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29 12:1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原理

篇1

【关键词】联结学习论;认知学习论;课堂讲授法;结构教学法;先行组织者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为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法。

二、学生由联结学习向认知学习的转变

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联结学习论的直接受影响者,高中阶段他们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总怕漏下一句话;一本一本地记笔记,总怕落下一个字;题目一遍一编地做,总怕少做了一种题型。结果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记忆,在问题情景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景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的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接受认知学习的训练。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二是课堂讲授法有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以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讲授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比较适合于刚入校的学生。关于课堂讲授法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课堂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其实,无论是学生注意力下降,还是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都不是课堂讲授法本身的过错,是教师没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运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注意结合下列方法。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所谓的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整理如下: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是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分类的项目。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1表示。(二)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的基本理论,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在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围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的填列来完成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或事项,帮助学生得出下列结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理论上,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显然有其局限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设置账户”的问题。即给每一个会计科目设置一定的结构,来反映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构首先要反映“期初数、增加数、减少数、期末数”。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这就要求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复式记账”。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如图表2所示。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最终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是三个主要环节。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3作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工作。

这三条主线基本上概括出《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之间的超级连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衔接自如。这样,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自然形成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

五、《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的应用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准备“先行组织者”。

(一)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先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鲁滨逊记账的一段话:

“……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学内容就自然归结到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对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二)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引用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复式记账”的描述。

“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949年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教授、学者,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在他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deAithmaticaGemetria,ProportionetProportionalita》)第二章“计算与记录详论”(deComputisetScriptuis)中系统描述并总结了流行于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一带商人所用的复式簿记法(威尼斯簿记法)。这书明确指出“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商人“应建立备查簿和分类簿两种账簿”,“无论现金收付、货币种类,还是变换的价值都应记录”,特别是对那些持续经营的企业,他同时要求每年计算一次利润并进行结账,这对于保持合伙的友谊与合作是必要的。该书指出:“(如果)将你财产目录的第一项即你所拥有的货币数量登记到日记账中去,为了理解财产目录的内容记入日记账和分类账,你必须学会另外两个术语,一个称为‘现金’,另一个称为‘资本’。……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500年前,LucaPacioli传授人们的记账技术,居然今天仍然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运用,而基本上没有改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歌德(Goethe)赞扬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

这是对复式记账法的一般性描述,为教师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内容作好了铺垫。例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这一做法沿袭了“威尼斯簿记法”中的做法:“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显然,“威尼斯簿记法”中以“借”表示资产增加,以“贷”表示资本增加;以“借”表示资本的减少,以“贷”表示资产的减少。最后,教师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图表4)来说明这一结论。

六、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本节内容的总结。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提出问题:“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说明总分类账户的登记结果绝对无误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基本正确,但不能检查出诸如重复登记、漏记、科目错误等错误,因此,试算平衡不是万能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学生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与试算平衡表进行区别,提出问题,试算平衡表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试算平衡表是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是检查某一个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引入。在讲授完会计账簿一章后,提出问题,假设账簿记录正确无误,是否说明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某中客观原因导致账实不符?如果账实不符,根据账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还是根据实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财产清查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讲授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出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七、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都说明了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一个完美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堂课,教师应谈及下列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方向、关注的会计实务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教师,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同时,学生的信任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教师精心备课,潜心科研,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介绍《会计学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书目;介绍《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听课为主,笔记为辅,课后阅读补充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学校图书馆,高校学生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图书馆便是良好的阅读、学习的场所。

学期结束,除了对本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介绍下一门与之衔接的专业课《财务会计》,介绍《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案例教学法 会计学原理 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陈小云(1971- ),女,江西新余人,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周淑芬(1976- ),女,江西临川人,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新余 338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53-01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它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①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入门课程,意在构建会计学习的基本理念,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然而,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十分抽象,很多学生在初学时非常费解,这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主,以学为辅”,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使学生对会计行业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它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演示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操作性,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会计人才,也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一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首创,并于1910年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被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所采用。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相关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案例为线索,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在教师课堂组织、引导讨论、布置任务、创造情境之下,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成为课堂主体,从而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即具体事例,它可以是从现实中找到的一个片段,教学过程中通过该片段引出所要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及教学情况分析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学生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第一门课,具有启蒙性、指导性和中介性三方面的特点。高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基本理论的教授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会计理论框架,通过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讲授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操作的意识、掌握正确操作技能并建立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门课程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很多一年级新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储备以及缺少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和会计实践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该课程时常感困惑、乏味,甚至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此外,高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近年来,会计专业教学也普遍重视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势必成为其主流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设计。其一,教学案例的选择。我们可以采用自主开发案例与引进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选择案例,并建立相应的案例库。一方面,自主开发案例是案例教学发展的长远战略,应鼓励校企合作及教师积极投身到一定的生产实践中去,实行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引入国外的优秀案例。我们可以通过欧洲案例交换中心(ECCH)、哈佛商学院、IVEY商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等世界主要案例传播中心获取部分适合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

有了案例库,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应以专题性案例为主,即就会计理论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而编制的案例,如会计恒等式案例、会计核算前提案例、会计核算原则案例、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案例等;然后安排一次以会计核算形式为主线的综合案例,使学生充分掌握从原始凭证审核到记账凭证编制、审核再到记账、对账、结账,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流程的操作。这样就可以强化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启蒙性、指导性和纽带作用,以促进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向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其二,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第一,讲授案例的时间:根据所授内容的需要进行安排。一般专题案例可以穿插于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也可单独安排一至二节课进行讲解,综合案例一般根据案例大小来安排课时。第二,案例实施步骤:可概括为教学引导、教师提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这四个环节。首先由任课老师要求学生把案例阅读一遍,同时让学生对案例所要阐述的问题有大致的了解。即教学引导,然后由教师提示、讲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将案例与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第三,实施案例教学的手段与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要充分运用录像、照片、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融为一体,为案例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此外,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会计实验室,如ERP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特别是ERP实验室可以弥补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使每位学生置身于一定情境和角色之中,获得对任务和对相互关系的真切体验,大大增强学生对会计案例的感性认识。

2.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应用举例――会计核算原则案例。(1)基本案情:2001年11月9日,某市审计局财务审计组对市属水泥厂进行年度财务检查,查阅记账凭证时发现,该厂一张记账凭证上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燃料及动力66400元,贷记应收账款66400元。但是,经检查发现调入的烟煤没有原始发票,也没有入库单,只是在记账凭证下面附了一张由该厂开具给A公司的收款收据;经查,A公司既不耗用也不经营烟煤。通过调查了解,原来是该厂以购烟煤为名,行以车抵债之实。进一步追问,得知A公司以一台吉普车抵还了该厂的货款,由于厂长叮嘱不要将其计入固定资产账,于是就做烟煤处理了。审计组就此责令市属水泥厂调整会计账务,并给予了经济处罚。请问:该水泥厂的会计处理违背了什么原则?(2)教学引导:让学生将案例阅读一遍,并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概括说明。(3)教师提示:提示本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会计核算原则是指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本案例所涉及的核算原则有哪些?这些核算原则分别是指什么?(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必须按《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遵循真实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本案例中,以购煤为名,行购车抵债之实所编制的会计分录,既没有购车的原始发票,又没有实物验收单,纯属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仅凭自己开具的收款收据,就编制了一笔虚假的会计分录、填制了记账凭证,严重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也是一项违法行为。(5)教师总结:对上述案例所涉及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如:有发票就一定能入账吗?如何保证入账业务的真实性?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学思结合。

[注释]

①肖俊.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08(9):122.

[参考文献]

[1]冯银波.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税论坛,2011(9).

[2]黄士嘉.浅谈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几点心得[J].商场现代化,2009(6).

[3]邵瑞庆.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若干思考[J].财会通讯,2007(8).

篇3

关键词: 高职会计学原理 案例教学 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

所谓的案例教学指的并不是单一的老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上讨论,而应该是很多种会计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多数教师在进行有关《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的教学时,通常都是选择编制案例,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但是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现如今发展的先进技术,如多媒体、实验室等教学设备充分地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参与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

(二)应用的程度不够广泛

在我国,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限制,包括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设施的限制,以及部分学校师资水平的限制,等等,这些限制导致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的授课中使用得不够广泛。

二、如何改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更加丰富

案例教学要和其他的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很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实验室教学、PPT教学等,把这么多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加大信息的输出量,另一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要做到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首先就要改变会计学教学的传统理念,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为课堂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案例教学在会计原理课程当中的应用。只有案例教学的应用得到加强,才能让更多学生真正学到会计知识,才能培养出大批会计专业人才。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如何选择教学的案例

学会运用综合方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仅可以引入已有实例,而且可以选择使用自主研制的案例,同时要学会建立相对应的资料库。首先,自主研发的一些案例是促进教学进步的一个深远的战略选择,我们应该鼓励老师多和社会中的企业合作,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把实践、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其次,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引用外国先进的案例。有了这样一个资源库,会计学的理论课就会有所转变,变为以专项的案例研究为主要方面,即抓住一个主要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体现出这门课程具有指导意义,有教育和启蒙意义的重要特点,从而更好地使教育的模式由生教硬套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过渡。

(二)案例的具体教学步骤

首先,要把握好案例讲解的时间。尽量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合理安排。在课堂的45分钟内,关于专项的案例可以有规划地穿插其中,如有需要也可以单独拿出少数课时进行讲解;而如果要讲解的是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则一般会根据案例的大小规划课时。其次,要设计合理的案例分析步骤。通常来讲可以把它大致分为:教学目标的引入,老师对主要内容的相关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的讨论交流,以及老师最后的总结环节。具体来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所学案例的主要内容以及就其中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大概的感知,让学生根据所看所想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和主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把握好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老师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照片、视频、软件、互联网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把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联系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综合掌握,并在全方位的教学体验中,加深他们的认识。

四、结语

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是十分抽象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这种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原理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把案例教学应用到高职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林.会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财会通讯,2005(9).

篇4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教学的目标。要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变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就必须加强会计实验教学。而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科体系的入门课程,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必须从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开始。

一、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一知半解,而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同步进行,形象而生动,就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加深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说一般的会计理论教学是被动教学,是使学生被动式的学习,那么,会计实验教学则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是使学生主动式的学习。通过对实验的认真思考、分析、讨论、体会、归纳、综合,鼓励学生突破实验教材中固定的模式,改进那些操作不完善的实验项目和方法,大胆尝试探索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并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

21世纪突出“应用”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实验教学融合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培养出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

(四)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观念与交往协调能力

一般的会计理论教学,都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单独消化,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单线型行为。而会计实验打破了这种模式,在会计实验中每位学生有各自的岗位分工。会计实验中的人员关系就由单线型转换为复合双向型的关系了,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产生了复合双向型的协作关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精神,也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五)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即诚信经济”。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普遍。公众对中国会计教育能否培养出诚信合格人才已产生信任危机。会计教育必须改变以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的启蒙课程,首先应贯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能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促使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树立良好的执业信誉打下基础。

二、会计学原理实验体系的构想

会计学原理实验是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会计学原理实验体系,以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

会计学原理实验体系的设计,首先在于确定目标,即顺应知识经济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会计学原理实验体系应从五个层面进行设计,即:专业感性实验,实验准备,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实验讨论。各层面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专业感性实验

专业感性实验是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工作程序以及工作内容,了解会计岗位之间牵制、监督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的会计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指定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现场参观、交流、请教性学习,以观摩为主,满足学生好奇心,增强感性认识,使校内学习过程中一些疑虑得到消除;可以组织学生去人才交流市场了解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使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的意义,了解实践能力与就业的关系以及实验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让学生提前体验就业的紧迫感,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请当地知名注册会计师畅谈其从业经历和成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

(二)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是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保证实验按预期目标顺利完成。首先要求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复习巩固;其次要求学生熟悉实验相关资料;最后要求学生查阅实验扩展资料,进行实验前的认真思考。

(三)单项实验

单项实验是针对会计学原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实验项目。包括书写技能实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验,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验,会计账簿开设和登记实验,结账与结账实验,错账更正实验,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实验。单项实验应穿插在理论课程相关章节结束时当即进行。

(四)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是以某一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通常为12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为基础,按照实验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直到完成实验报告。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整个会计工作流程,通过综合、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讨论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的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方法,改进那些操作不完善的实验项目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实施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实施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认为实验教学是万能的,可以取代课堂教学;二是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各自独立,分别进行。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然而它又容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及求异思维的培养,可能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的发挥,而实验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只有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才能培养适应时展的会计人才。

(二)应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实物投影、VCD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仅增加了会计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立体感等感性认识,还加大了会计实验的信息容量,提高了会计实验的效率。

(三)建立规范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规范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它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教学计划;会计学原理实验教材;会计学原理实验操作制度;会计学原理实验考核制度;会计学原理实验人员考核、职称晋升和奖励制度等。

(四)加强会计学原理实验教材建设

应根据最新会计制度和新税制的要求,模拟工业企业的业务,难度适中的设计会计本、专科需要的教材。同时,还应加强教辅资料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和案例集等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教材配套率。

(五)注意实验方式的选择

篇5

一、会计教学软件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

《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该课程既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经管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会计学原理》一般在1-3学期开设,对大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专业课,由于学生缺少企业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因此《会计学原理》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完全模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业务,并附有高仿真的原始单据资料,跟实际工作一模一样的业务和单据,实现了情境仿真、功能仿真和内容仿真,具有极大的真实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该软件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传统的会计教学主要是在教室里完成,学生主要在练习本上完成会计分录、T形账户登记工作,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与真实的会计工作相差甚远,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中网《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平台》,提供了与实际工作一样的单据,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单调乏味的会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学习效果良好。

2.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户、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传统会计教学主要是借助校外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完成。与传统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利用会计软件进行动手能力培养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时间提前,一般可以在低年级开始训练;二是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软件进行会计实训就是在电脑上完成学生将来在纸上完成的工作;三是成本低廉,一旦软件购买安装后,实训的成本就是电费,十分低廉。

3.快速高效、低碳环保

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平台采用B/S结构进行设计,只需要在一台服务器上安装软件,学生机与教师机只要有安装网页浏览器就可使用软件。如果学校的网络环境良好,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在机房进行会计实训,而且在寝室也可以进行实训学习。同时平台还能够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智能判断,用红字标示错误位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且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工作量。

传统的会计手工记账实训,需要消耗大量的凭证、帐页、报表材料,而软件会计实训不需要消耗纸质材料,符合低碳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

二、会计教学软件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依据综合实训原则组织实训内容。实训数据以企业真实的案例为基础,通过仿真的环境参数、详实的业务数据、归类整理成有代表性的经济业务,以保证实训的深度、广度和强度;数据基于制造业、商业的经营运作流程,包括了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期资产、各类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涵盖了企业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准备过程和购货、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会计处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有选择的使用教学软件。

1.会计主体的选择

《会计学原理》实训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掌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户、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因此,在会计主体的选择上,基本原则是选择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企业,这样,学生做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会计的自信心。在网中网实训平台里的多个会计主体中,“北京虹宇”是一家小型工业企业,业务比较简单,数量较少,只有32笔经济业务,我系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安排64学时,我们用16学时进行实训,选择“北京虹宇”很合适。如果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教学,选择“北京虹宇”作为会计主体也是可行的。

2.实训课时的安排与实训内容的选择

《会计学原理》教学的目的,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常认为是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则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以便于理解会计这门“商业语言”,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实训内容的选择上,对会计学专业与非会计学专业的是有一定区别的。

(1)对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教学

为了让会计学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实训课时安排一般不得少于16课时,以便较完整的完成填制汇总会计凭证、登记主要会计账簿、登记基本会计报表的核算工作。我们安排的实训内容及学时如下:①企业信息及会计科目余额,1学时;②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练习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5学时;③账簿的设计、使用和登记,记账练习,对账练习,错账的更正,5学时;④会计报表编制,练习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练习利润表的编制,3学时;⑤特殊项目的实训,包括财产盘盈与盘亏的核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2学时。

(2)对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教学

其教学目的是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在课时安排上,一般10课时即可,内容上,重点在于会计凭证的填制、重点账簿的登记、以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①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分原始单据的填制与审核,2学时;②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练习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4学时;③主要账簿的登记,记账练习,对账练习,2学时;④会计报表编制,练习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练习利润表的编制,2学时。

三、会计教学软件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生所处专业选择实训内容

如果学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工作,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必修安排足够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如果学生是非财务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可以不安排或少安排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比如,可以只作演示、或者选择凭证填制、日记账登记等简单的实训内容。

2.根据课程学时安排实训内容

《会计学原理》课程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安排的学时各不相同,从48学时到72学时不等。如果该课程总学时只有48学时,那么实训教学不宜超过10学时;如果该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则实训教学学时不应少于20学时。

3.根据学生层次安排实训的时间和内容

由于会计专科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因此专科学生的实训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会计本科教学更加重视理论教学,故本科阶段的实训学时不宜超过总学时的1/3。

4.处理好上机实训与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之间的关系

(1)上机实训为主,手工模拟实训为辅

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小微企业采用会计手工记账的核算方式,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凭证的粘贴、装订,手工记账、编报表,也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在会计实训教学环节,安排少量的会计手工模拟操作也是必要的。

篇6

【关键词】TC理论,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法

一、TC理论

TC理论,即Theory of Threshold Concepts(简称为“TC”或“阈值”),最早是由Meyer和Land R在2003年提出的,主要结合学生在课堂的思考方式和参与动态,试图解释TC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2005年,Meyer和Land R基于TC理论进一步对教学和学习方法认识论和概念框架进行探讨,并指出,对于每一门学科或者每一门课程来说,都存在一些特殊的概念。这些概念可能是难以逾越或者是阶段性的,因此称之为“阈值”。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概念,将抵达对于这门学科或者课程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为了明确学科中的TC,学者提出了TC五大属性。(1)一体性(integrative),TC往往处于学科或课程隐藏着的相互关联的内容之中,是核心内容的体现。对于教学和学习来说,围绕学科或课程主题发现问题和明确阈值就显得非常重要,一针见血才能有的放矢。(2)改造性(transformative),跨越阈值的关键是在必要时刻做出重大改变,即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方法改变来提高学习效率。(3)不可逆转性(irreversible),由于阈值的跨越是一个变革,必须付出巨大代价,这种努力之下所解决的问题和所克服的困难不容易被遗忘,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4)有界性(bounded),阈值处于学科或课程隐藏着的相互关联内容之中,因此具有特定范围,是为具体目的而服务的。(5)无条理性(troublesome),阈值的存在难以靠直觉发现,且没有规律性,难以通过系统方式察觉。对于一门学科或者课程来说,TC存在于教学环节之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明确、控制并跨越TC将会对一门学科或课程产生阶段性的提升效果。

二、基于TC理论课程分析

根据TC理论,明确课程中的“阈值”是教学实施者的首要任务。可从两个角度来考虑“阈值”:一是教学过程,二是学习角度。这两个角度与会计学科及课程本身特点密不可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课程主要阐述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课程。此类课程往往存在学生缺乏兴趣接受程度低问题,同时由于课程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理论描述以及法律法规要求,使得学生陷入到对专业知识“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运用的困境。内容理论性决定了TC存在于教师教授效果以及学生接受程度之中。

从教授方式上看,课程量大,授课时间紧凑,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即对专业术语以及会计理论进行直接课堂讲解。虽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案例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但由于知识量大,学生接受需要一定时间。此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安排较难衔接和协调,实验材料和软件使用较难控制。

从考核方式上看,课程评分方式依旧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以客观题和计算题为主,考核内容涉及专业术语以及理论解释和辨析。学生在难以理解基础上往往选择死记硬背和记住解题套路来应对,并没有真正掌握,无法实现课程目标。当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对试题之外信息无法理解和分析,进而影响下阶段专业课学习,也无法在专业实践中予以灵活应用。

从课程对象上看,该课程属于经管类基础课程,一般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大班授课,包括非财管专业学生。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反应往往只是通过课堂问答和作业情况进行观察,难以获取充分的课程反馈和问题。而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接受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协调不同程度学生、协调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三、基于TC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TC理论教学方法思考,即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遭遇的困境,并针对TC属性特点设计有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跨越TC,达成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跨越学习阈值,指的是帮助不同层次学生认识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达成其学习目的。因此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阈值”问题事实上是涵盖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这两者应融为一体来考虑。

(一)共建教学设计

根据TC理论,学生困境往往处于学科或课程隐藏着的相互关联内容之中,是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共建(Co-constructed)方式,即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方案设计之中,以取代当前主要由教师主导的独立教学方案。共建活动应是一种动态活动,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阶段,可随时进行调整。由于学生背景和理解接受程度不同,可在开课前或第一次课时开展前置实践体验,如观察企业或组织资金流动方式以及不同会计岗位体验,让学生先从实践中接触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及反馈进行之后的教学课程设计。

(二)提高教学技术

根据TC特点,当前直接授课法较为简单,难以发现问题。因此可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不仅缓解理论课学习中疲乏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跨越两个层面“阈值”。第一层次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可解决问题并予以消化。通过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对概念描述有初步认识,随后可引入概念图(concept map),让学生通过画图方式理清各概念之间关系,从而构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方法。如通过概念图让学生从逻辑上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中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关系,并进一步延生至会计等式以及财务报表梳理。第二层次是在实现团队目标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取长补短以解决第一层次无法完成的问题。如成立模拟企业团队,站在运营者角度分析组织资金活动。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认知和接受度不同,通过团队活动可以相互加强知识点理解。作为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程度以明确每类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介绍会计名家与会计故事,使得原本较为单调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也可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应用范围,将会计实务数据引入课堂,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三)改革考核方式

基于课程前置实践体验和模拟企业活动,摆脱当前对于课程死记硬背状态,课程考核方式也应有所更新。应用考核和理论考核比例可有所调整,相应增大前者比重,即在保持原有习题类考核方式之上,增加实践参与及团队案例比重。由于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基于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了解资金运行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决策有用。因此,通过应用能力考核,能较为客观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并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评估自身学习进程。

参考文献:

[1]Jan H.F. Meyer& Ray Land, 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2): 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J] (2005) 49: 373-388。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会计学原理 教学方法

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相对《中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特种会计》等等课程,《会计学原理》课似乎是最基础、最容易学的一门课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我在本院的《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我深刻的感觉到要将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顺利传授于学生,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初学者一般普遍难以进入,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的高考分数不高,在高中没有养成好的学习独立性和优良的学习思维,对于生涩难懂的课程缺少求职欲,从而使得很难跟随老师的步调。然而.要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能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立足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是的,会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会计思维以及将成为会计人才需要的基本素养。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培养出的会计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说之前的学习基础较差,但不代表学习能力差,相反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起一本二本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就要结合这部分的自身实际,因材施教。与其花费大力气让其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追赶名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还不如把教学资源放在提高其对知识体系的学习和吸收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把理论完美的结合在实践中的能力,这样才使其并具备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空间。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初学的很长一段发展时期内可以说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特别是头四章基本都是学习会计的定义、概念以及会计账户和名称,这就要在教学内容上做一定的功夫,授课教师不能一味的配合教材的脚步,要把实践穿插到理论中去,例如讲到基本账户名称以及简单的借贷记账法的时候,就可以举例说明,把学生假象成去银行存钱500元,那么就是现金减少了500元,银行存款增加了500元,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账户,从而讲解资产类账户增加和记在借方,减少了记在贷方。生活中的小事,浅显易懂,使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会了原本认为难懂的会计定义。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期望也要求学校提供相关的训练,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投入工作的,而工作往往不是课本上简单的定义能诠释的,理论知识是给学生插上翅膀,如何飞、飞的技能怎么样才是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因此不能放松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

二、在教学手段上要趋向于更加立体化的教学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在应用型技能的培养上是有相对优势的,特别是教学手段发面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因为新所以快,是因为其没有历史包袱、没有代代相传奉为经典的固定模式。采纳新教学模式的成本小,没有太多的障碍。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资源、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采取倾斜性政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专业知识要紧扣最新的会计准则发展,能够学以至用,完成基本的业务处理。

在《会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将课堂上针对教材的理论教学、明细账及会计分录等的手工帐与财务软件的操作等手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只针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演练,那么学生就只会手工操作,不会使用财务软件操作,适应不了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将会计原理与计算机操作结合起来,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穿插初级手工会计实训和电算化初级实训能使初学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会计的兴趣。笔者认为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财务软件实际业务模拟操作等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具备一定循环液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解决会计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突发问题。

三、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 过程考核

一、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以专业建设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依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上海电机学院(下文简称“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专业建设目标,确定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包括:一是人才层次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职业岗位定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实务工作;三是知识结构定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职业岗位定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四是素质能力定位――应变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须具有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按照技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思维”(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根据这门课程作为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上,注重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注重单一的课堂教学和统一性,忽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学生的差异性;三是在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的考核上,注重知识记忆性和最后结果的测试,忽视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考核。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专业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和教育理念落后于大众化教育下的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要求。所以,我校将“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以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这是会计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会计本科教育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各项知识的复合、渗透与有效掌握,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

(一)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笔者根据多年《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体会将《会计学原理》课程定名为《会计学原理与实务》,从一线实际岗位会计人员所需的会计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出发,结合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遵循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激发兴趣到自主学习的原则,以知识、能力模块化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为5个教学单元模块,构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模块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会计学习入门。从介绍会计与会计职业开始,通过认识和填制原始凭证、认识会计账簿和科目、阅读财务报表等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包括:会计的初步认识与简单应用、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的介绍,拉近学生与学习会计的“距离”。

2.复式记账及简单应用。从介绍单式记账及其缺陷入手,引入复式记账产生的背景及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内容,通过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活动阐述会计对象并加深对复式记账法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内容即会计记录、会计系统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的讲授进行必要的资料准备。包括:复式记账之基础与核心――账户与借贷记账法、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例。

3.会计记录系统。从会计工作的源头会计凭证入手,介绍会计数据的产生过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主要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包括:会计事项的载体与初步整理――会计凭证、会计事项的进一步整理与信息存储――会计账簿、会计系统之整合与流程――账务处理程序、账户运用规律之总结――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4.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入手,阐述基本财务报表的编制前提和编制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三类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包括:会计系统之控制――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会计系统的“产品”与信息输出――基本会计报表。

5.会计实践的总结和凝练。让学生在掌握会计方法和会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主要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会计规范体系,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并对会计学科分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的性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二)适应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满足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通过感性认识的入门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讲授“会计知识入门”模块和“会计记录与会计系统”模块时,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观看有关凭证、账簿等实践活动,认识“账为何物”,使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开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通过专项试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账从何来”。

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炼和总结,通过理性认识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入学习。笔者在讲授“复式记账及简单应用”模块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包括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资金运动过程、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实践活动,清楚“账有何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

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教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配合教学内容重组与完善,《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在2007年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本教材。同时还编写了《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集》并开发了一套“网络版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

(一)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会计》主教材

该教材以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和实际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事例、案例引导学生入门,以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构成和作用为切入点,逐步讲授会计循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种教材体系和内容的安排,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如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枯燥的会计理论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或产生畏惧心理。

(二)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会计专项实习与习题集》和校内印刷的《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集》辅助教材

以此配合《基础会计》主教材的有关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进程通过案例分析、每章小结、研讨交流、模块测试、专项试验等形式,满足了模块化的“循序渐进,边讲边练”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辅助教材

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系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后,通过对一个企业一个月完整的业务模拟操作,不仅使学生对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有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大量的会计业务操作,达到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财务会计学》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开发了“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

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角色转换掌握企业经营业务流程。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业务在企业整个经营环境下的流程,使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和工作岗位并进入工作状态,《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开发了一套以掌握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的“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业务性质,确定几个虚拟角色并给定相应的工作空间,定出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并制定其工作流程,对一个企业的会计业务按照实际工作中的流程进行网络化账务处理。该系统既可以由一个学生模拟多个角色,按照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根据会计业务的要求,不断切换角色完成,也可以由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验室完成。前一种操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去完成;后一种操作方式,更加逼近实际,并有利于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实际上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它将直接引导教师如何去教和学生如何去学的方向。目前,学生厌学除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外,恐怕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

为达到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之目的,应减少知识记忆性的考核,增加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际操作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在考核方式上过程重于结果

为避免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和缺乏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弊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懈努力,以上述教学内容考核改革为基础,改革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平时作业(习题、专项模拟实训、案例)、单元模块和学期综合分三部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并分块加总确定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在考核机制上,增设模块考试门槛

首先,保证学习过程,作业完成率必须达到80%,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和学期末综合考试的资格;其次,作为重视能力培养的保证,在模块考试前采用实地考评并通过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和学期末综合考试资格。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 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特点

1.1 教师方面

(1)教育观念未转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会计学原理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为被动的受教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同时课堂内容以教材为中心。理论知识传授偏多,多媒体教学并未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

(2)教学安排不合理。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学科,所以教学实践环节对于理论的理解相当重要。但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实践时间安排为一周,且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不能及时与理论传授相衔接,导致了学用脱节,无法发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效果考核手段单一,不科学。目前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以考试卷面成绩为主,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该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平时成绩占的比重过低,而且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到课情况和课后作业练习情况。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考前抱佛脚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现象出现,甚至通过舞弊手段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

(4)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会计学专业教师。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都在很大程度上与科研业绩挂钩,造成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而在教学研究方面较少花费心思。同时,高校对教师后续培训和教育的投入偏少,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重,使教师无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2 学生方面

(1)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术语较多,理论抽象、难理解,初学者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严谨,知识点繁琐,讲解过程难以做到生动有趣,使学生丧失了持续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导致学生怠于学习。

(2)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会计学原理是理论实践并重的学科,且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举一反三。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把会计学原理等同为“分录”,认为只要记住了分录,能够做账务处理就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融会贯通能力相对欠缺。

1.3 教材方面

教材内容不统一,使学生无所适从。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使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也发生相应更改。但是部分教材的编写并没有准确、及时地将这些知识更新,加上网络上因人而异的知识解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

2 网络环境下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新特点

(1)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够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网络教学也能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2)网络环境下,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的即时通讯使自主学习更为方便。网络的发达,使教师和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同时,大量的信息和资源的使用,对学生的信息搜索和整理分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使用多媒体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3 基于网络环境下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师方面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当前会计学原理课程应该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竞赛;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搜索对相关知识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等方法。

(2)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改变安排课时较少,合理延长实践教学的课时,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这样既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实践环节进行得更加顺利。

(3)完善教学效果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会计学原理的考核,一方面要加重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采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结合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平时加强学习。

(4)组织网络培训和企业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大部分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师没有进行后续的培训,一方面,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网络培训的方式解决,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同时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师实践经验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和企业联合,组织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办法解决,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2 学生方面

(1)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乃学习之师,在会计学原理这门理论性强的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迎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则是前述在教学中必须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要做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2)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人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因此,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的要求,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工作能力的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联系前后章节,充分思考,举一反三,逐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3.3 教材方面

选用符合新会计准则内容的教材。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不同的教材之间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内容,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教师必须采用符合新会计准则内容的优秀的教材,另一方面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不一致的内容,必须跟学生做好知识衔接的工作。

4 结束语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既是对当前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一种冲击和挑战,也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空间和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些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但他们却一定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但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培养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设想如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会计”,能阅读会计信息。而不是“做会计”,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在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工作中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树立学生一种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算、分析、决算及监控等,并立足于通过“懂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会计核算部分,可以适当降低难度,重点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学习和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接触的会计工作更多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应用与分析。将财务报表列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应是较为合适的。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改变,在设计、组织课程内容时,构建“以特定情境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记录—汇总—核实—生成—阅读分析流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以完成该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能力为焦点,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对学生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调节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入案例教学法。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会计核算,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这就需要用到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图表、声音、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账表以及实物等《基础会计》课程中所需讲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3.加强实践性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会计理论。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安排一定课时的模拟练习,以便在学习凭证、账簿、报表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在实践教学中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资料为基础,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模拟,加深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方法、规则的记忆,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执行能力,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丰富教学考核方式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答案,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五、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具备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通过访问工程师、挂职锻炼等方式选送一些优秀教师前往大中型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

友,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