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软件范文
时间:2023-03-18 12:5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软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核算型。传统会计软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以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计帐工作量,从而形成了市场上大量“甩账式”的会计软件。
2.面向单一区域和单用户。传统会计软件主要是基于DOS环境下的开发工具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Pro、C语言等)完成,以单用户为主,软件不具有化管理功能。
3.封闭性系统。传统会计软件主要是财务部门使用的,其技术水平和单用户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显然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广大用户的普遍要求,更无法满足大型管理的需要。
新经济时代网络会计的特点
网络经济时代无论是网络还是机本身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对企业会计环境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广域化环境而言,一方面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由于Intranet是植根于Internet为主的一系列技术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它将企业管理系统以网络的衔接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其结果是会计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一方面,Intranet技术使企业对所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实时报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借助Intranet网络及Internet网络企业外部信息需求者同样可以实时获取所需信息,进行,以便作出有效决策。实时报告系统下,信息提供具有如下特点:1.实时性(在线反馈)。网络技术可动态跟随企业的每一项变动,予以必要揭示。2.全面性。通过在线访问,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可动态得到企业实时财务信息。3.实时分析比较。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了网上所有企业信息,财务人员依此可得到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正确预测企业今后趋势。可以说,未来会计信息的和传播将由采用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媒介形式。
网络环境下会计软件具有以下的特点:
1.集成化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的各个管理子系统(生产、库存、人事等)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外部有关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大部分信息能够实时转化。
2.简洁化系统中计算机完成从凭证到报告的全过程,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对存货计价、成本计算、计提折旧以及预测决策等复杂的核算全部由计算机来完成,大大简化了核算过程。
3.多元化搜集和提供信息多元化,收集的信息源于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各个采集点,不仅有内部的生产、销售等经营信息,还有人事、生产调度等非经营信息以及外部的有关信息;处理信息的多元化,既可以成批处理,也可以实时处理,根据需要完成数据处理的任务;提供信息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信息的方式,既可以以书面的方式,也可以用磁盘、网络等电子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
4.化电算化完成了从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的转换,在会计环境下,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签章、电子支付等手段的,使电子化的程度更高、更广。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数据从内、外部有关系统(证监会、银行、企业生产人事部门等)直接收集,外部机构(会计师事物所、财政、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通过Internet在线访问。企业内部网也可与证交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各网络互联。公众投资者可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浏览查询所需的最新的和的财务信息。
6.智能化网络会计不仅具有一般会计软件的核算功能,而且还具备控制、管理的功能,尤其在预测、辅助决策中,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可以完成复杂的决策选优过程,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
网络会计的安全
网络环境中,财务信息的传送借助网络完成,如何保证信息从传递到接收的真实性、可靠性,成为财务人员的又一道难题。网络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从而使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特别是一些集团性企业和跨国公司,利用Internet/Intranet 网来传递数据、沟通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作为信息接受方,跨地区跨国经营的总公司,随时会收到从不同地域发来的数据,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有理由怀疑数据的真实性;数据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发送的信息是否被接收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2.财务机密是否被泄露。公司的财务数据属企业重大商业机密,如被竞争对手获取,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保证网上财务数据传递过程的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篇2
我国会计软件发展的过程是和我国的体制的变革、管理模式的逐渐演变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改革初期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88年之前萌芽准备阶段
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的企业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主要使命是为完成计划任务而生产,相应的会计工作的管理模式是以其账报账为主。在此期间,企业管理中的软件主要是完成特定的统计功能,在会计核算中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全部基本功能的成熟的软件产品,具体应用中的产品大多属于统计存储型。随着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关人员和机构已经着手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并就某些企业或某些功能进行产品开发,面向单一用户或单一功能的会计软件已经投入使用,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工资管理。由于企业对电算化的需求不明确,且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没有很好的结合,会计软件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2、1988年至90年代中期的核算型会计软件阶段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的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混合并存的转轨经济时期,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事务型管理,计算机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应的会计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以部门管理为中心,侧重于事务管理。在此期间,会计软件主要是核算型的部门级系统,大致包括总账管理、报表生成、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
核算到会计软件的特点是离散型,既有各模块之间联系松散,也有企业各部门间的系统结构、数据结构、文档格式及文件标准之间的差异,导致整个企业甚至部门内数据缺乏共享与并联。其在表面上与传统手工系统有很大区别,但实质上仅是处理手段的改变,没有改变原有的模式及功能。
3、90年代中期至今的ERP系统起步阶段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计算机及技术在企业中已经广泛应用,面对在资源分配中起基础作用的市场,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转向资源管理,相应的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资源管理提供与决策信息。随着国外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后文简称BPR)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后文简称ERP)思想及技术的传入,我国会计软件从核算型进入了管理型,用友等公司已经开始就ERP系统进行相应的需求调查及软件开发。
ERP系统是企业实现BPR目标所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手段。它是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的资源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如: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一体化。ERP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数据在系统间流畅传递。ERP系统与以往核算型的会计软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除了基于的管理思想不同外,软件本身涉及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模仿手工核算模式,广度仅限于财务部门,偏重于资金流,深度仅限于事后分析。ERP软件以企业作业为起点,对企业经济事务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控制,管理的广度从财务单一部门扩展到各项作业涉及的其他部门,完全实现了企业内业务处理一体化,做到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形成一个实时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部门级离散应用上升到企业组全面系统应用。
近来商务的兴起,使ERP系统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包括外部信息使用者,同时也要对有关的外部资源进行管理。如:客户可以直接查询商品的销售及技术资料以决定是否交易,企业可以直接根据电子交易数据进行收付款处理及核算等等。
企业资源管理的使命及网络的趋势,决定了会计软件必将向管理型、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这里对其的发展过程及趋势可简单地描述为:单机核算到一部门网络型一企业级ERP一支持电子商务的管理决策集成型ERP.
二、会计职能的演变趋势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工作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内在功能,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其内涵的认识日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大多数论述中都承认会计具有核算和控制(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核算是指会计人员通过特有的及程序,对会计个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向使用者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核算包括信息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控制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企业经济活动是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合理性监督是指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经济运行,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有效性是指企业的资源管理是否具有效率。
从会计软件发展过程及其趋势中,可以看出会计职能的内涵已经或即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核算与控制的相对比重将发生变化,控制职能的地位日益重要
(1)核算工作量减少。ERP系统的特点决定了人员大量的数据收集、加工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实现,加大量涉及采购、销售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的信息可直接由相应管理系统自动传入账务核算系统,规范的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业务也可通过预先设立而自动完成。(2)控制职能的地位提高。会计的控制职能直接融于作业的流程当中,不经会计控制环节,有关业务将无法继续运作,如不经信用控制环节的销售合同无法获得批准或执行。控制职能真正贯穿于作业的事前、事中及事后。(3)核算职能的分解。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将由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完成。(4)控制的范围不仅局限于系统内部,会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防止有未纳入系统的业务发生。(5)会计工作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分工发生变化。会计工作不再以事务管理为特点,不再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而是着眼于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一环进行组织。同时增加了许多基于ERP系统需要的稽核的控制岗位。
2、核算职能本身的内涵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变化
(1)确认变得更为重要。在ERP系统中,会计人员日常核算中大量而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核确认,以确定有关信息是否纳入账务系统进行核算。信息化并不能取代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2)计量工作相应减少。ERP系统对大量的规范的业务的计量都可以在初始设置中加以预先设置,自动生成相应分录的凭证。(3)记录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和报告中的大量工作也能通过系统设置而自动完成。(4)核算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应提高。ERP系统的集成可靠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系统的实时性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已经不再成为一个主要。
篇3
―、反记帐功能的作用
反记帐功能在下述情况发生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大量的错误凭证被登记入帐。这种情况在电算化会计系统投入使用初期,尤其在试运行期间,非常容易发生。如果没有反记帐功能,则只能编制大量的错帐更正凭证予以更正,从而导致帐薄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也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当审计人员查到一笔又一笔的错帐时,它们也许在后续的凭证中进行了更正,这种情况大量出现时,会使审计人员对错弊产生麻痹思想,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查错能力。如果有反记帐功能就可以先取消记帐,把错误凭证全部修正后再重新记帐,帐薄中的冗余信息就可以大大减少,帐薄信息就会简洁明了,便于利用。
2、帐证不符。手工会计中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常常发生过帐错误,导致帐证不符,这时一般利用划线更正法予以更正。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记帐实质是将记帐凭证库的有关数据转入帐簿数据库中,而且正式过帐前要先对所记帐凭证进行平衡校验,以保证其正确性,所以帐证一般是相符的。但是当电算化会计系统遭受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或者存放会计帐簿数据的计算机硬盘扇区遭受物理损害,或者帐簿数据库在没有启动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情况下被人为非法篡改,这就完全可能导致帐证不符。无论是帐簿错误还是凭证错误,或者帐证都有错误,都无法象手工会计那样采用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或赤字冲消法来更正,最好的办法就是反记帐。如果凭证数据正确,仅仅是帐簿记录有误,取消错误的帐簿后将正确的凭证转入过来即可;如果是凭证有误,则不管帐簿记录是否正确均应先取消帐簿记录数据,再对错误凭证一一进行修改,审核无误后重新登记入帐。
3、记帐过程意外中断。在手工会计中,这也许不成为一个问题,记帐人员只须随后续接下去登记就可以了。但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记帐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当意外断电、病毒侵袭等非常事件导致记帐过程被意外中断时,财会人员无法了解计算机到底已经登录了多少张凭证,因而也就无法在系统恢复正常后续接下去记帐了。也许从理论上说,对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精通的人能通过查询帐簿数据库记录等方法,获知记帐过程中断时已登记的凭证,但对普通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来说,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即使获知意外中断时已登记的凭证数,会计软件也不允许续接记帐,唯一的办法就是设置反记帐功能。对此,《会计核算基本功能规范》也规定,会计软件“应当具有在计算机发生故障或者由于强行关机及其他原因引起内部和外部会计数据被破坏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数据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这里的最近状态就是对最后一次记帐进行反记帐后的状态。
二、反记帐功能使用条件设计
反记帐功能显然不是一个常用的功能,它只有在前述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滥用反记帐功能,则不但影响会计处理的严肃性,也会大大增加工作量。许多人就是以此为反对在会计软件中设计反记帐功能的理由。因此,对其使用必须严格限制。其限制条件至少必须包括:
1、操作者必须是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的原记帐人。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记帐人员应对帐簿的正确性负完全责任,谁记帐有误就只能由谁负责修正。反记帐功能的目的,就是取消部分甚至全部的错误帐簿记录以后重新正确记帐,从本质上讲,它也是对错帐的一种更正行为。为了保证记帐操作的严肃性,避免滥用反记帐功能,操作者必须同时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才能实施反记帐。
2、只能在结帐前进行。结帐就是在本期经济业务全部处理完毕,并被认为正确后予以封帐,使本期的经济业务固定下来。进行结帐操作就意味着本期已经没有经济业务需要处理,因而不但不允许输入本期的记帐凭证,也不允许对本期经济业务进行记帐和反记帐。
3、只能按凭证号或日期逆序连续进行。记帐是按日期和凭证号顺序进行的,只有按其逆序连续取消帐簿数据库的记录,才能保证重新记帐的正常进行。这就意味着,反记帐的范围应该以帐簿数据库的最后一条记录或者说是最后一张已记帐凭证为起点,依逆序前溯定位,来确定反记帐的记录数,而不能允许从帐簿数据库中间任意抽取几条记录(不管是否是连续)作为反记帐的范围。
三、反记帐过程的数据处理
反记帐是记帐的逆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记帐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在设计上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在所有会计软件中,记帐都是必备功能,根据一般的说法,计算机记帐是将未记帐凭证库的数据转入到帐簿数据库中去,所以反记帐就是将帐簿数据库中最后的一条或多条纪录转回到未记帐凭证库中去,应该转回的记录就是反记帐的范围。一般来说,这个范围应该由反记帐执行人员根据需要指定。但是对于记帐过程意外中断而进行恢复到记帐前状态这种情况,会计软件应该提供自动定位的功能。现有会计软件的解决方案是在每次正式记帐前先将帐薄数据内容备份到硬盘某一固定文件中去,如本次记帐被意外中断,则以备份文件恢复帐薄数据库文件,由于每次备份到硬盘的文件名是固定唯一的,所以恢复只能对最后一次记帐进行,也只能进行一次。而且这种备份和恢复是对月内帐薄数据的完全备份和完全恢复,如果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量较大时,在月度较迟时间进行记帐和反记帐,就会耗费较长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设想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篇4
【关键词】 管理型会计软件;商品化会计软件;软件通用性
21世纪初,随着核算型会计软件的成熟,管理型会计软件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得到了较好发展。软件公司推出了功能较为完善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企业界也跟上了潮流,会计软件升级成管理型会计软件。时至今日,管理型会计软件层出不穷,概念不断推新,但是由于软件适应性差、复合型人才缺乏、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等诸多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了公司华而不实的摆设。本文旨在分析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并探究其推进对策。
一、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现状
(一)商品化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快
随着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编程软件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软件和软件公司取得了同步发展,领头的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已经成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主推的会计软件不管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基于C/S和B/S结构)都较为成熟稳定,操作简便且用户界面友好,软件规范性强且品种繁多。有面向集团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的,也有面向中小企业的,适应于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建筑施工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设计有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常见的财务管理功能,能与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模块进行对接,具备ERP系统的诸多管理能力。商品化会计软件为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会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管理型会计软件普及推广迅速
管理型会计软件设计一般分模块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功能(管理会计)往往分开设计,客户可以有选择地分开购买,不影响其独立运行。由于行政部门的强制要求和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基本上我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购买了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由于以下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得到了迅速推广:1.系统软件发展迅速,如网络操作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编程语言及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设计提供了基础保障,软件公司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运行稳定、基本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软件,是管理型会计软件得到快速推广的前提。2.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与核算型会计软件基于相同的软件设计架构,使用基本相同的编程软件,两者实现无缝对接,有利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广。3.企业经营环境变幻莫测,市场竞争激烈,管理者对经营决策信息需求急迫,引进管理型会计软件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4.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通用性强,于软件公司是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相比个性化的定制软件成本低,这一特点虽然制约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进一步发展,却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迅速推广创造了条件。基于以上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推广迅速,稍有管理需求的单位基本上安装了会计软件的管理模块。
二、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
(一)软件自身先天不足,是管理型会计软件应用的最大障碍
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是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核算型会计软件形成的基本数据及其提供的数据接口,进行简单的数据分类、汇总、计算、加工、提炼后形成一些常规的报表分析和综合数据及图表显示。这种软件数据来源不足(特别是外部数据基本上没有进系统),系统性差,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没有更多的管理分析模型和方法,所生成的数据和形成的资料结构单一、关系简单、加工层次浅,不能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较多有用信息,造成管理型会计软件先天不足,是管理型会计软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通用性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会计软件的推广,商品化软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推广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为了满足软件的可推广性,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功能完善、普适性强、大而全,必须考虑各种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和满足不同行业对软件的需求,提高软件的通用性。这种软件对个性化需求不高的核算层体现出低成本和高规范化的优越性,但是对专用性强、独特性要求高的管理型软件却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大而全的软件系统定义过于抽象,初始化工作量大,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使用者望而生畏,提高了运用难度。其次,通用性强的软件不一定专,面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行业管理指标、管理方法、管理模型大相径庭的情况,这种通用性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往往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三)复合型专门人才缺乏
管理型会计软件从设计到应用需要多学科有机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核算软件的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性非常强,其开发设计不同于一般软件,需要以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主,配以软件设计开发专门人才,才能设计出满足会计核算基本要求,符合会计运行基本规则的专业软件。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懂得企业经营之道,熟知企业管理必需的各种决策指标,精通各种决策方法和管理理念。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也是一门高深学问,静态的指标和数据只是一个方面,对动态过程的理解,对数据的加工提炼和正确解读,都需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支撑才能发挥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又急功近利,很少自己培养专门人才,大都奉行“拿来主义”,造成今天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缺乏的现状,阻碍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
(四)企业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
管理型会计软件说到底只是一个管理工具,应用管理软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备手段,但它并不会解决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有些企业觉得自己资金利用率不高,成本控制失效,管理效率低下,于是配置高规格的管理软件,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整理相关数据,“硬件”配置积极。一段时期后,发现成效并不明显,管理效率没见提高,想当然地认为管理软件不行,或者相关人员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企业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有关。购买软件,聘请专门人才,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管理软件发现的问题能不能及时解决,整理的数据能不能有效利用,形成的结论是否遵照执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性是否依然让位于个别管理者的定性决策,有没有相关制度让管理型会计软件发挥其作用,这些工作往往没有受到企业的重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效用也就无从发挥。
三、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进对策
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普及推广迅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常规化管理决策信息;另一方面,要想靠管理型会计软件处理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提供更多非程序化决策的深加工信息,需要对软件结构进行重构,进行全方位升级,并配以相应的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推进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
(一)重构软件结构体系,改善软件服务能力
现有管理型会计软件以核算型会计软件为基础,以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业务流程为基本处理流程,基于核算型会计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量分析和功能拓展,这种结构体系受到诸多局限,注定管理型会计软件存在先天不足。管理型会计软件应该是比核算型会计软件功能结构和处理逻辑更复杂,管理为主、核算为辅的综合性软件。其开发设计应该摒弃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处理逻辑,以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主要业务流程(管理、分析、预测、决策、控制)为主线,整合企业内、外部两方面的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的数据流程分析和逻辑结构设计,重新考虑软件的主要数据源及其数据结构关系,形成管理型软件全新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这样才能突破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一些固有枷锁。以核算为主兼备管理功能和以管理为主兼顾核算是有层次差距的,这也是国内管理软件(包括ERP软件)与国外大型管理软件的差距,必须通过结构体系的重新设计,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二)重视二次开发,提高软件专用性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早期,企业各自为政开发自己的会计软件,软件的专用性很强,设计人员储备充分。可随着商品化软件的发展,其软件符合财政部门的基本规范要求,且功能较完善,安全稳定性高,用户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和维护。这种状况提高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水平,推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但也加大了企业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依赖性,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动力。当商品化软件过度强调其通用性,以满足大众化需求时,却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这是商品化软件与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有条件的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可以与商品化软件公司实现定向开发并定期升级,以提高软件的专用性和适用性;没条件定向开发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针对自身企业独特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模型,专用衡量指标和行业数据,个性化的管理需求和管理理念,只有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才能提高软件的专用性,保证软件的使用效率。
(三)培养优秀人才,提高软件使用效率
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与应用需要懂管理,精通计算机、会计的优秀复合型专门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划分过细,强调学历提升,较少关注复合型人才培养。短时期内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难以破局,需要企业与高校共同努力,联合培养具备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定向委托培养协议,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对口性;没条件联合培养的企业,可以提早与优秀高校学生达成就业意向,提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此外,企业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单一化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学历培养,可以通过双学位、双学历或第二专业辅修等形式,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四)配套企业改革,全方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从科学层面看管理,需要管理者在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与突破,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因此,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随着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而不断改进。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处理流程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实现难度高,但科学性更好的管理方法,管理型会计软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克服困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要想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企业不能只依赖于管理软件,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必要时可以进行企业总体的信息化改革,甚至业务流程重组或企业组织变革。软件公司也不能只提供软件销售,应该与软件配套进行相应的业务指导和咨询,辅导企业走好管理信息化之路,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刘广瑞,孙静,杨微露.基于ERP系统探讨如何提高财会专业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J].财会月刊,2009(11下).
篇5
关键词:会计软件;账务处理;期末结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63-03
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会计软件是指“企业使用的,专门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机软件、软件系统或者其功能模块。”其软件系统一般分为财务会计、供应链管理和管理分析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为许多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它们之间联系紧密,月末结账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的结账顺序,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用友ERP-U872,对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的月末结账顺序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有所帮助。
一、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反映出,用友ERP-U8财务会计与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关系。可以看出,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共同完成会计的核算、控制和监督功能。其中,总账系统处于核心地位,它与其他功能模块之间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总账系统接受其他系统提供的数据,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都要将填制或生成的记账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另一方面又向其他系统传递数据,如向成本管理系统传递成本费用数据,向会计报表系统传递账簿数据。这体现的是一种数据传递关系,而这种数据传递关系有时是单向的,有时又是双向的。如总账系统与成本管理系统之间、采购管理系统与应付款管理系统之间就存在双向的数据传递关系。另外,它们之间也存在一种控制联系,即系统中的有些操作有先后顺序,后续操作有时受到前面操作的制约。如总账系统中的“记账”功能,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就无法完成记账;会计科目设置中若没有指定现金、银行科目,就无法进行出纳签字的操作;没有完成总账系统中的记账、结账操作,就无法完成本期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
对于供应链管理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联系,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采购管理系统向库存管理系统传递采购入库单,并追踪存货的入库情况;向应付款管理系统传递采购发票,形成企业的应付款。销售管理系统向库存管理系统传递销售出库单;向应收款管理系统传递销售发票,形成企业的应收款。库存管理系统接受在采购和销售管理系统中填制的各种出入库单;向存货核算系统传递经审核后的出入库单和盘点数据;接受存货核算系统传递过来的出入库存货的成本。存货核算系统接受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系统中传递的已审核过的出入库单;进行记账并生成记账凭证;向库存管理系统传递出入库存货的成本;接受成本管理系统传递的产成品单位成本,进行产成品成本的分配。
二、各功能模块的期末结账顺序
月末结账意味着本月的业务处理已全部完成,可以进入下个月。在用友ERP-U8的许多系统(功能模块)中都有期末结账功能,如总账―期末―结账、应收款管理―期末处理―月末结账、应付款管理―期末处理―月末结账、薪资管理―业务处理―月末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月末结账、供应链―销售管理―月末结账、采购管理―月末结账、库存管理―月末结账、存货核算―业务核算―月末结账、成本管理―月末处理。这么多的月末结账功能,必须按照如下先后顺序进行操作,否则易出现会计数据混乱状况。
(一)进行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系统的月末结账,且它们之间不分先后顺序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这四个系统反映的是单项业务,而且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数据联系,所以它们可以在相关业务处理完毕后,同时完成月末结账操作。
1.薪资管理
期末结转是将当月的工资数据经过处理后结转至下月。每月工资数据处理完毕后均可进行月末结转。
操作步骤如下:(1)进入薪资管理,点击【业务处理】―【月末处理】,点击【确定】按钮;(2)当询问“继续月末处理吗?”时,点击【是】按钮;(3)当询问“是否选择清零项?”时,根据实情,点击【是】或【否】按钮;(4)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月末结账。
2.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系统生成凭证后,自动传递至总账系统,在总账系统中经出纳签字、审核凭证后,进行记账。当总账记账完毕,固定资产系统才可以进行对账,对账平衡,开始月末结账。
操作步骤如下:(1)进入【固定资产】―【处理】―【月末结账】,点击【开始结账】按钮;(2)系统会询问与账务对账结果(只有系统初始化或选项中选择了与账务对账,才能进行对账操作),点击【确定】按钮;(3)完成结账,点击【确定】按钮。
3.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系统月末结账是逐月将单据数据封存,并将当月的采购数据计入有关账表中。月末结账后,该月的单据将不能修改、删除。该月末输入的单据只能视为下个月单据处理。操作步骤是:点击【供应链】―【采购管理】―【月末结账】,点击【结账】。
4.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系统月末结账是将当月的单据数据封存,结账后不允许再对该会计期的销售单据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处理。
操作步骤是:点击【供应链】―【采购管理】―【月末结账】,点击【结账】。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期初记账,将不允许月末结账;不允许跨月结账,只能从未结账的第一个月逐月结账;上月未结账,本月单据可以正常操作,不影响日常业务的处理,但本月不能结账。
(二)进行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系统(模块)的月末结账
由于库存管理系统与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之间存在数据联系,库存管理系统必须在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系统结账后,才能进行结账。
1.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系统月末结账只能每月进行一次。结账前应检查本月工作是否全部完成,只有当本月所有工作全部完成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月末结账,否则会遗漏某些业务。月末结账时,系统首先开始进行合法性检查,若检查通过,系统会立即进行结账操作;否则,会提示不能结账的原因。结账后本月不能再填制单据。
操作步骤是:点击【供应链】―【库存管理】―【月末结账】,点击【结账】。
2.存货核算
存货核算系统主要通过对存货的增加、减少与结存的核算,从而计算存货成本。如果该系统与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集成使用,则其月末结账必须在它们三个系统结账后才能进行。
操作步骤是:(1)点击【供应链】―【存货核算】―【业务核算】―【月末结账】,出现月末结账对话框;(2)选择【月末结账】,点击【确定】按钮。
3.应收款管理
应收款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核算和管理客户往来款项。通过发票、其他应收款、收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款项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客户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如欠款分析、坏账分析、账龄分析等。当确认应收款管理系统的当月业务全部处理完毕,即可选择执行月末结账功能。
操作步骤如下:(1)点击【应收款管理】―【期末处理】―【月末处理】,打开【月末处理】对话框;(2)单击【下一步】按钮,即可显示出月末结账的检查结果;(3)如果要查看处理类型的详细情况,则可双击要查看的类型,打开【月末处理详细】对话框;(4)在进行相应的查看之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开始结账操作,并在结账完毕之后出现信息提示框,提示结账成功。单击【确定】按钮,结账工作全部结束。
4.应付款管理
应付款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发票、其他应付款、付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款项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供应商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当确认应付款管理系统的当月业务全部处理完毕,即可选择执行月末结账功能。
操作步骤如下:(1)点击【应付款管理】―【期末处理】―【月末处理】,打开【月末处理】对话框;(2)单击【下一步】按钮,即可显示出月末结账的检查结果;(3)如果要查看处理类型的详细情况,则可双击要查看的类型,打开【月末处理详细】对话框;(4)在进行相应的查看之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开始结账操作,并在结账完毕之后出现信息提示框,提示结账成功,单击【确定】按钮,月末结账工作全部结束。
(三)进行成本管理的月末结账
成本管理系统要采用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和企业管理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利用已有的成本核算数据进行成本预测、决策,结合计划数,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在每个会计期末,完成所有工作后,包括成本核算、生成凭证等,要进行月末结账的处理。
具体步骤是:找到系统允许进行月末结账的“待结账月份”,用户使用“开始结账”功能,系统自动检查该系统读取数据的其他系统(总账系统、存货核算系统除外)是否已结账,如果没有结账则成本管理系统无法结账。如果检查结果为已经结账,则进行“凭证检查”操作,检查用户定义的凭证是否全部生成,如果全部生成则可进行下一步“与总账对账”操作,系统将用户选择的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与成本管理系统内所有当月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行核对,并根据对账结果和用户对于“对账不平是否允许结账”的选择结果,判断是否继续月末结账操作。最后完成对账后,执行“完成结账”操作,则全部完成本月核算工作。
(四)在除总账系统外的各个系统月末均结账后,总账系统完成月末结账操作
总账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已经建立的会计科目体系,输入和处理各种记账凭证,完成凭证审核、记账、对账以及结账的工作,输出各种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有关辅助账。总账系统要集中对本月所有经济业务填制或生成的记账凭证(不管是本系统的还是其他系统传递过来的)进行处理。总账系统的期末结账意味着每月月末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终止本月的账务处理工作。所以总账系统的月末结账操作自然就排在了最后。和前述一样,结账只能每月进行一次,若本月有未记账凭证,则月末不能结账;其他系统未全部结账时,月末不能结账;上月未结账时本月不能结账;若总账与明细账对账不平,则本月不能结账。
操作步骤如下:(1)点击【总账】―【期末】―【结账】;(2)选择“结账月份”后点击【下一步】;(3)按照提示,点击【对账】、【下一步】、【结账】;(4)系统显示结账标志“Y”。
在以上各系统中除了有月末结账功能外,还伴随有“取消结账”功能。它又称为“反结账”,是系统提供的一个纠错功能。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在结账后发现结账前的操作有误,而结账后不能修改结账前的数据,则可使用此功能恢复到结账前状态去修改错误。建议用户谨慎使用该功能。
三、结语
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以总账系统为核心,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存在数据传递关系和控制联系。尽管各功能模块都有月末结账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经济业务处理流程把握好各功能模块月末结账的顺序,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篇6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会计信息载体以磁性介质为主,纸介质为辅,而磁性介质上数据的修改无法象纸介质那样留下可辩认的痕迹,以为日后审计等工作留下应有的线索。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计软件中设置了各种日志文件:操作日志、控制日志、系统与程序修改日志、数据资料使用日志及业务日志等。这几种日志文件的作用都是通过真实记录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各种操作,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但由于这几种日志文件的内容及作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因此,目前国内的会计软件绝大多数只设计了操作日志文件。
操作日志是指对进入会计软件中的所有操作进行跟踪记录,从而确保所有经授权或未经授权的接触和修改活动都留有痕迹,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其内容应包括操作日期、进入时间、推出时间、操作内容等。
为了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操作日志包括机制操作日志和手工操作日志,前者是由会计软件系统自动生成;后者则应由上机操作人员手工如实填写。
在笔者参与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过程中,发现操作日志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会计软件自身的不足,使机制操作日志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用户对操作日志重视不够,集中表现在手工操作日志的不健全。
二、机制操作日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机制操作日志查询权限问题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操作日志要由专人保存。目前软件中机制操作日志的查询权限几乎都没有限制,在权限划分内容中,很多软件根本未考虑有关机制操作日志权限的设置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查询上机操作日志,个别会计核算软件、甚至个别ERP软件中的操作日志内容还可以进行修改,这完全背离了设置操作日志的初衷。
笔者认为,机制操作日志应当仅授权系统管理员、会计主管进行日常的查询功能,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进行机制操作日志的打印输出、机外备份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机制操作日志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机制操作日志记录内容问题
操作日志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操作人、进入时间、退出时间、操作执行的功能、操作状态等。
考察机制操作日志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有如下几种:
(1)操作记录内容不全面,有的软件仅仅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缺少操作执行的具体功能;
(2)操作时间记录过粗,有的缺少年月日记录,有的仅记录到分,或只记录有进入时间,而没有退出时间;
(3)操作执行的功能记录不够具体,未能记录到基本模块;
(4)缺少软件操作的状态,如正常通过、或未有通过等。
分析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记录内容的不全面造成机制操作日志可用价值不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操作时间记录得过粗,使我们看到有些操作者在同一时间进入,又在同一时间退出的现象;操作执行的功能记录不够具体,一旦出现问题不便于核查问题;没有操作状态的记录,容易引起误解,以及日后查询工作上的不便和其他一些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例如,笔者所接触的一家软件,出现了下表所示的操作日志记录。
操作人姓名进入时间退出时间操作内容……………………
杜玫筠99/03/1209:23:4599/03/1209:26:12制作凭证
李传茂99/03/1510:13:4999/03/1510:26:34制作凭证
李传茂99/03/1510:26:3799/03/1510:27:02审核凭证
李传茂99/03/1510:27:0999/03/1510:29:56制作凭证从操作日志的时间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传茂同志在制作完凭证后,即刻对凭证进行了审核工作,是否存在软件允许自己审核本人制作的凭证呢?经过询问我们了解到,李传茂在试图审核自己制作的凭证时未能通过。由此,我们看到操作日志对操作内容做了如实地记录,但是,由于记录内容过于笼统,以致造成误会。在此笔者认为操作执行功能的记录应该具体基本功能,同时记录操作执行的状况。例如,制作凭证记录到凭证编号,审核凭证记录到所审核的记帐凭证编号等,执行功能通过与否,诸如此类的具体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落实责任,究查问题,真实全面的反映会计人员操作情况,也便于日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机制操作日志备份、打印问题
操作日志的备份工作同样未能引起重视,许多软件的数据备份内容中并不包括机制操作日志的备份,甚至一些软件鉴于机制操作日志文件过大,在月末结帐后自动进行删除,或没有提供机制操作日志备份的功能。
笔者认为会计软件的备份功能不仅包括会计数据的备份,而且还应当包括操作日志的备份。当然,随着软件系统的规模增大,尤其是网络版软件,操作日志文件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大而变大,然而,当今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存储容量不再成为问题,加之财务部门使用的机器要求专机专用,备份的保存工作应该说是完全能够做得很好的。
同时,软件应该提供机制操作日志的强制备份功能,即依据一定时期,或依据机制操作日志文件的大小,适时提示进行备份工作或强制自动进行备份工作,机制操作日志的删除要有权限限制,绝不能在做尚未备份和打印机制操作日志的情况下就删除日志。机制操作日志的打印一般来讲是由系统管理员每月打印一次并装订成册,年末与手工操作日志、其他会计档案一并送交存档。
三、手工操作日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手工操作日志的记录内容是从机制操作日志中抄录而来的。这样做的后果是造成手工操作日志流于形式,未能起到设置手工操作日志的真正作用,要求上机填工操作日志是从另一方面保证上机操作记录的真实性。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以足够的重视。
单机版软件的手工操作日志,一般用一个记录簿就够了;网络版软件的手工操作日志问题较复杂些。目前许多使用网络版软件的单位普遍未进行手工操作日志工作,或仅仅用一个手工操作日志记录簿。笔者认为,仅采用一个手工操作日志记录簿远远不能达到设立手工操作日志的目的,不能全面如实的反映上机操作的真实、完整情况。针对网络版软件的特点:工作站在都分散于各处而不集中,笔者认为每个工作站可以采用分别设立各自手工操作日志的办法加发解决。按月或按季由系统管理员将所有操作日志收起保存,待日后装订成册(按年)入档。
手工操作日志的记录工作应当贯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克服应付、敷衍、图省事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认真作好手工操作日志的记录工作。
篇7
专用会计软件也称为定点开发会计软件,是指仅适用于个别单位会计业务的会计软件。其特点是把适合单位特点的会计核算规则与管理方法编入会计软件,比较适合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使用方便。
会计软件是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依据,以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为技术基础,以会计数据为处理对象,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为目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软件系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我国的管理信息化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已经走过了初期的盲动,也克服了一味效仿国外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今天我们对管理信息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带动EFIP软件应用的发展 竞争力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起步到普及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由于我国财政部的正确引导,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巨大市场,为培育我国会计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财政部通过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会计电算化普及培训、会计电算化应用规范等措施,在极大地推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会计软件产业的发展,可以称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普及,带来管理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带动我国企业开始接受ERP的概念。1998年6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在北京举办记者招待会,宣布将全面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笔者在那次会上有一个重要的发言。在那次记者会前后,用友已经开始了ERP软件的研制工作,现在成为我们主打产品的中端(中型企业),ERP软件U8就是在当时开始研制的,现在我们已经出到8.61版本了,我们极具竞争力的基于NET的下一代产品U9也在投入很大的资源抓紧研制。
用友ERP-U8为我国企业可以“用得起”ERP软件立下了汗马功劳,从管理和财务一体化软件,到完整的用友ERP-U8软件,我国众多企业正是借助它走过了信息化的日日夜夜,就像福特的T型车帮助美国汽车实现了普及化一样,U8帮助我国企业实现了ERP的普及。现在,我们从ERP的应用角度,将其分为ERPO、ERP1、ERP2、ERP3,其中ERPO就是会计软件,ERP3是完整的ERP软件。 竞争力
二、“会计信息化”的提出和历史背景 竞争力
今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山西太原举办年会,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用友公司是这个概念的最先倡导者。作为此次年会的协办单位,用友公司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笔者与用友公司许建钢先生都做了专题发言,与会的300多名专家就这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政部拨款500万元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为了总结一汽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指导下一步的应用工作,在财政部、一机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1981年8月,由一汽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讨论会在长春召开,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当时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杨纪琬司长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他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用友软件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贡献在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为社会提供通用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软件,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了适用的电算化工具,用友财务软件在九十年代初率先通过了财政部的评审。用友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最大的ERP软件公司和最大的独立软件开发商,我们组织编写的《会计电算化指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提出的“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在内涵、外延和环境方面都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是在企业信息化和ERP应用的背景下谈“会计信息化”,是在Internet普及应用的基础上谈“会计信息化”,是在我国企业不断国际化的条件下谈“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已经不再满足账务、报表、工资这“老三样”软件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已经成为会计信息化的“新三样”软件,集中财务管理也成为会计信息化的新亮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化”也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信息化”。
三、ERP的普及应用带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在ERP普及应用的同时,也对ERP的深入应用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当前ERP软件发展,存在着“普及”和“深入”两个方向,用友公司提出的“普及ERP”口号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响应。从“深入’应用的需求程度来看,“会计信息化”又成为其突破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ERP的普及应用带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用友软件用户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已经比较强烈,特别是高端用户对“新三样”的需求比较多。从国外高端ERP软件应用的情况来看,“新三样”内容的应用都不理想,其用户纷纷向国产ERP软件企业咨询解决方案。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在高端应用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正是国产ERP软件企业比国外ERP软件在高端应用领域领先一步的地方,希望国产ERP软件企业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领先地位。
用友公司继成功研制中端ERP软件U8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研制高端ERP软件NC(新世纪),研制经历了艰苦的过程,我们体会到要在高端与国外同行竞争,需要有充足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会计信息化”以来,我们明显感到了NC的市场竞争力在提高,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屡屡获胜。以下是两个特大型国有企业的典型应用案例: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是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独立核算、计划单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峡工程建成后,中国三峡总公司将拥有2100万kW的发电能力,年发电量约1000亿KW.H。2003年11月,中国三峡总公司与用友正式签约并于当月开始实施用友ERP-NC管理软件,2004年9月,中国三峡总公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第一阶段成果通过了验收,最终将实现三峡总公司“资金集中收付、会计分级核算、全面预算管理、数据综合分析”的财务管理体制。
中远集团在全球拥有近千家成员单位、7万余名员工。标有“COSCO'’醒目标志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往来穿梭,是中国国际化经营的典型大型集团企业。2002年6月开始,中远财务公司利用用友提供的资金管理结算中心解决方案,将分散的资金集中管理,并与银行实现实时互连,把整个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搬到了互联网上,每年减少银行贷款20亿,增加利息收入5000万,资金周转率提高20-30%,每年节约50%以上银行汇兑费用。
四、低端“会计信息化”不容忽视
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低端应用(小型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应用需求十分旺盛。虽然“会计信息化”在低端应用中与“会计电算化”的差别并不算太大,但是其在普及“会计信息化”中的作用不能低估。以前,我们一提中小企业就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它们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在小型企业里会计信息化的需求更加明显,近两年小型企业信息化的热潮,充分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为了加强用友在小型企业推广信息化的力度,我们专门成立了“小型产品事业部”,针对小型企业推广用友“通”系列管理软件,并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在经营模式上,我们采用了与中端和高端产品不同的方法,全部由负责进行销售,现在已经发展了1000家左右,已经覆盖到全国地、县级城市。
“用友通・目前包括财务通、商贸通、业务通、客户通、医院通等系列产品。“用友通”系列产品,切实把握小企业的关键需求,邀请典型客户一起参与产品的规划设计,充分与客户互动。研发人员不是坐在总部,靠简单的调研信息进行产品设计,而是到客户的企业中,掌握客户的最直接业务需求,在客户的现场完成产品原型框架的设计,与客户反复沟通、验证、评审,确保产品是用户最需要的。
“用友通”系列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小型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软件产品,这些产品的不断改进,将在小型企业普及信息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数据库 会计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2-0071-01
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这就是会计电算化,它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出现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了人工劳动;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和观念更新,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和网络技术,信息和网络服务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会计电算化就是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经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相比较西方国家很早就建立完成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的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我国的会计软件经历了专用会计软件与通用会计软件两个阶段。在财务管理电算化初期,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都是运用自行研发的专用会计软件。这类软件的缺点是开发周期长、耗费财力,所以导致管理信息化发展缓慢。然而到了80年代末,会计软件到了市场化与通用化的阶段,这样就推进了我国会计软件在90年代的时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会计软件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会计软件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高,由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差距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算化软件仿真手工会计系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2)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3)数据的实时共享性弱,保密性差;(4)各种会计软件功能相似,开发不全面。
所以,会计软件还是需要大力、全面的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以国际经营信息为条件的环境里,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应对,对财务状况进行实施的掌控,对利润增长点做出精确的判断。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勇往直前。所以,作为企业经营决策参考的财务会计系统就需要快速发展,以便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会计软件通常用到的功能主要有数据录入、数据转换、数据处理、账表分析、报表分析等功能,这些工作都需要应用到数据库。运用数据库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会计电算化与数据库的结合
会计软件的开发软件工程师,以及财会人员都深深的明白数据库在会计软件中的重要性。数据库有很多种,例如:dBASE、Paradox、Clipper、FoxPro、Access、SQLServer、Oreacle等。在会计电算化最初的时候功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提供凭证输入、账簿、记账、结账和报表查询等简单的功能就可以。针对这样的会计软件其所需要的数据库也相对的比较简单,小型的数据库就可以满足需求,像dBASE、FoxPro、Access这样的小型桌面数据库就足够了。因为数据库只需要完成数据存储这样简单的工作,不需要对数据做太多额外的处理,可是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会计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的会计软件不仅要完成最基本的功能,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会计信息,为各种各样的管理部门服务,这就是现在所发展出来的“决策支持型会计软件”,这对数据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用的相对较多的大型数据库有SQLServer、Oreacle等,运用大型数据库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1)支持网络功能。现在的软件市场,如果在网络环境下用小型桌面数据库,容易出现死锁现象,而大型数据库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并发性。再多客户机(十个左右)的环境下,基本没有发生死锁的可能性。并且,如果优化的好,客户机的数量增加对数据库的性能基本是没有影响的。(2)具有海量数据快速查询能力。大型数据库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通常十几年的会计数据也没发达到“海量”的TB级,所以这样的数据量,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就意味着几乎不需要考虑数据的容量,并且因为它的快速查询能力,也就是说不需要考虑等待问题。(3)可靠性好。财务信息是公司的关键信息,所以安全可靠地加以保存非常重要。为了确保公司财务信息不会丢失,甚至是被非授权人员非法访问和修改。大型数据库具有了前沿的备份/恢复功能,可以进一步保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便在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也可以得到恢复,支持永不停歇的运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和数据库结合拥有的优点,这些优点很好的给会计软件的发展带来便捷,为会计软件与Web技术结合打好基础。会计软件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这将会给财务管理及相应的软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变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功能扩大化;(2)财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使用实时化;(3)财务信息无纸化;(4)分散搜集原始会计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处理和财务;(5)财务与业务协同化;(6)交易电子化;(7)决策支持群体化;(8)财务工具Web化。
以上也可以说是数据库与会计软件结合的优点,这样就可以看到,随着数据库功能的强大也会带动着会计软件的进步,可以使会计软件产生“质”的飞跃。
3、结论
本文是以理论为主说明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结合对会计软件发展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会计软件可以和网络进行连接,这也就是对会计软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加速会计软件的发展就要提升数据库在软件中的作用,使用功能加强大的大型数据库来对数据进行存储和数据处理是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建立.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5.
[2]佘江岩.计算机审计软件设计开发[D].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12.
篇10
从电算化人员方面看,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一部分是由在岗的会计人员通过财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继续教育获取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等多种专业知识,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其他领域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对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等比较熟悉,对会计业务略为生疏。因此,要使得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及相关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还有一部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其中一部分成为电算化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了贡献。但是在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和企业规模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对电算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人员就显得后劲不足。
从财务软件方面看,我国现有的财务软件安全性和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忘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一旦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各功能模块不能做到“无缝连接”;财务软件属于核算型而不是管理型。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电算化事业,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各院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
电算化专业的教材,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基础上,要根据经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使学生不只停留在能够操作财务软件的水平上,更要具有系统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也为将来工作中要求的不断提高留有自我学习、自我升级的空间。授课方式应采取实例教学,使学生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思路、设计流程,进行中小型财务软件的设计;模拟实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真正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做出完整的电算化实务账,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以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以往的电算化资格考试只注重一些基本操作,缺少应有的难度和挑战,以至于一些学生考试前突击练习就可以顺利过关,影响其深入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学生步入工作后,在复杂的电算化工作中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在职电算化人员的培训
其一要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其二要丰富培训方式。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资料。其三要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其四要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实施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的会计人员,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必要时还可以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