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7 00: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艺术又不是受任何约束,有着必然和偶然。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习它是对于现实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作用。形态上说,美学是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作为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美学的探索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哲学基础 美学 作用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观察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是不全面认识社会。学习哲学基础也好结合实际和美学的联系级作用和影响。
的美学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明确美学的哲学基础,有必要首先明确哲学的基础。
人的发展和美的发展都是在社会文化构造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脱离社会文化构造我们就无法认识人,也不能认识美,在哲学基础的矛盾论在美学上充分反映出来,是无处不在的。
一、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二、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
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凝聚和意志结构的构建。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看,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审美认识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始终包含中情感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情感体验性的特殊认识。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的主题特具实力,使人们的“命运敲门”的协会,建立强烈的反映、心灵的震撼,与巨大的社会变化对每个人造成心跳的感觉,在心理运动幅度有同构的经验,使命运主题与社会动荡的联系。我们谈论美学和艺术,往往会隔靴搔痒,我们谈谈艺术不谈社会,将失去一切。因此,审美和社会关系,更换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认为美,但有些人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在同一个人,他的审美观的过程中,生活会改变,以前认为是美的,后来会觉得原先认为美是错的,甚至后来所说的美。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个概念,任何想法是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思想。
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丝毫不逊色于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据说话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精神力量”来自一定的物质根源,而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个“根源”。文学与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促进劳动的思想和语言的发展,使完美的艺术的可能实现。这也是解释了花能引起美感的根源不在花的身上,花的文化意味完全是由欣赏花的人的审美欲求来提供的。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带来任何直接物质利益,但审美活动也绝不是人性中华而不实的虚荣心表现的,原始人的协同工作与劳动节奏,形成原始的音乐和诗歌。审美正是对优质人性的向往和感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以至于人类通过某种对象直接和间接地来欣赏自身、感受自己优秀的质,就不言而喻地成为引领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意义重大的行为。
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三、哲学基础对美学的作用
在美学研究史上做出了贡献。艺术的生产和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的大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艺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社会活动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各种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辅相成而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奠基人:唯心主义的代表伯拉图,唯物主义的代表亚里斯多德,虽然说他们是哲学家,但是美学的最开始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黑格尔,康得,叔本华、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沿着他们的思想延续的,西方的美学基础应该是整个的西方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那两位大哲学思想启蒙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美学的发展和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非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产生和决定现实世界的世界,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是作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终根据和来源,对整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研究视野,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每一时代都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消逝,这些作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的。这些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东北三省高师函授哲学教材编写组.哲学基础[M].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1982.8,66,80.
[2]蔡翔.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1,5,61.
[3]杜键.与柏拉图的对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12.
篇2
[关键词] 商业模式 商业道德 商业美学
一、问题与主张
商业模式是关系到目前市场伦理的关键,从目前出现的商业美学缺位、主体遗失,探讨商业模式的专业基础、美学原则、伦理体系,在商业模式理论和美学理论之间进行系统的构建,解决国内工学结合、商美结合的基础理论认识问题,可以说,是关系到来年广大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的基础问题。目前,许多艺术家及新一代高校专业学生驰骋商海,政府也在积极构建商业模式的美术平台,商务部也在积极开展高校之间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研究。那么充满了美学气质的美术专业如何摆脱自己观念上的桎梏去和不同的行业在如战场一般残酷的商场上与人竞争,这无疑得研究商业模式,从“商业模式”和“美学理论”重构的视角,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和表象。
二、理论依据与专业突破
商业模式的专业问题和学术专业一样,一个是广博,一个是独到,或者说,商业模式有基础的一面,也有专业独到的一面。不同的是,商业模式的基础目标是获得专业的实际领域,同时给了专业商业的发展方式,使他越来越走向大众生活。而专业往往会走向人的体验时间和学术空间,甚至一味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还原专业”,使得学识陷入一种假设的模式或者流派构建,所以,笔者认为,商业模式使得专业回归现实生活基础,从商业模式与美术专业的互利上说,就是美术专业回归心灵与技巧、观察与体验的统一。
就专业模式上说,“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具体的美术专业或者美术作品的营销,而更多的是创业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具体构建。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历史上,任何艺术事业的成就从来就是商业模式的扩大与构建的结果。商业模式不仅仅是买卖方式、市场方法,更主要的是商业模式要素及其的概念性工具本质上具有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甚至强调专业人才的创造价值。
从美学模式看,王国维、梁启超、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三种向路:王是超越的美学,即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蔡是育人的美学,即用美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梁是功利的美学,即用美学去促成全社会进步。超功利的心灵论,促功利的武器论,学校与社会的育人论(学校美育与生活美学),美学的三大基点转换为现代三大教学理论――能力理论、兴趣理论、技术理论。对基础教育与极处教育,提出了五大启发统一美学、美育、美术。
商业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它意味着对于经理人来说,他们拥有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企业,在每个行业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前,因为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今天,仅仅选择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此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公司,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自己的商业模式被复制前重新审视并再次创新。
因此,两种理论模式结合,其突破点是:
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的现代创造能力。现在,我们说的能力,就是从第一种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概念。商业模式的能力理论包括“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盈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八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的八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追求目标,“持续盈利”是客观结果。
商业模式,显然突出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智力”这一人的重要目标,突出了美术教育强调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知觉过程。商业模式,即用人的模式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材是“死”的东西,商业是“活”的形式。将教材处理成“活”的东西,将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在人的一生中,技术活动是人类接触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美术”活动即是人们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某种“技术”的加工活动,没有一定的“技术”,则无从“美化”。“术”来自生产实际的知识为前提,以来自新型材料、工艺的技能为基础,我们看到,商业模式下的术的形态是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先锋派艺术、信息时代传媒等等,强调人的奇异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商业模式的成熟,艺术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模式的回归大众、回归艺术。许多学者认为,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性的品格,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应该面对现实、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具有在新的复杂环境中审美地生存的能力。
三、启发与结论
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美术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所谓的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性资源,结合市场状况与合作伙伴的利益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商业运行组织,这种商业运行组织一般会设计到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终端商,以及消费者等综合性利益,因此,商业模式是一种多赢价值体系下,主导企业一种战略性构思。商业模式不同于单一的渠道策略,商业模式更多地是一种基于利润结构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性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渠道铺货策略。
笔者反对一些艺术人士对商业模式的忽略,否则,我们为什么建构商业教育体系、专业体系、文化体系?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对现实的理想与西方的批判精神都要心平气静,反思国家主义与权势文化的普遍泛滥,这与商业模式的结构权势的严肃批判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比如,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中,商业运作机制和模式起了很大作用,同样,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也体现在拉斯维加斯赌城的豪华建筑上,以及纳姆派克的录音装置和低俗的“地下电影”里面等等,从而把艺术的领域扩大到涵盖了通俗的商业广告,以及到电视上那种如同万花筒一般的拼图形象等等;并以此而加深了人们的生物性的体验。在不断扩张的消费资本主义经济之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是反嘲和调笑,混杀和破坏,市场法则就是大搞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结合两个法则,探讨商贩业模式下的专业构建。
我们的结论和启示是:
第一,所谓商业模式与专业形式,都是人类文化产品的分化与结构,都需要特殊的场景。商场的设计、美女的婚纱、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某种模式的间隔作用造成。商业模式也具有美学的效应和功能。因此,商业模式是体现严肃的、寂寞的、负责的现代人的素质。
商业模式的自在体系,使某一经营文化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好比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儒商一说,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之人生体验。
笔者不同意一味将商业模式视为――“聆听着西印度群岛的音乐,观赏着西部牛崽影片;中午吃麦当劳;晚上则品尝地方的风味菜;在东京喷洒着法国巴黎香水,而在下香港则穿戴着意大利‘时髦的’服装;电视娱乐节目则替代了知识教育”。一切都依据“赞助人的情趣”失去了自我而放纵和混乱。笔者也反对所谓的“艺术家,赞助人,老板,画廊老板,文化经纪人,乃至学者,批评家,和公众都沉溺在实用主义”的消极态度。
第二, 就是商业模式强调生命个体律动之体验。个人的抽象世界,是对大多数人的具象世界的提炼和升华。商业模式比技术创新更重要,中国存在一个庞大而低端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绝对意义上说,远远没有饱和,无数商品还没有被寻常消费者享受到,商业并没有得到更广泛普及。而在短期内,国民的收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中国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时候,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商业模式对“大众文化与艺术的普及对于个人或个性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许多创业企业家也成功的商业人士都在回归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开始在简单的模式里探索伟大的哲学信仰体系:诸如儒家、道家、佛教,所有古典神话,宗教教义,政治观念比如,乃至佛洛伊德主义等,可能很少有人会在简单的信仰,而是在意识到现实的火坑或深渊时,将这些伟大的精神奉为自己的偶像。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是“利益自我”,而是“公益回归”。
第三,商业模式的创造性。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中国美的体验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不沾滞于个体形相,互映开合,飞动摇曳,似真似幻。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大量的在创业期,或者刚刚渡过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其商业模式尚未定型,中小企业,他们都有好的技术和市场商机,中小企业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回归的新大众时代。众所周知,美学产生于哲学,它涉及到对于“美”(beauty)的判断与批评,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界围绕美学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康德,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不断地提出美学的普遍性和持久性,以及“无私的美”的观念;而另外一方面,新兴的美学理论家则认为“美”则是受到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时空环境是决定“美”的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条件,这样美就不可能是持久的,永恒的。
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全面构建。王沪宁指出:“经济发展使社会上的每个个人、集团和阶层都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一旦他们在经济利益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要求了解政治体系的活动过程,尤其关心政治体系的决策,关心政治活动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经济发展越是把一个社会结合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人们的政治意识就越强,政治参与的要求就愈强烈。”可见,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各个阶层、团体和个人会对国家权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6-237
[2][美]约翰・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5;331;333-334
篇3
绘画属于视觉和造型艺术。绘画基础课程不仅仅是要教导学生构图和色彩的选择,要告诉学生如何构图,如何选色彩。更为关键的就是要教导学生如何用图像表达自己的意向。绘画不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以及色彩搭配,而是需要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1、锻炼中职学生的线条勾勒能力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观察能力,学生需要有基本的透视能力,然后就是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象。透视是一个抽象的技能,可以捕捉但是无法精确,并且广告设计不需要我们保证每一线条的精确性,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还有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长远来看,这样不利于学生美术意识的培养。选修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绘画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要把握的是线条的描摹,将想到的物体用线条勾勒出来就满足学习要求了。线条描摹时需要注意自然,素描并不讲究精确,只需要表现出物体的基本形象即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这一点,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需要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之后进行创造
①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重心应该偏向联想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锻炼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绘画基础教学时,绘画不需要面对实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前辈的优秀广告设计,从中找到前辈的创作灵感从而引发自己思维的共鸣,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素描的真髓在神似而不是形似。
②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尝试“联想与想象简笔训练”的课程,简单的来说就是布置一个意象,然后学生通过想象绘出与之相似的自己能够想象得到的意象,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素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中职设计基础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广告设计,这里的设计可以看做是一个名词,包含了广告三维以及色彩搭配两个方面的内容。然而目前广告设计的重心倒是偏向于设计的平面结构和色彩搭配。
1、平面结构设计需要学生掌握设计各个元素以及元素之间搭配的内容
这需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各类广告设计的元素层次,来丰富自身的元素储备。平构课程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广告主题的时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平面元素。如点、线、面这类基本的平面元素的使用,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并通过这一部分元素的训练,掌握基本元素的对称、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密集、对比、分割和错视等基本形式。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在其元素的搭配形式上必定会有其出彩的地方。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基本元素的训练,基本元素之间的多重组合形式锻炼,是一个好的创意表现的基础,这样不仅能帮助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的创意风格,为后期广告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开拓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是平面构成的教学活动活动的重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去接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平面表达的难度,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自己理解的平面图像。
2、色彩搭配课程
主要研究的是色彩搭配所蕴含的物理学知识以及色彩与任务心理活动之间关联的探讨的课程。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重心应该偏向色彩的表现能力。美学的效果需要由色彩和线条共同来体现,其中色彩能够给人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在学习东风过程中需要掌握色彩表现的规范。色彩的关系包括:对比、调和、统一等,这诸多内容在同一个广告设计中出现,如果搭配的好,能够给观众美的享受,然而一旦色彩之间出现不协调或者相冲,就很难达到让人记忆犹新的感觉,色彩的搭配需要自然,同时学生在学习色彩布置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研究心理学与色彩之间的关联,把设计的理念真正地融入色彩,让人在看到广告设计的同时就能联想到设计者的意象。
3、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是色彩搭配教学的主要内容
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绘图工具以及特殊的色彩图像表现形式。目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飞速发展,一系列计算机绘图软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进行广告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部分辅助工具进行设计,例如CorelDraw矢量图软件的应用,在手绘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给图像上色,如果自己调色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不方面更改,然而利用CorelDraw的网格工具进行上色的时候就方便许多,并且在更改的时候也很便捷。软件的引入,帮助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重心可以偏向设计的创造方面,毕竟一个好的创意需要良好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见识的课堂
篇4
关键词:美术基础 素描教学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单色的绘画,这种采用单色去描绘物像的绘画形式,有利于在观察和描绘客观物象的过程中排除自然世界丰富色彩因素的干扰,可以简化对象的复杂程度,能够集中地去研究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进而准确、生动、概括地去表现物象。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在美术素描教学中引导学生呢?
一、明确素描教学的目标进行基础教学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像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为目的,既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强调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像的真实感受,要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艺术地描绘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像。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像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掌握素描技艺的同时获得一种修养。这样,我们的素描教学才不至于走上纯粹的技术性教育。
素描是美术的基本技能,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又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在当今视觉艺术中已具有完整的广泛的艺术表现力,它提出的一些新的艺术概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其他的艺术门类。素描知识和技法蕴含在一切造型艺术当中,如结构、点、线、面、黑、白、灰、质感、量感、空间感、运动感、对比、节奏等等,这些素描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绘画、雕塑及现代艺术的空间,可以说学习绘画应该进行素描基本功训练,这是学习美术的基础。
二、本着“从浅到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
画画如同走路,一定要一步一步走稳,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才会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绘画规律以及相关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更加得心应手地灵活表现各种环境下的事物。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在平时安排学生练习上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反复调整和进行规律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关键性,对练习中发生的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纠正。同时,教师也要安排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结合,还可结合一些速写训练,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的缺点。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画外功夫”
学生所画作品的好坏除了与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有关,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有关。作为专业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对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开阔,从而使学生的素描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在学生基础未打好之前,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时刻认识到,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作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塑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素描水平。还有部分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很强,观察力也非常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新鲜感没有了,观察力迟钝,不能再继续保持一种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应认真对待最后的调整,感到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要查找原因,并把它修改过来。要使学生学会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检查物体的比例结构是否准确,黑白灰关系是否恰当,空间主次虚实是否有序。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练习素描的时候,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两方面对进行素描的物象做观察: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确定素描的整体结构;二是对物象进行深入地艺术处理,这种处理不是面面具到,而是符合视觉规律的概括。
在素描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融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国外有一节素描课,画石膏,画的石膏是“断臂维纳斯”,可老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画出当初形体完好时的维纳斯形象。于是全班都沸腾了,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画维纳斯在吃苹果,有的画维纳斯的托起一只和平鸽......等等,学生们都赋予了同一个维纳斯不同的举动形象,课堂上互相欣赏,深深体会到富有创意的想象带来的乐趣。在素描教学中,也应将培养学生的兴趣贯彻始终。
最后,在素描理论学习中,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介绍图片或观看素描视频等教学形式,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素描》——西南师范出版社.
篇5
摘 要 本文以建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在结合本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针对美术基础教学现状展开分析,结合个人美术教学的体会,对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一体化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建筑学 美术基础教学 科艺交融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学是一门既有理工知识又有艺术含量,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建筑学涉及到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在早期的建筑学教育中,它是放在被美术院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然而在当前,美术基础课之于建筑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你要和建筑学、规划等专业的学生聊起美术基础课会发现,学生普遍的问题有:(1)工科专业学画画基础差;(2)美术课不教画图,不教快题,画素描、色彩有什么用?(3)美术课大一学完就丢掉了,高年级基本不会用到等。无用无趣――这难道就是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的现状吗?
2我国建筑学与美术教学一体化探索
2.1建筑学美术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的技术要求不断加强,工程技术逐渐成为建筑学的主角,以至于建筑学的美术色彩被逐渐忽略了。在信息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进行工程及艺术方面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生态技术的掌握,人文社科、地域文化的了解等。
常看到学生在建筑设计练习中,完成基础的平面功能排布之后,建筑立面做得乏善可陈,甚至平面只考虑功能流线,而不考虑人文、美学因素。
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过去的灌输教学方式还是现在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都没有更好地解决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彼此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靠教师个人素质与学生领悟去“穿成项链”。美术训练所特有的“得于技而进乎道”()的教化功能被遗忘。在“技”与“道”之间,没有一个好的平衡点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平衡点就是学美术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2.2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的不足与改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的是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就是采用学生练习,教师评图的教学方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建筑学的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单一绘画技能,陷入片面求深、求难的美院模式,而忽视对建筑学学生审美及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课程设计及实践过程中强化这一薄弱环节,以美术教育带动素质教育,体现美术教育在陶冶学生品德操行的巨大优势。
这就要求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把绘画技巧的训练作为该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要探索在现有的建筑学教学模式下,符合该专业特点的艺术与科学交融的一个教学体系。
2.3现有教学模式下美术基础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
其一,结构素描的学习与画法几何、阴影透视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结构素描强化训练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把学生平面思维方式转化到三维立体空间的具象思维方式上来,努力达到设计构思与设计表现的统一。在这一点上,美术基础与画法几何课是不谋而合的。这两门课应在时间上相互呼应,授课教师也应及时沟通,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进行配合,以优化教学效果。
其二,注重相关色彩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建筑初步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筑学美术里色彩能力的掌握应与美术学专业有所不同。建筑学的色彩基础训练应该更重视对色彩理性、直观、快捷的表现手法训练,让学生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色彩、分析色彩、掌握色彩美的基本规律。在初步课程中,色彩构成、色彩渐变等练习与美术基础教学中色彩练习相似。教师应进行练习方式和侧重点的斟酌,相互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色彩学的科学理论与个人的色彩感受的感性认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在色彩方面的素养和逻辑,加强色彩分析判断力以及色彩的概括力,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重视艺术分析能力与建筑作品赏析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有关于艺术鉴赏与分析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安排通常是通过对某位画家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艺术史知识的匮乏以及欣赏能力的局限性,过于专业的分析是一种负担,此时,如能对某位建筑师的设计或原画进行分析,不仅丰富其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四,还有动手能力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关系;以及在建筑外表皮与内部结构中的美学设计与结合生态、智能等设备的结合;电脑绘图技术与建筑美学的结合等等。
3建筑学与美术教学一体化展望
篇6
关键词:美的意境 领略美 表现美 寻找美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农村小学缺少艺术师资的严峻形势面前,小学语文学科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而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年龄尚小,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很模糊,那么教师应充分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高尚的催人奋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让学生自由轻松地渐入美的意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由此可看出,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有利于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这儿真好》这篇课文时,从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荒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逐渐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之中。正是这种开放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呈现,各种“奇思妙想”和“创造性地绘画”以及“活泼生动的角色表演”等都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领略美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是情感的宣泄,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上苏教版一年级《雨点》这篇课文时,配合一首《小雨沙沙》的儿童歌曲,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共同畅游美丽的大自然,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表现美
让儿童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儿童通过角色置换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从中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北风和小鱼》这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三自然段中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教师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读出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做一做小鱼“就不怕”的样子,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桌合作表演,学生们兴致盎然,读得入情入味,演得惟妙惟肖,把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让学生在想象中寻找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和丰富起来。一切美好的创作和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使我们的思维获得了重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
如在教学《雨点》这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产生美德。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篇7
《多媒体技术基础》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的一门通用技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音频、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和处理软件,了解其基本的实现原理,同时熟悉多媒体压缩、存储、传输等相关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会多媒体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设计、动手和创新能力。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以应用为导向。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原理以及编程实现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实例和学生实践练习时尽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融入创新思想,通过多媒体作品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我校《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组织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介绍常见各个多媒体元素素材制作和处理软件,忽视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2)目前的教学内容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中,了解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操作。有的学生只会模仿老师的操作,而自己做却无从下手;
(3)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感兴趣,但是对多媒体相关技术以及基本原理没兴趣,这制约其创作能力培养。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多媒体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主要是通过教学构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的建设依据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样的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容易掌握和理解的单元体系,通过框架的支撑作用形成相互衔接的连贯的概念体系,方便学生理解和认知,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理解的能力并逐步提升认知能力。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或桥梁,是老师为学生搭建的通向更高层次的辅助条件。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帮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构建、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最终使学习者能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多媒体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多媒体元素素材制作和处理以及简单实现原理,第二是多媒体相关的压缩、存储和传输技术,第三是确定一个综合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多媒体作品比如电子杂志或者公司宣传册等,并借助网络将其。从多媒体元素素材处理到多媒体完整作品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多媒体压缩,存储和传输技术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极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是在协同帮助支持学生不断探索,提供“支架”帮助其解决问题,推动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最终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支架方式。第一,多媒体元素的素材处理以及实现原理,通过搭建范例支架和问题支架,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第二,多媒体的相关技术,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和建议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使学生对枯燥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能主动探究,产生兴趣。第三,多媒体作品制作以及,通过任务驱动,搭建图表支架和范例支架,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每一种支架的设计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工具。
2、进入支架
一个好的支架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我们每一个支架的搭建都从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案例为切入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运用学生周围熟悉的人、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将学生的这种对知识的需求引向最高点。
3、独立探索
制作出一个多媒体作品比如电子杂志,除了要熟练专业软件如iebook,zcom等外,多媒体素材制作和处理也有其对应的专业软件,任何一个软件都不是孤立的,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不仅仅是根据操作步骤将一些多媒体素材的堆砌,还要包含更深入的东西,比如美学,布局,实用等等,对于每一个作品,学生都应该做到探索无止境。在平时的上机实践过程中,在确定好作品的主题和总的框架结构之后,通过提问,比较等支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可以做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4、协作学习
在团队中相互讨论,协作学习,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的思维交流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从开始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开始,到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到最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学生的团队讨论和协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协作学习,对Cooledit的软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就这样在做中学变的更加牢靠。协作学习,老师不再是包办,而是变成了协助,更多的时候是组员之间的讨论,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共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同学之间也增进了友谊,责任感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加强,制作出的作品也更加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5、效果评价
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并且也考查知识点为主,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效果的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作品的考核,还包括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部分由学生自评和组内其它成员互评组成,理论知识部分,由老师通过考试的方式作出评价,项目作品部分评价老师和学生互评各占一半。
三、实施之后的教学评价
通过一学期在《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但更新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期末的教学效果反馈中,对这门课程满意度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的自学自励。无论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如何,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也就是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独立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对老师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搭建比较合理的支架,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
篇8
[关键词] 基础教学 美育 德育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价值取向也变得复杂多样,这种社会现象也必然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学生们优美高尚、丰富多彩的感情和精神世界,并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审美教育,进而塑造学生们的完美人格。从这一点上来说,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但是,近些年来的应试教育对分数的绝对追求导致学校教育内容的单薄与匮乏,忽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能力及品格的培养。因为考试内容的限制导致美育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可有可无,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的说教灌输,忽视美育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只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技法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和比赛,为拿到奖牌和证书沾沾自喜,而对于应当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两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这是一种对美育极为狭隘的认识。
可以说,美育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已名存实亡,成为“鸡肋”式的学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基础教育中采取的教师评价模式对美育教师不利,造成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我们以美术为例来说明问题,笔者所在地区所采取的“百分考核”,包括美术在内的专业老师的排名总是在最后几名,考评分数肯定会在最后的名次中,想要进职称,想要在考评中分数高些,就只能去教别的科目,这样就造成专业美术教师的人才流失。但是,学校里又不能没有美术老师,学校就会让一些年纪较大、课时较少的老师担当美术老师,他们平常教其他学科,一到上级检查或者有什么活动、比赛的时候就变成美术老师,这样的美术老师根本不具备基础美术教学的能力,也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同时,他们不了解基础美术教学的规律及相关专业知识,这就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抵触,美术教学的活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此循环往复,基础美术教学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2.基础美术教学中,强调具体技能技法的艺术教育被等同于美育。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单纯以教给学生绘画的技法与技巧为目的,以学生掌握多少画法来评价教学结果,以各种比赛的具体要求为指挥,以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智力开发、气质与性格的塑造没有任何涉及,这也造成我们的基础美术教学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完不成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感知、理解、判断能力的培养任务。
3.美育与德育二者之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相互脱节,缺乏联系性。美育的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憧憬,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并通过这些形象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同时能够锻炼学生韧性的意志并使其逐渐趋向完善。而我们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基本上还是那种教师说教学生听从的模式,这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在的有关学生问题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所以,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和班会、团队活动很难彻底解决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解决存在的问题,让美育和德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教学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正确使用,改善现有基础美育中采取的评价模式,保护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高尚师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表扬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水平,使教师的表率作用真正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同时,保护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工作,更好地完成美育任务对教育效果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改变现有的美育评价机制,不以学生掌握多少技能技法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教育者应该遵循美的规律,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满足他们对美的需求,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让他们学会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提升其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树立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的理解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而教育管理者也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去尊重美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严格遵循美育的规律和规则,给予美育教师充分的自由和活动空间,不宜用简单的条条框框来评价美育的成果和作用。
3.切实加强基础教学中的美育和德育的相互联系,美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深化美育的内涵;德育可以借鉴美育的形式,增强德育的灵活性和渗透性。美育通过营造一种愉悦的环境,促使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主动辨别接触内容所包含的善恶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而在艺术活动的从事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这样的教育效果要理想的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德育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美育的渗透性、灵活性特点,它就不会过于枯燥乏味,也就会更易于被学生接收,效果也就会更持久。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考虑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尤其是面对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教育问题时,以往那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们的教育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将美育和德育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让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真正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人才,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的教育任务,这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2001,8.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篇9
关键词:会展行业;美学;艺术设计
培养2011年中国经济继续迅猛增长加上浙江省自身优厚的条件带动旅游业的繁荣,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会展行业进入一个不断完善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第三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西博会恢复举办,一年有展览项目30多个、会议项目30多个、节庆活动项目40多个,共计lOO多个项目。会展设计不仅仅只局限在会展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会展版面设计、会展展位设计、会展照明设计等内容,美学在会展设计中的作用已经发展的越来越重要,设计美学人才将突破传统,不仅是提高这一行业经济效益的强势拉动力,更是提升参观者视觉审美的参展兴趣。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全国会展业从业人员约有lOO万人,其中从事经营策划、设计、管理的专业人员仅有15万人左右,专业艺术设计型人才的缺口极大。20lO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会展经济已到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匮乏现状之间的落差,培养高素质的会展设计专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
一、创新型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会展行业对会展设计人才的需求
浙江会展行业自身包含了巨大的会展业务量,决定其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需求。同时,外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参加的展会对现场氛围的策划、营造要求会不断提高,不断推进的行业发展浪潮拍击着会展设计师在设计上要有所创新,在研究如何将本土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方案中去的同时,要做到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传递企业文化和会议主题是各大会议会展公司的首要问题。
(二)注重会展设计美学人才培养对浙江会展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浙江自然资源的优美和丰沛,早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比较青睐浙江会展环境的客观原因。从长远的角度看会展业的成长更需要艺术设计美学人才的完善与提高,只有具备可以灵活地在室内外运用具象或抽象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会展展台搭建施工工艺水平,才能成为浙江会展业持续发展的不歇动力,才能更好地将设计提升为质的飞跃。
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看,目前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有学者把会展人才培养分为3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支持型人才;二是对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行“产学研结合、教学研相长”的教学模式。我国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国际合作型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
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形式有:(1)全面合作。同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着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会展人才,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行业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学生有机会到国外直接学习和实践。(2)引进“外脑”。目前部分会展专业面临专业师资力量缺乏,要借用外脑。广泛招聘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师资人才来讲学。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3)师资培训。师资状况是决定会展教育成败与否的根本,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要多选派会展教师出国出省培训与考察,掌握一手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
2.校企合作型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使学校与企业开展紧密的、制度型的、双赢的合作。(1)开展紧密型合作。采取“联合培养班”、“企业班”的做法,不断采用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多征求企业的意见的方法,了解紧缺课程并且及时设置,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和市场的短周期性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使得岗位与专业相互贴近。 (2)开展制度型合作。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行为,教学、生产实践都应该形成制度,有法律保障。如会展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制度上就要保证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讲解,与会展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等,安排广泛的实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行业第一线和亲身实践的机会。(3)开展效益型合作。校企合作双赢的直接表现“双方都有经济效益”,学校从经济效益中体现自身价值,培养出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培训机构,赢得社会的认可。
3.能力主导型
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决定了会展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展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学习能力,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4.多维发展型
会展业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产业链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会展公司、会展教育机构、会展搭建、会展中心(展馆经营企业)、饭店酒店、宾馆公寓、旅游公司、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不同的机构和单位,人员有很大的特殊性。会展专业毕业生既能“拿来就用”,又能尽可能多的适应不同职业,惟有如此,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才能实现共赢。
(二)我院会展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划分在艺术设计与人文系,专业规划上大大呈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会展课程中的实施,为加强设计美学能力要求开设了会展活动相关的艺术设计能力课程如广告与平面设计基础、会展布展实训、Photoshop软件应用基础、3D软件应用基础、会展平面设计实训、会展展馆设计实训、会展布展实训等课程。随着我院2010年会展专业与浙江省会展行业协会亲密往来,对浙江会展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加频繁的参加各类中小型展览,了解到行业中的急需人才,我们应该及时探索出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行业需要我们培养布展空间设计型人才,更具整体感、层次感、艺术感,为了很好的展现内容、空间、形式。全面性、完善性、连贯性,解决观众的观展感受,强调展陈内容之间的层次区分与色彩互补,用整体、近景、局部的展览语言将原有内容娓娓道来的呈现给观众,繁而不乱。强调展陈空间、内容、形式带有浓厚的艺术风格,有效提高城市会展的品牌效应。会展美学设计课程一定要让学生走出去,不能在教室只看那些平面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开拓社会实践的渠道和方法,社会实践期间做到以下三点:1.会展设计美学的初步认知。课程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参观各大会场和展馆,激发学生学习展示设计的热情,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事展示设计工作的前景。2.参观重要大型展览会。大型展览会最能概括展示设计的所有知识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大型展览会,多带领学生现场体会展馆内 外、展台设计,最好现场讲解立体平面设计和构成方法、展览版面设计、展览色彩的运用以及灯光照明设计等,让学生真真实实的看到设计效果而且了解展示中的品牌策略和宣传促进。3.装饰材料市场调研。如果通过书本课堂讲解装饰材料,很多材料学生没办法理解。在有条件的影响下,必须带领学生调研材料市场,让学生主动现场咨询材料的类型、功能和价格,通过调研更加了解材料,而且还能增强沟通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收集以后课程需要制作展示模型的材料。
三、我院会展设计美学人才培养途径与目标
会展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体现在院校资源与市场岗位需求的匹配脱节,体现在不科学的教育结构和培养人才定位的问题,最终导致会展教育缺乏整体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如何加快会展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会展设计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探讨会展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参加各类大型会展设计比赛
第二届“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我们引导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杭卅_西湖水上彩妆展展区概念设计中学生作品已经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的会展文案策划的创意变革,在涉及到实际产品展示时需要设计搭建出在室外展台与展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创意的新颖和艺术形象的独创。“水上展览”以独特的形象给人以冲击、震撼,令人过目不忘,可以发挥最有效的市场作用,实现最有效的形象传播。对于场馆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场馆环境和建筑物装饰设计的要求很高,基本偏向于以会展为主题的环境艺术专业方向。2011海南海口游艇展设计方案,针对企业视觉形象(即vI设计)配套物资设计,是能突出海南海口游艇展的特色同时也为海南海口的旅游树立了形象。对于会展视觉识别应用要素系统设计的要求很高,基本偏向于以会展为主题的平面广告专业方向。
(二)培养会展专业艺术美学设计人才适宜的市场岗位需求
浙江省的会展会议举行场所多为星级酒店,酒店自身环境情况比较符合大型会议的基本要求,但是针对性还是不够强,因此会展设计师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和专业的手法将会议主题、企业信息、宣传口号、形象宣传等等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酒店内部环境结构特点与装饰风格特点,利用适当的位置与空间进行设计,以使参会人员在酒店内切身感受到所营造的主题会议气氛,达到企业传递会议信息及形象宣传和推广的最佳效果,这也凸显了艺术对于高端会展的现实价值。在浙江的会议会展行业中,利润较高的是场馆平面空间设计、场馆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场馆环境和建筑物装饰设计、会展庆典活动设计等相关搭建部分,这些不仅要具有极高的艺术设计效果表现能力,同时也要求具备常用材料、搭建施工工艺技术等专业知识。我们不妨大胆的创新,多学习会展美学设计,多介入会展设计行业,使浙江会展行业更加朝高收益超美观的道路发展。
篇10
关键词 设计基础课 提高 职专生 美术 整体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在对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中,加入了设计这一内容,其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实用美术的理解和设计规律的初步掌握,以便更好地培养专门人才。这样以来,实际考试科目有四门,如果考生前三门课成绩尚可,专业设计成绩不理想,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总体成绩。
为了提高美术专业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在高考中的全面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而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构成设计,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类。
1平面构成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般认为设计课是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职专生来讲过于高深,但我们可以从简单入手,删繁就简,让学生掌握初步的设计知识。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目前,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经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设计、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视觉传达等领域广泛应用。
当我们给学生一个设计命题,学生的大脑就会涌现出五花八门的想法。但创意、想法再好,如果缺乏合适的造型和组织构成方式,整个画面效果也会不尽人意,这就叫做“心有余力而不足”,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的设计作业画面凌乱,主题不清的原因。如何面对中国美术高网考五花八门的命题在混乱与感性的思维之中寻找规律与秩序呢?平面构成正是追寻这种规律、这种秩序,探索如何组织构筑图形、文字等诸多元素成为一幅优秀设计作品的基础课程。如平面构成的骨骼知识告诉我们如何让一幅画面更具有联系和整体性;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让我们学会灵活地控制画面形式而不至于呆板等。因此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基础训练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有重要作用。
2色彩构成是培养学生的色彩素养和审美享受的重要因素
构成设计中的色彩构成也是我们学习基础设计的必修课。实际生活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处处与色彩发生关系,色彩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街道、建筑物、公共场所及工作环境,交通工具以及街道的标牌和霓虹灯的色彩,都需要考虑色彩因素。此外,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要考虑到色彩。新的色彩不单要求实用,更追求对色彩的审美享受。在商业领域中,对色彩的选择往往成为一种商品是否畅销的关键。例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的两大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数年以前可口可乐的销售量还远远超过百事,但随着百事公司更换产品包装及一系列的宣传广告,其产品从视觉上给人以全新的形象和美好的视觉感受,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甚至超过可口可乐。
3色彩设计成为商业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教学中,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色彩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开设色彩构成课通过色彩的性格、用途及人们对色彩的普遍感受逻辑,向学生讲授色彩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色彩理论有实际的认识,从而将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爱,升华到科学应用的境界,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色彩,就算面对美术高考也会有很强的信心。学习色彩构成,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基础课中的色彩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对造型的表达,还要求学生对物体所处空间的光源、色彩、环境进行分析,如果我们对色彩构成中的三个要素一明度、色相和纯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际色彩写生中运用色彩调和、变化、相互影响的规律,这样思路不仅清晰,画面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4立体构成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控制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大构成中的立体构成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首先它与设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联系紧密。环境艺术设计考察学生对室内外空间的合理分配、组合及空间色彩的搭配、工业造型设计考察学生对产品外观造型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立体构成通过对学生三维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整体控制及造型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艺术类招生信息立体构成和我们的绘画基础课程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在绘画基础方面的整体控制及造型能力,达到塑造形体的目的。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可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以做雕塑的方式,用黄泥塑造一些简单的人物头像、四肢等,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还锻炼了学生对人物头部和肢体结构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绘画造型水平得到提高。
5结束语
设计基础课在职专生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认识到了设计基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常规教学中要拿出一定的时和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基本认识设计、入门设计、主动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职专生美术绘画造型等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庆云.设计基础课―设计素描[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 沈冠东.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J].安徽文学,2007(12).
[3] 陈开科.如何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色彩教学[J].科园月刊,2011(11).
[4] 向天彬.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学预演[J].美术大观,2011(11).
[5] 尹传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美术大观,2009(7).
[6] 王联森.浅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