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创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0:1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创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上海尚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71.9%的个人理财产品客户具有生活理财需求,有56.8%的个人理财产品客户具有投资理财需求。而且,有30%理财客户同时兼有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目的。此外,资产保值增值、购房、子女教育、养老、创业和医疗是主要的理财需求。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理财规划,而养老、子女教育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财需求则是各个年龄段的普遍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年龄和收入进行初步的市场划分,并为不同目标客户群度身定做适合的理财产品。
二、网上个人理财渠道和个人理财服务的创新
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以物理网络为依托、以电子银行服务为扩展的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全国以至全球化的立体网络。结合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联网联合,扩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并通过优化服务界面、提高服务设施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个人理财的服务质量。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个人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招商银行的“一网通”网站,可以方便地提供下列咨询及服务:“一对一”的理财顾问,专属的理财空间,丰富及时的理财资讯,全国漫游,理财套餐等。国内多数商业银行选择了引入外部的专业金融软件公司所提供的理财系统,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都购买了专业个人理财系统。专业的金融软件公司了解个人理财业务,具有丰富的银行业经验,有成熟的产品,在提供软件支持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起到咨询辅导作用。
1.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
2.网上理财与网下柜台理财有机地结合。
3.网上理财方案必须经常更新修改。三、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创新
由于外币理财产品可以间接投资于国外货币和债券市场,也可通过境外代客理财业务不断推出新品。所以国内的外币理财产品与国际接轨较为紧密。国际上有的理财品种国内基本上也存在。目前外币理财产品己达20多个品牌、土百种理财产品品种。因此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客户理财偏好、特点、需求,具有相对较高技术含量的本币理财产品将是未来国内银行业理财产品创新的重心。换而言之,未来理财市场产品创新的重点将放在本币和以本币或本币与外币连接的品种上。
近期一些暂未获批境外代客理财资格的中小银行首当其冲,比如招商银行与浦东发展银行就在2006年上半年,同时将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挂钩于几个在港上市的龙头股票。中信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集合计划2期的收益率为3%,其投资的信托计划收益来自募集资金运用所产生的信贷资产的本金利息收入。民生银行推出的与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3.6%,与高盛生物能源商品指数挂钩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预期的最高收益率高达6%,创下人民币理则产品的收益新高。
四、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创新
基金理财有两大优势,其一在于它的相对稳定增长的收益,其二流动性较好。但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是良好的流动性。不管是开放式基金还是封闭式基金,都在申购、赎回或是二级市场交易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安排,正是这些安排使基金获取了很大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偏好流动性的投资者的需要。而流动性的缺乏正是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中一个重大不足。银行或是客户只有在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有提前终止该产品的权利,但是在获得相关权利的同时,可能也会付出一些代价,比如说在某些产品设计中,就要求投资者必须支付违约金,甚至取消之前的部分收益才可以提前终止该产品。而招商银行推出的这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借用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和赎回模式,对于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开辟新渠道。
五、品牌营销和业务的创新
个性化、高科技已成为当今银行个人业务的两大发展方向,而个性化的最终体现,就在于个人理财业务。而因为商业银行之间有着很强的模仿力,所以现在各商业银行要在产品创新上取胜在目前这种情况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只有在消费者和市场中确立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理财品牌形象,才能在各式理财服务中脱颖而出,并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的附加值。当然,在树立品牌营销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的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产品是银行占领、维系客户和创造收入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要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合适的创新方式有:(1)改进型,即银行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包装或组合,使之在结构、功能、形式等各方面拥有新的特点,使产品内容完善;(2)组合型创新,即银行将现有产品加以组合与变动,实行“套餐式服务”;(3)模仿型创新,即银行模仿其他银行推出的新产品,特别是国外的理财产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开发成本。
篇2
关键词:专业+创业;实践;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培养方案设计总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体现“专业+创业”的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体现“3+1”模式,四年四推进自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运行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3+1”,3年校内教育+1年校外实践教育,即1年通识教育课(专业与创业通识教育课),2年专业基础课与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专业课的教育,1年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及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其中实验教学四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具体如下第1、2学期:理论上公共基础课和创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实验实践层面公共基础实验和创业通识实验相结合。公共基础实验(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等;创业通识实验(实践)包括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考证、经济应用文写作训练、职业发展训练等。第3、4、5、6学期:理论层面专业基础课和创业基础课相结合;专业课和创业专业课相结合专业基础实验和创业基础实验相结合;专业实验和创业实验相结合。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包括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实习、生产管理课程实习等;创业基础及创业实验(实训)包括人才测评实验、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创业体验等。 第7、8学期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相结合,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其中第7学期,主要在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及创业孵化园进行实验和实训,具体项目包括创业资源与商业计划书训练、参与项目运营管理、Syb培训、ERP综合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商务谈判模拟等;第8学期,将学生推向市场,进行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
二、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普适型教育,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掌握思想政治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底蕴与情怀,二是面向全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创业哲学、创业心理、创业素质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三是展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自我设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路径。
第二阶段:基础技能教育,本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分析基本方法与工具,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基础,为学生解决专业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分析工具及解决办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业的基础课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方向教育,本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先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由专业的人才测评教师利用学校先进的人才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素质、性格测评,全面了解的学生的专业方向。其次,专业课与创业课相结合,深入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仅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等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中小企业创业、分析创业实践案例,创业风险,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知识能够深度把握。最后,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本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对学生进行ERP实训与SYB培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流程与创业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部分课程在企业中学习,并指派相应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择就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选择创业的学生前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后期组建创业团队,提交创业项目策划案,进驻创业孵化园。
该创新实验区运行的四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前三个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内或课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匹配,最后一个阶段,将学生融入社会,升华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能力,并在学生就业、创业后两年内对学生就业情况、创业情况实施跟踪、指导、反馈,整体掌握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生自主管理
“四年四推进”的主要内容:
“四年四推进”是指在大学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即在每个年级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有目的实施的学生自主教育项目,辅助培养方案的实现,开展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推进阶段:新生适应期和定向期,这一阶段目标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上如何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或讨论式;生活上如何从依赖式转变为自理式或自立式;与同学相处如何从本土化转变为区域化或全国化。将来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该阶段具体的工作包括:专业介绍;个人四年学习规划:理想、目标、计划、措施;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大学学习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实行专业导师制及其他。
第二推进阶段:“专业+创业”知识积累和探索期,这一阶段重点打牢专业与创业知识基础,全面进行锻炼培养。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掌握大学学习特点、方法,具备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展现个人特长优势,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牢固夯实学业基础,为后续就业、创业、考研冲刺做好准备。该阶段具体工作及方法途径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练习与交流;听专业学术报告;学习如何查阅和积累资料及其他。
第三推进阶段:社会实践与职业确定期。这一阶段目标:基本完成本科教育大纲规定的课程,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创业”实践实训阶段。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业完成及资格证书获取;会做一般性社会调查;根据老师安排完成实践独立课程;能够完成阶段性课程论文。在第二阶段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以下工作:课程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专业与创业实习;学年论文写作与交流;职业去向的确定;完成独立实践课程及其他。
第四推进阶段:目标实现期。该阶段目标实现,创业的实现阶段,包括个人创业、团队创业;考取研究生或顺利就业。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创业方向,进行创业团队组建、项目的选择及组织创业;明确考研目标,并参加考前辅导班培训。端正就业思想,并掌握相应的应聘常识和技巧,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者创业计划书。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及措施:创业项目的确定,创业团队组建及创业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及答辩;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参加校内外招聘会;开展“珍惜在校时光,我为母校添彩”活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29-02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同时以工科为主体的高校,面临着原有部属院校资源优势逐步丧失,需要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诸多困境。而扩大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必然结果。但是如何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却成为了很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院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出发,以电子信息学科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探析了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特点,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以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多个学科所构成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重点不断变化,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延伸和扩展,学科内容与分支急剧膨胀。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又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和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壮大,竞争的加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电子信息企业紧缺人才,也是各企业争相抢夺的资源。国家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急剧增加,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确立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创新为先”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并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理顺教、学、研关系,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订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影响着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所以首先要制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面对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在“以生为本,创新为先”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需要进一步理顺教、学、研的关系,构建一套适合于电子信息学科群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培养体系方案中,要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石,就是实践能力。围绕“实践能力”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双创并重,三环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双创”即为“创新”“创业”。将实践能力培养上升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嬗变。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围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教育总体目标,以新思维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运用创新思维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案,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洞察发展趋势,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创业是一项卓有抱负的选择。创业是艰辛的,必须具备不怕吃苦、不怕失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精心的准备,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创新是创业的精神基础,创业最好引用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又最好融合到创业的实践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并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三环一体”。
“三环”则是“教学、科研、论文”。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和强化实践理念,构建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激发创新意识。
在科学研究环节中,密切产学研用相结合,拓宽研究课题渠道。搭建主动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的“院地合作”、主动地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新兴园区靠拢,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的“走进园区”、推进特色优势学科与相关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的“校企联盟”以及利用学校重大科技成果、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与政府投资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家,联合创办独立面向市场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等的“创办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构建创业式研究实践体系。
论文环节是研究生“教学、科研、论文”三环的核心。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本门学科内的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硕士生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方面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技能。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应结合工作实际,注重论文工作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科研环节的训练,在论文环节达到交叉融合,相辅相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均衡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为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论文环节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寻找论文的亮点工作,并以完成论文来指导课程的选修和科研过程。
三、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完善人才成长保障机制
通过研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围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凝聚师生团队、构建学科科研大平台等多重保障,解决电子信息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环境与保障问题,支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切实保障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含创新成果奖励、国内外访学交流、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培育、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奖励支持计划),出台助管、助研、助教“三助”支持计划、研究自主创办品牌学术活动支持等相关文件,引导和激励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和逐步完善“多维立体,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创新生师队伍建设,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团队人员保障;通过一系列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科研、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环境条件。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 创业者背景 企业绩效 社会资本
一、引言
在国外,有关创业者背景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数量文献,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就针对中国的特点对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二、文献回顾
创业是创业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努力工作来开创一个新的企业,包括新公司的创立、较大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提供,以实现创业家的理想。关于创业家,Schumepeter 等认为,创业家是一位有理想、会利用机会、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愿意负担起一项事业,并着手组织,筹措所需的资金,承担大部分或者全部风险。
社会资本理论指的是创业者有能力通过他们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和会员身份中去抽取他们的利益。在过去社会资本的研究当中,研究者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和关系资本进行了研究(Jianwen Liao, Harold Welsch,2003)。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有着很高的相互关联性。
绩效指的是完成某种任务或者达到的某个目标。然而时至今日,对于绩效的指标还处于一个探讨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完成一套被大家公认的完善的指标体系。Covin & Slevin(1991)在对企业绩效进行衡量的时候就是采用企业的获利绩效、成长绩效。
在创业研究中,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年龄、工作经历、创业经历、学历等)与企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关注(Taylor,1999)。学者们对创业者背景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将创业者背景划分为创业者的受教育水平、创业经验以及行业经验这三个维度来进行衡量,也相应得到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这三个维度还远不足以衡量创业者背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
根据Hyungrae Jo和Jinjoo Lee(1996)提出的创业者背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根据中国的特有的特点引入了社会资本维度来对创业者背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笔者还发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资本的动态性以及创业者创业经验和行业经验将可能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入了企业的发展阶段作为控制变量。
1.创业者背景的衡量
社会资本的衡量,采用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结构维度指的是创业者潜在或者可能拥有一种能力去获得信息、资源或者关键的支持。关系资本指的个人在过去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个人关系。它被解释为关系内容、纽带强度、关联信任。它关注的是个人的特殊关系,包括:相互尊重、信任、友谊。认知维度指的是规则的共同分享。
创业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创业经验指的创业者在这个企业开创之前拥有自己创业的经历,或在新创的企业中有过高层管理的经验。行业经验划分为职责领域经历、业务流程经历、高速增长经历。
2.企业绩效的衡量
新企业的绩效是很难衡量的,因为在他们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很大的变化。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成长性维度来反映企业的成长,采用获利性来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
3.企业的发展阶段
在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了一下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转型阶段。
4.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基于以上模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拥有社会资本越多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越好。H1a1 拥有结构维度越大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越好。H1a2 拥有关系维度越大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越好。H1a3 拥有认知维度越大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越好。H1b1 结构维度越大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成长性上。H1b2 关系维度越大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获利性上。H1b3 认知维度越大的创业者,企业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成长性上。
H2 创业者的受教育水平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创业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企业的绩效有显著影响。创业者的受教育与企业的利润有关,但是与企业的成长没有关系。
H3 创业者的管理经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管理经验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H4 行业经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行业经验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H5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创业经验要比行业经验对企业绩效影响更为显著。
H6 在企业发展的成长期,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将对企业绩效的成长性对影响最为显著;行业要比创业经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
H7 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行业经验要比创业经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关键问题是针对各研究变量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用收集的数据实证检验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在后期的研究过程当中将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收集创业背景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相关的假设。
篇5
关键词: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7-03
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它对生物技术人才提出了全面扎实、复合创新以及开拓应用型的培养要求。[1]发酵工程(狭义上又称微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实现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等其他现代生物技术的最终手段和方法,在工业生物技术中扮演着产业化的关键角色。[2-4]发酵工程实验是以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是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重要平台,是一种全面实施发酵工程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验课时短、实验设备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开设的课程内容孤立、不系统、不连贯,多为验证性实验。[6,7]因此,学生在实验中多为“被实验”,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在模仿照搬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未能发挥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使学生的专业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很难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8]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将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因此,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产业化人才的需求,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向基础研究型、综合设计型、应用创新型发展势在必行。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作为发酵工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必然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实验内容可以形成操作单元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创业实训三个层次。
1.操作单元实验。操作单元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教学重点在于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规范化方面和对基本实验现象的理解。[9]主要教学内容有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技术、菌种活化、菌体染色及形态观察、菌落计数、菌种选育及保藏等。
2.综合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的知识的实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基本实验技能来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方法和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且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设计。[10]综合设计实验分为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和固态发酵三大模块,可分别列出2~3个实验方向供学生选择,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发酵培养基设计及制备、菌种活化、扩大培养、发酵过程控制、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等等。通过综合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整个发酵生产过程,包括培养基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发酵过程的控制以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3.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训可分为创新实验和创业实训两种形式,分别进行科研创新的实验设计和创业实践的生产实训,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意愿进行选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实验强调对独立设计能力的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11]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实验内容的探索性、以及实验方法的多样性。[12]这类实验主要由专业教师根据科研情况提出课题,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学生根据兴趣选题,可以2~5人组成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完成,最后组织学生就实验成果进行学术汇报和交流讨论。这类实验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业实训是以创业形式,组织啤酒、甜酒、葡萄酒、风味酸奶、泡菜和腐乳等常见的实用发酵产品的生产、销售、分析检测、财务核算等类似企业的管理和运营。通过创业实训,能提高学生对发酵工程实验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职前的专业技能素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实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保障缺一不可。在实验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点拨学生思维,启发促进学生思考,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通过实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目的。实验教学应当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独立操作机会、乃至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差异,以及实验课程学时数的有限,在计划内实验教学时间内,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将是计划内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实验室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开放,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实践锻炼和自主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13]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对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让学生自行组成课题小组,对指导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或自身提出的科学小问题,根据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基本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如酒精发酵工艺设计实验,包括从原料及设备的选择、试剂准备、培养基设计、培养条件优化、发酵过程控制、产物提取分离方法等全部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仅仅进行指导和关键技术的把关。通过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个完整的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酵工程实验也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设计思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知道这个实验从头到尾怎么做,知道怎么对实验结果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2.探究性、创新性实验与论文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引导这些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创新性的课题或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引入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与“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以及科技论文等结合起来,促进其在干中学、学中干,从而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素质,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专业实验中,对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则这些学生在应用、创新能力方面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3.应用性实验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一些常见的实用发酵产品如啤酒、甜酒、葡萄酒、风味酸奶、泡菜和腐乳等极易激发学生对发酵工程这门课程的兴趣,可以利用这些产品的生产实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的训练。具体做法是:①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包括技术指导教师、生产场地及其所需仪器设备、项目启动时所需的资金等。②由2~5名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选定创业项目,提交创业计划书,由学院组织进行评审,遴选出优秀的创业计划。③遴选出的创业团队按计划书组建“企业”,成了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人员分工和培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财务核算等运营和管理。④对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进行考核与评价。
三、改革实验考核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实验课程,考核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课程重在平时的实验技能培养,考核中为减少或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可以采用平时成绩、面试成绩、实验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笔试。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自评、组内互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等内容。
2.面试成绩。面试成绩包括实验口述、规定实验操作等内容。其中,口述内容主要涉及原理、实验设计、步骤、实验现象、注意事项等内容。
3.实验论文。对于综合设计性以及探究创新性实验,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归纳实验数据,用科技论文的形式取代传统的实验报告。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了用全面、辩证的思路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由于学生实验数据的缺乏一定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这些实验数据尚不能为正式科技论文所用,但是,众多学生做实验得到的大量数据所反应出的规律性东西却可以对教师的科研思路有相当大的启发和帮助,教学和科研可以互相促进。实验论文成绩包括论文格式和论文内容。格式由实验老师个人评定,内容以报告会形式进行总结答辩。答辩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环节,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还能巩固发酵工程实验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研交流的能力,促进全面扎实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惠勇,仪宏,孙国志,等.发酵工程教学的体会与设想[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6):98~101.
[2]潘进权.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酿酒,2005,32(2):17~19.
[3]陈叶福,肖冬光,陈宁,等.对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2):64~65.
[4]许波,黄遵锡,杨云娟,等.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0~602.
[5]晏磊,陈朋,张爽.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效分析[J].甘肃科技,2011,27(19):102~104.
[6]赵丰丽,杨华,张弘.发酵工程实验课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05~1008.
[7]贾彩凤,常忠义,叶希韵,等.发酵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3):453~457.
[8]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9]黄方一,叶斌,陈文.构建发酵工程实验三大平台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3~135.
[10]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J].验科学与技术,2008,6(1):57~60.
[11]倪师军,曹俊兴,邓斌.关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4):1~5.
[12]楚希杰,赵丽红.浅谈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2(2):108~109.
[13]丁伟雄,杨定安,宋晓光.实验室开放管理及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装备,2005,(5):14~15.
篇6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创业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创业理念。学校内的各项教育活动都要着眼于创业实训,培养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创业体验。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都要向着有利于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方向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过去那种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指导型的“就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自主生存能力的“创业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就要努力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使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都向着有利于培养创业精神的方向发展。
一、在课堂上渗透创业理念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利于转变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实现由完全的“填充式就业”向“开发式就业”的转变,通过创业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减轻就业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可以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 ,就我国目前高校的情况看,第一课堂仍然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等,对于推动大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课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塑造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核心作用。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以育理论与实践。
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新理念,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缓和甚至可能得到解决的。
要将创业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原有内容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实际、与市场相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树立市场意识,才能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开展特色创业。
教学内容更新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早已为时代所唾弃,简单的双语教学,提问式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学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绿洲里养成有利于创业的思维习惯。
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普及创业常识活动。很多学生缺乏创业所必备的有关知识,如法律、金融、工商、税务、保险、市场流通等。在提高学生创业知识的同时,催化创业意识的形成。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创新思维、“创办你的企业”(SYB)技能培训等课程,许多同学在学过了该课程后,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尽管有成有败,但无论如何使他们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的头脑中再也不会认为创业是洪水猛兽,而会认为创业的感觉像空气一样亲切和清新。
二、在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实践性教育则是创业精神培养的一个依托。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体,通过健全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
高校的学生工作是系统而繁杂的,学生工作应从简单事务的管理中走出来,摆脱那种“学生无事,我便无优”的工作态度,改变“保姆式”的管理方法,积极应对学生所反映并提出种种问题,使自己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开路人。可以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以营销为重心的社会实践、开展如“畅想21世纪”等富有成效的创新型班集体活动。
学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来抓,就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敬、羡慕创业者和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力开展创业竞赛。创业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良好途径,创业类竞赛应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特征,如创业计划书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要同锻炼学生素质特长的如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区别开。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为了较好的完成任务,就要在图书馆或通过网上掌握了部分权威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调查数据,将此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取得创业教育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社团在学生中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是带动更多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好“课堂”。学生社团基本上是基于爱好特长而自发组成的团体,学校在宏观的调控下,允许学生社团市场化,给他们更大的空间。
推广创新思维训练,培养个性意识。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合作能力测试,创业心理训练营等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参加。强化创业动机的影响力。创业动机可以包括获得金钱,实现自我价值,超过榜样的,这是正常的创业行动的先导。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摒弃一方,而应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形成理性的创业意识。
加强职业设计训练,强化创业动机。从人力资源培养的角度分析,职业设计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职业战略规划问题。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即为大学生个性化地设定职业目标和选取职业的领域范围。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和争取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职业,才能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就其位,人尽其才”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期间,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定位不清楚,目标不明确,“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都不明白。为此,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社会分工谱线中实现合理定位,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设计环节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职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由于每个人的理想、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不同,因而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也必然丰富多彩。职业设计就是要充分体现个人的意愿,量体裁衣,度身定制,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导航服务。个性化原则是贯穿职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根本原则。职业设计要体现动态性。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变化,自身的看法也在不断的改变。职业设计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的变化,进行能动的反映和动态的调整。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
三、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中积累创业体验
实施创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的积累,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按照成就动机理论,一个人只要一生中体验过一次科学创造的欢乐,就会终身难忘。大学生正在成长阶段,他们获得的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体验,可能将会影响他的人生。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只是能力有高低,强弱有不同,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新的机会,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成功,并引导学生有效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更大的创造欲,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成为创造型人才。
社会实践是体验和积累成功的经验的最好方式。要使一代大学生在观念上变革,就必须以实践作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孕育的载体,使更多的学生强化竞争意识,进而萌发创业意识,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创业意识的做法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就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为前提。一年级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请专家讲座;二年级可以有系统的开展相关经济知识的竞赛;三年级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社会实践。
篇7
论文关键词:生命周期,内部控制,要点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等的一个管理过程。它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遵从特定的行为模式。企业应随着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在初创期,客户不稳定,销量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很高,随时都在为生存而战,许多决策史无前例,企业总在危机中徘徊,灵活性和适应力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及时化解危机。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发展企业管理论文,业务活动少,资金短缺,迫使企业内部无明确的分工和制度,这样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业更加灵活,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浪费大量时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不但浪费资金,而且丢弃了灵活性和适应力,会使初创期的企业大伤元气。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暂时不建立。如果企业急需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可以通过更小的成本从企业外部咨询取得。
但是,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授权批准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在初创期,创业者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能否度过创业期,成功进入成长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的智慧和魄力。企业刚刚建立,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非常脆弱,随时会陷入危机。因此,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应尽快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使创业者掌握控制权,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行为。企业内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 、程序和责任。另外,初创期的企业,要先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规定凭证取得、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按要求编制、投递和保管会计报告。
二、企业成长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进入成长期,产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仍然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风险主要与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否保持并增长有关,战略目标是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适合采用成长型战略,即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成长期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资产的规模和人员的规模,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组织机构,引入责任结构和规章制度。为此,企业在成长期初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成长期末期基本建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完善授权批准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管理论文,创业者开始逐渐授权。企业在初创期领导独占了有关营销、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力,职权是个人化的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得过于复杂,个人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成长超出了创业者能够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创业者在适当时机准确无误地授权,创业者要开始划分责任,逐渐淡化个人职权。企业必须要注意授权之前,要完善相应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创业者试图授权的结果就是过渡分权,最终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使企业无序运营。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成长期的企业规模增大,业务增多,应该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以保证企业正确搜集、识别、交流各种摘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迅速高效。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进入成长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应从主要关注外部市场转向开始关注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大规模的资产和人员,企业需要重新确定各种职能和责任,探索创建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和存货控制。
(四)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
三、企业成熟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巅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大量的销售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富裕且比较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成熟期比较困难,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难。企业最高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企业在成熟期适合采用稳定型战略,即企业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为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快发展。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剪和完善,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企业在成长期制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有些经过检验标明是无效的,有些已不适应变化的企业,有些尚不够明晰,因此,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修剪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论文,清理与企业效能无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整合为能起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企业衰退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原有的产品已在市场上逐渐萎缩,不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盈利,销量、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企业衰退是由于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可以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的理想结果。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销量下降,被市场淘汰,可以通过外部整合,重新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市场范围,激发创新精神。企业不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协调,企业分裂,失去稳定状态。为了使企业内部重新统一,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合,以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和控制方法进行调整,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以创建支持企业成功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标杆瞄准。如果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只采用内部标准,各责任中心为了不低于预算,尽量定低预算目标。因为目标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预算即不是企业真实能力的反应,也不是真正市场机会的反应。解决方法是在预算标准中引入标杆瞄准,从企业外部建立标准,使预算管理目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先进水平比较,以消除内部标准的低效。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8,116,366,393
篇8
关键词:产学研 双导师制度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65-03
近年来,随着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的逐年增加,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也日益丰富,仅仅培养理论创新的科研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目前最具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研究推广实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一方面,要根据企业需求和研究生培养自身的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善于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从招生、导师遴选、合作企业选择、日常管理、论文审核等环节入手,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1 前言
为了重视实践与应用,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双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举措。研究生双导师制是指一名研究生分别由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知道,理论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程选题、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研究生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的研究经费、对研究生的课题和学位论文负责。一般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理论导师;由从事实践行业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企事业相关人员担任实践导师。
2 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单导师培养模式,主要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深,但是,师徒之间一脉相承,门户观念较强,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以及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形尤其突出。一方面,使得很多导师由于精力不够,培养经费缺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降低,出现很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因缺乏实验,仅能依靠数值模拟和仿真来实现,导致学术论文抄袭之风,学术造假行为日益严重,对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们太注重学术理论性研究,很少考虑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与用相互脱节,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模式,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相互结合与补充,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培养目标。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管理任务繁重、高层次人力资源不足等企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高校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生产成果以及研究生导师队伍不足等问题。
目前,在我国研究生的教育中,实施双导师制度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成本的增加以及培养经费的不足,使得双导师制的推行受到限制。(2)缺乏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管和社会力量的监督,双导师制度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很多高校都是流于形式,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并不参与实际指导,双导师制名不副实。(3)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人才培养的协调与沟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及利益未能明确,导师责任意识不强,造成研究生在理论与实践培养环节上脱节,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双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导师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而提高导师责任感很重要一条就是如何明确导师的地位,激发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
3 双导师制培养中的导师地位的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在对校企导师走访座谈中,双方导师都认为对方没有主动与自己联系。企业导师对自己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并没有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且很少参与学生论文答辩[2]。由此可见,校企联合培养中,制定有效的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才能有效加强双方的合作,能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3.1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实际的双导师制度基本可以分成“以学生为本、以校外导师为主”和“以校内导师为主”三种模式[3]。结合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来看,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如下五种情况。
(1)研究生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由校内导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对各培养环节进行督导;在企业进行实习和科研工作,由企业导师帮助确定学位题目,并指导研究生做课题。研究生主要在实习基地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对其论文的研究及进展情况等进行把关;校内导师辅助指导,通常是对论文的格式要求及理论深度等进行把关。
(2)研究生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由校内导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帮助确定学位题目,并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对各培养环节进行督导;在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导师提供实习基地或实验仪器设备及场地。研究生主要在学校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对其论文的研究进展情况及理论深度等进行把关;企业导师辅助指导,通常是协助指导研究生做课题或试验。
(3)如果学校和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已有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参与合作项目,并承担具体任务,则学生可以项目内容作为选题依据,由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并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结合项目需要选择实验和答辩场所。
(4)如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如: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则既可以根据所在单位的相关课程做学位论文,此时选择本单位的企业导师,主要由企业导师来进行指导;也可以选择校内导师拟定的题目,此时主要由校内导师指导。
(5)除以上四种情况外,研究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来选择校内导师,并跟校内导师协商选择确定跟课题相关领域的校外导师,此时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企业导师作为第二导师。
3.2 导师地位的确立
总的来说,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贡献的大小,决定其地位。结合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一般按照如下原则来确定导师的指导地位。
(1)方向指引。
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的确定情况,以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承担的培养任务情况来确立导师的地位。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由哪位导师确定,将由其担任第一导师。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与其所在学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经费支持。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会给予一定的培养经费,但是仅能满足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对于购买实验器材以及实习等费用很难满足。在确立导师地位时,主要根据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培养经费的来源。如果完全由校内导师承担,则由校内导师担任其第一导师;如果企业导师能给予提供相关实验器材和实习经费等,则由企业导师担任其第一导师。
(3)实习基地。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进一步推进,各大高校纷纷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机电学院也已经先后和5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协议书,在协议书中明确规定,校外导师的职责及其为第一导师的地位。
(4)应用指导。
如果导师能将研究生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或者申报的专利等,进行产业化推广,则由该导师担任第一导师。
(5)创新创业。
如果导师能指导研究生取得创新性成果或者协助并指导研究生进行创业,则由该导师担任第一导师。
3.3 导师地位标志
双导师制推行以来,很大的难题就是对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取得的成果归属问题,这也是确定导师地位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在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一般有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并获得专利和创业公司的股份等。
(1)署名。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要求第一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本人为第二作者(通讯作者),也可以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一导师为第二作者(通讯作者)。当校内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学校,校外导师所在单位为第二完成单位;当校外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学校为第二完成单位。
(2)专利署名。
研究生在读期间申报专利,一般要求第一导师为第一专利权人,第二导师为第二专利权人,学生本人为第三专利权人。当校内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学校,校外导师所在单位为第二完成单位;当校外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学校为第二完成单位。
(3)股份及股权。
研究生在读期间创业并成立股份公司,则一般应由其第一导师占50%的股份或股权,研究生本人占30%的股份或股权,第二导师占20%的股份或股权。
3.4 成果归属与毕业要求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时,关于研究生所取得的成果归属问题与学校制定的研究生毕业条件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为作为企业导师,一般希望所指导的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应归属于企业,而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必须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另外,近几年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规定参与评奖材料成果署名单位必须为学校。对于这类新形势下的矛盾,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的相关规定。
4 学校应对措施与政策支持
4.1 健全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学校应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充分尊重双方导师,明确其地位。与企业或研究所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确立双方关系与定位,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与权益并重,建立双导师制的考核体系,出台适当的激励措施,如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与激励机制,提供适当的补贴,并在横向课题上有倾斜等,调动校企双方导师的积极性,让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选题、开题及答辩全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导师和研究生的三方互动,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的优势。
针对研究生取得的成果归属问题与毕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多出成果,制定相关文件规定成果的产权归属,并针对联合培养的学生制定特殊的毕业条件和要求。
4.2 合理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方法
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时,应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开设相关的实践锻炼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校内导师负责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加强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掌握和吸收能力。校企双方导师应定期沟通和协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或调整培养计划。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而言更加重要,不能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多增设课程实践环节。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长期从事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家到学校或基地做专题讲座,与校内导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将传统的教学―― 科研学术性培养模式,更新转变为教学―― 科研―― 生产或应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
4.3 拓展研究生培养经费筹措渠道
双导师制的推行会使研究生培养的成本增加,而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尤其是实践环节中培养经费的投入更大。学校可通过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积极联系各专业相关企业或研究生,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尽力争取校外导师所在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资助,吸引企事业单位投入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长期联合培养模式来降低实践环节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6(6):78-80.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70-03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LI Guofang, CHEN Lidong, CHEN Xiuhong, ZHANG Liang, SHI Lei, ZHENG Lixin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presented, and the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analyzed. The type of organ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was studied, and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system refor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schoo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team
1 前言
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多层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全方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本科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意义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团队合作是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对于科学研究领域,实力雄厚的团队相互合作,才能站立在学科前沿,取得研究突破。总理对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寄予厚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也处在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将处在创业的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时机、最好的时代的大学生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给有志青年创造创新、创业机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梦、中国梦。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创新团队建设中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目标,成员间相互包容、尊重,团队产生聚合力,发挥出强大的团队力量,促使成员为团队荣誉而努力工作。这样既提高了团队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有利于他们迅速适应日后的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养成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家互助互补,学术环境宽松,提高创新效率。团队活动中,题目涉及宽泛的专业领域,队员为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被激励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拓宽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探索性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延伸课堂知识,锻炼动手能力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有明确研究方向,有统一课题指引,引导团队将课堂知识深入理解并进行转化。创新活动中一般要求制作出实物或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形中得以提高。报告或论文的写作中,调研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高了语言表达与社会沟通能力。因此,创新团队的活动将课堂知识、动手能力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1]。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载体
高校开展创新活动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有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设立课外科研班、开展创新训练研究计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机构等。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毕业设计(论文)
一、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200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由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不到位、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学生基础差而且不重视等因素,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空洞、东拼西凑、泛泛而谈、剽窃抄袭现象严重。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因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再加上大三学生已经走上实习岗位,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实习工作和寻找工作上, 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 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2.偏离高职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就业实习。最近几年,根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等方面,仍然采用学科本位下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毕业实习,在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之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能力缺乏及异地实习等因素,教师指导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由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很少设置有关的课程,学生文献检索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等毕业论文写作所需能力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加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同步,学生异地实习,教师指导工作开展有一定困难。一方面,高职学生相对来讲文化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弱,加上大学期间相关课程的缺乏,让高职生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另一方面,老师受指导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因素影响,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
三、解决措施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外语与旅游系为例)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院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网站(省略),并自从2009年1月以来一直服务于外语与旅游系“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有利于切实、及时、有效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结合。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的避免了学生为参加毕业实习而缺少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矛盾。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实习是学生获得毕业设计(论文)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因此,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个实践环节并行实施,既可以让学生有侧重地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及就业需求选择实习单位,通过实习学生基本能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同步进行毕业实习,对所设计的内容作进一步检验,使毕业设计(论文)方案不断完善,更趋合理,更具实际意义。如酒店管理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捆绑式管理方法,有利于学生结合实习工作选题,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更具实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任务和实习任务。
2.网络课程的应用,有利于资源共享,互助协作
①本网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板块:(1)课程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毕业设计(论文)视频、毕业设计(论文)大纲、毕业设计(论文)教案等。(2)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流程图,提供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教程、论文写作指导演示文稿等供学生学习。(3)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的档案模板、成绩汇总、选题统计等。(4)论坛。指导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论坛发帖,对各种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透明化、大众化的方式更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每一个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度与过程都会在论坛上详细体现,从选题、开题报告到论文一稿、二稿直至终稿都会提交到网站上,指导教师会在学生提交的帖子上进行回复与指导。
②资源共享,互助协作:实习学生不论身处何处,不需要指导教师面授,只要通过网络访问毕业设计(论文)网站,就能自主学习和更新维护个人相关信息,可以展现出学生主动、协作、探索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