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范文

时间:2023-03-23 10:1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法

篇1

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如何从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虚假会计信息,弘扬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会计法规必然包含经济、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试图将其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属性的法种范畴是不可能的。从程序为导向的立法思路来看,《会计法》不但要规范会计的总体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还必须要起到规范其他会计立法的作用,也就是《会计法》应该成为其他会计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对于程序立法的有关规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从《会计法》本身来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点外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即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相关法律外,如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如会计核算、控制、披露和处理等会计特有的法律规范,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真正使《会计法》成为会计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

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社会大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

其实,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诚信并非只是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在《会计法》中应明确指明,会计诚信涉及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除了一般会计人员、财务经理、总会计师外,公司的高管层领导、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府行政领导和国家监管部门等等,都会涉及会计诚信问题,不能让公司高管层、行政领导和监管部门等认为会计诚信只是会计人员的事,而与他们无关。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明确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篇2

会计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而完善会计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确会计法的立法思路,将会计诚信明确写入《会计法》,这不但能将会计诚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权威性。

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如何从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虚假会计信息,弘扬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会计法规必然包含经济、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试图将其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属性的法种范畴是不可能的。从程序为导向的立法思路来看,《会计法》不但要规范会计的总体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还必须要起到规范其他会计立法的作用,也就是《会计法》应该成为其他会计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对于程序立法的有关规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从《会计法》本身来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点外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即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相关法律外,如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如会计核算、控制、披露和处理等会计特有的法律规范,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真正使《会计法》成为会计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

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社会大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

其实,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诚信并非只是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在《会计法》中应明确指明,会计诚信涉及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除了一般会计人员、财务经理、总会计师外,公司的高管层领导、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府行政领导和国家监管部门等等,都会涉及会计诚信问题,不能让公司高管层、行政领导和监管部门等认为会计诚信只是会计人员的事,而与他们无关。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明确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篇3

台湾财务会计所依循的法规,目前主要是台湾“经济部”主管的“商业会计法”、“商业会计处理准则”、“公司法”等。如有例外则依照“财团法人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所辖———“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办理。对于公开发行或上市股票的公司还须遵照“财政部证券委员会”主管的“证券交易法”及“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税务会计所遵循的是台湾“财政部”颁布的“稽征机关管理营利事业会计帐簿凭证办法”及“营利事业所得税查核准则”、“税捐稽征法”、“所得税法”、“营业税法”及“统一发票使用办法”等。以法律及规章的形式对税务会计中的凭证、征税范围、方法等进行了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台湾任何一个商业实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并行不悖,但如若出现不相容之处,遵循的原则是:平日依据商业会计法要求登帐做相应的财会工作,报税时,若有不相同之处采用“帐外调整”的方法来调整,使之符合税法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业主及相关会计人员不仅要明悉财会法规,也必须熟知税法,且由于税收支出的原因,更重视与关注税法及税务会计工作。

二、台湾的商法与税法规定了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应负法律责任

〈一〉“商业会计法”规定

凡商业负责人、主办及经办会计人员、依法受托代他人处理会计事务的人,或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商业会计事务的人,如明知情况不真实,而填制了会计赁证或输入电脑记入帐册者;或故意使用保存的会计凭证,帐簿及报表内容,毁坏其页数者;或意图不法利益而伪造,编造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内容或毁其页数者;或故意遗漏会计事项不记录或登帐者,或利用不正当方法致使财务报表不实者,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课以新台币十五万元以下罚金。

〈二〉“证券交易法”规定

证券发行人或其关系人,对主管机构有关法律规定的帐、表、传票、财务报告或其相关业务文件的内容虚伪记载者;以及会计师或律师,在查核该公司报告书或证明书时不如实签证者,都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课以新台币二十万元之罚金。

篇4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余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二、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实行内部会计监督。

    2 政府监督。政府主管部门(或授权国家审计机构)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监督行为。

    3 社会监督。企业管理部门、董事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行为。

    三、当前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责任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当前的会计监督体系当中,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的所有会计监督权是企业经营者所赋予的,监督人员的监督手段只能在经营者授权的范围之中才能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这个权利还只能利用会计监督体系对企业经营的某一个具体时段进行静态的事后监督,对企业日常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2 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责任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监督手段和方式过于形式化。其中,社会审计监督是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事后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实时的监督。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南于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利益方面的问题,导致监督过于形式化,导致社会监督缺位。

    3 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1)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2)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3)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4 资金管理存在漏洞。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深入,企业和某些具有事业性质的单位,在经营过程中过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相关监督部门所承担的现金监管职能能力下降。有的甚至以监督作为手段来达到经营目标,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方面出现漏洞。

    5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被弱化,责任界限模糊。通常来讲,企业会计人员只有在企业管理者授权的范围之内进行处理和监督,所以其承担的也仅仅只是授权者授权范围内的岗位责任。客观上来讲,会计机构与人员只需要服从并维护管理层的利益即可,这严重地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都只会使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完全丧失。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烦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四、加强会计监督对策研究

    1 宣传学习《会计法》,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 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并进行审计,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要求编制会计年报,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3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纪委监察的监督作用。首先要求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分工和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其次,对于重大违纪违规问题,要联合纪委、监察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方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4 应该对公司内部的监事会做出明确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门的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作为一个尤其敏感的机构,财会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在我国的《新公司法》中明确强化了公司内部监事会对于公司账面情况的审阅权限,并且还从本质上加强了监事会的建议权和调查权,同时把其他相应职能权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见,我国这些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随着公司上市潮流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成为了股民,证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东对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发松懈,所以在这个时刻提出对于董事会的监察工作是一个必然的举措。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强化,不仅要给予其独有的法律效力,还要延伸其职能的权限,使其可以对公司账目资料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使监事会发挥其作用。

篇5

一、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行为学分析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六章也同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可见,《会计法》将单位负责人推上了单位会计责任主体的地位,这是新《会计法》的重大改进之一。会计责任主体的确定对规范会计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会计法》所规范的责任主体不能对会计行为负责,或者对会计行为的产生无能为力,则无论怎样规范该责任主体,都不会对会计行为后果产生影响。单位会计责任主体是由影响会计行为的诸多因素决定的,从会计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必然是单位负责人。

(一)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主体。

会计行为主体就是会计行为的实施者,其他会计行为都是由其引发的,在会计行为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新《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十分重视对会计行为主体的规范。《会计法》共52条,其中有23条直接涉及到对会计行为主体的规范。

会计是一个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即为会计行为主体。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过程的重要参与者。首先是会计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没有单位负责人的发动和指挥,就不可能产生这个单位的会计行为;其次,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单位负责人也是参与者,各种会计政策的选择,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都离不开单位负责人的参与。因此,“会计行为主体既包括企业管理当局,也包括‘会计人’。”(王开田,1999)在以往许多关于会计行为主体的研究中,往往只侧重于“会计人”的研究,而忽视了单位负责人这个重要的会计行为主体。

既然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主体,就应该对会计行为承担其应负的责任。因此仅从会计行为主体的范围界定看,单位负责人同会计人一起构成了单位会计的责任群体。

(二)会计人角色与单位会计责任主体。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谁为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在企业中担任的角色。根据契约理论中的委托理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组合,契约的当事人一方为资产所有者,是委托人;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企业经营者或企业管理当局是受托人或人。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以契约的形式转让给受托人或人,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又将相应的权力委托给各层下属部门,这样,企业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委托关系的多面体。

在企业的委托网络中,会计作为企业唯一的正规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机构或人员相比具有明显区别,充当了特殊角色。首先会计处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中介地位。委托关系的出现,会计才得以从萌芽状态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此时,会计的职责就是代表人向委托人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会计人是企业人和委托人的中介,沟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其次,会计人直接受托于企业管理当局,间接受托于企业外部委托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有关部门等。在会计人、委托人、人三者关系中,虽然会计人负有不可推卸的向委托人报告人责任履行情况的责任,但会计人直接受雇于管理当局,为管理当局服务,在管理当局的授权下,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会计直接受托于企业,间接受托于外部委托者的中间人角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会计是企业重要的内部管理活动之一,既然是企业管理活动,就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否则,就无法有效地履行会计的管理职能。如果违反这一客观要求,硬将会计人直接受托于委托人,间接受托于人,将会产生如下弊端:(1)形成了委托人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使企业管理当局的自主理财权受到影响。(2)造成了企业会计的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代表委托人行使监督职能,另一重身份是企业管理者。双重身份会造成会计人与企业管理当局间的关系危机,影响企业理财。同时,会计身在企业的一个下属管理机关,对其上层管理者实施监督,造成实际上的逆向监督,有违层层负责的科学管理原则,必然是监督不力。再加上会计人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也有可能放松甚至放弃对其行政上司的管理。(3)长此以往,企业管理当局必然感到由委托人直接管理的会计人对其有很多不便,便有可能架空委托人的会计人,暗地里形成自己的会计人,从而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法》对此也有了明确的认识,撤消了原《会计法》中关于会计双重身份的规定,使会计身份企业化。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企业会计直接受托于企业,间接受托于外部委托人的中间人角色。

从会计人的上述地位可以看出,会计人的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实质上是企业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人的这一义务与责任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义务与责任的连带责任,是代表管理当局向委托人报告业绩。在会计行为过程中,会计人必须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甚至对于那些违反会计法规、制度的命令会计人也难以抵抗。一项调查表明,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违反财经法纪,有39.55%的会计人只能按领导意图办或完全听领导的,只有7.3%的会计人越级上告或在群众中造舆论,还有7.62%的会计人遇到此类问题只好设法调走。(杨秋林等,1999)所以,尽管会计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完成者却无力承担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责任,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只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即单位负责人。

所以,新《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符合会计行为学原理,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于克服会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单位负责人应自觉承担起这一责任,再不能象以前那样将会计责任全部推托给会计人员。

二、规范冲突与《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在整个会计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规范关系,规范冲突是指由于每一种规范所体现的利益决定和价值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各种规范之间的矛盾。最为典型的是维护会计活动普遍秩序的普遍规范(会计法律规范)和维护本单位利益的特殊规范之间的冲突。如会计人举报本单位偷税漏税行为,用会计的普遍规范衡量是正常行为,而用维护本单位利益的特殊规范衡量就被本单位认为是异常行为。此时,会计人选择哪一种规范就决定了举报本单位偷税漏税这一行为是否发生。

在会计规范冲突中,会计行为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从表面上看,人们一般都以会计普遍法律规范为标准来衡量会计行为的正常与异常。实际上,各群体、组织都以自己的特殊规范作为评价会计人个体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当普遍规范与特殊规范发生冲突时,几乎每个单位都有的特殊规范对会计人遵守普遍规范形成压制。

会计人在会计行为过程中,总是依赖于一定的会计规范,但不可能依赖所有的规范,必须在规范冲突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于个体需要与外界各种规范对需要的满足程度,没有需要,也就没有必要顺从或背离什么规范。《会计法》这一普遍规范的贯彻执行,也有赖于其对会计人的满足程度及对会计人选择与其相冲突的规范的控制。其具体措施:一是能与单位利益保持一致的方面尽量保持一致,避免不必要的规范冲突;二是采用科学的奖励与惩罚手段,通过奖励,满足或部分满足会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调动会计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形成良好的会计秩序。通过惩罚,保护正当行为,加大违法成本和风险,防止异常行为的发生,维护最低标准的会计秩序。

新《会计法》较好地运用了规范冲突中会计行为规范的上述理论,为《会计法》的贯彻、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

1、《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通过规范会计行为,达到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与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一致的。这从根本上奠定了《会计法》与单位某些特殊规范达成一致的基础。只有这样,《会计法》才有真正落到实处的社会经济基础,才能被会计人自觉的接受,才能对会计行为实行有效控制。

2、《会计法》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和依据、循环程序、信息载体及技术要求标准等。这种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避免会计人钻《会计法》的空子,背离《会计法》,执行小团体的特殊规范。

3、《会计法》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作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等奖励和保护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来满足会计人的某些需要,促使会计人与不正当行为作斗争,自觉接受《会计法》的规范。

4、《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包括取消会计从业资格,承担法律责任等。这就提高了会计人选择不正确的特殊规范来满足个人需要的风险和成本,促使《会计法》贯彻实施。

三、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法》的完善和发展

篇6

会计法首次颁布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时期的1985年,由此我国会计迈出了法制化建设的第一步,会计运行开始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会计法所需规范的对象及其法律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会计法分别于1993年和199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修订后的会计法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法律体系及其立法工作,使我国的会计运行正式步入法治时代。

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和会计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会计法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立法模式,为我国结合现实需要加强会计监督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法律保障;会计法创造性地构建了我国会计体制的结构框架,为指导和规范会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法律规范;会计法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控制的不同层面,在会计运行的主要环节作出规范,建立了控制会计运行的法律体系,为确立经济活动的基础秩序,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行为,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

会计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对规范会计行为,推动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计法历史性地奠定了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创造性地构建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框架;前瞻性地指明了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开创性地建立了会计人员的奖励机制。

会计法颁布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会计法的贯彻与实施,使会计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会计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础与重要的管理手段。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的、规范会计运行过程的会计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法律保障作用。在会计法律体系的规范与指导下,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管理体制与模式,建设了一支近千万人的会计职业大军,对服务经济建设,满足管理要求,监督经济活动的良性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充分肯定会计法实施以来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会计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些行为损害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削弱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即便是会计法修订以来,会计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蓄意的会计造假行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毒瘤”,成为整个社会的公害。这些行为不仅危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的利益,损害了企业信誉和投资环境,也给国家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带来误导,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任重道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篇7

一、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会计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行政责任主要表现为依法履行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刑事责任则是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民事责任则是对于民事受托责任的履行。虽然我国自1985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93年、1999年、2006年多次进行修订,期间还颁布了《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责任进行不断的完善,但由于近年来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不断壮大、会计违法行为逐渐多样化等原因,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会计法律体系不健全

一是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判断没有科学的法律解释,以财务报表造假为例,会计工作人员严格依靠会计制度及准则的规定编制出的报表一旦与事实不符,仍然存在报表造假的嫌疑;二是对会计违法责任主体界定不明,会计法中主要是以社会管理角度划分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没有充分考虑权利关系及资产责任,因而容易使既得利益者逃脱法律的惩罚;三是法律责任中重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因而在越来越多的民事争端中难以发挥法律的作用;四是违法行为性质的界定不明确,在重大过失、普通过失和故意违法等性质的界定上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五是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协调,《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主要注重会计程序中的责任,而《刑法》、《公司法》等法律则更关注会计结果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矛盾。

2.会计市场运作机制学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目标逐渐趋于多元化,不仅要对企业的经营责任关系作出解释,同时也需要满足会计信息处理委托人的经营决策的需要。再者就是现阶段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相较计划经济体制下进一步的扩大,会计违法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往往会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而会计人员在巨大行政压力下往往也容易出现屈服。还有就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管理人员由于自身财会专业素质不足,而企业会计人员在岗位工作中缺乏热情,没有及时的对国家新推出会计法律细则进行学习。

3.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通过2003年“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会计造假案可以发现,会计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难以控制的。而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会计违法行为发生后的处理,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法律责任管理上必须加强外部监督,从而达到事中控制。但我国的会计监督主要都是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实现的,而实际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不仅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管控,甚至对于外部监督进行干扰和阻挠,导致会计违法行为十分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措施探讨

1.全面完善会计立法

一是针对目前社会上越来越多样化的会计违法行为来全面完善《会计法》的涵盖范围,从而保障会计司法过程中有法可依;二是重点加强《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细则的制定,明确划分会计法律的履行主体、情节、性质划分的依据;三是针对会计司法人员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避免交叉司法和司法盲点的出现。四是全面提升会计违法行为的惩治标准,不仅要扩大会计违法追责的主体,还可以加大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力度。五是重点对会计民事责任的赔偿进行法律完善,从而提升会计法在民事责任中的巨大作用。

2.积极加强守法宣传

在会计工作人员方面,虽然在报考从业资格证时需要对会计法进行全面的学习,但一旦进入到工作岗位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的进行《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再学习,因此十分容易出现无意性的违法行为。所以首先需要建立会计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和学习制度,时时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提升思想警惕性,明确违反会计法律的巨大危害。再者是对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会计相关培训,避免企业管理重经营轻财务情况的出现。还有就是督促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通过诚信守法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的会计处理规范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

3.重点加强会计监督

会计法律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监督,主要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内部考评等方法实现。二是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首先建立起会计评审委员会,积极引入资深会计师进入到各单位的会计行为评定中来,从而避免企业经营者与会计工作人员串通一气的行为。再者就是建立会计工作人员诚信档案,在行政处罚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对会计违法人员进行记过,从而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守法意识。三是加强政府监督,各级政府可以建立公共稽查制度,以地方财政局、审计局为主导,社会人员为主体,不定期的对各单位进行会计违法、会计普法情况进行抽查。

篇8

第一,会计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一是主要分为四个大阶段:自查自纠阶段、重点检查阶段、督促整改阶段、处罚阶段。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成立专门的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负责组织《会计法》的执法检查工作。要求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执法检查工作;财政部门也相应组成工作专班,制定具体方案。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为确保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采取了以下措施:及时召开《会计法》执法检查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会计法》执法检查的各项规定,宣传执法检查的意义、内容、方式和政策界线,宣传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的权利、义务,形成了良好的检查氛围;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奉行诚实守信、依法理财、锐意创新、敬业奉献。三是积极主动,措施到位。按照执法检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要求,明确职责,达成共识。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专班,分两个小组实施重点检查。其具体工作方案对检查的组织领导,检查的程序、时间、内容、范围、形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详细的规定。

第二,会计法执行取得的成效。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新境界。通过全面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扩大了会计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会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不断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对于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乃至社会稳定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二是法制水平和执业能力有了新提高。领导高度重视,提升了会计工作水平。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所有企业将实行新准则,广大会计人员面临新挑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形势,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建章建制,内部控制有了新起色。狠抓会计监管,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检查情况看,在会计管理上,财务工作者都能认真履行职责,以《会计法》及实施条例等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实际相应建立健全了不同形式的管理制度。四是知错就改,整改工作呈现出好势头。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无证上岗人员逐年减少;收支两条线显现成效;建账监管逐步完善;票据管理日益规范;不合法原始凭证得到遏制;会计基础工作明显增强;从业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执法检查力度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会计法执行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会计法》宣传力度。贯彻实施《会计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会计法》及有关配套法规,动员各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广泛宣传,表彰先进,推广典型,要对检查中没有整改到位的单位给予通报和曝光,形成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的社会共识。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贯彻实施《会计法》工作的领导。继续把贯彻实施《会计法》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健全刚性的财经管理制度,坚定不移地坚持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加强领导与执法协调,尽快形成相关执法部门密切配合综合治理的执法态势。三是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严厉打击和震慑违法行为,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查处各种违反《会计法》的行为。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把强化监督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把整顿会计秩序与深化财政、会计改革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制度健全、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科学规范、服务有效的会计监管新格局。四是进一步改革会计工作监管体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认真研究探索会计管理薄弱环节的会计监管模式,建立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试行单位(部门)会计信用等级评价改革,建立财政、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不断提高会计行业公信力。要建立会计工作情况年度报告检查制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等制度,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与单位内控制约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财政部相关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会计职业道德、新准则、新制度为重点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严格继续教育学时,保证继续教育质量,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课时,建立登记、报批、备案制度;确定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学习的继续教育内容,提高针对性与实用性。六是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会计管理。由于国有企业的改制,许多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这些财务人员由于身份转变,其业务培训和业务管理存在着管不了和无法管的现象。遵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是当前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篇9

一、行政法律责任的认定

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来说,在所有的法律责任中,行政责任是一种专业法律责任。行政法规较之刑法与民法这两种责任来说,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有其特殊之处,即主要强调行业处罚。

对于注册会计师这个高风险性的新兴行业,政府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来规范注晤会计师的行为,其中,涉及注朋会计师行政责任的法律规范包括: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1998年12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1999年7月1日执行),以及《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1998年1月14日执行)、《行政诉讼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地方的阐述还比较抽象与原则,因此,要真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宣传。但不管怎样,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明确其行政法律责任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二、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

1986年,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在总结了民事活动的实践基础上,我国制定并颁布了《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二条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法人和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民法的功能主要是调整社会关系中各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使得各主体之间有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法律上的限定。该法的颁布标志着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作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民事主体正在走向成熟,法律界和注册会计师界都用一种崭新的眼光来衡量他们的工作以及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民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只有在有过错情况下才要承担责任,因此,无过错责任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过错民事责任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加以规定,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协调。由于我国法律中尚无对注册会计师无过错责任的规定,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卷人法律纠纷时,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自己无过错,那么就不必承担民事责任。在目前的许多案例中,由于债务人自己的过错而造成了损失,但原告也要无过错的注册会计师承担部分民事责任,显然是违反民法通则的精神。

三、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款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八十一条的规定,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摘 要:新《会计法》首次明确了企业负责人为本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企业会计责任主体的法定职责和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法制观念是企业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基本前提;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企业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有力保证。

一、提高法制观念,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

企业负责人是本企业的法人代表,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应加强对以《会计法》为代表的财经法规的学习,了解《会计法》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的领导为追逐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指使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一些政府官员为完成经济指标,强令下面虚报瞒报。《会计法》第28条规定:“企业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46条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i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这些条款都不容置疑地表明企业负责人在会计法律责任面前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自己不懂会计业务”或“不知情”“事前不知”,或所用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业务”等为借口,来推卸或减轻责任。所以,企业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提高法制观念,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正确履行其会计责任。否则,很容易遭遇法律责任风险。

二、加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提高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

会计是二个行为过程,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各种会计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都离不开企业负责人的参与。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大部分负责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会知识教育,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负责人首先应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原则,包括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一般原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学会读懂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负责人只有熟悉掌握了财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才能保证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才能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情况,控制会计行为,防范会计风险,从而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

三、重视会计人员配置和会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除了自己遵守《会计法》,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外,还必须防止会计机构内部人员的作假舞弊行为。首先,负责人要关注会计人员的配置,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拔任用素质高、道德品行好的人才,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减少单位负责人由于会计人员的败德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其次,负责人应重视会计机构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HtTp://

四、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