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17: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吉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吉他教学

篇1

关键词 古典吉他教学环境;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43-02

古典吉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音乐表现力的弹拨乐器,它既可独奏,亦可重奏或伴奏;既灵活多变,又逻辑严密,因此备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古典吉他演奏在国外业已成为一门较为系统和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相比之下,古典吉他在我国因传入历史不久而略显经验欠缺,教师在教学中难免陷入中国式的教学环境中,而学生也难以准确地捕捉到古典音乐的独特意境。

一个规范的音乐教学体系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和敢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师资队伍,唯如此,方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形成自己的风格。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培养的目标、施教方法及学生学习变现等方面进行中外古典吉他教学体系的比较,旨在通过比较,来改良我国的古典吉他教学现状。

1 教学理念的比较

国外的教学理念追求公平、开放与自由,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的品格、独立的思想以及协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和成长。国外古典吉他教学体系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素质全面的专业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学生古典吉他的表演中,看到的往往是阳光、大气、健康、自觉性、自主性强的一面。相对于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学理念,国内的教学理念除了强调学生的勤奋刻苦等优秀理念外,却显得有些传统,思想未开放,没有良好吉他学术氛围,主要体现出教学的盲目性,无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理念,更多关注学生如何将古典吉他弹奏,其他方面往往被忽视。

2 教学目标的比较

国外古典吉他教学目标注重的是质量,即在吉他的学习期间,确定演奏曲目高质量地完成,同时在学习期间引导学生将所学习演奏的曲目、练习曲在教学层次上呈现递进的趋势。然而在国内,古典吉他教学的目标过多地注重考级,学生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没有一个统一性的演奏曲、练习曲,在学习期间常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因此,学生的吉他演奏基本功不牢固,有的学生可能未弹过一首练习曲。

3 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学体系中,吉他教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即教学型还是演奏型,同时吉他教学课程的设置也是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划分来设计进行培养的。然而国内的吉他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相当混乱,主要体现教学体系中对吉他教学的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同时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

4 教学内容的比较

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专业,并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吉他作曲家的研究十分透彻,也注重学生对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接触,将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与舞台相互融合。而国内的吉他教学内容只是单纯进行古典吉他的学习演奏,在学习期间缺乏吉他作曲家的研究;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欠缺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学生对所演奏曲目的作曲家、其生活的年代及作曲家的背景(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作曲家是谁、什么国籍)的不了解,从而对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图没有准确地演奏出来,更不能很好地演绎出乐曲的最高思想境界。同时古典吉他的专业范围比较狭窄,在吉他界缺乏凝聚力,而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学生也相当缺乏。在教学体系中,没有把吉他专业看成一门真正的专业,而更多地把培养古典吉他人才转化为产业化,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

5 教学方式的比较

国外的古典吉他教学方式是极富耐心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艺术人生作为教育目标。而在学生的角色里,学校主要任务是如何将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引导到属于他们各自成长发展的道路上,至于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否走到终点,能否走得更快,或者能否走下去,这就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了。因此,国外的吉他教学形式相对轻松。国内的教学方式从小到大,几乎完全是填鸭式或逼迫式的学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古典吉他的曲子的目的和意义透彻地明白和了解;其次,学生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再废寝忘食地学习及演习。国内吉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电脑的时间较多,很多演示过程都通过播放预先制作的课件来进行,且课件制作精美,这也反映出我国教师教学中对课件的依赖性较大。而国外音乐教师的音乐课,虽然也会用课件,但更多的是通过亲身教学演示来组织教学,体现出技术含量很高,教学中对课件的依赖性较小。

6 施教方法的比较

国外的古典吉他教学不以培养成一模一样的学生作为目的,国外教师的音乐课通常是“除了音乐还是音乐”,几乎很少涉及音乐之外的东西,音乐教师不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回答诸如“通过音乐学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之类的问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学生一起参与音乐活动上。而国内的吉他教学体制,中学生像是产品,院校就像是工厂,家庭和社会的无形压力迫使学生无法去学习他们最热爱或最擅长的专业领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损,失去人生希望导航和学习的目标,更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古典吉他教学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我国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在教授音乐内容之余,往往会让学生回答“懂得了什么道理,引起了什么情感体验”等问题,有时甚至宁可略去一些音乐内容的教学,也不忘“通过音乐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定动作”。

7 学生学习表现的比较

国外古典吉他的教师主要是语言的限制,因此难以取得妙语连珠的效果。可是课堂上,教师能让学生表现出极强感染力,像是“被音乐吸引的感觉”。自然而然在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和引领,让学生完全沉醉于纯音乐活动中。而国内的古典吉他教学体现的是学生具有很强的“配合”回答教师所提问题的意识,常是“妙语连珠”式的回答来赢得满堂喝彩。这种教育程度使得学生自我学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体现,在吉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8 结论

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中外古典吉他教学现状的比较,体现出我国古典吉他教学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表明对我国古典吉他事业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古典吉他的教学体系中亟需一个参照系,去借鉴国外先进的、历经实践证明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与经验,建立属于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古典吉他教学体系,并在吉他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创造新时代的音乐教育里程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古典吉他教学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优势和弊端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全技术性弹拨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旋律优美的独奏曲,又可以作为重奏、伴奏乐器,演奏逻辑严密的复调或色彩丰富的和声,还可以作为乐队领衔乐器,演奏声部复杂的协奏曲中的主旋律。自古典吉他传入我国以后,大多数从事古典吉他教学的教师只注意到古典吉他的独奏方面的特色,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却忽略了重奏、协奏的教学,而这两方面对古典吉他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近10年的古典吉他的专业教学中,笔者采用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强调小组教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近6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古典吉他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方法的经验和想法。

所谓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就是根据接受古典吉他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点、专业基础、专业潜质和领悟能力等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而划分出的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教学形式。小组内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接受专业教师统一的指导。根据古典吉他可以演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的专业特点,考虑到器乐教育的特殊性,根据笔者自身的古典吉他教学实践经验,小组教学的人数可以确定到4-6人较为合适。下面就从笔者关于小组教学的调研出发,简要探讨一下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

一、关于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的调研报告

所有事物的发展,有利就有弊。古典吉他的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那么,在古典吉他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扬长避短呢?笔者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二者的关系。

以下的表一、表二和表三是笔者对大庆蜚声吉他培训学校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专业特招班2004届至2009届学生第一学年的教学成绩和考核指标的跟踪调研,得到的调研数据如下(学生入学均无基础)。

(一)调研数据

(二)有关以上三个表的各项调研数据的分析

1.从表一不难看出小组教学的诸多优势,小组教学开展得越早、时间越长越好,它不但能促进古典吉他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中途辍学的比率。

2.从表二可以看出小组教学的学生人数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小组教学确实能促进古典吉他的学习,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教学效果在下降,小组人数在4到6人时,各项教学指标达到最高临界状态。但此图还反映出,随着人数的增加,学生演奏中的误差率一直在上升,在4-6人范围内,误差率控制在5%左右可以允许,同时更说明小组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不能十分准确,因此小组教学必须和一对一教学密切结合,以弥补小组教学的不足。

3.从表三可以看出小组教学中学生平均年龄和可量化教学指标的关系。在小组教学学生人数相同(5人),且同时期采用小组教学(入学第3个月开始)的前提下,随着组内学生平均年龄的增大,各项教学指标并不是逐渐增长,而是在9-11岁这个阶段出现峰值。因此,小组教学比较适合的年龄段为9岁以上,最合适的年龄段为9-11岁。图中还能看出8岁以下的小学员不适合小组教学,应该采取一对一教学,原因在于学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

(三)最终形成的调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必须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为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刚入学时最好采用一对一教学(一般以3个月为宜),使其专业基本功掌握得非常正确,然后再进行小组教学。但必须注意到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学生年龄不宜偏小,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和传统的器乐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比较,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3

关键词:船歌;二声部;模唱

课型:歌唱课。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桑塔・露琪亚》。

教材分析:《桑塔・露琪亚》的旋律为C大调,3/8拍,歌曲结构为“二段体”。全曲共16小节,每8小节为一个乐段。歌曲的旋律多为级进和小跳,因而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觉。而有时出现的大跳旋律,又让人产生一种悠然自得、热情洋溢的情感共鸣。歌词又将夏日的美丽夜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明月、银星、碧波、微风、小船、海滩……这一切都令人难以忘怀。这首音乐作品,可谓是词曲的有机结合,给人以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演唱《桑塔・露琪亚》,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欢愉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够参与二声部合唱,并能够做到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掌握“船歌”的体裁及“二段体”的音乐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律动、模唱、演奏小乐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歌《桑塔・露琪亚》,感受船歌的音乐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并主动探究“船歌”音乐体裁的特点,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

教学难点:变化音、二声部的音准及附点节奏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三角铁、串铃。

教学过程:

一、欣赏・律动・交流

(1)教师弹奏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学生欣赏意大利那不勒斯风光图片。(2)聆听《桑塔・露琪亚》(意大利文),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律动初步感受音乐的节拍。(3)讨论:谈一谈你对意大利的了解。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意大利人文知识的了解来激发学生学习意大利民歌的兴趣,初步感受船歌3/8拍的音乐特点。

二、聆听・分析・学唱

(1)聆听《桑塔・露琪亚》(中文),了解船歌的体裁。(2)再次聆听《桑塔・露琪亚》(中文),了解“二段体”的音乐知识。(3)学唱《桑塔・露琪亚》。

学唱A段:

(1)教师范唱A段,学生随琴用“la”模唱。(2)有表情地朗读A段歌词,体会歌词意境。(3)轻声加入歌词。(4)解决变化音的音准及附点节奏。

学唱B段:

(1)随琴用“la”模唱B段二声部旋律。(2)背唱B段二声部旋律,轻声加入B段歌词。(3)教师范唱B段一声部,弹奏B段二声部旋律,学生演唱B段二声部。(4)学唱B段一声部,轻声加入歌词。(5)分两组进行二声部合作演唱,教师弹奏二声部并及时纠正音准。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分析歌曲、朗读歌词、解决变化音音准及附点节奏等,使学生逐步学会歌曲的演唱。在B段的学唱中,采用了“二声部优先法”进行教学,先掌握二声部的旋律,再学唱一声部,使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二声部的音高概念,学习效果较为理想。

三、创境・合作・唱情

(1)聆听《桑塔・露琪亚》(合唱),模拟船工划船情境。

(2)请部分学生为歌曲进行小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分两组合唱《桑塔・露琪亚》B段,并互换声部。如图所示:

(3)完整演唱全曲。要求: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欢愉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准确把握二声部的音准。能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作出适当的强弱变化,表达歌曲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通过合作体验来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增强审美体验。

四、拓展・小结

(1)欣赏:三大男高音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2)讨论:谈一谈意大利民歌的魅力。(3)教师评价。意大利民歌蕴藏着深厚的民间音乐文化,等待着大家一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篇4

以课程改革、学科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学校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培养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最优化”特色教学为目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局面。

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用新课改理念充实头脑。

2、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美术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

一、 加强业务学习,潜心教学研究

组织美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及时了解美术教育动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素质。以我校确立的十大主题为先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美术活动,将爱国教育和各种常规教育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本学期,我们的课堂教学准备走理论指导——骨干示范——全员展示——剖析提升的路线,实现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二、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开发校本课程

1、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思维,增长见识。

2、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以活动促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3、利用校园宣传栏定期展示优秀学生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交流。

三、其他方面

配合学校做好各种宣传工作,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美术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根据任教年级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和自训计划。

2、结合教师节,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贺卡,献给自己的老师。

十月份:

结合学校大活动“祖国在腾飞”开展一次手抄报设计评比活动。

十一月份:

篇5

关键词:高二哲学;新课标;激活思维;课堂有效性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可见,针对学生思维性的训练,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日常教学开展中的重要内容,结合高二政治哲学中的内容,笔者认为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教材,并且对于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

意义。

一、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所谓疑能得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形成分析思维能力,传统的政治课堂之所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陈述知识点和内容,没有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疑问是学习的心脏,更是学习的核心,如果学生一问三不知,或者学习过程中毫无疑问可言,那么很显然学生肯定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

比如,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个哲学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由此,我联想到学生平日的学习,我提问学生:“某个学生学习非常用功,她用功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别人都在睡觉她还在被窝里看书,看到凌晨,第二天跟别人一样早起,上课也很认真,尽管她这么用功,可是成绩并不理想,因为她总是记不住课堂上的知识点。请问她这么做合理吗?”学生摇摇头,很快联想到我们的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好知识点。结合这样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我引导学生要意识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二、回归生活,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哲学内容过于深刻,无法理解,其实哲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哲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善于思考生活,将哲学的理念运用于生活中,以此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碰到难度比较大的哲学理念、原理的时候,会先从生活的一些事件出发,在讲解方法论的时候,也会带领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认知哲学原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生活。比如,学习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学生就学会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在进一步的讲解中跟学生提到:“现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过不必自卑,更不要妄自菲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要相信自己的以后,对自己今后充满信心,不过眼下要付诸努力,才能真正产生发展;同样的,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也不必骄傲自满,今天的成绩不代表明天的辉煌,要想继续保持好的成绩,时刻都不能松懈自己。”通过将哲学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活跃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问题驱动,力促学生实践性思维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的能量是强大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来自于学生的记忆能力,不可否认,记忆在学习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思维才是学习的主干,更是决定学生是否学好、学活知识点的核心要素。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问题情境、问题驱动等模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哲学内容呈现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要带领学生认识世界,那么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点的运用则是要完成改造世界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最终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为社会中参与实践的个体,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提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问题时,我就提到了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往往不会写到经济基础的问题,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里面的男女主角也是突破了现实的阻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考虑经济基础,那么是不是说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时候没有联系,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呢?伴随着我的问题驱动,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结合实践,他们了解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我国的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那些灰姑娘的故事里,一般都是嫁给了王子,王子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可以一起创造经济基础。而对于眼下的高中学生来说,我们的经济基础来源于父母,所以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

父母。

四、巧妙引导,提升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点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疑惑,疑惑的原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点无法全面理解、消化吸收。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善于巧妙引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体现为学生对一些“矛盾”“问题”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解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之所以收效、成效不高,是因为没有让学生辩证掌握,很多教师一味强调了知识点和原理,有的教师仅仅讲述了一个层面、一个方向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掌握整个知识点的维度。笔者认为,知识点真正掌握,是一个立体维度的层面,如果仅仅了解某个面,那么在辩证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偏差和错误。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的引导中,笔者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面对这样的一个辩题,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不可提倡,过于愚钝,有的认为可以提倡,因为哲学上说量变会引起质变的。在最后的讨论中,我跟学生讨论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愚公移山的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行为本身缺乏巧妙的方法。

总之,在教与学双边关系中,教师作为双边关系中的引导者,学生作为双边关系中的主体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鞭策等方式,提升、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教师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给学生加大、加重课业负担。以上是笔者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思维提升的几点方法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他者伦理;儒家思想;关怀伦理;列维纳斯

他者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者与他者的关系,实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贯穿了西方的文明发展史。自启蒙主义运动以来,现代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这种情境下我者被定义为理性的主体,能够担负起对他者的道德伦理责任。但是这种强调我者主体性的道德伦理模式“摧残和镇压了客体、自然或他者,引发和激化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仇恨和战争”[1],人类面临着诸如经济失衡、贫富悬殊、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西方学者进而寻求解决道德困境的途径,从而道德伦理研究从传统的寻求普适道德原则转向如何对待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主要的理论体系有后结构主义对主体的解构甚至宣布主体的死亡、美国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等。同时,西方学者进而把眼光投向东方,从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等东方智慧中寻求启示。

国内对他者哲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主体性和他者的哲学渊源问题、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观以及儒家思想中的他者进行研究。研究重在解读这些伦理体系的内涵以及对教育研究特别是德育研究的启示,其中对德育的启示的研究重点多在关注如何在道德教育中促进学生的“他者”意识和关怀意识的提升。这些研究对目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伦理体系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这对于中国目前的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以及实践探索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一、诺丁斯的关怀伦理

过去几十年来,西方传统的伦理观不断受到质疑和攻击。无论是康德的道德哲学,还是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都过分信赖伦理主体的独立理性思考能力以及主体对他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这本身就是对他者的压制和暴力行为。正因为如此,面对种种道德困境和社会危机,当代西方伦理研究出现了新的理论方向,目的在于打破以我者为中心并寻求与他者的新型关系。关怀伦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1982年,美国学者卡洛尔・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一书中以女性体验为基础提出了关怀伦理学,指出了两性在道德认知上的不同,男性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女性则以关系、情感为原则,并且对别人的关心是建构和维持这种道德关系的核心。之后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对这一学说不断丰富、发展,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关怀的含义、类型、特点以及具体实践等,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关怀伦理学对西方以男性为中心的伦理学传统进行审思和挑战,以女性的身份和特质来探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

诺丁斯主要在《关怀:从女性的观点看伦理道德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她的关怀伦理体系。诺丁斯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以单独个体的权利和理性为理论基点,认为建立在原则、理性、正义和公平上的道德本身是不充分的,因此提出以源于女性自然关怀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作为道德基点。诺丁斯强调作为单独个体的人实际上无时不处于相互联系中,人人都有被关怀的需求,因此关怀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联系建立起一种关怀型关系。诺丁斯区分了自然关怀(Natural Care)和伦理关怀(Ethical Care)。诺丁斯认为自然关怀源自母亲对孩子的本能的爱的情感,而伦理关怀以自然关怀为基础,源于个人对自然关怀的记忆。自然关怀“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因为这种关怀需要全神贯注和动机的移位”[2]。因此,关怀伦理就是要“建立、恢复和增强关怀的关系,在这种关怀关系里,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做出反应”[3]。通过自然关怀激发伦理关怀,通过发展伦理关怀来扩大关怀的范围,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的重大贡献在于她对我者的内涵的延伸。诺丁斯挑战了西方传统伦理哲学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能动的我者,而强调处于关系中的自我。她认为,“关系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从一出生就处于各种关系中,我者的主体性正是通过种种关系得以建构”[4],因此伦理的我者应该是与他者有密切关系的我者。诺丁斯指出,关怀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方施予、一方接受的关系,即能动的我者向被动的他者施予关怀的关系,而是我者的关怀行为必须得到被关怀者的认可和接纳才是完整的关怀行为,他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关怀,而是必须对关怀者的关怀给予回应。因此关怀关系中的我者和他者都负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他者的重要性因此得到了彰显。诺丁斯指出我者必须对受自己影响的他者的行为负起责任,从而营造普遍的关怀社会。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对现代主义的我者-他者关系的理解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和重新阐述,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尽管诺丁斯从女性视角提出并完善了关怀伦理,这一体系仍然存在种种缺陷。例如,诺丁斯倡导以母亲对孩子的自然关怀作为普遍关怀伦理的典范,这一观点就受到人们的质疑[5][6]。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或发展母亲本能的关怀情感,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被母亲自然关怀的回忆,因此作为适用于全人类的伦理体系不能建立在本能的自然关怀的基础上。此外,关怀伦理对我者-他者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近距离的人们之间,如母子、师生、朋友等之间,不能作为普遍关怀的典范。要使伦理体系对全人类有约束力,我们必须提供一个能适用于全人类的伦理典范(Hoagland,1990;Zhao,2011)。因此西方学者在寻求弥补诺丁斯关怀理论体系的缺陷的同时,也进而寻求新的伦理体系,而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就进入他们的视野。

二、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

他者是列维纳斯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当现代主义的主体性遭遇到危机,当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纷纷进行批判和解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7]。列维纳斯指出,西方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均以我者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心和出发点,这种以我者为中心的主体必然导致对他者的遗忘、压制和占有,他者遭受痛苦和压迫的同时对我者的建构造成进一步的损害,最终我者也就不复存在,因而成为引发西方道德、社会、文化危机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哲学根源[8]。为此,他重新定义了主体和主体性。列维纳斯提倡的主体不再是主客体二元中的主体,不再是以我者为中心的主体,而是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主体,是伦理的主体。他者在我者建构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无限的、绝对的、独立于任何我者之外的他者,是绝不能被同一或吸收为我者的他者[9]。因此建立与他者的伦理关系不是作为已经构建了的我者必须做的决定,而是在我者能够做出任何有意识的行为之前,我者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我者必须负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我者的主体性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以构建[10]。因此,我者的主体性建构不再以我者为中心,从我者出发并进而对他者的相异性(the alterity of the other)进行同一与消解。相反,我者的主体性建构必须以他者为中心,依赖于他者,承认并吸收他者的他异性。没有他者的存在为前提,我者无法得以构建。

我者对他者的伦理责任可以从列维纳斯的两个重要概念来理解:人质(hostage)和面孔(face)。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的主体不是自足的、主动的主体,而是被动性的“为他的主体”[11],因此列维纳斯把我者称为“他者的人质”[12],“从我到我自己终极的内在,在于时时刻刻都为所有的他人负责,我是所有他人的人质”[13]。朱刚也解释道:“对他人的责任最终来源于一种绝对的被动性:我在自我的前史中已经被他人构成、被他人迫害,被他据为己有且扣为‘人质’,从而成为他人的‘替代’。作为人质和替代,我在决定、选择之前就已经不由自主地对他人负有责任了。”[14]因此对他者的责任是我者必须面对的,是责无旁贷的。面孔是列维纳斯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代他者的一个隐喻。列维纳斯强调,他者的面孔是独特的,不能为我所同一并完全相异于我。因此,我者不能把他者的面孔“融合”为我者的面孔,而只能是一种面对面(face-to-face)的关系[15]。我者不可避免地与他者相遇,这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状态。“你对脸的反应就是一种回应,不仅仅是回应,而且是一种责任”[16]。这种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就是一种超越存在论和认识论的伦理关系,因为他者之脸不仅“抵抗着占有,抵抗着我的权力”[17],而且还意味着我者对他者负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我必须始终绝对为他者,为他者担负责任,为他者服务并不求任何回报。

列维纳斯重新阐述理解了我者-他者的关系,强调建立以他者为中心的伦理体系,并呼吁建构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18]。这种伦理学以“他者”为前提,以我者对他者的伦理责任为目标,我者对他者的无条件的回应的结果就是全人类和平关爱地共存,从而使得这种伦理成为可能,而这种伦理责任或许可以成为西方崇尚以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的道德危机的出路。

三、孔子儒学的主体性

纵观西方哲学体系的发展历程,它们走过由关心本体、逻辑、唯理论,而演变为近代的认识论,当代的方法论,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19],并建立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基础上。与西方哲学体系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则以伦理为本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孔子和《论语》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当西方的道德理论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道德危机时,西方学者进而研究儒家学说,探讨儒家学说对我者-他者关系的理解[20][21][22]。尽管他者维度是属于西方哲学的概念,但是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也纷纷把儒家学说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挖掘孔子儒学中的他者哲学[23][24]。

以伦理为本位的孔子儒家思想认为我者不是独立的个体,我者从出生伊始就被各种伦理关系所定义,并且一系列的道德准则指导我者该如何礼待他者。“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含义甚广,包括仁慈、爱、利他、和善等等,其核心含义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莫大于爱人”,孔子强调我者对他人的关爱,强调对他者和社会的责任,并就人们如何处理我者与他者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行为指导准则,如“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倡导的我者,是主动自觉地“克己”,“虚我”的我者,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实施“爱人”。孔子认为,实现“爱人”的重要途径是“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我,成就自我。孔子强调“吾当三省吾身”,省思的内容是如何施仁与他者,省思的结果是成为圣人君子,完成由仁、智到圣的过程,最终成就自我。“勿我”是孔子“爱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孔子一生以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其中“勿我”即强调不要以我者为中心,在他看来,我者是不足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需要向他者学习,引入他者,从而达到“修己”。

孔子认为他者是与我者具有不同特性的个体,不依附于我者而存在,我者的建构是以他者的福祉为前提,没有他者便没有我者。因此,金惠敏(2002)指出,孔子学说的主体性“在对他异的承认、参与和责任承担中完成其自身的建构”[25]。孔子提出我者的建构方式,包括克己、虚我、爱人、勿我。在克己、虚我的过程中清空自我,形成一个无我的主体性,进而通过“爱人”认识他者,接纳他者,在对他者的关爱中建构我者,完成对自我的修炼和完善,完成从仁到圣的建构过程。并且成就自我不是最终目的,最后还需推己及人,成就他人,最终达到道德的升华。

四、分析与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对话和融合日趋紧密。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伦理哲学体系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者和他者的关系不仅是主体性建构的中心问题,更是道德伦理哲学的中心问题。中西方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伦理体系。西方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独立的以我者为中心的主体,而中国则在人与人及社会的互动中建构主体。尽管存在差异,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都强调我者的非独立性以及关系性,强调我者对他者的伦理责任和义务。不仅如此,孔子还指出我者必须向他者学习,当我者成就自我后,还需推己及人,成就他者。因此孔子所倡导的主体性建构更进一步,处于更为源始的地位。这也可以解释西方近年来伦理哲学研究向东方转向和对儒家思想的亲近。这对今后我国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对开展中西方哲学交流与对话,对建构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型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传承创新”的明确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以中华先进文化为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还要坚持批判和吸收的统一,善于从世界优秀思想文化中汲取时代进步成果,使核心价值观与人类现代文明相结合。鉴于此,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西方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理念,如理性、自由、平等等伦理价值观固然可以对我们重塑伦理道德文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缺弱和局限性,我们更需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予以互补和互动。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吸收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思考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伦理本位以及我者与他者的和谐共进关系,从而探索符合新时期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伦理理论体系和实践,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13]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塔木德四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1.

[2][4]Noddings,N.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M].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2,5.

[3]何锡蓉.女性伦理学的哲学意义[J].社会科学,2006(11):139-146.

[5]Hoagland, S.L.Review: Some concerns about Nel Noddings’ caring[J].Hypatia,1990(1):109-114.

[6]Zhao,G.Relational self, Nel Noddings' and Emmanuel Levinas’s Ethics, and education[J].Philosophy of Education Yearbook,2011:238-244.

[7][9][11]李荣.列维纳斯他者视阀中的伦理主体[J].学术研究,2011(8):20-35.

[8][17][18]Levinas, E.Totality and Infinity[M].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79.127.

[10]孙庆斌.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J].江海学刊,2009(4):63-68.

[12] Levinas, E.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M].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1.127.

[14]朱刚.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如何可能?――试析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存在暴利的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6):24-32.

[15]Levinas, E.Ethics and Infinity[M].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5.

[16] Bernasconi, R., & Wood,D.(ed.).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M].London: Routledge,1988.169.

[19]崔雪冬.主体性思想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

[20]Herr, R.S.Is Confucianism Compatible with Care Ethics? A Critiqu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003(4):471-489.

[21]Li,C.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Jen and the Feminist Ethics of Care: A Comparative Study.Hypatia,1994(1):70-89.

[22]Zhao,G.Two Notions of Transcendence: Confucian Man and Modern Subjec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9(3):391-407.

篇7

1.认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普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体验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养成尊重劳动者及其工作的态度,促进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

3.增进为他人服务、为他人付出的思想情感,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尝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以小组自由结合,利用双休日调查身边熟悉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生活,并填写好调查表。

2.教师准备:搜集挖掘相关的课程资源,制作教学课件,设计调查体验表和课后作业,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三、活动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劳动者

1.课前调查汇报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调查、了解身边熟悉的劳动者一天工作,有去调查的同学请举手!请各小组长根据评价量表做好记录,以便我们课后的评价。现在请你们拿出调查表,(待学生都拿出调查表)谁愿意说说你的调查情况呢?

师:同学们,你们调查的这些人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正是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井然有序、方便快捷、更加美好。

2.游戏:“谁来帮帮我”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玩个“谁来帮帮我”的小游戏你就知道了。请看老师手里的这些卡片,上面都是一些需要帮助的情景,谁要是帮得上忙,谁就来回答。(老师示范)下面我们就以这种形式来玩这个游戏,想玩吗?

生:想!(老师发卡片)

生:学生进行游戏。

如:生1:我是一条街道,我身上脏死了,谁来帮帮我?

生2:我是清洁工,我来帮帮你。

生1:谢谢!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好玩)我们课后还可以继续玩,游戏中的情景,都是日常小事却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关心、服务和帮助。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就这个主题,乐乐他们班正组织班队活动呢。你想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想)请大家打开课本68页和69页,想一想: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二)看书读图、主题探究

1.看书读图

生:学生认真地看书。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生活环境会怎样?

生1: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脏,塑料袋到处飞。(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2: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被污染,连树都枯死了。(师:树木枯死了,就很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生3: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变得一团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每天天蒙蒙亮时,是他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我们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

师:我们看接着看(出示课件:如果没有警察,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生1:如果没有交通警察,街道会变得很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师:有了交通警察,才使交通秩序井然,我们出行就更安全)

生2:如果没有警察,到处都有小偷。

师:是啊,有了他们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

师:我们再看:(出示如果没有理发师…)

生:如果没有理发师,我们的头发会变得很长很长。

生:如果没有理发师,我们头发很长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师:如果没有理发师,不仅我们的头发会很长很长,而且也没有大家这么漂亮的发型。

生1:如果没有老师,我们就没有知识。

生2:如果没有老师,我们就不认识字。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是啊,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了老师,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

2.信息卡片

师:那么除了书上的这四种情况,你认为生活还不能没有哪些行业的人呢?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出示课件-信息卡片)

生:学生交流“信息卡片”.

师:看到大家这么认真在交流,看来大家都有话说,谁先来。

生1: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医生,如果没有医生,我们得病了,就没有人帮我们治病。(医生救死扶伤,消除人们的病痛)。

生2: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农民,如果没有农民,我们就没有饭吃。

生3: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司机,如果没有司机,我们出行就不方便了。…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汇报,我们已经知道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劳动虽然平凡,但很重要,劳动是光荣的,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劳动者。(出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深化体验

师:那我们就从这小小的包子说起吧,看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包子,都需要哪些劳动者的付出。请小组长拿出盒子,把里面的包子掰开,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说一说,开始!

师:同学们探究兴趣真高呀,谁先来说说。

生:需要农民伯伯,他们种出了小麦,为我们提供了面粉。

师:很棒!有了面粉,我们才有了包子皮。其他同学呢?

生:需要养猪厂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猪肉。

师:如果是牛肉、羊肉呢?

生继续说:那就需要养牛、养羊的人!

师:不管是养猪、养牛、还是养羊,我们把他们统一称为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为包子的诞生提供了各类肉馅!那如果是素馅的包子呢?

生:我知道还是需要农民伯伯,他们种出韭菜、卷心菜等各种蔬菜。

师:你的反应真快!如果是海鲜馅的呢?

生:那就需要渔民伯伯!

师:有面粉、有肉、有菜,为了让包子更美味,还需要哪些人呢?

生:需要卖盐、卖油、卖调味品的人。

生:还需要厨师包包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包子还是生的呢!还需要哪些人呢?

生:那就需要卖煤气的人,把包子蒸熟!

生:老师我还知道天然气的开采,离不开石油工人!

师:你的知识面还真广!

生:老师还需要制造锅的工人!……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总结提升

师:如果我们再继续探究下去,就会发现更多劳动者为此付出,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2.课后延伸

(1)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跟爸爸、妈妈体验一下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8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句子: what's your hobby?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too. 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2)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的ing形式及其读音: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a bike, diving, playing the violin, making kites.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简单询问和描述自己和别人的业余爱好。

(2)通过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得如何询问和描述人们的兴趣爱好的表达能力。

3、情感、文化目标

(1)通过学习:what's your hobby?句型,鼓励学生发展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以及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

(2)通过学习,能积极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句型:"what's your hobby ?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 too.

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动词ing形式及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句型:He likes / She likes......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词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师生问候。

Hello,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It's a fine day, isn't it ?

You are happy, I am happy, We are happy together.

So, Let's chant together.

(2)师生对话,

OK, The last lesson, We learned unit4, I have a pen pal. We know What is a pen pal? Pen pal is a friend that keep in touch with letters. yes or no? OK, first, let's review the old phrases and sentences出示课件,根据图片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动词短语: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a bike, diving, playing the violin, making kites.并找学生起来拼读。

二、Presentation

(1)If you want to know my hobby, you can ask me: What is your hobby?or What's your hobby?I can answer :I like riding a bike\making kites\reading books.....

Now,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our hobbies and others hobbies.

Let's try.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circle "what's his hobby?")

(2)教师自我介绍:I'm your new 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 ?yes? I am Miss Yang, I like reading books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But do you want to know Wu Yi fan and John' s hobby?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you know it!

(3)教师问,学生答:What's Wu Yi fan's hobby ?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What's John's hobby?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too.

(4)练习句型:What is his hobby? He likes......

What is her hobby? She likes.....

三、Practice

1、Pair work.

每个学生很快找到自己的同伴,两人一组练习对话然后请几组同学上台表演。

2、通过本课学习的句型拓展另外一种句型:"There be"句型。

3、Make a dialogue.

There is a bike show on Saturday,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4、出示一些明星的照片,让学生谈论他们的爱好。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stars: (Guo Jing jing \ Zhou Jielun \Yao Ming\)

Guo jingjing is a world diving Olympics Champion.

四、Look and guess.(看和猜)

This is Mr Hu 's bedroom,look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guess:What is Mr Hu 's hobby?

He likes......

Why ?

Because I can see a .....

五、Homework:

Talk about your hobby, and interview your teacher's hobby and your friend's hobby.

1、完成课后的调查活动,然后和同伴用所学的句型进行交流。

2、抄写单词和句子。

篇9

目前部分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多,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少;师生之间表面性、浅层次的互动多,隐性、深人性的互动少;学生指向教师的交流多,教师与学生互相指向对方的交流少等。上述现象往往造成课堂的表面非常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实质上却没在互动中真正得到深人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师生互动必须以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淡淡对师生互动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学生的全员关注是师生互动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全班所有学生,教师希望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激起全班学生的有效关注,那这样的互动显然是无用的。教师组织教学时应允分考虑这一因素,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来。

不久前听了学校六年级一位年轻教师的研究课,是一节关于《简易方程》的复习课。课开始时,教生是这样互动的:

“今年老师25岁,你今年几岁?”“我今年13岁。”

“明年老师26岁,你几岁?”“我14岁。”

“后年老师27岁,你几岁?”“我15岁。”

“10年后老师35岁,你几岁?”“我23岁。”

“若干年后老师A岁,你几岁?”“我A减12岁。”

对话是师生之间互动最常见的方式。上面案例中教师所采取的师生对话的互动方式,无非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比较简便,从而体现其价值,激起全体学生复习的愿望。但问题在于参与互动的对象仅仅是教师本人与回答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余学生并没有真正关注他们之间的互动这一环节,只不过充当观众而已。这样的互动不能激起全班学生参与的欲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无论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问的互动,都要遵循学生全员参与这一原则。

二、有价值的问题是师生互动深入的前提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总是酬绕问题进行的,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也是围绕问题的研讨展开的。因此,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研究的欲望,进而将他的想法告诉教师和同学,并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入。

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由于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很难观察出“一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一特征。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经常出现花了大量的时间但研究没有结果,最后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数的和这一现象。这样的处理虽然学生也能根据教师的点拨,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但这样的互动是被动的,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很少。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呢?下面是特级教师张建新设计的教学案例:

在初步认识到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与个位无关之后,我进行如下活动。

我拿出计数器,请学生用耳朵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再试着说出计数器上所拨出的数。我把计数器藏在讲台下,拨了6颗算珠。学生在思考一番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6。”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15。”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24。”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60。”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6【1()。”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15。”

“它是3的倍数。拔出的数是51。”

学生的答案非常多,由于对同一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学生十分希望将自己的看法汇报给教师和同学。这样的互动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师生之间看法的平等交流,不但有口头的评价,更有无言的思想交流。正是对于同样都是听到6颗珠子,同样都是3的倍数,但却可能是不同的数的这一冲突的深人追寻,学生才能积极地深人思考,把握不管是什么数,他们个位上数的和都是6这一根本特征。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开放的、深层的,所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以积搬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师生的互动中。

三、教师指导是师生互动的质量保证

有效的师生互动巾,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义要成为师生互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难以完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互动中的关键地位。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缺少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引领,就很难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探究就可能偏离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

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问题。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下面(以9+4为例),探索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尝试计算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有以下几种:

(1)一个一个地数,得13。

(2)扳手指,数出13。

(3)用小棒摆出13:

9+1=10

10+3=13。

4+6=10

10+3=13

无一例外,教师逐一进行肯定,并进行表扬,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以及学生求异心理的驱使,学生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算法。然后在练习时,教师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结果一节课上完,没有几个学生会熟练使用“凑十法”计算。

由于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理念的把握不准,过于偏向算法多样化,而忽略算法优化。学生本身也难以认识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时就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在互动中将思维由方法的汇报上升到对方法的合理选择中。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一、整合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不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网络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立性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当前国际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Internet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变得密不可分,计算机已经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将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因此,信息技术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有自己的独立性。

(一)信息技术有自己的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掌握,着重培养学生“信息”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有自己的教学内容

2005年河北省又推出了一套全新的信息技术教材,旨在适应当今的网络形势。网络知识贯穿于全套教材之中,教材中在内容选择方面,力求选取学生既喜闻乐见而又新奇的内容。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同样要新颖灵活

信息技术课同语文、数学一样也要有课件,而且在信息技术课上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声、像、影”等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消除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厌烦心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

三、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深远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本人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找出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现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恰当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

三、在实践教学中整合其他学科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小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目标,我确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研究”这一题目,并为此做了一些尝试。我们选择了《古诗配画》和《图说“梅兰竹菊”》两节课进行尝试。

(一)教学反思

《古诗配画》一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在做中学,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充分自主的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执教者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整节课教学中确实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但是效果却有所不同。

1.导入部分的课件欣赏,整合了音乐、美术两个学科的知识:优美的古典音乐,精美的艺术名画,把学生带进诗一般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充分感受信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所创造艺术美的魅力,学生在艺术美的感染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我也要制作出这样美的作品”的热情。因此,这里的整合很成功。

2.学生所选的古诗是自己喜欢的、语文课上已经学过的,所以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古诗配画”这节课的学习,更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激起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可是本节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整合不彻底,只是一带而过,所以整合不成功。应该在最后的综合运用环节中,除了欣赏评价作品外,还应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解释所选古诗的含义,这样可能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行为跟进

为了有所改进,我们又选择了《图说“梅兰竹菊”》这一课进行尝试。本课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学科的整合问题。整节课中做到了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而且涉及的整合很多:让学生交流诗词的含义,展示国画的优美,体会照片的意境。整节课学生倒是很活跃,但很多同学居然没有学会如何设置文本框的格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几个教师坐在一起分析,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原来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很多的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的课甚至不适合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又通过其他几节课的尝试,我们终于根据不同的课采用了不同的整合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