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范文

时间:2023-03-29 19: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观

篇1

关键词:教学观;育人;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29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体味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能按照这句话去做。笔者敢说作为教师,每一个人都想做一个好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在钻研教材方面下过功夫,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中动过脑筋,至于如何育人则往往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方面,好像育人已经包含在了教学活动中,只要你做好了教学工作就等于做好了育人的大业。持有此种看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但对此种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

七年级(1)班的王同学,刚进校时,笔者只是发现这个同学非常聪明,但成绩和他的智商不能成正比。在一次检查作业时,笔者发这位同学没有家长签字,便找到他谈话,才发现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一人以十三岁的年龄在学校附近居住,笔者忍不住产生了莫大的爱怜之心。当时笔者就决定多给予这个孩子一些关怀和温暖,当天下午笔者随他来到他的住处,询问了他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并告诉他有困难就找笔者,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年终开家长会的时候,笔者遇到了他的父亲,他父亲非常感激。自己的孩子谁不疼,小小年纪远离自己独自在家求学,家长的牵挂是可想而知的。可正当他们苦于没有一个可靠的亲人可以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时侯,笔者伸出了援助之手。人都会遇到困难,但没有人关心才是最让人心寒的。我们今天有此为,将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必定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助人为乐的人。

九年级(2)班的赵同学生性顽皮,总爱说小话。他长得并不算可爱,但笔者在和他相处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很好学上进的孩子。于是,每当这个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笔者总是以双倍的热情对待他,除了细心地给予解答以外还注意了解他各方面的思想动态,注重他的一些要求,从不歧视他、冷遇他,使他在班上找到了自尊,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他再也没有违反课堂纪律,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提高。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定义是授业解惑,也不曾提及如何育人之说。但在现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如果只忙于教学、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成长过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至少不能说他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教师,或者说他缺少爱心,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教师也带不出好的班级。如果一个班级没有凝聚力,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较强的人格魅力,那么这个班级到头来必然会人心涣散、纪律涣散,更谈不上教学成绩的提高。从相反的角度讲,一个教师不管他代不代班主任,只要他有爱心,真正地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爱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急学生家长之所急,说学生家长之想说而又不敢说,做学生家长欲做而又不便做,都能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望。这样,当你在上课时,学生无论是听课状态还是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很高的,如有人在课上违反纪律,就会引起学生们的不满。在课堂气氛如此轻松的课堂中,师生关系融洽、合作默契、感情沟通尽在细微处;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提问、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将会永远地印记在学生在脑海中,这也许就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或许就成为他们向优等生转变的转折点。因为他知道:教师在关注着我!

篇2

关键词: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试验;教学模式;网络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其新规定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与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制定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目标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强调的主要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在新世纪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强调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的。

《课程要求》在开篇部分还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就表明,《课程要求》是一个宏观性指导文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要求》还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模式”部分还建议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达到教学目标。“应该说《课程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它对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起到预期的积极作用。”(蔡纪刚,2004a)

以《课程要求》为基础,教育部又从2004年开始在1000多所全国大学中挑选了180所各层次水平的大学开展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课程要求》进行微观实践。到目前为止,《课程要求》试行已两年,180所院校的试点工作业已完成。各学校从本校大纲的制定、试点设计、实施、成效、问题等各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成绩斐然。

《课程要求》颁布后,对其学术性的探讨也在全国各种学术期刊上不断涌现。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及试点研究报告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课程要求》做一初步评估,以促其不断完善。

一、《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积极促进作用

1.《课程要求》要求各校制定个性化教学大纲,这促进了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自主发展。《课程要求》充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学生生源不同、英语基础存在着差异的现状和事实,把制定教学大纲的自给予了各高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教育部改革其行政文件的称谓,使制定教学大纲的权力民主化、自主化,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在教育领域的一次展现,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陆建平,2005)试点报告也表明,各校在进行试验之前,首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自己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大纲都各具特色,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综合类大学与专业类大学的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显然的区别。

2.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堂正常教学的开展,避免了应试教学。《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做出了说明和解释,提出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以听说领先的教学目标,纠正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向培训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严重倾斜(陆建平,2005)。试点学校的报告在研究发现或结论部分都明确表示,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网络学习与面授辅导)把教学与学习的精力与重点放在了正常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上来,没有一所学校进行类试考试辅导性的教学,而效果却明显提高。

3.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魏丹华等(2005)在他们的试点报告结束语中也指出,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利用了现代先进技术,而且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因此,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180所大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真正体现了如上要求,实现了按学生的水平与进度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之教师的面授与辅导,教学真正从注重“教”转移到了注重“学”上来。许多试点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庄智象,2005)。

4.有利于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课程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传递者、导航者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者的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从英语教学者转变为英语教育者,从讲授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组织者,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导航者,从语言知识培养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从180所大学的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验中确实做到了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刘红中等,2005)。

5.增加的形成性评估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要求》对教学评估做了分类,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把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与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等“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估标准的人文类化,不以考试“定终身”,对发挥教师创造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课程要求》对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

《课程要求》从各层次提出的要求无疑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以对学生听力三个层次的要求为例,较高要求(中等层次的要求)为“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并能掌握其中心

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要达到这一要求,平时老师在授课时,不坚持用英语训练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一窍不通,也实现不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授课技巧、组织能力、课堂设计能力等,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潜心钻研高效率的学习策略,对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好处。《课程要求》指出,这次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当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很流行的“过程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还应向专家型教师逐步过渡。专家型的教师具有丰富而高度组织化的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能深入、高效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风格。同时,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能够做课题、写文章,经常与同行交流切磋。也应定期地阅读一些关于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把握当前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科学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黄伟明,2004)。

三、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教师地位

《课程要求》的提出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投入,特别是硬件环境的投入,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一点我们可以各校试点结项报告中看出,如湖南某大学“已投入8万元作为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配套经费,并购置配备了200台专门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北京某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提供专用机房(80座)一间,并准备建立3个机房作为明年推广使用。”地方学校如广东一理工学院“新建了五间电脑教室(每间有50台电脑)专供试点班的200名同学网上学习。为三名教师购置了三台电脑,其中包括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另外,有3~5万元流动资金,可供试点工作实施小组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校际交流、购买教学软件和办公用品”。其他各学校的教学投入情况也类似,有的学校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可以说是教育部《课程要求》颁布实施各校对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具体步骤,这也客观上从硬件条件上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教学的向前发展。

四、《课程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的方面

《课程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试点院校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方面意见。其一是基于网络获得学分的比例制定偏高。《课程要求》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学分的30%~50%”。此建议也许适合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高校计算机还未曾普及到每个学生每天有上网的机会。即使在某全国一流重点大学,每半天有40个班级上公共英语课,学校能提供给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自主网络教室的配置却只够13个班级使用,不可能全面铺开,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再好的课件没有设备也无法应用,无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此外,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服务器功能的不完善使得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学活动受阻的事件频频发生。有经验的教师也许备有应急措施,年轻的教师以及那些十分信赖、甚至依赖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就会无以应对,进而影响教学(陆建平,2005)。

其二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自发性形成。《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业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种种此类设计都非常理想化,折射出设计者美好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自主学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概念,它展现的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在外语的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程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在英语本土国家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中,完全的语言学习自主也只是“一种理想化而非现实的情形”。没有常规有序的监督,很大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方向”、“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使其成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陆建平,2005)。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要求》从宏观上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方针,各学校如何在微观实施上能够有效地落实其要求是一个需要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不断完善、取得成果的渐进过程。从目前试点的结果来看,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能够形成以《课程要求》为宏观指导的各学校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智象.《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荫华.一场事关重大的教学改革――写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公布之际[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4]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5]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

[6]蔡纪刚a.《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7]蔡纪刚b.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8]陆建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9]魏丹华等.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刘红中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黄伟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剖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12]章恒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谈起[J]高教探索,2004(1).

[13]黄建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四、六级考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的探究动力,是靠兴趣来支持的。没有了兴趣,学生也就失去了观察的热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观察。如教学“鱼”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小金鱼、水、鱼缸、放大镜和其他辅助工具,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交流。学生对鱼缸里的小金鱼和放大镜等材料本身很感兴趣,情不自禁地动手,用放大镜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探究活动充满热情。教师在此时可以深入到各个小组,成为学生小组的一个成员,适时点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和争论什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与探究上面,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适时激励,激发持续观察动力

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往往保持时间较短,影响学生持续观察。如何使学生对科学观察产生持久兴趣,进而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这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进行适时激励,促进持久观察。如在学习“蚕的周期”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做蚕生长的记录,需要近两个月的观察时间,学生可能会坚持不下来,而使观察中断。鉴于此,教师在活动之初,就对学生进行激励式教育,给学生讲许多科学家长久进行科学观察的故事,如竺可桢坚持不懈地进行气象观察、天文学家进行星座观察的故事。但是活动开展一个周后,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就产生了懈怠情绪,便组织学生开展观察交流活动,让细致观察的学生上台交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并和学生们一起制定激励性措施,对于勇于发言的学生给予积分奖励,学生可以通过积分的多少换取数量不同的桑叶等。在接下来的几个周,教师每周都会拿出一部分时间,与学生一起交流观察体验。每周的交流时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学生们都踊跃上台交流自己的发现。就这样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学生圆满地完成了观察任务,促进了学生观察习惯的形成。

三、巧妙设疑,提高学生观察热情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通常会被一些未知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在观察某种现象或者事物之前,让学生针对这些事物或者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也会提高观察热情,增强探究动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与猜想进行梳理,使其成为学生观察过程中等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与范围。如进行“纯净水、天然水”在生物活性方面的比较实验,由于要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水在提供生物营养供给方面的不同,就不能向水中投入任何类型的鱼饲料。学生们看到金鱼被分别饲养在两种生物活性不同的水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如果不喂饮料,鱼会不会由于长时间不吃东西而被饿死?”“这两种水中的鱼,哪种水中的鱼相对生命力更强些呢?”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把这些问题作为实验的重点观察内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热情地参与到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消除困惑、解决问题。

四、注重细节,掌握观察方法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动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只有观察兴趣与动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我们对事物一般是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对事物局部进行细致观察,又能促使学生对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引起学生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例如,在观察蜗牛的实验中,多数同学都能观察出蜗牛的旋转方向,看到蜗牛的触角、眼睛、嘴巴等表面特点。教师鼓励学生能不能观察得更详细些,有位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找到了蜗牛的排泄孔,他非常有成就感,并且宣布蜗牛的排泄孔就在呼吸孔的旁边,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发现,得到了学生们的称赞。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如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按照顺序进行观察的各种方法,在利用视觉与触觉进行观察后,引导学生利用其他感官参与观察,了解不同岩石的气味等。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多种观察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

篇4

[关键词]直观教学;教学手段;学习效率

所谓“直观教学”是指能调动学生的直接感官,使之便于理解领会所学原理的方式方法。诸如实验、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实地观察等都是直观教学的手段。生物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手段,确立直观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动手做实验都是理解生物原理的直观教学手段。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些生物原理、事物的内部构造用文字来表述可能没有用模型(实验)来得真切易懂、鲜活。在实验中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技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学生在实验中还可以学到科学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药品和仪器的配制,操作的要领、数据的整理、现象的分析、结论的推断等。

二、 运用观察的直观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因为人能主动地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去感觉外界事物,或通过人的感官(眼、耳、口、鼻、舌、手、脚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通过思维获得反馈。所以对生物课而言,观察这一直观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讲述“蚂蚁”的生活习性时,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一群蚂蚁,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任务去观察:它们吃些什么、怎样吃,怎样发现、运送食物,每个蚂蚁的分工如何、怎样完成任务的;蚂蚁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在有水、下雨的情况下又有什么表现等一系列的疑问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使用教学用具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 通过标本、实物、模型、挂图的直观形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通过标本、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形式,认真观察这些事物到底有怎样的特征。由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2.通过挂图、实物观察等,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常见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凡事多问几个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由机械的记忆向更深入的思维进行过渡,从而培养出学生的钻研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生物课本上的一个演示实验: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的参与。有两个瓶子,甲瓶装有新鲜的豆苗,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教师边观察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蜡烛在甲、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2)甲瓶的火立即熄灭了为什么?瓶中的氧气到哪里去了?(3)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植物的分解都需要氧的参与呢?为什么?通过以上演示实验的直观效果,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导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篇5

关键词 教学 主体性 学法 学会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教学”不再是教师完成“教”这一单独行为,而是一个联动的词组,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名教,但如何从“授鱼”转变到“授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1“教学”的新内涵

首先是要教师会“教”。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名师之所以能出高徒,就在于名师善于指点他的学生会学,而不在于教给了他们多少知识。

其次,学习的效果终究应由学生负主要责任,学生的“学”才是内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否获得学习的成果,决定于学生的主观状态,关键是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要会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主体教育思想, 明确学生是教学中的学习主体, 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主要途径,即教会学生学习。

2“教学”的新机制

2.1会“教”“学”

现代教学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学的先导,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教学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挥洒自如;学者,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达到最大发展。教学生会学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求教师精通教育原理,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教育心理知识,善于依据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讲:一是引导,主要是激感场;二是指导,主要是指导学习方法,找诱发点;三是启发,主要是启发思路;四是疏导,主要是疏导难点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匠心独运。

2.2“教”会“学”

给学生以学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达到会学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学习者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及指导。包括怎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激发热情,增强毅力,客服困难,排除心理障碍及怎样掌握科学用脑的方法等等。这样都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有关。

(2)吸收教学信息的方法及其指导。吸收知识信息,主要是对知识信息的获得、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这也就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贮存、输出活动,对知识信息的掌握方法的指导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阶段。如在输入阶段对如何观察、思维、想象等方法的指导;在贮存阶段如何记忆、理解、如何强化、系统化的指导;在输出阶段则着重要表现出如何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如何有效地提取信息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等方面的指导。

(3)总结反馈学习过程的方法及其指导。这实则指导学生能独立掌握学习内部规则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一是指导学生总结对学习对象调控的方法,这不仅包括指导他们如何遵循学习规律和原则来合理安排某具体内容的学习顺序和时间,而且包括指导其如何总结,如何根据学习材料的难易以及学习条件来正确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总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识,这是学生的自我反馈,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带有策略性的学法,也就是所谓的元认知。

2.3“教”“学”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学生学会的主调就是要落实在会思考、会思维上来,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学生思维不仅是会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会学的主旋律。

(1)学会思维应该从学会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启发、引导、点拨,给学生的心理创造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2)学会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思维方法的指导,旨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不仅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而且扩宽了思维领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收到了化难为易、化有疑为无疑之效。

(3)学会思维应在展开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教学内容、教材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等,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维活动本身又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工程。因此,教学生会思维,就要向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技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来提高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学会思维,会学思维。

3结语

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基础教学

目前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出好成绩,一方面减少学生上机的时间,另一方面采取“填鸭式”“满堂灌”教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不断让学生做习题,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缺乏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

要解决学校管理层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计算机教材上进行规范和提高,努力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的软、硬件配置,必须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强软、硬件、网络、多媒体的升级改造,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水平创造条件。我们还要以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其次,结合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建设基本教学资源库,大力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的Office2003为多,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XP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忘记了教学的目的;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

计算机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画笔时,在作业中可以给他们提出怎样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火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灰线构成。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要注意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要对他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精神进行激励。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安排项目,让学生展开想象,勤动手动脑,勤创新求异。另外,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思维和毅力的过程。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将所学知识内化。每一次操作的成功,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可见,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即学习呈现自主、主动、创造三个层次并相互依存。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 篮球 教学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和掌握。

(1)在篮球教学之初教师应精心准备一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精彩片段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篮球明星的录像介绍,让学生欣赏到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彩配合与绝妙的投篮,充分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了解。

(2)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的街头篮球和现在热门的三人篮球,介绍街头篮球与三人篮球的特点与区别。从粗略上看,街球和三人篮球一样,都具备篮球运动的竞争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等一般的特征。但从二者的独特特征上看,街头篮球不是因为比赛而打篮球,而是更注重球艺,把篮球玩成艺术,追求的是技术的花哨,篮球的随意性和创意,它是一种边缘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嘻哈文化。三人篮球可以看做是简单化的正规五人制篮球,它参赛人数少,比赛时间短,规则简化,组织简单。三人篮球追求的是简单但实用性强的技术,讲究的是队员之间的配合。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平日在篮球玩耍中可以充分发挥个性,但在篮球比赛中要注意区别,不要混为一谈瞎模仿。

2.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孔子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仍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当今的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我们要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1)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小群体学习法”。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我们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篮球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以往上课“一言堂”、“一刀切”的沉闷局面,提高学生上篮球课的主动性。教师应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小群体学习法”。由于学生对篮球专项基础教学的认识和篮球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按照体育课以往的惯例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下的弊端,降低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篮球技术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更新常规的应试教学法,因人、因材施教。在篮球教学初期,教师可采用测试法对学生的篮球技术掌握水平进行一个大概的测试,如行进间运球、传球、原地投篮、三步上篮等内容。根据以上测试,教师已经大致掌握每个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了解程度,然后将相对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分类定组。一般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篮球运动感兴趣,易接受新知识。相对中等的学生篮球基础很弱,但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较差的学生基本没有碰过篮球,身体素质差,对篮球学习持消极态度。教师应根据三类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动机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现实任务。基础差一些的组别就从篮球最基础着手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励每个队员努力练习,积极参加比赛。基础较好的组别,因其主动性、自觉性较高,教学进度可以稍快,教学内容和深度也可以加宽。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将有进步的学生调换组别。

(2)激发学生兴趣,改进和加强比赛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但是,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学感到枯燥和单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运用一些比赛教学法,无论从生理学、心理学或教育学方面来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赛教学法通过学生运用技能的实际对抗,使其在胜与负、集体荣誉方面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心理压力,这恰恰可以起到提高兴奋性,使大脑达到良性兴奋状态的作用。所以将比赛教学法运用到篮球教学课中,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篮球技战术水平,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以及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都具有色极其重要的意义。比赛教学法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一定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思维转化 物理 概念教学 中学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将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内容、形式、适应范围和生活常识混淆,不能对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确的认知。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式不当、思维定式和相关概念干扰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先接触到质点、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等物理概念,主要掌握了通过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而在学习密度、速度、电阻、电场、磁感应强度时,如果学生还尝试运用这一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新物理情境下的比值定义法,从而导致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含义。学生要对已有的物理概念模式认知进行思考角度的重新加工,抓住物理情景中物理量概念主要的本质,忽略次要的,最后抽象地概括出物理情景中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然而这个思维转化过程是需要高中物理教师进行逐步引导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操作。

一、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对物理概念进行思维转化

以学习“电阻”为例,要使学生理解“电阻”这个概念,如果教师运用像讲授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这些比较直接的学生习以为常的方法,学生就会对该概念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思维限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一类的物理模型,很难形成物理情景中对电阻的物理模型认知。因此必须让学生进行思维转化,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去理解和接受“电阻”的概念。

我们可以这样尝试:将以往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转移到实验当中去,这就是一个思维转化。在实验室摆放各种各样的电阻元件,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然后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的体验对电阻有了一定的感官认知,进而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分别参与对不同电阻设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以数据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课堂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转换进行引导。

刚开始,通过感官认知后,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电阻的各种模样,在脑海形成了初始印象。然后让其中一组学生研究某个电阻的多次实验数据,并提问:从整理的数据中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在综合各小组成员意见后,教师引导得出:对同一个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的电流I之比值是一个定值,并且这个定值是与U和I都无关的恒定的量值。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小组实验的不同电阻的实验数据是否和第一个小组的实验结论一致。在学生实验后,依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只是它们各自的比值不一样,说明是两个不一样的电阻。在其他小组都能得出同样结论。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对于这些结论进行概括,得出结论:每个导体本身都有一个恒量R,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

虽然学生对电阻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里的认知。这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思维转化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转化,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将上述情况与初中学过的抽象的“密度”概念类比:对于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之比是一个定值;对于不同的物质,这个定值是不同的,这个定值代表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那么你怎样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电阻呢?接下来再让学生悟出这个恒量R也一定是代表着导体的某种固有属性,进而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分析R与I及U的关系,这样便可以在其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持久的电阻认知。

二、精细化的设计对直观的概念进行思维转化

以学习“冲量”概念为例,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对“冲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引入都是直接给出的,表述为:冲量是力对物体在时间上作用效果的累积,即动量的变化量。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机械性地记忆这个概念,至于对物理概念的模型,并没有经历构建过程。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只会模仿和机械地应用,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授课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转化一下思维方式,做如下设计,也许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光滑水平面上,对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一定的作用时间后,引导学生先回顾分析“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它们的表达式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也能够根据以前的学习将它们的表达式写出。

篇9

关键词:直观教学;形象感知;抽象思维;高效课堂

在化学教学工作中,要实现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感知,作为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加以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而形成概念,达到认识规律、掌握理论的目的。如在观察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中,从灯光的明暗现象可以区分电解质的强弱。但要从本质上理解这种现象,还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他们得出结论:灯泡的亮度不同由于溶液导电性不同由于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由于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由于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一、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要重视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大体分三种类型,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所谓实物直观,是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即通过实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具体物质,进行具体实验、参观等。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观察方式。例如采用各种图片、图表、模型以及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谓语言直观,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述,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获得感性材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把三种直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合和补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形象的比喻

形象的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学生对“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小,离原子核越远能量越大”这一知识不能很好理解。这时就可以用形象的比喻进行解释。可用一个物体的势能比喻,物体离地面越近,势能量小,反之势能大。又例如学生受固体直觉的影响,在温度、压强一定时,对于气体体积的大小决定分子平均距离这一知识点太难以理解。用比喻可解决问题:在幼儿园和高中各选100名学生,排列成一个方阵,这时高中班的面积大于幼儿园(相当于物质的固态、浓度);如改变队形,每人的间隔相距1米,结果两个面积几乎一样(相当于物质的气态)。

3.调动学生感官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入活动,提高直观质量,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因为外部器官参与其中的机会越多,其认识水平就越就高。我国古代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对溶解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可进行下列实验:向两个小烧杯各倒入50mL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然后向一烧杯中加50g硝酸铵固体再搅拌,把用水浸湿的小木片放在烧杯底部。然后向另一烧杯内放一只内装酒精的小安瓿瓶,用软木塞轻轻盖紧瓶口,慢慢在水中加入80mL左右的浓硫酸,并不断搅拌,让学生:①观察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温的前后变化;②用手摸一摸烧杯外壁的温度变化;③举起第一烧杯观察到木片已冻结在烧杯底部;④观察到第二个烧杯安瓿瓶内酒精沸腾并汽化,并贴将木塞冲出,可听到轻微的响声。这样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还会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溶解过程的实质,准确掌握规律。

4.教与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恰当地选择需要感知的具体材料及对直观教学的要求而定,认真把形象感知和抽想思维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集中精力,积极认真地进行观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再现已有表象,去合成新的表象,准确地概括学习结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才有好的教学效果。

5.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要注意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的及时转化,在感知具体事物和教师语言描述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表象,这只是对事物取得了初步认知。更主要的是要经过思维加工进行抽象概括,对事物形成本质的认识。就是说形象直观是手段,抽象概括是目的。因此要把形象直观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注意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及时转化。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做下面三个小实验:①把铜板和锌板平行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锌板上有气泡,铜板上无此现象;②在两个平行的铜板和锌板之间,用导线连上一个电流计,再将稀硫酸倒入,可见电流计指针摆动。使学生建立原电池的概念,认识两块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电解质溶液中,这是是构成原电池的三个基本条件;③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稀硫酸中,再把两种金属直接接触,看到锌片上气泡明显减少,铜片上有大量气体生成。启发学生把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加以思考,得出答案:锌的活泼性较强,易失去电子而成为锌离子进入溶液,失去的电子流向铜片,形成电子流;氢离子在铜片的表面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以氢气逸出。这样把原电池工作时发生的三个主要现象(即活泼金属溶解、不活泼金属表面上冒出氢气、导线中有电流)揭示得一清二楚;④将锌片、铜片用导线与电流计和电阻串联,观察指针摆动方向,以确定原电池正极为铜,负极为锌。通过这四个小实验使学生对原电池的构造、原理形成整体认知,又可看到实验的,两极反应和电流方向,有利于学生思考,把看到的这些现象连贯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二、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信息,可形成形象直观的交互式教学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就总体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应充分利用教具和语言来描绘,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形象鲜明,从而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具体。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需具体、直观和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将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廖庆杰.化学课堂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J].考试周刊,2013,(48).

[2]艾光伟.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S3).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问题;措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43-01

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数学教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但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迎接这些挑战,从而使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和推进。

2. 当下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试教育传统思想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病。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内容,学生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忽略了数学学习的本质,临近考试学生会突击复习,一心想着怎么才能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很难实现数学学习和教学的根本目标。

2.2 课堂教学内容和体系比较传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内容会面面俱到,即使在改革后的教材中已经删去的内容,教师还会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导致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注重和其它学科进行联系,不能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不能把科技进步与数学学习自然联系。导致学生只会做题,不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意识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弱。

2.3 教师方式不够灵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与满堂灌,教师过程呆板枯燥,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教材为中心,机械地为学生传统数学理论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规律等,这种教师方法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4 不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评价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的发展等。总之,教师不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接受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只输出,要多和学生交流,接受学生输出或者反馈的信息,为学生搭建一个信息交换平台。对待学生在创造活动中所犯的错误要给予宽容,给学生失败和尝试的机会,并把这些错误当做宝贵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去开房和利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这两者是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究,加强互动交流,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讨论争辩中做"首席"。

3.2 创新教学内容与体系 。在数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数学教学内容要现代化,教师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技,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及时作出调整。二、整合和创新课程体系,对于在新课程中已经被删去的或者经常不用的内容,教师要果断删除;打破单一的课程体系,把能够反映现代数学思想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并以讨论、讲座等形式开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3.3.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解决方式多种多样,如果运用常规的解题方式,可能过程更加复杂,甚至难以找到头绪,如果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特征,要引导学生积极去寻求更加简洁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3.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方面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另一方面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现实生活和数学内容的结合点。三是努力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带给我们的生活美。四是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成功故事,用他们的实际经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3.3.3 实施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成功的数学课,需要构建良好的情感氛围,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上,为学生设计开放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向困难挑战,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各种知识为载体,构建动态数学课堂。

3.3.4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学数学教学除了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积极的教学情感以外,还要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有效的评价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堂观察来评价和鼓励学生,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表、作业完成档案、书面考核记录等来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结果的评定过程中,体现评价过程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使学生能够对评价结果认同和理解。评价结果可以评分、评语、情况反馈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有效激励和指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总之,中学数学教学是新课改下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标下学好中学数学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改革数学教学方法,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微.转变观念强化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2013(33):119.

[2] 张瑶.高中课堂如何实现课堂改革--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J].课外阅读:中下,2012(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