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4 07: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百多万年,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横观人化,到了伏羲时代总结出了第一部大书《易》,即宇宙变易的大学问。“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史记》)这就是因气设声律。“六律为百事根本焉。”故“太史公曰:在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钟律调自上右,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中国人用乐所再造的自然世界,是相当复杂而又独特的。先祖把捕捉不到的气和流动变化的思维、情绪、无形的神韵等,都用数规定他们的律,再用测定的律铸成有形的器(也就是艺术符号),然后运用这些符号编织成艺术乐章。
先人用乐舞进入的抽象自然世界,不仅仅是用来做娱乐的,主要是:“以律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顺以歌咏五常之方,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即通过乐舞的作用,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并用它组成人性、情绪、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的有机调控系统。运用这种调控机制达到社会的安治和谐。这种让人在快乐中自我完善的艺术构架,确是具有独异思维特点的东方美学。不管乐舞的作用是否可以达到:“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前汉书》。或:“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记》)但毕竟得承认祖先在数千年前寻觅出:以道中轴、以歌舞为载体的艺术调控机制,确实是值得自豪的一大创造,留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启示、法则,以及艺术道德,仍然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从制律作乐,循章捨瑁枰怨适吕纯矗褐泄说拇醋髦魈逡馐妒窍嗟蓖怀龅模锏降囊帐醺叨取⒁帐醯目蒲嘉恰跋乱馐兜那绷鳌彼芰鞒傻奶咸匣坪游幕鳎卜恰胺抢硇浴彼芾淼们逄臁⒌亍⑷苏飧鲆帐醮笫澜绲摹U庵钟贸橄蠓疟嘀傻囊帐跏澜纾狡鹑嗣嵌源笞匀缓蜕缁岬母兄蜕钊肴鲜叮允玖酥泄烁叱囊帐醪拍芎投捞氐拇醋饕馐叮渲魈逡馐毒褪牵河杏胛薅旨捌浔缰す叵怠2唤鲈诶治璧男槟獗硌葜锌梢郧宄乜吹狡渲魈逡馐兜谋硐郑词故榉ā⑹拇醋饕参薏幻飨缘亓艏亲胖泄舜醋鞯闹魈逡馐叮晕薇硐钟校杂写嫫湮蕖R源镄巍⑸窦姹浮⒓婷溃硐殖鲎髡叩娜烁瘛⑶樾骱妥非罄础V泄说闹魈迨怯欣硇缘奈镏侍澹泄说囊帐跏窃诟叨壤硇灾湎麓丛斓囊帐酢V劣凇坝行脑曰ɑú豢扌闹擦梢瘛钡南窒螅赡苷锹陕琅己希灾乱醪钛舸碓斐傻呐既幌窒蟆R俊笆刂甏谩比パ懊俅醋鞯某晒Γ挥性凇懊巍崩镎业秸庵帧扒币馐丁钡穆懔恕V劣凇懊伪噬钡暮妹危钦抢硇孕量嘌懊伲投裰囊帐醪聘弧:苣严胂笠桓雒挥欣硇缘闹魈澹跹ブ圃焐娴纳缁岷腿说囊帐酰∥颐堑淖嫦日怯墒智逍训睦硇灾洌旁斐龊虾跆臁⒌亍⑷说囊帐趵矗⒊晌晕彝晟坪偷骼砩缁嵘贫竦睦郑ㄏ罚┮帐跛嘉闹魈濉?
自宥于自我中心。这一特点在中华民族生存的全部历史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是和我们民族的天圆地方的自然观不可分的,也是与其“人”居天地之中、“人”顶天立地的生存意识和自信心分不开的。我们民族具有这种自尊、自爱、自信的积极意识,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远古有西王母族馈我白玉琯,西周有专门研究管理四夷之乐的鞮鞣氏,改夷补中。汉魏晋以后“胡马度阴山”带来了“吞刀吐火”杂技百戏。隋唐两代西域音乐,胡旋舞蹈,已是风靡朝野,更为宋元杂剧积累了雄厚基础。文化发展是个渐进和积累的长河,封闭意识是需要启开的,吸收营养也可以加快速度,但我们必须明白文化中的民族独异性是不可能湮灭的。像古代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多么残酷持久,谁又能把一种文明强加于对方?罗马,土尔其都曾占领过地中海沿岸几多世纪,奥林匹斯山上的文明印迹、文化价值消失了吗?大不列巅占领印度多么长久,“阿弥陀佛”在次大陆失去了他的灵光了吗?只要一个民族的人民还存在,它的“乡音”、民俗文化,也包括它的美学独异性就会滔滔流淌不息。这样的洪流是永远不会干涸的。我们要求的不是改变黄土地的颜色,只是把“君临天中”举向云头的鼻脸俯向“四极八荒”,采风配律,奏出我中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新乐章。笔者绝不赞成“断割”“再造”等虚无者的高论。若按某些先生之论,将中国乐(戏)文化来次“割头换血”,“全方位地再造”,岂不都造成了单一的“海派”色了吗?
篇2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广告;广告招贴设计;影响
在我国,广告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广告的雏形形态,都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然而,广告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招贴广告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招贴画(POST)是广告艺术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而这一切,在国外某些国家通称广告画,或商品广告、文化广告、艺术广告、公用广告。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无不对广告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招贴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招贴的产生则以本世纪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人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招贴广告的发展与开端。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招贴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招贴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招贴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招贴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榴’,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以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构图上‘针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硫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冰”主题招贴艺术展中,‘冰—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多幅画的要求,正像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胜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招贴画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招贴画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招贴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硫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咋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再看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招贴艺术的要求。靳棣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篇3
1.教学内容美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哲理、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体现的价值,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教师通过授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想吸引学生和学生的思想形成共鸣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艺术美。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的美、等式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可以说美术中的比例美也是数学中黄金分割的应用。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它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美的世界。初中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从教材中感受美并提炼美,进而帮助学生认识知识中的美。
2.教学结构美
教学结构美也是教学过程美,它体现在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教学过程具有的完整性、有序性和节奏性,是完美的教学过程结构必须具备的因素,是其美的核心体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包括大纲、课程、教材、仪器设备等因素,不同教师去使用、讲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教学艺术美的挖掘角度和教学结构的把握不同。教学结构美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把教学过程涉及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美
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美可以归结为“新、奇、特”。“新”是指新颖的形式,“奇”是指奇妙的方法,“特”是指特殊的事例。通过这些去教授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解决教与学中存在的矛盾。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运用新角度、新手段、新方法传授知识,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情感美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和爱好是一种与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知倾向性和活动倾向性。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优势感动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充分利用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转移原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热情和关心、对知识的酷爱等,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接受所学知识。
5.教学语言美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精当的教学语言、清晰的思路配合以生动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在语言产生的听觉效应下唤起表象和产生联想。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和多种表现形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6.教学节奏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的处理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教学节奏美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快乐情绪。教学节奏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处理好教学中速度和强度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既要考虑到高效率扩大信息量,又要留有余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详略得当,张弛有度,课堂讲授时此起彼伏,抑扬顿挫,节奏明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二、挖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美的策略
1.课堂教学艺术美要讲求实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独特的审美特性在于将美学和数学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凸显教学效益。高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数学教学艺术美要以高的教学效率为出发点,将审美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不能以损害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前提。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美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要讲求实效,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
2.课堂教学艺术美要尊重规律性
课堂教学本身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性,教学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交互活动,无论教与学都必须符合规律性。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确定教学目标,使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切实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堂教学艺术美要注重主体参与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协作与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学生的主动参与,会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4.课堂教学艺术美要体现教育智慧性
篇4
色彩具有体现艺术品冷、暖感受的魅力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冷和暖是一对矛盾,冷和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学范畴来看,色彩的冷、暖感是并不是色彩本身具有的性格,而是人们对客观的事物本身,通过人的精神世界所反映出来的感受,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因此,人们在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下会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顾虑重重的穷人对最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即使是同样的色彩,根据观众不同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景观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关系。
冷暖色调的运用在美学的艺术范围中,使一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能够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中发现出闪亮的冷光,在冰山雪景中充满着光照的温暖色彩。对于有背光和受光部分的物体,我们不仅要分辨出来亮的部分和半影部分的冷热调子,还应该感受到这一冷热调子所给带来的影响和情绪,也就是冷调子和热调子哪一方更倾向主导和统治地位。有些情况下,虽然有阳光的直射,某些物体的表面还会有强烈的冷光色调的反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去发现客观的规律。在大片的阴影中,其阴影边缘的颜色与所相邻物的色彩可以构成冷暖的交织。由于强烈的光照耀,相对的在受光部与更冷更暖色彩的对比下,受光的部分会有耀眼的光点产生,而这些光点的色彩会根据观看的不同角度和位置背景的衬托而产生色彩的差异。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是可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掌握,美学中的绘画色彩贵在独创,而非单纯地模仿自然的颜色。
色彩具有体现艺术品节奏韵律的魅力
篇5
体育舞蹈是健与美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培养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增强动作的韵味,塑造优美的形体,使人体的自然美得到加强,从而培养良好的气质,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体育舞蹈的内涵及特点
1 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或国际体育舞蹈,也可简称为“国标”。它分为两个项群,十种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乐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得舞曲、舞步和风格。 2 体育舞蹈的特点体育舞蹈是一种表演性、体育性舞蹈,其艺术本质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情感的结晶、生命的象征。其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丰富,易于参与。体育舞蹈包括10种不同风格的舞种,不受年龄、性别、职业、身体条件、地点的限制,只要学习者产生并保持这一兴趣爱好,就会终身受益。
(2)技术严格,规范性强。体育舞蹈经过英国数百年历史的锤炼而形成的,特别是经过英国皇家教师舞蹈协会的整理,对每一个动作技术的步位、脚法、行进、方位、转度、反身动作等作了严格规定,使动作技术呈现出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的规范特点。
(3)动作全面,锻炼价值高;体育舞蹈是一项有节奏的全身运动,运动时,人体上肢、下肢、髋部、腰部、头颈的肌肉、关节、骨骼、韧带都参与了运动,对提高人体协调性、灵活性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有较高的锻炼价值。体育舞蹈引起人体生理变化的作用明显。此外,参加体育舞蹈锻炼时,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气氛、美妙动人的舞姿会感染每个人,使人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工作学习中的烦恼和困难,在愉悦中得到放松,达到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
(4)融体育与舞蹈于一体,观赏性强。在体育舞蹈运动中,无论是标准舞还是拉丁舞,无不表现出这种美学特征,它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这是体育舞蹈项目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人们热爱体育舞蹈运动的主要原因。
(5)艺术魅力浓厚,富有美学特征。体育舞蹈融音乐美、舞蹈美、服装美、风度美、体态美、造型美于一体,是体育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观众在观赏中达到高层次的美的享受。体育舞蹈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激发人们参与这项运动的作用,被认为是一项拥有艺术魅力的体育项目。
二、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
1 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体育舞蹈对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动作的节奏感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舞蹈每一个动作,其发力的根源、步幅的大小、进退的变换、重心的升降、稳定与平衡主要在于腿部,尤以踝、膝关节作用至关重要。而踝、膝关节的作用力又受约于其身体素质。通过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使舞步开阔、富有弹性、前后移动自如和方向转换灵活多变。
2 有助于健美形体。进行体育舞蹈学习,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舞种,才能够真正起到健身作用。首先要进行个体的形体训练,这样可以改善体型体态,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对人的形体进行改造,使体态丰满、和谐;使形体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从而能够纠正不良的身体姿态。
3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调节心理平衡。体育舞蹈使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被摒弃,同时舞场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也自然地增强了人们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有效地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起到了自我教育和相互感化的重要作用。体育舞蹈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能在长期练习中养成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和规范的行为。
4 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舞蹈的音乐可以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放松,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舞蹈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敌意。
三 体育舞蹈的美育功能
1 优美的音乐搭起舞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体育舞蹈舞种复杂,每个舞种都有其鲜明的音乐特点,舞者把优美动听的音乐与酣畅淋漓的舞蹈动作有机结合,使有声无形的艺术形式与有形无声的人体动作完美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与视觉冲击,从而达到观众与舞者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
2 潇洒的服饰美为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舞者巧妙运用服装的色彩、面料的质地和款式造型量体裁衣,体现出男舞伴的伟岸挺拔、潇洒强健的阳刚之美、女舞者苗条匀称的阴柔之美。使观众从人体美与服饰美的完善结合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 合理的化妆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化妆是一门视觉艺术,舞者通过适度的化妆利用颜色给观众的不同心理感觉制造成一种视错觉,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和视觉上的享受。
4 舞蹈的魅力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
美是体育舞蹈的魅力所在,它借助参与者的舞蹈动作进行表现,融动作美、意识美和情美感于一体。舞的本意是旋转,蹈的内涵是踊跃,即舞蹈通过各种旋转和踊跃来传情达意,将心理感受和生理运动紧密融合在一起,达到昭示美、塑造美、弘扬美的目的。[6]人们在心情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锻炼,心灵和情操得到陶冶和净化,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发展及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舞蹈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有着极其高的健美、健身、健心的价值。其优美的动作与明快音乐的融合,使体育舞蹈的内涵更具思想感情和韵味,再加上揉入中国艺术的精髓,对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都非常有益。因此,体育舞蹈运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应该在不断宣传、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全力推动普及这项运动,从而为提高我国体育舞蹈发展水平、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我国的全民健身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艺术教学;艺术审美;追求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艺术展示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通过艺术能探究人类的灵魂。艺术是开启美的全过程,通过艺术人类能通往审美世界。”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将审美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艺术教学必须做到的。本文从艺术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简单阐述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审美追求。
一、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理想
艺术教学艺术是因艺术和艺术教学而产生的,因此应当从艺术和艺术教学中去寻找艺术的审美理想。艺术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艺术中所云航的本质,审美是艺术最根本的价值,即审美就是艺术教学的本质。如果艺术缺少了审美,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将各种审美形式更加全面的展示给学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全身心的去感悟艺术的美,要将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美的感受挖掘出来,让自己在艺术的学习中找到幸福感,并且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这样就达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因而以审美作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可谓名至实归。艺术教学艺术树立起审美的理想,更是为了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理想的实现。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掌握老师所讲述的艺术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已有实践的反思、通过来自理论研究的启迪、通过对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二元对立”的批判的辨析,更好的去领悟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教学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它还需要课外的辅助,师生要坚守艺术审美的本质属性,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更加有助于深刻的体会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标准。
二、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尺度
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尺度需要好好的把握准确,古今中外的各种美学流派,比如说中国的儒家美学、到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外国的自律美学、他律美学、解释美学与接收美学等等对现今所存在的艺术教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艺术美学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审视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品格,并且遵从了艺术的本质,将艺术的美全面而恰当的展示给了追求艺术的学生们。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教学本身带给人们的就是自由、自然、自享的艺术活动,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完全在一种开阔和放松的环境下去品味艺术,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也就更好的去把握艺术的审美尺度。把握艺术教学的审美尺度,离不开审美的实践尺度,也就是要抓住艺术教学中所存在的可感触到的艺术与审美特质的关联。首先要搞清楚艺术喻人之间的关系,即艺术与老师、艺术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沟通,并且相互之间友好合作,各司其责,共同为艺术而陶醉,为体味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而努力。其次,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好艺术内部各门类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艺术都是用来体现人体的感觉的,我们要选取恰当的材料去表达不同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艺术的综合感受力,又要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品味和选择。最后是把握好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关系,艺术和非艺术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艺术教学需要扩大艺术教学的圈子,围绕艺术审美展开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学习和欣赏,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
三、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
艺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和“知识与技能”。在掌握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教学。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教学艺术,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选择一些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提供给学生去独立的欣赏和感悟。比如艺术作品材料的选取,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都需要让学生有所认识。学生的心要被艺术所感动,艺术要与心相互交融,才能够真正的去领悟一副艺术作品的审美。表现与创造的艺术教学,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勇敢的将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表达出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艺术,就是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强烈的感觉到艺术的魅力,而不是单纯的掌握艺术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技法。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艺术的国度自由驰骋。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自由的驾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学习艺术当作一种享受,这样就达到了艺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做到这三个方面,就是做到了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
总而言之,艺术教学有其独特的方法和魅力,艺术教学过程中审美艺术的追求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此,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做到追求艺术的审美。
参考文献
[1] 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篇7
一、数学教学中的美观
美观,是外观上的对称与和谐.例如:圆是对称图形,美观、匀称.正三角形、五角星等常用的几何图形都因对称而为人们喜爱.
在培养几何图形审美方面,可以把它融入我们的教学中,如笔者亲身经历的在教学中用等分方法画五角星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课后让学生根据同样的方法用实物制作一个五角星,有用泡膜的,也有用木板的,大小不一,有的同学还染上颜色、红的、金色、五彩缤纷,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我国的许多学校都有成功的经验,如上海进才中学教研组提倡用二次曲线画“米老鼠”或其他画作,发挥学生用几何曲线(写出方程)进行美术创作的想像力,在进行立机几何教学时,要求同学们以“柱体”、“台体”、“锥体”、“球体”等三维几何图形制作运动会的奖杯,并要求写出每个部件的方程式.同学们的作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老师、学生都得到了一次极好的美学享受,可见,这种寓美学于数学的教学设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运用.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数学教学中的美观原理,在算术及代数科目里也有体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和谐的数学公式:()n=;()()=等,因此,有些学生很习惯地认为()+()=().
的确,这一运算是何等的“和谐”、“对称”、“美观”!所以说:犯这种错误的学生,其实是从美学观点出发的一种本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实在不应该太多地责备他们,相反,我们应鼓励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运用这种美学观念认识和记忆,但是,也要让他们知道美观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如罂粟花虽美丽,但是有毒.
二、数学教学中的美好
数学上有许多东西,只有感到其美好才会是正确的.例如,前面说的分数加法,只是把分子、分母相加,看起来很美观和谐,结果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经过通分,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这就从“美观”的层次进到了“美好”的层次.
又如,(a+b)2=a2+b2,看起来和谐一致、美观得很,但又是错的,只有加上2ab才对.所以学习数学光靠美观不行,通过正确地理才能正确地理解才能真正学到“美好”的数学.一个人,只要内心是美好的,尽管外表不十分美丽,仍然会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再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这一公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不美观,但是,当我们了解它,应用它,欣赏它,就会感受到它的美好.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许多信息,“±”表示有两个根,a分母上,必须a≠0,根号里的判别式会显示根的数目,以及方程的性质,故当你和它熟悉了,就会觉得它虽然难看些,却是美好的公式.
三、数学的教学中的美妙
数学中的许多定理,会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妙感觉.例如,最简单的勾股定理a2+b2=c2,结论如此简单、和谐、美好.但是,当你深入思考时,给出它的几十、甚至几百种证明时,才会觉得它的伟大深刻,人们把它 作为和外星人进行沟通的图案和公式.再如,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和三条角平分线都交于一点,真是妙极了.在教学中,不妨先不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自己作图,自己发现这些一下子看不出的真理,发现真理是何等令人心仪的境界呀!
每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感受过那样的时刻:一条辅助线使无从着手的几何题豁然开朗;一个技巧使不等式证明获得通过;一个特定的“关系一映射一反演”方法使原来不相干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时的快乐与兴奋只有用一个“妙”字才能描绘出这种感受,这种美妙的意境,会使人感到造化安排数学之巧妙,数学家创造数学之深邃,数学学习、领悟之欢快,达到这一步,学生才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丽,进而被数学所吸引,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浙江宁波陆安定老师的一堂课,他将两个垂直相交的相同圆柱体的截线展开来,结果是一条正弦曲线,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一经证明,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好比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的艺术魅力,往往是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结合.
四、数学教学中的完美
数学总要做到完美无缺,大的方面看,欧氏平面几何公里体系的构建,数学家证明费马定经理过三百余年的努力,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苦苦追求,都是追求数学完美的典型实例.从小的方面说,我们做一个题目,不只是找到一个解就算完,而要找出所有解,证明了锐角三角形的情况,还必须推广到直角、钝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必须不重不漏,完美无缺等都是完美的追求.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我们要运用数学的美学功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苏泰州市刁铺初级中学 孙友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
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造成学生数学成绩的下滑.因此可以说: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高低.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增效减负,提高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着力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协调的气氛,把握好时机、节奏时快时慢,造成“惊、奇、险”之悬念,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抓住青少年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讲授“解直角三角形”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三、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的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有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掌握相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有指导的尝试法、动手操作法、探究法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
四、重视师生情感受的培养,内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数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具有两极性,其一是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沉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尽量避免消极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数学.特别是班级里数学学困生,更需要老师奉献一颗爱心,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再人格是尊重他们,尤其是学困生,均寄以期望,让他们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力气,以炽热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文学艺术意象;感性;心理机能;韵外美
艺术意象可谓浩如烟海、千姿百态、形形、千差万别。但是无论她们如何丰富多彩,如何差之毫厘、异以千里,她们在本质上或特质上有一个共同的呈现形式,和一个相同的心理机制。那就是以感性美的形式呈现在人的感官中,以感性认识论的思维科学出现在人的心理机能。下面作者将从文学意象的感性美方面,选取两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并力图找出实现感性美的心理要素和机能。
一、欲露故藏的韵外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艺术意象的审美意境如果非常直白,无含蓄婉转之美,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审美意境。中国文学素有欲露故藏、含蓄婉转的韵外美传统。刘勰的“事近而喻远”,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的“味外之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欧阳修的“画意不画形”,梅尧臣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艺术意象要达到这种欲露故藏的韵外审美意境,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修辞的运用上下功夫。主要有双关、隐喻、借代,顶真、比兴、象征等。这些属于基本层次的韵外美途径,这里略去不表。
第二种途径就是侧面描写。艺术写意的韵外特质无不通过侧面描写的办法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髻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这里不直接去刻画罗敷的美丽,只将旁观者的倾倒之态刻画出来,这样罗敷的美丽就不是呆板的容貌,而是与旁观者融铸为“韵外之致”的韵外美。再如宋玉描写一个美女,不直接去写她的部分或整体的美,而是写她“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寓有于无,以无当有,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外之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感。
这种欲露故藏的韵外特质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感,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是分不开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人们审美的心理特点与距离有密切的关系。熟视无睹,远是香、近是臭,正是对审美心理距离的形象描述。瑞士美学家布洛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所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英国美学家柏克也说过:“过分清晰或多或少总是一切热忱的故人。实际上一切羡慕都是由于我们对事物的无知引起的,情感主要也是由无知激起的。”2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按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就是艺术使那些已变得惯常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这其实是在增加人与物的心理距离的另一说法。
二、似是而非的想象美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魅力无穷、风靡世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与画面人物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分不开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表达什么含义呢?培根说:“大为惊叹者,蒙娜・丽莎的嘴角以及眼神所含的表情与意义,使人永不了解,只留下不可思议的迷惑。”3也许,蒙娜・丽莎的魅力可以从蒙娜・丽莎似是而非,给人想象余地的微笑中找到答案。我国美学家王朝闻似乎一语道破天机,“既要观众懂又不必叫观众全懂。观众完全不懂,难免造成与角色的隔阂,完全懂了,戏剧的魅力就漏了。”4直白地说,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意境不可能是明白晓畅的,它应介乎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处在似是而非的境界,给审美主体留下想象空间。老子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正是这种似是而非审美意境的写照。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审美境界。表达了词人做了亡国奴后的悲痛及对故土的怀念。如果仅如此,也许并不会留给人们那么强烈的冲击力。我们仿佛就是李煜,站在秋月如钩、凄清幽冷的西楼,内心对故国的花草、人事的思念正在翻江倒海,一泻千里。可是又怎么样呢,从回味中回到现实,自己是一个被人深锁在孤寂小院的亡国君主。过去的欢乐与今天的苦痛,过去的荣耀与今天的屈辱,是那么天壤之别,对比鲜明,那愁,那恨是可言传的吗?是可说清的吗?是可用对故土的思念和亡国的悲痛来概括的吗?原来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审美意境使艺术意象韵味无穷。这种似是而非的审美意境更难能可贵的是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余地,能使人触景伤情,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似是而非的审美意境的韵味更是在读者的想象中完成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在读这首词时眼前的审美意境是不尽相同的。从而最终完成文学意象表现在意境上的似是而非的想象美。李煜的《浪淘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似是而非的想象特质更是彰显无遗。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不知激起多少旅居他乡的游客的思乡之情,“流水落花春去也”也许让壮志未酬的老人独自伤怀。总之,正是艺术意象表现在意境上的这种丰富性、多彩性、不定性,才使得文学的魅力无穷,就象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虽然是这首词的内容,但仿佛是对这种似是而非的想象特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套用黑格尔对色彩魅力的阐述,来领悟似是而非意境的想象特征。他说:“这种色彩的魔术主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象的实体性和精神性仿佛已经渗透到着色方面的构思和处理中去而蒸发掉了。一般可以这样说,这种魔术在于把各种颜色处理得当,从而产生一种色彩现象方面的本身无目的游戏,这是色彩的一种飘忽荡漾的顶峰;这是各种色调的互相渗透,一种许多返光的照耀,这些返光在许多其它发光体中照耀着,变得很精微,瞬息万变,生动热烈,以至开始越界到音乐的领域。”5是色彩,经过凝视想象,又似音乐,这正是似是而非审美意境的想象特质。
上面提到的欲露故藏的韵外特质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感,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是分不开的。那么,这种似是而非的审美意境艺术学意象韵味无穷的审美特质又是与审美主体的什么相关联呢。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康德的相关论述。康德认为,发生于情感领域的审美机能主要是一种反省的判断力,审美机能是知性、理性与想象力等多种机能协和作用的复合机能。尤其提到审美情感领域的发生一定与联想,也就是想象力是戚戚相关的。
可见,上文提到的似是而非的审美意境使文学意象韵味无穷的审美特质实质上就是人的心灵结构的功能之一,或者说是人的审美共同感的起点。也就是说,任何审美好像不关概念,但是她离不开从概念出发的想象力。如:读到《红楼梦》描写林黛玉听到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何家院”突然凝愁满面时,为了体验林黛玉的愁云,我们一定要有良辰美景的知识,并同时去想象良辰美景的环境与林黛玉此时所处的个人处境相联系,才能从本质上体验到该章节的美感,才能从虚无缥缈处体会到似是而非的审美意境。或者说那种就在眼前,却又无法触摸的感性美。
这正是文学艺术意象的审美特质,她不同于绘画、电影或自然景物,她无法以直接呈现的形式,她是以语言为载体,靠人们的想象力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人们常说,任何艺术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的确,文学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可能必须更加需要借助想象力去达到审美的共同感。
这个想象力可以说是文学审美的“成”也可以说是“败”。正如“成也萧何败萧何”,文学这个艺术门类正是凭借这种想象力的心理机能达到一种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美。她的美就是在人心灵的庄园中,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实际上她又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种美在哲学上,在宗教学上是一种极致的美。她不同于直接以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它艺术美,这些美无论多美,它都是一个极限的终结。而正是这种凭借情感领域的想象机制的想象美,她是无限的,她是没有极限的。可以契合读者此时此景的心灵而无限延伸,无限扩展,最后达到似是而非、似幻似真的空灵境界。
笔者从欲露故藏的韵外美、似是而非的想象美两个方面管窥了文学艺术意象的感性特质,以及形成的心理机能。试图从美的形成的心理机能这个新的角度来阐述文学艺术审美的发生和生成。但是,文学艺术意象的感性审美特质是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绝不是这篇短小的论文所能详及的。另外这篇论文的观点与证明也许不尽人意,可能会引起批驳与疑惑。但是,“这本书,如果能够使那些怀疑是否可以从久已忘却的古代的原始区域中,去采取值得他们辛苦追求的知识的艺术和文化的研究者觉得满意,它的目的已经完成了。如果我们的解释,竟引起了怀疑和驳议,那更是我们学术的大幸;因为那里有怀疑和驳议,就是那里已经存在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了。”6如果本文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它的真正价值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安徽出版社,2000。
[2]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3]盛海耕.品味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易中天.艺术人类学.第二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出版社,1955。
[7]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篇9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5]李晶瑛.接受美学视域下研究声乐的表演艺术性与美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5(20).
篇10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艺术;健美操;教学健美操
按照活动的目的可分为表演健美操、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三大类,而其中大众健美操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健美操类型。大众健美操作为一种日常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最基本的教学规则,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所以也应该根据其特点来改善教学。早在80年代,健美操就逐渐的传入我国,而在近10年更是受到了我国民众的欢迎和追捧。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艺术的成分,可以提高健美操的美感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
1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的基本概述
1.1教学艺术的本质
在分析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之前,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需要从其本质来理解它的内涵。学术上对于什么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以下是目前比较主流的几个观点:一是教学艺术就是一种具有较高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二是教学艺术主要指一种特别的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学艺术是一种具有美学美意义的教学活动。
1.2教学艺术的概念
结合教学艺术的本质,可以将教学艺术简单的概括为老师在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结合审美的规律和美学尺度,灵活的使用一些教学技巧如语言、头像等,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的行为。大众健美操教学的艺术方法主要包括三类:情景、语言、创编。
2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功能的主要体现
2.1帮助教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艺术能够帮助健美操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艺术形式,可以使教师讲授的信息被学生们所理解和吸收,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健美操的技术要领,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2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
老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学生所表现和反馈出的信息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老师教学艺术的变化来相应的更改自己的技术动作,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通过教学艺术的变化获得及时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包括:神态、提示、语调、激励等。
2.3教学艺术可以替代讲解和示范
教学艺术可以补充甚至是替代讲解示范,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更加鲜明和生动的形象。然后与教学艺术进行结合,使得多种信息同时刺激学生的左右大脑,提高示范和讲解的效果。
3大众健美操的主要教学艺术形式和方法
3.1有声语言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进行信息传递的地方,而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因而提高课堂的语言艺术水平,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健美操的教学语言主要分为两类:体态的姿势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而健美操课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动作的讲解、知识的教授等方面,是健美操教学的主体。
3.1.1有声语言教学艺术的作用
教学语言艺术能够促进健美操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和开展,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进而帮助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审美的能力。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技能、知识的教授以及思想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包括谈话法、讲解法和示范法等,所以当然不能缺少教师语言的参与;而在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方法中,比如练习法、自学指导法等,也都是离不开教师语言指导的。所以,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是用教学艺术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2有声语言教学艺术的要求
由于大众健美操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和过程,决定了教学语言在健美操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因此,健美操教师们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握下面几个关键点。一是要语言精确和简练,就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准确表述,抓住关键和重点;二是要生动形象,教师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三是要亲切感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语言一定要亲切,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热情。
3.2非语言教学艺术
3.2.1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主要是指用人体或人体的某些部分的动作以及面部的表情把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传递信息,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非语言类型的符号。(1)体态语言教学艺术的作用。体态语言的教学艺术最为明显的作用就是控制和调节课堂的作用。非言语类型的符号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氛围,又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进而控制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比较具体的做法有,老师早课堂上用亲切的眼光来注视学生,使得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而这样也可以帮助维持课堂的秩序;除此之外,体态语言还具有传递师生之间信息的作用。根据一些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口头语言可以通过体态语言进行扩展和补充,并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体态语言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感情交流,根据多年的健美操课教学实践证明,非言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对缩短师生心理的距离,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体态语言教学艺术的运用。就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特点来说,体态语言主要可以分为三各方面,包括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目光可以传递情感,而且比较隐讳,能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交流情感,而且能增加双方受到尊重的感觉。表情也是一种可以较好表达感情的非语言方式,能够把教师的心态传递给学生,并且较目光更为直接一点。手势语主要指教师的动作所发出的信息,具有很好的表现力。
3.2.2服装和体形语言
服装和体形语言主要是指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师生的个体形态需要选择健身的服装。通过比较合适的服装展示和形体健美的展示来帮助老师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服装是装饰和烘托自己最好的武器,同时也是向人们传播一种健康积极向上信息的方式。因此,在健美操教学和训练中,师生应当穿贴身而且色彩鲜艳的健美操服,展现准确且优美的动作。
3.3健美操的情景教学艺术
情景教学一般是指在一定的场景氛围中所进行的特殊教学活动。课堂的氛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精神和学习效果,对于健美操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较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加入艺术成分,可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3.3.1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
情景教学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范围。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集体情绪态度的综合状态,就是这里所说的课堂心理气氛。作为一个健美操课的教师,应当加强心理学的学习,提高自身对于学生心理变化的观察能力,以及调节课堂心理氛围的能力,进而建立一个具有积极健康心理气氛的课堂。
3.3.2营造积极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
在以往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学习结果唯一的评价者。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课堂气氛不够轻松愉快,因而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体育老师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其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充分对学生进行了解并且热爱学生,理解以及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追求,并且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帮他们树立自信。
3.4创编教学艺术
健美操的创编是指创编者从创编目的出发,根据健美操的特点以及规律,依据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将一个个的健美操动作衔接起来,创编成一套健美操的过程。
3.4.1健美操创编能力的重要性
大多数的健美操教学都注重模仿和重复,而不是创新。这样会使得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们想要提高大众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创编,让学生感受新的知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4.2培养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基本方法
(1)强化对基本动作的练习。健美操基本动作是学习好健美操的基础,健美操的所有变化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学生只有练好基本功,才可能去更好的创新。(2)提高音乐方面的修养。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所在,没有音乐,健美操就缺乏变现力,显得很苍白。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美感及表现力。
4结语
健美操的教学艺术也可以归类为一门科学艺术,因为它和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大众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把艺术和美学的原理结合到课程当中,使得学生和老师有效地形成互动,把健美操的艺术感展现出来,对于提高大众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具有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说,提高健美操的教学艺术,能够发挥出健美操运动的优势和魅力,在学生的心中形成美好的印象,让她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作者:盘华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凤娟.新视角下我国健身性健美操多元艺术要素融合发展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李玉玲.论大众健美操的教学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