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泳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7: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蛙泳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游泳是非常好的体育锻炼项目,几乎对身体各个关节无损伤,适合各年龄段人群进行锻炼。蛙泳技术并非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敢下水,敢于实践,熟悉了水性以后就能很快掌握蛙泳技术。根据笔者这几年蛙泳教学的经验,只要遵循游泳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是零基础的初学者也可以很快掌握蛙泳技术。
关键词 蛙泳 技术分析 教学
学习蛙泳必须先要了解蛙泳的基本动作。蛙泳技术动作由手臂、躯干、下肢动作以及上、下肢动作的配合组成。蛙泳在行进的过程中身体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手臂、下肢的动作在不断变化。一个周期结束以后身体是平铺在水面上的,并且有一定时间的滑行,这个时候的身体姿态是两腿并拢,两臂夹住耳朵尽量伸直,眼睛正视下方。蛙泳的教学一般由熟悉水性、腿部技术动作教学、手臂技术动作教学、手臂与腿部的配合教学、头部换气与手臂的配合以及整体配合构成。 一、熟悉水性的教学
熟悉水性的教学不仅仅是蛙泳教学,对于初学者所有游泳教学都从熟悉水性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熟悉水性非常重要。有很多学习者不敢下水,下水以后很紧张,这些都是不熟悉水性的典型症状。对于初学者不能马上学习技术动作,而是必须先了解水的特性、水与人的关系[1]
熟悉水性主要是:水中有固定行走、无固定行走、有固定憋气、水中有固定漂浮与站立、水中无固定漂浮与站立等。下水是游泳的第一步,要鼓励学员勇敢下水,下水以后扶池壁来回行走几次,体会水的阻力和浮力,熟练以后不扶池壁独立行走。水中憋气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非常困难,主要的难题是鼻子呛水,在练习的时候可以一手抓住池壁,一手捏住鼻子练习,也可以戴鼻夹练习。水中有固定的漂浮与站立是熟悉水性的关键,练习者双手抓住池壁,深吸一口气把头放入水里憋气,先抬起一条腿,让另一条腿自己浮起来。在漂浮的时候两臂夹住耳朵,眼睛看正下方,收腹,身体呈一条直线,肌肉放松,这样才能更容易的飘起来。站立的时候两腿膝盖向胸前靠拢,然后下放,同时两臂前伸下压,双脚触地,一定感觉踩实池底再抬头站立起来。掌握了有固定的水中漂浮与站立以后无固定支撑的水中漂浮与站立就水到渠成了。 二、蛙泳腿和手臂以及上下肢配合的教学 (一)蛙泳腿技术动作分析及教学
水中漂浮练习熟练以后首先进行蛙泳腿的练习,蛙泳腿总共分三步:收腿、翻腿和蹬夹腿。收腿时候勾脚尖,以膝关节为轴,脚后跟向臀部靠。大多数初学者收腿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收腿时绷脚尖,收腿时膝关节向胸前靠,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漂浮蹬腿的时候非但不向前进,反而越游越向后。翻腿相对较为简单,收完腿以后小腿外翻,脚尖向两侧即完成翻腿。翻腿以后大腿发力,顺着脚尖的方向蹬出,腿蹬直以后迅速并腿。蹬夹腿的速度一定要快,这样才能有足够大向前的动力。一个周期结束以后不要急着进入下一个周期,应该是腿并直借着上个周期的惯性让身体飘会儿。 (二)蛙泳手臂技术动作分析及教学
蛙泳手臂一般分三步:手臂外划、内收抱水和伸直还原。手臂从伸直开始,掌心向外同时直臂向外侧划水,比肩略宽。内收臂时高抬肘,前臂以肘关节为轴向内划弧到小腹的位置,然后迅速向上抱水,前臂靠紧,手指到下颌的位置。内收抱水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肘关节后移,超过了身体的腋中线,这样抱水效果很差,导致后面换气困难。最后一步非常简单,抱完水手臂伸直到原来的位置就可以了。 (三)上下肢配合分析及教学
蛙泳上下肢配合是所有泳姿里面最复杂的,只有前面单个动作非常熟练的情况下才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可以先从陆地模仿开始,上体前倾,两臂前伸夹住耳朵,低头眼睛正视下方。胳膊先外划,外划胳膊的时候腿不动;然后向里内划抱水,这个时候收翻腿,手臂抱水结束同时腿到收翻的位置;手臂抱水结束以后向前伸直,伸胳膊的时候腿还是在收翻的状态,也就是腿不动的,胳膊伸直以后蹬夹腿,蹬夹腿的时候胳膊不动。最后结束动作是胳膊和腿都是伸直的,身体是平铺在水面上滑行,2-3秒以后再进行下一周期的动作。陆上模仿练习熟练以后下水实践,在学员练习的时候教练要时刻提醒,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 三、蛙泳完整配合及教学
胳膊和腿的配合练习熟练以后就是蛙泳的换气,蛙泳的换气也是各环节中最难的部分。只要前面各个部分练习熟练以后换气就变的容易了,贴别是手臂抱水的动作非常重要。换气的时候头和手臂的配合是关键:手臂外划的时候头在水里不动吐气,手臂内划抱水的时候抬头吸气,头随手臂前伸低头吐气。标注的蛙泳是一个动作周期换一次气,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次换气以后身体下沉很深,这样可以采用一次划臂两次蹬腿的配合,也就是换一次气蹬两次腿的配合,让身体充分飘起了以后再进行第二个周期的动作。动作技术掌握熟练以后慢慢过渡到一次划臂、一次蹬腿、一次换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换气很难掌握,一般需要借助袖飘来帮助练习者。开始的时候袖飘的气充满,随着动作的技术的熟练慢慢放气,最后完全除去袖飘,独立完成动作。 四、结论
(一)准确把握蛙泳各个技术环节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蛙泳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必须精确掌握各个技术环节并且指导其原理,教学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练习。
(二)蛙泳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原则。蛙泳的分解动作几乎都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熟练掌握上一个动作,下一个动作才能更加容易掌握,因此,一定要让学员把基本动作练熟练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篇2
[关键词]多媒体 蛙泳腿 教学研究
一、前言
游泳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在水中进行的,水环境的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游泳教学中,有利于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使用视频技术通过现场进行拍摄与“回放”,可以使学生看清自己蹬腿动作的全过程,并可运用动作的分解部分来掌握各环节技术的要点、难点,提高游泳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6级男生,选出不会游泳的学生30名,随机分为两个教学班,每班15人,将两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蛙泳的蹬腿教学。
2.实验法
﹙1﹚首先一起通过3次课的熟悉水性教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水中行走,跳跃,水中睁开眼睛,浮体与站立,滑行和熟悉水性的游戏等。
﹙2﹚多媒体设备的准备,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蛙泳视频教学片。
﹙3﹚蛙泳腿的教学为3次课时:第一次课,①给实验组观看蛙泳的视频教学片(腿部教学),教师同时讲解和做陆上示范动作;②让实验组学生在陆上做模仿练习;③让实验组学生下水扶着池边按照教师的口令做蹬腿练习。第二次课,①给实验组观看蛙泳的视频教学片(腿部教学),陆上模仿蹬腿练习;②让实验组学生下水按教师口令浮板做蛙泳蹬腿练习;③让实验组学生逐个浮板蹬10米的蛙泳腿,用数码相机录下蹬腿的过程。第三次课,①给实验组学生观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技术动作,同时对比、讨论,教师点评,指出错误动作;②让实验组学生做5*25米的蹬腿练习,每组后教师给指出错误动作,同时录像。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三节课的蛙泳蹬腿教学,技术规范的实验组有3人,对照组只有1人;动作基本正确的实验组有9人,对照组只有7人;动作有明显错误的实验组只有3人,对照组有5人;实验组都能完成25米的蛙泳蹬腿,对照组有两人。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好。
25米蛙泳蹬腿速度,能达到40秒以下的,实验组1人,对照组没有;40~43秒的实验组8人,对照组7人;43~46秒的实验组4人,对照组5人;46秒以上的实验组2人,对照组3人。表2结果表明,实验组的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蹬腿的次数可以推断出蹬腿效果和技术的好坏,表3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技术明显高于对照组。
四、讨论
1.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动作表象,领会动作要领
传统的游泳教法,很难即刻在学生头脑中变换为清晰的动作表象。而多媒教学除教师的讲解示范外,还采用视频教学片、录像、等媒体进行教学。瞬间的复合动作,可通过所播放慢动作和正常动作让学生看清楚。
2.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其蹬腿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的反馈主要来源于教师,其反馈过程长,中间环节太多,信息在这一反馈过程的各个环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多媒体教学中,除了教师反馈外,还通过播放学生练习时的动作录像来对学生实行反馈,学生观看录像的同时,就可得知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多媒体教学因其形式多变新颖能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习过程。
五、结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认为,采用多媒体进行蛙泳蹬腿的教学,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能更快地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领会动作要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玫瑾,董渝华.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375-377.
[2]张伯琥.思维,技能与体育教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3
摘要:游泳课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科目,亦是薄弱环节。针对当前高校游泳开展现状,通过对蛙泳分层次教学方法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分层次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水平较差学生,重视个性发展,为高校游泳教学提供实验参考数据。
关键词:高校;蛙泳;分层次教学;实验
现阶段,普通高校因教学设施有限,游泳课程的开展根据节气仅仅局限在每年的6、7月份,使得这一项目的开展受到的极大的局限性。因此,针对普通高校游泳课的实验性教学改革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试图通过蛙泳教学分层次教学法来弥补教学课时不足产生的教学效果差异。使基础较好的同学“吃得饱”,基础较差同学“吃得消”。使得大多数同学快速掌握这一技能,并为游泳教学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共同体育课蛙泳分层次教学。
1.2 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蛙泳技术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蛙泳技术教学。
1.2.1 通过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掌握的蛙泳技能水平与对照班对比。
1.2.2 通过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与对照班对比。
1.2.3 教学实验法:实验采取班级间对比法, 2014级共同体育游泳课女生 160 人。开班前,随机分成四个班,每个班40 人,两个作为实验班,两个作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对照班进行传统方法教学。对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技能水平进行测试、统计,如无显著性差异,认为实验对象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班级中已有蛙泳基础的学生学会自由泳比例有较大水平提升。
实验结果表明,已有蛙泳基础学生占教学总数的15%左右,原有教学模式下教师为照顾多数同学不由自主的会忽略已有蛙泳基础的学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结果是大多数同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基础教学的学生便会出现“吃不饱”,认为游泳课没有新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实验后数据表明每个班级有10%学生掌握的新的学习泳姿,即表明班级学生5-6人在游泳课的过程中学会了自由泳技术动作。
2.2 学生个体练习次数显著提。
学生练习卡练习次数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自主练习的次数由原来的平均每人6次提高到8.5次。分层次教学方法在课程初期的时候便将学生两人一组合理分配开,一个水性较好的同学搭配一个水性较差的学生,由此以来水性较差的学生恐水心理会大大降低,从而主动的增加练习次数。水性较好的同学也能从帮助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3 学生游进距离显著增加。
实验后数据显示,实验班班级考试成绩显示平均游进距离为15米,普通班级平均游进距离为9.6米,平均提高5.5米。普通高校游泳课的设置一般为一个月周期,按每周一节游泳课的课程安排,四次游泳课加6-8次的自主练习次数,能够达到平均15米的游进距离,其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2.4 换气次数增加。
游泳课的教学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学单从游进距离来分析教学效果是不科学的,相反,一味的盲目的增加学生的游进距离会增大教学危险性。实验过程中我们强调了对于呼吸的教学。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班级的平均换气次数达到5.97次,而普通班级的所用游进距离呼吸次数为3.65次。相对比普通班级,实验班级学生更加注重对于呼吸的学习。由此在游泳课结束后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其他泳姿的学习。达到技术教学与救生自救教学同步进行。
2.5 技术动作评分达标率提高。
游泳技术动作达标率有差异性。由于采用了技术动作的分层次教学,因此学生每节课都有要学习的重点目标,而不是像以前所有的动作会,所以在动作的汇总阶段学生手臂技术动作和腿部技术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更加协调,技术动作评分显著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蛙泳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其中学生平均游进距离,换气次数及技术得分均有所提高。低班的学生调动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水平较好同学能够学会自由泳,亦能帮助基础较差学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游泳课分层次教学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性比较强,从而提高游泳教学质量。
3.2 建议
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因场地设施,教师配备等不同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情况制定不同教学计划。
教师上课前要对学生进行细入了解,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制定分层次教学计划,不可统一而行,因每个班级情况各有不同,细节处要做调整,要做到对于每个班级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术了如指掌。
教师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次教学计划,科学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准备教学辅助工具。
普通高校游泳课课时有限,游泳池人数较多,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区域,游泳水平个体差异较大,按学生的水平分层次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科学、系统、全面考虑其相关的教学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游泳这一实用技能,培养能力,适应未来生活的需求,为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游泳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恒心 .“分层次教学”模式探析 : 以游泳课为例[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 .
[2]赞可夫 ( 苏 ). 发展与教育[M]. 上海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布鲁姆 ( 美 ). 教育评价[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8-25.
[4]纠正红 .“分层次教学法”在游泳课中的应用[J]. 中国学校体育 , 2003, (4): 21-22.
[5]宋元平.对“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7):39-40.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挖掘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把数学视为最难学的学科,数学的严谨性及逻辑性让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从一开始便有抵触心理,认为数学枯燥乏味,不喜欢做数学题.然而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如何有效地利用,挖掘其内在潜力,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开动脑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
一、准备把握教材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学生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其次,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①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②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③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④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最后,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
二、运用活动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三、挖掘教材中实验素材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在新教材中设置了适当的实验素材。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这里带有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所以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得出结论,发现新知识,则更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此外教师若能在实验后把其知识引伸到实际生活中,则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价值。
四、挖掘新教材中例、习题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决策树;数据挖掘;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TP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13-02
Data Mining in Network Education Based on Decision Tree
YANG Hong-ying, LUO Huan, HE Qiang
(College of Network Edu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After a decade of network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education and student data accumulate by network education colleges. After data preparation and data pretreatment, the adoption of date min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ecision_tree can find related study regularity, which help teacher adjus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improve network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 decision tree; data mining; network education
绝大多数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数据库方式管理学生,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数据无法为教学提供更好的反馈,无法帮助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1 数据挖掘简介
1.1 数据挖掘定义
目前比较公认的对数据挖掘的定义是: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有趣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模式和知识的过程[1]。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邻近搜索、规则推理、模糊逻辑等。
1.2 数据挖掘过程
数据挖掘过程一般需要经历确定挖掘对象、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应用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这些阶段需要多方面人员配合,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重复多次。
2 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的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2.1 确定数据挖掘对象
定义下清晰的挖掘对象,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是数据挖掘的第一步。
可以选择网络教学多个方面进行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例如,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等与成绩的关系;分析学生平时学习活动与期末成绩的关系;分析学生专业与基础课成绩关系等等。
本文选择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平时成绩、期末英语成绩与英语统考成绩的关系。
2.2 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对于数据挖掘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数据的预处理阶段,单纯进行数据挖掘将成为一个盲目的搜索过程,可能会得出毫无意义或错误的结果。数据准备工作占数据挖掘总工作时间的80%左右。数据准备大致分为3步:
2.2.1 数据选择
在数据挖掘的数据准备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挖掘任务和数据进行深入理解,初步寻找有用特征,以缩减数据规模,在尽可能保持数据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精简数据量。通过数据选择可以使得数据的规律性和潜在特性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数据挖掘时我们并没有使用所拥有的所有数据。有些数据对象和数据属性对建立数据挖掘模型是没有影响的,我们没有引入,比如学员的籍贯等等,加入这些数据时会大大影响挖掘效率,甚至可能导致挖掘结果的偏差。我们从学生报名数据表中提取了学生性别、年龄、所属学习中心等可能与英语成绩相关的数据,从平时成绩数据表中提取了学生的英语平时成绩,从期末成绩数据表中提取了学生的英语成绩,从统考成绩数据表中提取了统考成绩。
2.2.2 数据预处理
选择数据后,研究数据的质量,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并确定将要进行挖掘操作的类型。对数据的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清洗,解决数据中缺值、冗余、数据定义不一致等问题。对于空值,我们首先翻阅纸质文档,补齐所缺数据。若纸质文档中也无此项数据,我们采用平均值填补法填补空值。
在数据预处理中,我们还将年龄和分数等分段转换成等级,例如将百分制的期末成绩按“100-86、85-71、70-60、60-0”换算为“4、3、2、1”;将三十分制的期末成绩按“30-21、20-11、10-0”换算为“3、2、1”。
2.2.3 分析模型的建立
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分析模型。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分析模型是针对挖掘算法建立的。我们选用决策树挖掘算法进行分析。所谓决策树就是一个类似流程图的树型结构,其中数的每个内部节点代表对一个属性(取值)的测试,其分支代表测试的每个结果;而数的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类别,树的最高层节点就是根节点。[2]
2.3 数据挖掘
这一阶段进行实际的挖掘工作。启动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建立一个analysis service项目。
创建数据源:与整理好的数据所在数据库建立连接,将其设置为数据源,命名为english.ds,如图所示。
创建数据源视图:选择视图view_english新建数据源视图,命名为english.dsv,如图2所示。
创建数据挖掘结构:首先选择“Microsoft决策树”为数据挖掘技术和选择前面步骤建立的数据源视图,然后指定view_english为事例表,最后设定定型数据为键例、输入列和可预测列。
3 结果分析与应用
根据最终用户的决策目的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把最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对于数据挖掘阶段发现的模式还要经过用户或机器的评估,对于存在冗余或无关的模式要将其删除;对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模式,则需要退回到上一阶段,如重新选取数据、采用新的数据变换方法、设定新的参数值,甚至采用其他的数据挖掘算法。另外,数据挖掘面对的最终用户是人,因此要对发现的模式进行可视化,或者把结果转换为用户易懂的其他方式。
从图中可以分析的得知:
1)Grade属性与student center属性依赖关系最强,其次是ordinary result属性。即学生统考通过率与年龄属性和学习中心属性关系最强,与其他属性如性别等属性关系不强。
2)study center='19'的同学统考考试通过率远低于平均水平,即学习中心代码为19的某学习中心通过率远低于平均水平
3)ordinary result='1'的同学统考考试通过率低于平均水平,即平时成绩小于10的同学的通过率低于平均水平。
4)ordinary result属性即平时成绩比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自然属性如性别等更能判定和预测学生统考考试通过率
将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员和教师。教学管理员对学习中心代码为19的某学习中心即时提出了要求,要求该学习中心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其他教学辅助工作。
4 结束语
网络学院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只是期末终结性评价即期末成绩。通过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对学生统考成绩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平时成绩比期末成绩更关键。根据此研究结果,教学管理员和教师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平时多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提高了网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室资源;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22-01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仅要利用好校内的教学资源,也应关注校外的物理教学资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将其本身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发挥,在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中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依赖各种教辅资料,对教材本身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和深入; (2)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造成对传统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不重视,未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实验室资源,未能将多媒体资源与实验室资源有效结合;(3)忽视了生活中物理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感性认识的建立和丰富,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4)对教师和学生这些人力资源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强烈,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教育。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一些看法和具体做法
一、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教材是重要的文字教学资源,物理教师应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充实物理教学的内容。如将课本中“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信息库”等内容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生活,讲一些有趣神奇的物理现象,将现代信息技术前沿科学的物理渗透其中,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学资源的课内整合。
二、实验室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教师们也大都以此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3、鼓励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三、多媒体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为教学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动力,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提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物理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或图片,以此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生活中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物理教师要巧用家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善用自然中的教学资源,活用科技领域的教学资源,使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并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五、教师和学生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篇7
关键词:数据挖掘;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012-02
虽然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教学管理的数据,但是对这些数据的利用还只是停留在分析表面信息的阶段,而且教师的评优评先也是以此为依据的。然而实际上,有很多重要的信息都隐藏在这些数据中。所以,怎样深入的利用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是目前教学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数据挖掘概述
人们通常数据挖掘(Data Mining)称为数据的开采,以全新的角度将相关的技术领域紧密结合是其建立的主要基础,而在这其中则主要包含了数据库技术、知识发现技术(KDD技术)、数据统计技术等。将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库进行搜索,同时对搜索出的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后,对其中利用价值以及具备潜在利用价值的进行存储,这样对数据进行挖掘以及高级处理就是数据挖掘主要的工作原理。而数据挖掘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首先,在浅层次上。在进行数据挖掘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数据探索功能以及数据报表功能等,进相关数据分析的结合使用,其中通常会应用多维数据分析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进行联机数据分析的处理,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相关参考数据。其次在深层次上。其主要的目的是将在数据库中隐蔽性极强的数据探索出来。在针对高校数据的挖掘和索取时应用这一方法,不但可以将更加全面的参考数据提供给人们,同时也实现了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合理的应用。
2数据挖掘方法
2.1传统统计分析方法
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判别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探索分析以及支持量分析等几方面的数据分析。而先由用户提供所需要假设的相关数据,而后再通过系统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数据验证,就是传统的统计分析的主要原理。而且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自身存在的弊端也相对较多,比如相关的数据必须经过验证之后才能进行使用,而且为了确保数据探索时的真实性,需要用户不断地进行操作。而在广泛应用的统计学理论中,支撑矢量机(SVM)就是人们探索出的新型的学习方法,其主要是以风险相对较小的计算学习理论结构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学习机的广泛应用能力。
2.2机器学习方法
归纳学习法、以范例为推理基础的方法以及贝叶斯网络方法等是机器学习方法最常用的三种方法。以范例为推理基础的方法其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实验的方式对已经制定的问题进行解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将范例推理和最近邻原理相结合是我国机器学习法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另外,一多关联规则为基础的分类算法也是效率相对较高且适应功能较强的机器学习法。
2.3数据库方法
数据库方法主要有以可视化多维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方法、OLAP方法以及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等三种方法。
3数据挖掘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标准和教学目标,对学院教育学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检测与考核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根据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
3.1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包括数据选择和数据预处理。1)数据选择。确定最终的任务对象并根据相关用户的需要,提取原始数据库的数据形成实际的目标数据就是数据选择的最终目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号、职称、学历、年龄以及教龄等基本信息都是从院校的教务系统中提取的,相关数据提取完成之后再提取最终的评价数据。2)数据预处理。去除噪声、缺失值以及删除一些无效的数据就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比如,如果学生对教师评价时出现了极端的0分或者100分的话,就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此外,如果因为学生的学号或者班级号等内容出现了缺失,而造成的缺失值可以对其予以忽略;一旦造成最终评价结果的缺失,那么就必须对相关的数据及时的进行处理。
3.2数据挖掘
将已经获得的所有的数据进行挖掘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挖掘。1)内部挖掘。当前,学生评价是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其主要是针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模式进行评价,经过对学生评价数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挖掘分析,就可以将其在的关键指标明确。2)内部与外部特征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通过采用关联规则,实现了对学生评价数据和教师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学历、年龄以及支撑等数据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将挖掘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数据准备。通过随机抽取某高校的500份学生评教数据,并将职称、年龄以及评教分数等相关的数据信息调入数据库。一般情况下评定分数以及年龄都属于数值型数据,而职称则为文本型数据,那么就可以将这些数据先转换为布尔型,然后再进行相关数据的离散处理,并对评定分数和年龄进行分组,例如将年龄分为M1[24,29],M2[30,39],M3[40,49],M4[50,60]四组;评定分数分为N1[90,100],N2[80,89],N3[60,79],N4[0,59]四组;将职称的级别分为G1初级,G2中级,G3副高,G4t高。从而实现了在数据准备的阶段就奠定了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第二,关联规则挖掘。如果所获得的评定分数为[90,100],那么就证明其课堂效果相对较好,同过挖掘技术以及关联规则算法的应用,可以及时的发现并掌握教师课堂效果的基本信息。第三,模式评估,就是对关联规则信息进行初步的挖掘。例如表1是某高校应用B/S结构,经过对原始的数据片段进行网上评教,得出实际的数据,表2是教师基本情况。
其中SID是学生编号,TID是教师编号,CID是课程编号,--I是各种评教指标,J是总评,数字代表对应的分数。这里以表1中的B列指标为例,建立关联函数。
按照上面所讲述的关联函数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教师学生评教的平均分数为89,而这项指标的平均分数为10,总分数应该为15,而对其中影响较大关键因素的百分比必须至少达到a=9%,则x=10/89=11%,b=15/89=17%,X0=,X=代入关联函数,得f(x)=0.48>0,这样也就进一步证明了这项指标对教学评价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将相关的重要因素与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关联。同时将职称、年龄以及评教分数存入相应的数据库,并将其转化为布尔型-引。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搜索,发现在所有的数据中一共有5条大鱼或者等于90的评定分数,如果将其最小支持度设定为5%,那么其最小的可信度就是18%,经过这样的数据挖掘,可以看出实际年龄M2[30,39]所取得的评定分数为Nl[90,100]的可能性是36%,支持度是9%”,“职称为G2中级,评定分数为N1[90,100]的可能性是27%,支持度是10%”初步结果。最后再利用相关的模式评估,通过进一步挖掘发现31-49岁年龄段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经验十分的丰富,而且其所获得的支持度和可信度也相对较高,这些都为高校的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对于可续合理的安排和调配师资资源为学生服务具有极大的帮助。
篇8
关键词:科学教材 人文因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10-01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有限,只针对相关的科学公式、概念以及定律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情感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挖掘教材,增强学生体验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只有让学生亲身去探究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会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探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部分,并合理安排课堂内容,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之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丰富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目的。
比如说在学习《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教学工具,让学生自主去研究浮力的性质,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再简单的事情都要通过自主探究去验证结果,这样不仅可以轻松掌握知识,还会有全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二、加强学生合作,重视交流
“交流与合作”是科学课程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1)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对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比如说在学习《电路探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为各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路设计,连接电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减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获得更多知识。
(2)探究过程中,合理划分任务,通过合理分工增强学生责任感,明确自身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任务,并合理划分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并形成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合作的意义,并且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明确自身在合作分工过程中所处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动物的行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对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反映,了解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及这些动物行为所表达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做观察员,让字写得好的同学做纪律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做汇报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挥自身能力,加强团体合作。
三、勇于创新,注重养成学生个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品质,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并且养成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信息,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说在学习《空气与生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刻的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除了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倒水比赛,将学生分为几组,并为学生准备一些大口瓶,让学生通过自由操作,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教师在设计情景时,应该予以学生足够的创新自由,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养成快捷的思维方式。
四、突破教学定式,严格尊重事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事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能一成不变,要敢于突破定式,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让学生一味的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五、珍惜生命,关爱自我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寻教材中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关爱自我。在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宇宙、生物现象的活动,通过对植物、动物等活动的观察,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生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珍爱自己的生命,并进一步养成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之情。
比如说在学习《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这些内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全过程以及动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自行去培养植物,养育动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植物、动物生长的不易,并且能够逐渐养成爱护动物和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
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对环境生态的保护要从小培养。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从教材中探寻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养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比如说在学习《保护土壤》等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目前人类破坏环境的资料,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科学教育是以科学为手段,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科学的人文精神,这在当今社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加热爱生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篇9
拔河绳闲置了吗?我们除了经常用它在体育课上开展小组拔河对抗活动外,还把它用于一些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去,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与作用。
1 冬季长跑“一线牵”
把全班学生排成一路纵队站在跑道上,将拔河绳拉开摆放在学生右边的地面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集体蹬下各自用右手抓起拔河绳开始慢跑1000米热身活动;又如在耐力跑的小组练习比赛中,采用小组成员“一线牵”的方法,看那组成员“一个不少”先到达终点(以拔河绳末端为准)。采用这种“一线牵”的耐力跑练习方法,不仅有趣味性,而且具有学生相互之间的鼓动性和鼓舞性,还具有学生个体于班、组集体间关系处理方面的教育性和包容性等育人作用。
2“拉网捕鱼”兴趣高
“拉网捕鱼”活动性游戏通常都是以学生手拉手的方式组成“鱼网”,可往往是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出现“松手散网”现象,不仅影响“捕鱼”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活动兴趣。我们“请”来拔河绳协助帮忙,让“组网”的学生双手紧握拔河绳,视拔河绳为鱼网“纲绳”,这样就不会出现“散网”现象,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活动效果大大提高。
3“长龙舞动”过大年
民间传统舞龙运动项目进体育课堂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现实中,学校不可能配置这样的道具器材,怎么办呢?我们把长长的拔河绳当成一条龙,将其捆绑固定在自制的武术棍棒上,让学生模仿舞龙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长龙舞动”过大年的喜悦乐趣。这种活动方式时而走进体育课堂,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而且也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群体活动形式。
4一根绳索“过险河”
在篮球上进行一根绳索“过险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特殊攀爬动作方法与技巧。具体做法是把拔河绳牢固地梱扎在两根篮球架的支柱上,绳索高度距离地面1~1、5米之间,在绳索正下方的地面上摆放一排体操垫子,然后教会学生背朝过河的方向站立,先用双手握抓紧绳索,再身体后倒将一脚抬起放搁在绳索上,接着将另一只脚也同样抬起放搁在绳索上,通过双手交替向前抓握移动身置的方法渡过险河。
5“套挂树架”练爬绳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Warming Up;作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4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NSEFC)教材中的Warming Up部分,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其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带着问题以探究者的姿态积极投入单元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取新的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NSEFC教材的特点
NSEFC教材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选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教学内容、教育思想、课时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从“做中学”、在“学中用”的乐趣。NSEFC教材每个单元的板块设计都是为完成某个特定的语言任务而提出不同的话题。这些板块包括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ing language(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Warming Up板块居各个板块之首,它的编排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每个板块都是围绕话题而展开的,内容主要涉及听说、阅读、语法和写作几个部分。NSEFC教材为高中英语教师实施创新性教学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二、Warming Up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NSEFC教材中,按照单元各板块的编写意图,Warming Up是作为单元话题的导入,放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Warming Up是整体教学的第一步,对该单元主题的学习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设计任务等形式使学生对该主题形成初步了解,向学生介绍与该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可以对接下来其他板块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它仅占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拓展教材内容,提高综合能力
首先,对Warming Up的教学能使其与本单元的主题恰当而及时地衔接,并适当补充新的、必要的背景知识,为本单元的其他教学内容提供知识储备,从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Book2,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 Warming Up部分选登了各种食品的图片并进行了分类,还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健康饮食的理解。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并对话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健康饮食的“信息库”,为进一步的学习进行铺垫。其次,Warming Up部分以话题等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些任务型活动,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进行新的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表达,同时也使学生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方法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这些都为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构建了平台。
2.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NSEFC教材Warming Up部分大多采用了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涉及到的知识和所需的语言水平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谈论的话题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这一环节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 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都承载着某种特定的价值,课程本质上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NSEFC教材中,每个单元Warming Up的内容都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这种引导涵盖了爱国主义意识、思想道德、法制、科学、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等各个层面,旨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乐于与他人沟通合作,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Warming Up教学设计的思考
笔者认为对Warming Up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原有的设计,而应以各种教学法为基础,大胆创新、整合素材,采用多种方式对Warming Up进行设计。
1. 整合创新,讨论为主
NSEFC教材中Warming Up的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讨论、强化语言运用和熟悉单元知识结构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内容覆盖面广,操作性强,是为后面的Pre-reading,Reading和Using language作铺垫的。如Book 5,Unit 5 First aid中的Warming Up,其六幅图片描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故。这些小事故虽说常见,但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应的急救常识,或者有些学生可能对其中个别小事故的认识较为肤浅。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大胆发表各自的看法。除了这六幅图片外,教师还可向学生呈现一幅Burned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What should we do for a burned person?从而为学习课文First aid for burns作好铺垫。讨论中,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拓展学习的渠道,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 结合实际,适当增减
在Warming Up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调整教学进度,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适量增加一定的课外词汇,或对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如Book 6, Unit 2的主题是“英语诗歌”,但我们的学生很少接触英语诗歌,对它的了解也几乎为零。因此,在这一单元Warming Up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两首英语小诗Magic words(神奇的语言)和Little star(小星星),鼓励学生大声朗诵,仔细体味其中的韵律和意境。这两首小诗内容简单、朗朗上口,尤其是第二首,由于其韵律与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极为相似,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把握其节奏,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这些内容的添加使学生对英语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诗歌的热情,为其他板块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转变角色,调度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潜能才可以真正充分地得到挖掘。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在Warming Up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更多地采用引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Warming Up板块虽小,但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打破陈规,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