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3-30 07: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哈萨克族舞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哈萨克族舞蹈

篇1

1、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哈萨克族人民从生活中找灵感,把劳动融入舞步,这也使哈萨克族舞蹈贴近人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

2、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

3、讲述古老故事,传承族历史。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萨克族人的内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经常有着传奇且生动的故事民;

篇2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75―01

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哈萨克族自治县,哈萨克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资源。依托哈萨克族的民族风土人情等文化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一、依托哈萨克族风土人情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

1. 依托服饰文化,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幼儿服饰文化教育中,我将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服装规范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感受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幼儿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乐于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我是小小设计师”的主题教学中,我先让幼儿认识不同季节的服饰特点,然后让幼儿将我们经常看到的哈萨克服装和图案运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幼儿设计的作品不仅有现代服饰的时尚美而且还具有民族特征,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依托饮食文化,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在幼儿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以哈萨克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产(包尔撒克、奶茶、奶制品等)为内容,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对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如,在“做客”一课中,我将延伸活动设在民族区角中,让幼儿扮演角色招待客人,请客人品尝哈萨克民族的特色小吃,亲手为客人泡制奶茶,并为客人讲解各种小吃的由来和制作过程,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民族饮食。

3. 依托歌舞文化,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利用哈萨克族舞蹈、音乐、乐器(冬布拉)对幼儿实施美育,让幼儿初步了解哈萨克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如,我利用哈萨克传统乐曲《黑走马》,让幼儿在了解乐曲感人背景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骏马在草原上雄健有力的步伐和万马奔腾的场景,然后教给幼儿各种不同的走马、跑马的动作,并编排舞蹈“小骏马”,让幼儿边舞蹈边感受乐曲“黑走马”优美的旋律。

4. 依托工艺文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中,让幼儿感受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如,我开展了“民族美工图案的粘贴”、“我的毡房”、“小花帽”、“小马靴”的制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激发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还通过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的节日风情和民族风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中了解哈萨克族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二、运用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民族教育活动的原则

1. 坚持多元性和本土性并重原则。儿童是在一定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的,在幼儿园组织哈萨克族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展对儿童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

2. 坚持生活性和自然性并重原则。开展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幼儿教育活动,其内容要来源于幼儿周围的民族现实生活,应是以哈萨克族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教育内容应随着哈萨克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人民“喝茶”的习俗时,可以先创设哈萨克族“过节做客”的生活情景,营造过节气氛,让幼儿戴哈萨克族帽子、穿哈萨克族马甲扮演角色,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中,品尝哈萨克族的“奶茶”、“马奶酒”,再认识各种各样的奶制品,进而认识哈萨克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篇3

>> 趣谈哈萨克族民间音乐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民间防治小儿尿布皮炎的方法 哈萨克族民间动物药的用法 哈萨克族民间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我国著名的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演奏家及民间艺人简介 新疆哈萨克族美食 哈萨克族医药传奇 哈萨克族擀毡技艺 哈萨克族的转场 中国哈萨克族民间药用植物在内科病中的应用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创作意义 浅谈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的诗歌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阿肯 逐水草迁徙的哈萨克族 浅析哈萨克族吉祥符号 探寻木垒哈萨克族刺绣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涂苏别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各种库布孜 阿得尔那 达布勒

民间乐器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既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又丰富多彩,是哈萨克族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哈萨克族能歌善舞,乐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许多哈萨克族人不仅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而且家里还拥有“冬不拉”“库布孜”等乐器。

哈萨克民族世代传承的民族遗产,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歌舞、音乐等艺术形式,无不是适用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游牧生活的创造性文化。 “歌与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这里的“歌”并不仅限于“诗歌”本身,还包括丰富的情感和由此产生的金歌美曲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文娱活动。同样,为艺术服务的民间乐器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也经历了历史沧桑而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既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又丰富多彩,是哈萨克族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这些乐器可分为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摇晃乐器和打击乐器等。 哈萨克民间乐器

弹拨乐器

在弹拨乐器中,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更是哈萨克族人们精神的支柱,多在节日或喜庆日子里演奏或为歌舞伴奏时使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常见有两种: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族人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另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族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冬不拉音量并不大,但音色优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 民间乐器合奏

除冬不拉外,“谢尔铁尔”“杰特根”“阿得尔那”等也是音色优美的弹拨乐器。

谢尔铁尔是哈萨克民族在节日或喜庆日子里常用的一种弹奏乐器,形状近似冬不拉。它是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粘一层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厘米~70厘米,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

杰特根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杰特根无松紧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作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拉奏乐器

拉奏乐器主要有“库布孜”“赫勒库布孜”等。

库布孜是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形,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60厘米~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改进后,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

哈萨克族人十分崇拜和珍惜白天鹅,把它与民族起源联系在一起。哈萨克族人不射杀天鹅,忌吃天鹅肉,认为伤害天鹅,必然会遭遇不幸,并把天鹅描绘为美的化身、美的源泉及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和伟大母亲的缩影。每年春季作为候鸟的白天鹅飞回水草茂盛的北方草原时,哈萨克族人认为“天鹅归,鸿运降”,并致以最虔诚的崇拜。也因此,哈萨克族库布孜曲中有许多模仿白天鹅声音的曲调,形象逼真。

吹奏乐器 库布孜演奏者 各种斯布孜格

吹奏乐器主要有“斯布孜格”“斯尔那依”“萨孜斯尔那依”等。

斯布孜格,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族人民誉为“心笛”。原先是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做原料。它的吹奏方法与众不同,是用喉音和吹管音相结合并同时发出音响的一种吹奏法,因此听起来是双重音。音色悠扬、深沉、细腻而典雅,而喉咙发出的持续音正好和冬不拉音调统一。

摇晃乐器

摇晃乐器主要有“阿萨塔亚克” “托合勒达克”等。

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师跳神时所用,形同花伞,由一大一小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约1.3米。演奏时主要靠撼摇发出沙沙声,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达吾勒帕孜”“圣达吾勒”“当格拉”等。

篇4

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情景, 创设民族教育环境,开展民族教育,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 促进幼儿身心、智力健康发展。

关键词

环境 哈萨克族幼儿教育 民族文化

幼儿园的环境是在幼儿教育机构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总和,是幼儿发展的资源”。由于环境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在民族地区,对幼儿实施民族传统教育,就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这个教育的载体,为幼儿创设一个氛围浓厚的彰显本民族特色的园所文化环境,把那些显性的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系统化、具体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情景, 创设民族教育环境,开展民族教育,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 促进幼儿身心、智力健康发展。

一、寓民族文化教育于环境的创设中

1.巧用墙饰,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墙饰作为环境陈设的主要内容,能从情感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感。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为了让幼儿充分感知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教师充分利用墙面环境,在走廊过道的墙面,布置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工艺品:有手工、剪纸、折纸、粘贴等作品以及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图画,装饰物,供幼儿日常观察、欣赏。通过欣赏、观察以及教师的讲解,幼儿不断了解民族故事、传说,丰富民族文化艺术知识,开发智力。在室内外的门窗,走廊,张贴展示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故事、儿歌、相关图片资料等,供幼儿欣赏、阅览,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在幼儿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并感受民族美术的艺术美。

2.巧用室内环境装饰,突出民族艺术特色。配合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认真遵循空间环境的原则,有层次布置民族游戏区角,定期更换内容,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让每一个地方都让幼儿受到教育,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民族文化艺术气息,观察感受民族艺术的美;使幼儿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面不断扩大,从小就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陶冶幼儿的性情,形成善于观察,注意观察,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寓民族文化教育于课程的实践中

民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融入课程,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从众多民族艺术文化中,筛选出优秀健康,积极向上,反应正面生活,突显民族特点的艺术文化内容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幼儿的经验、能力、年龄、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至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进行实施。

语言课中,讲民族寓言故事,说民族儿歌,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是一个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体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社会课中,向幼儿介绍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风俗生活、等,培养幼儿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美术活动中通过欣赏民族服饰、配饰、工艺品、手工制作等,感受民族工艺美术构图、色彩等的精美和创作上大胆的构思,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音乐课中通过音乐欣赏并学唱民族歌曲《黑走马》《小骏马》《草原之歌 》《童年 》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哈萨克族欢快、风趣、柔美、潇洒、奔放的民族音乐特色;舞蹈课,学跳民族舞蹈,了解民族舞蹈特点,感受民族舞蹈欢快有力的节奏和他们在庆祝节日或丰收时喜庆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潜能。通过以上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让幼儿更多地了解哈萨克民族文化,同时也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幼儿的智力。

三、寓民族文化教育于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丰富多彩的一日生活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活动的保证,只有找到民族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方法、手段的结合点,拓宽教育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 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择其精华,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穿越时间和空间,取得成功。

1.在活动室为幼儿准备富有民族特色活动角,让幼儿在活动区角中去听民族故事、做民族图案的花边、吊饰,分角色表演“叼羊”“挤油渣”“姑娘追”等传统游戏,让幼儿通过环境和游戏亲身体验哈萨克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勇敢、开朗的博大精深。

2.把哈萨克族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哈萨克族文化特色。

四、寓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于大型庆典活动中

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更好地发展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结合“六一”儿童节和“民族幼儿特色展示”活动。在节日期间,孩子们从舞蹈、相声、小品、合唱、哈语儿歌比赛等项目进行展示。通过节日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孩子们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蹈、说民族儿歌、弹冬布拉,画表现民族生活的画,作民族手工。孩子充分发挥了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体验了成功,培养了自信心。

五、寓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中

篇5

【关键词】迁徙缘由 变迁原因 文化

一、迁徙的缘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加强边防,在伊犁设立了新疆最高军政机构――伊犁将军府。新疆伊犁将军府和下属参赞,领队大臣等府衙设立后,为了增加兵力减少换防费用,免去换防部队长途跋涉之苦,1763年,从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和鄂温克族各征兵五百人,以“索伦兵”为名派往新疆伊犁地区。这批选派的官兵携带家眷长期驻防西北边陲。由此便有了在新疆定居的达斡尔族,开创了达斡尔族历史的新纪元,现居住在新疆的达斡尔族就是当时达斡尔族官兵的后裔。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百多户的达斡尔人参加了为期三年多的修建新塔城的辛勤劳动,于1891年建成塔尔巴哈台新绥靖城。迁居塔尔巴哈台“新满营”驻进新绥靖城。

自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族得到清政府的许可,开始陆续迁至其故地阿勒泰、塔城和伊犁等地安居。这样达斡尔族前往塔城时,就与哈萨克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各民族互相协助、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文化差异日渐缩小。而在建国以后,达斡尔族具有浓厚原籍色彩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加之受到当地哈萨克与汉族的影响,达斡尔族的文化已不同于东北达斡尔族的原生文化,形成了一种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独特的达斡尔族文化。

二、变迁的原因及阶段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有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这些文化习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互相渗透,文化差异日渐缩小。解放后,人口迁移集国家计划与自发两种类型形成相当规模,使新疆成为中国人口迁移最频繁的省区之一。文化是通过人类的活动呈现的,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使新疆各民族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新疆达斡尔族文化的变迁原因之一就是新疆人口的变动。

达斡尔族自从清中期被清廷“分而治之”的政策强行遣派至边疆地区屯垦戍边,以后各地达斡尔族人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彼此联系较少,直接交往困难,尤其是新疆达斡尔族与其他地区的达斡尔族之间两个世纪的时间由于经济、交通等原因,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交往关系。新疆达斡尔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相互交往,因此达斡尔族的文化受外族文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迁入新疆的达斡尔族至今有六七代人,由于代代所经历的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同,也就出现了几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新疆达斡尔族所居地区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促使达斡尔族文化的变迁。塔城达斡尔文化变迁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763年―1908年左右。这个阶段达斡尔族内部成员由于强烈的民族意识及民族自尊感仍然保持着较强的传统文化观念。如母语观、制度观,主要是哈拉莫昆观念及其相关制度,亲属称谓及其制度。在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制约下他们始终保留和使用着自己的语言,使母语的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和社会土壤。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为达斡尔族文化形成一种保护膜,因此这一阶段塔城达斡尔族文化没有受到外族文化大的冲击。

第二阶段:1908年-1962年。为了生存,人们就要适应环境,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形成的。同样,达斡尔族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和其他民族互相交流,而达斡尔族所居地区民族成分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为了交流方便,当地达斡尔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开始普遍使用哈萨克族语言。在这期间,大部分人就读于哈萨克族学校,接受哈萨克文化教育,只有一小部分上汉校,接受汉族文化教育。在外族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就使得人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这一阶段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文化主要受哈萨克文化的冲击。

第三阶段:1962年―90年代中。这段时间达斡尔族文化变化最大,开始全面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主要原因是:1962年4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裕民、霍城三县居民6万多人,在苏联驻新疆领事馆的长期策动诱骗下,进入了苏联境内。①由于在这移民的6万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哈萨克族,这些地区也主要是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大批哈萨克族的迁出,使得大批汉族迁入。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达斡尔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当地哈萨克族学校基本撤离,使达斡尔族学生全部转入汉族学校,新疆达斡尔族自此开始全面接受汉族文化教育。又由于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变迁,大量接触汉文化,致使达斡尔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年轻一代的达斡尔族基本不懂母语语言,对达斡尔传统文化不甚了解。

第四阶段:90年代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各少数民族开始提倡保留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及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塔城的达斡尔族开始加紧了与东北达斡尔族的交往与交流。塔城达斡尔族协会开始组织年轻的达斡尔族学习达斡尔语言;在达斡尔族传统节日组织青年达斡尔族参加文艺联欢活动;婚庆节日时提倡穿达斡尔族民族服饰、唱达斡尔族歌曲、跳达斡尔族舞蹈。这一阶段,塔城的达斡尔族在接受这各种文化教育的同时,继承并保留着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多元化文化

总的来说,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既吸收外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色彩和基本格调,不致在众多的文化包围和冲击中失去本来面目,这就形成了新疆达斡尔族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多元性、变动性。

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其文化特征根源,以求传承与发扬。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 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 47个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遍布全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创立了丰富多彩、见格迥异的民风民俗。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膘悍、英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并在不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语言,诉说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智慧和追求,是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及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新疆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其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见表 I)。目前,新疆已经发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629个小项,其中,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武术 、背式拔河、国际象棋等被列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姑娘追、斗鸡、沙哈尔地 (空中转轮)等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 目;速度赛马、赛走马、民族式摔跤、射箭、秋千、武术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则多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2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

2.1 地域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 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是人们适应与改造环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与 自然斗争的一种反应。新疆 (古称西域),是联系亚欧的必经之路,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历史上 ,这部分地区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使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新疆复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地形我样,有高山冰川,有平原绿洲,有辽阔美丽的草原,也有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这一块块地貌气候奇特、人文景观迥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民族不 同的生活圈子。天山以北地 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候湿润,利于森利和草场的生长和发育也利发展畜牧业 ,严酷险峻的 自然环境和动态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他们坚韧刻苦、豪迈顽强、勇敢剽悍、自由乐观的精神性格,于是从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演化出了很多传统项目,如:赛速度马、赛走马、刁羊、跑观射箭、滑冰等。而天山以南冬季短暂,夏季漫长,属于温带干旱荒漠气候,这里的人们多是定居,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地区所产生的体育项 目主要有摔跤、拔河、赛跑、荡秋千等跑、跳、投及武术、角力等。

2.2 军事文化根源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史 ,既是一个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战斗史,又是一个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血泪史。一些民族在战争中灭绝,一些 民族为了生存和 自由被迫长途迁徙。为了民族自下而上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独立的体制,特别是在军事上从未形成或产生固定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独立的军事制度,因此生产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用于战斗。

哈萨克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充满战争色彩,由于生产需要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 了马术、马上摔跤、跑马射箭等马上运动,而这些运动无不与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才能赢得战争,而这种军事战斗的需要也作为一处直接动力促进了这些具有军事功能体育项目的不断发展。又如马上击棍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很像古人在马背上挥舞长矛进行厮杀,场面精彩而热烈。这种游戏就是从古代战争中沿袭下来的,后来演变柯尔克孜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表现牧民们勇敢果断的精神,至今仍沿用。

现在,这些活动失去了其军事意义 ,但仍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2.3 生产生活文化根源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草原牧场星罗棋布,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各民族人民依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在闲暇之余,利用心爱的坐骑较量速度技巧,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竞赛,如赛马。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摔跤、投掷等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体育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锡伯族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因此锡伯人民自古勇敢善射,族内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他们认为这些项 目能磨练意志、显示武功、锻炼身体,他们的射箭和摔跤两个项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蜚声中外体坛。哈萨克族的叼羊是人们对早期狩猎情景的写照。蒙古族的 “打布鲁”起源于古老的狩猎生活,是蒙族人打飞鸟击走兽的一种方法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是模仿满族采珠人劳动演变而来的,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 比赛项目。

由于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经济 、思想、文化习俗的差异,即使同一体育项目,其内涵和技艺也有较大差异,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式穿麻袋摔跤、锡伯族摔跤规则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另外,新疆牧区仪器主要 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常年高蛋白营养的摄取,使得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具备了体能主导类运动的素质要求和条件。

2.4 宗教传说文化根源

远古时期 ,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自身的秘密、生老病死、各种梦境等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心目中的神灵是开天辟地、造就万物、创造人类的最高主宰。于是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日期,就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作剥去了神秘的外衣,但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了下来,民俗文化也 以一种健身、娱乐的体育形式而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和通道,自古以来就有多宗教并存,早在伊斯兰教传人以前,就有佛教、摩尼教等在各地区流传,许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源于宗教仪式。如喀什地 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喜爱“萨满舞”,就是原始萨满教留下的明显痕迹;蒙古族 的那达慕大会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祭敖包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

还有很多民族体育活动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如哈萨克族 的 “姑娘追 ”,柯 尔克孜族 的 “飞马拾银”、“打皇宫”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

2.5 节 日民俗文化根源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 日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衣好的场所,不管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纪念性、娱乐性的各种节日中,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新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在欢度开斋节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等活动外还要举行赛马、赛骆驼、叼羊、摔跤等活动;柯尔克孜农历3月22日过 “诺劳孜”节 (即新年)时互相拜年 ,举行赛马、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塔吉克族人 民过着半游牧班定居的生活,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等都会举行骑牦牛叼羊、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中柯尔克孜族有一种 “姑娘追”的游戏,表达人们的喜庆与欢乐,也是青年男女借助骑术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包含了赛马、射箭、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使民间传统体育的民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节 日民俗为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载体,民间传统体育也同时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2.6 娱乐文化根源

新疆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猎获猛兽 ,采集归来之后 ,喜庆丰收时 ,都要为自己的收获以歌声、舞蹈、游戏表示庆贺,劳动之余、谈情说爱之中,族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消遣余暇,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易于组织开展,并能令人愉悦、得到情感抒发和宣泄。在活动中,人们不以失败为耻,而是互相学习,享受快乐。如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 “嗄啦哈”,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 “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娱乐文化特征。

3 小结

新疆是古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各民族迁移、角逐和交汇融合之地。这片土地上的47个少数民族尽管历史渊源不同,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 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既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有新特民俗文化鲜明的个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在社会交往、民族团结、政治经济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进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于杰,尹丽娜.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68—7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体育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民族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5]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6].新疆哈萨克族特色传统体育发展新路研究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30-32

[7]刘伟,金贵.回族民间传统体育笔谈 [J].回族文学,51—54

[8]咸云龙.试析中国回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J].回族研究,20021:101-105

[9]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 (1):9—12

[1O]钟志勇.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毅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 [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70—74

[12]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 [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45-275

[13]王岗,王铁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8—87

[14]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40(1)94—99

[15]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 [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6(6):107一l1l

篇7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新疆地处西部,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加之这里居住着的众多少数民族,使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文章从对新疆特色音乐风格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介绍入手,不仅对其音乐风格形成的民族特点进行了分析;还从音乐研究的专业角度出发,从旋律、节奏和节拍、调式、曲式、和声等不同的侧面对新疆风格的音乐进行了解析。通过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新疆地区和当地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理解,而且对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风格;表现手法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科类)“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在器乐(钢琴)作品中的表现手法研究”资助,批准号:31920130140ss。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内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点,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之地。伴随着各种交流的不断深化,新疆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舞台,在这里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新具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一、具有新疆特色音乐形成的历史特点

对于新疆特殊的音乐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和民族的特性。因此要全面认识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音乐,首先需要从新疆音乐风格形成的历史渊源开始。

从音乐体系形成和互相影响的角度来说,新疆所特有的音乐风格主要受到三个音乐体系的影响:

1蒙古利亚体系,又称中国音乐体系。

2伊朗体系,又称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3欧洲体系。

它们各自的特点可以从下表中得到体现:

正是由于同时受到三种音乐体系的影响,才使得具有新疆特色的音乐在音乐表现上既具有东方特色,又具有西方音乐体系的神采,所以才在祖国多民族的音乐舞台上显得格外丰富多彩和引人注目。

二、新疆主要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特点

新疆是我国西部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有47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但基本上是通过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特点来体现的。

(一)维吾尔族

由于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中同时具有蒙古利亚体系、伊朗体系和欧洲体系的特点,使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应力与影响力,并且在历史上就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以维吾尔族音乐为基础的《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等西域音乐具有重要的地位。

1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中,歌曲有情歌、习俗歌、劳动歌、历史歌等形式,舞曲有赛乃姆、麦西热甫、萨玛等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十二木卡姆》,这是一部融歌、舞、乐为一体,由系列叙诵歌、器乐曲、歌舞曲构成的系列套曲。

2由于维吾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有关宗教的音乐也在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包括一般性的伊斯兰教音乐和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也包括一些以宣扬伊斯兰教义为目的的说唱。

3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音调色彩丰富,从五声到八声的各种音调都有且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样,乐曲篇幅大小不一,具有套曲化发展的趋势;节奏、节拍复杂,多见复合节拍和混合节拍;旋法多变,旋律多为由中低音区起首的抛物线型,且以乐音的级进为主,跳进为辅。

(二)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音乐风格同时具有蒙古利亚体系和伊朗体系的属性。

1在塔吉克族的民间歌曲中,体现本民族民歌特色的是“达斯坦”,即民间说唱音乐,并且演唱多是一句领唱,一句应和的形式。

2民间器乐曲主要使用的拨弦乐器为热布卜、库木热依、赛依吐尔,这些都是塔吉克族所特有的拨弦乐器。常用的吹管乐器就是鹰笛。

3塔吉克族民间音乐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节奏、节拍以复合型节拍为主;音调相对简单,以七声音调为主,部分民间音乐中以五声音调为主。

(三)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主要草原民族,以牧业为主。哈萨克族的音乐风格中同时具有蒙古利亚体系和欧洲体系的属性。

1.在哈萨克族的民歌中,题材上有了安和月伦两种变化。“安”类歌曲多数具有固定的歌词和曲名,多为单二部曲式。“月伦”类歌曲类似说唱歌曲,无固定歌词,有歌手即兴演唱,表演形式以自弹自唱为主。

2哈萨克族最常用的拔弦乐器就是冬不拉,除此之外还有拉弦乐器库布孜。

3哈萨克族民间音乐音调形式较多,包括五声、六声和七声的各种音调;节奏、节拍以混合型节拍为主,同时在说唱中节奏自由,富于变化。

(四)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也是新疆的草原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的音乐风格具有伊朗体系和欧洲体系的属性。

1在柯尔克孜族的民歌中,著名的民歌是《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大型说唱史诗,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中国民间三大史诗。

2.民间器乐曲除使用拔弦乐器,还多使用竖吹管乐器。柯尔克孜族的拨弦乐器是库木孜,除此之外还有竖吹管乐器楚吾尔。

3.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音调形式以七声为主;篇幅相对短小;节奏、节拍以混合型为主,但也常见增减节拍。

受上述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对于带有鲜明新疆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来说,可以从本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来进行分析。

三、新疆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

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与其他地区民族的音乐有着鲜明的区别,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韵味。

(一)旋律

在欣赏新疆民族音乐时,最为动人的首先是那些来源于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线条。音乐作品中,旋律上下起伏多变,最有特点的是反型线条。此种上升用跳进,使旋律进入高音区,然后逐渐下降到低音区结束,下降时,在级进的基础上加甩音,构成总趋势下降,但局部看又具上升倾向的线条。同时,多使用重复、模仿、呼应、对比等旋律的发展手法,使旋律发展形成乐段,它们大多具有对仗性和方整性。音乐叙述时而委婉低沉,时而高昂欢快,表现出对家乡、民族、生命及爱情的挚爱。正是这种地方特色的旋律线条,才使得听众能够不断受到音乐作品的感染并沉浸到音乐的氛围之中,感受到新疆民间音乐不同于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之处。

(二)节奏、节拍

在新疆的民间音乐中,节奏丰富、多变,节拍的重音突出,造成力度上的鲜明对比。音乐节奏多以切分为主。在民间器乐作品中,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同时存在。均分律动中,常以固定节奏贯穿全曲。同定节奏各有专称,达100多种,其中主要形式有:来派尔(一种新疆民间舞蹈形式)节奏型,麦西热普节奏型,阿图什节奏型,赛乃姆节奏型等。这种固定节奏主要用手鼓和纳格拉鼓敲击,有时也用其他乐器演奏。在非均分律动中,新疆的民间音乐中有许多以散板为主,散拍子和混合节拍经常出现。

除采用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外,还经常采用混合复节拍,如五拍子、七拍子以及非常特殊的二又二分之一拍等拍子。

(三)从调式来看

由于新疆的民间音乐同时受到蒙古利亚体系、伊朗体系和欧洲体系的影响,所以调式形式多样,但调式基础主要是由不同的二度音程构成的四音音列。受到蒙古利亚体系调式影响的民间音乐作品中,大都采用四度一五度调式,以宫调式最多,其他调式运用较少。受到欧洲体系调式影响的民间音乐作品中,则以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为主,有时还出现多里亚,混合利第亚调式。而受到伊朗体系调式影响的民间音乐作品,则是新疆民间音乐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调式体系,调式非常复杂,种类众多。首先,主音的选择往往受到新疆民间经常使用的拨弦乐器的影响,并与其外弦定弦音保持一致;其次是调式、调性的经常变化,在同一首乐曲中同时出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从曲式来看

在西方音乐作品中,不论是简单的乐段.二部、三部还是庞大的奏鸣曲式,都有“呈示一发展一再现”的曲式结构。但是在新疆的民间音乐中,让人们广为熟悉的则是另外一类曲式,即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的“木卡姆”曲式。这种独特的曲式,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不仅维吾尔族采用,而且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也都在运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木卡姆”的曲式结构成为包涵了不同民族传统的古典歌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民间叙事歌曲的结构形式。这种曲式结构不仅是不同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表现,而且对不同民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从和声来看

在西方音乐的传统中强调和声的功能性,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则强调旋律性,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新疆,由于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同时受到三种音乐体系的影响,特别是欧洲体系的存在使新疆的民间音乐中功能性和声与旋律之间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偏音的巧妙使用使五声性旋律与三度叠加实现了统一,从而使和声的内涵与容量扩大,作品的层次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饱满。

综上,新疆作为祖国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通过大量地汲取新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养分,使得不同音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奏过程中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借助对音乐作品中旋律、节奏和节拍、调式、曲式、和声等基本音乐元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具有鲜明新疆民族特色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同时,对于更好地分析、理解和表现以新疆为代表,包括其他不同地区在内的各种民族音乐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一波谈中国钢琴作品作曲技法中的民族化追求[J].黄河之声,2009,(1)

(2]杜亚雄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特征和现代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J].音乐研究,1995,(2).

[3]周吉新疆各主要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J].中外文化交流,1999,(1)

[4]梅寒论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6).

[5]黄雅新疆风格钢琴曲中的旋法与节奏特点[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3)

[6]安冰冰,方可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分析[J].音乐探索,2008,(3).

[7]邓昆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中的和声[J].黄河之声,2009,(7)

篇8

唱响“新疆是个好地方”

新疆活动周举办时问是9月26日至30日,新疆活动周文化演艺活动将为上海世博会营造快乐喜庆的气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表演也将是一大亮点,包括维吾尔族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回族“花儿”、新疆曲子剧、塔吉克族鹰舞、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传习活动主要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表演与传授,剪纸表演与传授,民族服饰展示与试穿体验;新疆特色干果、民族特色食品介绍与品尝;新疆和田玉介绍与识别;哈萨克族民间传统刺绣表演与传授、民间手工艺品展览等。而踩街巡游活动则以富于表现力的新疆歌舞、民族服饰、艺术造型和民族音乐为手段,充分展示新疆特有的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

新疆参与上海世博会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通过各种能代表新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演艺活动,把新疆多民族融合的特色文化艺术全面展现在全世界参观者面前,让世界更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真实面貌,达到“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的。

告诉世界:新疆很美好

场馆建设历来是参与世博会展示活动的重头戏。新疆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观众进入馆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透过这些气息观众又可以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角。

新疆馆从正面看,像一位戴花帽、蒙面纱少女的盖头被刚刚掀起,镶着金边的流线型纱幕,寓意流淌的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展馆分“走进新疆”、“和美新疆”、“甜美新疆”三个展区。刚进展馆,新疆各民族代表组成的“笑脸墙”,给人以视觉冲击,展示出和谐、美丽、独特的新疆。再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羊皮画卷图,展示出新疆古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和人类现代文明,凸显新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桥头堡”、“大陆桥”。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馆中间硕大的手鼓形舞台,充分展示了“歌舞之乡”的魅力。内部还设有互动装置,进入新疆馆的观众只要触摸装置,三维电光墙上就会出现多姿多彩的画面,让人们通过这一切感受和美新疆。最后一个部分,布满了巨型吐鲁番葡萄、和田石榴、库尔勒香梨等新疆水果图像,让观众“品味”甜美新疆。

篇9

来到新疆已不是第一次了,我是2002年7月份第一次来到新疆,那时候的感受是新疆还没有现在发展这么好。刚踏进乌鲁木齐市,就已发现建设得有点像内地大中城市了,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第二次踏入新疆,我的感觉就是:步入新疆,心境平静;阅读新疆,惊讶不已;游历新疆,激情喝彩。

我们下午到了乌尔禾,那里的白杨河大峡谷、胡杨林都很美,美得令许多远道而来的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正因为它那西部野性的力量,使它被列为“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我们一行人拍摄了白杨河大峡谷、风光百里采油区、“磕头机”、夕阳下的乌尔禾、魔鬼城日落。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塞种人的游牧地;自唐朝开始置于中央政府,隶属北庭都护府。今天,它的境内和睦聚居着蒙古、汉、哈萨克、维吾尔和回族等17个民族,乌尔禾确实是个值得去的地方。

随后要去布尔津、贾登峪、喀纳斯和白哈巴。在布尔津城的那晚,只感觉是一个美妙的星夜,满天的繁星点缀了布尔津整个穹庐似的天空,与繁华的布尔津县城万家灯火上下映照,一派灿烂与壮美,让人久久忘言。

听说贾登峪因为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得名,到达这里后,发现它是喀纳斯的门户,海拔1600米。通过了贾登峪,才能到达喀纳斯。欣赏了喀纳斯的美后,才又转入西端密林中的一个小山村―――白哈巴。听说,白哈巴被称为“摄影家天堂”的小村子,从树叶悄然发黄的那些天开始,来这里摄影的专业人士和游客便一天比一天增多。整个金秋季节,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扛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装备精良的摄影器材的人,聚集在村子各个角落。尤其是清晨日出时分,在村口和西边山坡上拍照的人,多者五六百,少者二三百,蔚为壮观。

沿途又拍摄阿勒泰山脉迷人秋色。到达北屯,再往北就可以感受到额尔齐斯河潮润清爽的气息,这条河在阿尔泰山里分散成大大小小十几条支流,这些支流在峡谷地带水流湍急,波涛滚滚,到了山外布尔津这样平坦辽阔的原野上,又呈现出一条大河的宽阔、清澈、宁静,缓缓向前移动的景象。

接下来踏入了齐巴尔乡境内的哈巴河两岸,这里有一片绝美的白桦林,长约28公里,宽约1.5公里,是中国西北最大的天然生长的白桦林带。林中绿草如茵、野花点缀,听说冬季又成了银雕玉琢的白色世界。

为了能赶上哈萨克族牧民在秋季赶着大批牲畜从夏牧场向秋牧场转移的场景(被称为“牧民牛羊转场”),我们步行翻越了4座山头,欣赏到了这转场大军的壮观场面。只见那成群的骆驼驮着全副家当,有帐篷、铺盖等,行进在秋日的山路上……

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中,我们离开了“牧民牛羊转场”,又返回了白哈巴、喀纳斯,晚上参加了哈萨克风情篝火晚会,欣赏哈萨克舞蹈,体验哈萨克民族风情。

一路上,我们拍摄层林尽染的山间秋景、日出日落。当到达五彩滩时,不禁为大自然的力量而惊叹。这里悬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势起伏、颜色多变,听说是由激猛的流河切割而成,加上狂风侵蚀才变成今天的特殊地貌。这里的岩石颜色多变,在落日时分的阳光照射下,岩石的色彩以红色为主,间或有绿、黄、白、黑等过渡色彩,可谓是色彩斑斓、娇艳妩媚、刚柔十足、造型奇艳……

篇10

课题名称:汉语饮食类词语与中国文化;项目来源:2012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XYC006

摘要: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该民族文化的联系是极其密切的,而民族文化又对饮食类词语有相应的影响。文章从各少数民族文化角度探讨与饮食类词语的联系及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饮食类词语

作者简介:左馥,女(1985.8-),籍贯:辽宁省阜新市、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84-01

我国各民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总是伴随着国家统一兴盛、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而发展的。历史上的汉唐盛世,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频繁的交流,也使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大大发展。汉武帝通西域,开西南夷,致使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许多创造成果传播于中原乃至全国。例如音乐、乐器、舞蹈、服饰、风物、宗教等等。其中在饮食方面亦吸收了不少,因张骞通西域而引入内地的食品,如胡饼、大蒜、葡萄、马潼等都成为后来我为人民普遍喜爱的食品,大大丰富了我国饮食文化。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所处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化相应的、独具品位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类词语。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北部和西北部的蒙古族,东北三省的满、朝鲜、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西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回、维吾尔、撒拉、裕固、土、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等;西南的藏、彝、白、纳西、羌、哈尼、僳僳、拉祜、佤、景颇、怒等;中南部的土家、侗、苗、瑶、布依、壮、水、仫佬、仡佬、黎等;此外在东南部的福建、浙江等省还有畲族,台湾省的原住民部族。

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最具特色的手扒羊肉,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汉语从蒙古语中吸收的词语“蘑菇”。

满族,东北故地满族主要从事农业,以高粱米、玉米和小米为主食,再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满族有吃水饭的习惯,故有大米水饭、高粱米水饭和二米水饭。即在做好米饭后用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饽饽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各种黏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而成的。Sacima,满语是一种糕点,北京口语有“萨其马”,意思也是一种糕点,裹蜂蜜,很甜,含糖、油较重的“萨其马“是满族人尚食的特色点心。酸菜也是满族民族在秋冬之季腌渍的大白菜。

朝鲜族,他们喜食米饭、善做米饭。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打高、片糕、散状糕、发糕等。日常常食“八珍菜”(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等制成)、“酱木儿”(用小白菜、秋白菜、大头菜、海带等制成的汤)、泡菜、辣椒。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克依姆奇”,即朝鲜族泡菜和冷面、打糕、狗肉汤。

回族: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民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鸭,都要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各地回民的饮食也有所不同。如宁夏的回族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而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常食的面点有馒头、烧锅、花卷、面条、烧麦、包子、烙饼及各种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也是节日馈赠亲友的礼品。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

维吾尔族:饮食以粮食为主,主要有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豆类、薯类等,肉类、蔬菜、瓜果为辅。其中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常食的主食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烤羊肉串、烤全羊等菜品颇具地方特色。在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内,北疆与南疆的饮食风格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北疆除维吾尔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之外,主要居住着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人民爱吃馕、羊油炸面团、羊肉面片、抓肉、马腊肠、奶茶、马酒、奶油等二十多种富有特殊风味的食品。平时多吃羊肉,通常的吃法是大块白煮的抓肉。晚秋季节宰杀畜后开始熏制冬肉。马肉灌制的腊肠不仅风味特殊,而且可以长期保存。过去基本不吃蔬菜,现在粮食、蔬菜也成了日常食物。南疆居民,除汉族外,主要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的人数占绝对优势。维吾尔族人民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平时喜欢喝奶茶,佐以玉米面或面粉制成的烤饼——馕。用羊肉、胡萝卜、葡萄干、葱和大米制成的具有民族风味的“朴劳(普劳、帕罗)”——手抓饭,是节日或待客不可缺少的珍贵食品,以手抓食,故称“抓饭”。