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5: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体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学困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文化成绩差,就什么也不如别人,自己就是个学困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准确,把体育课当成简单的、自由的活动课,认识不到上体育课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终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在体育活动中的适应性也较差,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因此,心理因素是导致学生体育差的一个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对体育素养的退步会表示无所谓的态度,总感觉到自己一切都不行了,前途无望,有的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态度,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体育差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就悲观失望,有时感到无能为力,也只好得过且过,最后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二、“体育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与“体育学困生”真正交朋友。教师可在平时的分组练习、游戏或者一些比赛中主动和学困生组成一组,把他们带进集体中来,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多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使这些“体育学困生”由“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
2.激发学困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激发体育学困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师应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为基点,了解每个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项目。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体会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诱发内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就是成功,如果一个人经常成功,那他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心理满足的状态,这也会使他心情愉悦,精神舒畅,而且对这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令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对这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利用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个别指导、优生帮促。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对症下药,为其进行个别指导。这是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并且对课堂产生兴趣、掌握学习技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在这过程之中,教师应和学生维持向朋友一样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各方面,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之后,自然会感到加倍的温暖,减缓对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
篇2
1.1根据专业需求,突出重点
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走向临床,主要工作是护理病患,包括密切观察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协助主治医师抢救患者和实施整体护理等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人体正常的生理指标和监测方法等,而生理学正是讲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指标及其正常值生理变动范围。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扎实的生理学知识对于今后开展工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一般生理学教材是在解剖学基础上,按系统进行编排,内容繁多,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要紧扣“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用”的关系,对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要精讲、细讲,如血压的正常值及其测定。
1.2抽象理论具体化
除了借助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涉及比较抽象的理论时,应多举一些临床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呼吸系统肺表面张力时,概念比较抽象,也无法看到直观的实例。我们授课时先简单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表面张力的产生部位是气-液界面,可以举例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往里面慢慢倒水至玻璃杯口,请学生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生活经历,慢慢地注入水至玻璃杯口,可以形成高出杯口的液面而水不会流出,原因就在于存在表面张力。再简单讲解表面张力的成因,这样学生对于肺表面张力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生活,适时列举相关生活实例,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讲解生理相关知识点,并辅以图片和动画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基础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将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将来的职业作用不大;二是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难懂。因此,消除学生消极的思想是学好生理学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的观点如下:一是从自身做起,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高楼也无从建起,从而使学生明白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三是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巩固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四是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尤为重要,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图、文、声、画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由微观到宏观,不仅如此,多媒体还有助于师生获得及时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一般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膜电位时,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这部分内容是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分层、逐渐讲述,阐明膜电位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同时利用动画、图片等,将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梳理,提出问题,由学生去分析、解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再如,讲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时,可以利用动画和动物实验视频演示心脏和血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血管系统是如何扮演着阻力和动力的角色,参与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血压的概念、形成机制具有直观的印象,也为下面讲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做好铺垫。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生理学知识中抽象的概念性问题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再加上文字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2PBL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即形成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针对大班教学,我们将经典PBL教学法做了一些改变。如学习胃内消化时,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胃溃疡的案例,学生分为8人一组,共三组。实施时,学生首先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问题,如胃壁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胃液的组成、各成分的来源、作用及其调节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病例思考胃溃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干预途径。然后学生总结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课下查看教材,并参阅课外资料,将有关问题的解答进行整理、归纳。接下来教师利用两个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其中每组有一位学生记录讨论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讨论,仅在讨论偏离主题或难以进行下去时进行适时引导。最后,教师根据病例结合授课内容总结相关知识点,指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模糊或错误的地方,并进一步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胃溃疡病人的护理要点和饮食指导。从实施情况来看,类PBL教学法不仅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之前,可以先举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例如,讲内分泌系统时,可以举例有些人为什么吃得多还非常消瘦、脾气暴躁,而有些人食欲不振、胖、精神萎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由此我们一步步揭开内分泌调节的神秘面纱,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生理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类比法教学
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也给枯燥的内容增添了趣味,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我们将心脏比为“泵”,强调了它收缩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而窦房结细胞就是驱使心泵工作的“司令员”。再比如,讲到内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其比为我们的两个手臂:一只手嵌入回肠;另一只手仅仅抓住维生素B12,从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形象的比喻和肢体动作,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分段总结法教学
神经系统内容多、重点难点集中,与解剖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记忆任务量大,尤其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部分,容易张冠李戴。如何准确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总结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按节进行分段总结知识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汇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5横向对比法教学
在讲解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时,与第二章细胞生理中所讲述的一般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行对比讲解。我们首先将生理特性分为两类: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结合图表进行逐个对比、剖析,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讨异同点产生的机制和存在的生理意义,引导学生跟随问题的深入去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构和生理特性的不同均是为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所服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探讨如果心肌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功能异常时,会导致机体可能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通过横向对比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将其融会贯通,还可加深其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结论均来自于实验。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血压的测量、脑电图的引导、动作电位的产生等,通过实验教学使以上内容生动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理论课上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生理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和练习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技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详细为学生讲解为何从静脉远端进针、进针的角度、入针后的落空感以及腹腔注射药物的注意事项等,严格按照相关临床技能的规范操作教授和要求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爱伤观念,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式多样化
篇3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构建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诉求和文化自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在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和终身体育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职;职业素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民族存在属性的识别符号,[1]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具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在思考,体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呢?我想或许是体育运动内涵所升华的一种体育文化,扩大了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主要形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势文化,承载着体育文化的厚重,是校园群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着学生的集体人格。[2]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很难准确定义的,它作用隐蔽,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定义,若伸手去抓它,除了不在手里,似乎它无处不在。
1.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一种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集体人格”。[2]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传播、规范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空间,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价值观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导,决定着体育文化的方向;第二层是制度规范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等。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任何社会群体环境里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文化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延伸,最终触碰的还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
第一,群体性。文化是体现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在特定运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性格和行为方式,是在运动规则和教师主导意识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仅仅强调体育运动的个人技巧,更注重学生之间协调与配合。在规则的引导和规范下逐渐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成为学生个体性格的组成部分。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就构成集体人格,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当然这种校园文化是多维度的,未必都是正面的,其中也存在负面的成分。校园体育文化正面效应最大化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协作努力的目标。
第二,趣味性。趣味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结构要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营造一种文化依赖,趣味性是构建体育文化最富有魅力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是体育活动被需要的诱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体育课带给学生的痛苦胜于其从中获得的快乐,过去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课外体育活动在相应规则内学生可以随性而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具有消除疲劳、娱乐身心,体育运动过程带来无限刺激,是当局者的文化享受。
第三,树人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规范、引导和历练。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的树人性伴生于文化形成全过程,由文化构建初期的文化约束、规范到发展成熟后的文化自觉,是深层次的文化体悟和认同。文化的树人性不同于现代科学,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予以衡量,校园体育文化树人性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大致方向是可以把控的,其文化塑造方向在起初文化规范阶段已经定性,将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服务。
2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价值
要弄清楚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价值,就必须从校园体育文化的起源说起。校园体育文化起源具有模糊性特征,是一个由模糊向清晰演化的过程,[3]这个过渡需要中介物来承载,教师、学生、物质资料、学校文化、制度规范等承担介物的角色,在基础介物固有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系统中蕴涵着零散的体育文化的元素,离开校园文化的氛围,体育文化元素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当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处在潜意识阶段,学生只有经过一定阶段的系统的强化训练,才能在个体心理上附着体育活动因素,并使之产生心理倾向,使体育文化心理和体育文化行为趋于一致,逐步形成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时,校园体育文化起源才真正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价值是多维度,全方面的,相伴与学生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2.1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
体育文化具有其生命力,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其本身也不断受到文化载体的影响而嬗变。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域中,多元文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形成了对有限空间的激烈争夺。尤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网络信息霸占,投入到体育活动的时间快速萎缩,校园体育文化生命力受到严峻挑战。统计发现,2013年大学生每天从事网络、游戏时间平均为2.3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为0.3小时,与2010年的1.8小时和0.8小时相比,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压缩。我国有大学生体质测试以来,大学生体质一致呈现下降趋势,未见改观。不仅影响到学生技能素质,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浅显且不求甚解的网络知识对学生素质教育注定是低效率和不确定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素质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文化空间的争夺越发显得重要,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争夺文化空间,成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团队意识教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和要求与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教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4]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暗示性和渐进性上。群体性体育运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沟通路径和情感交流,每个人在赛场上不仅展现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不仅要发挥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要处理好与裁判、教练、同伴、对手、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团队意识教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学生在体育文化进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随着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拓宽了情感沟通的渠道,增加了参赛学生、指导老师的交往思维空间,打开了师生封闭的“意识壁垒”,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正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使体育文化内核的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一起塑造了高职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回溯远古历史,我们发现“文化”其实是人的活动痕迹,当这种痕迹集中起来,“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共同体。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局限校园的空间和学生大学求学时间,体育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每个个体的气质和习惯,不可避免的突破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将是终身性的。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突破了校园文化的范畴。大学是每个人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期间是学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体育文化意识能否建立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在潜意识上不断强化这种文化信息,并以个体为基点唤起他人的运动意识,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体育文化,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范围,这种现象伴有终身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级阶段,体育锻炼自觉和习惯的养成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3.1体育文化自觉的深度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激烈竞争的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最佳路径。校园体育文化既是凝聚精神的纽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量的重要维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出发点要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自觉性,自觉性的提升才能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认同。
3.2体育文化意识诉求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形成规律。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贯穿始终,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鞭下,体育被边缘化,体育意识的萌发和其生存环境缺乏和谐音调,体育意识诉求始终处在萌芽阶段,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停留在简单的嬉戏,对体育文化隐化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化成为一种奢望。高职教育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压力,体育文化诉求意识得到释放,在体育文化自觉意识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育文化诉求,适应高职素质教育要求。
3.3构建体育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一种文化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面向社会必备的素质要求。校园体育项目大多起源与西方,刻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含蓄”文化,隐含着个性与自信文化元素。[5]体育文化自信是在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多为现代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上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体育运动的自信文化元素正是学生所欠缺的,在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和意识诉求上注入“自信”,将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整体塑造。
[基金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069),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课题(DF2013016)]
参考文献:
[1]王永华.回族体育文化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
[2]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艺术出版社,P6.
[3]吕利平,郭成杰.根基文化与体育文化起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4]苗治文,齐凤.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
篇4
1.1高等学校聋哑学生体育课程形式
通过相关实践调研得知,对于一些城市的高校来说,聋哑学生并没有被当作是教学的主体,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式地学习,学习过于机械化,对于体育很难产生真正的兴趣。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手语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效果不够好,许多交流都是通过其他学生来传递,因此聋哑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困难。当前许多教师都对体育教学的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如何正确运用课程价值体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与实际需求进行课堂推进。
1.2高等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
当前高等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充,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与普通大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聋哑学生本身具有独特性,对于其进行体育技能输送也有着更加精确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对其自身价值予以肯定,因此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还要以适合学生的日常应用为重点,许多女生不喜欢男生的运动项目,而无法积极参与其中,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素质、心理状态等因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而,现状是当前高等学校对于聋哑学生体育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根据性别的不同,选择的运动项目也相应的不同,女生会热衷于羽毛球、游泳之类的运动,但是男生一般都喜欢篮球、足球这类对抗性较强的项目,而游泳则是男女生都较为喜欢的项目,因此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于这类普遍受到欢迎的运动的教学需求。
1.3教学硬件设施
当前许多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但是聋哑学生一般都采用与普通学生相同的设施,为其专门设置的场地一般面积都偏小,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于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缺乏专门的器材,也没有专门的器材训练模式。由于高等学校聋哑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对于体育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教学需求。聋哑学生的特殊性没有被充分考虑,对其教材的选择没有进行严格把关,不仅要提供其积极参加的器材,还应该促进其进一步康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当前我国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滞后性,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2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调整、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做好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保证教学方案制订的科学合理性。对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围绕体育运动技能、学生参与度、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来展开。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在课上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体现出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2.2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将人文关怀理念注入到教学实践中
将差异性教学法渗透到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体育所释放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体育观。由于每个聋哑学生体育运动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学习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作为高校聋哑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差异教学法,鼓励体育运动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指导和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共同进步,而且还能增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体育知识。由于部分聋哑学生从心理方面会感觉和其他学生有差距,尤其是体育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孤僻,教师要多尊重和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在学生之间普及健康知识,让聋哑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获得快乐,才会轻松地学习和生活,才有助于发挥情感价值。
2.3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聋哑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单单是给学生做运动示范动作,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说,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篮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的技巧,通过多媒体能够将体育运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比较难懂的体育动作,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慢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
2.4为聋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为了全面促进高校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并多给予学生关心和赞扬,以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体质,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并逐渐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来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3结语
篇5
民族情节的创设主要适合水平较差一些的学生,通过引人注意的民族情结来激发该水平学生的斗志,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竹竿舞与《龙的传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美的同时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然后再进行相关游戏的预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
二、改善教学手段,实现生活化教学
要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出发,通过营造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氛围,以基本的听、看、学作为训练前提,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进课堂中。例如,通过让学生观看青蛙跳动这一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立定跳远奠定学习的基础;如让学生唱一唱校园歌曲《打靶归来》以及《小白船》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知识学习的热情;再例如,运用游戏《保卫祖国》,让学生通过表演和听声音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体育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场地器材,实现生活化教学
为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要从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入手,充分利用学校为体育活动设置的教学场地以及体育器材,将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自然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生活中的物品替代体育器材,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器材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带一些废旧的塑料瓶、自行车的废旧轮胎等,亲自动手改造成练习投掷技巧的器材,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运用废旧报纸折叠成各种飞机或者打雪仗的“雪球”,或者折叠成“尾巴”当作游戏的器材。既增强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再例如,在教学场地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联系生活的场景改造,让学生在有限的场地中,理解教师所教授的体育知识。比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时,一些体育场地会比较局限而影响体育教学,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作为投掷运动的终点,让学生在对墙投掷的过程中锻炼投掷动作和技巧;再例如练习铅球和垒球的时候,由于学生练习的密度较高,并且学生走动较频繁,用石灰粉画出的场地界限很快就会被学生踩踏模糊,因此,可以利用彩带进行辅助训练,而彩带可以选择废旧的毛衫废料,既满足小学生喜欢彩色的天性,又可以防止界限不清而影响练习,美观又实惠。
四、挖掘生活资源,实现终身体育教育
篇6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从人类诞生的几千年来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与进化。早期的人类靠打猎与果实采摘来维持生活,后来人们不断地优化、改善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针就是这一优化历程中强有力的证明。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有着独特的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保证了生命的精彩与充实,彰显了生存的意义。毫无疑问,体育可以锻炼人类的体魄,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充实人类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健康与体质,使自然生命得到保障,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同志就主张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充实、健康的生命,也就是只有保障了自然生命,他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才能得到完善与健全,自然生命是社会与精神生命的必要前提与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一个人若是想要拥有一个正常、充实的人生,体育锻炼必不可少。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校教育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更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提升,精神生命得到了改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几个同学结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所以体育学科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学生的社会生命得到了锻炼并更加积极地发展。体育这一学科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出发,使学生的生命能够正确、积极地发展,体育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门极为重要并不可轻视的学科。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4结语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教育体系
工业文明的演进,推动着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发生变革,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样,生态文明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18世纪以来的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空前增加;另一方面,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形态。它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反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1、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不注意生态效益,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比如: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草地退化速度日益加快;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严重,沙尘暴、雾霾天气日益频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不可再生资源锐减;工业废物排量剧增,有害物质入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等。
2、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生态文明观念教育不仅仅是某一课程的任务,而应体现在各种类别、各种课程的教育中,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通过教育,帮助人们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意义,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走向。比如,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唤起他们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良知。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3、生态法制教育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道德的自觉,同时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定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或法则。环境立法和环境法学已成为当代法学界颇为活跃的一个新领域,生态法制教育也正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方面。生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是:让人们懂得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自然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实施合理地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行为规范。
三、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态知识,形成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和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
1、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生态文明教育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课堂教学应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让生态文明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诱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力军。
生态文明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最有效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科课程渗透的主渠道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中。一方面,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理念。另一方面,应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化上下功夫,组织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制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编写相关的生态文明教材。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教育目标、教材、学生评价以及教师培训等内容的、完整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
2、大力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方面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另一方面,加大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力度。学校发展规划要以生态文明宏观理念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完善学校功能,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建筑、景观、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把学校办成“花园式学校”,实现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学校具有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观教育。
3、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保护环境,整脏治乱,节能减排,人走电断,节约用水…… 把学生日常行为、学校的日常管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的良行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利用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生态文明图片展览,生态文明报告会等,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融入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中,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最终把生态文明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N],教育探索,2007年第3期
[2]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教育探索,2006年第12期
[3]张乐天.生态文明与教育[N],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第14卷第2期
篇8
关键词:提升 小学 语文 课堂 感染力 措施
一、引入故事,提升课堂感染力
按照“教育性、新颖性、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的五性原则,教师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讲故事、引入典故等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的感染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课堂上。在《我学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我让每位学生都想出一个歇后语,然后将它们编成故事,通过语言、表情与肢体动作,向其他学生表达自己。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全班学生记住了这些歇后语与小故事,而且还懂得了如何应用与延伸。比如,在学“班门弄斧”的成语时,我解释了它是“在高手面前逞能”的意思后,并引入“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一诗。进而将其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牢牢记住了“班门弄斧”的典故与含义。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感染力
将现代先进的媒体适时、恰当地引入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妙功效,从而能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面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变得浓厚,参与意识增强,感知的难度系数降低,知识的接受过程得到了明显优化。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借助多媒体所说之“言”、所发之“声”、所绘之“形”及所创之“境”来构架一座教与学的桥梁,使课堂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让学生置身其中欲罢不能,使得双边活动的效果能得到比较深入的强化。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到水的过程,我借助多媒体,特意演示了“捡”“投”“喝”等动作,学生一个个目不转睛,看得十分真切,整个过程下来学生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了,甚至意犹未尽,对课文理解得也比较到位。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具来丰富课堂,就会充分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感氛围,提升课堂感染力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情感的蕴含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生成于课文的一字一词一句中,生成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以及浓浓的人文氛围中,能够强有力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语文教学就应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起反应”其实就是点燃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皆是名篇佳作,每篇均是“情动而辞发”的情理统一体。为此,教师必须借助具体的教学内容,多角度地渗入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文章。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的确,我们要想真正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就必须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的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这一段时,我是这样讲述的:“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平凡的战士,为了他所忠诚的事业,宁愿忍受烈火的煎熬,宁愿将其年轻的生命在默默中结束,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这分明是一位钢铁战士。让我们用最激情的语言来歌颂它吧!”学生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读这段课文,受到了极大的感染,沉积已久的情感一下子就迸发了出来。又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借着课文中的悲伤基调,我出示了一首小诗:卖火柴的小女孩,请不要再叫卖;快从童话世界中,来到我身边来;这里有温暖,这里有关怀;让我们用双手带给你,那份属于你的爱!学生静静地听着,已经被这种氛围深深感染了。从学生的眼神中,仿佛看到小女孩那悲惨的一幕幕,当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诵时,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一涌而出。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吸引学生,怎么能不打动学生?
四、创设有效情境,提升课堂感染力
叶圣陶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是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把握作者的细想感情,就要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去切身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与当时的心境。教学中,教师要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使这些方式相互渗透,并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课堂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薛毅涛.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语言的感染力[J].语文天地,2009(15).
[2]曾彩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染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
[3]邓晓玲.持续保持小学语文课堂的吸引力[J]. 新课程学习,2011(10).
[4]陈福梅.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J]. 儿童大世界,2012(1).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意义,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做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改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实现新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新课改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契机,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现代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自然在新课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指示,教师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及时将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小学教师都在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这一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不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快速地提升。
二、尊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做出科学的定位,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对师生角色的转换能够理解,并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是就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依然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较差,应该在教师的指挥下更好的学习。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较之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教师具有更强的依赖心理,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变得被动,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性,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创建趣味课堂也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指导思想。不管从事哪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趣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生的诸学科中,语文是一门相对比较来说枯燥的学科,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的话,那么无疑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的学习效率。在构建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学生的群体进行调查与研究,掌握小学生的兴趣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奠定基础。例如:小学生一般对动画片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动画片中的一些情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一些与动画片相关的图片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都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四、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法宝。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将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实际上师生之间的问答只是师生互动形式的一种,除此之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有很多其他含义。其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名人的事迹和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进行了解,阅读能力就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一项能力和素养。而小学又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喜欢的书籍开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开心地去阅读、投入地阅读。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书籍,有的同学喜欢战争类,有的同学喜欢阅读国外书籍,还有的同学喜欢阅读历史类的文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时候要从学生喜欢的书籍抓起,这样学生才会爱上阅读,不断提高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带一些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肯定会主动地进行阅读,静下心进行深入阅读。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才能推荐学生去读书,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让学生从小学就接触好书、有价值的书,在这些书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二、向学生推荐书籍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小学是学生刚刚接触学习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推荐好书籍,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现阶段阅读的书,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生自己一个人阅读很难沉下心去,所以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好地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书籍的时候也要涵盖的全面一些,不仅要让学生接触到我国作家写的书籍,还要让学生有机会阅读到国外的文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后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给大家讲一下自己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感受,或是让学生写一份读后感,学生在自我展示的时候必须要从阅读的文章中提取到关键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互相交流或是写作的过程中就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阅读
阅读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要大量地阅读书籍,还要求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提取到关键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习题,学生可以从这些习题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在阅读《夸父逐日》这篇小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夸父为什么要逐日?这篇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是深刻地了解这篇文章,在这样的不断练习中学生会逐渐养成提炼关键问题的习惯,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就是看书,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方法和技巧,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书,而要沉下心、投入到文章中,在阅读的时候发现文章的亮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才叫阅读。小学生并没有什么阅读经验,所以需要老师引导其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快速地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先大概地浏览一遍文章,在浏览的过程中大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着重地研究某一段或某一句话蕴含的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都是通过阅读了解知识的,所以说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师要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可以从阅读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曾滨.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读书文摘,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