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艺术范文

时间:2023-04-03 14: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美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欧美艺术

篇1

关键词:欧美电影;摄影艺术;传统;发展;

一、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传统特征

电影摄影艺术的诞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它的发展是伴随着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戏剧艺术、剧作艺术的不断结合和不断发展、前进的。19世纪末期,电影摄影艺术伴随着电影艺术出现了,原始的电影摄影艺术仅仅是从一个单纯的视点甚至谈不上视角出发通过光学胶片及化工原料记录了简单的画面,这个时期的电影摄影不被看着一门独立的技术,更谈不上是艺术,在拍摄过程中仅仅要求记录下来电影影响,而视点的选择和电影画面、构图及美感都没有相应的概念,导演或许对摄影艺术的唯一要求就是尽可能清晰点记录下影片的画面。1899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可称之为电影的艺术作品《灰姑娘》,三年后又拍摄了《月球旅行记》。他们开始用摄影技术来表达影片,而不仅仅是记录影片,卢米埃尔兄弟在当时用创造性的方式设计了电影摄影方法,比如二次曝光、停机再拍、画面构图、分割、遮挡等技术,这些技术即使在现代的影片拍摄里也经常使用[l]。电影工业的发展使电影工业中的各个工种分工更加精细,分工精细化使电影拍摄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摄影师们在对不同类型的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如故事片、新闻片、记录片在各自的拍摄技巧如沟通、聚焦、曝光等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摄影师这个行业开始在全世界出现了。

纵观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传统欧美电影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光线、色彩、构图、光学等手段。欧美国家的摄影师通常在采光、补光过程中通过相应的道具利用自然光和人工补光来制造各种营造氛围、烘托氛围的光效,这些光线中的基调和明暗度在摄影师的设计运用下显得层次分明,并能实现各种影片需要的光效,同时摄影师通过对光线的运用,在影片拍摄中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影片环境,加深了画面的质感,使表现形式更加立体和具有表现力。美国著名导演格力费氏(Griffith)和比利﹒毕哲尔(Billy Bitzer)是欧美电影史上对于光线运用最具开创性的摄影艺术家,他们合作了出《暴风雨中的孤儿》、《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著名的影片,在影片中,他们通过自身对光线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过程汇中,用创造性的思维开创了欧美电影对光线运用的时代。格力费氏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一个摄影棚,通过木板搭建的大平台和大块的白色棉毯调整光线,这里后来发展成了举世闻名的好莱坞[2]。

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传统即是对色彩的运用。欧美电影摄影艺术中摄影师通过对画面色彩、色差、饱和度、色对比度等的运用,将影片的基调和情绪定位并烘托。欧美电影摄影师常常用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创作出唯美、宏大、磅礴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色彩不仅仅起到画面构图的作用,它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在影片中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摄影师对色调、色差的把握,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同时承担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民族特点等作用。查里斯·劳顿(Charle Laughton)拍摄的恐怖片《猎人之夜》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堪称经典。影片中摄影师通过冷色调的基调和暗色调的灵活运用,将恐怖的基调在影片中一点点渗透、蔓延,同时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拍摄出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一场戏中,偌大场景中,微弱的灯光映射出男主人公棱角分明的的面庞和忧郁、犹豫不决的神情,暗色调中女主人公一袭白裙躺卧在前景,色彩对比分明,反差巨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

二、现代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

如果要谈现代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就不得不谈3D摄影技术的发展。3D摄影技术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不过在早期它的发展不尽人意,受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3D技术的认知度的限制,3D摄影技术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3D摄影技术大放异彩,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电影工业重整旗鼓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从3D动画片《极地快车》在全球取得了票房的成功,接下来的《飞屋环游记》、《驯龙记》、《冰川时代》、《马达加斯加》等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的3D电影,3D电影的到来时电影创作者们在摄影方面有了更大的施展摄影技术的空间,摄影师们可以通过3D技术将场景更为全面地表现给观众,通过3D技术带来的戏里戏外的感觉使观众全身心投入到影片当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里效应更加强烈和刺激。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无疑是3D电影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影片中唯美的画面和精细制作的细节贯穿到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借助3D技术在空间和深度上的表现元素,在交错复杂的阿凡达星球,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阿凡达星球的森林里色彩艳丽的植物触手可及,极富纵深感的摄制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完美地构成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D影片。

三、结语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3D电影的热捧,许多欧美影片制作人利用3D的噱头制作了许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这些影片极端地将3D技术在影片中过分应用,甚至将3D技术推高到凌驾于电影本身故事之上的位置,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是故事的讲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随着摄影师们对3D摄影技术的理解也日趋理性,欧美导演和摄影师们意识到3D摄影技术不仅仅是一项炫人耳目的新技术和低劣的光学把戏,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电影故事本身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去,能够通过3D技术更好的将电影情节和画面展现给观众[3]。

参考文献:

[l]Tedd MeCanhy,HollywoodStyle,FilmComment,2004.

篇2

木偶戏是一门傀儡艺术。木偶是演员向观众传达感情的唯一媒介,因此木偶造型设计与制作在整个木偶戏创作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木偶的脸部表情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只能显示出单一的神态,不可能像真人演员那样可以用细微的脸部表情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变化。因此木偶的造型要高度提炼,既要有性格,又要有装饰美与高度夸张。设计者要依据剧情和对角色的分析,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张的刻划。它不一定要按照正常人的五官比例去写实,强调的是神似:抓住了人的眼、鼻、口等部位的表情,着重加以刻划。尤其眼睛,以其最能传神,所以更要用心刻划。传统木偶造型里有“蛾眉凤眼”的闺秀,“浓眉大眼”的小生,“獐头鼠目”的无赖等等。再次,木偶的制作装置在木偶造型环节里又尤为重要,木偶造型设计再优美,没有合理、灵活的装置就只是一件艺术品,演员无法进行操纵表演,也就不能赋予它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日新月异,杖头木偶的制作材料由过去的木、竹为主的模式,逐渐发展成纸、塑料、泡沫、树脂、橡胶等多种材料,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我院现在制作的是纸胎木偶,它的优点是重量轻,内部空间大,可容纳更多的机关装置,眼球能转动,眼皮和嘴巴能张合,甚至口中能喷水、吐烟,使木偶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更能满足木偶表演需要。我在大型木偶剧《石三伢子》里设计制作的先生一角,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他的头部形象拉长像个弯曲的冬瓜,并使其长鼻梁突出,眯着的小眼睛上配上一副夸张的能活动的圆眼镜,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给演员表演以平台,其夸张的造型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把他那教书先生的身份和迂腐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木偶戏舞台空间的体现并不是凭借舞美工作者的设计艺术,而是依靠角色的活动与角色的虚拟动作。它的舞台空间感比戏曲舞台有更大的随意性,因为它不受演员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猴降妖》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时而腾云驾雾入天宫,时而翻个跟斗落地府,时而又钻进白骨洞。剧情里所展现的空间,何止千万里?真是海阔天空,飞跃自如。木偶戏的舞台口固定有一米七高的挡幕,在表演传统的木偶戏时起到了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木偶的变革突飞猛进,舞美设计人员发现原来固定的台口,阻断了人物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于是根据剧情和观众欣赏心理的需要,新的木偶舞台形式出现了,台口有开有合、开合并用,台口以外的布景从台面往上升到所需高度,景物高低交错,人物在景里时隐时现地穿插,这样既有利于舞台调度,使舞台有了层次、有了纵深,加强了景的立体感,特别是表现神话剧、童话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又满足了观众对木偶表演的猎奇心理,深得广大观众喜爱。

木偶舞台的更新也促使木偶戏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由单一的传统木偶表演演化为人偶同台,如《西门豹》;甚至走出毫无遮挡的舞台表演木偶舞蹈,如《长绸舞》、《农乐舞》:同一作品中出现偶型、杖头、布袋等多个木偶品种,如童话剧《丑小鸭》;黑幕的使用,如海绵木偶剧《过河》;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等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篇3

[关键词]欧洲歌剧 美学特征 审美欣赏

“欧洲歌剧”一词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语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欧洲歌剧经典接二连三地登台,人们大开眼界,歌剧以自身神奇的魅力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那么。欧洲歌剧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欣赏歌剧呢?下面我就从欧洲歌剧的起源、歌剧艺术的美学特征、歌剧的审美欣赏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欧洲歌剧的起源

欧洲歌剧,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罗马作曲家佩里和佛罗伦萨诗人里努奇尼创作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常被认为是第一部歌剧,描写了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故事,但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为庆祝法王亨利五世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的婚礼而创作的《尤丽狄茜》。此后几百年间,歌剧在整个欧洲迅速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黄金时期。

二、欧洲歌剧的美学特征

欧洲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也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结合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特征:

1、“写实”求真的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戏剧下过定义:“以行动中的人为模仿对象,以动作为模仿方式,即为戏剧。”因而,欧洲歌剧作为戏剧体系的突出代表,“再现”、“模仿”奠定了其“写实”求真的传统。它承续了古希腊艺术,偏重再现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强调模仿与写实,形成了色彩浓重、热情洋溢的“写实”求真的美学表演体系。

2、“复调”立体的美

欧洲歌剧是一门充满活力、极富动感的立体舞台艺术。从歌剧序曲奏出第一个音符直到剧终幕落时。回响在人们耳边的最后一首合唱、重唱或咏叹调,歌剧艺术就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歌剧中的音乐、剧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舞蹈场面的表演,都在时间流程中逐步展现:歌剧中人物的动作与交流,都有空间的移位与舞台上的调度。随着歌剧各种艺术因素的不断发展、演变,多声部的交织、对比。节奏间的疏密、错落,旋律走向中的起伏、变化。舞台布景、道具、不同服饰造型的变幻,以及穿插于各场景中的风俗性舞蹈。使歌剧的主题鲜明,人物刻画生动。戏剧冲突尖锐。情节推进更为扣人心弦。歌剧中诗、乐、剧、画、舞这些艺术因素在持续运动中,时而融合。时而对照,歌剧多侧面、多变幻的“复调”立体建构美由此呼之欲出。

3、戏剧音乐化的美

歌剧之所以有别于舞剧、电影等动态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的音乐化。欧洲歌剧是以剧本歌词为基础,以作曲家的音乐为主线,戏剧随着音乐歌唱展开。因此,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Singspiel”,即是“带音乐歌唱的戏剧”,并通过音乐(声乐与器乐)来揭示剧情的发展和进行人物的塑造。歌剧中的音乐表现是以戏剧框架为基础。情节发展为线索,戏剧人物为手段,并将富于色彩性的管弦乐与旋律性的声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衬托。互为生辉。

三、欧洲歌剧的审美欣赏

在各类音乐艺术中,歌剧属于较易欣赏的。因为它有三条阐释的途径:台词、音乐和视觉画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从剧情概要中感知歌剧

歌剧是“剧”,所以它具有“剧”的特点。如情节、人物、特定的环境,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悬念、矛盾冲突、、最后的结局等。

在欣赏歌剧时,我们试先阅读该剧的剧情概要或者该剧的剧本台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剧。若歌剧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们可以尽量去读读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通过阅读该剧剧本,由此了解到该剧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曲折而不幸的经历,然后再去听剧中的那首耳熟能详的《饮酒歌》,你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流露出的辛酸为之动容。

2、从音乐构成中体验歌剧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音乐在歌剧中就如同诗句在话剧中一样。是更加宏伟的措辞,表达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一部歌剧进行审美欣赏。了解歌剧的音乐构成十分必要。

歌剧的音乐构成分为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两大部分。

(1)旋律性的声乐演唱

声音是传情的主要因素。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浓,要求声乐侧重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即用浓重的胸声、宏大的音量和圆润的音色。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声唱法,以及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一般来说,歌剧声乐是以咏叹调为主。并辅之以宣叙调、重唱、合唱和朗诵、对白、道白。

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多是对角色内心繁复的心理刻画。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吟唱性质的曲调,以独唱形式出现,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伴奏简单,通常是用来交待与展开剧情。重唱是指几个演员按各自的声部同时演唱。表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现在叙事或强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剧中多声部的声乐曲,表现众多人的情感、行动与意志,是塑造群体音乐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诵、道白、对白则指的是有器乐部分衬托的与无器乐部分衬托的“说话”。

(2)交响化的器乐伴奏

欧洲歌剧中的音乐除了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外,还有交响化的器乐伴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职责。歌剧中的器乐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间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剧揭幕前,由乐队合奏的管弦乐曲。作曲家常在这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间奏曲是歌剧场与场之间、幕与幕之间演奏的器乐合奏。它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衔接、过渡或缓冲、加剧等作用。

3、从社会反响中了解歌剧

篇4

[关键词] 《末路狂花》;悖反;张力

美国电影《末路狂花》是一部看了之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一天,笔者连看了几部影碟,可到了第二天,留下印象的就只有这部《末路狂花》,那两个唧唧喳喳、说个不停的女主角总是浮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么,该影片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许多研究者都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加以阐释,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点不尽如此,因为该片之所以能够从所有女性主义电影中脱颖而出,成为女性题材电影中最悲壮和最具杀伤力的一部,绝不仅仅靠内涵上的女性主义,一定有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这一独到之处,就是情节和人物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悖反性特征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在此,笔者拟就其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一分析,以便清楚地揭示其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情节上体现出来的悖反性内容

所谓悖反性情节,就是指情节事件不仅不是情节主体有意做出的,而且还很出乎她们的意料。这样就形成了情节主体与情节事件之间的悖反。《末路狂花》的情节就属于这样的情节。其悖反性的情节事件,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本不想杀人,却又不得不杀人的悖反

影片的主人公路易斯与塞尔玛杀死哈伦实在是个意外。那天.哈伦在酒吧里塞尔玛喝酒、跳贴面舞之后,以塞尔玛需要到外面吸收新鲜空气为由,将塞尔玛引出屋外的停车场,欲行。就在这个时候,路易斯赶到,喝令哈伦放开塞尔玛,但哈伦却置之不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路易斯拿出了手枪。这时,哈伦才不得不放开了塞尔玛。就在俩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哈伦竟口出秽言,用脏话污辱她们,尤其是“”一词,唤起了路易斯在德州曾被的不堪记忆,于是,她一怒之下,开枪打死了哈伦。在这一情节事件中,她们本不想杀人,但结果却被逼得不得不杀人。这是影片的第一个悖反性情节内容。

2.是本不想抢劫.但又不得不抢劫的悖反

意外杀人之后,路易斯与塞尔玛不是选择报警,而是选择了逃跑。可在逃亡的路上,她们偏偏遇上了惯偷乔迪。他装作一个学生,要求搭便车。善良的塞尔玛劝说路易斯答应了他的要求。可当路易斯与塞尔玛到达了目的地之后,乔迪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借故说没找到人载他,于是又绕回了塞尔玛和路易斯住的旅馆。结果,他不仅骗得了与塞尔玛的,而且还把她们的逃命钱给偷了。这些钱是路易斯叫男友送来的她的所有积蓄,也是她们逃亡的惟一的依靠。钱的被偷,使她们立即陷入了困境,连买汽油钱都没有了。为了解困,也为了补过,塞尔玛在车到了一个小镇之后,就独自下来,瞒着路易斯按照乔迪所教的办法,抢劫了一个路边商店。对于这一件事,塞尔玛本不想做,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去做。这是她们的第二次犯错,也是影片的第二个悖反性情节内容。

3.是本不想惹交警,但最终又不得不惹交警的悖反

抢劫商店之后,路易斯与塞尔玛只想着赶快离开现场,可就在逃亡的路上,她们超速了。于是,遭到了交通巡警的追赶。她们只好停下车,准备接受罚单。可那交警偏偏不只想开出罚单,扣证了事,还要路易斯下车跟他上了警车。当路易斯问有麻烦吗?警察回答:大事不妙,并联系总部。塞尔玛因害怕他一旦联系了总部,那么,她们俩被两个州通缉的身份就有可能曝露,逃亡的计划就有可能泡汤,于是,就拿出枪逼追交警扔下无线电通话筒,下车,钻进车后备箱里,然后将之锁上。同时,塞尔玛还不忘叫路易斯把警车上的无线电打坏。路易斯还顺便把警察的枪、子弹都缴了。在这件事上,她们本不想惹交警,可交警却于无意中威胁到了她们的计划,于是,她们就只好做了。她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像话,但不这样做又无法脱身。这是影片的第三个障反性情节内容。

4.是本不想做得太绝,但又不得不做绝的悖反

劫持交警之后,她们是一路狂奔,但却出乎意料地又碰上了那个一路上曾几次遇见的油罐车司机。这家伙每次遇见她们时都说些下流的话,做些下流的动作。这回她们就想教育他一下。引逗他停下车后,她们就要求他说声道歉,但该男子不但不道歉,反而说她们是神经病。说完就转身要回自己的车上去,路易斯警告说:“说声道歉,否则你会后悔莫及的。”这时,塞尔玛插话说:“我想你在无线电上,一定说我们是。”那男子说:“没错。”塞尔玛看了一眼路易斯说:“我讨厌别人这样叫我.你呢?”这一问再次触及路易斯在德州被的记忆.但她还是强忍着问那男子:“你会道歉吗?”那男子说:“去你的!”于是,路易斯开枪打坏他的轮胎。那男子又说:“你倒是个。”两人判定他是不会道歉了,于是,又一起向油罐上开枪,把他的车引爆了。这件事,她们本不想做得太绝,但态度恶劣的司机却逼着她们不得不做绝。这是影片的第四个障反性性节内容。

以上四个悖反性情节事件既是整部影片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整部影片的主要构架。

二、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悖反性内容

除了主人公所做的情节事件具有悖反性之外,就连她们自身上的一些特征,如思想、性格、命运与身份等,也在现实环境的作用下变得具有悖反性。概括起来这些悖反性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本可以说清,但偏又不能说清的悖反

路易斯与塞尔玛杀哈伦本属一种自卫性的行为,按理她们应该没什么罪,道义也在她们这一边,即便出了事,她们也是可以说得清的,所以,善良而单纯的塞尔玛马上就想到了要报警。但被曾经遭遇过的路易斯否决了。她告诉塞尔玛,没有人会相信我们说的话,特别是看到,你曾和那个男人跳贴面舞,发生那样的事,人们会说成是你自找的;而且“如果没有身体上的证据,我们无法证实他做了,甚至无法证实他碰过你”。于是,塞尔玛只有自叹:“法律是古怪的东西。”这种有理却说不清的悖反,可以说是她们命运上的第一个障反。

2.是本想回头.但客观情势却偏又不许再回头的悖反

路易斯和塞尔玛枪杀了哈伦之后,虽然因害怕说不清而选择了逃亡,但即便如此,她们也从不曾断了要回头的念头。就塞尔玛而言,至少在她抢劫商店之前,她是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报警的。而对于曾坚决不报警,逃亡意识最强烈、也最坚决的路易斯来说,到后来回头的意识倒是强过了塞尔玛。在劫持州交警之后的逃亡路上,她曾有点后悔地说:“我弄砸了,我令我们陷入可能没命的情况,我不晓得我为何不报警。”可实际上自塞尔玛持械抢劫商店、劫持州交警之后,她们就已经很难回头了。对此,塞 尔玛反过来比路易斯更清楚,她对路易斯说“在某方面你还有依靠,有吉米”,而“我不能走回头路,我就是不能活下去”。对于她们的这种不能回头,其实探员哈尔早已预料到了。他在审问乔迪的时候,就愤怒地咒骂乔迪说,这两个女子本来是有机会的,现在你弄砸了她们。这种想回头但又不能回头的状况,则是她们命运上的第二个悖反。

3.是本可以轻松的逃亡但却出乎意料的困难重重的悖反

当路易斯和塞尔玛选择了逃亡的时候,形势对她们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警察不知她们的下落以及往哪儿去.而且路易斯的男友吉米也给她拿来了逃亡所需要的钱。如果正常的话,她们两天半就可以很轻松到达墨西哥。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乔迪偷钱,塞尔玛抢劫商店,乔迪向警察的招供,让她们的有利条件尽失。而劫持交警.枪爆油罐车等事件,则使她们的逃亡之旅快速地趋向了终结。本该可以轻松地逃亡,但没想到却会是这样的结局。这可算是一种逃亡命运的悖反。

4.本是善良、胆小的人,却又不得不变作凶狠、强悍的悖反

路易斯和塞尔玛本是心地善良的人,她们本没有什么害人之心。塞尔玛出门前带上手枪,也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防备变态杀手、熊或者蛇。对于塞尔玛来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枪支来侵犯和进攻。在她看来,装在衣兜里的手枪和放在后车厢里的灯笼一样,都只是用来驱除黑暗和威胁的工具而已,而且她自己还不知道怎么用枪。而对于她的带枪,路易斯还责备说带枪有什么用呢。可见,她们俩从来就没有想到要用枪杀人。可后来,她们不得不用枪抢劫商店,劫持交警,引爆油罐车,使她们的性格也逐渐地变得凶狠、强悍了起来,从而形成了性格上的善良与凶悍之间的悖反。

5.是本已变得像“匪徒”样了,却偏又让人觉得像是“英雄”似的障反

自从打劫商店、劫持交警、引爆油罐车之后,路易斯和塞尔玛都已变得有点像“匪徒”样了,塞尔玛也说,她就像个“匪徒”一样打劫商店,但冲向大峡谷的那一幕,却又让她们表现得像“英雄”一样。当警方在直升机和军队的帮助下,将她们俩围困在大峡谷地区,要求她们投降的时候,她们却不为所动.而是相互鼓励地说:“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不要被逮着”。于是,两人相拥而泣,接着,又紧握着手,相视而笑,在Let’s keep going的豪言壮语的鼓励下,踩着油门,飞向大峡谷。那场面真的让人很震撼。两个弱女子在死亡面前表现得竟是如此果敢与勇猛,没有任何的犹豫与恐惧,体现出了大英雄视死如归的风范,但同时,也使得她们身份上的“匪徒”与“英雄”之间的悖反更强烈地显现了出来。

三、悖反性所产生的审美张力与艺术魅力

悖反性情节与一般性情节,或是所谓的跌宕起伏的情节相比,在审美上的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它能以自己的矛盾性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从而引人深思,促人回味。影片《末路狂花》的艺术魅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造就的。

篇5

[关键词] 欧美电影;语言;特征;表现;影响

谈及欧美电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欧美各国电影的不同发展类型和道路,还可以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美国电影以其商业性和视觉冲击力强为主要特征区别于欧洲类型电影,但是,每一个时间段的美国电影也有所不同,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下面我们就以欧美电影中的美国电影为主题试图分析欧美电影视听语言的特征表现和发展脉络,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进行品评。

电影体现的镜头语言与创新性表现

说到电影的视听语言,我们可以从影片的镜头运用得到一些启示。一些类型电影运用了不同的影视手法,例如蒙太奇表现、镜头的闪回、剪切等,这些有效的运用使影片添加了很多新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收益。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良药,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形式电影的运用,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在影片的主题表现和叙事结构上有了改变,在电影的造型手法与风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欧美电影不是孤立的,通过欧美国家之间电影界的交流吸收与借鉴,将英国的纪录电影、前苏联的蒙太奇语言以及法国的新浪潮运动都进行了交融,同时也都一定程度上被借鉴到美国电影之中。美国电影的叙事性也力求突出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格,影片的场景之间会有连带关系,这都要求影片的镜头要创造明确的空间,人物形象要居于首要位置,一般都会使用人物特写与超近景镜头去表现,欣赏者会始终随着导演的安排进行观看,有一定的单调性,不灵活。改革要尽量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虽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但是运用了实景拍摄的手法以及尽可能真实的拍摄环境会让观众增加可信感,愉悦心灵。此外,在镜头的使用、音响音效的处理和后期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使用了新的镜头语言,力求运用黑白彩色画面混搭、慢镜头处理等实现新的技巧,使影视画面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效果,还可以使观众摆脱平淡无奇的电影叙述,增强视觉冲击力,多种手法的结合使用还突出了影片的深层意义,或许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导演的个人烙印。在场景中,具体的打光会使用自然的光线,它挣脱了传统的室内营造光线照明,导演利用摄像机的灵活性去外景拍摄,如一些乡村街道、城市角落、高层顶端等。这样,不同的摄影构图和打光处理,使影片更具时代气息,自然感十足,也与传统拍摄手法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电影《逍遥骑士》取景就多在美国乡间宽阔的公路上,融合了自然景观,天空下的自然光线十分悠然,影片的画面里充斥的就是两个骑行人,他们的身影就是影片构图中的主体画面,但是自然景观和光线的照射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观众可以更好融入景观中去,去体验畅行户外的真实感受,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拍摄者的匠心独运。此外,还有一部影片可谓特点鲜明,《邦妮和克莱德》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电影拍摄套路与模式,不仅开头就是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将邦妮的脸部特征运用镜头推拉摇移进行深入刻画,配合影片的特色音乐,整部影片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也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特点。该片具有一定的写实性特征,打破了一些传统套路,尤其是美国式的影片模式,在同时期电影中出类拔萃。在光线的使用上,导演试图将一些场景烘托出一种朦胧美,采用了一些逆光和非正面拍摄的手法,突破了传统角度。这些典型的电影造型风格方面的突破,使欧美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或许不断的探索就是电影发展进步的真实来源。

电影的创新性表现一般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一些影片如《杀死比尔》等,采用了一些暴力美学的特征,不仅在场景、灯光、后期剪辑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还在理论层面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影片的新纪元。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导演,他们的扛鼎之作都具有暴力美学的特征,虽然他们影片的表现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都会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和魅力体现。暴力美学电影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吴宇森将中国式的武侠情怀和武术打斗融入其中,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则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后期技术使观众享受全新的视觉盛宴为出发点,特征明显。在演员的选择和动作特技上,也将暴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很多影片把打斗动作有效结合特技,例如我们熟悉的《黑客帝国》,该片配音与打斗可谓对动作片有了很大的突破,将科幻的色彩和暴力打斗融汇其中,使观众明知是虚幻环境中的动作打斗,也可以享受它,尤其是其中一些场景里维斯的射击场面成为该片的一个亮点,那种潇洒和酷感至今为人称道,该片也成了永恒的经典之作。暴力美学电影将传统善恶之间的争斗加入视觉盛宴中,观众不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委,有的也只不过戴着眼镜去享受,随着高清晰画面、3D和立体声音效的多重刺激,电影的娱乐意味更浓了。之前提到的影片《杀死比尔》就形成了一种意境,影片的很多暴力镜头就结合了日本漫画的形式,用浓烈的色彩盖过,或许是为了避免血腥的画面出现,与该类型相似的影片还有很多,如《狼牙》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此外,强烈的颜色对比、打斗场景双方人物衣着的强烈色彩反差也是如此,静中待动,动静结合,一触即发。与此相关的影片还有《英雄》《夜宴》等,虽说是内地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却是独到的。此外,欧美电影还有一种更现实的暴力美学电影,就是那种戏剧式的情节电影,该类电影冷酷,虽引人深思,却更为暴力而血腥。我们可以体会欧美暴力美学电影的可贵之处,但如今,电影在视觉上的刺激和对观众好奇心的满足都要有所限制,或许真正有意义的电影是可以令人回味的,而非一次性的。

欧美电影中的一些电影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在影片的创作中使用了快慢镜头、一系列动画表现等,不同种类组合产生了新的效果。犹如借鉴了德国电影《劳拉快跑》一样,美国影片《低俗小说》将很多影视片的经典段落加之变化搬上银屏,如此多的场景可谓独树一帜,随意性和漫无目的性的拼接就是该片的特点,这也都是它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或许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就是一种故事的叙述,逻辑性和顺序性较强。当今,刺激视觉的景观电影使传统意义的电影失去了市场,也可以说是视觉上的享受赶走了电影的叙事性,这种电影就是如今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如《黑客帝国》《绿巨人》《侏罗纪公园》等,虽说影片都反映了虚幻缥缈的幻想场景,加之动画特效和后期的大面积使用,电影的内容有很强的真实感,观众会被其吸引。此外,配合场景的特定音乐作用也很明显,那些在特定情节紧张刺激的音乐促进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紧张刺激的场景,起到了充实电影的作用。例如一些电影就大量使用了音乐,其中也有很多的转换。电影《棉花俱乐部》就利用了不同音乐穿插到不同的情境中,从舒缓的音乐配合打斗场面的前戏,到暴力场面开始时紧张强烈刺激的急促音乐响起,加之很多慢镜头也用了歌剧音乐,使整部影片单从配音来说就可圈可点,能够被后人借鉴。因此,我们谈到的欧美电影视听语言手法的运用满足了欣赏者视觉上和心理的满足感,或许更深层次是要满足观众的内在需求。

电影叙事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或许欧美电影的叙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人物的行为、主题思想和叙事层次上都很固定,加之影片故事的一些情节,整部影片完整而全面,结局也显而易见,能够是大团圆式的结尾,观众也会得到欣慰。美国电影一般就是使用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式进行创作,善恶对立面明显,无论是西部狂野电影还是虚构的探险影片,简洁流畅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使影片的发展自然,不拖沓,或许这就是电影卖座的经典套路。美国商业电影一般也都是以票房为基准,只要卖座赚钱就可以,因此,艺术类型片也要让位于商业影片,虽说商业大片的泛滥依旧,但是进行创新也要有勇气和胆量,美国电影需要的不是艺术效果而是票房,从那些经典电影不断的续集中就可以得知。此外,叙事手法也要满足于观众的具体需要,紧张刺激的情节、暴力打斗场面和后期特技和动画运用都是卖点,它们满足了观众,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美国电影在类型片上区别于欧洲影片,它不注重艺术性,不让观众去了解隐含的意义,要让观众欣赏影片得到的是轻松的心情,或许这也是美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纵观美国电影的历史,我们也可以探访到好的美国艺术片,如《现代启示录》《归来》等,每部影片都有强烈的深层意思,与一般的美国电影不同,可以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电影还具有批判的意味,电影的艺术特性也较为明显。

美国商业电影在后期还结合了艺术片,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他们不仅接受了正统美国电影的熏陶,了解美国文化,还吸收了很多欧洲电影的特点,将很多好的元素都结合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此外,他们还进入好莱坞成为商业电影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们将一些商业电影艺术化,将美国传统艺术片与商业片相结合,在商业泛滥之下不失传统风貌,可以说他们找到了结合点。对于欧洲电影强调的人性化特征,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等都反映了人性,它们不仅是典型的商业片,加上导演对其加工,艺术性也较为突出,或许以后很多的商业电影是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结合,这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美国电影现如今的发展会包容很多新的元素,一些经典的视听语言技巧和深刻的电影内涵会使其更为丰富,适应性也很强。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们对传统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变革,一系列经典电影打破传统模式。例如影片的结局已经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尾,导演会选用开放式的结尾,观众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这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外,不同的电影主题也可以采用开放式,如种族主义、社会生活、家庭、男女爱情、同性恋题材等,不同种类的电影的故事情节虽说不同,但是在社会背景之下,可以探讨更为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加之演员的精湛表演,拍摄的巧妙,后期处理等,这些电影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篇6

在阿姆斯特朗机场的时候,欧洲人都在看书;美国芝加哥火车站里的人都在看书。书是美好的,是妙不可言的…… 看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何况“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 ,欧美人已习惯了阅读,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是虚拟而丰富的快乐。

快乐指数:

旅游

欧美人喜欢旅游,他们喜欢到海边、乡间去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对名胜的拜访;或是探险式的、游学式、游历式的等。他们一般都是拼命工作一段时间,积攒一定的钱,然后便制定旅游计划,外出旅游。旅游要钱、旅游要闲、旅游更要情―快乐的性情。

快乐指数:

信仰

欧美人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不论是个人生活或者公众生活,都充满宗教的气氛和色彩。人是伟大的、人也是渺小的。心要有所依,心要有所系。快乐有所信。

快乐指数:

参加各类俱乐部

各种以爱好和兴趣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俱乐部,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是为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及希望有一个归属。多有几个“世界”,多有几分兴趣;多几分相同,多几分快乐!

快乐指数:

劳动

在欧美多数人没有保姆, 日常起居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制作些家具什么的是常事。越来越多的房主希望有家庭园艺,那些品质优异、经过精心设计的花园可以增添生活乐趣。适当的劳作是快乐的。

快乐指数:

party

欧美人热衷于参加party,一有适当的机会就会聚在一起乐一下,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诸如生日、节日、毕业、升迁、乔迁以及朋友间的感情联络等,都要举行party。穿漂亮的衣服娱人乐己,游戏人生。人是群居的动物,要快乐就要相聚。

快乐指数:

行善

欧洲人热衷慈善,是因为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有将自己财物捐赠给教会做慈善事业的习惯,美国人热衷慈善,这和他们多是欧洲移民有密切的关系。欧洲人也乐于接受人间佛教的理念。他们赞助社会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方面 。关键还在于他们享受到了行善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别人是高尚的更是快乐的!

快乐指数:

挑战

欧美人喜欢寻找刺激和挑战极限,思想、文化、教育、生活开放,使得欧美各国能够成为发达国家。认为:“任何事,不要害怕,要勇于挑战,去克服和战胜它!”挑战使我们的智慧闪光,使我们的生活精彩。挑战未知和恐惧是快乐的。

快乐指数:

艺术

欧美的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剧场不是装点和摆设,是快乐的必需品。艺术能提高人的修养和情操。一切上升到艺术的层面都是高雅而快乐的!特别是生活。

快乐指数:

10.物质生活

欧美是发达而富裕的。物质决定意识,欧美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当然是用物质堆砌起来的。他们要去海边度假,那里就有一幢别墅,一艘游艇,一个看月光的夜晚,这些都是物质。物质让享用物质的人姿态优雅举止大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其可以充分享受物质带来的裸的快乐。

篇7

他被欧美艺术界权威人士称为是当下具有独创和前卫精神的艺术家!

看到这,相信读者的表情是轻松、淡定、平静的。

但!当揭晓这个“他”是一位当代行为艺术家时,想必之前的表情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国内仍旧有不少人对行为艺术的荒诞、暴烈感到尴尬、羞涩,甚至反对。

世界各国的文化不相同,因而各国艺术也大相径庭,普通民众、乃至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也有着天壤之别。正如奚建军所说:“亚洲受儒教文化的影响,提倡要‘忍’要‘和’,不要做出格的事。西方则主张你不要忍,要激发,要用你的气场带动别人。因而中国艺术家不如纯粹的西方艺术家那样有明显的个性和侵略性,大多中国艺术家不敢谈及死亡和宗教,不敢接触性、暴力和政治这样敏感的问题……”

这位华人当代行为艺术家,国内美院本科毕业后移居英国,后在欧洲游历、生活、创造长达二十余载。他用惊世骇俗、匪夷所思的作品,通过离经叛道、无所顾忌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行介入西方主流艺术,并一炮打响,之后的创作也一发不可收拾。作品分别被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大英博物馆、中国民生银行美术馆和中国尤伦斯美术馆等欧美专业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家珍藏。奚建军2006年获得美国Jackson Pollock杰出艺术家奖,20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文化艺术基金来中国考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作演讲和交流,成为欧美及中国当代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艺术首秀 成为中国行为艺术发起人

奚建军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离世界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是很多文人艺术家的故乡。1982年,他考入了北京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从此他的生活轨迹就转向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校期间,奚建军和盛奇等同学发起成立了“观念21”艺术小组,应邀在北京大学实施了中国当代第一个行为艺术计划:“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把墨汁泼洒在身上,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狂奔,奚建军当时还灵机一动,在北京大学食堂的墙壁上写下了“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等代表中国元素的字符,这开启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先河,也是奚建军踏上行为艺术创作之路的首秀!

致敬大师 一举成名欧美艺术界

美院毕业后,奚建军旋即与他的英国妻子远赴英伦生活。他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以一种近乎于“野蛮”的姿态闯入了温文尔雅的英国艺术圈,成为了一个在很多不同艺术领域和媒介里游走的前卫艺术家。

1999年,奚建军与另一位华人艺术家蔡元组建了一个艺术实验小组“Mad For Real”(疯狂为了真实),并创造出了征服欧美艺术圈的两个作品:《两个艺术家跳上翠西・艾敏的床》和《在杜尚小便池上撒尿》。

那是一张怎样的床?原来那张床的主人是英国极具争议的女艺术家翠西・艾敏,与男友分手之后,她在自己的床上度过了不堪回首的日子。后来她头脑风暴,把伏特加酒瓶、药丸盒、空烟盒等等都堆在床上,并以《MY BED》(我的床)命名,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参展1999年英国泰特美术馆Turner Prize。把最私密的一面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种裸的私密告别,令她的才华和争议无与伦比地轰动了整个英国艺术圈。奚建军和蔡元经过数月的策划和构思,决定以该作品为素材进行再创造,他们扮作游客进入展厅,早已被媒体泄露将会发生突发事件的泰特美术馆,已派四位保安严守着《我的床》,被大衣掩盖着上半身的两位艺术家,观察着保安和周围人的举动,时机一到,他们扔掉大衣,着跳上了翠西・艾敏的床,拿起枕头厮打起来,掉落的鹅毛绒在展厅里四处飞舞,床上的展览品散落一地。保安们措手不及想把艺术家拽下床,奚建军和蔡元摆出中国功夫的武打姿势来抵挡四位保安的干涉。随后,美术馆外警笛急鸣,美术馆因故闭馆,两位艺术家随即被扣押,带往当地的警局。别以为这剧已落幕,这还只是两位艺术家策划的进行时。在警局,艺术家与警察、律师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对话交谈,在了解他们的最初动机和行为意义,并经得美术馆和翠西・艾敏的证实,他们被释放,且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但在警局外却被十几家媒体团团围住。之后,英国所有的媒体都陆续报道了这一事件,英国的普通民众纷纷表示:“这样的艺术为他们带来了美好回忆。”

艺术家、警察、保安、记者、观众、律师的完美联动,都成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充满戏剧性,剧情跌宕起伏,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对艺术伦理、中西方艺术融合都进行了探讨,在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两位艺术家趁热打铁,瞄准了当代艺术之父杜尚,趁他的作品《泉》在泰特美术馆展览期间,他们经过精心策划,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与杜尚进行了一场对话:两位艺术家对着小便池撒尿。当今世界重量级权威艺术评论家Amelia Jones阿米莉亚・琼斯评价道:“实际上奚建军和蔡元深刻地(巧妙地)扭转了杜尚的‘泉’在历史中的既有位置。这是一次对静止的艺术作品的‘重现’,他们的行为作品打开了与行为相关的维度,通过这个维度,它创造性地、以最激进的方式挑战了有关艺术的信条。在2000年,能够将一件现已被盖棺定论的作品哪怕还原一丝一毫的激进之义,都是件不容小觑的事”。

篇8

一、教学目的

要明确教学目的,就要明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具体有三点。其一,他们的性格比较活泼,思维相对活跃,大多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二,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强,因此,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并乐于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其三,他们的文化课学习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对艺术的了解和认识相对缺乏,需要强化。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若要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获得教学实效,就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并注重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基于此,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须包括三点。其一,使学生对基本的音乐知识、不同类型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其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充分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以舒缓压力、调节心情;其三,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

二、教学策略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就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内容涉及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并且“兴趣教学法”贯穿始终。具体有三点。

1.流行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流行音乐最喜爱,最感兴趣。也许,有些人认为:流行音乐缺乏思想内涵和精神影响力,不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其实不然,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并且包含一定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最喜爱,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努力从专业角度为学生解析流行音乐,以使他们从中受益。

在具体的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流行音乐分为华语流行音乐、校园民谣、欧美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若干专题。例如,学生对华语流行音乐最为熟悉,因此,教师可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入手,即通过港台音乐的引进、西北风音乐的流行以及原创音乐的浪潮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具体了解华语流行音乐。

此外,欧美流行音乐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虽然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欧美流行音乐比较喜爱,但了解较少,而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流行乐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创作水平和艺术价值较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歌手以及作品的艺术深度进行分析与讲解,以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的深层内涵和创作背景。例如,从披头士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流行文化;从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音乐对欧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和平精神;从席琳・迪翁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爱的力量和爱的艺术;从雷迪嘎嘎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丰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元素。

2.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因此,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对古典音乐有所认知,并能较好地欣赏,以从中汲取养分。诚然,要深入了解古典音乐肯定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较好地学习古典音乐,教师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按照历史的顺序,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和李斯特等一大批作曲家的名字罗列在黑板上,并标注生卒年。接着,请学生从中选择比较感兴趣的作曲家,然后,由教师讲解这位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并带领学生欣赏其最著名的乐曲。这样,学生不仅受到美的熏陶,更对音乐学习充满热情。另外,教师可以这些作曲家为基点串联起整个西方古典音乐史,并划分若干专题,逐堂为学生讲解。

此外,在当今的流行音乐创作中,往往借鉴古典音乐中的美妙旋律。例如,SHE的《不想长大》借鉴了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旋律,梁静茹的《暖暖》借鉴了舒伯特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中的旋律。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将熟悉、喜爱的流行音乐与陌生、深奥的古典音乐相结合,更能激发他们欣赏、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3.其他音乐

其他音乐主要包括电影音乐、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和爵士乐等。其他音乐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了解和学习的音乐内容。例如,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它既可增强学生对这两种艺术的认知,又能通过电影语言使他们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形式,并且电影艺术的娱乐性也成为他们了解音乐的窗口,便于提升他们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又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而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据此,教师可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分为“多彩的民歌(学生熟知的民歌)”“熟悉的旋律(学生了解的民乐)”等若干专题,逐一讲解。此外,近年来,爵士乐也在我国的流行音乐创作中有所渗透,因此,引导学生熟悉和欣赏爵士乐,既可使他们了解20世纪欧美国家的音乐文化,又可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三、课堂实践

之前,我们普遍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只应集中在讲解和欣赏两个环节中,其实,要使学生更好、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更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参与音乐活动,因此,教师可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合唱、才艺展示以及歌唱比赛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具体做法和作用有四个。其一,在合唱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和声的美妙,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其二,在才艺展示中,学生可展示自己的音乐技能。例如,很多学生展示了在吉他弹唱、口琴和葫芦丝等方面的音乐技能,这不仅使他们热爱音乐,更树立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其三,唱歌比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其四,每次音乐欣赏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和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表演,这样,教学内容便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篇9

Waling Boers和皮力两人,一个是欧洲的策展人,在西方艺术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是中国艺术策展人和批评家,两人一中一西保证了既可以把画廊往国际专业化方向引领,(这点从它才刚刚创建3年就入选巴塞尔博览会可见一斑);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使其有力地扎根中国本土,在国内的很多重要学术展览上,Boers-Li画廊的艺术家多有露面。这两点让Boers-Li画廊能够成为在中国画廊界立足本土并迅速走向世界的最有实践性的一个画廊。

Q&A:

Q:美国次贷危机是否影响了欧美的画廊业,今年国内的画廊业有没有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Boers-Li画廊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影响?

A:不能从短期来看经济大环境对艺术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早也要在两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从今年巴塞尔博览会的销售情况看,很多画廊都表示这届博览会是5年来销售最好的一届。对中国画廊的影响也没那么快,如果这次的经济危机在几年内影响到了艺术市场,那么我也不能肯定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也许很多人没钱了就不买艺术品了,也许大家觉得艺术品是保险和最具升值潜力的,那么就会加大进入艺术市场的资金。现在boers-li画廊还没有感到太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画廊大多数经营的都是平时也不太好卖的实验性作品,绘画类的很少,而且我们的藏家都很固定。

Q:您觉得国际上一些大型的艺术机构或者画廊进入到中国,会对中国的本土画廊产生什么影响?正面意义大还是负面的更多?

A:我很失望很多的国际性艺术机构进入中国后并没有执行他们最初的想法,不是为推广艺术而来,而是为了金钱和资源,所以我看不到他们会对中国艺术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

Q:Boers-Li画廊自2005年成立至今经历了非盈利空间到画廊的转变,画廊名字也多次更改,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改变最初对空间的定位的?这几年Boers-Li画廊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A:Boersi-li画廊于2005年成立,当时名字叫“universalstudios”,当时定位为非盈利空间,但是坚持了两年,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没能坚持下去,所以就把空间转变为商业性画廊,由于“universalstudios”与美国“环球影视”重名并且被提讼,所以最后决定由两位创始人我(Waling Boers)和皮力的名字组合而成“Boersi-li”画廊的名称。从去年开始Boersi-li画廊开始定位于商业画廊。

Q:Boers-Li画廊在这两年也频繁地参加了国际上的一些重要博览会,Boers-Li画廊与国际上一些大型画廊相比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有没有感到压力?

A:在走国际化条道路时我们和欧美一些具有雄厚实力的画廊是有区别的,我们参加国际上的博览会拿去的都是实验性很强的作品,都是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对他们不构成威胁,我们也没有和他们竞争的必要,定位不同,也感觉不到什么压力。

Q:画廊之间对于优秀艺术家的争夺是不是在加剧?Boers-Li画廊如何来应对这方面的压力呢?

A:对于优秀艺术家的竞争也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坏事,这会促进画廊更好地为艺术家着想,尽量做得更好。我们大多数艺术家都是签约的艺术家,也有一些合作的艺术家,我们希望能够和他们长期合作,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艺术家提供尽量好的展览条件和尽量多的国内外的展览机会,我们自己做的专业,艺术家自然很高兴长期和我们合作。

Q:在Boers-Li画廊购买作品的收藏家以什么地区的为主(中国大陆、港台、欧美、东南亚)?各占到什么比例?不同地区的收藏家在作品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的偏好?

A:首先从收藏习惯上来讲,欧洲和美国不一样,欧洲内部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欧洲的藏家会按照美术史的脉络来进行收藏,而美国则以个人爱好为主。亚洲收藏家很多都是在做短线收藏,多是投资为主。我们的客户目前以欧美和中国大陆为主,都是一些相对高端的大藏家。很多的藏家也认为我们画廊的艺术家作品实验性太强,他们不愿意买,而愿意买一些带有政治符号性的绘画作品,相反也有一些大的藏家喜欢收藏实验性强的影像作品,我们的藏家主要是这部分人。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思潮 当代欧美文学 修辞手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92-02

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上,就会以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1 后现代文化思潮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起于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6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和法国兴起,进入到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欧美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有后现代思维方式。中国的学术研究界对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定位,首先是从建筑和文化领域中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得以扩展后,被融入了哲学、艺术、社会、历史学研究的因素,因此而被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意义深远的效仿热潮,以致于在欧美各国引起了文学震荡。

2 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为了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为丰富,往往会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渲染作品的语境,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1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更为有声有色,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汉语的比喻修辞手法相同,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比喻,主要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两种事物和现象相互对比。比如: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译为: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暗喻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欧美的文学作品中,暗喻的手法要经过品位和咀嚼之后,才能够感受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比如: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from you likedew.在这首诗句中,将觉醒的奴隶比喻为沉睡中苏醒的雄狮。这句话当然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采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涵义。

2.2 幽默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将文学语言的表达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以阅读上的美感。比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在表达上极具对比性。前半句采用了哲学式的庄重语气,后半句则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这种不协调的语调,将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与空虚表达了出来。从语言的运用上,这种语言表达很显然违背了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才会让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更为生动而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2.3 反讽的修辞手法

反讽的修辞手法在海明威的《光荣的战士》中极其强烈地体现出了诗文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抒发,以极其强烈的讽刺手法营造出文章情节中的紧张气氛。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说过:讽刺使海明威的作品在无形中成为了思想情感宣泄的伟大小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等矛盾的焦点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而对于讽刺手法来说,其不仅仅是对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反讽具有一种艺术价值,在夸张的反讽修辞手法面前,能够将一个人脱离真实的存在体,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形象的构造,能够给读者带来思维上的美的感受,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读者情感的一种释放,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另外,反讽能够使相应的文章中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所使用的反讽手法,对麦康伯和玛格丽特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并对他们的生活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人们在阅读当中的细节之处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小说故事背后的真实现实生活,用悲愤的言语来反映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而富有真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

2.4 象征修辞手法

在国外一些文学作品中,象征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给读者带来生动的画面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丰富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雪峰上的豹子进行生动的描写,是文章体现死亡的象征体,以豹子作为死亡的象征,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豹子透视出更多事物的本质,以物象征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对相应的情感进行描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看清事物背后所喻指的相关内容,并且其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2.5 对比修饰手法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对比修辞手法进行相关的情感抒发,其丰富的内涵给读者带来更多情感的震撼,对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而言,看似单调的文学作品其实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细细品味,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阅读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相应的阅读审美。

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对父亲出门狩猎这段情节进行描写,并将其与孩子的相关死亡过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将两个角色之间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对孩子面临死亡的过程与父亲打猎过程中的愉悦心情进行对比,从而将悲痛无限地进行放大,带给读者内心情感的震撼,透过父亲打猎的愉悦心情对孩子死亡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悲痛情感,在死亡与美好生活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情感的矛盾体,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透过作者的对比手法,在内心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矛盾情感,从而致使读者感同深受,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升华,以至于读者能够清楚作者文笔下具体思想情感的源泉,从而在情感中达成共勉。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影响

3.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的渗入从修辞手法上得以体现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多元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决定了在文学创作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因此而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写作倾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只存在着思想上的差异,而在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却是同中存异,似乎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以诗学为例。现在主义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向于写实描述,而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则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诗歌原本就是浪漫 的,但由于修辞手法的体现上的同一性,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渗透于许多的后现代文化作品中,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美国当代文学创作特点为例。美国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为主,小说的内容多以写实的手法,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其中不乏真实的史实。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仅仅是写实当然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就运用了修辞的手法,通常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比 喻,或者是明喻,或者是暗喻,以将文学作品浪漫的气息释放出来。

3.2 幽默的修辞手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重要体现

对于传统文学观,后现代作家给予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学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在现实描述的表现原则上以及故事叙述中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表现方式,都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而并非文学创作。后现代文化思潮讲究文学体裁边界的模糊化,以荒诞和虚无的写作手法,将文学分类法打破,采用幽默的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化目的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崇尚虚无之能事通过幽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但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存在着共性。在文学创作上,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因为有了各种虚构的神话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穿插于其中,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小说叙述风格。后现代文化思潮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对传统的反叛,因此而对于当代的欧美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