自己独特的草根叙事方式续写了20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身体哲学。“身体”符号在网络歌曲文本话语中随处可见。如在网络上流行的一首《香水有毒》,并借着与身体相关的“香水”暧昧地道出了男女欲望与爱情的交锋。而更有在歌曲中将“身体”直接呈现的,如刀郎演唱的网络热歌《2002年的第一场)》中:“是你的红唇粘住我的一切,是你的体贴让我再次热烈。”以裸的身体叙事表达了在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压抑之下的肉体感官欲望。

正如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Jhon Fiske)所言:“大众的通过身体来运作,并经由身体被体验或被表达”⑧,这种粗糙而真实的草根身体表达一方面充当了大众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释放自身的情感减压阀,成为他们身体中“利比多”的欲望投射。而另一方面,通过撕下包裹在“身体”之上层层的文明遮羞布,以自己粗野的呐喊为被社会体制化而丧失自我感性存在权力的草根们的身体辩护,成为这一阶层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确认自身作为一个感性个体而非被忽视、被体制化的“老鼠”而存在的独特话语方式。正如王岳川所言:“身体是一种资本,而且是一种作为价值承载者的资本,集聚着社会的权利和社会不平等的差异性。……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是资本,也是象征的符号;身体是工具,也是自身控制和被控制被支配的‘他者’(other),身体还是一种话语的形式。”⑨在此,网络歌曲中裸的身体符号成为草根阶层象征自我感性存在的符号,成为其“作为价值承载者的资本”。如果说“在主体解放的过程中,自由和同情、想象和身体特性都力求使人们在压制的理性主义话语中听到自己的声音”⑩的话,那么,在草根感性个体从社会体制压抑下解放出来的过程中,草根歌者们则以粗糙的欲望身体符号,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裸地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肯定网络歌曲中对身体书写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欲望化的身体呈现也极容易滑入感官娱乐消费主义的泥坑。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在《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中就指出身体体验的替代性消费是大众社会的显著特征,性和暴力成为商品的主要部分的现实。[11]而一旦欲望的身体所隐含的革命意义被作为一种符号商品进入交换范畴时,这种身体资本化的过程也就使得革命的身体蜕变为了消费的身体,丧失了革命的意义。当前网络歌曲中就不乏这种只是纯粹为吸引点击率而身体的做秀,如《冲动的惩罚》中“如果说没有闻到残留手中你的香水,我绝对不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就想着你的美,闻着你的香味,在冰与火的中挣扎徘徊”的歌词,就以极具性的身体欲望告白来吸引听众。

三、虚拟主体“秀”:洞悉flash的意义

如果说传统媒体语境之下的音乐电视――MTV“推销的正是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或态度标志的明星”[12]的话,那么,以DIY的网络技术为支持、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依托的网络歌曲文本的视觉呈现方式――flash,则是对具有某种“特殊精神状态或态度标志的明星”的“波普化”。

Flash本身具有三层含义:(1)flash英文原意为“闪光”;(2)它是全球流行的电脑动画设计软件;(3)它代表用上述软件制作的流行于全球网络的图形传播方式。[13]这种图形传播方式是由传统的二维动画发展而来,由于这一软件简单易学、表现方式灵活搞怪,很快便成为网络上的又一DIY流行时尚。它“最广泛直接的意义是打破了传统艺术被专业艺术家垄断的局面”“变成了一种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形式”[14]。这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很快成为网络歌者们的新宠,他们利用flash软件轻松自如地就将波普大众的众生相以漫画式的简约线条勾勒出来。在这些flash制作的画面里,只有并无突出特征的漫画人物,明星在这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光彩,而成为无任何意义所指的、夸张搞笑的游戏式动画形象,这些动画人物可以被任意想象为任何一个普通大众在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因此,网络歌曲的这种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其意旨不再是如MTV一样为明星镀上一层具有某种标识意义的“光晕”,而是以夸张搞笑的动画图像、片段式的叙述方式配合歌曲主题对歌者普泛化、游戏化的生存状态作即兴的感性呈示,抹去明星头顶的光晕还原大众粗糙而真实的生活状态。于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多个版本里的“东北人”形象就如安迪・沃霍尔的梦露头像一样,色彩简单、平凡单调,从夸张搞笑的动画形象中透出一点点游戏诙谐的味道。

①此处的“传统媒体语境”系指由报刊、电视、广播等三类以播放型模式为主导特征的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媒体语境;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以交流型模式为主导特征的互联网媒介所建构的媒体语境。本文中所论及的“传统媒体语境”均从上述含义出发来加以论述。这种划分参考了美国信息理论家马克・波斯特有关“第一媒介时代”与“第二媒介时代”的划分理论。(可参见[美]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②[英]安德鲁・格雷厄姆-狄克逊:《理查德・汉密尔顿――波普之父》,高岭译,《世界美术》1992年第1期,第11页。

③[美]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王逢振、金衡山译,选自朱立元,李钧主编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④[法]让-波德里亚(Baudrillard):《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⑤王虎《网络恶搞:伪民主外衣下的集体狂欢》,《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6期,第60页。

⑥陶东风《无聊、傻乐、山寨――理解当下精神文化的关键词》,《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第12页。

⑦朱大可《城市草根的“老鼠宣言”》,《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1期,第64页。

⑧[美]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⑨王岳川《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选自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⑩Terry Eagl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Basil Blackwell Ltd. publicshed 1990, PP.27-28.(转引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1]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张旭春译,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12]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Grossberg):《MTV:追逐(后现代)明星》,选自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425页。

[13]梁国伟、陈童《Flash动画:寻找网络虚拟空间的生命运动形式》,《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第142页。

[14]汪大伟《Flash:“闪的文化”》,《美术观察》2003年第9期,第14页。

篇7

关键词:诵读经典;循序渐进;传承文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各个班同学朗诵诗歌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天一口过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覃琼校长在电视上看到南宁市一些小学的同学们在展示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中国古代诗文的底蕴这含糊的概念刹时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和她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多少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接着,我们学校领导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并启动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活动。黄红梅教导主任制定诵读方案,决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先从《弟子规》开始入手。这样,学校里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弟子规》。不管是课前3分钟,还是课外活动;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在走廊上,到处都能听到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的选段。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领悟了其中阐述的做人道理,变得懂事了。原来一下课就抢着往外冲的学生,也懂得了等老师先离开教室以后,再出去活动;原来那些好打好斗的学生,也学会了谦让。

第二个学期,在巩固《弟子规》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们接触《中华成语千句文》。这本书一共有36个章节,如“百家争鸣”、“万世师表”、“百年树人”、“乐山乐水”、“江山如画”、“继往开来”等。它记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神话传说、朝代变迁、军事政治、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山川风物、百业众艺……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青少年作为龙的传人,肩负着传承文明的历史任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历史,知晓过去。于是,我安排学生们每三天要读熟一个章节,并了解本节的大意,再要求他们把每个章节中出现的成语摘录到语文笔记本上,而且每天课外活动都要检查诵读情况和摘录情况。我在阅读学生们的日记时,经常看到他们每天读《中华成语千句文》的心得、体会等,也经常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英雄人物等。

第三个学期,我鼓励学生们去接触更多的经典诗文,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新华书店借《三字经》、《大学》、《论语》来读读,还让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到学校图书室借新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来看。听我班女学生韦苗说,班上的男女同学都非常爱看这些书,每次都被抢个精光,她想借都借不到。

到了第四个学期,学校又向学生们推荐了《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现在,校园里又掀起了诵读经典古诗的热潮,到处都是琅琅的诵读古诗声。这个班里响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个班传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楼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楼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热闹非凡。

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了“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渎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都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二、导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会背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引背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检查,同学做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四、摘录

不管是哪一首经典诗文,能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几遍之后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琅琅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五、活用

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知道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作“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时间和课外活动30分钟时间,让各组的语文组长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孩子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面带笑容地说“好吧,耐心等一下,马上就到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周鹭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韦贝贝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到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受到中华经典诗文的熏陶,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受益匪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任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传染、同化。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文,能让他们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无论他(她)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她)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她)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有一个归属感。所以,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会继续带着孩子们走诵读经典诗文这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的,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后人身上永远流淌,流淌……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资源网.

篇8

关键词:环境 时间 教材 活动 运用

中华民族既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继承与发扬传统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开展“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的经典诵读活动,则是继承与发扬传统的有效方式之一。

转眼间,我校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已经13个多月了,回顾这13个多月来,我校在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了十一五诵读经典诗文的研究课题活动,并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大有收获,教师也大有提高。现在我就如何开展诵读活动谈谈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

一、以环境来烘托,构建书香校园。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读经氛围。我们制作了一幅很大的横额,写上“诵读经典诗文,构建书香校园”12个大字,悬挂在学校醒目之处,其目的是让我们全校师生、学生家长时刻不忘“古诗词诵读”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院墙办成了诗墙:古诗配画,形象生动,20多幅诗画组成了一幅诗的长卷。不仅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欣赏、诵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词的陶冶。

2.在学校操场边开辟“每周一诗(词)”吟诵点。为了给全校师生营造诵读的氛围,我们学校还在学校的操场边制作了一块较大的永久性黑板报,板眼是“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民族文化”。其中开辟了“每周一诗(词)”吟诵点,由课题组执行小组长负责,用黑板报写上一首诗(词),配上简单的画,在每周星期一早晨更新内容。在操场上活动的同学都会忍不住抬头读一读。这样一来,使全校的每一位师生抬头俯见满眼诗文。

3.借红领巾广播台的阵地,开展每天读一段,每天读一诗的活动,并播放有关的配乐古诗朗诵和诗文歌曲。让学生做到视听一致,读听结合,让学生伴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快乐的游戏活动,给学生加上一道丰盛的“午餐”。

4.在学校的楼梯文化框里贴有经典美文的诗句,各班教室的黑板一角写上每日一句的古诗文句子。每班的学习园地里有诵经展示台。在教室的走廊边有各班诵经宣传栏,如:一年级的宣传语是“做少年君子 读千古美文” 二年级的则是“经典与我同行 ,陶冶道德情操”……等,各有特色。

二、时间保证,确保“诵读经典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诵读经典文章活动”的顺利开展。时间安排上有了一定的保障:每天“四”个3分钟,即晨读3时间、课前3分钟、齐队3分钟、每天回家抽3分钟等这些都是诵读经典文章的指定时间。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文章,并给予一定的范读,根据本班实际,选取一些经典句子来讲解,如“凡出言 信为先”,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句子摘抄在“黑板一角”上,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位学生的成长导航。

我校在诵读经典文章活动中,为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购买书籍,捐赠图书,完善了班级图书角。首先,鼓励班里每一位同学都购买有2本以上的经典书籍。其次,号召同学们踊跃为班级图书角捐书,让更多的同学们能分享这些书籍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知识。再次,好书共欣赏,完善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成立了图书管理小组后,就开展借阅管理活动,举行了好书借阅活动,同学们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全班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

2.征文比赛。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体会。积极开展读书心得体会评比活动。全校共收到优秀征文42篇,并把这些优秀的作品粘贴在“展示台” 上。

3.在“迎 春节,庆‘元旦’”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比赛活动规定:班级先进行初赛,每班推选2人参加校级的决赛,最后决出诵读之星”,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还穿插安排了一些唱诗、相声、诗伴舞、配乐诵诗、看画猜诗、全校师生齐声诵诗等活动,比如,相声《古诗串串串》、诗伴舞《爱莲说》、全校师生齐诵的《少年中国说》、、、、、、等节目获得了本次活动的一等奖。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优秀诗词的热爱,陶冶情操,感悟做人道理。

四、选编好教材。

我们学校从最初的推荐篇目性古诗诵读,到形成比较完善的校本教材供学生选用。为了方便学生诵读,便于教师、家长辅导,每首诗除注有汉语拼音外,我们还做了简要清晰的注释和说明。除此之外,我校还鼓励学生平时积累摘抄经典诗文。如:我校的五年级79(1)班,有8位同学摘抄达50页之多。

五、诵读经典诗文,给学校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从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以来,我们已明显的感受到了全校师生身上发生的变化:当我迈进校门时,我常会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等名句。我欣喜地听着,我感受着经典诗文给孩子们带来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当今的孩子聪明,知识广博,但是关乎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幸福的性格与品德方面的教育却尤为缺乏。不讲礼貌,骄横,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合群,冷漠孤僻,不自信,不孝顺,不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急躁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诗文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书香,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受益终身,也是经典诵读给我们的学校增加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六、运用自如,会诵会吟,传承中华文明。

篇9

一、抵抗外敌入侵的民族主义思想

云南的近代化进程并不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顺理成章的发展进程,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被动地开始了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近代化历程。

十九世纪中叶,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为了实现其拓宽商品市场的需求,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不断从东南沿海向长江上游深入,云南等西南地区也不断成为英法等的侵略目标。云南人民不仅参与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入侵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打击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势力。在云南近代历史上曾出现的“马嘉理事件”,就是云南各族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例子。云南各族人民不仅抵抗外国侵略势力对云南的侵略,同时也积极组织力量派兵参与抵抗法国侵略中国的。

在抵抗外国侵略军的斗争中,云南的一些封疆大吏在其亲身的经历中逐渐感觉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在全国纷纷兴办具有近代性质工业的情况下,云贵总督岑毓英与1884年也在昆明创办的云南机械局,这是云南开始其近代化工业的发端。“到,云南的近代工业有10个,包括机械局、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劝工局个旧锡务公司、宝华锑矿公司、耀龙电灯公司等”;“1912-1923年间的12年,又兴办了45家企业,涉及12个行业,其中商办企业亦占明显优势”。

二、走有云南特色的近代代化道路

与全国在发展近代化企业中以投资少、产出快的轻工业为主相比,云南所办的近代化企业则是以工矿业为主,尤以锡矿为主。

1912年~1931年云南矿业投资的分布及比重

在云南近代化中所兴办的企业中,除了军事工业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及人民的反抗外,云南所办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办的私营企业中,锡矿在云南的矿业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说明在云南的近代化企业形成了以工矿业为主的近代化工业。云南之所以形成以锡矿等为主的工矿业的发展局面,是由于当地政府很好地利用了当地自身的自然资源的优势,走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云南是金属储藏非常丰富的省份,特别是有色金属种类多、储藏量大,“蕴藏尤富,金、银、铜、铁、锡、铅、煤之属,遍地皆是。其中尤以铜、锡二矿为著”,“锡矿今尚为本省开采最盛之矿,产地以个旧最著,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九”。 一些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比重。

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深入,云南锡矿成为法、英等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对象。特别是随着蒙自开关、滇越铁路的通车,云南的锡矿同许多其它原材料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国外。据《云南个旧锡业调查》记载:个旧锡矿自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民国四十六年,平均每年出口9.3万担,值605.6万海关两。可见,云南锡矿得到较快发展,不是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被动开始其近代化的进程。

三、具有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全国所兴办的企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在中国所投资的企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全国在1902年,外人在华总投资不过78.780亿美元,到1931年已上升为324.25亿美元,其中对进出口业的投资下降为仅占总投资的14.9%,直接产业投资已占45.7%”。与全国的外资企业的比重具有相当的比重不同,在云南所兴办的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极小。在云南的外资的比重小,不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想在云南进行资源与经济的掠夺,而是云南各族人民积极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以维护自身发展独立经济的过程。

外国资本在云南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对云南金融与路矿权的控制上,最主要的就是法国通过对滇越铁路以及东方汇理银行对云南的控制。虽然外资在云南投资的比重不大,但是它们对云南经济控制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四、在封闭的环境中寻求独立发展的意识

云南有这样的老话,“火车没有汽车跑得快”、“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由于云南自身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在交通相对落后的云南,交通对于云南经济发展与近代化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1910年4月,云南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修通。特别在云南这样一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地区,仅靠为数不多的对外交通线,交通是否顺畅对云南经济的影响就显得格外重要。

云南占主导地位的是大锡的出口贸易,这与交通的畅通息息相关,对于其他的商品出口与交通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交通可以说是云南近代化过程中的命脉,这一点是毫无置疑的。在云南出口占第一位的大锡,锡的出口主要通过蒙自关经滇越铁路外销,因此通过蒙自关滇锡出口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交通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滇越铁路在云南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国就试图通过控制滇越铁路的管理权来垄断云南矿产价格,从中获取非法的巨额利润。

参考文献:

[1]谢本书.近代时期西南地区近代化问题的历史考察[A],云南学术探究[J],1997,(1):34.

[2]云南概览,转自于云南冶金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11.

[3]张肖梅.云南经济[M].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A49.

篇10

【关键词】课堂结构;兴趣;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情感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接受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接受。但课堂上真正主动接受知识的只是极少数优等生,大多数学生被剥夺了发言权,只是跟着感觉走,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要使这种状况尽快得到改变,使全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得心应手,教师就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入手,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尝试,本人认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能力和习惯、情感和态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讲好引言,以情激趣,激发入课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否使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程度,出现精彩的生成场面,激发学生的入课热情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

例如在讲《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先设置一个悬念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前有一个英国人叫鲁滨孙,他非常喜欢航海和冒险。有一次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学生的读文兴趣已被激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文本。

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引人入胜、情趣横生,而且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兼顾全体,培养自读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教会读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可能性,老师除了对较抽象,深奥的内容加以点拨讲解外,可放手让全体学生带着适宜的问题进行自读自悟。可见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是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关键。如果问题过于浅显,学生无需动脑;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从动脑;问题过于繁琐,学生不愿动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适度适量,能以点代面,以读代讲,还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读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三、品词析句,精读重点,提高读悟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而把文本肢解得面目全非。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只有如此,才能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教师引导学生抓准文中某些关键词句进行精读细品,进而披文入情,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学习《向往奥运》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中的“终于”一词来品悟全文主旨。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作者激动,兴奋、自豪、期盼、满足的丰富情感,再由此延展到全文。“你从课文中哪些句段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沿着问题指向,学生自然而然地返回到课文中寻找重点内容,精读细品起来,避免了学生在阅读中乱打乱撞,抓不住重点,读悟不到位的现象的发生。

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由词入文,精读细品,不仅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畏惧阅读”和“阅读倦怠”的症状,更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激疑讨论,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通过自读汇报后,一些学生还会对文中的内容或现象提出质疑,对此现象,老师切不可横加阻止或草草给予解答。我们可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师生平等地探讨,必要时老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诱导。

例如在学完《小抄写员》一课时,我问:“学了这一课,大家都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片刻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说习惯的力量又使他起来工作,指的是什么习惯?”对此,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反应异常热烈。有的说:“习惯成自然,夜夜起来已经养成生活规律了。”有的说:“不可能是生活规律,不然白天学习不会打瞌睡。”有的说:“应该是工作的习惯,不工作就会睡不着觉。”有的说:“不可能是工作习惯,睡不着觉,怎么不学习呢?”至此,我因势利导:“叙利奥起来工作既不是生活规律,又不是工作习惯,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一次又一次起来工作的呢?有的说:“应该是他对父亲爱的力量,因为他多写一次,父亲就会减轻一些疲劳。”有的说:“应该是他对家庭责任的力量,因为上文说他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自己的责任”等等。

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观点的陈述、完善,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进入课文中了,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并且深深地被叙利奥那种无私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打动了。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长知识明事理,自己教育自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又在这种经常性的交流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和提高。

五、做好结语,升华主题,推动情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