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范文
时间:2023-04-04 16: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相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
2、我们没有恰当的字眼来表述同时施教与受教,但假如做到了教学相长,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会得到改善。
3、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4、这个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确能收取教学相长的效果。
5、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落实教学相长的理想。
6、这个活动让所有学员和讲师彼此互相切磋,提供教学相长的机会。
7、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主要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学用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博约并重原则。
8、结论加强主管护师的在职培训,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优势,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提升护理的科学性。
9、教学相长利用在研究和调查中发现的5种技能进行更有效更有力的教导,这5种技能包括:建立和谐氛围;观察和分析;提问和倾听;提供反馈和促动学习。
10、学生差异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资源,它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
11、教学相长,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
12、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13、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方式是促进教学相长,并提倡研究风气的捷径。
篇2
清华大学顾秉林教授说,“现在要求大学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于是大学都开始重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甚至把学生对老师的评估作为重点内容。这导致一些教师从对学生严格要求变成放纵。以学生为本难道就是仅仅重视学生评教?这简直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评教被引入学校,旨在完善教学监督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督促教师尽职尽责,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随着学生评教的普及,部分学校开始夸大学生评教的作用,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增添了师生关系的功利色彩。本文从高校视角探讨学生评教的利弊,即教学相长和教学相欺。
一、教学相长为古今中外所提倡
(一)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不断鞭策教师和同学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
(二)教学相长的理论主张
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国内,教学相长的相关主张很多。
孔子主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做教师的,应当不断追求新知,同时也要不断地教诲学生。教师只有不断追求新知,掌握学科领域动态,才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眼界,另外教师更重要的一项职责是教诲学生,指出其缺点,并使之改正。
《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到“物格知至”,再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强调读书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做学问应持有的态度。教师和学生为了“求知”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的话,必须能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2]。
由于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因此构建主义的教学策略也常被称为学生中心教学。在学生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是“辅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不是一言堂或控制所有的课堂活动。
学生中心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非轻视教师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获取知识。而目前许多高校实施学生评教的极端例子已经发展成:学生“挑食”,老师迎合。这是对学生中心教学的一种曲解。
二、学生评教的发起及应用
(一)从企业到学校
学生评教早已由传统的书面问卷形式升级成网络版,虽然介质发生了改变,但都是学生评教的一种形式,目的都是督促教师尽职尽责,防止怠工。这种监督模式并不是新发明,其实在企业和工厂里早有应用,老板为了防止工人偷懒,安排监工或眼线(甚至安装监控探头)监视工人的行为。虽然企业的效益提高了,但是大多数工人只是迫于压力机械地工作,不能很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反而演化为“隐性”怠工。对于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企业,这种监督方式很有效,但是对于那些从事创造性或创新性活动的企业来说,如软件开发、广告创意等,这种做法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因为这种做法会造成员工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团队协作,束缚了员工的潜能。所以这类企业的做法应该是,给员工更大的空间,减少约束。如微软公司对其软件开发工程师采取人性化管理,不对其进行严格监控,甚至可以不用每天去公司上班,只要最终能完成任务。
与一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企业类似,教学更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仅是单一的教书,还要育人。大学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更多地创造性,包括教学和科研。大学教师也应具体多样性,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学生评教在高校的普及
高校引入学生评教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2000年后高校的急剧扩张规模和新进教师数量急剧增加。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下降,招致广大学生的不满。学校为了提高办学质量,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从而推行学生评教。这做法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并非仅通过少数几个环节的改革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更应从大学治理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处理好大学的外部管理与内部治理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学校与师生发展的关系等。
所以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普及学生评教,还应有相应的配套的措施,营造良好教学条件和环境。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称,如何使大多数称职的教师能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体面生活,潜心研究,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索,一直是他在琢磨的问题。
三、教学相欺——学生评教的极端化
(一)学生评教的良好初衷
大部分学生都会客观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的意见也很中肯,例如某位老师上课,理论功底很扎实,但实践经验太少;某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某老师上课语速太慢,等等。但是这些意见多属于技巧性的东西,不应该作为教学整改的重点,而应着重提升教师素质和责任感,即先“修身”再“育人”,达到“诲人不倦”的境界。
(二)学生评教的弊端
学生评教如果当作教师自查、自省的手段,应该是很好的方法,但是现在许多学校把学生评教结果当成评价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就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如果师生关系变成一方“出钱”,一方“服务”的关系,会造成一部分教师应付教学,而不是享受教学。教师把教学当作一份工作,一种谋生手段,其实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学生。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学校师生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早已风光不再,而如今教师辱骂学生、学生殴打老师等现象常现于报端,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学生评教加深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其弊端表现如下:
1、教师在教诲学生时,有所顾忌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主张教师应该不知疲倦地指正学生的缺点,使其改正。但是事实上,有些教师怕影响自己的评教成绩,要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学生做什么都不加制止,视而不见;要么“蜻蜓点水”式地批评一两句,无关痛痒。这种言不由衷的教诲,结果可想而知。
2、欲按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改革,却不敢贸然实施
大学课堂的授课形式应该是多样化,教师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些改革,使得教学效果更好。但是改革难免会有失败,所以许多教师不愿去冒风险,只是按部就班的教学,使得教与学过程趋于僵化。
3、教师疲于应付,学生更加散漫
良好初衷的意见反馈变成近乎苛刻的考核,教师个人发展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去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如何安心育人?另外,少数学生会因为一些老师的“顾忌”,而更加放纵自己,违反课堂纪律、逃课、逃学等。
4、“学生中心”的教学忽略了“良心工程”
孔子讲学的时候,从不进行满堂灌,而是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提问,他才讲,他的学生都非常尊重他。这也是学生中心的一种形式。所以“学生中心”不是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否则教师这一职业跟其他工作没什么两样,所谓的“良心工程”也将演化为“经济关系”。
5、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如果将功利色彩很浓的学生评教作为评价导向,那么年轻教师中将会滋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学生评教这一方式本身并无问题,它将促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关键是如何运用它,学生评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促进教学,即教学相长,但运用得不好,则会妨碍教学活动,甚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即教学相欺。所以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应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大学教师真正致力于“格物致知”,去寻求“大学之道”,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大学。
基金项目:山东工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S201127)。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教学法;教学相长
“互动探究教学法” 在历史教学中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探究教学法”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互动探究教学法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者,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还要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
二是互动探究教学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历史教学中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是如何发生的,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
三是互动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互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虚拟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已是在这一时期中的历史人物,例如科学家、商人、艺术家等等,只要符合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实际就可以了。如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首先让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诵的诗词《不怕远征难》并进一步体会到的艰难,然后用音响播放《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用兵真如神”……,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感和感染力,以活动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使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至始至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情感引导,创设师生互动氛围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上课时,应努力将历史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相融合、相联系,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科举考试制度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再引导他们谈谈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对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由于考试制度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这样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学习中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意见和建议显得颇为幼稚、不成熟,但也不乏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把握好引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对思想上有模糊甚至错误认识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
多开展讨论、比赛等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例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题目,如最早开始的是哪一战役、合作进行的是哪些部队等等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抢答比赛,大家都踊跃回答,唯恐争不到机会。再如,在上《》这一课时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当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同一组内的成员间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找出了许多教材中、电视电影中的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们都动了起来,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率自然也提高。
四、反思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篇4
堂堂的大专中文系毕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受窘:老师,取义未必要舍生;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老师,应该这样下载;应该关闭窗口…… ???久处于师之高位的老师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一桶水在慢慢地变少,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对自己敬而远之。想到自己刚开始教书时雄心勃勃,同学生关系融洽,与学生同学习同进步,没过多长时间,竟变的这样老气横秋,这就是没有注意到从学生身上汲取青春的养分,使自己与学生一同进步。由此可见不断的修养自己,,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是多么重要。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过“教学相长”的理论,韩愈也说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都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求知,但可不要忘记自己如何进一步修炼品行,如何探求新的知识领域。
首先,与时俱进,时代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时代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方面,信息更加开阔。以往我们奉行“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念,现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再也不是几本书和老师的一支粉笔。所谓的“一捅水”该多么的微不足道,做教师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到有水的地方,学生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师不随着时代的变化来调整自己教学的步伐,一味的固守陈规,不思创新,不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大海,那么你就是在误人子弟。正如同志所说的:“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新的时代要求教师也必须有创新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师德修养时曾说过:“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他对教师提高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严格要求。教师更有责任力求上进,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陶先生语重心长地指出:“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上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后辈应有的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当我们一些老师还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已经欣然接受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有的不如学生,那么就要虚心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在语文的教学中,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现代技术的信息,在教育网上查找下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图片资料,使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一位做教师的,并不是要你做一个全才,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学生一提到上网、FLASH?、AUTHORWARE等等,什么都不懂。如在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时,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并且虚心的向学生学习,学习在电脑上排版,并给他们出点子,使他们感觉到你这个老师不只会教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自己虚心学习勇于奋进的精神无形的对他们是一种感染。
其次,修养性情,磨练性格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做教师的,我们以往只偏重于对学生性格的培养,而没有在培养学生性格的同时,来完善教师的人格修养。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作为教师当然性格已经基本形成,但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做教师的,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如果做教师的心胸狭窄,却要求学生心胸开阔;做教师的自私自利,却要求学生大公无私;做教师的办事一曝十寒,却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做教师的,墨守成规,却要求学生创新求异;诸如此类,久而久之,学生潜移默化,形成怎样的性格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我有深切的体会。例如,有一次期末考试后,我任?班主任的班级综合成绩不如其他班级,当时我时时的告诫自己不要把这种情感带到教室,可是情不自禁的将情绪带到了教室,无形中表现的神情沮丧,并在一些话语中出现对学生的不满情绪,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情感非常敏感,老师的脆弱也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时令我感动的是一位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的学生,到办公室安慰我说:“老师你不要老盯住这次的成绩不放,我们班不是每次都这样。”这位学生的开阔的胸襟使我感到汗颜。确实人的一生都面临着性格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尤其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磨练。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不断的完善自己,你才能堪称为人师表,才能使你的教学生涯永葆青春活力。
篇5
听说深圳大学校长有个电子信箱,专门用来加强师生交流,互通信息,受到学生的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可以就学校公事或一己之事给校长写信,校长不假他手,亲自披阅、回复、处理,并公之于众。大量的来信中,有最新动态、改革措施、学术交流、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乃至芝麻绿豆、伙食车辆、诗词酬唱……可谓丰富多彩,气氛愉悦。
本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曾几何时,老师们对教学兴趣不大,对“科研”却趋之若鹜。为什么?无非一可以出名,二可以搞到科研经费,但由此带来的负作用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总理在视察北大时说:要让教育家办教育,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以教学为中心,就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现代社会有个了不起的发明:光纤。无论远近,信息交流可以在指间分分秒秒进行,快捷又方便。章必功校长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从2005年4月30日开始,建立了校长公开电子信箱,五年多来,共收到信息30369件,其中公开信21075件,不公开信9294件。
校长其实是个大忙人,校内校外,活动排得满满的,阅读来信大都是中午和晚上下班之后,回复有长有短,但他坚持几年不间断地“鸿雁传书”,正如他给学生回信中所说:我对“拼命”的理解就是尽心尽力。他努力给校园营造一个鲜活的公共空间,师生之间互通声气,学习生活变得有趣,有生气,有活力,和谐校园已不再是一个口号。
当年,牛顿获得成功后,人们问:牛顿的老师是谁?很快有了结果:他就是贝若。但如果问:牛顿的学生都是哪些人?就很难找到。这就说明,只有学生的成功,才有老师的成功。
篇6
“亲其师,信其道”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宽松的、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维空间,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教师要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没有精神压抑的、以生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没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就谈不上教学要改变教师的“自我中心”的角色,多多倾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并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教师教学激情的投入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外,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生动活泼,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因此好的导入的设计能使整堂课产生“课伊始,趣顿生,拓思路”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课堂导入,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基点和先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实是一种发现的过程,体现着人的主动求知、探索的精神活动,是人的一种本能的体现,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我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首先引入了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不等教师说,学生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读个不停,乐此不疲继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紧接着提问学生能不能运用课前学过的本领,想个办法把这首儿歌编完?能否试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编一编?数学是思维的学科,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分析,有了思考,其学习行为才可能是丰满、深层、有效的,整个课堂才是充满趣味的“智慧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这看法正确与否,同时也摆脱了以往课堂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获得发表自己看法的状况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常常会如同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同火石电光般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新知与师生情感、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唤醒学生的求知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导入的目的达到了,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凸现出来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师生共同的研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更是他们奋发竞争的擂台师生在探求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充分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专有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下水作文; 读后感;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33-002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下水写读后感。先提供本文,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认真阅读,然后将自己的下水读后感供学生阅读、评议,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动笔习作,师生互作赏析。
下水作文一:《点点光》
(出处:苏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段:七年级。)
巴金先生的《繁星》虽然是自读课文,但语言很美,感情也较清新。
第三小节是作者花费笔墨比较多的部分,从文字内部看,观察星空和情感的体验也有个起伏变化的过程。相对第一、第二小节的轻巧含蓄,第三节值得细细品读。
假如我们用这样的问题来带动全局,则可以从全文角度来串联课文:
作者在四个小节中分别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星空?每次看星空他都有什么样的感受?
前面两小节都有一个明确的句子来谈感受,第三小节则有好几句。
“仰望”是第一个层次。“仰望”后面的句子,“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是实写。有颜色、有光亮,画面很美,像梵高,而且有动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这句是用力写动态了,而且为下面写“欲睡”做好铺垫,把船写成摇篮,把星的移动往虚实相生上引导。如果顺承着上面一句看,这句还有整个身体的触感,宁谧的环境也营造起来了。
“欲睡”是第二个层次。“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这句可以用“好像这个词是否可以删去”来提问。最浅的原因是比喻。可怎么理解“飞舞”?由此可以深入一层,联系到上文的“船在动,星也在动”,感受到画面中的动感。再想一想,“眼睛模糊”了怎么见到“飞舞”?那么就更深入一层,想到现实之景和联想想象的结合。基于这样的理解,后面这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也就从字面和情感上自然接受了。
“我望着……”这个句子,初看和“无数萤火虫飞舞”在修辞上类似,但可以分析的角度是更加多样的。修辞可以由此及彼地引导理解,从比喻到拟人,正好看出两者的相似和差别。再细致一点,可以提示到“仿佛”和“好像”在行文间的规避。然后深入,问到“霎眼”和“说话”,这里有颜色,有光亮,有声音,有动感,有物我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交融。继续深入,则声音从何而来?是天籁,是心声,是情感和心境。这也许理解不了了,但可以这样问,前面说“静寂”,这里又有声音,是否矛盾?这时就需要注意到“梦幻”这个词,也不能忘记联想和想象,理解为是半睡半醒间的状态和感受。顺势还想到了动静间的互衬,取“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
跟随文本层层深入的同时学会了品读句子。这几句分析过后,我们说,作者的观察这么细致,情感这么投入,完全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一切了。所以“微笑着,沉睡着”。物我两忘,全情投入,全身心放松,在这样宁谧、安详、恬静、自在的环境里,自然微笑与自然沉睡。这种状态是难得的,心境更加难得。可惜学生们此刻还无法体会;而当他们可以体会时,已不复是现在的少年,以至于无暇、无心来体会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收尾的一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可以和第一小节的甜蜜、依恋之情相比较。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前者是孩子对母亲怀抱的留恋、眷恋,后者则是回归宁静、回归恬美心绪的安宁和自在。感情的递进,层层深入,像水流潺潺。
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字耐得起咀嚼。只是要养成多咀嚼、会咀嚼的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文是第四次教了,仍然不敢说自己已经会咀嚼,最多是比学生多咀嚼了几番而已。教而时刻反思,读而时刻体会,不敢说时刻进益,则时刻敦促、想望进益而已。
下水作文二:《一个清新的小世界――刘方平赏析》
(出处:课外,唐诗。学段:八年级。)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一直对《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章节念念不忘。林黛玉指点她要把老杜、摩诘的诗仔细地玩味、渗透,而习诗的主题正是咏“月”。
我自己揣测,学老杜是为规整、苍劲;学摩诘则是为秀丽、空灵。“月”是千古钟爱的诗题,香菱最终写出了文美、景美、情美、意美的好诗,而唐代诗人刘方平这首《月夜》,则早已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清新俊逸的小世界。
首句“更深月色半人家”,起笔便点题。明写时间,却把月色隐藏掉一半,顿生寂静、安恬的氛围。又加入“人”的形象,动静相生,为下文融情入景铺垫;同时从声音上做到声静相衬,而使“夜”更显宁谧和暖意。
次句“北斗阑干南斗斜”,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诗中人的视角。设想,如果诗中人也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坡先生一般,“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原先“解衣欲睡”的昏昧一扫而光,兴之所至,也想“步于中庭”。抬头一望,壮阔的天宇上闪耀着明星,此番瑰丽与清澈,真不足为外人道也!诗人用淡淡的笔触,而竟能引发我们如此的联想,不可不谓举重若轻。
第三句直写人物的活动和感受。“偏知”带着惊喜,“春气暖”带着期许。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闻得到花草的香气。春气一暖,花便次第开放,今晚的氤氲会带来明朝怎样的欢愉呢!这句情景交融地写触觉,写心理。
末句再紧跟着写听觉(虫声新透)和视觉(绿纱窗)之美。虫声的“新”透,呼应到上文,正是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时序交替,季节的悄然更换。不知这绿窗纱是否正是《红楼梦》中所写道的“软烟罗”;那轻烟薄雾般的窗纱下,不知是否也正坐着黛玉和香菱?窗外是低低的虫吟,窗内是夜阑人初静。这时,或看书,或操琴,或写字作画,或闲敲棋子落灯花。总之,是睡不着了也不忍睡了。在这美好的月色下,春意渐暖,月朗星辉,做什么都好!抑或什么都不做……只身在这诗意的画面中,任谁也便是诗人了。
行文至此,诗人已融入诗中,成为诗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诗;而我也融入诗中,感受到了这一番宁静与幽美。“笔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如此一个清新的小世界,在诗中,更在我心中。
掩卷反思,写下水读后感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确有许多启发。
1.适度阐释文本,规避无限衍义
对文本的解读究竟可以到达何种地步以及只需达到何种地步无须达到何种地步,可能是个无法争辩清楚的问题。在解读以课文形式存在于教材的文本之前,要先有合理的定位。王荣生教授对此有过精辟的理论指导。想想也是,假如我们对任何课文都漫无边际地深化拓展迁移,那么文本解读实际上将失去意义。教学目标合理、学情分析准确、过程衔接流畅、课后反思有所得,对考试制度下的语文课来说已经足够。
2.完善“前理解”构建,巧用“文本互涉”
对文本进行适度阐释的目的在于尽量帮助学生完善阅读的“前理解”。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理论当中,“前理解”来自与同一事物相关联的存在,即相对于某种理解之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体理解开始之前已有的某种观点、看法和信息。当我们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带着自己的观点置身其中,期待与之发生共鸣或形成疑问。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都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其所具备的“前理解”也相应浅显与狭窄。于是乎,对教材、课外文本以及教师下水读后感的阅读,就有助于学生从更大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角度上建立起个体的“前理解”。尤其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文学史各阶段的名家名作逐步渗透,学生便能纲举目张地了解文学史大概,同时更好地比照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
3.降低错误理解,鼓励个性“异读”
诚然,教师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权威声音。限于自身学术水平和阅读兴趣的倾向性,乃至教师本人的“前理解”程度,下水读后感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做出某种示范和引导,而并非一锤定音地“绑架”其思想。语文教师要在课外进行海量阅读,培养自己选取文章的“慧眼”。在选定文章之后,还需要通读与之相关的评论、赏析类文字,以保证不给予学生错误的经验和印象。当教师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他人的评析产生较大差别时,要静下心来寻找原因。对于尚有争论的内容,则要避免呈现。总之,要最大程度地降低错误理解,尤其是杜绝思想性和科学性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8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课 因材施教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下简称为本课程)是细胞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其实验方法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更应认真和扎实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医学院校,学生层次复杂,有研究生(含硕士、博士)、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专科等系列。本文从授课内容、学情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课的教学情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以期为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服务。
1.授课内容
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的实验课内容以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研究生培养要求,选择当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作为实验内容,如: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DNA的提取;PCR扩增技术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将逐渐增加新的内容。在实验操作中,因研究生理论基础较扎实,实验的基本原理略讲,重点讲解和强调实验操作的细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力争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实验结果,为今后的科研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七年制本科生的实验课开设项目大致同五年制本科生。实验课内容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器的观察、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实验有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亲自动手实践从动物到标本的整个实验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将逐步增加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等项目。
专科学生由于课时有限,近几年,本课程理论课时减少,实验课相应地也在缩减,实验课以基础性实验为主。
2.学情特点
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经过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的学习,当再次接触到《医学细胞生物学》时,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操作欲望,尤其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课题研究,若有涉及该方面内容时,大家都认真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动手操作,课堂气氛活跃。
七年制和五年制本科生整体素质较高,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对本课程兴趣浓厚,操作积极,但是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较研究生稍差。课堂上,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基本在预期范围内。
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相关医学及实验技术基础较差,学习态度没有本科生端正,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相关实验,而部分学生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相操作,有两极分化之趋势。
3.小结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在今后的实验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因材施教以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1]。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在理论课和实验课设计上,有所选择和取舍。如:在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课上,以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器的观察、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为核心内容。而其他专业,则可以结合自身特色,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讲解和开展实验课。
其次,注重思想教育的因材施教[2],[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状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指导。研究生层面,也有一小部分不重视本课程的学生,表现为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实验课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思想,改变学习态度,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作风;七年制学生大部分比较认真,每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学习更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因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这时,就需要实验老师对学生加以安慰,并不断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五年制学生大都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但也有一部分人将实验课视为“放松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心思没在实验课上,这就要求实验课老师对学生加以督促,正确引导。针对课堂上不同学生的表现,实验老师要注意统领全局,细致观察,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注重教学形式的因材施教。从课堂组织来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课堂形式,研究生可以采取开放式、创新性实验的形式,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实验课;七年制学生实验课可以参照研究生的实验课模式,即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五年制本科生在实验课上则主要是进行积极管理,让学生遵循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并鼓励学生多看书、勤思考、积极动手。
总之,本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学生特点,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4],[5]。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教学效果,更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和提升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不断观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苏娟,訾晓渊,张树忠,等.浅谈因材施教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74.
[2]刘佳.点燃学生自信心:大学教师不应忽视的一环[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33.
[3]李晓龙,韦力嘉,黄婉春.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63-164.
[4]郑立红,陈萍,刘丹,等.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35):89-90.
[5]刘芳莉,黄昀,李钰,等.对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课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36-637.
本文受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663)
篇9
孔子立于庭院之中,沉吟道:“诗三百,诗三百。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作诗的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这时,孔鲤快步恭身穿行庭院。
孔子:鲤儿!
孔鲤:(恭身应答):爹爹!
孔子:鲤儿,你学诗了么?
孔鲤:还没有。
孔子:鲤儿呀,不学诗,说出话来就不会得体了。
孔鲤:是,我这就去学。(下)(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孔子继续沉思。(子贡上)
子贡:先生!为人在世,贫穷却不巴结奉承,阔绰却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呵?
孔子:这样当然可以啦。但这样还不如清贫自乐,富裕多礼更好一些。
子贡:哦!《诗》里面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说要精益求精,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呵呵,端木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啦!告诉你一件事,你还能有所发挥,有所推断。好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正说着,子夏上)
子夏:先生!《诗》里面说:“巧目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略作沉吟)就跟画画一样,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用彩色画花。
子夏:那就好比说,有仁义为基础而后产生礼乐,是吧?
孔子:哈哈,卜商啊,你的话启发了我!现在呀,可以和你讨论《诗》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孔子和子贡、子夏边说边下)
《学记》有云:“虽有佳(一作“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上述孔子教诗的片段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目的明确:增益语言,推行仁义;其教学过程以文本为据,又不拘于文本,师生互动,共同受益,收到教学相长之效。
篇10
关键词:教学相长 体谅教育 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师的教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学处于主体地位。教要受学的制约,学要受教的启发,教与学的规律是统一的。只有搞清了学生的学习规律,然后按学习规律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才能把教学工作搞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是教师第一重要的事情。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调动认识能力,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讲求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获得熟练的英语学习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能力,学生才能充分挖掘学习潜力,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把情感投入作为实施体谅教育的基础,体谅教育的基本思想上多关心、少评价,而多关心的根源就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的情感投入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可表现为以下个方面:
(一) 关心学生,以“爱”为本。教师只有把情感中的精华部分给予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有亲切感、信任感,才会使教师的情感实施有一个方向,教师的爱应具有广泛性,关心学生不应仅局限于关心学习,应涉及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生理、心理的变化等各个方面,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增加学习的动力。
(二) 对学生要理解、尊重。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面对面的与其交谈,用真心去理解学生的单纯天性,尤其要注意性格内向,内心活动丰富而细致、脆弱、敏感的学生,让学生从老师的尊重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只有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及其它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在美好、和谐的情感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二、加强师生交流,建立同化型师生关系。师生交流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体贴与关心,从而使学生向教师打开心扉,使师生交流成为可能。师生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还可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语间感受到体贴与关爱,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所谓“同化型”师生关系,也就是教师以“教人”为已任,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同化型”师生关系打破了教师的权威性,要求师生之间关系要民主化。教师要与学生平行对话,形成友好的合作伙伴。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最大潜能才能得以发挥,从而增强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知识。
三、以情感教育感化后进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一) 对后进生要给予爱心、诚心和耐心。爱是启迪后进生智慧的源泉。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应把爱溶入学生的心灵,持之以恒地感化学生,让爱心、诚心和耐心成为滋润后进生心田的甘露,从而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朋友,学习有兴趣。
(二) 抓住“成功点”不断激励。心理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和胜利的安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抓住后进生某一个“成功点”不断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其思想转化。每一个“闪光点”都是成功的机遇,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进一步启发,从而使后进生在心态上,学习上实现质的飞跃。 转贴于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投入满腔的热情,奉献浓浓的爱心,后进生的心扉一定会敞开,他们的潜力会进一步得到发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就要求教师关心、体贴、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与其产生共鸣,使其接受教育,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方针、政策的实施铺开一条宽敞的大道。“教学相长”得以贯彻实施。
四、搞好学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学习规律,指导学习方法。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是:首先是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语言材料的输入,然后是大脑中语言规则的内化生成,最后达到创造性地输出活语。语言环境实质上是由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的大量、有效地语言输入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二) 学习方法适时而教、适时而用。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指导,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提高能力。
(三) 搞好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学习方法正确,学生就会觉得积极、主动,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快速高效;学法错误必然导致消极被动、事倍功半,进步缓慢。指导学习方法应及时、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和学习技巧,争取尽快见效,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