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对象范文
时间:2023-03-15 0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对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管理会计的对象指的是管理会计观察或思考的客体或行为的目标。我认为研究管理会计的对象应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结合考察管理会计研究焦点的演变及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来得出什么是管理会计的对象的结论。
探究管理会计的对象前提应该是分析它与财务会计的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财务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财务,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则应定位于管理成本。
一、“现金流动”观点
我主要从近代西方企业会计重心的转移进行论证:从传统会计阶段以独资、合伙会计为主要形式发展到以公司会计为其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进而发展到现代会计阶段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大大地扩展了,重点转移到了现金流动的分析,并把全面反映企业现金流动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看作是最重要的会计报表。这种以现金流动为中心的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更大的综合性,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现金流动,我们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
二、“资金运动”说
资金运动说较好地兼顾了抓住事物本质和考虑我国特殊社会环境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因为现金流动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只关注现金流动,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运用各种方法来适应为管理服务的需要。这些方法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们均不可能以现金流动来全面反映。二是因为资金运动更为全面、科学。由于商品生产运动的价值形式是价值运动,它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就成为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三是因为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生产过程,是联结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其对象也应是资金运动。
三、“成本和利润”学说
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过程经历了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前者侧重于通过企业内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控制经济活动的现在和未来,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再加上执行性管理会计的内容才形成现在的管理会计。
而从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是“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和业务评价会计”。两者分别从实现资源的最有组合和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将经营成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各个部门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加企业经济利润和经济效益。
四、以使用价值管理为基础的价值管理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由孙茂竹、文光伟等主编的《管理会计学》这本书中作者比较认同的观点,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管理学各门课程共同研究的对象,各门课程之所以能够相互区分开来,是因为它们基于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研究。
第一,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的角度上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管理会计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为对象,通过对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优化,提供信息并参与决策,以实现价值最大增值的目的。
第二,从实践角度上看。管理会计的对象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一方面,管理会计致力于使用价值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优化,强调加强作业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强调加强价值管理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正是因为管理会计对象具有的复合性,才使得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得以统一,并构成完整的管理会计对象,并得以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
总的来说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第一、二种观点探讨管理会计的对象都局限在资金运动方面,不全面;第三种观点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和逻辑基础;但逻辑上它侧重于目的而不是具体对象;第四种观点具有综合性的抽象和概括。
篇2
[关键词]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比较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所构成。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由于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它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计量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统一整体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社会产品,即一切财产物资都可以用货币表现,而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和货币本身就称之为资金。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式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其表现为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增殖、收回、分配等活动。资金运动贯穿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哪里有财产物资(包括无形的)哪里就有资金和资金运动,就有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因此,概括地说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研究会计对象,必须研究资金运动规律。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我们所讲的会计要素是特指的大类,会计报表所列示的具体事项,则称为项目。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具体分类。则是会计科目。六项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量要素,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是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计量的因素。它们与资产负债表有密切关系,是资产负债表的重要项目,因此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增量要素,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盈利状况,是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计量的要素。它们与利润表有密切联系,是利润表的重要项目,也称为利润表要素。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全面、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经济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系统、连续地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增减变动情况。必须对其分门别类地加以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和账尸来进行的。会计科目就是按照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的具体分类。也可表述为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项目。
可以看到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研究会计,就必须研究会计对象,抽象地讲就是“资金及其运动”,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只能说明会计学科的性质,还不能满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对会计对象进行初次分类或者叫第一次分类。对会计对象进行第一次分类,我们称为会计要素。我们研究会计对象,就必须研究会计要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只能了解和掌握宏观会计信息,满足大类的“报告”,但还不能满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也可以称为第二次分类),我们称为会计科目。
二、中外会计要素划分比较分析
对会计要素不同的组织在表述上不完全相同。FASB称为财务报告要素,IASB和ASB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我国则有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等称谓。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研究的出发点及各国会计研究历史习惯不同造成的,并不影响彼此的理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PASB)在1985年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六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中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溢余(或利得)、损失。英国ASB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得以建设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原则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 (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利得;(5)损失;(6)业主投资;(7)向业主分派。而我国财政部1993年公布的《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财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则提出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产权(或权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和费用)。
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要素的具体细化不同,如FASB用收入和利得两个要素概括的内容,我国用收入要素和利润要素的一部分表述,而IASC只用收入一个要素以概括,英国的利得相当于FASB的收入和利得,相当于IASC的收入,相当于我国的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其二,是否设置某些要素,如FASB和我国都有利润(综合收益)这个要素,而IASC和英国则没有,再如FASB和英国还有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这两个要素,而我国和IASC则没有。
关于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可以解释为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间接地影响到会计要素的设置,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而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各异,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不同,进而导致在会计目标影响下的会计要素的设置各不相同。
三、会计科目在设置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矛盾与协调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企业 会计 对象 任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的内容,它决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的形式。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过程的完成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是一个经济现象两个方面观察的结果,两者是有机地统一着不可分的。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在开发经营过程中,要依次经过供应、开发和开发产品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不断发生增减变动。在每一过程中,都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企业开发经营过程中,也要发生变动。所有这些变动,在会计中都要加以反映。
在供应过程中,企业通过合同用货币向供应单位征用、批租土地及购买开发房地产所需的各种劳动对象。这样,企业的货币资金转变为待开发土地和材料、设备储备。企业待开发土地和储备的材料、设备,在开发房地产需要时,即进入房地产开发过程。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被消耗材料和被安装的价值转移于在建开发产品成本中。与此同时,工人付出了劳动,企业必须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报酬。货币资金通过支付工资而转入在建开发产品成本中。此外,由于使用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发生了损耗,已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也转移于在建开发产品成本中。
随着开发过程的进行,企业的在建开发产品开发完成,并在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中,将开发完成产品销售、转让或出租,从购房、用地、租房等单位或个人处重新获得了货币资金。企业利用从购房、用地、租房等单位或个人处获得的货币资金,再度征用、批租土地及购买材料、设备,支付工资,投入开发过程。但是由于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包括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那一部分开发产品的价值,因而企业在开发产品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中收回的货币资金的数额,要比原来投入的资金的数额大。这部分增加的货币资金,就形成了企业的纯收入即利润。此项纯收入,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以投资回报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一部分以积累形式留存企业成为盈余公积金。这就使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此外,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还会发生诸如:借入或归还银行借款,发售企业债券和偿还债券本息,购买其他单位股票、债券和向其他单位投资,以及购建固定资产等业务。这些业务都要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主要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根据客观的需要和要求确定的,它受会计对象的制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任务,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向管理者和投资者反映企业开发经营活动和开发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和企业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都须根据自身的开发能力和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生产潜力,合理安排房地产开发任务。为了不断改善企业开发经营管理,增强在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能力,一方面接受国家综合管理部门的指导,使自己的开发经营活动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一方面要接受投资者的监督,使投资者关心企业,为企业提供扩大再开发所需的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好会计工作,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本状况和开发经营成果,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
要及时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遵循相关性原则,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遵循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按照规定的要求和前后一致地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以便于会计信息的相互比较和利用;遵循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及时、简明易懂地进行会计核算,以便于会计信息及时、有效地运用;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正确地核算收入和费用,以便准确地计算当年损益;遵循谨慎性原则,考虑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并对减值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遵循实际成本核算原则,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正确区分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与计入资产价值的支出,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当期损益情况;遵循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核算企业开发经营情况的同时,对重要的经济业务,单独进行核算反映。
(二)反映和监督财产物资保管、使用情况,不断降低开发成本,节约使用资金
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多快好省地进行开发活动,一方面要搞好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批租土地等前期工程,择优挑选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做好财产物资的保管工作,合理使用材料、设备,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不断减少物资消耗,节约使用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要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就必须做好会计工作,全面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存在和变动情况。对于一切货币资金的收支,财产物资的收入、发出和转移,要据实填制凭证,认真进行审核,及时登记账簿。要定期进行财产清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保管人员的经济责任。
要不断减少物资消耗,节约使用资金,降低开发成本,就必须及时计算开发成本,反映开发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生产耗费。开发成本是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等开发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它能反映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的发生和各项开发间接费用的开支情况。如果提高了开发管理水平,减少了征地拆迁和前期工程费,降低了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和建筑安装工程费,控制了开发间接费用的开支,那末,必然反映为开发产品成本的降低。因此,通过开发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可使企业及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降低开发成本的有效措施,多为企业提供扩大再开发所需的资金。
(三)反映和监督执行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情况,促使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也是贯彻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过程。每个开发企业,都必须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遵守国家的财经纪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的财产物资和各项经营活动,都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反映出来,因而通过对凭证的审查和账表资料的分析和考核,以及由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可了解企业各项开发经营活动是否遵守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通过管理费用的核算,可以发现有无假公济私、请客送礼、铺张浪费以及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福利待遇等情况。通过利润分配的核算,可以发现有无不按有关规定,不提或少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在所有者之间多分利润的情况。通过财产清查,可以发现有无贪污盗窃等等。做好会计工作,就能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促使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文献:
1、蔡育天。市场化改革与房地产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俞文青。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
篇4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篇5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会计工作的电子计算方式的发展,处在有计划的稳定运作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其实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时,更好的利用它的影响会更好,也将会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下面来进一步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优点和对实践的影响。
(一)电子计算的优点
(1)会计信息存储的电子化与科学化。
(2)快速与精确性。
(3)自动化和集中化。
(4)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实践的影响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加快了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也加快了会计工作发展的步伐。会计工作的电子计算对实际任务的影响有这些。一、电子计算方式改变了数据和账务的处理方法;二、会计工作的信息分析得到重视;三、要求会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四、会计的内部制度面临改革。
(1)电子计算方式改变了数据和账务的处理方法电子计算方式被承认之后,会计工作的数据处理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我们只需要把正确的数据输进去就可以,电子计算机可以自动解决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以及编制报表等大量工作。跟手工相比在准确性上,还是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表动,大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还有一些复杂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单。
(2)会计的信息分析得到重视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工作后,从前账簿之间的差错不再存在了,它是自动处理数据的,这样大大减少了人工的干预,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内部的程序控制工作是由计算机通过特定的程序进行的,使控制的对象发生改变,从手工控制到组织控制,包括操作系统的控制,输入输出的控制,系统使用的控制等。
(3)要求会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后,其体制发生了非常的变化。一部分会计机构把会计工作分为专业、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系统维护等组别。二部分这种新的分配需要新的人员分工,不仅需要专业会计人才,也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
(4)会计的内部制度面临改革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会计信息化的作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将社会经济记录的井井有条,并且会计信息分类、提炼、再加工也不再是难题。所以会计的电子计算方式的实现,一定会带动会计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2会计的电子计算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对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工作的认识
现在很多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很大偏差,他们错误的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还有甚者竟把拥有会计电算化技术当成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手段,以至于有很多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的使用。我们谈论的会计电算化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大量的会计工作。并且对会计本身也是一次质的变革,大大的解放了劳动力,从而提高整个会计业的水平。
(二)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一切成功的行动都要有理论做前提,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是提高会计电子计算方式的根本。伴随着它的发展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升级,一些新的问题和课题将会出现,我们一定要对其深入来研究,寻找新的理论基础,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好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的工作。
(三)做好基础工作是根本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手段就是计算机,但是绝对不能少计算机和人工的结合。比如,一些操作需要密码程序才能进行,在借贷金额是否平衡的工作中需要效验程序等。这些都需要人来完成。还有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到计算机的选购、安装、调试设备,并且应该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以上工作必须做好,要不将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不能持续下去。
(四)最大程度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
一些企业的财政数据是这个企业的绝对机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相关机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这方面系统的安全,以保证数据的秘密。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该完善相应制度,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加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3结语
篇6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只有明确规定了核算的主体,才能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的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在会计主体所有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才能明确会计处理的立场(为谁服务的问题),才能划定会计工作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具体范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在网络经济中,会计服务对象呈现如下特征:首先,企业界限日益模糊。刷卡消费、电子汇款、异地通存通兑、网上证券业务、网络越来越多,加上企业相互持股也逐渐普遍化、全球化、母子公司关系日益复杂,企业之间边界一步步扩大,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体现出一种相互依赖、难分你我的整和关系。其次,网络经济还给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价值链带来了全方位的深远的影响,企业内部任何一个部门再也难以封闭起来独立经营了,开始同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经济事项很难明确界定究竟属于哪一个或几个企业的活动,从而企业的理财对象、信息收集、加工和披露等会计问题也难以用一个单一主体作界定。其结果是会计工作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阔。形式上讲,互联网的会计系统中,会计人员无需远行,足不出户,这样似乎缩小了会计的空间范围。而从本质上讲,会计人员虽然足不出户,但是通过把地域距离变成鼠标距离,只需通过远程监控,理财能力就能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网点。再次,网络经济增加了企业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和全球化浪潮,使企业之间边界扩大、界限模糊,最终导致会计主体(或说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并且日益复杂化。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传统财务会计中,待续经营假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愿望和目的,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许多会计基本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都是基于该假设而提出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会计工作才有了时间上的归属,会计方法的采用才能保持前后一致,才能进行资产估价、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企业才有望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所负担的各种债务,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方法,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也使企业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更新周期缩短,市场需求的变化显得更为频繁和多样,使得研究与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本身应蕴含着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性、联盟性,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有可能立即解散,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与收入的按期配比变得不能切合实际。此外,信息时代将科学技术引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天地,受此影响,企业的兼并或分拆,资产重组或剥离变得愈加频繁,已经难以按传统的假设,判断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来自许多动荡不定因素的挑战。
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最终都体现为货币量。知识、技术、人才日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衍生金融工具广泛运用,企业越来越重视经营战略、技术开发、信息沟通、人才储备、地理位置、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等非货币性因素,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也逐渐加强,导致企业无形资产对利润的贡献率将会超过有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加大。然而,货币计量是基于一定的交易价格而发挥作用的。企业内务自创的人才再造工程、专有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因为未来对进行交易而缺管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价价值,使这部分对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的度量变得非常模糊。虽然人们也在努力将一些统计或数学的方法引入无形资产计价的体系中,但是由于货币计量属性的限性,也一直难以有所突破。信息的电子化、多元化,对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造成了巨大冲击。在网络经济中,网上的交易也日渐频繁,电子货币逐渐深入生活,无纸化趋势将成为货币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使货币更多地体现为观念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尺度和流通符号。无纸化货币使币值稳定的前提显得更加抽象、更加难以把握。网络将世界更为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商品的价格、汇率、利率的变动更为剧烈。
参考文献:
1、陈华东,唐丽.网络时代会计人员的任务[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2).
2、杨宝纲.会计信息系统[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学东.企业电子商务管理[M].高等到教育出版社,2003.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王琼,王鲁平.论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
6、崔军利.网络时代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兼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假设[D].东北财经大学,2003.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中国A股市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86-02
2006 年,中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广泛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今,公允价值会计在中国的运用已经有六年了,它到底提高了中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还是降低了中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呢?本文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实证检验公允价值会计对中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相关文献综述
多数会计界研究者认为,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公允性、动态性和估计性等特性,能够更加及时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以及由于市场变化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说,运用公允价值能够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更有用的信息。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Danbolt & Rees(2007)以英国的房地产和投资基金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与资产价值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公允价值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历史成本收益,而投资基金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房地产。Lourenco & Curto(2008)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典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相关性。
随着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如邓传洲(2005)研究了公允价值在中国 B 股上市公司中的运用,发现遵循 IAS39的公司的会计数据对股价和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徐宏(2008)研究发现,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的两年内,中国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的表外披露和表内计量的信息含量增加。
总的来说,国外对公允价值会计相关性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结果基本上肯定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提高了资产价值的相关性。而国内也已经开始了初步的研究,但由于中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较短,已有研究选取的样本期间均太短,削弱了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今,新会计准则已经在中国实施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性效应逐步体现出来。本文拟采用较长的样本期的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样本,实证对比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以期为中国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财务报告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公允价值诞生的重要原因。决策有用观认为,仅仅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的内容是不够的,应该在财务报告中引入更多的计量导向,通过改善计量的方法来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观主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在报告企业资源的价值时,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更能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判断。中国新会计准则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是基于决策有用观的考虑。
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相比,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显著提高。
(二)模型构建
价格模型是研究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主要模型。参考价格模型,本文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式中Pit为i公司t+1年4月30日收盘价,BVit为i公司t年末每股净资产的账面价值,Eit为i公司t年度的每股收益,D为虚拟变量,当样本属于2007—2010年时,取值为1,否则为0;SIZEit为公司规模,等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it 为公司财务杠杆,用资产负债率表示;STRUit为公司流通股数占股本总数的比例。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以2006年为界,选取了2002—2005年以及2007—2010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了保证样本的可比性,笔者剔除了金融企业、在2002—2010年新上市的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相关财务指标难以获取的公司。最终得到10 677 个公司年样本,2002—2005年是4 272个样本,2007—2010年是6 405个样本。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CSMAR 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18.0 统计软件。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公允价值会计对相关性影响的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变化幅度较小。而上市公司的股价、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新会计准则实施前P的均值为9.023,BV的均值为2.761,E 的均值为 0.169,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分别为9.743、2.765和0.2309。
(二)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样本公司在2002—2010年整个检测期间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都与股价显著正相关,控制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流通股比例的影响之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仍与股价显著正相关,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均具有相关性,且调整的 R2达到了30%以上,表明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再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情况,表中4~5列显示,D2007*BV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D2007*E的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上显著,两者系数之和为正且在5%水平上显著,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流通股比例的影响后的结果没有差异,表明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显著提高。
此外,在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流通股比例也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流通股比例的高低,对股价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资产负债率与股价显著负相关,表明高的资产负债率对股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篇8
关键词:
一、当前会计人员所处的会计环境
(一)法律环境。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和社会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但现实生活中一味强调经理负责制,长短期投资、各项经费支出、企业资金运作等很多重大经营活动,都是领导一个人审批,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成员之一,其聘用、任免、晋级等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均由领导一个人说了算,因而,会计职能很难体现。
(二) 一些不良的社会道德环境对会计的职业道德环境影响严重。会计职业道德环境明确要求我们:要有客观、公正、严谨、明晰的工作态度,养成真实可靠、恪尽职守的良好工作作风。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自动驱使我们去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增产节约。然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会计主观环境,比如:上级领导批准的“白条”、 天文数字的出差出国费用、远超标准的招待费用等都与上述的工作要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三)现实会计核算环境及方法、体系上存在着疏漏。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和原则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他们总能够找到机会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或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一)法律方面。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为一个法制社会,法制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会计职业道德也不例外。比如美国有一整套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相对完善的外部环境,所以,美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较高。中国如果能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就会为会计职业道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经济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影响是尤为重要,因为经济体制客观上造就了会计从业人员的特性,从而会对着他们的职业道德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会计人员素质、地位、乃至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进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资本市场的供应方式和范围必然对会计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会计信息满足筹资的需要。不同目的也造成了多元化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选择。税务、工商、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这些外在部门的利益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利益决定了采取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从而影响着企业的会计政策;税务部门检查力度的大小,也会影响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可能会要求企业达到一定的财务目标,客观上迫使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作假账。
(三)政策方面。经济政策包括贷款条件、财政、上市条件等诸多政策,这些政策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行为和职业道德。如上市公司的出现,使会计目标由过去的主要向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管理人员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转变为主要向股东和潜在的投资人提供信息。企业为了上市让财务人员进行上市前的会计包装,客观上助长了部分会计人员的弄虚作假的风气,败坏了会计职业道德。上市公司当面临股东、经济困难、股价波动的巨大压力时,在无能为力改变上述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势必会选择在年度和季度财务报告上弄虚作假。
因此,上述三个方面都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产生影响。
三、净化会计环境,促进会计发展
1.改变目前的会计工作领导体制,赋予会计工作者独立性。其核心内容是,给具体会计工作人员营造一种能言、敢言、言真的环境,让他们摆脱会计主体的实际控制,从会计主体中独立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的生活、生存条件由会计主体给予,自然要对其“上司”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否则就会陷入恶劣的环境之中,这样不敢言、言不由衷的结果,归咎于现行不良的工作体制。因此,必须让会计人员从会计主体中独立出来,为会计主体服务,保证其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财经法纪,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客观事实。
2. 明确相关责任人的界定,加大对违纪、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造假必然涉及公司的一系列的会计主管部门、工作部门、审计部门等诸多部门,对责任人的界定还需进一步明确。目前《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律对会计造假者的打击力度还明显不够。要净化会计环境就必须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得造假者不敢违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造假者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3.加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与控制。目前会计人员根据对象的不同按需提供不同的财务报表信息,正是这种虚假多变的信息,使人们对会计主体产生了积极的认识,进而他们采取了错误的行为。因而必须让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真实统一的会计信息,即进行同源性控制,让会计人员将这些会计信息提供给一个独立的会计信息管理中心,谁要使用该信息,只要征得会计主体同意后,就可以使用。银行、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和管理部门,在不损害会计利益的情况下,可以按程序监测相关会计信息,这样可以客观地把会计人员在不同人的面前亮相,以便让不同目的的人们予以公正地评测。
4.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个人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来督促,因而会计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还应该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会计行为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实型”、“听话型”的会计行为逐渐失去其道德价值,“创新型”的会计行为逐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可。这是因为,会计人员的 “管理”、“监督”职能逐渐取代“记账”职能而成为主要职能。
参考文献:
篇9
一、网络经济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上的,各种公司使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多种信息资源。依靠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动态的业务活动,研发、制造、销售经济和管理活动进而产出的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1、网络经济的高速性。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是互联网让世界出现改变的一部分。区域网络突破了传统的界限,互联网已经使整个世界紧密相连,让地球变成了“村落”。网络经济的经济活动可以24小时运行,时间因素的限制较少。
2、网络经济的高渗透性。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具有极高的渗透性,让信息服务业快速地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扩张,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不清晰,三大产业有逐渐合并的趋势。商业、银行、媒体、制造等传统产业,应当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行业内的升级发展,以应对网络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3、网络经济的直接性。由于网络的进步,经济结构开始变得扁平化,可以直接链接到网络中厂家和消费者,降低了传统经销商的存在价值,使得交易成本减少,提高了经济交易效率。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现状
1、国内网络普及率稳步上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直到2015年12月末,中国互联网用户量达到6.68亿。全国网络覆盖率为42.1%。与互联网相对应,中国移动网络用户数量高速增加。除此之外,移动用户中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仍然在提高,由69.3%提高至74.5%。当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用户增长和覆盖率进入了相对平缓的阶段。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出现和发展,移动网络进步等原因,则让手机用户数量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国内各种网络产业回归理性,进入平稳发展期。网络产业回到正常的轨道,从一开始的不断花钱做效果甚微的推广变为脚踏实地的创造价值与收益。各大网络公司纷纷认识到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消费者或者其他公司服务的普通企业。各大网络公司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寻找自己的盈利方案,因此互联网产业开始不断细分化、专业化,免费网络时代从此结束,网络经济从此踏上新的篇章。
3、国内网络产业不断创新进步。互联网产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可盈利产业被不断开发出来。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产业已经处于平稳盈利状态,世界网络经济现在才刚刚出现不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较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网络覆盖率以及联网质量仍然还很薄弱。主要原因有我国网络基础硬件能力不高、网络覆盖率较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成熟、物流快递业不够完善、网民消费理念尚在调整中,等等。这些限制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阻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清除,所以发展我国网络经济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二、网络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對会计处理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时间下进行的正常的逻辑判断,又叫会计假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假设不断推动会计发展。但是,当网络经济出现后,以往会计所依附存在的经济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一定会让之前会计做出的判断有所改变,因此会计假设将会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而做出改变。
(一)对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也叫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它给会计核算限定了空间上的大小,是会计核算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所有会计活动都要以一个主体为核心进行,这样的主体一定是某些指定的有形实体。但是,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实体,也没有实际的地理位置。它能够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在较少的时间内内暂时合并成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结合体,而且合并成临时结合体的各方公司也能够使用互联网,及时依据具体情况调整各方数量。换句话说,互联网企业作为会计主体拥有易变性、不稳定性,这时的会计主体很难准确定义,让会计核算的空间位置确定很难进行。由此而引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都不能进行准确的确定,这也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难对财务报告里的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念,通过对比来理解互联网企业的主体:互联网上各个独立公司暂时合并成的组合单位。所以,我们只要使用这种类比的方式理解互联网企业的会计主体,就能够知道网络经济年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畴,而后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更加准确地理解会计信息。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专业定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消失。但是,在网络经济年代,互联网企业仅仅是一个暂时的结盟体,在目的达成后可能会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能再继续使用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借鉴破产清算会计里的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的假设来改变,通过这种方法强化对网络实体的风险管理。
(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方法来确定企业的所有经济和财务状况。首先,互联网解决了空间的距离问题,让整个世界的资本可以更快地循环,资本决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因此让会计主体所承担的货币风险也提高了很多,货币的价值稳定性也受到影响;其次,网银的出现,网络货币的产生,让唯一本位币的猜想不确定,货币在慢慢摆脱其物质载体,变成一种数据。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有很大的概率出现一种世界通用的网络购买单位货币。如果那样,货币计量有可能失去其现在的地位,被网络购买单位所替代。不过在现阶段网络经济里,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通过多方面表现的,比如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但是这些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难以体现。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会计计量手段不会只受制于电子货币,有可能分支出多种创新形式。
篇10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审计工作 审计风险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处理大量数据的负担,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弱点进行的舞弊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电子偷窃和人工偷窃等故意行为。概括为:非法改动业务数据,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通过虚构、修改、删除等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非法改动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文件;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输出报表送给公司竞争对手或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等;其他非法操作,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磁卡非法进入、仿造或模拟等。
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了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存在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过程中所应用的软件存在一定的技术性缺陷
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地从外部打开修改等等。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2、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1)缺乏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不正确造成系统内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2)财务人员分工模糊,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电算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替代,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操作人员有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
(3)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不明晰,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3、财会专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而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对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
4、企业内部审计不力
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不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对计算机不熟悉,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使之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要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随着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同时,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作出明确性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达到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扩展了审计的内容。首先,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最后,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首先,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最后,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6、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并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的开发和应用,以满足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要求。
7、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论是从系统的复杂性还是信息处理的综合性,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具备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知识,能够进行有效的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等等。特别是随着我国电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审计人员要切实认识到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在电算化条件下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供更为客观、真实、准确及有效的审计信息。
四、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舞弊的发生,关键在于完善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基础工作做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方便、快捷、准确、安全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晓翔、李宗快: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9(15).
[2] 李想:浅谈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2009(7).
[3] 黄淼: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面临问题[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