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6 09: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渚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良渚文化

篇1

我们跟着“大部队”走进良渚博物院,首先来到了特别展厅“书法展示厅”。这里每个橱窗都摆放着书法作品。同学们看后发出一阵阵赞叹声:“哇,这里的书法作品太棒了!”紧接着传出“卡擦、卡擦”的声音,同学们都忙着拍照呢!我也不忘拿出相机,对着那些精美的书法作品拍起了照。疑?这一张怎么不像前几幅一样,凑在一起摆呢?看来这个作品有点来头! 我不禁读了出来:“煌煌百季西泠之光。”嗯,读上去就挺有内涵的。赞一个,赞一个!我及时把它拍了下来。

走出了“书法云集地”,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厅“发现求真”。我眼前突然一黑!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两眼发黑,难道我的眼睛有问题了?我急忙问在一旁的徐鑫捷:“我怎么觉得我的两眼发黑呢!”徐鑫捷头也不回地说:“王希,快看墙上!”我不由自主地扭头过去,看到墙上有一只发着绿光的乌龟。要是没有看到对面投影机的话,我绝对会很激动。但我明白了原因后平静地对她说:“这是用投影机把图像投射到墙上去的,教师里的多媒体不也是这样的吗?你激动什么呀?”徐鑫捷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啊,我看不清楚。”“这个展厅是干嘛的呀?难道是展示投影的?”我故作幽默地笑说。“嗯,是...”“嗷~~~~”还没等徐鑫捷说完,一声狼叫般的恐怖声就传了过来,紧接着又是一阵。哎呦,一听就知道是人扮演的。要演也要演得像点的嘛!我走着走着,看到了五花八门金银剔透的玉器。哦,原来这里是展出考古出来的文物啊!我顿时醒悟过来了。再往前走,看到三个仿生蜡像人,他们栩栩如生,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差点把它们当成真人了,朝他们幽默地说:“哎呦,蹲在那里很累的,而且又没有古物,赶紧上来吧!”引来了周围同学的一阵大笑。

走出第一展厅来到了第二展厅“良渚古国”。这名字引来了不少非议:良渚怎么能算一个古国呢?难道古代的时候良渚是一个国家?一走进去,就是一块风景墙,那是彩云流霞加上湖光荡漾的美丽景色。比起刚才的名字,更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它似乎在诉说着古代人的陶器制作业。那些陶罐都很精致,花纹驳杂着,好看得很。突然传来阵阵雷声!这个可不是“人声”了,而是切切实实的打雷声。我和徐鑫捷四处张望,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陈慧指着门口那块风景墙说:“快看,雷声就是哪里发出来的!”那么一小块背景墙换成了屏幕,加上广播里放出的雷声,别提多逼真了!徐雯婷眼尖,发现了一处动脚游戏——捕鱼。我们4个人一起用脚踩鱼,东踩踩西踏踏,终于通关了!哈哈,我们的团队合作力,可不是盖的哦!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展厅“良渚文明”。“良渚文明?虽然我知道良渚是一个很文明的镇,但是也不用这样来显摆啊!”我自言自语道。好吧,走进去看看再说。一进去,我就明白了。这里的“文明”不是指道德的那个文明,而是指一种文化。“呵呵,这个有点奇怪,文明=文化?”徐雯婷喃喃道。呵呵,徐雯婷都跟我想到一块去了,这算不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呢?这里展示的都是玉器,每一件都是那么精致,那么珍贵。

篇2

早上8点左右,我和家人们一起向良渚文化博物馆开始“出击”,经过大约1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我日思夜想的良渚文化博物馆。

下了车,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比较古老的建筑。大门的上方写了七个大字:良渚文化博物馆。这是主席题写的呢!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玉器,这些具有4200-5300年左右的物品,琳琅满目,令我眼花缭乱。我不仅赞叹:没想到在几千年前,科技这么落后的时候竟有如此手艺的能工巧匠,真叫人惊叹不已。

“看,那样子古怪,略为想斧子的玉器不是钺吗?”我的兴奋的叫着。这可是5000多年前的文物啊!我记得那时还有半兽人呢!说到半兽人,我便看到了一个像护腕的东西,体形是个圆筒,上面可着半兽人和许多深奥的条纹,十分精细,若不是我仔细观察,还看不出来呢!我问了问一旁的大人,知道原来这个玉器叫棕。还有玉娃、玉龟、玉梳玉神面头像等许多灵物。

篇3

我将折下来的杏花插入一个塑料瓶里,将塑料瓶上的广告撕下,贴上我自己画的人相画,再在别的纸上剪下一些心形的彩色图片,贴到了人的衣服上,用彩带粘住瓶口,一个可爱的瓶插就做出来了。我欣喜若狂,高兴得不能自拔。一阵脚步声传到我耳边,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老师啊,老师的视线从我脖子旁穿过,穿到了我的窗台上,“薇薇,你的杏花是从哪里弄来的?”老师盯着我问。我的眼睛不敢正视老师,于是我撒了一个谎:“是我……从地下捡的。”老师一眼就看出了我在撒谎,更加严厉地问:“是从哪里弄来的?”我害怕地莫不做声,但却不敢再次欺瞒老师,便向老师从头到尾叙述了一边。“原来是这样啊,薇薇,你如实交代不就可以了吗?何必撒谎呢?还有,你为何摘人家辛辛苦苦种的杏花呢,我与你同去赔礼道歉。”我有些难为情,但却不敢违抗“军令”,只好为老师带路了,到了张阿姨家,我的手似沉重的哑铃提不起来,“快敲门啊,薇薇!”我只好鼓足了勇气敲了门,张阿姨看见是我便高兴地请我和老师进屋里坐,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就连老师何时走了我都不知道,“张阿姨,对不起,我摘了你家的杏花,都是我的错!”“哦?孩子,你摘了杏花,没事没事。”“谢谢张阿姨!”当我转头要叫老师的时候,却发现老师已经不见了,于是我与张阿姨道了别,便急忙跑到了学校。可是我看见了什么,你知道吗?我看见了两株杏花插在我的瓶子里,上面还有两张纸条,一张是老师的,一张是张阿姨的:

薇薇:

摘了杏花也没关系,就当阿姨是留给你的纪念,好孩子!这是我托你们老师给你的。——张阿姨。

薇薇:

篇4

一、修试中心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体上来讲,现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谈成绩可能为时尚早,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已经奠定,而且日趋坚实。主要表现在:

1、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管理层乃至全员的真正重视。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引导和具体实践,修试中心不同层面的人员对企业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更高认识。管理层的人员开始主动地学习研究企业文化,针对我们工作的行业特点和性质大胆地实践,并积极地加强对普通员工的教育引导,发挥了对企业文化的倡导和培育作用。普通员工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在具体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在不断完善中使中心企业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目前,对于企业文化,我们一方面从认识上已经基本实现了由表面文章、劳民伤财、领导作为到管理思想、文化沟通、全员参与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已经基本实现了由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从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如何提升企业文化到选准活动载体、找准工作切入、发挥特色优势的转变。

2、现已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年来,我们以基层建设工作为载体,以实现各项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入手,不断完善了基层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资料建设等一些浅层次的文化要素,为近一两年总结提炼团队精神、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抓住了这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广大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都能够慢慢地接受,保证了我们所推行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与员工精神和理念的融合,避免了说与行的脱钩、领导作为与基层素质的脱钩现象

。3、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各车间更加注重团队精神、服务理念等内容的概括和提炼,较之以前更加符合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特色更加明显,较好地发挥了凝聚内部力量、展示外部形象的作用;二是各车间更加注重日常工作的过程控制和经验成果的总结提炼。在工作过程中比较善于创新,而且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讲评、有奖罚,总结自己做过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和事例的堆砌,都能够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尽可能地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指导并提高下一步的工作;三是在企业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广大员工的修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靠工作维系自身生存、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激活了方方面面的工作,给我们的基层服务管理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

二、修试中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部分干部职工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国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演变,因此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二是将企业文化建设单纯化,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筐”,把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将本属于日常或党群范畴内的工作统统纳入企业文化;另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虽然丰富的业余文化有利于陶冶职工的情操、拉近干部与职工间的距离,激发工作中的活力,但它只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不能够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

2、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上存在误区。一种是重形式轻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氛围、布置场面上,而没有真正的在提炼精神、升华理念上下功夫,结果造成了“轰轰烈烈开场、默默无闻退场”的局面。另一种是急于求成,简单的进行生搬硬套,不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将别人已经成形的先进理论、经验成果“修饰转化”后为我所用,造成“树大根浅”,工作上顾此失彼,忙于应付,影响了整体工作的运行。

三、延伸品牌、发展品牌的实施对策

1、建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增强品牌的渗透力。近年来,修试中心在品牌建设上,大力实施创新工程,依托积极树立“胜利电力”大品牌,树立品牌不易,经营品牌更难。:

篇5

驻留艺术家:宋兮、江卓姿、 何兆南、李俊峰、李彦铮、吴家俊、陈锦成、夏芝然、莫棣、张嘉莉、冯瑞琴、曹疏影、杨欣嘉、郑敏怡

策划:方敏儿、宋兮、杨欣嘉、江卓姿、冯瑞琴

驻留地点:香港铜锣湾骆克道506号4楼

支持单位:“SAYA 菁英国际年青艺术家支持计划” “艺术蜥蜴” Emergency Lab

“此时此地”是一个由大陆、香港两地艺术家及文化人共同参与,通过讨论会、艺术创作、工作坊、实地考察等方式构建的综合驻地项目,旨在超越隔阂与误读,在深入的对话中相互激发、参照并分享彼此有价值的部分。

在可预见的未来,艺术创作空间无疑还是要“行在地上”,所以探讨不同地域、空间之间的差异及沟通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还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抛开近年来似乎已陷入胶着的陆港问题不谈,两岸民间层面交流基础普遍脆弱、话题交集之寡少,彼此间的隔阂与陌生,都是这个时代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但当你真正需要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实际的执行中,如何摆脱传统艺术发声空间(画廊、美术馆,精英机构等)的束缚,摆脱艺术活动中广泛存在的形式主义影响,真正促成两岸艺术家针对艺术、人文,社科等相关问题实现言之有物的交流,得以探讨当代艺术在未来改良普通人生活的可能,便成了驻留计划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篇6

【关键词】 指导思想;构造方法;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史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形成。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体系的萌芽期,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秦朝和汉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等实体,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则上承盛唐之余脉,下开不同之风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建筑与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保守。尽管如此,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天坛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国建筑文化的今天。现代建筑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鸟巢”的设计,激发人们的自然天性。长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她将成为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东海大桥的贯通,改写了上海不“上海”的历史。中国建筑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日本建筑文化历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比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建筑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但日本在汲取中国建筑的成就的同时,更加注意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组并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

丹下健三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矶崎新另辟蹊径走一条创新之路。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参与他的设计,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风格。安藤忠雄则从丰富的民间生活汲取素材,表现纯朴的自然美,形成简约、精练的风格。这是日本建筑文脉发展的必然,材料的运用上也很单纯,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钢材,总之什么材料都充分显露其天然质感。

二、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很早就有来往。中日两国的建筑文化可以说相互影响,但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日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在现代建筑文化,特别是设计建设理念上。

中国古建的三大外在特点就是如同鸟翼一样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台基。日本采取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结构体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响比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产和组织形式。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构件,通过组合像积木一样拼接而成,造法和现代极为相似。因其特点是各个部件可以直接互换使用。整修天安门时,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经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楼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国方法营建。日本建筑之精华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宫殿,都采取中国传统的造法和形式与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建筑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日两国建筑指导思想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个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国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有“南人习床,北人尚坑”的说法。中国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建筑文化不一样,原因是二者所处的环境差别。日本的建筑文化与本身地理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除了台风和地震之外,还经常遭受暴风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袭击,无论远古还是现在都是设计者面前的课题。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建筑防震与抗震是头等大事。为此日本农村的房屋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城市中则以低层建筑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还要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三角标记。发生地震时,专业救护人员即可从该窗户中进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中,充分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发展人文精神,创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俭的民族。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日本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日本人广泛接受禅宗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观点。日本建筑文化体现禅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日本的园林设计中的“空道”体现了“空寂”的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总结来说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闲、安逸、低调、亲情、邻里、亲土性。这些实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中国人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间跟外国人不一样。四合院就是个例子,体现了一个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四合院代表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纸板材搭建,现代的日式住宅设计则充满了沉稳、富有个性。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古木梁柱、传统优雅纯粹的日式空间,透过内部设计的装潢,愈来愈多的日本人尽情享受和风家居的生活乐趣。回归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无论是在色彩、功能还是在造型的设计上都推崇贴近自然,让使用者置身自然。日式庭院就是个例子,它强调室内与室外的互相映衬,通过景石摆放、植物定位、构景布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日本文化。同时,日本人讲究禅意,索要淡泊宁静,清新脱俗。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装饰和点缀较少,造型简洁直线条,几乎没有豪华、奢侈的风格。

中日两国建筑形象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形象强调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日本建筑形象轻巧简洁。日本的鸟居设于神社的入口用来标志神域的大门,很有空间感。它的形态和空间意向和中国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处,但它却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中国牌坊一般为砖或木结构,在左右的两柱上架梁、板。后来牌坊日趋复杂,出现了斗拱、屋檐、吻兽等庄严华贵的形式。鸟居则简化了牌坊的构件,留下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简朴之至。伊势神宫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结构草葺屋顶,无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日本皇宫建筑,它不如中国皇家建筑的奢华高大庄严,更多的是简素、轻巧、自然。如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内的御幸门,不过是一道竹篱笆。但园内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人字型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摈弃了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现出皇家的尊贵清雅以及日本传统建筑简素的特质。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为开展茶道活动的场所,实际是借茶道来内省自我,外观自然的精神家园。它以简朴为特色,采用树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遗留建筑而闻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轻型屋顶、显出木头的自然性质的圆木和树皮、露出麻刀的土墙所构成。

中日两国建筑布局、格局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如唐长安城、北京紫禁城等。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的宫殿依旧讲究轴线对称,园林与宫殿分离,建筑红墙绿瓦、色彩艳丽、厚重的宫门、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庄重和豪华。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早期也有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在日本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塔、殿堂和讲堂,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并且左右对称布置。日本藤原时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参照大唐定城内道路棋盘式格局,强调中轴线两边设置东西市。直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放弃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侧集中的不对称格局。同样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也采用了不对称布局。院内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园林堂、笑意轩等多栋建筑多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布局简练。该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使人工性与自然性巧妙融为一体,恰似中国的皇家园林。日本建筑由对称向不对称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

四、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共性与保护

二千年来,日本的建筑形式就受中国建筑模式的影响,建筑文化交流频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头,仍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中国古建筑中的各种元素。但简单认为日本古建筑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翻版是不恰当的。日本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终形成了比较特别的日本古建筑形式。日本建筑体现的简约、抽象、具体的艺术特点加上本国建筑文化精神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并在老建筑的保护、新建筑的设计、自然生态观方面都给予我们比较好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色彩缤纷。人类居住的理念,建筑构想、建筑方式、建筑样式不断深化。中日两国的建筑业突飞猛进,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充满“西方气质”的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住宅小区。虽然不乏建筑的成功优秀之作,但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中日两国各自建筑文化的特色和风格。原来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建造的东方建筑,近年来几乎被石构建筑取代,古代建筑保护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建筑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部分。中日两国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上有其相同之处,都通过立法来保护建筑遗产,法制化是建筑遗产保护的趋势。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比较中日建筑文化,我们能了解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中日建筑文化比较,学习不同国家建筑设计的优点,扬长避短,才能使本国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大学生科研项目课题论文,排名并列第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珠澳两地;两地三语;情感交流;文化融合

正 文:

后,为了促进两地的发展和交流,2006年文化部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签署了《内地与澳门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协议以“互惠双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规划了两地在文化方面加强合作的领域和渠道,从机制上保证了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使两地文化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联系更加紧密,内地对特区政府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更加有效。

一、珠澳两地文化情感融合概况

1、新时期推进珠澳携手合作

珠澳两地的第一次携手缘起于澳门开埠后“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形成;第二次携手缘起于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的成立,毗邻澳门的特殊地缘使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第三次携手缘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珠海大开发序幕的开启,珠澳同城化步伐的加快将使两地共同成为引领珠江口西岸新一轮大发展的核心力量及珠澳国际化大都市圈的重要一极。

2、回归之后蓬勃发展

以来,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年平均交流量达到100多项,每年有2000多人次。另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戏剧、美术、摄影、文物、民俗、民间艺术等各个领域,交流渠道不断的拓展。

3、携手共进助力飞跃

珠澳之间的每一次紧密携手与合作,都会为双方带来极大的发展和飞跃,这是珠澳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也是“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利用澳门与珠海为代表的内地同文同宗的血脉之情和文化艺术的情感纽带作用,通过参观考察,组织文化推介、研讨、座谈、笔会、联谊等交流活动,实现了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达共识的初衷,帮助珠海学生更好的通过澳门高校文化与世界接轨,增强珠海学生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帮助澳门高校学生更直接了解以珠海为代表的内地传统特色文化,增强爱国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日益密切。

二、珠澳两地高校文化现状

1、珠海高校现状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区位优越,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目前珠海有10所大学,分别是珠海城市学院、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遵义医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师大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学院。

2、珠海高校的三种语言关系

珠海的众多高校中,除了珠海城市学院和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作为珠海城市本土学府,其他8所高校多为各大城市著名的学府将分校落脚于珠海,分校自觉遵循总校的招生及教学语言规范,都是面向全国范围招生,从学生的来源上就会聚到五湖四海各大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四川话,湖北话,广州话等,这些方言决定了高校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习惯流通语言,特别是当一所高校里某个城市或地方的人群会聚较多时,乡土乡情的内心世界的怀念,自然容易形成学生生活中的沟通语言,普通话作为国家标准语言,构成高校教育教学的标准使用语言,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聆听到的就是普通话,在学术交流,座谈研讨等官方正式场合也容易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英语在珠海高校普遍设有大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是门外语,学生的掌握运用有限,除了某些外语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的学生即使都接触过大学英语,也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导致口语表达上受限。

3、澳门高校现状

在澳门共有5所高校,分别有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在澳门的五所高校,招生大多针对澳门当地,回归祖国后才放宽极少数名额至内地考生,所以在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流通语言,极多的受到当地文化影响,习惯使用粤语,或者是在粤语中夹着英文更显国际范,这是由于澳门作为世界的旅游城市,受多种语言影响。

4、澳门高校的三种语言关系

澳门的汉语口语主要是粤方言,即白话。从广播传媒来说,澳门的电台、电视台大都是用本地方言,而且在交通运输、学校等方面也都使用本地粤方言,在整个地区,粤方言普遍通行,成为当地的最主要的语言交际工具,其使用人数比例占到了大多数。在澳门,由于人口构成的复杂,不仅有占有主体的当地中国人,还有外来人口中有来自国内各地的人,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以及来自国外的葡萄牙、英国、泰国、菲律宾等,语言使用方面因此在以粤方言为主外,还有普通话、英语等语言。

三、以各项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的融合

珠澳地域文化的同源性,始终保持的炎黄子孙的民族情节,龙文化背景下的两地文化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而割裂,随着横琴的大开发,珠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宜居城市、个国卫生城市、以及发展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高端产业等利好因素,澳门对珠海的认同和归属感将与日俱增,更多的澳门人不仅成心理上回归祖国,从实际行动上也会有更多的澳门人定居珠海,因此,两地文化的互动发展对珠澳大学生而言,是必然的趋势。

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日益密切,不仅为珠澳两地高校交流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能够在文化情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得以突破,使珠澳“两地三语”获得持续发展的活力。同时为每一位在珠澳高校就读的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发展外部环境。使每位学生能充分地获得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其具体措施如下:

1、各项体育比赛加速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

各项文化活动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珠海特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珠海和澳门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许多的领域合作、开发,相辅相成在各项文化建设方面,以珠澳两地高校为名的比赛,比比皆是,如:珠澳大学生羽毛球联赛、珠澳高校篮球比赛、珠澳高校网球比赛、珠澳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等等,两地各项文化活动比赛的频频举办,对两地大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珠澳本为一家,促进珠澳文化融合的方式以单纯的各项文化活动比赛还是不够的,应当以富含文化的民俗文化项目作为重要的载体,引起两地高校在文化上的共鸣,找到两地文化的同根性。

2、举办各种活动实现校园文化整合

要实现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不仅要发挥珠澳两地高校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也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有各种统一协调的规章制度做支撑,也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融合理、工、医等学科所形成的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从而真正实现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融合。

逐渐形成内容广泛、名家荟萃、管理规范的鲜明特色,并在珠澳两地高校开设巡回人文讲座,一方面在每学期初进行规划时保证各高区人文讲座的合适比例,另一方面设法安排高水准的人文讲座在珠澳两地高校巡讲。进行讲学,讲座深入浅出,深刻生动巡讲,使得珠澳两地不同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也在不同程度上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珠澳两地民俗文化高度统一的项目主要有舞狮、舞龙、龙舟、武术太极等项目,以及两地共同认可的炎黄子孙的情节所形成的民俗节日,如:端午、中秋、清明、除夕等,两地可谓同根同源,不可分割。因此,在发展体育文化的同时,以珠海澳门大学生为主体,在适当的时期、合适的地点举办珠澳民俗文化活动,弱化比赛成绩,强化文化交流,加速文化融合意义重大。

3、建立各种社团促进校园文化整合

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几个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为了促进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高校的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有积极作用。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应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方针和“业余、合法、高雅、创新”的工作原则,努力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法,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并且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加强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校。目前,珠澳两地高校已经拥有青年志愿者协会、文艺创作社、读书社、演讲协会、雷雨剧社、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舞龙舞狮和武术协会、创造发明协会等诸多学生社团,形成了志愿服务、文化艺术、学术科技、主体辩论、环境保护等主题鲜明的系列活动。

四、两地联合办学促进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

针对以上的研究分析,珠澳两地的高校发展历史都较短,且普遍定位不甚明确,目前均不足以引领珠澳两地的高等教育走向国际一流。《珠海总体发展规划》已明确要把珠海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探索合作新模式,不仅要有合作载体,而且要有新思路。我认为采用非传统模式兴办两地联合办的大学,令新大学为探索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提供有效载体,不失为促进珠澳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的有效手段。

1、创新珠澳高等教育合作模式

国务院已批准澳门大学在珠海建立新校区,这是“一国两制”下珠澳合作迈出的新步伐,是珠澳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模式之一。除了这种合作模式之外,应该探索“一国两制”下其它的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使珠海真正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2、提高珠海现有高校的办学水平

珠海大学园区的成立,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珠海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名列广东省第二,珠海已是高等教育大市,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市。迄今为止,珠海还没有博士点,也没有在国内外处于一流水准的学科和专业。珠海大学园区的大学,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与其校本部相比普遍存在较大差距。可以通过成立珠澳科技大学并采用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全日制学生)的模式提升珠海现有大学的办学水平。

3、打造珠澳高水平培训基地

我们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远程传授知识和技能成为现实。开展两地联合办学,采用远程授课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并通过珠澳的高校充分利用珠澳乃至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提升珠澳的成人教育水平,把珠澳两地联合办的大学打造成为珠澳的高水平培训基地,为加快珠澳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满足珠澳拓展内地教育市场的需要

珠澳地区拥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其本地教育市场狭小,而且大量的学子选择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使得珠澳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珠澳尤其是澳门的高校都有拓展内地教育市场的需求,开展珠澳两地联合办学,这些新成立的大学就会是一个有效的载体,通过引导珠澳的高校开展办学,也可以满足澳门现有大学拓展内地教育市场的需要。

五、结 论

实现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是珠澳两地文化融合的标志。诚然,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应取决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整合。换句话说,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单单从合并物质形式上入手是不够,还必须认真切实地研究合并后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以校园文化无形的作用来统一思想,使其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以此来加强和建设合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合并高校所生产的一系列矛盾,实现高校从外到内的真正融合,并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婉钰. 城市合作背景下珠澳同城化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3.

[2] 徐惠萍.“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价值与启示[N]. 广州:南方日报.笔谈(05).

[3] 周冠,怡彤. 文化融合下的珠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8).

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施工质量,设备,安装工程

1、智能化施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线管敷设问题

线管敷设是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的基础工程,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自然也比较大。在施工中发现由于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规范不熟悉,对线管敷设技术要点不牢记,施工中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对工序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监督力度不够,使得线管敷设存在问题较多。

1) 对于工程中需要过路的或者特殊要求需要敷设钢管的场合,所使用水煤气管壁厚达不到规范要求,没有按施工图的要求选择管材,经常出现使用薄壁钢管或者随意使用其他管道相互替代;

2) 在施工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钢管不接地或钢管与钢管之间、金属管盒之间,不考虑管径大小一律采用A6圆钢做跨接线,导致无法达到接地效果;

3) 对于施工中使用的需要暗敷的PVC 管大量存在埋墙、埋地深度不够,灰层厚度不达标,更有些地方有管。批灰前不对管子加以固定,无法保证预埋强度,在穿线时容易造成墙面破损。

1.2 金属线槽安装问题

线槽同线管所承担的功能一样,作为智能化系统线缆的走线渠道,在施工中也要注意其施工质量。尤其是在系统复杂,线缆较多的时候,线槽安装质量对施工进度和整体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在线槽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 金属线槽质量有好有坏,主要表现在进入现场使用的线槽厚度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安装完成后刚度达不到要求,产生扭曲变形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2) 金属线槽接地保护线线径在选择上比较随意,基本上是在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剩下的线头作为保护线使用,线槽之间的跨接线没有跨接在专用接地端子上,施工时较随意。这将导致线槽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静电保护接地效果,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

3) 在电缆竖井内安装的金属线槽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有线槽内电缆不做标志牌或标签。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固定,或两个固定点之间间距过大。电井竖向区域内线槽的起止端没有按规范要求做好保护接地,在穿越楼板处没有采用防火胶泥封堵做防火封堵,用水泥灌浆代替或者干脆就不做封堵。

1.3 分配箱、接线盒安装/预埋问题

在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要使用分配箱、接线盒,这些箱体有的是室外安装、有的是室内安装,有的是明装、有的需要暗装,需要根据规范要求的不同、使用场合的不同、业主要求不同而灵活安排。

1) 室外分配箱的安装常常出现的问题有: 箱体选择不符合要求,室外安装的箱体往往需要有防雨水功能加强型箱体,而在施工时发现有些箱体并不符合要求,尽管如此施工人员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只要有货就安装,安装完成就算完成任务的心理比较突出; 安装时不考虑与周围建筑、绿化的协调性问题,一味追求按图施工,有些室外箱体在能够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是可以考虑安装位置与周围环境协调性问题的,这样的施工效果会大大提高; 箱体基座稳定度不够及进线空间预留不满足施工使用要求,有些位置的分配箱进出线较多,进出箱体的预埋管和基座底部预留足够的施工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后续施工带来极大方便;

2) 室内分配箱安装问题: 室内分配箱安装多以暗装或壁挂为主,安装时水平度不符合规范要求,随意较多; 同时与其他专业的配合较差,谁先安装谁就占据有利位置,而不考虑其他专业安装问题; 与室内分配箱息息相关的进线线槽布置没有规律性,安装杂乱,出现各专业间互相影响的混乱现象; 分配箱还出现不接地的不规范现象,给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1.4 设备安装问题

设备安装环节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关键一环,在施工过程中不允许有过多不规范,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出现,然而在很多施工现场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装前运输、现场搬运环节将设备随意丢、没有做到轻拿轻放,存储仓库湿度、粉尘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都属于精密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震动,防止内部部件脱落,螺丝松动等造成的设备不正常工作;

2) 设备安装过程中时有粗暴现象,如某些接口不易连接,就用蛮力、外力,有些设备装不进去就用各种办法强行安装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使设备受到不应有的外力,导致设备本身受力不平衡等,内部产生变形,产生应力疲劳损坏;

3) 设备安装完成后不注意成品保护,尤其是室外设备安装后在没有防雨、防风措施时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1.5 调试及验收问题

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这个过程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系统调试、试运行和竣工验收。在这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系统调试过程中不能全局考虑,对出现的系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主要是技术人员对系统的掌握较差,技术不全面,大部分技术人员只掌握其中的一两个系统,然而智能化系统是一个系统的集成,只有在全面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做系统调试工作; 试运行方面,主要是为了尽早交工,虚填试运行时间,缩短系统试运行周期,使系统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试运行时间,有些系统问题无法表现出来; 竣工验收环节很多是虚设,参加验收人员走过场、看表象现象比较严重,给系统交工后的运行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应对措施

在解决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问题上应该从材料进场、施工技术交底、规范施工管理、现场巡查、安装调试、竣工验收等环节齐抓共管,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施工现场材料员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材料的进场与领用管理,严把质量关,不符合项目质量要求的管材不准进场、不准进入施工环节,不办理材料进场交接手续; 各工序施工前施工技术负责人向施工班组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重点对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验收标准进行交底,交底要有记录、被交底人和交底人在交底记录上签字确认,同时应做好与土建、装饰装修、水电、风景园林等专业互相配合工作,使设备安装更好的为建筑服务; 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项目质检员应对现场施工质量负起全面管理责任,做到天天下工地,时时管质量,出现问题立刻整改,绝不能将不合格的工序带入下道工序中; 系统调试过程中应全员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商定解决策略,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应深挖问题本质,防止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深究其因现象; 严格按照设备试运行时间要求进行试运行工作,试运行时要做好记录,对出现的试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跟踪解决效果; 竣工验收不能走过场,参加验收人员不能都是领导,要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

结 语

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环节的问题。只有全员动员,从施工的各个环节入手,齐抓共管才能做出更好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韩冷. 刍议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34) : 78-79.

[2] 罗伟铭. 电气工程施工存在问题及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11) : 116-117.

篇9

学校发展历程回顾

山东省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解放思想阶段、全面改造阶段、构建和谐发展教育阶段等多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坚持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为根本,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三大战略,立足学校实际,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基本完成在示范校、规范化学校方面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教学成绩稳步上升,校本课程已成系列,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随着学校的发展,新的历史使命提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上来。从历年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学校有进步,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学校又明确了一个新目标――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这将是学校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工多次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最终达成共识:特色、内涵提炼必须基于学校的基础之上,基于学校的优势之上,这是学校50年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所以,学校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思路:文化引领发展,特色铸造品牌。

整合优化资源,成就事业发展

事业要发展,就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学校遇到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研讨会在学校召开。为借助这次机会让学校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学校在多位专家学者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多方访谈询问,最终确定以“孝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工作,将“弘扬传统文化,凸显孝德文化”作为工作主线,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引领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围绕一条主线,多种措施并举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因此,发挥了学校文化的感染、熏陶、引领、规范、同化作用,师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就会留下鲜明的文化特征。所以,思路一旦确定,学校就紧紧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凸显孝德文化”这一主线,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措并举,抓透抓实。具体工作是:将所有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力争让每位老师都发挥自己的力量。坚持与时俱进、文化创新的原则,注重课题研究与课改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将 “纵向子课题之间相互联系,横向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条龙”大语文教学引向深入。打造丰富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校根据学生的自身潜能、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资源优势,成立多个兴趣活动队,开展了人人参与的“万花筒”式的课外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个孩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凸显一条主线,形成七大文化领域

为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凸显孝德教育”这一主线,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引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科学规范、精细民主的制度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放的课程文化,系统而丰富的环境文化,融洽的人际文化共七大文化领域。

在七大文化领域中,其中的引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系统而丰富的环境文化、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融洽的人际文化是尤为重要的。

引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是学校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学校以“文化引领发展,特色铸造品牌”为办学策略,以“制度规范,奠定发展之基;情感管理,营造和谐之风”的管理原则,力争让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能拥有愉悦与幸福感。

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育人环境对于育人工作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学校环境文化设计坚持以“仁”为本,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校园的景观性、标志性、人文性,并与学校办学特点相结合,将学校理念、制度、视觉识别系统、整体和局部的文化营造进行规划设计,塑造一个既充满现代人文气息,又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校园。

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的故事会、佳作欣赏会等活动,做到了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不仅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单位工作顺利开展形成合力的基础。为此,学校实施了微笑工程,进行孝德教育,确立和谐的“师生、师干、师师、师长、生生”五大关系目标,融洽人际关系。

今后的工作方向

篇10

到了一个岔口,一条小径蜿蜒着向山的深处延伸,我想到这条路上走走,好在山路缓缓的,妈妈同意了。路的右边是一条生满了草的沟渠,能听到潺潺的水声。路的左边是狭长的田地,上面种着一些绿色的东西,稀稀落落的。我可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突然,我停下了脚步,俯下身子一看,发现两株绿苗蔫蔫地躺在地上,它们生着四五片叶子,叶子上也没有写上它们的名字。我发现苗和白胖的扁豆样的东西是连在一起的。可是还是猜不出这是什么植物,不由得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植物啊?”“这是兰花豆,就是蚕豆啊,你不是吃过吗?”“兰花豆?我吃过的兰花豆穿着绿色的衣服,它们没有穿绿色的衣服啊,我认不出它们来了。”听了我的话,妈妈笑了。

它们长的好好的,和大地住在一起,它们自己可不会调皮到从土地里翻转出来,那么肯定是有人把它们的,是谁把它们的呢?难道是想看看它们在土里生长的样子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它满足了你的好奇心,你看完后难道不该把它们送回去吗?让它们裸在阳光里,这样下去可怎么活啊!得想个法子让它们活。送它们回到土里去吧,没准儿会救活它们。我急急地问妈妈,“妈妈,我想把它们埋到土里去,它们还能活吗?”“能的,你没有看到它们和母体还连在一起吗?母亲在,它们就有希望。”“那真是太好了,大地也是它们的母亲吧,泥土会护着它们的。”妈妈用手拍拍我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