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法核算范文
时间:2023-03-15 14:3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权益法核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本法 权益法 范围 改变
一、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
成本法与权益法是长期股权投资的两种确认损益核算方法,两种核算方法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特征。成本法是指在收到股利或者利润的情况下确认收益。如果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则需按照投资成本计价,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只有在回收投资或者是追加投资的时候进行调整,而平时不作调整。如果采用权益法核算,则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以后的根据投资企业获取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来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二、调整前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的变化
(一)适用范围的变化
调整前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如下表1所示:
通过比较调整前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可以发现,成本法和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的变化重要表现在于在把之前通过权益法来处理的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情况改为由成本法处理,也就是指被投资单位持股比例大于百分之五十的情形不再使用权益法处理,而是改为采用成本法处理。该调整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对权益法核算与成本法核算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有表决权资本占有的比例。当持股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需要采用权益法,当持股比例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也就是大于或者小于这个范围的时候适合采用成本法。相应的,原来采用成本法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持股比例发生变动并进入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时需要采用权益法来进行核算。
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有决定权就是所谓的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一定利益。在被投资单位受投资企业控制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属于投资企业的一个子公司,并且应处于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之内,但在并财务报表的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在最新调整的准则中做出了明显调整,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该调整是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重大变革,可能使财务报表的质量有所提高,但也有可能带来弊端,为企业提供更大利润操纵空间。
(二)适用范围的变化的原因
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的调整是为了更好适应客观环境的现实需要,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可以避免权益法中因为投资收益不能足额收回而引起的超额分配现象;第二,改善企业与子公司出现的损益共振、同步以及抵消情况;第三,避免了存在多阶层母子公司关系情况下虚假信息的扩散和堆积。第四,成本法与权益法做出的最新调整实现了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相互协调,另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变化后的影响
首先,成本法与权益法适用范围调整之后增强了信息的相关性,为会计报表的分析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调整之前,母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涉及到子公司经营成果,母公司的真正经营业绩就为因为子公司利润的影响而得不到真实反映。而在相关准则调整之后,采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就有效避免了这种情况,母公司的利润流入业绩现金股利等会计信息就能得到真实反映。其次,成本法与权益法适用范围调整之后进一步强调了财务状况的真实性,有效缩小了企业对盈余的管理空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对投资收益的确认一般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如上市公司即时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和利润一般都小于其真实净利润。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新准则下的账面价值和确认的投资收益相比调整之前要小,企业实现亏损时情况相反。这种情况下母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真实反映出来,有效缩小通过子公司投资收益来控制财务报表的空间。另外,调整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转化成本,为境内外经营和投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结语
以上是对权益法核算与成本法核算改变前后的相关阐述,虽然调整后的准则带来了很多有利的影响,有效解决了之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其存在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首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判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存在控制权,而控制权是选择核算方法的关键因素,这样就容易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陷入困境;其次,调整后的准则增加了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加大核算工作量;再次,母公司净利润相对减少,分红受到影响;另外,母公司随意性的利益输送操作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詹毅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08(07).
[2]粟国权.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与联系[J].审计月刊.2007(10).
[3]胡亚洲.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J].会计之友.2006(07).
[4]何太明,付同青,马丽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规定的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2006(27).
篇2
一、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在采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确认的投资收益应先冲减尚未弥补的亏损部分。剩余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户。
[例1]2006年1月1日,A公司购入合作伙伴财富公司股票1000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0%,作为战略投资长期持有。为完成此次收购,A公司共支付现金2400万元(含相关税费)。购入股份当天,财富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100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00万元。除表l涉及的项目外,其余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均无变化。
说明: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所有存货均在当年消耗。固定资产一设备剩余使用期限10年,按使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专利权剩余使用期限5年,按使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2006年财富公司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2006年3月20日,财富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股0.2元。2007年财富公司实现净利润1800万元。2008年财富公司出现亏损3000万元。2009年财富公司出现巨额亏损1.2亿元。2010年财富公司经营好转,实现盈利1000万元。2011年,财富公司实现盈利3000万元。
(1)2006年1月1日购入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成本)24000000
贷:银行存款 24000000
(2)2006年底,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1500-(1100-1000)-(5700-5000)÷10-(600-400)÷5]x20%=258(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损益调整)2580000
贷:投资收益 2580000
(3)2006年3月20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2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损益调整)2000000
(4)2007年底,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1800-(5700-5000)÷10-(600-400)÷5]×20%=338(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损益调整)3380000
贷:投资收益 3380000
(5)2008年底,确认投资亏损-
投资收益=[3000-(5700-5000)÷10-(600-400)÷5]×20%=-622(万元)
借:投资收益 62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损益调整)6220000
(6)2009年财富公司出现巨额亏损1.2亿元
2009年底,A公司应该分担的亏损为2400万元(12000×20%),再加上22万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摊销额,共计2422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明细如下:成本2400万元、损益调整(贷方)226万元,冲减2174万元,还有248万元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借:投资收益 217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损益调整)21740000
(7)2010年财富公司经营好转,实现盈利1000万元,年底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1000-110)×20%=178(万元)
此时应先冲减备查簿中的未弥补亏损,尚有70万元(178-248)亏损没有弥补。
(8)2011年,财富公司实现盈利3000万元
投资收益=(3000-70)×20%=586(万元)
说明:无形资产使用期限已到,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已经摊销完毕。只需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进行摊销。
借:长期股权投资――财富公司(损益调整)
(5860000-700000) 5160000
贷:投资收益 5160000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相互转换
(一)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2]C公司持有兴达公司40%的股权,因能对兴达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07年初,C公司将兴达公司30%的股权(即所持股权的75%)以2000万元价格对外出售。出售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2400万元,其中成本2000万元,损益调整400万元。剩余10%股权改为成本法核算。假定转换日被投资方兴达公司的留存收益为2000万元。2007年3月5日,兴达公司宣布发放现金股利1000万元。2007年全年兴达公司实现盈利5000万元。2008年3月8日,宣布发放现金股利3000万元。
(1)2007年初出售
借:银行存款 2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兴达公司(成本)
(20000000×75%) 15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兴达公司(损益调整)
(4000000×75%) 30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2)持股比例下降为10%,改按成本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 6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兴达公司(成本) 5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兴达公司(损益调整)1000000
自被投资方分得的现金股利未超过转换时被投资方账面留存收益中投资方应享有份额的,分得的现金股利应冲减长期股权
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
(3)2007年3月5日
借:应收股利 1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0000
(4)2008年3月8日
借:应收股利 3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二)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3]2006年1月1日,B公司购入彩虹公司股票100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10%,准备长期持有,共支付价款及相关税费515万元。购买时,彩虹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5100万元,账面价值5000万元。除一台设备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100万元外,其他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均与账面价值相同。该设备公允价值600万元,账面价值500万元,尚可使用10年,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没有净残值。2006年彩虹公司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并于2007年3月20 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股O.1元。2007年彩虹公司实现净利润300万元。2008年1月1日,B公司再次购入200万股,占总股本20%,支付1300万元。此时彩虹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6100万元,账面价值6000万元。除了第一次购入时,设备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80万元以外,有原材料一批公允价值80万元,账面价值60万元。2008年彩虹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
(1)2006年1月1日购入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5150000
贷:银行存款 5150000
(2)2007年3月20日彩虹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3)2008年1月1日,由于B公司再次购入彩虹公司20%的股票,持股比例达到30%,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进行调整。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一方面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并调整权益。计算过程如表2所示:
借:长期股权投资――彩虹公司(成本) 5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彩虹公司(损益调整)380000
长期股权投资――彩虹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6100000-5100000-380000) 6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5150000
盈余公积(380000×10%) 38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42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20000
(4)2008年1月1日B公司再次购入彩虹公司20%股份
借:长期股权投资――彩虹公司(成本)13000000
贷:银行存款 13000000
(5)2008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400-10-20)×30%=111(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彩虹公司(损益调整)1110000
贷:投资收益 1110000
[例4]D公司持有隆达公司60%股权,账面余额为7800万元,没有提取减值准备。2006年12月10日,D公司将20%股权对外出售,获得价款3000万元,出售当日隆达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8000万元。D公司取得隆达公司60%股权时,该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5000万元(假设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自D公司取得隆达公司60%股权后至本次出售前,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假设隆达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除实现净损益外,被投资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人权益部分的金额为100万元。盈余公积按净利润10%比例提取。
(1)2006年12月10日
借:银行存款 3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78000000÷3)26000000
投资收益 4000000
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200万元,比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隆达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少800万元(15000×40%-5200),该部分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2)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隆达公司(成本)52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52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隆达公司(成本)8000000
贷:盈余公积(8000000×lO%)80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200000
原取得投资后至转换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一方面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投资方权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隆达公司(损益调整)
(40000000×40%) 16000000
贷:盈余公积(16000000×10%) 160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400000
篇3
关键词:权益法 初始投资成本 投资损益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投资企业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具体运用权益法时,企业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成本或追加投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投资时联营或合营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确定是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持有期间,随着联营或合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现就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作如下探讨。
一、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后,对于取得投资时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该部分差额从本质上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购买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被投资单位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例:甲企业于2009年1月取得乙公司30%的股权,支付价款8000万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2000万元(假定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则甲企业的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8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80 0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8000万元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6600万元(22000*30%),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假定上例中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0000万元,甲企业按持股比例30%计算确定应享有9000万元,则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1000万元应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则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9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80 000 000
营业外收入10 000 000
二、投资损益的确认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应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相应调整,对属于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在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确认为当期损益。投资企业在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在被投资单位账面净利润的基础上,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适当调整,有关调整因素如下:
(1)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的,应按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确定被投资单位的损益。
(2)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以及以投资企业取得投资时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等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影响。
被投资单位个别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以其持有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的,而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时,是以被投资单位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所代表的是被投资单位资产、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在未来期间通过经营产生的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的,未来期间,在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应享有的净利润或应承担的净亏损时,应以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有关资产对投资企业的成本即取得投资时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从而产生了需要对被投资单位账面净利润进行调整的情况。
例:甲公司于2009年1月10日购入乙公司30%的股份,购买价款为2100万元,并自取得投资之日起派人参与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取得投资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乙公司其他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假定乙公司于2009年实现净利润600万元,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会计年度及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按直线法提取折旧或摊销,预计净残值均为0。假定甲、乙公司间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分析提示)甲公司在确定其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时,应在乙公司实现净利润的基础上,根据取得投资时乙公司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差额的影响进行调整(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应调整增加的折旧额=1600/16-1200/20=40(万元)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应调整增加的摊销额=800/8-700/10=30(万元)
调整后的净利润=600-40-30=530(万元)
甲公司应享有份额=530*30%=159(万元),确认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 590 000
贷:投资收益1 590 000
以上情况是被投资单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情况的账务处理。如果被投资单位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则用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加上调整的折旧或摊销即可。
(3)对于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予抵消。即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消,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应当注意的是,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消既包括顺流交易也包括逆流交易。其中,顺流交易是指投资企业向其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出售资产,逆流交易是指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向投资企业出售资产。当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体现在投资企业或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持有的资产账面价值中时,相关的损益在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消。
逆流交易:因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出售之前,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投资企业对外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及包含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抵消有关资产账面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并相应调整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例:甲企业于2009年1月取得乙公司20%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假定甲企业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2009年6月,乙公司将其成本为700万元的某商品以10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甲企业,甲企业将取得的商品作为存货。至2009年资产负债表日,甲企业仍未对外出售该存货。乙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为32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提示)甲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应享有乙公司2009年净损益时,应先扣除乙公司未实现的内部损益即(1000-700)=300万元,乙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200-300=2900万元。然后按20%的比例计算投资收益2900*20%=580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 800 000
贷:投资收益5 800 000
对于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账务处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三、超额亏损的确认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损失,原则上应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这里所讲“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通常是指长期应收项目,比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该债权没有明确的清收计划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回的,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的净投资。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将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项目的账面价值综合起来考虑,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情况下,如果仍有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应以其他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继续确认。如果在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将履行其他额外的损失补偿义务,则按或有事项的有关规定确认预计将承担的损失金额。
例:甲公司持有乙公司40%的股权,2008年12月31日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乙公司2009年发生净亏损4000万元。甲公司帐上有应收乙公司长期应收款300万元,同时,根据投资合同的约定,甲公司需要承担乙公司额外损失弥补义务50万元且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假定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资产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相同。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9年度甲公司应分担损失=4000*40%=1600(万元)>投资账面价值1200万元,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借:投资收益 12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12 000 000
其次,因甲公司账上有应收乙公司长期应收款300万元,则应进一步确认损失:
借:投资收益3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 3 000 000
借:投资收益500 000
贷:预计负债 500 000
2009年度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损失=1200+300+50=1550(万元)则剩余50万元在备查账中登记。
权益法总的来说是两个调整,一方面是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另一方面是被投资方净利润的调整。同时,有一个特点,在权益法核算下,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方均需进行会计处理,并且每次调整,均涉及“长期股权投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2010年10月,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四年多以后,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写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该讲解在原有《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内容框架基础上,对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补充,并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这对于企业会计准则在所有大中型企业的全面贯彻实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也就是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权益法是指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中,投资企业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根据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调整范围的不同,权益法可分为简单权益法、不完全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权益法是完全权益法。现就《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中,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持股比例增减变化时会计核算的新增内容做一介绍,并举例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帮助财会人员掌握理解。
一、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新增内容
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相比,《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中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方的持股比例增减变动时的会计核算有了新的变化。如果增资后,投资企业仍然对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需要根据占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作相应的调整。具体新增内容如下:
第一,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减少,如处置部分投资,但被投资单位仍然是投资单位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时,投资单位应当继续采用权益法核算剩余投资,并按处置投资的比例将以前在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中确认的利得或损失结转至当期损益。
第二,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增加,如新增投资,但被投资单位仍然是投资单位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时,投资单位应当按照新的持股比例对投资继续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在新增投资日,如果新增投资成本大于按新增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如果新增投资成本小于按新增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应按该差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和营业外收入。
第三,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增加,如新增投资,但被投资单位仍然是投资单位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时,在新增投资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新增投资时的原账面价值与按增资后持股比例扣除新增持股比例后的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
二、举例说明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会计处理
(一)持股比例减少时的会计处理
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减少,如处置部分投资,但被投资单位仍然是投资单位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时,投资单位应当继续采用权益法核算剩余投资,并按处置投资的比例将以前在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中确认的利得或损失结转至投资收益。
例1:甲公司持有乙公司40%的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11年4月15日,甲公司将该项投资中的50%对外出售,取得价款1500万元。减持后,甲公司共拥有乙公司20%的股权,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仍实施重大影响,甲公司还是按照权益法对这项投资进行核算。减持前,甲公司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6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2000万元,损益调整40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200万元。新增投资日,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为10000万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10的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1.甲公司出售50%的长期股权投资后,需要调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3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5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投资
10000000
――损益调整 2000000
――其他权益变动 10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2.并按处置投资的比例(50%)将以前在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中确认的利得或损失结转至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0
(二)追加投资后的会计处理
1.在新增投资日,如果新增投资成本小于按新增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应按该差额,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和营业外收入。
例2: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11年6月15日,甲公司又以800万元价格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增持后,甲公司共拥有乙公司40%的股权,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仍实施重大影响,甲公司继续按照权益法对这项投资进行核算。增持前,甲公司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8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1200万元,损益调整40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200万元。新增投资日,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总额为10000万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10的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甲公司新增投资成本为800万元,按照新增10%的持股比例计算,占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0%X10000=1000万元,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需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000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00
营业外收入 2000000
2.在新增投资日,如果新增投资成本大于按新增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例3: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10年6月15日,甲公司又以1000万元价格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增持后,甲公司共拥有乙公司40%的股权,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仍实施重大影响,甲公司还是按照权益法对这项投资进行核算。新增投资日,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总额为8000万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10的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甲公司新增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按照新增的10%的持股比例计算,占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0%X8000=800万元,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0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0
3.在新增投资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新增投资时的原账面价值大于按原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按照差额,应当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
例4: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11年8月15日,甲公司又以800万元价格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增持后,甲公司共拥有乙公司40%的股权,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仍实施重大影响,甲公司继续按照权益法对这项投资进行核算。增持前,甲公司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2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1800万元,损益调整20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400万元。新增投资日,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总额为8000万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10的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在新增投资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新增投资时的原账面价值是2200万元,增资后持股比例(40%)扣除新增持股比例(10%)后的持股比例(40%-10%=30%)计算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30%X8000=2400万元,差额为200万元,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4.增资之后,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小于按原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按照差额,应当调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
例5: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11年5月15日,甲公司又以800万元价格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增持后,甲公司共拥有乙公司40%的股权,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仍实施重大影响,甲公司继续按照权益法对这项投资进行核算。增持前,甲公司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6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1800万元,损益调整20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400万元。新增投资日,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总额为8000万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10的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在新增投资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新增投资时的原账面价值是2600万元,增资后持股比例(40%)扣除新增持股比例(10%)后的持股比例(40%-10%=30%)计算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30%X8000=2400万元,差额为200万元,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2000000
通过以上会计核算解析可知,投资方在投资和持股比例变动时,以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持有期间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要求,更加遵循和体现了完全权益法的核算原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人民出版社,2010.
2.王春儿.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解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0(12).
篇5
一、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使用范围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及对联营企业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原会计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可见新会计准则对权益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重大调整,权益法不再适用于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其变化原因,首先是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相协调,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存在控制关系时便形成了母子公司关系,作为企业集团的会计主体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已将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了合并,在合并报表中体现的是实质上的权益法,为了避免会计信息的重复,作为母公司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及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上应当采用成本法对子公司的投资进行核算。其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因此新准则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投资成本的初始计量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取得投资时,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第一,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该部分差额从本质上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购买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第二,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由以上规定来与原会计准则前相比,有以下的调整:
1.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比较基础是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再是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账面金额)份额。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此项规定推断投资后对其差额不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
例1:A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3000万元购入B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B公司2007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为5000万元,公允价值为5500万元。假定B公司的净资产全部为可辨认净资产。
根据原来的规定,有关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1000
而按新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3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B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份额(2200万元),因此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3.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再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例2:假定例1中B公司所有者权益为8000万元,公允价值为8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根据原来的规定,有关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3200
贷:银行存款 3000
资本公积 200
而按新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3000万元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400万元的差额400万元,应确认为当期损益。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3400
贷:银行存款 3000
贷:营业外收入400
三、投资收益确认是的变化
新准则规定,确认投资损益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加以确定。由于被投资单位个别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以其持有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的。而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时,是以被投资单位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所代表的是被投资单位资产、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在未来期间通过经营产生的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因此,在未来期间,投资企业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应以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有关资产对投资企业的成本即取得投资时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从而产生了需要对被投资单位账面净利润进行调整的情况。而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以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为基础,计算应享有或分担的利润或亏损,并对股权投资差额进行分摊,以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由此可以看出新旧会计准则在投资收益的确认方面有着较大的变化。
以前面例1为例,由于取得投资当日,B公司账面价值5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500万元,假如,除下表所列项目外,B公司其他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假定B公司于2007年实现净利润900万元,其中在A公司取得投资时的账面存货有80%对外出售。A公司与B公司的会计年度及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按直线法提取折旧或摊销,预计净残值均为0。
按新准则规定,A公司在确定其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时,应在B公司实现净利润的基础上, 对取得投资时B公司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差额的影响进行调整(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存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调减的利润=(1000-750)×80%=200(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调整增加的折旧2240÷16-2000÷20=40(万元)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调整增加的摊销额=1200÷8-1000÷10=50(万元)
调整后的净利润=900-200-40-50=610(万元)
A公司应享有份额=610×40%=244(万元)
确认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244
贷:投资收益244
原会计准则对投资收益的核算为: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900×40%=360(万元)
假设股权投资差额分10年摊销,应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1000÷10=100(万元)
确认的投资收益=360-100=260(万元)
确认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60
贷:投资收益26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100
除上述变化外,在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调整,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讨论。
篇6
【关键词】浅议;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
对企业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力下降,由控制变成了具有重大影响,或者是与其他投资人一起实施了共同控制,从而影响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笔者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解析转换的过程,包括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层面。在投资企业的个别报表层面,首先将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予以结转,在此基础上,将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追溯调整为权益法,具体来说是由成本法核算的一步(被投资方发放现金股利,投资方进行账务处理,否则不作账务处理)变为权益法下的7步(即比较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在被投资方享有的公允的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作比较;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投资方进行账务处理;被投资方发生亏损进行账务处理;被投资方发放现金股利时进行账务处理;被投资方因其他原因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应享有的份额,投资方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资本公积,或者其他综合收益;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因为发生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投资方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这是整个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核心思想,若将此处的会计处理全部弄清楚,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合并会计报表层面,按照2个层面进行处理,首先将原来成本法下的的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追溯调整成权益法下的处置,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是权益法而不是成本法,同时将个别报表层面的追溯调整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空买空卖。同时将原来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相关账户的金额转入到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下面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解析:
2015年1月1日,甲企业支付600万元取得乙企业100%的股权,投资当时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商誉100万元。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75万元,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2017年1月1日,甲企业转让乙企业60%的股权,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转让后甲企业对乙企业的持股比例为40%,能对其施加重大影响。2017年1月1日,即甲企业丧失对乙企业的控制权日,乙企业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假定甲、乙企业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
2015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长 60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0
2017年1月1日: 在个别会计报表层面
借:银行存款 4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600000×60%)3600000
投资收益: 1200000
对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追溯调整(把1步变7步,按步骤依次进行)
A:首先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和在被投资单位享有的公允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原来40%的初始成本为240万元,享有份额为200万元(500万×40%),通过判断,属于吃亏情况,不作账务处理。
B:当被投资方盈利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200000
贷:利润分配―― 利润 180000
盈余公积 20000
F:被投资方因其他原因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应享有的份额,即其他综合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000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00000
在合并报表层面共分为2步,第一步在合并会计报表当中,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是权益法,而不是成本法,因此要将原来的处置部分进行追溯调整,然后再处置,同时与个别报表已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
A:对已处置的部分进行追溯调整,调整后再处置: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0000
――其他综合收益 1500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50000利润分配 300000
借:银行存款 4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600000
――损益调整 300000
――其他综合收益 150000
投资收益 750000
借:其他综合收益 150000
贷:投资收益 150000
B:成本法下处置:
借:银行存款 4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600000
投资收益 1200000
C:追溯调整:
借:投资收益 300000
贷:利润分配 300000
第二步:对个别报表层面已经追溯的长KS进行空卖空买
借:长期股权投资 3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700000
投资收益 500000
借:其他综合收益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篇7
鉴于,协议各方均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人员(单位),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软件开发活动。并且,协议各方有意愿共同从事软件的开发工作。为了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原则指导下,订立本协议书,各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合作宗旨
为完成**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共同享有开发成果而合作。
第二条?合作项目和范围
协议各方共同开发**软件,合作范围包括软件的代码编写、调试、测试等开发工作。
第三条?合作方式
1.协议各方按照软件编程工作的正常分工进行编写,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软件的重大功能和事项,以免对其余各方造成履约困难。
2.合作各方应坚持勤勉努力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各方分别负责的软件的编程工作,并考虑到各方软件的兼容和接合。如部分合作人发生特殊技术困难,其余合作方有义务为其提供合理适当的技术帮助。
第四条?知识产权
1.各方编写的软件源代码、技术文档及汇编而成的程序本身,其著作权均由合作方共同享有。
2.合作各方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不得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否则,应对外承担全部侵权责任。
第五条?协议变更
1.经合作各方协商同意,本协议可以作相应变更;
2.任何合作方未经与其他各方协商,擅自变更本协议条款或者将本协议权利义务转让他人,均为无效。
第六条?禁止行为
1.未经全体合作方同意,禁止任何合作方私自以团体名义进行业务活动;如其业务获得利益归合作各方共有,造成损失按实际损失赔偿。
2.禁止合作方泄露本协议所涉及的相关商业秘密。
第七条?合作的终止
合作开发活动因以下事由之一得终止:
①全体合作人同意终止合作关系;②合作项目因技术原因,根本不能完成;③合作项目违反法律被撤销。
第八条?纠纷的解决
合作各方之间如发生纠纷,应共同协商,本着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原则予以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诉诸法院。
第九条?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应由合作人集体讨论补充或修改。补充和修改的内容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各方签署:
篇8
[关键词] 医院;全面预算;预算考核
医院的全面预算是指在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实行以科室预算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对收入支出及财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的统筹安排,使得医院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全面预算作为经营管理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是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其具有规划、控制、沟通、协调、业绩评价等几方面功能。本文将分析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思考。
1目前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1.1选取的预算方法不科学导致预算严重偏离事实
常用的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动态预算和零基预算,它们在编制上各有利弊[1]。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当然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的预算项目很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不同的业务发生特点和规律。如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方法来编制每一个预算项目,或者不按实际情况盲目地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易造成预算严重偏离事实的后果,同时也会导致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1.2预算执行不严格使预算失去了作用
目前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规范的文件只有1999年开始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且该制度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2],如制度只要求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对医院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资本支出等情况预算没有要求。目前除少数省级医院预算报主管部门审核外,其他县市级医院中近80%的医院没有编制预算,编制预算的医院有95%以上没有经过当地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审核。医院预算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情况不理想或根本无法执行,同时也使得预算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3预算考核与监督不力
不重视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医院资金支出可以不受预算的控制,预算管理没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大多数医院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医院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
2加强医院全面预算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从而使全面预算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2.1选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方法的选取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医院编制预算的方法有:基数法、零基预算法、绩效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定额预测法、标准预测法、比例预测法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事项来选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医疗收入的预算可采用基数法[3]和增量预算法,就是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考虑可能影响的因素来编制预算,如每年的收入自然增长、政府的政策变化、社会物价水平变化、机构变化等。对于医院的医疗支出预算应根据不同类别支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例如基建项目预算可使用零基预算法,保洁费和保安费等在预算期内相对固定的支出项目则可采用固定预算编制。药品费和材料费等与业务量及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可根据比例进行弹性预算编制。独生子女费、医院门诊挂号费等有一定标准支出数的费用可按标准预测法编制。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等应按照国家规定采用比例预测法。
2.2建立高效的预算工作组织
为了保障预算的有效性,要加强对医院预算工作组织的领导。建立合理的预算工作组织,它通常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执行部门、控制部门、责任中心等构成。具体划分为在全面预算管理职能组织上设立财务决策中心、会计核算中心、资产配置中心和内部审计中心。财务决策中心负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效益分析、研究和评价,为医院最高决策层提供财务决策支持与建议;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医院会计核算全面工作,及时准确提供财务报表及报告;资产配置中心负责医院投资、筹资活动及现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保证医院资产实现高效配置;内部审计中心独立于其他三个中心,直接接受院长领导,主要负责医院内部审核、审计监督工作,并对医院各部门预算进行审计。
2.3全面开展医院预算规划工作
由于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4],医院应从长计议、合理规划,才能发挥预算的作用。医院进行整体规划时应考虑医院社会及经济目的、决策者的道德观念与管理风格、运营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分析等方面因素。
2.4加大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力度[5]
医院预算编制完成后,就需要确保其得到严格的施行,就是要做好预算的执行与控制。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就应严格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有效控制,及时反馈。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进行跟踪监控,调查分析判定其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纠正行动,从而达到事中控制目的。
2.5建立健全预算考评与激励机制
全面预算应做好预算的考评与激励,参照执行结果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考评和奖励。并与相应的经济利益挂钩,使利益与相应的工作业绩紧密相关,以充分调动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医院整体效益的提高。如果激励制度不完善,往往会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丧失约束作用,甚至会使整个预算工作失去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M].第4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45.
[2]孙袁奋.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6,5(1):53.
[3]刘立强,方燕,王岚.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249.
[4]陈绍福,徐捷,胡志.医院管理学[M].第3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
篇9
一、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
(一)业务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缺陷
医院如果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那么通常应该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门诊业务收入的这种制度下的核算方法是根据患者来定。自费患者和医保患者的现金支付或刷卡支付计入收入,而对于病人欠费情况,则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单独记录在备查薄里。如果患者来交钱,则予以结算,否认不纳入核算。这种方式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医院的收入,药品的流动也因此出现帐实不符的现象。医院的另外一种收入是住院业务收入。对于未能按时全额支付费用的患者,医院财务只是按照其已交的款项进行核算,而对于药品的发放、记录则出现了脱轨现象,药房按实际领用的药品核算,财务按患者实际缴费的药品核算,两者间核算方法的不同必然不利于医院做好药品管理工作。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存在缺陷
有些医院规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按照实际买价和发生成本进行入账,计提根据的则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这样一来,会计账目的数值始终都是原值,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折旧损失,账面没有累计折旧科目,这样就导致某些固定资产的磨损得不到补偿,账面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差距,医院就会摸不清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和磨损情况,会计信息失真失实。
二、权责发生制在医院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一)完善医院业务收入的核算
关于门诊业务收入,医院在发生业务时,采用电脑记账,由专人对欠费患者进行分类。此类医药费的发票也由专人进行分类归档。进行会计核算时,设置对应明细科目,定期做好提取坏账准备。关于住院收入的业务会计记录,医院信息部门应分类明细统计患者的医药费。入账时,同样要设置专属的明细科目。准确记录反映患者的预交费用、实际费用等。对于已经出院但尚未交齐住院费的患者,医院同样要做好明细科目,仔细记录其欠的款项和原因,一定要避免重复记账。
(二)健全医院业务支出的核算
医院在未运用权责发生制前,业务支出按付款时间记账。比如,在记录支付的水电费时,医院是在付款当月进行成本记录的。有时候会多交几个月的费用,医院并没有将这些费用分摊在几个月中,而是一次性计入付款月,这样导致付款月成本偏高,其它月费用又偏低,出现失衡现象。医院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类问题,对于一次性支付的款项,会将其平摊到其它月里,并在账面上设置明细科目记录,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造成的成本失衡问题。
(三)加强现金流量的控制
当前,有些医院在记录现金流量时,借鉴了很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需要的现金流量报表。在现金流量表中,医院根据实际发生的收支进行具体分类记录。医院领导在看这样的现金流量表时,能够很好地查看获利情况,也方便分析医院当前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记录现金流量的报表能够帮医院领导做好更贴合实际的决策,更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医院现有资金的流动。
(四)强化固定资产的核算
医院在权责发生制条件下核算固定资产,要做好吸收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方法。设置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累计折旧,并按月进行,管理实现规范化和信息化,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比如大型医疗设备的磨损修复情况,避免净资产重复虚设现象。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清理时发生的费用,也要记账,强化对各类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记录。
(五)降低财务风险
医院之前的收付实现制,资金的收支记录是按实际发生的时间进行核算的。但在医院实际的业务活动中,有些业务是并不与资金的变动对应的,这样的情况就会给财务管理部门带来一些麻烦,财务部门也会比较被动,不利于控制财务风险。比如,医院的科研项目已经确定,但是经费尚未到账。收付实现制对这种情况的记账就会发生脱节现象,而权责发生制则会主动确立未来的应收或应付费用,加强财务储备,财务部门也可根据账款的实际发生时间进行管理。所以,权责发生制能够让财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变得主动,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六)提高资金使用率
医院运用权责发生制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的资金有两方面来源,一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二是医院自行筹资。权责发生制能够加快医院资金的周转速度,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分配,为医院创造最大的效益,更好地满足普通群众看病的需求。医院在权责发生制下,按照预算要求核算各项收入和支出,更好地控制财务风险,让有限的经营资金,产生更好的服务效果。
篇10
摘 要 遗传算法具有很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但是容易造成未成熟的收敛,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优势在于采用全局收敛的线性优化算法,唯一最佳逼近点唯一,二者结合的应用能弥补各自的缺陷。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到核电厂安全管理评价领域,建立基于遗传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核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对核电厂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有助于核电厂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对于降低核电厂安全管理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环境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核电厂 安全管理评价
核电厂的安全管理评价是对核电厂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的评价分析。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可以对核电厂的日常安全管理提供指导,为科学的开展安全管理提升提供参考。
利用遗传算法对RBF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保证了并行处理规模较大信息的能力,发挥了概括、联想、类比、推理等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因此常被用来处理复杂问题,并做出科学的预测。建立基于遗传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核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模型,既确保了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能力,又提升了安全管理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对于准确掌握核电厂安全管理现状,提升核电厂日常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国家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遗传算法和RBF神经网路原理
遗传算法于1975年,由美国的J.Holland教授提出。该随机化搜索方法借鉴了自然进化法则,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遗传机制。该方法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选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范围。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部分局限性:因借鉴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遗传机制,所以如果出现优势个体(局部最优解)时,就造成了过早收敛现象,也就无法搜索产生全局最优解;其次在经过多次重组演化后,容易丢失上一代的的基因片段,即同样造成无法得到全局最优值;再次传统的遗传算法通过杂交变异的手段,确定搜索空间,导致相似模式的数据种群占据优势,同样无法产生全局最优解。
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式神经网络,网络结构分为三部分: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它依据输入层少数的神经元(基础数据),利用隐含层(高效径向基函数),决定神经网络的输出层(预测数据)。隐含层(高效径向基函数),实际是通过利用高斯函数,执行固定的非线性操作指令,即将输入层(基础数据)映射到一个新的空间,通过输出层节点线性加权组合,输出形成结果。
输出函数为:
为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出, 为权值,二者的乘积累加和即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出。输入层、隐含层相互连接,其中隐含层为一系列同一类型的径向基函数(高斯函数)[3]。RBF神经网络由高斯函数表示为:
其中,Ci代表了基函数的中心, 代表了函数的宽度参数。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高斯函数的径向范围与 函数的宽度参数成反比。在实际计算中,函数宽度参数 的确定一般采用自适应梯度下降法确定,而确定Ci 、 、w的取值也就确定了为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出 。
二、对RBF神经网路原理的优化
依据生物神经网络的机理建立基于RBF神经网络安全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在不同网络传递环节选取恰当的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改进,以此得到安全管理评价的优化模型。但是在应用过程中RBF神经网络关键函数基函数中心值、网络权值等难以得到最优解,因此选择遗传算法,利用其优势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完善。
(一)最优基函数中心值的确定
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数据编码。将学习样本进行编号:1,2,3,……,N,进而从样本中随机选择M个数据为一组中心矢量作为种群中的一个个体进行编码。如下所示,以第i个染色体为例,神经网络的m应度函数 为期望输出 和实际输出 之差的绝对值累加和的倒数:
从上一代中任意选取两个母体进行交叉以此获得两个子个体,再将两个子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进行变异,染色体其他位的编号值用1,2,3,……,N,中任意值以一定的变异概率替换。将母体与子体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优势个体即完成一次进化。以此方式循环迭代,直到个体达到给定最大代数或满足给定的精度,此时个体则为最优基函数中心值。
(二)最优权值w的确定
权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实数编码值能够较好地反应现实情况,用一个数码代表一个染色体,一个染色体则代表一个X值;群体初始化,根据遗传算法的搜索范围将权值以 分布随机确定(-0.8,0.4,0.65,0.5);选取适应度函数,将输出样本的平方作为适应度函数:
根据遗传操作原理,采用染色体交叉变异,选择交叉的概率Pn、变异的概率Pm。
U11=(-0.8,0.4,0.65,0.5),U21=(0.3,0.7,0.6,-0.8),交叉:U21=(-0.8,0.4,0.6,0.5)变异:U22=(-0.8,0.4,0.5,0.5)
三、安全管理评价模型的建立
依据核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指标,建立基于遗传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核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其实现流程如图所示:
四、结语
本文建立基于遗传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核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对核电厂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有助于核电厂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切实降低了核电厂安全管理风险,并为核电厂科学管理,安全管理提升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赞.基于遗传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铀尾矿库安全预警模型[J].绿色科技,2015.3:243-245.
[2] 魏艳强.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公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2(1):17-20.
[3] 徐杰.基于遗传算法的RBF神经网络优化及应用[J].信息技术,2011(5):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