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5: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篇2

美育教人如何做人,启发学生求知、爱美、扬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各类艺术作品鉴赏,可以形象地教育和激励学生,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弘扬美德。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是美术德育功能和本质所决定的。人类的劳动过程创造了精神文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同样,艺术发展也起到了德育及美育的作用。如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曲》、潘鹤的《艰苦岁月》、《小八路》等艺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他们通过学习感到兴奋、崇敬、自豪,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先烈的敬重,爱国主义自然而然在美育中渗透。教师要让广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结合起来,达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美术教育与德育的社会历史使命。

二、美术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自然世界是通过多学科及艺术形象再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美术教学中的智育功能是由美术学科艺术性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智育[第一论文dylw.net]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思想方向和创造方向形成的。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发展智力,因而,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与社会积极联系起来。经常处在美的陶冶之中和在单调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智力及思维发展明显不同,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探索兴趣和愉快的情感,这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智育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力。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三、美术教育中的美育与审美功能

美学即审美之学,将“审美”实施于教育中。美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提高品德素养,将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转化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人类的审美观受时代地理位置、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古代人认为美的现代人不一定认为美,外国人认为美的中国人不一定认为美,出现这些差异,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然而,人类也有共同点,即共同的基础语言形式美,共同的美感享受,共同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观念呢?

1.培养学生正确欣赏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传统文明与现代优秀文化艺术珍品中汲取美的内容。可从社会美、大众美到艺术风格美、形式结构美、内部情感意蕴的鉴赏中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欣赏幻灯片、图片,阅读中外艺术理论常识,广泛采取感受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再借助想象、联想,通过理性参与分析作品内容感情意蕴,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达到情感共鸣。

篇3

【关键词】美术 综合素养 测评 题型 策略 反思

近年来,关于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争论的焦点不在专业考评上,而集中在比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上,甚至有人称,综合素质考核是近年来青歌赛的唯一看点。到底是什么样的考题,引发大众如此趣味盎然呢?我惊喜地发现,考题中有不少涉及中外美术知识的内容,这不正是高中生应具备的美术知识吗?于是我考虑借鉴《青歌赛》的综合素质测试的形式,在高中美术课开展多元化美术知识综合考察,希望借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是为激发社会的学习热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而组织的活动,一直广受欢迎。然而在高中美术课中,这样的综合测评并不常见,美术素养综合测评既带有几分娱乐,同时也类似各学科的司空见惯考试测验,为了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我尝试把传统的考试测验以新的方式溶入美术教学中,期待产生有趣有效的碰撞,并从反思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测评的背景与现状

近年,普通高中课标研制组对北、上、广等地区的部分高中美术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善于运用多种欣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教师人数教少;高中教学的资金投入较少,教学设备落后;课程的评价片面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针对本校的高中美术课程现状进行了一个对比分析。

本校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学校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美术学科的教学条件在广州市属于先进水平,共有三间功能完善的美术室,包括:绘画室、工艺设计室和美术授课室,学校统一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画材画具,这一切为高中的美术模块学习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高中每年级共设8个班,其中重点班2个。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方向,我在高一进行了一次关于对美术四大学习模块喜欢程度的调查问卷,参加统计人数共433人,有效问卷430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

1 、约71%同学都能喜欢美术知识,29%的学生对各类美术的兴趣属于一般以下;

2、不喜欢的美术的模块主要是绘画与工艺;

3、普通班喜欢美术的同学略高于重点班。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了良好的美术学习条件。但是在美术课堂也时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有个别学生上课时趴在课桌上睡觉;要求集体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无兴参与,甚至有些学生完全被窗外运动场上的体育课吸引;某些平衡班美术课堂上纪律也不如人意;重点班的同学虽能认真听课,但是动手能力较差等等。这一切都表明,29%的不太喜欢美术课学生,极有可能不配合老师上课。有据于此,在高中美术课中探索创新教学和有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高中学生按要求取得学分的评价标准相对比较单一,并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多元化的美术素养测评是我在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既是对高中学生美术模块学习的检测,又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高中美术模块教学策略,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测评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高中美术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课程内在价值的评价、课程背景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与课程成果的评价,高中美术素养测评正是成果方面的评价,这种目标式的评价是由泰勒创导的评价模式,泰勒认为:评价必须是针对学生行为而进行的两次以上的活动。

测评活动是指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力求丰富和创新,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和学生认知范畴的美术知识题,充分利用美术课堂的设施条件,实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互动的教学活动。美术教师在测评的过程中能观测到学生的行为,从而起到启发、监督、沟通、分析引导的作用。测评同时是高中美术其他评价形式的加分性评价,最终实现课标创导的"多主体评价"。

美术素养测评,应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测验。测评得分是在传统美术考试的基础上的加分。是高中生在模块学习之后对美术综合素养的检测,设计相关的测评原则:

原则一:抽号选题,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重视答题;

原则二:测评为开卷形式,测试的过程同时是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原则三:根据题目难度设计分值的大小,提供答题法宝,如打电话给亲人咨询或求助同学共同完成等有趣的环节。所得分数累计在学期总评成绩中。

有关测评的内容与题型

2.1 关于测试的内容

1、教材中提取内容。

所用教材为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鉴赏》、《绘画》、《工艺》、《设计》四套书。从教材中进行知识整合,挖掘知识点设计成试题。而这类题目,几乎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更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可以轻松在互联网上下载,一切都要自己原创,并且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题目的合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等。教师要精读课文,细细琢磨,反复推敲。才能设计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富有美术独特视觉的考题来,提高学生答题的热情。

(1)设计知识题。

例题1:请说出A B两种插花分别是什么风格?为什么?(选自《设计》P49页插花内容)

题型分析:选择与论述题,学生通过插花作品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从造型和意境美方面分析其理由。

(2)绘画知识题。

例题2:请将素描的5大调子填入字母代号处。(提示:暗面 明暗交界线 受光面 反光 投影)(选自《绘画》素描P30页)

内容分析:让学生理性地分析素描的基本明暗原理,了解素描作品的明暗层次变化与形体的关系。

(3)鉴赏知识题。(选自《美术鉴赏》后印象派P111页)

例题3:请找出哪幅作品不属于凡高的?(答案:B)

内容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比较鉴赏法,对凡高作品的形式美感进行观摩,并进一步分析作者独特的生活背景、曲折的绘画经历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作品风格,寻找出异样的作品。(工艺知识题略)

2、拓展课外的美术知识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提出: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观摩实际体验,丰富阅历和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所积累的经验。在测评内容上教师应扩大学生关注的范围,开启学生的记忆,激发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例题4: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点,它是人体美的基础之一。请说出除列举之外的另两个人体黄金点。

内容分析:鼓励学生关注一切美的事物,并且把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人体结构得出结论。

2.2 关于测试的题型设计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不能让学生去做枯燥乏味的试题,在试题形式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地挖掘美术与考题的创造性与关联性。该测评在题型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创意:

创意一:图文并茂,美化题面。据专家分析,图形图象最能激发人们的记忆功能。图片使用增强版面美感,结合文字的使用更能排列出精美的版面。由于学生早已经厌倦了题海战术,但是对图片式的问题倍感新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美术课要突出表现其审美功能,表现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图片唤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

创意二:题目设问,标新立异。美术题目的设计尽可能丰富多样,发挥美术教师的创造能力。让传统的题目以新颖的方式出现。(如普通的填空题可以转变成图片提示填空题,强调视觉的表现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题:填空题,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 )会见中国画大师( )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 )人有艺术,其次是( )有艺术,当然,( )的艺术又是源自于( )。第三是( )的黑人有艺术。"(答案:毕加索、张大千、中国、日本、中国、日本、中国、非洲)

创意三:动静结合,开拓思维。除传统的选择题和论述题外,还可以增加视频题和动手题。设计丰富而新颖的综合互动题型,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胜心理,达到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

例题1:请看视频,说出动画片的片名,并且说出哪部影片明显受到敦煌壁画的影响。例题2:请设计一款台灯,并分析设计的功能。

3.测评的成效与反思

在高中综合素养测评实施过程中,因为每位同学都很在乎自己的答题结果,所以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遇到难题时也能坚持探索。以下是学生在十道测评题目中的课堂表现记录。

高中多元化综合测评学生课堂表现表

据表结论,学生对各类知识内容和问题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但答题过程始终保持亢奋情绪和好奇心理,学生的学习思路大都能按教师的既定思路走下去。可以说,测评课是一节积极而成功的课。但是,深入探讨测评的本质,仍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某些班在答题过程中,会出现情绪过分激动的吵闹现象,使得教师不得不暂停测评进程,进行课堂管理。从答题结果上看,虽然大多能答对,但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卷形式和在同学相互提示的情况下完成的。从答题者对美术知识问题的各种表现和反应中,可以发现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关于概念性美术知识问题。

在测评中显示该类的题目(如题1、2、、4、6),学生完全要依赖课本,无法从自己的记忆中应对问题,甚至不少学生连翻看课本都难以找到相应的知识。遇上有关作品点评和鉴赏的问题,学生更是哑口无言。可见美术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取得应有效果。

美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知识是我们思考和交流美术创作以及欣赏的工具,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提升美术学习的质量。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重感悟、重比兴甚至还带着某种神秘与朦胧。教学中,通过各类美术作品唤起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山东的肖钢老师执教的《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一课,就是从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形象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欣赏各时代的名家名作。又如笔者执教鉴赏课《格尔尼卡》一课中,用悲怆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回顾汶川地震的画面,问学生有无受伤的体验,将这些体验中延伸至对特定的作品的鉴赏,真正唤起学生真实感受,才能对作品保持持续的记忆。中学美术知识在于感受中逐渐积累,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多种形式的作品鉴赏活动,学习美术用语去表达对作品的认识,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精神,逐步改善学生美术知识匮乏的现状。

2、关于美术课堂管理问题。

高中综合素养测评这样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气氛热烈,充满欢声笑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期待而专注地看着屏幕出现新问题,或是讨论,或是翻书,或是大声喊出答案,热闹非凡。当老师要公布正确答案时,课堂鸦雀无声,大家翘首以待。无论是教与学,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可是在某些平衡班,老师却享受不起来,但凡每一道新题目出现,个别学生总是过度争吵、喧闹、讲笑,老师甚至听不到答题者的声音,不能继续完成下一道测评,就这样,原本精心策划的教学被淘气的学生完全搅乱了。老师尝试努力地管理课堂,也只是出现短暂的配合,教学工作深受影响。类似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深思。

课堂活跃有时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引发学生去思考,教师要在"活"中务实,要在"闹"中取静,要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教学活动中。艺术课标指出:"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在这节课中爱吵闹的学生并不是刻意破坏课堂秩序,是他们过于兴奋,过于激动的表现,跟随教学的内容,用一种他们习惯的过激方式去表现自我。如果老师关注他们的兴奋点,体会他们的心境,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或是特别给他们一次答题的机会,鼓励他们的参与,向他们示以宽容的微笑。这样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回到问题的焦点上来。不宜一味地批评与训斥,以免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保持与学生紧密接触的美术教师,在教学现场就能有临场应变能力和开放的心态。发挥教师应有的教学机智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把握与驾驭的核心,是学生重要的人文教育的关键。

3、关于开放性的设问在教学中运用。

测评题目:"请点评作品《蒙娜丽莎》的美。"学生遇到类似的设问总感到有难度,无法用自己关于"美"的标准去品位经典作品,这样的问题显然忽视了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主观性。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吗?为什么?""如果给《蒙娜丽莎》换上一件华丽的衣服,你觉得会更美吗?"这样的提问能启动学生的思维,问题难度化解,容易引出正确答案。设问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和因果关系探寻,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时常生搬硬套将美学概念介绍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理解和记忆,学生很难与内在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时应该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环境,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微观进入知识,也要帮助他们从宏观地把握知识关系。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更要尊重学生的结论,只要他们的结论能够自圆其说,有较充分的理由支持,就应给予肯定。教学活动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美术知识。

从美术素养综合测评的种种现象中,笔者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众多的题目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这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注重从测评的教育现象中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改善和创新是美术教师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过程。这样的多元化美术素养的综合测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实施活动的多样性。活动最终价值不在于测评结果,测评过程就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老师举一反三地反思,为深入研究适合本校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认真总结经验,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美术课。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 尹少淳 教学策略系列之四 分类美术教学策略 中国美术教育2011,1

篇4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篇5

[论文摘要]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应用的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影视教育资源与美术欣赏课 

 

所谓资源,就是资产的来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有直接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之分。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手段。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除了对名画名作进行专业技术层面的了解与探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影视资源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设计出适合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影视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它是一门最现代化的、最有群众性的、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影视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艺术,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得影视自然地向学科教育延伸,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影视作品所具有的动感画面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影视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引入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当前,视听语言像传统的文学语言一样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学习、阅读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电影、电视等视听作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常常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美好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来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运用影视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说,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独特魅力,凭借影视的自身优势,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名作鉴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一本正经的说教,难以激发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美术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大学美术欣赏课状况。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教师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将作品及其相关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例如:讲威尼斯画派时,可以播放有关15世纪末威尼斯的影视镜头,如《威尼斯商人》等,让学生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女人爱穿漂亮衣服、染金发、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以及当时威尼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安宁,人们过着自由、富裕和平静的生活等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威尼斯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关注威尼斯画派主要画家作品的内容、画面形式、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如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女神》、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等。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更能感受到威尼斯画派画家作品漂亮而丰富的色彩,感受到画面体态丰润、衣着华贵、皮肤细腻洁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美形象。又如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播放影片《波洛克》。影片《波洛克》是以美国画家波洛克本人的生活为原型,对他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创作方式、思想、情感多方面展示。通过影片《波洛克》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波洛克作画的场面,思考波洛克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这种艺术有何意义,获得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充分认识,获得对美国战后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美国知识界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某些狂躁、忧虑和焦灼不安精神的深刻了解。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情趣横溢。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课文巧妙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美术欣赏课程。笔者从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设计课程,结合文学、历史、科学、本土文化等诸多相方面相关知识,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图创建适应于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1]。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着两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不够通识性,形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艺术教育不艺术”、“通识教育不通识”的顽症[3]。基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应通识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析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知觉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贯彻通识教育理念?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针”——“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此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美术欣赏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美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都一定受到当时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学科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认识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美术教育通识化的进程。 

1.结合文学把握艺术内涵 

中国画重写意,对于意境美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在绘画时讲求诗情画意,我们在赏画时也要学会从笔情墨趣中探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课程学习前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在课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五代花鸟画为什么会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通过画家身份、绘画题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较。再如解释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盛行的原因,画家们为什么都喜欢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题材进行创作,这些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画家个人经历以及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讲到清代花鸟画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山人笔下的鱼、鸟都是孤伶伶的,且两眼望青天,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国古代花鸟画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或抒发画者高洁的情操,或倾诉自己不得志的处境,或是亡国之恨无处诉。理解了画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画中的内涵,从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画”之所以能够统领中国画坛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学性因素在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也甚为突出。西方美术作品中有两大重要的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基督教圣经故事。这两大题材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美术家反复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西方美术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灿烂。因此,了解神话和宗教故事,对于了解西方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历史理解艺术风格 

本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谈作品,应把作品鉴赏和技法研究置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时代因素密切相关,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可能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必然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如研究古希腊美术,若不了解希腊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腊民族的特点、社会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作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无从欣赏和理解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腊美术的成就何以对西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欣赏中国石窟艺术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异的风貌,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丰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朴实自然之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流变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要求学生从题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审美趣味分析石窟艺术的时代变迁,引导学生剖析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3.结合科学欣赏艺术作品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学生掌握美术最基本的知识,又要使他们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为工科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从科学与美术的关系入手。 

在众多美术门类中,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玻璃、钢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发展的影响。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也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发展了油画艺术。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等,这种变革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 

通过加强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结合本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 

 

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知识点与兴趣点相结合的学习概念,并着重于兴趣点的学习。所谓兴趣点的学习,就是不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通史的精读,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某一门类艺术或者某一艺术家等方面,则引导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与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自觉进入到兴趣点学习方式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提出教学形式个性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课程设计概念。 

1. 教学形式个性化 

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除了要求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给学生多种观点与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与感受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倡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和进行评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跳出课程的范围,提出一些其它相关领域的问题,适当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争论,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人意志。 

2.教学环境生活化 

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实地考察、网络都可以作为教学、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辅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教育渠道。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充分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具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强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荐典型、彰显艺术价值,吸引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6]。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传播美的信息、领略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内在的人文素质。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讲授、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知识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专题片、影片片段、多媒体光碟)、实物展示、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发问、课程中间随时互动、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与画廊、结合教师对各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址考察的图片与个人感受讲授知识。另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或实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课程进度相关的小选题供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课堂上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登台试讲,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等。通过登台讲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教师也可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得到不少的启示。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进行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挖掘艺术潜能,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制、适应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课程相关的通识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构建起适应通识教育体系的美术欣赏课程。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徐冬青. 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4-48. 

[3]刘永涛.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公共艺术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砚祖.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15. 

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 美学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16-01

一、何为“美学教育”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2]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我国在二十世纪初,老一辈教育家、李泽厚、丰子恺等就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美育”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趣,培育受教育者的欣赏品味,开发其创造潜能的过程。美学教学是对相关美育理论进一步系统和概括的论述,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美学教育的功能

在高等院校开设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各有侧重,艺术教育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而美学教育则通过对学生美感培养,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在政治、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同时,美的教育对体育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三、平凉医专的美学教育实践

1.依托专业特色,开设美学教育课程。

一是通过专业美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平凉医专护理专业为省级特色和教改专业,现有在校生两千多人,《护理礼仪》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护理基本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塑造护理专业学生整洁的仪表,优雅亲切的举止,热情关怀的语言,熟练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赢得社会的认可,患者的信任,从而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教学中开设的形体训练教育,在训练和塑造学生形体美的同时,培养护理专业学生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增强学生的内涵修养。

二是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增强学生体验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平凉医专目前面向省内招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比较薄弱。为此,学校在各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了《诗歌欣赏》、《经典诵读》、《大学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综合素养的培育,以艺术作品赏鉴来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古今美学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

2.立足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平凉医专现有各类学生社团26个,学校每年以 “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依托,通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宿舍文化节、国学知识竞赛、义诊下乡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活。

3.创建现代园林校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

平凉医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校园绿化工作,以“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为建设理念,以“绿色、生态、人文、和谐”为标准,以建设“园林式校园”为目标,努力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经过多年努力,校园绿化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1%,绿化覆盖率达63%。“一砖一瓦皆美景,一草一木总关情”,学校把医学文化和校园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达到人与校园和谐共处,创造育人的最佳环境,以馥郁优美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美学教育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通过对平凉医专各专业课程设置的查询和通过对周边兄弟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电话采访发现,在各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二是缺乏系统性。在开设的美育选修课中,由于受学分和教学基础条件限制,各课程的授课对象有限,另外,由于受课时的影响,相关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开展的专题性校园活动,由于活动的专业性程度和组织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整体的美学教育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规划和实施。

三是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的还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和授课的内容上,大多以各课程研究范畴内的传统内容为主,授课教师在讲授内容上也很少和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相结合,内容和目标互相脱节。

五、意见建议

一是更加重视美学教育对医学教育的促进功能。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专门人才,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应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二是将美学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学者提出,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的优势竞争力,而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学生的审美素养。加强美学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更加注重并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塑造,强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作用,通过全方位构建文明的校园环境、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校风,使积极的校园文化成为衡量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标准,并转化为学生对荣辱观念的判断标准,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四是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参考文献

[1] .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 .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峰.医学美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实施对策

【Abstract】With Chongqing Zhengda Software Polytechnic College,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humanities, humanities education, vocational exploration summary and reform in the results.

【Key words】Vocational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al statu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0【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56-02

一、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当前在“重技术轻素养”、“重专业轻通识”、“重短训轻积淀”等错误教育理念的导向下,高职教育往往被误解成通过短、平、快的集训方式,将学生批量化地训练成单单为了就业上岗的“工具人”。在高职院校简陋的“加工车间”里,学生们就像是通过统一生产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工具”,他们仅仅具备单一的技术和单薄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匮乏,通识教育欠缺,更谈不上具备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为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研室专门针对本校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素养状况,以及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

2、人文技能低下。经调查,有8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甚至有近60%的学生在“感到困难的写作文体”栏中,填写了思想汇报、计划总结、读后感、演讲稿、求职自荐信等实用文体。

3、人文情感冷漠,人文价值残缺,人文责任失落。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施对策

1、做好“两个结合”,科学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①知能结合,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即从知识和能力上同时展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在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实行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讲座、社团活动、咨询指导五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人文能力培养上,采取校内训练加校外拓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②共性与个性结合,构建人文素养课程库。将学生应知应会的人文通识和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文化特色。从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综合构建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库。我们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有: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中华传统节日文化、IT行业文化、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普通话训练等。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个性课程的设计,学生可通过个性类自选课程获取与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素养知识。如:网页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可选修“视觉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我们旨在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成为既懂IT技术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性人才。

2、坚持全方位育人原则,构建“全程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全程”即从学生一跨入校门开始到毕业离开校园为止,做到全程人文素养教育不断线;“全面”即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联合校团委、学生处、就业办等部门构建高职学生素养提升平台。同时,以课堂讲授、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为载体,强调“知能结合,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

针对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将校外名师请进来、本校教师深入外校调研学习的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目前,我校人文素养选修课邀请了数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同时,本校人文素养教师深入到知名高校,通过观摩、调研、交流的方式向他校人文课程建设“取经”,并结合本校实际着力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探索和改革。

4、“以点突破”,打造亮点活动“正大人文讲坛”。

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浓厚校园人文氛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教研室设立了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经常性的人文、社科知识系列讲座,暂定名为 “正大人文讲坛”。

“正大人文讲坛”旨在通过讲座帮助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 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个人内在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正大人文讲坛设有传统文化、商务礼仪、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创业之路等板块,所有讲座分为必选讲座与自选讲座,学生通过参加讲座的方式取得相应学分。目前正大人文讲坛已举办了“从大学开始准备人生的盛宴”、“国学经典与个人修养”、“收获金色的人生岁月”、“自信的风采”、 “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律思维培养”等多期讲座,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亮点活动。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

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以 “自强、 乐观、执著、 奋进的正大人”为主题开展系列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人文素养拓展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职业形象大赛”、“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为学生加强自我形象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指引了方向。通过大量的素质拓展活动,还启迪了学生思维、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联合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

为辅助第一课堂的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教研室联合校学生处、团委、图书馆以及各系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文、史、哲、艺术等经典文献,感悟优秀的经典文化。同时,针对馆藏不足、开放时间短等问题,我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和科学规范管理,力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读书服务,让健康有益的书籍占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文化营养。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探索和改革中的成效

1、建立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知识课程和能力课程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立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激励保障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素质拓展讲座、社团活动)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等挂钩,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正大人文讲坛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通过与名师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文化素质课的教学来说尤其重要。学生既然自主选择了某一课程,就意味着她/他至少对相关问题有基本的兴趣与求知欲。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保持与加强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充满乐趣地去学习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讲究授课艺术,制造“兴趣点”,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讲课忌刻板平淡,应该富于感染力。教师在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尽量从学生熟悉的某一点入手,生发开来,引导学生接受课程内容。如笔者教授《中国话剧经典赏析》,选取了何冀平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天下第一楼》,该剧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基本属于知识盲点,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对该剧的赏析呢?在讲课伊始突出了两个信息:(1)剧作者何冀平曾与徐克等知名导演合作,创作了《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传奇》等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先创作话剧成名。(2)该剧以民国初期北京一家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的剧作者和全国知名的烤鸭店过渡到剧作者和主要剧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今时代是一个视听信息丰富多元的时代,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文化素质课程很多都会涉及图片、影像及声音,因此多媒体在文化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往往必不可少。例如一般艺术欣赏类的课程《中国话剧经典赏析》、《影视理论与鉴赏》、《动画艺术赏析》等,往往以直观的视听感受让学生来了解经典作品,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播放相应的作品或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对赏析的内容有直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就更为清晰明了了。其他可以展示相关视频内容的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能展示演讲实况,《高等语文》讲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余光中《乡愁》等诗歌可以展示配乐诗朗诵或由诗歌改编的歌曲或画作等,《国学典籍》讲《论语》、《老子》等可以播放蔡志忠的相关动画片段,这些丰富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接受作品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同时,制作生动精美的课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益环节。课件不应简单地粘贴讲稿要目,而应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图片资料。无论是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欣赏类课程还是自然科学知识类课程,课件中简洁的理论概括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教师的讲授相融互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程还可鼓励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直观体验。

2运用启发、互动型模式,深化课堂教学

前文已经谈到,素质课选修学生的专业、人数众多,在客观上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文化素质课必须实施开放与互动式教学,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注重启发,有选择地进行学生研讨并对之进行调控。作为素质课教师,一定要明确互动型教学模式开展的程度及研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基本水平相适应,并进行调控。例如在鉴赏类课程中,学生欣赏具体作品前教师应提出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尤其是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仅仅关注演员、服饰等因素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深层意义。因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既要及时对学生的研讨进行反馈调控,捕捉其中的亮点、要点进行渲染强调,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独立思考。例如,在赏析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时,笔者要求每位同学提前阅读剧本,并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1)写剧情梗概,摘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台词;(2)结合前面讲授过的基础知识对它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在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后,课堂上首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易卜生的生平及创作,并重点介绍了社会问题剧的特点及意义,然后选出了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分别探讨了该剧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及戏剧的主题。针对其中一位同学提到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问题,现场又展开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相互碰撞,气氛热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并为学生播放了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世界文坛大师”中有关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部分,让学生在视听直观感受中深化了对《玩偶之家》的理解,并了解了该剧在20世纪初对中国剧坛的影响,同时也指引学生可以去阅读等人的剧作来进一步了解易卜生对中国剧坛的影响。某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例如《演讲与口才》,往往会采取情境教学,模拟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教师尤其要注意及时提出意见,促进学生的提高。2)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除了围绕该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外,还应特别关注对学生情感心智的培养,尤其是人文艺术类课程。“高校人文素质课,一直以多样化的人文内涵促进着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起到了陶冶自我情感、引领自我价值、追求自我意义、实现自我统一的目的。高校人文素质课在传授的过程中,理应强化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目的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达成。”[2]因为文学及艺术作品总是具体可感的,无论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诗歌,虽然它们所依赖的媒介不同,但总是充满了创作者对世间事物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在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回应与共鸣。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每个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笔者在讲授梅特林克的名剧《青鸟》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诵第四幕第九场“幸福之园”,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同学谈到自己就像蒂蒂儿一样认识不到现实生活中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甚至对母亲说话很不耐烦,感到非常惭愧。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对作品的探讨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所迸发出来的感动胜过任何说教,它从深层次上触发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在作品丰富的人文意蕴中感受人生哲理,自觉地进行着人生体验与感悟,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美好道德情操的作用。总之,文化素质课更讲求寓教于乐,通过适宜的启发、互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实施开放式教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教育部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针对素质教育提出:“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合理构建网上课堂与资料库,积极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

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的信息能及时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共享,无须集中进行。素质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点与学生互动。清华大学较早地意识到由于人文素质课一般都是上百人的大课堂不便于讨论,于是在网上设置人文素质课的教学讨论区,“任课教师将自己的课件挂在网上供学生下载,经常参加网上学生的讨论、回答提问,并在网上各种最新的教学参考材料学生有很强的讨论热情,网上教学讨论区激发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讨论结果的记录还有助于推广‘无标准答案’的作业与考试方式”[3]。这一做法早已为全国不少高校使用。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的教学资源平台,就是一个较好的与学生互动的体系。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素质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构想与实践:“将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与新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交网络等)相结合,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维教学新模式,即‘精练的课堂讲授+有效的课件演播+新一代的互联应用+广泛的师生研讨+丰富的知识联想’的教学模式。”[4]这的确是信息化时代教学不断提升的进步实践。但也应看到,这种多维教学新模式的落地实践需要高校具备良好的信息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具备良好的网络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应用能力。而在短时间内,能够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云存储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或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利用WLAN、WIFI或3G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分享等,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达到的。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设立由学生自行登陆的公共电子邮箱也是很好的方式。其资料构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1)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基本资料(如相关书目、图片)、网址链接等;(2)课堂教学的拓展性内容,如笔者在讲授《茶馆》时,就将对茶馆主题进行探讨的新观点论文放在网络上供学生查阅;(3)讲授作品之外的其他代表性资料等。同时还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些都能弥补文化素质课堂学生专业不同、数量众多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客观不足,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取得了与课堂教学相融互补的良好效果。

3.2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单纯的课堂教学只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使他们掌握基本文化知识,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将课堂内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消化、运用和吸收,从而真正实现个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课堂以外的文化素质教育。例如,要求学生去听学校举办的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结合自身实际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中国话剧经典赏析》课程就可让学生观摩戏剧演出,《美术欣赏》可让学生去参观名作画展等),不定期地举办课外欣赏活动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每年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我国部分省份还增加了艺术赏析、现场辅导和专题讲座,进一步让广大师生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增强了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了人生修养。类似的活动,任课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并且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教师还要进行点评并适当引导,从而真正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到切实的作用。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80-01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一代代优秀人才的为社会做贡献,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作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确立了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观念,预示着现代美术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首先是整体思路为改革,只将自身放入社会大环境中思考,以适合基础教育的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为主要任务去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才能有根本意义上的改变,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各各都培养成“毕加索”“达芬奇”,高师美术教育不同美术专业美术院校不同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教育对象应具备更宽泛的学科基础。传统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术的训练,长期以来高师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大多继承专业院校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技能训练过分突出,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据调查,大多数高师美术专业的技能训练占总课时将近70%而艺术理论仅占6%左右)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重技术轻理论”的弊端,使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偏离了为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自身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知识技能本位到人文的重心转移是改革的首要前提,要充分利用综合院校有利的优势资源,增设艺术人类学、美术人文教育、文学、民间美术、建筑、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进修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视野自然扩大了,综合素质自然提高了,这样才能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到理论型教学的逐步转变。

第一,专业基础训练实践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征总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自身的艺术天赋的不同,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意识和心理特征。例如每个学生在审美视角、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等都存在异同,那么体现在艺术趣味、艺术创造、艺术鉴赏方面也都有异同,所以只有尊重个性化教育,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才能充分发展,更注重学生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从而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因此我们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学生独立创新,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呼伦贝尔学院在专业基础课训练中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并将其纳入“五段式教学”方法中,五段式教学方法中还特别注重讨论式的集中讲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画画还要评画,可以运用师生互动的模式,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把教与学放在平等的位置,启发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空间。

第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再原有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速写)之外还应开设一些例如摄影、雕塑、沥粉画、纸板画、剪纸、篆刻、壁挂、设计软件等等技能选修课,真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从敢听、敢看、敢说、敢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技能知识,掌握技能知识,运用技能知识,利用技能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花大力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增加学生可以选择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的启发学生的个好和兴趣。

第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课外的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参与社会上的竞争,选择社会上有意义的美术活动,同时也促进教与学的双方受益。例如笔者所在院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海拉尔冰雪文化节的雪雕比赛”,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要非常重视学生课下的实践活动,在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并从中得到了乐趣,认清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为步入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小成,余继平.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M].艺术教育,2004.

[2]肖剑锋.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M].美术界,2011.

[3]何旭.从“空间”到“空间”[M].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安玉杰.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M].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于平.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M].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