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0:0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系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语言类
1、 The Importance of Oral English
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English
4、 Formal and Informal English
5、 On English- Chinese and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6、 The Function of Figurative Language
7、 Body Languag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8、 Colloquial English and Written English
9、 Linguistic Study of Journalistic Language
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English
11、 The Function of Grammar in English Acquisition
12、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s
13、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4、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Letters
15、 A Linguistic Comparison Between Business English and Literary English
16、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17、 Adjustment of Syntactic Components for Forcibleness and Impressiveness
18、 The Word BUT in Negation
19、 A Study of Nominal Relative Clauses
20、 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the Continuous Tense in English
2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English
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Journalism
23、 The Function of English Idioms
24、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A Comparative Study
25、 English and Chinese Sound Systems-----A Comparative Study
26、 On English Rhetorical Devices
27、 How the English Language Creates New Words
28、 How the English Language Enlarges Its Vocabulary
29、 How Journalistic English Shortens Its Words
30、 The Witty Use of Conversion in English Journalism
31、 The Witty Use of Compounding in English Journalism
32、 A Pragmatic Study on Conversations
33、 The Practical Us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34、 How to Distinguish English Synonyms
35、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36、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Basic Word-- Stock
37、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Phrasal Verbs
38、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English Idioms
39、 Functions of Language
40、 A Study on English Lexical Collocations
41、 How to Use the English Dictionary Effectively
42、 Improv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Anticipation
4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English Learning
44、 Error Analysis and Improving Ability in English
45、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Cohesion
46、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ve Tongu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47、 A Psychological Study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dividual Varie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4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cientific English and English for Advertising
49、 A Study of the Language in Advertisement
50、 A Comparison Between Sino-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51、 A Study of the Web-Chat Language
52、 Discourse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Chinese?
53、 Exploring Gender-related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Chinese
54、 Cultivation of Awareness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Writing
5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me and Rhym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56、 The Function Approach to the Reference of the Chinese Reflexive“自己”
57、 Study on Refusal Strategi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58、 Investigating Humor in the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
59、 On English Allusions
2、翻译类
60、The Top Criterion Appraising A Piece of Translation
61、Some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a Competent Translator
62、A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63、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Idioms
64、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Proverbs
65、What can Linguistics do in Translation
66、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67、Translation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68、The Technique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69、The Techniques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70、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Business Translation Practice
71、How Executing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Differs From Executing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72、On Translation Methods
73、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gative Sentences
74、Language Barriers in Translation
75、Translation Criteria
76、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of Numeral and Measuring Words
77、A Study of Yan Fu’s View on Translation
78、Cultural Discrepancies in E-C/C-E Tourism Translation
79、C-E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80、Comments on Huang Yuangshen’s Version of Jane Eyre
81、“Addtion”and “Deletion” in C-E and E-c Translation
82、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83、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篇2
每逢毕业,大学生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莫过于毕业论文,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都期望学校取消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初步研究能力,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入门阶段,是对四年大学专业学习的一个成果展现。因而,毕业论文或设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务英语专业的选题方向是什么?在毕业论文开题意见和成绩评定表中往往会有这么一条: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目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规定,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培养定位来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以文学、语言学作为选题对象肯定是不怡当的,选题的核心还应是商务英语。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教育部已经将这类院校定义为应用型高校,选题的重点还应放在商务英语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上。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甚至是指导老师都不清楚什么是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到底该研究什么。无法明确这一点,就会导致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笼统空泛、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
(一)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
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除了熟悉教育部的商务英语专业介绍外,还一定要明确什么是商务英语。对于商务英语的定义,Hutchinson和Waters称:商务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是以英语作为语言媒介、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ESP。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可以根据实际用途来界定,其范围涉及到许多不同行业和领域,所以商务英语涵盖了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英语,如经贸英语、金融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物流英语、广告英语等。因此,商务英语的一般定义是一切与商业相关领域的英语。
这样看来,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选题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涉及与商务相关的专业英语领域即可,例如“合同英语中赘述现象的语用分析’、“物流英语语篇的语法衔接研究”、“从张家界景点的翻译看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等均是相当不错的商务英语选题。但是,脱离了商务界定的选题就很可能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例如“文化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快乐大本营》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从英汉句法差异看长难句的翻译”等选题就明显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
(二)选题笼统、空乏、单一陈旧
由于缺乏对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的系统了解,学生的选题往往笼统空乏,很多同学感觉无题可选,纷纷借助网络,从而产生选题陈旧、雷同等问题。在对几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全部是采用传统的学术研究性毕业论文模式,居然没有学生采用调查报告或策划方案。就毕业论文选题的领域而言,写商标和广告的占40%以上;写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也占到30%以上;只有一到两篇涉及到新闻、法律方面;研究金融、管理、保险、物流等方面的基本没有。
(三)选题与社会实践脱节,无实际价值
理论结合实际一直是需要解决的基本社会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而很多商务英语选题脱离社会实践,缺乏新意,无实际意义。有些选题不像是研究论文,更像是教课书里的内容,例如像“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国际商务谈判的语言特点”这样的选题可以在相关教课书上发现完全一样的内容。另外,有些研究是已经没有必要进行的,例如,随着高等教育的全民化,进出口行业从业人员一般都已具备直接阅读和撰写外贸函电的能力。因此,没必要研究类似“英汉外贸函电翻译”和“论商务函电翻译”的选题,而且之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三、原因分析
(一)商务英语研究氛围
根据叶兴国教授对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发表过的商务英语论文从研究领域看,笼统地研究商务英语的论文多,研究英语广告和商标的论文多,深入研究国际商务具体领域专门用途英语的论文少。另外,据统计,过去30年总共发表了约5000篇商务英语论文,其中,研究广告英语和英语商标、品牌的论文约占总数的31%。由于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是中国期刊网,这一现状无疑对学生的选题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二)往届学生论文选题倾向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都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实践调查,因而很多同学就直接上网搜索现成的选题,似乎写起来有更多资料可查。这样一来,往届学生论文的选题,尤其是其他院校上传到网上的选题就成为很多毕业生使用“拿来主义”的对象,这也是学生选题单一的原因。
(三)管理和指导理念落后
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指导理念落后、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管理过程不规范等造成的。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仍然坚持按照传统的学术论文模式进行,基本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论文指导的管理机制也不合理,例如写作指导的时间安排不妥当,往往与找工作、考研时间相冲突;选择指导教师的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根本没有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常常出现研究文学或教学法的教师指导商务英语选题学生的情况;指导老师的指导理念落后,单一要求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忽视了商务英语的社会调查和商务英语的实证性研究。
四、解决方案
(一)熟悉商务英语研究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论文写作最常见的模式,要想写好这类论文,首先要熟悉相关领域的理论。在进行论文写作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商务英语理论,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王立非教授针对商务英语语言理论体系,提出了商务英语词汇学、商务语用学、商务话语分析、商务翻译学、商务对比语言学、商务社会语言学、英语经济学等十二种研究理论和商务英语研究方法。
(二)扩大商务英语研究范围
掌握好了商务英语理论,接下来就是明确要指导的实际问题。由于商务英语涵盖了与商务有关的各个领域,商务英语研究的范围也随之非常广泛。研究内容可涉及商务英语语言、广告、商标、函电、经贸、谈判、合同、标识语、公示语、法律、外宣、司名、旅游等,还可包括金融、会计、会展、物流、涉外礼仪、电影、产品说明、公司宣传、证券、电子商务等领域所使用的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三)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要求选题有价值、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商务英语专业应鼓励学生采用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等,用英语写作。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质量和格式外,还应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重要依据。因而,除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型论文写作外,还可以采用实践性毕业论文形式。论文的内容可围绕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岗位进行选题,以解决具体职业岗位的具体问题。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针对工作过程,用英语写一份完整的工作程序汇报;或者是为某项促销活动写一份详细的策划案;也可以就某个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完成市场调查报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写一份创业计划书等等。
五、结语
篇3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打分评价操作性较差
以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综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内容和成果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为研究类型,设计类型相对较少。论文评价主要从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3个方面进行考查,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参考评分标准。传统的打分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论文成绩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观因素干扰、操作繁琐等,它要求评价者十分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等情况,严控人情分,否则容易产生评价偏差。
1.2 过分依赖系统
近年来,学校为防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抄袭现象,启用了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如规定重复率超过30%者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一举措引起师生高度重视,客观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不过有一点应当注意,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重复率与论文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之间关系,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和将评价方法简单化等问题。
1.3 毕业论文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的权重较低
目前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主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诚信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但对论文的科研价值、创新性权重的稀释作用明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量明显不足。论文质量评价本身不应拘泥于平时表现和答辩过程的外在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培养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为量化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创新性,可参考“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体系中设计创新素质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尽量提高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权重。
1.4 分类评价存在不足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工程工业设计等类型。相同或相似类型论文的质量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则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其培养学生效果亦不同,两者之间的论文评价极易出现偏差。学校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缺乏普适性,评价内容较为粗放,对专业特殊性的针对性不强,倘若专业内部能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组评价,则评价效果更好,更能体现专业特色。
另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现状、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和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现状,均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因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论文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认识
一些学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就应从毕业论文选题、过程、答辩到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实行全程跟踪评定。有的学校将平时表现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考虑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探究精神、获取文献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选题能力、技术分析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能等同于论文成绩评价。
由于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存在多样性,很难制定专业性极强的统一标准,因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困难。在制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时,应突出多层次指标和有精准明确内涵的专业性评价,要克服评价指标宽泛、以偏盖全、内涵不明确等缺陷,不能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做成“论文成绩评价”。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紧扣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从基础理论、应用设计等方面考量,制定出适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3.1 定性评价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同行评审专家(或教师)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定,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操作简便,但误差大、可靠性差。为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将权重引人指标体系,对评审专家的各项标准打分进行加权平均。这种评价方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方法,加权平均结果仍受评价专家主观思维的影响,评价体系尚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2 定量评价
为得到对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所有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对层次间指标进行排序,该评价方法具有客观、科学、可靠性强等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多层指标的模糊集合进行分析,属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地减少了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在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实践中广为应用。
4.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肇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评分标准》,主要对论文成绩进行评价,包括评分标准、论水水平和答辩3部分。其中论文水平评价部分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结构与文字表达等内容。笔者基于该部分设计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5.结语
篇4
【关键词】网络 论文写作 评估体系
1 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检验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发挥英语专业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高专外语系课程改革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宽带的不断升级,使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成为可能。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必须通过参与研究和写作的整个过程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研究理念和实践技能。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发挥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整合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网络技术、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
基于网络的论文写作教学新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他们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发展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而以往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不能对教学过程起到跟踪、监控、检测和指导的作用。为了弥补终结性评价的缺陷和不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
3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其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评价资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而完成。评价体系:
(1)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2)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分五个步骤:
1)选题;
2)搜集材料;
3)论文提纲的撰写;
4)撰写初稿;
5)修改初稿、完成论文。
根据Willis的任务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选题分为前期写作任务,搜集材料,论文提纲的撰写以及撰写初稿分为写作期,而修改初稿、完成论文分为任务后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分成3个方面: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监控;论文写作过程质量监控;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学生意见反馈。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监控主要任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同时在论文写作各个阶段进行论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涉及毕业论文选题、写作方法、规范格式、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论文写作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就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如定期抽取某个小组,了解其组员毕业论文撰写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学生意见反馈表。在论文写作进展到中期时,教师自己填写其中检查表,对自己的进度、组织安排、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查。学生意见反馈表主要涉及教师的态度、科研水平、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组织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4 实施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首先是通过网络监控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填写毕业设计选题表,并通过e-mail发给指导教师。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毕业设计选题应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是结合英语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语言技能,更应该是英语语言技能与文秘、商务、旅游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此外,题目难度应适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同时题目还要求有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创新性。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对选题进行审批。
其次是对设计过程的管理。毕业设计前期,管理部门落实管理选题工作并监督进展情况,提供标准来确定各种表格填写是否规范。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要求,学生网上提交选题报告。教师在网上进行评阅,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毕业设计中期,学生网上提交设计稿并汇报设计情况。教师通过检查工作进度,了解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网上指导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可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能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对部分态度不认真或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和教育。通过网络,教师可全面审阅学生的书面材料,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关键环节如设计方法、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结论等环节进行指导时,指导教师通过存储的学生的初稿进行评阅并做批注,最终论文定稿。毕业设计后期,指导教师可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对进度缓慢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同时决定毕业设计答辩的具体安排等。
5 建立评估体系,导向规范评价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依据毕业设计的质量要素,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我系建立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包括6个评估要素,细分为18个评估项目(见表1)。
6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的实施效果
我系学生毕业设计始于2006年,几年以来,我系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取得了如下成效:
(1)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有关文件。我系制定了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毕业设计工作有章可循。
(2)充分发挥了系、教研室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作用。毕业设计有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而系、教研室两部门在过程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系是宏观监控组织,教研室则针对高职英语专业特点,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和检查,制订了毕业设计工作的相关细则。
(3)加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保障与评估。在贯彻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1)提前选题时间,选题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并充分利用寒假开展社会调研工作,增强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并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及时选择或更换题目。实践结果表明,提前选题时间,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才能;同时,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查阅、调研文献资料,提前进入角色,为第六学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奠定较扎实的基础。2)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教学督导组成员、主管教学系主任、教务处有关人员深入到各专业查阅有关毕业设计的教学文件,了解设计的选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编写了毕业设计指导用书,规范了毕业设计的撰写形式。4)在毕业设计工作结束后,教务处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审阅,了解当前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存在的不足,评出系、校级优秀毕业设计。5)在毕业设计工作结束时,组织专家组按照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对当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评分,明确现状,找出差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我系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成绩分布合理,设计优秀率保持在10%左右,良好率稳定在60%以内,中等率在20%及格与不及格率控制在10%左右。理论性题目保持在40%以内,而实践性题目稳定在60%以上。
参考文献
[1] Airasian Peter W. Classroom Assessment[M].New York: MeGraw---Hill,1991.
[2] Cohen Andrew D. 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Classroom[M].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4.
[3] 丁光惠,唐正连,杨伟等.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4] 丁光惠,唐正连,杨伟等.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促进发展,2007(29).
篇5
【关键词】物理学 毕业论文 选题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5-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篇7
1.安徽省本科院校间排球联赛的可行性研究
2.影响高校普通本科排球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
3.广西本科院校气排球联赛运行效应研究
4.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5.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排球运动队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6.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排球普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7.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排球教学内容现状调查
8.对全国部分体育院、系本科排球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分析与研究
9.安徽省本科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排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建议研究
1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排球俱乐部教学的实践研究
11.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2.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3.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排球课程为例
14.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教学中乐的诠释
15.高师体育函授本科排球教学刍议
16.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排球课程为例
17.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18.体育系本科排球专修课考试内容及成绩鉴评初探
19.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沙滩排球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
20.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普修课教学质量评估探讨
21.体育教育专业自考试点班(本科)排球普修课教学初探
22.四人制排球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24.高校排球运动队训练与比赛的现状调查——以张家口市高校为例
25.将气排球运动引入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26.高校体育排球普修课教学分析
27.排球普修课72学时最佳教学程序研究
28.串连技术和提高学生比赛技能的研究
29.对函授排球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30.安徽体院排球队2届毕业生情况统计分析
31.我国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课程教学改革动因探析
32.长期排球训练对男大学生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
33.高校学生课余排球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4.排球垫球教学应用图示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35.体教专业排球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6.对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37.近3年山西师大排球专修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
38.致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心系排球运动发展——访北京体育大学葛春林教授
39.对师专体育系排球普修课教学的探讨
40.排球传球技术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
41.浅谈我校高考体育班的管理策略
42.排球普修课课时压缩后的教学对策
43.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研究
44.图示教学法应用于排球垫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45.排球普修课中促进基本技术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46.影响排球基本技术的身体素质分析
47.山东体院排球专选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
48.对我国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员基本状况的研究
49.防守反击在现代排球比赛中的应用
50.现代排球防守战术原理及应用
51.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海南现象”研究
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53.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
54.论我国首创的气排球运动
55.我国优秀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6.排球运动员对扣球动作各期段图示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57.对排球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早期训练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58.膝关节损伤对排球专项学生急停纵跳的生物力学影响
59.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60.对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讨
61.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新思路
62.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促进因素
63.我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和部分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
64.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调查及北京奥运战略分析
65.论气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及其推广
66.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及预防
67.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
68.我国气排球运动社会化进程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69.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70.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71.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72.全国排球联赛看台文化研究
73.排球二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74.国内外排球专项体能理论研究进展
75.“攻防链”理论解读发球在竞技排球比赛中的作用
76.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下肢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77.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及原因分析
78.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情况调查研究
79.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
80.2003年世界杯男子排球赛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进攻特点分析
81.对中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
82.对中国排球运动训练实践中若干理念的反思
83.浙江省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强攻扣球手臂挥摆动作运动学与表面肌电学分析
84.论排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出路
85.21世纪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86.排球运动员踝关节扭伤调查分析
87.广西气排球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88.论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
89.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90.对我国排球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
91.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
92.气排球与室内排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93.对我国男子排球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
94.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排球运动改革现状
95.跳高、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的特征
96.安徽高校排球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97.论排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98.排球竞赛中战术行为决策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研究
99.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未来趋势分析
100.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特征及其评价
101.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02.新规则下排球比赛规律初探
103.广西普通高校气排球教学的现状调查
104.盘点排球运动弹跳力训练
105.排球教学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06.广东台山学校排球运动研究
107.技战术创新对排球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108.现阶段我国排球后备力量状况调研报告
109.2009—2012排球新规则的修改对现行排球比赛的影响
110.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11.排球扣球技术教学之我见
112.中国男排参加第十届世界杯排球比赛技术分析与评价
113.我国女子排球实力演变分析
114.排球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分析
115.论排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
116.广东高校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
117.美国排球竞赛管理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18.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
119.文化学视角下的现代排球运动——浅谈排球文化之“内”与“外”
120.排球、足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比较研究
121.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发展研究
122.当前排球发球技术特点比较分析
123.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4.世界排球运动的新发展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启示
125.浅析气排球运动的锻炼审美价值
126.对沈阳市部分学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27.我国排球运动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128.执行新规则后排球比赛技战术特点及世界排坛格局变化——2000年奥运会排球比赛技术统计分析
129.中国排球市场失效与市场规制——兼论中国排球产业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体育专业;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
一、高校体育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师生科研、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中心。体育专业实验室既要满足体育基础理论课的实验教学,还承担着体育系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实验与设计、体育专业教师的科研实验等任务。
开放性体育实验室是指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前提下,充分挖掘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教育资源,面对体育专业乃至全校学生、教师和社会体育开放使用的实验室,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实验室利用率;培养实践能力强,设计有策略的创新型体育人才;为教师搞科研提供实验条件,为社会上体育科研人才提供支持,达到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之目的。在开放中结合自己学院实际得到社会课题、经费、装备的支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平顶山学院体育实验室建设现状
平顶山学院体育系有三个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解剖学实验室、运动康复训练实验室,分别依附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实验室总面积约为600平方米。拥有实验设备固定资产近100万元。由于平顶山学院是刚升本的地方高校,学校因搬迁而资金紧张,体育实验室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然而,这种不足与实验设备的闲置并存。由于实验教学依附的地实验室也只用半年。即使是在开课的半年,也属于半闲置状态,两周一次实验课,有些实验,开不出,开不足。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综合应用效率不高。实验室之间,界线清晰,互不联系。不利于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和实验室资源整合,不利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上实验课。教师每年的科研任务、职称评定所需要的科研成果,在没有实验条件的支持下,很难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成果,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优势。所以把学生从枯燥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及有意向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中来,是全系师生的共同愿望。
三、体育专业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措施
实验教学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相分离,改变依附、从属理论教学的形态。单独制订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实验教学成为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教学体系。
1.充分挖掘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潜力
实验室开放应在保证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人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水平,严把上岗关。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补充人力不足。学生自愿报名,教师筛选、培训辅导。考核合格者,可以参与实验室的管理。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人员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管理能力,突出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保证管理后继有人,教师可以利用传、帮、带等方式,培训新手。
(2)财
体育实验室对学校、社会实行全面开放,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人力和设备资源开展对外服务,使实验中心不仅为教学服务,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可在康复训练、按摩师培训、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等领域有所突破。设立实验室开放的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可用于开放型体育实验项目的仪器设备的补充、实验消耗材料、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以及开放型体育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量等。
(3)物
在设备仪器方面,要一改以往僵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共享实验室场地、设备以及师资等教学资源。对大型仪器,严格执行登记及持证上岗制度,定期检查与维修。
(4)信息
开放性实验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科研小组之间,不同学科实验室之间,信息交流无障碍;在学校层面,支持教师、学生科研立项,积极提供科研信息。
建立实验室开放信息平台。提供实验室开放指南,包括实验室介绍、实验设备及功能、指导教师介绍、每学期拟开实验项目、实验指导等。为使有限的实验室及设备使用的最佳化,采取预约的办法。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学生预约情况,安排实验。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考核评分,学期结束前报教务处。教师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实验器材等条件,设计科研课题,申请立项。
2.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职责、院系相关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学生实验规则、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量的计算方法、校外人员开放实验室的收费标准等。在制度上保障开放型体育专业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3.学校为实验室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实验室的开放,增加了实验耗材的使用量及器材的维护费。实验室的教学难度和工作量都有所增加,所以应增加工作量补贴。学校支持教师科研立项做到实处。如果学生的实验成果获奖的,指导教师也应得到奖励,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中的工作业绩。
为吸引学生参与实验,学校可把开放性实验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设计实验,提出申请,审核后,由负责人负责安排。学校也可举办科研成果大赛,奖励优胜者,表彰在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中获奖的学生。定期对实验室开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保障体育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正常运行。
体育专业实验室开放可把体育专业学生本来就具有爱动的天性从以前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释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为那些喜欢体育、对体育专业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通过研究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还可带动周围人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有效地扩大体育人口、增强国民体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专业实验室的开放还可以提高实验用房及设备的利用率,缓解由于封闭管理而造成实验教学过程中人、财、物的紧缺。
参考文献:
[1]吴剑明.以创新为主线构建“节约型”体育综合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84-86.
[2]李双滨.对体育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6):75-76.
[3]冯小燕.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地方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策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56-157.
[4]孙群英.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室开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1016-1017.
[5]崔兵.体育实验室开放性管理的构想[J].实验室科学,2006(1):89-92.
篇9
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从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设置体育文化艺术系舞蹈学专业开始,体育学院艺术专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翻开了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页,在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15所体院以及部分综合院校的体育系院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建立时间相比于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艺术专业要迟到10至20年不等,专业发展初期体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呈现艺术化倾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尤其是当今人们对于艺术的多元需求,在体育院校进行纯艺术化的人才培养的内容、观念、教法等已不再满足当今体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重新建设具有体育特色的体育艺术本体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从2009年开始着手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系统地对我国体院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开始逐步研究以体育为特色和立足点,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彰显竞技化与社会化,精英培养与大众人才培养并存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并开始了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将艺术思维、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的经典理论运用于体育表演、艺术与健康、体育艺术创作教学以及体育艺术核心课群的开发中,在借鉴、探索和继承中逐步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人才培养已取得明显成效。
1构建“体育为主导,表、导、教、三位一体,竞技化与社会化、大众化并存的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前期实践研究,与多所体院艺术类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按照“基础厚、专业硬、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时代及本校特点,在专业方向上侧重体育舞蹈、休闲舞蹈,积极促进优势学科和具有雄厚基础的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科学、体育教育学)与本专业的结合,探索专业+体育的新途径。形成“体育舞蹈技能强、编导艺术宽、体育知识厚的专业特色,构建体育为主导,表、导、教、三位一体,竞技化与社会化、大众化并存的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2推陈出新,创编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系列教材,为体育艺术核心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1在进行特色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体育特色,在借鉴艺术院校编导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体育艺术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体育艺术项目特性,继承艺术学科的经典编创理论知识,并大胆进行了体育化的拓展,从体育的角度谈表演、从大众的角度谈创作,从健康的角度谈艺术。
由上海体院艺术专业编著的第一本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编导基础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通用教材《舞蹈作品创作与实践》。该书理念先进,在艺术院校已较成熟的现代舞编舞技法及交响编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化拓展,创新增加了体育表演类舞蹈,如体育舞蹈、广场集体舞、爵士舞的编创理论与创作实践技术。教材使用后教学效果显著,几年以来舞编专业每位学生均运用该教材所学,自主编创并完成作品汇报,完成舞蹈创作、体育舞蹈创作以及健身舞蹈创作200多个。
2.2从2010年开始,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于2012年9月正式将原课程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配套使用由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教研室主持编写,高等院校体育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教程》,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原课程中较少涉及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和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健身舞蹈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组合。新课程将民族体育与传统舞蹈融合一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舞蹈。教材的编写方法以体育特征为主,采纳了部分舞蹈教材的编写方法,体现了体育特征下的舞蹈教材。
2.3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积极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运动与人体科学”等学科优势,进行在西方国家的热点研究,如“舞者身心学(Somatic)”以及“舞蹈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
我们结合体育艺术专业的特点,编创了新型体育艺术建身项目,2011年研制出版了《青少年运动健身指南》。全书分运动知识篇、快乐运动篇和运动万花筒篇。运动知识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体发育过程,揭示运动的奥秘,叫你学会自我健身评价,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把握健康的“金钥匙”;快乐运动篇,创编了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体育艺术运动项目、和舞蹈游戏项目,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娱乐性;运动万花筒篇,提供了兴趣盎然的体育艺术健身套餐、健身信息、健身评价、运动拓展等内容和知识,本教材作为休闲舞蹈专项及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补充教材,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艺术的学科范畴,使学生同时具备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社会舞蹈工作的能力,进而更为贴切、更为专业化地为大众服务。
3锐意创新,构建2+1体育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系统,增强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创作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发展的灵魂。在艺术创作教学中我们着力关注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开创性地将舞蹈与体育项目,舞蹈与健身结合,紧跟国际体系2011年完成“2+1(两类课程+一个平台)体育艺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的构建。
(1)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编创类特色课程体系建立。
(2)拓展课程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对艺术学科舞蹈创作方法的继承与应用范围的体育化拓展。
(3)通过舞蹈编创综合实践平台搭建,将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
4突显特色,构建体育艺术核心课群,不断推进特色体育艺术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指导精神,加大学科基础课、选修课的比重,拓宽专业领域,重点开发体育艺术核心课程群。
重点开发体育艺术核心课程群,专业课程设置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指导精神,加大学科基础课、选修课的比重,拓宽专业领域。
体育艺术技术类核心课群:体育舞蹈创编法、拉丁舞作品创作与排演、摩登舞作品创作与排演、当代流行舞、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大型文体表演编排与策划、拉丁舞、摩登舞、休闲舞蹈。
5搭建体育艺术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进服务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
体院艺术专业在保证教材、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将社会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推行“课堂教学―舞台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的三元教学结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艺术平台搭建中制订了一套集综合性、参与性和创新性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实践教学新模式,建设了艺术创意实验小舞台,用于学生艺术表演、编创实践、交流演出等活动,可以有效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成果,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艺术表演及艺术活动组织的能力。使学生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舞台表演、艺术创作、文体艺术活动组织的能力。同时,在上海体院科技园建立刘亚娟教授领衔的――“橙成文化传播工作室”,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
6教研结合,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推进人才培养理论构建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逐步形成一支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得出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直接参与研究实践提升了教学水平,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通过教研的结合,参与了系列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
7小结与建议
7.1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推动我院艺术专业的建设意义重大。
7.2特色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已初见成效,在体育艺术核心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上要进一步增强力度。
7.3需进一步推进体育艺术实践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廷立,李芳,罗元翔,胡雪,庞洁.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54-57.
篇10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相关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重顶层设计,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等,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及其学科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学科 专业 课程 培养方案
一、前言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第一次了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在此目录中,教育部规范下的高等教育体育类本科共计8个专业,武术专业为基本之一。
自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至1997年20年间,教育部不断调整专业、重新编制专业目录,武术专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被完整保留下来。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重新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代码040306)列为适当控制点专业与其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科类专业(代码0403)。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升体育学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专业即体育教育(代码040201)、运动训练(代码040202)、社会体育(代码040203)、运动人体科学(代码040204)、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位列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原武术专业拓展而来的,它主要包括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此后,全国一些体育院校相继将武术系改名为民族传统体育系,当然也有部分体育院校以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代表地位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仍没用武术系这一名称,但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已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以后,相关体育院校就围绕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领域逐步设置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批新开发的理论课程相继进入课堂并出版发行了配套教材,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在2006年、2008年相继召集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全国高等院校,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研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逐步走向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在广泛听取专家和办学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和深入的研讨和论证,在新一轮的本科专业调整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调整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此,对我国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调取了首都体育学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就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培养方案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首都体院等8所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
首先,明确大学的功能定位。被誉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设计师”的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曾把战后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多元化巨型大学”,他认为其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授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二)理清课程、专业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在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程、专业、服务社会同材料、产品、占有市场的之间对应类比关系来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和修订工作。要有服务社会的良好结果(社会效益)和使大学生(受益者)就业,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要完成上述目标,就要科学选择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也就是找准了本专业突出特色。加强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化,形成综合专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念,提升学生的素养,扩大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水平与交往深度和广度以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复合应用型的人才。
(三)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受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支配,它是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区别而划分的,专业人才之所以成为专业人才,就是因其掌握某一学科或学科群的比较精通的知识,并且提高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专业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主干学科作为自己的支撑。在实践中,人们为强调专业的主干学科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其它专业相区分,常常习惯以主干学科对专业命名,如物理专业、生理专业等。于是在实践中,人们有时将“专业”混同于“学科”,将这两者错误地视为可以互换的概念。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按照研究对象划分的,是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1]。在英文中,“学科”(discipline)的定义:“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和“科目知识或教学的分支(A branch of knowledge or teaching)”[2]。《辞海》中指出“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3]。”学科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标准。学科是以探索的对象或研究领域划分的,而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确定,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专门术语、概念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科反映的是人类在一定研究领域里对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认识的深化,它在实践中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探索研究开发[4]。由于学科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强调研究分化、深入等。学科的发展和构建对其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
展现其学科实质的课程则是把适用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个教育实体,主要包括同其学科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则隶属于学科范畴;从课程的构建过程和属性来看,它隶属于教育范畴。由于在实践中,课程是按其内容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是提取其学科研究成果并科学有机组合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知识。因此,其课程与学科的不同主要在于,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扩大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知,而课程的首要任务却是传递人类已掌握的知识,在其传递知识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三个领域。虽然学科与其专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本质属性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区别是:专业是根据大学功能和社会市场规律即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综合结构,是针对人才培养的;而学科则是具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5];而专业的人才就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说,都不可避免地附带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这三者概念的逻辑关系是,社会对不同规格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的规格,专业培养方案不仅以一种社会需求的特定形式,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该专业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对学科内容具体加以取舍和组合,使之成为可传递的知识单位,这就形成了课程。课程不仅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以完成的实践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四)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指针,它在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抽调的8所体育院校中有6所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占75%;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的,8所体育院校中只有2所,只占25%;8所体育院校没有将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但都能够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培养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各院校的课程结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能够按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安排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以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通过专业教育拓展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
各院校都突出强调实践环节部分,而且形式多样,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军事训练和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等并能体现其培养方案的职业指向、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总学时数为2700-2970学时。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低于总学时数范围的院校有3所,所占比例为37.5%,在总学时数范围内的院校有4所,所占比例为50%。必修课所占总学时比例超过70%的有3所。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低于1300学时的院校有5所,所占比例为62.5%。核心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术的百分比差距比较大的有1所,所占比例为12.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安排选修课时,兼顾方向模块课,要恰当选择与将从事职业相关联的课程。以实验、实习、观摩等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将知识和理论专化为运用它们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专业素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专业培养方案又同培养目标与规格、学科、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以及市场等要素密不可分,是实现大学三大功能的最有力支撑。
2.培养方案受以上规律综合支配,它是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最新结晶。因此,在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设计和修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3.在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强调所从事的核心工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文化传承工作,要在传承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实践环节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5.总学时应安排在2700学时左右比较适宜,保证必修课学时比例在55%比较合适;核心专业课程学时不能低于1300学时,适当增加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学时比例,保证其在75%比较合适。
(二)建议
1.注重顶层设计重要性,明确专业、学科、课程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
2.明确我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专业课程还是今后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点。
3.尚需进一步具体确定和构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对象、特征、方法、内容、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建祖,张兴华,陆俊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01).
[2]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M]. 36.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2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