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训练范文

时间:2023-04-10 07:2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训练

篇1

一、舞蹈形体训练的含义

形体的基本内容包括体形、体态、体态语三个要素。体形是指人体的自然形状,即人体的外形特征与体格类型。体态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某种习惯姿势,即人的站立、行走、坐卧、举止的身体姿势状态。体态语是利用身体的姿势、肢体动作、面目表情等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辅无声语言。它是人们在长期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肢体语言,伴随着有声语言用于交际中,是对有声语言的一种强化、补充和丰富。

形体可称作“静态形体”,体态可称作“动态形体”,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互有影响。总体看来:体形的状况更为先天和可观,而体态的后天可塑性则更大;体形主要反映人体基本状况,而体态主要反映人的修养及品位。

舞蹈形体训练是指通过运动训练对人站、坐、卧、走、跑、跳、支撑等基本动作进行科学的、美的训练。舞蹈形体训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以人体解剖学和人体运动科学为基础,以体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改变受训者原始、自然、粗犷的形体动作状态,提高人的运动机体的柔韧与灵活性,增强肌体的可塑性与形态美,逐步改善受训者的体态动作美。

以基础的美学原理为指导,培养受训者的审美情趣,增强其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的意识,逐步提高受训者的高雅气质和运用自如的形体技巧,塑造自我、表现自我优美形体的动作能力。

舞蹈形体训练是一门科学,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美学原理为指导,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素质训练。简单来说,形体训练就是美的训练,即外形美与内在美的训练,它是改善运动肌体、增强体质、提高形体美与增强审美意识,将人们无意识的肢体活动演变成有意识的强身健美运动,从而获得更为健美的体格,优雅端庄的体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形体动作训练是载体,是基础;美的意识是灵魂,二者不可偏废;美的意识只能在形体动作中去培养。

二、形体训练的价值取向

舞蹈形体训练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经过舞蹈形体训练的学生,改善了他们的体态,增强了美的意识,培养了创造美的思维,提高了发掘塑造自我、适应环境、表现自我的能力,养成了高雅得体的气质,在现代社会交往中这种美好的形体及风度气质总是受人欢迎,不仅给人以美感,令人亲近、羡慕,而且还会涵养个性与人格魅力,使人变得更富亲和力与征服力。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自信,这对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获得较为理想的职业,增加获胜的砝码都有积极作用,利于人们把握身边的机会。另外,审美内容的社会化,使现代人普遍向往个高、健美、潇洒的形象,而那些个矮、偏胖、过瘦、形体不美的人也有这种个人向往。尽管他们在人格和聪明才智上并无欠缺,但外形的某种不足让他们在工作和社交中平添了许多烦恼。在社会的竞争中,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并因缺乏自信与勇气而处于弱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形体美现已成为当代青年培养美好风度和气质的第一步。试想,一个斜肩、塌胸、腆肚的人,装束打扮得再好也欠缺风度和气质。一个人的形体状况和大方雅观的举止,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还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的反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国民素质的综合表现,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总体形象的大事。

舞蹈形体训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因为:舞蹈形体训练是集舞蹈、音乐、美育、体育为一体的新综合课程,其内容丰富多样,并能以其独特的形式营造特殊的课堂训练气氛,并使人始终处于快乐而富美感的运动中。优美的音乐,多变的节奏,人体通过各关节、各部位肌肉群的协调运动,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舞姿与舞步,让参与者身心合一、陶情养性、展示自我、增进交流、促进协作、感情升华,在训练中陶醉于高尚的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

开拓艺术思维,提高全面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这是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基本目标,也是开设形体训练课的重大意义。多年的舞蹈形体训练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舞蹈形体训练课在宏观上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一种知识、审美、趣味多方位的综合性探索;二是健美人体,美化人生,建立一定的良好的自我概念;三是能满足学生对强身健美的求知欲望,培养正确审美意识;四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能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持续性;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磨炼刻苦、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从微观上讲:舞蹈形体训练,一能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使青年人个子长高;二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听、动觉等各感觉器官得到锻炼,提高脑中枢传导速度,从而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智力得到发展;三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运动可消耗血管壁周围多余的脂肪,使管壁富有弹性,口径增大,血流量加大,进而使心脏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起到积极预防疾病的作用;四能矫正骨骼的形态,使不良骨形在正确的压力、拉力下向正确方向发展,增强骨的弹性与坚固性;五是拉长肌肉线条使肌肉丰满、结实、匀称,从而达到改善人体线条使之美化的目的。

三、舞蹈形体训练的基本原理与内容形式

舞蹈形体训练作为一门课程,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以改善学生的体型、体态、体质为目的,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阐明舞蹈形体训练的基本原理以及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并注意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前瞻性的原则。

舞蹈形体训练的基本原理。首先让学生了解形体的含义;舞蹈形体训练的意义、目的、人物及要求;了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自我生理与心理特征以及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向他们灌输舞蹈形体训练的新理念,培养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引导他们确立适合自我行之有效的舞蹈形体训练方法和目标。

2、舞蹈形体训练的内容是进行体能素质训练,这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课前必备的热身活动。它涉及到肢体的各个部位:颈、肩、胸、背、手臂、腰腹、胯、腿部、膝关节、脚踝及跳跃的单一练习。通过局部到整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别具有一定的开度、软度、延伸、收紧、放松、柔韧、力量、控制等,把身体的各部位充分“解放”出来,使之处于自控、自如的状态,才能顺利地进入舞蹈美感的训练。

3、舞蹈训练的主要方式。这部分的训练内容及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有:芭蕾舞、社交舞、民族舞、校园集体舞;现代的有:现代舞、有氧拉丁健身操、舍宾、街舞等。曲径通幽,可适情、适时、适地、适人地选择合适的方式训练学生,以达到形体美的训练目的。

芭蕾舞。与一般舞蹈演员相比,芭蕾舞蹈演员的体态是最佳的。这源于芭蕾的形体训练。经过长期训练后,臀、腰、腹部肌肉得到了强化,形成了强有力的肌肉夹板,使腰部及躯干成异常挺拔的姿态。这是舞蹈演员体态美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而系统规范的芭蕾形体训练,使学生获得挺拔、舒展的外部形象气质,可以说,这是任何方式的训练都无法代替的。

有氧拉丁健身操。它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舞蹈、音乐、体操为一体,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专门器械上进行操化练习,以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的,并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健美操动作协调、流畅,有弹性,使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还能塑造健美形体,培养身体正确姿态,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健美操音乐的特点是节奏强劲有力、旋律优美,能在短暂的时间里,产生烘托气氛,激发人们热情的效应。健美操在这种节奏鲜明、欢快热烈的乐曲伴奏下进行,其动作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和力度的特点。无论是肢体的弹性、肌肉的力量,还是瞬间的控制,都充分展现出练习者的个性风格和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释放心情,展现青春活力,培养自信再现青春光彩。

四、舞蹈形体训练的思路与措施

(一)舞蹈形体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形体运动的规律。形体课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有效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坚持形象性、趣味性、审美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2、科学、规范训练的原则。主要是指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及巩固提高原则。

3、舞蹈性原则。主要指学生在正确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舞姿优美、节奏正确,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二)课程设置

首先,形体训练动作要营造一个培养美的环境。宽敞明亮、清洁整齐的训练场所。师生服饰规范,习惯良好;上体育课时的“快、静、齐”的集合整队要求和一丝不苟的严格训练,便于开展课堂的动态性教学与实际训练。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在初始阶段进行的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动作的要领、特征,从局部到整体,重在找感觉,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动作,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舞蹈实践后,教师可选择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去激发、调节学生的情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兴趣性。

篇2

一、指导思想: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为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舞蹈专业素质,使其达到学习舞蹈的初步要求──具有健美、灵活的体态。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较广泛的舞蹈知识并兼备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具有较规范、扎实的基本功及技术技巧。

二、任务和目标:

(一)、舞蹈活动课要以审美为中心。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以形体动作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舞曲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舞蹈活动课要以文化为主线。以往舞蹈活动的视角往往单纯的从动作到动作,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现在,因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舞蹈动作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组合来体会舞蹈与人、舞蹈与社会、舞蹈与民族、舞蹈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通过舞蹈活动来了解不同的文化。

(三)、舞蹈活动课要加强实践与创造。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舞曲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舞曲的美。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四)、舞蹈活动课要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通过学习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形体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舞蹈活动课要让学生懂得简单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规则。

总之,让学生在音乐、舞蹈的熏陶中受到美的教育,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体荣誉感,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矫正其形体,提高学生们的外在和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希望通过这一学期的训练,队员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均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在动作和舞感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培养队员对舞蹈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大家积累舞台经验,争取为各种活动的参与和下学期的全是中小学文艺汇演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三、训练目的:

通过复习熟练掌握上学期所学的舞蹈基本动作,要求学生在本学期末,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软度、开度得到一定的训练;老同学基本功更上一个台阶,软、开度达到一定程度,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在音乐舞蹈中表现美、感受美,尝试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在进行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加自信,学会展现自我。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唱游活动,能够随着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以及节拍的变化,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表演,寓教育于舞蹈活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尊老爱幼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舞蹈活动中享受到美和欢乐。

1、开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强化基本功训练,教师通过有趣的基训,使学生腿的开度和腰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压腿、踢腿、下腰等内容顺利完成。

2、当学生在地面完成软度开度的训练以后,可以进行把上规范而且简化的训练,使孩子们的形体、姿态、腿线条、腰腿的软度、力度和控制进一步提高。

3、下一个训练是中间训练,这是使孩子们掌握、熟悉、提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部分,这个训练主要解决形体、中心、控制和呼吸,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完成舞蹈的表演。

4、通过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更好的服务于平日的舞蹈之中。

四、实施策略及措施:

(一)、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讨论和练习,使每个学生懂得简单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规则,掌握基本功要领。

(二)、培养学生注意发现身边的艺术,能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尝试用舞蹈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如:把自己对天气的体验与描绘这种天气的舞蹈联系起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三)、启发学生回想自己体验到的各种强烈情感,或观赏聆听表现母爱、友情、欢乐等常见情感的作品,采用分组游戏的形式,将他们与自己体验到的同种情感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家乡的艺术活动,从中学习和感受公共场所的艺术,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五、教材来源:

以《山东省舞蹈分级考级教材》(一到八级)为蓝本,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适合学生们年龄特点的小型舞蹈组合和成品舞蹈。

六、活动内容:

1、热身运动:在训练的15分钟左右时间里,让学生做一些轻松、简单的热身运动,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的身体和情绪适应课堂训练的准备,避免用力过度。

2、地面训练:儿童的生理特点是人小稳定性差,但是软度和开度较好,而软度开度又是舞蹈动作的根本点,所以要运用平整的地板来帮助孩子们进行软度和开度的训练。

3、把上训练:遵循先双手扶把,熟练以后单手扶把,由于有把杆的依附,孩子们的形体和姿态容易正确,为中间训练打下基础。

4、中间训练:这是使孩子们掌握、熟悉、提高舞蹈表演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部分,在中间训练中,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形体、重心、控制和呼吸。

5、能够随着音乐做动作,节奏准确,充分表现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和学生的创造能力。

6、排练几个小型的舞蹈组合,通过这些组合来锻炼学生。

七、训练方法

采取上课式教学的形式,运用轻松、愉快、示范、启发、比赛、表演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八、活动时间:

每周三第八节课,如有需要何学生商量利用周末时间。

篇3

摘要:扶把训练不仅能培养习舞者规范的舞蹈姿势和动作姿态,而且能有效地锻炼身体各部位基本控制能力、表现能力,尤其是对发展下肢能力以及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平衡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扶把训练时应当严格地遵守科学合理的舞蹈训练原理来进行有效训练。

关键词:舞蹈基训;扶把训练;动作分析

作者简介:樊廷亮 籍贯河南.焦作;焦作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师 研究方向:舞蹈学

[中图分类号]: K82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94-02

在舞蹈的基本训练中,通过地面素质训练后要进行扶把训练。即手扶把杆进行舞蹈动作姿势姿态练习。扶把训练不仅能培养习舞者规范的舞蹈姿势和动作姿态,而且能有效地锻炼身体各部位基本控制能力、表现能力,尤其是对发展下肢能力以及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平衡能力有重要作用。习舞者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时,可有效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对培养演员表演时掌控动作语言有积极作用。

相对于舞蹈的表演活动,扶把的基础训练更多的是静力性活动。其主要的训练内容有:蹲、擦地、小踢腿、划圈、单腿蹲、小踢腿、手臂和腰、控制、大踢腿等。

一、扶把训练时基本站立姿态分析和要求

扶把练习通过不同内容的训练,使习舞者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表现能力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但不正确的扶把也将会带来许多弊病,这就使扶把的作用适得其反了。所以在扶把训练时应当严格的遵守合理科学的舞蹈训练原理来进行有效训练。

在扶把训练中,对把杆高度、扶把方法、身体基本站立姿态以及主要训练动作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把杆的高度应当与学员小臂向上折起90度的高度相当,使手臂可轻松搭扶在把杆上进行辅练习,不允许使劲地拉把、压把、握把、抬肘;学员扶把时要求身体距把杆的距长与其小臂等长。扶把训练时基本站立姿态的要求是踝、膝、髋和肩关节向外展开,膝盖绷直,收腹挺胸,立腰拔背,深肩领颈,头部向上虚顶,形成身体的直立、拉抻、上下长长(通“常”)的感觉。

重心垂直稳定在扶把基础训练中是至关重要。垂直有外垂直和内垂直,外在的垂直是从头到脚的直线形的垂直,内在的垂直是以身体重心轴线形成的垂直意识,强调任何情况下身体重心都应垂直于地面。外在垂直是从视觉上的直立,象船的桅杆一样,都保持对船身的垂直。内在垂直是身体平衡所需要的动觉感受,身体中心轴线始终垂直于地平线,重心移动时保持胯部向上到头部的中心支撑轴线不受影响。

扶把练习多为单手双脚或单手单脚掌控身体中心,其中手的作用只是辅助调整重心,相对地面素质训练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但通过严格的把杆训练后,习舞者能够养成规范的动作姿态和正确的肌肉用力的方法,建立正确的舞蹈动作概念,为接下中间训练部分跳、转等技术技巧学习打好基础。我将扶把练习的动作训练进行了一些分析总结,以便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效地指导学生。

二、扶把训练部分动作分析

(一)绷脚擦地 (battement tendu)

1、训练目的

通过脚掌和地面的充分接触和擦地训练,可以有效锻炼脚背、脚腕能力,增强腿部力量和外开,腿部肌肉收紧程度,下肢关节绷直以及后背直立和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并能起到拉长腿部肌肉线条的作用

2、动作分析

擦地动作一般在一位和五位脚上练习完成,可以向前、旁、后三个方向进行。

向旁擦地——由腰部发动配合呼吸,在肌肉对抗性引领动力腿往外做擦地运动,脚掌和地面经全脚掌擦地,脚跟推起,前脚掌推起并延伸至脚趾,成旁点地,然后身体由腰部开始向上向下继续延伸,头顶和动力腿脚尖为动作的两极,双肩双胯向腰部聚集形成对抗性力量。旁点地位与支撑腿的脚保持一条直线。往回擦地收脚时,同样由腰部发动配合呼吸,下肢的肌相互吸引将动力腿收回,脚掌和地面的关系经由脚趾擦地,前脚掌擦地,脚跟及全脚掌擦地收回一位或五位,回到基本站立姿势或姿态。

向前、向后擦地——注意外开和脚跟、脚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向前擦地时,脚跟主动引领,脚尖被动推出;向后擦地时,脚尖主动引领,脚跟被动跟随。当脚擦出呈点地位时,应保持点地的脚尖与支撑腿的脚跟在一条直线上,其它要求同向旁擦地。

3、动作要求

动作中,首先要求始终保持身体正直与腿部外开。其次是脚部动作方向明确并能伸直膝盖和绷脚,要严格把握脚形和位置。动作过程要求平稳、清晰、有力。擦地过程中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腿的脚掌上,双肩、双胯四个点保持垂直、平行、稳定,始终朝向正前方。在擦出和收回动作过程中,两腿保持伸直的状态,尤其是对膝关节决不允许出现弯曲现象。

五位脚的擦地,动作难度增加,需要加强身体稳定性的控制和下肢的外开程度,强调在脚位收回五位时要规范。

擦地动作训练一般安排在扶把训练的初始环节,可与蹲的训练相互变换次序。

(二)蹲(plie)

1、训练目的

用以培养腿部肌肉和膝关节的柔韧性,增强跟腱的灵活和弹性,以及髋关节和腿部外开习惯的养成,促进身体平衡,为舞蹈跳跃训练奠定基础。

2、动作分析

蹲是下肢的屈伸练习。蹲的训练分为半、全两种,可在任何脚位上进行练习,主要是围绕着膝关节屈伸来训练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来提高腿部肌肉能力。

动作由腰部发动并配合呼吸,想象一股力量从头部经由肩背,通过脊椎将力量传导致尾椎,进而迫使下肢膝关节被动弯曲身体向下蹲,上身感觉主动向下,下肢感觉被动下压;在立起时,力量首先由脚与地面发生接触对抗产生,动力通过踝、膝、髋关节推动直至尾椎和腰部将身体向上推起。过程中下肢主动向上推起,上身被动上升。总体动作感觉是在一种上下对抗性、被动与主动性相互转换中完成动作。另外,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身体如同背帖墙壁一样,做直上直下运动,肌有明显开与合的呼吸感觉。

3、动作要求

半蹲——在下蹲时,幅度控制在全脚掌着地的最大限度,即使半蹲。

全蹲也称为深蹲——在半蹲基础上继续向下蹲,直到脚跟抬起,两膝弯曲与两胯齐平。在动作感觉上除去蹲起的幅度、难度有所增加外,在一、三位、交叉四位、五位上全蹲时,需要逐渐屈膝,弯曲至一半时才迫使脚跟离地,然后再慢慢继续下蹲。当立起时,脚跟先着地再慢慢直立,身体感觉同半蹲相同。(注:二位脚的全蹲脚跟通常不允许离开地面)

动作中要求脚形要正确,下蹲和起直要平稳、连贯,注意腿部肌肉的松弛与拉长。保持后背的垂直,两腿膝盖尽量往外打开,脚尖向外,脚掌贴近地面。半蹲时,不允许脚跟离开地面,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能小于90度,最佳角度位110-130度之间。半蹲时最忌讳膝关节前冲,同小腿拧着劲,小脚趾外侧翘起,将重心压在脚心内侧,这是膝关节前冲的主要原因。正确的脚位脚型应当全脚着地,五趾抓地,两脚的重心平均。全蹲动作时切忌蹲死,即力量的上下传导失去连贯性。

(三)小踢腿(battement tendu jete)

1、训练目的:

小踢腿由擦地动作延伸变化而来,是一种力度训练;主要锻炼动力腿肌肉力量和腿脚部动作的速度、力度和灵活性;对后背力量、绷脚力量、胯部和腰部的控制能力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动作时身体的控制能力,为做更大幅度的腿部动作打好基础。

2、动作分析:

小踢腿动作与擦地动作有许多相同之处。小踢腿动作可以向前、旁、后三个方向作练习。出腿、收腿的动作感觉上与擦地动作相似,不同的是擦地动作是在地面上完成,而小踢腿动作则是经过擦地将小腿踢出25度并作短暂停留。动力腿在擦地动作上继续延伸踢出,离开地面时要像射箭般的迅速敏捷,在力量上相比擦地更有力度。

小踢腿的动作过程一般都要经过:擦地——点地位——踢起25度——控制停留——落点地位——擦地收回

3、动作要求:

动作中在身体和腿部形态正确稳定的基础上,做对脚及腿部动作。能伸直膝盖和绷脚,方向明确。动作过程中,两腿保持直立,双肩、双胯垂直平行,身体正直,不能晃动。小踢腿踢起的动力是脚背,提起高度25度,并一定要有短暂控制停留。收回时必须经过擦地过程,不允许腾空收回。

三、关于舞蹈基本训练的一点发展、变化

我国初期的舞蹈基础训练除继承传统戏曲训练方法外,也逐渐地认识到芭蕾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并成功地运用到了我国舞蹈训练实践中。随着舞蹈社会实践的发展,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大都吸收和保持了古典芭蕾的科学训练原理,在具体的做法上进行增删变通,形成了以民族文化精神为统辖兼具合理科学的技术性训练。所以说,《舞蹈基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芭蕾基训》,而是包容量较为宽泛的舞蹈基本技术训练。相信,在舞蹈训练实践中会有更多民族舞蹈元素与科学训练原理相互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基本技术训练法,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芭蕾术语词典[M] 朱立人 编译 2003年5月第一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4

昨天是星期六,我在中国轻纺城小学“轻舞飞扬”舞蹈队中,被选入了去表演手指四季活动。4老师还要求我们8:30分到达学校,下午3:30反回家。

这天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做好了一切准备就出发了,到了学校门口,刚好8:30分,真是太巧了。我来到老师要求的地点,同学们都已经到了而且玩得很疯。沈老师来了,大家马上安静下来,老师数了数人数就把我们带到了另一间教室到了那里老师先给我们看了一个手指四季的片段,就开始排练了。

首先我们先学了动手指,然后叶依文就开始演了,她演柳枝,我们演小苗,柳枝在风中随风飘动。我们这些小苗也慢慢地爬出土壤。在练的过程中,我们都非常刻苦,沈老师也很严格,只要我们错一次,就重新练一次。我们大概练了一个小时多,老师看我们都累了,就给我们休息了十分钟。不过这种方法很有用。不一会儿,我们就排好了《春季》而且还很整齐呢!

到了吃中饭的时间,我们排好了长队就去食堂吃中饭了,今天的中饭有青菜、鸡蛋。虽然只有青菜和鸡蛋,但是我们都吃的津津有味,不知道是我们刚才跳累了,还是今天的菜好吃。不一会儿我们就吃完了饭,然后我们陆续回到教室,又开始了新的排练。

篇5

舞蹈演员的表演技术训练究竟采用哪些方法比较好呢?是采用中国戏曲的表演技术训练呢?还是采用话剧演员的表演技术训练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中国戏曲艺术,长期来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塑造了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表演艺术融合了浓郁的发族风格与精湛的表演技巧,这是我们必须继承的宝贵财富。但是,戏曲的表演技术部分是在教戏与排戏中同时传授的,遗憾的是至今尚缺乏一套比较系统的表演训练方法。另外,戏曲塑造人物表达感情是运用唱、念、做、打等手段综合进行的,这与舞蹈艺术靠形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有区别的。

话剧的表演风格比较接近生活,在表演技术训练上有一套方法,从体验到体现,比较系统完整,对演员的表演训练是确有成效的。但也由于话剧与舞蹈的艺术形式上的区别,致使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

舞蹈艺术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感情方面,与戏剧艺术有着共同的规律:都是舞台表演艺术,都要创造人物形象,刻画性格,表达人物思想,抒发内心情感。但舞蹈艺术的特性却决定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因而,在表演上就有着自己的规律与特点:一是舞蹈不用发声的语言。只用舞蹈化的流动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塑造人物与表达情感的,因而对形体的表现力和可塑性的要求特别高。二是情感的表达要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舞蹈表演的情感是音乐化的,与音乐一起流动,受着时间的限制,它和自然形态的情感表露是有区别的。三是舞蹈艺术是将生活中情态升华为舞蹈的动作,而且擅长于抒情,这种抒情不是生活的摹拟,而是一种特有的反映与描述生活的艺术结构,它是一门独立的表现艺术,有着自己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套方式方法。例如许多感情的表达,超越人们生活的真实,而是采用线条多变、幅度扩大的风格动作与舞姿造型及高难特技来表达的:有的情绪舞蹈,没有什么情节,从头至尾都是一种变化不大而又比较单一的情绪延续;又如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缠绵不断,采用形体之间相互交织的线条与造型构成大段的双人舞蹈等等。这种结构具有的表现规律与方式,它是强调艺术的可视性,只凭借形体动作能表达清楚的,又强调内容的抒情性,以抒发人物的情感为主要篇幅,构成各种情深意浓的境界。再是形式上的虚拟性,舞台上一切都是虚的,可以随意变化,时而陆地,时而海洋,时而人,时而兽,以形达意,变化多样。

根据舞蹈艺术的特性来分析它的表演规律,似乎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用眼传神,以形表情。它可分为两个表情部位:一是面部表情,二是形体表情。而在面部表情中,眼是关键,许多情感与神态,思想与独白都要从眼中表露出来,舞蹈演员要善于并习惯于以眼传神的表达方式。在形体表情中,则是全身各部位的协调、控制和感觉所构成的性格造型和情感动态。在舞蹈动作幅度大而又变化急剧的状态中,形体表情是主要的方面,因为动作容易遮盖了面部表情,而在舞蹈动作呈现出缓慢而变动较小的状态时,眼又成了表达细腻情感的主要方面。所以说,舞蹈是形体表情重于面部表情的。(下转96页)

因此,我认为舞蹈应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吸收戏曲与话剧的表演技术训练方法,形成一套符合舞蹈表演的体系。

舞蹈的表演技术主要因素是动作、情感与音乐,即是将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面部表情与形体舞蹈动作,并和音乐紧密结合表现出来。因而分析起来,需要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

第一、内心感情的激发。就是内部心理技术方面的训练,这部分与戏剧基本相同。话剧的训练方法比较完整,通过各种元素的小品练习,如规定情境、想象、真实感、交流、情绪记忆等等,达到对内部心理技术的掌握,从体验中学会创造角色的方法。戏曲把情感归纳为喜、怒、哀、乐、惊、恨、愁、痴、傻、呆等几个字,从各个人物出发,练习这几方面情绪的激发与表达,对于打开一个演员的戏路很有好外的。而舞蹈的表演训练要有一个吸收与创造的过程,对话剧的几种元素要有所侧重与选择,小品内容也需按舞蹈的特点来组织,采用的形式也需采用情绪舞蹈组合的小品来练习感情与舞蹈动作及音乐的结合。这样的训练与今后的舞台实践相近,也比较切实可行。

第二、面部表情的训练。戏曲的面部表情是集中并扩大了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具有民族特色,有助于感情的传达与性格的造型,这对动作幅度较大舞蹈表演来说,是很可继承与吸收的,尤其在塑造古代人物时,更为有益。话剧的面部表情比较接近生活,比较细腻,塑造当代人物时很有必要向其学习。而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更强调一双眼睛的功用,由于舞蹈不说话,对眼睛的表现力要求得格外准确而明快。

第三、形体表现力的训练。人的形体各部位正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粗略地通观一下各部位的表现力,可看出人体的上半身擅长于细微深情的感情表露,而人体的下半部位,主要在于舞姿线条的结构和各种心情的舞步及技巧的功能。全身各部位都有自己的特长,又协调合作,构成完整的统一的表现力。因而,重点训练的是善于发挥各部位的内在感情的表达,使得内心的激情能够准确地通过全身的肌体,呈现在形体多姿的舞蹈之中。使动作充满内在的感情而双饱含着旋律性。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原则;内容

体育舞蹈是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难美项目,以往传统体育舞蹈多是以提升选手自身技能作为训练目标,而随着体育舞蹈竞争的白热化,使得竞技成绩不单单是由选手自身技能水品来决定的,成绩的好坏取决于选手自身综合竞技水平高低,因此这也就对选手的体能水平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所以加强对体能训练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体育舞蹈体能训练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

(一)以实战为根本的原则。众所周知,体能训练中包含了两个部分,即一般性的体能训练以及专项体能训练。所以在对训练内容等方面确认时,一定要满足体育比赛的实际需求,要将体育舞蹈的套路分解成相应的单个动作,按照不同动作需要不同要素来进行训练,然后将这些要素有效融合,使相互联系的动作进行串联,进而构建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动作训练。此外,不仅要对个人进行训练,还要对舞伴间的配合等方面进行训练,确保搭档之间的力量传递融为整体,竞技过程中看不出停顿或者是用力等情况,确保体育舞蹈的浑然天成[1]。(二)按部就班原则。在进行体育舞蹈体能训练期间,一定要遵循按部就班的原则进行体能训练,而动作安排、训练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都要由简到难,这样才能够使选手的综合技能水平稳定、可靠的提升。因此这种训练原则不仅要在长期的训练计划中应用,还要在周期性的训练中进行充分体现。(三)体能与技能的融合原则。不管是哪一种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都和项目技术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在开始训练时,可能会存在体能训练没有与专项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情况,而随着体能训练的深化,专项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会逐渐紧密,确保这一项目技能达到最佳,因此,只有选手体能符合专项技能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推动选手对专项技术的掌握,也只有将体能与技能进行有效融合,才能进一步实现体能训练的目标。(四)系统性原则。众所周知,体育舞蹈竞技选手的各项能力以及运动素质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逐渐提升的,因此他们必须要进行长期且系统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这一标准。所以在进行体能训练期间一定要有效、科学、合理的调节训练时间、周期、内容等,保证体能训练始终贯穿在体育舞蹈训练周期内,只有这样才能为选手自身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五)差异性原则。在对体育舞蹈的选手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不同选手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尽可能的按照其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确保其选择的训练方式、负荷等科学、精准,最大限度的激发选手自身潜能,使选手能够在比赛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及优势,进而使其获得较好的竞技成绩。(六)反馈原则。在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时,相关教练员一定要有效掌握选手的真实信息,假如不能及时且准确的活动选手的反馈信息,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对选手体能训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想要全面有效的提升选手自身体能水平,就要进一步确保反馈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同时还需注意的就是不仅要对日常训练情况进行掌握,还要对后期恢复以及选手成长等多方面进行管控和反馈,进而为选手体能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内容的理论简析

(一)体能组成要点。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再结合体育舞蹈自身的特点、所要遵循的体能训练原则以及体能训练概念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出体能训练的主要组成要点,如图1所示。(二)训练内容分析1、一般性训练内容。通常情况下,选手的一般性训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即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训练、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灵敏性训练等,而进行一般性体能训练时,还要充分重视选手自身素质水平提升的敏感期,只有这时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够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2、专项训练内容。体能专项训练中不仅包含了对选手单个动作能力的训练、配套动作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选手与舞伴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力训练,以及竞技比赛过程中所要展示的能力训练等。所以只有提升这几部分水平以及能力,才能保证体育舞蹈比赛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首先,体育舞蹈力量训练。在对体育舞蹈进行训练时,不仅要打破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阻力,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选手自身的阻力影响。因为体育舞蹈不同与其他体育项目,它特别重视选手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在竞技过程中不仅要对力量进行控制,还要和音乐、舞蹈等进行融合,因此就需要对体育舞蹈选手进行力量的训练。其次,柔韧性的训练。在体育舞蹈竞技过程中,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想要保证动态柔韧素质和水平的良好,就一定要有静态的柔韧素质作为基础。在加上体育舞蹈是由男女选手共同配合、协调来完成的一种运动,它会将舞蹈本身的动态性以及选手的柔韧性表现得十分强烈,因此就需要选手具有极好的柔韧素质。再次,耐力训练。体育舞蹈的完成需要选手双方具有良好的耐力,不仅要对身体耐力进行训练,还要提升心理耐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手在竞技过程中,推动选手舞蹈动作的完成,进而获得良好的成绩[3]。最后,与舞伴之间的配合。不管是哪一种舞种都会有相应的既定套路,而舞蹈表现力的展示是以完整的舞蹈动作作为基础和载体,因此选手自身表情以及和舞伴间的配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使用核心稳定性对其双方进行训练就能有效提升他们之间的配合效果,进而提升竞技成绩。3、体能恢复策略。首先,运动性方式进行恢复,简单来说就是在运功结束以后通过变换动作以及活动方式来进一步降低选手疲劳感,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整理活动确保选手身体机能得到恢复。其次,睡眠恢复。在训练结束以后保证睡眠质量,能够有效提升机体代谢自身的同化作用,降低异化作用的影响,进而使选手体能得到恢复。再次,物理方式恢复。体育舞蹈选手在完成较大强度的训练时,可以采用理疗、针灸或者是按摩等物理方式进行恢复,这样能够降低选手自身的疲劳度,促使选手体能得到有效恢复。第四,营养方式恢复。在运功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这时就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推进体能恢复速度。例如,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最后,心理方式恢复。在运动以后可以通过向其灌输信念,对其思想进行激励,有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等方式,来使选手的体能得到恢复。

总而言之,想要提升体育舞蹈竞技成绩,就一定要认识到体育舞蹈自身特点,然后根据体能训练原则以及合理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体育舞蹈各方面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朱全飞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小芬,唐念.我国体育舞蹈选手身体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1(7):36-37.

篇7

关键词:教育;艺术教育;舞蹈形体;舞蹈鉴赏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33—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舞蹈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儿童舞蹈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有着广泛的市场和群众基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舞蹈特长升入重点中学和大学,还有的以此特长考入艺术院校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她们都是校外教育的受益者。但也见过不少不如人意的情况:她们在参加舞蹈班活动的四、五年中,只做基本功训练,从没有学过一个舞蹈,更不用说在舞蹈中去抒感了。她们甚至以为压腿、把杆就是舞蹈班活动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理性地把握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的辩证关系,是提高舞蹈教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兴趣的关键。

二、舞蹈“动”与“情”的关系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要求舞蹈者有较好的体形和必要的舞蹈条件。任何人学习舞蹈必须接受基本功训练,使身体具备一定的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在舞蹈中对情感的启发。忽视这一点,势必造成只会练功不会跳舞,只有肢体动作没有情感内涵的结果,使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脱节。而练就一个具有舞蹈表演能力的身体、懂得并且能够用形体动作去说话、去表现内在的情感,才是我们舞蹈教学之目的。

三、成品舞蹈教学——形体语言训练的载体

舞蹈艺术情感“语言”的叙述是通过形体动作实现的。它不仅要求形体会“说话”,而且要叙述出有别于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是赋予舞蹈教师的一项有难度、但非常重要的使命。以单纯的肢体训练、模仿动作为教学内容,是不完备的教学方式,而“形之规范”与“情之疏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是校外舞蹈教学活动的追求与需要。

四、形体美和形体训练的基本概念

形体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裔程洪教授在《形体健美大全》一书中认为形体健美离不开健康美、姿态美、动态美、体型美的范畴。金千秋在《舞蹈——气质于体型的塑造》一书中认为形体美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这眼前的一种美。概括起来,形体美不外乎健康美、体型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的范畴。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运用器械等专门手段进行的综合性练习,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塑造体型、端正姿态、培养风度等效果的一种训练形式;它是在先天体型的基础上,通过形体练习,使身体均衡发展,使仪表姿态变得更加健美端庄;它借鉴和综合了健美运动、体操、舞蹈等形体练习的内容,是一项具有较新内涵的体育锻炼形式。

五、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相结合,音乐与舞蹈结合、姿势相关、动静结合、神富于形、以形表情、神形并重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技术训练与舞蹈成品学习相结合、提高列编能力。实践证明,形体舞蹈训练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运动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节奏感和力量等形体素质。而要真正使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使训练有素的形体把内在的心理品质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拥有形体的姿态美、气质美和对艺术作品审75谈舞蹈欣赏与形体训练的有机结合美及鉴赏力。在每周只有 2 课时又拥有那么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教学的实施是非常具有难度的。

所以在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中,发现要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姿态美、气质美和对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人才的培养,不应是单纯的模仿训练到外部形态的形成,如果没有对舞蹈文化的深刻认识,没有对舞蹈作品的直观感受,没有点燃触动心灵的舞动,学生就不会有探索欲,也不能把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那我们的教学培养也是不成功的。

六、“外塑形,内塑雅”的教育观念

在的美学观点强调,人类的美兼容身体健美,精神丰富和道德的纯洁。其中健美的身体是美的表现的主要载体。人的身体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活体,健美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和情感的发展,意味着无穷无尽的美好追求与创造,是推动社会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热爱美、追求美,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更是现代人们生活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舞蹈训练课中除 “外塑形”的形体训练还应结合 “内塑雅”的舞蹈鉴赏课教育。这不是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融理于情,对人的品格产生直接的塑造作用。

七、深化舞蹈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实际、实用、实践。“外塑形,内塑雅”的教育观念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基本功,还要通晓各种与舞蹈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首先以教研室为单位严密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的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大纲。秉承着这一培养目标,舞蹈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

2.运用现代化设备,联系生活,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声图并茂、直观形象、感染力强、表现手段多样的优势,具有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把握舞蹈风格特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同时,通过模仿,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让青年学生丰富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通过对生活、季节、情绪、事件、食物、动物、音乐等等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对舞蹈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谈舞蹈欣赏与形体训练的有机结合

舞蹈基训是非常单调、乏味的工作。不断重复着肢体的软度训练、能力训练、甚至单一的舞蹈动作训练都会重复上百次、上千次来达到健美的体形及舞蹈感受力。舞蹈形体教育课程中不仅是单一的训练,也要注意兴趣教学的实施。如在每学期中都会出现形体的完整性组合练习及集体舞等,可以通过学校的早操、午间活动、校园的主题活动等扩展为学校群体艺术活动展演,给校园增添文化的气息,借以激发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舞蹈训练中,形体的训练是更好的使学生具有健美的外形,舞蹈欣赏是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及修养的提炼,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为只有带动心灵的舞动,学生的感触才会越深,才能更好更生动的理解作品将内在的心里品质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也能更好的诠释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向智星主编.形体训练[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珂苇.谈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刊),2009(3).

[3]于占东.舞蹈鉴赏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民族艺术研究,2000(4).

篇8

一、“音乐作诗”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曾经这样写到:“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音乐,听到美妙的音乐和声,也无动于衷。那么,他就是一个为非作歹的料子,他的灵魂就像黑夜一样昏沉,他的心胸就像地狱一样幽暗。”由此可见,音乐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在舞蹈训练中,人体内的呼吸就好比歌唱一样,要巧妙地将它融进音乐旋律中。每一个乐章,每一个乐曲,都使人觉得每个音符都是从舞者飘动的舞姿中流淌出来的,好比舞者自己在歌唱一样。这样,才能使整个舞蹈作品充满生机。在古典舞“身韵”中,人的呼吸跟音乐的旋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音乐旋律伴随,舞蹈动作就不能情绪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朝鲜舞民间舞中,也是其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要让旋律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注重旋律的配合,对于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内在的感情,以及在神与行的统一方面,都是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而且,在民间舞蹈中,舞蹈的内涵及个性也是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表现出来的。想真正地完成好一个舞蹈动作,光光靠动作到位是没用的,对音乐旋律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舞者的动作要贯穿于每个旋律当中,每一个舞姿每一个呼吸,都要在音乐旋律中升华。

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曲调可以把学生们的听觉、视觉的功能调动起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不可分割,从而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带给人们音乐美和舞蹈美的享受。

二、“身体作画”

舞蹈是通过形体运动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的一门动的视觉艺术。从条件上看:舞蹈必须借助人体为工具,必须在自然和社会中进行;从人的功能上说:是人的智力的高级游戏,是情感世界的回味、宣泄和体验;从舞蹈自身特征来看:需有极强的控制力,需有超常的“内模力”和感受力,需具有一定的情感逻辑或情感体验。舞蹈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人体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表现。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舞蹈动作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演员、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除了站、立、行就是压腿、下腰……在这些枯燥和单调的训练中,往往还会碰到不大不小的挫折,比如下一字劈腿,有的学生腿没伸直或是位置不对,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激发兴趣,如:和她们一起观看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表演的舞蹈《雀之灵》的录像,孩子们被《雀之灵》手臂的表现力所折服,被“闪、转、腾、移、跃”的技术技巧所震撼,于是,便会渴望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

三、乐舞合之,谓之中和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古人形象地论述了舞蹈和音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1.和着音乐的节拍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离不开音乐,节奏感的训练也是舞蹈训练当中的一部分。它不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也不是陪衬人体运动的手段,它应该是人内心节奏的外部表现。舞蹈是由音乐的节奏而煽动,它可以贯穿到整个舞蹈当中,也使舞蹈作品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在舞蹈课堂中所出现的动作合不上节奏的现象,有的是由于老师对学生培养的音乐节奏不足而出现的疏忽;有的也往往是学生对舞蹈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所致。无论是哪种情形,不尊重音乐节奏的规律,或为迁就学生而割破音乐的延续性,对舞蹈作品或是学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在舞蹈教学中,通过舞蹈训练加强节奏感是非常必要的。

2.身陷音乐的海洋

音乐的和声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在舞蹈作品中,动作的交织,舞台调度的交织成为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起到了烘托形象,补充形象,对比形象的作用。在部分舞蹈欣赏课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和声的了解,大大有助于对所欣赏作品的内涵、创造思路的深刻理解。

3.合二为一的境界

一些经典的芭蕾舞剧之所以会如此优美,就是因为音乐旋律的衬托。如果只注意技能、技巧的完成,那么,体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有一张苍白的纸,没有一点色彩,更谈不上真正的舞蹈美。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旋律音乐就是最佳体现。选择与舞蹈动作或组合风格想吻合的音乐曲目,才能充分抒发相应的思想感情。

4.在音乐中翩翩起舞

篇9

【关键词】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 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灵敏素质是指舞者的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在艺术表演中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舞者在完成舞蹈作品或训练时动作协调、富于韵味与美感并准确完成各种技巧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建立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节奏感等多种素质和技能上的。这些素质和技能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以及已建立的动作的储备数量。如果舞者的身体素质在某一方面(或更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并熟练掌握了舞蹈技能,灵敏素质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通常我们所指的某某演员(或学生)悟性好、灵巧、掌握动作快、领悟导演(或老师)的意图准确并有很好的创意,就是灵敏素质好的表现。

那么,如何将灵敏素质的训练融入舞蹈教学与训练中去,就必须正确认识灵敏素质的生理学机理。现在简述如下:

(1)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的提高

灵敏素质的高低是在大脑皮质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体现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并使技术动作熟练化、自动化、使大脑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就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从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把技术动作熟练地表现出来。实践证明,掌握基本技术越多、越熟练,则不仅学习新的技巧动作快,而且技术运用也显得灵活且富有创造力,表现的灵敏素质也就超高。

(2)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强化

当掌握动作之后,还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使之形成“动力定型”,灵敏素质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如不予强化,暂时神经联系就会中断,条件反射就会消退,灵活性也会降低。灵活性是靠经常强化动作来实现的,长期不练功,或者人老了,灵活性就差多了,也就就是这个道理。

(3)前庭分析器的机能增强

人体的内耳半规管,称为前庭分析器,当身体向任何方向旋转时,半规管都能接受到刺激,感受到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协助各种反射来调节肌紧张以完成翻转动作。因此,我们可利用一些特定的动作练习,刺激前庭分析器来提高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机能,如平衡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灵敏素质的目的。

篇10

一、体育舞蹈的项目特征

体育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一般特征,如抒情,虚拟等。但是它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同时又有自己的特异性。体育舞蹈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严格的规范性。体育舞蹈,又名“国际标准交谊舞”,顾名思义,它是有一定标准的,国际体育舞蹈的严格规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1)角度方位、、运步的规范化。体育舞蹈规定严格,舞者的舞蹈动作必须沿舞池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可防止相互碰撞,增加舞场容量。体育舞蹈对各个组合中每一舞步的方位、运步方向以及其中旋转的角度都一一作了相对严格的规定。不同舞种规定了不同的运步方法,华尔兹的基本步有前进后退步、左右横拉步等;(2)音乐和服饰的规范化。体育舞蹈对每个舞种常用的节拍、速度以及节奏作了明确规定。如华尔兹和维也纳华尔兹的节奏均为3/4拍,而华尔兹速度为30节/分,维也纳华尔兹速度为60节/分。表演性和竞赛性的国际体育舞蹈要求极为严格。由于舞蹈的不同风格,国际标准舞中摩登舞与拉丁舞均有其不同的专用服饰,从而需用不同款的服饰相衬托。男士应身着深沉、高雅的燕尾服,女士则身穿露背式晚礼长裙。具体的样式、色调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3)比赛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比赛,规范性的要求极其严格,它对动作技巧的掌握、音乐能力的表现、舞蹈风格的展现、不同动作的选编、赛场状态的施展、临场表现的效果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评判标准。第二,广泛的社交性、突出的国际性。体育舞蹈是沟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世界性“形体语言”,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同时它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交谊舞蹈,具有显著的国际性。第三,造型的夸张多样、高度的技艺性。体育舞蹈造型夸张多样,在华尔兹中尤为突出表现女士温雅婉转的阴柔之美;而在探戈舞中,则要求刚劲威猛发力透达。同时,体育舞蹈也有着高度的技艺性,包括:精湛的艺术性,高超的技巧性。第四,体育性、娱乐性。体育舞蹈让人在生动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同时它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健身运动。因为它具有娱乐以及锻炼的双重属性,人们就称它为“体育舞蹈”。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是具有严格规范性、广泛社交性、强烈体育性、高度技艺和高尚娱乐性的舞蹈形式。

二、体育舞蹈中体能的界定

广义的讲,体能包括机体的无形能力(人的内在的心智能力)和有形能力(个体外在的身体能力)两种。从社会学层面来讲,体能包括机体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抵抗疾病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个体工作的能力。而在相关体育项目中,体能则是机体在运动中展示出来的包括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的能力和走、跑、跳等基本活动能力。综合来看,体能就是机体通过遗传所具有的和后天实践所获得的在个体形态结构、内在调节、能量储备上具有的潜在的能力以及和环境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运动能力。体育舞蹈的体能训练是体育舞蹈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教师或教练员运用各种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对体育舞蹈项目的选手个体进行积极的影响,从而增加个体的体能以及提高专项的运动能力的一个训练过程。体育舞蹈项目体能的训练注重在外部的环境以及内部的心理的刺激下所展示出来的个体竞技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力量素质训练。体育舞蹈项目的选手没有力量不行,力量过大也不行。总的来看女士更多表现为对身体的控制力,男士是相对女伴而言的控制力方面。就个体而言下肢肌肉爆发力也是很重要的.力量素质训练及教学中:(1)女士应以动力性及静力性的腰腹力量训练为主(2)男士应以动力性和静力性腰腹训练以及上肢的力量训练为主(如果利用器械训练,应根据选手个体的情况和舞伴的体重等具体状况来安排训练负荷的强度)。(3)舞伴间也要进行动力性或静力性的舞蹈造型训练,力量训练的意义就是男伴能很好地控制住女伴。在该项目教学中对下肢肌肉爆发力的训练必须采用负重小、速度快、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方式,使总负荷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防止肌纤维变粗。可采用:抗阻力半蹲30s-1minX3;半蹲吸腿跳10次X3~5;静力直角蹲1min~3min×3~5。

(二)耐力素质训练。体育舞蹈有较大的运动强度,尤其是拉丁舞。比赛时,初赛、复赛、半决赛,每种比赛的间隔只相差30-40s。这对选手耐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游泳、越野或选择像仰卧起坐、俯卧撑、仰卧两头起等来提高选手的一般耐力,也可结合舞种对其身体素质要求的动作进行训练。在教学及训练中需要采用循环训练法训练,均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速度素质训练。体育舞蹈的选手在速度上的表现为:反应速度(舞伴间以及整体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旋转中呈现出的速度)、位移速度(沿各方向的行进速度)。反应速度是舞伴之间相对音乐语言共同表现出来的。速度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在教学及训练中可采用:(1)在无音乐的情况下,按之前安排的节奏不断练习;(2)放慢音乐进行练习,强化舞伴间的感觉;(3)在标准音乐速度下练习。这样无疑对选手的反应速度有促进作用。动作速度即个体完成特定动作的快慢。教学中为了提高动作速度及位移速度可采取:(1)改进适合某一动作完成的技术。(2)尽可能使身体在完成动作时的贮备动量提高。(3)预先加大训练难易程度。由于体育舞蹈是双人配合的独特性质,在速度素质训练及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有所练习。在体育舞蹈中经常会出现高速的旋转以及快速的跳跃,那么双人的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双人的速度训练和教学中就要采用由慢到快、由简到难逐渐递进的训练原则,先练习有接触的推、拉以及跟、随,逐渐过渡到舞伴间气息的引带,从而循序渐进的进入到速度协调一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