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30 02: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知识培训

篇1

 

 卫生院举办全院急诊、急救知识培训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我院于5月12日在院办室举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会,由我院参加过省级急救知识培训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授课,全院职工参加了培训。

杨院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院职工认真听课,结合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切实提高我院的医疗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围绕临床常见的多发伤的急救、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与治疗、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昏迷的诊断和急救、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急救、呼吸衰竭和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等内容展开,运用案例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全院职工纷纷表示“象这样临床常见的医疗急救知识的培训,非常实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篇2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培训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 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 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

篇3

[关键词] 现场急救;大学生;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a)-147-02

现场急救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者”(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导致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盖,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急救知识教育迫在眉睫。为掌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情况,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2007年2~11月笔者对某大学城内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几次调查与培训,为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大学城内在校生。该大学城拥有在校生约3万人,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19岁。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急救知识培训热情较高,通过问卷调查,普遍愿意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我们随机选择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进行了以心肺复苏为主的业余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学时为30学时。

1.2 方法

1.2.1 发放调查表通过网上调查及在各个院校面向学生发放《现场急救培训调查、登记表》,对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及学期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包括是否了解当地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心脏猝死发生现场,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是否了解常见外伤的处理及止血方法;已经掌握哪些急救知识,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后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培训的效果。

1.2.2 网络教学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及专业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制作《现场急救技术普及教育》网络课件,在互联网上面对学生开放,内容主要有:现场急救的意义、心肺复苏术(CPR)、心脏病突发、气管异物、烧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毒、外伤的急救;车祸、溺水、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避险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伤者搬运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过文字讲述、图片讲解及视频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强化刺激;在该课件上,建立了一个急救知识论坛,方便学习者之间或与讲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1.2.3 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与演示,主要包括正规的心肺复苏(CPR,2005版内容)、外伤的处理以及搬运伤者的培训,培训达10学时。

1.2.4 实习操作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急救现场实习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伤者搬运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失误进行讲评,并确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传协助各学校制定突发应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制定急救宣传册,分发给每个学生;在户内外宣传栏张贴急救宣传材料,发放健康处方,通过校园vod视频点播系统播放急救视频光盘,普及急救知识。

2 结果

通过培训前网上以及现场问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该大学城内的在校生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再次通过网上及发放现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6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数据见表1。

表1 某大学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前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险的能力提高最大,达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较,转运能力(53.01%)>外伤处理(50.02%)>猝死判断(45.00%)>心肺复苏(38.04%),培训效果明显。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知识内容中,心肺复苏列第一位,其次是外伤、交通意外抢救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9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参训学生中,有95%通过了CPR、急救技术培训、考核,能承担现场急救员的职责。

3 讨论

1989~1996年美国青少年每年死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例数上升10%左右, 15~34岁的年龄组中,心脏猝死的例数从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长了10%[1];另有资料显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70%猝死在医院外[2]。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在第13届中国心律学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率仅为1%,而美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了AED(人工心脏除颤器)的地区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脏骤停后,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 min左右,每延迟除颤1 min,复苏的成功率会下降7%~10%,最佳急救时间是在发病、受伤后的几分钟到1 h,有“白金10分钟”与“黄金1小时”之说。因而在发病或受伤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又称作第一反应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主要群体,走出校门后,将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乐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和能力,同时,校园内也容易发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笔者对其中360人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见习和实习,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急救培训方式,特别是网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其他人群进行现场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北方网.小心:青年心脏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计达,陈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372.

[3]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309-310.

篇4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 教师培训 改革

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是国际教师教育时展的趋势,而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却深深地困扰着各国的培训者。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培训效果的提高困难重重。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教师培训与教师的实践脱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研究指出,专注于理论培训使得培训远离实践是不可取的,然而完全放弃理论培训又存在很大的风险 [1],面对这个两难问题,笔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师培训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以改革教师培训的模式。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1.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

1981年,艾尔贝兹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之后众多研究者相继提出不同观点。综观各家之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一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征。无论是其生成还是作用对象,无论是其传播还是发挥作用的过程,都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二是具有缄默性。其拥有者不能清楚地陈述它,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三是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历程及个性特点等相关,并因为这些因素的个人差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实践性知识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就是从某一个体传播到其他个体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异。四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受到个人信念的极大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教育教学实践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更受到个人内部信念体系的影响,也就是说,生成怎样的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有怎样的信念系统。五是实践性反思是其生成的主要途径。实践性反思是对实践的反思性加工,这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个人信念的影响下,通过反思等途径建构起来的、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缄默性的知识体系。

2.教师培训要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高为基础

教学是一种复杂且不断变化着的活动过程,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不但众多,而且其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很难运用既有的理论,按照既定的逻辑和操作程序作出最恰当的行为反应,这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有的知识体系,能直接、快速、灵活地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行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便是这样一种能直接、快速、灵活地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理论知识却只有转化为具有情境性、富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后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在教师的知识系统中,学科知识和条件知识都是一种理论性的知识形态,都必须通过实践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后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影响着教师对知识信息的筛选与获得、对知识的处理与应用、对教学事件的应对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培训必须以生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使教师培训走出低效的局面。

3.教师培训是教师生成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

培训是基于一个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当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需要的时候,为了弥补组织成员与外在组织的环境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对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2] 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实践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升。而培训只要具备实践特性,它完全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受到教师的信念的影响,教师培训可以通过专家指引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保证教师信念的正确性,从而保证教师形成正确有效的实践性知识。另外,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在相互交流中传播与增值,教师培训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教师不同的观念、思想经过碰撞会带来许多新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可以促进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

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1.提高培训的实践性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来说,它与生俱来就与实践紧密联系着,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就必须提高培训的实践性。教师培训要坚持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展开的理念。首先,教师培训的目的要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集结着各类教育教学问题,在培训实施前应该采用调研等方式收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和困惑、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并将这些作为制定培训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培训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次,教师培训过程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需要实践情境,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实践情境,调动受训教师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将已有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培训中,将实践性、问题性渗透在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中,使得整个教师培训都围绕实践推进。

2.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性

实践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它需要个体在参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师培训中,应当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基础上建构实践性知识,教师培训要充分发挥受训者的主体性,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并激活其个人经验。有学者提出,成人学习者个体与儿童青少年学习个体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成人的认知结构中有着比儿童青少年丰富得多的直接经验 [3],这给激活个人经验提供了前提。因此,培训者要充分挖掘教师个体的丰富经验,使之成为培训的重要课程的资源,同时,发挥受训教师主体性应增强培训的选择性,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选择性的培训方案,让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

3.保证培训的交流互动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不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有很大的差异,同一文化中的人们会体现出相似的心理倾向,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教师之间的实践性知识也有共性,在承认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人知识具有文化相似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化相似性为培训中教师的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培训中搭建教师交流互动平台,教师便可通过交流互动,吸取对方经验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生成实践性知识。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学习中的交流与互动,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知识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和增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同样需要交流和互动,因此,交流互动是教师培训的内在要求。

4.引导教师进行实践性反思

实践性反思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事件是教师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都会引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变化或新知识的生成。但是这一变化或生成过程是需要实践性反思的参与的。如前所述,实践性反思有时并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便可能自动发生,但是人类对知识的加工更多时候是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需要个人付出意志去引发和维持有意识的反思过程。因此,培训者要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性反思,如采取头脑风暴、集体研讨等方法,为教师实践性反思提供条件,留出时间和空间。

三、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变

教师实践性知识对培训提出的要求,应该怎样改革教师培训呢?我国的教师培训是在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我国的教师培训严重与实践脱节,要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必须改革我国的教师培训模式。

1.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

从培训情境来看,教师培训应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我国以往的学历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表现为理论“说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这一特点,整个培训表现出极强的“说教”式情境。实践证明,这种培训不受教师欢迎,也不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是低质与低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必须改变这种培训模式,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实践情境再现就是要再现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使培训在实践情境中进行。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教学观摩、微格教学和教学案例研究等。总的看来,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情境,让再现的实践情境与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产生联系,以帮助改造、提升或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

2.变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

从培训中的信息流通方式看,教师培训应变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固守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培训仍然存在这种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要求培训具有主体性和交流互动性,为此,必须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目前人们采用的集体说课备课、小组研讨或集体研讨等培训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受训者参与的交流互动式培训,培训者应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受训者展现个体经验,实现个体经验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并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3.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

从知识的习得方式看,教师培训应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传统的教师培训强调学科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些知识都属于理论性知识,其拥有者是学科专家。在以理论性知识的获得为目的的培训中,受训教师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而在强调实践性知识生成与提升的培训中,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接受式的培训不再有效。因此,要生成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必须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反思性培训是一种鼓励、引导和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事实和经验进行反思,以巩固、提升和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训模式。实际上,促进教师反思性培训的方式很多,如行动研究、教师生活史分析等,都是比较有效的反思促进式培训,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认识到教师反思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知识获得的重要方式的培训均是反思性培训。

【注:本研究为贵州省2011年社科立项课题“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的教师培训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GZZC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学实验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550018)

参考文献:

[1]潘岳祥.教师培训:问题、基础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篇5

一、水利职工教育培训中对水利施工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人,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第一要素,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都是以人为基础进行开展施工和监督;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施工技能水平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智能因素和不易控制的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需要我们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这样才能为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人员培训中,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并完善责任制,使得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管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

二、水利职工教育培训中水利施工人员的培训内容

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水利施工人员的培训也不同,但大致都包括以下几部分:水利工程安全施工法律法规培训、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培训、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培训、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除培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现场施工技术的培训和现场管理的培训,在熟悉了施工标准和法律法规之后,需要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提升施工水平,保证工程质量。

三、水利职工教育培训中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分析

在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步骤的培训,从工程施工的法律法规要求、现场施工要求开始,到施工中的安全培训、现场监管培训,是一个系统的教学和培训过程,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水利工程安全施工法律法规培训的分析。首先,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我们需要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具体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施工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明确责任范围和法律要求。在培训这项时,要使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明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依法承担水利工程安全施工建设责任。要坚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二)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的分析。在对施工人员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培训人员明确安全的概念和发生缘由;水利工程施工是一个由施工人员、设备、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的因素即是指管理人员、操作工人、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等。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重要致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忽视生产安全、忽视安全警告、进行危险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工代替工具进行施工操作或违章操作等。物的因素,指设备、工具、器具、原料、制品、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基础,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发生危险和危害视乎的源泉,当某一条件达到时就会转化为事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安全防护装置失灵、材料强度或质量不达标、设备工具零部件磨损和老化、物品的堆放有缺陷等。环境的因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安全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指的是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音、振动、采光等因素的不正常。管理的因素,管理不当是事故产生的间接原因,管理导致事故发生条件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不正确、劳动安排不合理、技术管理缺陷,指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明确了这些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后,就要针对其各自的特点,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首先,要使项目部每个施工成员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和任务,树立强烈的安全施工意识;其次,要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教育。

(三)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技术培训的分析。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人员能否掌握科学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我们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水利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一般包括:要求能熟练掌握水利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地土质与土力学、水利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水力学与水文学、CAD辅助设计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下面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工种的施工技术人员,我们进行不同的专业技能培训;对钢筋混凝土施工来说,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混凝土配置、钢筋捆扎、模板支护施工、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混凝土施工人员能够建造高质量的混凝土结构,这是水利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工程挂管理人员,进行工程预算编制培训和施工监管培训,在预算编制培训时,要求能够从水利工程原料、机械设备、人员、管理、环境、地址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行预算编制,在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培训时,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根据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和严格监督,保证工程质量。

篇6

关键词:基层职工 培训模式 问题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信息和知识。企业对基层职工的培训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稳定与发展。只有不断加大对基层职工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基层职工培训模式与现实需求之间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培训的效果,因此,对基层职工的培训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层职工培训现状

(一)对基层职工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只有通过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环境,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助力。企业只有通过职工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却忽视了对基层职工的培训,制约了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由于人事管理方式方法不合理,使得职工的培训不能发挥理想的效果,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竞争力。因此,企业加强对基层职工的培训,谈多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培训道路,是十分科学和必要的。

(二)基层职工培训现状分析

当前,基层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基层职工培训不够重视、培训的方法方法不科学,没有事先预定效果。

在企业中,很多企业中层的管理培训没有象高层管理培训那样受到足够重视,这导致基层职工的培训工作严重不足,忽视了企业内部基层职工的培训,使得企业缺乏姓关的技术人员。在企业的培训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误区,认为培训工作耗时、费力不能立即见效,不能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职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的行为需要时间,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作用。同时,有些培训方式落后,实践性不强,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职工的实践机会不多,弱化了培训的效果。对于培训的控制不力,评价效果不及时,缺乏评价的程序化制度建设,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很多企业仅停留在技能培训上,很少能有预见性或定期的做全面、准确的培训,培训模式不科学。

(三)以创新促进培训模式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科技化、信息化的今天,培训工作也应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不断地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树立创新培训的理念,改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根据职工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创新企业的培训模式使企业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

二、企业基层职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企业的培训内容不能适应员工的精神需求,培训形式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基层职工的传统培训模式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表现出了培训内容有限,不能适应发展的实际,也不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同时,培训形式过于形式单一、老套,员工在实际中也得不到满足和综合的培训效果,使培训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和初衷。

(二)培训效果缺乏评估,反馈不及时

当前,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追踪却表现不足,仅强调培训计划,却没有强调培训结果。有一些企业虽然有效果评估,但他们的评估也仅是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对于培训结果却不关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缺乏对培训的专业管理,对于培训的反馈不够及时,没有及时了解到培训对职工的行为、态度、能力的影响。

(三)对基层职工的培训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虽然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十分重视,但是,却存在着基层职工培训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培训人员和培训资金的不足。在基层职工的培训中,由于很多培训员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相关的专业能力有限,这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基层职工的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不能与实际相匹配,影响了培训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优化基层职工培训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培训观念

企业各级领导要清醒认识到培训工作的现状,要转变传统培训观念,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做好新时代的培训工作。培训中要加强职工的教育,使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采取一些吉利的措施,不断通过培训获得新知识的技能。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培训的宣传力度,树立起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

(二)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

企业要在培训前进行调查,根据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树立征求额的培训理念,实现培训方法上的创新,保证培训达到预定的效果。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与市局经,根据变化的实际,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在培训中,根据企业和职工的需要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要确定能够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意识,及时更新不符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企业培训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但一定要确保培训后能切实提高职工的技能,如果培训不能真正促进职工的技能提高,那么培训的生命力就会减弱。其次,还要保证培训的方法、方式的科学性,因为培训的方式能够确保培训的质量,它对于实现培训目标也很重要。所谓培训方式的创新,要求培训者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中,可以使用案例法培养职工的能力,实现培训方法的创新。

(三)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

企业在进行培训前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的目标,制定好培训计划并加强反馈。在对现有职工调查的基础上,明确职工的不足和培训需求,通过分析职工自身的不足与企业发展的差距,对培训计划进行完善 、改进并落实培训计划,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培训完成后,还要做好培训的反馈工作,根据职工对培训的反馈,及时改变不合理的内容,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加大培训的投入

为保证基层职工培训的效果,企业要加大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切实满足培训的需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使培训配备必备的设施,开展更加丰富的培训活动,保障培训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同时,加大对培训人员的投入,因为培训人员的素质对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想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强化培训者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和能力,使他们的培训的能力提高,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奖励力度,激发他们的能力,切实保障培训效果的实现。

四、总结

基层职工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性工作,对于不仅企业长远发展、保证企业的活力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不断重视培训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当前企业的基层职工培训中依然存在着诸如重视不够,方方方法落后,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应正确认识基层职工培训工作,切实做到全面规划、系统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通过加大投入保证培训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才培训 人事制度 资源配置

一、引言

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就是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新的用人方式后,要解决人才和单位对人事档案依附关系的问题,让人才自由流动而没有人事档案管理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单位在自主选择用人上消除人事管理关系的顾虑,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发挥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按照规定,人事档案除可由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培训服务机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赋予人才培训服务机构人事管理职能,来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承担政府人事部门职能的人才培训服务机构,起着联系政府人事部门、单位及人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专门负责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人事人才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二、创新服务机制与拓展服务领域

(一)强化服务职能,淡化管理职能

变管理为服务,转变职能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管理延伸到服务,由过去单纯的“管档管人”逐步转变到“为人才和单位服务”,贴近企业与个人的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通过管理体现服务,实现管理的价值,增加服务附加值,使人才档案管理和使用发挥新作用。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档案的社会化管理中不断提升人才档案的使用价值,丰富档案记录内容,为企业用人提供必要的有效信息,以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让人才满意放心,让单位减负消肿,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二)构建市场化运行新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化、符合社会化的运行新机制。时代在变,管理也要变,适应市场化就是要有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有市场的促销方式和手段,要有广为人知的宣传力度,要让人才个人和单位能接受和认可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符合社会化运行的新机制就是人才培训服务机构内部要有激励创新机制、调整分配机制、用人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工作动力等,激活内部管理和服务,来赢得客户。人才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优化配置,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释放,单位用人到市场,人才求职找市场的市场化格局已逐步形成,人才服务机构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中提供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作用更加显现,在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和人才档案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作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也要调整定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人事政策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三)不断拓展创新服务项目

基础管理服务工作是原来已建立起来的传统人事管理业务,包括档案管理、人才调动、身份保留、工龄计算、职称评审、出国境政审、辞职审批等管理服务,在做好基础管理服务的前提下,挖掘和发展的新服务领域和项目,使传统业务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扩大管理和服务面,以解决不断发展的新需求,通过人才档案管理提供新的服务,如注册资格审查的存档证明、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人才派遣、人才引进、人才测评等,使管理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人才档案的社会化管理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社会化公共服务进程营造社会化环境

(一)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铺路搭桥

以政策为导向,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铺路搭桥,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程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以及人事行政部门的政策性支持。随着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人才服务机构为单位改革和人才进入社会化提供配套的人事人才服务保障。这一切都是政府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既有其行政手段,又有其社会特征,既依靠政策导向,又依赖于市场实现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

人才培训服务机构要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覆盖全社会的人才档案社会化服务体系,就要注重三个结合。其一是基础服务与需求服务相结合,基础服务包括档案管理、职称评审、出国境政审等,在提供快捷、方便、高效的同时,做好已有的基础业务,同时认真解决新的需求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和范围,实现服务效率最大化。其二是单项服务与全程服务相结合,人才派遣服务有其自身的特性,根据单位和人才个人的需要,结合对人才派遣业务管理和服务不同层次的要求,可提供菜单式的服务项目,既可单项派遣服务,也可全程派遣服务,任其选择,以求实效。其三是人才档案管理全面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不同的档案管理服务,如建立专业技术档案、业绩档案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档案,不断丰富和创新档案管理内容。

四、人才培训服务机构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工作

人的素质与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应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和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人才培训服务机构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对培训工作加强管理。第一,对培训有全面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人才培训服务机构首先要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并结合各单位工作特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保持适当超前性的原则确定培训内容,并对培训方法、教师、参加人员、经费和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第二,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教育培训工作应与个人的考核、提升、晋级、调动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各类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篇8

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流于空谈,校外实训基地形式化

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育环节的重点,多数高职院校都能高度重视,也建立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但对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而言,不能像工科专业那样与企业紧密地联合起来,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没有那个实习基地能接受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有能力接受大量会计实习生,即便是把真实的财务资料展示给实习生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专业性会计公司,也因为业务量的限制,所能接收的实习生也是很少量的。

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成为所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难题,相比之下,校内实训更容易把握一些,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有自己的会计专用机房,配备有财务教学软件,尽管是停留在模拟层面,也多少有点实际意义。实践性教学,成为会计专业要破解的瓶颈,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也许是一条突破之路。

(二)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制约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仍存在实践难的困境,一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地点,主要在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实训流于表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这样学生通过校内有限的实训锻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提高;二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难以大规模落实,这是会计行业的特点决定的,这就使学生的实践培养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实现。三是会计专业很多实践课程存在重复现象,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如财务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和财务管理实训等脱离现实,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校外实习基地也往往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的会计资料向外人展示。较为规范的企业甚至不允许本单位的临时工从事财务工作,更别谈外来的实习生了。而私企之类的单位,会计人员往往都是自家亲戚,对实习生就更是排斥;其次,企业财务人员不愿意教实习生。老会计多年的实践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束缚,往往不愿意轻易教会实习生;最后,即使是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行业也因为受限于业务量规模,往往也只能接受极少数学生去实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缺乏基于企业真实业务支撑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只有切合企业实务的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学理念,虽然目前出版了不少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很多是从理论角度理想化的设计会计业务,考虑的是业务的完备性而不是延续性,甚至很多实训教材没有脱离学术性的背景,也导致会计实践教材存在缺陷。会计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而现有的实训教材往往是以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来核算,难以体现其系统性和延续性,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掌握会计核算的本质。而且很多会计实践教材都停留在工业企业阶段,忽视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忽视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会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向,落后于现实社会,缺乏对服务行业的会计业务的开发。还有很多实训教材虽然来源于某企业实际资料,但后期缺乏加工整理,没有行业代表性;更有部分实训教材完全根据理论虚拟,缺乏真实感,将实训变成会计作业的翻版。

尽管当下高职院校也出版了不少实训教材,但都是拿年底最后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作为训练背景,有悖于会计工作重在业务连续性的行业特点。拿会计类课程最常见的有《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来说,业务训练都是按照六大会计要素、从会计凭证直到会计报告这一流程展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够接地气。事实上,会计法对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资格要求,有至少三年以上工作经历,很多单位招聘会计人员,一般都有工作经验要求,这是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只有经过较为长期的训练,才有可能掌握会计的核心能力,如果缺乏基于工作流程的实训教材,再强调什么案例教学之类的教学方法都是舍本逐末,会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贴近企业经济业务的系统性教材。而现有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更多地有赖于实践性的教材。教材内容不生动,实际业务是不完美的、不够完善的,只有通过企业,真实业务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科学的教材,叫嚷改进教学方法无异于水中捞月。而对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不会分析处理的状况,必须通过反复练习、长期练习,让学生逐渐达到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实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校内实训业务环节,开拓顶岗实习新途径

由于会计专业的行业特殊性,会计资料在任何单位都是保密的,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更谈不上大批量的学生顶岗实习,承认并面对现实,才在此基础上找更好地解决办法。高职教育要求教学计划使各专业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办出特色,校外实习仍依赖于校企深度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自己把握,实训基地的建设,如能加强校内与校外企业合作创新,成效必然明显。

第一,改善以前校内的会计手工实训完善性的教材,采用企业真实的不够完善的业务资料进行练习,并安排有工作经验的会计老师辅导,使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处理企业真实的业务,尽量达到甚至超越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效果。将编写的这本《建账技术》作为顶岗实习教材,供会计专业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使用。因为这本教材本身来自于企业实际,又是校企合作编写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学生盲目地找顶岗实习单位要现实得多,也有效的多,是解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难的自救途径。同时,建议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将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在顶岗实习的最后,以一套台账作为毕业设计,也是建账技术课程的显性评价结果反映。这样也保证了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实习的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第二,要紧密联系行业或企业,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聘请企业精英担任兼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师,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以实际业务为主组织实训。多组织学生和企业财务人员的沟通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能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业务,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能够不断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要结合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加强对外培训力度,并通过培训多方面认识和了解各行业财务工作现状,为学校教学提供辅助和借鉴。

第三,成立记账公司,给学生开发实践机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在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体现在记账业务和会计培训业务,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师资优势,成立记账公司,在培训会计技能的基础上,提供真实业务的学习机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发和进行研究会计领域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作为企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二)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是开发会计专业新教材的起点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起点,也是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从开发教材为突破口,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合作开发基于工作流程的新教材,从根本上摆脱压缩型本科教育框架。本项目主持人带领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所开发成功的新教材《建账技术》,就是基于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完成的。以企业实际业务为背景,合理选择知识点,营造学习任务,不强调理论的完整,而是够用就行,从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出发,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会计分录,进而掌握会计核算的精髓。

《建账技术》这样的实训教材结构安排,其实是校企合作的最终体现,是会计岗位实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材能够支持翻转课堂的实现,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更多的就是引导,通过穿插案例讲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技能合二为一的高职教育目标。

(三)高职会计实训教材开发新方向

会计实训新教材要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符合会计工作的基本行业特点:一是业务的连续性。从表面上看,财务工作月月重复,但实际上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况,只有多年的积累,才能对财务有全面的把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财务人员都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原因。二是实际业务的知识含量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在会计业务的训练中逐渐养成认真、细心的优秀品质。建账技术新教材的开发,可以加速学生对会计实际业务的了解,掌握实际业务的会计核算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此目的出发,高职会计实训新教材应具有三个创新点:

第一,以全年业务为背景,而不是仅仅以某个月的业务为训练资料,强调业务的延续性而不是完备性,并且每个任务都要求出具财务报表作为核算结果的反映。

第二,由简而繁,将全年整体业务合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由简而繁,从新成立企业到成熟运营企业,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企业核算特点,还可以前后联系整体掌握,整体了解企业全年业务流程。

篇9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1日

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民工、培训机构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因此,国家从宏观的政策层面颁布了许多有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农民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培训意愿和需求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处于中观层面的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的民办培训机构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培训机构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培训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

通过笔者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文献调研,重庆市、西安市等多个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工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重庆市调查结果,认为培训课程量充足的占到整体分布的一半,而在数量充足的前提下,认为培训课程效果较好的占14.2%,认为效果不够好的占36.4%,培训课程与自我需求不衔接的占15%。在西安市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中,很满意的有9.1%,比较满意有40.6%,认为一般的有20.6%,不满意的有29.7%。这些事实的背后,政府、企业、培训机构还是农民工本身都有其自身的责任。但是针对这些困惑,我们更应当从培训机构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培训机构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与行业标准。当前培训机构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许多培训机构只注重招生数量,而忽视培训质量;有的教学达不到学时要求,偷工减料,不能保证农民工的学习时间;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不重视长远发展,“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有些培训机构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又没有正规教师,更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培训教师没有明确、具体的从业资格标准,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审批范围界限不清,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不一致等,导致许多培训机构有机可乘,对自身要求不高。

(二)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比上年增加274万人。目前,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可见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同时,十分缺乏既有丰富培训经验、了解培训需求,又具专业度高、研发能力强的教师。许多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临时聘请,一般不具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开发、教育管理学等职业教育知识基础,管理人员更是专业性不强,甚至没有专业,主要承担招生、教学组织、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缺乏对市场运作和商业策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当前培训机构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培训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不符合农民工职业需求和特点。在培训实践中,培训内容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层次低,内容单一。当前,许多培训机构往往把就业当成是农民工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的是一种应急性的培训政策。教学内容简单,属于入门或初级层次,很少体现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而且只关注某个职业的专业知识,忽视能够长远影响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一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知识的传授;二是培训内容缺乏职业针对性。多数职业培训机构没有开发出专门适用于农民工培训的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传授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照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来编排。导致所教知识与现实中的职业工作很少能建立起联系,培训内容与就业脱节。

此外,职业教育培训中以传统的讲授、演示和模仿等方法为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比较单调(如黑板加粉笔)。许多培训机构只注重理论传授而轻视实践学习和动手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中所倡导的教师应是“学习顾问”的意识和能力无从体现,农民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的策略

(一)树立整体化培训理念。这种整体化表现为一要全面满足农民工相关利益者的多方需求。即职业培训机构必须满足农民工个人、企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费用等方面不断变化的需求;二要满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而不是简单一次性的课程,与农民工建立长期的学习伙伴关系;三要满足农民工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活动能力的发展,不但包括专业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还包括专业以外的如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学习。因此,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发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以达到对职业的成熟认知和实践是当前培训机构的主要目标。

(二)快速响应市场和满足农民工的要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培训机构必须基于一定的战略高度,快速预测和响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市场的组成部分,在运营的过程中,要树立市场化的理念,明确自身成败的关键在于提供的培训服务能否适销对路。这就需要培训机构既要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要深谙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因为就农民工这个群体而言,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认知特点、培训意愿、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们提供符合各自要求的培训内容并加以有效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非常重要的策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培训机构的关键资源。培训机构既要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又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新时期的培训教师应是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知识化的教师,他们应能在灵活多变的工作环境中独立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化的培训师,能够始终保持自己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获取、保持和发展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不能忽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代表了培训机构的形象。因此,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培训的性质和特点从事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增强服务意识,不能因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高而采取轻视的态度,要做到以人为本。

(四)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灵活的技术解决方案。培训机构要想提高农民工的培训质量,必须借助教育思想、组织管理和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为不同智力条件、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农民工提供适宜的教育培训。教学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农民工为中心,培训机构要能充分理解农民工,让农民工能有机会参与设计学习过程,同时采取正面课堂教学、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工学整合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农民工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欲望,最终实现自我管理式学习,取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五)调整职业教育内容,开发适合农民工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课程和教材作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载体,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打破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培训机构的共识。因此,开发出适合农民工特点,能够体现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和教材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就需要培训机构在内部和外部开展广泛的协作,将不同职业和技术领域、各种层次的劳动力市场调查、工作分析、职业标准分析、课程模式、教材开发、媒体制作等加以结合,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充分发挥课程和教材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提升农民工培训质量是当前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民办培训机构要想在农民工培训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在体制创新和组织人员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21-02收稿日期:2016-02-01

2001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这就意味着国家正式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

2013年6月,鞍山市开始实行《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该办法对于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7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了《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作出了明确规定。

然而,鞍山市目前的早教教师中多数教师不具备幼儿教育经验及幼教基础知识,即便原来是幼儿园教师,也缺乏对0―3岁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0―3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还有的早教人员经过十几天的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这种短期培训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后续培训几乎为零。因此,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从业教师在0―3岁婴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实践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调查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提升早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一、概念界定

本文中,将亲子早期教育活动界定为在早教机构中,面向 0 岁至 6 岁婴幼儿和家长等,以发展婴幼儿认知、体能、情感、社会性等为目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教师带领婴幼儿和家长,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与过程。早教师资指的是在早教机构中,以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为目标,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

由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多方参与的活动,教师担负着“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双重任务。亲子教育的对象和所承载的任务决定了其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和托儿所教育,对师资也有特别的要求。首先,早教教师是亲子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家长和婴幼儿的指导者,同时早教教师还是咨询者,需要解答家长提出的关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无法通过一次活动预设出来,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方可应对家长的教养难题。

二、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

本文结合《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的《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两个文件,提出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如下:

1专业知识与技能

掌握关于婴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掌握不同年龄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能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掌握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婴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能力。

2综合素质

教学人员应对早期教育服务具有正确理解与认识,认同早期教育服务教学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

三、鞍山市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

1政府部门对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引领不够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办学,各机构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甚至为了保护所谓的知识产权,禁止同行相互观摩,更谈不上共同研讨教学。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局或区教委,并没有像幼儿园的管理那样,开展业务指导和活动评比,对于各个早教机构的引领很少。教育部门没有开展早教机构教师的观摩和评比活动,对于早教师资的业务指导任务更多由早教机构的总部承担。比如红黄蓝亲子园、金宝国际亲子园等,这些早教机构的教师接受的是全国总部的业务指导。

2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形式以园本培训为主

早教机构的培训以园本培训为主,大多数采用师徒传帮带这一传统师资培训形式。针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对婴幼儿和家长指导能力较差的现状,机构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配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年轻教师由听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助课,由一个环节的助课过渡到整个活动的助课,进而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课程的能手。

3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内容单一

通过与早教机构的任课教师访谈得知,他们的职后培训内容大多数是亲子活动课程的培训,偏重技能,淡化理论。大部分早教机构对新教师的培训内容是该机构亲子活动的环节与培训流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学主任进行培训,将活动环节肢解,每位新教师学习之后进行活动展示,采用磨课的方式进行考核。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到两周。培训之后,新教师对于如何组织亲子活动有了大致了解,并能够尝试采用配课方式接触家长和幼儿。

另外,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很大,有位教师吐槽:最担心家长在活动中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认为自己缺乏观察力,看不出婴幼儿行为的特点,且分析不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家长面对婴幼儿家庭教养困惑,向自己直接求助时,很难做出正确的指导。即使有时能够看出幼儿的行为问题,但是如何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问题聚焦,用哪些理论能够解释这种行为,自己却分析不出原因。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的《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早教机构教师应具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能力,而很多早教机构的培训中却未涉及该项内容。

4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涨

新教师在经过培训与配课之后,在刚刚能够独立承担亲子活动课程的一段时间内,工作热情高涨,在面对家长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无法应对时,再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然而,由于亲子课程的流程一成不变,在入职一年之后,很多教师组织亲子活动轻车熟路,对于应对家长的问题也有了经验,工作热情减弱,再培训的需求不再强烈。在调查中,偶遇某亲子园园内全脑培训,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一共8人,由于个人原因请假3人,另外5人中,有2人坚持完上午的培训,下午找了理由退出培训,仅剩3人,在下午的培训中明显心不在焉,不时拿出手机看时间。由此可见,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涨。

四、鞍山市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建议

1发挥政府部门的教育引领作用

早教机构应经过工商部门的审批后,接受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各机构的办学历史渊源、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办学经验也不同,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应由地方教育局或区教委牵头,定期组织各早教机构之间互相评鉴、互相沟通和交流办学经验,观摩骨干教师的优质活动。以观摩与评比带动全市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也不失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有效形式。

2拓展培训形式

目前,早教机构的培训大多限于园本培训,应拓展培训形式。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可以聘请医院的儿科医生、高校的学前教育专家等到机构进行专项培训,虽然培训地点仍在园内,但讲座人员却不限于园内的教职员工,从某种程度上吸取了外部新鲜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另外,可以将教师送到其他教育机构,比如高校课堂、可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早教机构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增添新的内容。

3丰富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

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综合素质两部分。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内容也应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应,不应仅限于亲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一项内容。

早教机构可以将入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分层分步进行。首先,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婴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入手,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让新入职的教师对早期教育服务具有正确理解与认识,认同早期教育服务教学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其次,学习有关不同年龄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等内容,使教师具备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与家长有效沟通、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工作能力。最后,宣传有关安全应急处理知识,以及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婴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4将培训后的教学能力提升与薪水待遇相关联

新教师成为能手之后,一旦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便容易产生松懈心理。在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前提下,即使再培训,教师的薪水待遇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接受再培训的热情。因此,早教机构可以根据培训后教学效果及可承担的工作量来计算薪水,这样教师参与再培训的热情会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全国教育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关于对《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2014.

王颖蕙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