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范文
时间:2023-04-02 07: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正式推出已进入读秒阶段,创业板首批10家公司IPO已于9月25日上网发行。截至9月23日,又有10家公司IPO也已经“过会”,即将发行。
审批“过会”火速
创业板从10年前的萌芽,到如今正式IPO,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8年3月,民建中央提交《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提出创业板构思:1999年1月,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附送实施方案:1999年3月,中国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10多年来,有关创业板的讨论从未停止,今年以来,随着设立条件的逐步成熟,进程也在提速。
深交所于6月5日正式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并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上市规则》的正式公布,意味着创业板的规则已经基本准备就绪。
9月12日,证监会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成上市保荐制度。9月初,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正式宣布成立,9月17日,发审委召开第一次发审会,首批7家公司全部“有条件过会”。接着发审委马不停蹄,9月18日6家、9月21日又是4家“过会”。如此高密度的审核,历史上从未有过。
而且,从“有条件过会”到招股意向书之间所用的时间也极短。按照一般程序,“有条件过会”后,审核人员将向企业提出意见,发行人与保荐人、会计师、律师落实后作出回复,审核人员再进行审核,待整套申报材料落实完毕后再发出核准批文。10家企业仅用了一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在20日拿到IPO批文,21日刊登招股意向书。各路人马一路“加班加点”,“赶进度”迹象明显。
如此密集审核,可能是与等待“上会”的公司数量较多有关。
自7月26日证监会开始正式接收企业发行申请文件以来,截至9月10日,共有155家企业报送创业板发行申请,其中149家企业已正式受理,拟发行股份总额36.29亿股,预计共募集资金336.05亿元,其中募集资金量最大为8.25亿元,最小为0.85亿元,其余147家公司平均募集资金量为2.27亿元,为目前中小板公司首发平均募集资金量的62%,而293家中小板公司首发平均募集资金3.65亿元。首批IPO的10家公司募集资金总额预计在28亿元。
初期机会大于风险
按照目前的进度,创业板最快将在10月中旬进行交易。虽然创业板首批公司募集的资金量并不大,10家公司总资金需求不到大盘股中国中冶的四分之一,但新股密集发行还是对主板市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两市大盘9月18日跳水,9月21日勉强收阳,之后又大幅下挫。从国际经验看,创业板的设立,最终不会改变主板市场的走势。
由于首批创业板公司是“优中选优”,不少公司具备了高利润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收入增长的“三高”特征,因此相对来说。创业板初期的投资机会大于投资风险。
东兴证券认为。首批企业是各地政府和各家保荐机构经过精挑细选筛选出来的企业,加之证监会的层层选拔,所以首批上市企业都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作为一种业绩优秀、大家渴望已久、资源相对稀缺。同时又不断地被交易所和券商提示风险的产物来说,肯定将会受到资金的热捧,由此产生的赚钱效应将会使得更多资金涌入到创业板市场来,进一步推高创业板市场行情,预期最初的创业板市场将会异常火爆。
对于投资者而言,创业板也具有很高的参与价值,但随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之后,资金的分流、企业质地的降低将会开始影响市场,当创业板的风险真正被大家所看到和认识以后,资金的热度才会慢慢淡去,由此在阶段涌入的资金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首批企业和最初的行情具有很高的参与价值。但当行情出现高度火爆的时候需要保持足够的谨慎。
招商证券也认为,创投企业的投资回报将在创业板推出初期达到高点。国内中小企业板在推出后曾经经历了估值从过高水平向正常水平回归的过程,而创业板也很可能重复这一过程。考虑到当前A股市场持续升温的投资热情,未来创业板的推出可能会吸引众多风险偏好型资金的参与,从而推高估值水平。但随着创业板规模的不断扩大,估值必然将逐步回归理性水平,甚至不能排除小公司的高风险导致低估值的可能。因此,创投概念的主题性投资机会将在创业板推出初期达到顶点,届时相关的创投类企业的投资回报亦达到高点。
分析师认为,创业投资的周期各有不同,因此其对创投概念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幅拖累或者提升某一时期的净利润皆有可能。创投概念可能存在投资机会,但也要注意风险。
长江证券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板所占主板市值的比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是很大,最大的韩国为10%,而中国香港还不到1%。A股的中小板市值占总市值的5%左右。因此从全球来看,创业板不会对主板市场形成决定性的影响。所有的创业板市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有相对于主板市场的超额收益,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如英国维持了5个月的超额收益,中国香港市场维持了不到3个月的超额收益。中国内地的创业板短期也可能存在超额收益。
创业板能否成功
由于要确保创业板平稳而成功地推出,因此选择首批10家业绩“过好”的公司登陆创业板也受到市场质疑。因为这些企业历史业绩普遍良好,完全具备了登陆中小板的资质,整体来看,这些公司与中小板公司相比并未体现出鲜明的特色。而关键的创新特征较为缺乏,能够真正在技术或商业模式上实现创新的企业凤毛麟角。这使得本应具备鲜明创新特色的创业板逊色不少。
国际上,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较为成功外,其他市场的创业板至今鲜有成功经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认为,既要看到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也要看到一些创业板市场并不成功。我国创业板市场应当充分借鉴这些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主要经验和教训有三条。第一,所有成功的创业板市场都是当时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客观需求应运而生的产物。纳斯达克市场推出后,与风险投资和硅谷相结合,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产业,促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产业升级,也引领了全球的科技浪潮,纳斯达克自身也不断发展。而有些国家的创业板市场则成为无源之水,如新加坡和德国的创业板市场等。
第二,成功的创业板市场都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创新型企业与资本的有效结合,这分别表现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淘汰机制等方面。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比较成功的创业板普遍建立了市场化的准入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和上市服务。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亟需资金支持,在上市过程中不断简化融资程序,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第三,成功的创业板市场都通过严格的监管,维护了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诚信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较为成功的创业板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和不断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维护了市场的公正和健康发展。
篇2
PE/VC高高在上选项目的地位,在创业板推出后已经被大大削弱,拥有较好品质的企业知道了自己的身价,调过头来开始对这些“钱老板”们挑挑拣拣。
“11月底,我们刚进行完一次股权改造,经过几轮筛选,最终选定一家外资创投与我们合作,其实最后一轮的4家创业投资公司都挺不错的。”一家天津公司老总说,公司正筹备两年内上创业板。据了解,国内知名糖果产商金丝猴公司也刚引入3家私募股权基金加盟,而这3家PE经历了激烈厮杀,过五关斩六将后才最终胜出。PE/VC高高在上选项目的地位,在创业板推出后已经被大大削弱,拥有较好品质的企业知道了自己的身价,调过头来开始对这些“钱老板”们挑挑拣拣。
企业期望值提高
企业缺钱是永恒的话题,任何企业都有缺钱的时候。在中国,中小企业特别的缺钱,也是不争的事实。创业板推出前很多中小企业很难找到融资渠道,为了能获得创投等资本的资金,不惜压低股价来换取这些“钱老板”的钱。
“我认识一个公司老总曾经跑过很多场有风投、创投资本参加的各类会议,腿都跑细了!就是为了能和他们搭上关系。”一位券商直投部门杨经理笑着说。
不过现在局面发生了微妙变化,创业板正式开板交易后的表现,让PE/VC看到了功成身退的渠道,与此同时,质地相对较好的公司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据上述天津公司的老总介绍,今年以来被介绍的、自己主动上门的PE/VC纷至沓来,饭局不断,但最终只选定一家投资者,其余的PE/VC均铩羽而归,这其中就包括在创业板斩获颇多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越来越多企业觉得自己可以走向资本市场了,好点的企业对私募融资来说想要更高的对价,原来5倍、8倍的市盈率现在可能要10倍、15倍,因为期望值提高了。”裨益丰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CEO廖一评价道。
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晏小平认为,创业板开通后企业有3方面的转变,“首先,因为比价有个传导效应,企业对自身价值期望值会更高;其次,创业者的心态有所变化,以前他觉得上市是一件很长远的规划,而现在创业板的门槛相对比较低,看到第一批企业很快就能去上市,上市的预期就会更强烈;第三个变化,由于现在市场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企业贷款比较容易,有些企业不仅对战略投资者背景比较挑剔,更对投资人能不能带来价值、能不能带来资源等方面比较看重。”
创投竞争拼附加价值
“现在项目不太好找,有很多投资人都在接洽、看同一个项目。”杨经理感慨说。
企业对战略投资者的挑剔,引来的是投资人激烈的竞争。“现在竞争比较激烈了,有些短线资金会做短期套利,或者说是比较快的交易,而对我们来说做出一个决策是很困难的事情,作为一个品牌的机构会有一个研究的程序,但在我们决定去做的时候,便有很多机构跟风去和我们抢。”晏小平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无奈。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本地资金是不是更容易“近水楼台先得月”呢?晏小平表示不认同,他认为当地创投尽管有人脉上的优势,但是相对来说,有些品牌影响力比较低,现在企业的观念是想找有品牌、有影响力,能带来除了钱以外更多价值的机构。
晏小平还提到一点,不少当地的创司国有背景色彩浓厚,由于国有股转持的压力,这些创司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首批创业板公司中,有6家公司中的创投股共计约1225.3万股已经转由社保基金持有。其中,具有国资背景的崂山科技风投,由于投资特锐德股份占比数量较少,持股份额全部被转持,转持前投资回报倍数为4.49倍,转持后投资回报为零。
“全部划转给社保基金,就有一种上缴国库,被没收的感觉,地方也得不到什么利益,自然会影响积极性。”晏小平认为。
“对于国有背景的创投,我个人倾向于应该建立引导基金,由它去扶持一些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基金,再通过这些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基金给项目提供服务,即fundtofund。”廖一建议。
那么PE/VC之间如何能体现出差异化去面对竞争?杨经理说:“无非就是拼价格,以及能给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
对此,廖一基本认同,但他更强调创投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目前有很多PE/VC认为只要有钱就行,那是不行的,很多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仅认钱,还要考虑可以提供哪些资源。”廖一指出,比如向证监会申请上市能提供哪些支持,其次还有一些行业整合、内部管理的建议。
“如果你看看那些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会发现他们的管理都很粗放,急需管理的整合、提高,这就不能仅是钱的问题了,而需要管理专家给你思路。”廖一说。
竞争不会降低PE/VC选择标准
尽管企业的对价提高,竞争加剧,但创司不敢懈怠选择项目的标准。现在需要融资的企业很多,但这些企业良莠不齐,需要进行培育或早期进入,这样会造成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我告诉公司工作人员:对各种投资人要有准备,有的企业销售收入刚过500万就找来了,事实上这离上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PE一定要好好选择合作伙伴。”廖一慎重地说。对此杨经理很认可,他强调公司质地一定要好,不仅现在稳健,将来也要有上升的空间。
篇3
这些现象引发了社会大众对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的疑惑和不满。为了把我国创业板搞好,我们必须对这些从指导思想到行为的偏差进行深刻反思:
创业板是要办成“精品店”还是“百货店”
创业板到底是为谁服务?是为贵族服务还是为平民服务?要办成精品店还是百货店?这些疑问集中反映了民众对创业板发展指导思想发生偏差的担忧。
创业板设立的初衷是要为有潜力的科技企业服务、为更广的受众面服务,要为每个企业筹集5000万到2亿元资金,点燃其创业激情,让其通过经营努力和资本市场支持创造更多的财富,但目前每个企业平均募集了7亿元。如果每个企业募集2亿元,832亿元可以让416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但现在创业板开板即将一年,才刚上了100余家。这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需要钱的“百货”公司拿不到,不需要钱的“精品”公司拿着大把的钱没处花。
在“精品店”思想的指引下,监管者对拟上市企业进行严苛的“精品”审批,这种“精品”审批必然导致规模上也是“精品”――数量少,当这与监管者盲目局部推进市场化结合起来,就导致了发行价越来越高,社会资源越来越向这些家精品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集中。创业板的“精品店”指导思想与推进市场化由供求决定价格相结合,势必会推高发行价,瞬间造就巨富。现在“精品店”的思想还在继续,创业板发展何时才能回归本意?
发行上市应主要靠监管层的智慧还是市场的自主选择
中国创业板怀胎十年,监管层对创业板的开市谋定而后动,要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努力向世人展示一个良好、强大、健康的创业板市场。严厉的发行监管似乎成为了必然选择。
一方面,监管者认为:股民花这多钱购买创业板股票,就得对得起股民,那么就必须严格审批,而越严格审批,导致发行数量越小,价格越高,超募越严重、进而造富越严重,社会公众越不满。社会公众越不满,越严格审批,从而超募又越严重、造富越严重……这在体制上走进了一个死循环。
另一方面,精挑细选式的严格审批,必然导致绝大多数够资格上市的企业上不了市,无法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同时那十几年的辛勤劳作获得的利润,还不如拿到一个上市指标来钱痛快,这给了企业暗示――勤劳致富绝对不如抓紧上市。但实际上上市后那虚高的价格没有背后创造利润的支持如何能走得稳走得远?
而且,严格的发行审批看上去是监管层在努力尽责,但事实上审批者根本无法也无能力对投资者的风险、对所推荐企业的造假和出现偏差负责。而且创业板门槛比主板、中小板低,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企业有上市的机会,让同样规模的资金在为更多企业服务的基础上风险由投资者自主判断和承担,如此的严格审批不仅剥夺了投资者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偏离了创业板服务中小企业的思想。
严格审批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只只“三高”股票、一群群亿万富翁,就是造就了社会公众对创业板公平与效率俱失的这种不和谐现象的不满。监管者用几个人的智慧来为投资者的选择进行投保,结果造假上市等事故频发,投资者损失惨重。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市场真正发挥自己的智慧,而监管者则把智慧尽量都用到制度建设和维持市场秩序上去,岂不两全其美?
询价市场化而非规模市场化是“真市场化”还是“伪市场化”
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一直在大力推动发行制度市场化,但主要集中在询价定价上,期望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被大众广泛认可的股价。但从创业板来看,结果是事与愿违,价格畸高,平均发行价高达32元/股。探寻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推进询价市场化但是不推进发行规模市场化。
举例来说,这就像在我国计划经济转轨时代,一方面政府说所有东西都可以自由买卖,价格双方商定,另一方面产品根本供应不过来,这样定出来的价格只会畸高。也即是说在询价环节大力推广市场化,而在发行规模上并没有推行市场化,是伪市场化。抽掉了量的个别商品询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造成价格的虚涨。券商在这高价中也获得了超额收益,筹集资金越多,券商利益越大,也成为拼命推高市盈率和发行价的推手。
这种在创业板发行过程中盲目追求市场化,而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忽视了市场化的精髓,简单把对精品个股审批的询价当成了市场化,而没有把上市企业规模实行市场化,暴露了监管者在正确认识市场化上的弱点。以为放开价格就是市场化的思想,忽视了对资本市场本身的深刻分析,曲解了市场化理论的真谛。
创业板是要点燃创业者创业激情还是泯灭创业激情
一般来说,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资金,然后用这部分资金撬动公司业务的更快发展,进而快速进行规模扩张,最终实现较高的股东收益和社会效益。而上市在这其中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种子”作用。在他们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后,点燃起了他们持续创业的激情,用尽全力快速发展公司业务,最终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但实际上通过现行体制下的创业板上市,在“三高”、超募频创新高的情况下,获得了令人愕然的资金大丰收。如国民技术公司预计募集资金3.4亿元,实际募集23.8亿元,超募20.4亿元,超募比达608%;个人财富也是如此,康芝药业洪氏家族发行前财富2.1亿元,发行后达到38.4亿元,多么惊人的暴富!这使得其产生一种错觉――财富的堆积原来这么容易。因此他们的心思就从主营业务上转了出去,忙于拿着超募的钱,去买房买地;忙于把圈来的钱赶快落实到自己头上。这不仅泯灭了创业者的创业激情,还鼓励更多的人削尖脑袋去赢得一个上市指标。
如果创业板结果造就了非创业者;如果创业板本来是点燃激情,结果却泯灭了激情,这样的走了味的创业板我们不要也罢。
纷纷套现的股东是对资本市场没信心还是对公司发展没信心
我国创业板孕育十年,有门槛的模式经过千琢万磨,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行发行体制下,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65倍,平均发行价达到32元,平均超募比达到198%,亿万富翁辈出,如康芝药业洪氏家族一上市就获得了38亿元身价,这些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在Nasdaq上市平均发行市盈率仅8~10倍;170余家香港创业板企业IPO共募集了375亿港元,平均每家才募集了2.1亿港元。
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国创业板这种离奇的“三高”、超募现象是上市指标造就的“大泡泡”,这个泡泡随时都可能爆裂,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大股东也知道他们的业绩根本支撑不了如此高的市盈率、股价。为了保卫发行造就的“合法财富”,纷纷通过“假质押,真转让”等绕道减持的方法甩卖公司股票,快速将上市指标带来的财富变现。高管层为了套现也是纷纷辞职。这充分反映出连大股东、管理层都对企业发展、对公司股价没有信心。
这些“精品企业”上市后并没有做到监管者智慧期望的“精品”,大股东甚至连坚持三年的信心都没有,这对采用精挑细选策略的监管者、审批者无疑是一记重拳,打在他们脸上,却疼在“精品”审批下无法上市的广大中小企业和损失惨重的投资者的心上。
篇4
“10年攀登,我就是一名探路者,路上总有风雨,我相信,有探路者,就能穿越。”“探路者”形象代言人王石在央视财经频道的广告颇具穿透力。
这句广告语如今听来,无论是对刚刚开市的创业板,还是有幸入围第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探路者”,都颇多意味。
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特别专访了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CFO张成,为广大CFO读者独家解读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命运曲线。
抢滩创业板
1998年,在全球创业板浪潮鼓舞下,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创业板的文件开始陆续推出,一时间企业、投资者都跃跃欲试。2000年9月18日,创业板发行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一个月后,为全力推出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停止在主板发行股票。此时,中国创业板已呼之欲出,然而随后的全球网络股泡沫破灭,竟然使之延宕了10年之久,直至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于2009年10月30日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作为“28星宿”之一,“探路者”董事长兼总经理盛发强在路演时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深远的意义。我们作为首批发行的创业板公司,希望为今后的创业板公司树立榜样,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管理绩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募集资金的作用,努力为投资者做出满意的回报。”
经过10年的打拼,“探路者”已经成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本土第一品牌。而原本被诸多机构投资者看不上眼的这个细分行业,也因为“探路者”的存在而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从户外用品行业数据来看,2008年中国市场零售额为36.5亿元,而同年美国可比范围户外用品容量为146亿美元,中国市场容量仅为美国的3.68%。从单纯的这个比较而言,当年“中国投资教父”沈南鹏认为整体市场容量太小而放弃对“探路者”的投资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国内居民休闲文化的浪潮推动下,整体户外市场的扩展性在高速发展的态势上日益显露出来。“探路者”能以户外用品公司的“小众行业”成功跻身首批登陆创业板公司,也印证了国内资本市场对其的主流判断。无怪乎沈南鹏事后笑言:“‘探路者’是我看走眼的一个项目。”
聪明的“探路者”深知在国内成为上市公司对品牌和业务的拉动效应之大,为此在申报创业版上市材料之后,“探路者”马不停蹄地聘请了王石做代言人,同时赞助了中国国家科考队的南北两极探险。
说来也巧,盛发强的夫人王静(现任“探路者”董事、研发设计中心产品技术指导),也是名登山爱好者,和王石有着多年的登山友谊。在不断的交流中,王石对“探路者”的模式和发展都给予了持续的认可。而一直以来将户外运动视为一种生活状态的企业家王石,以先后登顶七大洲最高峰、抵达南极和北极两个极点等壮举,对国内户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探路者”选择王石作为代言人,的确是珠联璧合。
在张成看来,户外用品行业是随着人们亲近大自然休闲生活方式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但在主要消费群体、产品功能、应用环境和文化内涵上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兼具体育用品、旅游用品、休闲服饰产业的部分特征。户外用品行业的下游行业是户外用品零售业,随着国内居民收入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户外用品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和壮大。同时户外用品行业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对户外用品产业的成长有一定的拉动效应。
微笑曲线的启示
“‘探路者’的品牌是公司最核心、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因此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附加值较高的业务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业务链下游的品牌运营和销售渠道建设,而像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业务则外包给生产商。”张成非常认可台湾IT业教父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
“由于公司产品生产基本外包,采用加盟和直营销售相结合的业务模式,直营店铺采取租赁的方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所以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自身积累以及银行贷款来满足发展所需,资金不足限制了营销网络的扩张及物流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若公司成功上市,将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为持续高速增长提供充沛能量。”张成毫不掩饰上市对“探路者”的战略意义。
正是由于选择了“品牌运营商”的轻公司发展路径,“探路者”自成立以来,营业收入保持了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及户外服装和鞋类产品在总销售额中比重的不断提高,“探路者”的营业毛利率取得了快速提高,去年综合毛利率达到45.17%,与全球户外行业龙头哥伦比亚的毛利率基本相当。2008年“探路者”的营业收入为2.12亿元,以销量计算市场占有率第一,以销售额计算市场占有率第二。截至今年上半年,“探路者”在全国拥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共计430家,其中加盟店382家,直营店48家。
微笑曲线的模式以及公司快速发展的业绩数据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09年9月24日,“探路者”发行价格正式确认,每股发行价格为19.8元,发行市盈率53.1倍,一举募集资金3.37亿元。
张成谦虚地表示,“探路者”目前规模仍较小,虽然居于内资户外用品企业的翘楚地位,但公司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与国际户外用品运营巨头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因此,拓展融资渠道,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探路者”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张成强调终端店铺数量和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而信息管理系统落后是现在整个户外用品行业的现状,“探路者”也不例外,这不利于捕捉顾客需求信息和快速补货,与国外竞争对手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上市募集资金的投向也主要是围绕营销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以弥补其在高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短板。
与创业者一同探路
1999年1月,“探路者”在北京香山脚下两排小平房起步。这家最初由盛发强与妻子王静共同经营的户外用品生产小厂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了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08年度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其本身近乎奇迹的发展轨迹恰好阐释了“探路者”的品牌内涵。
如今成功变身为一家上市公司之后,如何平衡高成长的业务战略与稳健的财务战略以及如何控制快速扩张带来的财务风险,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既要支持业务拓展、适度负债、恰当销售信用政策,又要为高速成长期的可能的扩张风险做好管控。因此制定恰当的控制原则以及恰当的授权控制体系非常重要,同时灵敏快捷的信息归集及反馈系统更不可或缺。”
张成加入“探路者”刚好满两年,全程参与了“探路者”从筹划上市到IPO的过程。曾经创办过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咨询公司的张成非常了解创业者的心态,这使得他与盛发强夫妻的沟通非常顺畅。与盛发强的结识源于两人是酒泉老乡,而真正吸引张成加入“探路者”的原因是,“户外行业具有休闲健康产业的属性,公司的高成长性、巨大发展空间以及管理团队,尤其是盛总的低调、务实和理想。”
篇5
应该说创业板首日上涨基本已经透支了未来近一年的公司增长。即使以2010年动态市盈率来看平均仍高达58倍。而2008年静态市盈率平均高达109倍。那么,如何看待创业板的估值呢?
创业板超级博傻与合理估值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创业板是超级博傻,创业板的估值水平将大幅下降。
若把创业板的28家上市公司视为一只股票,用市盈率的倍数代表价格,发行价近56倍,开盘当日价格翻番,价格超过110倍的市盈率,盘中一度接近140倍!这是一幕超级博傻的游戏,参与者97%是散户,谁是导演呢?
这只“创业板股票”如果按现在的静态市盈率与主板股票的平均值相比,合理估值在70倍左右,也就是说,以10月30日的收盘价为基准,预计近期下跌幅度将超过35%。如果按照未来一年50%的净利润增长计算动态市盈率,跌幅就可能在20%以内,关键问题是“创业板股票”每年50%的高增长能持续多久?
创业板开盘当日全球各大财经媒体都有报道。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媒体报道都用Start-UpBoard(创业板),而我们的官方英语翻译是GEMBoard。GEM由Growth、 Enterprise和Market三个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直译应为成长企业市场。若把企业发展分三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则中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并不是创业期的企业,而是已进入成长期的企业,所以有人说“创业板企业不创业”,这正是中国创业板的市场定位。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业绩增长曲线昂头向上,预期上涨的图像形似鹰击长空,所以能调动投资人的乐观情绪,使创业板公司的股票被接受为飞机升空的“机票”,似乎有无限成长的空间。在高成长曲线的预期之中,投资人趋之若鹜,开盘当日的涨停板设置就变成了“博傻集结号”,把新股开盘暴涨的传奇在一日之内多次演绎,错过了第一次开盘,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一幕超级博傻的游戏发生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企业经营业绩的高成长多数会在3-5年内减速,股权投资人会在限售股解禁后伺机退出,在这个阶段,成长型企业的股价会大幅度下挫,因为在成熟阶段的企业股票就不会有成长阶段的高溢价了。以分众传媒(FMCN)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为例,2005年7月14日,分众传媒以每股17美元上市,创下了纳斯达克市场中国概念股的融资新纪录。公司业绩的高成长支持了分众股价的一路飙升,在2006-07年间最高达到66-68美元区间。但在高成长阶段结束后,分众传媒的股价在2008年随市场暴跌,其跌幅远高于纳斯达克股市的平均跌幅。以分众传媒最低股价4.84美元计算,18个月内股价跌幅超过92%,现在盘旋在12美元左右。分众传媒的故事说明:企业在成长期结束进入成熟期之后,估值水平将大幅下降。若以主板25-30倍的市盈率作为成熟企业的估值水平,“创业板股票”在3~5年内的跌幅可能会超过70%!
我们都希望中国的创业板市场能够复制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几乎都失败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呢?纳斯达克的成功有三大基石:1,企业家的创新精神;2,程序化的退市机制;3,独创性的做市商制度。
篇6
10月30日上市首日有25.26万个人投资者账户买人了创业板新股,占当日创业板股票交易量的比例超过97%;11月9日,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仍高达96.54倍;11月13日,创业板市场大幅跑赢大盘,全天平均涨幅5.94%,共成交47.9亿元……筹备10余年的创业板市场“屡创新高”,这是否能使它成为了创新经济的“新引擎”呢?
据兴业证券提供的资料,笔者计算了自6月29日~11月3日上网发行的所有股票,仅仅以上市日开盘价计算,主板的39只股票平均每万元收益约为19元,而28只创业板股票的平均收益高达58.51元,比前者高出207.87%!而若以上市日均价计算,创业板的平均收益是主板的将近4倍!如此高的收益率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一股资金吞吐浪潮,然而这却又与大部分投资者的观望情绪形成了一定反差。就此,笔者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
上市初期疯狂盈利
“就利润率来看,真是很可观。”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副总经理林志伟对笔者表示,
“一般来说,在创业板上市初期,300万的投资可以带来2万元的利润――这还是以较低的利润水平计算。”
的确,创业板的盈利模式令人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买人中国最早上市的一批股票的情形,耐心持有的人最后几乎都成为了百万富翁。上海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12月19日开业当天,股价炒高5~6倍,创业板股票上市初期似乎也继承了这种疯狂血统,如此高的收益率吸引了许多短线高手跃跃欲试。
在创业板尚未正式上市之时,不少投资者就表示这是年内大举获利的最后一次机会,在许多人还犹豫着是否要签署风险揭示书的时候,股民温先生就表示“创业板上市一定会参与。”这样的投资者并不少,实际上,28只股票整体上市、窗口指导各机构尽可能首日不交易或少交易、限制部分活跃账户交易、临时临牌等措施,都表示了管理层为了让创业板平稳上市,防止首日爆炒的决心。“因此当时我担心主力、基金、游资、大家都互相观望,没有人接盘,那流通性风险就是创业板的最大风险。但是事实上,当天的交易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资深投资人铑钿也这样表不。
短期行为切勿跟风
担心、耐心,最终伴随着发行初期的股价高涨出现,事前准备好的充足流动性起了足够的作用。“暴涨必然带来暴跌。”事实证明这句流传在股市中的话是正确的,时至笔者截稿之日,随着创业板股票的价值“回归”,28只创业板股票中,已有14只跌破了上市首日开盘价,25只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
“中国历来有‘炒新’的传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总有热情消散的时候。”因此开盘价趋势一定会是下行。“但由于开盘价本身已经处于高估状态,上市后更是如此。”主板市场有部分资金聚集到创业板,历经爆炒之后,这些从―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变现必然会实现。“下行的趋势是必定的,过高的股价终要以下跌的形式被消化。”
“市场是一个整体,资本总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巨大变化。”林志伟进一步解释道,“伴随着每次30只左右的个股发行,发行价的总体趋势一定是趋向均衡化,或者是后面的资金要渐渐与开始发行拘股票持平,或者是前面的高价股下跌到后面新股的水准。”只要经济发展良好,存在后市低价股向前面高价股看齐的可能性。但鉴于全球化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逝,这样的假设恐怕难以实现。
面对创业板上市次日净流出的1.5亿资金,不少投资者都对笔者表示应该捂紧钱袋,但同时,资深短线操盘手也提出不同观点,“近两个交易日就能获利53%。这种机会从2004年以来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机会在创业板!”在此时不同投资者间的资金博弈成就了赢利点,但不管是资深的证券行业人士,还是操作技巧纯熟的股民,都承认创业板炒的只是机会,仅仅是短线行为。
投资获利见好就收
虽然国家出台了保持货币流动性的政策,但是美元下跌、金价上涨、金属期货价格不乐观以及最近国家再次上调油价等等现象表明了整个市场的实体经济形势并不如想像中那样好。“大盘应该会在3000点左右横盘较长的时间。”林志伟对笔者表示,“这样看看就知道,个别还没掉下来的股价不会长久保持这种水平。”股票保持着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高价着实令人生疑,林志伟对这种现象解释为“一定是庄家抬价”。
创业板盘子小,自然会导致被庄家操控价格的,何时买进卖出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许多中签的股民往往在发行当日目瞪口呆地看到股价飙涨暴跌,或是因犹豫致使卖出获利机会擦肩而过后悔不已,或是加入“爆炒大队”的投资者为之后的暴跌垂首顿足。
根据深交所公开信息显示,创业板股票上市一周以来,目前也只有散户和个别私募游资进入,机构专用席位仅仅买入过3只股票,其中金额最大的一笔是某机构专用席位在上市首日买入1088万元的南风股份。若按照南风股份上市首目的平均成交价格计算,这家机构目前已是深套其中。面对短短8个交易日,总市值就蒸发182亿元的现实,再高明的短线操作者也会显得异常谨慎。
篇7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登场激发出市场热情,大量散户涌入“捧场”,给创业板带来了开门红。
散户成为创业板主角
10月30日首日开盘后28只股票齐刷刷冲高,一度出现全部涨幅超过i00%的盛况,涨幅最高的安科生物一度飙涨到令人咋舌的280%。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市盈率最高的华谊兄弟达到176倍,鼎汉技术为次高达154倍。首批创业板新股的平均市盈率被推高至111倍。
这么贵的股票敢买进的也只有中小散户了。统计显示,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第一天的交易中有97.37%的交易量均来自散户。当日参与买入的个人投资者账户多达25.26万户,合计买入4.23亿股,其中买入股数在5万股以下的户数占比多达99.56%,买入股数占比86.31%;买入股数在1万股以下的户数占比97.22%,买入股数占比60.08%。散户资金充当了创业板上市首日的主力军,而机构投资者累计买入比例仅2.63%,其中,基金、社保、保险等未参与买入。
“炒新”情结在散户中挥之不去,但“炒新”能否炒到收益就很难说了。在首日疯狂后,第二日,创业板便开始踏上价值回归之路。一开盘就有25只个股以跌停出现,截至收盘,20只个股仍为跌停,仅有南风股份平盘报收,安科生物和吉峰农机处于红盘,后者成为当日唯一涨停的创业板股票。
“三高”创业板还能投资吗
创业板开市首日的疯狂表现,也唤起了市场对中小板设立之初火爆表现的记忆。5年前中小板开市时,首批8家公司中涨势最疯的是大族激光报收于39.09元,涨幅高达324.89%,其他7家公司的股价涨幅在42%~143.99%之间,经历投机资金“爆炒”后,8只股票出现了持续下跌的局面。8只股票平均被套570个交易日,最长的一只用了707个交易口才完成了解套的过程。今天的创业板或许正在重蹈覆辙。
以交易首日股价看,创业板28家公司的市盈率平均高达111倍,明显高于香港创业板39倍以及纳斯达克33倍的市盈率。创业板已经成为高价格、高市盈率和高换手率的“三高”市场。
分析师认为,未来创业板在逐步扩容之后,价值中枢下移将是大势所趋,个股未来存在大幅回调风险,二级市场的参与价值微乎其微。在短期市盈率高企的情况下,投资者可等待其逐步回落到价值区域再考虑选择投资品种。
部分不具有可比性的上市公司,其估值溢价幅度可能相对还在成长性可以解释的范围内,这样的个股其价值回归时间相对较短。另一些具有可比性上市公司,或在上市首日估值溢价远远超出成长性可承受范围的个股,相对风险更大些。预计后市个股将会出现分化走势,而那些具有高成长的公司仍然值得关注。如近3年创业板中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大于100%的有4家,分别为吉峰农机208.51%、宝德股份146.3%、红日药业106.03%、探路者100.75%。
主板仍有机会
在创业板投资机会不大的情况下,资深证券分析师建议,投资者仍可从主板市场的震荡上行格局中发掘投资机会。从海外市场经验和中国中小板股票的经验来看,创业板推出对现有主板市场整体运行格局影响微弱。从短期来看。市场格局也很难改变。
分析师预计,创业板和中小盘股的创业激情将渐渐退去,小盘股的疯狂强势或将反转,市场可能发生风格轮动。由于三季报已经披露完毕,市场将从创业板的疯狂进入业绩支撑的理性投资。市场的重点可能从中小盘股向业绩良好的股票转移。估值处于合理区域
投资股票,市场估值是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创业板的高估值相比,目前主板的估值相对合理。国信证券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A股市场的整体市盈率为25.25倍,市场中的主要成份指数的整体市盈率水平与整体市场水平较为接近。其中上证50的市盈率水平最低,为20.92倍,但中小板指数市盈率水平很高,达到41.04倍。
市场整体市净率水平为3.24倍,其中,中小板最高为4.81倍,最低的是上证50为2.92倍。
如果按2009年的业绩预测计算出的动态市盈率为21.96倍,这一水平仍处于相对合理区域。从历史估值对比来看。市场估值正在过去10年中枢附近震荡。
从行业估值看,23个一级行业中有19个行业市盈率水平要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其中在30倍以上的行业为18个,整体市盈率在20至30倍之间的行业有4个,整体市盈率低于20倍的行业只有1个。市盈率最低的分别是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和金融,其市盈率水平分别为23.19倍、21.33倍和18.71倍。市盈率水平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综合和汽车汽配,分别为78.86倍、68.87倍和53.84倍。
15个行业的市净率水平要高于市场水平,其他8个行业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食品饮料、电气设备和有色金属,分别为6.8倍、6.29倍和5.18倍。最低的分别是交通运输的2.62倍、造纸印刷的2.41倍和黑色金属的1.8倍。
因此,从投资角度看,主板比创业板更具价值和确定性。“创业板可以短期玩一玩,但长期投资,其成长性较难确定。”资深市场人士坦言。
业绩回升支撑市场向上
从基本面看,国内经济的复苏势头进一步明朗,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的复苏态势将延续,进而为A股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上市公司业绩回升成为下半年A股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刚刚完成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上市公司业绩进一步回升,净利润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25.3%、中报的-13.4%回升至-1.6%。公用事业(电力为主)、农林牧渔、信息设备、化工、建筑建材等行业同比利润大幅增长50%以上,食品、医药、家电、房地产等行业也出现较快的利润上升。
从环比数据看,第三季度利润比第二季度上升了4.43%,绝大多数行业利润环比上涨。电子元器件、钢铁环比扭亏,有色金属、轻工制造、交运设备、医药等行业环比增长30%以上。房地产由于销售的季节性出现利润环比较大幅度下降,化工利润的环比下降是由于油价走高导致中石化业绩环比下降。
银河证券乐观地认为,如果第四季度的盈利与第一季度持平,即第四季度环比下降30.6%的情况下,全部上市公司2009年净利润将同比增长18.7%:在第四季度环比下降20%的情况下,则全部公司将增长22.4%。因此,今年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的可能性很大,将再次超
出预期。
银河证券认为,在良好的基本面作用下,市场仍将震荡上行,11月份股指可能挑战前期高点。
高盛中国在最新研究报告中称,从现在到2010年,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盈利增长将重新成为2010年股价回报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此预期下,2010年沪深300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目标点位分别为4300点和16800点,潜在股价回报率为26%。预计中国股票回报率集中在一季度和四季度。由于回报率走势与宏观经济增长及政策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强劲的基本面和中国宏观调控隐忧的交互影响,回报率也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在投资上,银河证券建议关注两条主线。
一是以房地产为主要驱动力的强周期行业,如房地产、水泥、工程机械、金融、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这些强周期行业波动较大。但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回暖,实体需求的进一步强化,未来的中长期发展趋势良好。投资者可以把握波动所带来的买入机会。
二是以汽车为代表的业绩驱动型的消费型行业,如汽车及零部件、家电、食品、医药、纺织服装、造纸等。消费型行业的业绩增长一般具有非爆发性的特点,其估值水平常常成为考量投资机会与风险的重要依据。一些股票随着价格的持续上涨,当估值接近或超过合理水平时应保持一份谨慎。
综合来看,可以重点关注房地产、金融、工程机械、煤炭、有色金属、汽车等行业。
风险也在显现
篇8
前述2500点判断逻辑主要来自于历史的对比。有人拿出上证A股历史市场上的一段与现在的创业板指数做对比。在1996年1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期间,上证指数从最低点512点最高涨至2245点,期间1304个交易日,涨幅325.48%。而创业板至2012年12月4日最低跌至585.44点之后,随后一路上涨至2015年2月16日收盘1896.63点,涨幅近220%;未来即使泡沫继续放大,按照累计涨幅325.48%来预判,创业板从585.44若涨325.48%,最高涨至2484点左右,从现在1900点位置来看,预计创业板那指数仍有30%的上涨空间,即2500点左右。
存在即是合理。其实创业板能涨起来并不是奇迹,它的上涨更符合当前A股市场的主流投资风格和市场结构。尽管创业板整体估值已经高达70倍市盈率,7倍市净率,但或许可以认为,在注册制没有正式推出来之前,小盘股只有供求的风险,没有估值的风险。而对于A股这个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而言,在小盘股供求没有失衡之前,高估值并不是真风险;注册制正式推出之后,随着新股大批量开闸发行,尤其是小盘股大批量的供应将会改变目前存量供给有限的供求状况,而这种供求失衡的彻底转变才会导致小盘股的估值风险释放出来。而那时,市场资金又开始朝着蓝筹股蜂拥而至,市场风格才会重新转变。谁都喜欢两头都踏准,大小通吃;他们想象自己,无论是蓝筹还是小盘股,只要能踏准风格轮换的节奏,就能分别享受大、小盘股的主升浪收益,但事实可能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些在A股市场不看估值、只看盘子大小和题材的投资者,在新股发行注册制推出来之后,将不可避免遭遇一场投资理念的革命。
从新兴市场的股市发展史来看,过去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及马来西亚等国的历史表明,一些习惯于炒作小盘股的投资风格,由于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国外成熟投资者的介入,其市场风格最终都得到了转变。即由过度炒作小盘股变成了投资价值低估的蓝筹股。
随着沪港通顺畅运行及深港通的渐行渐近,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在逐步向全球资本开放,这种过去和现在热衷炒作小市值、高送转的投机市场也会逐步改变其投资理念和风格,最终回到价值投资的逻辑上来。但其间投资者们肯定需要付出惨痛的教训和代价。市场从来都不会主动的改变其固有的风格,除非交了一笔巨大的学费。
理性有可能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那些擅于于投机炒作的投资者会因为创业板短期的大涨而异常开心,但如果不能够及时锁定胜利果实,冷静、果断撤退的话,最终也将会被这场估值泡沫所淹没。
篇9
3月31日凌晨,中国证监会在官方网站上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将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一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投资机构、企业管理层、创业者,乃至中小投资人、散户中间炸开。
“等待了10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有盼头了。”提到创业板,无论投资机构还是IT企业,无一不说:“我们热烈欢迎创业板,我们已经等了太久了。”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大多数企业既对创业板充满期待,却又不敢贸然前行。面对即将揭开面纱的创业板,围观的IT企业在盘算什么?
十年梦圆
“今年两会讨论了那么多关乎民生的问题,惟独创业板没有被涉及,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创业板没戏了。”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武兴兵告诉记者,两会期间没看到代表们讨论创业板,让许多有上市融资意愿的中小企业感到失望。
武兴兵解释说,虽然国家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有不少优惠政策,但真正落实到每个企业,能得到的资源还是有限。“现在两会刚结束不久,创业板《管理办法》就出台了,这让我们这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感觉到,国家没有忽视中小企业的呼声。”
等待了10年的中国“纳斯达克”终于有了盼头,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投资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兴奋。
“创业板对中国经济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北京公司总经理刘纲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将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的活跃,这也将给以“拉内需、保增长、促就业”为目标的中国经济全局起到促进作用。
而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的肖平也表示,创业板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的重要步骤。肖平认为,多数IT中小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没什么固定资产,要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这一点在软件企业尤甚。而创业板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对成长型的企业而言,资金注入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谋求更大发展。同时,创业板也将给投资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而此次《管理办法》的推出,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健康投资环境的保障。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管理办法》为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增加了对创业板公司退市约束的原则性规定,在“信息披露”与“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章节中,规定了有关退市风险提示和交易所制定相关退市规则的要求。“退出机制的设立将保证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整体素质,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是控制风险的一道重要保障。”某投资人表示。
跃跃欲试
刘纲告诉记者,深圳创投很早就开始关注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目前仅北京市投入的10个项目中,已经有6家中小企业开始进行上市改制,其中网宿科技、数字政通、乐视传媒网络视频公司等4家都是IT企业。
“IT企业是最积极在创业板上市的一类,也是创业板上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刘纲说。
金蝶中间件无疑是这群企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管理办法》公布当日,记者就收到了金蝶中间件发来的消息,表示金蝶中间件已符合创业板上市要求,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金蝶中间件总经理奉继承介绍,金蝶中间件近4年的发展速度远超业界平均增速,经过与中介机构、券商沟通,已经启动了上市前的改制和辅导工作,目前公司各方面的指标都符合创业板上市的有关规定,计划今年内提交申报文件,争取成为第一批在创业板挂牌的企业。
“金蝶中间件自2000年成立以来,就是一家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基础软件领域,力图打破国外巨头如IBM、甲骨文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奉继承说,“既然定位是与国外厂商抗衡,为打破国外垄断而奋斗,就没有考虑过去国外上市。”因此,金蝶中间件从2008年初《管理办法》征询意见稿出台时,就把在国内创业板上市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本报去年对创业板的报道中,专业提供电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的北京华电方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曾表示,在2008年初放弃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努力。而这次《管理办法》的出台,也让华电方胜转变了想法。
“以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够成熟,创业板更多的是国家一个美好的愿望,而这次《管理办法》的出台,成为创业板相对确定的信号,这大大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华电方胜CEO姜维权告诉记者,华电方胜将密切关注创业板的动态,等到时机成熟时就重新考虑上市。
冷静观望
尽管从投资人到企业主,全都对创业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兴奋的IT企业对创业板仍保持观望。
尽管《管理办法》将在5月1日起实施,但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也同时表示,创业板真正挂牌上市估计要等到今年8月份以后。也就是说,创业板虽然已经让众企业看到了希望,但具体时间表仍然不清楚。“《管理办法》目前也还只是一个总则,具体的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以及信息披露等细节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有企业主指出。不少企业都在等第一批上市的企业明确后,再做打算。
“现在创业板细则还没有出,对上市企业的前期甄选和后期监管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奉继承说,他期望发改委在审核企业时,能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创新价值、对IT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国家产业升级的意义,让更多国产的,对民族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公司在创业板上市。
而武兴兵则告诉记者,博科资讯目前已经符合上市企业资质,但并不急于上市。“目前按照《管理办法》设立的门槛来看,全国有上万家企业拥有资质,其中完成改制的也已经有1000多家了。总不能一股脑都上市吧。”在去年征求意见稿出台时,准入门槛就颇受争议,如果本着对整个创业板以及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来看,《管理办法》设立的硬件条件仍然“有点松”。
而对一些以“烧钱”著称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很可能一条“成立三年以上”就把他们挡在了创业板的门外。但事实上,这类企业的成长性非常好,需要资金的意愿也特别强烈。“门槛设得低一点,对那些有潜力的企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姜维权说。
篇10
创业板是深交所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基点为1000点。截至2013年5月15日,创业板指重新站上千点大关,报收于1012.66点。自春节后开盘以来,主板个股表现明显低迷,而代表小盘成长股的创业板指数却接连创出阶段新高。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大幅上涨后创业板绝对估值水平已接近泡沫时期高位,加之IPO重启临近及6月解禁高峰到来,站上千点大关的创业板指或已走到十字路口。是什么因素导致创业板指持续走强?这种强势还能延续多久?
价格回归
进入5月份以来,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股市频创新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却震荡走低。然而,去年12月以来大幅反弹的创业板市场却悄然创下2011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
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1000点关口之前踌躇了两个交易日,创业板在5月15日一路高歌猛进,大涨36.32点,涨幅3.7270。从2012年12月4日开始,创业板从585.44点低点反弹,累计涨幅高达73%,仅2013年以来涨幅就高达42%,而同期沪指下跌1.95%,深成指下跌2.71%,呈现出“主板走熊、创业板走牛”的独特格局。
渤海证券策略分析师周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资金缺乏也导致了投资者将有限的资金转向小盘股配置。在增量资金有限且存量资金开始外流的背景下,市场资金更愿意选择盘小、占用资金有限且业绩持续增长的成长股介人,而创业板许多个股因恰恰符合了这种要求。从春节后个股表现看,一季度业绩保持持续高增长的创业板公司明显受到了市场资金和机构的青睐,而那些业绩下滑的个股则出现大量资金外流或机构大幅减仓的现象。
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继3月份A股市场流失了200亿元资金后,4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再度流失了350亿元,创近7个月来最大月度流失额。周喜认为随着春节后欧债危机的再度反复,国内经济一季度弱复苏势头明显低于预期,社会总需求不足引发企业开工率不足,库存率继续保持高位的诸多不利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再加上股市中限售股解禁力度增加及企业减持力度增加,以及上市公司增发融资力度的加大等等多重利空,引发了资金开始从市场流出。这时候“船小好调头”的创业板指就受到市场的关注。
此外,机构在去年四季度期间的大力买入对创业板个股股价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从相关财报数据看,五大机构(基金、保险、社保、QRI、券商)在去年四季度加大了对创业板个股的配置力度,由去年三季度持有276只创业板个股(其中增仓个股比例仅占44.2%)到了年报披露时,其持股数量已上升至306只,个股增仓比例提升至69%。
正因为机构的这种积极态度造就了一季度创业板个股的强势表现。在一季度大盘下跌了1.43%的情况下,创业板指上涨了21.38%,而355只创业板个股中能够实现反弹的个股数量则高达240只,占比67.6%。不过,随着创业板个股股价在一季度的修复完成,机构对创业板个股的投资价值上产生了一定分歧,市场资金开始有所集中至重点行业及个股上。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机构持股数量下降至250家,增仓比例下降至35.2%;从行业配置上看,机构投资重心集中在受政策扶持的节能环保安全、消费电子、文化传媒、医疗保健、智慧城市等行业上。
逢高离场
当前创业板的泡沫已逐步显现,推进创业板的正面因素也逐步减弱,后市创业板的结构化行情恐渐人尾声。数据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大幅提速。5月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仅有苏交科和荃银高科两家上市公司高管增持公司股票,有多达56家公司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公司股票。
高企的估值泡沫一直是困扰创业板指的问题,这或许也会阻碍创业板指的进一步加速前行。按照2013年一季报情况,市盈率超过100倍的公司数量达到79家,占创业板全部上市公司的22.25%,其中更有包括北信源、东土科技、国腾电子、吴通通讯和华星创业5家公司的市盈率超过了1000倍。
同时,市场也对创业板盈利能力持续性存有疑虑。深交所的数据显示,去年深市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创业板下降8.34%。而今年一季度,创业板净利润同比又微降1.26%。一路“高歌猛进”的创业板,不免引来市场各方对其“疯狂”表现的质疑。如果未来没有超预期的业绩作为支撑,则资金移仓将是大势所趋,届时创业板的盛宴或将逐步迎来终结。
中金公司最新策略认为,虽然目前宏观流动性较为宽松仍对小盘股炒作构成较为有利的条件,但不利因素也在增加。首先,IPO重启可能性增加,这对A股整体资金面冲击有限,但对高估值小盘股影响较大。其次,目前大、小盘股估值差距创历史新高,且创业板绝对估值水平已接近泡沫时期高位,对增量资金吸引力显著衰减,稳定性变差。第三,创业板6月起将进入解禁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