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考核范文
时间:2023-03-23 03:3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形成性考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测教学质量的方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院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形成性”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侧重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不像以往以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课程考核成绩具体由三部分组成:学习过程成绩(20%)、项目考核成绩(50%)和综合知识测试成绩(30%)。其中学习过程由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5%)和作业情况(5%)三部分组成,项目考核是由三次以上项目考核的平均分确定,综合知识测试就是期末的综合考试成绩。采用此种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存在许多与客观要求不适之处,如考核方式公式化、考核主体单一、考核实施过程欠规范等。
一、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公式化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所有专业课程考核均采用形成性考核模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项目考核(占50%)+平时成绩(占20%)+期末综合测试成绩(占30%)。首先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期末考试,不准备复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60%的学生是不准备期末考试的,导致期末考试成绩总体不好,很多同学无法及格,但是学生并不在意,因为期末考核不及格不要紧只要总分能及格就可以。其次项目考核成绩占很大的分值,导致很多学生只做项目考核而忽略作业和课堂表现。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做了项目考核,就一定可以及格,从而忽略课堂表现和作业。甚至有些学生课堂上并不听课也不积极回答问题,一门心思钻研项目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评价。
(二)课程考核主体单一
酒店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项目考核、平时表现和课堂测试。课程考核从考题的设计、考核的实施到考核结果的处理,都是由教师独自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也使任课教师的任务繁重,一门课要教师多次处理成绩,而且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带有很强的教师主观性。企业、学生自己、项目小组负责人、学生同伴很少参与考核过程。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能否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所以企业应该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完成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保证毕业生符合企业要求,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三)课程考核实施过程欠规范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项目考核没有固定的标准,考什么完全由授课教师来确定,甚至是同一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考核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一个老师上几门专业课,一门课至少有三个项目考核,一个学期下来光批阅项目考核的任务就很重,还要进行课堂考核和期末测试。其次,项目考核的成绩判定仅凭授课教师的第一印象核定,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和依据。评分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与考证、企业、比赛评分标准的对接,不利于高职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项目考核太多,每门课要做三个以上的项目考核,一个学期下来要做几十份项目考核,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很多同学纯粹是为了交差而应付一下。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模式比较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以治学严谨而驰名世界。洛桑历届毕业生中65.5%的人在酒店行业、餐饮行业工作,而且不需要经过实习,直接是管理层或者助理,在酒店行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几乎所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都有洛桑的校友,很多人担任高层职位。和酒店行业的长期合作,为洛桑实现教学实习、就业推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考核模式有如下特色:
(一)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
洛桑课程多采用模块化考核,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相应模块或单元的考核,学生即可以具备相应岗位或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每年约有50%的在校生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并且在实习期间接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所以洛桑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上任酒店的管理层,因为他们在学校已经完全熟悉了酒店职业环境,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二)课程考核人员大多来自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洛桑学院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每隔三、五年,学校要求他们回到酒店里去,以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的新态势和方法,这样就可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课程考核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学校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的最前沿。
(三)考核标准具有统一性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考核标准统一,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制定,定时更新,执行严格。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洛桑的淘汰率很高,每年能正常毕业的只有入学的一半左右。
三、制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的因素
结合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专业考核模式的比较,经过一年多的资料研究、深入走访和市场调查,本人认为制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如下:
(一)教师因素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是他们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加上学院对酒店专业的投入有限,企业专家座谈指导的机会也不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进而影响考核方式的创新。
(二)学生因素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好,甚至有些是零基础,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这种形成性考核模式下学生成绩很容易及格,造成学习氛围不好,大家都主观上不努力不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70%的学生认为班上学习风气不好。只有少数想评优拿奖学金的同学很努力,相应的他们也是班上的高分学生。再比如分小组做项目,一组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积极,基本不参加,项目全是其他人做的,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同学也一样能混个及格分数。
(三)学校因素
学校考核监管不严,没有统一的项目考核标准,项目考核完全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实施,从出题到实施再到最后的成绩评定完全是教师的个人工作任务,无法完全保证考核的公平性。重修补考制度不严格,导致学生主观上不努力,但毕业率很高,即使有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经历几次重修补考后还是会让他毕业;对教师的培训支出不够,使得专业教师很被动。
(四)区域经济因素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的影响,酒店行业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和平均房价纷纷下降,湖南省内酒店普遍不景气,经营收入比往年下降,给酒店专业的在校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看到往届毕业生改行,酒店工作职业生涯短暂,酒店工作通常要从底层做起而且工资收入又不高,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担忧,进而不努力学习。最后,部分偏远地区的家长认为“酒店工作不体面”“是伺候人的”等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也使学生们无所适从,不想学习,进而不重视考试。
参考文献:
[1]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D].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5,8.
[2]孙毅.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杨慧敏.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韩芳.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篇2
论文关键词:网络;形成性考核;应然与实然;对策与建议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它的功能。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功能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它的应然功能,即它在理想上具有的功能;一是它的实然功能,即它在现实中实际发挥的功能。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应然与实然功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差距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寻找改进和完善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应然分析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应然功能不仅是它赖以存在的依据,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一)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学以及教育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1999年开始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作为该项目重点内容之一的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改革既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动人们转变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认为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许更有实际意义,尤其是对于不以选拔为目的旨在提高成人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开放教育而言,开展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气氛,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参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学生和教师来说,他们各自的角色也要相应地进行转变,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应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
(二)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质量。开放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这曾经是影响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障碍。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平台的应用,则可以打破这种屏障,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在学生方面,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网络教育的个别化学习的特点。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网上作业都有时间上的分段和控制,这是根据该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划分的,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分解,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实现了知识的平时累积,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有利于加强师生、生生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开放教育的教与学在时空上、在教学内容上都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教学交往理论认为,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间存在着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教学决非简单的知识授受或发展学生个体的智力潜能,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的互动与交往。因此,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平台应该成为师生之间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学习论坛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渠道,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即时的沟通与互动,师生之间都可以得到对方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教师利用反馈的信息可以判断学生学习的程度,学生则可以从反馈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
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实然分析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应然功能只是一种理想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不会直接在现实运行中体现出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现状做了调查。我们对盐城市电大及6所县级电大分别发放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涉及15个专业的32门课程,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72份、学生问卷287份。下文呈现的即是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关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基本看法
在回答把课程考核分为形式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是否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一问时,有86.1%的学生认为符合。虽然大家对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同程度比较高,但是有43.3%的学员表示不太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其中6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推广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而100%的受访教师认为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应该推广或者选择性的推广。以上的数据表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这种方式受到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由于部分学生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他们暂时不建议进行推广。92.6%的学生建议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比例应在30%-70%之间,这个结果比较符合现行的形成性考核比例的标准。83.3%的学生认为参加中央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对学习主动性的促进作用很大或有作用,仅有16.7%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
(二)关于形成性考核任务设计的看法
在量方面,70.3%的学生和47.6%的教师认为题量适中,其余受访者均认为作业量多或者太多;但同时仅有34.3%的学生平均每周网上学习时间超过4个小时,其余学生平均每周网上学习的时间等于或者小于3小时,这说明目前网上作业的量并没有超出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有76.9%的学生认为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对理解教材有帮助或者帮助很大,其余23.1%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68.5%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考核任务的周期性有利于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形成性考核对他们的学习和理解知识持肯定态度。
(三)关于教师评阅网上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情况
41.7%的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重视网上形成性考核,并经常督促检查,给予辅导,57.4%的学生认为重视程度一般,只是部分检查。所有受访教师都认为教师网上作业的批改时认真负责或者比较认真负责的。受访教师中,平均每周花在评阅网上作业或者组织网上学习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有23.8%,评阅时间为3小时、2小时和1小时的比例分别为21.4%、26.2%和28.5%,这主要是受所带课程数和学生数的影响。在回答辅导教师的作业评阅情况时,64.8%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评阅及时且有评语,仅有2名学生表示曾经遇到批改不及时且不给评语的教师。在教师问卷中,所有的教师都表示在评阅学生网上作业时会部分或者全部给出评语。
(四)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情况
在调查中,所有的学生对于教学点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100%的学生认为网上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其中43.5%的表示帮助很大或极大。在回答哪个在线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更能满足学习要求时,中央电大、江苏电大、盐城电大的比例分别为28.7%、68.5%和2.8%,选择县级电大的学生数为零,这表明地方电大资源库建设的迫切性。97.2%的学生认为教学点的辅导教师对完成网上形成性考核有帮助,说明教师在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对教师的问卷和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提出需要有关形成性考核平台提供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三、完善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对策与建议
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的应然功能具有的浓厚的价值意味相比,它的实然功能显得更具工具性。这种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促进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趋向其理想目标,使得它的应然功能的实现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了客观上充满缺憾甚至出现弊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出现应该有的功能不能体现出来和向预定功能目标相反的方向运行的情形。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要真正实现其功能,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形成性考核平台以及参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所有成员不折不扣地实施,都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先导
转变教育观念看似旧话重提,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首先是观念的变革。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深有感慨地指出: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发动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的工资,他还是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一种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的价值观、目标观、教师观以及学生观等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摆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从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正确认识并认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并正确对待它,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科学管理是基础
时至今日,管理对于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不必赘言。同样,对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来说,科学的管理能够使其应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使得出勤管理、网上学习管理、小组学习管理、媒体应用管理等常规教学管理变得轻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尤其对教师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建立可行的监督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篇3
(一)课程考核方式公式化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所有专业课程考核均采用形成性考核模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项目考核(占50%)+平时成绩(占20%)+期末综合测试成绩(占30%)。首先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期末考试,不准备复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60%的学生是不准备期末考试的,导致期末考试成绩总体不好,很多同学无法及格,但是学生并不在意,因为期末考核不及格不要紧只要总分能及格就可以。其次项目考核成绩占很大的分值,导致很多学生只做项目考核而忽略作业和课堂表现。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做了项目考核,就一定可以及格,从而忽略课堂表现和作业。甚至有些学生课堂上并不听课也不积极回答问题,一门心思钻研项目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评价。
(二)课程考核主体单一
酒店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项目考核、平时表现和课堂测试。课程考核从考题的设计、考核的实施到考核结果的处理,都是由教师独自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也使任课教师的任务繁重,一门课要教师多次处理成绩,而且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带有很强的教师主观性。企业、学生自己、项目小组负责人、学生同伴很少参与考核过程。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能否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所以企业应该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完成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保证毕业生符合企业要求,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三)课程考核实施过程欠规范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项目考核没有固定的标准,考什么完全由授课教师来确定,甚至是同一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考核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一个老师上几门专业课,一门课至少有三个项目考核,一个学期下来光批阅项目考核的任务就很重,还要进行课堂考核和期末测试。其次,项目考核的成绩判定仅凭授课教师的第一印象核定,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和依据。评分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与考证、企业、比赛评分标准的对接,不利于高职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项目考核太多,每门课要做三个以上的项目考核,一个学期下来要做几十份项目考核,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很多同学纯粹是为了交差而应付一下。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模式比较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以治学严谨而驰名世界。洛桑历届毕业生中65.5%的人在酒店行业、餐饮行业工作,而且不需要经过实习,直接是管理层或者助理,在酒店行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几乎所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都有洛桑的校友,很多人担任高层职位。和酒店行业的长期合作,为洛桑实现教学实习、就业推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考核模式有如下特色:
(一)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
洛桑课程多采用模块化考核,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相应模块或单元的考核,学生即可以具备相应岗位或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每年约有50%的在校生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并且在实习期间接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所以洛桑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上任酒店的管理层,因为他们在学校已经完全熟悉了酒店职业环境,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二)课程考核人员大多来自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洛桑学院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每隔三、五年,学校要求他们回到酒店里去,以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的新态势和方法,这样就可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课程考核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学校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的最前沿。
(三)考核标准具有统一性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考核标准统一,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制定,定时更新,执行严格。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洛桑的淘汰率很高,每年能正常毕业的只有入学的一半左右。
三、制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的因素
结合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专业考核模式的比较,经过一年多的资料研究、深入走访和市场调查,本人认为制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如下:
(一)教师因素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是他们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加上学院对酒店专业的投入有限,企业专家座谈指导的机会也不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进而影响考核方式的创新。
(二)学生因素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好,甚至有些是零基础,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这种形成性考核模式下学生成绩很容易及格,造成学习氛围不好,大家都主观上不努力不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70%的学生认为班上学习风气不好。只有少数想评优拿奖学金的同学很努力,相应的他们也是班上的高分学生。再比如分小组做项目,一组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积极,基本不参加,项目全是其他人做的,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同学也一样能混个及格分数。
(三)学校因素
学校考核监管不严,没有统一的项目考核标准,项目考核完全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实施,从出题到实施再到最后的成绩评定完全是教师的个人工作任务,无法完全保证考核的公平性。重修补考制度不严格,导致学生主观上不努力,但毕业率很高,即使有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经历几次重修补考后还是会让他毕业;对教师的培训支出不够,使得专业教师很被动。
(四)区域经济因素
篇4
关键词: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问题与管理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准分离,学习方式由集体学习转变成个体学习。这种形式使得如何确保开放式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此加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形成性考核是加强平时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考核是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切实保证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人通过4年来的开放教育实践,发现现行的形成性考核在如下几方面存在问题:
1.学校把它看做是招生宣传的“卖点”。由于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20%左右,有些学校为了多招生,加大对此的宣传力度,误导 “开放是宽进、也是宽出”的社会认识,使学生觉得即使期末正考的考试成绩不及格,有了形成性考核的成绩照样能过关,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
2.内容设计上存在随意性。有些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脱离教材、大纲,并且形成性考核册有时发放不及时,使得辅导教师的教学不能正常安排,同时也影响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3.有些课程辅导教师不负责任,在课堂上不讲评作业,而是直接给学生答案,甚至有的课程辅导教师只是在期末时让学生交作业,直接给成绩了事,这也造成学生对形成性考核作业的不重视。
4.形成性考核往往只注重于作业成绩。形成性考核除少数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外,一律都是作业分为主,一般占20%左右,而对学生是怎么完成作业、是否按时完成等没有考核的指标,学生也仅仅把它看做是为期末考试加分的一种手段。部分学习者自己敷衍了事,互相抄袭或者在网络上找答案一抄了事。这使得形成性考核成绩缺乏可信度和含金量,实施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无法达到。
为了使形成性考核真正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本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形成性考核管理:
1.加大对学习者的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招生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及课任辅导教师都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指导工作,积极宣传形成性考核在开放教育下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纠正对形成性考核工作的不正确认识、态度和做法,并且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系统的、高质量的支持服务。
2.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内容的设计。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该与开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相匹配,不应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形成性考核制度的实施应有利于学生通过形成性考核过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便于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建立责任教师制度,加强对形成性考核实施过程的管理。在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师生处于准分离的状态下,如何批阅并反馈形成性考核是一个难点,建立课程责任教师制度是解决这一难点较好的办法。责任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上好面授辅导课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领会课程教学设计和考核设计的要求,能够运用多种媒体教材,根据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设计课程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批阅作业并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指导学生的学习等。
4.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形成性考核工作的管理,对责任教师实行奖惩机制。教学管理部门是开放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它不仅要及时提供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还要对形成性考核过程进行检查和抽查,指导、纠正和监督。对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不符合要求的考核成绩要予以否决处理,对形成性考核流于形式、责任教师批阅不认真、反馈信息不及时、解决问题不彻底的情形,要与责任教师的考核相挂钩,对不称职的班主任及课程辅导教师要予以撤换或解聘,充分体现奖惩效用。教学管理部门对形成性考核工作的失误原因要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及时改进。
教育教学质量是开放教育的生命,而形成性考核是保证开放教育充满生命活力的有力保证,只有认识到形成性考核的地位和重要性,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形成性考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使得开放教育教学取得最大的成功,实现开放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机电一体化;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43-0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法。然而,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只是对教学效果的结论性评价,在目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情况下,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益于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分析形成性考核体系对促进课程教学的意义,并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说明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构建形式。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目标是有效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有效评价其学习状态和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对于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而言,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于上述考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并非完全排除终结性考核,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作为行动指导原则。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重点是要在原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创新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二、考核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遵循上述设计思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比重从原有的20%-30%提高到40%-50%,相应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重。
1.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成性考核内容涵盖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和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不仅包括纪律考核、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还包括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完成指定任务考核、阶段性测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纪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出勤情况及是否遵守纪律,特别是实训室的规章制度;课堂表现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与老师沟通;作业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模块的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指定任务考核分小组进行,每组4-5人,综合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阶段性测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环节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过程中注意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指定任务考核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弥补传统评价体系中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不足。
2.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终结性考核仍采取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考核内容以学习效果为主,对具体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按照最新制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对于知识点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终结性考核所涵盖内容的80%~90%均为掌握的内容,是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其余10%~20%为理解的内容,此类考核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本着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便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体系内容便于量化,并考虑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实践环节考核要点及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其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可参考表1进行。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旨在增强形成性考核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有效解决目前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出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等现象;实践环节依赖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自己不亲自动手操作;学期末为了通过终结性考试,出现作弊现象等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学标准的理解、认知和掌握;引导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形成性考核工具动态评估学习效果,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成性考核体系中,专业课教师需要作为考核主体全程参与到考核的各个环节当中(如表1所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建立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是保障形成性考核体系顺利实施并全面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45-47.
[2]曾瑾,李翠英,向征,等.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96.
[3]操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117-121.
[4][美]Ellen Osmundson.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何珊云,王小平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41(4):3-6.
[5]丁科,罗迎社.在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考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65-68.
Design of a System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SHI Yan,ZHANG Tie-bi,LIU Wei,JIA Xin-li
(Electr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Cangzhou,Hebei 061001,China)
篇6
关键词:贪心算法;在线形成性考核;约束条件;组卷
一、引言
目前,常用的自动组卷算法有随机选取算法、回溯试探算法、蛮力法和遗传算法等,这些算法对在线考试系统确实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这些方法生成的作业卷和测试卷在试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上考虑较少。在综合研究以上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后,保证达到较好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的基础上,采用贪心算法为核心和随机选取算法为辅助的组卷算法,应用于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中,能够达到较好的组卷效果,并且达到教学辅助效果。决定组卷效率和作业卷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题库和作业库的结构;二是组卷算法的设计。
二、贪心算法简介
贪心算法建议通过一系列步骤来构造问题的解,每一步对目前构造的部分解做一个扩展,直到获得问题的完整解为止。在每一步中,它要求“贪婪”地选择最佳操作,并希望通过一系列局部的最优选择,能够产生一个全局的最优解。贪心算法一般可以快速得到满意的解,因为它省去了为找最优解要穷尽所有可能而必须耗费的大量时间。
贪心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贪心选择性质。所谓贪心选择性质是指所求问题的整体最优解可以通过一系列局部最优的选择,即贪心选择来达到。这是贪心算法可行的第一个基本要素。贪心算法则通常以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以迭代的方式作出相继的贪心选择,每作一次贪心选择就将所求问题简化为规模更小的子问题。对于一个具体问题,要确定它是否具有贪心选择性质,必须证明每一步所作的贪心选择最终导致问题的整体最优解。二是最优子结构性质。当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其子问题的最优解时,称此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是该问题可用贪心算法求解的关键特征。在题库组卷问题中,其最优子结构性质表现为:若A是对于E的题库组卷问题包含试题1的一个最优解,则相容作业卷集合A′= A-{1}是对于E′= {i∈E:si≥f1}的题库组卷问题的一个最优解。
三、基于贪心算法的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组卷算法
1、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结构
在线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阶段性考核,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在该系统中,管理员模块主要负责数据导入导出和系统维护,按照学生的课程注册信息绑定学生的班级、课程、辅导教师及恢复误删除成绩;教师模块完成课程形成性考核方案设计,作业题设计,查询考核内容,作业管理,作业批阅,查询批阅结果,删除已批阅但学生要求重做的作业成绩,学生信息管理,查询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录入;学生模块主要功能是查看形考方案、主持教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在线作业,在线测试,作业成绩及反馈查询。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结构
2、题库设计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试题组织的方式。为了保证达标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主要性原则,最好将试题库与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关联,也即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组织试题库。然后就要考虑试题本身固有的特性参数,主要有题型、试题内容、答案、难度系数等。难度系数是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也是试卷生成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由教师录入试题时给定,并且在同一门课程中要坚持相同的标准,并且难度标准初始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到所要测试学生的程度范围。难度系数一般用等级来表示, 在五级难度系数中, 一级难度为最低, 五级难度为最高。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选、判断题和填空题,主观题分计算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3、作业库设计
组卷方式可以按需求由主持老师进行客观题和主观题自由组卷。客观题在学生完成并提交成功后,系统自动阅卷并给出成绩。主观题在学生完成并提交后,由辅导老师阅卷并给出成绩。学生完成作业后如没把握,请不要提交,如提交确认后则不能重做。学生有成绩后要重做的,可以向辅导老师提出重做申请,辅导老师同意后,删除已取得的成绩即可。辅导老师删除学生成绩的记录将保留在系统,用于误删除成绩的恢复和保留删除痕迹。作业卷生成工作完成之后,将其保存入作业库中。
4、组卷的约束条件
一是知识点约束。因为教学中的知识点一般与教材的章节内容对应,所以知识点约束可以看作章节范围约束。知识点约束还包括各章节在总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
二是题型约束。题型约束是指试卷中包含的试题类型,即以何种类型的试题组卷测试。
三是题量约束。题量约束是指试卷中包含的试题的多少,具体到每一个题型,就是指每一题型中试题数量。该约束与答题时间约束呈正相关性。
四是答题时间约束。答题时间约束是指完成解答试卷中所有试题所用的最长时间。一般情况下,答题时间约束长的试卷题量相对较大。若作业或测试的答题时间计算总和为90分钟,考虑网络延时,我们可以适当放宽到120分钟。
五是难度约束。难度约束是指试卷的总体难度系数,对于不同课程的作业,选定不同的难度,该约束的选择还应与曝光度约束相配合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假设难度约束为1到5,分为5个等级。若作业或测试卷难度为5,则先选择难度为5的各种类型题目,题数不够,则选择难度为4的各种类型题目,次之选择难度为4的各种类型题目,依次类推。
六是曝光度约束。曝光度约束是指试卷中试题曾经被考过次数多少的量,试卷中试题曾被考过的次数愈多,该试题曝光度就愈大。一般要求试卷曝光度值越小越好,以保证试题的保密性和有效性。对于作业,结合难度约束,选择曝光度值中进行组合。
5、贪心算法组卷思路
根据贪心算法和随机算法,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的自动组卷算法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是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计算机自动组卷过程为在一定题量的试题库中搜索满足组卷目标要求的一组属性试题组合。自动组卷的实质是求目标状态矩阵的解,行数代表所需试卷的试题数,列数为所需的用以确定试卷质量或知识内容的约束 的数量。
二是把求解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在自动组卷过程中,先根据题型分解,求得某一种题型的所有题目的子问题。在求得某一种题型的所有题目的问题时,根据题量、章节比例、难度约束和曝光度分解,求得某章节的某一种题型的所有题目的子问题。
三是对每一子问题求解,得到子问题的局部最优解。在对每一子问题求解时,尽可能符合矩阵中的所有约束条件,做到每一个子问题最优解。在每一个字问题解的过程中,必须采用随机算法,这里所谓的最优解不是唯一的。
四是把子问题的解局部最优解合成原来解问题的一个解。因为做到每一个字问题最优解,所以合成解也因该是解空间中一个最优解,但不是唯一最优解。
四、贪心算法实现
1、实验设计
为了检验贪心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这里的效率指的是两种算法效率: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时间效率指的是贪心算法运行有多快;空间效率指的是贪心算法需要的额外存储空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发展,一个算法所需要的额外存储空间已不是现在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时间效率却有进一步加强的迹象。因此,在线形成性考核组卷算法主要考虑贪心算法的正确性和时间效率。
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实验服务器为IBM3650,系统为Windows2003 Server + .NET 2.0 + C#,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在不同的题量比例、难度系数、知识点、题型、题量的条件下,实验设计题量倍数比例为1、2、5、10,难度系数为1、2、3、4、5,知识点为第1章、第1章至第2章、第1章至第3章、第1章至第4章、第1章至第5章,题型1为客观题,题型2客观题加主观题,题量1为25题,题量2为50题。根据流程图2共自动组卷了400次,分别记录组卷时间、答题时间误差和成功率。
2、实验数据统计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基于贪心算法的组卷统计表情况如表1所示。表3说明,贪心算法运用在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是正确的,时间效率是稳定的,适合在线作业组卷和在线测试组卷。
表1 基于贪心算法的自动组卷统计表
题量比例难度系数知识点(章)题型题量答题时间误差组卷时间(s)成功率11-51-51、225、50021-51-51、225、5032%0.835100%51-51-51、225、5015%1.128100%101-51-51、225、5012%1.262100%…10%左右
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教学平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卷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平时学习质量评价和教学平台质量评价。基于贪心算法的组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该算法简单高效,服务器负担轻,网络时延少,适用性强。现已应用在某省电大的在线形成性考核系统中,也可应用于一般院校的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因奎等.数据挖掘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52-157
[2]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14-226
[3] 潘彦译.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3-254
[4] 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83-110
[5] 肖洋,王骁等.在线考试组卷算法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J],2006.33(4):53-54
篇7
关键词 有机化学 互动教学 形成性考核 考核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有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一直是高等院校中化工、食品、制药、环境、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该课程一直以系统性强,内容多,知识点抽象著称,对于初学者来说,本身学习难度很大。而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所有必要知识点的要求。在现阶段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主体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使师生在相互影响、相互活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彼此交流。而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测评,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优于总结性评价在于它可以测量出“某些不能轻易或充分地从总结性考试中所获的学业成绩”。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我校有机化学课题组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形成性考核办法应用于教学环节中的一些经验尝试和交流成果进行初步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为形成性考核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展开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必须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实际教学中,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学时不同,要求不同,知识重点也不同,另外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进一步深化理解,拓展野,研究形成一套线索清晰、内容完整、伸缩自如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需求,是我们研究实施形成性考核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我们初步形成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内部的体系,分基础、重点和简介三个层次:基础部分是碳氢化合物,重点部分包括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简介部分包括脂类化合物、光谱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这一体系是相对可调的,如对于木材科学专业,碳水化合物一章可以作为简介部分,但对于食品,中药类应作为重点部分,因为碳水化合物这些内容是后续学习生物化学、中药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是外部的体系,主要是教师应充分掌握的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学习前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教师在开课前应向学生了解相关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在学习时与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有关的知识点,这需要教师在开课时向学生延伸介绍;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后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的拓展内容,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时可能会遇到,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的知识点。
为了解决好课程教学中“教”的问题,为形成性评价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组首先系统的研究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内容要求进行了区分,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内部知识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内部知识体系和评价办法,任课教师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逐步完善和健全外部教学内容体系。经调查发现,形成与完善这两层教学体系能有效的避免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内容“满盘灌”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孔德拉秋克)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而教学方法只有形成灵活的体系,才能形成切实的教学效果。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对任课教师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经多年有机化学课程研究实践经验并结合文献报道,本课题组归纳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知识点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一般过程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二是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抛出问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问题的选择需具有启发性、思考性、贴近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在学生的热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随时启发学生传授和运用知识;三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逐一向学生抛出,学生广泛进行思辨、争论,在开拓思路的同时,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自主探究式互动,由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知识内容后,对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目的在于根除学生心中的“拦路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五是结合仿真式互动。在教师传授知识点内容时,运用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或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或零距离接触来加深对知识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六是结合实验式互动。指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孤立的,有时候选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来一起使用。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结合教学重点,灵活运用
经过长期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我课题组认为有机化学的教学重点可以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以分子构造式为基础,结合价键理论、电子效应理论,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制备方法等,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探究结构的差异,所含取代基、官能团的位置,所存在的电子效应,区分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特性、内在联系、相似化合物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掌握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内部知识体系和重点,就为我们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明确了方向,如何将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精心组织、灵活运用,充分协调好“教”与“学”的问题,对任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准备阶段,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全盘掌握内部、外部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互动式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回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映像,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4构建形成性考核体系,形成以此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检验标准
为了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促进互动式教学的运用和检验成效,我们初步构建出了一套双向驱动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考核的检验,学生能准确的知晓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并能根据考核评价结果主动去弥补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心态,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教师也能在此帮助下对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评估,驱使其对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进。
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在五个方面体现:一是课程内容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教学时间安排,把课程测试考核分为四个部分(① 烃类 ②醇、醛、酮、羧酸 ③ 含氮化合物与杂环化合物 ④ 糖类与蛋白质)分别进行测评;二是课间小组讨论评定,教师有序安排学生组合,采取组间竞争的方式围绕教师拟定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学生进行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三是自学记录评价,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完成小论文或网上作业等方式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以及对难点、重点和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来实现和监控。教师根据学习记录,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四是知识迁移能力考核,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找到知识连接点,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了亲电加成反应,已经掌握了加成的方向规律,等到学习亲核加成时,教师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通过现场问题请学生解答或提问让学生说出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亲核加成的规律。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也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平时表现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定。
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按照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节点,鼓励学生通^网上平台对现阶段教师的互动式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成效给出评价;二是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绩与学习热情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建立在对教师和学生双向驱动机制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的作用点是课堂,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够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保证有机化学课堂教学重点明确和整个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在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总结性评价。总结性测评范围全面覆盖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担负起支撑相应学科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洁,陆克义,张轩萍,等.互动式教学法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13.
[2] Wood,R.Assessment and Testing:ASurvey of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篇8
关键词 水产动物生理学;形成性考核;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12-02
1 前言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研究水产动物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科学,要求学生掌握正常水产动物活动规律和生理机能,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并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目前,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的考核体系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为主,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实验成绩、出勤率和课程作业。水产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考核方法使得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形成性考核可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可实现对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阶段性考核,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前,形成性考核主要应用在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中,在全日制本科生中开展和应用则很少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本文设计和构建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并分析形成性考核设计的意义,以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2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构建的必要性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学习者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学习、终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扩增教学资源,已建立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但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建成后[1],学生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络课程参与意愿不强,现有课程考核方式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和对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等。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显得非常有必要。
目前,形成性考核已在生理学[2]、病理生理学[3]等课程中应用,但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在水产动物生理学的构建和应用都还未见报道。实践表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在医学免疫学[4]、系统解剖学[5]、寄生虫学[6]等课程教学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设计和构建了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形成性考核体系,旨在把考核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与学生互动,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体系设计过程中,其目标是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改变传统考核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及反馈不及时等缺点,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终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有效的和全面的测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要求既能提高学习质量,又能调动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2)确保课程考核的可信度。考核体系的设计应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并且确保课程考核的可信度,促使学生必须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杜绝靠抄袭就能完成考核的弊端。
3)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在设计考核过程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网络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考核流程时尽可能便捷、简化,提高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
总体方案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是提高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体系内容。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形式主要有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课程作业、专题学习讨论活动、网络在线测试、实验报告五部分。在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内,期末终结性考核试卷中的考题类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其中名词解释约10%,填空题20%,选择题30%,问答题20%,论述题2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形成性考核的基本形式包含平时学习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7.5%)、课程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7.5%)、网上交流和专题讨论活动(占课程总成绩的7.5%)、网络课程在线测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5%)及实验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五部分,如表1所示。
平时学习表现和课程作业的考核与传统的考核类似。课程作业由任课教师从题库中抽取题目,主要为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主观题题型,要求学生在网上作业平台下载,并在章节结束时尽快完成,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计算学生的作业成绩。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到课率、学习态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
专题讨论的题目可由学生提出,也可由任课教师设计,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讨论,由技术统计并评估各学生参与和理解程度。
在线测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5次在线测试,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前完成并统计学生参与和完成情况。
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排除一般实验故障。在实验报告中,要做到实验数据记录的科学性,强调推导过程的严谨性,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4 结语
与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相比,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考核,以实现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真正转变。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和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前,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考核体系有待于再完善,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课程考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思平,吴天利,师尚丽,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32):6-8.
[2]王晓艳,王麟.形成性考核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36-37,41.
[3]杜月光.形成性评价在七年制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30(6):39-41.
[4]付强,胡涛,薛江楠,等.网络教学平台和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结合的意义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88-190.
[5]张艳丽,刘绍壮,范凯,等.基于网络的系统解剖学形成性考试与传统终结性考试的比较[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3):33-35.
篇9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主体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
校本课程属外来词,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许多地方已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统筹考核内容中。然而学校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的学业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规范、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明确主体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广泛参与者,他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有可能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主体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团结与协作上。只要教师有团结协作精神,就会发挥教育合力。开发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而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成为了“师本课程”,学校根据某位老师的特长或爱好,甚至是某位老师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担任校本课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然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重视教师和学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组织形式成了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提不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完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
(2)实现学生参与是体现校本课程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发展主体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在不断合作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主体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由于各校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均因生、因师、因才、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校本课是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明学校的发展导向。其校本性决定其必须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否则校本课程就会失去生命力。
(二)明确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做出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并按一个项目分别组建不同的开发小组。督促、指导各组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认真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
2.分析学校现状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大致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另外,调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1)开发方案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明确体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结果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要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预见性反映。校本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指导一所学校开发的整个校本课程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面要达到的几项要求。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总目标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严格要求教师课程申报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程申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拟开发的科目,是基于学生怎样的需要而开发本课程。第二,课程设计体现了哪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开发小组占有的所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个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步骤。然而,从全国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目标的确立、需求的评估等环节严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领导急功近利的表现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因师设课、因校设课和课程开发不够丰富,而导致学生缺少选择的机会的问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做到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个性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校本课程不属学科类课程。因为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并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该首先考查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习”,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独特的自主体验。
其次,要考察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是否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校本特点。
再次,因为大多数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在实施一轮甚至几轮之后才逐渐展开,所以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最后,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
总之,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面积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形成评价的研究也会逐日深入,但不论怎样发展演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遵循校本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独立院校 大学英语课程 “1+N”考核模式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独立院校转型改革过程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力求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作为四川省首批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之一,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旨在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形成性考核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了一卷定终身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核者主观判断因素,保证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在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转型改革背景之下,外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实施了“1+N”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模式。作者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就独立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探索出符合学院转型发展以及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改新模式。
一、大学英语课程“1+N”考核模式的思路
独立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1+N”考核模式重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在此考核模式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则起主导性作用。课堂上学生“1+N”考核模式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1+N”考核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阶段性的适时反馈,对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考核模式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口语应用和情景交流做出相应考核,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1+N”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将通识教育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整合。
二、大学英语课程“1+N”考核模式的内容与形式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外语系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定位,将大学英语课程“1+N”考核模式定义为:1是指机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阅读、听力考核:N是指应用考核,包括:听力、应用型写作、口语测试、英语情景剧演绎、课堂表现等内容。“1+N”考核模式打破了“一卷定终身”的传统弊端,极大丰富了英语学习的内涵,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在1+N的课程考核模式中,听说考核主要围绕生活英语,课文情景剧演绎以及学生的专业英语进行考核。
在考核的过程中,“1”代表的机考阅读和听力部分占期末成绩35%。“N”种考核中口语占40%(口语测试20%+课文情景剧演绎20%),实用型写作占15%,课堂表现占10%(包括考核出勤、课堂提问等)。教师在“1+N”考核的基础上实施分层考核,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在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分为A、B、C、D四个等级,考核标准也与四个等级一一相对应。例如,在情景对话中,C、D两级学生的角色分配应当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不断鼓励英语基础偏差的学生,从而提升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自主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三、大学英语课程“1+N”考核模式的特色
传统的大学英语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更加注重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课程考试在整个教学评估中占较大比重,不能精准地反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而 “1+N”考核模式是多种考核方法的综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能准确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自身的优势和薄弱之处,还能帮助教师适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师需要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以通过分析找出问题,进而改进教学与考核方法和手段,以期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考核设计和提高考核质量,形成“教考相长”的良性循环。
“1+N”考核模式中的机考模式能够使教学全面准确分析学生的考试数据,从而了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N”种考核模式中的口语测试不仅包含日常生活用语,还涵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既满足了学生的日常口语需求,也增强了学生的在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1+N”种考核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与独立院校应用型转型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得益彰。
四、结论
独立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1+N”考核模式主要从考核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对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