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7 11: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故事

篇1

日前,由共青团浙江省委主办,平湖团市委、平湖市农经局、平湖市青年联合会承办的“一起改变世界”创业故事分享会在浙江省平湖市举行。来自各地的农村青年创业者们现场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其中就有平湖市新仓镇无花果专业合作社社长胡剑平。

胡剑平的无花果基地位于新仓镇友联村,占地面积7.1公顷,园内有15个国内外优质无花果品种,每年可收获100吨,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年利润在60万元左右。创业5年来,胡剑平获奖无数,甚至应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过农村致富带头人会议。可在这背后,曾经的胡剑平是一个毫不起眼甚至是有些自卑的“80后”农民。“初中毕业后,我就参加工作,当过汽车修理工,开过汽车。”胡剑平说,当时恰巧碰到村里招村委会主任助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考上了村干部,而且他边工作边学习,一路从中专学到了现在的本科在读。

谈到为什么会选择种无花果,胡剑平说,他所在的大进村是个传统的蔬菜村,村民们种菜辛苦,且经济效益不高。2007年他进入村班子后,就引进新品种,带领大家致富。“我们参考过乍浦的九龙大枣、广陈的火龙果,但考虑到时间、地域因素,最终选择了成本低、易存活的无花果。”胡剑平说。说干就干,胡剑平利用工作之余打理无花果园,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无花果成熟了,可没来得及感受丰收的喜悦,他就遇上了销售难题。“我们引进的是新品种,个头大,颜色深,水果店不要,我索性就凌晨2点多到菜市场摆摊,可依旧卖不掉。”那段时间,胡剑平感觉这样卖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后来通过团市委,我了解到很多创业经验,我决定先把包装、品牌做好。”胡剑平说。不久,胡剑平给自家的无花果注册了“芦川”商标,还设计了包装盒。同时,他还用红糖、芦笋和水按1∶3∶10的比例混合,密闭发酵,做出一种新型生态肥料――酵素。用酵素浇灌的无花果色泽亮丽、果实饱满。终于他的无花果被人们接受了,销量也翻了好几番。后来,经团市委介绍,胡剑平还参加了嘉兴的农超对接会,成功对接了好几家客户,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了。初尝甜头后,胡建平继续扩大规模,一门心思搞无花果种植,未来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网上销售渠道。

如今创业成功的胡剑平说,今年打算联合政府开展扶贫项目,为更多贫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开设爱心售卖车,为农户们拓展销售渠道尽一份力。

篇2

佘亚云出生于山西省娄烦县米峪镇石河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006年9月,19岁的佘亚云考入南京财经大学,新鲜、新奇、憧憬、梦想包裹着她。那天晚上,她们宿舍的卧谈会十分热闹,与佘亚云临铺的王觅是南京本地人。她说她以前整天穿着校服,郁闷极了,现在到了大学,一定要一天换一套衣服。王觅问佘亚云:“你们那儿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吗?”佘亚云顿时语塞,因为来自农村的她压根儿就不知道穿校服是啥感觉。

放寒假前,王觅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衣服,交给佘亚云,说:“这是我小时候的衣服,几乎都是崭新的,送给你带回去给你表妹穿。”在这些衣服中,佘亚云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小学校服。佘亚云带回去的这套旧校服让表妹喜欢得不得了。看着表妹穿上校服一脸的兴奋,一道灵光在佘亚云脑海里闪过:既然农村的学生买不起昂贵的校服,而城市里的学生却平均每人至少会产生三四套闲置校服,自己何不去城里收购他们的校服,再低价转卖给农村学生呢。

当天,佘亚云就给王觅打电话,将转卖校服的想法告诉了她。王觅把曾经就读过的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张成芬校长的电话给了佘亚云,让她跟张校长联系。当佘亚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校服接力”的想法和张校长交谈之后,没想到张校长却是十分赞同和支持:“这不仅使校服‘二次’利用,养成孩子们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还能为农村孩子奉献一份爱心呢!”

佘亚云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村小学的武菊梅校长家。武校长听完佘压云的想法后,说道:“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那些穿过的校服是不是卫生呢?还有,校服上印的校名不是我们学校的校名啊。”佘亚云拍起了胸脯说:“收购回来的校服我一定会送去进行卫生消毒的,至于校服上的字,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肯定能把校名更改过来的。”

为了解决校服上的字,佘亚云回南京到处打听。她得知位于丹风街上的华茂服装厂是南京市中小学校服最大的供应商,于是拿着学生证找到了厂长姜琛。姜琛告诉她:“去掉衣服上的字,首先要看衣服的面料和字体是用什么方式做上去的。如果是用线缝上去的,只需要用针把线挑掉就可以;如果是橡胶质料的,可以用汽油搓洗;如果是棉、麻面料的,可以用3%的盐水浸洗,也可以用生姜水或冬瓜水搓洗,还可以用5%醋酸溶液和5%的氨水擦洗……”未了,姜琛还告诉佘亚云,南京市部分服装厂有处理衣服上字体的业务,如果量大的话可以与他们联系。

掌握了去掉衣服上字体的方法,佘亚云的校服接力就正式“开张”啦!

爱心传递有了新含义

2007年4月底,佘亚云根据武校长列出的身高规格。以30元一套的价格从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购买了50套旧校服。佘亚云将这50套校服送到服装厂去掉了“鼓楼一小”之后,刻上了“石河村小学”,然后再以每套50元的价格转卖给石河村小学。

除去每套校服的去字、刻字、消毒、缝补和运输的10元钱费用外,佘亚云净赚500元。这可是自己两个月的家教费啊。更让她高兴的还是武校长打电话来说,有的学生穿上校服就不想脱下来了。

自从石河村小学的学生穿上佘亚云从城里买回来的廉价校服之后,邻村其他小学几乎闻风而动,纷纷把电话打给了佘亚云。很快,佘亚云就从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市第12中学初中部等6所中小学校购买了3300套旧校服接力到家乡的石河小学、米峪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

就在佘亚云为校服接力忙得不亦乐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2008年3月的一天,佘亚云接到了长冲中学吴校长的电话,吴校长曾在2007年11月从佘亚云手中购买过400套校服,吴校长在电话里说许多家长反映校服上刻有校名的那块布料破损严重……佘压云傻了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那块布料做了去字处理和刻字加工,所以比别的地方的布料薄,容易破损。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服装厂建议不去字。可不去字岂不是让校服上挂着别的学校校名吗?

苦苦思考了几天,佘亚云突然想到一个方法――不去字,然后在校服上的原学校名称和新学校名称中间加上“手拉手”不就可以了吗?这样,不仅不用担心去字影响面料,说不定还真能让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手拉手”呢。

佘亚云马上打电话给吴校长,道完歉后她让吴校长把学校的资料和学生们的生活照片寄给她。虽然不知道她葫芦里卖什么药,吴校长还是把佘亚云需要的资料寄给她了。

佘亚云收到资料后,来到曾给长冲中学提供过校服的南京市第15中学。看到长冲中学土砖建的教室、木架床的宿舍以及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神,南京市第15中学的老师们眼眶湿润了。很快,佘亚云在该校募捐了200套免费校服和以20元一套的低廉价格收购的100套校服。这些校服在经过消毒处理和缝补之后,在原有的“南京市第15中学”之后刻上了“与长冲中学手拉手”字样寄往了长冲中学,同时与校服一起寄去的还有200名无偿捐赠校服的学生联名写的“致长冲中学200名同学的一封信。”

2008年6月底的一天,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六年级举行毕业典礼,典礼上的一项仪式就是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小学的校服卖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然而,当天500名毕业生带校服来的却只有100多名。一位家长对佘亚云说:“我们不收你的钱吧,不划算,收你的钱吧,又才20元,反而玷污了这份爱心!”这位家长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其他家长的附和。顿时,佘亚云羞得无地自容。许久,她才勇敢地站起来,说道:“20元钱是对你们当初买昂贵校服的一点经济补助,也是对孩子们献爱心的一点感谢,并不是在玷污爱心。其实比20元更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们传递爱心,懂得‘二次利用’,使孩子们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环保做贡献。”佘亚云的一番话引起了全场家长的掌声。刚刚还反对卖校服的家长也马上说:“下午我就让孩子把校服送来。”

不过家长的话却让佘亚云开始反思,她决定,今后按成本价转让校服。同时,佘亚云特意去制作了一批“爱心小志士”和“节约小卫士”的徽章。爱心小志士徽章送给那些卖校服的学生,而节约小卫士则送给买校服的学生。

从校服接力到课本接力

就在老家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后,佘亚云又寻思开了:全国还有那么多贫困学生没有校服穿,自己应该将校服接力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快,佘亚云的帖子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校园网上引起了轰动,同学们纷纷跟帖,许多来自江苏农村的同学都主动前来找她。在大家的帮助下,佘亚云的校服接力正式在江苏省展开。

随后,佘亚云又发现,很多城里学生因为升级而闲置了很多课本和学习参考书。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都交不起昂贵的书费,更别谈买参考书了。

2009年10月中旬,佘亚云在南京的一些学校花钱淘来几十套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参考书,然后寄回了家,让爸爸在学校门口摆个摊子卖。

没想到二手学习参考书果然很受欢迎――县城书店里二三十元钱一本的书,在爸爸这里只要三五元钱。一个星期下来,购进的那批书差不多全卖完了!然而,佘压云并不满足现状,她想:南京的教材在江苏其他地方说不定可以用。于是,佘亚云又开始进行课本接力。

如今,通过校服接力和课本接力,佘亚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又为爱心传递、资源再利用开辟了道路。这个善于抓住机会的女孩目前正一边准备着毕业论文一边开始策划开一家“爱心公司”……

篇3

花了10年不到的时间,丁志忠已经将安踏所在小镇周边的数千家竞争对手抛到了身后。“安踏做大了,丁志忠现在也不好见到了。”一位1983年就开始做运动服装的石狮商人说。他的“豪健”牌运动服装每年的销售额大约是1个亿。

丁志忠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鞋王,但他却并没有成为当地鞋业协会的会长。“他骨子里有一种霸气,不好打交道。”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说。他也从不愿意迁就别人,据当地人说,如果是一件自己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晋江另一位鞋业老板——特步创始人丁水波会选择去做,而丁志忠则会干脆地予以拒绝。

也许正因为此,在2006年泉州市(晋江隶属泉州市)评选鞋业协会会长时,作为晋江鞋业老大的丁志忠本来是会长的不二人选,但招来反对声一片,最终坐上这个位子的是丁水波。

“丁志忠从个性上来讲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只有少数要好的朋友可以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哪怕是他公司的总监,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一位在丁志忠身边工作多年的人士说。这位“不好打交道”的商人,却为什么能超越三千多家晋江鞋企,成为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的财富明星呢?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17岁的丁志忠提出要到北京发展,家里人都不理解。父亲让他说出理由来。丁志忠就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拿了钱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买到,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把晋江的商品拿出去销售?

丁父的鞋厂那时候也是刚办起来,经济并不宽裕,但却被儿子说服,掏出了1万多块钱,让丁志忠买了600双晋江鞋到北京去卖。

为了把晋江的货摆进北京西单商场的柜台,丁志忠天天去找商场的人,一开始别人就说不同意,还对他说:“你才多大啊,就跑出来做生意?”丁志忠硬着头皮说自己有20岁了,人家都不相信。他也不管别人的脸色,特别真诚地介绍起晋江产品的优势来,连续去了一个多月,商场的人终于答应去晋江看看。丁志忠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先回晋江准备。最后,在北京所有的大商场,丁志忠都为晋江的鞋厂争取到了专门的柜台。

但1991年,丁志忠却又重新回到了晋江。原来,晋江鞋在北京的低价销售深深刺激了丁志忠。当时,市场上比较有名的“青岛双星”、上海火炬牌等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晋江生产,说明晋江货质量没有问题。

篇4

京城闯茶道

俞学文,1974年出生于浙江武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他高中还未毕业时,因父母离异后各自成家,他只好带着两个妹妹自立门户。在这种尴尬和艰难的家庭氛围下,俞学文没有自暴自弃,他发誓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来,活得更有尊严。

高中毕业后,俞学文到信用社贷款搞起了喂猪、养鱼、养鸭等养殖业,还种水果、种茶叶,农闲时,他还捣腾一些小买卖。靠自身的辛勤劳动,俞学文富起来了。21岁时,他盖起了一栋三层的楼房,还是全镇第一个骑上摩托车的人。在当地的十里八乡,俞学文成了一个大能人。

不料,接下来俞学文却败“走麦城”了。开始是因为养猪的饲料价格直线上涨,而猪价却下跌,使他在养猪这一项上亏了不少钱。后来,养鱼又因发大水把鱼全给冲走了,这让俞学文又亏损了一大笔。在连续遭受打击之后,俞学文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信息不灵,交通不发达的偏僻小山村里,要想重新振作创造出更多财富实在太难了。

俞学文在家苦苦思索着接下来自己该干点什么才能闯出一条创业的路子。当他端起茶杯准备泡杯茶喝时,突然想到了茶叶。武义满山都是茶树,可是由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茶叶都销售不出去,全都烂在山里。自己何不把家乡的茶叶弄到北京去卖呢,说不准这就是一条创业的最佳途径。虽然俞学文没有去过北京,但他以前听做茶叶生意的父亲说过,在北京有一条街叫马连道,是茶叶一条街,全都是卖茶叶的。于是,俞学文打定了主意去北京卖茶叶。

1996年5月,俞学文带着仅有的2000元钱来到了北京卖茶叶。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梭,叫卖茶叶。虽然他观察到北京市民对茶叶的需求量很大,可是自己天天到处叫卖,半年多下来仅仅是解决自己的温饱。俞学文想,开家茶叶店生意可能会好一些的。在北京卖了一段时间茶叶后挣了一点钱,俞学文便在马连道开了一间不足30平米的茶叶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茶叶店的生意竟然也不太好,那些买茶叶的人只认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见自己的店子门可罗雀,而人家那些老字号却是顾客盈门,俞学文很郁闷。他要前去看个究竟,到底人家是如何做生意的。

俞学文骑着自行车转悠了北京所有的老字号茶叶店,他每个店子都蹲看了半天没有看出个什么所以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家卖的就是个名气,自己的店子名不见经传,自然不会受到客人的青睐。不过,他在所有的老字店里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发现不管是多么有名的老字号,卖茶叶时都是用普通的白纸一包,再用绳子一捆了事。这既不美观漂亮,又有损茶叶的香味。他知道,现在南方卖茶叶都很讲究包装了,卖茶叶用铁筒、竹筒包装,既美观大方又能存储茶叶。如果自己搞一批包装茶叶的铁筒来,那么生意肯定会好起来的。

俞学文想到此后,便跑回老家把鱼塘给卖了,然后从杭州进购了一批茶叶筒运到了北京。没料到就是这批茶叶筒改变了俞学文的命运。俞学文在店门口贴了个小小广告,买茶叶送茶叶筒。这招还真灵,生意一下子格外兴隆,最多的时候一天竟然能够卖到数千筒茶叶。俞学文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极难得的商机。他马上派人赴杭州再度采购茶叶筒。茶叶筒的生意是出奇的好,有时茶筒刚刚拉来还未及进库就在外面被客户抢购一空。这一年下来,光茶叶筒就给俞学文带来了近百万的利润。

“更香”茶叶飘京城

“俞记茶叶”质量其实并不差,只是由于没有名气而无人问津。现在凭着漂亮的茶叶筒,让俞记茶叶走向了北京的广大消费者。茶叶生意做开了,俞学文便积累了充实的资本。这时他也开始琢磨着要开创自己的品牌了,不然就只能是做一辈子的茶叶贩子了。

正当俞学文考虑如何创立自己品牌的时候,1997年,北京市茶叶市场流行茉莉花茶,因茉莉花茶清香、口感好、价格又非常实惠,消费者对茉莉花茶追捧有加,市面上茉莉花茶的销售占整个茶叶销售97%以上。不过,当时北京市面上品质较好的茉莉花茶不多,都是些泡一两次后就没有了什么香味的普通茉莉花茶。俞学文想,如果我做出品质最好的茉莉花茶出来,那么一定会受到市场的热捧。俞学文决定把茉莉花茶作为自己创立品牌的突破口。

俞学文把卖茶筒赚到的近百万元全都掏出来,再加上向朋友借了100万,开始了创立品牌的路子。当时市场上的茉莉花茶基本上都是茶厂在制作时只窨香了两三遍而已,成本虽然较低,品质却并不高。俞学文觉得自己要做顶级的茉莉花茶,至少在加工时要窨香六、七遍,确保茶叶在泡过四次之后仍然清香扑鼻。在广西俞学文的茶叶加工厂里,当加工师傅把茶叶窨香了五遍之后,他仍然坚持还要窨香一遍,让师傅们都觉得太浪费了。别人加工一批茶叶最多只用50斤茉莉花,而俞学文却用了200斤茉莉花。生产成本确实是比较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俞学文大大受益。他的茉莉花茶因品质好,口感好,清香无比,而让消费者大肆追捧。仅仅是半年的时间,俞学文加工的20多吨优质茉莉花茶销售一空,一下子就创造了几百万元的利润。在俞学文看来,茶叶没有最香,只有更香,因此他把自己的茶叶品牌命名为“更香”。第二年,他创立了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有机茶摘取茶王桂冠

茉莉花茶一炮打响之后,俞学文信心更足了。他深知只要紧跟市场脚步,就能抢先一步赢得商机。1998年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有机茶,且是以绿色无公害食品面貌出现的。俞学文马上就去向专家请教。他搞清楚了,有机茶是一种比一般茶叶更加清香、甘醇,颜色更加清亮、翠绿的绿色食品。它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等,从加工、运输到销售均有严格的规定,确实是杜绝污染的纯天然茶。俞学文隐约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会迅速提高。

篇5

有很多已经成为老板的人,他们既不是大学毕业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但他们有作为一个老板的素质 -- 眼光长远、头脑清晰、有胆有谋。可能和许多大企业的创始人相比,他们显得无名无功,可是,作为千千万万创业者中的一员,他们的故事更加现实更加贴近你我的生活。

我叫秦文军,是河南商丘一个个体从业者。下面的这4个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事例对我来说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埋头苦干的快餐店小老板

杨浩的店面就在我的对面,他只有初中文化,说起话来幽默风趣。你可别小瞧这位白白净净、脸庞清纯得还象一个孩子的大男孩,短短几年他已是拥有两家婚纱店、一家光碟租赁部和一家小快餐店的老板。

杨浩的家在河南信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8年前,杨浩刚刚初中毕业,由于家境困难,他只身到河南商丘一位亲戚开的小快餐店打工。由于他吃苦耐劳、手脚勤快,而且聪明伶俐,很快就被亲戚安排到厨房学习炒菜,不久就成了快餐店的大厨。有了一门手艺和稳定的收入,杨浩渐渐在城里立下了足。杨浩和别的打工仔不同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他省吃俭用,并留心学习小快餐店的管理方法。积累一定的资金后,他开始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即开一家小餐馆,自己做老板。不久,一家仅有四张桌子的“小小”快餐店诞生了。

“小小”快餐店算上老板杨浩就两个人,杨浩既当老板,又当厨师,另一位女孩是服务员兼收银员。开业半年,小店被杨浩经营得红红火火。短短两年时间杨浩便净赚3万余元,这笔钱对于杨浩贫寒的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杨浩并未就此打住。经过考察,他花了1万元接手了一家距快餐店不远的经营不善的光碟租赁部,白天雇一个小妹看店,晚上交由姐姐去打理。由于他采取了会员制等灵活多样的租赁形式,并不断购进新碟,生意日渐红火。到了1998年,杨浩手里的资产增加到6万多元。这时他又看准新的商机,在商丘开了家“靓丽”婚纱店。把家乡的父母接来一起照料快餐店和光碟部,自己则专心致志料理婚纱店。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靓丽婚纱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时他又果断抓住时机,在河南睢县开了家连锁店。

“学商不易,功从苦来。”杨浩就是靠这种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8年的功夫,从一位一文不名的伙计成为资产几十万元的四家店铺老板。即便如此,你在他身上仍看不到那种功成名就的成功感,杨浩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父母和姐姐住在两间租赁的民房里,他则和妻子住在店里。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将生意做得更好更大,并致力于此。

一波三折的服装店老板

几年前,在我开食品店的时候,与食品店相邻的是一家名叫“青青”的服装店。店主是一位能说会道、做起事来风风火火、长相标致的年轻小伙子,名叫赵文。赵文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商学院,家境较富裕。他的父亲为了不让儿子闲着无聊,同时也让他学点本事,就投资了4万元钱,开了这家青青服装店,让他全权料理。

刚开业时赵文兴致很高,干劲很大,雇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当营业员,实实在在地当上了小老板。没几个月赵文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见了我总是满肚子苦水,他辛辛苦苦跑武汉、下广州去进货,自认为很不错的服装,买回来后愣是不畅销,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赚钱。后来他见别人什么货畅销他也进什么货,紧跟在市场后面。结果更糟,别人已赚足了钱,他的货却压在那儿等买主。由于到外地进货陷阱也较多,因而吃亏上当对于做事难得认真的赵文也是常事。

忽然有一天,赵文跑到我的店里告诉我他不开服装店了。问他为什么?他苦笑着说,开了一年服装店,除去各项费用还亏了近一万元。更重要的是他在店里坐不住,他雇的那位营业员趁他不在的时候服装价格卖得很高,记帐时则将价格记得很低。他也曾经怀疑过那个营业员,但一直没有证据。直到有一次一位顾客来调换服装他才得以确认。想到平时待她那么好,而她竟然还做出这种事情,他忍不住大怒,狠狠打了那个营业员一记耳光。此后,他便将店面转让了。

不久,赵文应聘到河南某大型企业做推销员。能说会道、科班出身的他跑南闯北,产品销售业务做得红红火火。再见到赵文时他一脸的得意,他高兴地对我说:“跑销售虽然也很累,很苦,但我很乐意干,同时这对我这个学营销学的大学生来说也算是学有所用。经过两年的努力,赵文已是该厂销售部的副经理,两年来较好的产品销售业绩,使他个人收入超过10万元。

“善小而为”的理发店老板

年轻人创业,志向要高,起点要实。在自身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必须从小事做起,稳扎稳打,积累成功所必须的力量,逐步发展。

我的朋友张强前年从部队转业,因工作安置不如意,一直没有上班。去年春天,好友赵军的酒店开业,我和张强前去祝贺。开业典礼结束后,大家在酒桌上有说有笑,唯独张强沉默寡言,性情与往日截然不同。我问他何故,竟连连叹气。饭后我单独和他交谈,他才道出心中的苦闷,“转业近一年了,也未能上班,想做生意一没有项目,二没有本钱。赵军经过几年商海摸爬滚打开了这家馆子也算有了自己的事业,其他几位朋友或者上班,或是下海也都混得像模像样。唯有我,吃喝穿用还是由父母供着,想来真丢脸。”

回去后,张强的话时时索绕在我的心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的朋友向我诉苦,该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师生理发要到离校较远的一家理发店,这对学校实行师生集中管理很不方便,他为这事很头疼。我忽然想起赵军在部队时曾做过理发员,就建议他不如开家小理发店,并对该校师生实行上门服务。他面带难色,不置可否,认为干这个是上不了台面的小生意,很失面子。最后在我的耐心说服下,他答应干干再说。

张强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包揽了朋友学校里师生的理发业务,后来又联系了几家私立学校和一家企业,全面实行上门服务,并以比一般理发店优惠1/3的价钱赢得了大量顾客,短短一年时间便积累了1万多元。今年他又雇了两个帮手,并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厅。现在见到他,总见他一脸的灿烂。

越挫越勇的加没站老板

周波是我初中的同学,热衷于经商。1993年毕业后,便与一位朋友合伙开了家服装店。由于缺少经验,组织货源时,相同的布料、款式,别人的进价总是比他的低;加之又不善于公关,各种名目的收费、摊派他总是比别人多;而且销售经验又不如他人,没多久服装店就关门大吉了。一年后,他独自开了一家副食品店,但仍以失败告终。

两次失败的经商,使他热情顿减。但他并没有消沉,只是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开店的时机不成熟。

1995年,周波孤身一人到广州“淘金”,在一家蛇餐馆打工。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经商失败的教训,边打工边认真学习餐馆的经营管理经验。每天坚持写日记,把白天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老板的经营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详细记录下来,慢慢领会经营管理的真谛。一年多后,周波筹集了3万多元钱,自己开了家蛇餐馆。本以为有了管理知识,各项业务都比较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谁料刚开张不久,国家下发了有关文件,禁止捕杀野生蛇类,周波的蛇餐馆货源骤减。祸不单行,蛇餐馆又属城市规划的拆迁项目,不久就要拆除。这次周波不仅分文未赚,而且把多年的积蓄贴得一干二净,此外还欠了一万多元的债。为此,他痛苦了好一阵子。

1997年夏天,周波回到家乡,到一家电脑加油机公司上班。最初他和老工人一起负责检测机器,后来公司售后服务部人手不够,周波经过培训又到售后服务部工作。公司的电脑加油机销向全国,周波又开始天南地北地去做售后服务。出于个人兴趣,他每到一地就仔细向加油站老板询问经营情况,这些加油站的老板都很热情地回答他的问题,有的还说得非常详细。

篇6

浙江省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是靠3头奶牛起家的,其经营理念就是——“实实在在做人,兢兢业业干事”。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保证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牛奶,产品质量一直都被李子园视为生命。 2003年浙江境内一消费者发现了一瓶牛奶封口处有一根头发,接到投诉后,李子园迅速作出反应,花了1800元钱回收了这瓶价值只有1元的牛奶,并倒掉了40吨—50吨有质量问题的牛奶。

李子园的董事长李国平说:“目前我国共有大小乳品加工企业1500多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就有12家,500万元以上的多达350家,而中国消费群体的巨大,以及人均消费量的巨大上升空间,让更多人对这一行业充满了想象,然而,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诚信的企业肯定会最先被淘汰。

众人皆热惟我独冷

几年前,四川省射洪县化肥厂厂长陈平从化工部开完会回来后作出的一项决策,让全体员工都大惑不解:他决定立即把厂里生产的化肥降价向各地推销出去,越快越好。要知道,当时全中国的化肥行情疯了一样看涨,尤其是小氮肥行业,势头热得令人眼红。陈平可不这么想,他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其他厂家还在热火朝天大生产、特生产的时候,陈平的销售队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降价将厂里积压的2000多吨化肥全部售完。

不久,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小氮肥厂产品滞销,严重亏损,纷纷下马。而陈平的这一招,却使他的厂盈利10多万元。厂里的工人在暗自庆幸的同时,又担心他们的厂是不是要关门大吉或转产其他产品了。陈平却不动声色,他照样让工人检修设备,训练生产技能。果然,半年之后市场又开始反弹复苏,他们一下子又冲到了同行的前面,产量和产值都翻了一番。

永远超前一步的年轻人

有个年轻人,在别人热衷于做某种生意的时候,他偏偏选做其他的生意,结果赚的钱比谁都多。当村里的人开山卖石头的时候,这个年轻人却专挑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城里那些搞园艺或养鸟的商人。3年后,他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水泥楼房。

后来,此地不准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里成了一片梨园。正当当地人因种鸭梨、雪梨带来滚滚财源时,年轻人却将梨树卖掉,开始种柳树。因为他发现,来这里买梨的客商不愁买不到好的梨,只愁买不到装梨的筐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对了,他种柳树比种梨树花的时间少,却更赚钱。几年后他成了当地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农民。

泥瓦工赚不一样的钱

在深圳市最初创建的时候,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泥瓦工人供不应求。一个来自湖南的小伙子是个技术高超的泥瓦工,当时也跑到深圳打工。按说他应该马上去应聘,但是他没有去,那他做什么呢?他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一间民房及周边空地,然后到处散发“培训泥瓦工”的广告,做起了培训泥瓦工的生意。那些来打工但没有泥瓦工技术的人蜂拥而至,使他赚了大钱,收入相当于他自己去当泥瓦工的10倍。后来,他组织了一批人,自己当了施工队长,然后当上了包工头,最后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

正是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能够一次次把握机遇,一步步做大事业,而好多比他技术好的泥瓦工到现在还一直只是一个泥瓦工。

篇7

怒砸西门子冰箱,有意转行做手机,这是最近与“老罗”(罗永浩)联系最多的两个事情。其实,他原本的身份是一名英语教师,创办了自己的英语学校――“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老罗英语)。

从网络红人到创业家,罗永浩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奋斗式转型。这个被人贴上“理想主义者”标签的胖子,能否适应这个全新的角色?

明年,他40岁

如果没有独特经历和理想主义标签,这段本该淹没在商海里的创业故事,恐怕不会如此受到关注。他曾被认为是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被当作新东方最牛x和最傻x的另类教师,还曾被认为创办了一家热衷参与公共事件的政治性网站。

逐渐地,他变成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许多大学生在他身上寻找精神慰藉和思想启蒙,无论是演艺界还是文化圈的社会名人都对他不吝褒奖。

2008年,36岁“高龄”,没有太多从商经验的罗永浩突然开办“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老罗英语),以创业者身份重回教育培训行业。

罗永浩最大的困境是在摸索着运作好一家企业的同时,又要与过往理想主义的形象相匹配。当有人不断说“你不行”的时候,再强大的心脏也会产生疲劳感。他说,对于“不耍流氓能否赚到钱”的问题,自己起初并没有把握,只是单纯地相信可以。“既然我瞧不起的人都能赚到钱,为什么我不能呢?”

菜鸟创业

他想过写书当作家,有人告诉他,二十多岁干这行还行,都快30的人了,当作家会很艰难。他想想也是,中国靠写书日子过得好的人不超过20个。2008年元旦前后,和朋友商量后,他决定开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这些朋友当中,有作家兼商人冯唐。

罗永浩说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找投资者要钱的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一直拖到5月份,冯唐告诉罗永浩,不能再拖了,再拖半年就该凉下来,他给了罗永浩一笔启动资金。罗永浩拿着冯唐给的启动资金,注册了公司,简称“老罗英语”。他始终没有说服任何人再给“老罗英语”投资,中途,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发小知道他开公司,主动给了他300万。

“老罗英语”主打北美英语考试培训课程,新东方是这项业务铁板不动的老大,一开始“老罗英语”生意惨淡,总共投资600万,第一年亏损了三百多万。罗永浩想,万一赔了,自己找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除了生活开支,600万的债也要花10年才还清,还清时已经50岁。“一想到这些,我就眼前发黑。”

他开始经常在办公室里过夜,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好。为了鼓励学生早缴费,他推出过一项促销方案――越早交钱,收费越低。后来,

“老罗英语”又推出了适用所有课程的“一块钱计划”,前8次课只要花一块钱,如果觉得满意,再付全款继续听完剩余课程。他亲自创意广告文案和宣传画:一块钱可以买什么,一枚鸡蛋,一节电池,一个,或者到“老罗英语”听8次课。

第二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亏损100万。2010年底,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他为这场演讲做了一个月的准备,巨大投影仪、大量PPT,还有精简的舞台设计。凭心而论,他亲自设计的广告创意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演讲进行到最后,罗永浩说,希望明年公司能够赚到钱,换更大一点的地方继续演讲。

“老罗语录”的传说

10月25日,罗永浩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了今年的岁末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Ⅱ”。他宣布了两条消息,一是去年北京海淀剧院演讲网络点击率超过1000万,另一条是“老罗英语”创办到第三年,终于开始盈利了。100万的数额并不大,但他兴奋和得意。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罗语录”,罗永浩今天会是什么样子。11年前,他给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寄去一封求职信,依据新东方的招聘标准,逐个列举自己有能力胜任新东方教师的理由。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后面,他回复: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XX之流学校的要求。

像许多新东方老师一样,罗永浩会时不时用一些搞笑段子活跃课堂气氛,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段子总要挑战“权威”。例如,指责中医疗法缺乏药检机制,怀疑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愤怒地抨击暂住证制度,表示自己要以身试法、誓死不办。

他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人脑需要独立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都经不起推敲,他形容这叫“有思想”。

罗永浩信口讲出这些段子时,并没想到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录音,他认为只是留作复习之用。其实学生将他的段子剪辑成集,传到网上,标题叫作“老罗语录”。

“老罗语录”迅速在学生圈中传播开,在追捧者限中,罗永浩的幽默、有独立思考精神、阅书无数、耿直敢言,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最高峰时接近100公斤,很多学生称他“罗胖子”。后来,他设计的广告语中有这样一句:有思想的年轻人到哪儿都不太合群,直到他们来到老罗英语培训。

成为不大不小的公众人物,给罗永浩带来的不全是正面影响。外面开始流传他和新东方发生不和的传闻,还有人辱骂他的语录拙劣、哗众取宠。

对于老东家,罗永浩向来不愿过多谈论,尤其在他创办公司后。他说,在新东方待了两三年就已经很不舒服,公司的气质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因为没想好做什么,才又多待了两年。“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闹出了一点不愉快。”

2006年初,罗永浩向新东方递交辞呈,夏天,正式离开新东方。这是一份能够给他提供极好待遇的工作:年薪50万,工作时间除开寒暑假3个月比较忙碌,平时只要在周末上两到三节课,“极其舒服”。

罗永浩说,以自己的标准,对商业领域里的大部分人,他是瞧不起的。他认为这些人没文化,没思想,没水平,没道德,什么都没有。他感觉到再找一个自己能够认可其价值观的老板很困难:“也许人家不是成心骗我,但我会有上当的感觉。”

逝去的牛博网

黄斌是罗永浩创办牛博网时的合作伙伴,认识罗永浩前,他听过“老罗语录”,“当时觉得很有趣,就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人认识老罗。”后来,他们经人介绍成为了朋友,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老罗穿了一件军大衣,不修边幅。

当时黄斌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罗永浩刚从新东方辞职。俩人都认为国内媒体平台存在一边倒的问题,他们都没有涉足过这个行业,不知道有政府控制这回事,觉得一边倒是行业本身造成的问题。于是,两人打算合伙创办一家尽可能多元化,有多种声音,不要有异常倾向的网站。

这是罗永浩第一次创业,只是牛博网后来的命运,让很多人忽略了这段经历。同“老罗英语”一样,牛博网没有寻

找投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他和黄斌。资金有限,没有请太多员工。罗永浩负责内容,黄斌负责技术。很长一段时间,牛博网每个月要都亏掉几万块钱,主要花在服务器带宽上。

罗永浩说,他们当时对互联网完全没有概念,觉得只要点击量有了,钱就有了。在罗永浩看来,牛博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博客服务中间商,只是借助了博客形式,比起互联网产品,更像是一个媒体。

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上线十几天,牛博网的Pv量就超过20万,艾未未、梁文道、韩寒等众多名人,相继成为牛博网作者,之前老罗语录积累下来的众多粉丝,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牛博网的受众基础。

因为没有删帖,牛博网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充当了平台角色。厦门Px事件中,一位当地的牛博网作者用手机短信发到自己的牛博网博客上,做了文字现场直播。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只有牛博网上的帖子一直没有被删。

创办两年后,牛博网被强行关闭。

对于牛博网的结局,罗永浩始终觉得自己很无辜,他说:“当时我们是要做一个综合性网站,所以没有刻意回避政治问题,并不是我热衷政治问题。在大多数网站要做自我审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做,政治内容就显得格外突出,我们真的没有刻意去做。”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罗永浩十分得意。直到今天,还有人发给他邮件讲牛博网是自己的思想启蒙网站。因为邀请作者,他结识了一大批精英圈子里的朋友,他的大部分精英圈朋友,都是通过牛博网认识的。

理想vs利润

对于罗永浩的创业能力,他的前搭档黄斌评价:“从经商角度看,老罗并不是个适合去独立经商的人,他必须要有合作伙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整的地方,如果我给自己独立经商打80分,老罗可能只有60分。”

做公司以来,罗永浩越来越感觉到精力不够用,“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暑期班时,连续3个月,他每天睡3小时。其余时候,每天睡6小时。

以前更新微博时经常和人吵起来,做公司后,他很少有因工作外的事和人较真,但不久前,他还是发微博和西门子吵了一阵。

罗永浩说,他是个精力很充沛的人,只是管理能力差些。他正在调整,打算明年物色CEO,自己逐渐过渡到专注教学质量和战略方面。他为“老罗英语”定下的最大战略是:提供一个在教学品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价值观影响的商业培训机构。

罗永浩对财务没有特别精细的概念,尽管是新东方一线教师,他辞职时并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大部分收入在请客吃饭、买书买碟、打出租车中不知不觉不见了”。运作“老罗英语”3年,他的收支意识依然淡薄,举办一场活动,他通常会不听财务主管的劝告,而去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案,直到财务主管将成本数据摆到他面前,向他证明即使活动成功也可能亏钱时,他才会稍加控制。

罗永浩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工作狂的印象。好友刘瑜认为他是一个“事无巨细,都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的完美主义者”。左小诅咒更加直接:“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他在奋斗的路上身体健康,不要过于玩命。”

尽管认为罗永浩不是一个很好的独立创业者,黄斌仍然把他看成是自己众多合作者中最好的一个,“作为合作者,罗永浩是最好的一个,他在工作上的热情和敬业,曾让我强烈感觉,一个人能在一方面有所建树,一定是因为完全投入了热庸。”

27岁开始,罗永浩的事业危机感愈发强烈,身边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他,这样下去不行。他意识到,做很多事情都需要钱。逢年过节,哥哥姐姐会给父母买些礼物,而自己只能说些漂亮话,总让他不舒服。这些现实观念对他都有影响,无论是在新东方教书、做网站,还是办公司,他都不掩饰赚钱是直接动机。

创办企业后,罗永浩最讨厌别人问自己,你以前老是骂这个老板恶心那个老板耍流氓,现在自己做公司,是否理解他们。他坚持让“老罗英语”使用正版软件,给员工五险一金,不做夸大宣传等等,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不耍流氓也可以把企业做好。

办公司后,罗永浩接受采访、做演讲的频率多了起来。有人骂他虚伪,搞那么多噱头就是为了企业宣传,他很淡定:“我又没说不是。”

TIPS 1:“老罗”其人

罗永浩,人称“老罗”,教师,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创始人。高中辍学,曾经摆地摊、开羊肉串店、倒卖药材、做期货、销售电脑配件、从事文学创作。2001年至2006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任教,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并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气质的感染力,所以极受学生欢迎,并有“老罗语录”流传于网络,成为网络红人。2011年9月,罗永浩发微博称西门子冰箱出现质量问题。在双方争执未果的情况下,11月20日上午,罗永浩在西门子中国大厦总部用铁锤砸烂了三台问题冰箱。

TIPS 2:老罗语录

1、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2、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

3、小孩子打架拼什么?轻功?内力?暗器?都不对,拼发育。

4、这道题多年来在新东方一直讲不明白,直到你们罗老师加盟了新东方。老教师都对我说:老罗,你可真牛!我赶紧说:快别这么说,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5、我觉得你是傻逼,你觉得我是傻逼,这没什么希奇,如果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不是傻逼,那傻逼都到哪里去了?难道你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傻逼?

6、年轻的时候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不要太爱惜自己了,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如果这个事情是对的,我就咬牙坚持,我不爱惜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怕什么,身体那么好,二十来岁,都有两颗滚烫的肾,是吧,随便糟蹋自己没关系!

篇8

移动互联和车,这两个概念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伴随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入,移动互联和车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今天要说的微车工作室的创业故事也与此有关。

当前移动互联努力在实现alwaysOn的全时体验,用户除了使用PC的时间之外,随时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因此当前的移动互联入口之争主要体现在移动场景。而在移动场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目前还未被充分挖掘,这就是车主服务。随着汽车的普及,用户在汽车上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在车上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一位私家车主,徐磊对此深以为然,并隐隐有了一丝想法。

给车主服好务,做汽车后市场O2O

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徐磊心里明白,一个入口在移动互联时代代表着多大的商业价值。可是,要怎么样才能抓住这个入口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磊渐渐地发现了一个机会。

在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大众生活,各种各样APP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这些APP中,专门给车主提供服务APP却少之又少。要知道,截止2013年,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37亿辆。而据专业机构预测,与这1.37亿辆车相关的汽车后市场(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在2014年有望达到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么大的市场,在PC端广大车主可以轻易的找到以汽车之家、易车网为代表的垂直门户和以搜狐汽车、腾讯汽车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汽车频道。但与之对应的事实是,在移动端,除了地图导航之外,尚无真正意义的车主服务型APP作为流量入口,很多车主服务还是停留在PC时代,这无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相匹配。

其实,不少车主都曾切身体会到PC产品上的各种限制,而与之相比,移动互联网却有着的无限便利性。这既是车主的刚需,也是一个机会,用徐磊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方面产品还主要集中在PC端,移动化还不强。另一方面,即使在PC端,产品形态也还远远不够,新产品的机会是很大的。”而且,虽然汽车后市场的潜力巨大,但目前尚不存在行业巨头或者领域大鳄,对于车主用户的获取,不会遇到特别强劲的打压和争夺。与此同时,做一款汽车后市场的移动端产品,完全能以“小而精”的服务内容为矛头去切入这个市场。

基于这样想法,徐磊决定开发一款名叫《微车》的新产品作为车主服务移动门户入口,主打汽车后市场O2O,从这个方向切入车联网。

切中用户刚需

在确定了产品方向之后,2012年5月,徐磊以几位布丁移动的成员为核心,组建了一个全新团队―微车工作室。组建完成之后,团队开始进行市场调研。由于在规划中,《微车》被定位为一款门户类产品,而门户产品的核心是流量,而流量的核心则是刚需。所以,团队通过对汽车市场以及车主需求的系统分析,发现:导航、查违章、路况和电子狗是车主用户的四大核心需求。而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交规,更是带动了用户对于违章查询需求的爆发,这样的调研结果也十分符合“小而精”的服务思路。所以,《微车》将违章查询作为了进入市场的第一切入点。不过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同类型的产品,要怎么避免同质化呢?

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讨论,团队成员对这一点达成了共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违章查询应该有不同的定义。《微车》应该做好违章推送,让用户在一次注册之后,即可在每次有违章出现时收到违章通知。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违章信息的到达率,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自己的违章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信息到达,减少用户的二次违章,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而这些,只有在智能手机时代才能做到,也必须由移动互联网产品来解决。

不过,违章查询仅仅只是《微车》的一个切入点,充其量仅仅是个引流的工具,如何将用户留住,并且未来如何产生收益,这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团队的规划中,《微车》应该是建设一个更完整车主服务平台,违章查询只是其中的一项服务而已。团队将一辆车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买车、开车、养车和卖车。而开车作为其中周期最长,行为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团队将其命名为OnRoad,并作为《微车》下一步的突破口。

明晰了开发方向之后,团队在2012年下半开始以违章查询作为切入点,启动了《微车》产品首个版本的开发。

OnRoad,痛并快乐着的开发

很快,微车工作室就拿出了自己的产品,2013年7月,《微车》的第一个版本上线,并迅速吸引了不少车主的关注。2013年10月,搭载M7运动协处理器的iPhone 5s,这让团队意识到智能手机作为信息化平台的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团队开始着手OnRoad系统的开发。

在团队的计划中,OnRoad系统应该能真正实现对人和车的运动模型的全天候识别。通过对手机上一系列传感器数据的建模、分析和调度,OnRoad可以准确识别手机当前所处的运动状态,例如静止、行走、跑步和驾驶等,其中驾驶状态的识别更是核心。当OnRoad系统识别到当前处于驾驶状态时,将会更加系统的分析车主的驾驶行为,例如加减速、路径、速度(路况)和危险驾驶行为(急转弯)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为车主每次行车提供一份分析报考,并给出驾驶得分,由此帮助车主更安全、更省油地驾车。

不过,正是由于功能的复杂性,导致团队在开发OnRoad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智能手机品类非常多,使用的传感器、处理器以及手机厂商所给出的接口都有不同,因此需要强大的云端算法来完成对各个型号手机的适配,这也是OnRoad系统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除此之外,OnRoad还需要大量的路测数据来测试和迭代。因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上到徐磊的私家车,下到公司门口的公交车,都成了团队成员的测试工具。同时,为了测试数据的全面性,团队还需要记录各种比较奇葩驾驶行为,导致一些团队成员晕车晕得厉害,叫苦连连。为了可以赶在2014年春节期间上线,团队整整一个星期几乎处于7×24小时连轴转的状态。

最终,团队成员的努力没有白费,搭载了OnRoad系统的《微车》新版本在2014年春节期间顺利上线。

推广,产品才是硬道理

产品上线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如何让潜在用户知道并了解产品呢?这就要在产品推广上下功夫了。

在团队看来,产品的推广首先取决于产品的设计理念。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当产品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时,用户自然就会来找你。由于产品十分新颖,无论是通过搜索还是通过口碑,《微车》都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达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除此之外,团队也非常注重和业内伙伴的横向合作。现在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58同城、赶集网,又或是易车网、太平洋汽车等,这些互联网巨头都是《微车》的合作伙伴。《微车》在为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支持的同时,合作伙伴也为微车带来了大量的用户。

不过,推广也并不全是顺利的。2013年年底,包括《微车》在内的好几款汽车类APP被某竞争对手雇佣水军在苹果App Store上恶意刷差评。不过,好在《微车》质量过硬,通过团队不断收集证据赢得了苹果的认可,删除了所有差评。目前,《微车》在App Store上位居总榜top100,导航榜第3。

未来,用户做主

篇9

把人分成类别之后,再尝试着把每个阶段的自己象棋子一样往里放,放的结果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经历是有倾向性的。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曾经的道路就会知道自己以前哪步走的对,哪步走的错了。我自己放的结果是自己现在还不是一个创业者,仅仅停留在就业者的水平上,虽然经过5年的磨练自己现在依然是一个职业者的角色。

一个人创业成功有很多相关因素,但是里面总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因素。

我的学习者生涯:正是别人走过的路我才不去走

我进大学校园的时候网络游戏刚刚开始,每到晚上走廊里到处是左呼右拥出去包夜打游戏的人,那种感觉一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每天晚上就是红色警戒和三角洲。

后来学会聊天了,迷恋的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新鲜的方式,我把自己打扮的跟朵花儿似的,熟悉了后就再也不在乎是唐僧还是牛魔王了。教导我们说:看事情总要一分为二。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接触网络,使我逐渐对网络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甚至是超越的认识,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我创业的冲动。幻想技术创业,一网既开,黄金万两的大好局面。这种书生意气也最终使我自己中断了学习生涯,走上当时时髦的创业行列里。

当时看了很多书,哲学、政治、文学、经济、自然、美学等等什么都看,当时图书馆里越是没人看的冷门书我越是看的欢。我还参加一些讲座、聚会等,就象一个准备过冬口粮的老鼠。

我其时已经在思考自己未来出路的问题:别人走的路我是否一定要走。所以,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别人都走的路你不走的时候,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回答:正是别人都走的路我才不走。家人当时都说我狂,幼稚,甚而不屑一顾,说人生不是这么简单的,以后你就明白了。我不知到有多少人是被这种善意给征服的,他们最终明白了什么,但我已经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不爆发就灭亡。其实很多决定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很多是社会给你的反作用,你只是稍微顺应了一下这种反作用,一个人的力量在泱泱人海中显得那么苍白和单调,很多人说哪个成功者多么了不起,我反倒觉着当我们在咒骂这个无耻下流卑鄙肮脏龌龊的社会的同时,还应该用你最华丽最高尚最尖锐哪怕最血腥的语言来赞美它。社会就是这么个王八蛋,让你呛了一肚子水后才使你学会游泳。100%的创业者都是敢爱敢恨的人,没有这种性格,你就根本不会有领导力,而创业者最关键的就是领导力。

现实生活中你坚持一个方向面对的不仅仅是你的个人价值,还有你的社会价值。

如果哪个创业者没有这种情感烙印,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这个角色跨越两个价值带:事业区和工作区。我经历了相当多的创业人士,每个人在创业当初都可歌可泣,但是有一个人我却印象深刻。这个人是徐州市沛县下面一个村里的小老板,生产饲料的。个子不高,但人很精神。这个人在我认识他之前刚刚因为喝酒休克了三天三夜,医生都下死亡通知书了,可是后来居然又活过来了。我见到的时候依然是精神飒爽的,依然是大口喝酒。医生说要是再饮酒后果就很严重了。创业者是骨子里就有这种类似征服的瘾。

人的价值差异如此细微又如此天壤之别,解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创业属于命相,这个不是靠一些表格、量化指标就可以检测出来的,“检测了你的身,却检测不出你的命”。创业与否、适合不适合首先自己要过人的四个价值纬度:精神、性格、情感和行为,然后才是表表格格的东西。正如当时说的话:不听你们的我会完蛋,全部听你的了,我完蛋的更快。很多东西感觉很关键。我不是说表格不对,而是说不总是对的。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很能自律的人,我天生是对跟兴趣走的人。所以我只能做一个有事业心的职业者。但我当时甚至从黑暗中醒来后郁闷的要自杀:没有激情我的世界将会沦落!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激情被耗尽之后才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擅长的方向,过度的投入之后,往往容易引起各种精神的身体的症状,我现在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一如既往的失眠,身体受到相当的打击。这是一个创业者的大忌,创业的过程是足够艰辛的,如果不能把激情分配的长远一些,仅凭一腔热情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所谓精英病,崔永元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东方人的世界观里,正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学校里面读书才算读书,而中途中断学业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再读书,别人就认为你是瞎折腾,中国人现在的用人观里还是单一的标准:学历至上。这一点从我创业失败之后到处找工作的过程之中很明显的感受到。一个人成材的模式如此雷同,社会的原因是相当巨大的。以至于象前一段时间中国出了个桌球冠军居然又引起“读书无用论”的大讨论,这背后的价值群体无意识依然是上学读书是正道。在中国打破常规做一件事情的难度是很大很大的。

破罐子索性摔到底。有一次为了拼酒,两个人平掰了四瓶啤酒之后又平分了一斤白酒。那次是彻底醉了,回宿舍的路上坐在楼下的花坛边上低头想什么事情,一不留神就滚进花坛里面,怎么也爬不起来了,手脚就是明明看到在那里就是不听使唤。但是大脑当时还清醒,知道自己应该起来,但就是爬不起来,几次努力失败之后,就产生一种恐惧感,我要是就这么死掉那不是很窝囊啊。一定得干点什么事情再死这样好象说的过去。可能自己创业的决定就是那时下的,大家说就是好东西,我说看来没错。

走上创业之路:我不是真正的创业者

其实还是应该感谢这段短暂的大学生活的,我更多的是把这个时段看成是我人生的转折期,这个时期我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比如辨证的看待一个事物,这个思维方法我认为比波士顿集团法都有效,如果说波士顿集团法解决的是经营问题,那么辨证的思维解决的是人生战略问题。我现在很坚持一个人首先要解决人本身的方向设计问题,然后才是人生的经营问题,如果没有设计,那么最后大家只能拼学历拼老子的社会关系和银行存款。很多人没有去想这个事情,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行。

大学里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久就结识了几个当时认为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依托一家知名网站开辟了一个厂商需求广告和行销策划之类的策划工作室,主要是收集当时各种开发区内的中小企业的需求,进行包装后,有的直接承包做网站。因为当时网站刚刚起步,很多人不懂,只是莫名感到洋玩意肯定错不了,威力无穷。我们一般分成三波,第一波介绍互联网,介绍前景,包装案例,这是鼓吹神化;第二波进行技术层面的展现,制做信息条传到网上,让老板看效果,留着电话等联系方式;一个月后回访,看点击,看留言,询问电话反馈情况,然后展示我们的一整套工作清单:名片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括员工的袖标胸标等,新产品上市方案,网站或者信息条的内容制作与更新等等。电话和点击几乎都是我们伪装的,那时网络还不是很普及。这些东西一出来,还真能唬住一部分老板,记得当时有个生产电镀塑料件的小企业,老板一看自己的工厂的确是大变样了,那个高兴啊,回想他的表情绝对不亚于现在的老板们听到上市方案通过的欣喜。

我们也付出了汗水和辛劳,这些工厂一般都在郊区,而且环境和交通都不是很好,夏天那个热,冬天那个冷,还有一次其中一个技术“老总”被狗给咬伤小腿,很长时间不能战斗。我右手右腿都被自行车摔骨折过。

当时不懂,只是挂了个时髦的名字,其实现在看来那其实就是商机和解读的工作。事情开头还不错,四个月后四个人瓜分了2万块钱,拿着5000块钱,心里那个兴奋啊,当时真的感觉钱太好赚了,很快就挥霍一空了,说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再穷不能穷朋友,再苦不能苦嘴巴。1998年毕业大学生的工资差不多是从400-600这个标准开始的。一个月1000多块钱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就跟现在的4000-5000的感觉。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骗”到钱的,边学习边创业使我们都感到身份很有分量,四个人自封四个“总”,用上了当时最时髦华丽的职位修饰词语,俨然是未来的大亨。走到哪里都巴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什么什么总。无论到哪家企业都很能说,可能当时网络作为一个高科技形象特别是网络暴富的神话让这些小企业感到网络具备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神力吧?现在从需求价值上来分析,这帮刚刚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有着相当的精神空白需要填补,因为当时只要是名片上有个“WWW.***.COM”就立马显的不一样了。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铺张开来,一些朋友之间的分歧逐步显露出来,但是在利益面前小车不倒,照样往前推着。超越朋友之间的利益斗争、权利本位之争变的虽表面不动声色,实际上却无时无处不在。

这期间我一直幻想工作室可以一直经营下去,摩擦可以化解,始终在做着维系的工作。我几乎每天都很晚才睡觉,不规律的生活终于使本来就睡眠就不好的我就越发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失眠症状,一个月能有十天睡好觉已经很感激,经常是半夜里醒来睡不着写东西,心得、各种计划、客户访谈整理、第二天的必须落实的事情等等。直到现在我依然是白天昏沉晚上精神,当然还有更宏伟的计划在我心中规划着。

此时西部大开发刚刚起步,一切关于西部的都很有吸引力,为了进一步增加我们工作室的知名度,我还规划组织一个“了解中国,服务社会”的活动,主要是骑自行车横贯祖国东西方向,过程中联系各种媒体进行报道,展示各地风情习俗,而我当时的设想是充分利用大环境,主要的设计是从商业目的出发广泛的接触各地的中小企业主和各种开发区,建立长期的联络数据库,从现有知识层面来发掘一些基本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我也并不是很清晰、明确,因为当时那点道行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那种程度的。

年轻意气归意气,我还是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专心管理和经营,脆退学了。那年我大三。有人说可惜,我说庆幸。

创业不是三两天,选择这个方向,你就开始选择一个生命形式,中国目前不但对如何成材的问题的宽容度有限,而且对于年轻人的自我意志的表达的宽容度也是有限。中国人的认知结构里仍然是一种经验模式,所以才有“成者王败者寇”的慨叹!现在那段决策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想来是足够折磨人的。可以用“背腹受敌,惊心动魄”来形容。因为退学以后,你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认可你初始价值的牌照,一旦你创业失败,那你要为弥补这个缺陷付出常人许多倍的努力、自信心。说其为惨烈亦不为过。你在一个缺少足够宽容度的氛围里自我设计你的个人价值,很多人是把你当傻瓜和神经病来看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压力是巨大的。

即使你有了足够的准备,依然防不胜防,创业的人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身体健康,什么时候都要能吃能睡,具备快速修复的能力,而且性格应当足够开朗,什么困难面前都能笑的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先天条件。我的性格其实不适合创业的。这是我创业失败的另外一个因素。

要一个不一样的结果,首先要能够承受过程的不一样。而且要有粗细两套战略规划。但是事情的变故可没等我做好这些铺垫。

正好网络泡沫破灭之灾开始降临,我们这些网络之上的小跳蚤首先遇到冲击,人们突然开始怀疑网络,业务很难进展。利益和权利加上即将毕业的真正的工作压力,终于使工作名存实亡,1999年前后对于退学创业的学生无论如何社会是不会认可的。赚不到钱,矛盾肯定要激化。大家都想做山大王,谁都想说了算坚持下去的希望终于在大家相互抱怨谁做的多谁做的少、谁看谁不顺眼的分歧中分崩离析了。

这中间的种种变故让我从以前“天下多男人,皆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多姊妹之群”的简单人际观走出来,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和关系变化。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了,并且从大大咧咧、外表张扬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懂得思考的人。我不是很会处理多方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不是创业者的致命伤。

不记得哪个哲学家说过:真正的人的自我觉悟的生命其实是从会思考那天开始的。我没文凭,事业也丢了,我一无所有了。时钟一般丁冬丁冬又回到原点,我想人生可能有很多的原点和轮回的。

这样,随着工作室的结束,我也彻底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社会人,艰苦的马拉松式的人生序幕才刚刚拉起来。之后我经历了大约半年的调整,走上了找工作糊口的道路。

找工作其实就是一种职业者的角色实践,也是创业的人生的一部分,曾经想边打工边创业,但还是没能变成现实。从青岛来到上海,只是很无奈和偶然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让我对创业、学习、就业、以及职业四者的角色了解更多了。

失败之后:我不适合创业的七个证据

我时常在给自己找原因,失败的原因其实很关键,这么长时间一直在一个打工者的角度上来看这段经历,也看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合伙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人在价值上绝对是分层的,从创业的角度来分析人其实是分成四类的:创业的,职业的,学习的,就业的。不一样的人可以选择不一样的道路,但是必须进行职业检测,小心小心再小心。四类人群的特点和职业出路是有差异的,很关键的决定因素包括精神因素、性格因素、行为因素、情感因素等四个价值因素。这当然在我进入咨询公司之后才知道,人也是有很多的盈利模式的,比如边打工边创业,边学习边打工,边学习边创业等等。多样的职业选择社会就多一些商业的模式的,因为这些个人事业最终都要放大成社会的事业或者企业单位,而事业和企业单位的盈利模式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我们总是在学习的类型里折腾,怀着的是一颗就业的心在创业,当然要出问题,我们仅凭好玩和年轻的冲劲在做事,没有规划,没有定时间进行检讨,没有成本、积累与发展的意识,甚至有点不思进取的味道,草寇式的松散模式根本不是什么经营,那只是随着网络泡沫膨胀起来的小泡沫。光有点子是不成的,一个真正的创业人是要足够耐力的,而且表现出一种步骤感和成长过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种自我管理的强烈意识,主要表现是一个创业者对时间的把握能力和坚定的生活规律。我在这些方面都不具备创业的基础条件,在创业的四个价值要素里我只具备了精神要素,而性格因素、行为因素较为缺失,情感因素也需要极大的提升。

更多的人容易变成就业者的角色,但是要变成创业者还是需要一些转变的。

总结下来,在现象上可以归纳如下:

1、缺少长远目标和思维高度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要达到目标需要经过那里过程,具备长远眼光,拥有战略意识,而作为就业者,着眼点也就是当前这两三年,往往第一考虑的还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现有的稳定饭碗,自然不会想到太远,也不会太高。而且,很少有就业者能进行换位思考,站到老板的角度去看考虑问题。也就造成很多就业者很难能与创业者沟通。

高不是空洞的高,是经过反复考量过后的高,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高,是胸中有成竹的高。

2、完成工作

创业者对一件工作的完成定义是指把某件事彻底解决,今天能搞定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业者会习惯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数来分解,每天只完成部分工作,下班时间一到心里就习惯性的想闪人,回家,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觉得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钟都不愿意。

很多人都抱怨老板苛刻,加班很频繁,其实这是从创业时期就建立起来的习惯,事业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

3、单个环节与整个系统

就业者接受到一个指派工作任务后,进行处理或是分解后转交给其他同事,然后在他看来,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反正他负责的这块已经做完了,至于转交出去的工作任务是否被保质保量按时间的完成了,那就不是他所要操心的范围之内了。长此以往,许多就业者已经习惯只管自己的二亩三分地,转交给别人的事就让别人操心去吧。严重缺少整体系统概念。

你的事业是和你的视野相关的,你看的越远,可能得到的资源越多。

4、责任

在一个企业或是公司里,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在出现事故后,老板要追查责任,大家异常统一、步调一致的互相推卸责任,极少有人会占出来承认自己工作的不足,反而都强调自己肯定是把属于自己那个环节做好了,至于前后衔接人员所出的问题,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就业思维深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回避,然后就是设法推给别人。这样一来,就业者也就愈加不可能从失败和失利中学习、吸取到教训了。其实,创业者们的成长也就是从一个个自己承担的失败中总结分析了问题原因所在,积累了经验。

对于创业者,不但是个人价值,更是社会价值。

5、个人意识与联合力量

很多的就业者脑海中都存在着个人英雄主义,总希望在一些事情上表露一下,在上司面前表表功,为了不被其他同事分摊去一些功劳,所以有时候就会冒着一定的风险(当然是以公司的资源为成本的了)一个人单枪匹马干点什么出来,当然,要是出了漏了,最后还得是公司承担,很少有就业者们会从降低成本及风险、或是提高效率的角度出来,去主动联合其他同事,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个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是要害死人的。

对社会资源的把握也很关键。

6、成本概念

作为创业者,每一分钱的支出都会算作是成本,省下来的就是利润,所以,精打细算是许多老板的习惯性思维和动作,这是从创业过程中养成的习惯,绝对不是一个“抠”字能概括得了的。而就业们却是大方的很,反正公司的资产是老板的,又不是自己的,浪费点也不是割自己的肉,只是自己工作方便顺手,浪费点又算什么,以至于许多就业者在自己创业的时候,还改变不了在就业时养成的大手大脚的习惯。

创业就是勤俭持家,我现在才慢慢改变大手大脚的习惯。

7、办事一条线

条条大路通罗马,完成工作一定不止一种方法,但就业者长期工作生涯下来,已经习惯了用单一思维去考虑问题,A事就用A类解决办法,B事就用B类解决办法,很少会去用超越性的思维来从多角度多方向来讨问题的解决思路。

篇10

1、创业板指的是300开头的所有股票,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与主板市场(Main-BoardMarket)不同的一类证券市场,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等需要进行融资和发展的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以“300”开头。

2、创业板与主板市场相比,上市要求往往更加宽松,主要体现在成立时间,资本规模,中长期业绩等的要求上。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

3、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可以说,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