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18:1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先来看一下音乐学专业的特点:作为以音乐为主舞蹈为辅的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要方向,所以他们的舞蹈基础并不理想,想要在在舞蹈编导方面有所突破,那必须多跳,多看,多想,多问。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腾飞,国富民强。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对专业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空余时间人们都会参加不同的艺术班,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就需要我们搞专业艺术的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同时需要一专多能。发展至今,大学生也都发现这个问题,毕业生能很好地掌握两门技术以上的,往往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再加上师范专业的特点毕业后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会从事高中,初中,小学教学。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大多数单位目前在招聘音乐专业毕业生时同时也看他是或能够会舞蹈,尤其是编排舞蹈,现在每个单位为了能够体现自己办学的特点,都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把自己的办学特点通过舞蹈,或者是其他形式体现出来让外界去了解。需要自己的节目新颖,和别人的不一样。以往由于老师本身不会这门艺术,为了完成上级指示,便通过拔碟的方式去完成任务,结果造成了在同台晚会中几个节目一模一样的尴尬局面。现在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便要求学生不但会音乐的同时还需要能编排舞蹈。
舞蹈编导在我们音乐学专业中只有一学期的课程。又属于选修。很多的学生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舞蹈基础,由于课程时间短暂和学生基础的问题给这门课的进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学生能够毕业之后自己编创舞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走出校园(正规的舞蹈院校编导专业需要四年的系统学习)。由于舞蹈本身的特点需要学生积累较多的舞蹈元素(各个民族舞蹈,古典舞,现代舞)。再者,要想作为一名成功的编舞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首先自己必须是热爱舞蹈,其次是需要想象力,懂得构思,最后需要通过舞蹈技法用身体去寻找舞蹈所需要的素材——动作。那么面对我们学校学生的情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修改我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提供给大家一起探讨:
(一)重视舞蹈理论的学习。理论的重要性,针对学生薄弱的舞蹈基础,首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理论的灌输,应该让他们知道舞蹈的概念,起源以及地位,发展史,包括现实社会的需要,让他们能够及早的重视起来,其次是舞蹈样式的分类(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音乐舞蹈史诗)和舞蹈风格及特点(有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在这里尤其应该注重舞蹈的风格与特点的讲解:民间舞,它直接反映劳动者的生活和奋斗,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与企求。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地域,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如新疆舞的特点就是以头部的摇,挑和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加上昂首挺胸,立腰以及眼神的传递来表达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微颤也是一大特点还有快速多姿的旋转常常是掀起舞蹈的主要手段。如鲜族的典雅优美。潇洒柔婉与刚劲跌岩以及内在的韵律感也就是鲜族舞最大的特点。如果学员连哪个民族舞有那些特点都搞不清楚的话,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更别说编舞了。古典舞: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舞人提炼,加工,并经过较长时期的演出,被认为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像第4届cc‘rV电视舞蹈大赛的古典舞组冠军获得者(爱莲说)就很容易被看出来,它的风格就属于古典舞,首先从服装,音乐还有她所表现的内容(出自古人的诗句)。现代舞:也称自由舞蹈,是20世纪初,以美国舞蹈家邓肯为代表的一种舞蹈流派。特点是摆脱芭蕾的程式。以自然的舞蹈动作自由地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学生了解了这些之后才有信心去进一步学习。以及在编创的时候如何来区分不同的舞蹈应该怎样去编排。
(二)编舞着重于实践,需要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每个阶段的作业。刚开始学技法的时候是比较枯燥,需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不可能一步登天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当我在讲到独舞技法入门,用身体去找动作造型,并通过时间,空间,力量三大排舞的要素来改变发展动作时,就出现过学生在面对技法入门的时候就觉得很难,一是无法找到动作,二是觉得动作发展不下去,三是没有耐心觉得和以后的整体编舞没有多大的联系。不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话就进行的很困难,我认为凡事开头难,克服了这一步,以后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老师在每堂课所教授都是经过事先考虑好的。为什么要进行这堂课的训练,有什么训练目的。所以学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非所用,先学习完成独舞,打好基础。独舞不仅是难跳也是最难排的,一个人在舞台上需要表演长达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就是考验编导在编舞的时候不仅需要技法的熟练运用还需要在舞台背景灯光服装上下一番工夫。完全的利用舞台空间吸引观众进入到舞台上所创造的艺术环境之中。完成了独舞的编排,在说双人,三人,以及群舞的编创就简单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最多的可能来自于自身心理,相信自己也就有了一半的进步,既然认定就需要你勇往直前去克服种种困难。要勇敢:鼓励学生要敢于想象,敢于尝试,敢于发现。舞蹈艺术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作为老师不需要把自己的一套方式完全强加于学生身上。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碰到一些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去解决,同时也可以同学间相互帮忙。从一开始就应该主张他们走上一条自由表达的创作道路。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创作潜力。
以上几点浅谈就是我理解到的。当然,并不完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相信自己会更快的了解社会的需要,提到学生的创作能力。争取能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2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3
关键词:舞蹈编导;专业素养;培养
在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舞蹈编导是舞蹈的领导者与创作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编导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要具有较高的编舞技法
舞蹈编导作为一个舞蹈作品的创始人,在舞蹈领域是引领舞蹈艺术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群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去组成整个舞蹈演出的,因此便要求其相关的舞蹈演员进行的舞蹈动作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作为舞蹈作品动作编排者的舞蹈编导,则更需要具有较高的编舞技法。
倘若仅仅是凭着多年的表演经验,去创作、编排舞蹈动作的话,舞蹈编导是无法完成其编舞的要求,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因此舞蹈编导还需要对各个舞蹈元素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对编舞技法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编排出另观众满意的舞蹈作品。
(二)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敏锐的观察力也是其应该具备的一项专业素养。从许多场效果各异的舞蹈表演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舞蹈素材都是取材于日常的平凡生活的。这种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物与事物,去进行舞蹈的创作,可以说是每一位舞蹈编导都需要具备的素养。
通过对日常生活经历的长期沉淀与长期积累,对周遭一切舞蹈编导可以较为敏锐地对其舞蹈编排素材进行相关的筛选。只有用敏锐的观察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细微角落,在舞蹈创作方面,才可以激发舞蹈编导们的灵感,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发现有用的编排素材。并且还要通过高超的编舞技法,系统地串联所有素材,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三)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造诣
通常情况下,乍一看文学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密切,两者之间也没有太大的交集,但是深究过后发现,在表达方向上,文学与舞蹈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在意境表达上,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两者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艺术赏析的范畴。所以说,文学造诣也应该是舞蹈编导所必备的一项专业素养。
舞蹈编导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与广泛涉猎,可以有利于培养其自身的意境构思与形象思维。将对文学作品的体会融入到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可以在表演时使整个舞蹈都充满意境,使其所塑造的舞蹈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还要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舞蹈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另类表现。丰富的生活阅历在舞蹈创作中是编排舞蹈的基础,只有全面地了解与认识现实生活之后,舞蹈编导再结合其自身的真实感受,才可以编排出较高水准的舞蹈作品。
舞蹈编导为其舞蹈作品进行选材的最佳途径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因此,这便要求舞蹈编导可以学会从日常的生活原型中,运用自己善于观察的眼睛,衍生出其舞蹈作品中所需要的舞蹈形象。另外,生活阅历与经验的不断沉淀与积累,还有利于舞蹈编导更好地发散思维,为舞蹈作品赋予真实的情感,在编舞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演绎出一场可以引起观众共鸣的表演。
二、舞蹈编导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其感知音乐的魅力
舞蹈与音乐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舞蹈通过动作去呈现艺术的表达;而音乐是通过声音与旋律去完成艺术表达的,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蹈编导来说,应该积极地去感知音乐,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让舞蹈与音乐进行相互的融合,从音乐中获得自然神态,音乐实现了对舞蹈更高层次的表现。
所以说作为一名较为优秀的舞蹈编导,在拥有精湛编舞技法的同时还要在音乐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利用自己对音乐的深切感受,努力为其优美的音乐,搭配上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二)培养其情境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现阶段,随着艺术发展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许多的舞蹈作品面临着过时与淘汰的命运。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M行舞蹈编排时,舞蹈编导需要保持思维创新,编导出更加有新颖的舞蹈作品,满足人们追求新事物需求。因此,舞蹈编导则需要将舞蹈动作与相应的情景进行联想,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通过舞蹈作品很好的反映出来,增强舞蹈作品表现的意识,增强其艺术感知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舞蹈编排与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舞蹈编导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舞蹈,需要我们大家去用心地认真感受与体会,感受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只有舞蹈编导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素养,才可以称为一名合格的舞蹈编导,才可以令观众在舞蹈中看到相应的生活情感,感染观众;才可以创作出富有情感、富有生命力的舞蹈。
参考文献:
[1]欧阳晓芹.试谈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邵阳学院学报,2006,(02):85-86.
篇4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越发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幼儿教育越来越正规化、专业化,这就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幼师专业的课程中,舞蹈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的舞蹈课教学,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幼师专业的特点,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关键词
幼师教育
舞蹈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越发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幼儿教育越来越正规化、专业化,这就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幼师专业的课程中,舞蹈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幼师专业舞蹈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会跳、会唱、能进行舞蹈教学和舞蹈编创的综合性人才。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的舞蹈课教学,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幼师专业的特点,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教材的选择
幼师专业的舞蹈课与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训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主要是为了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不是要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所以幼师专业的舞蹈课不是专业性的训练,而是要适应幼儿教育的素质训练。
幼师专业的学生不能只会跳舞,更重要的是能教学会编舞。所以在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知识技能,广泛积累舞蹈素材,又要具体的实践。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舞蹈专业的训练模式,幼师专业的教材分为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幼儿舞蹈编创四大块。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各项基本功,基训组合,民族民间舞组合,幼儿舞蹈和幼儿舞蹈编创等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把学习到的各种舞蹈知识转化成能通过舞蹈对幼儿身心进行美的培育,熏陶的能力,提高从教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为现实,也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有力的推动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创新能的培养。
基本功是幼师专业一年级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训练对于新入学的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我院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进校前她们对舞蹈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两节课下来都是练基本功,做基训,她们会很快失去对舞蹈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每次课下课前十分钟,教一个简单的幼儿舞,如:中国舞考级教程中的小组合,通过多媒体播放小朋友的舞蹈画面,这样使她们看到幼儿舞蹈的简单和趣味性,增加她们学习舞蹈的信心和兴趣。在学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小组合后,让学生们分组练习并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编排队形,造型等。一个月后再集中一节课进行表演,教师评讲。这样使学生们感到学有所得。学民族民间舞时,通过学习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傣族、汉族的民族民间舞,向学生介绍这些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省分,从事的生产劳动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为了激发学生对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准确地所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基本的韵律特点,在学习这个民族舞蹈之前,可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这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及舞蹈视频。因为不管是哪个民族舞蹈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韵律,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特点。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这些民族的舞蹈的风格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更广泛地积累素材,掌握它的基本风格、韵律特点。并要求学生用已学的元素去编排队形,舞蹈构图,造型练习。
幼儿教师不仅要会跳舞,还要会编舞蹈。所以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编创能力,才能够真正适应、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在掌握了幼儿律动、歌表演等幼儿舞蹈的编创要求后,多学习一些幼儿舞蹈,感受幼儿的天真、活泼、可爱。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孩子、热爱将来要从事的幼教事业。
篇5
关键词:非舞蹈专业学生;舞蹈课;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24-02
舞蹈课是年轻人喜爱、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人类心灵形象化的历史写真。通过舞蹈课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强化学生的创造才能、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还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舞蹈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围绕舞台,造就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教师应运用有限的学习时数,既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舞蹈学习能力和编排舞蹈小节目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与发展。
在我校的课程当中,舞蹈课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课程之一。在舞蹈课前加入组合式的形体活动,对全身进行热身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使他们对肌体的运用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意识状态,我的舞蹈课中,强调气质与情感的培养,通过各种舞蹈的姿态训练使四肢动作协调,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雅的举止。这种外形气质的形成是舞蹈对学生产生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美育功能。
作为教师,我们学校采取措施进行诱导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情。例如:设定故事情节与一系列情景,用丰富的教学用语进行描述。比如学跳各民族舞蹈为例,东北秧歌《开门红》属于喜庆欢快的且表演性较强的节日类舞蹈,动作中例如推门、张望、招手,用手绢遮脸等的设定,来表现东北女孩细腻丰富的内心活动等等;再如《草原小姐妹》的舞蹈教学当中,在学习模仿蒙族特点的舞蹈动作,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及族人的生活环境之外,教师可以为舞蹈设定情景,“在蔚蓝天空的衬托下,一群美丽可爱的蒙族小姐妹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尽情地欢歌起舞,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蒙族是马背民族,在舞蹈中有标志性的骑马动作,通过舞蹈体现蒙族人奔放开朗的性格,这些都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些必要的语言描述使学生真正融入了舞蹈,充分感受和体验了舞蹈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他们全方位的主动参与、来自于他们对民族民间风情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他们对舞蹈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赏析,通过演员的眼神、亮相、丰富的情感表现向学生传达如何与观众进行交流,通过眼目传情,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眼睛里没有任何内容,再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没有感染力,观众可以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直接感受其中情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舞蹈中眼神的利用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对舞蹈课的兴趣是教授舞蹈课之初至关重要的。在舞蹈表演当中,情感的融入也非常重要。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它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舞蹈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舞蹈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舞蹈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舞”起来才会对音乐对舞蹈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
非舞蹈专业学生怎样学好舞蹈课呢?
1.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遵循舞蹈教育强调过程性与实践性的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的差异状况,已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套教育体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本体感官来感知动作,获取经验与感性认识,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去理解动作原理,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般使用口传身授、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教”“学”互动。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训练,更多的是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自身素质的整合发展。其次,通过开展各类综合活动,如音乐、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进行舞蹈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强调表现力和思想性是舞蹈发展的趋势。新时期舞蹈教学要以人为本,打破单一技能传授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结构,素质培养以及强调课程的体系化和互动作用,淡化局部,优化整体。这就要求在教学上更注重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化。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表面上看,强调表现力和思想性是大势所趋,这是舞蹈发展方向,但同时更深层次地看到了对人的自身素质培养的又一体现。
3.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表现能力。在舞蹈教学中,使学生兼具舞蹈艺术的“情”、“意”、“境”,使他们在人生和艺术这两大舞台上能够“随心而舞”。把舞蹈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把表现能力、内在情感的培养确立为舞蹈教学的重要评价标准。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表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工作,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更需要有博学、耐心、思维活跃的教师来执行,它对舞蹈教学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
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课,融多种学科为一体,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自信、自强、乐意与别人合作、关心尊重他人的人。提供给每一个学生认知、表达及学习领域的启蒙与发展,因为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是附属物而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增强优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培育高尚道德,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走向崇高。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艺术更显示出其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舞蹈教育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2005(4).
[3]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2009(13).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8).
篇6
关键词:高师院校 舞蹈专业 编导课程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编导课程的特殊性
每年都有许多怀揣着舞蹈梦想,经过艰苦训练,走进舞蹈殿堂的莘莘学子。这其中考前突击学习、未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的高中生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在高师院校舞蹈专业中这种学生比比皆是,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现象。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教师而言,学生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
相比起基训、民间舞等其他专业课程,编导课对于高中生而言应该是轻松接受并且乐意学习的课程。因为高中生全面的知识储备、综合的思维方式、较好的文字功底都会让他在编导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但我们看到优势的同时,高中生舞蹈基础差、程式语汇贫乏、音乐处理弱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阻碍高中生在编导课程中提高的实际困难。
高中生经过长期系统的文化学习,相比舞蹈中专的学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的优势能帮助他们在选题时题材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这些都得益于长期语文课程的学习和扎实的写作训练。
但是一个成熟的舞蹈作品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构成的。舞蹈的题材、主题、结构都要靠一个完整的舞蹈间接反映出来的,可是舞者的表现力、音乐的契合程度以及舞蹈动作则是观众直接感受到的。虽然高中生具备了一定优势,但由于基础薄弱,所以在动作和表现力上还是不够的。
二、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编导课程设置及改革
通俗讲,舞蹈编导其实就是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舞蹈编导之所以与其他艺术门类编导不同是因为其他艺术导演只需要写好剧本,而舞蹈编导则需要编和导的全部工作。戏剧中剧作家和导演是两个不同的工作,而舞蹈中则是一个人的工作。对于舞蹈作品而言,不参与编就无法导。由于这样的特性,所以舞蹈编导从创作之初,就要考虑到演员形体、舞台调度、舞美灯光、音乐服饰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是演员的表现力都要考虑到。这就要求舞蹈编导本身除了专业系统的学习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各民族各国家舞蹈语汇的把握。
高师舞蹈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舞蹈编导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重还是很小,对于专业编导人才的培养还是很薄弱。所以在高师院校中仅有的课时安排内如何最大化的发挥编导课程的作用尤为重要。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走向工作岗位接触最多的其实还是编导工作。那么作为高校就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并且让课程对学生切实有用、有效。
课程设置,是适应社会需要与遵循教育规律的。课程设置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灵活掌握,这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高师舞蹈专业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编导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都很重要。舞蹈作品和演员之间相互依托,缺一不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需要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来呈现它,并尽可能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这就要求编导本身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高中生缺乏长期系统的舞蹈训练,因此在基本功水平和肢体表现力上都相对比较薄弱,经常因为身体的限制而搁浅了作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的多安排基本功课程,已满足编导所需要的身体条件。
舞蹈是门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艺术。人体是舞蹈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人的肢体是一个作品从抽象到具象的重要载体,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身体直接传达给观众。虽然高中生接受过一些正规和严格的舞蹈训练,但是,相对于舞蹈职业学生而言,其掌握的舞蹈语汇量还是甚少。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各国家各民族的舞蹈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从容自如的运用,所以在编导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把握作品的风格、民族的语汇、甚至会混淆各个民间舞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各民族舞蹈语汇的学习。因为高师舞蹈专业的课程安排不像专业舞蹈院校的课时那么集中、系统。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应该以量大、信息广、风格浓的原则进行民间舞课程的安排。高中生只有在掌握了丰富大量的舞蹈语汇后,才能成为一名有厚实底蕴的编导。
舞蹈编导是一门艺术,一种舞蹈的创作艺术。艺术创造要求助于想象。编舞最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思想,并通过运动将它呈现出来。而这样的呈现除了需要编导本身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外,更需要有系统科学的编导理论知识来支撑。所以我们再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应该加入编导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直接进入排练厅开始舞蹈的编排。要把空间、力量、节奏、形式这些构成运动基础的已知元素掌握好。并且要围绕与舞蹈有联系的课题就行研究、剖析。如与音乐的联系、道具布景的搭配、舞者间的合作等等。这些基础编导知识的学习不仅让高中生客观直接的接触舞蹈,更能帮助他们清晰的整理舞蹈知识框架的脉络。在学习编导知识的过程中和之前的基本功、民间舞课程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之后再进入排练厅,进行舞蹈编排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只要刻苦训练、努力充实自己,高中生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是有可能的。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难,但是这些难题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的。虽说高中生没经过舞蹈专业系统的学习但这也恰恰是高中生的优势,因为他们没有被程式化的训练禁锢住思想。所以更会关注到舞蹈中专学生所关注不到的问题,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及态度,这样的态度正是一个编导所需要具备的敏锐观察力的基础。
除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高中生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学习和训练。例如音乐的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舞台知识的掌握等等。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才会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舞蹈编导。
参考文献:
[1]张舒.舞蹈编导教育新问题――普通高中生学习舞蹈编导的状况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
篇7
兴趣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中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来说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积极的引导学生,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要教学手段。中职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被教师或家长不认同的经历,在舞蹈教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中职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遇到困难后,应该给予其及时的帮助与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关心与耐心。另外,中职教师在平时的舞蹈教学课堂中,应该学会察言观色的本领,学会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其心理特点,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增强学生对舞蹈教学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走出校园后有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必须加强对个人素质的提升。幼儿舞蹈专业教学具有教育、艺术双重特点,融合了教育的严肃性以及艺术的趣味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等语言塑造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有利于塑造学生优美的体态,提升学生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舞蹈是人形体的动态展示方法,经过协调合理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能力,对学生骨骼发育也有很大的裨益。同时舞蹈训练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消化机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以及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形体的纠正,改变驼背、端肩等不良的舞蹈行为,时刻提醒学生挺胸、收腹、平时等。合理科学的舞蹈形体训练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改变其对生活的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些中职学前专业的学生,片面的将学前舞蹈教学当成幼儿舞蹈,认为教学中训练民族舞、现代舞等动作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走向幼儿教师的岗位,如果个人素质太差,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同时也会影响整体的幼儿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通过班级、学校的文艺晚会,社会演出和一定范围的舞蹈大赛等形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由学生进行题材、排练、表演,教师对舞蹈表演和竞赛进行细心的指导和评价,以此巩固课堂所学的舞蹈知识和技能,积累学生舞蹈实践经验,增强舞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幼教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编排创作能力
幼儿舞蹈教学专业不同于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进行舞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通过舞蹈教学,让中职学生掌握幼儿教学的工作性质,掌握幼儿舞蹈教学的要领,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其中,幼儿舞蹈编排创作能力是重要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明白幼儿教学工作中,会遇到一些舞蹈节目的编排,考察幼儿教师的舞蹈编排能力。学生了解了学习的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投入更多的情感与努力。幼儿舞蹈编排创造的方法、理论与成人舞蹈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避免成人化的舞蹈编排。在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入背景音乐,根据音乐的风格、节奏等创作舞蹈,但是音乐的选择也需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吻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与鼓励学生,收集丰富的幼儿舞蹈动作,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除了在课堂教学意外,还应该充分的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收集更多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在课堂中供学生欣赏、观摩,并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分析、解剖,探讨其好在哪里。另外,中职学生对一些娱乐性的节目比较感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含有舞蹈的节目回放让学生看,引导学生从中探索与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我们知道,幼师的培养是为幼儿园教学服务的,中职幼师学生将来职业对象是幼儿,结合幼儿教学的特点,应该突出的是舞蹈表演性和创编性,要求幼师学生能用学到的舞蹈技能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和启迪,这就需要舞蹈实践。那么如何加强中职生实践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良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应积极建构舞蹈实践教学平台,使其不断完善。
4总结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深化其教育理论素养,加强其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为幼儿教育输入专业的师资人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导致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如何以学生需求出发探索一条符合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思路,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原有教学模式与舞蹈教学的创新,提升舞蹈教学改革观念,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对舞蹈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从而树立全面的观念为未来幼儿教育输入先进的工作者与教育者。
一、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舞蹈教育观念有待提高。虽然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已经逐步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在加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受到舞蹈教育观念的制约,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甚至导致幼儿教师对学生舞蹈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方面,学生舞蹈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没有考虑到幼儿教师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与水平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仅仅通过主观判断为学生选择舞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最后,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训练不同于其他舞蹈学习,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舞蹈学习技巧,避免舞蹈学习难度,就极容易忽视整体教学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导致整体舞蹈教学模式落后。
2.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都缺乏系统性。首先,没有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与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没有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加强其培养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缺乏专业的舞蹈知识体系,为没有体现专业服务的特性;其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缺乏合理性,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最后,许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内容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行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舞蹈内容基本功训练和教学中,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在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未来就业与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摆脱传统舞蹈教育观念的束缚,以有限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未来就业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对幼儿教师的认识,引导专业学生改变对舞蹈教育认识方面的误区,在选择舞蹈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以帮他们从学生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与水平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舞蹈教学技能,最终提高学生舞蹈学习质量,创新舞蹈教学机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舞蹈课程,引起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区别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训练与其他舞蹈专业的学习,在传授舞蹈学习技巧的同时,为他们选择难度适宜的舞蹈学习强度与课程,从舞蹈整体教学出发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舞蹈技巧。
2.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切实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专业需求与学生心理需求建立完善的舞蹈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课程学习与舞蹈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切实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以提供专业服务为方向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建立健全舞蹈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引进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加强教学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合理性的建设,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出发切实提高舞蹈学习质量以及未来的就业率。
三、结论
总之,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从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
作者:刘美斯 单位:沈阳大学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能力
随着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开始受到关注,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一线幼儿园教师,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的幼儿园教学能力,如舞蹈教学能力。[1]舞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基本的舞蹈动作,还要求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示范能力、舞蹈训练方法以及舞蹈教学基本方法。但在近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较为不如意,他们往往存在基本功不够扎实、舞蹈创编能力较弱、语言表达不够明确、教学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鉴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问题,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就应该从舞蹈能力、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培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舞蹈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强调高技巧、高难度,而是舞蹈技能与教学能力相互整合发展的一个过程,重点是将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相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实践奠定基础。本科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没有舞蹈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从基本的“站立”开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站立姿势;在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形体训练,学习芭蕾手位、脚位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姿态和协调性。在进一步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时,要以“培养舞蹈教学能力”为基本目标,从而进行基本的技能动作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教学素材,如练习“小踢腿”、“大踢腿”、“小跳”等。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会学习藏族、汉族、蒙古族、傣族以及维吾尔族五大民族舞蹈,教师需要根据每种舞蹈民族特色和难度来选择基本的训练组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协调性,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为舞蹈教学做好铺垫。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幼儿舞蹈为教学内容,融合专业舞蹈知识、舞蹈教学方法等,来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幼儿园舞蹈教学的特色所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舞蹈创编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未来的舞蹈教学中,舞蹈创编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舞蹈教学的连贯性、创造性以及表演价值。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训练、动作重组、语汇积累、创编技巧四个方面来进行。模仿训练是让学生自主的去模仿学习过的动作,重新组织学习过的舞蹈组合,再进一步模仿学习过的幼儿舞蹈,让学生一步步的从模仿走向熟悉,并实现创新;动作重组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的舞蹈动作上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上肢动作变化、下肢动作变化、顺序变化、节奏变化等,教师还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展示;语汇积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去积累舞蹈语汇,如在舞蹈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欣赏中去记住并学习一些优美的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去观看舞蹈表演;创编技巧指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创编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会根据音乐来创编舞蹈,如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主题来确定舞蹈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变化以及延伸。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能力,由于幼儿时期理解能力还在发展,教师更需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来进行语言表达。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并将教学语言与舞蹈专业术语的学习相结合。首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故事比赛、情景剧比赛、舞台剧比赛等;其次,开展幼儿口语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普通话考试,幼儿口语课程与普通话的学习相结合,是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到幼儿的语言特色,更能够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他们在未来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有着很大的帮助;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课后不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的课堂语言表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具有教师的教学姿态,知道应该如何使用专业的教学语言。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学设计是根据舞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来设计有序的教学流程安排。[2]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幼儿情况,根据幼儿情况来设计教学目的,如在小班教学中,就更多的强调训练幼儿大动作的协调性;其次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中男吊,如在《小鸭子》的教学中,就要围绕“摇摆”这个动作来开展教学;接下来,就要根据教学流程做好一个时间上的把控,准确把握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节奏与教学内容;最后,还要根据教学的预期情况做出一个评价,思考教学设计中的优点与不足,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作者:杨松慧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欣赏能力;重要性
进行舞蹈观摩、欣赏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戏曲界有句俗语“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老前辈梅兰芳先生也说过:“看戏不但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还可以锻炼我们的眼睛、耳朵、思想,久而久之,就可以有辨别精美粗恶的能力,这是每个演员必须注意的事。”所以说从事艺术工作的人 “不看不知道,一看开了窍”。舞蹈更是如此,舞蹈艺术家们卓越的艺术成就,与广泛的观摩是分不开的。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进行舞蹈观摩、欣赏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 舞蹈欣赏概述
(一) 什么是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指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美的动态、韵律和表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认识和受到教育的过程。
(二)舞蹈欣赏的过程
舞蹈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舞蹈欣赏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形象,事实上就是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观众欣赏和舞蹈创作一样,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但是观众欣赏的形象思维和创作的形象思维的具体过程恰恰相反。舞蹈创作时作者首先从体验生活开始,捕捉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欣赏舞蹈正好相反,观众首先从舞蹈形象开始感知,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欣赏过程中要求欣赏者发挥形象思维,融入作品,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发现、挖掘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反馈给创作者。
舞蹈欣赏不应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要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往复关系,反作用于创作者,才能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二、 如何因地制宜培养舞蹈学生的欣赏能力
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现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院校的在校生,这类学生大都专业基本功扎实,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这类学生由于从小进行专业训练的强度较大,必然导致文化水平的欠缺;另一种学生是就读于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生源多源于高中,所以文化素养较高于专业院校的学生,但是专业水平却远不如前者。进行舞蹈欣赏无论对前者还是后者无疑都是提高其专业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针对两者不同的个体因素,在进行舞蹈欣赏时对两者的引导角度可以各有所趋。
针对前者,即专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这类学生的观摩能力不能是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欣赏时应多从舞蹈创作的背景,作品内涵及创作者的审美观、世界观等文化因素入手对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多发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借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为今后的表演、创作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而对于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将指导重点偏于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演员的表演、动作、技术等外在因素。因为这类学生接触舞蹈的时间较短,专业能力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应对升学而临时进行的专业训练,必然起点较低。进行舞蹈观摩、欣赏可以让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对不同舞蹈的风格、形式、表现手法有所了解。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风格各异的舞蹈欣赏,使其对各类舞蹈有一个具象性并以此扩大、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面,逐渐熟悉而做到“心中有舞”。同时,在看的时候,也要做到“心中有舞”。
当然以上观点旨在于阐述欣赏过程中的侧重点,并不是说专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弃武从文”,而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就应该“弃文从武”。无论哪一类学生在进行舞蹈欣赏时都不能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层次上,要指导他们如何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去欣赏,要让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用心去体会,与演员同喜同悲,融为一体。“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我们的欣赏是要把学习过的舞蹈知识运用到观摩中去,要从舞蹈动作,内涵以及服饰、化妆、舞美等各个方面,去感受舞蹈的艺术特征。如果能从流光溢彩的舞台上看出门道,品评出艺术水平的高下,也就是能够真正看懂了。
总结
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具备相当的舞蹈欣赏水平,学会用舞蹈的眼光去欣赏舞蹈,即要用舞蹈固有的特性去认识舞蹈、理解舞蹈。对于舞蹈表演中的高与低、粗与精、美与丑能敏锐地感受到;能将所观察到的一切有关舞蹈的信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转化为舞蹈学习、实践中的提高因素;并能从理性的角度得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树立起在艺术上追求的目标。对于优秀的左偏要不止一次的反复欣赏、透彻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充分地感受到舞蹈审美欣赏中的艺术乐趣,同时也可不断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加强舞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